史前城市的考古新发现与中国文明的起源

史前城市的考古新发现与中国文明的起源
史前城市的考古新发现与中国文明的起源

1999年第3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31999 (总第139期) JOURNAL OF XIAMEN UN IV ERSIT Y(Arts&S ocial Sciences)G eneral No.139

史前城市的考古新发现与中国文明的起源

吴春明

摘 要:近十多年来考古新发现的五十多座史前城址不是中国五六千年文明史的证据,而是中国文明漫长起源期的历史反映。仰韶时代的初现的城市代表了中国文明的萌芽与奠基,龙山时

代繁盛的城市是文明即将诞生的标志。夏以前的中国不是文明社会。

关键词:史前城市;文明起源

在人文学术史上,对“文明”向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界定。美国人类学家戈登威泽(A.A.

G oldenweiser)站在反进化论立场上,否定人类文化发展的阶段性差别、将土著部落文化都冠以“早期文明”的幌子,童恩正也曾将“广义文明”定义于“某一时代或某一地区具有特征性的文化”。①但从本质上说,“文明”本来就是十九世纪社会进化论者首先使用的一个概念,将“文明”

“野蛮”对应,将文明视为文化史上的一个进步阶段。1877年摩尔根(L.H.Morgan)与“原始”、

在《古代社会》中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第一次系统地划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渐进的时代,“文明”表达了氏族、部落社会向国家社会的跨越,“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②作为国家政治堡垒的都城是文明的重要象征,西语中“文明(Civilization)”就源于拉丁文词根Civitas(城市)。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独立起源、发展的六大中心之一,而且是唯一不间断的古代文明。夏朝是文献所见中国历史最早的王国社会,按传统史学的观点“三代”就是中国早期文明的具体代表。但是,自1930年发现山东章丘城子崖的龙山文化城址以来,明确早于夏代的史前“城”已不断见于考古发现,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在黄河、长江流域地区接连发现了五十多座从仰韶时代至龙山时代的城址和“文字”、铜器、礼制建筑等相关的复杂遗存。正是基于这些包括城址在内的先夏考古新发现,给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

一、中国史前城址的考古新发现概述

迄今考古发现的史前时期城址及相当的聚落遗存已达五十余处,上起于距今6000余年的大溪文化,下与夏代衔接,分属于六大古文化区系、十几个史前文化类型(附表)。

长江中游所在的荆楚故地发现了大溪、屈家岭和石家河文化城址6座。湖南澧县城头山是迄今所知我国最古老的城市遗迹,筑于距今6000年前的大溪文化早期,在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中长期延用,平面呈圆形,城内面积7.6万平方米。湖北天门石家河城始建于屈家岭文化中期、繁荣于石家河文化前期,该城平面圆角长方形,城内面积120万平方米。此外,两湖地区还发现几座大致属于屈家岭文化的城址,即湖北江陵阴湘城、荆门马家垸城、石首走马岭城、?

?

8

4

湖南澧县鸡叫城。③

黄河中游所在的中原大地发现了仰韶、龙山文化城址6座。河南郑州西山城址属于仰韶文化晚期,是迄今发现的黄河流域最早的城址,平面呈圆弧形,面积仅3.4万平方米。此外,登封王城岗、淮阳平粮台、郾城郝家台、辉县孟庄、安阳后岗等龙山时代城址面积都不大。④黄河下游所在的古东夷地区发现了15座,是迄今所知早期城址最密集的分布区之一,上起大汶口文化,繁盛于龙山时代,并延续于岳石文化中。山东滕州西康留大汶口文化晚期城址是黄河下游已发现的最早城址,距今约5000年左右,平面圆角方形,面积仅3.5万平方米。章丘城子崖、邹平丁公两城址均跨越整个龙山时代、并延续于岳石文化中,其中城子崖城址平面呈凸字形,面积20万平方米;丁公城址夯土城圈呈圆角方形,面积10.8万平方米。此外,寿光边线王、阳谷景阳岗、皇姑冢、王家庄、仕平教场铺、尚庄、乐平铺、大尉、东阿王集、五莲丹土、淄博田旺、滕州尤楼等城址都属于山东龙山文化。⑤

长江上游巴蜀地带的5座史前城址集中于成都平原,从龙山时代延续至夏代。新津宝墩城是最大的一座,长方形城圈面积达60万平方米。此外,还有郫县梓路城、温江鱼凫城、都江堰芒城、崇州双河古城等。⑥

黄河河套发现了龙山时代的石构城址18座,构成一种特征显著的史前城址景观,集中分布于凉城岱海西北岸(4座)、包头东大青山南麓(9座)、准格尔旗和青水河间的黄河岸边(5座)三处。⑦

长江下游吴越地区迄今不见史前城址,但近年考古工作者在良渚文化分布的苏南浙北地区发现了数群围绕“中心聚落”的遗址群,具有早期“城市”的性质。浙江余杭西部的良渚文化遗址群就是最大的一处核心聚落,被看成是一处没有城垣建筑的“都邑”遗址。此外,嘉兴雀幕桥、上海福泉山、武进寺墩等良渚遗址群,都是同类没有城墙的“中心城”。⑧

附表 中国史前城址的考古发现与编年

距今(年) 6000 5500 5000 4500 4000

长江中游

城头山

石家河等 阴湘城等

黄河中游西山 王城岗等

黄河下游

 城子崖等 西康留 边线王等

长江下游良渚聚落等

黄河河套老虎山石城等

长江上游宝墩城等

史前城址的不断发现是中国考古的最新、最重要的进展之一,因其在东方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中的不可缺或性,也成为人文科学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包括城址在内的一系列先夏时期考古新发现突破了我们对中国文明起源问题上的旧有认识框架,继唐兰先生于70年代后期据大汶口文化的“文字”提出“我国的文明史有六千年”的看法后,8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人再次将中国文明史推至夏以前一二千年。张学海说:“大汶口遗址晚期(约距今5000年~

?

9

4

?

4700年)……已形成阶级社会,出现了国家,进入文明时代。”“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张忠培指出:“在距今5200~5300年,良渚文化已进入了文明时代。”⑨

我们认为必须从发展过程的角度考察早期城市,五六千年前的史前城市并不是成熟国家社会的证据,而只是中国文明诞生前漫长起源期的历史反映。

二、仰韶时代城市的初现与文明的萌芽

在距今6000~4800年间,即中原历史编年的仰韶时代中晚期,城初现于长江中游,之后扩展到黄河中下游,但仅见城头山、西山和西康留三座。这些初城与类似于文明社会的许多复杂因素共存,但离文明社会还有相当的距离。

初城是原始社会发展、进化在聚落形态上的表现。在外部形态和功能上,夯土城圈是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以环壕为特点的大型聚落构筑技术的提高和形态的完善,但这些多为圆形的初城显然又保留了浓重的环壕聚落的形态残余。在应付越发频繁的外部战争、内部冲突中,壕防向城防的转变,聚落的防御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在内在结构上,一种新的、复杂的社会关系正在形成。除城头山面积7.6万平方米外,西山、西康留分别仅3.5万和3.4万平方米,比早1000多年的半坡、姜寨聚落还小,原因在于初现的城并没有将原氏族或部落的全体成员圈括在城中予以“保护”,城头山城内出现了大型夯土基址、制陶区和墓葬区──显然城圈内变成了特权阶层从生到死的聚落专利。城防建筑需要巨大的耗费,西山的城中建筑还使用了人、畜奠基,说明权贵利益是建立在牺牲大部分人利益的基础上。换句话说,现有的若干初期城址是社会内部分化、原始社会组织结构危机──文明式的社会关系萌芽的结果,但这种小型堡垒式的初城显然还不能说是文明时代的都城。

城以外的同时期考古遗存中也有类似的文明社会现象的萌芽。财富相对集中、等级明确是这一时期墓葬内涵出现的新特点。大汶口墓地中晚期的133座墓葬中,最富有人的大墓葬以规范的彩绘棺椁,有的随葬上百件精美的陶器、几只甚至十几只猪,特别是M10葬以大型彩绘棺椁,包括玉饰、玉铲、象牙雕筒、象牙梳和精美的白、黑、彩陶在内的180多件随葬品,墓主显然不是这个墓地一般成员,而是这一变化时期新出现的上等阶层的代表;而下等小墓中仅能容下尸骨,随葬一二件陶器或一无所有。⑩在江苏新沂花厅、青海柳湾马厂等同期墓地中,都有突出的人殉现象,社会内部的矛盾与冲突已相当尖锐,是原始社会本不应有的现象。 λ?不过,这些仍然埋葬于氏族公共墓地内的上层社会成员,不可看成国家社会的“王”者,其规模与“王”墓的距离也十分明显,因此这些与文明社会相似的现象只能是原始社会晚期的文明因素。

作为夏商文明重要特征的青铜器、象形文字、礼制等与初城同步初现,是这一时期文明萌芽的表征。铜器的初现是这一时代技术进步的总体反映,上述初城中尚未找到青铜的直接证据,但陕西姜寨、甘肃林家、山西源涡、山东大汶口的铜器遗迹都早于或相当于初城时代。严文明先生将这一阶段称为我国铜石并用时代的早期、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 λω这一时代也是象形文字萌芽的时代,山东诸城前寨、莒县凌阳河以及最近皖北蒙城尉迟寺多次发现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陶文,停留在写实、图形化的原始阶段。但是三地共出笔画、结构相同的“日、火、山”形组合字体,说明这种文字已相当定型,并在很大区域内通用,而且这些陶文都可以在商周甲骨文和金文中找到同字。 λξ我们不赞成将这些陶文作为“有文字可考的文明时代”的证据,但看成象?

?

5

形文字的萌芽阶段应是不成问题的。《左传》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制是对宗教祭祀形式、过程与等级的规定和约束,等级是礼制的核心,所以“礼崩乐坏”几乎等同于三代文明的衰弱。西山城址中出现的人、畜奠基显然是与初城共存的原始礼制遗迹,同一时期红山文化的坛、庙、冢等遗迹也属同一性质,而尉迟寺等地朱写文字符号的陶器可能属于特定宗教祭祀活动的用具。 λψ

就是说,初城时代是中国原始社会组织深刻变化的时代,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特权阶层筑城自保,都与原始社会的本质不相容。中国社会开始朝着建构国家文明的方向发展,青铜器、象形文字、复杂礼制等中国文明特有的景观也同步初现,这些都是中国文明大厦开始奠基的标志。

三、龙山时代城市的繁盛与文明的建构

距今4700~4000余年间的龙山时代是中国史前城市的繁盛时代,城市的数量、分布、规模、结构与内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文明因素在广泛区域内大量积淀,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正在各地加速形成,中国文明的大厦即将落成。

以大型城址为中心的“等级群落”不同于仰韶中晚期的初城形态,是原始社会末期“方国”形成、氏族部落的组织结构濒临解体的聚落形态反映。在黄河下游的东夷故地已发现多处以大型城址为中心、围以数座中型城址或遗址、散布众多小型遗址的三级结构的群落单位。在泰山北面20×25平方公里范围内密集分布着40余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城子崖城址规模最大,面积达20万平方米,其周围散布着黄桑院、马彭、马安庄、季官庄、牛官庄、小坡等二级聚落,面积5~6万平方米以上,其他的三级聚落规模都很小,面积几千至1~2万平方米。在黄河北岸的鲁西平原上还有分别以阳谷景阳岗城、仕平教场铺城为中心的两个等级群落,除城子崖的城内建筑遗迹有待进一步发掘外,景阳岗、教场铺两城中都发现了大型的台型建筑基址,并有人、畜奠基遗迹,与其在群落中的第一等级和中心地位相吻合。有人将这种等级群落演绎为“都-邑-村”三级结构。 λζ在长江中游,以石家河城为中心的遗址群是最典型的龙山时代等级群落。该城是迄今所知规模最大的龙山城址,城圈宏伟高大,城内高地发现了多处不同功能的建筑遗迹,中央的谭家岭遗址是该城的中心建筑,西北角的邓家湾高地是城内的主要宗教祭祀场所,城外罗家柏岭的庭院式建筑是一处为上层社会特供的高级别的手工作坊。石家河城无疑是一处非同寻常的区域性政治实体的中心,而城外发现了密集分布的50余处石家河文化遗址,应就是这一中心控制下的次级聚落网。长江下游的良渚中心群落是龙山时代结构最复杂的等级群落结构。在余杭良渚背山面原的5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密集分布50余处遗址,中央的大观山遗址人工修整的长方形土台子面积达30万平方米,台基上发现了三座气势宏大、结构复杂的高台建筑,不愧为群落的中心;在大观山的四周分布着随葬神徽和大型玉钺、琮的反山、瑶山贵族墓地,瑶山、汇观山、卢村等多处用红、黄、灰三色土夯筑的祭坛,构成了一个为上层贵族专有的宗教、祭祀、丧葬功能区;中心区外围的20余处普通遗址面积都在10万平方米以下,仅见一般的房基和小型土坑墓葬。以大观山高台建筑基址为核心的余杭良渚中心群落是良渚文化聚落形态中等级结构的鲜明体现。所有这些迹象都标志着以阶级对抗为基础、以等级结构为特征、以新型社会组织为内容的政治实体的形成,与刚刚脱胎于原始环壕的仰韶时代中晚期

?

?

1

5

的初城形成鲜明的对照。作为群落中心的大型城址在中央地带都有“殿堂式”的大型高台建筑,城址内外修造了大型贵族墓地和祭台,这样的大型城址在整个群落中处于等级结构的顶点,相似于三代以来中国传统文明里的都城,是实体的统治中心。在大型城址外围分布的一群受大型城址逐级网控的中、小型的级差聚落(城址),是实体控制的领地,中国古代文明中逐级管治的行政网络已成雏型。

龙山群落中的私有制已经成熟发展、阶级矛盾十分尖锐,那些占据群落中心、处于权力最上层的实体首领开始蜕变为方国的“国王”。龙山时代等级群落单位的中心都修造了面积20~3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城址,石家河城达到120万平方米,尤为壮观。中心城址都修建了高大的城墙、宽阔的城壕、大型高台建筑与祭坛,大型工程的全面实施是以社会生产高度发展、物质财富大量积累为基础的。而社会财富的大量剩余与积累加速了私有制的成熟,并促进了贫富剧烈分化,上层社会敛取了大量的财富,阶级矛盾逾发尖锐化。龙山时代各中心群落范围内常见大型墓葬,就是在尖锐化的阶级矛盾中从氏族部落社会上层逐步蜕变出来的“领导阶层”或“统治阶级”。在良渚中心群落,反山、瑶山是迄今发现的两处最重要的龙山时代贵族专用墓地,多数葬以朱漆棺木、少数木椁,反山的11座贵族大墓随葬了上千件工艺精湛的玉器,瑶山的12座大墓也发现几百件,琮、璧、钺、冠饰是主要形态,反山有5座大墓的墓主臂侧各随葬一件象征权贵的玉钺,M12随葬了分别凿刻精美“神徽”图像的大型玉琮和玉钺。山东临朐朱封龙山时代公共墓地中贵族墓葬区相对独立,一般成员的小墓区集中于墓地东部,贵族大墓区位于其西南200米处,近年相继在贵族墓葬区发掘出多重棺椁的贵族大墓3座,其中M203男性墓葬一棺二椁,随葬玉器、绿松石器、精美陶器计177件,还有一批彩绘木器痕迹;M202男性墓葬规模更大,随葬玉器、绿松石器、精美陶器、彩绘木器等。大型多重棺椁的使用、墓主佩带的玉冠首饰、握持的大型玉钺等重器,说明朱封墓地西南区不是一般的社会成员墓地,而是居于上层的贵族成员。 λ{石家河城南的肖家屋脊是一处大、小土坑墓和瓮棺葬共存的公共墓地,但是个别墓葬的规模超常,如M7为大型土坑墓,墓主人为成年男性,墓内构筑二层台,随葬品达106件;W6瓮棺葬为成年墓,随葬56件玉器,数量和精美都是空前的,特别是各种玉人头、玉虎头,墓主一定是石家河城的上层阶层的成员。就是说,龙山时代的社会分化较之仰韶时代中晚期要严重得多,处于上层的是那些居于大型城邑中的高台建筑中发号施令的“领导”阶层,他们占有社会财富的绝大部分,可以将其他人作为各种宗教祭祀的牺牲,但绝大多数的一般阶层却清贫如洗,甚至一无所有或沦为身首异处。这种尖锐化的阶级矛盾正是国家产生前夕的社会状况。

铜器、文字、礼制等中国文明的表征产品同步复杂,与国家文明加速发育的形势相吻合。龙山时代铜器的分布比仰韶时代要广泛得多,迄今在黄河、长江流域至少发现了20多处地点,技术和形态也明显进步和复杂化。仅齐家文化中就发现了50多件铜器,器型包括刀、凿、锥、钻头、匕、指环、带銎斧、铜镜等,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就出土了30多件,表明铜器的使用已经超越了仰韶时代的零星、个别特点。龙山时代的铜器主要是红铜,少量锡青铜,以小型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为主,铜容器和商周式的“礼器”还没有发生。严文明指出:“龙山时代仍然属于铜石并用时代而不是青铜时代。” λ|龙山时代原始文字较之仰韶时代明显成熟。首先,单个字体已经超越了仰韶时代写实、图形化的初始阶段,会意、抽象化程度提高,与三代象形文字越来越接近。王城岗西城内H473所出一件黑陶器上的“共”字,笔画像两手各持一物相对,与?

?

2

5

甲骨、金文所见同字基本相同;据称,陶寺遗址一件扁陶壶上也有一个未发表的朱书文字,多位古文字专家都认定与甲骨文很接近了。 λ}同时,龙山时代出现了多字成行的文句,在从单个符号向记事文字发展的道路上完成了关键的一步。最重要的发现是山东邹平丁公一块龙山陶片上的11个原始文字,三排排列,是龙山时代象形文字已经基本成型的证据。 λ~龙山时代礼制的复杂化也达到了史前时期的顶峰阶段,大型城址和等级聚落中心的普遍发现了人、畜牺牲的奠基遗迹,贵族墓地或公共墓地内的贵族墓区的人、畜牺牲祭祀遗迹也相当普遍。瑶山、邓家湾墓地同时发现专设的祭坛、祭坑,可能与祭祀墓主、崇拜祖宗的宗教活动有关,大型墓葬中使用通天礼地的成套“法器”增多,特别是良渚“玉敛葬”中的玉琮、玉璧。贵族墓葬中随葬的那些造型精美、装饰龙凤、神兽、云气图像的玉、陶、漆器等物,不属于实用器的范畴,用器的数量往往与墓葬规模相当,应就是表现特权、具有神秘象征意义的“礼器”,是商周青铜礼器的前身。良渚瑶山、汇观山等地用红、黄、灰三色土构筑大型专用祭坛,表明三代以来都城文明中祭祀天地和崇拜祖先的庙坛社稷已具雏型。

总之,龙山时代普遍出现的围绕大型中心城市的等级群城(落)聚落结构就是氏族部落组织逐步解体、建立在阶级矛盾尖锐化基础上的强权政治实体已经产生的标志,大型城市地带的贵族墓地或墓区中的那些大型墓葬的主人就是从氏族部落的首领蜕变来的强权实体的“领导”、统治者。如果将龙山政治实体的性质看成部落“方国”的话,这一实体的统治者就相当于后世的“国王”。但是,龙山时代的强权政治实体是一种不成熟的“国家”组织。朱封、石家河、陶寺等大型公共墓地的存在和实体首领仍与人们共同体成员同葬一个墓地的现象,不但是氏族社会血缘纽带还没有割断(三代文明的氏族纽带外壳也仍保留)的问题,而是上层贵族即“方国”的“王室”专有墓地尚未建立、氏族社会的社会关系纽带还没有被抛弃的问题。这表明上层贵族与一般成员之间的阶级矛盾虽已十分尖锐化,但尚未达到绝对的不可调和,氏族社会关系的躯壳尚可继续保留,“方国”组织仍是部落社会内部的范畴。

龙山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传说中的“英雄时代”,这个时代是氏族部落首领的“强权”统治时代,首领统治地位的获取完全是建立在个人权势的积淀基础上的,但往往还披着氏族社会“民主制”的外衣,尧、舜、禹“禅让”“王位”的故事就是这一社会现实的概括。龙山时代考古发现的那种保留氏族社会外壳的“方国”政治形势正与这个英雄时代的历史完全吻合。世袭王权的确立、氏族部落“禅让制”的终结开始于夏后氏禹传位于子启,标志着文明时代的真正开端。

注:

①A.A.G oldenweiser:Early Civiliz ation:A n Int roduction to A nthropology,New Y ork,1921,p15;童恩正:《有关

文明起源的几个问题──与安志敏先生商榷》,《考古》1989年1期。

②摩尔根著:《古代社会》(新译本),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3页;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

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4页。

③蒋迎春:《考古学家在京论证确认:城头山遗址为中国时代最早的古城》,《中国文物报》1997年8月10日;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澧县城头山屈家岭文化城址调查与试掘》,《文物》1993年第11期;北京大学考古系等:《石家河遗址群调查报告》,《南方民族考古》第五辑(1992年);江陵县文物局:《江陵阴湘城的调查与试掘》,《江汉考古》1986年第1期;湖北省荆门博物馆:《荆门马家垸屈家岭文化城址调查》,《文物》1997年第7期;张绪球:《石首市走马岭屈家岭文化城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3年号。

④张玉石、杨肇清:《新石器时代考古获重大发现———郑州西山仰韶时代晚期城址面世》,《中国文物报》1995

?

?

3

5

年9月10日;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登封王城岗与阳城》,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试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3期;《郾县郝家台遗址的发掘》,《华夏考古》1992年第3期;袁广阔:《辉县孟庄发现龙山文化城址》,《中国文物报》1992年12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队:《1979年安阳后岗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5年第1期。

⑤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东滕州市西康留遗址调查发掘简报》,《考古》1995年第3期;张学海:《城子崖与中国文明》,载《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齐鲁书社1993年版;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邹平丁公遗址第四、五次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4期;杜在忠:《边线王龙山文化城堡的发现及其意义》,《中国文物报》1988年7月15日;张学海:《鲁西两组龙山文化城址的发现及对古史问题的思考》,《华夏考古》1995年第4期;罗勋章:《五莲县丹土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6年号;魏成敏:《淄博区田旺龙山文化城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3年号;冀介仁:《滕州薛国故城龙山文化及商周城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5年号。

⑥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等:《成都平原发现一批史前城址》,《中国文物报》1996年8月18日;《成都史前城址发掘又获重大成果》,《中国文物报》1997年1月19日;《四川新津县宝墩遗址调查与试掘》,《考古》1997年第1期。

⑦田广金:《内蒙古长城地带石城聚落及相关诸问题》,前引《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

⑧严文明:《良渚随笔》,《文物》1996年第3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余杭反山良渚文化墓地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期;《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期;《浙江余杭汇观山良渚文化祭坛与墓地发掘简报》,《文物》1997年第7期。

⑨唐兰:《从大汶口文化陶器的文字看我国最早文化的年代》,《光明日报》1977年7月14日;张忠培:《良渚文化的年代和其所处的社会阶段──五千年前中国进入文明的一个例证》,《文物》1995年第5期;并见⑤张学海文。

⑩石兴邦:《从考古学文化探讨我国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问题》,《史前研究》创刊号(1983年)。

λ?南京博物院花厅考古队:《江苏新沂花厅遗址1987年发掘纪要》,《东南文化》1988年第2期;青海文物管理处考古队等:《青海乐都原始社会墓地反映出的主要问题》,《考古》1976年第6期。

λω λ|严文明:《论中国的铜石并用时代》,《史前研究》1984年第1期。

λξ同⑨唐兰文、李学勤:《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人文杂志》1982年增刊。

λ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石冢群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8期;王吉怀:《蒙城尉迟寺史前聚落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6年号。

λζ同⑤张学海文。

λ{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临朐县西朱封龙山文化重椁墓的清理》,《海岱考古》第一辑(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山东临朐朱封龙山文化墓葬》,《考古》1990年第7期。

λ}李先登:《关于龙山文化的若干问题》,前引《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集》;高炜在“中国文明起源学术座谈会”上讲话,载《中国文明起源座谈纪要》,《考古》1989年第12期。

λ~栾丰实:《丁公龙山城址和龙山文字的发现及其意义》,《文史哲》1993年第3期。

作者:厦门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双燕

trial civilization and was regarded as a form of“modernist self criticism”.In literature Guo Moruo at that time was more close to the expressionist school,which tend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isplay of one’s soul,to stress the spirit of“mobility”and to confront the realit y.

K ey w ords:scientism;literary choice;romanticism;expressionism

Some Legal Problems Concerning Developing Stock Commercial B anks and an Addi2 tional Study of the C ause of the B ankruptcy of H ainan Development B ank

by Zhu Chongshi and He S haoqi Abstract:The reform of commercial bank system in China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bu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The bankruptcy of Hainan Development Bank in J une1998is an example.In order to ensur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in China,it is necessary to stan2 dardize the stock commercial banks with legal means.Firstly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for financial market entering must be further improved so as to guarantee all financial fit bodies the equal rights in entering the market.Secondly,the Law of the State Capital Investment must be issued as soon as possible so as to standardize the investment actions of the govemment.Thirdly,the Central Bank must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ver the local commercial banks.

K ey w ords:commercial bank;stock system;reform;law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Commercial N et w ork in the E arly15th Century

by Zhuang Guot u Abstract:The overseas Chinese commercial network took shape in the early15th century.It had come into being almost200years before the European commercial expansion to the Far East.In the11th-14th centurie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practiced a policy encouraging private overseas trade.The development of shipbuilding industry,the boom of commodity economy in South China and increase of emigration resulted in flourishing of overseas trade link.Based on the Chinese do2 mestic market,the Chinese merchants established the overseas commercial network and dominated the sea trade in the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with the help of junks and Chinese goods.

K ey w ords:Chinese merchant;overseas;trade;network

The N e w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of Prehistoric City Sites and the Origin of Chi2 nese Civilization

by W u Chunmi ng Abstract:More than50prehistoric city sites were discovered in China.These sites,dating5000~6000years ago,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the evidence of a civilized society.Instead,they are the remains of the origin of a civilization.The earlier cities of the Yangshao Time represent the begin2 ning of civilization.The prosperous cities of the Longshan Time indicate that China was nearly on the threshold of a civilized society.On the whole civilization had not fully developed before the Xia Dynasty.

K ey w ords:Prehistoric city;origin of civilization

2018年考古发现和探索答案解析

考古发现与探索绪论(一)已完成成绩:75.0分 1 【单选题】二重证据法是由谁提出来的?() ?A、章太炎 ?B、季羡林 ?C、王国维 ?D、梁启超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多选题】区别一个学科是否是考古学的学科标准包括()。?A、研究对象 ?B、研究方法 ?C、研究目的 ?D、研究主体 我的答案:ABCD得分:0.0分 3 【判断题】敦煌石窟是1999年由一名道士发现的。()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通过考古手段获得的文物叫发掘品。() 我的答案:√ 1 【多选题】下列属于遗迹的是()。 ?A、墓葬 ?B、房屋 ?C、道路 ?D、鼎 我的答案:AD得分:0.0分

2 【多选题】下列属于遗物的是()。 ?A、生产用具 ?B、生活用具 ?C、房屋 ?D、刀 我的答案:ABD得分:25.0分 3 【判断题】挖掘是考古学家最重要的工作。()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含有文字的金属和石头制造的器物是金石学一般的收集对象。()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 【单选题】人类第一次合成的是哪一种金属材料?() ?A、铁 ?B、金 ?C、银 ?D、铜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单选题】石器时代可再分为四个时期,关于这四个时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中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晚石器时代 ?D、旧石器时代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3

【多选题】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影响因素包括()。?A、磨制石器的出现 ?B、铜器的出现 ?C、农业生产的出现 ?D、动物的驯养 我的答案:B得分:0.0分 4 【判断题】新石器时代使用的是磨制石器。()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 【单选题】下列哪位属于第二代考古学家?() ?A、夏鼐 ?B、张忠培 ?C、王巍 ?D、苏秉琦 我的答案:B得分:33.3分 2 【判断题】三峡工程对古代遗存没有产生建设性破坏。()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3 【判断题】中国考古在国外倍受好评。()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1 【单选题】下列物品中属于遗物的是()。 ?A、房屋 ?B、运河 ?C、墓葬 ?D、耳环

跨湖桥遗址曾经当选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跨湖桥遗址曾经当选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 现 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浙江省萧山城区西南约4公里的城厢街道湘湖村。关于跨湖桥遗址曾经当选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跨湖桥遗址曾经当选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跨湖桥遗址曾经当选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考古发掘 跨湖桥遗址经过1990年、2001年和2002年三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1000平方米左右,出土有大量的陶器、骨器、木器、石器以及人工栽培水稻等文物,经碳14测定和热释光测定,其年代在8000-7000年之间。 2002年11月又发现了独木舟及相关遗迹,独木舟标本经碳14测定,其年代达8000年左右。这是目前发现的国内最早的独木舟相关遗迹。 2003年5月,在湘湖区域的下孙自然村又发现了与跨湖桥文化同类型的遗址――下孙遗址。 跨湖桥遗址曾经当选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荣誉奖项 被评为“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02年4月12日,在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考古学会和中国文物报社承办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中,由于跨湖桥遗址

的文化面貌非常独特新颖而被评为“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实现了萧山文物考古史上零的突破。 跨湖桥遗址曾经当选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正式命名 2004年12月16日~17日,在杭州市萧山区召开的“跨湖桥考古学术研讨会暨新闻发布会”上,著名的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先生代表与会的40多名考古专家向新闻媒体宣布了“跨湖桥文化”的命名。 为了保证这次会议能成功举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博物馆在半年之内就完成了《跨湖桥》考古报告的编写,并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跨湖桥》考古报告结合了人文和自然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是一部较为完备的考古研究报告,2004年度被评为“全国十佳文博图书”。 “跨湖桥文化”的命名,是萧山文物考古史上一项重大突破,也是萧山文化事业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跨湖桥文化”是萧山先民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她必将为萧山的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跨湖桥遗址曾经当选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学术意义 跨湖桥文化遗址要早于河姆渡遗址1000年,是当时发现的浙江省境内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跨湖桥遗址的文化面貌非常独特,是一种独立的文化类型。这一发现,把浙江的文明史提前到了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是浙江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重要证据,她也再次有力地证实了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

最新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汇总

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 发现

2006年十大考古发现 (以时代为序) 经过对24个入围项目的最终评选,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4月8日在京揭晓。一年一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自1990年由创办以来,已连续举办了17届,产生了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极大地推进了考古学科的发展、考古知识的普及和文物保护意识的培养,已经成为一年一度备受业内外关注的知名品牌。 1、云南富源大河旧石器洞穴遗址 时代:旧石器时代 发掘单位: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靖市文物管理所、富源县文物管理所 发掘领队:吉学平 简介: 该遗址位于云南东部富源县大河乡茨托村海拔1743米的癞石山上,是个总长约35米的洞穴。2006年的发掘采用国际上通行的旧石器考古发掘方法,共获得石制品1400余件,动物化石150余件,人牙化化石1枚。该遗址遗迹现象非常丰富,有人工垫石地面、火塘等。该遗址发现的人工垫石地面为西南地区首次发现。该遗址发现的石制品既有本地区文化的传统特点,又有典型的欧洲莫斯特文化和勒瓦娄哇技术特点,是莫斯特文化在我国南方的首次集中出现。 大河遗址文化层的年代为4.4万年至3.6万年,它的发现表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发生于中国南方的时间早于中国北方。这或许意味着不同的交流路线。 专家点评: 该遗址的各种迹象比较全面,既有人工遗迹,也发现石器有新的特点,加上有人牙,在发掘过程中还十分注意保护。

2、广东深圳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 发掘单位: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深圳市博物馆 发掘领队:李海荣 简介: 该遗址是一处典型的沙丘遗址。出土的遗存有新石器时代和商时期的,其中新石器时代的遗存最为重要。根据碳十四测定的数据,该遗址应距今7000―6000年。对它的考古研究,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距今6000年前后至近7000年间考古学文化的分期、断代树立了一个重要的标尺。另外,距今7000年的遗物是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发现的、有准确测年的人类最早的遗物,这些遗物为探寻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古文化之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发掘表明该遗址是当时规格很高的对周围遗址有较强辐射力或者控制力的一个中心性聚落遗址,也是目前惟一一处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面貌的典型遗址。可以说咸头岭遗址是一把钥匙,它是深入认识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的关键之一,通过对该遗址的深入研究,有望为解决一些久而未决的岭南史前考古问题提供重要的线索。 专家点评: 其一,这个遗址在发掘中总结出来的一套沙丘遗址的发掘技术程序,比较好地解决了沙丘遗址固沙的难题,对今后沙丘遗址发掘水平的提高有借鉴作用;其二,它是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史前时代研究的重要发现。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高中历史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农业起源的时间,中国培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中国早期农业的特点,中华文明出现的神话人物、时间与特点。 理解:(1)农业出现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对早期历史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教材,了解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概况,找到有用信息。 (2)分析考古材料,明确距今1万年前后,原始农耕出现,早期农耕聚落-姜寨遗址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早期中华大地的文明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等等,体会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考古和神话传说的认识,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定程度上形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对大量考古材料的认识,学生感悟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难点 原始农耕的意义,中华早期文明起源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中华文明的起源 已知祖国境内距今17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最初的人类生存方式与动物几乎没有区别,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处于一种野蛮状态。人只能完全凭自然的支配。然而,人类在数百万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累积生活中的经验,一点一滴地创造了人类所特有的财富——文化。最初文化的诞生,其外在的表现形式首先是简单而粗糙的生产生活用具(展示旧石器时代的相关图片,学生形成一定感性认识),表明人类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原始农耕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基础。 【讲授】原始农耕 原始农耕(板书) 大家迅速阅读课本第一段,找出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使用工具和生产内容(板书)

提问:我们何以知道一万年前我们出现了原始农耕的? 引入相关考古材料1,半坡;2,磁山;3,河姆渡;4,玉蟾岩 除了粟和稻之外,根据考古发现黍、稷、大豆也起源于中国。(板书) 根据上述考古发现,同学们还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中国原始农耕的特点:稻作农业和旱作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板书) 原始农耕的出现产生什么影响呢? 1,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2,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板书)早期的农耕聚落中的生产和生活是什么面貌呢? 姜寨一致反映的历史信息: 1,小家庭已经成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 2,聚落由家庭—家族—氏族三级组成。 3,聚落内部共同耕作,平均分配(考古发现,大房子内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拥有大型连通灶和可供20-30人同时睡觉的土床,并非为某个人或某个家庭所居住),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幻灯片展示和板书相结合)这也是生产的组织形式。 【讲授】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板书) 谈到中华文明,很多人首先会想起这样一些人物:盘古、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展示图片),这些叫做神话传说(板书) 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作为集体记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先民创世的几个阶段,从中可以探索出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风貌,因此也可以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证据。我们还不能不提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黄帝,叙述黄帝(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相互融合,成为我们华夏民族的主干,所以我们自称炎黄子孙。(板书)正如这个称呼本身所揭示的那样,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我们可以自称为炎黄子孙而自豪和骄傲。 展示陶寺城址的图片的同时加以叙述。展示牛河梁遗址并加以叙述,请问同学们,刚才我向大家展示的是什么史料——考古发现(板书,)这两则考古材料说明了什么,请大家讨论(视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尊敬的曹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为大家讲课的内容是《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 (一)教学内容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该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本课则掀开了祖国历史的篇章,内容包括了三个子目,即“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这样的安排体现了我国远古居民的演变发展过程,具有时序性和逻辑性。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课标要求 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是理解中华文明起源于何时何地的基础。本课不仅掀开了祖国历史的序幕,也涉及到人类起源及演变的问题,对同学们今后学习世界史也起着一定的铺垫作用。 课标对本课知识作了如下要求: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根据课标来看,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较为简单。我结合

教材内容,拟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识记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时间、地点以及他们生活的年代,了解他们的体质特征和生活状况;我国境内远古居民不断演变发展进步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感知、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基本史实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还原历史情景。初步掌握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在欣赏图片和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历史信息,构建起远古居民发展演变的历史框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同学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爱国热情。初步理解“劳动创造世界及人类本身”的唯物史观。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拟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重点:人类的起源,元谋人的地位和基本情况,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及其生活状况。 依据:人类到底从哪里来?对于这一问题,教材虽未重点阐述,但有必要为同学作简单介绍,这符合七年级同学具

考古探索与发现尔雅完整答案

[单选题]二重证据法是谁提出的?(C) A.、胡适 B、王懿荣 C、王国维 D、梁思成 单选题]中国发现甲骨文是在哪一年?(B) A、1888年 B、1899年 C、1900年 D、1901年 [多选题]以下哪一位不是中国第一-代的考古学家?(AC) A、作宾 B、傅斯年 C、王威 D、梁思永 [判断题1三次文物大发现之前国内历史学的学者们主要是根据纸本文献进行研究的。(√) [判断题]考古学是通过征集手段获得资料的。(×) 1.2

考古发现与探索绪论(=) [单选题]以下哪项出现时间最早?(C) A、铜器 B、铁器 C、石器 D、银器 [多选题]考古学上的遗存包括(AC)。 A、遗迹 B、遗失 C、遗物 D、遗留 [多选题]以下属于遗物的是(ABC)。 A、生产的工具 B、武器 C、装饰品 D、墓葬 [判断题]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仅是人类的制品(×) [判断题]进化论的提出为形成科学的考古学创造了条件。(V)

1.3 考古发现与探索绪论(三) [单选题]伴随磨制石器产生的是人类历史上的(B)。 A、工业革命 B、农业革命 C、商业革命 D、医学革命 [多选题]旧石器时代的特点包括(BC)。 A、以商业为生 B、打制石器为主 C、以渔猎采集为生 D、铜石混合石器为主 [多选题]新时期区别于旧石器的特点包括(AD)。 A、磨制石器 B、以渔猎采集为生 C、靠自然为生 D、陶器 [判断题]考古学是通过实物遗存或者通过实物资料来研究还原历史的一门科学。(√)

[判断题]旧石器是以磨制为主的。(×) 2: 考古学概述(- ) [单选题]以下哪位不是考古学家?(D) A、张忠培 B、苏秉琦 C、严文明 D、王小波. [多选题]中国的三个为人称道的领域是(ABD)。 A、航天 B、体育 C 新闻 D、考古 [多选题]可能给考古造成危机的是(ABCD)。 A、修大坝 B、铁路建设 C、农业用地 D、旧城区改造

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排名.doc

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排名 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排名:宁夏青铜峡鸽子山遗址 发掘单位: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青铜峡市文物管理所 项目负责人:彭菲 简介: 宁夏鸽子山遗址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荒漠中,我国同类型地貌单元大量的文化遗物都是地表采集,很少发现有精确年代的遗址,因而对该地区文化演化特征的判定一直缺少明确的时空框架。鸽子山遗址2014-2016年发掘首次在西北沙漠边缘地区建立了距今约1.2万年~5千年,即晚更新世末期-全新世早中期的文化演化序列;在鸽子山遗址发现了原地埋藏的磨盘,磨棒和典型的两面器与尖状器,明确了这类具有重要文化特征的遗物的时代属性;初步浮选与残留物获得了一些植物遗存,这对于研究该地区晚更新世末期古人类对植物资源的强化利用,乃至该地区的农业起源都有重要意义;出土了数件直径不超过2毫米的鸵鸟蛋皮装饰品,是迄今同时代发现最小的同类型遗物,革新了我们对万年前人类认知水平和复杂技术能力的认识;数十处结构性火塘及疑似建筑遗迹为研究人类生存模式、生计能力和对气候适应行为以及居址空间利用提供了重要材料,其中发现的疑似建筑遗迹可能是我国发现的最早同类型遗迹,可能是古人类滨水而居搭建风篱的遗存;遗址其中一个文化层处于一个极冷事件新仙女木期,对于研究人类在这一特殊地理单元对环境极端事件的适应和文化特征具有很高学术价值。 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排名:贵州贵安新区牛坡洞洞穴遗址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安新区社会事务管理局 项目负责人:陈星灿

简介: 牛坡洞遗址位于贵州贵安新区马场镇平寨村(原平坝县)。2012~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安新区社会事务管理局联合对遗址进行发掘。目前已发现灰坑7座、用火遗迹10余处、墓葬7座、活动面两处等。发现了大量地层关系明确的文化遗物,其中,各类型打制石制品近10万件、骨器约100件、陶片100余片。牛坡洞遗址的发掘和研究,首次在黔中地区建立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年代序列,为进一步推动该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遗址中发现的完整墓葬,填补了贵州地区史前洞穴遗址中不见墓葬的空白,为研究该地区史前人类体质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首次在贵州区域内的以细小打制石制品为主要内涵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识别出细石器制品,为探索我国西南地区细石器工艺的出现与分布,讨论贵州史前人类的生存模式提供新的研究方向。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特别是复原出的完整陶器,为认识本地区文化面貌,以及与周边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信息。牛坡洞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对于认识贵州地区史前文化特征和内涵,构建该地区史前文化,特别是洞穴遗址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框架和序列,确立贵州在中国史前文化中的地位,探讨整个黔中地区的洞穴遗址、贵州史前史、云贵高原地区的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史前人类行为模式、人类体质、古代环境及其变迁和人与环境间的互动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排名: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 发掘单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天门市博物馆 项目负责人:孟华平 简介: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发现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的史前聚落群。2014~2016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该遗址核心区域进行勘探并发掘其中的印信台、谭家岭、三房湾等遗址,取得一批新成

中华文明起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中国早期农业起源的时间、特点;掌握农业起源的意义;认识到神话传说遗址、岩画、遗物等的史料价值。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知道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与诞生的核心地区;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史料,帮助学生了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并且呈现出“南稻北粟”的特点; 通过对神话传说的分析,掌握神话传说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通过读图学史,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 通过对探索争鸣的分析,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过程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始农耕意义的了解,理解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通过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神话传说,认识到炎黄子孙是我们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4、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 上一册前四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古代东方、古代美洲非洲、古代希腊罗马、古代伊斯兰世界;对世界古代各个区域有了简单的了解。大家有没有注意在学习古代东方时候,我们学习了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同属于古代东方的古代中国,当时我们没有介绍,那么此次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对于我们本国的历史大家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在学习我们国史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像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的那样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要能够正视本国历史的价值。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本单元的单元导言,请同学们先阅读一下单元导言: 本单元内容的时间跨度较大: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大约经历了五六千年的发展历程。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找出本单元即将学习的关键词:农业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历史转折、方国联盟、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并且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我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及最终形成的历史轨迹和基本特征。 对本单元进行了简单的梳理,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

2014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

2014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 关键词:中国考古;六大;揭晓;墓地;考古 刚刚过去的2014年,又有许多埋藏千年的秘密,在考古工作者的手铲下得以重见天日。1月9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杂志社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上,2014年最值得关注的六大考古新发现正式揭晓。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在论坛上宣布入选名单:甘肃肃北县马鬃山玉矿遗址、云南祥云县大波那墓地、西藏阿里地区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山西忻州市九原岗北朝壁画墓、内蒙古陈巴尔虎旗岗嘎墓地、贵州遵义市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 这六项重要发现,是评审委员会从全国25省区考古机构推荐的40多项2014年全国最新考古发现中,经严格遴选产生的。 甘肃肃北县马鬃山玉矿遗址包括径保尔草场和寒窑子草场两处遗址。目前已确认遗存共近400处,包括矿坑、矿井、房址、岗哨、石料堆积等;出土遗物有陶器、铜器、铁器、石器、玉料、

金片、瓷片等。经初步确定,径保尔草场玉矿遗址年代为战国至汉代,可能存在四坝文化时期遗存;寒窑子草场玉矿遗址最早开采时间为骟马文化时期(距今3500—3000年)。 云南祥云县大波那墓地的年代约为战国至西汉时期。此次发掘发现6座大型高规格墓葬,出土遗物共计280余件(套),包括铜、铁、锡、陶、石、木器等。发掘中采用无人机航拍、三维激光扫描等大量数字化技术,为一大亮点。此次发掘发现的木质棺椁墓中多人二次合葬,在云南属首次发现。 西藏阿里地区故如甲木墓地共发掘8座象雄时期墓葬和3座吐蕃时期墓葬,曲踏墓地发掘5座距今1800年左右的洞式墓。墓内出土箱式木棺、黄金面具、丝织品、银器、陶器、铜器、铁器、木器、料珠等。其中一座墓葬还发现一枚精美天珠(蚀花玛瑙珠),为青藏高原首次考古出土。 山西忻州市九原岗北朝壁画墓的年代约为东魏至北齐早期,墓主或是高氏集团重要人物。此次发掘共清理壁画240多平方米,出土大量陶俑残片、铁棺钉、陶器、瓷器残片等。墓道壁画中,有迄今我国发现最大的狩猎图,生动再现了北朝民族“以狩猎练兵”的场景,对北朝军事研究有重要价值。墓道北壁的木结构建筑壁画,为同时期墓葬中首次发现。

二十世纪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二十世纪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1、殷墟:三千年前的帝都 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引发了对殷墟的发掘。“殷墟的发现是新史学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 1899年的一天,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北京达仁堂中药铺 购得治疗疟疾的中药。在其中的“龙骨”上,他意外地认出了 陌生的古代文字。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就这样被发现了。“龙骨”成为值钱的古董之后,商贾为专擅厚利而隐瞒 了其真正的出土地点——河南安阳小屯。直到1908年罗振 玉探悉真相,才考定了小屯就是沉寂了3000多年的商代帝都——殷墟。 从1928年到1937年春,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对殷墟进行了15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其规 模和成就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抗战爆发后,发掘工作被迫中止。1950年起,新中国的考古人员继续发掘,并于1959年设立了安阳殷墟考古工作站。经过70多年的发掘,占地30多平方公里的殷墟清楚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在殷墟的重大发现中,除甲骨文之外还有大量珍贵墓葬、祭祀坑、车马坑等。小屯东北地的殷墟中心还保存了宫殿宗庙的遗址。这些遗址和文物一方面反映了3000多年前的社 会生活状况,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的文明程度和工艺水平。

著名的司母戊大鼎就是在殷墟出土的。该鼎于1939年 在安阳武官村挖出,因无法搬运,又恐落入日本人之手,于是复埋入地下,直至1946年取出,现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 2、敦煌:叹为观止的艺术宝藏 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意外发现。这座掩没在 漫漫黄沙中长达1600余年的文化艺术宝库引起了巨大反响。八十多年来,敦煌学已成为世界性的专门学科。 1900年5月21日,一个逃荒到敦煌莫高窟的道士王圆在监督雇工清理第七佛殿下第16号石窟甬道中的积沙时,“忽有天炮震响”,“山裂一缝”,奇迹出现了。王道士顺手用烟袋锅向裂缝处敲了几下,发现里面竟是空的。于是,在雇工的挖掘下,一个内藏无数古经、绣画、文书、法器等无价之宝的藏经洞就这样重见天日了。 藏经洞是莫高窟寺院僧侣在躲避战乱迁徙他乡时用来 珍藏佛家宝物的。这些僧人既没回来,新来的僧人也无从得知,于是这批稀世珍宝在石洞里一睡就是近900年。 令人痛心的是,由于王道士的无知和当地官员的腐败,这批宝物先后遭到俄、英、法、日等国的“探险家”的数次豪夺,损失极为惨重。 藏经洞的发现是重新唤起人们重视敦煌的一个契机。敦

发现中国2007年100个重要考古新发现

发现中国2007年100个重要考古新发现 发现中国——2007年100个重要考古新发现是《中国文物报》在2007年期间所报道的考古发现的精选,关于发现中国2007年100个重要考古新发现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发现中国2007年100个重要考古新发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发现中国2007年100个重要考古新发现:图书信息 发现中国——2007年100个重要考古新发现 作者:中国文物报社编 [1]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8-1 开本:16开 I S B N :9787507731125 定价:¥58.00 发现中国2007年100个重要考古新发现: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文物报》在2007年期间所报道的考古发现的精选,由中国文物报社主编,从2007年的考古报道中选择了100个最为重要的汇编成集,纳入到本书之中。所收录的每一个重要考古发现均由考古领队亲自撰稿,资料最权威、最准确、最及时,既为专业人士较快地全面地检索研究提供方便,也能让众多的文物考古爱好者从中了

解考古出土的新资料及其价值和意义。 发现中国2007年100个重要考古新发现:目录 1 广西百色盆地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取得重大突破 2 福建漳州莲花池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获得重大收获 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双树旧石器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 4 山西吉县柿子滩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再获重大发现 5 山东沂源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 6 重庆奉节藕塘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7 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细石器遗址的新发现 8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苏红图发现大型细石器制作场 9 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区域性考古调查 10 河南新郑唐户遗址发现裴李岗文化时期大面积居住基址 11 重庆酉水流域首次发现大溪文化遗存 12 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发现仰韶文化中期大型墓葬 13 河南荥阳关帝庙遗址发掘晚商文化遗存 14 河南渑池笃忠遗址发掘仰韶晚期—龙山早期聚落 15 湖北省郧县大寺遗址发掘 16 河南灵宝铸鼎塬史前聚落调查取得重要成果 17 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发掘获重要成果 18 浙江良渚遗址发现5000年前的古城南墙 19 安徽蚌埠禹会村考古发掘获重要收获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隋炀帝.doc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隋炀帝 十大考古新发现-两处丝路遗址当选 与往年的参选项目相比,除了常见的墓葬外,今年新添了门类河南洛阳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和陕西西安西汉长安城渭桥遗址。 发掘大型墓葬一下子就能起到轰动效益,而这种遗址类的发掘必须耐得住寂寞,考古人员要在田野工作很多年才能出成绩,所以更加珍贵。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更难得的是,这两个项目都是与丝绸之路有关,这也将为丝路申遗添彩。一位参评的专家坦言,很多边疆地区的考古项目文物并不精美,但是贵在有特点。十大考古的评选已经不再只看出土文物,更看重的是项目的新意和历史价值。 十大考古新发现-7成项目为非主动发掘 这十大发现中,只有河南洛阳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四川石渠吐蕃时代石刻、江西景德镇南窑唐代窑址为学术性主动发掘。其余七项均为配合建设的抢救性发掘。 文物部门透露,每年全国近千项考古发掘,大约只有不到十分之一为学术性的主动发掘,其他均为被动的抢救性发掘。著名考古专家刘庆柱说,目前中国考古工作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配合建设搞的被动发掘。 王巍说:一些保存好的遗址,我们不主张进行大规模发掘,因为还是以保护为主。但更关键的是希望全民都有文物保护意识。比如此次获奖的陕西西安西汉长安城渭桥遗址的发现,最初就是当地有人在河床上挖沙时发现的,后来上报给文物部门,及时抢救性发掘。如果他们没有这个意识,也许这个重大发现就会被掩埋甚至破坏。 十大考古新发现-名人墓扎堆儿参评 严肃的考古和八卦的话题,在此次评选中完美融合。翻看

25项参选项目名单,与秦始皇、隋炀帝、上官婉儿、刘济等历史名人有关的考古项目均赫然在列。不过,最终只有江苏扬州曹庄隋唐墓(隋炀帝墓)上榜。 究其原因,王巍认为,好项目很多,很难进行抉择,但是也要考虑地域、列别的平衡,所以最后只能优中选优,忍痛割爱。刘庆柱则解释:名人墓葬的社会关注度较大,但评委在进行评选时要对历史信息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十大考古发现评选不会排斥名人墓葬,但也不会偏重名人墓葬。此次隋炀帝墓葬入选已经代表了这一类墓葬。 与近年来的评选结果相比,虽然墓葬类遗址依然强势,瓜分半数奖项,但其余半数均属爆冷项目。比如霸占奖项多年的远古时代发掘项目全部落马,而首次参评的城关、桥梁类遗址成为黑马。王巍坦言:这说明考古不再单纯以出土文物论英雄。 十大考古新发现-陕西宝鸡石鼓山商周墓地 萌态青铜器刷新周礼制 出土的各类文物共计230余件(组)。其中,多达92件的青铜礼器与26组铭文及族徽符号,有些礼器器形是首次出现,填补了已知周时礼制信息。 通过现场工作人员展示的图片可以看出,92件青铜礼器大多铸工精湛,装饰绮丽,而且造型颇具萌态。其中,一件名为簠(音斧),挺着个大肚子,表面有夔龙纹,两端各有一耳,一侧还系了铃。这是考古发现的此类器中第一件西周早期器。还有一件名叫牺尊,长得像是一尊可爱的小鹿,有爪有翼。相对于商墓而言,此次出土文物中少酒器而食器突出,体现出一种重食轻酒的文化特色。 专家点评: 这是周人重要伙伴姜戎集团首领的墓葬。这不仅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又一次精彩的亮相,也堪称陕西乃至全国商周考古的一次重要发现。

(完整版)考古发现与探索2019

本文内容详情如下: 考古发现与探索 1.1 考古发现与探索绪论(一) 1 【单选题】二重证据法是谁提出的?(C) A、胡适 B、王懿荣 C、王国维 D、梁思成 2 【单选题】中国发现甲骨文是在哪一年?(B) A、1888年 B、1899年 C、1900年 D、1901年 3 【多选题】以下哪一位不是中国第一代的考古学家?(AC) A、董作宾 B、傅斯年 C、王威

D、梁思永 4 【判断题】三次文物大发现之前,国内历史学的学者们主要是根据纸本文献进行研究的。(对) 5 【判断题】考古学是通过征集手段获得资料的。(错) 1.2 考古发现与探索绪论(二) 1 【单选题】以下哪项出现时间最早?(C) A、铜器 B、铁器 C、石器 D、银器 2 【多选题】考古学上的遗存包括(AC)。 A、遗迹 B、遗失 C、遗物 D、遗留 3

【多选题】以下属于遗物的是(ABC)。 A、生产的工具 B、武器 C、装饰品 D、墓葬 4 【判断题】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仅是人类的制品。(ⅹ) 5 【判断题】进化论的提出为形成科学的考古学创造了条件。(√) 1.3 考古发现与探索绪论(三) 1 【单选题】伴随磨制石器产生的是人类历史上的(B)。 A、工业革命 B、农业革命 C、商业革命 D、医学革命 2 【多选题】旧石器时代的特点包括(BC)。 A、以商业为生 B、打制石器为主

C、以渔猎采集为生 D、铜石混合石器为主 3 【多选题】新时期区别于旧石器的特点包括(AD)。 A、磨制石器 B、以渔猎采集为生 C、靠自然为生 D、陶器 4 【判断题】考古学是通过实物遗存或者通过实物资料来研究还原历史的一门科学。(√) 5 【判断题】旧石器是以磨制为主的。(ⅹ) 2.1 考古学概述(一) 1 【单选题】以下哪位不是考古学家?(D) A、张忠培 B、苏秉琦 C、严文明 D、王小波

21世纪中国十大考古发现.doc

21世纪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21世纪中国十大考古发现1、宁夏青铜峡鸽子山遗址 简介: 宁夏鸽子山遗址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荒漠中,我国同类型地貌单元大量的文化遗物都是地表采集,很少发现有精确年代的遗址,因而对该地区文化演化特征的判定一直缺少明确的时空框架。鸽子山遗址2014-2016年发掘首次在西北沙漠边缘地区建立了距今约1.2万年~5千年,即晚更新世末期-全新世早中期的文化演化序列;在鸽子山遗址发现了原地埋藏的磨盘,磨棒和典型的两面器与尖状器,明确了这类具有重要文化特征的遗物的时代属性;初步浮选与残留物获得了一些植物遗存,这对于研究该地区晚更新世末期古人类对植物资源的强化利用,乃至该地区的农业起源都有重要意义;出土了数件直径不超过2毫米的鸵鸟蛋皮装饰品,是迄今同时代发现最小的同类型遗物,革新了我们对万年前人类认知水平和复杂技术能力的认识;数十处结构性火塘及疑似建筑遗迹为研究人类生存模式、生计能力和对气候适应行为以及居址空间利用提供了重要材料,其中发现的疑似建筑遗迹可能是我国发现的最早同类型遗迹,可能是古人类滨水而居搭建风篱的遗存;遗址其中一个文化层处于一个极冷事件新仙女木期,对于研究人类在这一特殊地理单元对环境极端事件的适应和文化特征具有很高学术价值。 21世纪中国十大考古发现2、贵州贵安新区牛坡洞洞穴遗址 简介: 牛坡洞遗址位于贵州贵安新区马场镇平寨村(原平坝县)。2012~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安新区社会事务管理局联合对遗址进行发掘。目前已发现灰坑7座、用火遗迹10余处、墓葬7座、活动面两处等。发现了大量地层关系明确的文化遗物,其中,各类型打制石制品近10万件、骨器约100件、陶片100余片。牛坡洞遗址的发掘

历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2、山东城子崖龙山与岳石文化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城址)、夏代(岳石文化城址) 发掘地点: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城子崖 发掘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简介: 城子崖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遗存,总面积为22万平方米,是中国第一个由中国考古学家发现、发掘和出版考古报告的古城址。城子崖遗址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堆积层分为三层,上层为周代文化层,中层为岳石文化层,下层为龙山文化层,出土了大批各时代的文化遗物。下层的龙山城址南北最长处530米左右,东西宽约430米左右,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城址内文化层堆积丰富,有房基、水井、窑穴等遗址。陶器以黑陶、灰黑陶为主。石器多为磨制。还有骨器。1928年和1930年曾进行过两次发掘,首次揭示出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龙山文化(最初称之为“黑陶文化”,后以遗址命名为“龙山文化”,现在专称为“山东龙山文化”)。此外,在遗址的周围还发现一处平面为长方形的板筑夯土围墙遗迹,可能是当时的城墙基址。岳石文化的城址直接叠压在龙山文化城址之上,面积为17万平方米。城垣夯层规整,夯土坚实。 199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城子崖遗址进行了勘探和发掘,发现城子崖遗址是由龙山文化城址、岳石文化城址和周代城址重叠而成,澄清了60年来有关城子崖遗址时代的争论。其中龙山文化城址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为这一时期古城址之最;岳石文化城址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座夏代城址。这一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和中国文明起源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由此揭示出来的龙山文化,对于认识和研究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城子崖遗址的发掘,为中国史前城址和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城子崖及其周围的古代遗址,形成了一个从新石器时代到两汉的基本完整的古代文化区。城子崖龙山文化城址具有早期城市的雏形,说明当时它已经成为一个权力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城子崖岳石文化城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城市考古的空白。在此之前,在龙山文化城址和商代文化城址之间尚未发现夏代文化城址。城子崖岳石文化城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中国城市发展史及夷夏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4、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周代虢季墓 时代:西周晚期 发掘地点:河南省三门峡市区上村岭 发掘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考古队黄河水利考古队 简介: 虢季墓,即2001号墓,为长方形竖穴墓,葬具为重椁单棺,随葬器物丰富,种类繁多,放置有序,为7鼎6簋规格。随葬品还有大量的青铜礼乐器和玉器。青铜礼乐器有鬲、方壶、豆、盘、方甗、尊、爵、觯、方彝等和编钟、编磬等,还有兵器和车马器等。玉器主要有玉覆面和玉组佩,死者腰身部位还发现一组珍贵的腰带饰。出土的玉柄铜芯铁剑,集铁、铜、玉三种材质为一体,制作精美,是中国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时代最早的一件人工冶铁制品,将中国人工冶铁的年代提前了近两个世纪,被誉为“中华第一剑”;缀玉面罩,由14件象征面部特征的玉片连缀在丝帛上制作而成,形象逼真,做工考究,是中国首次发现的“瞑目”造型,也是汉代金缕玉衣的雏形;一套8件有铭文的铜甬钟,是迄今西周晚期墓葬考古发掘出土的惟一一套最为完整的甬钟;由十二种金器组成的黄金腰带饰,是中国最早的黄金饰品;

震惊世界十大考古发现:金字塔之谜被解开

震惊世界十大考古发现:金字塔之谜被解开 导读: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日前评出2008年十大考古发现,其中包括玛雅地下迷宫、费解的金字塔和古老陵墓。墨西哥考古学家日前在尤卡坦半岛发现了一个隐藏在地下的古老?迷宫?。 1、墨西哥发现古玛雅地下迷宫

墨西哥考古学家日前在尤卡坦半岛发现了一个隐藏在地下的古老?迷宫?。让专家们感到吃惊的是:古玛雅人不但挖掘出了一条好似迷宫的隧道,而且还在其中建造了多个配备有小型神庙的石制金字塔。 据参与发掘工作的考古人员介绍,该地下迷宫非常之长,总共连接有14个洞穴(遗憾的是,其中有部分已经坍塌)。 科学家们表示,按照古代玛雅人的信仰,逝者的灵魂将会在一条狗的协助下穿越一条漫长的地下隧道,期间它们将经受大量的考验。在经历重重磨炼后,逝者的灵魂最终将进入阴间世界。 新发现的这些地下迷宫穿越了南美洲的多个国家,包括墨西哥南部地区、整个危地马拉和伯利兹北部。据考古学家们估计,多数地下迷宫都建造于公元 250-900年期间。需要指出的是,古玛雅文明正是在公元900年左右突然销声匿迹的。 2、金字塔之谜解开 耸立在埃及首都开罗郊外沙漠上的金字塔是全世界著名的古迹之一,但金字塔的建造一直是建筑学方面的一个不解之谜。 法国建筑师霍丁经过八年的研究,再结合其他学者的意见,提出了一项独特而又很具说服力的理论。据他推测,胡夫金字塔是这样建造的:一开始,使用了一条斜坡,最高处高出地基43米。 巨石通过这个斜坡堆砌,建成金字塔坚固的底部主体,占金字塔总重量的70%。接着,在墓穴上方建造塔顶。他们在塔壁内侧10米至15米的地方,修建了蜿蜒通向顶部的螺旋状斜坡,全长1.6公里。 也就是说,金字塔内部,还有一个小的金字塔。在通道拖动1吨重的石头,需要8至10名工人,石块盘旋着推上去,砌到法老墓室上方。 通道是有盖的,但在4个角落是露天的,因此巨石能够转弯。这些斜道现在应该还保留着,如果进去应该能找到。 他还说,这样干,建造整个金字塔只要4000人就行了,不必像专家学者以前说的那样,需要10万人。埃及人又聪明又节俭,他们不会浪费一块石头,所以想出了这个好办法。 研究埃及古迹的专家、美国长岛大学的资深研究员布来尔说:?我认为对研究埃及的学者来说,霍丁的理论非常重要,关于金字塔的建造,过去有两种说法,一种说金字塔的前面有一个很大的斜坡,另外一个说金字塔外面有螺旋形波道,但是我们知道这两种说法都不对,都有问题,现在我们有了第三种说法,这种说法没有那些问题。?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只是分享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 识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中华文明有多个源头,而不再持有中原一元说。即多个源头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拥有辽阔地域的文化共同体,那么这个共同体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新石器时代后期和西周时期是关键时期。新石器时代后期的文化交融和西周的封建礼乐制使得各地区的文化渐渐融合成为一个大的文化统一体,这样具有地域和族群意义的华夏文化就形成了。 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各地出现大量的考古文化遗址,如同满天星斗。分布于北方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许多地区,共有7000多处。随着它们的发展,地域上的差异性越来越强。其一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北方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发展的水平较高,具体表现为农业较为发达,器具较为精致,而东北、西北、华南等边远地区发展速度较缓慢,农业欠发达,渔猎采集非常重要,器具较为粗糙。其二是文化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在相对稳定的区域中年复一年地劳作,代代相传,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随着文化创造的增加(主要是器具的数量增多、精神文化的丰富),区域独特性越来越强。第一,器物的制作的喜好不同。比如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彩陶瓶,东北红山文化的“之”字形纹陶器,山东大汶口的“豆”等等。第二,崇拜的对象不同,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普遍崇拜玫瑰花,红山文化人崇拜猪首龙身神兽,大汶口文化人崇拜太阳,良储文化人崇拜太阳鸟,等等。可见,当时各地区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似乎看不出共同之处。那么,各地区的文化如何交汇在一起,实现初步统一呢? 首先是各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之后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渐渐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它汇聚了其它地区的文化,但是它又有一定的排斥性,排斥外部地区的文化渗入。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文化共同体,它是由各地区的文化汇聚在一起而渐渐形成的,其中较重要的是关中仰韶文化、东北辽宁红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这三大支,当然也有其他地区的文化的流入。具体来说,关中仰韶文化和东北辽宁红山文化这两大强势文化相互交融,前者的典型器物及特征就是尖底瓶、玫瑰花花纹,后者的是猪首龙身神兽。两者相互交流的证据是在大凌河上游的庙坛冢遗址中出现了上述两种文化因素的组合,玉雕猪笼在墓主人身上,玫瑰图案彩陶盆在积石冢周围。苏秉琦说这是花和龙的结合。之后,山东的大汶口—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又有强烈的交汇。带有龙山文化特征的考古文化遍布黄河中下游,但是在这种同一性内部又有文化来源的差异性:即这些器物大多是灰黑陶,但是各地区的灰黑陶又有差异,如黄河中游的陶器常有篮纹、绳纹、方格纹,显示出黄河中游文化的特征,而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器物多为薄胎细质器,表面多为磨光或素面,显示出山东文化的特征。这说明龙山时代,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和下游的龙山文化有程度很深的交汇。同样到新石器时代后期,各地区考古文化在黄河中下游汇聚,其轴心就在晋南。因为晋南有陶寺古城遗址,古城遗址规模很大,不仅仅有军事功能,更引人注意的还有祭祀、天文观测、生产生活功能,和后世的君民同居的城邑毫无二致。这座古城可以反映当时存在一股强势文化,以晋南为中心,覆盖着黄河中游,该古城只是这一区域文化的缩影。从考古发现来看,陶寺遗址内的器物有仰韶文化的特征,即器物组合序列,有红山文化的特征,如猪龙,有良储文化的特征,如“∠”型石推刀。因此可以说,晋南地区汇集了各地区文化,形成了一个覆盖黄河中游,以晋南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