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科学研究所引用参考文献

干旱区科学研究所引用参考文献
干旱区科学研究所引用参考文献

《干旱区科学》2009年第1期,2010年4期刊出文章列表:

Chen X, Yan JF, Chen Z, Luo GP, Song Q, Xu WQ. A spatial geostatistical analysis of impact of land use development on groundwater resources in the Sangong Oasis Region using remote sensing imagery and data. Journal of Arid Land, 2009, 1(1): 1-8.

Chakraborty A, Li BL. Plant-to-plant direct competition for belowground resource in an overlapping depletion zone. Journal of Arid Land, 2009, 1(1): 9-15.

Li BL, Zhou QM. Spatial pattern of land cover change in China’s semiarid env ironment.

Journal of Arid Land, 2009, 1(1): 16-25.

Qian YB, Wu ZN, Yang HF, Jiang C. Spatial heterogeneity for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of eolian sand soil on longitudinal dunes in the southern Gurbantunggut Desert. Journal of Arid Land, 2009, 1(1): 26-33.

Zhao CY, Sheng Y, Yilihm·Yimam. Effects of water stress on the soil water movement and winter wheat growth in central arid zone. Journal of Arid Land, 2009, 1(1): 34-42.

Hu YK, Li KH, Gong YM, Yin W. Plant diversity-productivity patterns in the alpine steppe environment of the central Tianshan Mountains. Journal of Arid Land, 2009, 1(1): 43-48. Luo GP, Lu L, Yin CY, Feng YX. Analysis of oasis stability in arid areas: a case study in the northern slope areas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Journal of Arid Land, 2009, 1(1): 49-56. Pan XL, Zhang DY, Chen X, Li L, Mu GJ, Li LH, Bao AM. Effects of short-term low temperatures on photosystem II function of samara and leaf of Siberian maple (Acer ginnala) and subsequent recovery. Journal of Arid Land, 2009, 1(1): 57-63.

Zhang ML, Kang Y, Yang JB. A preliminary molecular historical biogeography of Caragana (Leguminosae) based on ITS and trn L-F DNA sequence data. Journal of Arid Land, 2009, 1(1): 64-73.

Gao XY, Combreau O, Qiao JF, Yang WK, Yao J, Xu KF. Distribution and migration of houbara bustard (Chlamydotis undulata) in China. Journal of Arid Land, 2009, 1(1): 74-79.

He CE, Liu XJ, Peter C, Andreas F, Zhang FS. Estimating total nitrogen deposition in agroecosystems in northern China during the wheat cropping season.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0, 2(1): 2-8.

Chakraborty A, Sun GQ, Li BL.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multiple plant species in arid ecosystems: linking patterns and processes.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0, 2(1): 9-13. Tsuchiya K, Igarshi T, Qong M. Land cover change detection based on satellite data for an arid area to the south of Aksu in Taklimakan desert.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0, 2(1): 14-19. Qian YB, Zhou HR, Wu ZN. Landscape eco-environment risk assessment of highway in arid area of Xinjiang, China.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0, 2(1): 20-25.

Liu Y, Zhang DY, Yang HL, Liu MY, Shi X. Fine-scale genetic structure of Eremosparton songoricum and implication for conservation.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0, 2(1): 26-32.

Sun CL, Zhang XL, Jin N, Du HR, Ma WW. Spatial difference features and organization optimization of cities and towns in Tarim River Basin.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0, 2(1): 33-42.

Zhang JB, Wu GH, Wang QM, Li XY. Restoring environmental flows and improving riparian ecosystem of Tarim River.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0, 2(1): 43-50.

Pan HX, Cheng ZM, Zhang YM, Mu SY, Qi XL. Research progress and developing trends on microorganisms of Xinjiang specific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0, 2(1): 51-56.

Williams AR. On sustaining the ecology and livestock industry of the Bayanbuluk Grasslands.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0, 2(1): 57-63.

Yoshino M, Ishiyama T, Suzuki J. Local convergence zones or discontinuous lines in the Taklimakan Desert, Northwest China.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0, 2(2):77-86.

Chen SY, Shi YY, Guo YZ, Zheng YX.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annual mean air temperature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 in northwest China over a recent 46 year period.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0, 2(2): 87-97.

Xu GQ, Li Y, Zou T. Hydraulic resistance partitioning between shoot and root system and plant water status of Haloxyolon ammodendron growing at sites of contrasting soil texture.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0, 2(2): 98-106.

Jin ZZ, Lei JQ, Xu XW, Li SY, Fan JL, Zhao S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il microbial population in forest land irrigated with saline water in the desert area.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0, 2(2): 107-115.

Fang YP, Qin DH, Ding YJ. Changes in stress within grassland ecosystems in the three counties of the source regions of the Yangtze and Yellow Rivers.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0, 2(2): 116-122.

Zhou HR, Xiao DN. 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of fluvial corridor landscapes and measures for ecological regeneration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Tarim River, Xinjiang of China.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0, 2(2): 123-132.

Dosbergenov S. Effect of crude oil pollution on organic carbon and humus content in grey-brown soils in Mangyshlak, Pre-Caspian Sea Region.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0, 2(2): 133-136.

Liu XJ, Song L, He CE, Zhang FS. Nitrogen deposition as an important nutrient from the environment and its impact on ecosystems in China.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0, 2(2): 137-143.

Abuduwaili J, Liu DW, Wu GY. Saline dust storms and their ecological impacts in arid regions.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0, 2(2): 144-150.

Ma M, Chen Y, Bayahen K, Hu BW, Li F, Wu JQ, Gao X, Mei Y. Seasonal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Relict Gull (Larus relictus) at Ebinur Lake, Western China.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0, 2(2):151-156.

DC Zhou, GP Luo, L Lu. Processes and trends of the land use change in Aksu watershed in the central Asia from 1960 to 2008.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0, 2(3):157-166.

Yao YH, Li HG. Tectonic geo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for evolution of the Manas Lake.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0, 2(3): 167-173.

Wang SK, Zhao XY, Qu H, Luo YY, Yun JY. Variation in soil water content to rainfall under Caragana microphylla shrub in Horqin Sandy Land.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0, 2(3):174-179.

Zhang YM, Wu N, Zhang BC. Species composition,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ecological functions of biological soil crusts in Gurbantunggut Desert.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0, 2(3):180-189.

Yuan JF, Tian CY, Feng G. Effects of sodium on nitrate uptake and osmotic adjustment of Suaeda physophora.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0, 2(3):190-196.

Yang ZP, Zhang XL, Di F, Wall G, Liu XY, Shao R. Natural heritage values and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Kanas, China.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0, 2(3):197-206.

Xue B, Chen XP, Geng Y, Yang M, Yang FX, Hu XF. Emergy-based study on eco-economic system of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a case of Gansu province, China.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0, 2(3): 207-213.

Yang Y, Zhang XL, Lei J, Dong W, Zeng WY, Gao C. Spatial integration of oasis city group around the western margins of the Tarim Basin.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0, 2(3): 214-221. Olonova MV, Zhang DY, Duan SM, Yin LK, Pan BR.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of Chinese Altai—the approach to the problem of their conservation.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0, 2(3): 222-230.

Feng Y, Pan BR, Shen GM. Revision of two species of Calligonum from the desert of Xinjiang, Northwestern China.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0, 2(3): 231-234.

Li XY, Lin LS, Zhao Q, Zhang XM, Thomas FM. Influence of groundwater depth on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transition zone of Cele oasis.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0, 2(4): 235-242.

Zhao CY, Yan YY, Yimamu Y, Li JY, Zhao ZM, Wu LS. Effects of soil moisture on cotton root length density and yield under drip irrigation with plastic mulch in Aksu Oasis farmland.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0, 2(4): 243-249.

Wu JX, Zhang XM, Deng CZ, Liu CJ, Li H.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s analysis of Populus euphratica population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arim River.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0, 2(4): 250-256.

Li CJ, Li Y, Ma J, Fan LL, Wang QX.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between Haloxylon persicum and Haloxylon ammodendron populations.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0, 2(4): 257-265.

Khan B, Ablimit A, Mahmood R, Qasim M. Robinia pseudoacacia leaves improve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0, 2(4): 266-271.

Zhang KC, Kai KJ, Qu JJ, Ling YQ, Niu QH. Dynamic changes of a typical linear dune in the Tengger Desert.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0, 2(4): 272-278.

Mahood R, Li SL. Khan B. Causes of the recurring drought patterns in Xinjiang, China.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0, 2(4): 279-285.

Wang YJ, Gao SY, Ma YZ, Lu RJ, Sang YL, Meng HW. Reconstructing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variation since 1899 based on tree-ring width in the western Hedong sandy land of Ningxia.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0, 2(4): 286-294.

Wang ZC. The changes of Lop Nur Lake and the disappearance of Loulan.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0, 2(4): 295-303.

最详细的论文参考文献规范格式说明

论文参考文献规范格式详解 一、文献格式的快速引用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的类型(即引文出处)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在文献名后并以方括号括起,具体类型标识如下: M ——专著、普通图书 C ——论文集 N ——报纸文章 J ——期刊文章 D ——学位论文 R ——研究报告 S ——标准 P ——专利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实例 1、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 [1] 张志建.严复思想研究[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 [英]蔼理士.性心理学[M]. 潘光旦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2、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2] Spivak,G. Victory in Limbo[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pp.271-313. [3] Almarza, G.G.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50-78.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郭英德.元明文学史观散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4] Heider, E.R.& D.C.Oliver.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67.

英语毕业论文引用和参考文献格式

英语毕业论文引用和参考文献格式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引用和参考文献格式采用APA格式及规。 一、文中夹注格式 英语学位论文引用别人的观点、方法、言论必须注明出处,注明出处时使用括号夹注的方法(一般不使用脚注或者尾注),且一般应在正文后面的参考文献中列出。关于夹注,采用APA格式。 (一)引用整篇文献的观点 引用整篇文献(即全书或全文)观点时有两种情况: 1.作者的姓氏在正文中没有出现,如: Charlotte and Emily Bronte were polar opposites, not only in their personalities but in their sources of inspiration for writing (Taylor, 1990). 2. 作者的姓氏已在正文同一句中出现,如: Taylor claims that Charlotte and Emily Bronte were polar opposites, not only in their personalities but in their sources of inspiration for writing (1990). 3. 如果作者的姓氏和文献出版年份均已在正文同一句中出现,按APA的规不需使用括号夹注,如: In a 1990 article, Taylor claims that Charlotte and Emily Bronte were polar opposites, not only in their personalities but in their sources of inspiration for writing. 4. 在英文撰写的论文中引用中文著作或者期刊,括号夹注中只需用汉语拼音标明作者的姓氏,不得使用汉字,如:(Zhang, 2005) (二)引用文献中具体观点或文字 引用文献中某一具体观点或文字时必须注明该观点或者该段文字出现的页码出版年份,没有页码是文献引用不规的表现。 1.引用一位作者的文献 (1)引用容在一页,如: Emily Bronte “expressed increasing hostility for the world of human relationships, whether sexual or social” (Taylor, 1988:11). (2)引用容在多页上,如: Newmark (1988:39-40) notes three characteristically expressive text-types: (a) serious imaginative literature (e.g. lyrical poetry); (b) authoritative statements (political speeches and documents, statutes and legal documents, philosophical and academic works by acknowledged authorities); (c) autobiography, essays, personal correspondence (when these are personal effusions).

word中插入参考文献方法及标准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应用方法 利用word插入参考文献 写论文要有参考文献,但是每次写论文,遇到的第一个头疼的问题就是参考文献的插入。虽然以前知道word有很强大的插入参考文献的功能,也转载过别人写的经验总结,但是没有实际用过,现在用到了,把暂时遇到的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小结一下,没遇到的就等以后再小结吧!希望能给大家节省一些时间。 1..以尾注的方式插入第一个参考文献。 将光标定位于word文档中将要插入参考文献的位置,按“插入/引用/脚注和尾注”。出现一菜单,选择“尾注”,“文档结尾”,编号格式为“1,2,3”。按“插入”按钮。以后也按照这个方法,不管是在该参考文学的前面还是后面插入,word都会自动更新编号,你就不用再自己一个一个改编号了。 2.给插入的参考文献加中括号。 用word自动插入的参考文献是没有中括号的,参考文献全部写好后要是一个一个加中括号太麻烦。用什么方法呢?按“编辑/查找",在查找栏中输入"^e",再替换为:"[^&]"。(交叉引用时插入的第N(N>2)次上标并不能被替换,此时查找栏中应输入"^#"(代表“特殊格式”中的“任意数字”),另外,“格式”选项还应选择“字体-上标”)(上述查找方法只能查找到由“交叉引用”产生的上标,第一次插入的上标还是得用"^e"才能查找)这时不管是文章中还是尾注中的参考文献编号都加上了中括号。我用过了!很好用。 3.给尾注中的参考文献编号去除上标标志 你会发现正文和尾注中参考文献都是上标的形式,正文的上标是你想要的,但是尾注中不是你想要的。修改方式和谱图word一样,选中编号,按快捷键"ctrl+shift+=”即可。也可以选中,右击,字体,效果中上标项的勾去掉。(新建“字符”样式即可) 4. 去除“尾注分隔符” 2003版: 参考文献有几页,你会发现每页的参考文献前面都有一条横线,且无法删除。它叫“尾注分隔符”。怎么删除?进入普通视图。按“视图/脚注”,此时编辑界面分为两个部分下面的编辑框是尾注编辑框选择尾注编辑框中的“尾注”下拉框,选择“尾注分隔符”,出现一条横线,选择该横线,删除它。再选择“尾注延续分隔符”,也会出现一条横线(这是尾注分页时会出现的很长的横线),选择该横线,删除它。关闭后,再按“视图/页面”切换回来。 2007版: 1. 先“视图”? “普通视图”; 2. 进入“引用”?“脚注”?“显示备注”; 3. 窗口下面出现了“尾注”,点击下拉菜单“所有尾注”那里; 4. 选“尾注分隔符”,删掉那个横线;

部分引用和参考文献

部分引用和参考文献 《三国志 (汉) 宋衷

王国维 (战国) 佚名 (战国) 佚名 (晋) 皇甫谧 (宋) 罗泌 (清) 郝懿行辑 (清) 郝懿行 袁珂 (唐) 李肇 (宋) 徐兢 (宋) 沈括 (元) 郭罗洛·纳新 (清) 顾炎武 (清) 顾炎武 (清) 顾炎武 (清) 顾炎武 (清) 赵翼 (清) 钱大昕 (清) 王鸣盛 (清) 梁玉绳 (清) 梁玉绳 (清) 王先谦 (汉) 郑玄 (汉) 王逸《楚辞校(唐) 裴鉶 (唐) 李玫 (唐) 袁效 (宋) 郭茂倩 (宋) 李昉等 (清) 董诰等 (清) 彭定求等 (魏) 曹操 (魏) 曹植 (晋) 阮籍 (唐) 高适 (唐) 韩愈 (金) 元好问 (清) 陈维崧 (清) 颜元 《恕谷后 (清) 王余佑 (清) 王源 (清) 汤斌《孙夏峰先生(奇逢) (清) 李塨《颜习斋先生(元) (清) 冯辰《李恕谷先生(塨) (清) 陈鋐《鹿忠节公(善继) (汉) 许慎 (北魏) 郦道元 (唐) 李泰

(宋) 王应麟 (清) 顾祖禹 (清) 顾炎武 (清) 钱仪吉 (清) 尹会一 (清) 李元度 (清) 李 恒 清国史馆 徐世昌 徐世昌 孙静菴 邓之诚 唐 (清) 黄彭年等(光绪) 河北省通志馆(台) (明) (弘治) (清) (顺治) (清) (康熙 ) (清) (乾隆 ) (民国)寿鹏飞 陈瑞泉主编 河北人民出版社编 河北省社科院编 王明远主编 河北省民间文学研究会编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编 河北省易县政协编 河北省易县政府编 缪荃孙抄 (元) 熊梦祥 (明) 沈 榜 (清) 朱尊彝、于敏中 (清) 孙承泽 (清) 吴长元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编 曹子西主编 陈 平 王 玲 北京市社科所编 苏天钧主编 《京华旧事存真》(一) 苏天钧主编 《京华旧事存真》(二) 曹子西主编 曹子西主编 范文澜主编 翦伯赞主编 王国维 陈寅恪 陈寅恪 《隋唐

参考文献引用技巧

参考文献引用技巧 一、利用文献管理软件直接引用 常用的中文引文管理软件有NoteExpress、E-Learning(中国知网在线学习中心),英文引文管理软件有Endnote、Mendeley(免费)。这一块大家自己查找对应的软件教程就好,不再赘述。 二、在线直接引用 (一)中国知网的直接引用 1.勾选文献前的复选框 2.选择文献上方导航栏内的“导出/参考文献” 3.勾选“文献管理中心_导出”页面指定文献复选框 4.选择“文献管理中心_导出”上方导航栏内的“导出/参考文献” 5.在“文献管理中心-文献输出”选择“复制到剪切板”(或右键直接复制) 6.粘贴到对应的参考文献序号处得到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参考引文 顾佩华,包能胜,康全礼,陆小华,熊光晶,林鹏,陈严. CDIO在中国(上)[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3:24-40. (二)谷歌学术的直接引用 1.选择文献右下角的“引用” 2.右键直接复制对应格式的参考文献

GB/T 7714:参考文献国家标准 MLA:全称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即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制定的论文指导格式APA:APA格式指的就是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出版的《美国心理协会刊物准则》中规定的引文格式 说明:谷歌学术所引参考文献格式中作者英文名经常出错,需要核对。 3.粘贴到对应的参考文献序号处得到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参考引文(以国标为例)康全礼, 陆小华, 熊光晶. CDIO大纲与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8, 31(4):15-18. 【说明】谷歌学术英文作者姓名经常出错,粘贴后需要核对一下原文。 (三)百度学术的直接引用 1.选择文献右方的“引用” 2.右键直接复制对应格式的参考文献 格式说明同上 3.粘贴到对应的参考文献序号处得到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参考引文(以国标为例) 康全礼, 陆小华, 熊光晶. CDIO大纲与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8, 31(4):15-18. 【去除末尾DIO“DOI:10.3969/j.issn.1672-8874.2008.04.004.”】

部分引用和参考文献

部分引用和参考文献《山海经》 《诗经》 《周易》 《周礼》 《礼记》 《大戴礼记》 《春秋公羊传》 《春秋榖梁传》 《尔雅》 《老子》 《庄子》 《论语》 《孟子》 《荀子》 《管子》 《墨子》 《韩非子》 《吕氏春秋》 《淮南子》 《盐铁论》 《白虎通义》 《风俗通义》 《春秋繁露》 《论衡》《四民月令》 《齐民要术》 《颜氏家训》 《尚书》 《逸周书》 《春秋左传》 《国语》 《战国策》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南史》 《北史》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宋史》 《元史》 《清史稿》 《资治通鉴》 (汉) 宋衷《世本八种》 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

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战国) 佚名《穆天子传》 (战国) 佚名《燕丹子》 (晋) 皇甫谧《帝王世纪》 (宋) 罗泌《路史》 (清) 郝懿行辑《燕子春秋》 (清) 郝懿行《山海经笺疏》 袁珂《山海经校注》 (唐) 李肇《唐国史补》 (宋) 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宋) 沈括《梦溪笔谈》 (元) 郭罗洛·纳新《河朔访古记》 (清) 顾炎武《日知录》 (清) 顾炎武《历代帝王宅京记》 (清) 顾炎武《京东考古录》 (清) 顾炎武《昌平山水记》 (清) 赵翼《廿二史劄记》 (清)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 (清)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清) 梁玉绳《史记志疑》 (清) 梁玉绳《汉书人表考》 (清) 王先谦《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补释》(汉) 郑玄《毛诗笺》 (汉) 王逸《楚辞校补》 (梁) 萧统《文选》(唐) 裴鉶《裴鉶传奇》 (唐) 李玫《纂异记》 (唐) 袁效《甘泽谣》 (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 (宋) 李昉等《太平御览》 (清) 董诰等《全唐文》 (清) 彭定求等《全唐诗》 (魏) 曹操《魏武帝集》 (魏) 曹植《陈思王集》 (晋) 阮籍《阮步兵咏怀诗注》(唐) 高适《高常诗集》 (唐) 韩愈《昌黎先生集》 (金) 元好问《中州乐府》 (清) 陈维崧《湖海楼集》 (清) 颜元《恕谷后集》 (清) 王余佑《五公山人集》 (清) 王源《居业堂集》 (清) 汤斌《孙夏峰先生(奇逢)年谱》(清) 李塨《颜习斋先生(元)年谱》(清) 冯辰《李恕谷先生(塨)年谱》(清) 陈鋐《鹿忠节公(善继)年谱》(汉) 许慎《说文解字》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 (唐) 李泰《括地志》 (唐)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

参考文献的正确引用方法

参考文献的正确引用方法 来源:医学论文发表——达晋医学编译 参考文献如何引用才正确?达晋医学编译认为准确引用参考文献是让审稿人及读者理解文章的前提之一。尤其是陈述事实或介绍某个方法时所列举的参考文献一定要直接。尤其是后者,比如我们提到某个检测技术的优点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一定要将最初的参考文献引用在内,并对后续的改进方法进行列举。参考文献的正确引用 一、引用的参考文献要忠实于原文 参考文献,即是对该文献的借鉴和参考,我们要在保留原文献的理论中进行借鉴,作者无权更改原作者的本意,只需向读者介绍原作者使用的方法、得出的结果和结论等。作者可以对原作者使用的方法、得出的结果和结论等发表看法,但不能肆意更改,不管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要想忠实于原文,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之前仔细阅读原文,正确理解作者的本意,尽量不要转引,以免以讹传讹,损害原作者、读者,还有自己。 二、应注意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因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各刊不尽相同,投稿前作者应注意杂志稿约的有关规定,至少得先看看有关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如何标注的,以了解有关期刊的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以免出错。许多作者投递的稿件书写格式包括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与杂志所要求的不同。坦率地讲,编辑和审稿专家也是人,工作中多少也有感情因素。如果拿到手中的是一篇书写格式不合要求的文章,别的暂且不论,就书写格式不规范这一条,就足以给编辑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让编辑做出退稿的决定。就算最后没有被退稿,此类稿件较书写格式规范的稿件被录用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其实作者犯的是一个很低级的错误,让编辑很自然地联想到,该作者不太尊重期刊,还有期刊的编辑以及审稿专家。因此,作者在投稿前一定要注意期刊参考文献的著录方式,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其实,并不复杂,只要稍稍留意即可。 三、参考文献的数量 参考文献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应该和论文的信息量成正相关。比如,一篇研究论文只有很少的研究结果,却在讨论中引用大量文献来进行解释和假设,这样不太好。不过,有些杂志对文献数量有限制。最好奉行“少而精”的原则。 四、尽量选用较新的文献

参考文献的引用原则思考

参考文献引用原则的探讨 王平 (振动、测试与诊断编辑部,210016,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 摘要阐述参考文献在科技期刊和科技论文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提出参考文献的引用应遵循全面性、时效性、代表性和公正性的原则。 关键词科技期刊;科技论文;参考文献;引用原则;影响因子 中图分类号G237.5 Som e p o i nts on t he record i n g p ri nci p les for references i n sci-tech p eriod icals!W an g P i n g Abstract T he i m p ortant ro les o f ref erences i n sci-tech p eriod icals and research p a p ers are stressed.S om e as p ects i n ref erence se lection are d iscussed and f our p ri nci p les i n ref erence record i n g are p ro p osed,Wh ich are com p leteness,eff ectiveness,re p resentativeness and j ustice. K e y words sci-tech p eriod ical;scientific p a p er;ref erence;record i n g p ri nci p le;i m p act f actor Aut hor’s address Ed itorial D e p art m ent o f Journal o f v i bration,M easure m ent&D ia g nos is,N an j i n g U n ivers it y o f A eronautics& A stronautics,210016,N an j i n g,Ch i na 参考文献的引用体现了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继承性和连续性,它是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1]。根据参考文献的引用情况统计得出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平均引文率和即年指标等文献指标在评价期刊及论文的影响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近年来,我国对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的要求日趋规范,但对参考文献引用原则的研究工作较少[3]。文献[1]对参考文献的引用原则总结为:只著录最必要、最新的文献;只著录公开发表的文献;采用标准化的著录格式。文献[3]总结为:直接引用的文献;最必要、最主要及最新的文献;正式出版的文献。笔者认为:引用“公开发表的文献”是参考文献的前提和基础,故没有专门列出,在此基础上提出参考文献的引用应遵循全面性、时效性、代表性和公正性的原则。 1全面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研究的深度和学科交叉的广度不断加大,知识融合和技术集成的趋势日趋明显,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在某个领域的某个研究方向取得一些新进展或一定程度的突破,必须首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充分了解国内外科技界在此方面的有关成就和最新进展,学习并采用先进的思想和方法。从论文工作的设想、着手研究到论文写作的完成,都需 要不断地查阅和参考大量的相关文献。较全面的引用参考文献是提高文章信息量的有效途径,参考文献成为衡量期刊科学交流程度和吸收外部信息能力的一个评价指标[4]。1988—1992年间,我国平均每篇论文的引文量为5!6篇,而美国的《科学引文索引》(SC I)收录的论文引文平均为23.69篇[5]。2001年度,《SC I》收录论文的平均参考文献量为28篇,国内统计源选取的统计论文的平均参考文献量为6.8篇[6]。据统计[6],1991年我国科技期刊论文的平均引文数为5.80篇,其中有20%的文章无参考文献,1995年我国科技期刊论文的平均引文数为5.98篇,1996年为6.05篇,1997年为6.28篇,1998年为6.58篇,1999年为6.84篇,2000年为6.99篇,2001年为7.36篇。这说明,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所取得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并且继续保持稳步上升的趋势,但与国际科技期刊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对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和促进学术交流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应当鼓励作者正确提高文后参考文献的引用数量和质量[7]。从所引文献的全面性,不仅可以看出作者对该学科领域知识及发展动态了解的深度和广度,还从侧面反映了研究工作的起点和论文的学术水平;因此,许多国际著名刊物在审稿意见表中就明确列出“文后参考文献引用是否全面、合理”的评审指标,这一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期刊编辑和审稿人在处理稿件时,对文后参考文献过少、过于陈旧的文章应要求作者补充并完善。 2时效性 一篇论文能否与科技前沿相联系,在论文中表现为是否与当年或最近2年的文献相联系。有关文献[6,8]显示,我国科技人员在利用最新文献方面低于国外。科技论文必须有所创新,由于科技期刊能将一定时期(特别是近期)的学术最新信息及时报道,因此参考文献应以最新、近期的文献为主,即引用的近期文献越多,说明论文的研究内容较新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论文的学术水平。据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所(I S I)统计资料,《N at ure》各学科引用参考文献的年代分布峰值一般都处于最近2年,这不仅说明影响因子指标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而且反映出应重视参考文献时效性的原则。笔者看到《机械工程学报(英文版)》 2004年2月第16卷第1期 编辑学报 ACTA ED I TOLOG I CA F eb.2004 """"""""""""""""""""""""""""""""""""""""""""""""""""""""""""""""" v o l.16N o.1

文内夹注和参考文献标注法

文内夹注和参考文献标注法 文内夹注 1.一位作者的一篇文献,姓氏未出现在正文内,姓氏应标出,如: Human beings have been described as “symbol-using animals” (Burke 1966: 3). This point has been argued before (Frye 2001: 178-85). 注意:句号在括号后面。 2.一位作者的一篇文献,姓氏出现在正文内的,夹注内不重复姓氏,如: Frye has argued this point elsewhere (2001: 178-85). Yule (1996b: 100) also stated that … 3.同一作者同一年内出版的多篇文献,在不同夹注的相同年份后加“a”、“b”等, 以示区别。加“a”、“b”等的依据是该作者同一年出版的文献在“参考文献”中 按出版月份排列的前后位置,即排在前面的加“a”,排在后面的加“b”,以此类 推。如: For example, when expressing an opinion a woman would probably say: Well, em, I think that golf is kind of boring, don’t you (Yule 1996a: 89). Yule (1996b: 100) also stated that … 4.夹注中包含同一作者的多篇文献,各文献之间用逗号隔开: Halliday stated (1985a, 1985b) that … 5.夹注中包含不同作者的多篇文献,各作者之间用分号隔开: Foreign researchers (Halliday and Hasan 1985a, 1985b; Schiffrin 1987; Hubbard 1989) are among those who contribute greatly in this field. 6. 多位作者的一篇文献: Smythe and Jones (2001) found … … as has been shown (Smythe and Jones 2001) …

【引用】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引用】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参考文献的格式要求很多,一般来说参考文献的格式都要符合国标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但实际中很多出版社和期刊对论文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发现周围的很多人对论文参考文献的规范格式不是很清楚,所以把规范格式贴出来。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及示例 1 专著著录格式 [序号]著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写).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 [1]孙家广,杨长青.计算机图形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26~28 Sun Jiaguang, Yang Changqing. Computer graphics[M].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1995.26~28(in Chinese) 例: [2]Skolink M I. Radar handbook[M]. New York: McGraw-Hill, 1990 2 期刊著录格式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例: [3]李旭东,宗光华,毕树生,等.生物工程微操作机器人视觉系统的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28(3):249~252 Li Xudong, Zong Guanghua, Bi Shusheng, et al. Research on global vision system for bioengineering-oriented micromanipulation robot system[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2002,28(3):249~252(in Chinese) 3论文集著录格式 [序号]作者.题名[A].见(英文用In):主编.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引用格式,标注要求规范、方式)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引用格式)-标注规范 论文中的参考文献是按时间排还是按姓名的首字母? 参考文献的标注法有两种,择一,从头至尾用同一方式标注。 1.顺序排列法:按正文引用文献出现的顺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依序列出(最 常见)。 2.著者-出版年制:各文献标注内容,由著者姓氏与出版年构成,置于()内。各篇 文献先按文种集中,可分为中文、西文、日文、俄文、其他文种等五部分。然后,按著者字顺和出版年排列。中文文献一般按汉语拼音字顺排列。 按照你文章中引用的顺序排。 2015年论文参考文献的标注规范 一、顺序编码制(温哥华体系) 这种体系是按在正文中引用的文献出现先后顺序使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用方括号括注在文中提及的文献著者或理论系统名的右上角。如: 达尔文指出…… 进化论认为…… 如果只提及引用内容而未提及著者,则括注在所引用文字群的右上角。如: 根据遗传学原理,可以推论出这种变异是受基因控制的,是可以遗传的[8]。 如果所提及的文献作为文字叙述中的直接说明语时,则应与正文平排,并且每个序号都应加上方括号。如: 紫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参见文献[11]、[20]、[32])。 文中多次引用同一参考文献,只在第一次出现时编排序号(在参考文献表中也只出现一次),其他处使用同一序号;如果多次引用的是同一参考文献的不同页的内容并标上了页码,则每次引用都应编排序号,参考文献表中也要一一列出。 若某一问题使用了多篇文献说明,这时将各文献的序号在一个方括号内全部列出,中间加逗号,若遇连续序号,可在起讫序号中间加“~”表示。如: 这种变异往往发生在细胞的减数分裂时期[3, 5, 7~10],但是为了…… 二、著者-出版年制 这种参考文献是由著者姓名与出版年代构成。标注方法是在被引用的著者姓名之后用圆括号标注参考文献的出版年代。如: 徐道一(1983)认为,生物变革时期与太阳系在银河系的运行轨迹可能有一定联系。

参考文献引用.doc

参考文献引用 导语:,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位大学毕业生都必须要用到的。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的引用,欢迎阅读! 参考文献是学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注明了被引理论、观点、方法、、数据的来源,是学术参考的范文和深度的体现,是反映的真实性的科学依据,是对期刊进行引文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来源。正确的引用方式能大大降低的重复了。本文介绍硕士毕业生在写作过程中,应该如何正确引用参考文献。 首先说明下参考文献引用的三种作假手法 1、“假引用”就是虚伪的、不真实的引用。最常见的假引用有三种: 一是“友情引用”。引用文献和本文没有多大关系,作者和引用文献的作者相互抬举目的是提高彼此的学术“知名度”,如作者或是引用者的师长,或是引用者的好友,或是引用者的圈内人。 二是“装门面引用”。引用者罗列一大堆外文文献,引用“权威”的文献,以便给自己装门面,实际上他们也许从来就没有研读它们,或者它们根本与引用者所论毫不沾边。 三是滥用自引用。必要的和适度的自引用是正当的,能够从中看出引用 者研究的连贯性以及在学术上有无进展和提高。但是,滥用自引用,没有必要,反而会降低质量 2、该引用的偏偏不引用 所谓“不引用”,正好与假引用形成对照:假引用是不该引

用的偏偏要引用, 不引用是指该引用的偏偏不引用。研究受惠于别人的材料和思想却刻意回避它们,在列举的参考文献中难觅其踪影。属于剽窃抄袭行为,这就是查重的对象。 3、“伪引用” 有意做掩盖本来面貌的虚假引用,这种做法大多出现在“伪注”中。 如:本来自己没有接触外文原始文献,直接从中译本或别人的译文中抄录了老外的言论,可是不如实地标注中译本或间接的出处,却堂而皇之把外文原始文献作为参考文献地列出。这也是查重的对象。 参考文献正确的引用方式如下: 1、不要抄袭 在国内若适当的抄了,称为引用,注上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抄的多了,这也是抄袭,这时需要进行查重(修改期,建议用paperpass检测系统完成自助检测,毕竟它的检测结果和知网最为接近吧,paperpass。 所以,引用另一篇文章的方法是: (1)对于观点,需要重新总结,用自己的话,适合自己文章的语言,重新在文章中描述一遍,并注释。 (2)对于数字,需要准确的使用(数据的环境,条件等等),标明来源并注释。 (3)对于一些经典的话,需要引用原文的,需要在文章将原文用用双引号括起来,表明是原文引用。并注明出处。我个人认为这是正确的。文章应该有自己观点和立场,每一篇的观点和立场应该有所不同。所以直接照抄其他中的原文,实际上是对的一

【2018-2019】参考文献的引用-范文word版 (2页)

【2018-2019】参考文献的引用-范文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简单修改即可使用,推荐下载! == 参考文献的引用 引用什么文章可以作为参考文献,通常见诸于下列情况:①有助于说明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的;②提供了技术或方法的;③作为重要数据来源的;④与表述自己的观点有关的,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或部分同意部分有分歧,都值得把这篇文章引出供读者分析、借鉴、判断、评说;⑤对科研工作有启示或帮助的。所以,引用参考文献一定要遵守新颖、准确、完整、规范的基本原则。因此,撰写医学论文时引用参考文献必须符合下述要求: 1.引用参考文献尽可能是最新和最主要的关键文献,除个别历史文献外,以最近3~5年以内的为好,少用旧的、次要的、年限长的或教科书中众知公用的,忌用无关的文献。引用年代较久的文献,一般是经典的或作者就某个结论与之进行学术争鸣和讨论的文献。将论文所涉及的历史渊源、技术方法、引用数据以及与作者的研究密切相关而观点相近或相反的论著列为参考文献,可为读者提供有关上述诸多内容的资料。 对于生物医学文献引用而言,普赖斯指数应在50%~70%。如果普赖斯指数高于70%,可说明本研究课题紧跟或代表了本学科当前的最高水平。普赖斯指数(price index)是用以评价被引用参考文献时限性的重要指标,可用来评价医学论文的发表价值,其定义是一篇论文中标注最近5年内公开发表的文献数与该篇论文引用文献的总数之百分比,用公式表达为: 普赖斯指数= ×100% 从公式可见,被引用的最近5年内文献数越多,普赖斯指数就越高。实际上,它反映的是被引用文献的老化程度。 2.引用参考文献必须是已正式发表的,主要是引用正式发表的原著。未经发表或非公开发表的论文、译文、文摘,或观察资料、内部资料以及个人咨询或通讯等均不可用作参考文献,必须引用时,其作者、文题、刊名、出版年、卷次、期次、页码等可用圆括号的形式插入正文内。尚未公开发表如属某刊已通知作者将发表者,一般不可引用,特殊情况引用时可在刊名后用括号注明“待发表”或“in press”。 3.引用的文献必须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不要转引他人所用的文献,即不能从综述或其他论文的参考文献中直接摘取,以免徒有数量而降低有针对性文献的重要性。一般不能转引二次文献,对于未经查阅或未找到原文者,若非引

参考文献引用的技巧与方法

参考文献引用的技巧与方法 由于参考文献是编辑对论文进行学术鉴审的重要依据,因此,著录参考文献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科研论文能否顺利发表,综述文章尤其如此。要想提高投稿命中率,引用和著录参考文献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引用文献要新。引用文献是否新颖,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论文的先进性。因此,撰写科研论文应尽可能引用最新的文献。当然,在本领域有开创性贡献的旧文献也可适当引用,但绝对不宜过多。文献计量学研究结果表明,多数期利普赖斯指数(即期刊引用5 年以内的参考文献数量占引用参考文献总数的百分比)在50%以上。因此作者撰写论文时要尽可能多地引用 5 年以内的文献,且至少不低于50%;(2)引用高质量文献。引用参考文献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论文学术水平的高低,从总体上体现了该论文的科掌性、实用性和先进性。这就要求作者平时注意阅读、积累权威医学期刊文献和权威专家的文献;(3)引用文献要全。引用参考文献一定要全面,尽可能全面地引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这就要求我们,在引用参考文献时要兼顾中文文献与外文参考文献,并以外文参考文献为主。然而,在引用大量外文文献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国内某些相关研究的重要文献。尽管我国医学研究的总体水平较低,但仍有一些学者在国内乃至国际医学研究领域做出了开创性或重大贡献,这些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往往被聘为相关专业期刊的编委和审稿人。因此,在大量引用国外文献的同时,适当引用这些专家学者的文献,对论文顺利通过审稿是十分有利的;(4)提高自引文献量。自引文献分两种,其一为作者自引,其二为期刊自引。作者自引是指作者引用了自己以前发表的文章作参考文献,期刊自引是指该期刊引用了该刊以前发表的文献。如某作者在《中华内科杂志》发表的某篇文章中,引用的所有《中华内科杂志》的文献均为期刊自引。作者自引至少能向编辑和审稿人表明,该作者在本领域的研究已形成了系列化,而且越来越深入,易取得编辑和审稿人的信任,对论文发表将十分有利。期刊被引用次数多少是评价期刊质量及实用性的一个方面,也是衡量期刊社会效益及文献情报价值的重要指标。因此,编辑喜欢编发引用本刊文献较多的论文,作者欲向哪个期刊投稿,一定要重视引用该刊的文献;(5)多引期刊文献,少引书籍文献。文献计量学研究成果表明,期刊文献被引次数最高,

关于Word中用引用的设置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Word中用引用的设置论文参考文献 以“尾注”的方式插入一个参考文献。将光标定位到需要插入参考文献的位置,点击“插入——引用——脚注和尾注”,在“脚注和尾注”对话框里选择尾注,尾注位置为文档结尾,编号格式选择“数字1,2,3…”,点击“插入”后,会自动跳转到文档末尾,接着输入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格式请参考百度工具。 有时插入的参考文献是上面已经引用过的,这种情况下需要使用“交叉引用”。光标定位于插入位置,点击“插入——引用——交叉引用”,在打开的“交叉引用”对话框中,“引用类型”选“尾注”,“引用内容”选“尾注编号(带格式)”,选择好引用需要的尾注,点击“插入”完成。 当文章内容最终不再修改时,参考文献也已经定型。默认的参考文献格式并不一定合适,如中文论文引用参考文献的数字编码都是带方括号的。下面谈谈如果修改引用的格式。 添加方括号,点击“——替换”,在打开的对话框中输入查找内容为尾注标记“^e”(若是脚注则为f),替换内容为“[^&]”,输入内容不含引号,点击“全部替换”即为所有尾注编号都添加上方括号。 这时,如果应用了“交叉引用”,它的编号并没有添加方括号,还需要特别处理。一种就是手工添加,设置为上标。另一种就是替换,先按键盘上的Alt+F9,这时交叉引用那里变成了字符,打开“”的“替换”,输入查找内容为“^dNOTEREF”,替换内容为“[^&]”,

以上输入内容不含引号。点击“高级”按钮后,并将光标置于替换文本框中,再点击“格式”按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样式”,接着会打开“查找样式”对话框,选择“尾注引用”样式,点击“全部替换”,完成后关闭“查找和替换”对话框,按Alt+F9将交叉引用编号显示 为正常。 光标移到文档末尾,参考文献的上面有一条横线,这是尾注分 隔符,如果需要去除,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将文档视图切换为“普通视图”,方法是“视图——普通视图”; 2、再点击“视图——脚注”,此时界面分为两个部分,下面的框是尾注框。 3、选择尾注框中的“尾注”下拉框,选择“尾注分隔符”,出现一条横线,选择该横线,删除它,再选择“尾注延续分隔符”,也会出现一条横线(这是尾注分页时会出现的很长的横线),选择该横线,删除它。关闭后,再按“视图——页面”切换回来。 末尾的参考文献前编号呈现的是上标的形式,需要修改为正常 形式,选择中它,按“Ctrl+Shift+=”(同时按这三个键),也可以点击“格式——字体”,在“效果”里取消上标即可。 最后提醒一下,在已有“尾注”前再插入“尾注”时,后继尾 注编号是自动更新的,而“交叉引用”不是,按“ctrl+A”选择所有内容后,按“F9”键就可以完成手动更新。

学术论文的参考文献引用与表示方法

参考文献引用与表示方法 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未公开发表的资料勿引用,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 1)文后以“参考文献:”(左顶格)作为标识,参考文献表按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编码依次排列,顶格编排,编码用阿拉伯数字著录,加方括号、不用标点,后空一字,按著录要求规定依次著录,回行时与首行著录项齐平。每条文献单独排,最后均以“.”结束。 2)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必须在正文中有标注,如[2],[3-5]不宜写成[3][4][5]等。 3)题名、摘要、标题中不得标注参考文献,文末按引用顺序著录。作者一律采用姓前名后的方式著录(外文作者名应缩写),作者间用“,”间隔,作者少于3人应全部写出,3人以上只列出前3人,后加“等”或“et al”。 4)文献的作者,期刊名的缩写一律不加缩写点,缩写的单词要国际通用的缩写方法,不可随意缩写。 5)多次引用同一著者的同一文献时,在正文中标注首次引用的文献序号,并在序号的“[]”外著录引文页码,如[3]123。 6)凡是从期刊中析出的文献,应在刊名之后注明其年份、卷、期、部分号、页码。如2006,27(8):25-28.如查不到卷数仅有期数,则写成2006(8):25-26。 7)凡是从报纸中析出的文献,应在报纸名后著录其出版日期与版次。如2000-03-14(1)8)题名之后如有其他题名信息,包括副题名、多卷书的分卷书名、卷次、册次等,则之间用“:”隔开。如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世界出版业:美国卷等。 著录格式例举如下。 例1 专著(普通图书、学位论文,技术报告,多卷书等) [序号] 主要责任者. 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电子文献必备,其他文献任选)].其他责任者(任选). 版本项.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引文页码[引用日期](联机文献必备,其他电子文献任选).获取和访问路径.(联机文献必备). [1] 姚穆,周锦芳,黄淑珍,等. 纺织材料学[M]. 2版.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1997:147. [2] 李慧敏.面向电子化量身定制服装eMTM三维人体测量数据库德研究与实现[D].上海:东华大学,2005. [3]Hinton E, Owen D R.Finite Element Programming [M].New York:Academik Press Inc, 1977:124-140. 例2 专著中的析出文献(论文集、汇编等) [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 . 析出文献其他责任者//专著 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其他题名信息. 版本项.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析出文献的页码[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4] 马克思.关于《工资、价格和利润》的报告礼记[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05. [5] 胡伯陶.天然彩色棉的状况和产业发展的研究[C]// 刘树梅,尹耐冬,李瑞萍,等. 第九 届全国花式纱线及其织物技术进步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 2002: 24-33. [6] Wu C T,McCullough R L.Constitutive relationships for heterogeneous materials [C]//Holister G S.Developments in Composite Materials.London:Applied Science Publishers Ltd,1997: 119-187. 例3 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等)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 期刊或报纸题名:其他题名信息,年,卷(期):页码[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