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基础知识

放射性基础知识
放射性基础知识

放射性基础知识

第一章放射源

§1-1 物质、原子和同位素

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物体,大的如宇宙中的星球,小的如肌体的细胞。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物质又是由无数的小颗粒所组成的。这种小颗粒叫做“原子”由几个原子还可以组成较复杂的粒子叫分子。如水,就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化合成一个水分子。无穷多的水分子聚在一起。就是宏观的水。

原子虽然很小,它仍有着复杂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一定数量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在中心,带正电。电子绕着原子核在特定的轨道上运动,带负电。整个原子的正负电荷相等,是中性的。原子核内部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简单地讲,原子核是由一定数量的质子和中子组成。中子数比质子数稍多一些。两者数目具有一定的比例。

一个原子所包含的质子数目与中子数目之和,称为该原子的质量数。它也就是原子核的质量数。简单归纳一下:

质子(带正电,数目与电子相等)

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带电,数目=质量数-原子序数)

电子(质量小,带负电,数目与质子相等,称为原子序数) 原子的化学性质仅仅取决于核外电子数目,也就是仅仅取决于它的原子序数。我们把原子序数相同的原子称作元素。

有些原子,尽管它们的原子序数相同,可是中子数目不相同,这些原子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而原子核有着不同的特性。

例如:11H、21H、31H,它们就是元素氢的三种同位素。又如:

59Co和60Co是元素钴的两种同位素。

235U和238U是元素铀的两种同位素

自然界中已发现107种元素,而同位素有4千余种。

原子核里的中子比质子稍多,确切地说,质子数与中子数应有一个合适的比例(如轻核约为1:1,重核约为1:15)。只有这样的原子核才是稳定的,这种同位素就叫做稳定同位素。如果质子的数目过多或过少,也即中子数目过少或过多。原子核往往是不稳定的,它能够自发地发生变化,同时放出射线和能量。这种原子核就叫做放射性原子核。它组成的原子就叫做放射性同位素,如59Co是稳定同位素,60Co是放射性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分为天然和人工两种。天然的就是自然界中容观存在的。如铀、钍、镭及其子体;以及钾、钙等等。人工的就是通过人为的方法制造的。如利用反应堆或加速器产生的粒子打在原子核上,发生核反应,使原子核内的

质子(或中子)数目发生变化。生成放射性同位素,60Co就是把59Co放在反应堆里照射。吸收一个中子后变成的,所以60Co就是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1-2 放射性衰变和三种射线

放射性原子核通过自发地变化,放出射线和能量,同时自己变成一个新的原子核。这个过程叫做放射性衰变。

绝大多数放射性原子核衰变时主要放射三种射线(或称粒子),一种叫做α射线,它就是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组成的氦原子核。即12He,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质量数为4。另一种叫做β射线,它是高速运动的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第三种叫γ射线,它是一种电磁波,不带电,放出哪种射线就叫做哪种衰变。

某种放射性同位素发射什么射线,能量是多少,可查阅衰变图。亦可查阅“核素常用数据表”等书。我国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大部分是由原子能研究院生产的,他们编有专门的产品手册。给出了多种数据。

§1-3 半衰期与衰变常数

一定数量的放射性原子核,在每一秒钟内都有一部分在发生衰变,变成了新的原子核,也就是说,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不断减少,放射性原子核减少到原来数目的一半所经过的时间叫做半衰期,记作T?。单位是时间的单位,如秒、小时、天、年等等。对每种放射性原子核来说,它是个常数。

例如:60Co的半衰期T?=5.3年,其意思是说,如果现在有1000个60Co 原子核,由于放射性衰变,5.3年后只剩下500个了。另外500个变成了60N1原子核,再过5.3年60Co原子核只剩下250个了。依此类推,放射原子核60Co 的数目越来越少。

放射性原子核数目随时间的减少服从指数规律,这是实验得到的结果。如果我们已知某一时刻(t=0)的放射性核数为N0个,t时刻的核数为N(t)个,则有N(t)=N0e-λt (1-1)

这里λ叫做衰变常数,单位1/秒或1/小时,1/年等:

e是自然对数的底,e=2.718……。

由此式,我们就可求出任意时刻所剩的放射性原子核数。

§1-4 放射性活度

放射性活度,以往常称为放射性强度。为习惯起见,这里仍用放射性强度的提法。

放射性强度的意思是,每秒钟内有多少个原子核发生衰变,即衰变率。(不是放射性原子核的总数!)理论和实验都证明了,放射性强度A随时间的变化按指数规律减弱。

A(t)=A0e-λt (1-2)

这里A0是初始(t=0)的放射性强度;A(t)是t时刻的放射性强度;λ是衰变常数。对半衰期较短的放射源,谈及强度时,一定要标明时间,即放射性强度是什么时候的强度,否则没意义。

放射性强度的专用单位叫做居里

1居里=3.7×1010衰变/秒(Bq) (1-3)

(国际制单位叫做贝可Bq)

1贝可=1秒-1

1居里=3.7×1010贝可

即每秒发生3.7×1010次衰变,或者说,一秒钟内有3.7×1010个核发生衰变.其放射性强度就叫做1居里。

1毫居里=1/1000居里=3.7×107衰变/秒;

1微居里=1/108居里=3.7×104衰变/秒。居里、毫居里也简称居、毫居。

§1-5 天然放射性和射线

放射性同位素有天然和人工的两种。天然的放射性原子核存在于什么地方?放射什么射线?半衰期有多长?

天然放射性同位素,是和宇宙共生的。它们与地球年龄(约109年)相同或更长。在地球的土壤和岩石中,含有铀、钍的多种放射性同位素及它们的一系列放射性的子体。还有46K等等。它们的半衰期一般都很长,达108--109年。它们放出a、β、γ三种射线,这些放射性原子核在海水、地下水中也有微量存在。

在空气中放射性的氡(222Rn,220Rn)气,它们是由钍的子体衰变成的,所以只要地壳中的铀钍衰变不完,空气中就不断有氡气出现。

人体中除了含有少量上述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外,还有碳的放射性同位素14C,这是通过食物进入体内的。

从太阳和其它恒星发射的各种射线(俗称宇宙射线)也会射到地球上来。它们虽然被大气层吸收了一部分,也还有一部分进入人类的生活环境。

以上所说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统称天然本底。近年来,由于原子能电站及核武器的发展,核爆炸的放射性沉降物及核反应堆排出的废气越来越多,它们当中的放射性物质都有一部分进入人类生活的环境,我们把这些也归到天然本底中。

天然放射性同位素有些是有用的。如铀,开采加工后可制成核燃料及核弹材料239U。又如通过测定铀钍的放射性强度可确定地质年龄。利用14C可确定化石及古生物的年代等等。

第二章射线的辐射防护

放射性和电一样,只要遵照有关的规则和标准,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就可造福于人类,对健康没有影响。为了使大家对放射性安全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本章将介绍射线防护知识及放射源的使用注意事项等。

§2-1 射线对人体的影响

一、描写γ射线剂量大小的物理量和单位

当γ射线照射物质时,一部分被物质吸收,另外一部分穿透物质。射线照射人体时,同样也要被人体组织吸收掉一部分。这部分被人体吸收的射线,有可能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建立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γ射线对人体危害的大小,沿用了医学上表示药量多少的“剂量”一词。也就是说,根据人体受到的射线剂量的大小,来描写人体可能受到的危害程度。

首先介绍描写与射线剂量大小有关的三种物理量和单位

1.射线照射量X

γ射线照射量描写的是空间某一点处的空气吸收γ射线的多少。照射量X 仅对空气而言。不管放射源附近空间某一点处有无人体或其它物质存在。该点处的照射量是一确定的值。

照射量的专用单位为伦琴R 定义为:

在一个大气压0℃的标准状态下,空间某一点处的1公斤空气中,由于射线照射总共产生了电荷量各为2.58×10-4库仑的正负离子,则该点处的射线照射量为1伦琴。

1伦琴(R)=103毫伦(mR)=106微伦(μR)

同样受到1伦琴的照射,有的是1年中受到的,有的是一天或1秒钟受到的对体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引入照射量率X,它的单位是伦琴/小时,毫伦/

小时,微伦/秒等。

上面的伦琴叫做专用单位,是历史上沿用下来的,我们国家正在推广国际制单位。1990年以前要完成向国际制单位的过渡。照射量的国际制单位为库仑/千克(C·Kg-1)。没有专门的名称和符号,两种单位的关系为:

1伦琴R = 2.58×10-4库仑/千克(C/Kg)

2.射线的吸收剂量D

同样的照射量下,不同的物质吸收γ射线能量是不一样的。例如:肌肉和骨胳都受了1伦琴的照射,骨胳吸收的能量要多些。因此,又引入了吸收剂量的概念,它表示的是某种物质吸收γ射线能量的多少。

吸收剂量的专用单位叫做拉德(rad),定义为:

1克物质从射线中吸收了100尔格的能量。则吸收剂量为1拉德。即:

1拉德(rad)=100尔格/克(erg/g)

吸收剂量率的单位是拉德/小时,毫拉德/小时等等。

吸收剂量的国际制单位叫戈瑞(Gy),定义为:

1戈瑞(Gy)=1焦耳/公斤(J/Kg)

两种单位的关系为:

1拉德(rad)=0.01戈瑞(Gy)

1戈瑞(Gy)=100拉德(rad)

吸收剂量与照射量呈正比关系,即:D = C·X

C值随γ射线能量及被照射物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我们所使用的60Co及137C

放射源情况,对人体组织器官来说,当D以拉德为单位,X以伦琴为单S

位时,C≈1。

3. 剂量当量H

γ射线对人体的影响,除与吸收的能量即吸收剂量大小有关外,还与射线的种类有关,也就是说,不同种类的射线对人体的影响不同。例如:同样是1拉德的吸收剂量,α射线对体的危害要比γ射线大得多。为了描述射线对生物肌体危害的大小,又引入了“剂量当量”的概念。剂量当量等于吸收剂量乘上品质因数。其专用单位叫做雷姆(rem),即:

H=DQN

对γ射线,品质因数Q=1,N是其它修正因子,目前指定为1。所以当生物组织受到γ射线照射时,吸收剂量为1拉德。则剂量当量就是1雷姆。如前所述,剂量当量率的单位为雷姆/时,毫雷姆/时,微雷姆/秒等等。

剂量当量的国际制单位为希沃特(Sv)

1希沃特(Sv) =1焦耳/公斤(J/kg)

两种单位之间的关系为:

1雷姆(rem) = 0.01希沃特(Sv)

1希沃特(Sv) = 100雷姆(rem)

以上三种与γ剂量大小有关的物理量和单位比较难记,一个简单而重要的结论应该记住,对γ射线照渐人体组织而言,当照射量为1伦琴时,吸收剂量近似为1拉德。剂量当量近似为1雷姆。也就是说,三个量的单位不同,但数值大致相等。这对剂量计算来说是方便的。

二、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照射

一个人不管是否接触放射源,在日常生活中都不断受到射线的照射。首先是天然本底的照射,所谓天然本底照射,指的是来自宇宙线以及土壤、建筑物、大气、水、食物中所含的放射性核素造成的照射。世界上各地区天然本底是不

同的。例如,北京地区的天然本底照射约为200毫雷姆/年,我国南方高本底地区可达370毫雷姆/年。印度喀拉拉邦的独居石矿区附近的本底为13雷姆/年。人类在这样的循环长期繁衍下来,既使在高本底地区,也未发现健康异常。所以人类肌体具有耐受一定剂量的能力。

除天然本底照射外,日常生活中还要受到其他一些照射,如带夜光表、照透视、看电视、乘飞机等(参看表2-1)。如果用放射线治疗疾病(治癌),区部会受到相当大剂量的照射。可见,几乎每个人都在和射线打交道。只是过去不太了解罢了。这也再次说明射线并不那么神秘可怕。

表2-1 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照射

北京地区天然本底照射200毫雷姆/年

带老式夜光表手腕受到的照射1毫雷姆/时

肺部透视受到的照射50-100毫雷姆/次

看电视受到的照射1毫雷姆/年

乘飞机受到的照射0.5毫雷姆/时

每天吸20支烟肺部受到的照射50-100毫雷姆/年

治癌局部受到的照射3000-7000雷姆

三、射线对人体的危害

射线可以破坏肌体组织的细胞结构,从而引起病变。受到100雷姆以下的剂量时绝大多数人无临床反应,少数有反应,经过休养治疗,肌体组织可以通过新陈代谢自行恢复。大剂量照射。如一次受到200-600雷姆的剂量。就会得白血病(即“血疑”中的情况),一次受到1000雷姆以上的剂量,几天之内就会死亡。这正是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的杀伤力的一个方面。

射线对人体的危害有两种,一种发生在受照人体本身,一种发生在后代身上,这两种危害分为随机效应和非随机效应两类。所谓随机效应,就是说发生的几率与剂量大小有关,受到剂量越大,发生的几率越高,但没有一个确定的值。低于它就不发生,高于它就发生。像癌以及遗传性疾病就属此类。所谓非

随机效应,指其严重程度与剂量有关,而且可能存在着剂量的阈值。即只有所受的剂量超过阈值,才能发生这种效应。如白内障,不育症等,就属此类。小剂量照射,非随机效应不可能发生,但不能完全排除发生随机效应的可能性。§2-2 射线防护的原则、标准和措施

一、射线防护的基本原则

防护的目的在于防止有害的非随机效应,并把随机效应的发生几率限制在一个可接受的水平上,为达到这个目的,国际上和我国“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即国家标准)都采用了以下基本原则。

(一)放射实践的正当化,放射性对健康有妨碍,为什么还要用放射性仪表呢?关键的原因是采用它可以带来巨大的效益,只有某一项放射实践带来年利益比付出的各种代价(对人群和环境的危害等)大得多时,才认为这项放射实践是正当的。

(二)放射防护的最优化,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照射,要花费一定的代价,采取防护措施,照射水平越低,花费就越大,因此要把放射实践带来的利益及花费的代价和达到的剂量水平综合起来考虑。求得一个最优方案,也即利益最大。花费的代价最小,又能把剂量降到合理低的水平,并不是剂量水平越低越好。如果盲目地降低剂量,将得不偿失。

(三)个人剂量当量限值

在实施正当化、最优化两项原则时,要同时保证个人所受的剂量不超过规定的限值。

二、剂量当量限制

对剂量当量限值,我国“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做了如下规定:

对放射工作人员,为了防止有害的非随机效应,任一器官或组织所受的年

剂量当量不得超过下限值:

眼晶体150毫希(15雷姆)

其他单个器官和组织500毫希(50雷姆)

为了抑制随机效应,放射工作人员受到全身均匀照射时的年剂量当量不超过50毫希(5雷姆)。当受到不均匀照射时,有效剂量当量应满足下列不等式:ΣW T H T<50毫希(5雷姆)

式中:

H T—─ 组织或器官T的年剂量当量,毫希(雷姆);

W T —─ 组织或器官T的危险度权重因子(见表2-2);

ΣW T H T —─ 称有效剂量当量,用HE表示,毫希(雷姆)

表2-2各种组织和器官的放射效应的危险度和权重因子

对公众中的个人,年剂量当量限值为:

全身5毫希(0.5雷姆)

任何单个组织和器官50毫希(5雷姆)

长期持续受到照射时,

公众中个人一生中每年的全身剂量当量限值应不高于1毫希(0.1雷姆)。

以上的限值都不包括天然本底照射及医疗照射.

根据年剂量当量限值,再根据一年中接触放射性的时间,就可求出任意时间里的剂量当量限值。例如:放射工作人员全身照射的年限值为5雷姆,每年工作时间按50周计,每周的限值为5/50=0.1雷姆,每周工作时间按40小时计,每小时的限值为2.5毫雷姆。也可称为剂量当量率的限值为2.5毫雷姆/小时。实际上,工作中可能不是每时每刻受到的照射都是一样的,因工作需要,在一定的时间里可能受到较大的照射,为了防止短期内或一次受到过高的剂量,国家标准中规定,在一般情况下,连续三个月内一次或多次接受的总剂量当量不要超大型过年剂量当量限值的一半。

基本限值是根据什么确定的呢?是根据危险度的大小确定的,所谓危险度,就是发生致死性损害的几率。每种行业都有一定的危险度,也就是说,每种行业的工作人员都有发生致死性损害的可能性。平均每个人每年发生致死性损害的几率,就叫做危险度,各类及各行业危险度见表3-3。

国际上公认的比较安全的行业,危险度为10-4,而10-6至10-5范围内的危险度可以被公众中的任何人接受。

放射性行业的危险度,就是单位剂量当量照射引起的某种随机性伤害的发生几率。前面表2-2中,已经列出了各种组织和器官的危险度,国家标准中放射工作人员全身照射的基本限值为每年50毫希(5雷姆),经国际和国内大量调查和计算,相当于职业危险度是5×10-4,并不优于安全水平较高的行业。然而,经过大量的统计证明,我国放射工作人员的80-90%,实际每年受到的剂量当量在0-0.5雷姆之间。因而把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剂量当量控制在0.5雷姆以内是可行的,这样职业危险度就变成了5×10-5,从而使放射工业的安全性就优于其它行业。

国家标准中对公众的年限值规定为0.5雷姆,就是说由于放射照射增加了

5×10-5的危险度。这对很多行业本身的危险来说是微不足道的。比如,建材行业的危险度是2×10-4,要远远大于放射造成的危险度5×10-5,所以若能把放射剂量控制在每年0.5雷姆以内,就可认为是安全的,为了说明这一点。表2-4给出了各种危险度相当的年剂量当量值。

表2-4 各种危险度相当的年剂量当量

如果长期在小剂量照射下工作,也就是说,在国家规定的个人剂量当量限值以下长期工作。根据目前国内外得到的资料,对工作人员健康的影响现代医学手段检查不出来,可不予考虑。

三、防护措施

为了减少射线的照射,防止各种有害效应的发生,把剂量当量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限值以内,可采取以下三种措施:

(一)时间防护

尽量减少接触射线的时间,操作维修放射性仪表动作要快,这样既使在短时间内受到的剂量当量较大,但由于接触时间短,仍可使全年所受的剂量当量很小。

(二)距离防护

尽量远离放射源,因射线沿球面传播,注量率和距离平方成反比,距离越大,受到的照射越小。

(三)屏蔽防护

在放射源周围加上屏蔽材料,减少射线的泄漏,装源的铅罐,就是很好的屏蔽体。屏蔽Υ射线,要选用重材料,如混凝土、铁、铅等。

§2-3 γ射线的防护计算

一、剂量当量率的计算

前面已经讲过,对γ射线来讲,以伦琴为单位的照射量与以雷姆为单位的剂量当量在数值可看成是相等的。所以只要求出照射剂量当量就已知了。 照射量率的计算公式为:

(2-1)式中:A 是γ放射源活度(习惯上称作强度),单位:毫居。

R 是所考虑点到放射源的距离,以厘米为单位。

t 是照射时间,以小时为单位。

Γ是照射量率常数,它的国际制单位是库仑平方米、每千克

(C·㎡·kg -1),专用单位是伦琴,厘米2,小时-1,毫居里-1(R·Cm2·n -1·mC -1)。为方便起见,下面都用专用单位计算,对A 、R 、t 单位的限定,是为了和Γ的专用单位相配合,表2-5给出了几种常用γ放射源的Γ值。

】(【小时伦琴12/)/(2-Γ?=h R R A X

表2-5常用放射源的Γ值

如果放射源与所考虑之间有阻挡物,阻挡物使γ射线的粒子注量率减弱了K 倍,则该点照射量率计算公式为:

下面计算几个例题,来说明公式的应用。

例1:一个10mCi 的60Co 放射源,装在8cm 厚的铅罐中。求:

(1)源罐表面及距离源20cm,50cm,1m 处的剂量当量率。

(2)若不超过每年0.5rem(雷姆)的限值,每年可在距离1m 处工作多少时间?

解(1): 首先查表(2-5)得60Co 的Γ=13.2(专用单位),再查数据表手册,8Cm 铅对于12.5MeV(60Co 发射的γ射线的平均能量)γ射线的减弱倍数K=80,再将源强A=10mCi 及不同的距离R 值代入公式(2-2),就可以求出各点的照射量率X ,然后将照射量率转换成剂量当量率即可。

),(】小时【伦琴22)//(12-?Γ?=h R K R A X

解(2):1年的限值为0.5rem ,在1m 处可工作的时间t 为:

每年可在此处工作3030小时,假定每天工作8小时,则相当于3030÷8=379天。实际上一年总共365天,所以每天上班都在1m 处工作,每年所受的剂量当量仍小于0.5rem 的限值。

例2: 30mCi(毫居) 137CS 源,装在8cm 厚的铅罐中,求源罐表面及

距离源20cm ,50cm ,1m 各点处的剂量当量率。

解:由表2-5查出137CS 的Γ常数为3.3(专用单位),再查数据表手册,8cm 厚度的铅对137CS 的γ射线减弱倍数K=5×103,将其代入公式得到结果如下:

h

H rem

t 3030165.0500

5.0===

北京地区天然本底约每年100mrem ,天然本底的剂量当量率为:

结论1:在距源50cm 和1m 处,放射源的剂量已小于天然本底,长时间在此

处工作也对健康无影响。

结论2:比较两例题的计算结果可看出,30mCi 的137Cs 与10mCi 的60Co 放在同样的铅罐中,137Cs 的剂量水平仍比60Co ,这是因为两种放射源衰变出射γ能量不一样,60Co 的γ能量高于137Cs 。

附:相关量的单位、名称和符号

换算关系归纳:

1R=2.58×10-4 C/Kg

1Rad=10-2 J/Kg

1Gy=100rad

1Sv=1 J/Kg=100 rem

1Ci=3.7×1010 Bq

h

rem mrem /1024365100μ=?

放射性物质

放射性物质及其危害 一、什么是放射性物质? 1、某些物质的原子核能发生衰变,放出我们肉眼看不见也感觉不到,只能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探测到的射线,物质的这种性质叫放射性。放射性物质是那些能自然的向外辐射能量,发出射线的物质。一般都是原子质量很高的金属,像钚,铀,等。放射性物质放出的射线有三种,它们分别是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 2、放射性污染来源 1) 核武器试验的沉降物(在大气层进行核试验的情况下,核弹爆炸的瞬间,由炽热蒸汽和气体形成大球(即蘑菇云)携带着弹壳、碎片、地面物和放射性烟云上升,随着与空气的混合,辐射热逐渐损失,温度渐趋降低,于是气态物凝聚成微粒或附着在其它的尘粒上,最后沉降到地面。 2) 核燃料循环的“三废”排放原子能工业的中心问题是核燃料的产生、使用与回收、核燃料循环的各个阶段均会产生“三废”,能对周围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污染。 3) 医疗照射引起的放射性污染目前,由于辐射在医学上的广泛应用,已使医用射线源成为主要的环境人工污染源。 4) 其它各方面来源的放射性污染其它辐射污染来源可归纳为两类:一工业、医疗、军队、核舰艇,或研究用的放射源,因运输事故、遗失、偷窃、误用,以及废物处理等失去控制而对居民造成大剂量照射或污染环境;二是一般居民消费用品,包括含有天然或人工放射性核素的产品。 3、放射性物质分类: 1) 低比活度放射性物质 2) 表面污染物体 3) 可裂变物质 4) 特殊形式放射性物质 5) 其他形式放射性物质

二、放射性物质有什么危害? 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后,要经历物理、物理化学、化学和生物学四个辐射作用的不同阶段。当人体吸收辐射能之后,先在分子水平发生变化,引起分子的电离和激发,尤其是大分子的损伤。有的发生在瞬间,有的需经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的放大过程才能显示所致组织器官的可见损伤,因此时间较久,甚至延迟若干年后才表现出来。 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包括三方面: 1)直接损伤 放射性物质直接使机体物质的原子或分子电离,破坏机体内某些大分子如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蛋白质分子及一些重要的酶。 2)间接损伤 各种放射线首先将体内广泛存在的水分子电离,生成活性很强的 H+、OH-和分子产物等,继而通过它们与机体的有机成份作用,产生与直接损伤作用相同的结果。 3)远期效应 主要包括辐射致癌、白血病、白内障、寿命缩短等方面的损害以及遗传效应等。根据有关资料介绍,青年妇女在怀孕前受到诊断性照射后其小孩发生Downs 综合症的几率增加 9 倍。又如,受广岛、长崎原子弹辐射的孕妇,有的就生下了弱智的孩子。根据医学界权威人士的研究发现,受放射线诊断的孕妇生的孩子小时候患癌和白血病的比例增加。

环保基础知识通用理论考试题库

2018年厂控技术技能职称理论考试题库(公司通用)环保基础知识通用考试题库(共50题)选择题(共30题,其中:单项选择20题、多项选择10题);判断题(共20题),以上合计50题。 一、单选题 1. 公司一般固废的处置流程按的规定办理交旧、 回收、处置事宜。对转移出公司,没有利用价值的固体废弃物, 须到办理相关转移手续,确认处置符合环保要求。(B) A、《物资领新交旧与回收处置管理制度》、公司办 B、《物资领新交旧与回收处置管理制度》、环保资源处 C、《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生产安全处 D、《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环保资源处 2. 以下属于公司不可回收利用的固体废物有(D) A、电炉渣、转炉渣 B、氧化铁皮 C、废耐火材料 D、电炉除尘灰 3. 违反新环保法,构成犯罪的,(C)。 A、开除公职 B、进行重罚 C、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D、依法行政拘留处罚

4. 按照《环境保护法》,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B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A、乡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B、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C、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D、省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5、工业三废是指( C )。 A、废水、废料、废渣 B、废水、废气、废料 C、废水、废气、废渣 D、废水、废气、废品 6、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 A )连续处罚。 A、日 B、月 C、周 D、季度 7.《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规定工业区厂界噪声标准值为(B) A、昼间70分贝,夜间60分贝 B、昼间65分贝,夜间55分贝 C、昼间55分贝,夜间40分贝 D、昼间55分贝,夜间45分贝 8. 《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被淘汰的设备,(D)。 A、转让给他人使用的,不得收费 B、转让给他人使用的,应当防止产生污染 C、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不得转让给他人使用

放射性基本知识及其安全防护

放射性基本知识及其安全防护技术培训班讲义之一 广州瑞发有限公司编制

第一章放射源 §1-1 物质、原子和同位素 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物体,大的如宇宙中的星球,小的如肌体的细胞。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物质又是由无数的小颗粒所组成的。这种小颗粒叫做“原子”由几个原子还可以组成较复杂的粒子叫分子。如水,就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化合成一个水分子。无穷多的水分子聚在一起。就是宏观的水。 原子虽然很小,它仍有着复杂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一定数量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在中心,带正电。电子绕着原子核在特定的轨道上运动,带负电。整个原子的正负电荷相等,是中性的。原子核内部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简单地讲,原子核是由一定数量的质子和中子组成。中子数比质子数稍多一些。两者数目具有一定的比例。 一个原子所包含的质子数目与中子数目之和,称为该原子的质量数。它也就是原子核的质量数。简单归纳一下: 质子(带正电,数目与电子相等) 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带电,数目=质量数-原子序数)电子(质量小,带负电,数目与质子相等,称为原子序 数) 原子的化学性质仅仅取决于核外电子数目,也就是仅仅取决于它的原子序数。我们把原子序数相同的原子称作元素。

有些原子,尽管它们的原子序数相同,可是中子数目不相同,这些原子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而原子核有着不同的特性。例如:11H、 2 1H、3 1H,它们就是元素氢的三种同位素。又如: 59CO和60CO是元素钴的两种同位素。 235U和238U是元素铀的两种同位素 自然界中已发现107种元素,而同位素有4千余种。 原子核里的中子比质子稍多,确切地说,质子数与中子数应有一 个合适的比例(如轻核约为1:1,重核约为1:15)。只有这样的原子核才是稳定的,这种同位素就叫做稳定同位素。如果质子的数目过多或过少,也即中子数目过少或过多。原子核往往是不稳定的,它能够自发地发生变化,同时放出射线和能量。这种原子核就叫做放射性原子核。它组成的原子就叫做放射性同位素,如59CO是稳定同位素,60CO是放射性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分为天然和人工两种。天然的就是自然界中容观存在的。如铀、钍、镭及其子体;以及钾、钙等等。人工的就是通过人为的方法制造的。如利用反应堆或加速器产生的粒子打在原子核上,发生核反应,使原子核内的质子(或中子)数目发生变化。生成放射性同位素,60CO就是把59CO放在反应堆里照射。吸收一个中子后变成的,所以60CO就是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1-2放射性衰变和三种射线 放射性原子核通过自发地变化,放出射线和能量,同时自己变成一个新的原子核。这个过程叫做放射性衰变。

放射性物质的源处理

1、放射性的基本概念 某些物质的原子核能发生衰变,放出我们肉眼看不见也感觉不到,只能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探测到的射线。物质的这种性质叫放射性。 2、放射性污染来源及分类 1)、核武器试验的沉降物(在大气层进行核试验的情况下,核弹爆炸的瞬间,由炽热蒸汽和气体形成大球(即蘑菇云)携带着弹壳、碎片、地面物和放射性烟云上升,随着与空气的混合,辐射热逐渐损失,温度渐趋降低,于是气态物凝聚成微粒或附着在其它的尘粒上,最后沉降到地面。 2)、核燃料循环的“三废”排放原子能工业的中心问题是核燃料的产生、使用与回收、核燃料循环的各个阶段均会产生“三废”,能对周围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污染。 3)、医疗照射引起的放射性污染目前,由于辐射在医学上的广泛应用,已使医用射线源成为主要的环境人工污染源。同位素治疗和诊断产生放射性污水。放射性同位素在衰变过程中产生a-、β-和γ-放射性,在人体内积累而危害人体健康。 4)、其它各方面来源的放射性污染其它辐射污染来源可归纳为两类:一工业、医疗、军队、核舰艇,或研究用的放射源,因运输事故、遗失、偷窃、误用,以及废物处理等失去控制而对居民造成大剂量照射或污染环境;二是一般居民消费用品,包括含有天然或人工放射性核素的产品,如放射性发光表盘、夜光表以及彩色电视机产生的照射,虽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很低,但也有研究的必要。 3、放射性对人体的危害 在大剂量的照射下,放射性对人体和动物存在着某种损害作用。如在400rad的照射下,受照射的人有5%死亡;若照射650rad,则人100%死亡。照射剂量在150rad以下,死亡率为零,但并非无损害作用,住往需经20年以后,一些症状才会表现出来。放射性也能损伤遗传物质,主要在于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使一代甚至几代受害。 4、放射性“三废”处理 放射性废物中的放射性物质,采用一般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的方法都不能将其消灭或破坏,只有通过放射性核素的自身衰变才能使放射性衰减到一定的水平。而许多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十分长,并且衰变的产物又是新的放射性元素,所以放射性废物与其它废物相比在处理和处置上有许多不同之处。 1).放射性废水的处理 放射性废水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稀释排放法、放置衰变法、混凝沉降法、离子变换法、蒸发法、沥青固化法、水泥固化法、塑料固化法以及玻璃固化法等。 2).放射性废气的处理 (1)铀矿开采过程中所产生废气、粉尘,一般可通过改善操作条件和通风系统得到解决。

放射性的基础知识

放射性的基础知识 一、放射性衰变 不稳定的原子核,能自发放出射线,转变成稳定的原子核,这一转变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自然界存在着稳定性核素和放射性核素,放射性衰变是原子核内部的物理现象。稳定的原子核中,中子和质子数目通常保持一定的比例,当中子数或质子数过多时,原子核便不稳定,形成放射性核素。放射性核素又分为天然放射性核素(自然界存在的,如U-238, Th-232,Ra-226和K-40等)和人工放射性核素(由人工核反应生产的,如Cs-137,Co-60,I-131等)。 1、核衰变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α衰变,放射性原子核放出α粒子(He原子核)后生成 另一个核的过程。 Z X A→ Z-2Y A-4+ 2He 4+Q 它一般发生在原子序数较高的重原子核中,尤其为原子序数大于82的重金属原子核中,如 88Ra 226→ 86Rn 222+ 2He 4+4.879Mev 92U 238→ 90Th 234+ 2He 4+4.15Mev ②β衰变,分β-衰变、β+衰变和电子俘获三种情况。 β-衰变为放出负电子(e-)的衰变,它是由于原子核中中子过多而造成,放出一个负电子后,核内一个中子转变为一个质子,原子序数增加1,衰变式为: Z X A →Z+1Y A+β-+ν+Q

由于β-衰变产生的能量在β-粒子和反中微子ν之间分配,因此β-粒子的能量是连续分布,最大为Q,最小为0,如: 55Cs 137→ 56Ba 137+β-+ ν+Q 27Co 60 → 28Ba 60+β-+ ν +Q 同理β+衰变是放出正电子(e+)的衰变,它是由于原子核内质子过多而引起的,放出一个正电子后,核内一个质子转变为一个中子,原子序数减少1,其衰变式为: Z X A →Z-1Y A+β++ν+Q 自然界中找不到正电子衰变的核素。 电子俘获又称K俘获,它是原子核自核外层轨道上(通常在K层)俘获一个电子,使核里的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并放出中微子,衰变式为: Z X A +e+→Z-1Y A+ν+Q 很多放射性同位素会发生电子俘获衰变,如: 26Fe 55 +e-→ 25Mn 55+ν+Q 53I 125 +e-→ 52Te 125+ν+Q 电子俘获过程中会伴随发生标识χ射线,γ射线和俄歇电子(即外层电子跃迁至K层时,过剩能量传递给另一个壳层电子发出)。 ③γ衰变 在α衰变、β衰变和电子俘获过程中,原子核往往处于激

核安全工程师综合知识第七章辐射防护知识(精简版)

第七章辐射防护基础(P257-310) 1.辐射应用为重要特征的核技术利用已有100余年的历史。 2.使人们对核辐射的危害有一个正确了解,既要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又要高度重视。 第一节辐射防护的目的与任务(P257-258) 一、辐射防护的提出 1.实践证明,电离辐射对人体有损伤作用,过量的辐射照射会引起对人体的危害。 2.做好辐射防护与安全工作,是核能、核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的有力保障,这就是“用”和“防”的辨证统一。 3.辐射防护已成为核科学领域中一个重要分支,是专门研究防止电离辐射对人体危害的综合性边缘学科,与许多学科存在交叉领域。 二、辐射防护的目的与任务 1.辐射防护的基本任务是:既要保护从事放射工作者本人和后代以及广大公众乃至全人类的安全,保护好环境,又要允许进行那些可能会产生辐射的必要实践以造福于人类。 2.辐射防护的目的是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并限制随机性效应的发生概率,使它们达到被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 第二节辐射源种类、来源与水平(P258-264) 1.人体受到照射的辐射源有两类,即天然辐射源和人工辐射源。 2.这种天然放射性是客观存在的,通常称为天然本底照射。天然本底照射是迄今人类受到 电离辐射照射的最主要来源。 3.另外,近半个世纪以来,因医疗照射及核能核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核动力生产、核试验 等,产生了不少新的放射性物质和辐射照射。这类辐射照射称为人工辐射源照射。 一、天然辐射源 1.天然辐射源按其起因分为三类: ①宇宙辐射,即来自宇宙空间的高能粒子流,其中有质子、α粒子、其他重粒子、中子、电子、光子、介子等; ②宇生核素,它们主要是由宇宙射线与大气中的原子核相互作用产生的,如3H、14C、7Be 等; ③原生核素,存在于地壳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 2.世界范围平均年有效剂量约为2.4mSv,在引起内照射的各种辐射源中,222Rn的短寿命子体最为重要,由它们造成的有效剂量约为所有内照射辐射源贡献的70%。 3.外照射中宇宙射线的贡献略低于原生核素。在年有效剂量中,238U系起着重要作用,约占全部天然本底照射水平的48%。 4.在任何一个大的群体中,约65%的人预期年有效剂量在1-3mSv之间,约25%的人预期年有效剂量小于1mSv,而其余10%的人年有效剂量大于3mSv。个人剂量变化范围很大。 5.参考人:由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提出的、用于辐射防护评价目的的一种假设的成年人模型,其解剖学和生理学特征并不是实际的某一人群组的平均值,而是经过选择,作为评价内照射剂量的,具有统一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的化模。 6.他每天食入一定量的放射性物质,以40K为最多,每天食入(59.2—88.8)Bq。 7.世界上个别地区,由于地表放射性物质含量较高,故这些地区的本底辐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本底地区,这类地区通常称为高本底地区。从剂量学观点而言,最有名的高本底地区位于印度的喀拉拉邦和巴西的大西洋沿岸。 8.天然辐射源所引起的全球居民的年集体有效剂量的近似值为107人·Sv。 9.天然本底照射的特点是它涉及到世界的全部居民,并以比较恒定的剂量率为人类所接受。所以可将天然辐射源的照射水平作为基准,用以与各种人工辐射源的照射水平相比较。二、人工辐射源 当今世界使人类受到照射的主要人工辐射源是:医疗照射,核动力生产和核爆炸。 2.1医疗照射 1.当今,世界人口受到的人工辐射源的照射中,医疗照射居于首位。医疗照射来源于X射线诊断检查,体内引入放射性核素的核医学诊断以及放射治疗过程。 2.对病人个人诊断照射产生的剂量是相当低的,有效剂量介于0.1~10mSv,其原则是只要达到取得所需足够诊断信息即可。相反,治疗是采用很高的剂量,精确地照射肿瘤部位(处

医用放射性物质、剧毒试剂等危险物品安全管理制度标准范本

管理制度编号:LX-FS-A70204 医用放射性物质、剧毒试剂等危险 物品安全管理制度标准范本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The Operation Standards Are Restricted, And Relevant Personnel Are Required To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s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Can Reach The Specified Standards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编写:xxxxx 审核:xxxxx 医用放射性物质、剧毒试剂等危险物品安全管理制度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管理制度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既定操作标准、规范进行约束,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放射性物质、剧毒试剂的安全管理由药剂科及有关使用科室负责,落实专职人员进行科学管理,确保安全。 凡有储存及使用放射性物质、剧毒试剂等危险品的科室都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建立严格的审批、采购、领取、使用和登记手续。 使用放射性物质、剧毒试剂,必须建立严格的领取、清退制度,做到:谁用谁领,随用随领,领取数量不得超过当班的使用量,剩余的要及时退回,

放射性元素的基础知识复习过程

一、有关放射性元素的基础知识 1. 为什么同位素具有放射性如果两个原子质子数目相同,但中子数目不同,则他们仍有相同的原子序,在周期表是同一位置的元素,所以两者就叫同位素。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为“放射性同位素”没,有放射性的则称为“稳定同位素”,并不是所有同位素都具有放射性。 自19 世纪末发现了放射性以后,到20 世纪初,人们发现的放射性元素已有30 多种,而且证明,有些放射性元素虽然放射性显著不同,但化学性质却完全一样。 1910 年英国化学家F. 索迪提出了一个假说,化学元素存在着相对原子质量和放射性不同而其他物理化学性质相同的变种,这些变种应处于周期表的同一位置上,称做同位素。 不久,就从不同放射性元素得到一种铅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06.08 ,另一种则是208。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W.汤姆逊发现了电子,1912年他改进了测电子的仪器,利用磁场作用,制成了一种磁分离器(质谱仪的前身)。当他用氖气进行测定时,无论氖怎样提纯,在屏上得到的却是两条抛物线,一条代表质量为20 的氖,另一条则代表质量为22 的氖。这就是第一次发现的稳定同位素,即无放射性的同位素。当 F.W. 阿斯顿制成第一台质谱仪后,进一步证明,氖确实具有原子质量不同的两种同位素,并从其他70 多种元素中发现了200 多种同位素。到目前为止,己发现的元素有109 种,只有20 种元素未发现稳定的同位素,但所有的元素都有放射性同位素。大多数的天然元素都是由几种同位素组成的混合物,稳定同位素约300 多种, 而放射性同位素竟达1500 种以上。 1932 年提出原子核的中子一质子理论以后,才进一步弄清,同位素就是一种元素存在着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几种原子。由于质子数相同,所以它们的核电荷和核外电子数都是相同的(质子数=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并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因此,同位素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但由于它们的中子数不同,这就造成了各原子质量会有所不同,涉及原子核的某些物理性质(如放射性等),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质子数为偶数的元素,可有较多的稳定同位素,而且通常不少于 3 个,而质子数为奇数的元素,一般只有一个稳定核素,其稳定同位素从不会多于两个,这是由核子的结合能所决定的。 同位素的发现,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更深一步。这不仅使元素概念有了新的含义,而且使相对原子质量的基准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再一次证明了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质子数(核电荷数),而不是原子质量数。 2. 放射性同位素的特点 放射性同位素(radioisotope )是不稳定的,它会“变”。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核很不稳定,会不间断地、自发地放射出射线,直至变成另一种稳 定同位素,这就是所谓“核衰变”。放射性同位素在进行核衰变的时候,可放射出a射线、B射线、丫射线和电子俘获等,但是放射性同位素在进行核衰变的时候并不

放射性废料的处理问题

放射性废料的处理问题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放射性废料的处理问题 (一).实验类型:综合型 (二).实验类别:基础实验 (三).每组人数:1 (四).实验要求:选修 (五). 实验学时:3个学时 (三).实验目的:巩固和理解微分方程理论及其应用。 (四).预备知识:常微分方程理论和Mathematica 解方程的命令。 (五).【实验内容与要求】 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以往处理浓缩放射性废料的方法,一直是把它们装入密封的圆桶里,然后扔到水深90多米的海底。生态学家和科学家们表示担心,怕圆桶下沉到海底时与海底碰撞而发生破裂,从而造成核污染。原子能委员会分辩说这是不可能的。为此工程师们进行了碰撞实验,发现当圆桶下沉到海底时的速度超过12.2 m/s ,圆桶与海底碰撞会发生破裂。为避免圆桶碰裂,需要计算圆桶沉到海底时的速度是多少这时已知圆桶重为239.46 kg ,体积为0.2058 m 3,海水密度为1035.71 kg/m 3。如果圆桶下沉到海底时的速度小于12.2 m/s ,就说明这种方法是可靠的;否则就要禁止用这种方法来处理放射性废料。假设水的阻力与速度大小成正比,其正比例常数为。 (1)根据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2)根据数学模型求解的结果,判断这种处理废料的方法是否合理 (六).实验解答 一、问题分析及建立模型 圆桶运动规律: f F G F --=合 (1) 22dt s d m dt dv m ma F ===合 (2) 其中mg G =,gV F ρ= dt ds k kv f == 由题设可得圆桶的位移和速度分别满足如下微分方程:

放射性基础知识题库1-0-2

放射性基础知识题库 1-0-2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关于随机效应的发生,正确的是() A.与辐射的剂量大小无关 B.与所照部位有关 C.与射线的计量成正比 D.与照射的范围大小有关 E.与照射的时间长短有关

问题: [配伍题,B型题]可调整结肠动力、刺激结肠黏膜细胞的增生()。 是小肠黏膜和胰腺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是巨噬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A.谷氨酰胺 B.膳食纤维 C.生长激素 D.支链氨基酸 E.精氨酸 谷氨酰胺是小肠黏膜和胰腺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缺乏会导致肠黏膜细胞萎缩。膳食纤维可调整结肠动力、刺激结肠黏膜细胞的增生,是结肠细胞的营养底物。生长激素具有明显的促合成代谢作用,可以促进体内蛋白质的合成。支链氨基酸属必需氨基酸范围,可以与芳香氨基酸竞争通过血脑屏障,在肝性脑病时有利于对脑内氨基酸谱失衡的纠正。精氨酸是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参与伤口愈合的细胞的能源物质。

问题: [单选,案例分析题]男性,42岁,间断上腹部不适3年,胃镜提示:重度萎缩性胃炎;病理检查:萎缩性胃炎伴肠化,W-S染色阳性该患者治疗药物应选择() A.A.铋剂 B.B.硫糖铝 C.C.铋剂加两种抗生素的三联治疗 D.D.PPI E.E.多潘立酮 (同城约会 https://www.360docs.net/doc/9615575771.html,/)

问题: [单选]男性,20岁,前牙有暗黄色斑点。病变牙的磨片显示,釉柱间质矿化不良,而釉质表层过度矿化。最可能的诊断是() A.釉质发育不全 B.氟牙症 C.遗传性乳光牙本质 D.四环素牙 E.畸形中央尖 试题难度:难;此题为氟牙症病理变化的考题,考查对氟牙症病理变化的掌握。备选答案中唯有B符合题干所描述的病理变化,即过度矿化和矿化不全相伴随。其他选项中的疾病虽然有的在临床上可表现为牙面颜色上有改变,但是在组织学上不表现过度矿化与矿化不全同时存在。因此正确答案应选B。

放射性基本知识及其安全防护技术培训班讲义之一

放射性基本知识及其安全防护技术培训班 讲义之一 放射源1-1 物质、原子和同位素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物体,大的如宇宙中的星球,小的如肌体的细胞。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物质组成的。物质又是由无数的小颗粒所组成的。这种小颗粒叫做“原子”由几个原子还可以组成较复杂的粒子叫分子。如水,就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化合成一个水分子。无穷多的水分子聚在一起。就是宏观的水。原子虽然很小,它仍有着复杂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一定数量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在中心,带正电。电子绕着原子核在特定的轨道上运动,带负电。整个原子的正负电荷相等,是中性的。原子核内部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简单地讲,原子核是由一定数量的质子和中子组成。中子数比质子数稍多一些。两者数目具有一定的比例。一个原子所包含的质子数目与中子数目之和,称为该原子的质量数。它也就是原子核的质量数。简单归纳一下:质子(带正电,数目与电子相等)原子核原子中子(不带电,数目=质量数-原子序数)电子(质量小,带负电,数目与质子相等,称为原子序数)原子的化学性质仅仅取决于核外电子数目,也就是仅仅取决于它的原子序数。我们把原子序数相同的原子称作元素。有些原子,尽管它们的原子序数相同,可是中子数目不相同,这些原子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而原子核有着不同的特性。例如:11H、21H、31H,它们就是元素氢的三种同位素。又如:59CO和60CO是元素钴的两种同位素。235U和238U是元素铀的两种同位素自然界中已发现107种元素,而同位素有4千余种。原子核里的中子比质子稍多,确切地说,质子数与中子数应有一个合适的比例(如轻核约为1:1,重核约为1:15)。只有这样的原子核才是稳定的,这种同位素就叫做稳定同位素。如果质子的数目过多或过少,也即中子数目过少或过多。原子核往往是不稳定的,它能够自发地发生变化,同时放出射线和能量。这种原子核就叫做放射性原子核。它组成的原子就叫做放射性同位素,如59CO是稳定同位素,60CO是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分为天然和人工两种。天然的就是自然界中容观存在的。如铀、钍、镭及其子体;以及钾、钙等等。人工的就是通过人为的方法制造的。如利用反应堆或加速器产生的粒子打在原子核上,发生核反应,使原子核内的质子(或中子)数目发生变化。生成放射性同

放射性物质在临床中的应用与防护

放射性物质在临床中的应用与防护【摘要】自从人类发现放射性物质后,就逐步应用在军事、医学等领域,近几年来放射性核素在医学的检查、诊断、治疗等方面也有很大的进展,特别对肿瘤的诊断、治疗起到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原子核;放射线;电离;辐射;防护 1 三种放射线及性质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在研究铀盐的性质时,首先发现铀盐能自发地放出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能穿过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以后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夫妇又发现镭、钋也能放出类似射线,而且强度比铀所放出的射线强度更强。铀、镭、钋等元素具有发出射线的性质叫做放射性。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放射性元素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界原来存在的不断放出射线的元素叫做天然放射性元素,另一种是人工制造的能放射出射线的元素叫做人工放射性元素。将少量镭放在上部开有小孔的铅室底部,因为射线不能穿过很厚的铅板而沿小孔射出,在孔道上的空间,加一个磁场,射线就分为三束,分别称它们为α、β、γ射线。实验研究证明,α射线和β射线发生不同方向的偏转,即它们是带相反电荷的射线。其中α射线在磁场中稍向左偏转,表明α射线带正电,是具有很高速度的氦原子核42He流,即α粒子流。β射线在磁场中稍向右作较大的

偏转,表明β射线带负电,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γ射线在磁场中不发生偏转,表明γ射线不带电,是波长比X射线还短的光子流。如图1。 图1 三种射线在磁场中的带电情况略 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放射性射线具有下述主要性质:具有较强的穿透本领,可以贯穿可见光不能穿透的某些物体,如:黑纸板。以γ射线的穿透本领最强,其次是β射线,再次是α射线;能激发出荧光,如在硫化锌中掺入极微量的镭可以制成夜光物质;能使照相底片感光;能使气体电离,α射线电离作用最强,其次是β射线,再次是γ射线;射线足够强时,能破坏组织细胞;放射性元素在放射过程中不断地放出能量,能使吸收射线的物质发热,温度升高。放射性元素的放射性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放射性与周围环境的物理条件和化学条件无关。无论是高温或高压,还是化合态或单质形式存在,放射性都是一样的,放出的射线的性质也是一样的。 2 放射性核素在医学上的应用 核医学是研究放射性核素和核射线的医学理论及应用的科学。核医学所提供的技术,放射性物质应用到检查、诊断和治疗方面是一种非创伤性的,能在体外对体内存在的各种放射性物质进行超微

辐射防护体系试卷

红沿河核电辐射防护培训 辐射防护体系课程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辐射防护体系 辐射防护体系包括辐射防护基础、辐射防护审管的范围、辐射防护原则,是三个方面构成的整体,它是辐射防护效能的综合体。 2、辐射防护三原则 辐射防护原则包括正当性、最优化和剂量限值与约束。 3、潜在照射 预期不一定发生的照射,然而由于偏离了计划的操作程序和事故也可存在不是计划的照射,称为潜在照射 4、干预水平 监测到或预计剂量达到某一水平时,便需采取相应防护措施,这个剂量水平称为干预水平。 5、控制区 需要和可能需要专门防护手段或安全措施的区域,以便控制正常工作条件下的正常照射或防止污染扩散,预防潜在照射或限制潜在照射的范围。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ABC1.属于天然放射性的是: A.宇宙射线。 B.氡及其子体。 C.原生核素。 D.核电站产生的H-3。 AC2. 关于个人剂量监测,用人单位应该做到: A.定期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并建立个人剂量档案 B.允许放射工作人员查阅、复印本人的个人剂量监测档案,对于离岗人员不保留剂量档案 C.为进入辐射工作场所的人员准备个人剂量报警装置 D.对于工作场所受到的污染进行去污处理,可以不安排内照射监测。 ABC3.对实践的审管豁免的理解正确的是: A.被豁免实践或源对个人造成的辐射危险足够低,以至于再对它们加以管 理是不必要的。 B.被豁免实践或源所引起的群体辐射危险足够低,在通常情况下再对它们 进行管理控制是不值得的。 C.清洁解控水平也是一种豁免。 D.清洁解控是放射性废物的下限。 BD4.下列实践具有正当性的是:

A.涉及食品、饮料、化妆品或其他任何供人食入、吸入、经皮肤摄入或皮 肤敷贴的商品或产品的实践。 B.核设施对公众照射的防护。 C.向儿童玩具中加入放射性元素,使得玩具表面发光。 D.采用合适的方法对肿瘤病人进行放射治疗。 ABCD5.下列关于剂量约束正确的理解是: A.对于职业照射,剂量约束是一种与源相关的个人剂量值,用于限制最优 化过程所考虑的选择范围。 B.对于公众照射,剂量约束是公众成员从一个受控源的计划运行中接受的 年剂量的上界。 C.对于医疗照射,除医学研究受照人员或照顾受照患者的人员(工作人员除 外)的防护最优化以外,剂量约束值应被视为指导水平。 D.剂量约束和参考水平是针对确定源项制定的保护个人的剂量水平,即源 相关的。 ABC6.控制职业照射,工作人员的义务和责任正确的是: A.遵守有关防护与安全规定、规则和程序。 B.正确使用监测仪表和防护设备与衣具。 C.学习有关防护与安全知识,接受必要的防护与安全培训和指导。 D.有意进行使他人违反规章制度的活动。 AC7.下列属于国务院行政法规的有: A.《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材料管制条例》 B.《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C.《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D.《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ABCD 8.对辐射工作场所分区,注册者、许可证持有者应: A.采用实体边界划定控制区;采用实体边界不现实时也可以采用其他适当 的手段。 B.制定职业防护与安全措施,包括适用于控制区的规则与程序。 C.在监督区入口处的适当地点设立表明监督区的标牌。 D.运用行政管理程序(如进入控制区的工作许可证制度)和实体屏障(包 括门锁和联锁装置)限制进出控制区。 ABC9.放射性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需要建立、健全制度,下列属于监 督管理制度建设范围的是: A.污染监测制度 B.资格与资质制度 C.监督检查制度 D.“三同时”制度 ABD10.属于工作场所监测大纲的内容的是: A.拟测量的量、测量的时间、地点和频度。 B.最合适的测量方法与程序。 C.潜在照射的测定和分析。 D.参考水平和超过参考水平时应采取的行动。 AC11.关于剂量限值、剂量约束与参考水平的应用正确的是: A.计划照射中,职业照射和公众照射采用剂量限值、剂量约束的原则。 B.医疗照射采用剂量约束和参考水平两个原则。 C.应急照射采用参考水平的原则达到防护最优化。

放射源基本知识

人类一直受到天然电离辐射源的照射,近几十年来,也受到了人工电离辐射源的照射。射线与人体发生作用同样也引起大量的电离,使人体产生生物学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辐射能量在物质中沉积的数量和分布。射线对人体的照射可以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人体外部的放射源对人体造成的照射叫外照射。由于α射线的穿透本领很小,外照射的危害可以不予考虑;β射线的穿透本领也比较小,一般只能造成人体浅表组织的损伤,因此,对于近距离的β射线应引起注意;γ射线和X射线的射程都比较长,是外照射的主要考虑对象。人体内部的放射源对人体造成的照射叫内照射。α射线和β射线的内照射危害比较大,尤其是α射线,是内照射的主要关注对象;γ射线的危害相对较小。其它射线(中子等)的照射比较少见,这里不作专门讨论。 ?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 ?为了减少射线的照射,达到辐射防护的目的,在技术上,对内照射的防护措施 是减少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和加快排出。对外照射的防护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 1 时间防护 ?对于相同条件下的照射,人体接受的剂量与照射的时间成正比。因此减少接受 照射的时间,就可以明显减少吸收剂量。 ? 2 距离防护 ?对于点源,如果不考虑介质的散射和吸收,它在相同方位角的周围空间所产生 的直接照射剂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实际上,只要不是在真空中,介质的散射和吸收总是存在的,因此直接照射剂量随着与源的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少。在非点源和存在散射照射的条件下,近距离的情况比较复杂;对于距离较远的地点,其所受的剂量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少。 ? 3 物质屏蔽 ?射线与物质发生作用,可以被吸收和散射,即物质对射线有屏蔽作用。对于不 同的射线,其屏蔽方法是不同的。对于γ射线和X射线,用原子序数高的物质(例如铅)效果较好。对β射线则先用低原子序数的材料(例如有机玻璃)阻挡β射线,再在其后面用高原子序数的物质阻挡激发的X射线。对中子的屏蔽可以使用富含氢原子的材料(例如水和石蜡)。对α射线的屏蔽很容易;在体外,它基本上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但它的内照射危害特别严重。 ?除了以上三项措施以外,在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尽量选择活度小、能量低、容 易防护的辐射源,也是十分重要的。 1)外照射防护 ?时间防护——减少受照时间 ?距离防护——增大与源距离 ?屏蔽防护——设置防护屏障 (2)内照射防护 ?控制污染、防止扩散是内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基本措施包括:围封隔离、净化通风、密闭包容、废物处置和综全措施。 ?围封隔离在开放源的的周围设立一系列的屏障,以限制可能被污染的体积和表面。 ?净化通风对污染空气的净化,并合理组织通风。 ?密闭包容放射性物质存放在密闭的容器中或在密闭的手套箱中进行操作,使之与工作场所的空气隔绝。 ?废物处置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妥善处理放射废物

放射卫生基础知识

放射卫生基础知识 自古以来,人类就受到环境中电离辐射不同程度的影响,宇宙射线和各种天然放射性核素的天然辐射源的照射,人均年当量剂量约为 2.4mSv。随着核能开发,核反应堆、核电站的兴建,以及放射性核素和各种射线装置等人工辐射源在各个领域日益广泛的应用,人类得益,但也可能受到直接或潜在的辐射危害,如医疗照射、事故照射和环境污染等。因此,在发展和应用核能、放射性核素和各种射线装置为人类造福的同时,应研究如何免受或少受电离辐射的危害,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公众及其后代的健康和安全,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切实做好放射卫生防护工作。 一、放射防护的任务 放射防护的任务是:既要积极进行有益于人类的伴有电离辐射的实践活动,促进核能利用及其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又要最大限度地预防和缩小电离辐射对人类的危害。放射防护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而研究和制定放射防护标准是极其重要的内容。 二、放射防护的目的 放射防护的目的是:防止确定性效应的发生;限制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被认为可以接受水平。确保放射工作人员、公众及其后代的健康和安全。 (一)防止确定性效应的发生 确定性效应是一种具有剂量阈值的效应,从理论上讲,只要将受照射剂量控制在阈值以下,就不会发生确定性效应。因此,必须确保人员在其一生中或全部工龄期间,任何一个组织,器官所受到的电离辐射的累积当量剂量,均应低于发生确定性效应的剂量阈值。 (二)将辐射随机效应的发生几率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1.什么是随机性效应(stochastic effect):指效应的发生率(不是严重程度)与照射剂量的大小有关,这种效应在个别细胞损伤(主要是突变)时即可出现。不存在阈剂量。遗传效应和辐射诱发癌变等属于随机性效应。 2.什么是可以接受的水平:众所周知,人类在生活、工作和改造环境的一切活动中,都伴有一定几率的危险性,例如工伤事故,交通事故、自然灾害、各种疾病等。辐射随机性效应带来的危险,只要不超过其他被公认为安全职业可能产生的危险,或者不超过日常生活中正常可能承担的危险,这样就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 3.危险度在放射防护标准中的应用:要进行危险程度的比较,ICRP的第26号出版物在考虑随机性效应的防护标准时,采用发危险度(risk)的概念。 对于辐射危害来说,危险度是指单位当量剂量引起某种随机性效应的发生几率。如要估计某器官致死性癌症的危险度,就要统计受照群体的人数的剂量,发现受照群体中患致死性癌症的人数,超过相似情况下对照群体患致死性癌症的预期数,可视为是由辐射诱发的,由此估计出单位当量剂量致癌的危险度。例如,一个100万人的群体,每个人的红骨髓受到1Sv的照射,若受照人群中红骨髓诱发致死性白血病的人数比对照人群多2000人,则危险度为2000/1000000×1,即记作20×10-4·Sv。

放射性废料的处理问题

放射性废料的处理问题 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以往处理浓缩的放射性废料的方法,一直是把它们装入密封的圆桶里,然后扔到水深为90多米的海底。生态学家和科学家们表示担心,怕圆桶下沉到海底时与海底碰撞而发生破裂,从而造成核污染。原子能委员会分辨说这是不可能的。为此工程师们进行了碰撞实验。发现当圆桶下沉速度超过12.2 m/s 与海底相撞时,圆桶就可能发生碰裂。这样为避免圆桶碰裂,需要计算一下圆桶沉到海底时速度是多少? 这时已知圆桶重量为239.46 kg ,体积为0.2058m 3,海水密度为1035.71kg/m 3,如果圆桶速度小于12.2 m/s 就说明这种方法是安全可靠的,否则就要禁止使用这种方法来处理放射性废料。假设水的阻力与速度大小成正比例,其正比例常数 6.0=k 。现要求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解决如下实际问题: 1. 判断这种处理废料的方法是否合理? 2. 一般情况下,v 大,k 也大;v 小,k 也小。当v 很大时,常用kv 来代替k ,那么这时速度与时间关系如何? 并求出当速度不超过12.2 m/s ,圆桶的运动时间和位移应不超过多少? (k 的值仍设为0.6) 3.1 问题分析与建立模型的建立 (1) 首先要找出圆桶的运动规律,由于圆桶在运动过程中受到本身的重力以及水的浮力F 和水的阻力f 的作用,所以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得到以下的方程: f F G F --=合 (1) 又因为gV F m g G dt s d m dt dv m ma F ρ=====,,22合以及dt ds k kv f ==,可得到圆桶的位移和速度分别满足下面的微分方程: ) 3()2(22kv gV m g dt dv m dt ds k gV m g dt s d m --=--=ρρ (2) 由题设这时圆桶受到的阻力应改为22)( dt ds k kv f ==, 类似上面,可得到这时圆桶的速度应满足如下的微分方程:

(安全生产)放射性基本知识及其安全防护

广州瑞发 放射性基本知识及其安全防护技术培训班讲义之一 广州瑞发有限公司编制

第一章放射源 §1-1 物质、原子和同位素 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物体,大的如宇宙中的星球,小的如肌体的细胞。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物质又是由无数的小颗粒所组成的。这种小颗粒叫做“原子”由几个原子还可以组成较复杂的粒子叫分子。如水,就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化合成一个水分子。无穷多的水分子聚在一起。就是宏观的水。 原子虽然很小,它仍有着复杂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一定数量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在中心,带正电。电子绕着原子核在特定的轨道上运动,带负电。整个原子的正负电荷相等,是中性的。原子核内部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简单地讲,原子核是由一定数量的质子和中子组成。中子数比质子数稍多一些。两者数目具有一定的比例。 一个原子所包含的质子数目与中子数目之和,称为该原子的质量数。它也就是原子核的质量数。简单归纳一下: 质子(带正电,数目与电子相等) 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带电,数目=质量数-原子序数)电子(质量小,带负电,数目与质子相等,称为原子序 数) 原子的化学性质仅仅取决于核外电子数目,也就是仅仅取决于

它的原子序数。我们把原子序数相同的原子称作元素。 有些原子,尽管它们的原子序数相同,可是中子数目不相同,这些原子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而原子核有着不同的特性。例如:11H、 2 1H、3 1H,它们就是元素氢的三种同位素。又如: 59CO和60CO是元素钴的两种同位素。 235U和238U是元素铀的两种同位素 自然界中已发现107种元素,而同位素有4千余种。 原子核里的中子比质子稍多,确切地说,质子数与中子数应有 一个合适的比例(如轻核约为1:1,重核约为1:15)。只有这样的原子核才是稳定的,这种同位素就叫做稳定同位素。如果质子的数目过多或过少,也即中子数目过少或过多。原子核往往是不稳定的,它能够自发地发生变化,同时放出射线和能量。这种原子核就叫做放射性原子核。它组成的原子就叫做放射性同位素,如59CO是稳定同位素,60CO是放射性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分为天然和人工两种。天然的就是自然界中容观存在的。如铀、钍、镭及其子体;以及钾、钙等等。人工的就是通过人为的方法制造的。如利用反应堆或加速器产生的粒子打在原子核上,发生核反应,使原子核内的质子(或中子)数目发生变化。生成放射性同位素,60CO就是把59CO放在反应堆里照射。吸收一个中子后变成的,所以60CO就是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1-2放射性衰变和三种射线 放射性原子核通过自发地变化,放出射线和能量,同时自己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