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殿

长生殿
长生殿

《长生殿》

一、洪昇

字昉思,号稗畦,浙江钱塘人。与孔尚任“南洪北孔”

二、《长生殿》思想主旨

(一)歌颂至情

(二)历史反思

三、人物形象

(一)唐明皇

1、多情而专一

2、爱极而乱生

3、败而能悔

(二)杨贵妃

1、因色得宠

2、以智固宠

3、为国捐躯

四、结构艺术

1、结构艺术充分考虑到了适应舞台演出的要求。

(1)两套结构

①定情(盟誓》—死别(违誓)—对真情的追忆,真爱不再的悲哀—情悔(渴望真

情)—月宫重圆。

②治世(明君贤相)—乱世(君臣无道)—对盛世的追忆,盛世不再的悲哀—悔过

(呼唤纲常)...重建太平盛世。

(2)金钗钿盒:上半部是定情之物,马嵬殉葬是失盟的表征;下半部杨贵妃鬼魂把玩是写失意之怨,最后是用以证情。

2、曲文糅合唐诗、元曲的特点,形成清丽流畅的风格。

3、在宫调运用和曲词的审音协律方面十分考究。

第二十四出《惊变》

1、整出戏构思巧妙,作者将两种具有不同性质的情节组合在同一出戏中,前欢乐,后凄凉,前安逸,后惊急,两相映照,正突出了“占了情场,弛了朝纲”的主题,表明社会的动乱,正是封建统治者的纵情享乐造成的。

2、全出曲调格律整饬,采用南北全套的形式,在“小宴”部分,当李隆基与杨玉环同时在场时,让李隆基唱北曲,杨玉环唱南曲,以南北曲调声情上的差异,来突出两人不同的性格特征。

3、曲文清丽流畅,既有文采,充满抒情色彩,与剧情相合,又不堆砌辞藻,明白易懂。

《惊变》主要讲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欢乐忘情之际,安史叛军杀过潼关,国家社会发生动荡变化。《惊变》作为整首唱词的第二十四出将情节推向了高潮。突出唐明皇的“因爱致祸”的悲剧。

从本出的题目《惊变》可看出国家的动荡变化是没有任何准备的突变,第二十二出《密誓》与本出形成强烈的对比和转换,由欢乐忘情到安史叛变这样急促的情节转变给读者一大震撼,

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以秋色为背景将氛围调适的十分清新舒适,秋色与前文相承接,渲染了唐明皇与杨贵妃陷入爱河的气氛。

而后作者详细描写了唐明皇与贵妃饮酒作乐的和谐画面。“朕与你清游小饮……记得那年在沉香亭上赏牡丹……其词可佳。”唐明皇与妃子一边小饮一边回忆甜蜜的赏花往事,好不快活。在饮酒作乐期间,作者主要描写乐杨贵妃的动作以及神态,“花一朵上腮间”“金莲倒褪”,”思寻凤枕“。一系列的描写将杨贵妃刻画的美若天仙,这也是唐明皇被其美色迷惑的原因。

“喜欢欢”,“笑吟吟”,“闹纷纷”,“软哈哈”,“困腾腾”,“态怏怏”,“影濛濛”,“娇怯怯”,“软设设”。这样的三字形容词排列整齐,将二人互相对饮的画面点缀的极其富有色彩。强调了唐明皇与杨贵妃待在一起时极致欢乐。

作者占用大篇幅的文字描写了帝妃嬉戏的画面,以如此欢乐的情节作为文章的开头,为了铺垫后面动乱的混乱悲壮的场景。以如此大的变动应和了本出的题目“惊变”,同时点出了唐明皇因陷入与爱妃的玩乐而误乐朝政,时安禄山趁机叛变,瞬时画面变为暗色,一片狼藉。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虹衣曲”作为战乱地开场句句将读者引入军马战乱地混沌画面。“安禄山起兵造反,杀过潼关,不日就到长安了。”交代地战乱地背景,安禄山叛变,而“守关将士”兵败,未能降服敌军。这时地唐明皇乱了分寸,“唬得人胆战心摇,肠慌腹热,魂飞魄散,早惊破月明花粲”。这几个形容词把唐明皇内心毫无准备得恐惧和紧张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反映了唐“因情致祸”的严重性。

而后唐明皇决定在宫中躲避,并准备军马,即日出征,而这时的百姓们遭了殃,人群互相逃窜,崔蔡了社稷,百姓安危难保。作者于此同时描写了唐明皇对杨贵妃十分心疼,如此“自娇慵惯”“怎样支吾蜀道难!”“我那妃子呵,愁东你玉软花柔将徒路趱。”唐明皇对杨贵妃遭遇如此动乱而感到心痛,这种感情被表达的十分明显。

整出剧以先扬后抑的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一大落差,前文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低飞嬉戏玩乐为中心,描写了二人饮酒,“浅酌低唱互更番,三杯两盏,遣兴消闲”的悠哉呵闲情雅致,后文以抑为主将安史动乱,安禄山叛乱将情节推向高潮,描写了战火纷飞的画面,

小生叹息“哎,正尔欢娱,不想忽有此变,怎生是了也!"这样的叹息具有细微的讽刺意味,讽刺了唐明皇因与妃子作乐未意识安禄山造饭的动向,误了朝政。作者将战乱时的场面描写的十分形象,有所感触。“稳稳的”与“忧忧的”相对比,反映了宫内与宫外在战乱时的两种氛围。“腾腾的烽火烟”。“黑慢慢乾坤覆翻”。由三字组成的形容词十分形象的描写了战火纷飞时民不聊生的境况。“一轮落日令长安”将长安城顿时变化的荒凉之感描绘的十分真实,扑面而来。

最后由四句描写战乱的诗句结尾,将悲凉的氛围展现到极致。作者运用适当的形容和描绘将战前,战后的境况,将“惊变”描写的淋漓尽致。

作者巧妙地把李隆基、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和安史之乱的政治现实结合起来描写,既写他们沉迷奢侈的爱情生活给政治带来悲剧的后果,又写他们政治上的松弛、失误也酿成了两人的爱情悲剧,彼此纠结,互为因果。因此,《长生殿》既是一出爱情的悲剧,又是一出政治的悲剧。

首先,作品主要描写了李、杨爱情的悲欢离合,歌颂了他们精诚不散,终结连理的钗盒情缘。在《长生殿》中,作者摒弃了以前戏曲小说中种种“涉秽”的情节,使李杨故事净化、升华而成为不朽的至情。在上半部,作者生动细腻地敷演出李、杨爱情的发展过程,富于深刻的现实性。李隆基的感情由不专到专一,由帝王对后妃的肤浅之爱发展到普通夫妇的真心之爱,至七夕密誓两人爱情发展到高峰。接下去马嵬之变,迫使李隆基赐死杨玉环,导致生离死别的爱情悲剧。在下半部,作者重点写二人尘世、仙界,苦苦思念,情意绵绵,具有浓厚的理想性。剧中不仅专门写了二人的真诚忏悔,以洗清以往的罪孽,更写出了二人的生死不渝、真心到底。一个情愿放弃皇位,早早结束生命到黄泉之下以与爱人厮守;一个宁愿抛弃仙籍,不惜再受人间折磨而与情人续缘。他们执着的情感最终感动了天庭,二人得以重圆旧盟,从而以精神的“长生”消解了现实的“长恨”。《长生殿》中所描写所宣扬的“情”,冲破时空的束缚,超越生死仙凡的界限,不受世俗利害关系的纠缠,为传统的李、杨故事注入了新的质素。在清初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时代里,作者能重新弘扬晚明的尚情思潮,无疑具有不可低估的文化思想意义。

其次,全剧把李、杨爱情故事结合着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广阔的社会背景来描写,这就使他们的爱情悲剧与社会历史的变迁合观共视,既寄寓有“乐极哀来,垂戒来世”的教训意义,也不乏历史兴亡的深沉感慨。李、杨爱情被置于双重现实情境之中展开,第一重现实情境发生在宫廷内部,即杨玉环的专宠和以梅妃为代表的其他嫔妃失宠的矛盾,从而把后宫女性互相排挤、倾轧的残酷性暴露无遗。第二重现实情境发生在宫廷外部,即两人爱情所伴随的严重政治后果。李隆基“占了情场,弛了朝纲”,沉醉于胡天胡地的爱情中,“逞侈心而穷人欲”,导致政治上误任边将、委政权奸等重大失策,直接酿成了严重的政治危机;而杨玉环得宠,使得杨氏一门愈加骄奢淫逸,杨国忠也随之把持朝政,卖官鬻爵,招权纳贿,并与安禄山狼狈为奸,埋下了安史之乱的祸根。通过这些描写,作品将李、杨的爱情生活和宫廷政治、国家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形象地展示出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画卷。另外,在下半部还表现出社会大动荡给人们带来的迷茫的失落感和历史沧桑感,这与清初强调社会功用的启蒙思潮、“兴亡变幻”的时代精神是息息相通的,因此能引起时人的强烈共鸣。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长生殿》中所讴歌的真情、至情,除了作为生死情缘的爱情之外,还包含有“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的忠孝之情,这样就把“情”的内涵拓宽到了政治和道德的领域。在作者看来,夫妻之间的真诚专一和忠臣孝子的坚贞不移,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生发的,它们共同构成至情思想的文化内涵。由此剧本一方面着意歌颂了郭子仪、雷海青、李龟年等忠臣义士的赴汤蹈火、为国效力,另一方面又强烈谴责了杨国忠、安禄山等权奸叛将给国家造成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褒忠诛奸的鲜明立场。

长生殿

《长生殿》《桃花扇》异同论 贺信民 提要本文比较了清初剧坛上的历史传奇《 长生殿》与《桃花扇》的异同。其“同”为:产生于共同的时代、思想背景,都以总结历史经验、探索明为清代的原因为目的;都把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及其集团,指出其腐败是导乱致亡的根源;都塑造了具有爱国精神和反抗性格的“小人物”形象。其“异”为:两剧包含的内容与寓意有别;两剧在艺术结构上各有千秋。 关键词长生殿桃花扇异同时代背景创作目的人物塑造结构艺术 在清初剧坛上,升起过两颗璀灿的“艺术之星”:即“南洪北孔”的历史传奇《长生殿》与《桃花扇》。这两出戏,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对以后,都曾产生过不小的影响,而就其时代背景、创作目的、人物塑造与结构艺术等方面而言,又有很强的可比性。本文仅就其异同之处,略作梳理。一 寻绎《长》《桃》二剧之“同”,其要有三: 第一,二剧产生于共同的时代背景、思想背景,且都以总结历史经验、探索明为清代的原因为目的。 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改朝换代都会在文人士大夫的心灵里激起深巨的震荡,因为,相对来说,这部分人具有更强的思考能力和冥顽得多的道德牵挂。明清易代,使汉族知识分子 蒙受了双重耻辱:一方面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丧邦失土之痛,另一方面则还有 “说到胡尘意不平”1的民族羞耻感的煎熬。在“满汉之辩”这个极其敏感的问题上,人们 普遍畏慑于新政权的淫威,将那份苦涩的感情矛盾深隐心底,而以传统的君臣大义作道德支撑,集中探究明亡清替的因果关联。在这种痛定思痛的历史性反省中,有计六奇的《明季北略》、《明季南略》,谈迂的《国榷》,查继佐的《罪惟录》,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而以历史剧的形式加入这一思潮的,当首推洪升的《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长生殿》问世。它取材于唐天宝年间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串演一代兴亡的历史。洪升在《自序》中明确地说是“借天宝遗事”揭显“古今来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的历史教训,以“垂戒来世”,一语道破他着意于现实的创作目的。 康熙三十八年(1699),《桃花扇》问世。孔尚任在《桃花扇·小引》中说:“《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在《先声》出里,副末(老礼赞)又代表作者传达该剧的创作旨意为“借离合之 · 79·1借用梁启超《读陆放翁集》诗句上海古籍出版社《近代诗一百首》129页。 情,写兴亡之感”。 《长生殿》以宫廷爱情生活与社会政治生活为贯穿全剧的两条线索,把轻歌曼舞、我我卿卿与争权夺利、动乱血泪交错安排,如《定情》之后《贿权》,《制谱》之后是《权哄》,《舞盘》之后是《合围》,《密誓》之后是《陷关》等,这种布局分明是在揭示唐玄宗的歌舞声色与安史之乱间祸福依随、“乐极哀来”的因果关系。 《桃花扇》通过李香君的感情遭遇及复社文人与魏阉余孽的斗争,集中展示了南明小王朝的一派衰象:弘光帝昏庸无能,沉溺声色;奸佞专权,倒行逆施;藩镇内讧,同室操戈;中流砥柱如史可法者,孤掌难鸣,徒呼奈何。剧作者在用形象说明:这是一个毫无生气、毫无希望的王朝,其最终的覆亡正是历史的必然!“南洪北孔”正是在共同的社会思想氛围下,都非“为艺术而艺术”地用各自的杰作参与了一代文人的痛切思考,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第二,在总结历史经验的时候,两剧都把针刺的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及其集团,指出他们无

《长生殿》杨贵妃的形象研究

《长生殿》杨贵妃的形象研究 摘要:洪昇的文学作品《长生殿》,向世人描绘出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洪昇的笔下,杨贵妃的文学形象得到了新的诠释,她漂亮、痴情、善良,最终得以永远和唐明皇相伴,二人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获取了真正永恒的爱。 在文学作品《长生殿》里,杨贵妃和唐明皇最终得以天长地久。本文对杨贵妃这一文学形象展开系统分析,并且梳理了有关于杨贵妃形象描绘的古代文学作品。而且对于杨贵妃这一文学历史形象的诞生、发展、延续、变化,都一一做出了系统的分析。力求站在真实全面的立场中,对于杨贵妃这一文学历史形象做出相对比较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长生殿;杨贵妃;爱情;形象

一、绪论 (一)研究意义 1、作品《长生殿》概述 《长生殿》是我国古代戏曲中的佼佼者,被誉为“近代曲家第一”。该剧以唐明皇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他们的爱情在人间发生、发展、结局,又在仙界复活并获得长生的过程,歌颂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生死不变、忠贞不渝的爱情,写出了历史的兴衰、人性的忠奸和情感的曲折,真可谓是浓缩了天上人间、生离死别的真情百态。 《长生殿》可以说是对李杨爱情故事描写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是描写杨贵妃文学作品的集大成者。它是一篇既讽刺又同情、既肯定又否定、具有双重属性的作品,这部作品一方面通过李隆基天天沉迷于酒色之中而误了朝政,最后导致国乱妃亡的惨痛结局,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告诫大家物极则反;另一方面通过对李杨爱情关系的描写肯定了他们对待爱情的忠贞,从而也寄托作者对爱情的理想。 2、众说纷纭的杨贵妃形象 杨玉环在中国历史上的知名度甚高,不仅因她拥有沉鱼落雁的姿色,更由于她与历史著名皇帝唐玄宗以及“安史之乱”事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关杨玉环的形象,也可谓多姿多彩。自唐代以来,唐明皇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一直就是文学创作的热门题材,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和元代白朴的《梧桐雨》,以及《新唐书》等史书巨著。 在史官笔下, 历史上的杨玉环被描述成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魅惑君王、引发安史之乱的红颜祸水,但在文学作品中,杨贵妃与唐明皇大多被描述成为爱情的牺牲品。历史上真实的杨玉环与艺术形象已混为一谈,杨玉环的形象大多都是红颜祸水等负面的。但在清代戏剧作家洪昇笔下,杨玉环却是一个才貌双全、性格温和、追求真情、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光彩形象。 与《长恨歌》和《梧桐雨》相比,《长生殿》中的杨玉环形象更为丰满、更为鲜明动人、更具有艺术魅力。《长生殿》从多个角度,来反映了杨贵妃的美丽及善良的正面形象。她的聪明,温柔贤惠,勇敢坚定,美丽,智慧,展示了女子

长生殿

第九章《长生殿》 教学目的:了解《长生殿》的内容和艺术性,以及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熟悉杨贵妃、李隆基的形象,能全面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清朝初期,戏曲理论趋于成熟,戏曲内涵得到规范和完善,戏曲高峰性作品——《长生殿》和《桃花扇》的出现,以及嗣后出现的戏曲形式的嬗变,标志着古代戏曲的辉煌。《长生殿》和《桃花扇》是清代戏曲的两部高峰性作品,其作者洪昇和孔尚任因分别居于南北两地,而被称为“南洪北孔”。 第一节洪昇 洪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浙江钱塘人。他于顺治二年(1645)出生于“累叶清华”的仕宦之家。其父极喜读书,因此家富藏书,有“学海”之称。洪昇幼年经历了明清换代的动乱,在襁褓之中就与母亲避兵山中,饱尝离乱的痛苦,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他的生平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二十四岁以前,家乡读书阶段。入清以后,他物质生活优裕,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加之学习刻苦,十五岁便鸣笔为诗。其妻是大学士黄机的孙女,亦通词曲。 二十四至二十九岁,求取功名阶段。为了求取功名,他二十四岁离开家乡,到北京国子监进学。但愿望没能实现,次年秋天,写下“拂衣归卧秦亭下,耻傍风尘学抱关”(《北归杂感》)的诗句,回到家乡。由于别人的离间,他与父母关系恶化,最终分居,发生“家难”,“负郭田畴无二顷,贫居妻子实三迁”,生活上失去保障。二十九岁冬天被迫离开家乡,再到北京谋生。 三十至四十六岁,旅食北京阶段。这一阶段,他除了几度返杭省亲和隐居武康数月之外,基本上都住在北京。“旅食者”的身份,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深刻认识和感受。

四十七至六十岁,创作、出游阶段。康熙二十七年(1688),他经过十余年努力,三易其稿,写成《长生殿》,轰动一时。《长生殿》成为当时上演最频繁的剧目,但剧本内容为康熙皇帝与统治集团中的北党所不满。第二年秋天,因在佟皇后丧期内演唱此剧,洪昇遭御史弹劾获罪,被革去监生资格,削籍回乡。他的朋友侍读学士朱典、赞善赵执信等也被革职。他携家眷离开北京,回到杭州。康熙四十四年(1704)洪昇出游南京,归来时,经浙江吴兴乌镇,夜间醉酒落水而死,时年六十岁。当年六月初一,《长生殿》刊刻甫成,王士祯、金埴、徐逢吉等皆有哀挽之作。 洪昇是当时地主阶级知识阶层中对现实不满、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一方面,他的师友中很多是明遗民,其亲友在清廷高压政策下死亡、流亡者不一其人,所以,他的诗篇常常流露出兴亡之感。另一方面,父亲入清出仕,家庭关系中有朝廷官员,他年轻时也求取功名。他为自己不能出仕而感慨悲叹,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总之,他是一个既不满于现实政治,又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洪昇很早表现出文学才能,其师毛先舒对曲颇有研究,善填词,通音律;后又在京师向施润章、王士祯等学诗,积累了艺术经验,为戏曲创作准备了条件。他的创作包括戏曲和诗文两类。他创作戏曲九种,现存《长生殿》、《四婵娟》两种。其余七种《回文锦》、《回龙院》、《锦绣闼》、《闹高唐》、《节孝坊》、《天涯泪》、《青衫湿》已佚。《《四婵娟》是四个单折:第一折《咏雪》写谢道蕴和叔父谢安咏雪连吟的故事,第二折《簪花》写卫茂漪(卫夫人)向王羲之传授簪花格书法的故事,第三折《斗茗》写李清照与其丈夫赵明诚斗茗评论古来夫妇的故事,第四折《画竹》写管仲姬与其丈夫赵子昂泛舟画竹的故事。其体制模仿徐渭的《四声猿》,分别取材于历史上才女的佳话,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古代几位著名才女的才华和爱情,表现出进步的妇女观,具有民主色彩,也流露出作者不满现实、淡泊名利的思想。洪昇又是一位富有才华的诗人,早年即以诗闻名,流传至今的集子有《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等。他的诗作在内容上多感叹自己的失意落魄之情,调子凄凉。偶有同情百姓疾苦、感叹兴亡的诗篇,感情真实,

《长生殿》中杨贵妃的形象

《长生殿》中杨贵妃的形象 本文是关于杨玉环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洪升的《长生殿》主要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凄美爱情故事。那么《长生殿》中杨贵妃的形象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洪升,清初戏曲家,《长生殿》的创作过程长达十多年,一共改稿三次。洪升在《长生殿例言》中所说,第一稿写于杭州,剧名《沉香亭》,中心是写李白的遭遇,大概在康熙十二年(1673)前完成。第二稿写于举家迁居北京之后,删去了李白的情节,改写为李泌辅佐肃宗中兴,更名《舞霓裳》,写成于康熙十八年(1679)。最后一稿,改为“专写钗合情缘,以《长生殿》题名”,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完成。关于《长生殿》,有人认为作者借用唐代以来脍炙人口的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来抒写历史兴亡。有人认为是单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洪升在《长生殿自序》中说:“余览白乐天《长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剧,辄作数日恶”。由此可见,他深为这些作品所感动,不满意前人给予李、杨的最后结局,他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使之有所发展。 《长生殿》全剧一共50出,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它以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故事作为主线,并对当时社会、政治进行了全方面的描绘。我不去解析《长生殿》的主题意义,就杨贵妃这一形象进行分析。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洪升写作《长生殿》的最早依据。当时白

居易正在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白居易的笔下他写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白居易的情感趋向,他把唐明皇荒于政务归结于杨贵妃的专宠,认为玉环红颜祸国。而在洪升的笔下,杨贵妃不再是一个“具有祸水的红颜女子,她只是一个对真爱那么的执着,并一生追求的女子。 一、玉环的真 杨贵妃在《长生殿》的初次露面是在第二出《定情》中。(丑扮高力士,二宫女执扇引旦扮杨贵妃上)。“恩波自喜从天降,浴罢妆成趋彩仗”,当玉环知道玄宗册封她为贵妃,无限欢喜,她和玄宗见面,反复唱到:惟愿取,恩情美满,地久天长。这句话出现了四次,道出了玉环的最初梦想,他希望玄宗能一天喜欢她,就像玄宗给她的盟誓:朕与妃子偕老之盟,今夕伊始。(袖出钗、盒)特携得金钗、钿盒在此,与卿定情。 玉环希望自己的爱情“情似坚金,钗不单分盒永完”,但是作为古之帝王,要皇帝专一爱一个人是很难的。如果一个男子无法专一对待一个女子,那么女子会很失落,会嫉妒别的受宠的女子。洪升第一次写玉环的妒是在第六出《傍讶》中:前日万岁爷同杨娘娘游幸曲江,欢天喜地。不想昨日娘娘先自回宫,万岁爷今日才回,圣情十分不悦。这是李、杨的第一次闹别扭。而这一切都是一个真实女子的反应,她

长生殿的艺术特色

《长生殿》的艺术特色 《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升所作的剧本,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讲的是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作者在原来题材上发挥,演绎出两个重要的主题,一是极大地增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内容;二是改造和充实了爱情故事。 这部剧本以宫廷生活为主线,穿插社会政治的演变,情节跌宕起伏,是中国戏曲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杰出作品。之所以传到今天魅力不衰,是因为其独特的艺术成就。作品规模宏大,全景式反映历史,是一部史诗性的鸿篇巨制,描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丰富而复杂,人物命运烙印上时代悲剧色彩。李隆基作为皇帝,却性格懦弱,放国事不管,沉湎于声色。国事衰落,而他却为了满足杨贵妃的嗜好,命令从几千里外快马传送新鲜的荔枝。一路上,飞马践踏了农民辛辛苦苦种植的庄稼,撞死了可怜的老人,官吏还沿途抢掠马匹,如土匪一样祸害百姓。李隆基和杨贵妃享受着新鲜的水果,而百姓却哭天天不应,诉地地不灵,投诉无门,痛不欲生。这种鲜明的对照,预示着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也为后来官兵哗变埋下伏笔。而李隆基在逃亡的路上,有百姓老汉主动为他送饭。虽然是粗茶淡饭,却让李隆基感慨万千。皇帝不能爱民如子,只能害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献饭并不图皇帝所赐银两,而是希望他管好国家,给百姓带来安定生活。 另外,作品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现实与幻景交错,史实与演绎结合,构思奇特。作品既有现实主义的写实,如安史之乱,如全军敢于在皇帝面前哗变,要求处死杨国忠和杨贵妃等,都是忠于历史的写实。同时,还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现实与幻景交错,如写杨贵妃的香魂不散,最终与李隆基在天宫团圆。这种奇特的构思,符合人们追求大团圆的结局,满足人们对真善美执着的追求、希望真善美永远不朽的心理,也是对因果报应论的一种升华。作品文字优美,情景交融,堪称不朽的艺术精品。 浓厚的抒情性是《长生殿》的又一显著特点。作品声情并茂地表达了人物的内心感情及心理活动。在第十八出《夜怨》中,当扬贵妃得知唐明皇夜宿翠华西阁,召梅妃侍寝时,“三千宠爱在一身。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怎生消受得了?她一方面对江采苹恨之入骨,暗暗发誓要予以报复:“唉,江采苹,江采苹,非是我容不得你,只怕我容了你,你就容不得我也!”;另一方面,则从内心深处嗔怪唐明皇对她感情不专。作者在这里,真切生动地抒发了扬贵妃心中的孤愤、苦恼和香宵袭人、孤裘独寒的难耐之情。 在结构方面,全剧长达五十出,场面壮丽,情节曲折,而组织相当严密。李、杨爱情是剧的主线,这条主线又以一组道具——一对金钗、一只钿盒贯穿始终,随情节变化由合而分,由分而合。属于交代性的第一出《传概》不算,剧本一开始就直接进入他们二人以金钗钿盒为定情信物,而后经过一番波折,至七夕长生殿盟誓,形成一个高潮;紧接着安史乱起,马嵬坡兵变,杨贵妃惨死,李、杨的爱情转化为悲剧,而作为信物的金钗钿盒成为随葬品;其后再描写他们“那论生和死”(《传概》)的深情,已成蓬莱仙子的杨贵妃拆金钗一股、钿盒一扇托道士转交唐明皇,又坚前盟;最终二人在天宫团圆,金钗再成双、钿盒又重合。对“钗盒情缘”的刻意描写,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长生殿》因其宏大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华民族歌颂爱情的古典文学杰作和艺术精品,值得我们珍藏及研究。

《桃花扇》与《长生殿》主题比较

《桃花扇》与《长生殿》主题比较 摘要:《桃花扇》与《长生殿》是清初戏剧里的两部力作,两部戏剧同中有异,都是借儿女之情,抒兴亡之感。但同写爱情又有所区别,《长生殿》是净化与升华,而《桃花扇》是维护与捍卫;两者表达思想感情内涵都有思明辅清的思想,但也所不同,《长生殿》是垂戒来世之情,而《桃花扇》是易代兴亡之感。 关键字:桃花扇长生殿主题比较 《桃花扇》和《长生殿》是清初剧坛的双璧,两部戏一经问世,出现了“两家乐府盛康熙,勾栏争唱孔洪词”的盛况,在这样的盛况下,当时也出现了“南洪北孔”的说法。两部戏虽给作者带来盛名,也带来不幸,洪昇国子监被革,而孔尚任也因戏而罢官。同时两部戏都写“儿女之情”,来抒写“写兴亡之感”的主题,并且两剧都表现了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民族意识。《长生殿》借用唐代以来脍炙人口的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将前半部历史剧的规模,为后来《桃花扇》开拓了一条新路。可见两戏有千丝万缕的相似,又有所不同。 《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升所作的剧本,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讲的是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他在原来题材上发挥,演绎出两个重要的主题,一是极大地增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内容;二是改造和充实了爱情故事。 一、《桃花扇》与《长生殿》中的爱情之比较 《桃花扇》和《长生殿》中贯穿爱情这一线索,但对爱情的定位不同。在《长生殿》中首先对李、杨爱情进行定位。作为帝王的唐明皇,已不是盛世明君的形象,在剧中却是“愿此生终老温柔,白云不羡仙乡”的风流情种,同时在自序中删去了史家及野史中杨玉环与寿王婚事、禄山秽事,重新界定她为一个纯情女主人公形象。处在社会最高层李、杨不顾身份而追求至真至纯的爱情。在《桃花扇》中,侯、李之爱的定位。侯方域是个风流倜傥,“书剑飘零”、客居金陵,却也是“春情难按”,物色名姝的文人;而作为“妙龄绝色,平康第一”的李香君则是借名士梳拢品题,以抬高身价的歌妓,却因为李香君的不畏强权,而使爱变得惊心动魄。 两部戏表现的爱情表现的形式是不同。在《长生殿》中爱情是一个净化,逐渐升华的过程,而《桃花扇》中爱情是遭遇强权,不断维护与捍卫的过程。具体说,如在《定情》、《闻乐》《舞盘》等充分描摹了杨妃的天生丽质和聪明才智,并以此为爱的基础和条件,达到“后宫佳丽三千人,几千宠爱在一身”的程度。而在《傍讶》、《幸恩》、《夜怨》等出中恃宠娇妒的行为,也是易为理解了“情深妒亦深”,几乎是人类的普遍心理,直到《密誓》里,李、杨七夕长生殿立下“情重恩深,愿世世生生,共为夫妇,永不分离”。 两部戏爱情的结局一部是月宫相会,一部是双双入道。可以说都是爱情的挽歌,但爱情之星的陨落的原因是不同。在《长生殿》中主要由于行乐、受宠到爱情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恰又导致朝纲废弛,社会动乱之因。因此才有马嵬坡之变,使他们爱情终结。而在《桃花扇》里正像张瑶星道士在栖霞山白云观里对重逢的侯、李二人的一声断喝:“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危巢之下,岂有完卵?国亡家破,又何来爱情美满?而外部原因,即社会原因才致使实际上是侯、李爱情幻灭。

昆曲名作赏析——《长生殿》

昆曲名作赏析——《长生殿》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 ——《长恨歌》白居易 简介 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升(1645-1704年)所作的剧本,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讲的是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他在原来题材上发挥,演绎出两个重要的主题,一是极大地增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内容;二是改造和充实了爱情故事。 《长生殿》的洪昇原作有五十折,此本由顾笃璜精选其中二十八折,围绕着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上、中、下三本,需7个半小时才能演完。上本,集中于唐明皇、杨贵妃的钗钿情缘;中本,叙说杨

贵妃由极宠至极悲;下本则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月宫重会,圆满终场。由台湾方面投资500万人民币,苏州昆剧院等单位挑梁主演的舞台大戏,由于恪守了传统,将中国历史上昆剧最鼎盛时期的模样原汁原味呈现在舞台上,这部糅合了历史、文学和超现实想象的宫廷罗曼史感动了到场的每一位观众。 剧情简介 唐明皇心爱的宠妃杨玉环,不但娇羞动人,更娴熟音律,入宫即得三千宠爱在一身。玉环不仅得宠,杨氏一门也尽得提拔。兄长杨国忠位列丞相,却穷奢极欲纳贿专权。神仙嫦娥知明皇通识乐理,将梦中的玉环召唤至月宫,传授她“霓裳羽衣”仙乐,玉环依照梦中记忆谱曲,与明皇合制了传世之作《霓裳羽衣曲》。玉环喜嗜荔枝,明皇特命从中国南方以快马进献,递送的驿吏踏死了无数百姓的良田,民怨四起。 七夕之夜,玉环与明皇相携盟誓,银河上,牛郎织女也见证了他们的爱情。而大唐宫中的甜蜜时光却因一场暴乱而成镜花水月,面对暴乱,明皇亦挽救不了玉环的命运。平乱后,明皇命人用檀木塑了玉环的座像,将思念与忏悔之情赋予雕像。死后的玉环,不但受到土地神的眷顾,而且受到织女的同情,助其重新列入仙班。在嫦娥、织女等众神的帮助下,二人终于在中秋夜月宫重圆,永不分离。 艺术特点 这部剧本以宫廷生活为主线,穿插社会政治的演变,情节跌宕起

长生殿主题思想解析

《长生殿》主题思想之己见 戏曲,是中国古代小说变形的之一,不断地被继承和发展,至今仍在舞台上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在戏曲这个广阔的海洋之中,蕴藏着许许多多珍宝似的剧本,譬如:孔尚任的《桃花扇》、王实甫的《西厢记》、洪昇的《长生殿》……这些都是经典的剧目,被不同的剧种所演绎,至今仍被传唱。 而《长生殿》这个戏曲的主题思想,至今仍是学术界不断争论的热点话题,或是称颂爱情,或是讽刺现实,或是历史再现,众说纷纭。所以,我对此很感兴趣。通过一阶段的学习,我想试着来谈谈我的想法。 学术界有以下几种观点: 1.“历史主题”说.:认为《长生殿》表达的是“兴亡交替”思想,借安史之乱的历史题材,寓故国兴亡全系于明皇、贵妃的浓情蜜意之中。由于作者对故国眷恋之深,所以对奸佞双臣的辛辣讽刺,对蛮夷攻破河山的憎恶。对李,杨“占了情场,弥了朝纲”,“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的封建统治规律,给以深刻揭露和提示,以“垂诫来世”,假借唐代“安史之乱”,总结明王朝灭亡的教训,抒发对清初社会大动荡的强烈感叹! 2.“爱情主题”说,:认为《长生殿》作者明确交代:“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作者的目的不在于劝惩淫乱,垂诫来世,而在于宣扬“至情”主义,歌颂“精诚不散,终成连理”坚贞爱情。认为作者表现了进步的,民主的,自由的爱情理想,鼓吹“真心到底”的“儿女情缘”,以“至情”对抗封建礼教。 3.“双重主题”说.:有人认为《长生殿》的主题既有“劝惩”思想,又有歌颂意图,二者之间是“矛盾”的,复杂的,作者自己也说不清。也有人认为作品的双重主题是主副关系,唤起民族意识为主,歌颂纯真爱情为副。.还有人认为“双重主题”是辨证统一的,歌颂爱情悲剧加深了对社会动乱的痛恨,相反,谴责异族入侵,更强化了爱情的悲剧气氛。 除以上三个主要方面以外,对《长生殿》主题研究还有两种说法,一是杂糅主题说,是对以上主题的总和;二是自哀主题说,我认为作者在创作中带有作者自身难以言语的苦楚,或是爱情婚姻方面,或是家国天下方面,总之,有当时难以说明的事情,假借李杨的故事,顾左右而言它,表达自己心中的隐痛。《长生殿》歌颂真挚的、生死不渝的爱情,显然,在对后世影响里,它有着特别积极的意义。然而,问题却在于,作者选择了这个著名的历史事件天宝之乱中的两个首要人物李隆基和杨玉环来写,却又显然与歌颂真挚爱情的意图存在着矛盾,谁也不会同意杨玉环情专的意见。洪昇自己也知道,如果不加添些什么,“借月宫足成之”,不去掉些什么,“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歌颂真挚的爱情的意图,不仅会完全落空,而且会达到完全相反的效果。即便是“长生殿”这样写了,作者也认识到,这只不过是“虚幻”罢了。由此,我们可以说,洪昇已经看到,天宝遗事并非表现真挚爱情的最好材料。这也就是说,吸引、促使洪升选取它、描写它的东西,不是李、杨之间的“情”;“长生殿”中所表现的“情”,本非事实所固有,而是洪昇根据自己的思想所补充、强调和突出来的:托古寓今,借天宝遗事,抒写抑郁在胸中的亡国之痛。这种隐痛,在清初,被埋藏在每个具有民族意识的人的心灵深处。所以,我觉得,在这部剧中所表达的,应当是作者在感时伤世中传达出的兴亡之感,故国之思,同时流露出的忧患意识。这才是这部剧的主题思想。洪昇生活在清朝初年,王朝易代的苦楚还未曾忘却,异族统治的专制又联步袭来,因此广大民众心中普遍有一种依恋故国,不胜今昔之感。他自小受具有"遗民"思想的老师毛先舒等人影响,有强烈的改朝换代,兴亡感叹意识。况且,洪昇一生事业不得意,在异族统治之下,父亲差点被充军,亡国之恨,隐隐作痛。而他本人经历了家庭的“天伦之变”,后半生过着极为贫困潦倒的生活,与前半生形成了巨大反差,对朝廷怨恨情绪很深。因此,他便把《长生殿》,从一个传统的帝妃爱情题材,演绎成一部抒发“兴亡之感,故国之思”的感时

《汉宫秋》《长生殿》主题多样性探析

《汉宫秋》《长生殿》主题多样性探析 在中国古典戏剧的主题研究中,主题纷争的现象极为突出。本文在对《汉宫秋》、《长生殿》的传统主题研究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力图打破传统思维方式,探索提出题旨结构的理论假设,努力对中国古典 戏曲中的主题多样化现象作出一种全新的阐释,做一次理论创新的尝试。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全面梳理了《汉宫秋》和《长生殿》的诸种主题说。《汉宫秋》主要有“政治主题”说、“爱情主题”说、“政治、爱情双重主题”说、“借古讽今”说、“人生体悟”说等五种观点。《长生殿》有政治批判说、爱情歌颂说、垂戒来世说、主题矛盾说、双重主题说、多层次主题说、模糊主题说等七种观点。它们的主题说虽然极为多样化,但都各有缺憾;这就为题旨结构理论的提出 说明了原由。第二部分对题旨结构说的理论内涵和理论基础进行了集中阐释。由于剧本题材本身的多元性、作者创作心理的复杂性和读者不同的接受点,导致了一部看似简单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文学作品的“题旨结构”是由众多的思想因子在特定的历史美学情境中瞬间交融而成的,它具有融合发生、张力结构、无限可阐释性三个理论特色。中西方文学理论为题旨结构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中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学接受理论和当代西方文论中的文本理论给这一理论假设的启发最大。第三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主要用题旨结构理论对《汉宫秋》和《长生殿》进行全新解读,对这一理论的具体应用举出例证。《汉宫秋》的原初思想因子包含以下几个:对正直、刚强等高尚人格之赞美,对美好爱情之向往,对民族意识之觉醒和对

民族压迫之反抗,对朝政腐败之批判和对皇帝昏庸寡恩之讽刺,对人生怀才不遇之感慨,对世事无常之悲愤无奈;马致远的“民族情结”、“帝妃恋情结”、“士不遇情结”构成了《汉宫秋》的历史美学情境;众多思想因子在历史美学情境中交融,形成了《汉宫秋》的“题旨结构”。《长生殿》的原初思想因子有:对红颜祸水的谴责和君王荒淫的批判,对国家破亡的哀痛和盛世不在的悼惜,对权奸祸国的暴露和民生疾苦的同情,对生死不渝真挚爱情的赞扬,对美人屈死的惋惜和不平,对历史兴衰的感伤和人生无奈;洪升的至情理想、兴亡意识、天宝情结、宗教情怀交织成一种独特的历史美学情境;众多思想因子在历史美学情境中相遇并融合为一,形成了《长生殿》的题旨结构。第四部分对题旨结构说与主题说的不同作了区别,并指出了题旨结构说的适用范围。题旨结构理论从发生学的角度对作品主题纷争不断的现象给出了很好地解答,与各种主题说相比更具合理性;这一理论尤其适用于那些有众多主题纷争的文学作品。

《长生殿》经典的生成与重构

《长生殿》经典的生成与重构 《长生殿》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这部经典之作自问世起,便出现“一时朱门绮席,酒社歌楼,非此曲不奏,缠头为之增价。”(1)的盛况,虽然经历了短暂的禁演期,但短暂的禁演并没有使得《长生殿》销声匿迹,反而比禁演前更加受欢迎。这部经典流传至今仍唱演不衰,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本文将从《长生殿》这部作品如何成为“经典”?因何解构?如何重构?等角度出发,运用“经典化”理论,分三章来探讨《长生殿》经典形成以及其重构过程:绪论,简单论述了《长生殿》的典范性地位,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由此提出论文对“经典”的定义与经典特征的认识。继而,对《长生殿》这部经典的建构要素及其经典特征等方面来梳理当代经典理论领域的研究成果。第一章,从《长生殿》经典性特征角度出发,探讨《长生殿》自身所具备的经典文本特征和经典审美特征,运用文学经典建构理论,分析《长生殿》文本具有独特艺术构思、丰富的可阐释空间和普遍的审美理想、生命价值及其文化价值等要素,并分析这些构建要素对《长生殿》经典地位形成的意义与价值。第二章,从互文性角度出发,观察《长生殿》与《长恨歌》、《梧桐雨》之间的继承和发展。从超文性的角度分析《长生殿》对前人的借鉴、吸收与创造。由此获得《长生殿》经典的“经典化”过程。并从经典建构的外部因素出发,探讨《长生殿》所具有的经典的外部构建要素,分析这些外部因素对《长生殿》经典地位形成的推动作用。第三章,运用经典化理论,分析《长生殿》在解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下而解构,

解构了《长生殿》的思想内涵、经典性和权威性。并从经典的重构理论出发:一方面,分析《长生殿》在解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文学史和学术研究对《长生殿》的推介和重塑;另一方面,分析《长生殿》在美术文化、影视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影响下,以各种形式对《长生殿》经典的重构。通过对《长生殿》经典的解构和重构过程的阐述,从而说明《长生殿》虽然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了变化,但其文学经典的地位不可撼动。

电大论文:试论洪升剧作“长生殿”的主题思想范文

试论洪昇剧作“长生殿”的主题思想 兵团电大校部马海娟 内容摘要:洪昇的《长生殿》是一部优秀的中国经典剧目。《长生殿》通过李杨爱情的描写,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揭露,集中反映了作者的民主思想,体现了洪昇垂戒来世的创作意图。 关键词:爱情悲剧福祸相倚生死悲欢善恶是非 穷困不遇的境遇磨练了他的意志,再加上身处朝代更替之初,洪昇目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现实,激发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雄心壮志,决心寄情于文学创作,以手中之笔抒发人生困惑、前途渺茫的郁闷之情。 一、洪昇及时代背景 康熙年间,随着清朝统治趋向稳定,明亡的阵痛归于平静,文人们开始以更多的一种空幻与伤感的情绪来看待明清之际的历史兴亡。这时,在戏剧方面出现了洪昇的《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这两部名作,前者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后者直接以南明政权的覆灭为背景,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都与上述社会情绪有关联。而两位作者也因他们的优秀创作,获得“南洪北孔”的赞誉。 《长生殿》的作者洪昇,是清初最为杰出的南方戏曲作家。他出生于世代官宦家庭,洪昇从小就熏陶于书香门第的教育氛围中,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为他日后成为戏曲大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洪昇家道中途衰落,父母不和,父亲又曾“被诬谴戍”。洪昇全家

受到清王朝的迫害,弟兄都流离在外,且屡次考举不第。后来托了人情,才在京城的国子监做了个小监生,一干就是十多年。 穷困不遇的境遇磨练了他的意志,再加上身处朝代更替之初,洪昇目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现实,激发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雄心壮志,决心寄情于文学创作,以手中之笔抒发人生困惑、前途渺茫的郁闷之情。 据史料记载,洪昇以当时的诗人王士禛、施闰章为老师、朱彝尊、毛奇齿、吴仪一、查慎行、李式玉、陈维崧、赵执信等人也均是洪昇的诗友。尽管他不曾有过一官半职,但与他交往的却都是当代文学界的优秀人物。生平创作有传奇九种,《长生殿》外,有《回文锦》、《回龙记》、《锦绣图》、《闹高唐》、《节孝坊》、《天涯泪》、《青衫湿》、《长虹桥》。杂剧有《四婵娟》。现仅存《长生殿》和《四婵娟》。洪升尚有诗集《啸月楼集》、《稗畦集》和《稗畦续集》。诗稿《幽忧草》,词集《啸月词》、《昉思词》。洪昇一生写下戏曲40余种,唯杂剧《四婵娟》和传奇《长生殿》流传至今(明清时期将富有传奇性故事的戏剧称为“传奇”)。《长生殿》与《牡丹亭》、《桃花扇》被誉为明清传奇中的“三巨著”。 我们知道,洪昇的《长生殿》是在继承前人《长恨歌》和《长恨歌传》以及《梧桐雨》、《杨太真外传》的基础上,历经数十年,三易其稿,在他四十一岁的时候才完成的。可以这样说,洪昇把他毕生的才华都倾注在《长生殿》的写作中,而对唐明皇和杨贵妃“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生死相依的伟大爱情,更是进行了超

诗文赏析:长恨歌

诗文赏析: 长恨歌 唐代: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长生殿》的艺术成就:该如何评价《长生殿》

[键入文字] 《长生殿》的艺术成就:该如何评价《长生殿》 《长生殿》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虽然重点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但是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生死不渝的爱情《长生殿》传奇共五十出,其中第一出《传概》写了作者创作此剧的目的,是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沁园春》讲述了故事梗概:天宝明皇,玉环妃子,宿缘正当。自华清赐浴,初承恩泽,长生乞巧,永订盟香。妙舞新成,清歌未了,鼙鼓喧阗起范阳。马嵬驿,六军不发,断送红妆。西川巡卒堪伤,奈地下人间两渺茫。幸游魂悔罪,已登仙籍,回銮改葬,只剩香囊。证合天孙,情传羽客,钿盒金钗重寄将。月宫会,霓裳遗事,流播词场。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从《定情》开始,他们惟愿取,恩情美满,地久天长。由于唐明皇感情不专,杨玉环争风吃醋,他们之间发生过一些矛盾,但很快得到了解决。到第二十二出《密誓》,遥望牛郎织女双星,海誓山盟。双星在上,我李隆基与杨玉环,情重恩深,愿世世生生,共为夫妇,永不相离。他们的爱情达到情真意笃的程度。第二十五出《埋玉》,由于安禄山反叛,唐明皇西行,到马嵬驿,士兵要求处死杨国忠和杨玉环,否则不去成都。杨国忠被士兵杀死。唐明皇不得不让杨玉环自缢身死。下半部仍以两人的爱情关系为主线,写人间天上,互相思念,情意缠绵。《闻铃》、《哭像》、《雨梦》等出,极力渲染出唐明皇思念杨玉环的凄苦心情。杨玉环得织女帮助,复登仙籍,但仍然念念不忘与唐明皇的爱情。在《补恨》中,她说:位纵在神仙列,梦不离唐宫阙。千回万转情难灭。她向织女表示:倘得情丝再续,情愿谪下仙班。双飞若注鸳鸯牒,三生旧好缘重结。又何惜人间再受罚折!最后,他们在月宫团圆。根据玉帝敕谕,居忉利天宫,永为夫妇,以喜剧结尾。他们得到了长生,证明长生殿上盟誓不虚。这也是作者取剧名为《长生殿》的寓意所在。洪昇把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理想化了,不符合帝王后妃的实际,使人感到不真实。这只能是反映作者对 1

昆曲赏析论文

昆曲赏析论文 学院:经济管理 专业:旅游管理 学号:20121403039 姓名:孙玉莹 昆曲艺术已经有几百年厚重的历史沉淀,它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有全国影响的剧种之一,有关它的研究、资料和论述,浩如烟海,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不同地区的首批19种文化表现形式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中国昆曲以全票荣列榜首,由此确认了我国昆曲独特的文化特性以及它在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中的特殊价值,它有着独特渊厚的美学传统和独具神韵的东方风格, 使其数百年来历经沧桑而始终对于人们具有永恒的魅力。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从“明-天启”“清-康熙”末年,这一百余年,昆曲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这句话就是当时昆曲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真实写照。就是说当时家家户户都爱听、爱唱昆曲。所谓“收拾起”就是昆曲《千钟戮·惨赌》中逃窜在外的建文帝所唱“倾杯玉芙蓉”第一句“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户户[不提防]”中的“不提防”则是《长生殿》传奇的乐工李龟年所唱“弹词”一折中的“一枝花”曲牌第一句“不提防余年值乱离”,讲述的是唐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昆山腔融北曲、弋阳腔、海盐腔等声腔于一炉,并加以提炼加工,其音乐上的艺术成就是史无前例的。它的音乐被后来京剧以及许多地方剧种,如川剧、湘剧、广东粤剧、桂剧、汉剧、婺剧等吸收消化,更有甚者一些剧种干脆原封不动地搬演昆曲

长生殿比较分析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学年论文 题目《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对比分析学生马郁指导教师胡世强年级 2012级专业汉语言文学系别中文系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2015年6月

论文提要 《长恨歌》是中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长恨歌》与《梧桐雨》的比较,虽然在对李、杨爱情故事的描述上,《长恨歌》较《梧桐雨》更纯洁、真挚,但这并不影响《梧桐雨》的悲剧程度要比《长恨歌》强烈。然而在《长生殿》中,作者对李、杨做出了净化了。唐明皇和杨贵妃并不像现实中悲剧收场。执着的感情和真诚的忏悔,终于得到天孙、玉帝的恩准,双双进入月宫实现了“长生殿里盟言”。

《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比较研究 马郁 摘要天宝之乱以来,李、杨的故事就成了文学史上的热门题材。特别是《长恨歌》问世以后,唐宋诗人就从不同的角度对这段历史进行反思、描绘。白朴的《梧桐雨》直接取材于《长恨歌》,但基本思想倾向和意境情调却大有不同。洪昇的《长生殿》继承了《长恨歌》和《梧桐雨》在剧情上对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但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 关键字《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情感 一、《长恨歌》中的爱情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乐天在《长恨歌》一诗中赞美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唯美爱情。《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贵纪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嵬坡,“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渺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情”的渲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长生殿读书笔记

长生殿读书笔记 长生殿读书笔记因为最近古代文学课上对于中国古代戏剧的学习,我突然间对于中国古典优秀剧作格外着迷。整齐的韵脚,优美的语言,还有精彩的故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我决定在这个学期剩下的日子里多读些戏剧,选择的第一本便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经典爱情故事《长生殿》。 我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停地写下自己的感受,捕捉故事的点滴魅力。只是阅读过程中并不喜欢这本书在正文旁边的批注,因为总有些刻意诋毁杨贵妃的成分,而我是从来不认为唐朝由盛转衰的悲剧是由杨贵妃一手造成的。书中的人物描写总是格外精准,贵妃的千娇百媚、娇痴性;安禄山面有反相,狼子野心却"外作痴愚容貌";贵妃的三个姐姐争风吃醋、言语句句带刺… 当杨国忠、安禄山二人将相不和,唐明皇将安禄山外派范阳节度使想要疏远二人缓和矛盾,却不知此举放虎归山给大唐埋下了一颗怎样的定时炸弹。剧中第十五出进果写"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故事,累死的马匹,踏坏的庄稼,被踩死的百姓,逃跑的驿官,一副民生凋敝的景象。而第十六出画面一转,写舞盘。"日影耀椒房,花枝弄绮窗",骊山行宫金碧辉煌,贵妃霓裳千娇百媚。可是有前文景象的映衬,却让人怎么都欢喜不起来了,同时也不得不叹服作者构思巧妙。剧中一出写安禄山筹备谋反,番兵番将如狼似虎;

而另一边玄宗却还在为梅妃和杨妃二人的情感斗争而焦头烂额。 一出写安禄山一路南下,百姓生灵涂炭,哥舒翰投降,潼关破;而下一出却是帝妃二人同游花园,天淡云闲,列长空数行新雁。作者采用的竟是一种类似蒙太奇的写法,更衬托大唐气数将尽的亡国之象。乱臣贼子端坐宝座,美艳妃命断马嵬,玄宗传位肃宗,而贵妃的香魂还久久不愿离去。当年那个指点江山、气度非凡的君王最终垂垂老矣。守不住自己的江山,守不住自己的皇位,守不住自己的爱人,陪伴在身边的只有忠心耿耿的老太监和那尊贵妃像。而另一边杨国忠、虢国夫人都已打入地府,杨贵妃却因本为蓬莱仙子秉性不坏而得到了救赎的机会。就像历史上,某种程度上真正败坏了杨玉环名声的并不是她自己,而是那些胡作非为跟着升天的鸡犬。流落民间的宫廷乐师李龟年缓缓唱着那兴亡故事,呕呕哑哑霓裳歌舞,扑扑突突渔阳战鼓。 贵妃在天上继续反省着自己的罪过,玄宗在人间继续沉浸于自己的思念。最终李杨重聚,霓裳曲再起虚步瑶台上,飞琼引轻狂,人间爱情总如梦,行至结尾,看似圆满,几多悲凉。 长生殿读书笔记《长生殿》是清人洪升所著,取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句意定名,讲述了唐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之间曲折凄美、生死不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