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执中学长价值型辩题的资料整理

关于黄执中学长价值型辩题的资料整理
关于黄执中学长价值型辩题的资料整理

洛陽集:尋找你的小明

學長您好,我是8字頭高二的學弟。從之前的中教盃到不久前的舍我盃,我們學長總說我的邏輯夠,但渲染能力卻大大不足。學長認為我在說渲染的小故事時,總是以旁觀者的角度在說,聽起來很做作。雖然當時學長講的很清楚,但我卻仍不懂到底要怎麼做。

可否請學長指點,渲染該怎麼做?

先聲明,你提的問題很大,這篇只能點出方向,細節有緣再聊。

學弟所問的「渲染」,在大陸,他們稱為「煽情」,指的,大概是我說的「表達」。

不知何故,現在只要一提到「渲染」或「煽情」,大家都覺得要講個小故事。而一提到辯論風格,大家都覺得我的特色就是擅講小故事。就連當年立超去打國辯,評審一聽便覺得「有黃執中的風格」,原因也是由於他結辯時講了個小故事。

天曉得……我打辯論時,根本就很少講小故事!

人,為什麼會受影響?為什麼會有感觸?

絕對不是因為某句神奇的、優美的、雕琢過的「話」。

而是因為某個「情境」。

情境,可以是某個周遭常見的生活場景(如坐在教室上課),可以是某段彼此共有

的普遍經驗(如聽課想打瞌睡),可以是某種你所熟悉的人際關係(如師生),甚至,也

可以是某位象徵性較強的人物(如韋小寶或令狐冲)……情境是個簡單的小劇場,一句話,

有了情境後,就不再只是一句話,這句話就變成了聽眾開啟敘事的鑰匙,它可以讓聽眾蒐

尋平日場景、轉化個人經驗、印證周遭關係,再自行對這句話做延伸、做揣摩,甚至自行

在腦海裡生成畫面、補充情節。

換言之,面對聽眾時,你要做的不是「用你的話去說服他們」,而是要開啟人們心

中的劇場,讓聽眾「用他們自己的話去說服他們」。

你所要做的,只是搭出舞台,架構情境,然後巧妙地從旁提醒:「這是什麼情況?」「這是要對誰說的話?」「這句話是誰該說的?」「你能對這種人說這種話嗎?」「我們為什麼不得不這麼說?」

你不用強迫聽眾接受你的答案,因為只要你所譬喻、所類比的情境「合情」,那麼,聽眾源自內心的答案,就會很自然的「合理」。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精采的申論,一旦一字一句的,寫成了逐字稿,就會顯得很跳躍、很潦草。

而有些詞藻豐美的稿子,一旦講起來,卻顯得咬文嚼字,顯得很肉麻、很枯燥。

情境,如何產生?

關鍵,在於角色。

角色,就是站在你這個持方,牽涉在這場討論中的人。他可以是情感上被譴責的一

方(如支持廢死的團體),可以是易激義憤的群眾(如受害者家屬),可以是苦心孤詣的

先行者(如下台的部長),可以是標籤鮮明的標靶(如犯人)……但絕不能是全然客觀,

客觀到與之無關的學者。

有了角色,就有了可想像的社會關係,就有了可想像的周遭互動,也就有了人們對

這個角色的期待與假設。亦唯有當辯士是在為角色而非論點說話的時候,他說的才是「人

話」,這話才有「人味」,他才能自然而非刻意的流露出焦急、諷刺、調侃或義正辭嚴。

許多人打辯論沒感情,正因他們講話是只有「持方」,沒有「當事人」的——他們

上台,只是想單純地對大家論證出「大學生參加選美利大於弊」或「政府應開徵奢侈稅」。

開玩笑,這要「論證」的出來,早就不用辯了!

所以我常說,打辯論的人,心中都要有個「小明」。

小明,就是你在這個辯題中,要為之奮戰的對象!

小明是主張廢死,被罵到狗血淋頭的書生……

小明是撿到錢包,卻不忘索酬的路人……

小明是有女兒要參加選美,想極力勸阻她的家長……

小明是永遠沈默的甲醫生……

有了小明後,你說的話,就是說給小明聽的;對方的攻擊,都是針對小明做的;你的反駁,是要對方給

小明一個說法;你的情緒,則來自對方怎麼能對小明說這種話!

你的聲調、你的表情、你的措辭用語、你的起伏與節奏——都是因為小明。

心中沒有小明,只有論點的辯士,再怎麼聲淚俱下的扮出悲天憫人貌,聽眾都是看得出來的。

就像官員在鏡頭前,再怎麼強調苦民所苦,你我也是看的出來一樣。

故想做個「稱職」的辯士,那麼比賽前,請熟練你的架構、論點、基本動作。

但想做個「動人」的辯士,那麼比賽前——請用心尋找你的小明。

洛陽集:小明何處尋?

學長,打擾了!請問,若辯論的立場與辯手心中的立場相悖,怎麼解決這矛盾呢?

在比賽中抽到「中國是否應將同性戀婚姻合法化」的辯題,打的是反方。奈何我自己一直堅定支持同性

戀,並天然覺得同性戀婚姻與異性婚姻無異,應該合法化,討論時一直受自己的立場影響,根本無法安心為己

方想論點,只覺得隊友句句為我方論點辯護的話,都像是反人道。

學長你說過,辯論的每一方都是為一個小明在說話,我也知道世上必有一部分人堅定地相信同性戀婚姻不應合法化,而且他們有千千萬萬的理由來解釋為什麼不應該合法化。但我偏偏與他們對立,因而我可以想出千千萬萬個理由反駁他們,現在要我在賽場上站在他們一邊,為他們說話,我卻一個支持的理由都想不出來——每一個理由,還沒說出口,就會在心中被我自己反駁掉。而且,就算最後立好了論,到場上,只怕理不直氣不壯,一開口,心就虛了

小明的例子雖然生動,但自我帶入做起來絕非易事。辯題的立場又不可能時時與我心中的立場符合。所以求學長指教,如何調整心態,打好與自己心中立場相悖的辯題呢?

首先,我個人認為「同性戀婚姻是否應合法化」,就像「是否應禁止吃狗肉」一樣,都是爛辯題!

之所以稱其為爛辯題,倒不是因為我最好的朋友幾乎都是同志或狗肉燉花椒真的很好吃。而是這類議題,在道理上,幾乎沒得爭……追根究底,吵來吵去,都只是出於某些人的「感覺不對」。

是的,感覺不對,因此他們「看不過去」。

像這種情況,辯論沒用。

就像你覺得屎很難吃,為什麼?

說來說去,還不是因為「感覺不對」嘛!

當你看著馬桶時,再多道理,有用嗎?

事實上,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塊他所專屬的,「感覺不對」的部位——說不出原因,

講不出道理,但碰上了,就是不舒服。

嚴重的時候,那比罵他一頓,揍他一拳,還要不舒服。

更嚴重時,甚至光是看到、聽到、想到,一樣會受傷。

故那些「感覺不對」的行為,自己不碰,不夠!

若可能,還要別人也不准碰。

是以當人數多了,這些人,就會想立下規矩,好讓大家(是的,當人數一多,就可以用「大家」這個詞了)都能免於那種不舒服。

至於那麼不舒服的事,還硬要去碰的人,顯然,是病……得罰,得矯正。

比如說,吃狗?

例如像,同志?

毫無道理,可就是「感覺不對」。

這,其實才是一種病。

但這種病,坦白說,我們都有,都得過。

同樣的事,對不同的對象,我們也做……正在做。

比如說,食糞?裸奔?

例如像,戀童?亂倫?

一個在性取向上的少數,在飲食習慣上,或許是多數。

一個在飲食習慣上的少數,到了倫理上,又可能是多數。

不同議題,站對位置時,勾肩搭背,你我都是「大家」。

一轉身,又都是可憐人。

所以,你懂嗎?小明不是壞人。

然而,他就是克制不了自己的「感覺不對」,就是無可救藥地會覺得不舒服,就是單純地不想見到某些事發生。

「你也是小明吧?」小明說。

「在不同議題上,你也當過小明吧?」

「那麼,別恨我。」小明低聲道。

「你應該能體會……大家的想法。」

是的,沒什麼道理,都是感覺。

很遺憾的,這就是人生。

洛陽集:申論稿的寫法

學長您好,我參加了三年的辯論賽,可是最近卻越來越覺得自己是個菜鳥級辯手,最近我們的一次校內賽,我首次嘗試一辯,所以在國慶節的時候一口氣連續看了七天的國辯視頻,辯詞,還看了好多的辯論文章,但不知道為甚麼,在這之前我還能寫出稿子來,但是在這之後,我卻覺得自己一個字也寫不出來。

我們的辯題是「青春有遺憾/沒有遺憾才完美」,我們找了很多立論點,第一個是青春的遺憾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這遺憾並不影響我們青春的完美,就像白紙上的墨點不妨礙在紙上畫出五彩斑斕的畫。第二點是遺憾帶給我們成長,讓我們正視生活中可能出現的種種。第三點是遺憾帶給我們震撼。但把這些融匯在一篇稿子

裡卻讓我犯難,既怕每個立論都是蜻蜓點水,顯得太草率,又怕如果選一個進行重點敘述會影響其他立論點的效果,而且對青春和遺憾的定義也不知道該怎麼下,才對自己有利。

最後把青春定義為「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每個人對青春的定義都有所不同,但是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青春我們在座各位正在經歷的時光」,給遺憾定義為「本可通過自身的努力達到但卻最終失去的目標」。寫完稿子看了一遍我就自覺自願的斃掉了,請問學長,我該怎麼辦?

就個人而言,雖然極少打一辯……但因緣際會,卻時常要寫一辯稿。

這經驗,我想當學長姐的都懂。

以下,不空談理論,先憑直覺,坐在電腦前,打出一篇申論稿。

看完,再一起回頭分析。

大家好。

在討論這個辯題之前,我方想跟各位釐清一個觀念:

究竟什麼樣的青春,才是所謂「完美的青春」?

那種每天都過得很快樂很快樂,很充實很充實,家庭、學業、社團、朋友、戀愛,

事事都能如願以償的青春,是否,就是大家所想要的,完美的青春?

如果是,唉唉,很遺憾。

因為,除非你的一生,永遠都能是完美的,否則,相較於如此完美的青春,你往後

的人生,勢必就得不斷忍受著「不很完美」的壯年、「不很完美」的中年,與「很不完美」

的晚年。

當你廿歲的青春,已然登上高峰……則接下來,一輩子,便只有下坡。

當一個人的回憶,毫無缺憾……則眼前的現實,就會變得更加難堪。

是的,人的一生,畢竟不是只活一個青春,就結束了。

故什麼樣的青春,才是「真完美」——對此,咱們得有點遠見。

從這個角度看,完美的青春,應該是要「事後回憶,甜中帶酸」。

甜,不解釋,青春不甜,怎算完美?

酸,則是甜蜜之餘,最好留點遺憾,才能讓將來生活,保持幾分動力、幾許期盼。

因此青春時,你心儀的第一個女孩,最好很美很美……但,依然不夠美。

你當年的約會,最好很棒很棒……但,始終不夠棒。

是的,事後回憶,甜中帶酸。

初戀無限好,可惜,對方岳靈珊。

所幸如此,人生前行,你才會期待起下一片綠竹林。

後面,或許仍有任盈盈?

甜,讓人前半生,不悔恨。

酸,讓人後半生,不眷戀。

這,就是我方要推薦給大家的——完美的青春。

少爺寫申論,有幾個特色:

一、遇到問題,我先切戰場,除了戰場所需要的關鍵詞,一概不花力氣想定義。

至於何謂「青春」,何謂「遺憾」……只要不太誇張,全都沿用對手的標準。

二、我的戰場,通常只有一個,只要在這個戰場上,大家能認同我,比賽就會贏。

像這個辯題中,要推銷(或挑戰)的,便是大家對「完美青春」的定義。

三、我寫申論,都是一組組的短句,這一來,容易看清推論脈絡,二來,可以避免修辭肥大。

絕對要注意的是,上了台,你說的,都是你已經知道的內容,但聽眾聽的,卻是他還不知道的觀念——所以「清晰明白」,是首要鐵則。

好的申論,不是詞藻豐富到「無以復加」,而是用語簡練到「無可再減」。

同時,當撰稿者與講者,並非同一人時(笑),短句形式也能留出空間,好讓講者上台後,能以更貼合自身的用詞、語法與節奏,去發揮同一段觀點。

四、每個重要的「觀念轉折點」,我起碼會說兩遍,一遍,是抽象敘述,一遍,是舉例。

俗語有云:說話不舉例,聽了當放屁。

亦有人曰:觀念講一遍,鬼才聽得見。

舉例,最忌長篇大論,畫龍點睛,意思點到為止,內容,則一定來自生活。若想省時間,不得不用現成的熟例,則西遊、三國、金庸。

五、辯論雙方,誰都不是宇宙真理,你上台,是去推銷一個觀念,話說太死,徒惹反感。

既然被設定為戰場,那麼你對「完美青春」的詮釋,對方想必不同意(若能同意,就顯然是戰場的選擇有問題)。但定義這玩意兒,往往只有接不接受,沒有應不應該,不同意,很正常……故你大可不用拚命攻擊,說對方必然有問題。

譬如說,對方所說的完美青春,應該是指青春本身,要如何才完美(主體是青春)。

但我方定義的完美青春,卻是在談什麼樣的青春,對人生而言,最完美(主體是人生)。

兩種說法,都可以,哪有誰對誰錯?

不扭曲、不抹黑,大方承認對方的空間(既然都說得通,那麼主體,的確可以是青春),才容易保留住我方的空間(當然,同理,主體也可以是人生)。

兩套詮釋,何者更有意義,讓台下做選擇。

最後,提醒一句。

看一個問題——觀點,比論點更值錢。

回頭去看你那三個論點,會發現彼此間,觀點(主體)其實是跳來跳去的。

這就是為什麼,我最後都沒有採用的緣故。

洛陽集:解題與架構

學長好,您的思路很特殊,為人所佩服,往往最後會起到扭轉局勢的作用……一個感覺,酷啊。

最近發現一個辯題:不想當將軍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正方很不利。

如果想贏的話,要怎麼打才可以?請問您會怎麼看呢?

拜託了,謝謝學長~

辯論的標的,大致可分為四種:

事實性辯題,是討論某一事實是否存在(亦即該事實之定義範圍)——如「順境/逆境更有利於人的成長」(討論成長的定義)、「網路使人更親近/疏遠」(討論人際關係的定義)、或「金錢是/不是萬惡之源」(討論萬惡之源的定義)。

因果性辯題,是討論事項之間的相互關係為何——如「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可以/不可以並行」(討論兩者間是否有因果關係,若有,則不可並行)、「社會秩序的維繫主要靠法律/道德」(討論法律與道德,孰為維繫秩序的主因)、或「溫飽是/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討論道德是否根屬於溫飽)。

比較性辯題,是討論價值判斷的標準——如「大學生參加選美比賽利大於弊/弊大於利」(討論結果的好壞)、「現代社會女人/男人更累」(討論程度的大小)、或「以成敗論英雄是可取/不可取的」(討論標準的合理與否)。

政策性辯題,是討論是否應(且該如何)採取某個行動——如「台灣安樂死應合法化」(要求行動)、「台灣普通刑法應廢除死刑」(停止行動)、或「台灣應設立賭博特區」(設計方案)。

當然,這樣的分類,並非涇渭分明。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這題,辯論的是因果……要討論的,是「想要當將軍」這種心態,與「成為好士兵」這個結果,兩者間,是否存有因果關係(若無關,反方就贏了)。若有,又是種什麼樣的因果關係?

這部份的思考,主要靠組織。

對正方來說,想論證命題,最好就是讓「成為好士兵」,變得根屬於「想要當將軍」。如此一來,由於「凡是能成為好士兵的人,都是因為他想要當將軍」——則「不想當將軍」的士兵,自然就「不是好士兵」了。

這部份的思考,需要一點點邏輯。

我腦子裡的想法是這樣走的:

首先,盡可能將所有「好士兵」的特質列出來,例如勇氣、知識、敏捷、體力、戰技、紀律……

其次,逐一審視這些特質,看看它們是否能根屬於「想當將軍」的心態——倘若運氣不好,看不

出明確根屬,那就只好從最有可能的特質中,想辦法建立起關連性來。

一旦根屬建立之後,我們就可以說「某種好士兵的特質,唯有在想當將軍的人身上才會出現」。

此時,正方的立場就得證了。

以上,便是所謂的架構思考——亦即面對問題時,思考「該怎麼思考」的思考。想問題,最忌諱

一頭鑽進去,因為在沒有思考要思考什麼之前就去思考,其實就是沒有思考。

方向確認後,接著,要進入操作層面。

有哪些「好士兵」的特質,會根屬於「想當將軍」呢?

勇氣?不好,因為很難說一個人是因為想當將軍,他才會有勇氣。

知識?不好,因為要讓大家相信想當將軍的人才會變聰明,挺難掰的。

敏捷?體力?戰技?都不好,理由同上。

紀律?……嗯,有可能,因為自發的紀律與衷心的服從,主要都源自對組織或體制的認同。換言之,一個不想在其所身處的體制中求發展,也不在乎是否能受到組織肯定的士兵(如義務役或強迫動員),則他的紀律與服從,就只能靠著外力來約束。這種「紀律」,當然不是一個「好士兵」的紀律。

如此一來,我們只要稍微詮釋一下辯題中的「想當將軍」,將其從字面上的「當將軍」,衍伸為「想

要在軍隊體制中獲得晉升(發展與肯定)的意圖」,就可以更符合前面的解釋。

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強調紀律對一個好士兵的重要性,說明相較於勇氣、知識、敏捷、體力、智慧……

紀律與服從,對士兵好壞的影響性更高。

這兩點,初步評估,被接受的可能性挺大。

至於講述順序,則跟思考順序恰恰相反:

我會先從「紀律與服從,是好士兵的首要特質」講起。

然後解釋「會想當將軍的士兵,就是會想從軍隊中獲得發展與肯定的士兵」。

再講到「不在乎、不認同組織與體制的士兵,不會有發自內心的紀律」。

前面三點,如果對方都拆不掉,那最後就只剩收尾,強調「由於真正的紀律與服從,只有在想當將軍的士兵身上才會出現,所以不想當將軍的士兵(如數饅頭的義務役),不會是好士兵」。

至此,架構結束。攻防與資料,都是細節,辯士自己補齊。

想問題的趣味,是無窮的。

而永遠有問題可想,永遠找的到問題來想,永遠沒有答案可以停止你去想的活動……我只知道一個。

就是辯論。

價值辯論中的定義之一

有人傳來一篇申論,五次留言,要我對裡頭的架構給建議。三催四請,本不耐煩……但抬眼窗外天氣不錯,想想也要編新講義,就算了。

謝謝主席!對方辯友,在場的各位,大家好!

今天我方所持的觀點是:戲說歷史有利於提高人文素養。所謂戲說歷史,就是在一定的歷史基礎上,添加一部分後人的推理、想象和猜測內容的一種記述歷史的方式。所謂人文素養,是指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人文科學體現出來的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即人的內在品質。今天我方的標準是:戲說歷史是否能夠促進人文素養的提高。基於上述觀點,我方認為有理由三。

首先:說到記敘歷史,大家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會是被稱之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那麼史記到底採用的是哪一種記敘方式呢?我方認為恰恰就是戲說歷史。也許大家一時不能接受,但請聽我慢慢道來。我相信很多人都讀過《陳涉世家》,裡面有這麼一段很有意思的對話,是,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當時既沒有錄音機,更沒有記錄,那司馬遷怎麼會知道的這段對話的?我想,恐怕就是司馬遷憑著他寫史時的文學家的想象,描述了這段文學的歷史真實,這便是戲說。這樣的例子在《史記》中舉不勝舉,這也就是為甚麼它會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原因,它是歷史與文學的完美結合。通過這個例子,我們也可以看出,戲說這個東西他本身是沒有好壞之分的,關鍵在於人們怎麼使用它。

其次:在《史記》出現之前,中國大多使用編年體來記敘歷史,而自從《史記》這種紀傳體出現之後,編年體就慢慢被紀傳體所取代。究其緣由,恰恰是因為紀傳體更具有人文內涵。眾所周知,司馬遷下筆的史記對人物品質的描寫是有他自身的價值取向判斷的,即對良好品質的贊揚和褒獎以及對不良品行的批判。人們閱讀史記,可以通過司馬遷的文筆對來感悟人生之道,培養優良內在品質,提高人文素養。這就是後人所說的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最後:我方還需強調一點,戲說歷史本身只是一種記敘歷史的方式,本無好壞之分,關鍵在於人們怎麼使用它。當下之所以很多人對戲說二字不敢苟同,是因為有些作者在描述歷史時對部分歷史事件無中生有,誇大歪曲照成的。我們相信,通過正確的引導和合理的規範,一定可以杜絕這一類不合理的戲說,還戲說本身一個清白。

綜上所述,我方堅決認為:戲說歷史有利於提高人文素養!謝謝!

戲說歷史,程度不同:有的是把戲劇性,當成是對歷史的潤飾……有的卻是把歷史性,當成是對戲劇的裝飾。前者畫龍點睛,為求史料傳神;後者削足適履,純想消費人物。

前者無傷大雅,對正方有利;後者積非成是,對反方有利。支持前者的,很難為後者說好話;反對後者的,很難連前者都否定。兩者間的界限與趨變,又常為漸進,無法一刀切。

所以才拿來當辯題。

如果戲說歷史,只強調前者,不觸碰後者。把後者的一切,全撇得乾乾淨淨。

那麼聽完後,人們原本的疑惑不會消失。

困惑深時,甚至會令他們從根本上質疑起你的定義。

若在你的定義下,這辯題根本沒問題。那麼,就一定是你的定義有問題!

像討論毒品管制時,你說所有的藥,用多了,都是一種毒;所有的毒,適量時,都是一種藥。

這定義有沒有錯?似乎沒錯。

卻不是辯題想討論的內容。

像比較知行難易時,你說凡知,都要能行,才是真知;若知而不行,或知而不願行,都不算知。

這定義可不可以?似乎也可以。

卻不是辯題要設計的目的。

這些定義,或許躲的過語言攻防,卻躲不過人們心底的疑惑。

他們或許「說」不過你,卻不會「覺得」你是對的。

若兩方都不覺得對,又要判輸贏……則不論結果如何,最後都是運氣。

懂嗎?辯論中,別光說你的對。

你對的部分,說一遍,他們就瞭解了。

他們不瞭解的是:你如何面對對方的對?

是啊,對方對的那部分,你要怎麼解釋?

想用技巧回避這一點,這技巧,便非正技。

想用論點回避這一點,這論點,便非正論。

想用定義回避這一點,這定義,便非正義。

想用學妹回避這一點,這學妹,便是正妹!

想回避,就活該被人看輕辯論是鬥嘴,就活該被人覺得辯論沒意義!

所以,一向鼓勵正面迎擊。

不是用定義去「躲」觀點,而是用定義去「造」觀點。

不是去說戲說歷史沒問題,而是去說為什麼即便在最生編瞎造最加油添醋最最有問題的情況下,戲說歷史對人文素養都還是有貢獻的?

或許,不是因為我們將「戲說歷史」瞧的太低,而是將「人文素養」看得太高?

或許,這辯題真正需要定義與闡釋的,不是何謂「戲說歷史」,而是何謂「人文素養的提高」?

想定義,要幫對手留路——你不給對方出路,裁判就不給你活路。

雙方皆有路,但你別出機杼,曲徑覓得通幽處。

那就令人柳暗花明,眼睛一亮了。

價值辯論中的定義之二

又一次,收到同學來信——內容問得挺有水準。

順便,拿來當這篇講義的引言吧。

學長好!

學妹是香港浸會大學的辯手。香港本地比賽以時事熱點的政策性話題為主,隊裡平時的訓練和外賽是以奧瑞岡為主,所以一直對價值性辯題瞭解不深。

這次在馬來西亞,看到很多辯手把兩種辯題都處理得遊刃有餘,非常羡慕(執中學長自然是高手中的高手,這就不多說啦),所以回來就從學長的日誌中找了幾個價值辯題,思考了一下。

遇到了兩個問題。(>_<)

第一,定義太過廣泛,導致兩邊都選取對自己有利的定義打。結果是兩邊說的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但都是對的。更關鍵是雙方最大的交鋒點變成了定義。

比如「歷史主要由菁英/大眾創造」。學長說有六個切點,可是我只找到「菁英、歷史、創造」三個,其他三個是什麼?

再有,雖然可以通過論證「為何我的定義更權威或者更有討論價值」來打定義,但整場打定義畢竟不好看。有沒有少切幾個定義的打法?

第二,很容易陷入兩邊各講事物的一方面的情況,兩邊都是對的,所以比賽陷入僵局。就拿剛才的辯題來講,正方舉愛迪生的例子說「有些歷史沒群眾」,反方舉抗震救災彰顯「眾人拾柴火焰高」,如何比較?

對於菁英大眾都參與的歷史,正方強調「領導指揮」,反方強調「群眾幹活」。明明都是缺一不可,如何取捨?過去習慣用打掉對方必要性的方法,可是這種明顯都有必要性的,就不知如何處理了。

學妹的思考只是自己給正反雙方立了論,然後想像著演繹了一下,所以如果有什麽比較低級的問題,學長也請本著誨人不倦的心態,多加指教!

非常感謝!祝好!

這封信,標題是「聽說學妹來信提問~學長是有問必答」。

嘖,請別相信這種沒根據的說法。

因為事實上,即便學姐來信提問,我也是有問必答的!

好,回正題。

先強調一個觀念:在事實型辯題中,定義,本身就是唯一戰場。

正反雙方,正是因為對辯題中的某一個(或某幾個)詞語,彼此認知分歧——所以,才會對同一

段關於事實的陳述,產生不同的判斷。

比如說,辯題是「荊軻是/不是英雄」。

試想:若正反雙方,對於「什麼是英雄」,標準一模一樣。

那這個辯題,他們吵得起來嗎?

又比如,辯題是「人性本善/惡」。

試想:若世間人們,對於「何謂人性」、「何謂本」、「孰為善」、「孰為惡」,意涵清清楚楚,標準毫無二致。

那這個辯題,還有可能產生嗎?

正常情況下,我們不會去辯論「月亮是/不是圓的」。

除非我們對「月亮」的意涵,或對「圓」的標準,居然產生分歧。

辯論定義,很有意義。

因為人們的困惑與衝突,多半僅是因為彼此間,意義沒有「定」清楚。

你說,疑人勿用,我同意。

但你所說的「疑」,和我所說的「疑」,是不是一樣?我懷疑。

我說,用人勿疑,你反對。

但我所談的「用」,有沒有可能,就是你所想的那種「疑」?

比如說,辯題是「歷史主要由菁英/大眾創造」。

這裡頭,什麼是歷史?

是客觀上「發生過」的事?實際上「被記載」的事?還是主觀上「被詮釋」的事?

繼續看,什麼是主要?

是以時間而言,佔「大部份」?是以空間而言,居「大多數」?還是以性質而言,據「關鍵性」?

接著看,什麼是菁英?

是社會中最「傑出」的?最「高層」的?還是最「有優勢」的?

再來看,什麼是大眾?

是指群體中的「眾數」?差異中的「平均數」?還是泛指「非精英」?

最後看,什麼是創造?

是指觀念上的「提出」?方向上的「主導」?還是實際上的「達成」?

當然,去翻字典、找權威,這些定義都對,都沒錯,都有人用。

只不過,在今天的辯論中,正方採納其中一個(或幾個)觀點,以至得出了「歷史主要由菁英創造」的結論——而反方,則偏愛別種解釋,因之產生了另一個「歷史主要由大眾創造」的看法。

正反交鋒,拚的便是哪一方的定義,能讓這句判斷,顯得更合理、更傳神、更吸引人,更能解決聽眾在面對相關情境時的疑問與矛盾。

至於來信提到的那篇隨筆,原文是:

歷史行進間,前者造帆,後者造風。歷史下筆時,前者編目次,後者填空白。歷史凡有轉折,前者授精思想,後者十月懷胎。歷史若遇起落,前者領一時之風騷,後者終究追上踏過。一人得道,有人說,是大眾簇擁著菁英在浪頭。雞犬升天,有人說,是菁英界定著你我為大眾。沒錯,史事發展如燎原……但星星之火,豈能居功?沒錯,史評代代有反覆……然載舟之水,怎堪自豪?

三分廿七秒,六個切點。以上。

當時玩的,便是正反各用不同的定義做切入,好在同一句敘述裡,產生意義拉鋸:

歷史行進間,前者造帆(正方定義創造為主導),

後者造風(反方定義創造為達成)。

歷史下筆時,前者編目次(正方定義歷史為被記載),

後者填空白(反方定義歷史為發生過)。

歷史凡有轉折,前者授精思想(正方定義主要為關鍵性),

後者十月懷胎(反方定義主要為大部份)。

歷史若遇起落,前者領一時之風騷(正方定義菁英為傑出),

後者終究追上踏過(反方定義大眾為平均數)。

一人得道,有人說,是大眾簇擁著菁英在浪頭(反方定義菁英為高層)。

雞犬升天,有人說,是菁英界定著你我為大眾(正方定義大眾為眾數)。

沒錯,史事發展如燎原……但星星之火,豈能居功(正方定義創造為提出)?

沒錯,史評代代有反覆……然載舟之水,怎堪自豪(反方定義歷史為被詮釋)?

當然,能有的切點,遠不止六個。

都說了,這只是三分廿七秒內的成果。

持續碰撞定義,持續在有限地敘述中,發掘新意義……久而久之,觀點就會越來越纖細,越來越多元,聽完別人的反駁後,越來越能敏銳地察覺到定義間的區別。

其次,既然定義不同,按理,反倒不該輕易發生「兩邊各講事物的一方,兩邊都是對的,所以比賽陷入了僵局」。

比如說,正方舉愛迪生的例子,說有些歷史沒群眾——但相較於「發明」電燈,就反方定義看,他們或許會認為「量產」或「使用」電燈後的影響,才算創造歷史。

又比如,反方舉抗震救災,彰顯眾人拾柴火焰高——但相較於近代其他變遷,就正方定義看,他們或許會認為一時一地之災變,根本算不上什麼了不得的「歷史」。

可見,舉例無用,在定義沒搶下來之前,再多案例,都是給對方拿去做自圓其說的練習。

所以開題,先搶定義。

定義贏,則後面不管是誰在舉例,不管是舉什麼例……最後整塊都歸你。

而定義,要怎樣搶?

這過程,要怎樣才會好看?

下回有空,會另寫一篇講義。

價值辯論中的比較之一

早想寫一系列關於價值性辯論的講義。

但性子浮,雜事多,乘興寫幾行,興盡停幾天……何日終篇,且看緣分吧。

A與B之間的比較——這是價值性辯論中,最常出現的一種題型。像「現代社會男生更累/女生更累」、「企業用人應以才為先/以德為先」或「愛人比被愛/被愛比愛人更幸福」等,皆屬此類。

既然要辯論「比較」,則可見被比較的兩者間,並不存在同一個衡量標準(我們不會去辯論一公斤與十公斤孰重)。而如何在「事實上不存在共通比較標準」的情況下,選擇某一標準,並讓此一標準從「其他可以得出不同結論的標準」中脫穎而出……是一門藝術。

什麼藝術?「受身」的藝術!

因為在不同情況下,A與B,坦白說,本來就各有各重要(否則大家就甭辯了)。所以任何比較標準,無論你再怎麼堅守,必然都會有例外,都會有其難以自圓其說之處。當例外出現時,該怎麼接招,怎麼化解,是架構的大核心。

對此,馬來西亞的隊伍,習慣以攻代守;大陸隊伍,習慣以走(走位)代守;台灣隊伍,習慣以受代守……這是近年觀察,往後不敢定論。

先看看孟子怎麼處理這種攻防。

任人有問屋廬子曰:「禮與食孰重?」

任國有個人問屋廬子(名連,孟子的弟子):「禮節和吃飯哪樣重要?」

曰:「禮重。」

屋廬子說:「禮節重要。」

「色與禮孰重?」

那人又問:「娶妻和禮節哪樣重要?」

曰:「禮重。」

回答說:「禮節重要。」

曰:「以禮食,則飢而死;不以禮食,則得食,必以禮乎?親迎,則不得妻;不親迎,則得妻,必親迎乎?」

那人再問:「萬一按照禮節去吃飯,就會吃不到飯而餓死;但不按照禮節,反而吃的到飯,那這時候,也一定要按照禮節行事嗎?如果按照禮節(親迎禮)娶親,就會娶不到妻子;不按照禮節,反而娶的到妻子,那這時候,也一定要按照禮節行事嗎?」

屋廬子不能對,明日之鄒以告孟子。

屋廬子不能回答,第二天就到鄒國去,把問題告訴給孟子。

孟子曰:「於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金重於羽者,豈謂一鉤金與一輿羽之謂哉?

孟子說:「回答這個問題有什麼困難呢?不度量原來基礎的高低,只比較它們的末端,那麼寸把長的木塊也能使它高過高樓的尖頂(指在樓上舉木)。金屬比羽毛重,難道是就一隻金屬帶鉤和一車子羽毛相比來說的嗎?

取食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色重?

拿吃飯或餓死這種程度的問題與禮節的細小方面相比,何止是吃飯重要?拿娶妻或孤老這種程度的問題與禮節的細小方面相比,又何止是娶妻重要?

往應之曰,『紾兄之臂而奪之食,則得食,不紾,則不得食,則將紾之乎?踰東家墻而摟其處子,則得妻,不摟,則不得妻,則將摟之乎?』」

《孟子.告子章句下》

你去這樣回答他:『扭住哥哥的手臂搶奪他的食物,就能得到飯吃;不扭就得不到飯吃,那麼就該扭他嗎?翻過東邊人家的牆頭,侵犯那家的閨女,就能得到妻子;不去侵犯,就得不到妻子,那麼就該去侵犯嗎?』」

在前述攻防中,孟子提出一個觀念——那就是衡量事物的輕重,得看它的「本質」,至於外在的「後果」,則不過是本質對其周遭影響的延伸。想用延伸後的影響當標準,來比較本質的輕重,就像用影子的長短來計算高矮一樣,都是沒有意義的。

而話雖如此,請注意,孟子後來回敬對手的那段「踰東家墻而摟其處子」,事實上,也依然是另一種「對己方比較有利的後果」……作為辯論中的一種拆解,互擲例子,無非是頂著場面,好不落下風。並不足以解釋為什麼「禮」會比「色」更重要。

那麼,在孟子的架構中,禮之所以重於食色的「本質」,究竟為何呢?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你不遠千里而來,一定是有什麽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行了。大王說『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大夫說『怎樣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說『怎樣使我自己有利?』結果是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啊!

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在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裏,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千輛兵車的大夫;在一個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裏,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百輛兵車的大夫。

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這些大夫能夠在萬輛兵車的國家中擁有千輛,在千輛兵車的國家中擁有百輛,所擁有的不能說是不多了。但如果把義放在後而把利擺在前,則他們不奪得國君的地位是永遠不會滿足的。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反過來說,從來沒有講仁的人卻拋棄父母的,從來也沒有講義的人卻不顧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說仁義就行了,何必說利呢?」

禮與食色間,何者更重要?孟子的切入點,就切在「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上。這句話的妙處,在於它將「禮」與「食色」間,區分成了若不能「以禮而求食色」,便只能「以奪而得食色」。

對孟子來說,禮,乃是「仁義」這個精神概念的條文化與強制化,它不僅是行為準則,更是一種對人欲的外鑠性抑制——因此,有沒有人會覺得禮不重要?當然有。但這種人,無他,都是強者,都是有自信能奪到好東西的人!

這,就是孟子的「受身」。就是他老人家化解一切例外的大核心。

有了這套受身,辯論就好打了:高打,我們可以進,去罵「強者可奪,當然覺得禮是拘束」。低打,我們可以退,去說「禮為克欲,當然得反點人性」。

要超越,我們可以跳視野,去講「守禮不為求食色,而是為了世間有人求不得食色」……要合理,我們還可以退,去談「禮生於仁義,故既有規範,亦有例外」。

淳于髠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

淳于髡(齊之辯士)問:「男女間不親手遞接東西,這是禮的規定嗎?」

孟子曰:「禮也。」

孟子說:「是的。」

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

淳于髡又問:「那如果嫂嫂掉進了水裏,小叔應該用手去拉她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孟子.離婁章句上》

孟子說:「嫂嫂掉進水裏而不去拉她一把,這就是禽獸了。男女間不親手遞接東西,這是禮的規定;嫂嫂掉在水裏,小叔用手去拉,這是權變!」

价值辩论中的比较之二

现代社会中,「男人的累」和「女人的累」,何者更劳累?爱情里,「爱人」跟「被爱」,何者更幸福?对企业来说,「才」与「德」,何者更重要?

刚开始接触价值辩论时,思考这种问题,常会逼的我想骂脏话。

因为身为正常人,我们作取舍,用的都是一套相对(而非绝对)标准——只有偏执狂,才会有所谓的「最适当」。就像听音乐,如果你觉得声音太吵,就会把音量调小,觉得听不清楚,就会把音量增大。每次调整音量时,该小该大,看的是「背景」,求的是「平衡」,没有哪个标准,会是固定的。

从听音乐、选衣服、比美丑到分好坏,生活中,种种需要取舍的微调太多、太复杂。所以凭感觉、看情况,乃是一种大脑在下判断时的「省力装置」……除了那些对建立思维标准有偏执的哲学家,大多时候,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去对抗这套装置。

在价值争议中,通常,我们只能利用这套装置。

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人说:「所谓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间的差别,就只在于一个自由主义者如果走在路上被流氓抢了,他就会变成一个保守主义者;而一个保守主义者如果走在街上挨了警察一巴掌,他就会变成一个自由主义者。」

--------------------------------------------------------------------------------

像下面的新闻,就是保守主义者被警察所打的巴掌。

瑶瑶果然「杀很大」!舒舒被NCC送咨询委员会审查

最近有一支电视广告是舒舒手持地钻,随着答答声抖动E奶,双峰呼之欲出,养眼程度有如瑶瑶坐着骑马机。不过同样「抖奶」,处境却不同,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NCC)今(1)日表示,因为舒舒的广告「露乳、抖动」,有物化女性的问题,因此将送咨询委员会审查,看有无违反广电法规,至于瑶瑶,虽有民众检举,但是经讨论并无争议。

眼见19岁的E奶瑶瑶坐着骑马机,大喊「杀很大」爆红!同样拥有E奶的24岁的舒舒也不甘示弱,手持地钻,随着答答声抖动E奶,企图要超越瑶瑶,成为「巨乳接班人」。

就在瑶瑶刚兴起一波以「养眼」为号召的电玩广告风潮下,NCC开始注意到这样类型的广告内容。NCC传播内容处表示,「杀-online」和「预言-online」的广告都被民众投诉其中隐含物化女性的情形,经检验广告内容后,因代言人舒舒在「预言-online」广告中有「露乳、抖动」的画面,有物化女性的问题,因此将送咨询委员会审查,看有无违反广电法规;至于瑶瑶,虽坐着骑马机,但是内容表现上觉得只是「无厘头」,并无争议,因此不予处理。

至于下面这则,则是路上流氓对自由主义者的抢劫。

女体餐盘招男尝中市促销笋讨骂

「色」香味俱全?台中市旅游协会昨天举办促销竹笋记者会,在一横躺的比基尼女郎胸前及下体放置竹笋色拉,再发牙签给男性来宾在女郎身上「取食」,有人趁机伸出咸猪手,有人意有所指的说:「这个部位特别好吃…」让应邀出席的台中市长胡志强当场傻眼。

励馨基金会台中办公室主任马梅芬痛批,这种严重物化女性身体的活动,透过媒体让上百万人观看,所造成的负面效应,足以让数百场两性平等或尊重女性倡导活动的累积成果完全「破功」;主办单位台中市旅游协会则说,只想吸引民众目光,达到宣传目的,没有物化女性的意思。

--------------------------------------------------------------------------------

自由主义者走在路上被流氓抢——这是冲击。而受身,则是用某种观点来对照并化解这股冲击,好另其内心保持平衡。在价值比较中,这是一种很积极的防守。

看看唐诺,为自由主义所写过的一段「受身」:

自由主义最最基本的信念之一,便在于我们肯正视风险、忍受风险,并坚持风险的存在恰恰是自由的拥有及其必要代价……因为我们不心存侥幸的真实认识到,人的生命暴露在未知、不乏机运和敌意的广大世界之中,风险是不可能完全清理殆尽的,往往,你只是在有危险的自由世界和完全封闭的、提前绝望的「安全」幻觉之中作抉择而已。

唐诺这段文字,写的真好。他的说法,虽然没有改变自由主义者容易被流氓抢的命运,但却能厘清价值、守住信念,让每个被抢过后的人,都能继续抬头挺胸、不惧不疑的迎向下一个可能会有流氓的巷口。

不过,任何受身所能承受的冲击,总有极限——我在此说的不是「力度」,而是冲击的「角度」。

再看看王鼎钧,是用什么样的角度对自由主义进行冲击:

我必须说,他们所建立的理论只能修身齐家,不能治国平天下。他们从未谈到,当自由受到外来威胁时如何保障自由,就治国的大计而论,这是一个很大的缺口。郑学稼质问:「如果老百姓一直做奴隶,为什么要一个打败仗的做主人?」问得好厉害!可是如果打胜仗可以不做奴隶,又如何始能打胜?富兰克林说:「为安全而牺牲自由的人两者皆空」,精彩!可是为自由而牺牲安全的人呢?

如果他(胡适)做总统,照例要向三军军官学校的毕业生说话,他难道还能说「自由就是由自」?他岂能说「个人的自由就是国家的自由,民主自由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可以造成的」?他要说什么样的话鼓励敌后的工作人员?他要说什么样的话安慰殉职警察的家属?

胡适和他的伙伴们,没有给军队、情报、警察留下生存的意义。

鼎公这段话,力度和缓,但角度切的漂亮。

唐诺的受身,挡不住。

--------------------------------------------------------------------------------

唐诺的自由,强调的是个体、是主观、是风险与选择。这种说法,适合低打。

鼎公的安全,强调的是集体、是客观、是牺牲与承担。这种说法,适合高打。

但鼎公阐释论点,手法别有一番细腻……首先,他划出战场,说明「他们(自由主义者)所建立的理论只能修身齐家,不能治国平天下」,区隔出彼此的观照不同,缩减听众反弹空间。其次,他从集体(国家)中切出相对的个体(军警),让冲击点发生在个体上。

集体,是抽象的。集体的面目,是模糊的。集体的利益说来高尚,但却又是遥远的……自由主义者要以低打对抗这样的集体,容易。

但对自由主义者而言,「敌后的工作人员」的存在,显然是具体的,「殉职警察的家属」的面目,显然是鲜明的,我们要如何鼓励、如何安慰、如何思考他们存在的价值,则显然是谦卑……却又迫切的。

要以低打对抗这样的集体,不容易,改高打,死更惨。

有趣的是:过去论战中,军警往往都是集体主义者的「受冲击点」——不意在此,鼎公却能拿它来做「冲击点」。对手一个受身不及,听众的平衡点就移动了。

價值辯論中的比較之三

價值辯論中,也有損益比。

像「大學生參加選美活動利大於弊/弊大於利」、「中學生課餘兼職利大於弊/弊大於利」或「小學生上網利大於弊/弊大於利」等,都是在比較利弊得失。

一件事,利弊互見,上台後,各說各話——該怎麼比?

得花點心思,切戰場。

一種,是切「本質」:要比較利弊,就得看這件事(如運動)在正常情況下的得失;至於不正常情況下(如過量)的影響,不能算在帳上。

畢竟,既然都說了是「不正常」的情況,結果當然弊大於利,又有什麼好談的?

因此,許多人參加選美,受騙上當,只證明「參加」要小心,不能說「選美」有問題。就像有人誤食殺蟲劑,不是殺蟲

劑的弊。

因此,再多人網路成癮,只證明「成癮」不對,不能說「網路」不好。成癮,不是網路的本質;就像肥胖,不是飲食的

本質。

選美的本質,是外貌競賽。而用錯誤的心態競賽、不擇手段的競賽、假競賽之名幹壞事或曲解競賽意義後所造成的惡,

不算是選美的惡。

網路的本質,是資訊管道。而過度倚賴資訊、濫用資訊、刻意接觸有害資訊或藉管道之便散播錯誤資訊所造成的惡,亦

不算是網路的惡。

主張本質的一方,相信冤有頭、債有主……若把「人」的偏差,全當成「物」的善惡,則不僅隱遁了人的責任,也架空

了人的自由。

一種,是切「現實」:要比較利弊,就得看這件事(如吸毒)的實際影響;至於該影響是不是在正常情況下(如適量)造成,不重要。

畢竟,如果只討論「正常」的情況,結果當然利大於弊,又有什麼好談的?

因此,若真有許多人參加選美,受騙上當,就代表選美比賽「當今」的確有害。頂多,我承認當「大

家都很能很小心」的那天到來後,這個弊害會消失。

因此,有一定數量的人網路成癮,就代表網路的確有威脅。成癮,雖不是網路的本質,卻是網路的現

實;就像肇事,雖不是酒駕的本質,卻是酒駕的現實。

選美的現實,看的是案例與統計。抽離了一切社會的實際互動,光看選美在規則與宗旨上所追求的利,

是虛幻泡影。

網路的現實,看的是機率與證據。抽離了一切人為的涉入浸染,光看網路在設計與功能上所追求的利,

是自我欺騙。

主張現實的一方,相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若以「物」的純粹,開脫其對「人」的影響,則不僅忽視了人的脆弱,也淡化了社會的責任。

談賭博,本質論者,說「賭」這玩意兒是中性的。

現實論者則說:這世上有哪件事,他馬的不是中性的?

談色情,本質論者,說「性」這玩意兒是中性的。

現實論者則說:他馬的連販賣人口這件事,都是中性的!

談吸菸,現實論者,說吸菸過量有礙健康。

本質論者則說:這世上有哪件事過量,他馬的無礙健康?

談電玩,現實論者,說耽誤小孩學業。

本質論者則說:他馬的連回家孝順父母,都會耽誤學業!

戰場一切割,攻防的便已不是題目。而是對事物的理解、對理解的詮釋、對詮釋的表達。

長劍在手,切的,是台下看世界的方式。

價值辯論中的比較之四

「網上看世界/出門看世界更有收獲」、「通才/專才更吃得開」、「舉國體制/單飛模式更有利於運動員的發展」……常遇到這種辯題,硬要咱們去比較兩種截然不同的事物。

正常人都知道:性質有重疊,才能做比較。

因此麻辣鍋跟麻辣鍋之間,可以比誰辣;冰淇淋跟冰淇淋之間,可以比誰甜。

但麻辣鍋跟冰淇淋之間——我比你個大西瓜!

很明顯,這種辯題,不是真要你去比麻辣鍋跟冰淇淋。

要比的,依舊是切戰場。

麻辣鍋說:冰淇淋不夠辣!

這戰場,是麻辣鍋的天生優勢。冰淇淋想不承認(哦,我方也有芥末口味的冰淇淋),想靠閃躲

(嗯,辣這種事見仁見智,很難說的),想在台上拉拉扯扯(唉,您方怎麼老愛談辣,不敢談甜呢)……

場面都會很難看。

自己不辣,最好大方招認。

甚至不等人家問,一開始便主動強調:抱歉,身為冰淇淋,口味本來就不可能那麼重——這雖是

缺點,卻也是特點。

故若吃東西,您純粹求刺激,那還真的是請多包涵。

自己招,好過給對方打到認。

認虧,不要緊,辯論雙方,得失似天平,此落彼起。一端吃虧,另一端自然有便宜。

什麼便宜?推論時,搭對方順風車的便宜。

刺激,所以有偏嗜。溫和,所以夠普及。

越刺激,偏嗜越強。越溫和,普及越廣。

偏嗜強的,易成死忠。普及廣的,老少咸宜。

世間觀念,猶如硬幣兩面,總是兩兩相存、兩兩相生……有捨才有得,只要冰淇淋願意先認虧,則麻辣鍋越強調刺激過癮,借力使力,便是越印證冰淇淋老少咸宜。

於是冰淇淋的關鍵,不是去爭自己甜不甜(或有多消暑),不是質疑對方辣不辣(或有多傷胃)。而是要在正反間的特色攤牌後,提早切入(並鞏固)下一個戰場的對決:為什麼老少咸宜,會是當今更重要的?

試想,雙方對決,麻辣鍋的力氣,都花在嫌冰淇淋不夠辣。

冰淇淋卻馬上同意,受身,不著力,順勢轉戰場。

然後將全部資源(辯次、環節、推論、資料、時間),都放在「為何老少咸宜更重要」上。

論觀點:冰淇淋的戰場,超越甜辣,另有啟發。

論姿態:裁判看膩針鋒相對時,你一臉誠摯,不爭之爭。

論準備:避實擊虛,有心算無心。

論投入:你用兩分鐘,打人家一分鐘。

還不贏,恐怕是選手素質該檢討……切戰場可以取得優勢,無法女媧補天。

兩方同切戰場,看誰切的深。

價值辯論中的比較之五

辯論中,申論的順序,影響了別人怎麼看待台上的爭議。

由淺入深,有以下幾個階段。

大家好,在討論今天的辯題「文化傳承重於文化創新」之前,我方先要釐清「文化」的定義。所謂文化,就是指知識、信仰、藝術、道德、風俗,以及一切身為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能力與習慣。具體而言,文化包含了器物、制度和觀念三個方面,它是人類群體的共用成果,也是社會價值系統的總和。

至於文化傳承,則是一個將過去優良的文化加以學習、保存,好讓下一代的子孫得以繼續接觸,使其不致斷絕的過程。

我方認為文化傳承,會比文化創新更重要,理由有三:一、文化是生活的寄託,一旦失去了過去的文化記憶,人們就喪失了歸屬感。二、文化是溝通的憑藉,沒有了共同文化做橋樑,人與人之間就缺少熟悉的符號與記憶,無形中疏遠了彼此的距離。三、文化是知識的積累,文化失傳,就像是拋棄了一筆繼承自先賢的寶藏。

從第一點來看,我方認為……

故基於以上三點,故我方認為化傳承應重於文化創新,謝謝。

一是不厭其煩的,對所有關鍵詞語下精細定義;二是單方面列舉己方優點,想藉此論證辯題。

於是正反各據一角,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贏誰輸?比技巧。

這種申論方式,新手最常見。

大家好,在討論今天的辯題「文化傳承重於文化創新」之前,首先,必須要確認比較的標準。我方認為對文化而言,傳承很重要,創新也很重要,兩者都是不可少的,故若要比較孰重孰輕,那就得看看「現在缺乏的是什麼」。

譬如說,維生素A跟維生素C,都是人體不可缺少的養分,兩者都很重要,但對一個患有夜盲症的人來說,維生素A就顯然比C更重要。相反的,如果你患的是壞血病,則維生素C,就會比A更重要。

那回到辯題,在當今這個資訊日益發達、觀念日益多元、器物日新又新的現代社會,文化的困境,究竟是出在缺乏創新的條件?還是缺乏傳承的意願呢?當今的問題,究竟是因為大家都墨守成規,所以該鼓勵創新?還是因為大家都喜新厭舊,所以該提倡傳承呢?

我方認為是後者,因為……

看問題,不看單點,看架構。一開頭,先切戰場(比較標準),接著反覆譬解,全力爭取認同——等戰場到手了,順勢而下,後面的單點(缺創新或缺傳承)自然水到渠成。

這種申論方式,有經驗的選手慣用。

大家好,在討論今天的辯題「文化傳承重於文化創新」之前,我們要先釐清一個觀念:那就是所有創新的源頭,其實都來自過往的傳承。而所有傳承的內容,其實都是當年前人的創新。故不傳承,就沒有創新;不創新,也就沒有什麼東西好傳承。這一點,我方承認。

所以,如果我們雙方,老用「不傳承,便怎麼怎麼」或「不創新,會如何如何」這種全有全無,或孰先孰後的方式來爭論孰重孰輕,都是有沒意義的。

其次,我方談傳承,自然是指傳承文化優良的部份;就像對方談創新,也一定是指對文化有利的創新一樣。所以凡是文化中偏激、有害、過時的,雙方都不用討論,以免浪費大家時間。

如此一來,既然兩者都重要、都不可少、都只談好的,那該怎麼比較,今天的辯題才會有意義呢?我方認為重點,應該放在「現在缺乏的是什麼」。

譬如說,維生素A跟維生素C……

雖然定義辯題,卻不是對「文化」、「傳承」這種跟勝負無關的詞語咬文嚼字(對方的定義只要不誇張,都接受)——而是將雙方要討論、能討論、常討論的範圍,逐項篩檢,先做限縮,好讓己方的比較標準,逐漸成為該辯題之所以有意義的理由。

知道什麼「不用辯」,比知道「辯什麼」更重要。切戰場時,先封住自己的退路,讓大家知道在什麼情況下,雙方都會輸;再提標準時,你的標準看起來就不會那麼突兀,就不會那麼像是為了贏比賽而提出來的套路。

這種申論方式,會用的都是好手。

陳述立論,永遠從戰場切入,等比賽打到單點時,多半勝負已定。

單點攻防,容易有笑料,光切戰場,怕枯燥;於是多用譬喻,盡量講的有趣一點。

與戰場無關的攻防,能大方就大方,好讓裁判把心思放在你唯一要爭取的那個點上。

大方,不是怕「這點吵不贏」,是因為「這點吵下去沒意義」。

說吵下去沒意義,對方未必會理你……自己得提醒大家,姿態要漂亮。

黄执中历年结辩辩词大全

世纪之战胡渐彪VS黄执中同场对辩的结辩词 2008年7月17日世辩赛,娱乐赛 黄执中是反方结辩:公众人物不该表里如一(公众人物应该表里不一) 胡渐彪是正方结辩:公众人物应该表里如一(公众人物不该表里不一) 黄执中: 我现在很坦白的说一件事情,马英九是个表里不一的人,因为他对外说他最爱的是台湾,可是其实他最爱的是老婆。 我们今天在谈表里不一,对方辩友告诉我人内心有邪恶,人当然有邪恶。我告诉你,人的邪恶多的是。从你小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小的时候我们都是表里如一的人,因为我们很简单。我们不喜欢的东西就是坏的,我们喜欢的东西就是好的,拿到东西就我要,拿不到东西我就要哭。我的喜怒哀乐,我做的不舒服,痛苦或者是对别人的不欣赏都会很明白的写在脸上,因为我们那时候没有责任,父母会容纳我们,老师会包容我们,我们没有责任。可是你慢慢你长大以后,你就会发觉这个世界好像没有那么简单。当你走出到你的家门,进到了社会之后你会发觉:不对!社会会要你对社会尽一些责任。于是,你会在一路的跌跌撞撞当中,就像对方所说的,你会发觉到----有些话不能讲,有些事情不能做。可是你要知道,你于是知道把自己心里的某些感觉藏起来。诶,没有错。好,我不喜欢黑人,可是我不行,我对外讲话我不能说这种话。我对内的深处我觉得很嫉妒,可对外我要说他的得奖是很应该的。我内心有愤怒,有仇恨,可是我没有说。因为我知道,当我站在公众人物的那一霎那的时候,我讲话是要对全体负责的。可是,今天这场辩论只是讨论一件事----就是我对内的这种感受,我是要承认它仍然存在还是我要告诉我自己,其实我都是假,这些东西我并不恨,我并不讨厌它,我并没有嫉妒,我没有,我没有。后者很恐怖,我不太能够理解。 你要知道,你今天这场处的这场比赛谈的是一个大原则---就是人的互相体谅。人都是人,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在座各位都是。你每天你做什么呢?在座的各位,你的每一笔私生活,每一个点滴你都知道,有很多东西不能给人家看----这是很正常的。我们有些欲望不能给人家看,我们自己不会认为是很邪恶的----我们只是人,我们只是用文明包装起来的野兽。可是当包装的时候我不会用对方的语气。对方说包装的时候,他是嘲笑这个包装。对我而言,我感谢我们人类还有这种包装。我们愿意彼此包装自己,所以我们才能够很祥和的相处。我如果不愿意包装,那就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我们每一个人努力的把自己给format----就是把自己给格式化。让我的内心深 处都跟社会上要我做的一模一样----可是我不愿意!我为什么!?我为什么要牺牲我自己的喜怒哀乐。我如果有贪念,好,我知道,我不能够展露出来,可是我内心深处为什么不能仍然保持这种欲望?我如果真的有让我嫉妒或憎恨的事情,我见了面我还是会跟他去握手,我会说我们仍然是好伙伴,一起努力打拼,可是我内心为什么不能够告诉自己我说,我其实真的很讨厌他。每个人都是这样子的。我们对外,我们对外我们努力做一个好国民,公众人物努力做个好榜样----像对方说的他是个典范。我们做典范的功能就是

黄执中前辈比赛辩词

2003国际大专辩论赛A组总决赛:顺境还是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正方:顺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中山大学) 反方: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世新大学) 1、攻辩小结 黄执中: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刚刚的质询答辩,对方辩友在猜我们桌上的喉糖的时候,她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方式,说我三个都猜可不可以呀。在这场比赛当中,当然可以,可是我想请问一下在座的各位观众,我们在人生的选择当中,可以说我统统都要可以吗?好像不行吧。不管我们是科学家在做实验,不管我们是学生在选择人生的经历和过程,不管我们是一个企业家在选择企业投资的方向,我们好像都必须要从中择一,当然如果遇到顺境,我们第一次都猜对,我们就得到了成功的果实,我开了第一个杯子知道里头有东西了,可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失去了什么,我失去了看看其他杯子里的东西的机会。《阿甘正传》里头不就有一句话吗: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不吃下去,你永远不知道它味道是什么?顺利的人有一个特色,就是他永远都吃到他最喜欢吃的那颗巧克力,可是呢,他永远不知道其他巧克力是什么味道,他也永远不知道别的路途会有什么样的风景。 对方辩友今天告诉我们,所谓的顺境,有三个立意,第一个是在生理上的发展,可是我们要知道,生理上真的是在顺境当中比较容易带来发展吗?我们都知道,人体为什么会产生对病菌的抗体,就因为是我们生过病,才会有抗体的,如果从来就没有生过病,一场病就把你击倒了,这怎么会是顺境的发展呢?对方辩友又告诉我们说,有顺境,身体才会好,可是这跟我们的经历也不一样,一个富翁,有车子,有房子,有仆人这种是顺境吧,他的身体会比农夫来得好吗?其次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说他的心智在顺境当中会成长,可是我们就要想想看了,如果我们去念大学遇到两个老师,一个是严格的老师,一个是偷懒的老师,随便课程都让你PASS,随便你交什么作业给你高分,这总是顺境,可你的心智会成长吗?最后我们还想到,有关品格的问题,对方辩友如果我身在一个父母极度宠爱的顺畅环境里,打破花瓶父母说没有关系,捉弄小孩子,没有关系。对方辩友,这样的溺爱品格会正常吗?谢谢大家! 2、回答嘉宾提问 黄执中:我了解,谢谢蒋老师的提问,我方的看法是基本上我能够知道,如果让我来选择的话,我当然是希望能够活在一个顺利的环境里头,如果让父母来选择的话,他当然是希望子女活在一个顺利的环境里头,为什么?因为这是人之常情,我们不忍苛责。可是我们要了解,我们希望下一代活在好的环境里头,是因为我们不忍心看他受苦。可是其实我们又知道,我们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种种能力,其实都是从困难当中出现的,如果我这个父母,帮他解决困难,我为他创造一个顺境,帮他解决困难,其实这个小孩子,并没有解决困难,是我帮他解决困难,顺境不会让人拥有这样的能力。所以呢,我们知道,不管是科学家也好,先烈

黄执中辩论点评经典材料

2014.4.23黄执中专场交流会实录 [转自法大学术] https://www.360docs.net/doc/9e16022286.html,/blog/426625369/926644934] 2014年4月23日星期三下午13:30,“宝岛辩魂”黄执中做客法大,在论衡辩 坛与法大学子进行了专场交流。交流会全程以自由提问的方式进行,执中学长厚载十余年辩论经历的慧思与睿智侃侃而谈。辩论的本质是什么?辩论赛评判有没有统一标准?辩论的真实是什么?辩题背后蕴含着怎样的不得已?执中学长以 12个辩论之问,呈现了他理解辩论的基本图景、以辩手角色思考问题的基本框架。编者以录音为材料,将文字稿基本整理如下。 1.打辩论的输赢重不重要? 黄执中:我们绝对不会说因为我们的年纪都比较大了就说输赢不重要。输赢超重要。事实上我很难想象一个下象棋的人说:“哎,我这已经是棋神了,输赢不重要。”输赢不重要你还下棋干什么呢,你直接把将军走出来让对手吃掉好了。所 以输赢,尤其是那种竞技型的行为里头,很难讲输赢不重要。你说如果今天我们做的是一种艺术,我们画画。画画,就要画出心中理想的境界,有没有得奖不重要。咱们写诗,只要我自己看得懂,我自己觉得表达了我的心境,你们能不能理解,我期待知音。没有什么输赢。 可是辩论他是一个极端入世的活动,不是一个出世的活动。辩论他有一个很明确的功能,就是我要改变台下人的观点,你也要。双方在有限的时间下来比赛谁能够改变台下人的观点。改变台下人的观点,这件事情是这个活动的本质。我很难相信一个打辩论的人的心态是出世的不是入世的,一个出世的人不会打辩论的。所有打辩论的人至少相信一个价值观,就是这个世界可以被改变而且值得被改变。如果这个世界不可以被改变或不值得被改变你干嘛打辩论呢?你直接像那个梭 罗一样写湖滨散记嘛。你不用去辩论因为你不期待也不在乎别人怎么想。可是不是,辩论的人不这样想。所以输赢很重要。因为它证明了我做这件事情有没有意义。没人读懂的诗仍然有意义,不能说服或不能改变别人观点的一番话在辩论人的眼中没有意义。因为我们不是孤芳自赏的动物。或者这样讲,不能吃的菜有意义吗?做菜高度入世吧?有说我做这道菜能不能吃不重要,这超重要!不然你做菜干嘛?有人说练防身术能不能防身不重要,那是跳舞,不是防身术。跳舞,自己动的开心就好。可是防身术有很明确的积极功能吧?有很明确的世俗功能吧?不能防身的防身术价值是零。不能防身的防身术就跟不能灭火的灭火器一样价值

辩论的技巧--黄执中

洛阳集:辩论的技巧——黄执中(简体字版) 学长你好~我是台南二中思言社的学弟 虽然踏入辩论圈已经快满一年了 但是经过这一次的金陵杯 我很想知道 什么才是正规的辩论技巧什么是不该学的技巧 亦或是~我该不该学辩论技巧 当我去看别人比赛他们不像我们会所谓的卡话框定一次念完~ 然后直接进入论点讨论等等等之类的~~(还有模糊对方焦点) 我想知道该怎么打好一场辩论当好一个二辩(正跟反) 我该怎么去质询对方才不会被裁判认为玩弄技巧如何可以去深入讨论一件事 我该以怎么样的思维去思考一件事 最后~希望学长可以解答我的疑惑~谢谢你 —————————————这是黄执中回答的分割线————————————————— 辩论的技巧,目的是要吸引别人注意辩论的内容……在这个大原则下,不同的技巧,就像冬天的火锅跟夏天的冻柠,没有什么「最好」,只有「在当时的情况下最受欢迎」。 当大家都在背稿,搞的精雕细琢、天衣无缝时,我会劝你即席……如此一来,你平实的用语、偶尔的结巴、激动下的辞不达意,反而一样一样,都是武器。 当大家都是即席,搞的朴拙无华、原形毕露时,我会劝你背稿……此时,你精鍊的用词、流畅的节奏、连排比带押韵的段子,就会异军突起,鹤立鸡群。 所以,当大环境是摇头晃脑的严肃论理,那子申四两拨千金的调侃就超强;当大环境是针锋相对的傲气辩手,那哲耀大智若愚的稚气就超强;当大环境是俏皮话满天飞,那培德的不苟言笑就超强;当大环境是干坤烧鹅……那,那政大帅气的神雕侠侣就超强。 所以,没有「最好」的技巧,只有「在当时的情况下最受欢迎」的技巧──而看准大环境的变动,调整队伍的风格,是教练的工作。

可是,我瞎猜的啦──如果你的问题不在于「吸引不了他人的注意」,而在于表达能力还「不足以传达辩论的内容」,则所谓的技巧,是另一回事。 说话时,把意思表达得很清楚,是其一。 要做到这一点,口齿清楚是基本,但我们毕竟不是说相声,所以不用练到腔圆字正……意思表达的清不清楚,关键是你有没有表达出「内容间的因果关系」。 刚学辩论的人,讲话有个毛病,就是他们喜欢直接讲结论,不习惯慢慢讲推论。这种「经济」而不「精确」的讲话方式不改,表达起意思来就永远都会是模模糊糊、松松散散的(至于老辩士的毛病,则是连聊天时都爱用推论,推的不厌其烦)。 习惯推论,就是习惯把「因为」跟「所以」当作语句间的连接词。脑子里能常保因果关系的人,讲起话来,有起点,有终点,哪里该直走,哪里该转弯,清清楚楚,不容易乱。 拿一篇社论,看一遍,然后照着它的意思,试着自己说一遍。接着,拿枝红笔,把社论里的因果关系标出来,看懂后,照着因果关系再说一遍。多练几次,慢慢就习惯了。 别人听你的意思,能听得很不费力、很舒服,是其二。 在辩论中,选手都是有备而来,内容多半抽象陌生,交锋更是又快又准……短时间内,讯息的浓度太高,听起来会很吃力。 所以讲话的人,要像导游,每讲一段,就得停下来,做个路标,提醒一下大家我们刚才从哪里来,现在到哪里,等下要往哪里去,这样子,听众的理解才跟的上。这是小技巧。 阅读时,遇到重点,我们可以读慢点,可以拿笔画个线,可以贴张色纸,可以回头多看一两遍。但听人家辩论时,却没这么简单,台上的一句话,说完了,就消失了,听众还没想清楚,下一句话马上又会跟上来……而当听众终于忍不住停下来想的时候,就是你其他的申论平白流过的时候。 所以讲话的人,要贴心,要用你的停顿、快慢、语气、类比或重复,帮听众圈重点。这部分,大陆的选手做的最好,拿他们的比赛多看几遍,再看台湾的比赛,差异很清楚。 说完后,让大家对你说过的内容有印象,是其三。 人对故事性的结构会有印象。 人对故事中的人物会有印象。 人对人物的表情与感受会有印象。 人对抽象的推理不会有印象。 人对太过理所当然的观点不会有印象。

黄执中最新辩词

拥有不是失去的开始 大家好,我们从第一个问题开始讨论逻辑的问题。OK,其实我们今天一开始有一个小误解,他说我们让他论证拥有是失去的唯一原因或是最早开端,其实不是,相反的,我们正因为它不是,我们才会用归谬,说它不可能是,那对方辩友既然也认为不是,那就OK了。 因为任何失去这件事的发生本来就有很多原因,每一个原因加在一起才会失去,所以不会有哪一个原因是唯一原因,也不会有哪一个原因是最早开端,因为任何一个原因的前面都还有原因,人的生活,人的一切事件的发生,本来就是一长串剪不断的因果链,那个因果链可以一直往前串,也可以一直往后延,所以当我说是什么原因造成你输比赛的时候,其实我不是让你去找那个因果链的最开端,因为你不可能找到这个最开端,你一定是从人为的意志,从这一大串因果链当中剪了你认为重要的那一段,然后说我为什么输比赛,比如说:我输比赛必然有一个原因是我不够强,也必然有一个原因是对方比我强,这两个总有一个,对不对?也必然有一个原因叫做我来参赛,所以呢,我现在做的这个行为要归因哦,归咎于某一个原因,归因是人的行为,不是自然的行为,在科学当中原因没有什么是什么造成,比如说燃烧三个条件,可燃物、助燃物、达到燃点。请问哪一个原因是主要原因?科学才不会分主要原因,这三个都要达到才行,只有人类才会说,为什么失火?因为他纵火,不会有人说因为有大楼,这看起来很奇怪的,对不对? 所以你为什么输比赛,我可以归因于我不够强,也可以归因于对手值得敬佩,也可以归因于我来参赛,而我们认为归因于我来参赛虽然是一个不会错的归因,可是也是一个没意义的归因,懂我的意思嘛?因为归因于这件事情毫无用处

啊!为什么会有911?你可以归因于美国的外交政策,也可以归因于极端的恐怖主义,你也可以归因于世贸大楼在那里,因为那没有意义啊!用这种方法来面对世界,你完全无从检讨,无从砥砺,甚至于无从责怪!因为没有意义,这是一个不会错却很虚无的一句话,不会错的话不会有意义,所以我们才会说,拥有你不能是,不是它不是,而是你不能是失去的开端,你可以再找一个开端,认为你重要的开端,那样你的生活才会产生意义。 而这也同时带到对方的第二层,什么第二层呢?对方说:拥有就会有控制欲,对不对?有控制欲就会造成失去,它给我们现代人造成了一个两难,它讲完这句话让我们怎么活呢?你要克制所有的欲望,因为避免失去所以我再也不拥有,当我拥有的时候,对不起,因为我这是在逼你离开我,你这是给我们道德上的两难,这让我们无法生活,你懂我的意思嘛?我不敢爱我该爱的人,我也不敢拥抱我的子女,这不对的。所以我们说:你不能把拥有视为是失去的开端,因为这样才会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什么良性的循环?如果在座各位都知道:我如果儿子不爱我,绝对千怪万怪不能怪我太爱你,我可以放心爱所有人。我女朋友离开我,我可以怪我钱赚得不够,我可以怪我长得不够帅,我也可以怪感情这件事情本来就是无常的,所以最后无论我往哪里想,我都不会归咎于因为我太爱你,我不会后悔这件事情,这时候的我才是正向的,谢谢大家! 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大家好,顺风跟逆风怎么做判断?不是说东风是顺风,西风就是逆风,不是,顺风跟逆风要看船行走的方向,顺着船的风是顺风,逆着船的风是逆风,所以一个人的顺境跟逆境怎么看?得看他想做什么?他想裸奔的时候,有人阻止他裸奔,这对他来讲是逆境,有人帮他裸奔,叫做顺境;他想要抢玩具的时候,帮

浅析黄执中语言特点

浅析“《奇葩说》第4季第二期”中,黄执中的语言特点 陈映竹 在本期节目当中,《奇葩说》辩手辩论的主题是“奋斗的城市空气越来越差要不要离开?”,双方两队分别持“要离开”和“不要离开”的观点立场,黄执中在此期节目中是“要离开”的观点。 他首先剖析了辩论主题,以形象化具象化的方式,让受众更好地直观地去理解辩论主题的含义。他把“要离开或者不离开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形象化具体化为“要钱还是要命,大城市还是大草原”这样戏剧性的对比,然后提出来“有雾霾的城市并不是唯一奋斗的城市,并不是要你牺牲你的奋斗机会,到别的地方奋斗也不会是从零开始”的第一个论点。第二步,黄执中用这个论点反击上一位反方辩手肖骁“不要离开,因为到了一个新地方重现开始太困难”的观点,更加有针对性地总结为“奋斗可以积累,重现开始并不可怕”的有力回击。 第三步,黄执中在论证第二个论点前,先提出“什么样的人会在意空气品质?”的问题,运用设问的手法先引起大家的思考和注意,并且说“蹦蹦刚才说的很棒”引用了之前队友说过的观点,引出“当我们发展没有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温饱是第一要件”的分论点。之后,他再对此分论点加以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先管有没有得吃,我管他山穷水尽,可是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为不是只管吃饱对不对?你会想吃好,在吃好之后,我会想吃的更安全,吃的更安全之后会怎么样?我会开始注意到别的。比如说,这个城市的教育啊,这个城市的空气啊。”在这句话里面,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先是解释说明了“温饱是第一要件”的分论点,同时进一步阐述,递进式地提出来第二个分论点“温饱思淫欲”,从而两个分论点不断递进的逻辑关系,加上和反方辩手肖骁之前提出的“世上哪有你们这么娇贵的人,哪有你们这么挑剔的人”,引出第二个主要论点。 第二个主要论点为“在意空气质量说明我们追求生活,是国家的进步和骄傲”,再接着进一步解释阐述该论点:“请了解一件事情,一个国家最大的骄傲就是他培养出一群娇贵的人民,为什么?因为你上升了,你在意别的东西了。如果我们根本不在意空气,这个国家代表他还没起来,你懂吗?GDP变成唯一的指标,那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所以,不要嫌我们挑,而要为我们感到骄傲”。这一段对论点的阐述当中,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并且和上一位反方辩手肖骁的逻辑形成逆向思维,即空气污染一方面看似是因为我们较贵而被人们十分重视,但是反观之,也是因为国家发展人民富强,所以才会如此地娇贵,如此关注空气等高于基本温饱需求等其他生活因素。 第三个主要论点提出前,黄执中先“更重要的是,我非常好奇各位,你们居然会觉得今天我们所讨论的这个选择,你们会看得这么重。NO。选择城市并不是那么重大的事情,城市不是注定的,是你要选择。你这一辈子早就做过好多选择,你们在座的各位,你们每一个人但凡念过书,你一定都是离开了你原本的城市,到了一个地方就是为了念书嘛。甚至很有可能你谈个异地恋,你也会离开原本的城市到达一个新的城市,因为爱情。这有什么了不起的?为什么把它弄得跟生离死别一样?弄得变成人生很大的抉择一样?甚至上升到价值观?我女朋友在那里我过去,这和价值观有什么屁关系?我们可以轻易地离开一个城市到另一个新城市,甚至到某种阶段的时候,也许会为了好奇而到了一个新城市,对不对?我们现在是现代人,活的是个气体,古代人活的是个固体,安土重迁。我的女儿

辩论赛主持人经典稿辩论赛经典四辩稿

辩论赛主持人经典稿辩论赛经典四辩稿【--个人简历范文】 黄执中是反方结辩:公众人物不该表里如一(公众人物应该表里不一) 胡渐彪是正方结辩:公众人物应该表里如一(公众人物不该表里不一) 黄执中: 我现在很坦白的说一件事情,是个表里不一的人,因为他对外说他最爱的是台湾,可是其实他最爱的是老婆, 我们今天在谈表里不一,对方辩友告诉我人内心有邪恶,人当然有邪恶。我告诉你,人的邪恶多的是。从你小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小的时候我们都是表里如一的人,因为我们很简单。我们不喜欢的东西就是坏的,我们喜欢的东西就是好的,拿到东西就我要,拿不到东西我就要哭。我的喜怒哀乐,我做的不舒服,痛苦或者是对别人的不欣赏都会很明白的写在脸上,因为我们那时候没有责任,父母会容纳我们,老师会包容我们,我们没有责任。可是你慢慢你长大以后,你就会发觉这个世界好像没有那么简单。当你走出到你的家门,进到

了社会之后你会发觉:不对!社会会要你对社会尽一些责任。于是,你会在一路的跌跌撞撞当中,就像对方所说的,你会发觉到----有些话不能讲,有些事情不能做。可是你要知道,你于是知道把自己心里的某些感觉藏起来。诶,没有错。好,我不喜欢黑人,可是我不行,我对外讲话我 __这种话。我对内的深处我觉得很嫉妒,可对外我要说他的得奖是很应该的。我内心有愤怒,有仇恨,可是 __说。因为我知道,当我站在公众人物的那一霎那的时候,我讲话是要对全体负责的。可是,今天这场辩论只是讨论一件事----就是我对内的这种感受,我是要承认它仍然存在还是我要告诉我自己,其实我都是假,这些东西我并不恨,我并不讨厌它,我并没有嫉妒, __, __。后者很恐怖,我不太能够理解。 你要知道,你今天这场处的这场比赛谈的是一个大原则---就是人的互相体谅。人都是人,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在座各位都是。你每天你做什么呢?在座的各位,你的每一笔私生活,每一个点滴你都知道,有很多东西不能给人家看----这是很正常的。我们有些欲望不能给人家看,我们自己不会认为是很邪恶的----我们只是人,我们只是用文明包装起来的野兽。可是当包装的时候我不会用对方的语气。对方说包装的时候,他是嘲笑这个包装。对我而言,我感谢我们人类还有这种包装。我们愿意彼此包装自己,所以我们才能够很祥和的相处。我如果不愿意包装,那就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我们每一个人努力的把自己给format----就是把自己给格式化。让我的内心深处都

辩论的起源与发展

辩论的发展与起源 只要有人与人相处的地方,就有辩论;只要有辩论的地方就有雄辩。雄辩,作为人类语言沟通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寓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寓于人们本能的竞争潜意识之中;雄辩,作为辩论中一种独特的语言交流形式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雄辩在辩论中的特殊地位。 既然说语言是人类沟通的重要形式之一,那么,就可以说“辩”字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雄辩作为辩论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人们的语言沟通中所起的作用也就非常重要了。 俗话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正是人与人在相处之中无法躲避的竞争性、排他性和残酷性的反映。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胜与败的结果大抵是出于谋略加枪炮的对话;而在和平年代,枪与炮似乎不再为人们所崇仰。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因此就没有竞争了,人人都可以高枕无忧地去尽享天伦之乐了。 有赞成就会有反对;有建设就会有破坏;有深度就会有浮躁;有成功就会有失败。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一样东西——语言。 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即使把世界分成无数个具象的分支,那么,这无数的分支也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矛盾体彼此间的互相联系、互相排斥和互相依存中的一种载体。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属性,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导致不同的观点。这一切,都是产

生辩论的温床,也都是产生通过雄辩来宣扬某中立场观点的正确性的一种手段。 1. 西方之辩 其实,雄辩并不是近几年才发明出来的产物。仅就西方而言,早在古希腊时代,演说和辩论就破手社会重视,乃至连学校的教育也注重了多学生在演说能力方面和背诵名家警句方面的培养。这样,口若悬河者开始逐渐在社会上崭露头角。当时的雅典是比较开明的奴隶制城邦,政治上的民主、经济上的繁荣带来了思想领域的活跃。雅典学派林立,各种学说之间相互论辩极为盛行,因而,对有关“谈说之术”的研究也居于重要的地位。 公元前390年,苏格拉底在雅典创立了第一所修辞学校,对后世影响很大。 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在其《苏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酥》一书中曾经指出:苏格拉底的一生是“谈话的一生”。这位自诩为“雅典牛虻”的哲学家成天蓬头垢面,到处找人辩论,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记录苏格拉底辩论的一部分精彩的实录。 古罗马人先是传承了古希腊人的论辩风格,并将其推至各种领域,能言善辩、巧言令色者俯拾皆是,后经教育家们去粗取精,自成一体,使得演说论辩发展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不仅如此,古罗马还造就出一大批在语言修辞方面具有很高水平的雄辩家。西塞罗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演说和论辩造就了无数的辩士,辩士所及之处,也从先前的

2011国辩黄执中vs陈铭(青春偶像崇拜是否有利于有利于孩子成长)附加个人批注只是为了打发失眠时光

2011国辩:黄执中VS陈铭(青春偶像崇拜是否有利于有利于孩子成长)附加个人批注,只是为了打发失眠时光 为扯淡而生的题记:泡了一壶不错的普洱茶,但是是在傍晚时分饮用的,于是一直精神到现在。于是闲逛人人,发现国辩对话记录,觉得可以写点感受在上面,以打发失眠的时光,权且娱乐如果不小心被各位高人看到还请各位能海涵我这个无名小卒的不当言论。(非黑色文字为毕人后加,黑色文字是从“辩论”的主页君的日志中直接复制粘贴的。)黄:以你们今天举得例子来说,在风雨当中或者是在上课途中,为了等待偶像,在那边等了两个小时三个小时,这里面而言是非理性的。(个人觉得黄大师的问题是要形成一个让陈铭进退两难的境地,一般有两种追问:第一,我等的是明星,但没等那么长时间,这种情境是否是非理性的?第二,我等的不是明星,但的确也等了两三个小时,这种情境是否非理性?第一类追问的是一个行为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界 限才是非理性的,第二类追问的是直接针对的是,比较狂热的行为是否就是非理性的表现。黄大师用的是第二种,他要做的就是质疑陈铭所代表的武大的从狂热到非理性 到不利于青少年的基本论证逻辑。大师当然可以这么做,但是大师忽略了一个问题,他自己也是个性情中人,武大的这样一条很直觉的逻辑容易让他忘记他最应该追问的是,是否

存在狂热的理性的行为,而不是追问狂热的非理性行为是否一定不利于青少年。但是大师后来偏偏追问的是后者。)陈:这听起来不是一个很理性的行为。(似乎是个没有什么大问题的回答。但是我想问的是陈铭所说的“听起来”是个理性的判断,还是个感性的判断?这其实就提到西方近代哲学的一个经典的认识论问题了,就是理性和感觉经验之间的关系。陈铭的回答在这里已经开始体现了武大的立论中的一个问题,就是以理性为评判的准绳,不能说这种做法有什么明显的优劣,但是这种做法的题中之意就是当一个行为被论证为不理性时,就达到论证目的。这种做法很实用,但并非没有破绽。)黄:不是很理性的行为。任何一个谈过恋爱的男生,有没有在外头等女朋友逛街等两三个小时?(如前文所言,黄大师问的是一个关于是否非理性的行为一定不好的问题。设问的套路很清晰,就是问是否知道或经历一种场景,无论你怎么回答,都接下来追问这种事情做得不值得吗?这么做不应该吗?问题一般不会出在设问套路上,而出在所问的事情是什么。黄大师问的是爱情,这个就是个最为让提问者难受的内容。因为一旦涉及到价值判断或个人体验时,爱情这种东西你可以用多种标准来说明它值得与不值得,或者它让你高兴还是不高兴。我就是可以对于爱情这么一个很感性的话题说,我经历的爱情不够理性所以我也有遗憾;同时,即便是一段以理性为主导而产生的婚姻或爱情,也会因

经典辩论赛

有哪些经典的辩论赛视频可以推荐? 1.开山鼻祖,狮城舌战。(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 93年的国际大专辩论赛可以说是开启了国内辩论赛的源头,决赛这一场人性本善/人性本恶更是焦点中的焦点,复旦大学代表中国大陆参加比赛一路打到决赛,力克台湾大学夺得冠军。回来以后出了本书叫《狮城舌战》,一时洛阳纸贵。蒋昌建等四人也从此名留华语辩论史。 1993 国辩台大vs复旦人性本善/人性本恶 https://www.360docs.net/doc/9e16022286.html,/v_show/id_XNjI1NDIxMjU2.html 2. 大神的大神,林正疆(1995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 你知道连续两届国辩最佳,辩论圈内大佬,拥有众多脑残粉的黄执中心中的辩论偶像是谁吗? 对,林正疆。 这个胖子,啊不,这位学长在95国辩的舞台上散发出闪耀的光芒。他的逻辑,他的语言,他的从容不迫。从现在看回19年前那一场比赛,我们记住的,只有林正疆而已。虽然在决赛憾负南京大学,但是不妨碍他与95国辩的决赛一起成为经典。 1995国际大专辩论会知易行难 https://www.360docs.net/doc/9e16022286.html,/v_show/id_XMjAzMDI2NjA=.html?from=y1.2-1-87.3.15-1.1-1-1-14 3. 西交四剑,天下无双。(1999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 如果有那么一支队伍能排进华语辩论史所有队伍的TOP10,不TOP5,那99年国辩的西安交大一定榜上有名。从98的蓝带杯开始(虽然当时不全是99的阵容),到99年国辩决赛。凭借着“铁立论,快思维,美意向”,西交四剑所向披靡,轻取国辩。樊登,郭宇宽,谭琦和路一鸣配合无间。每一场比赛都是好比赛,那就看看决赛吧。

黄执中谈需根解损备课讲稿

黄执中谈需根解损

黄执中 我们都知道,在政策辩论中有所谓的四大核心议题,分别为需要、根属、解决与损益。传统上,在理解与拟定辩题架构的时候,其讨论流程往往依序是「需要→根属→解决→损益」。不过我认为,这个流程用在辩论上,其实并不正确──要能够真正理解并解释政策辩论的架构脉络,其所应遵循顺序,反而应该是「解决→根属→需要→损益」。 这两种顺序,前者,我个人暂称为「医生模式」,后者,则暂称为「推销员模式」。 (一)医生模式 什么是医生模式? 比如说:看病的时候,医生会问病人:「你哪里不舒服啊(你的需要是什么)?」这时,病人也许会说:「我的肚子痛(我的需要是让肚子不痛)!」 可是,引起肚子痛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胃癌,也可能是胃炎,而医生总不能什么药都开一点(只知需要无法判断解决方案)。所以,他必须先试着找出是什么造成了病人的肚子痛(找出肚子痛所根属的原因)。而在一连串的检查后,医生终于发现,这位病人的肚子痛,原来是胃溃疡引起的(肚子痛根属于胃溃疡)。 此时,医生便可以向病人建议各种治疗胃溃疡的方法(向决策者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看他是要选择用药物,还是要动手术。 不过,每一种治疗法,多半都有其各自的利弊,像吃药或许安全、便宜,却是复原慢、疗效差;而开刀虽然能快速根治,却是费用高、风险大……这时,病人就得根据自己的条件与偏好,去评估利弊(损益比),选出一个最好的治疗方式(当然,所谓的最好,必定是一种价值判断)。 以上,就是医生模式在处理问题时的基本流程。 一、确认根属性,是确认解决力「有/无」与「强/弱」的关键 对每一个决策者而言,他们最需要、却同时也是最难以判断的,就是:要如何才能在某方案实际执行之前,确认此一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说:由于高登市的治安持续恶化,亟待改善(需要),因而市政府提出了一个警力增强计划,打算扩编警察员额,加强打击犯罪(解决方案),并将此案送进市议会,希望可以争取到预算(提交决策)。此时,盯着厚厚的一本计划书,市议员们又怎么知道这项耗资不菲的计划,是否能解决高登市的治安问题(解决力的有无)?又能解决多少问题(解决力的强弱)? 所以,他们必须要先搞清楚:高登市的治安恶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找出治安恶化的根属)? 治安为什么会恶化?可能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警察贪污,所以不愿抓坏人,可能是警械老旧,所以不敢抓坏人,可能是警察太笨,所以抓不到坏人,可能是警力不足,所以坏人抓的太少……当然,也可能与警察都无关,其实都是检查官在私纵犯人。 所以,如果高登市的治安恶化,主要是导因于警察的风纪、素质或配备(确认根属为何);那么光是增加警察人数,恐怕还是没有用(从而推断解决力的有无)。反之,如果高登市的治安恶化,有某部分的原因,的确是来自警力不足;那么随着厘清这部分原因所占的比重(确认根属的强弱),我们便能进一步的,预测出警力增加对改善治安的影响有多大(从而推断解决力的强弱)。

【2018最新】黄执中演讲稿-精选word文档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黄执中演讲稿 篇一:四辩稿 1大家好!有一句话叫做“百无一用是书生啊”。为什么?是因为啊,书生只会讲理论,我们大家在这边讲来讲去,其实我们坐在这边没有办法解决任何实际的问题。所以很多以前的人都讲书生之见呐没有用,讲来讲去都是空话。可是呢,其实空话还是有用,因为在辩论的过程当中,虽然我们都是讲理论,我们不可能双方突然背了个工具就出去帮忙种草锄菜之类的。可是呢,提倡一个价值,提倡一个正确的价值,对这个社会是有用的,因为价值是行为的引导。提倡一个正确的价值有助于帮助我们解决很多事实上难以解决的问题。好,所以如果我们今天辩论这个题目,它的目的就是要寻找一个正确的价值,寻找一个对在座有益,对电视机前面有益,对所以听过这场辩论朋友有益的价值。我们就要想想看,什么叫做有益的价值? 我想任何一个值得宣导,值得被接受的价值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这个价值不能违背我们的人情。如果今天有一套价值它宣扬的是说,说一个人可以无父无母,它宣扬的说法的一个人可以背叛朋友,只要获取对自己有利的东西。这个价值就算它再怎么口若悬河,我们还是不能够接受的。甚至这个价值就算它再怎么口若悬河,也必须要再培养出另一批比它更口若悬河的人来击倒它!为什么?因为我们要捍卫正确的价值。我们不能容许违背人基本信仰的价值。第二个,任何的价值它的目的都是在指导行为。所以任何的价值它可以用还是不可以用,要看它放在行为的指导上究竟能不能解决问题,还是真的被人家笑一句,叫做“百无一用是书生”。 我们来看看今天吧,我们今天为什么提倡环保要以人为本呢?是因为我们了解到一个问题----我们讨论“本”的概念的时候都是在冲突当中才要讨论“本”的概念。如果人与人,人与自然可以完全不发生冲突。每一个人都可以衣食无忧,穿得暖,吃得饱,同时又是鸟语花香----这个时候我们根本就不用辩论这个问题。 我们遇到一个问题,这个问题避不掉,这个问题也许可以尽量降低,也许可以尽量回避,可是避不掉。就是什么?就是人活得就要去摄取自然。而我们人活着太多了,人太多了,我们摄取太多了,我们找不到第二条路。人为什么活那么多?很简单,因为我们人有情感。大自然给生物的限制是天敌,人要违抗天敌。大自然给生物的限制是疾病,人要治疗疾病。大自然给一个北京猿人的平均寿命是30岁,可是现在我们父母活到70,我们还希望买一个药品能够让他

历届辩论赛话题

历届辩论赛话题 1993年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 初赛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剑桥大学) -―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复旦大学)半决赛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悉尼大学)一-艾滋病是社会问题,不是医学问题(复旦大学) 决赛人性本善(台湾大学)--人性本恶(复旦大学) 新加坡举行冠军复旦大学全程最佳辩手蒋昌建(复旦大学) 1995年二届国际大专辩论会 初赛一女性比男性更需要关怀(波恩大学) ――男性比女性更需要关怀(辅仁大学)初赛二治

愚比治贫更重要(新加坡国立大学)――治贫比治愚更重要(新南威尔士大学)初赛三愚公应该移山(韩国外国语大学)-------------------------- 愚公应该搬家(南京大学) 初赛四信息高速路对发展中国家有利(南加州大学)一一信息高速路对发展中国家不利(香港中文大学 半决赛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可以统一(辅仁大学)--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不能统一(新南威尔士大学) 半决赛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南京大学) -―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道德(香港中文大学) 决赛知难行易/知易行难知难行易(南京大学) ――知易行难(辅仁大学) 北京举行冠军南京大学全程最佳辩手林正疆(辅仁大学) 1997年三届国际大专辩论会 初赛一各国政府应该全面禁烟(首都师范大 学)――各国政府不应该全面禁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初赛二复制人类,利多于弊(韩国外国语大

学)――复制人类,弊多于利(加拿大西门菲沙大学) 初赛三IQ诚可贵,EQ价更高(韩国外国语大学)一―EQ诚可贵,IQ价更高(马来亚大学)初赛四艺术商品化利大于弊(香港大学)—— 艺术商品化弊大于利(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 学院) 半决赛国际网络应该受管制(首都师范大学)――国际网络不应该受管制(加拿大西门菲沙大学) 半决赛先天遗传比后天环境重要(马来亚大学)后天环境先天遗传比重要(香港大学) 决赛真理越辩越明(首都师范大学)一- 真理不会越辩越明(马来亚大学) 新加坡举行冠军马来亚大学全程最佳辩手王慰卿(首都师范大学) 1999年第四届国际大专辩论会 A组 初赛一: 网络使人们更亲近(马来亚大学) 网络使人们更疏远(澳门大学)

黄执中辩词160514

一个绝症的患者,他不是第一次听到鼓励,事实上他从得病的第一天开始他就一直在听到鼓 励,他一直都在听到鼓励的话,他是听到今天的。 什么样鼓励的话呢?你们都探过病。 我们怎么鼓励病人? 你今天看起来气色好多了…加油没事的…医生说这个药有效…下周出来了,我们一起去旅游吧… 他听太多了,现在他是绝症末期了。 你要知道,对我而言,我不想听这个,我不想听你一直告诉我你有多舍不得我,我想听的是你会 多么怀念我 我想听的不是你不断告诉我,我有什么事情还没做,我想聊的是,你可不可以告诉我,我这 辈子已经完成了什么,我想听这个 不要告诉我,没有我你们都不行,告诉我就算我走了,你们依然会好好过, 不要告诉我说,你看孩子还没结婚,你怎么忍心走啊,他们没有你不行,他们没有你日子怎 么过,这个家不能没有你啊 不,请让我安心 宝贝,没事的,人都会死 不在今天,也在某一天的,没事的 你要知道,鼓励的话是非常带有社交色彩的,一旦你说出了鼓励的话,很多真心的话你就说不出来了我知道你来见我,很有可能是我们最后一面了,我知道你有很多话想给我说,可是你说出口的是 没事的,等出院了,我们再去干嘛干嘛…… 可是这句话一出口之后,你原本在心里的话,你就说不出来了你知道吗? 因为你总觉得会再见 这些话堵住了你的嘴,很多话你就不会说,而这些话也堵住了我的嘴,因为你不说那些话,有些 话我也不能说 有没有看过这种安慰人的场景,我告诉你说,其实我…… 不要说这种丧气的话,你没事儿的,不要讲这些,我不想听 可是我想说,我们来到人生,我们父女一场,我们夫妻一场,我有话想说,到这个地步我有话想说可是你只要安慰我,给我鼓励或打气,我们双方都说不出口 鼓励的话是关闭真正沟通的话语 当你走的时候,当你离开我的病房,我会希望你要自己也知道,这就是我们最后一面,请你把它当成我们最后一面的时候对我说,趁我还能听,趁我还能回应 有多少人所谓的最后一面是看到弥留之际的亲人说,其实我有很多话想说 他听不到了,你为什么要憋到最后一刻说,你之前说了什么?-----鼓励的话 我们不怕走的,你懂吗? 不要鼓励我说你要有勇气,我去的地方不需要鼓励,你们才需要勇气

001【立论入门】黄执中:学立论,教你面对人生的两难

001【立论入门】黄执中:学立论,教你面对人生的两难 你好,我是黄执中。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学辩论,或者说学立论,有什么用? 你一定听过「真理越辩越明」这句话。可是你知道吗?在我们辩论的绝大多数时候,左边是正方,右边是反方,真理在哪里?在中间。是的,一般来说,当辩题分成左右两边的时候,只有中间的那个才是真理。 比如说,「爱情跟面包哪个更重要」这个问题,如果你想要找真理,那么认为「只有面包更重要」或是「只有爱情更重要」的人都是有问题的。因为最合理的是什么?在中间嘛——面包跟爱情都很重要,对不对? 又好比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你吵了半天认为,人性都是善的,好像也有问题;认为人性都是恶的,好像也有问题。什么听起来最没问题,?就是中间,人性有善有恶。 于是,有的人因此会产生一种疑惑:那你们这些打辩论的,吵了半天吵的是什么?既然正方也不会是对的,反方也不会是对的,两边都不会是对的,那么你不是浪费大家时间嘛。明明你们都知道了,只有中间的那一道,就是人性有善有恶,爱情面包都重要。明明中间才是对的,那么你们辩论辩什么? 也因此,这些所谓看透了辩论的人,他们就会有一种说法,叫做「辩论只不过是个游戏」,just a game,它只是一个语言的游戏,反正又弄不出真理来。真的是这样吗? 这里我要向各位介绍一个观念,那就是:「凡是有意义的话都有可能错,凡是不可能错的话都没有意义」。 什么意思呢?我们还是用刚才那个,「爱情跟面包的两难」来做例子。 当我问你:爱情重要还是面包重要?假设现在,一边是林志玲,一边是我的事业,我两个只能选一个的时候,我该怎么做?这时候呢我会很困扰,我会想求助那些有智慧的人,我会希望他们给我一点意见。所以呢,来我问一下王大师。 「王大师,请问爱情跟面包到底哪个重要?」

辩论赛经典四辩稿集锦

辩论赛经典四辩稿集锦 对方辩友一直是“坐飞机扔炸弹——空对空”讲来讲去,我方问了那么多遍,他们也没有给我们举出一个例子来。对对方辩友回答我方问题,向来不是“小巷里面抬竹竿——直来直去”,而是拐弯抹角。 (一)世纪之战胡渐彪VS黄执中同场对辩的结辩词 黄执中是反方结辩:公众人物不该表里如一(公众人物应该表里不一) 胡渐彪是正方结辩:公众人物应该表里如一(公众人物不该表里不一) 黄执中: 我现在很坦白的说一件事情,马英九是个表里不一的人,因为他对外说他最爱的是台湾,可是其实他最爱的是老婆。 我们今天在谈表里不一,对方辩友告诉我人内心有邪恶,人当然有邪恶。我告诉你,人的邪恶多的是。从你小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小的时候我们都是表里如一的人,因为我们很简单。我们不喜欢的东西就是坏的,我们喜欢的东西就是好的,拿到东西就我要,拿不到东西我就要哭。我的喜怒哀乐,

我做的不舒服,痛苦或者是对别人的不欣赏都会很明白的写在脸上,因为我们那时候没有责任,父母会容纳我们,老师会包容我们,我们没有责任。可是你慢慢你长大以后,你就会发觉这个世界好像没有那么简单。当你走出到你的家门,进到了社会之后你会发觉:不对!社会会要你对社会尽一些责任。于是,你会在一路的跌跌撞撞当中,就像对方所说的,你会发觉到----有些话不能讲,有些事情不能做。可是你要知道,你于是知道把自己心里的某些感觉藏起来。诶,没有错。好,我不喜欢黑人,可是我不行,我对外讲话我不能说这种话。我对内的深处我觉得很嫉妒,可对外我要说他的得奖是很应该的。我内心有愤怒,有仇恨,可是我没有说。因为我知道,当我站在公众人物的那一霎那的时候,我讲话是要对全体负责的。可是,今天这场辩论只是讨论一件事----就是我对内的这种感受,我是要承认它仍然存在还是我要告诉我自己,其实我都是假,这些东西我并不恨,我并不讨厌它,我并没有嫉妒,我没有,我没有。后者很恐怖,我不太能够理解。 今天这场比赛对方辨友为什么会认为创业是这么这么不适合大学生做的一件事情,为什么大学生创业事一件如此弊大于利的一件事情呢?因为对方辨友把创业看的非常非常的严重,认为创业一种是人生极大的一个抉择,人生极大的一个投入。这种东西是跟你求学的另外一个目标是全然抵触

黄执中

黄执中: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刚刚的质询答辩,对方辩友在猜我们桌上的喉糖的时候,她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方式,说我三个都猜可不可以呀。在这场比赛当中,当然可以,可是我想请问一下在座的各位观众,我们在人生的选择当中,可以说我统统都要可以吗?好像不行吧。不管我们是科学家在做实验,不管我们是学生在选择人生的经历和过程,不管我们是一个企业家在选择企业投资的方向,我们好像都必须要从中择一,当然如果遇到顺境,我们第一次都猜对,我们就得到了成功的果实,我开了第一个杯子知道里头有东西了,可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失去了什么,我失去了看看其他杯子里的东西的机会。《阿甘正传》里头不就有一句话吗: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不吃下去,你永远不知道它味道是什么?顺利的人有一个特色,就是他永远都吃到他最喜欢吃的那颗巧克力,可是呢,他永远不知道其他巧克力是什么味道,他也永远不知道别的路途会有什么样的风景。 对方辩友今天告诉我们,所谓的顺境,有三个立意,第一个是在生理上的发展,可是我们要知道,生理上真的是在顺境当中比较容易带来发展吗?我们都知道,人体为什么会产生对病菌的抗体,就因为是我们生过病,才会有抗体的,如果从来就没有生过病,一场病就把你击倒了,这怎么会是顺境的发展呢?对方辩友又告诉我们说,有顺境,身体才会好,可是这跟我们的经历也不一样,一个富翁,有车子,有房子,有仆人这种是顺境吧,他的身体会比农夫来得好吗?其次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说他的心智在顺境当中会成长,可是我们就要想想看了,如果我们去念大学遇到两个老师,一个是严格的老师,一个是偷懒的老师,随便课程都让你PASS,随便你交什么作业给你高分,这总是顺境,可你的心智会成长吗?最后我们还想到,有关品格的问题,对方辩友如果我身在一个父母极度宠爱的顺畅环境里,打破花瓶父母说没有关系,捉弄小孩子,没有关系。对方辩友,这样的溺爱品格会正常吗?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