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功平衡法和上限法及其应用

第9章功平衡法和上限法及其应用
第9章功平衡法和上限法及其应用

202

第9章 功平衡法和上限法及其应用

如前所述,确定金属塑性加工变形力学的理论解是极为困难的,即使比较简单的平面应变问题和轴对称问题也不易办到。于是促使人们寻找各种近似求解方法。近似解法依据其原理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力平衡条件求近似解,如第七章工程法;另一类是根据能量原理求近似解,如本章功平衡法和上限法等。功平衡法是利用塑性变形过程的功平衡原理来求解变形力的近似解;极值原理是根据虚功原理和最大塑性功耗原理,确定物体总位能接近于最低状态下,即物体处于稳定平衡状态下变形力的近似解。

§9. 1 功平衡法

功平衡法是利用塑性变形过程中的功平衡原理来计算变形力的一种近似方法,又称变形功法。

功平衡原理是指:塑性变形过程外力沿其位移方向上所作的外部功(W P )等于物体塑性变形所消耗的应变功(W d )和接触摩擦功(W f )之和,即

W P = W d + W f

对于变形过程的某一瞬时,上式可写成功增量形式

dW P = dW d + dW f

(1)外力所作功的增量dW P

设外力P 沿其作用方向产生的位移增量为du P ,则

dW p = P 3 du P

(2)塑性变形功增量dW d

dW d 为变形物体内力所作功增量。当变形物体中某一单元体积为dV ,所处主应力状态为1σ、2σ、3σ,相应的主应变增量分别为1εd 、2εd 、3εd 时,则该单元体积的塑性变形功增量为

dW d =ij σd ij εdV=()d d d 332211εσεσεσ++dV

根据应力应变增量理论方程

e

e

m m m d d d d σεσσεσσεσσε23332211=-+-+-

可求得1εd 、2εd 、3εd ,考虑到塑性变形时σe =σT 代入上式,经整理后得,整个塑性变形体V 内所消耗的塑性变形功增量为:

??==dV d dW W e v T d d εσ

式中,T σ为变形抗力

203

e d ε为等效应变增量

(3)接触摩擦所消耗功的增量d W f

若接触面S 上摩擦切应力f τ及其方向的位移增量为du f ,则

?=F

f f f dS du dW τ

式中,)1~0(,==m m T f στ为摩擦因子。 于是由功平衡方程,得总的变形力P 为

??+=F

P f f e V T du dF du dV d P /][τεσ (9-1)

由此可见,求解的关键在于能否利用给定的变形条件,求出ij d ε和f du 。由于塑性变形总是不均匀的,计算ij d ε是比较困难的,通常可按均匀变形假设确定ij d ε,故变形功法又称为均匀变形功法。

例1 平锤压缩圆柱体(摩擦因子为m )。

现以圆柱体压缩为例,说明功平衡法的解题步骤。

图9-1 平锤压缩圆柱体

圆柱体工件的尺寸如图9-1所示,设作用的外力为F ,接触面上的摩擦切应力为)1~0(,==m m T f στ。在力F 的作用下,圆柱体产生一个微小的压缩量dh 时,则径向将产生微小位移du 。根据均匀变形假设,由轴对称圆柱坐标系的几何方程,可得各方向上的位移增量分别为:

d εz = - dh/h

ρερ??=/du d (a )

ρεθ/u d ?=

由体积不变条件

204

0///=-+??=++h dh p du du d d d z p ρεεεθ

于是

)/(/) (h dh du ρρρ=??

积分后得

du=(1/2)ρ(dh/h )+C

当ρ=0时,即圆柱体中心轴上,du =0,积分常数C =0,于是径向位移 du=(1/2)ρ(dh/h ) 代入式(a ),得径向和周向应变增量为:

h du d h dh d /)2/1( /)2/1(==θρεε d εz = - dh/h

即等效应变增量

h dh d z p p z e /])()()[()3/2(222=-+-+-=εεεεεεεθθ

下面按式(9-1),计算各项功的消耗,并求变形力

??

===v

T T e v T d dh D dV h

dh

dV d W σπσεσ2)4/( 圆柱体上下接触面上消耗的摩擦功增量,考虑到dF =2πρd ρ及T f m στ=,得:

?=F

T f mdudF W σ2

?

==)/()2/()3/2(2)/(32)2/(0

h dh D mG dp p h dh m D T ππ

σ

外力所作功为

Pdh W P =

将以上各式代入功平衡方程式(9-1)中,可求得圆柱体压缩时的外力P 和单位变形力p 分别为:

)3/1()4/(2h mD D P T +=σπ

)/)(3/(1/h D m p T +=σ

这一结果与工程法所得结果相同。

§9. 2 极值原理及上限法

极值原理包括上限定理和下限定理,它们都是根据虚功原理和最大塑性功耗原理得出的,但各自分析问题的出发点不同。上限定理是按运动学许可速度场(主要满足速度边界

205

条件和体积不变条件)来确定变形载荷的近似解,这一变形载荷它总是大于(理想情况下才等于)真实载荷,即高估的近似值,故称上限解;下限定理仅按静力学许可应力场(主要满足力的边界条件和静力平衡条件)来确定变形载荷的近似解,它总是小于(理想情况下才等于)真实载荷,即高低的近似解,故称下限解(见图9-2所示)。

由于上限解所确定的载荷是高估的,这对于保证塑性变形过程的顺利进行,有利于选择设备和设计模具,而且设定一个比较接近实际金属流动行为的运动学许可速度场比较易于办到,因为变形区内质点的流动景象直观、形象,也便于通过网格法等直接观察,或用视塑性法等进行测量计算。因此,上限定理在金属塑性加工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用来解平面应变问题和轴对称问题,而且也可以解某些三维问题,如非轴对称型材的挤压、拉拔、轧制与锻压等。此外,还可用于求解高速变形的温度场,以及金属材料的性能与组织关系等,故本章主要叙述上限定理及其应用。

虚功原理:稳定平稳状态的变形体中,当给予变形体一几何约束所许可的微小位移(因为该位移只是几何约束所许可,实际上并未发生,故称虚位移)时,则外力在此虚位移上所作的功(称虚功),必然等于变形体内的应力在虚应变上所作的虚应变功,其表达式为:

??

?????∑+∑+=k i t ij ij V i A ds du dV d dS u p s S

τεσδ1 (9-2)

实际应用常用功率形式表达

??

???

??∑+?∑+=

k i t ij ij V

i i sp

N ds v dV ds v p S τε

σ (9-3) 式中,左边为外力所作虚功或虚功率,右边第一项为虚应变功耗或虚应变功率消耗,第二项为接触摩擦与刚性界面上剪切功耗或功率消耗等。(i v ?为所在界面上的相对滑动速度),第三项为裂纹形成等的功耗或功率消耗。虚功原理对于弹性变形、弹塑性变形或塑性变形力学问题都是适用的。

图9-2 上限解、下限解与精确解的比较 图9-3 最大塑性功耗原理示意图

最大塑性功消耗原理:在一切许可的塑性应变增量(应变速度)或许可的应力状态中,

以符合增量理论关系的应力状态或塑性应变增量(应变速度)所耗塑性应变功耗(或功率消耗)最大。

证明:设变形体内一点的应力状态向量为*

ij σ,而为运动学许可的某一应变增量向量

R

屈服轨迹 切线

d P ij ε

2

π

θ≤

1'σ

σ’ij

σ’ij *

2'σ

3'σ

Q*

R

206

p

ij

d ε,与之符合塑性变形增量理论关系的应力状态为ij σ,用向量 OQ 表示(如图9-3),向量OQ *表示应力状态为*ij σ在π平面的投影,二者都处在屈服轨迹L 线上,向量OR 表示应变增量p ij d ε在π平面的投影。则两种状态下的塑性功耗之差值的向量形式为

dA p - dA p * = OQ 2QR - OQ *

2QR =(OQ-OQ *)2QR = QQ *

2QR

=ij σ2p ij d ε - *

ij σ2p ij d ε =(ij σ - *ij σ)2p ij d ε

由于屈服轨迹相对于中心点O 是外凸的,即L 线位于过Q 点的切线左侧,所以QQ *与QR

间的夹角θ必小于2/π。因此,以上向量的点积必大于零,即有以下关系

0)(**≥-=-p

ij ij ij p p d dA dA εσσ

常用功率形式表达成

0)(*

*≥-=-p ij ij ij p p dN dN εσσ

这就是最大塑性功耗原理的表达式。它表明符合增量理论关系的应力状态与塑性应变增量

(应变速度)所耗塑性应变功(或功率消耗)为最大。

上限定理是根据运动学许可速度场来分析变形载荷的,设所拟运动学许可速度场为

v ,

,由几何关系确定的应变速度场ij ε

,再由该应变速度场按几何方程与增量理论确定的应力场为ij σ。而变形体中实际的应力场为*

ij σ,于是根据虚功原理和塑性功耗原理可以导出

在一般情况下塑性加工中常用的上限定理的功率表达形式为:

??

?????∑+?∑+≤k i t sv ij ij v i i sp

N ds v dv ds v p ''τε

σ (9-4) 式中,i p 为真实载荷。

用上限法计算塑性加工过程的极限载荷的关键在于拟设塑性变形区内的虚拟运动学许可速度场,这种速度场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速度边界条件;(2)体积不变条件;保持变形区内物质的连续性。而与此速度场对应的应力场则不一定要求满足力平衡条件和力的边界条件。

一般说来,为了获得更接近真实载荷的上限解,通常需设计多种运动学许可的速度场,分别求得各自的上限载荷,从中选择最小者,即为最佳上限解。

到目前为止,上限法中虚拟的运动学许可速度场模式大体有三种模式:

(1)Johnson 模式,通常称为简化滑移线场的刚性三角形上限模式,主要适用于平面应变问题。

(2)Avitzur 模式,通常称为连续速度场的上限模式,它既可适用平面应变问题、轴对称问题,也可用于某些三维问题,用途比较广泛。

(3)上限单元技术(UBET ),目前比较实用的是圆柱坐标系的圆环单元技术。它可用于解轴对称问题,以及某些非对称轴的三维问题。

207

§9. 3 速度间断面及其速度特性

1.速度间断面 如图9-4所示,某一单位厚度的刚性平行四边形ABCD ,以速度V 1向上左运动,从(1)区穿过速度间断面X-X 进入(2)区。在通过速度间断面时,由于切应力的作用,四边形发生歪斜变为A ’B’C’D’,并朝着与原方向成α角的方向继续运动,速度为V 2。

图9-4 速度间断面上的速度间断 a )物理平面 b )速度图

四边形的速度图如图9-4所示。速度V 1或分解为垂直于X-X 方向的法向分量V 1(n)和平行于X-X 的切向分量V 1(t)。同理,速度V 2也可以分解为垂直于X-X 方向的法向分量V 2(n)和平行于X-X 的切向分量V 2(t)。由于塑性变形必需遵守体积保持不变,即材料在速度间断面两侧不允许出现间隙或空穴与物质的重迭或堆积,即根据秒流量相等关系,因此有

'sin sin 21θθ??=??L V L V

式中,αθθ=-'。可见,穿过X-X 时其法向速度分量相等,即满足

)(2)(1n n V V =

而只有速度切向分量不相等,即

)(2)(1t t V V ≠

说明只有切向速度发生不连续变化(或者称速度发生间断变化),也就是说速度间断面两侧的金属发生了相对滑动。所以,整个速度间断量等于切向速度间断量,即速度向量关系式为:

)(2)(1)(t t t V V v -=? (9-5)

四边形ABCD 从(1)区穿过X-X 间断面进入(2)区时,需要消耗功率。若X-X 为直线,穿越的速度间断长度为L ,则所消耗的剪切功率为:

L t v N t t ???=)(τ

'A 'B 'C '

D (1) (2) A v 2

v 1

x

x A B

C D

速度间断φ

H

速度间断面上,τt ≤k。

2.速端图及速度间断量的计算

速端图是以代表刚性区内一不动点O为所有速度矢量的起始点(也称为基点或极点),所作变形区内各质点速度矢量端点的轨迹图形,它是研究平面应变问题时,确定刚性界面和接触摩擦界面上相对滑动速度(即速度间断量)的一个重要工具。

现以矩形断面板条平面应变压缩问题为例,板条宽为2 B,高为2h,如图9-5所示。板条以速度间断面S p将变形区分割为四个三角形区域△AOB(△①)、△COD(△②)、△BOC(△③)和△DOA(△④),每一三角形区都想象和刚体一样以一均匀速度运动。现以压坯横断面中心点为坐标原点,取x-y坐标系(见图9-5a)。△①随上锤头的速度(-v0)向下运动,△②以速度(v o)向上运动,△③和△④由于运动的约束,根据体积不变条件,只能分别以速度-v L = v R = (B/h)v o向左、右作水平运动。

(a) (b)

v L R

(c)

图9-5 矩形断面板条平面应变压缩(a)的流动速度分析(b)及其速端图(c)

由图9-5(b)可知,沿与间断面S p成法线方向的速度分量为

v n(1)=v0cosθ,v n(4)=v0(B/h)sinθ

因之

v n(4)/ v n(1)=(B/h)tgθ

tgθ=h/B

故有

208

209

v n (4)

= v n (1)

即坯料保持不可压缩性与连续性,各三角形沿平行于每一个S p 面互相滑动,平行于S p 面的速度分量分别为

v t (1)= - v 0sin θ 和 v t (4)

=v 0(b/h )cos θ

式中 sin θ=h/√(B 2+h 2)= [1+(B/h )2] -1/2

cos θ=B (B 2+h 2)-1/2 =(B/h )[1+(B/h )2] -1/2

速度间断面上的速度不连续量的绝对值为:

)sin (cos )/()

(4

)

(1

)(θθo o t t t VMB v h W v V V -=-=?

])/(1[/]sin cos )/(2h w v v h W o o +=+=θθ

同理其他各速度间断面上的速度间断量为

])/(1[/2)

(4)

(2

)(h w v V V o t t t VMC +=-=? ])/(1[/2)

(3)(2)

(h w v V V o t t t VMD +=-=? ])/(1[/2)

(3

)(1)

(h w v V V o t t t VMA

+=-=?

据此,根据速度间断量与速度间断面平行的关系以及速度边界条件,在可绘出其速端

图如图9-5(c )。

§9. 4 Johnson 上限模式及应用

Johnson 上限模式是W. Johnson 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用来研究平面应变问题所采用的上限法求解方法。它的基本思路是设想塑性变形区由若干个刚性三角形构成,塑性变形时完全依靠三角形场间的相对滑动产生,变形过程中每一个刚性块是一个均匀速度场,块

内不发生塑性变形,于是块内的应变速度0=ij ε

。因此,式(9-6)的能量基本方程中,若不计附加外力及其他功率消耗的话,其塑性变形功率消耗部分也为零,则上限功率表达式

变为:

??

??

?∑

≤ds v ds v p i

t sv i i sp

''τ (9-6)

Johnson 上限模式求解的基本步骤为:

(1)根据变形的具体情况,或参照该问题的滑移线场,确定变形区的几何位置与形状,再根据金属流动的大体趋势,将变形区划分为若干个刚性三角形块;

(2)根据变形区划分刚性三角形块情况,以及速度边界条件,绘制速端图;

(3)根据所作几何图形,计算各刚性三角形边长及速端图计算各刚性块之间的速度间断量,然后按式(9-6)计算其剪切功率消耗;

(4)求问题的最佳上限解,一般划分的刚性三角形块时,几何形状上包含若干个待定几何参数,所以须对待定参数求其极值,确定待定参数的具体数值以及最佳的上限解。

这里应指出一点的是,刚性三角形块划分时,要注意任一刚性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不能

210

同时邻接同一速度边界条件,否则绘不出该三角形的速端图。

例一,平冲头压入半无限体

参照该问题的滑移线场,设想其上限模式如图9-6所示,由于对称性,只研究其右半部分。变形区由三个刚性等腰三角形块构成,设其底角为α(待定参数)。并设接触表面光滑无摩擦。三角形各边,除两侧自由表面外,都是速度间断面。图中虚线表示金属质点的流线。设冲头压下速度为v o =1。据此,可绘出其速端图,如图9-6(b )所示。因此,可写出各块间的剪切功率计算式,为

p ?(W/2)2v o = k(OB 2Δv OB + AB 2Δv AB + BC 2Δv BC + AC 2Δv AC + CD 2Δv CD )

式中,p 为平均单位压力。

图9-6

根据图9-6的图形的几何关系,各速度间断线的长度为 OB=AB=AC=CD=W/(4cos α) 和 BC=AD=W/2 式中,W 为冲头宽度。

同样根据速端图,可计算出各速度间断面上的速度不连续量分别为

αsin /o CD AC AB O B v v v v v =?=?=?=? αtg 2o BC v v =?

将它们代入上式,经整理后,得

]ctg )cos /(sin 1[)2/(ααα+??≤??o o v W k v w p

其应力状态系数(上限法中常称之为功率消耗系数)

ααασcos sin /)cos 1(2/2+==k p n

=(tg 2 α +2)/tg α

对待定参数tg α进行优化,即取极值dp /d (tg α)=0,得tg α=2,即α='4454?,将其代回原式,得这一问题在该上限模式下的最佳上限解为n σ=2√2=2.83, 而这一问题的滑移线场

211

解为57.2=σn ,高了约10%。如选用更接近滑移线场的上限模式,则精度可高些。

例二 板条平面应变挤压

首先讨论不考虑死区的光滑模面板条挤压。参照其滑移线场,将变形区简化为由一对刚性三角形块构成(其中θ为待定几何参数),其速度间断线和速端图如图9-7所示。图中虚线为金属质点的流动情况。

设挤压轴以速度v 0向右运动,挤压垫上平均单位压力为p 。由于光滑模面上0=k τ,因此,可写其能量关系式

p 2v 02(H/2) = k(BC 2Δv BC + BC 2Δv BC ) (a) 由变形区的几何关系,知H/h=λ(挤压比)和体积不变条件01v v ?=λ,得

)s i n 2/(Φ

=H BC AC=h/(2sin θ)=H/(2λsin θ) Φ=?c o s /0v v BC Δv AC =v 1 /cos θ= λ2v 0 / cos θ 将其代入式(a)和化简后,得

p=k(1/sin Φ cos Φ +1/sin θ cos θ)

(a ) (b )

图9-7 不考虑死区的光滑模面的板条挤压??

?

??=λh H (a )上限模式;(b )速端图

由图知,H =λh ,故有θλtg tg =Φ,代入上式,得 p=k(1+λ)(1+λtg 2θ)/(λtg θ)

对待定参数tg θ进行优化,即由dp /d tg θ=0,得tg θ=1/λ时的上限解为最佳值

]/)1[(2λλ+=k p 或 n σ= p/2k = (1+λ)/√λ

当3=λ时,31.2=σn ,而上一章知,这一问题的滑移线理论解为1. 71。

这一上限解比滑移线理论解高出约35%,究其原因是变形区只取了一对刚性三角形,

与实际变形区范围相差较大。如果划分为两对、或三对、或四对三角形的话,使之尽可能接近实际变形区的大小(如图9-8所示),各自对应的上限解结果见表9-1,可见精度有很大提高。

H

C

v 0

h

A

B

φ

v 1

θ

D

△v AC

△v BC

△v AB

O v 0-1

R

v 1

212

9-1 不同刚性三角形速度模式的计算结果

速度模式

滑移线法

上 限 模 式 (见图9-8)

(a ) (b ) (c )

(d )

p /2k 1. 71 2. 31 2. 00 1. 77

1. 75

由以上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变形区内刚性三角形块布满程度与实际变形区的接近,其上限解结果的精度也提高。

图9-8 光滑模面挤压(λ=3)变形区划分为两对(a )三对(b )四对(c )三角形时及其速端图

其次,当模面粗糙及考虑死区时,板条平面应变挤压的上限模式与速端图分别如图9-9所示,图中(a )死区角度为α;图中(b )和(c )为挤压比很大时,死区界面为曲线,简化成两个死区角度的情况,图中Φ角为待定几何参数。

图9-9 挤压比很大时考虑死区的上限模式其他方案及速端图

C B

H

h

A v 1 v 0 θ α

φ

△v 35

△v 45 △v 31 O

v 0

v 1

v 0 v 1 1 2 3 4 5

α1

α2 v 0

v 1 O △v 34 △v 24

△v 23

213

§9. 5 Aviztur 上限模式及应用

B. Avitzur 上限模式为连续速度场模式,其基本思路是把整个变形区内金属质点的流动用一个连续速度场v i = fi (x , y , z )来描述。同时考虑塑性区与刚性区界面上速度的间断性及摩擦功率的影响。因此,Avitzur 上限模式的基本能量方程与式(9-4)是一致的,常简化为

N = N d + N t + N f + N q 式中,???

=

dv N ij ij v

d ε

σ 为塑性变形功率消耗 (9-7) ???∑=ds v N t t st t τ 为速度间断面上剪切功率消耗 (9-8) ???∑=ds v N i f sv f τ 为接触面上摩擦功率消耗 (9-9) ??

=ds v q N i i sp

q 为附加外力消耗的(取“+”号)或向系统输入的附加功率

(取“-”号) (9-10)

注意,以上各式右边中的速度场v i 、ij ε

以及ij σ等都是运动学许可的。 现讨论一下塑性变形功耗的计算。

由应力张量分解方程

m ij ij ij σδσσ+=' )1,(==ij j i δ (a )

(0,=≠ij j i δ)

式中,m σ为平均应力 和塑性变形体积不变条件

0=++z y x εεε

(b ) 得

ij ij ij m ij ij ij ij ij εσεσδεσε

σ ''=+= (c ) 根据Levy-Mises 流动法则塑性条件

'/'λε

σd ij ij = (d ) 和Mises 塑性条件

22''2

1

'k I ij ij =?=

σσ (e ) 将式(e )代入式(d ),得

k d ij ij /)2/''('σσλ?= (f )

214

再将式(f )代入式(d ),便得

2/'/'ij ij ij ij k εεε

σ ?= (g ) 因此,总的塑性变形功耗的计算式为

???

???==

dv dv N ij ij v ij ij v

d εσε

σ ' ???

?=dV k

ij ij v

)2/(2εε

???

=dV T

e v ε

σ (9-11)

式中,k T 3=σ 变形材料的流动应力

ij ij e εε

ε ??=)3/2(/ 等效应变速度。

一、直角坐标平面应变问题

——考虑侧鼓时板坯的平锤压缩 平锤压缩板坯时,由于接触表面摩擦的阻碍作用,使表面层的水平流动速度v z 小于中心层的,导致出现侧面鼓形,如图9-10所示。若z 轴向(垂直纸面)的应变极小,仍是一个适合于用直角坐标描述的平面应变问题。由于变形的对称性,坐标原点取在中心点O 上,可以研究右上部分。

为了建立考虑侧面鼓形时的运动学许可速度场。首先分析不考虑侧鼓时的运动学许可速度场。

由边界条件y = 0,v y = 0和 y = ± h ,v y = 2

v ±,设v y 与坐标成线性关系,即 v y =h

y

v 20-(第一象限内)。

按体积不变条件,平面应变问题有y x εε

-=于是h

v

x v x x 20+=??=ε 。积分得 ?

+==

C x h

v dx v x e

x 20

ε

由边界条件x = 0, v z = 0,得C =0,于是得

h

x v v x ?=

20 可见不考虑侧鼓时,v x 与y 无关,即x v 从中心至表层是均匀的。当考虑侧鼓时,v x 沿y 的

2W

y

2

0v

- 2

0v + O

v s x

2h

图9-10 带侧鼓时的板坯平锤压缩

215

分布不均匀,即v x = f (x , y )。现根据v x 从表层至中心逐渐增大的特点,假设v x 沿坐标y 轴是按指数规律变化,常令

h

by x e

h

x v A

v /02-= (A 、b 为待定参数) 以此作为设计考虑侧鼓时的平锤压缩板坯的运动学许可速度场的出发点,来研究整个运动学许可速度场的情况。

根据平面应变的几何方程和体积不变条件得

???

???

???

=-=-=??==??=--0

22/0/0z h by x y y h by x x e h Av y v e h

Av x v εεεε

(a )

由式(a )第二式,得

?

?

--==dy e h

Av dy v h

by y y /02ε )(22/0x f e b

v h

by +=

- 由边界条件y = 0, v y = 0 ,求得b

Av x f 2)(0

-

=,因此 ]1[2/0-=

-b by y e v b

A

v 在 y = h 的表面上,2

v v y -

=,所发,求得特定参数 )1/(b e b A --=

于是,

???

???

???

=--=-=

----0

)1()1(2121/0

/0

z h

by b y h by b x v e v e v e h x v e

v v (b ) 这样,该式便只剩下一个待定参数b 了。

将式(b )代入式(a ),得

216

?????

?

?????

===--=??=???

? ????+??=-=--=-=------0)1(22121)1(2)

1(2/202/0/0xz yz z h

by b x y x xy x h

by b y h

by b x e e h x v b y v x v y v e e h bv e

e h bv εεεεε

εε

(c ) 将式(c )代入式(9. 11),积分经整理后得

?+=dv k N xy x v d 2

22εε

dxdy x h b e e h b v k h w h

by b 22

00/01)1(222??

? ??+-=??--

??

?

?????????????

????? ??+++??? ??+=222204112ln 24112w h b h wb b h w h b w kv (d ) Avitzur 设接触表面上摩擦应力mk k =τ,m 为摩擦因子,m = 0~1. 0。接触表面上的速度不连续量b

b h y x

t e h

x e bv v v --=??? ??-==?210。代入式(9. 9),得 dx e h

x e bv mk N b

b

f ---?

=?

)1(202

h w v e be mk b b 20)

1(221---= (e ) 于是,

)(212wv N N k k p n f d +?==

σ ?

??

?????-+??? ??+++??? ??+=h w e b m h w b h w b wb h h w b b 14412ln 41212222 (f ) 上式求极值可确定待定参数b ,即

0=??b n σ

,经一系列数学推导求出 ??

? ????? ??+=

h w m b 213

(g )

将b 值代入式(f ),得该模式下的最佳上限解为

217

?

?

?

????? ??+?

?? ??-+=w h m m h w m n 421423412

σ (9. 12) 若不计侧面鼓形,上式右边第三项为零,得到与式(7. 10)同样的结果。

二、极坐标平面应变问题——宽板的平辊轧制 宽板平辊轧制是一个常见的平面应变

问题,若接触弧用弦代替,便类似于楔形件

在斜锤间的平面应变压缩。对于这种问题,

除了能用工程法按直角坐标分析方法外,也能用上限法按极坐标进行分析(见图9-11),

而且往往更切合实际。

由图9-11可知,接触弦线的倾角αα?,2

0=为轧制时的接触角,

从几何关系上知

D

h

?-

=1cos α 式中,D ——轧辊直径;

h H h -=?——绝对压下量;

H 、h ——分别为轧制前、后轧件的厚度。

为便于用极坐标进行分析,设变形区的入口界面、出口界面以及中性界面的方程分别为

??

?

??

===00201sin 2/ :sin 2/ : sin 2/:???γh r h r H r v 中性界面出口界面入口界面 (a ) 并设变形区内的金属仅有沿径向的流动,即设运动学许可流速场为

0),,(===z r v v r f v ??

根据几何方程式和体积不变条件方程,得一偏微分方程

0=+??r

v r v r

r 解该偏微分方程式,得

r C v r /)(?=

设轧件进入辊缝的水平速度为v 1。根据边界条件r = r 1时,v r 1=v 1cos φ。得积分常数 C (?)=r 1v 1cos ?

O

P R

O 1

H

v 0 v 2 ?

r p r 1

r 2

v 0

r n

v v 1 θ 图9-11 宽板平辊轧制的极坐标平面应变分析

218

因此,变形区内的速度

r

v r v r ?

cos 11=

(b ) 式(b )反映了v r 满足刚端速度的要求。但是v 1并不是原始速度,轧制时的原始速度是轧辊辊面上的线速度v 0。v 1与v 0之间的关系可以根据滑动摩擦轧制状态下,中性点处,即r = r v ,0??=的点上v rv = v 0的条件来确定。于是有

10

1cos ?r v r v v =

将它代入式(b ),得

0cos cos ??

r v r v v r =

(c )

将式(c )代入几何方程式,得应变速度场为

???

?????

???

===-=??=-===-=??=0cos 2/sin 21cos /cos cos /cos 0200200

20???εεε???εε??ε??ε

z zr z v r

r r v r v r r r v r v r r v r r v r v r r

v (d )

将式(d )代入式(9. 11),并考虑到式(a )的关系得

dr d r v kr N r r v d ????20

0sin 4

3

11

cos 220

12

-?=

??

h

H

f v kh v ln )(cos 2000??=

(e ) 式中,)(,sin /)()(0000????f g f =的值见下表

???

? ??=-=

?

00

20

,23sin 43

1)(0

?????E d g 为椭圆积分值。

轧制时的接触角α一般不大于25°。由上表可见,当?<=

5.122

?时,完全可取

1)(0=?f 。

为了计算摩擦功率消耗,设接触摩擦应力)1~0(==m mk h τ。对于轧制过程来说,接触面上的速度不连续量分别为:

后滑区 )(:)(001???=-=?≥r f v v v r r

219

前滑区 )(:)(002???=-=?≤v v v r r r f 于是,由式(9-9)得

??

?

????

??

????? ??-+???

? ?

?-=?

?

dr r r mkv dr r r mkv N r r r r f v

1122

100??

?

???

?????

???? ??+-+=Hh h h h h H mkv v v v 200ln )2(sin ? (f ) 在入口刚、塑性区界面上k t =τ,速度不连续量为0

1011cos sin sin ??

?r v r v v v t ==?,由式(9. 8)

第二项,知入口界面上的剪切功率消耗为

0`001001cos )

cos 1(2cos sin 20??????H h kv d r r kv N v v t -==?

同理,在出口刚、塑性区界面上

0`0010

2cos )

cos 1(2cos sin 20

??????H h kv d r r kv N v v t -==?

于是,刚、塑性区界面上总的剪切功率消耗为

??

?

??+-=+=h H h kv N N N v t t t 11cos )cos 1(200021?? (g )

由图9-11知,轧制压力P 所供外部功率可近似地认为是

θθωωsin 2sin 220

R

v lR p PR M N p ?

=== θsin 0lv p = (h )

式中,ω——轧辊的角速度??

? ?

?=

R v 0ω; 2

D

R =

——轧辊半径; θ——轧制压力角,一般可取2

αθ=

h R l ??=——接触弧长的水平投影; p ——平均单位轧制压力。

根据上限定理N p ≤ N d + N f + N t ,得平均单位轧制压力的上限解为

???????????? ??+-+=

h H h

H h l k

p 11)cos 1(ln cos sin 00

??θν

220

??

??????????????? ??+-++Hh h h h h H m

v v v 20ln )2(ctg 2? 设2

αθ=

,及由图9. 11知,2

0α?=

,代入上式,得

??????

??

???? ??+??? ??-+=

h H h H h l k p 112cos 1ln sin 2ααν

??

??????????????? ??+-++Hh h h h h H m v

v v 2ln )2(2

ctg

????????

???? ??+??? ??-+==

h H h H h l k p n 112cos 1ln sin 12αανσ ??

??????????????? ??+-++Hh h h h h H m v

v v 2ln )2(2

ctg 2α (i )

式(i )对h v 取极值,即取

0=v

dh dn σ

,便可确定本问题最佳上限解时的中性面位置 ?????

?

?????? ??+??? ??-+=h H h H l dh dn v 112cos 1ln sin 1αασ 02ln 22

ctg

22=??

??????????????? ??++-+Hh h m v α

????????? ??+??? ??-+-=???

? ??h H h H m Hh h v 112cos 1ln 2tg 2ln 2αα (9. 13) 将式(9-137)代回式(i ),经整理后,得

)2(2

sin

42

v h h H l m n -+=

α

σ (9. 14)

若近似地取12

cos

≈α

,2

2

sin

αα≈

,则式(9. 13)和(9. 14,还分别可简化成

h H m Hh h v ln ln 2α-=???

? ?? (9. 15)

221

)2(2

v h h H l m n -+=

ασ (9. 16)

三、圆柱坐标轴对称问题——圆盘的镦粗

圆盘镦粗是一个典型的适合于用圆柱坐标描述的轴对称问题。为便于分析,将坐标原点取在圆盘中心点上,并不考虑侧鼓,如图9-12所示。

根据圆柱坐标轴对称问题金属流动的特点

0=?v ,并设v z 沿坐标z 呈线性分布,即

h

zv v z 0

-

= 由于锤头向下压缩时,半径为r 的圆周界面便向外扩大,根据体积不变条件,则

0202=+r rhv v r ππ

所以 021v h

r

v r =

于是,此时的运动学许可速度场为

0=?v ,021v h r v r =

,h

z

v v z 0-= 根据几何方程式得

h v r v r r 20=

??=ε

, r r h

v

r v εε? ===20 ?εε

ε

220-=-=-=??=r z r h

v

z v 这是符合体积不变条件0=++z r εεε

? 的。 由于不考虑侧面鼓形,因此有

0===zr z r εεε

?? 由式(9-11)得

)2( )(32

122rdrdz dv dv k

N z v d πε==?

02023v R v R k T πσπ==

接触表面的相对滑动的速度h r v v v s

h z r

t 20/=

=?=,而T K m

mk στ3

==所以 R

O r

h

r v r

-

2

v +

2

v 图9-12 圆柱体镦粗

抽油机功率法调平衡技术的重要性

抽油机功率法调平衡技术的重要性 摘要:在抽油机管理中电流平衡度常用于判断抽油机是否平衡。而实际上,测量电流时所采用的普通钳形电流表,只能反映电流的幅值,不能反映正负,因此电流平衡并不能反映抽油机一定平衡。本文提出的抽油机功率法调平衡技术,综合考虑了瞬时电流、电压、功率因数的影响,能够判断电机处于发电还是用电状态,从而真实的反应抽油机的平衡状况,克服了电流法存在的虚假平衡问题,同时也对油田生产的节能降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抽油机功率法平衡 一、前言 游梁式抽油机是油田生产的主要设备,其平衡运行是抽油机安全和节能的基础。抽油机在不平衡状态运行时,易造成减速器损坏、减短皮带使用寿命、抽油杆断裂和电能浪费,给抽油机井的安全造成了潜在的威胁。目前,榆树林油田判断抽油机是否在平衡状态下运转的主要方法是采用钳形电流表,测量电动机上下冲程中的电流峰值,用下冲程电流峰值比上冲程电流峰值,当比值在0.85~1.15之间时,即认为达到了平衡状态,这种方法被称为电流法。电流法存在以下缺点: 一是在实际操作上,电流表数值变化较快等因素的影响,测试人员仅靠眼睛的目测很难读取准确的数值;三是某些严重不平衡的井,其下冲程(或上冲程)的电流在相位上已反相变成做负功的电流,而钳型电流表无法区分电流的相位。 由于上述原因,电流法从理论和实际操作上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准确性较差,为此榆树林油田引进了功率法调平衡技术。 二、功率法调平衡技术原理 抽油机是否平衡,可以通过电动机在上下冲程中的输出电能与输入电能是否相等来加以判断,而电动机的输出电能与输入电能成正比。因此,又可以通过测试电动机在上下冲程的输入电能是否相等来加以判断。 此公式的意义实际上是指电机在上冲程的功率曲线所包围的面积与电机在下冲程的功率曲线所包围的面积相等。也就是说上冲程所耗电能与下冲程所耗电能相等。功率法调平衡就是分别测量运行中的电动机在驴头的上下冲程中所耗电能,用两值中的小者与大者相比,当比值大于0.5时,即认为达到了平衡状态。 三、功率法调平衡技术现场应用情况 1.调整方法 以树59-63井为例说明如何应用功率法对抽油机进行平衡调整,图1是此井

配方施肥教案

第一节植物生长发育与营养元素 四、配方(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与技术 (三)配方施肥的基本方法 复习:(2-3分钟)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配方施肥的含义和依据,以及配方施肥的考虑分析因素,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配方施肥的含义和需考虑分析因素。 一、含义:学生注重对概念的理解,教师介绍并对概念点评。 ①综合利用现代农业成果 如: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肥料效应、施肥技术等方面 ②以有机肥为前提,考虑营养元素适用量和比例 ③包括二方面内容:

即a 、配方: b 、施肥: 二、因素:1 、植物营养特性 2、肥料利用率 3、其他因素 引入:那么具体的农业生产中如何进行配方施肥呢?这就是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新授:(三)配方施肥的基本方法 学生看书后回答:配方施肥的基本方法有哪些?(3-4分钟) 学生回答: 有地力分区(级)配方法、养分平衡法、地力差减法、肥料效应函数法、养分丰缺指标法、氮、磷、钾比例法等。 书中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常用的养分平衡法 即平衡施肥法,其主要思想是:用作物目标产量所需养分量,减去土壤当季可供养分量,按剩余的差数予以施肥补充。 教师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要求出肥料施用量,除了与作物目标产量所需养分量、土壤所供养分量,还与肥料的哪些因素有关?(4-5分钟) 学生回答:还与肥料利用率、肥料养分含量有关。 教师提问: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四个量:作物目标产量所需养分量、土壤所供养分量、肥料利用率、肥料养分含量,同学们请想一下,这四个量与肥料施用量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先在纸上写一下,然后举手告诉大家!(5-6分钟) 学生回答: 1、作物需肥量:(5-6分钟) 作物目标产量需肥料=目标产量×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 例一:计划667m 2 水稻户600kg 稻 谷,请同学们查表(7—6)计算:每667m 2 水稻需N 、P 、K 各多少kg ? 教师指出公式中1、2、3是参数根 据资料可求得,那么根据4(即肥料中养分含量),可求出x (即肥料施用量) 特别强调“肥料利用率”因素, 为推导公式做准备! 如果学生未能答出,或未能答全,老师应当加以引导。

极限曲率法及其应用

石 油学报 1997年7月ACT A PETROLEI SINICA 第18卷 第3期*苏义脑,1976年毕业于武汉钢铁学院机械系,分别于1982年、1988年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为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通讯处:北京学院路910信箱。邮政编码:100083。 极限曲率法及其应用 苏义脑* (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北京) 摘 要 水平井井眼轨道预测和控制问题的技术关键是准确计算各种造斜工具的造斜能力。在综合分析定向井轨道预 测方法和水平井预测控制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计算导向动力钻具和各种转盘钻钻具组合造斜能力的新方法—— “极限曲率法”,并对国际上当前流行的“三点定圆法”及极限曲率法作了讨论和对比;给出了极限曲率法在计算工具造斜 能力和工具选型、系列工具的总体设计和井眼轨道的预测控制这三方面的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是一种与实践相符程度 较高、实用性较好的新方法。 主题词 水平井 轨道控制 轨道预测 分析研究 1 前 言 井眼轨道预测是井眼轨道控制技术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对定向井井眼轨道的预测方法,目前国内外主要有[1]:(1)根据经验评选钻具组合的造斜率并以此预测井斜变化;(2)把钻头侧向力作为定量指标来预测井斜变化;(3)把钻头合力方向作为实际钻进方向;(4)把钻头轴线方向作为实际钻进方向;(5)把“平衡曲率”作为钻进曲率以确定钻进方向;(6)用岩石—钻头的相互作用模型确定钻进方向;(7)用力—位移模型确定钻进方向。 钻井实践表明,在上述几种方法中,如(6)、(7),固然可以作为精确的预测方法和手段,但预测程序中要用到地层、钻头的很多特征参数以作为输入参数,而这些参数在实际中较难准确地加以确定,因此其实际应用受到限制;如(2)、(3)、(4),因未考虑地层因素的影响,其预测结果往往误差较大;如(5),井眼实钻轨道并不会遵循“平均曲率”,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有一定问题;对(1),由于是根据经验,将使这种方法应用的普遍性受到较大限制。 水平井井眼的轨道预测是定向井井眼轨道预测的进一步扩展。从预测方法本质上没有根本的区别。但由于水平钻井本身的特殊性,有可能把上述几种不同的方法加以综合研究和发展,以形成一套在水平井中实用的轨道预测方法。 在长、中半径水平井钻井过程中,有两个突出特点:(1)在钻进过程中较普遍地采用各种弯壳体导向动力钻具,尤其在中半径水平井中,由于结构原因,钻头侧向力往往较常规定向井钻进过程中的钻头侧向力明显增大;(2)在井斜角从0°到90°的渐增过程中,地层力经历了由正变负(跨越零值)的过程。因动力钻具允许使用的钻压较小,则与钻压成正比的地层力与钻具组合产生的钻头侧向力相比是一个小量。 基于上述两个特点可知,在水平钻井中,钻具组合的造斜能力基本上确定了井眼曲率。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求一种新的方法,一方面可以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定量确定工具或下部钻具组合的造斜能力,另一方面避免输入钻井过程中很难确定的地层特性参数和钻头切削异性指数,从而使方法简单实用。这一方法正是本文提出的极限曲率法,又称K c 法。 国外目前普遍采用“三点定圆法”(Three point geometry )来确定导向钻具组合的造斜能力。但这种方法由于建立在简单的几何关系基础上,其计算结果往往与实际钻进结果误差较大,本文将对这种方法作出分析和

第四章 会计记账方法-借贷记账法下的试算平衡

2015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内部资料 会计基础 第四章 会计记账方法 知识点:借贷记账法下的试算平衡 ● 详细描述: 试算平衡的分类: 例题: 1.借贷记账法下的发生额平衡是有()决定的。 A.“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 B.“资产=权益”的会计等式 C.平行登记要点 D.账户的结构 正确答案:A 解析:发生额试算平衡的直接依据是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2.科目汇总表中,所有科目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与所有科目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应该相等,这是由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决定的。 A.正确 B.错误 发生额试算平衡发生额试算平衡是指全部账户 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与全部账 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保持平 衡, 即: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 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 生额合计 发生额试算平衡的直 接依据是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 则。 余额试算平衡 余额试算平衡是指全部账户借 方期末(初)余额合计与全部 账户贷方期末(初)余额合计 保持平衡, 即:全部账户借方 期末(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 贷方期末(初)余额合计 余额 试算平衡的直接依据是财务状 况等式。

正确答案:A 解析:科目汇总表的编制方法是,根据一定时期内的全部记账凭证,按照会计科目进行归类,定期汇总出每一个账户的本期借方发生额和本期贷方发生额,填写在科目汇总表的相关栏内。 3.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试算平衡包括发生额试算平衡法和余额试算平衡法 B.发生额试算平衡法是根据本期所有账户借方发生额合计与贷方发生额合计的恒等关系,检验本期发生额记录是否正确的方法 C.余額试算平衡法是根据本期所有账户借方余额合计与贷方余额合计的恒等关系,检验本期账户记录是否正确的方法 D.余额试算平衡根据余额时间不同,分为月末余额平衡与年末余额平衡 正确答案:D 解析:余额试算平衡根据余额时间不同可分为期初余额试算平衡和期末余额试算平衡两种。 4.下列关于发生额试算平衡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其根据是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B.公式为: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C.如果结果为平衡,则计入各账户的发生额可能是正确的 D.如果结果为平衡,则计入各账户的发生额肯定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A,B,C 解析:发生额试算平衡是指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与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保持平衡, 即: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发生额试算平衡的直接依据是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如果结果是平衡的,则证明计入各账户的发生额可能是正确的,但不排除漏记重记等可能性。 5.用公式表示试算平衡关系,正确的有()。 A.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B.全部账户本期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余额合计 C.负债类账户借方发生额合计=负债类账户贷方发生额合计 D.资产类账户借方发生额合计=资产类账户贷方发生额合计 正确答案:A,B

多功能电能平衡测试仪操作方法

多功能电能平衡测试仪操作方法 一、仪器准备: 1、根据被测电路作电源输入选择: A.被测电路为三相三线制时,可用内引380输入,此时将电源选择开关扳向“内引380V”当从“U1”“*”间接入 380V电压时,仪表电源接通。 B.其他单相电源,三相四线制电路,均需外接220V电源,电源开关扳向“外接220V”位。 2、根据被测电路和测试方法准备钳型互感器和电压采样 线的插入。 A.单瓦特计法测试,在“I1U1”输入插座插入红色标记钳型互感器,电压采样夹插头。 B.二瓦特计法测试,在“I2U2”输入插座插入蓝色标记钳型互感器,电压采样夹插头。 C.三瓦特计法测试,在“I3U3”输入插座插入黄色标记钳型互感器,电压采样夹插头。 3、根据被测电路电源的仪表工作电源是否同一电网,将 “同步选择开关”扳向正确位置。 4、需打印输出时,稳妥、紧密联接仪表与打印机信号线插 口,将信号线缆中直流电源插头插入打印机电源输入插

口,打开打印机电源开关。仪表通电后,打印机启动,打印出四色方框表示,打印机处于正常状。 态 二、各线制被测电路接线方法: 1、单相电路: 以单瓦特计法对单相电路的测试接线方法: A.用一套钳型电流互感器和二只电压采样夹,插头必须插入同色标插座,另一只电压采样夹必须是黑色“*”并插入“*”零电位插座。 B.电路零线、相线无须区别,任意钳夹。 C.“U1”电压采样夹必须与“I1”钳型电流互感器对应处于同一相线上。 D.“*”黑色线夹接于电路另一线上班即可。 E.工作电源须外接220V电压。 2、三相三线制电路: A.以双瓦特计方式作三相三线制电路测试接线方式。适用于 平衡、不平衡三相四线制电路的测量。 B.用二套钳型电流互感器和三个电压采样夹。其中一套必须 是“I1U1”红色标,另一套蓝标任意。 C.电源选择开关扳向“内引380V”位,无须再外接220V工 作电源。 D.被测电路三相相序不论,二钳互感钳夹于任意二相上。同

测土配方施肥的原理及方法

《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3期 我国当前农业用肥普遍存在肥料的表施或浅施、过量施用氮肥和过多地使用某种营养元素等不合理的施肥现象,造成肥料易挥发、流失,难以达到作物根部,不利于作物吸收,肥料利用率低;容易造成种子的烧伤或铵中毒,还可能会对作物产生毒害,妨碍作物对其他营养元素的吸收,引起缺素症。 对于施肥来说,首先要确定氮、磷、钾养分的用量,然后确定相应的肥料组合,通过提供配方肥或发放施肥建议卡,指导农民正确施用肥料。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在有机肥为基础的条件下,产前提供氮磷钾和微肥的施用量和比例,以及相应的施肥技术,其特征是“产前定肥”[1,2]。 1测土配方施肥的原理 一是元素的营养学说。植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N、P、K、C、H、O、Ca、Mg、S、Fe、B、Mn、Mo、Zn、Cu、Cl等16种营养元素,其中N、P、K是大量元素,C、H、O、Ca、Mg、S是中量元素,Fe、B、Mn、Mo、Zn、Cu、Cl是微量元素。二是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律和不可代替律。植物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不论在植物体内含量多少,均有各自的生物功能,它们的营养作用是同等重要的,而每种营养元素具有的特殊的生理功能是其他元素不可代替的。三是养分归还学说。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从土壤中不断吸收各种营养物质,植物的长期吸收利用会使土壤的某些养分变的越来越少,养分失去平衡,地力逐渐下降,若要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带走的各种营养元素。四是最小养分律。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决定其产量高低的是土壤中有效含量最低的那个养分,在一定的范围内产量随这个养分含量的增减而增减,忽视这个最低养分,即使再增加其他养分也难以提高作物的产量。五是报酬递减律。在其他栽培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作物产量随之增加,达到一定程度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作物产量反而减少。六是综合因子作用律。作物生长发育除养分因子外,还有水分、温度、光照、空气等环境因子和良种、植保、耕作、栽培等农业技术措施,单靠一个因子或一项措施是不可能使作物获得高产的,存在着诸多因子的交互效应。 2测土配方施肥遵循的原则 一是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的原则。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沃的重要指标,增施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提高土壤的肥沃度。二是大量、中量、微量元素相配合的原则。强调氮、磷、钾肥的相互配合,并补充必要的中、微量元素才能获得高产稳产。三是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原则。只有坚持用养结合,才能使作物—土壤—肥料形成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 3肥料用量的确定方法 一是土壤、植株测试推荐施肥法。这个技术综合了目标产量法、养分丰缺法和作物营养诊断法的优点,根据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养分的不同特征,采取不同养分的调控,主要包括氮素的实时监控、磷与钾养分的恒量监控及中、微量元素养分的矫正施肥技术。二是肥料效应函数法。该方法是根据“3414”的田间试验结果建立当地主要作物的肥料效应函数,直接获得某一区域,某种作物的氮、磷、钾肥料的最佳施用量,为肥料配方和科学施肥提供依据。三是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法。通过土壤养分测试结果和田间肥效试验结果,建立特别地区、不同作物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提供肥料配方。土壤养分丰缺状况用“3414”试验的相对产量的高低来表示,对某一地区的土壤通过养分测定,就可以了解土壤养分的丰缺状况,提出相应的推荐施肥量。四是养分平衡法。根据作物目标产量的需肥量与土壤供肥量之间的差测算目标产量的施肥量,通过施肥补充土壤供应不足的那部分养分。养分平衡法涉及到作物需肥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肥料中有效养分含量等参数[3,4]。 4测土配方施肥的步骤 一是土壤养分含量的测定。土壤养分含量是制定肥料配方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土壤养分含量的测定可以了解土壤的供肥能力。二是田间试验。田间试验是获得各种作物最佳施肥量、施肥时期、施肥方法的根本途径,也是筛选、验证土壤养分测试技术,建立施肥指导体系的基本环节。通过田间试验能摸清土壤养分矫正系数、土壤供肥量、农作物施肥量、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为构建施肥模型和肥料配方提供依据。三是配方设计。肥料配方设计是测土施肥技术的核心。通过总结田间试验、土壤养分含量等数据,划分不同施肥区域,同时根据气候、地貌、土壤、耕作程度等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结合专家经验,提出不同作物的施肥配方。四是矫正试验。为了保证肥料配方的准确性,最大限度地减少肥料的批量生产和大面积应用的风险,在施肥分区设矫正试验,验证其施肥配方的正确性,并完善肥料配方改进施肥参数。五是配方加工。配方落实到农户田间是配方施肥的最终目的,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作物的需肥量,加工配方肥—— — 测土配方施肥的原理及方法 卢学中 (青海省互助县农机化学校,青海互助810500) 摘要测土配方施肥是一种科学施肥技术,主要阐述了测土配方施肥的原理、原则以及方法、步骤,旨在探寻节本增效显著的科学施肥方法。 关键词测土配方施肥;原理;原则;方法;步骤 中图分类号S1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0)03-0295-02 收稿日期2010-01-22 资源与环境科学 295

回溯法论文-回溯法的分析与应用

沈阳理工大学算法实践与创新论文

摘要 对于计算机科学来说,算法的概念是至关重要的,算法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清晰指令,也就是说,能够对一定规范的输入,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所要求的输出。为了更加的了解算法,本篇论文中,我们先研究一个算法---回溯法。 回溯法是一种常用的重要的基本设计方法。它的基本做法是在可能的范围之内搜索,适于解一些组合数相当大的问题。圆排列描述的是在给定n个大小不等的圆 C1,C2,…,Cn,现要将这n个圆排进一个矩形框中,且要求各圆与矩形框的底边相切。圆排列问题要求从n个圆的所有排列中找出有最小长度的圆排列。图着色问题用数学定义就是给定一个无向图G=(V, E),其中V为顶点集合,E为边集合,图着色问题即为将V分为K个颜色组,每个组形成一个独立集,即其中没有相邻的顶点。其优化版本是希望获得最小的 K值。符号三角形问题要求对于给定的n,计算有多少个不同的符号三角形,使其所含的“+”和“-”的个数相同。 在本篇论文中,我们将运用回溯法来解决着图的着色问题,符号三角形问题,图排列问题,将此三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回溯法图的着色问题符号三角形问题图排列问 题

目录 第1章引言 (1) 第2章回溯法的背景 (2) 第3章图的着色问题 (4) 3.1 问题描述 (4) 3.2 四色猜想 (4) 3.3 算法设计 (5) 3.4 源代码 (6) 3.5 运行结果图 (10) 第4章符号三角形问题 (11) 4.1 问题描述 (11) 4.2 算法设计 (11) 4.3 源代码 (12) 4.4 运行结果图 (16) 第5章圆的排列问题 (17) 5.1 问题描述 (17) 5.2 问题分析 (17) 5.3 源代码 (18) 5.4 运行结果图 (22) 结论 (23) 参考文献 (24)

限制软件使用次数实现的方法

限制软件使用次数实现的方法 作者:王守银 作者单位: 刊名: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英文刊名:COMPUTER PROGRAMMING SKILLS & MAINTENANCE 年,卷(期):2009,(15)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条) 1.张洪举专家门诊-Visual Foxpro开发答疑160间 2004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张卓瑜试用床位利用模型浅析医院面临的压力-医院管理论坛2009,26(11) 我院是一所市属精神病三级乙等专科医院.自2000年始,医院将床位使用率、床位周转次数作为年度考核指标.2008年医院又进一步将床位利用率提升为季度考核指标列入考核体系.由于床位使用率和床位周转率成反比关系,所以就将其两项乘积定位为床位利用率.床位利用率能科学地反映医院各项指标的内在联系,能在实际中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许多医院尝试着将床位利用率作为全面衡量医院管理水平和评价医院社会效益的依据之一[1].根据卫生部有关评审标准,床位使用率为85%~93%,选定均值89%为标准化床位利用率100%.因出院病人平均住院日是一项逆指标,等级医院评审标准中设定三级精神病专科医院,出院病人平均住院日≤70天. 2.期刊论文白桂梅.张红霞商品软件试用版的发布一法-计算机与现代化2003(6) 试用版的使用可通过设置有效日期或使用次数来控制,前者较简单,文中以Visual Basic 6.0为例主要说明了后者的实现:建立包含检测使用次数代码的工程,编译工程并打包发布. 3.学位论文宋尚平基于.NET的教育资源共享交互平台的开发与试用2008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校园网带宽和性能的不断提高,有适当条件的学校都相继在校园网上建立起网络教学资源平台,这对我们的课堂教学、网络教学乃至整个教育行业都有很大的益处。为了让丰富的教育资源发挥其应有的效应,设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与交互平台显得相当必要。 本文主要对平台建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想、系统的具体开发的功能模块以及关键技术作出了详细讲述,并进行了平台的试运行。网络教育资源共享互平台的设计应以现代教育思想和软件工程理论作指导,提供多媒体资源等技术手段,构建起内容丰富、形式生动、交互及时的学习共享和交流环境。 本文的研究目标有:提高网络教育资源共享质量与信息交流效果,提高网络教育资源与信息交流的利用率,许多资源无法精确定位,教师在教学中利用资源的次数很少,因此系统内部采用站内查询以及高级选择性的搜索来解决这个问题;使用户界面更加人性化,采用邮箱列表式的展示方式,这样用户更容易上手;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使用更加便捷。当前资源建设缺乏智能管理,目前大部分的资源都缺乏对自身的详细描述并不利于二次开发,所以很难在资源建设的基础之上开发更为深入的应用。这也是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 本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对课题的提出、课题的研究现状、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意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等进行了论述,并对网络教育资源共享交互平台及其对网络教育教学的影响进行说明和阐述。本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 第二部分主要对具体开发的功能模块以及关键技术作出了详细讲述,本文应用软件工程理论对平台进行设计与开发。本部分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 第三部分主要介绍平台试运行案例,并在试运行过程中进行数据的收集,最后进行相关分析,对平台的试运行效果进行总结。同时了解平台的不足之处,为平台的修改完善提供案例支持。本部分主要涉及第五章和第六章。 4.期刊论文王奎升.张嗣伟.Wang Kuisheng.Zhang Siwei钢丝绳连续抽油杆矿场试用情况初步分析-石油机械1999,27(9) 介绍了我国5个油田试用钢丝绳连续抽油杆抽油系统的情况.根据现场试验数据,初步分析了油井产量和泵效得以提高的原因,认为钢丝绳连续抽油杆抽油系统在我国的试用是成功的,无论是下泵深度、泵径,还是钢丝绳连续抽油杆的使用寿命,均超过了国外的水平.钢丝绳连续抽油杆的使用优势已充分显示:接箍数量和事故次数减少,劳动强度减轻,起下速度、泵的有效冲程和冲程效率提高,检泵周期延长.同时,针对钢丝绳连续抽油杆抽油系统试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广应用的建议. 5.学位论文宋伟麻地止咳胶囊的研制2005 麻地止咳胶囊是在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刘尚义主任医师长期临床经验方的基础上,按照国家中药第六类新药的要求,正在研制中的中药新药,主治咳嗽、咳痰,气喘胸闷,腰膝酸软等症。现已完成药学、药效学、毒理学等全部研究内容,通过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初审,并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申报中药新药临床批件,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结果如下: (1)根据方中各味药的性质,兼虑本品长期作为汤剂应用于临床,且疗效显著,拟定了药物加水煎煮提取,一定浓度的乙醇沉淀除杂,合并滤液,浓缩后进一步加工制成胶囊。确定了药材吸水率183%,浸泡时间3小时;采用正交试验对水提工艺进行优选,以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为考察因素,以出膏率和盐酸麻黄碱含量为测评指标;醇沉工艺采用L9(34)正交试验进行优选,以药液相对密度,醇沉浓度,醇沉时间为考察因素,以麻黄碱含量、干膏量为评价指标,筛选出最佳工艺。进行胶囊的制备。试验结果表明 ,工艺稳定,重复性好。 (2)由于制剂工艺为水煎煮提取,作为君药使用的麻黄中生物碱及盐在热水中溶解性能较好,故以麻黄中麻黄碱作为含量测定指标,制订麻地止咳胶囊成品的质量标准,并进行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的方法学研究。方法学研究表明:麻黄碱在0.0868~0.8680μ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重复性实验RSD0.93%,平均回收率99.49%(RSD2.14%),方法简便易行、稳定可靠。对方中各药进行薄层色谱鉴别研究,制订了麻黄、甘草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并按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ⅠL)胶囊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检查,三批样品均符合要求。 (3)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观察了麻地止咳胶囊给予动物灌胃后出现明显的止咳、化痰、平喘、抗炎、抑菌、补肾、调节动物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麻地止咳胶囊各剂量给药组均能使小鼠咳嗽次数减少、浓氨水引咳潜伏期延长、气管段酚红排除量增加,大鼠排痰作用增强,喷雾诱发豚鼠哮喘潜伏期延长,并能解除组胺诱发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收缩痉挛。小鼠耳肿胀度及大鼠足肿胀度减轻,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杀灭革兰氏阳性菌;抑制大肠杆菌;使肾阳虚小鼠自主活动、体重、低温游泳时间比肾阳虚模型组小鼠增加,使幼龄小鼠免疫器官(胸腺、脾脏)指数降低,使小鼠碳廓清率降低,使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增强,使血清溶血素生成增多。以上结果表明麻地止咳胶囊具有宣肺止咳、补肾平喘之功效。因此该药可以提供临床试用,进一步观察该药的疗效。 (4)观察口服给药途径,测定麻地止咳胶囊最大给药量试验。结果表明:小鼠口服麻地止咳胶囊内容物水混悬液,最大给药量为16g/kg,合生药137g/kg,相当于成年人每日用药量305倍。所以,可以认为临床拟定成人口服给药剂量0.0525g/kg体重是安全的,因此本品可以提供临床试用。 (5)大鼠连续8周灌胃(po)给予麻地止咳胶囊内容物2.31g、1.15g、0.58g/kg,合生药19.70g、9.9g、4.95g/kg体重——三个剂量组剂量分别为拟用临床成人日剂量0.0525g/kg(合生药0.45g/kg)体重的44倍、22倍、11倍,及停药2周。除去各组大鼠体重、摄食逐日增加外,未观察到各组大鼠行为、活动、皮毛、大、小便等明显异常变化,未观察到各组大鼠血液细胞学、血液生化学指标(肝功能、肾功能)明显变化,未观察到各组大鼠主要器官:心、肝、脾、肺、肾、肾上腺、胸腺、脑组织、卵巢及子宫、睾丸、附睾、前列腺、精液囊系数异常变化,同时上述脏器病理组织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6.期刊论文李晓黎.陈桂媛我院外科护理单元试用分类序列摆药方法探讨-实用药物与临床2006,9(3)

无功功率平衡的工作原理

无功功率平衡的工作原理 如同有功功率平衡一样,电力系统的无功功率在每一刻也必须保持平衡。 在电力系统中,频率与有功功率是一对统一体,当有功负荷与有功电源出力相平衡时,频率就正常,达到额定值50Hz,而当有功负荷大于有功出力时,频率就下降,反之,频率就会上升。电压与无功功率也和频率与有功功率一样,是一对对立的统一体。当无功负荷与无功出力相平衡时,电压就正常,达到额定值,而当无功负荷大于无功出力时,电压就下降,反之,电压就会上升。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电压与无功功率之间的关系要比频率与有功功率之间的关系复杂得多,大体上有以下几点: ①在一个并列运行的电力系统中,任何一点的频率都是一样的,而电压与无功电力却不是这样的。 当无功功率平衡时,整个电力系统的电压从整体上看是会正常的,是可以达到额定值的,即便是如此,也是指整体上而已,实际上有些节点处的电压并不一定合格,如果无功不是处于平衡状态时,那么情况就更复杂了,当无功出力大于无功负荷时,电压普遍会高一些,但也会有个别地方可能低一些,反之,也是如此。 ②系统需要的无功功率远远大于发电机所能提供的无功出力,这是由于现代超高压电网包括各级变压器和架空线路在传送电能时需要消耗大量的无功,称为"无功损耗",一般来说,这些无功损耗与整个电网中的无功负荷的大小是差不多的,我们以一台50MV A的110kV变压器为例来了解变压器在运行中的无功损耗情况。 变压器的参数为:Ue =110kV,Se=50MV A,Uk%=17%,变压器在传送电能时的无功损耗的计算式为: Q = SeUk%(I/Ie)2 式中I--变压器的负荷电流; Ie--变压器的额定电流,与变压器的无功损耗与变压器的负载率、变压器的额定容量及短路阻抗有关。 如果这台变压器满负荷运行,那么它的无功损耗就是:Q=50MV A×17%=8.5Mvar 此时变压器的无功损耗相当大,其低压侧安装的并联电容器组的容量甚至不够补偿变压器满负荷时的无功损耗。 ③无功功率不宜远距离输送,当输送功率与传送距离达到一定极限时,其传送功率成为不可能,这是由于超高压等级的变压器、线路电抗较大,其无功损耗Q = I2X相应也很大,所输送的无功功率均损耗在变压器及线路上了。另外,传送大量的无功功率时,线路电压损失也相当大,同样会造成无法传送的结果。 合理的就地无功补偿对调整系统电压、降低线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设有一条110kV线路选用LG-300型导线(导线电阻0.095W/km)线路全长20km,输送有功功率30MW,无功功率40Mvar,下面分别计算在功率因数cosf = 0.6和0.9时线路的功率损耗和应补偿的无功功率。本题只计算导线电阻的功率损耗,不考虑其它因素。 1)在cosf = 0.6时,此时有功P = 30MW,无功Q = 40Mvar,视在功率S = 50MV A,电流I = S/U = 50MV A/(110kV×31/2) = 263A,功率损耗P = I2?R = 2632×0.095×20×3 = 394kW。 2) 在cosf=0.9时,此时有功功率P=30MW,视在功率S=33.333MV A,无功功率Q= 14.528Mvar,I=S/U=33.333MV A/(110kV×31/2) =175A,功率损耗P = I2?R = 1752×0.095×20×3 = 175kW。应补偿无功容量= 40-14.528 = 25.472Mvar。 补偿前后有功损耗相差219kW。由计算结果可知补偿无功功率25.472Mvar后每小时可降低线损219kWh。 无功补偿对电力系统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合理地投停使用无功补偿设备,对调整电网电压、提高供电质量、抑制谐波干扰、保证电网安全运行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无功补偿装置的合理使用可以给供电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对于像北京电力公司这样的大企业来说,线损每降低0.1个百分点,就可以增加上千万元收入。

生产线平衡法

生产线平衡法 一个产品,少则二三个制程,多则几十个,而每个工程内是由多个作业要素所组成,我们常见在生产工厂里,制造部门依物料的加工流程分为一、二、三车间,而每个车间又由许多个别工序所组成,所以又把它连合成一条条的生产线。 我们这里所谈的生产线平衡,广义的来说也应该含盖部门与部门之间,车间与车间之间,拉与拉之间等等的平衡。而所谓的生产线平衡就是指工程流动间或工序流动间负荷之差距离最小,流动顺畅,减少因时间差所造成之等待或滞留现象。 ●平衡的目的 1.物流快速,减少生产周期; 2.减少或消除物料或半成品周转场所; 3.消除工程瓶颈,提高作业效率; 4.稳定产品品质; 5.提升工作士气,改善作业秩序。 ●生产线平衡的表示法 生产线平衡,一般使用生产流动平衡(即IE排拉流中的生产效率均衡),纵轴表示时间,横向则依工程顺序表示,并划出其标准时间,划法可使用曲线图或柱状图(如下图所示)。 ●现状生产线平衡分析 1.对生产线各工程顺序(作业单位)订定,并填入生产流动平衡表内。 2.测算各工序实质作业时间以DM(Decimal Minute)为单位记入平衡表内。 3.清点各工序作业人数,并记入人员栏内。 4.1人实质作业时间/人数=分配时间,记入时间栏。 5.此分配时间划出柱状图或曲线图。 6.在分配的实质时间最高的这一工序顶点横向划一条点线。 7.计算不平衡损失 不平衡损失业=(最高的DM*合计人数)-(各工序时间的合计) 如上图=(21*19)-320=79 8.生产线平衡率 生产线平衡率=各工序实质时间(1人)合计/(最高的DM*合计人数)=320/(21*19)=80.2%。 9.生产线不平衡损失率=1-生产线平衡率=1-80.2%=19.8%。

生产线平衡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 题目:生产线平衡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英文并列题目Practice and Research on Line Balancing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业:工业工程

摘要 生产线平衡是企业实现“一个流”的生产前提,实现生产线平衡不仅有效地减少在制品数,降低企业成本还能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与稳定性。 首先,对前人所研究的生产线平衡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归纳分类;接着在了解某鞋业厂所面临的困境后,选择其中两条生产线(一条针车线、一条成型线)进行线平衡研究。在启发式思想的指导下,应用工业工程管理方法中的工艺流程分析和作业测定技术获取现时平衡情况及瓶颈工位,并对瓶颈工位进行“ECRS”分析,对工位进行分解重组,从而减少生产线节拍时间、提高生产线平衡率。 最后,为了保证线平衡改善效果、实现持续改善活动,还从品质、物料搬运、干部职责等角度出发,在“6S”管理、相似原理、精益生产的思想指导下对鞋业的生产车间进行了重新布置。 关键词:生产线平衡鞋业生产线工业工程“ECRS”

Abstract Production line balancing is the premise of enterprise realizing “One Piece Flow”. Production line balancing not only can reduce the number of “work in process”, reduce the private costs , but also raise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assure the the quality and reliability of production. Firstly, summarize and classify the research and solution on production line balance questions. Secondly, after understanding the diffcult position which x shoe industry factory faces, choice two production line(one is needle line,the other is moulding line) to research the balance. With the help of heuristec method, the process analysis and the work study a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balance situation of production line and the bottleneck location. Analysing the bottleneck location with the “ECRS” theory, analyzing and combining it in order to reduce the production cycle time and raise the production balance ratios. Finally, to assure the improvement effect, and unfold going on improvement activities, arranged the production workshop with the help of “6S” management, principal of similitude, lean production and so on at the angle of production quality, material transporting, cadre responsibility. Keywords: Production Line Balancing Shoe Industry Production Line Industrial Engineering “ECRS”

功平衡法与上限法及其应用

第9章 功平衡法和上限法及其应用 如前所述,确定金属塑性加工变形力学的理论解是极为困难的,即使比较简单的平面应变问题和轴对称问题也不易办到。于是促使人们寻找各种近似求解方法。近似解法依据其原理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力平衡条件求近似解,如第七章工程法;另一类是根据能量原理求近似解,如本章功平衡法和上限法等。功平衡法是利用塑性变形过程的功平衡原理来求解变形力的近似解;极值原理是根据虚功原理和最大塑性功耗原理,确定物体总位能接近于最低状态下,即物体处于稳定平衡状态下变形力的近似解。 §9. 1 功平衡法 功平衡法是利用塑性变形过程中的功平衡原理来计算变形力的一种近似方法,又称变形功法。 功平衡原理是指:塑性变形过程外力沿其位移方向上所作的外部功(W P )等于物体塑性变形所消耗的应变功(W d )和接触摩擦功(W f )之和,即 W P = W d + W f 对于变形过程的某一瞬时,上式可写成功增量形式 dW P = dW d + dW f (1)外力所作功的增量dW P 设外力P 沿其作用方向产生的位移增量为du P ,则 dW p = P × du P (2)塑性变形功增量dW d dW d 为变形物体内力所作功增量。当变形物体中某一单元体积为dV ,所处主应力状态为1σ、2σ、3σ,相应的主应变增量分别为1εd 、2εd 、3εd 时,则该单元体积的塑性变形功增量为 dW d =ij σd ij εdV=()d d d 332211εσεσεσ++dV 根据应力应变增量理论方程 可求得1εd 、2εd 、3εd ,考虑到塑性变形时σe =σT 代入上式,经整理后得,整个塑性变形体V 内所消耗的塑性变形功增量为: 式中,T σ为变形抗力 e d ε为等效应变增量 (3)接触摩擦所消耗功的增量d W f 若接触面S 上摩擦切应力f τ及其方向的位移增量为du f ,则 式中,)1~0(,==m m T f στ为摩擦因子。

测土配方施肥测试题(A)

测土配方施肥测试题 本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 和 节支增收的目的。 2、 _________ 是配方施肥技术的重点,是整个技术的核心环节。 3、 测土配方施肥的方法主要有3大类型,6种方法。3大类型是,地力分区配方 法、目标产量配方法、 ___________ ;6种方法是,地力分区配方法、 、 ____________ 肥料效应函数法、养分丰缺指标法、 ________________ 。( 4、土样采集深度一般为 厘米,果园根据果树种类为 厘米或 厘米。 5、土壤化验一般采用5项基础化验,这五项中, 现土壤肥力的三大标志性营养元素。 &种肥的施用方法有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 、 7、化肥按所含养分种类不同分为 ________ 、 ____ 三、简1、 微量元素: 2、 肥料利用率: 3、 空白产量: 4、 基肥: 5、 化学肥料: 6、 根瘤菌肥料: 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施肥手段,它是协调和解决了 、 这三方面的 关系实现了各种养分全面均衡的供应,最终达到高产优质、 ,是体 、复混(合)肥料、 等。

答题(每题5分,共25 分)

4、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实施和推广过程中应抓好哪几个环节? 四、计算题(每题10分,共20 分) 1、某场无氮肥区小麦单产为150千克,使用尿素后(含氮46% 30千克后小麦 单产达到350千克,已知小麦百千克产量吸收氮素为 3千克,问:尿素的利用率 为多少? 2、某水稻无肥区产量360kg/667m2,欲达550kg/667m2,应施多少碳酸氢铵?碳 酸氢铵的含氮量、利用率分别按16.5%和40.8%计算。 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10 分) 简述水稻几种施肥方法。 1、 什么叫测土配方施肥? 2、 测土配方施肥的作用? 3、 基肥的施用原则、施用量以及施用方法? 4、 5、 复混(合)肥料的特点有哪些?

生产线平衡-答案

《生产线平衡》试题 姓名工号成绩 , 一﹑填空﹕(12*4=分) 1.ECRS原则具体是指﹕Eliminate﹑Combine﹑Rearrange﹑Simple。 2.生产力是指每人每小时生产台数。 3.生产线平衡公式=各工站工时之和÷(瓶颈工站工时×工站总数) ×100%。 4.6M分析改善法﹐分别是指人员方面﹑机器设备方面﹑材料方面﹑作业方法﹑环境评量 工具、仪器。 二﹑问答题和应用题﹕ 1.N客户要求H公司的交期是:110天(已扣除假期及双休日);交货量为:1210万PCS;现H公司 有11条冲压生产线,预估良率为98%,稼动率为85% (每日作业时间是20小时)。请问单线节拍至少为多少秒时才不会延误交期? ( 20分) 解﹕ 单线日产能=12,100,000/(110*11)=10,000 PCS/(日*线) 考虑良率及稼动率的影响,其实际产能应为: 10000/0.98/0.85=12005 PCS/(日*线) Tact Time =3600*20/12005= 6.0 (秒) 2.某条生产线有5个工站﹐工时分别为:9s,11s,8s,12,10s﹐请计算出线平衡率? ( 12分)解﹕ 线平衡=各工站工时之和÷(瓶颈工站工时×工站总数) ×100%= =(9+11+8+12+10)/(12*5)*100% =83% 3. ( 20分)请写出生产线平衡改善的八大步骤( 20分) 解﹕第一步:平衡前的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 第二步:消除生产的浪费 第三步:利用方法研究进行改善 第四步: 山积表平衡 第五步:建立新的生产流程 第六表:实施后的效果确认 第七步:改善后的总结报告 第八步:标准化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中国化肥网 2008-5-22 15:46:00 来源:本网论坛【大中小】【关闭】【讨论】 关键词: 施肥技术测土配方 实践证明,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5%-10%,增产率一般为10%-15%,高的可达20%以上。实行测土配方施肥不但能提高化肥利用率,获得稳产高产,还能改善农产品质量,是一项增产节肥、 节支增收的技术措施。 一、测土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 测土配方施肥,考虑到作物、土壤、肥料体系的相互联系,其理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物增产曲线证实了肥料报酬递减律的存在。因此,对某一作物品种的肥料投入量应有一定的限度。在缺肥的中低地区,施用肥料的增产幅度大,而高产地区,施用肥料的技术要求则比较严格。肥料的过量投入,不论是哪类地区,都会导致肥料效益下降,以致减产的后果。因此,确定最经济的肥料用量是配方 施肥的核心。 (二)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多种营养元素之间有一定的比例。有针对性地解决限制当地产量提高的最小养分,协调各营养元素之间的比例关系,纠正过去单一施肥的偏见,实行氮、磷、钾和微量元素肥料的配合施用,发挥诸养分之间的互相促进作用,是配方施肥的重要依据。 (三)在养分归还(补偿)学说的指导下,配方施肥体现了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的矛盾。作物的生长,不但消耗土壤养分,同时消耗土壤有机质。因此,正确处理好肥料(有机与无机肥料)投入与作物产出、用地与养地的关系,是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品质,也是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 (四)测土配方施肥又是一项综合性技术体系。它虽然以确定不同养分的施肥总量为主要内容,但为了充分发挥肥料的最大增产效益,施肥必须与选用良种,肥水管理耕作制度,气候变化等影响肥效的诸因素相结合,配方肥料生产要求有严密的组织和系列化的服务,形成一套完整的施肥技术体系。 二、确定配方的基本技术 当前所推广的配方施肥技术从定量施肥的不同依据来划分,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类型: 第一类地力分区(级)配方法 地力分区(级)配方法的作法是,按土壤肥力高低分为若干等级,或划出一个肥力均等的田片,作为一个配方区,利用土壤普查资料和过去田间试验成果,结合群众的实践经验,估算出这一配方区内比较适宜的 肥料种类及其施用量。 地力分区(级)配方法的优点是具有针对性强,提出的用量和措施接近当地经验,群众易于接受,推广的阻力比较小。但其缺点是,在地区局限性,依赖于经验较多。适用于生产水平差异小、基础较差的地区。 在推行过程中,必须结合试验示范,逐步扩大科学测试手段和指导的比重。 第二类目标产量配方法 目标产量配方法是根据作物产量的构成,由土壤和肥料两个方面供给养分原理来计算施肥量。目标产量确定以后,计算作为需要吸收多少养分来施用肥料。目前有以下两种方法: 1、养分平衡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