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研究

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研究
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研究

例。两组均应用美国威尔康公司生产的M i nM i ed 507型CS 治疗。胰岛素采用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生产的门冬氨酸胰岛素(诺和锐),起始剂量(单位/天,即u /d):体重(kg) 0.5,其中的50% 24作为每小时输注的基础率,另50% 3作为每日三餐前的负荷量。拜唐苹150m g /d ,于三餐时与第一口饭同嚼服。时间两周。每日监测血糖7次: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凌晨3时,根据血糖情况调整量。血糖采用德国拜耳公司拜安捷血糖监测仪测定手指毛细血管血糖。实验期间患者维持饮食及活动量基本恒定。记录血糖达标时间(参考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4,FBG <7 0mm o l/L 及P2hBG <10mm o l/L 为达标)及每日胰岛素用量,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体重、BG 糖、HbA 1c 、F I N S 、CP,于本次治疗满2周后次日晨复查。F I N S 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试剂盒由美国雅培公司提供;CP 采用放免法测定,试剂盒由北京原

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提供;H b A 1c 采用胶乳凝集反应法,试剂盒由上海申索佑福医学诊断用品有限公司提供。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 x ?s )表示,以正态检验确定各组数据呈正态分布后,组间差异性比较用t 检验,治疗前后资料进行配对t 检验。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2!结果!#两组病人基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如表1所示。?两组病人治疗2周后各项指标对比如下(见表2)。%两组病人治疗满2周后血糖控制水平基本一致,低血糖发生率均为零,但CS +拜唐苹治疗组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体重增加值均明显低于单纯CS 组,且水平亦低于单纯CS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表1!两组病人基本临床资料( x ?s)

组别例数年龄(岁)病程(年)B M I (kg/m 2)FBG (mmo l/L )P2hBG

(mm ol/L)Fc-p (ng /m l)FIns (mu /L)H bA 1c (%)CS +拜唐苹

2348?11 4.9?2.124.1?3.915.7?5.118.2?8.330.77?0.4010.5?0.78.6?2.1CS

20

46?9

5.3?1.9

23.8?3.6

14.9?4.6

17.66?5.91

0.80?0.39

10.3?0.9

8.5?2.5

!!两组对比P >0.05。

表2!两组病人治疗临床资料( x ?s )

组别低血糖(例)胰岛素用量(u /d )血糖达标时间(天)体重增加值(kg)FBG (mm ol/L )P2hBG (mm ol/L)H bA 1c (%)Fc-p (ng /m l)F Ins (mu /L)Cs +拜唐苹

032.3?5.1 3.9?2.11.6?0.655.3?0.77.7?1.8 6.9?1.30.62?0.355.9?0.5CS 041.8?6.9 6.7?2.23.6?1.65.4?0.87.5?1.77.2?1.10.65?0.378.2?0.3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讨论!CS 强化治疗是目前降糖最有效的治疗措施,其能模拟正常生理性的胰岛素分泌模式,高糖毒性和脂毒性得到迅速缓解和解除,胰岛素第一分泌时相得到改善。胰岛 细胞储备能力增强,抑制炎症反应,纤溶酶原激活物-1活性下降。[1]但胰岛素泵治疗可产生外周高胰岛素血症

和体重增加,

[2]

外周高胰岛素血症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

进程,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之一。[3、4]

上述情况

对糖尿病患者造成不利影响。本研究发现应用胰岛素泵联合拜唐苹治疗与单纯使用胰岛素泵治疗比较,在相同血糖控制水平下,前者胰岛素用量明显减少,血糖达标时间明显缩短,体重增加值低,低血糖发生率低。提示CS 联合拜唐苹治疗T 2DM 其综合效果优于单纯使用CS 治疗。

拜唐苹延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可较好的降低餐后血糖[5],降低餐后高胰岛素血症,调节胰岛素分泌状态,并

改善外周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6]有研究显示,拜唐苹

可降低血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水平,减轻脂毒性;增加肠道激素如胰高糖素样多肽-1的释放。

参!考!文!献

1.刘娟,李延军.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地位

[J].新医学!2006;3(3):144-145.

2.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M ],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50.

3.H s ueh W A ,La w RE.Card i ovas cu lar ri s k conti nuum:l m p licati ons of i n s u li n res i stan ce and d i abetes[J].Am JM ed !1998;105:4s-14s .

4.Stern M P .D i ab etes and card i ovascular d is ease .The c 'o mm on soil 'hypot h es i s[J].D i abetes !1995;44:369-374.

5.M ertes G .Ab stract and Post er 0326ADA Boston[R]!1997.

6.Ch iasson J L ,Joss e RG ,Go m i s R ,et a.l Th e effect of acar b ose on i nsu li n sens iti v i ty i n sub j ects w i th i m paired g l ucose t o l erance[J].D i ab e !tes C are !1996;19:1190.

(2008&05&19收稿)

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研究

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300070)天津激素与发育重点实验室!贾艳坤!于德民

!!摘要!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 -RFLP )检测天津地区汉族人群中232例T 2DM 患者及96例

?

30?实用糖尿病杂志!第5卷!第1期

J OURNAL O F P RACT I CA L D I ABETOLOGY V o.l 5N o .1

对照者M n-S OD C(1183)T 多态性,其中T 2DM 患者分为DN 089例、DN 177例、DN 262例及DR 089例、BDR 96例、PDR 20例。结果DN 2T /T 基因型频率(82.3%)明显高于DN 0(60.7%),而与DN 1无差异,T 等位基因频率在肾病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T /T 基因型及T 等位基因分布在DR 组间均无差异。结论M n-SOD 1183T /T 基因型是T 2DM 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DN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 )!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 n-S OD )!基因多态性!!研究表明,M n-SOD 作为线粒体重要的抗氧化酶可完全阻断蛋白激酶C 激活、NF - B 激活及山梨醇聚集,提示M nSOD 可能在DCC 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1]。该基因1183位点C /T 突变可引起基因编码的信号肽空间构象改变,影响M nSOD 进入线粒体的速率,从而参与了DCC 的发生发展[3,4]。为此筛查该位点基因多态性,以探讨其与T 2DM 微血管病变的关系。

1!对象与方法!选取天津地区汉族人T 2DM 患者(男122例,女110例)年龄58.8?9.7岁,无糖尿病家族史,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蛋白尿的因素和肾脏病后,据24小时尿UM A 定量分为DN 0(连续3次UM A <30mg /24h )、DN 1(30mg /24h (UM A <300mg /24h)、DN 2(UM A >300m g /24h );按1985年全国眼底病学组制定的标准分为:DR 0(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BDR (背景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 (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96例正常对照者(CON 组),(男43例,女53例),年龄56.6?8.7岁。常规蛋白酶K 快速裂解消化法提取受检者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PCR -RFLP 技术扩增所需片断,引物设计参考国外文献,上游引物:5-'ACC AGC AGG CAG CTG GCG CCG G -3;'下游引物:5-'GCG TTG ATG TGA GGT T CC AG -3;'扩增产物经N ae I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过夜酶切,所得产物经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基因型,由于20bp 片断太小经电泳后片中不能成像,C /C 基因型酶切后银染仅为87bp 一条片断;C /T 基因型酶切后银染为107bp 、87bp 两条片断;T /T 基因型酶切后仅为107bp 一条片断(图1)。记录受试者年龄、性别、病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重指数(B M I)、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甘油三酯(TG )、糖化血红蛋白(HBA 1c)、24小时尿微量蛋白(UMA )及尿素氮(B UN )、肌苷(Cr)

等。

图1!M nSOD 基因型电泳图M:m arker(从上至下为500bp 、400bp 、350bp 、300bp 、250bp 、200bp 、150bp 、100bp 、50bp);1、1、3、4、5、6为T /T 型;2、8为C /T 型;7为C /C 型

!!统计学处理!用SPSS 12.0软件分析数据,涉及t 检

验、方差分析、 2检验等,P <0.05为有显著性差异。2!结果!(1)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CON 组与T 2DM 组两组均存在C 、T 两种等位基因及C /C 、C /T 、T /T 三种基因型,但两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 =0.107;P =0 118)。DN 2组T /T 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DN 0组( 2=9 191,P =0.01),而与DN 1组无统计学差异,DN 1组与DN 0组也无统计学差异;T 等位基因频率在DN 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T /T 基因型及T 等位基因频率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各组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P >0.05)。(2)2型糖尿病合并DN 各危险因素的Log istic 回归分析:以M n -S OD C (1183)T 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年龄、B M I 、病程、SBP 、H bA 1c 、TC 、TG 、LDL 、Bu N 、Cr 为自变量,以有无肾病为因变量,在全部T 2DM 患者中进行L og i 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 n-SOD C (1183)T 多态位点的基因型、体质指数、SBP 、Cr 是T 2DM 合并DN 的危险因素见表2。

表1!各组M nSOD 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

组别g roup 例数n 男/女M /F 基因型g e notype TT CT +CC 等位基因allel e [n(%)]

T C CON 96

43/53

60(62.5)

36(37.5)153(79.7)39(20.3)T 2DM 232122/110166(71.6)66(28.5)393(84.7)71(15.3)DN 08938/5154(60.7)35(39.3)142(79.8)36(20.2)DN 17745/3258(75.3)

19(24.7)

134(87.0)20(13.0)DN 26236/2651(82.3)*11(17.7)110(88.7)14(11.3)DR 08953/3662(69.7)27(30.4)148(83.1)30(16.9)BDR 9650/4669(71.9)27(28.1)165(85.9)27(14.1)PDR

20

8/12

15(75.0)

5(25.0)

34(85.0)

6(15.0)

!!*表示DN 2VS DN 0 2=8.037,P =0.005

3!讨论!人类M n-SOD 基因位于6q25区,其中C(1183)T 多态位点位于第二个外显子上的一段特定序列,该序列编码一个含24个氨基酸的信号肽,该信号肽引导M n -S OD 由胞浆进入线粒体,清除O 2.-,抵御氧化应激。该多态位点的突变可引起信号肽空间构像发生改变,即C )T 突变可导致信号肽-9位置上丙氨酸(A la))缬氨酸(V al)的改变,此时信号肽空间构象由!螺旋) 折叠,这种!螺旋结构具有两亲性,可有效的引导M n-SOD 由胞浆进入线粒体,而 折叠则使得信号肽与线粒体内膜上相关受体的正

确识别受到影响,使M n -SOD 转运至线粒体的速率降低[5],继而影响M n-SOD 进入线粒体发挥抗氧化作用,从而参与了DCC 的发生发展。

?

31?实用糖尿病杂志!第5卷!第1期

JOURNAL OF PRACT I CAL D I A BETO LOGY V o.l 5N o .1

表2!以肾病为因变量进行的Log 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自变量B S .E.S ig OR C I 基因型1.1420.3940.004 3.133 1.447-6.786体质指数0.1030.0510.043 1.108 1.003-1.224肌苷0.0260.0090.006 1.026 1.008-1.045SBP

0.022

0.007

0.001

1.023

1.009-1.037

!!目前对于M n-S OD C (1183)T 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报道在肿瘤方面较多,如乳腺癌、肺癌、结肠癌等,而在DM 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2001年Chistyakov 等人[3]首次对该位点基因多态性与DM 微血管并发症关系的研究中发现T 等位基因及T /T 基因型频率在DM 神经病变的患者中明显高于不伴有神经病变的D M 患者;而在伴或不伴DR 及伴或不伴DN 的两组间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M n-SOD 基因C(1183)T 多态性与俄罗斯人糖尿病神经病变相关,而与DR 及DN 不相关。随后2003年日本T akash i N om iya m a 等人[4]发现DN 组T /T 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无DN 组,提示M n-SOD 是DN 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我们在对该多态位点筛查中同样检测到C /C 、C /T 、T /T 三种基因型及C 、T 两组等位基因,其分布在T 2DM 组及对照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与T akashi N o m iya m a 等人及Ch istyakov 等人研究结果一致,提示该多态性与DM 病因无关;在伴或不伴DN 各组间比较发现DN 2组T /T 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DN 0组,而DN 2组与DN 1、DN 0组与DN 1比较无差异,提示T /T 基因型可能是DN 的促进因素而非启动因素,这一点与T akash i N o m iya m a 等人在日本人群中的研

究不同:其T /T 基因型频率DN 1组比DN 0升高,且达到了统计学有意义标准;在DN1组与DN 2组比较中,与本试验相比同样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且DN 2组T /T 基因型频率比DN 1组却略有下降[84.1%V S 84.8%],似乎提示T /T 基因型可能是DN 的启动因素而非促进因素,这一点仍需大样本研究以进一步证实,均提示M n-S ODT /T 基因型可能是DN 的危险因素。而Ch istyakov 等人对俄罗斯人群的研究中,未检测出该位点多态性与DN 有关,分析其原因可能与种族差异有关,仍需多种族、大样本的研究;在伴或不伴DR 各组的比较中提示该位点基因多态性与DR 不相关,此结论与Chist yakov 等人对俄罗斯人群的研究相一致。

参!考!文!献

1.B ro w n l eeM.B i oc h e m istry and m olecu lar cell biol ogy of d i ab eti c

co m p lications .Nat u re !2001;414:813-820.

2.N i sh i ka w a T ,Edelstei n D ,Du XL ,et a.l Nor m ali z i ng m itochon !drial superoxi de p roduction b l ocks three pathw ays of hyp erg l ycae m i c da m age .Nature !2000;404:787-790.

3.D i m itry A.Ch istyakov ,K irill V.Savost 'anov .Pol ymorph is m s i n theM n -SOD and EC -SOD gen es and their relati ons h i p t o d i ab eti c neu ropat hy i n t ype 1d iabetes m elli tus .BM C M ed Genet !2001;2(1):

4.

4.No m i ya m a T ,Tan aka Y ,Piao L.The pol y m orph i s m ofm anganes e superoxi d e d is m utase i s associated w ith d i ab eti c nephropat hy i n J apanes e typ e 2d i ab eti c pati en ts .J Hum Genet !2003;48(3):138-41.

5.Grasbon-Frod l EM,Kosel S,R iess O,et a.l Anal ys i s of m it o !chond ri al targeti ng sequ ence and cod i ng reg i on po l y m orph is m s of t he m angan ese superoxide d i s mu tase gene i n G er m an Park i n s on d isease pa !ti en ts .B ioche m B i ophys Res Co mmun !1999;255:749-52.

(2008&05&21收稿)

2型糖尿病患者单核巨噬细胞PPAR ?的m RNA 表达

及人参皂苷对其表达的影响

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310053)!俞宁娟!浙江省中医院内分泌科!倪海祥(通讯作者)

!!摘要!将研究人群分为对照组、T 2DM 组,年龄、性别、B M I 等基本相配,T 2DM 组随机分为:DM 1组;D M 2组。分离人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采用逆转录PCR 技术扩增PPAR ?基因片段,检测其表达水平,及血清葡萄糖(BG )、甘油三脂(TG )、胆固醇(TC)水平。结果:T 2D M 患者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PPAR ?mRNA 表达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 <0.01),1.41g /d 人参皂苷 14d 使PPAR ?mRNA 表达显著增加(P <0.05),并能降低血TG 及TC(P <0.05,P <0.05)水平。结论:T 2DM 患者单核巨噬细胞PPAR ?mRNA 表达减少,而人参皂苷能有效提高PPAR ?mRNA 的表达,同时降低血清TG 、TC 含量。

关键词!胰岛素抵抗(I R )!人参皂苷!PPAR ?!2型糖尿病(T 2D M )!!本实验观察了2型糖尿病患者单核巨噬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PPAR ?)mRNA 的表达水平、人参皂苷对PPAR ?mRNA 的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1!对象!T 2D M 组(56人);排除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等疾病,或合用胰岛素及其他影响糖脂代谢的药物者。随机分为DM 1组21人(男12女9):原治疗方案不变。DM 2组35人(男20女15):原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1.41g /d 人参皂苷静脉滴注给药14天(产品准批文号Z 23020808)。对照组37人(男18女19);与糖尿病患者组年龄、性别、

B M I 等基本相配。淋巴细胞分离液:上海试剂二厂;类标准胎牛血清:兰州民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CD 14抗体:BD 公司;TR IZOL R eagent :i nv itrog en 原装进口;RT 试剂盒:Ee !r mentas PureExtrem ;PCR 试剂盒、琼脂糖、PPAR ?引物、 -ac tin 引物:上海SANGON 生物工程公司。2!实验方法

2.1!人单核巨噬细胞的培养及鉴定!取10m l EDTA 抗凝血等体积生理盐水稀释后,依密度梯度离心法,用淋巴细胞分离液,2000b m p ,4?,20分钟,分离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

32?实用糖尿病杂志!第5卷!第1期

J OURNAL O F P RACT I CA L D I ABETOLOGY V o.l 5N o .1

早泄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早泄(Premature ejaculation , PE )是最常见的男性性功能障碍疾病,对患者及其伴侣的生活质量有着严重影响。近年流行病学研究显示,PE 的患病率约为20%~30%[1]。Revicki 等[2]就PE 对患者及其伴侣的生活影响进行了一项多国参与的、大样本定量分析研究,显示PE 对各国患者及其伴侣的心理、性满意度及其他多方面的生活都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研究认为早泄的发生发展与患者的心理性、行为性和生物性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并提出了PE 的心理学、神经内分泌学和神经生物学发病机制,但这些机制并不能揭示所有PE 患者的病因,因此进一步阐明PE 病因进而为更好治疗PE 提供思路具有重要意义。鉴于部分研究发现PE 还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最近一些研究开始关注PE 发病与基因多态性之间的相关性。本文旨在综述PE 基因多态性方面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943年Schapiro 首次提出PE 发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他发现PE 患者家庭的其他男性成员更易出现PE 。Waldinger 等[3]研究支持了上述观点,他发现PE 患者的一级男性亲属中PE 发病率可高达91%。最近研究表明在早泄发病的多种因素中,遗传因素占其中30%左右[4]。在PE 的最新分类中,PE 被分为4大类:原发性PE 、继发性PE 、自然变异性PE 和早泄样射精功能障碍。4种类型PE 的病因不尽相同,其中与遗传学关联最大的是原发性PE 。当前,对PE 发病的基因多态性研究主要集中在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 )相关基因和多巴胺相关基因上,在其他基因如催产素和后叶加压素相关基因方面也有一定报道。 一、PE 与5-HT 相关基因多态性 大量动物研究和人类研究表明5-HT 是射精活动中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射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调控异常会导致射精加快或延迟。5-HT 相关基因也是PE 基因学发病机制研究中被研究得最多的基因。迄今发现至少有3个亚型的5-HT 受体即5-HT1A 受体、5-HT1B 受体和5-HT2C 受体参与射精活动的调控。5-HT1A 受体的激活可以加速射精,而5-HT2C 受体的激活则会延迟射精[3]。研究表明PE 与5 -HT 神早泄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王俊龙 综述 李 铮 审校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泌尿外科 (上海 200127) 经传递降低有关,即5-HT1A 受体功能亢进和(或)5-HT2C 受体功能低下可导致PE 的发生[5]。 5-HTT (5-HT transporter )是位于突触间隙的跨膜转运蛋白,为了防止突触后膜5-HT 受体的过度刺激,其能迅速地将5-HT 从突触间隙再摄取到突触前神经元,5-HT 在此进行代谢、失活,从而调控5-HT 作用的时间与强度。人类5-HTT 基因是由位于染色体17q12上的单基因SLC6A4所编码,其转录区域的多态性是由一44bp 长度的插入(‘ long allele ’ [L])和缺失(‘ short allele ’ [S])所致,表现出基因型为S/S 、L/S 、L/L 的多态性。5-HTT 不同的基因型转录活性亦不同,L 等位基因的转录活性明显高于S 等位基因,两者通过影响5-HTT 蛋白的合成与作用进一步调控5-HT 作用的时间及强度,相对于S 等位基因,L 等位基因可增加5-HTT 的表达和5-HT 的再摄取。 罗顺文等[6]对119例原发性PE 、60例继发性PE 和90例健康成年男性的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连锁多态性区域(5-HT transporter gene-linked polymorphism, 5-HTTLPR )基因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原发性PE 组中S/S 基因型的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L/S 基因型的频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S 等位基因出现的频率比健康对照组显著提高。进一步研究将PE 组按阴道内射精潜伏期(intravaginal ejaculation latency times ,IELT )长短分成3组,发现各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提示5-HTTLPR 基因多态性可能并不影响PE 的严重程度。Ozbek 等[7]对70例PE 患者和70例正常成年男性的5-HTTLPR 基因型进行分析,得出了同样的结论。5-HTT 基因的L 、S 等位基因可以改变5-HTT 蛋白的表达从而导致其功能上的差异,L 等位基因的表达水平比S 等位基因高3倍,即5-HTT 基因启动子区的多态性可以影响5-HTT 的表达。由于S 纯合子与S 杂合子在功能上表现出的差异并不明显,从而推测出S 等位基因可能在转录中占主导作用[8]。Janssen 等[9]研究了89例原发性PE 患者和92例正常男性的5-HTTLPR 基因型,结果发现两组的L 、S 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均无统计学差异,但在PE 患者组中L/L基因型者的IELT 明显短于S/S 、L/S 基因型者,因此认为5-HTTLPR 多态性与原发性PE 患者的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一、定义 糖尿病足的定义最早在 1956 年由欧克利提出,就是指由于糖尿病血管病变而使肢端缺血与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合并感染的足。 WH0 ( 1999 年)对糖尿病足的定义: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与(或)深部组织的破坏。主要临床表现为足溃疡与坏疽,就是糖尿病患者尤其就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最痛苦的一种慢性并发症,也就是患者致残致死主要原因之一。 二、糖尿病足流行病学 (一)国外流行病学 1、糖尿病足就是许多国家截肢首位原因。糖尿病患者中足部溃疡的患病率为 4 %-10 %。 2、在所有的非外伤性低位截肢手术中,糖尿病患者占 40 % -60 %。 3、在糖尿病相关的低位远端截肢中,有 85 %发生在足部溃疡后。 4、在糖尿病患者中, 5 个溃疡中有 4 个就是因为外伤而诱发或恶化。 5、美国每年糖尿病的医疗费用中 1/3 花在糖病足病的治疗上,截肢的医疗费用更高 (二)我国资料 1、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 10 %,糖尿病人数已接近 1 个亿,就是世界糖尿病发病人数除印度外最多的国家。 2、我国糖尿病足患病率占糖尿病患者的 14 %,老年人就是糖尿病足的危险人群。足部溃疡多发生于糖尿病起病后 10 年。病程超过 20 年者,约 45 %发生足部神经障碍性病变。 3、我国住院糖尿病足的患病率为 1、6%-6、4% ,近年来,糖尿病病足溃疡与足坏疽的患者正在增加。 总体上说 ,糖尿病足致残率高,需行截肢手术者约占 5%-10% ,占所有非创伤性截肢的50% 以上,截肢后 30 天内死亡率约有 10%-14% ,其生存期中位数为 22 个月,对患者危害

基因多态性分析

. 人基因多态性分析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基因多态性在阐明人体对疾病、毒物的易感性与耐受性、疾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性中的重要作用。 2. 了解分析基因多态性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二、实验原理 基因多态性(gene polymorphism)是指在一个生物群体中,同时存在两种及以上的变异型或基因型或等位基因,也称为遗传多态性(genetic polymorphism)。人类基因多态性对于阐明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毒物的耐受性、药物代谢差异及遗传性疾病的分子机制有重大意义;与致病基因连锁的多态性位点可作为遗传病的诊断标记,并为分离克隆致病基因提供依据;病因未知的疾病与候选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分析,可用于辅助筛选致病易感基因。 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分析是一种常用的DNA分子标记。原理是通过PCR扩增获得目的基因。若目的基因存在等位变异(多态性),且变异正好发生在某种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上,使酶切位点增加或者消失,则酶切结果就会产生大小不同的片段,即片段长度多态性,再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可呈现出多态性电泳图谱。若将患者与正常的多态性图谱比较,可确定是否变异。应用PCR-RFLP,可检测某一致病基因已知的点突变,进行直接基因诊断,也可以此为遗传标记进行连锁分析进行间接基因诊断。 三、器材与试剂 1. 器材 ⑴离心机。 ⑵DNA扩增仪。 ⑶电泳仪。 ⑷水平电泳槽。 ⑸紫外检测仪。 ⑹移液器。 2. 试剂 . . ⑴口腔拭子DNA抽提试剂盒。 ⑵琼脂糖。 ⑶1×TAE电泳缓冲液:980ml蒸馏水中加入50×TAE母液20ml。 ⑷50×TAE母液:Tris 121g,0.5M EDTA(pH8.0)50ml,冰醋酸28.55ml,定容至500ml。

基因多态性及其生物学作用和医学意义

基因多态性及其生物学作用和医学意义一、基因多态性: 多态性(polymorphism)是指处于随机婚配的群体中,同一基因位点可存在2种以上的基因型。在人群中,个体间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存在着差异性称为基因(DNA)的多态性(gene polymorphism)。这种多态性可以分为两类,即DNA位点多态性(site polymorphism)和长度多态性 (longth polymorphism)。 1.位点多态性:是由于等位基因之间在特定的位点上DNA序列存在差异,也就是基因组中散在的碱基的不同,包括点突变(转换和颠换),单个碱基的置换、缺失和插入。突变是基因多态性的一种特殊形式,单个碱基的置换又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 SNP通常是一种二等位基因(biallelic)或二态的变异。据估计,单碱基变异的频率在1/1000-2/1000。SNP在基因组中数量巨大,分布频密,检测易于自动化和批量化,被认为是新一代的遗传标记。 2. 长度多态性:一类为可变数目***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s, VNTRS),它是由于相同的重复顺序重复次数不同所致,它决定了小卫星DNA (minisatellite)长度的多态性。小卫星是由15-65 bp的基本单位***而成,总长通常不超过20bp,重复次数在人群中是高度变异的。另一类长度多态性是由于基因的某一片段的缺失或插入所致,如微卫星DNA(microsatellite),它们是由重复序列***构成,基本序列只有1-8bp,如(TA)n及(CGG)n等,通常重复10-60次。长度多态性是按照孟德尔方式遗传的,它们在基因定位、DNA指纹分析,遗传病的分析和诊断中广泛地应用。 造成基因多态性的原因:1复等位基因(multiple allele)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对应位置的一对基因称为等位基因(allele)。由于群体中的突变,同一座位的基因

最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pdf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中医药出 版社,2007年出版)。 (1)病史:有消渴病,或消渴病久治不愈病史。 (2)主要症状: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 肌肉无力和萎缩等。 (3)主要体征:震动觉、压力觉、痛觉、温度觉 (小纤维和大纤维介导)的缺失,以及跟腱反射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4)辅助检查:物理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的异常改变,QST和NCS中至少两项异常。 (5)排除了引起这些症状和/或体征的其他神经病变。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3年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1)明确的糖尿病病史。 (2)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 (3)临床症状和体征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相符。 (4)有临床症状(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者,以下5项检查(踝反射、针刺痛觉、震动觉、压力觉、温度觉)中任1项异常;无临床症状者,5项检查中任 2项异常,临床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5)排除诊断:需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神经病变,如颈腰椎病变(神经根 压迫、椎管狭窄、颈腰椎退行性变)、脑梗塞、格林-巴利综合征、严重动静脉血管病变(静脉栓塞、淋巴管炎)等,尚需鉴别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毒 性作用以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代谢毒物对神经的损伤。如根据以上检查仍不能确诊,需要进行鉴别诊断的患者,可做神经肌电图检查。 (6)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临床 症状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临床诊断有疑问者,可以做神经传导功能检查。 (7)诊断分层:见下表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

综述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19年第35卷第4期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上升、糖尿病患者寿命的延长、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患者数量逐渐增加,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已经成为糖尿病患者主要的致残病因,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多年来,学者们对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病机理、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和治疗进行了研究,现综述如下。发病机理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生成增多:高血糖可与血液循环中游离氨基酸和组织中的蛋白质非酶性结合,形成AGEs,被AGEs 前体修饰的细胞内蛋白质功能发生改变,内皮细胞的通透性增加,细胞外蛋白质糖基化可干扰基质与基质的相互作用,影响多种基质分子的结构和功能,AGEs 与细胞内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向细胞外分泌基质,抑制基质分子清除降解,基底膜增厚,与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还诱导炎性因子和生长因子的产生,参与炎性反应,AGEs 还与低密度脂蛋白结合,导致血管的动脉硬化。多元醇通路活性增高:高血糖使细胞内葡萄糖水平升高,激活醛糖还原酶,导致葡萄糖大量转换为山梨醇,造成细胞内髙渗状态,细胞结构破坏,细胞内山梨醇集聚还抑制了肌醇转运系统,使细胞内肌醇储备耗竭,细胞膜Na +-K +-ATP 酶活性降低,使得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山梨醇被山梨醇脱氢酶氧化为果糖,果糖及其产物3磷酸果糖激发非酶糖基化,AGEs 生成增加。蛋白激酶C(PKC)通路的激活:高血糖使细胞内二酯酰甘油显著升高,导致蛋白激酶活性升高,PKC 的活化可使细胞外的基质合成增加,还可抑制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活性,一氧化氮产生减少,促使血管强烈收缩,使血管通透性增高和血管瘤形成;PKC 能够调节血小板的黏附、聚集与分泌功能,促进高凝、低纤溶和高血黏度的形成,血管内容易出现微血栓。己糖胺通路:高血糖激发谷氨酰胺-6-磷酸果糖转氨酶活性,从而激活己糖胺通路,促进生长因子和炎性介质的释放,促进血管的新生和炎性损伤。 氧化应激:线粒体电子传递链过氧化物产生过量是高血糖诱导氧化应激的主要来源,并且是高血糖增加多元醇通路、AGE 形成、PKC 活性和己糖胺通路的共同机制。病理改变微血管病变形成的程序大致为:微循环功能性改变,内皮细胞肿胀或脱落,内皮损伤,基膜增厚,形成高通透性,血黏度增高,红细胞聚集,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微血管瘤形成,最后是微血栓形成和微血管闭塞以及新生血管的形成。主要特征是基底膜增厚并有透明样物质沉积。临床表现糖尿病肾病:①正常白蛋白尿期;②微量白蛋白尿期:患者尿中白蛋白>30mg/24h,≤300mg/24h;③临床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尿白蛋白持续>200μg/min,或尿蛋白定量>0.5g/24h,可以出现水肿;④晚期糖尿病肾病: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血压升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①微血管瘤;②出血;③视网膜水肿;④硬性渗出;⑤丝棉斑;⑥小动脉阻塞;⑦静脉扩张和串珠;⑧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⑨新生血管。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①糖尿病远端对称感觉运动性多神经病变:以感觉过敏和感觉缺失为主。②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包括静息时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无痛性心肌梗死等;胃肠道自主神经病变包括食管运动功能失调、胃动力瘫痪、肠道功能失调等;泌尿生殖系统自主神经病变包括糖尿病神经性膀胱、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等。 糖尿病性心肌病。 治疗 共同治疗:①严格控制高血糖;②积极控制高血压;③纠正脂质代谢紊乱;④饮食治疗,控制体重;⑤降低血液高凝状态。 糖尿病肾病的治疗:①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②肾脏替代治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①药物治疗;②激光照射治疗;③玻璃体切割术。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①维生素:维生素B 12的衍生物,维生素E 和C;②醛糖还原酶抑制剂;③抗自由基制剂:人参、黄芪等中药;④改善微循环药物:前列地尔、 西洛他唑等。 前瞻性治疗:①糖基化终末产物抑制剂:氨基胍;②蛋白激酶C 抑制剂;③中肌醇;④醛糖还原酶抑制剂;⑤抗氧化剂。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障碍性疾病,特征是慢性高血糖以及“糖毒性”作用于一些组织器官导致功能及形态上损伤而引起的急性和慢性并发症。随着胰岛素的广泛应用,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所致的死亡已明显下降,糖 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高血糖致微血管并发症机制研究的进展,证实线粒体电子传递链过氧化物产生过量是高血糖致微血管损伤各条途径的共同机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 葛学民 266000青岛市市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9.04.004 (下转第14页) 12

基因多态性分析

人基因多态性分析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基因多态性在阐明人体对疾病、毒物的易感性与耐受性、疾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性中的重要作用。 2. 了解分析基因多态性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二、实验原理 基因多态性(gene polymorphism)是指在一个生物群体中,同时存在两种及以上的变异型或基因型或等位基因,也称为遗传多态性(genetic polymorphism)。人类基因多态性对于阐明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毒物的耐受性、药物代谢差异及遗传性疾病的分子机制有重大意义;与致病基因连锁的多态性位点可作为遗传病的诊断标记,并为分离克隆致病基因提供依据;病因未知的疾病与候选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分析,可用于辅助筛选致病易感基因。 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分析是一种常用的DNA分子标记。原理是通过PCR扩增获得目的基因。若目的基因存在等位变异(多态性),且变异正好发生在某种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上,使酶切位点增加或者消失,则酶切结果就会产生大小不同的片段,即片段长度多态性,再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可呈现出多态性电泳图谱。若将患者与正常的多态性图谱比较,可确定是否变异。应用PCR-RFLP,可检测某一致病基因已知的点突变,进行直接基因诊断,也可以此为遗传标记进行连锁分析进行间接基因诊断。 三、器材与试剂 1. 器材 ⑴离心机。 ⑵DNA扩增仪。 ⑶电泳仪。 ⑷水平电泳槽。 ⑸紫外检测仪。 ⑹移液器。 2. 试剂

基因多态性的检测方法

基因多态性的检测方法 多态性(polymorphism)是指处于随机婚配的群体中,同一基因位点可存在2种以上的基因型。在人群中,个体间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存在着差异性称为基因(DNA)的多态性(gene polymorphism)。这种多态性可以分为两类,即DNA位点多态性(site polymorphism)和长度多态性(longth polymorphism)。 基因多态性的主要检测方法简述如下: 1.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由DNA 的多态性,致使DNA 分子的限制酶切位点及数目发生改变,用限制酶切割基因组时,所产生的片段数目和每个片段的长度就不同,即所谓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导致限制片段长度发生改变的酶切位点,又称为多态性位点。最早是用Southern Blot/RFLP方法检测,后来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与限制酶酶切相结合的方法。现在多采用PCR-RFLP法进行研究基因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2.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是一种基于单链DNA构象差别的点突变检测方法。相同长度的单链DNA如果顺序不同,甚至单个碱基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构象。在电泳时泳动的速度不同。将PCR产物经变性后,进行单链DNA凝胶电泳时,靶DNA中若发生单个碱基替换等改变时,就会出现泳动变位(mobility shift),多用于鉴定是否存在突变及诊断未知突变。 3.PCR-ASO探针法(PCR-allele 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ASO):即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法。在PCR扩增DNA片段后,直接与相应的寡核苷酸探杂交,即可明确诊断是否有突变及突变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其原理是:用PCR扩增后,产物进行斑点杂交或狭缝杂交,针对每种突变分别合成一对寡核苷酸片段作为探针,其中一个具有正常序列,另一个则具有突变碱基。突变碱基及对应的正常碱基匀位于寡核苷酸片段的中央,严格控制杂交及洗脱条件,使只有与探针序列完全互补的等位基因片段才显示杂交信号,而与探针中央碱基不同的等位基因片段不显示杂交信号,如果正常和突变探针都可杂交,说明突变基因是杂合子,如只有突变探针可以杂交,说明突变基因为纯合子,若不能与含有突变序列的寡核苷探针杂交,但能与相应的正常的寡核苷探针杂交,则表示受检者不存在这种突变基因。若与已知的突变基因的寡核苷探针匀不能杂交,提示可能为一种新的突变类型。 4. PCR-SSO法:SSO技术即是顺序特异寡核苷酸法(Sequence 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SSO)。原理是PCR基因片段扩增后利用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通过杂交的方法进行

基因多态性及其生物学作用和医学意义

基因多态性及其生物学作用和医学意义 一、基因多态性: 多态性(polymorphism)是指处于随机婚配的群体中,同一基因位点可存在2种以上的基因型。在人群中,个体间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存在着差异性称为基因(DNA)的多态性(genepolymorphism)。这种多态性可以分为两类,即DNA位点多态性(sitepolymorphism)和长度多态性(longthpolymorphism)。 1.位点多态性:是由于等位基因之间在特定的位点上DNA序列存在差异,也就是基因组中散在的碱基的不同,包括点突变(转换和颠换),单个碱基的置换、缺失和插入。突变是基因多态性的一种特殊形式,单个碱基的置换又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SNP通常是一种二等位基因(biallelic)或二态的变异。据估计,单碱基变异的频率在1/1000-2/1000。SNP在基因组中数量巨大,分布频密,检测易于自动化和批量化,被认为是新一代的遗传标记。 2. 的基本单位*** 如(TA)n 及(CGG)n 基因( )一对等1 指由于碱 义突变 2.对 达产物,数个碱基的缺失、片段缺失等匀有可能造成剪接位点的缺失。 3.蛋白质肽链中的片段缺失:无义突变和DNA片段的缺失都可以导致肽链中的片段缺失,致使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失去原有的功能。移码突变不仅翻译后的肽链中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而且也导致肽链中的大片段缺失。4.启动子的突变及非转录区的突变:可以使基因的转录水平或活性的增强或降低。 5.基因多态性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在人群中符合Hardy-Wenberg平衡。 三、基因多态性的医学意义: 人类基因多态性在阐明人体对疾病、毒物的易感性与耐受性,疾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clinicalphenotypediversity),以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性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临床上早期有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是从HLA基因开始的,分析基因型在疾病发生易感性方面的作用,如HLA-B27等位基因与强直性脊椎炎发生率的密切关联,可作为诊断的依据。通过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可从基因水平揭示人类不同个体间生物活性物质的功能及效应存在着差异的本质。通过对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的易感性的联系研究,如P53抑癌基因多态性与肿瘤发生及转移的关系研究,可阐明人体对疾病、毒物和应激的易感性,不仅为临床医学也为预防医学的发展带来新

糖尿病并发症之大血管病变

糖尿病做为当今社会的三大疾病之一,以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很多人谈’糖”色变,其实糖尿病本身不可怕,怕的是并发症;糖尿病不算病,并发症才算病。这都是在于强调,糖尿病只要对症治疗,就能过正常人的生活,以及早期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性。作为糖尿病人,掌握一些并发症的前兆特征,以便早发现早治疗,对于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之前推荐过一篇关于灵芝泡水的文章,对糖尿病并发症很有好处,每天用三十克的祁达堂紫灵芝片煮水喝,坚持每天喝,一个疗程左右血糖就会恢复平稳。紫灵芝不仅有直接降血糖作用,而且与原用的降血糖药物合用可以增加疗效,预防或减轻并发症。今天就谈谈糖尿病最主要的并发症-大血管病变。 大血管病变: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很高,发病年龄较轻,病情进展较快,大、中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侵犯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肢体外周动脉等,引起冠心病、脑血管病、肾动脉硬化、肢体动脉硬化。 其中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引起的冠心病呈多支弥漫性严重病变,容易发生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甚至肺水肿;脑血管病易致死致残;肾动脉硬化导致肾动脉狭窄,血压升高不易控制;外周动脉硬化尤其是下肢动脉硬化出现疼痛、感觉异常、间歇性跛行,严重狭窄时出现肢体坏死,甚至需截肢。

在血糖维持正常且稳定的情况下,可根据具体情况酌减原用降血糖药的剂量,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紫灵芝本身具有的保肝作用也可以减轻或防止一些口服降血糖药物对肝脏的损害。 最后除严格控制糖尿病且必须长期坚持贯彻外,应及早处理各种心血管问题。高血压颇常见,采用药物时应注意有否影响糖、脂肪、钾、钙、钠等代谢,如失钾性利尿剂(噻嗪类)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可减少钾和钙离子进入β细胞而抑制胰岛素释放,以致血糖升高;保钾利尿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可抑制醛固酮分泌而排钾减少,在肾功能不全伴高血压者易发生血钾过高而影响心功能,有时可引起严重后果;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不论选择性或非选择性者均可抑制低血糖症症状、提高血甘油三酯、降低HDL2-ch,非选择性者还可延迟低血糖症恢复;不少降压药还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阳瘘,以免发生低血糖症时再诱发心肌梗塞,但酮症也可诱发上述心脑肾并发症,必须注意。近年来还发现糖尿病性心肌病在严重心力衰竭及心律不齐发生前仅有T波低平倒置,应及早严格控制糖尿病和高血压,应用辅酶Q10和第二代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1-肉碱可改善心肌功能,也可试用。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评估量表1

xx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评分(MDNS) MDNS可与MNSI联合应用以确定是否存在周围神经病变,在一段时间内对患者进行评分可以评估疾病的进展情况。 1.临床xx: 感觉: 拇指的振动觉,10g丝的触觉,拇指的针刺觉。 肌力: 手指展开,拇指伸展,踝关节背屈 反射: 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股四头肌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 临床xx临床症状得分 右拇指振动觉正常0 减退1 消失2 左拇指振动觉 右拇指10g丝测试 左拇指10g丝测试 右拇指背侧的针刺觉 左拇指背侧的针刺觉 右手指伸展肌肌力 左手指伸展肌肌力

右拇指伸展肌肌力 左拇指伸展肌肌力 右髁背屈肌肌力 左髁背屈肌肌力 右侧肱二头肌反射 左侧肱二头肌反射 右侧肱三头肌反射正常0 减退1 消失2 正常(10次中感觉8~ 10次)0 减退(10次中感觉1~ 7次)1 消失(10次中感觉0次)2 正常(10次中感觉8~ 10次)0 减退(10次中感觉1~ 7次)1 消失(10次中感觉0次)2 有疼痛感0 无疼痛感2 有疼痛感0 无疼痛感2 正常0 轻到xx无力1

重度无力2 不能运动3 正常0 轻到xx无力1 重度无力2 不能运动3 正常0 轻到xx无力1 重度无力2 不能运动3 正常0 轻到xx无力1 重度无力2 不能运动3 正常0 轻到xx无力1 重度无力2 不能运动3 正常0 轻到xx无力1 重度无力2

不能运动3 存在0 亢进1 消失2 存在0 亢进1 消失2 存在0 亢进1 消失2 左侧肱三头肌反射存在0 亢进1 消失2 右侧股四头肌反射存在0 亢进1 消失2 左侧股四头肌反射存在0 亢进1 消失2 右侧跟腱反射存在0 亢进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评估量表

密西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评分(MDNS) MDNS可与MNSI联合应用以确定是否存在周围神经病变,在一段时间内对患者进行评分可以评估疾病的进展情况。 1.临床体格检查: 感觉:拇指的振动觉,10g丝的触觉,拇指的针刺觉。 肌力:手指展开,拇指伸展,踝关节背屈 反射: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股四头肌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 临床体格检查临床症状得分 右拇指振动觉正常 0 减退 1 消失 2 左拇指振动觉正常 0 减退 1 消失 2 右拇指10g丝测试正常(10次中感觉8~ 10次) 0 减退(10次中感觉1~ 7次) 1 消失(10次中感觉0次) 2 左拇指10g丝测试正常(10次中感觉8~ 10次) 0 减退(10次中感觉1~ 7次) 1 消失(10次中感觉0次) 2 右拇指背侧的针刺觉有疼痛感 0 无疼痛感 2 左拇指背侧的针刺觉有疼痛感 0 无疼痛感 2 右手指伸展肌肌力正常 0 轻到中度无力 1 重度无力 2 不能运动 3 左手指伸展肌肌力正常 0 轻到中度无力 1 重度无力 2 不能运动 3 右拇指伸展肌肌力正常 0 轻到中度无力 1 重度无力 2 不能运动 3 左拇指伸展肌肌力正常 0 轻到中度无力 1 重度无力 2 不能运动 3 右髁背屈肌肌力正常 0 轻到中度无力 1 重度无力 2 不能运动 3 左髁背屈肌肌力正常 0 轻到中度无力 1 重度无力 2 不能运动 3 右侧肱二头肌反射存在 0 亢进 1 消失 2 左侧肱二头肌反射存在 0 亢进 1 消失 2 右侧肱三头肌反射存在 0 亢进 1 消失 2

左侧肱三头肌反射存在 0 亢进 1 消失 2 右侧股四头肌反射存在 0 亢进 1 消失 2 左侧股四头肌反射存在 0 亢进 1 消失 2 右侧跟腱反射存在 0 亢进 1 消失 2 左侧跟腱反射存在 0 亢进 1 消失 2 1.计算方法: 感觉损伤得分=左右两侧感觉检查项目的分数之和 肌力得分=左右两侧肌力检查项目的分数之和 反射得分=左右两侧反射检查项目的分数之和 体格检查得分=感觉损伤得分+肌力得分+反射得分 2.临床体格检查部分:最低得分0 最高得分46,分数越高,周围神经病越重 临床体格检查得分周围神经病 0~6 无 7~12 轻度 13~29 中度 30~46 重度 MDNS > 6分为异常。 一般资料 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住院诊断入院日期病史入院前降糖史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诊疗规范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诊疗规范》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 一、定义: 周围神经病变(DPN):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患者出现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和(或)体征。 二、DPN概述: 渐进、隐匿的过程;病理改变与症状严重程度不一致; 三、DPC危害: 增加足部受伤的危险、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感觉异常或痛性神经病变)。 四、DPN发病率: 中华医学会学分会在1991年1月—2000年12月对24,496例DM 患者的分析发现神经病占60.3%,1型44.9%,2型61.8%;DM诊断10年内常有明显的临床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其患病与病程相关;神经功能检查发现60%-90% 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其中30%-40%的患者无症状;在吸烟、年龄超过40岁以及血糖控制差的患者中神经病变的患病率更高。 五、周围神经病变的分型: 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是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类型;局灶性单神经病变:或称为单神经病变,可累及单颅神经和脊神经;非对称性的多发局灶性神经病变:同时累及多个单神经的神经病变称为多灶性单神经病变(或非对称性多神经病变) ;多发神经根病变:最常见为腰段

f、排除其它病变(如颈腰椎病变、脑梗、格林巴利综合征等):排除诊断:VitB12缺乏症、甲减、酒精中毒、尿毒症、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变(CIDP)、肿瘤压迫、炎症。 九、周围神经病变的预防 控制血糖,纠正血脂异常,控制高血压。加强足部护理。定期进 行筛查及病情评价:全部患者应该在诊断为后至少每年筛查一次DP N;对于病程较长,或合并有眼底病变、肾病等微血管并发症的患者,应该每隔3-6个月进行复查。 十、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 1、对因治疗:积极控制高血糖是防治DPN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手段。 2、血糖控制、神经修复:如甲钴胺、抗氧化应激:如α-硫辛酸、、改善微循环:如前列腺素E2、改善代谢紊乱:如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其他:如神经营养。 3、对症治疗:主要是针对疼痛的治疗: 4、治疗顺序:甲钴胺和α-硫辛酸→传统抗惊厥药→新一代抗惊厥药→度洛西汀→三环类抗药物→阿片类止痛药等。 5、对症治疗 a、甲钴胺和α-硫辛酸:可以作为对症处理的第一阶梯用药。 b、传统抗惊厥药物:主要有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 c、新一代抗惊厥药:主要有普瑞巴林和加巴喷丁 d、三环类抗药(TCA):最常用阿米替林、丙米嗪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西肽普兰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