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韦伯“价值中立”原则的一些观点与想法

对韦伯“价值中立”原则的一些观点与想法
对韦伯“价值中立”原则的一些观点与想法

对韦伯“价值中立”原则的一些观点与想法

被誉为“社会分析的科学和艺术的至今无人能及的大师”的韦伯,1903年开始社会学研究,在此之前主要研究经济学和法学。作为“现代欧洲文明之子”,韦伯既深受德国特有的历史主义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又深受欧罗巴盛行的科学精神和实证思潮的影响。与同时代人各执一端不同,“韦伯关于方法论的文章通常是以调和实证主义和新康德主义为特征的”。在韦伯那里,价值关联和价值中立在方法论上并不相互排斥,相反对社会科学都不可或缺。对前者,因为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是人及社会现象;而对后者,因为社会科学也是科学。韦伯认为任何社会现象都是由人的行动所构成的。人的社会行动是社会学分析的基本单位,人的社会行动会与周围环境条件相联系,又与人的意愿动机等主观因素相关。因此社会研究既要做因果性分析,又要对驱使人们行动的动机进行理解,使研究方法适合研究对象。从理解个人行动背后的主观意义入手达到对整体社会的因果说明,这就是韦伯的“理解社会学”被称为“方法论的个人主义”的缘由。社会学是一门这样的科学,“其意图在于对社会行动进行诠释性的理解,并从而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及结果予以因果性的解释”。韦伯一方面拒斥19世纪后期英、法社会学中主张社会科学只关注事实而不涉及价值的实证主义思潮,另一方面又反对德国经济学中的历史学派把经济学视为伦理科学、抹杀社会科学客观性的主观主义的偏颇。上帝与凯撒“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镶嵌”关系,可谓是韦伯“理解社会学”超越传统研究(尤其是实证主义)的独到之处。

首先,韦伯认为社会学研究也要讲价值中立,研究者的价值和物质利益不应该影响科学分析的过程,否则就不能获得对社会行动的科学理解,不能获得客观的和可检验的知识。为此,必须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区分开来,不能从“忠实的陈述”推导出“应该的陈述”。科学的任务不是提出实践活动的模式和理想,而是提供客观知识,使人做到“头脑的清明”。对于教师来说,讲台不是先知和煽动家呆的地方,他不应去充当精神领袖进行信仰灌输,而是尽力做到“知识上的诚实”。讲价值中立,就要使用“理性方法”,即按照系统的概念对经验材料进行分类,采用恰当的论证规则进行逻辑推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所有的科学必须保证逻辑和方法的规则是有效的”。

其次,韦伯认为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问题上而不是其他,说明一定的价值不可避免地要作为研究的潜在基础。“当然,经验科学中的问题应该‘不加评价地’加以解决,它们不属于评价问题。但是,社会科学中的问题是根据所探讨的现象的价值关联而选择出来的。”韦伯从来就对实证主义价值中立所主张的那种“阉人般的客观性”持否定态度。他进一步指出,那种“从资料中直接提炼出某种观点”以追求“没有成见的认识”的企图,不过是“自欺欺人”。韦伯继承并发展了李凯尔特的基本思想,认为在社会科学中,“经验现实对我们之所以是文化的,是因为我们总是将它们与我们的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并因此使社会现实的这些基本部分变得对我们有意义”。

由此可见,关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方法论上韦伯无疑不是一元论者,但他的二元论与新康德主义者的二元论(二元分立)却有本质区别。“试图把德国唯心主义立场更紧密地与经验性验证和因果性分析这一实证主义传统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在韦伯眼里所见的上帝和凯撒的新关系。既看到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同”,也看到了它们的“不同”,这样韦伯的社会学不仅要理解行动者所赋予行动的主观意义,还要说明人们的信念和价值是如何决定人们的行动。从方法论上看,社会学主要是在实证主义影响下发生的,同时将自然科学的方法模式运用于社

会学,所以孔德起初将自己的学科称为“社会物理学”。迪尔凯姆明确提到:“社会学这门学科只有在认识到把社会事实当作现实事物来研究时才能诞生。”韦伯则将社会学的任务规定为试图对社会行动做出解释性理解,以便使其前因后果得到相应说明,也就是以理解的方法探究行动背后的主观意义和价值。不过,韦伯的二元论旨在跨越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鸿沟,提出的实际上是相对程度上的祛除价值。在对阶级、冲突和社会变迁的分析中,他的“隐含的实证主义”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要明显。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张力之中,发现“客观的有效真理”是韦伯在社会科学方法上始终耿耿于怀的努力。所以韦伯固然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批评,但他的本意却是要确定实证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韦伯曾将“价值”比作“不清晰”的概念、“社会学的不幸的孩子”,并且抱怨“价值”这个概念是给社会学带来混乱的不可饶恕的根源。中国内地学术界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引介韦伯思想以来,其“价值中立”思想既受到了关注也引起了纷争,以致出现了如苏国勋所说的,再没有一个社会科学概念比“价值中立性”饱受更多误解的情况了。不过在诸多争议中,对社会科学研究,“价值中立是否可能”一直是首当其冲的焦点问题。在一些学者看来,似乎“学术”只有排除了“价值判断”,才有“研究”的必要,否则有沦为“政治”之嫌。“价值中立作为一种从事科学探究的规范性原则即研究者应持的立场,强调科学探究的客观性和自主性。”也有人针锋相对地认为,在人类学术史的常青树上,价值中立是灰色的、苍白的。“通过所谓的‘价值中立’不仅不能达到科学性,还会相反起十分有害的结果”。谁只要坚持“价值中立”,谁就无法摆脱“价值中立悖论”的困境

价值中立

实证论意义上的“价值中立”与韦伯意义上的“价值中立” 在以自然科学为典范的实证主义社会科学观中,“脱哲学化”与“脱价值化”原是两个紧密相关的主题,但早期实证主义更为关注的,主要还是社会科学的“脱哲学化”问题,当时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努力使社会科学研究与哲学分离开来并发展成为独立学科。韦伯处在世纪之交,他关于社会科学观及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代表性著述,几乎都是在进入20世纪以后撰写的。这个时期的社会科学已经从哲学中分离独立出来,或者说,社会科 学研究在摆脱思辨哲学、观念论及其形而上学方面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所以,韦伯也就不再像孔德、迪尔凯姆等人那样强调“脱哲学化”,而是把方法论思考的重点,从社会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转向了社会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他关于这个问题的基本思想,概括起来也就是“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 当然,“价值中立”的思想并非韦伯首创,而是实证主义“脱价值化”主张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在韦伯之前,人们谈论较多的是社会科学的“脱哲学化”问题,而对“脱价值化”则相对比较陌生,———正是在韦伯提出了“价值中立”之后,“脱价值化”及其 可能性才开始迅速成为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热门话题,他被后人视为这一社会科学方法论思想的先驱当在情理之中,可后来的遭遇却是他生前未曾预料到的。无论是赞同、支持还是批评、反对“价值中立”的人,往往都直接或间接地援引韦伯,而且通常都是以实证主义观点来诠释韦伯的,他不是被人借尸还魂,就是在十字架下代人受过。 实证主义所主张的“脱价值化”意义上的“价值中立”,既是一种社会科学观或关于社会科学及性质的总体性看法,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思想,但在韦伯那里, 具有社会科学观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思想双重含义的,恰恰是“价值关联”的概念,而“价值中立”则主要属于社会科学方法论思想的范畴。如前所述,实证主义眼里的社会科学是一种自然科学化的纯粹的“事实科学”,价值问题以及价值判断是被排除在社会科学领域之外的,这种“脱价值化”意义上的“价值中立”,意味着一种全面而彻底的价值无涉。 但这并不是韦伯的观点。作为一个曾长期受新康德主义浸染的学者,韦伯深知社会 科学作为“文化科学”不可能撇开价值问题,它在本质上是“价值关联”的,不像自然科学那样是纯粹的事实科学,在社会科学的领域中,诸如研究对象或材料的选择、研究主题或范围的确定等等,都是受到特定价值的影响并与特定价值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社 会科学中的问题是根据被讨论的现象的价值关联而选择出来的”,②“研究对象的选择以及这种研究试图深入的无穷因果之网的广度和深度是由支配研究者及其时代的价值 观所决定的”。不仅如此,在韦伯看来,对价值问题和价值判断进行科学的研究或讨论, 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研究和讨论有助于弄清某一价值意味着什么、某一价值能否实现等问题,即阐明作为目的的价值理念的构造,并对手段与目的、行为与结果之

价值中立与教育研究的学术立场_薛晓阳

价值中立与教育研究的学术立场 薛晓阳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扬州 225000) X 1摘 要2 教育研究是一种人文研究,而人文研究的最高目的就是显现存在的真理和人的意义,人文研究的这种目的性和价值性正是通过自己的学术立场和价值判断得到表现。任何教育研究都不能借故价值中立以躲避自己的学术立场和价值判断。教育事实可以作为表达意义的手段,但事实本身不能自然地、直接地给出包含在事实中的意义和真理,而必须通过研究者的价值判断和学术立场得到呈现。所谓价值中立实际绝不是不要价值,而是不要有偏见、带主观臆断性的价值。价值中立原则不是要削弱价值性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相反它是要提高人们对价值判断和学术立场的关注。从价值中立原则中不仅不能推导出对价值的否定,相反却只能更加表现出价值问题在教育研究中的重要位置。 1关键词2 价值中立;学术立场;教育研究 1中图分类号2G40-032 1文献标识码2A 1文章编号21002-8064(2003)04-0016-05 究竟应当如何表达自己的学术立场,教育研究究竟 是否应当进行价值判断,以及如何正确运用价值中立原 则,已经成为令教育研究头疼的问题。我们试图给出这 样一种观点:价值中立不是含糊学术观点的理由,更不是 抵挡学术批评的武器,用价值中立来回避学术追问是没 有道理的。可以告示经常以价值中立为由拒绝表达学术 立场的研究者,应如何理解价值中立及其在教育研究中 的运用。从韦伯的价值原则本身来看,不是在否定人文科学的价值性,而是如何表达价值性的问题。韦伯的研究本身就是对人文科学价值性的一种承认,而不是否定。一、教育研究的价值判断 (一)价值中立如何对待价值判断 自从韦伯提出价值中立这一研究思想后,价值中立 就一直受到各方面的批评。指责价值中立混淆了自然科 学和社会科学应有的界限,将/社会真理0混同于/科学真 理0。他们认为,社会真理有自己不同于科学真理的规 律,认为社会真理在客观存在之外,存在于人的想象和创 造之中。国内学者赵汀阳甚至用/事后真理0这一概念表 达人文真理的本质。在他看来,人文真理就是一种命运 的真理,根本不是客观世界中等待发现的预先存在。人文真理没有绝对的真理性,因为它不可重复,也不可实验,人文真理只能在人的解释和想象中得到显现和表露。在加达默尔的解释学立场看来,真理就是存在的解释,真理)))在解释中得以呈现,在解释中得以澄明。在他看来,所谓解释学的本质就是显现真理的学问和方法,他认为人文真理遵循着这样的法则:即人的想象能够到多远,人的创造能够伸向哪里,那么人的真理可能性就能够到达哪里。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真理永远依赖于人的主观想象,永远是人对生活理想的价值判断,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信仰与立场的真理。人的存在就是一种价值性的存在,人不是纯粹的事实,人的存在与其它存在的根本不同,就在于他的价值性。教育研究作为一种关于人的研 究,它的最高目的就是解释和揭示人的真理,如果离开了价值的判断,教育研究就失去了揭示真理的能力。由此可见,人的价值性决定了教育研究的价值性,而教育研究的价值性又决定了价值判断的必然性,拒绝价值判断就等于拒绝教育研究的真理性。现在,甚至有学者将人的价值性推向人之外的普遍存在,如在马尔库塞看来,即便是看起来与价值最无关的科学也不能处于绝对的价值中立之中,认为科学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就是一种价值,一种排斥人类生命价值的价值。韦伯认为,任何科学都存在着一种普遍的预设,即假设人类掌握宇宙法则是值得的,对人类来说是有意义的。而在韦伯看来,这一假设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假设。X 1收稿日期22003-06-101作者简介2薛晓阳(1958-),男,江苏扬州人,教育学博士,现为扬州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关注教育哲学、道德哲学、文化哲学方面的研究问题。 2003年8月 第19卷 第4期教 育 科 学Education Science Aug.,2003Vol.19 No.4

论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

论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 作者:燕春培(学号:2011202048) (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学院,2011级有色金属冶金专业)摘要:作为人类文明动力的科学技术,推动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通过提高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越采越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料,并大大减轻劳动强度,使人能够从“奴隶般的劳动分工”中解放出来,越来越远离一般动物界,实现人之为人的物质生活;同时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不断完善提供思想基础和知识文化背景。但是,它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所以我们应确立以人为本的正确科学技术人文价值基准。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文价值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人为本 随着知识经济的临近,科学技术的经济价值已被人们深刻认识。然而,纵观人类文明进化史,科学技术的价值功能绝非仅仅是经济的,也不仅仅是军事与政治的,它不断推动着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整个人类文明进步。 然而,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后,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科学通过技术应用进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与人的关系问题逐渐成为理论探讨的热点。乐观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于人的生存质量的提高,科学技术的正面价值超过其负面效应,对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不应怀疑;悲观主义则持相反意见,担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导致人类的生存危机,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核武器膨胀、克隆人种等等严重问题,已经使人类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在某些国家,一段时期以来,悲观主义的论调曾经占了统治地位,科学技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价值受到了普遍的质疑。 新世纪到来之后,这一问题丝毫没有缓解的迹象,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双重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一方面,人类享受着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生活资料,日子越过越舒服;另一方面,环境污染、战争威胁、道德危机等等也确实存在,令人不得安宁。科学技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究竟有多大积极意义?科学技术究竟有没有人文价值?这些问题的确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科学技术给人文价值带来的正面影响 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正面影响是无可置疑的。马克思认为,人首先必须吃喝穿住。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 首先,科学技术在物质层面的人文价值表现在: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物质生活资料,人类的物质消费能力越来越强,人类的物质消费水平越来越高,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人类由以产生的动物界,从而凸显出“人”的存在与价值。[1]人类物质消费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也就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不仅如此,科学技术在创造各种物质财富的同时,极大地减轻了人类的劳动强度,使人能不断地从“奴隶般地服从”劳动分工的悲惨状态下解放出来。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解放包括人从自然力和从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两方面的含义。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经历了一个从“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到“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再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三个发展阶段。也就是说,人类对物质手段的运用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劳动谋生手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物质手段的进步与人自身解放的高度一致性。 其次,科学技术不但用其创造的物质财富造福于人类,其本身还有巨大的精神价值,

最新整理专题科学的本质与科学价值 第三节教学教材

专题2 科学的本质与科学价值 第三节科学价值 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是科学家和哲学家争论至今的一个话题,在科学与价值关系的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流派。在西方,直到20世纪70年代,“科学价值中立说”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核灾难和全球性环境以及高科技伦理问题的日益突出,“科学价值中立说”不断遭到质疑,科学负荷价值说逐渐成为普遍的观念。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揭示了科学的实践基础,指出科学作为“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是与人及社会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并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作用。马克思价值论从实践的观点,从人与科学内在联系的观点,深刻揭示了科学价值的内涵和特征。 一、西方的“科学价值中立说” 近代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D.HuMe)严格区分了两类命题:第一类是事实陈述,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第二类是价值陈述,回答的是“该不该”的问题,前者诉诸于理性,后者诉诸于伦理,这两类命题没有内在的联系,第一类命题不能退出第二类命题,反之亦然。如原子核分裂或聚合(裂变或聚变)时可以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可以由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给出,这是一个科学命题,但由此我们并不能得出应不应该使用原子弹或氢弹。休谟认为如果将“事实”与“价值”两者相混淆,必将引起“知识上的混乱”。由休谟论题引发了人们对科学与价值的深入思考,也由此形成了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都占据主导地位的“科学价值中立说”。 18世纪德国科学家康德发展了休谟的思想,认为科学是关于事实的认识,本身不包含价值的成分,价值标准只是评价的准则而不是形成理论的方法。20世纪之后,这一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Max Weber)提出了著名的“价值无涉”(Wertfreiheit)观,强调经验科学只能告诉人们事实“是”什么,但决不教导人们“应当”怎么样,后者完全取决于人们自己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来选择。从“存在”无法上升为“应当”。因此,关于客观世界的经验知识的科学必须拒绝承担价值判断的任务,从而保持科学认识的客观性和中立性。韦伯认为一名科学工作者,在他表明自己的价值判断之时也就是对事实充分理解的终结之时。20世纪30年代以石里克(M.Schlick)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是关乎事实的,价值是关乎目的的;科学是客观的,价值是主观的;科学是追求真理的,价值是追求功利的;科学是理性的,价值是非理性的;科学是可以进行逻辑分析的,价值是不能进行逻辑分析的,因此,科学与价值是没有任何联系的,完全对立的两极。科学价值中立说主张科学与价值无涉,科学是纯粹求真的事业,科学不带价值倾向的、不带感情因素的了解自然界,科学家要坚持客观性和中立性,要“为科学而科学”,在考虑科学问题时对社会采取超然的态度,科学要与政治、伦理等严格区分,以保持其“纯洁”性。 科学价值中立说对科学与价值关系的认识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认知与评价,事实与价值加以必要的区分,对具体科学活动是必须的、有益的。科学在于实事求是地反映对象的客观本质和规律,客观真理性是科学的本质属性,也是科学区别于非科学和伪科学的本质特征之一。只有面向客观事实,立足客观事实,而不是立足于个人的目的、利益、需要、兴趣、情感、尊严、地位、名誉、偏好,以及宗教信仰、阶级立场等,才有可能真正达到这一目标。在科学研究中,弄虚作假、马虎轻率、主观臆测、专横固执、迷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与反思

论文题目: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与反思 论文成绩: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与反思 内容摘要:价值中立作为一种推崇客观主义的方法论在西方影响很大,近几年对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而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对于建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有着重要意义。价值中立学说自流行之初便饱受争议,研究者们各执一词,多是围绕其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能否真正实现“纯粹价值中立”这一问题聚讼不已。本文将通过对马克斯·韦伯的价值中立学说深层含义的探索,来略加论述价值中立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真正的实质意义所在,即反思价值中立是否真的能够得以实现。 关键词:价值中立;纯粹中立;实现;辩证思考 价值中立是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出现的一种带有唯客观主义色彩的方法论原则,运用该原则来进行社会科学的研究,可以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同时进一步澄清了科学与宗教的混淆关系。但是,这一命题所含有的合理因素并不能弥补其本身所包含的内在矛盾性,因此在探究它的合理性的同时分析其矛盾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关于价值中立的含义 价值中立(Value一neutrality)或价值自由(Value一free)是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出现的一种带有唯客观主义色彩的方法论原则。它是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探索和解释过程中,只陈述事实,而摈弃价值判断和个人的好恶,采取一种中立态度,因而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只管真假而与好恶、对错无

关 [1]。德国的马克斯·韦伯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内涵,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价值中立理论。这种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在西方有较大的影响,曾在长时间居于主导地位,因而此后众多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探究。 研究者基本上都是在概述价值中立产生、形成、发展过程的同时,表述自己关于价值中立论的理解,这其中,学者对价值中立含义的探究算是相当成熟的。著名研究学者周家蔚指出,价值中立论是韦伯吸收实证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价值中立思想和新康德主义把事实与价值、价值联系与价值评价作了区别的思想的产物,因而韦伯的价值中立论有如下两层意义:首先,一旦社会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择了研究课题,他就必须停止使用任何主观的价值观念,而遵从他所发现的资料的指引,不管用这种资料研究的结果是否对自己有用;其次,对事实领域和价值领域、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要作出严格的区分,不能从“事实的陈述”推出“应该的陈述”[2]。还有学者指出,韦伯的价值中立原则是继承逻辑实证主义相关思想而来,但有其深刻之处。即韦伯主要是在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范畴内阐释价值中立原则的,而且亦不排除与价值相关的研究,因而韦伯的“价值中立论主要是指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不可有自己的价值倾向。而要回避、终止自己的价值判断,不可援引科学为任何价值立场作出论证或辩护。这些关于价值中立含义的表述,表面上看没有什么差别,仔细考察起来还是存在一些差别的:虽然都认为韦伯价值中立论是继承此前相关思想资源而来,但继承某种思想、继承某种思想的程度,有细微的差别;都肯定价值中立论的核心思想在于要求研究者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放弃价值执著、终止判断,但在价值中立论是否完全否定价值性理解方面,也有细微差别;对价值中立论出现的认识论意义,这些理解则表现出较大差异。

谈谈数学中的人文价值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导论姓名:黄世江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班级:信计0901 学号:200948490103

谈谈数学中的人文价值 摘要:数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传播。数学是独立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外的一门独特的科学。现代数学哲学的研究表明,数学不仅是科学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数学教育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文化价值,对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完善人格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只注意数学知识本身的学习,更要注重数学人文价值的学习。 关键字:数学教育文化价值科学数学与现实社会数学思想 近几十年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社会已全面进入数字信息化时代,数学与现实社会发生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如今,它已经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主要学科,不但由于数学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更因为它对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姜伯驹先生曾经说过:“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是过去的认识,现在应该加上另外两句:“数学是生活的需要,数学是最后取胜的法宝。”然而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下,很多学生却无法体会到数学的有用价值和其中的乐趣,如:体会数学精神;领略数学审美;感悟数学交流;尝试数学创造等等。这就告诉我们,不但要注重数学学科本身的教学,同时也要注重让学生们了解数学的中蕴含的人文价值。下面我就想粗略谈谈数学中的人文价值。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在我国古代,古人们称作算数。而数,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亦被古希腊学者视为哲学的起点。数学也是经过漫长岁月的不断积累发展才有了今天这样相对完整的体系。数学的演进渗透着丰富的人文思想,是人类社会集体智慧的高度结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学已成为当今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支柱力量,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学习比过去更多的数学知识。数学科学在提高民族科学和文化素质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数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传播。发掘数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是体现丰富的数学文化内涵、实现数学价值的必然选择。

浅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问题和反思

浅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中立问题和反思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核心问题,其中价值中立论又是在西方影响较大的一种社会科学的方法。本文追溯了价值中立的由来,阐释了价值中立问题形成的阶段,概括了价值中立问题的内涵,讨论了价值中立问题的应用范围和限度,认为价值中立原则仍然值得今天的中国社会科学所借鉴。 关于科学的价值中立的观点,在西方哲学思想中在较长时期内影响了占主导地位的科学观和认识论。一般认为马克思·韦伯引入了现代的事实—价值两分的观点。他在《社会学与经济学中“价值中立”的意义》这一经典论文论述了两方面的观点。第一点他吸取了休谟的思想,认为在规范与描述之间、在断言某物实际上是什么与理想上应当是什么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我们加于事物的价值不属于这些事物的真理性,科学关心的是描述实际发生了什么,并且解释为什么。自然,科学能够而且必须注意个人和团体在事实上怎样做出评价,但他们却不能从根本上真实地记录这个或那个事物是内在地有价值的,因而是在范畴上应当被评价的。韦伯的第二个论点是有规定性的。他从不认为价值是无足轻重的,也从不宣称每个人,特别是社会科学家应当总是避免价值判断。与此相反,他坚持提出指认与评价的区别,二者不容混淆。一个人在表达价值判断时,不应当自称这种判断是得到科学地确认的;因为事实上这是做不到的。当社会科学家推崇某种行动时,他们应当尽力地说明自己所说内容中哪些是科学的发现,哪些是具有很不同地位的政策建议。这是知识分子的真诚品质与尊重真理的原则所必然要求的。 一、“价值中立”问题的由来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原则的提出,和实证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极端争执有关。实证主义的开山祖师、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就强调社会学要仿效自然科学,主张像物理学研究自然现象那样客观的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不带价值判断地揭示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规律。因此,在孔德那里社会学应该是和自然科学一样完全“价值中立”的,根本不应该有价值的因素,尽管他没有使用“价

价值中立原则

价值中立原则 心理咨询中价值中立很重要。但我常常觉得心理师不中立,总是在用他的价值观挑战我,或用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引导我,让我放弃我的生活方式,我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引导? 价值中立是一种心理师的内心逻辑,并不是什么都不能做,什么都不能引导。现代心理治疗更加注重当下,注意咨客关系,关注未来,所以对来访者与心理师之间的互动常常给予及时分析,对未来作一些引导,由此来促进来访者的改变。所以,治疗师利用自己的反向“移情”,利用好恶感、知觉感受来扰动当事人也常被采用。最经典的做法是觉察到你行为或处境中隐含的价值观念,并认为你的痛苦恰好来源于你不恰当的观念时,治疗师会挑战或与你对质这个观念,或引出一个相反的观念来缓冲,或把你这个观念极端化,让你看到观念的荒谬可笑,这样做与是否中立无关。 那么中立是什么?中立是心理师的一种职业态度。中立有三个层面: 一是价值的中立,不对你说什么观念好,而说什么观念对你更有效,回避价值判断。 二是治疗的中立,不因心理师个人的好恶、信仰、性别、审美、偏爱来影响与来访者的关系。治疗师要坦承这些东西对自己的干扰,保持第三只眼警觉自己的问题带入咨询情境。 三是变化的中立,不假定当事人怎么改变才更好,而把改变的权力交给当事人,承认自己是无知的,随当事人去流动。聪明的做法就是多

提问,帮助当事人打开思维与视觉,少回答,因为任何回答都可能形成一种对当事人的误导。当然,对一些低文化、低生活境遇、自我觉察力弱的人,真正的中立又正好是不中立,为了让当事人获益,治疗师不得不放弃职业立场,给当事人一些切实可行的指导。 所以,咨询过程的中立是复杂的。如果你感觉心理师的中立有问题,最好把这个感受告诉他,这样你们的咨客关系才能在互动与信赖中良性发展,最终获益的是你自己!其实,有时候心理医生的不中立正是医生自己的移情造成,他可能对你的关注太多了,或者对你有其他的期待。你坦诚告诉他的不中立可以帮助他觉察自己,如果他因此而生气,影响你们的治疗关系,或执意而为,不因为你的反感稍有收敛,反说是你的负性移情、阻抗、防御之类,那么不要那么相信他,这是故意打垮破坏你的内心防御与价值系统,让你臣服、依赖于他。炒他的鱿鱼是你明智的选择。

价值中立问题的探讨

价值中立问题 1.什么是价值中立?社工能做到完全价值中立吗?(操作性) 答:什么是价值中立:①价值中立最早是马克思·韦伯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在经验科学和价值判断之间应划分明确界线,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既存知识”,它是关于“实然”的知识,另一类是规范知识,即关于“应然”的知识。一门经验科学不能告诉他人应该做什么,而只能告诉他们他能够做什么,以及在特定的情况下,他希望去做什么。他认为社会科学是一门关于具体现实的经验科学,它只能以研究“实然”为任务,而不应涉入“应然”领域。一般认为,韦伯的价值中立观有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它要求社会科学家一旦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停止使用自己的或他人的价值观念,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资料,相反地,应当根据资料的指引,从事实资料中概括出结论,而不管研究的结果对自己有利还是不利,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和普遍有效性。第二,强调“事实”’和“价值观念”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存在”与“应然”应该区分,“认识”与评价应该区分。科学只能认识“存在”,不能评价“应然”。虽然社会科学有时能帮助人们搞清自己能够或希望做什么,但是决不能劝导任何人应该做什么。与社会工作更加相关的“价值中立”概念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1938 年在其“来访者中心疗法”中首先倡导的咨询原则。所谓的价值中立,就是指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充分尊重、无条件认同和接纳来访者的价值观,对其思想和行为不做是非好坏的价值评判,不给来访者提供问题的答案,不把外在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强加给来访者,而由来访者自己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并进而最终自己解决问题。概括地说,价值中立原则就是要求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思想和行为不评价、不指导、不干涉。我认为,社会工作中对于价值中立的定义与心理学中的定义在含义上基本上是一致的,社会工作吸收了心理学中的这一定义。但是社会工作和心理咨询在专业使命、工作对象、收费模式、采用的方法等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所以在价值中立的实现上会比心理学面临更多的问题。 ②但是在社会工作中的最初阶段,社会工作也倡导要将价值评判搁置一边。那时候的意思是,社会工作者应该全面看待一个人,要看到案主的长处和引发案主问题的经历、环境、文化各方面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指责他的缺点或问题。如果社工认为案主的行为有问题,我们的态度也是“我接受你个人,但是我不接受你的行为。”但是今天似乎我们对于价值中立的理解就是接受案主的一切,包括他这个人,他的想法,他的行为,这些我们都不予干涉。 ③与价值中立相反的概念是“价值干预”(或“价值参与”),价值干预按照程度,可以由浅入深地分为“价值澄清”、“价值导向”和“价值灌输”三种。价值澄清是指社工在咨询过程中帮助案主澄清他们的价值追求,了解和体察自身价值观之间存在的矛盾及其行为的代价与后果。目的是帮助来访者澄清个人的各种需要,并自己去选择一个恰当的价值导向下的适宜行为,以获得心理平衡,避免来访者的价值模糊。价值导向是指社工在必要的时候“引导”案主做出选择,有时甚至引导(非代替) 案主做出相应的改变选择。价值引导可以帮助案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价值灌输”则是社工对案主的价值观作好坏、正误判断,通过灌输或操纵的方式作价值的裁判,甚至替案主做出决定。“价值灌输”不符合社会工作的宗旨,它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形式和手段。社会工作中的价值干预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价值澄清”和“价值引导”。 ④由此来看,对案主价值观的干预从程度上来看依次是价值中立→价值澄清→价

科学是不是价值中立的

科学是不是价值中立的 1、科学的价值中立学说 科学的“价值中立说”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观点,近代以来尤其流行。近代科学家崇尚科学理性,把科学视为纯粹求真的事业,并把与近代实验科学方法和逻辑论证无缘的政治、伦理等和科学严格区分,以保持科学的“纯洁”与独立。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逻辑实证主义等将事实与价值绝然二分,进一步强化了科学的“价值中立性”观念。他们认为,科学追求的是纯粹真理,客观性是科学的生命。在进行科学观察、试验、概括、推理、评价与验证的过程中,必须撇开主体的目的、利益、需要、兴趣、情感、欲望等主观偏好,以如实反映对象的客观本质和规律为唯一目的。因此,科学活动本身,它所取得的任何一项具体成果,本身不是价值,而且也不涉及到或意味着“好”、“坏”之类价值,而是价值上“中立”或“无涉”的。他们甚至宣称,这种“中立性”正是科学的“客观性”与优点之所在,也是科学工作者人格理智诚实的表现。如果一个人将价值因素导入科学研究,那将是十分不严肃的,甚至不配被称为“科学工作者”。 应该说,“价值中立说”比较彻底地解决了科学与价值、认知与评价的区分问题。对科学与价值,认知与评价加以必要的区分,对具体科学活动是必须的、有益的。科学在于实事求是地反映对象的客观本质和规律,只有面向客观事实,立足客观事实,而不是立足于个人的目的、利益、需要、兴趣、情感、尊严、地位、名誉、偏好,以及宗教

信仰、阶级立场等,才有可能真正达到这一目标。在科学研究中,弄虚作假、马虎轻率、主观臆测、专横固 执、迷信权威、压制创新、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等等,都是要不得的。在具体科学活动中,不清除一些价值因素的“污染”,不排除一些主观性要素的干扰,就不可能获得真理。 2、科学是否价值中立 然而,如果从更广阔的视野将科学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实践活动来看,那么,我们会发现,科学的“价值中立说”很难站得住脚。科学绝不只是一种客观的知识体系,尤其不是一种脱离社会和人文价值环境的知识体系,因为它同时还是一种社会活动、一种社会建制、一种文化,它是由作为价值载体的人来实现的实践活动,因而又具有“价值非中立性”。 第一,“为科学而科学”、“为知识而知识”,从来就只是一种幻想、幻觉。人们对单纯的“事实”、知识几乎毫无兴趣,甚至对与其生存、生活几乎不相关的“真理”也并不关注,或视而不见。人们搜集事实,是为了理解或认识这个世界;人们加工处理事实,是试图找到其所面临的问题的答案;人们尝试依据科学改造或改变世界,是希望能够生存和生活得更好。因此,任何真正的、生机勃勃的科学,必然是符合人类主体需要的,必然是具有价值意义的。在具体科学活动中,人类的根本目的、利益、需要、信念、理想、态度、情感等无不凝聚在科学家的内在品格、渗透和反映在科学活动之中。甚至可以这样说,脱离社会需要,仅仅为着满足科学家兴趣或少数人好奇心的科学研究,

小学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

小学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空前繁荣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给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然而生活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资源短缺现象、人的精神文化危机、由克隆人引发的科学伦理等现实情况又使人们在赞美科学的同时对科学产生了质疑。 现代科学危机的实质是科学与技术所取得的惊人的物质成就,遮蔽了科学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影响。我们不仅要正确看待科学与技术给予人类进步的巨大福利,也要认识与把握科学与技术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化解负面影响的关键在于认识到科学本身具有人文性,科学教育蕴含人文价值。具体到小学科学教育而言,就是使教师意识到科学具有人文性,并且关注科学课程的人文性,在教学实践中彰显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科学的人文性及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 虽说科学所面对的是客观世界,所研究的是自然事物及其运行规律,所发现的是自然界的原貌,所反映的是物质的本质。但科学研究过程的主体是人,科学的规律、结构及表达,不仅反映了客观物质世界的本质,同时也体现了人类智慧的结晶。从科学的研究目的看,科学是为了人类的生存

与发展,为了人类能更好地认识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与自然和谐相处。从科学的研究过程看,科学凝聚了人类的认识、意志、情感与信念,是洋溢着人性的活动,它需要研究者的科学精神与态度。正如乔治?萨顿所说:“无论科学可能会变得多么抽象,它的起源和发展本质都是人性的。每一个科学的结果都是人性的果实,都是对它的价值的一次证实。” 对于科学教育(指自然科学教育)的功能,有些教师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没有人文价值的体现,而人文价值只能从人文学科中获取。但当我们真正带着研究的眼光解读科学教育时,就会意识到科学教育本身是具有人文价值的。科学教育的目的不应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同时也应让学生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性质与价值,理解科学研究的初衷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饱含着人类艰难的探索,理性与质疑的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对于人类事物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都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的程度上间接地产生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好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从爱因斯坦对科学的认识可以看出,科学教育人的心灵,只是这种教育价值以一种隐性的形式存在。

第三章 心理咨询的原则 (1)

第一节心理咨询的主要原则 ?来访者自愿原则 ?价值中立原则 ?信息保密原则 ?方案守法原则 ?促进成长原则 ?情感限定原则 ?避免双重身份原则 ?咨询时间地点限定原则 我国《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2005年版)规定的保密措 施如下 1、有责任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工作者的保密原则,以及应用这一原则时的限度。 2、在心理咨询工作中,一旦发现求助者有危害自身或他人的情况,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必要时应通知有关部门和家属)或与其他心理咨询人师进行磋商,但应将有关保密的信息暴露限制在最低范围之内。 我国《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2005年版)规定的保密措 施如下 3、心理咨询工作中的有关信息,包括个人记录、测验资料、信件、录音、录像和其他资料,均属专业信息,应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保存,不得列入其他资料之中。 4、心理咨询师只有在求助者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对咨询过程进行录音、录像。在因专业需要进行案例讨论,或采取案例进行教学、科研、写作等工作时,应隐去那些可能会据以辩认出求助者的有关信息。

第二节心理咨询的范围 ? 1 学校心理咨询 –目前个大中小学校一般都有专职的心理学工作者,他们工作任务主要是解决师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如新生入学后不适应,学习困难,另外还涉及一些实际问题包括如何报考学校或选择专业,怎样处理师生关系或同学关系,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如何进行智力开发等。 心理咨询的范围 ?2 选择职业的心理咨询 –职业选择是一个大问题。一方面雇主对雇用人员有种种要求,不同职业有不同的录用条件;另一方面待业人员也想知道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以及实现理想职业自身所应具备的心理条件,专业知识和形体仪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得到帮助。 心理咨询的范围 ?3 婚姻和性问题的心理咨询 –比起传统社会,现代社会离婚率高,家庭结构不稳定,再婚及非法同居的人也较多。比如在美国,各类性功能障碍在人群中比例较大,在“正常“的夫妇中,48%女方,36%男方具有不同程度和不同性质的性功能障碍。因此,要求婚前,婚后保持男女生活和谐尤其是性和谐的咨询较多。 心理咨询的范围 ?4 临床心理咨询 –主要针对各种心理症状和心理疾病。在医院中,临床治疗,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三者之间很难严格地划分界限,门诊医疗工作中也包含了很多心理咨询工作。医院除了开设临床心理咨询专科外,其他临床各科中已有很多心理咨询的内容。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国内外学者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科学与人文有不同的内涵,但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科学是探索事物的规律,是: “求真”;人文是把握科学的方向,是“求善”,如何做人。科学不能解决方向问题,价值观问题;人文不能直接解决科技问题。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便能产生最佳效应,推动社会和事物前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的意志在科学和人文方面的具体体现,二者有不同的内涵,但也有必然的联系。 科学是一个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概念,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产生于19世纪,此时的科学定义为系统化的实证知识。将之看作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文化是基于现代科学而产生的一种现代文化。“人文”与表示自然界变化的“天文”相对,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自从有了人和人类文明,就开始有了人文文化。而系统的科学文化的形成,则在近代科学技术出现之后。人文文化历史远比科学文化源远流长。”但科学从产生之初就与人文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有人比喻科学与人文是人类发展的两翼,缺一不可。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是现代人类面临的一个基本的文化难题。有两个基本因素制约着人们的认识:一是人们是从一定的科学观或者人文观出发来认识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因而是受其局限的;二是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本身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人们往往是在不同的层次上谈论问题,结果是争论愈多距离愈远。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可以区分为下面几个不同的层次: 一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对象、理论特征、研究方法等方面表现出的直接的对立性关系。我们可以根据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自在性、客观性,研究手段的实验性、控制性,研究结果的定量性、可检验性,理论功能的解释性、预见性等,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建立一系列的对应关系。这种对立是现实的,对于人的自我理解和发展来说也是有意义的。从本源上说,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是人以“外向地认识自然”和“内向地观察自己及生活”(卡西尔语)的方

论科学价值中立说

姓名:陈明利 学号:201010300076 班级:10级思想政治教育班 指导老师:凌小萍 论科学价值中立说 摘要: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广泛结合,给世界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意识形态以至整个社会以极大影响。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是如此巨大,它不仅改变着个人、家庭、社会、国家,而且引起了全球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得好处是十分明显的。它不仅极大地改善和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然而,一方面,它给人类以巨大恩惠,大大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另一方面,它又带来种种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危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因而科技就是一把“双刃剑”。 关键词:科学技术价值社会 所谓科学的价值中立就是在进行社会学研究的时候只是力求反映研究对象的真实状况,而避免介入政治现实和做善与恶、好与坏的评价;就是力求摆脱价值判断,不进行价值判断或者暂停价值判断的意思。他强调应在经验科学与价值判断之间划出泾渭分明的界限。为了保证价值中立原则的事实,科学家就要使用“理性”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做到按照系统的概念对经验进行分类,采用恰当的论证规则,运用正确的逻辑规则和方法。基于上述说法,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工具,而且仅仅是一种没有好坏之分的工具。科学本身是价值中立的,但我们要知道,科学在社会中是由人来解释的,所以不可避免要带上人的主观价值的烙印。对许多人而言,科学所探讨的是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关心的只是事实,与感情无关,无善恶之分,是和价值无涉的。如果一定要以“好”、“坏”两字来评价科学,那么科学是绝对好的。因为我们当前生活中的种种方便,不管是电话还是网络还是空调,等等这一切都是拜科学之所赐。而那一个个眺望星空或埋头实验室,给我们带来科学知识的奇怪、超常的人则是人类的恩人。就算有一些坏事与科学扯得上关系,譬如我国曾在科学家论证粮食可亩产万斤后饿死了极多的人,那也不能怪罪到科学的头上,所有这一切都只是出于坏人的行为,或者科学被坏人所利用,科学只追求真理,只探究自然的奥秘,它本身是不可能有任何错的,因而是不可能负任何责任的。在一定意义上,科学和技术一样,只是人们的工具。同一个工具,譬如说炸药,诺贝尔可以用于开矿,恐怖分子可用于劫持飞机,但工具本身绝对不是坏的。 ①科学并没有普通大众所想象的那么圣洁。科学是什么?科学就是科学家所做的事。科学家是什么人?他们和普通大众既不同又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有研究兴趣,是科学技术沿着自身的内在逻辑发展、增殖的一个环节;相同之处在于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也有私心杂念,也有高级和低下之分,也得为稻粮谋,也得为名忙、为利跑。也就是说,他们既是追求纯粹真理的人,又是受雇佣的人(雇主包括国家、军事机构、企业、其他机构等)。在科学没有找到多少实际用途,做科学研究还基本只是一种副业的时代,科学家中更多的是理想主义者、真理的追求者;在科学成为社会建制,一项研究需要众多人协作才能完成的现代,科学家中更多的是现实主义者、衣食名利的追求者。 既然是受雇拥,既然要从雇主那儿领取经费,科学家所做的事就必然会反映雇主的利益。也就是说,具体的科学研究必然负载有价值。大千世界,包罗万象,不可能什么都研究,必须要有所取舍。研究什么,不研究什么,在科学诞生之初,可以主要由科学家个人决定。但进入大科学时代以后,人们已经不能再像伽利略、牛顿那样单靠一张纸、一支笔和几样简陋的仪器就做出的卓越成果。现代的科学研究排斥孤独的探索者。曼哈顿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结晶胰岛素的合成、两弹一星的研制、杂交水稻的育种,等等,哪一个不像大的工程?不但需要精密、昂贵的仪器,还需要单个的科学家加入到某个团体中去充

浅谈人文物理与人类发展

浅谈人文物理与人类发展 对于选修《人文物理》,虽然只有暂短的八节课,但是感觉自己受益匪浅,让我对自然科学和文人精神所存在的内在联系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体会。 虽然每个老师讲课的风格有所差异,但是每个老师在课堂上必定会提的一个人就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因为在他身上,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融入了他的一生,还有谁比他更有代表性呢。他一直坚守着“人文离不开科学,科学离不开人文”这一信念,主张和平利用科学。当科学失去了与人文的联系,那么科学的发展可能导致的后果就是危害人类的生存;当科学有了人文的引导,那么科学的发展必定会为人类服务,为人类造福。也就是说科学的发展呼唤人文关怀,人文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的养分,当在深刻理解科学与人文各自的本质和价值特征后,就越能感到人文与科学的互补性及其相互整合的必要性。 物理学是一门最基本的自然科学,物理文化是科学精神体现的典范,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理性的怀疑、求真、求实为基本要素,以客观世界为认识对象。而人文精神则是追求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体现人的价值,追求人自身的完善,谋求个性解放,是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自身的发展、自身的完善和自身的需要过程中形成的,规范、指导和约束人类自身的各种活动。二者并不如传统观念所认识的那样是对立的、不相关的,恰恰相反,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自然科学研究并不完全依靠严格的逻辑思维,机械思维逐步让

位于辩证思维,更多的是人文科学的功劳;而自然科学的发展,又使原有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以至整个文化传统发生巨大的变化,使人类能重新定位自己,进而拥有更为深刻的人文观念,为人的生命寻找更有意义的人文价值。举世公认的著名科学史学家乔治·萨顿指出:“我们必须使科学人文主义化,最好是说明科学与人类其他活动的多种多样关系——科学与我们人类本性的关系”。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贬低科学,而是使科学“更有意义,更为动人,更为亲切。”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现实中的大学物理教学把主要精力和时间耗于单纯的学科知识教育,集中注意了解题目,根本无暇顾及学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放弃了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机会,带给学生的只有枯燥的概念、无味的公式,导致学生对人文这一方面的了解浅显,甚至更不会把人文观念跟所学知识结合起来思考,所以我从这门选修课中学到了一种新的学习知识的态度,那就是科学文化只有在人文文化的引导下才是和谐的,否则所学的理论就是一副空壳,变得暗淡而没有价值。 其次我在谈谈我在这门选修课中得到的其他启示。其实任何一个理论的萌芽到建立一个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都是从万事万物最简单的道理开始的。自然界中的那些永恒不变的规律和真理都是不可能被打破的,就如同物质不灭定律、能量守恒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等。这些发现仿佛都是属于那些具有高度的人文素养以及善于独立思考、善于探真求实,拥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和永不放弃的信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