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桥_的意蕴_透视_喜福会_中几个意象与主题的关系

_桥_的意蕴_透视_喜福会_中几个意象与主题的关系
_桥_的意蕴_透视_喜福会_中几个意象与主题的关系

第8卷第2期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 .8No .2

 2008年6月

Journa l of Guangdong Un i versity of Technology(Soc i a l Sc i ences Ed iti on) Jun .2008

收稿日期:2007210218

作者简介:卞 翠(19812),女,汉族,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桥”的意蕴

———透视《喜福会》中几个意象与主题的关系

卞 翠

(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广东南海,528225)

摘 要:随着华裔美国文学在中国高校研究的升温,《喜福会》已成为爱好者的必读之作。许多学者从文化 族裔

身份等角度对这一作品进行了剖析。同时《喜福会》中简单而明了的意象,如麻将 天鹅也成为研究者关注的主要对象,文章将着重于《喜福会》中几个看似无足轻重的意象如棋子 花园 鹅毛 玉坠来透视它们与母女主题以及中美婚姻文化观之间的深刻关系。

关键词:小说 喜福会 意象与主题 意蕴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23X (2008)022******* 《喜福会》作为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1989年一经出版,便在《纽约时报》上持续九个月成为销量冠军。整部小说共分四章,16个故事,围绕四对母女之间的冲突而展开。母亲们坚守着来自中国的传统意识,而出生在美国的女儿们信奉的却是独立自主和个人主义。随着女儿们的成长,由于代沟和文化差异,母女之间的互不理解不断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一方面女儿们产生了对中国文化的困惑,觉得母亲们的经历都十分神秘;另一方面母亲们无法用有限的知识和几个英语单词来解释女儿们所好奇的一切。女儿们的不理解使母亲们感到十分沮丧。痛苦的过去在母亲的心中挥之不去,在恐惧与不甘的驱动下母亲们想把自己的意识强加在女儿们的身上,这更加大了母女之间的裂痕。小说中的母女冲突反映了生活在“两个世界”之间的华人移民尤其是其后代所面临的两难境地。

《喜福会》采用了与传统中国小说颇为相似的章回体手法,语言简洁朴实,易于理解。但作者独具匠心地运用了一些意象,并使它们贯穿于小说始末。这点却给读者深层次地理解小说的涵义制造了一些困难。这些看似简单的意象蕴涵着作者对小说主题的自我解读。本文将选择其中几个常被忽视的意象来分析其与主题之间的紧密关系。

一、鹅毛

整部小说从结构上来看,每章之前作者都使用了一些带有哲理、同时寓意深刻的语言,对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起到了指引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升华了故事的主题。鹅毛便出现在第一章的引言中。

狭义上来讲,鹅毛这一意象体现了母亲对于女儿的爱与希望。母亲在上海用高价买了一只天鹅,据说是由丑小鸭变成的,抱着它踏上了西行之路。一路上母亲对它诉说了自己对女儿的期望,希望自己的女儿在美国这片土地上也可以由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母亲带着她的梦抵达了美国,但天鹅被

夺走了,留在母亲手里的只剩下一根鹅毛。[1]

鹅毛象征了母

亲破碎的梦想。尽管如此,母亲仍旧留下了这根鹅毛,因为

它代表的是母亲的过去,代表的是中国的传统。从这一角度来审视,它体现了母亲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希望女儿成为美国人,融入美国的主流社会,摆脱中国女人在夫权社会中的悲惨命运;另一方面希望女儿不要忘本,不要忘记中国的传统。而这一对矛盾则贯穿于小说的始终。

从广义上来看,鹅毛映射了华人移民及其后代在美国的生存状况。鹅毛脱离了母体,在天空中飞扬,轻而不能自控。是高飞于天空之中还是低落在地面之上不是羽毛自身所能决定的,风才是它的主宰。正如移民们远离故乡,在美国的

土地上过着一种“无根又无能”的生活。[2]

而这种“无根又无

能”,更重要的体现在移民的精神生活方面。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移民们很快被贴上了特定的标签:要么是“黄祸”(不易被归化的异族,阴险狡诈),要么是“女性化的族类”

(主要是指华人男性)。[3]

他们无法用洋泾浜式的英语来改变这种既定的形象。于是他们便希望自己的后代可以被主流社会所接受,但这一切并不是由他们自身决定的。出生在美国土地上的华人后代自称为“美国人”,从小接受的是美国文化的教育。正如《喜福会》中,母亲们在美国辛苦地劳作努力地培养女儿们成为只会说英语的美国人。然而肤色和独特的家庭文化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与美国人的不同,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来消除自己身上的中国特性,却无力改变别人的眼光。罗丝的故事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当罗丝参加泰德父母的聚会时被误认为是越南人,泰德的母亲更是暗示罗丝她的身份会妨碍泰德的前途。幸运的是女儿们在气愤与迷茫之后选择了找寻之路,正如晶梅一样,她们去寻找自己祖先的根,去重新确认自己的身份。

二、玉坠

母女关系是《喜福会》的主题之一。母女之间由冲突到慢慢去理解体现在晶梅和宿愿这对母女身上便是由玉坠这

个意象来承担的。母亲生前的最后一个新年晚餐后与女儿发生了争吵,女儿表达了对母亲的极度不满。大吵之后母亲把自己视如命根子的玉坠交给了晶梅。对于女儿来讲,这个

9

5

文学与艺术:“桥”的意蕴———透视《喜福会》中几个意象与主题的关系

玉坠并不是她喜欢的风格,它太大太绿了,因此把它放进了盒子,几乎都忘记了。但母亲死后,她却经常戴着并试图去询问其他人玉坠的含义。这一转变值得读者们注意。

中国的玉器是东方华夏文明的载体之一,玉文化是中国独有的文化艺术的奇葩,是中国五千年悠久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4]宿愿把玉坠留给晶梅表达了母亲希望女儿能够继承中国传统,不要忘本的意愿。与前文所提及的鹅毛意象所传达的讯息相同。凡自然产生的质地细腻、坚韧,光泽润,颜色美,形态奇异,由单一矿物构成或多种矿物的致密集合体,又能达到一定硬度和工艺要求的岩石均称为“玉”。如软玉、翡翠、蛇纹石玉等。玉最初被认识和受喜爱,是直接缘起于制作石器的劳动活动中的。[5]到新石器时代时,人们已经意识到玉只有经过磨励才能显现明丽的色彩和温润的光泽。“玉不琢不成器”,母亲把女儿看作美石一块,可最终能否成为上等的玉,仍需后天的培养。女儿未能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拒绝并反抗她的塑造。母亲最终留下这块玉给女儿,希望女儿能够珍视她良好的特质,有朝一日成为真正的“玉”。

玉还被认为是可借以与神灵沟通的神物,所以玉又与通神的巫术、与神灵崇拜的原始宗教发生了联系。《说文》:“敞,灵巫,以玉事神。从玉,中声。淤,动或从巫。”[6]更甚者古代的人认为玉的灵性还体现在佩戴的时间长了它就能感知到主人的气息。母亲把它赠于女儿表达了母亲对女儿深深的爱,母亲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去了解自己。而这个玉坠的传承也让女儿意识到了自己身上的重任,晶梅最终戴上了它并决定回大陆与姐姐相认这一举动也慰藉了母亲的在天之灵。

随着玉文化的发展,古人常把玉的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相结合在一起。比如,“人品如玉”,“君子凡德如玉,美玉择德而据”。玉温润莹泽外柔内刚正如人的品行道德一般。《喜福会》中的母亲们逃离了中国大陆,以为在美国就可以过上好日子,但事实证明她们的苦难仍在继续。她们希望自己的女儿们能够像玉一样具有坚强的性格和高尚的品质。

三、棋子

下棋作为双方对弈的一种游戏,结局必定是有输有赢。俗语云:人生如棋局。在人生这盘棋中,输赢却很难体现得出。《喜福会》中林冬与薇弗利母女之间的冲突最直接地展示了这一点。小时的薇弗利在成为唐人街围棋冠军后,由于不满母亲到处炫耀而与母亲发生了正面冲突,声称要放弃下棋。双方对阵,母亲用沉默与置之不理的方式使女儿被迫投降,重新下棋。但母亲并未达到自己的目的,由于女儿输了与母亲的战斗而失去了自信,并最终放弃了这一爱好。女儿离婚后,爱上了白人男子里奇,并希望母亲能够接受。双方又展开了一场心理战,母亲在女儿面前直接批评里奇所送礼物质量不好以及脸上有太多斑,使女儿在心理上已处于劣势。但最终母亲通过接受新发型去参加女儿的婚礼达成了母女关系之间的妥协。[7]从以上两个例子明显地看出在母女这盘棋中永远没有赢家与输家。母亲们希望女儿们“应该成为什么样子”,而女儿们最终所呈现的“我就是这样子”。[8]中国人爱下棋,酒足饭饱之后沏上一壶好茶,杀上几盘,“棋”乐无穷!棋是一门讲究策略的艺术。下棋者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对手去犯错,一经发现、把握时机、直接出击、占得上风才能赢棋。林冬母女是谭恩美在《喜福会》中塑造的两个性格较为刚毅坚强的女性形象。林冬少时便送去黄家做童养媳,由于不甘于任人摆布地生活,她默默地等待,慢慢地筹划逃离黄家的方法,最终计划成功。女儿薇弗利为使母亲接受里奇,故意利用母亲的争强好胜的心态,通过赞美宿愿的厨艺来刺激母亲,最终使得母亲约见里奇。母女在各自的棋局中都成了赢家。[9]

女儿薇弗利成为围棋冠军在母亲看来并不是她天资聪颖,而是她幸运所至。在母亲眼中智慧和技巧远不及计谋来的重要。棋术展示了移民们在美国的生存哲学,她们按照下棋的规则小心翼翼地行走在棋盘(唐人街)之上,整日带着一张面具生活,从她们的脸上看不出痛苦,从她们定期的麻将聚会,大吃大喝,更加感受不到她们作为美国社会边缘人的生存状况。但她们却深知美国这个社会大棋盘的规则并牢牢地恪守着。

四、花园

“花园”出现在罗丝与泰德的故事中,它首先象征了他们的婚姻生活。从表面上看来,花园的繁茂与衰败体现了婚姻的质量。众所周知,美丽的花园需要肥沃的土质与主人精心的呵护。花园犹如婚姻,夫妻双方的感情基础决定了花园的土质,双方精力的投入则决定了花园的质量。认真阅读罗丝的婚姻不难发现它建立在一种独特的吸引力之上,双方的“与众不同”气质成就了他们短暂而迅速的婚姻。婚后罗丝“与众不同”逐渐消失,甚至达到了没有自我的程度,一切大小事都由泰德做决定。而泰德却忙于生意,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婚姻的花园里只剩下了一个守护者,其结果必定是荒芜。“Rose"这个名字本身也暗含了作者的匠心。在罗丝的婚姻中,她的身份变成了一个漂亮的装饰品。在泰德的眼中她是一个没有自我的花瓶,不管是否注意到,她都将在原地等待。华裔女作家们在作品中严厉地抨击华人男性,并提倡华裔女性只有嫁给白人男性才能得到幸福。从罗丝与泰德的婚姻来看,想用无私的付出来换得婚姻的美满是不可行的。

从深层次来看,花园的意象提醒读者它最原始出处《圣经》。上帝恩赐亚当和夏娃生活在伊甸园中,它不仅是一个花园,更是一片乐土。然而由于夏娃受到了撒旦的引诱,进而失去了乐园,堕落于人世间世代受苦。[10]在《喜福会》中谭恩美把损害这片乐土的角色进行了调转,是泰德的自私与欲望使他们的婚姻花园变成了失乐园。

此外,“花园”这个意象对于女性主义研究者来说是一个主要的母题。《喜福会》中罗丝不仅是一个相夫教子的好女人,而且她尽力照顾他钟爱的花园。然而不管是繁茂的花园还是凋零的花园,当泰德决定卖掉房子时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从根本上忽视了罗丝的付出。离婚的决定把罗丝推向了崩溃的边缘,此时母亲的作用显露无遗。对于母亲而言,子女好似园中的花草需要在呵护下才能茁壮成长。而且这一观点体现于《喜福会》所有的母女关系中。母亲宿愿用玉来告诉晶梅她是母亲一辈子的命根子;母亲林冬用自己不凡的智慧与性格告知薇弗利,她天生具有一种看不到的力量,事事都可以把握先机;莹莹用自己不幸的遭遇教育女儿

(下转第67页)

06

文学与艺术:外国侦探小说与科幻小说在晚清的传播与影响

[2][3]阿 英.晚清小说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217 [4]范伯群.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J].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40

[5]张 伟.晚清译介的三种特色小说[N].北京:中华读书报,

2001-02-07

[6]施蛰存.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集二[M].上海:上海书

店,1991.31-72

On the Tran s m issi on and I nfluence of Fore i gn W hodun it

and Sc i2f i i n the La te Q i n g D yna sty

Y UE Yun

(Educati onal Centre of General Knowledge,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 ogy,Guangzhou,Guangdong510006,P.R.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f oreign whodunit and sci2fi exerts a tre mendous influence on the evoluti on of the Chinese thinking and culture,es pecially on the science and wisdom.The influence is shown as f oll ows:firstly, their ne w for m and funny p l ot satisfy the cultural de mand of readers;secondly,they trans m it the western scientific s p irit and hu manistic thought;thirdly,they eradicate the autarchy and blind worshi p,and ar ouse peop le’s l onging for the future.

Key words:whodunit;sci2fi;the late Q ing Dynasty;trans m issi on and influence

(文字编辑、责任校对:贾俊兰) (上接第60页)

李娜,人活着要有灵魂,要有“气”;安梅则用自己母亲的故事来教育女儿怎样拥有坚强的意志。不管母女之间存在多少得不理解或误会,在女儿遇到困难时,母亲最终还是以精神领袖和拯救者的姿态出现,帮助女儿渡过难关。

纵观鹅毛 玉坠 棋与花园这四个意象,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向读者展示了母女关系这一主题。母女之间由不想去理解到试着去理解到最后达到一种理解上的缓和,这一过程便凝聚到了这些意象里面。同时《喜福会》作为一部涉及文化 种族身份的小说,通过对意象内涵的深刻剖析,也可以透射出华人移民及其后代在美国的生存状况,和他们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的种种心理轨迹,可以帮助读者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好的了解。

参考文献

[1][7][8]Amy Tan.The Joy Luck Club[M].America:G.P.Put2

na m’s Sons,1989[2]程爱民.美国华裔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5

[3]M istri,Zenobia.D iscovering the Ethnic Name and the Geneal ogical

Tie in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J].Studies in Short Ficti on, 1998,7(3):251

[4]中国玉器文化—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OL].中国珍品

收藏网,[2006-07-15].htt p:∥z https://www.360docs.net/doc/9e18917749.html,/ns_detail.php?id= 104225&nowmenuid=101781&cpath=15885:15886:&catid=0 [5]玉文化———人文矿物思想的萌芽[OL].中国书画家网,[2006-

01-21].htt p:∥https://www.360docs.net/doc/9e18917749.html,/ShouCang/YuQ i/YuQ i W enHua/2006-1/21/20060121173531626.ht m l

[6]中国玉器文化—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OL].中国珍品

收藏网,[2006-09-10].htt p:∥z https://www.360docs.net/doc/9e18917749.html,/ns_detail.php?id= 104225&nowmenuid=101781&cpath=15885:15886:&catid=0 [9]Shear,W alter.Generati onal differences and the dias pora in The Joy

Luck Club[J].Critique,1993,7(3):193

[10]咸立强.中西文学作品中花园意象的审美意蕴比较[J].中华文

化论坛,2006(2):150-155

Im pli ca ti on of the“Br i dge”

———Ana lysis of the Rel a ti on sh i p between Severa l Images

and the Them es of The Joy L uck C lub

B I A N Cui

(Nanhai Ca mpus,South China Nor mal University,Foshan,Guandong528225,P.R.China)

Abstract:The Joy Luck Club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novels for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the devel2 opment of research in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in recent years.Many scholars wr ote papers fr om the pers pective of culture or ethnic identity.This article f ocuses on such si m p le i m ages as s wan feather,chess,garden and jade, and exposes the co mp licated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these i m ages and the the mes.

Key words:novel;the j oy luck club;i m age and the m;i m p licati on

(文字编辑、责任校对:邹 红)

76

大班科学各种各样的桥

大班科学各种各样的桥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大班科学教育活动:各种各样的桥 一、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园科学活动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孩子们对身边常见事物都可产生有价值的科学教育活动。桥是幼儿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事物,在生活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且不同的桥材料不同,形态各异,幼儿感到好奇,有兴趣探究,将幼儿对桥的兴趣引入到课堂之中,让幼儿体会探究桥的过程和与小伙伴交流桥的快乐。 二、活动目标 1. 了解桥在三个时期建桥主要用的材料。 2. 能通过观察与比较,描述不同的桥的特征,建筑材料及功用。 3. 通过了解桥的演变,感受科学发展的进步。 三、活动重难点 重点:知道桥在三个时期建桥主要用的材料。 难点:能描述不同的桥的特征,建筑材料及功用。 四、活动准备 课件(不同材料制作的桥、建在不同地方的桥的图片)。 2.一个关于桥的谜语。 五、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出一个谜语,让幼儿猜,引发幼儿兴趣从而导入主题。 教师:小朋友,老师说一个谜语,你们来猜猜是什么 教师:样子像船不是船,永远停在江河畔,火车汽车它能载,光载东西不开船。小朋友来猜猜,这是什么东西啊(桥) 教师:没错,猜对了,就是——桥! (二)引导幼儿回忆见过的各种桥 教师:小朋友,你们见过桥吗见过什么桥在哪儿见的它是什么样儿的给大家讲一讲好吗 教师引导幼儿说说桥的建筑材料。 教师:小朋友都见过这么多桥啊,那你们知不知道这些桥都是用什么材料建成的 教师:小朋友们说的真不错,不过呢,也有的桥是用别的材料建成的,小朋友想不想再多探索一下啊 (三)引导幼儿了解桥的演变过程 教师编出示PPT图片,并为幼儿讲述,不同时期建桥主要用的材料。 1.古代时期 教师给幼儿介绍古代桥的建筑材料。 教师:小朋友,图片上是什么桥啊是用什么做的 教师:这是古代时期的桥,那时候科技没有这么发达,交通不便,人们就需要用到桥,而那个时期木头是天然材料有很多,所以人们就简单的用木头建桥,之后又出现了石桥。教师分别给幼儿出示用这两种材料建成的名桥的图片。 总结:古代时期主要用木、石建造桥,先出现木桥,又出现石桥。 2.近代时期 教师给幼儿介绍近代桥的建筑材料。

喜福会英文背景及人物赏析

The Joy Luck Club (1989) is a best-selling novel written by Amy Tan. It focuses on four Chinese American immigrant families in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who start a club known as "the Joy Luck Club," playing the Chinese game of mahjong for money while feasting on a variety of foods. The book is structured somewhat like a mahjong game, with four parts divided into four sections to create sixteen chapters. The three mothers and four daughters (one mother, Suyuan Woo, dies before the novel opens) share stories about their lives in the form of vignettes. Each part is preceded by a parable relating to the game. In 1993, the novel was adapted into a feature film directed by Wayne Wang and starring Ming-Na, Lauren Tom, Tamlyn Tomita, France Nguyen, Rosalind Chao, Kieu Chinh, Tsai Chin, Lisa Lu, and Vivian Wu. The screenplay was written by the author Amy Tan along with Ronald Bass. The novel was also adapted into a play, by Susan Kim, which premiered at Pan Asian Repertory Theatre in New York. Characters Mothers Suyuan Woo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Suyuan lives in China while her husband at the time served as an officer in Chungking (Chongqing). She starts the original Joy Luck Club with her three friends to cope with the war. There is little to eat, but they pretend it is a feast, and talk about their hopes for the future. On the day of the Japanese invasion, Suyuan leaves her house with nothing but a bag of clothes, a bag of food, and her twin baby daughters. During the long journey, Suyuan contracts such severe dysentery that she feels certain she will die. Fearing that a dead mother would doom her babies' chances of rescue, she reluctantly and emotionally leaves her daughters under a barren tree, together with all her belongings, along with a note asking anyone who might find the babies to care for them and contact the father. Suyuan then departs, expecting to die. However, she is rescued by a truck and finds out her husband has died. She later remarries, comes to America, forms a new Joy Luck Club with three other Chinese female immigrants she met at church, and gives birth to another daughter. But her abandonment of the twin girls haunts her for the rest of her life. After many years, Suyuan learns that the twins were adopted, but dies of a brain aneurysm before she can meet them. It is her American-born daughter Jing-mei who fulfills her long-cherished wish of reuniting with her elder twin half-sisters. As Suyuan dies before the novel begins, her history is told by Jing-mei, based on her knowledge of her mother's stories, anecdotes from her father, and what the other members of the Joy Luck Club tell her. An-Mei Hsu An-Mei is raised by her grandparents and other relatives during her early years in Ningbo after her widowed mother shocks the family by becoming a concubine to a middle-aged wealthy man after her first husband's death. This becomes a source of conflict for the young An-Mei, as her aunts and uncles deeply resent her mother for such a dishonorable act. They try to convince An-Mei that it is not fitting for her to live with her disgraced mother, who is now forbidden to enter the family home. An-Mei's mother, however, still wishes to be part of her daughter's life. After An-Mei's grandmother dies, An-mei moves out to live with her mother in the home of her mother's new husband, Wu-Tsing. An-Mei learns that her mother was coerced into being Wu-Tsing's concubine through the manipulations of his Second Wife, the favorite. This woman arranged for An-Mei's mother, still in mourning for her original husband, to be raped by Wu-Tsing. The stigma left An-Mei's mother with

东方主义与东方学

[编者按]本文讨论了萨义德Orientalism一书的汉译名(《东方主义》/《东方学》?)问题,所反映出的史学视野与开放性的研究思路,无疑值得研究现当代东方文学者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萨义德之书以及罗氏本文值得推荐! “东方主义”与“东方学” 罗厚立 民国初年曾访华并引起轰动的印度诗人泰戈尔当时说,他眼望旗帜上飘动之流苏,便悬想到中国人的浪漫特性,进而企慕中国人的浪漫生活。但曾经编辑《国故学讨论集》的中国人许啸天却以为,浪漫性其实“并不是什么好名词”,反是“可以叫人嘲骂、叫人鄙弃的劣等人种的贱性!”因为,“生在如今科学精神极发达的时候,一天不发明,便一天得不到进步;你若不进步,便只好坐待着别人拿物质的实力来亡你的国、灭你的种。到那时候,且问你浪漫不浪漫?”许氏此语恐怕代表了民初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甚至包括康有为)的观念:“浪漫”与“科学精神”固然有些对立的意谓,更重要的是,没有“物质的实力”,浪漫即由奢侈变为低劣的代称,带有挖苦的意思了。 不管泰戈尔悬想的中国人的特性和生活是否符合实际,他的原意当然是说好话;又不论他是真有此想,还是特意找出点什么来礼节性地奉承,其出于善意应无疑问。然而许啸天却读出了嘲骂和鄙弃的言外之意。这真有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意味。“反求诸己”固然是清季以还许多中国士人的共相,许氏的联想仍不免体现出一种自我“东方主义”的倾向,因而也提供了探讨“东方主义”之微妙复杂的例证。萨义德《东方主义》一书最重要的核心观念即剖析建立在东西二元对立基础上的人我之别(Other &/vs Self),但“东方”’和“西方”对不同的具体对象其实可以有许多层次的含义,这是萨义德所不曾讨论的中国情形给我们的启发。 对民初的多数中国读书人来说,他其实是作为“西方象征”或“西方代表”而来到中国的(若是亡国代表断无“资格”挖苦中国人);这很有点类似哥伦比亚大学的巴勒斯坦裔教授萨义德,他自己觉得在美国社会中仍是个“他人’(the other),如今却以西学正宗的“东方主义”观念风靡了中国士林(若从一般市井之见看,能做常春藤大学的讲座教授,绝对已融入美国社会主流,但萨义德所重却不止此,这是许多称引他的言论者所可注意的)。 本来“东方主义”是揭露和批判西方帝国主义者用他们的眼光加诸被侵略和被殖民地区之人民,但近代中国从梁启超起的许多趋新学者却正好相反,他们并不认为用西方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历史文化是错的,反而认为用西方眼光或学习西人的方法来研究中国文化、中国历史、甚或多数(如果不是全部的话)中国问题都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他们自觉并反复强调其胜过昔人之处。近代中国当然也有将西方“他人化”的西方主义倾向存在(我们本有夷夏之辨这一本土思想武器),但中国士人主动投入西方“文化霸权’之下的自我“东方主义”倾向仍极为明显,且更居主流、持续得更长久。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之后,许多学者都毫不犹豫地标举自己研究问题的“新眼光”,虽名之以带普世性的“科学”却并不讳言是西来的。这个问题拟另文专论,下面仅稍作简述。 前些年许多号称继承“五四”精神的学人说要将传统“创造转化”,不知“五四”人正要将传统送进博物院,不许其在新时代里延续。顾颉刚晚年论其古史研究的意义说:“我们现在的革命工作,对外要打倒帝国主义,对内要打倒封建主义,而我的《古史辨》工作则是对于封建主义的彻底破坏。我要使古书仅为古书而不为现代的知识,要使古史仅为古史而不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中外比较文学研究专题》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单选题】(10分) 跨文化研究应该既要注意它的文化之间的差异,但是更多的要注意差异下面之间能够沟通不同文化之间一些________的方面。 A. 政治性 B. 社会性 C. 共同性 D. 本土性 2 【单选题】(10分) 要使一个文学经典成为世界上流通的文学经典,要采用________的语言。 A. 书写最为简便的 B. 使用人数最多的 C. 世界范围内流通的 D. 历史最为悠久的

3 【单选题】(10分) 比较文学从19世纪到20世纪,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当前都还是一个以西方为中心的一个学科,而________是当代的学者非常重要的一个认识。 A. 超越东方中心主义 B. 继续西方中心主义 C. 形成东方中心主义 D. 超越西方中心主义 4 【判断题】(10分) 17、18世纪以及近代所有西方人都认为自己的文化非常发达,他们是文明的代表,非西方则是落后的。 A. 错 B. 对 5

【判断题】(10分) 世界文学是一个固定的概念。 A. 错 B. 对 6 【判断题】(10分) 哈佛大学的大卫·丹穆若什在他的《什么是世界文学》一书中认为,超出本国的语言和文化传统,在世界上更广泛的范围内流通的作品,才是世界文学的作品。 A. 对 B. 错 7 【判断题】(10分) 做一个好的比较文学学者,既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 A. 对 B. 错

8 【判断题】(10分) 差异是使一个文化具备其独特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没有文化差异就没有独特的文化。 A. 错 B. 对 9 【单选题】(10分) 哈佛大学的大卫·丹穆若什在《什么是世界文学》中认为世界文学是________。 A. 世界范围内流通的文学 B. 世界各国文学的总和 C. 非西方经典文学 D. 西方经典文学 10 【单选题】(10分)

《喜福会》中女儿们的伦理身份选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e18917749.html, 《喜福会》中女儿们的伦理身份选择 作者:杨潇慧 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4期 摘要:《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是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Amy Tan)的处女作,讲述了四位华裔母亲与她们女儿之间的故事。“华裔后代”这一身份的特殊性常常使已经是美国公民的女儿们在生活中陷入一种伦理身份选择的困境,认可母亲们的教育方式意味着选择其中国人身份,而渴望融入美国社会的女儿们更加青睐美国人身份,让她们在问题面前通常与母亲的意见背道而驰,双方由此引发了各种矛盾。随着故事的推进,女儿们愈发感觉西式文化并不是自己想象中那么完美,从而重新作出伦理选择,认可母亲的华裔身份并与母亲达成和解。 关键词:伦理身份伦理困境伦理选择矛盾和解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122-02 《喜福会》是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一经问世便受到了广泛好评。作品从华人母亲和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从冲突到和解这一全新视角,为读者剖析华人移民及他们的后代在美国的“他者”生活。《喜福会》描写了四对母女之间的关系:吴素云和吴精美、许安梅和许露丝、龚琳达和薇弗莱·龚、映映·圣克莱尔和丽娜·圣克莱尔,文章居于女儿们代表的二代华裔的角度以文学伦理学批评重新诠释母女产生矛盾及最终和解的原因。作品中的母女从矛盾到和解本质上是女儿们作出的两次伦理身份的选择,第一次是因对美式文化的盲目追求选择美国人身份,第二次是日渐成熟之后发现中式文化更加适合自己而选择华人身份。 文学伦理学批评分析文学作品强调站在当时的伦理立场上解读和阐释文学作品,寻找文学产生的客观伦理原因并解释其何以成立,分析作品中导致社会事件和影响人物命运的伦理因素,用伦理的观点对事件人物、文学问题等给予解释,并从历史角度作出道德评价。因此对作品中母女矛盾及和解的阐释必须回到19世纪50年代的华人大量移民美国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与伦理语境中,才能真正理解四位母亲和女儿们发生矛盾冲突的原因以及和解背后的动机。 一、双重身份导致的伦理困境 在19世纪50年代出现的华人移民潮的背景下,这些母亲都是在美国重组家庭,孕育后代。女儿们出生于美国,不知不觉中接受着西方文化理念,“那阵我开始上学了,我们的贝蕾夫人厉害极了,如果你不听她的话,她那把戒尺就足以令你附身听话。(许露丝)”在这里“贝蕾夫人”是美国文化的象征,不管主动吸收还是被迫接受,在西方思想占主流地位的整体文化背景下女儿们已经在潜意识里形成了美式文化理念。

老子的“道”与爱默生的“超灵”之比较

老子的“道”与爱默生的“超灵”的比较 老子,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东方古典哲学家之一。他的主要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代表作《道德经》中,老子主要阐释了“道”的哲学思想与世界本原的命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42章》)指出“道”是一切事物的源泉,也是自然界最原始的动力与创造力。老子的“道”,并非有一只和人格的神或者上帝,他强调“自然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自然观是建立在道德论上的,“道”决定着自然的演化,“道”的性质决定了自然的性质。 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是美国超验主义文学的创始人与杰出代表。他受到了浪漫主义与康德先验主义的启发,开始了超验主义的著述与传播。他其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自然》,则被认为是超验主义的杰出代表。爱默生在书中,主要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了自然为人类服务的种种途径,而“灵魂的重要性”则贯穿了《自然》的始终。“上帝的直接性”对人来说,上帝比呼吸还近,“自然的神力”,意在告诉人们“人在自然中就能直接找到上帝。爱默生将之称为“超灵”,即绝对的精神、上帝。 虽然老子和爱默生处于不同的时代,但他们在自然观有着许多的相似点与异同点。他们都相信自然是万物的源泉与归宿。 一.相似的自然观 老子主要思想“道”,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老子在《道德经》

这样说道“道可道,非常道。”“道”是难以言说的,而能说清楚的就不是“常道”了。但老子则认为“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的,能生万物,是一切事物的源泉。而天的处事方法则是天道,所以人们应该顺应天道。在施耐庵的《水浒传》中,这样写道“梁山好汉举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反应出老子的思想在人们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次“道”是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的,所以老子提出,世界的形成是遵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规律。这从根本上否定了上帝的权威。老子的“道”是抽象的绝对,是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最初的动力与创造力。 爱默生在《论自然》里曾提出超灵与精神是同义语。超灵充斥于宇宙之间、天地之内。爱默生称其为“你永远不能知悉的最高未知”可见其神秘至极。在《论超灵》中爱默生这样写道“在灵魂的内一个行为中,都有人与上帝的统一,这是不可言喻的。最单纯的人在真心诚意崇拜上帝之时就变成了上帝”。上帝是与人类共存的,只要人们虔诚的信仰上帝,自然而然上帝就可以与你达到灵魂的交流.爱默生还认为,上帝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存在,也就是说,大自然是超验的上帝的化身,上帝普遍存在人的心中,那么人能够感知与体验上帝的存在与达到与上帝的交融的完美境界,即“人神合一”的境界:“人可以认识真理,通过自身的努力”。因而人成为爱默生思想的中心。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爱默生的自然观与中国的“天人合一”都是自

幼儿园中班优秀主题教案《各种各样的桥》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优秀主题教案《各种各样的桥》含反思中班优秀主题教案《各种各样的桥》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了解桥的不同外形、使用的不同建造材料和桥的各种功用,根据老师的提问,幼儿结合以往经验,能够大胆讲述自己见过的桥,尝试多种方法和材料设计桥,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大胆想象创新能力,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优秀主题《各种各样的桥》含反思教案吧。 内容分析 《各种各样的桥》是《幼儿创新智慧游戏》课程中中班上学期的活动内容。这一活动通过了解桥的重要作用,感受时代进步与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激发幼儿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创新理念,大胆尝试设计未来的桥。在这个活动中,通过了解桥的发展史,,感知了事物的变化。围绕桥开展一系列的创新思维活动中,幼儿会发现随着时代的进步,桥在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方便,还美化了我们的生活环境。从而,培养幼儿对事物进行探究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幼儿分析 根据中班幼儿生理、心理的发展认知规律。四岁大的孩子对大千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经常会问为什么?,会对大人的答案似懂非懂,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记住能解决问题的答案和办法很少,当他们愿意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具体的、真实的、迫切的问题。中班幼儿动手欲望加强,词汇不是很多,在描述某一物体或表述自己的想法时,用的词语不是很准确,但基本能表明自己的意思和想法,能手、口并用表达自己的愿望。 设计思路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跟大人外出时,见过各种各样的真实的桥。对桥的外形会提出疑问,家长回答时也只停留在简单的、直观的层面,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及时的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启发调动幼儿的思维兴

萨义德_东方学_的文化启示意义

萨义德《东方学》的文化启示意义 摘要:爱德华?萨义德在其著作《东方学》中首次全面而系统地对东方主义予以阐释、批判和观照,在学界引起极大反响。在萨义德看来,东方主义不仅是一门学科研究、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霸权话语垄断,最终成为西方列强和文化霸权主义行动的理论借口。他通过《东方学》阐释了西方殖民主义意识形态下的东方及东方主义概念。他的理论洞见对全球化语境中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文化启示意义。真正的东方文化,是东方民族创造的,必须由东方人来言说、来表达,我们应创立客观的真实的新东方主义。 中国论文网https://www.360docs.net/doc/9e18917749.html,/7/view-2248875.htm 关键词:萨义德;东方学;东方主义;文化特征;他者;美学意义 萨义德(1935-2003),美籍巴勒斯坦人。早年在耶路撒冷和开罗的法文和英文学校接受教育,1954年赴美,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攻读,获博士学位。他通晓九种语言,虽然接受西方精英教育,却念念不忘东方文明,他还是巴解组织的盟友。萨义德身有阿拉伯血统却为基督教徙,身为巴勒斯坦人却持美国护照,他始终拿不定自己的母语是阿拉伯语还是英语,这一切都让他无论置身何处,均有格格不入之感,是个永远的局外人。20世纪70年代他潜心研究福柯,1978年出版了《东方学》,引起极大反响,是70年代末美国左倾文化批评的代表。 一 萨义德在其著作《东方学》中首次全面而系统地对作为后殖民理论的一个主要批判对象和观照客体的东方主义予以批判和观照,在学界引起极大反响。在萨义德看来,东方主义不仅是一门学科研究、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霸权话语垄断,最终成为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存在的理论借口。 在中国学界,“Orientalism”一词以往习惯上译为“东方主义”。在萨义德的阐述中,“Orientalism”有其三个方面(学术研究学科、思维方式、权力话语方式)的含义,“东方主义”是其三种含义之一,是从作为学术研究学科的“东方学”中引申出来的含义。王宇根翻译的《东方学》中的主题之一是试图揭示隐含在传统东方学研究中的权力话语及其运行机制(“主义”),但其核心仍然是对作为一个学科的东方学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进行基本的描述

(完整版)各种各样的桥主题活动安排表

2018-2019学年下学期主题活动之《各式各样的桥》 年段主题主题网络图 大班主题《我 是中国 人》 【主题由来】“通畅的路”是作为“我们的城市”这样一个大 背景下的活动,活动要求幼儿关心城市交通道路的变化, 体会通畅的路给我们带来的方便。孩子们逛街、上幼儿园 等一系列户外活动都离不开马路,马路就在我们的身边, 从小班开始就有于马路相关的主题活动,我们希望大班孩 子可以从一个比较宽泛的角度去了解道路和城市之间的 联系,在这个感知的过程中,让孩子逐渐了解自己生活的 城市的发展状态,萌发自己对生活的城市的感情。由此设 计活动。 【主题目标】 1、了解家乡的桥,萌发爱家乡的情感。 2、了解桥梁的演变历史。 3、感知桥的外形特征,欣赏桥的造型美。 4、学习测量桥的长度并做记录。 5、尝试用美工、建构等方式表现自己喜欢的桥。 6、感受大带小游戏的乐趣。 家乡的桥 看桥去伦敦桥 立交桥 中国桥梁之最 我知道的桥我带弟弟妹妹过“小桥” 小熊过桥 一样长的桥 桥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各式各样的桥 造桥工人本领高 假如没有桥 大桥和小桥 鸭子上桥 桥的用处大我们来搭桥搭桥过河 纸桥 象鼻子桥桥上桥下比一比 神奇的活动桥身体搭桥 人行天桥建桥小能手 课程安排1周2周3周4周

活动一: 主题《家乡的桥》 活动二: 主题《看桥去》 活动三: 主题《桥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活动四: 主题:《立交桥》 活动五: 主题:《一样长的桥》活动六: 主题:《伦敦桥》 活动七: 主题《中国桥梁之最》 活动八: 主题《我带弟弟妹妹过“小 桥”》 活动九: 主题:《小熊过桥》 活动十: 主题:《假如没有桥》 活动十一: 主题:《大桥和小桥》 活动十二: 主题:《象鼻子桥》 活动十三: 主题:《人行天桥》 活动十四: 主题:《神奇的活动桥》 活动十五: 主题:《造桥工人本领高. 活动十六: 主题:《建桥小能手》 活动十七: 主题: 《身体搭桥》 活动十八: 主题:《纸桥》 活动十九: 主题:《搭桥过河》 活动二十: 主题:《鸭子上桥》 活动二十一: 主题:《桥上桥下比一比》 区域活动音乐区:洋娃娃跳舞 建构区:桥 美工区:我设计的桥 语言区:快乐音乐会(一) 科学区:小灯泡亮了 音乐区:小熊过桥 建构区:我设计的桥 美工区:制作小桥 语言区:快乐音乐会 (二) 科学区:海棉吸水 音乐区:小熊过桥 建构区:神奇的活动桥 美工区:建桥小能手 语言区:搬过来,搬过去一 科学区:小电影 音乐区:鸭子上桥 建构区:我设计的桥 美工区:纸桥 语言区:搬过来,搬过去二 科学区:身体搭桥

爱默生与超验主义

美国超验主义 美国超验主义也叫“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或者说“美国文艺复兴”是美国的一种文学和哲学运动。与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和玛格丽特·富勒有关,它宣称存在一种理想的精神实体,超越于经验和科学之处,通过直觉得以把握。领导人是美国思想家、诗人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美国超验主义

历史学家卡莱尔

关于萨义德与《东方学》

萨义德与《东方学》 爱德华?W.萨义德(EdwardW ?Said,1935—2003),美籍巴勒斯坦人,哥伦比亚大学英语和比较文学教授,著名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是巴勒斯坦立国运动的活跃分子。萨义德出生在耶路撒冷的一个阿拉伯基督教家庭,家境富有。他童年大多数时间在埃及开罗度过,从小就接受西式教育。1953年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取得学士学位后又在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之后多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英语和比较文学教授,也曾执教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萨义德能够讲一口流利的英语、阿拉伯语和法语。此外他还是一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音乐的造诣非浅。2003年9月去世。其著作主要有:《东方学》(又译东方主义Orientalism)、《知识分子论》、《文化与帝国主义》、《世界·文本·批评家》。 理论要素:东方主义、“本土—他者”理论、文本理论、“理论旅行”、“批评意识”说 一、萨义德东方学的基本理论 萨义德的“东方学”有三层含义。其一,东方学是西方“作为学术研究的一门学科”,是西方“关于东方和东方人的各种教条和学说”。其二,东方学又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以“东方”(the Orient)与“西方”(the Occident) 二者之间“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上的区分为基础”。其三,东方学归根结底是一种权力话语或文化霸权,它广泛分布于西方生活各个方面,如文学历史学、政治学、语言学、生物学等学科,以及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殖民政府、外贸公司、教会、军队等各种机构。它通过对东方和东方人进行整体化、类型化本质化和符码化,形成关于东方的集体观念、专业权威、话语体系和社会体制。其实它是一种想象视野和过滤框架,是对东方的“妖魔化”和“东方化”,是西方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工具和意识形态。 对于东方世界或者称之为“旧世界”的妖魔化、利己化解读的批判可以追溯至古罗马时期,而萨义德的东方主义不仅关注这一种东方主义的现象,在以一个东方人的身份探究为什么被称作东方的民族自身为什么有时也会接受这种歪曲的解读。关于东方学,萨义德的主要理论如下: 1、“本土—他者”理论: 在萨义德看来,东方学不是关于东方的真实话语,“东方学不是欧洲对东方的纯粹虚构或奇想,而是一套被人为创造出来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蕴含着几个世代

爱默生思想与中国古代儒家、道家思想的相似性

摘要:美国十九世纪超验主义作家爱默生在构建他的超验主义学说时,放眼东方,积极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吸取有益成分。爱默生的超验主义与中国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相比,从“道”与“超灵”、相似的自然观以及对待物质财富的态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关键词:爱默生;超验主义;儒家;道家 文化是超越国界与社会的人类共同财富。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同的文化思想相互碰撞,相互滋润,相互融合,这是一个永不休止,并对文化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过程。就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十九世纪著名超验主义者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越来越近地接触了伟大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十九世纪的西方文学界,将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世界视为低西方一等的“异域”。萨伊德在其《东方主义》一书中,就将东方归纳为一种欧洲意识的产物,在他看来,“东方几乎是欧洲人凭空创造出来的地方,是欧洲最强大,最古老的殖民地。”[1](P17¨在“欧洲中心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背景之下,爱默生能放眼东方,吸取中国古代文化精髓,实现了一次跨越千年的东西方思想上的联姻.在现代看来仍然是难能可贵的。 一、东西方文化联姻的契机 1840年的新英格兰,一股对东方哲学与宗教的热情与钟爱突然迸发出来。那时候,新英格兰文化复苏方兴未艾,正急切地从其他国家的思想文化中获得营养。以爱默生为首的美国先锋派成立了“超验主义俱乐部”来表达他们对思想自由和社会进步的渴望。爱默生成为严肃对待东方“异教”思想的第一人。他的传记作者称他为美国的“孑L夫子”。身为新英格兰神学教徒后裔的爱默生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就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奥得赛”。哈佛大学的自由学术氛围使他重新思考他从小就信仰的加尔文教。他逐渐放弃了诸如“人类全然毁坏不能自救”、“上帝特选的救赎”、“圣灵不可抗拒的恩惠”等加尔文教义,并开始接受了更富有哲理与逻辑的基督教唯一神教理论。它的教义包括“上帝为圣父”、“世界上的人们都是兄弟”、“基督的领导”、“人类自身的拯救以及人类自身不断进步的能力”等等。相对于加尔文教派以神为中心,不相信人类自身的可完善性而言,基督教的唯一神教理论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进步,因为它抛弃了宿命论的因素,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不久,爱默生发现唯一神教的理性又实在令人难以忍受,于是他放弃了牧师的工作,去欧洲接受了浪漫主义的影响,并随之成立了“超验主义俱乐部”。他在超验主义中宣称:“在经验与科学之外,存在着一种理想的精神实体,可以通过直觉得以把握;人能凭直觉认识真理,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人就是上帝。"[2] (201) 他的思想有助于打破当时的神学思想和教条的束缚,建立民族文化,为美国政治上的民主主义和经济上的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在爱默生建立超验主义的过程中,他积极从国外的先进思想中吸取养料,在这其中,中国的儒家和道家思想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借鉴异国文化最明显的一个好处就在其“异”——异国文化,不同的思想。在母语中,词语和象征常常被悠久而复杂的用法和用者所泯灭。一旦移植到异域,它们便可重获新生,因为一切原有的联系都被切断了,词语便在一种新的文化背景下获得新的含义,反过来又对这种文化产生一定的反作用。为了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爱默生热切地从不同国家与文化背景中吸取营养。逐渐地,他被中国深邃的儒家和道家哲学思想所吸引。他曾经在不同的作品中多次引用孔子的言论和观点。并称孔子为“民族的光荣,绝对的东方圣人”。[3](n7¨在儒家与道家的思想中,现实的物质世界被认为是虚幻的,它只不过是一个更为辽阔更为恒定的超越人们思想意识的世界的反应,而西方则认为现实世界是实践科学的居所。直到近来在西方世界中才产生了超越现实物质世界的思考。所以爱默生在建立自己超验主义学说的过程中,将思想的触角伸向了异域的中国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东西方文化联姻的表现 在中国的儒家和道家思想中最吸引爱默生的还是它对精神和超验的天然倾向。下面本文就从“道”与“超灵”,相似的“自然观”。以及对物质生活的否定等几个方面对爱默生和儒家、道家在思想方面的相似性进行阐述。

论《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Lex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2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3 《警察与赞美诗》和《重新做人》中主人公的不同命运 4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 5 从美国影视剧中浅析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6 由女性“奴性”潜意识解析玛利娅姆多舛命运 7 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译本中的归化与异化 8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 9 奥斯卡.王尔德的美学观点及其在《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体现 10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11 《厄舍屋之倒塌》中的哥特元素分析 12 《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观 13 一个陌生女人来信的人物性格分析 14 浅析D.H.劳伦斯小说中的平衡原则 15 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地位—《远大前程》中人物郝维仙之研究 16 Who Was to Blame: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on Pecola 17 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帽子和鸭子的象征意义 18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 19 浅析《黛西米勒》中男女主人公矛盾情感背后的文化冲突 20 浅析英文商务信函的写作格式与文体风格 21 从空间语言的角度分析中美隐私观念的差异 22 The Application of Free Association in Literature Creation—Artistic Styles Presented in Mrs. Dalloway 23 从文化翻译观看异化与归化的相对性 24 论AIDA模式在大众汽车英文广告中的语言体现 25 海明威的死亡哲学——海明威作品解读 26 小王子旅途的象征意义 27 《西游记》和《哈利波特》的对比 28 分析年龄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29 Cultural Approaches to the C-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Brand Names 3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1 从目的论角度比较研究《彼得?潘》两个中文译本 3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ne Austen and Emily Dickinson 33 对《愤怒的葡萄》中圣经原型的分析 34 Feminist Thoughts of Theodore Dreiser——A Case Study of Sister Carrie 35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概念隐喻及其英译方法 36 对《远离尘嚣》中三个男主人公命运的分析 37 涉外商函的特点及其翻译 38 英汉天气词汇的隐喻用法 39 Different Applications of Iceberg Principle in A Farewell to Arms and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40 浅谈古希腊罗马神话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前四部)的影响

第2讲:超验主义:爱默生与梭罗

Lecture Two: Transcendentalism: Emerson and Thoreau Ralph Waldo Emerson published Nature in 1836 which represented a new way of intellectual thinking in America. “New England Transcendentalism”or “American Renaissance”was the first American intellectual movement, which exerted a tremendous impact on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American people. New England Transcendentalism was, in essence, romantic idealism on Puritan soil. It was a system of thought that originated from three sources: 1. Unitarianism. 2. Idealistic philosophy from France and Germany. 3. Oriental mysticism of Hindu and Chinese classics. 一神论派,Unitarianism ,(或称一位论派、神体一位论、唯一神论、独神论、一位论、独神主义),是否认三位一体和基督的神圣的基督教派别。此派别强调上帝只有一位,并不如传统基督教相信上帝由三个位格(即圣父、圣子和圣灵)组成。由于“三位一体”这词并没有在《圣经》上出现,三位一体论只是通过根据经文的上下文及前后联系推理,到公元四世纪后的大公会议才确立,是故受到一位论派所质疑。早在尼西亚会议中,主张上帝只是一位和耶稣不具有完全的神性的论调(由阿里乌派提出)就曾被教会定为异端。 直到宗教改革时期,有改革家强调《圣经》为信仰的唯一根据,再次提倡“一位论”。但随即遭到天主教反对,而新教的主要改革家马丁·路德、加尔文和慈运理等都加以反对。当时,任何人如果支持“一位论”都会被迫害,有支持者曾因此而被捕、遭囚禁和处死。16-17世纪,有组织的一神论派运动出现于匈牙利和波兰,之后传到英国、美国和其他地方。其中支持“一位论”的著名神学家有西班牙的塞尔维特、波兰的索西尼、英国的比德勒和林西、法国的普利斯特里等人。 The major concepts of Transcendentalism: 1. It stressed the power of intuition, believing that people could learn things both from outside world by means of the five senses and from the inner world by intuition. 2. As romantic idealism, it placed spirit first and matter second. 3. It took nature as symbolic of spirit or God. 4. It emphasiz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ndividual and believed that the individual was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in society. 5. Emerson envisioned religion as an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an individual soul and the universal “Oversoul”. 6. It held that commerce was degrading and that a life spent in business was a waste of life. The significance of Transcendentalism: Transcendentalism can be best understood as a somewhat late and localized manifestation of romantic movement in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Transcendentalism was also an ethical guide for a young nation of America. Emerson (1803-1882) Emerson is acclaimed as one of the major writers of the mid-19th century, One of the most stimulating American minds, and Transcendentalism’s most seminal for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