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评课稿4.3有趣的算式北师大版

《有趣的算式》评课稿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认识了计算器,已经会使用计算器的基础上,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对计算器的应用,进而探索、发现数学算式中蕴含的规律,而从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神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张龙龙老师对本节内容的执教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风沉稳,思维严密

数学的严密性对一个数学教师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甚至性格品质都有要求,而张龙龙老师授课时所呈现的教学艺术达到了这样的要求。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层次清晰,梯度合理,数学用语精炼、准确,表达清晰响亮,教态大方沉稳,展现了一个优秀数学教师的潜质。

二、形态美和理性美交相辉映

这节课张老师将数学外在的形态美和内在的理性美巧妙结合,使学生获得了美的享受。这几组算式呈现的塔形结构在张老师的课件和板书中展现出了数学的形态美,板书工楷,布局工整,不仅在视觉上让人眼前一亮,也为后面探索算式的规律提供了便捷。而在探索算式规律的过程中,张老师更是巧妙设局,适时引导,学生犹如游览迷宫,好奇伴随着勇气在不断地发现、探索,发现规律后“柳暗花明”的惊喜让孩子们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幸福。

三、整合思想巧妙运用

1、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第二组算式是:

99×99=____

999×999=_____

999999×999999=_____

第三组算式是:1×9+2=11

12×9+3=111

123×9+4=1111

1234×9+5=_____

12345×9+□=_____

123456×□+□=_____

第三组算式前几道有计算结果,学生可以观察后得出规律,根据规律写出其它得数,计算器验证即可。而第二组算式都没有给出得数,而教材的要求是“不计算,你能直接写出999999×999999的积吗?”要直接写出得数首先要探索出规律,怎么发现规律呢?这显然是对学生如何探索、发现规律的考验。而这种探索的方法又得在第一组和第三组这样的半成品算式探索过程中去提炼和总结,所以张老师在此把第二组数和第三组算式做了调整,可谓颇具匠心。

2、第一关中算式的结果是像1234321这样的回文数,张老师在介绍时类比了文学中的“回文诗”,学生不仅了解了回文数,更深刻体会到了数学与文学的神奇而美妙的相遇,更增强了对数学奥秘探索的兴趣。

对这节课我提出自己不成熟的建议:

一、多媒体的使用可再优化

1、课件中:“你准备好了吗?请带上计算器,我们闯过去!”这个过度环节我们可以口述,而制成幻灯片不仅费时费力,课堂上操作时难免影响师生的注意力。站在电脑旁播放这句话远没有在学生中动情地号召效果好。

类似的还有像“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样的问题也不需用多媒体出现。

2、实物投影仪在展示学生作品时,可有选择性地放映。如在展示导学单时,探索哪组算式可把那组算式放大展示,这样学生既看得清楚,也排除了其他算式的干扰。

二、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给学生的时间再充分些

学生在探索这几组算式规律的过程中,需要去观察、思考、验证和归纳,这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需要时间,需要不被打扰的静心思考。如果时间不够,课堂就会成为少数思维敏捷学生展现的舞台,大多数学生只是过了眼和耳,没有过脑,思维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如何解决课堂时间有限的矛盾呢?给学生观察、思考的时间要充足,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发现了规律,而且运用规律能直接写出其它算式的结果,至于要归纳并表达算式的规律,可展现优等生的特长,用他们的语言说清楚即可,这样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每个学生思维都得到了锻炼。也可在学单的自主学习部分安排几组算式中前面几个较小数的计算和探索规律,课堂上只是归纳、验证和应用,把独立思考的过程放在课前,既保证了学生思维活动的时间,又满足了课堂充分表达和完整的归纳。

三、探索规律的数学方法再提炼

这节课不仅是使用计算器得出几组算式的结果,而是借助计算器探索算式的规律,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获得探索规律的方法,有了这个方法学生才会探索出更多的数学奥秘。而这个法宝就是:计算较小的数得出得数—观察特点—归纳发现—推测得数—计算验证—应用规律。有了这个方法,不仅可以探索其它算式的规律,还可以解决其它的数学问题。(举例:3的

倍数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