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政治点评】2015年12月时事主流观点+深度评论(精品汇编)

2015年12月时事政治主流观点+深度评论

(12月份时事政治热点点评,共计82600字)

(此时事政治评论主要包含评论北京和评论观点)

2015年12月时事政治主流观点+深度评论 (5)

1、行业协会,“脱钩”才能正名 (5)

时事评论背景: (5)

时事评论观点: (5)

2、让群众坐得住听得懂用得上 (7)

时事评论背景: (7)

时事评论观点: (7)

3、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9)

时事评论背景: (9)

时事评论观点: (9)

4、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 (16)

时事评论背景: (16)

时事评论观点: (16)

5、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1)

时事评论背景: (21)

时事评论观点: (22)

6、严格规范司法行为为实现“十三五”奋斗目标提供保障 (27)

时事评论背景: (27)

时事评论观点: (28)

7、新理念引领中国未来发展 (31)

时事评论背景: (31)

时事评论观点: (32)

8、国企改革逻辑是“管”字落实、恰到好处 (33)

时事评论背景: (33)

时事评论观点: (34)

9、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 (36)

时事评论背景: (36)

时事评论观点: (36)

10、完善博士后制度培养更多高水平人才 (41)

时事评论背景: (41)

时事评论观点: (41)

11、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43)

时事评论背景: (43)

时事评论观点: (44)

12、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50)

时事评论背景: (50)

时事评论观点: (50)

13、怎样全面有效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56)

时事评论背景: (56)

时事评论观点: (56)

14、纪检干部怎样当好“守纪坐标”? (59)

时事评论背景: (59)

时事评论观点: (59)

15、核心价值观为何能够确定我们如何存在? (61)

时事评论背景: (61)

时事评论观点: (61)

16、提升职业教育价值认同感 (63)

时事评论背景: (63)

时事评论观点: (63)

17、雾霾,怎样才能治标治本 (65)

时事评论背景: (65)

时事评论观点: (65)

18、国际反腐合作还需怎样前进? (66)

时事评论背景: (66)

时事评论评论: (67)

19、如何发挥好网络在反腐上的正能量? (69)

时事评论背景: (69)

时事评论评论: (69)

20、如何打好雾霾治理攻坚战? (72)

时事评论背景: (72)

时事评论评论: (72)

21、牢牢把握“三个见实效”的目标要求 (73)

时事评论背景: (73)

时事评论评论: (74)

22、如何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聚焦? (75)

时事评论背景: (75)

时事评论评论: (76)

23、怎么用大数据升级政府治理能力? (80)

时事评论背景: (80)

时事评论评论: (80)

24、世界和平发展需要新安全观 (82)

时事评论背景: (82)

时事评论评论: (82)

25、新时代下领导干部怎样做到严以用权? (84)

时事评论背景: (84)

时事评论观点: (84)

26、经济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如何优质发展? (86)

时事评论背景: (86)

时事评论评论: (86)

27、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深刻变化的原因何在? (89)

时事评论背景: (89)

时事评论评论: (89)

28、坚持绿色发展的路在何方? (92)

时事评论背景: (92)

时事评论评论: (92)

29、如何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 (93)

时事评论背景: (93)

时事评论评论: (94)

30、“流动难题”如何破解? (98)

时事评论背景: (98)

时事评论评论: (98)

31、如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101)

时事评论背景: (101)

时事评论评论: (101)

32、怎样抓好民主生活会这个“关键动作”? (105)

时事评论背景: (105)

时事评论评论: (105)

33、如何树立与增强网络文化自觉? (107)

时事评论背景: (107)

时事评论评论: (107)

34、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有什么成就? (110)

时事评论背景: (110)

时事评论评论: (110)

35、如何重构政治文化生态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工程? (112)

时事评论背景: (112)

时事评论评论: (112)

36、中国媒体融合的战略与策略是什么? (114)

时事评论背景: (114)

时事评论观点: (114)

37、用好党校教育这个独特优势 (117)

时事评论背景: (117)

时事评论评论: (117)

38、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工作原则 (119)

时事评论背景: (119)

时事评论评论: (120)

39、房地产贡献率下降是转型升级必然 (124)

时事评论背景: (124)

时事评论评论: (124)

40、加快提高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道路在何方? (126)

时事评论背景: (126)

时事评论观点: (127)

41、怎样优质发展众创空间? (129)

时事评论背景: (129)

时事评论观点: (129)

42、为什么要把“四个全面”确立为行政目标 (132)

时事评论背景: (132)

时事评论观点: (133)

43、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的法治意义是什么? (134)

时事评论背景: (134)

时事评论观点: (134)

44、如何正确把握守纪律讲规矩? (137)

时事评论背景: (137)

时事评论评论: (137)

45、怎样开创精神文明创建新局面? (139)

时事评论背景: (139)

时事评论评论: (139)

2015年12月时事政治主流观点+深度评论

1、行业协会,“脱钩”才能正名

时事评论背景:

继今年7月《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发布之后,近日,民政部公布了2015年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脱钩试点名单。从清理公务员在行业协会商会任职兼职,到取消行业协会行政级别和事业编制,作为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行业协会甩开去行政化的改革臂膀,无疑会将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组织改革推向更深水域。

时事评论观点:

我国的行业协会诞生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特殊时期,管理上实行民政机关登记、挂靠机关主管的双轨制。行会组织“半官半民”的色彩,确曾发挥过统筹协调、管理有效等独特优势,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行业协会政社不分、管办一体、责任不清的弊端也凸显出来。比如,不合理的审批事项和收费项目在职能部门取消了,不久又在行业协会那里改头换面出现。又如,行业协会名义上为企业服务,实际往往只收钱不办事,而是热衷于行业评比,甚至出现“搭车收费”“指定服务”“官员寻租”等隐性腐败问题。

有人说,行业协会“戴着行会的帽子,舞着政府的鞭子,坐着行

业的轿子,拿着企业的票子,供着官员兼职的位子”。这个说法形象揭示出行业协会的“不伦不类”:作为非政府组织却带着政府性印记,作为非营利组织却又有营利冲动。不扭转行业协会对政府的依附关系,不革除行业协会职能作为上的沉疴积弊,就不足以彻底解决行业协会扮演“二级政府”和“红顶中介”的问题。掐断职能部门借行会商会“养人”“牟利”的畸形需求,才能让行业协会成为独立的市场治理主体。

更应递进一步追问:怎样才能让脱钩之后的行业协会契合市场经济的现实所需?行业协会并不是政府的管理工具,政府也不是行业协会的服务重心。行业协会是居于政府与企业中间的沟通桥梁,担负着政府决策咨询、维护行业权益的责任,也是行业内的“服务员”,对会员企业提供管理咨询、培训引导、协调国际贸易争端等各类服务。行使好这些职能的前提,在于行业协会彻底摆脱和政府机构之间的从属关系,真正回归角色本位。

这无疑是一场行会组织的“正名”之战。行业协会去行政化改革不仅仅是为了打通简政放权的“任督二脉”,更是为了推开社会治理改革创新的大门,在政府、市场与行业协会之间求得善治。行业协会和商会的改革路径已经清晰,落地实施阶段还需用法治方式确定行业协会和商会的职能与权限,重构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关系,促使行业协会真正把那些“政府想干不能干,企业想干干不了”的事情做起来,当好政府和市场的帮手。

当外商在我们汽车知识产权引进时意欲将整车和发动机分开谈

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向国家提出关键性的政策建议;当温州生产的打火机、眼镜、皮鞋在国外遭遇贸易壁垒时,同样是商会组织主动站出来维护了企业的权益。让行业协会去行政化的改革靴子尽快落地,我们就可以以行业协会的脱胎换骨,推动实现市场运行机制和社会治理方式的现代转变。

2、让群众坐得住听得懂用得上

时事评论背景: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的这一名句,从一个侧面指出了理论的大众化问题。而从实际情况看,一些理论之所以不能为群众所掌握,从根本上说,是理论的阐释者、传播者、宣讲者,没有结合基层、群众和生活实际,没有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结果就使理论抽象化、概念化,缺少入耳入心的说服力、吸引力、穿透力。这种现象,在一些地方的理论和政策宣讲中,较为突出地存在。

时事评论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宣讲的关键是要联系实际、研机析理、解疑释惑,努力讲全、讲透、讲实;增强宣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因事施教,做到多层次、广覆盖。这为理论宣讲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宣讲如何让群众想听、爱听、乐听?这里的关键是从实际出发,不断推进基层创新,使我们的宣讲让群众坐得住、听得懂、用得上。

讲群众感兴趣的主题,群众才能“坐得住”。如果宣讲的主题不是群众关心关切的,即使勉强来听,也坐不热板凳。我们对每一期“送理论进基层”宣讲活动的主题都精心策划,及时掌握中央要求、了解基层需求,把上情与下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提前深入调研,了解基层干部群众最需要澄清、最感到疑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确定宣讲的侧重点和切入点。进而把讲准与讲活统一起来,使共性与个性相得益彰,抽象与具象水乳交融。一名百姓听了宣讲后说:“特别针对我们的实际情况,讲身边事、说明白理,听得很亲切、舒心,觉得很感动。”

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法,群众才能“听得懂”。根据宣讲对象的不同,有侧重地采用逻辑说理、故事说理、笑话说理、图片说理、数字说理、问答说理、文艺说理等不同宣讲形式,将党的创新理论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连通”起来,变“单调枯燥”为“有滋有味”,让基层党员干部群众享受听宣讲的过程,不知不觉中受教育。有的百姓宣讲员自编自导了地方曲艺节目,让百姓听得有滋有味。实践表明,只有加强对群众语言的学习、搜集、积累,自觉摒弃冗长空洞、呆板生硬的“授课式说教”,变“书面语”为“口头言”,变晦涩难懂为明白晓畅,说“大众话”、上“群众课”,用“家常话”讲“平实理”,才会受到干部群众的欢迎。

以朴实说理拉近“距离”,群众才能“用得上”。用“小环境”解说“大形势”,用“身边事”解读“大政策”,用“小故事”阐明“大道理”,把党的创新理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老百姓的

“柴米油盐”之中,浇灌到老百姓的“田间地头”之上,才能使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受到启发、感到有用。在一次“四个全面”主题宣讲中,宣讲员以一个草根企业家创业遭遇种种困难最后终于取得成功的历程为切入点,把追求发展的梦想和简政放权、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等各方面改革融入其中,让听众感同身受。一位市民说:“感觉宣讲中的人、事、理对自己有很大的触动,很受启发、很受鼓舞,有一种想要干事创业的冲动。”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当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当群众学会运用理论思维并付诸火热的实践,群众的活动就有了理论的指引,理论的力量就是群众的力量。

3、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时事评论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与此同时,经济发展进程中出现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趋势性新特点。如何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检察机关面临的重大课题。

时事评论观点:

切实担当起经济发展安全保障的重大责任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运行仍在合理区间,结

构优化步伐加快,新动力孕育成长。同时,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一些企业经营困难,经济增长新动力不足与旧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国际经济环境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中国经济崩溃论”又开始发酵,与之相伴,还出现了“中国经济被边缘化”、“封锁孤立中国经济”等论调。在全球经济中,中国经济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要求,坚定地保持深化改革、对外开放、保障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自觉、自信和定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认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是检察机关的重大政治责任。各级检察机关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正确把握和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衡量司法办案水平的重要标尺,既要立足检察职能持之以恒保障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保民生,又要在司法办案中妥善应对经济下行可能带来的问题和风险,正确把握法律政策界限、罪与非罪界限、此罪与彼罪界限、轻罪与重罪界限,高度重视规范司法行为和改进办案方式方法,更加有力保障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司法机关,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最基本的途径是履行好检察职能,最主要的任务是通过司法办案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要注意防止和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把

履行职能与服务大局对立起来,一讲到服务大局就不以为然,认为检察机关就是依法办案,就案办案;另一种是脱离甚至滥用检察职能搞服务,比如插手经济纠纷、参与政府招商引资、司法办案中搞地方保护主义,等等。只有善于综合运用打击、预防、监督、教育、保护等多种法律监督手段,善于在司法办案中用法治思维判断对错,用法治方式处理经济关系中的矛盾纠纷,才能增强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找准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各级检察机关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和“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决策部署,深刻领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进一步调整司法办案重心,强化法律监督,依法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坚决打击各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首先要依法坚决惩治各类经济犯罪。当前要突出打击非法集资等涉众型及其他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暴力案件、极端事件的经济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突出打击地下钱庄、骗取贷款、高利转贷、伪造货币等犯罪,维护金融管理秩序;突出打击内幕交易、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等证券期货犯罪,维护资本市场秩序和金融安全;突出打击骗取出口退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涉税犯罪,维护国家财政税收秩序;突出打击合同诈骗、非法经营等扰乱市场秩序犯罪,维护健康的市场环境;突出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保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突出打击破坏资源

和生态环境犯罪,加大环境司法保护力度,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在打击经济犯罪方面,不仅要加强与公安机关、人民法院的衔接、配合,依法履行批捕、起诉职能,还要加强立案监督和审判监督。要高度重视对经济领域犯罪的深入研究,不断加强专业化建设和素质能力建设。

第二,平等保护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公平竞争作为一个基本导向,要求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检察机关要认真贯彻中央要求,深入思考在司法办案中如何贯彻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的原则,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促进增强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在服务和保障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方面,关键是要依法保障国有资产安全。今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9月23日,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检察机关要认真学习领会,围绕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等国企改革的重点环节,充分履行检察职能,既依法严肃查处借国有企业改革之机,官商勾结谋取私利、失职渎职造成重大国有资产损失的职务犯罪;又积极配合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职务犯罪预防,督促有关部门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坚决堵塞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洞,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