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第一章习题

马基第一章习题
马基第一章习题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 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B.运动性

C.物质性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A. 抛弃

B. 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 纯粹的否定

D. 既克服又保留

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方向和道路

B. 形式和状态

C. 结构和功能

D. 源泉和动力

14.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5.人工智能的出现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

2.C

3.A

4.C

5.D

6.B

7.B

8.C

9.A 10.D 11.D 12.D 13.A 14.C 15.D

二、多项选择题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画饼不能充饥

2.“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有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 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3.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4.实践是人类的生存方式,是指()

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 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 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5.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者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B.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6.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 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 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 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7.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A.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 物极必反,相辅相成

D.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8.“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A. 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B. 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 它否认了肯定与否定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D. 它否定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9.辩证的否定是()

A. 事物的自我否定

B. 事物发展的环节

C. 事物联系的环节

D. 扬弃

10.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

A. 激变论

B. 直线论

C. 庸俗进化论

D. 循环论

【多项选择题答案】

1. BC

2.AB

3.CD

4.ABC

5.ABCD

6.ABD

7.AB

8.ABC

9.ABCD 10.BD

三、辨析题

1. 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不准确,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运动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向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四、材料分析题

1,对于世界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都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恩格斯指出:世界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1)材料1,2,3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不同之点在于:材料1和3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材料2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4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

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哲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它证明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并给予其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

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2.阅读下列关于运动和发展不同观点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韩非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材料2】《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材料3】列宁指出把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只有对立统一的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异同?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是什么?并加以评述。

【答案要点】

(1)材料1和材料2都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材料1认为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发生变化,事物就要发生变化,事物变了,各种规律、方法、功能也就会发生变化。材料2慧能的观点则不是从事物自身来谈变化,而是认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志是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认为事物因内在的矛盾,引起运动变化。材料3强调事物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而材料2否认事物自身存在运动变化的源泉,而把运动变化看做是由精神因素,特别是由人的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性,因而不能正确地把握运动,不能科学地说明运动变化。

3.针对以下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在运动发展中的作用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摘自韩愈:《原道》)

玉不遇砥砺,不可以成器;人不遇穷困挫辱,不可以成德。(摘自《梅峰语录》卷上)

【材料2】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入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它将永远静止。

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

(摘自霍布斯:《论物体》,载《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材料3】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在谈到黑格尔关于每一事物都是“和它自己的他物有差别”时认为“非常正确和重要;‘他物’是自己的他物,是向自己的对立面的发展。”

“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摘自《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请回答:

(1)分析材料1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2)分析材料2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3)谈谈你对材料3的理解

【答案要点】

(1)材料1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对立面互相斗争,互相作用的结果。韩愈的观点认为(对佛教,道教)如果不加以禁止,(儒教)就不能得到流传和推行。《梅峰语录》中关于人的发展的观点认为:人不遭受困难屈辱的锻炼,就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这种观点是朴素的、辩证的,是正确的发展观。

(2)材料2中霍布斯把力学中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规律直接引入哲学,把物质的运动发展看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陷入了外因论,他的这种发展观点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

(3)材料3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实质内容。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联系起来,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从而也就孕育着扬弃旧的矛盾的条件。矛盾斗争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它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在于它能突破特定事物存在的限度。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4.根据以下关于矛盾问题的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的矛盾。他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材料3】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

(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1和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和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

【答案要点】

(1)材料1的第一句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就是矛盾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第二句也是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实际客观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观字面的或者头脑臆造出来的矛盾。这两段话突出一点,就是指出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2)材料2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当作纯粹是主观的思想的东西:认为它不是现实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它与材料1把矛盾看作是对象自身中、实际生活中的矛盾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的。

(3)材料3公然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他认为矛盾只存在于陈述中,即只存在于语句上,字面上。材料1明确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3的错误在于:一是公开否认自然界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当作字面上的,语句上的,同样是否认了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数学必修二第二章经典测试题(含答案)

必修二第二章综合检测题 一、选择题 1.若直线a和b没有公共点,则a与b的位置关系是() A.相交B.平行C.异面D.平行或异面 2.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中,既与AB共面也与CC1共面的棱的条数为() A.3B.4C.5D.6 3.已知平面α和直线l,则α内至少有一条直线与l() A.平行B.相交C.垂直D.异面 4.长方体ABCD-A1B1C1D1中,异面直线AB,A1D1所成的角等于() A.30°B.45°C.60°D.90° 5.对两条不相交的空间直线a与b,必存在平面α,使得() A.a?α,b?αB.a?α,b∥α C.a⊥α,b⊥αD.a?α,b⊥α 6.下面四个命题:其中真命题的个数为() ①若直线a,b异面,b,c异面,则a,c异面; ②若直线a,b相交,b,c相交,则a,c相交; ③若a∥b,则a,b与c所成的角相等; ④若a⊥b,b⊥c,则a∥c. A.4B.3C.2D.1 7.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是线段A1B1,B1C1上的不与端点重合的动点,如果A1E=B1F,有下面四个结论: ①EF⊥AA1;②EF∥AC;③EF与AC异面;④EF∥平面ABCD. 其中一定正确的有()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8.设a,b为两条不重合的直线,α,β为两个不重合的平面,下列命题中为真命题的是() A.若a,b与α所成的角相等,则a∥b B.若a∥α,b∥β,α∥β,则a∥b C.若a?α,b?β,a∥b,则α∥β D.若a⊥α,b⊥β,α⊥β,则a⊥b 9.已知平面α⊥平面β,α∩β=l,点A∈α,A?l,直线AB∥l,直线AC⊥l,直线m∥α,n∥β,则下列四种位置关系中,不一定成

历年马基试题精华整理版

历年马基试题 【辨析题】 1、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答:不完全正确。人类的认识和实践就其现实性即它们的具体实现来说是有限的。(1分)然而,有限与无限是对立的统一。有限是无限的环节、部分和因素,有限包含、体现着无限。人类认识和实践发展的本性,决定有限的界限必然不断地被打破和超越,而趋于无限。(2分)人类已有的认识和实践的成果不是限制、束缚新的认识和实践的框框,而是认识和实践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前提和基础。因而,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3分) 2、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答:错。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2分)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3分) 3、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答:错。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1分)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1分)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该命题的错误在于颠倒了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因果关系。(3分) 4、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力商品创造的价值是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答: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工人的劳动,而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不仅补偿劳动力的工资,还创造出了更多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5、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客观标准。 答:不完全正确。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标准是生产关系。但生产力起间接作用。 6、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答:错。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但量与事物的存在则不是直接同一的。量的变化在度的范围并不影响事物性质的变化,只有量变突破度,才会引起质变。 7、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答:错。本论强调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如没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盲目的,这有合理之处,但是,不能以此而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马基课 社会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手稿

第三章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包括四小部分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Social Existence and Social Awareness)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Contradictory and Motive Laws between Productive Forces and Production Relations)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Contradictory and Motive Laws between Economic Base and Superstructure)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General Rules of Replacement of Social Pattern and Its Special Forms)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看法和最根本的观点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人类生活的物质条件,是人类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类生活的精神方面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对立 唯心史观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唯物史观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Main Defects of Idealism) 1、只看到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深究思想动机的物质动因。 2、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3、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The Foundation of Materialism Is A Revolutionary of Social View of History ) 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及其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人类物质生活要素与条件的总和。 社会存在包括3方面 ①地理环境——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等。 ②人口因素——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但它们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二章经典练习题

高一数学必修二第二章经典练习题 第I卷(选择题) 请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项选择 ). ①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②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③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④垂直于不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A.仅②不正确B.仅①、④正确 C.仅①正确D.四个命题都正确 2. 如果直线 a是平面α的斜线,那么在平面α内() A 不存在与a平行的直线 B 不存在与a垂直的直线 C 与a垂直的直线只有一条 D 与a平行的直线有无数条 3. 平面α内有一四边形ABCD,P为α外一点,P点到四边形ABCD各边的距离相等,则这个四边形() A 必有外接圆 B 必有内切圆 C 既有内切圆又有外接圆 D 必是正方形 4. 已知六棱锥P-ABCDEF的底面是正六边形,PA⊥平面ABC,PA=2AB,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PB⊥AD B.平面PAB⊥平面PBC C.直线BC∥平面PAE D.直线PD与平面ABC所成的角为45° 5. 若a,b是异面直线,直线c∥a,则c与b的位置关系是()A.相交 B.异面 C.平行 D.异面或相交 6. 设四棱锥P-ABCD的底面不是平行四边形,用平面α去截此四棱锥(如图),使得截面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则这样的平面α( )A.不存在B.只有1个 C.恰有4个D.有无数多个 7. 设P是△ABC所在平面外一点,P到△ABC各顶点的距离相等,而且P 到△ABC各边的距离也相等,那么△ABC() A 是非等腰的直角三角形 B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C 是等边三角形 D 不是A、B、C所述的三角形 8. 已知正四棱锥S ABCD -的侧棱长与底面边长都相等,E是SB 的中点,则AE SD ,所成的角的余弦值为( ) A. 1 3 D. 2 3 9. 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是AA1与CC1的中点,则直线ED 与D1F所成角的大小是 () A. 1 5 B。 1 3 C。 1 2 D 10. 已知空间两条不同的直线m,n和两个不同的平面,αβ,则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若//,,// m n m n αα ?则 B.若,, m m n n αβα ?=⊥⊥ 则 C.若//,//,// m n m n αα则 D.若//,,,// m m n m n αβαβ ?= I则 11. 在三棱柱 111 ABC A B C -中,各棱长相等,侧掕垂直于底面,点D是 侧面 11 BB C C的中心,则AD与平面 11 BB C C所成角的大小是 ( ) A.30o B.45o C.60o D.90o 12. 已知直线l、m,平面α、β,且lα ⊥,mβ ?,则// αβ是l m ⊥ 的 A.充要条件 B.充分不必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基)课本整理

§1: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1-3 二、产生和发展p4-13: (一)时代产物: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阶级实践基础 (二)马克思继承和创新 (三)实践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崇高的社会理想 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理论与实际结合;把马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 §1.1: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p28 1)哲学的产生&意义——通过劳动分离人&自然;两大现象(物质&精神);两大活动(认识&改造世界) 2)其他思潮&马恩诞生 哲学基本问题(物质&意识;思维能否认识&正确认识存在) 3)对于基本问题的回答 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5)世界怎样存在(联系发展or孤立静止) 6)马哲的解答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p30 1)科学物质观、物质范畴、物质唯一特性 存在意识之外,可被意识反映 2)意识&物质(作用&反作用);意识发展阶段;社会实践(劳动)决定性作用意识内容客观,形式主观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p32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 1)运动&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绝对的运动,相对的静止 3)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马哲之前的物质观 5)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p35 1)实践的基本特征 2)实践的具体形式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7 1)把握两大方面 实践分化&统一人&自然; 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找到根源,得到科学说 明 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 三、客观规律性&主观能动性: (一)规律及客观性p40 事物发展中的偶然&必然;自然&社会规律 1)规律的特点——本质、必然、稳定 2)规律客观性——根本特点

第2章 典型例题与综合练习

经济数学基础第2章导数与微分第一章典型例题与综合练习 第一节典型例题 一、极限计算 例1求极限lim n n n n n →∞ ++ -+ 2 2 1 254 解:原式= ++ -+ →∞ lim n n n n n 2 2 1 254 = ++ -+ →∞ lim n n n n n 1 11 2 54 2 2 = 1 2 例2求极限lim x x x x → - -+ 1 2 2 1 32 解:lim x→1 x x x x x x x x x x x 2 2 11 1 32 11 12 1 2 11 12 2 - -+ = -+ -- = + - = + - =- →→ lim ()() ()() lim 例3求极限lim sin x x x → -+ 11 2 解:lim x→0 11 2 -+ x x sin=)1 1( 2 sin )1 1 )( 1 1( lim 0+ + + + + - →x x x x x =lim x→0 x x sin2× lim x→0 - ++ 1 11 x= ) 2 1 ( 2 1 - ? =4 1 - 例4求极限lim() x x x →∞ + - 1 1 2 1 解:lim() x x x →∞ + -= 1 1 2 1lim() x x x →∞ - 1 1 2 lim() x x →∞ - 1 1 2 =+ - →∞ -? - lim()() x x x 1 1 2 2 1 2lim() x x →∞ - 1 1 2

经济数学基础 第2章 导数与微分 =+-? ???? ?→∞--lim()x x x 11221 2 lim() x x →∞-1121 e 21?=-e 1= 二、函数的连续性 例1讨论函数?? ???>+=<=0 2100e )(x x x a x x f x 在x =0处的连续性,并求函数的连续区间. 解:因为 a f x x x x ==+=+-→→)0(,1)21(lim ,1e lim 0 ,所以1 )(lim 0 =→x f x 当1≠a 时, ) (lim )0(0 x f f x →≠,即极限值不等于函数值,所以x =0是函数的一个 间断点,且当1≠a 时,函数的连续区间是),0()0,(+∞?-∞. 当1=a 时, ) (lim )0(0 x f f x →=,即极限值等于函数值,所以x =0是函数的一个连 续点,且当1=a 时,函数的连续区间是),(+∞-∞. 三、函数的可导性 例1设函数 f x ax b x x x ()=+>≤???002 若函数f x ()在点x =0处连续且可导,应如何选取系数a b ,? 解:因为0 )0(,)(lim ,0lim 0 20 ==+=+-→→f b b ax x x x 所以当b =0时函数f x ()在点x =0处连续. 又因为0 )(lim )0()0(lim lim )0(2 000=??=?-?+=??='---→?→?→?-x x x f x f x y f x x x '===+→→+ +f y x a x x a x x ()lim lim 000?????? 所以当a =0,b =0时函数f x ()在点x =0处可导.

外交理论(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外交理论——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第一章马基雅维利(佛罗伦萨) 1、外交、暴力与共和国扩张 一个国家所采取的最佳对外立场是:在军事上强大到能阻止任何侵略行为,而又不至于先发制人挑起冲突。 战争的技巧,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比任何其他东西都重要,然而国家并不总具备充足的军力达到目标。由于这一需求,外交应运而生了。 2、人性、诚信与外交 马基雅维利认为人自私、贪婪、愚蠢无知容易上当受骗,在关乎其利益时,每个人都会被贿赂、胁迫和欺骗,这样,外交官就能在外国宫廷施加自己的影响,并因此提升政府的计划目标,人类的卑贱成就了外交。 一个审慎的统治者,不能,也不应该在不利于自己走的情况下信守诺言;而当作出诺言的理由已经不复存在时,也不应当再信守诺言。所以,外交处于相当危险的境地。(但是背信弃义也要付出未来的代价,马基雅维利在这方面的建议是十分谨慎的。)在马基雅维利的时代,这样的观点并没有削弱外交,因为他实际上揭示了权力的真实性,指出了外交以及新兴国家法产生的条件就是国际关系的弹性原则。 借助谈判来解决问题意味着实力对比使谈判的结果在意料之中,但也不是对力量关系简单抽象的表述,外交技巧通常会影响结果。 外交必须是延续性的,只有这样,外交才能完全成为君主可资利用的力量。 3、结论 对马基雅维利而言,外交是国家的重要工具,特别在实施欺诈战略时更是如此,不过是一场为增加国家实力的斗争,而国家实力最终都是战争的前提。

第二章圭恰迪尼(佛罗伦萨) 1、君主及其大使 判断君主的价值根据的是他派出的人的素质,因此大使可以提升君主的声望,而君主也应当充分信任大使,只有大使享受充分信任时,才能成为实现君主意志的工具。 “大使看起来总是站在驻在国一边,这使他们要么是受了贿赂、要么是在索取回报,或是被眼前的热情与友善迷惑了。但原因可能是,大使总是考虑出现在眼前的君主的事务,他的眼里再也没有其他人。大使看那些事务的重要性比它们实际具有的重要性更大。” 2、谈判及国家理由 在谈判时,“如果你的企图恰到时机,就很容易成功。如果你在时机成熟前采取行动的话,不仅会导致失败,而且即使在将来时机恰好时,可能也无法再取得成功了。” 在谈判时要隐藏问题的底线。批判了马基雅维利的“违背诺言会于政治成功有利”的观点,因为好的名声是非常有价值的。 第三章格劳秀斯(荷兰《战争与和平法》) 1、格劳秀斯体系下的外交学 人类是善良的、理性的,国家方方面面都收到法律的制约,对其利益有着长远的关注,总能够信守诺言。诉诸战争只能在正义的情况下,无论何时都有三种方法反对战争:谈判、仲裁和抓阄决断或一对一对决。在这种体系下,外交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大使和主权 使节权始终是主权国家的独有属性,在内战的情况下例外:比如国家被分裂为势均力敌的两方或两人对王位的争夺,他主张内战中的各方都承认有向对方排除使节的权利(有争议)。 3、大使总是必须被接受吗

马基考试题目

原理思考题2011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及其来源。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4、马克思一生中两个最伟大发现。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内容。 2、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4、如何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5、简述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6、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7、什么是联系?联系有哪些特点? 8、发展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说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9、什么是矛盾?简述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对立统一关系。 10、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1、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12、简述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3、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14、简述规律及其特点。 15、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16、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简述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2、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的本质的回答。 4、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区别。 5、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6、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意义更为重要? 7、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8、认识发展的总规律是什么?为什么说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 9、什么是真理?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10、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统一关系原理。这一原理对正确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何指导意义?

生物地理学第三章总结要点

第一节热带生物群 一、热带生物群的类型: A 热带雨林生物群 B 热带季雨林生物群 C 热带稀树草原生物群 第三章陆地生物群 地带性生物群:在陆地上,有些生物群分布在一定气候带的显域生境,即主要受大气候支配,称为地带性生物群。 非地带性生物群:如沼泽、草甸等 二、热带雨林生物群 1 生境特点 1)气候主要特征:终年高温多雨,无明显的季节变化 2)典型土壤:砖红壤,土层深厚,肥效差 2 生物群的基本特征 1)种类组成: A世界上生物种类组成最丰富多彩的生物群原因:现代生态条件有利及地区的古老性 B 动物食性特化现象 C 优势种少见,优势科代替优势种,种群的个体数量并不最多,常见灌木、草本及藤本、腐生、附生和寄生植物 D 动物种群丰富 2)外貌 A 叶具有滴水叶尖是雨林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有利于叶面迅速排水 B 群落外貌季节变化不明显许多动物在夜间与晨昏活动觅食 C 动物全年都在活动,无冬夏眠、无储粮性、无明显的换毛期等,季节迁移少见,许多动物在夜间与晨昏活动觅食 3)结构 A 植物的成层现象复杂。在未遭干扰的成熟雨林内部,通常是容易通过的,而那些处在恢复阶段的次生雨林,则生长密闭,很难通行 5)雨林动物的一些特征 A 树栖攀援种类占绝对优势,地栖种类少原因地栖多为中小型动物,大型植食兽类大都生活在林缘及树木稀少的河谷 B 在生活习性上,大多数营独居生活,采用躲藏与隐蔽的方式来逃避敌害袭击,不善于快跑与上跑。 C 主要靠听觉采取伏击方式觅食 D 食物链错综复杂,共生、寄生现象普遍 E 高的太阳辐射量,丰富的降水和快的营养物质循环产生了很高的净初级生产力,显示了热带雨林稳定成熟的高消费的群落特征 3 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热带雨林的真正威胁是大肆砍伐森林并将森林改为牧场和农田,种植园 2)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恢复困难 3)破坏热带雨林所带来的最大灾难是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4 地理分布 A 美洲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亚马孙河流域,此外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迎风的大西洋沿岸也有狭长雨林带 B 非洲雨林主要在刚果盆地

马基-简单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19年春季学期期末(202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讲教师:孟锐峰孙寿涛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0)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谈谈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4.阐释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5.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谈谈对当代中国实践的认识 6.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谈谈对“一带一路”的认识 7.试析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8.谈谈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理论观点 9.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0.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 11.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研究 12.简单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 13.劳动二重性及其意义研究 14.货币及其职能研究 15. 劳动力商品理论研究 16. 资本有机构成变动趋势研究 17.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研究 18. 垄断与垄断资本主义研究 19.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研究 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二、论文写作要求 选题要与本课程内容相关,且有研究和分析价值,突出独立性,切忌抄袭。学生可以根据参考选题范围,自拟具体论文题目进行撰写。论文应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逻辑性强,语言表达准确通顺。论文要求观点鲜明、正确,理论分析透彻,解决问题方案恰当可行,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或较大的应用价值。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开展研究,理论联系实际,论证有理有据,对解决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500-3000字; 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 1.

马基辨析、材料题题库

复习资料 辨析题部分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并非就是市场经济。 正确。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表现形式和现代形态。只有建立了统一市场和市场体系的商品经济才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市场化的商品经济。只有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才能成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经济关系货币化,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全面介入经济运行,才能形成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货币化的商品经济。只有在开放条件下,才能与世界经济接轨,把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起来,形成现代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开放化的商品经济。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变化就是价值变化的表现。 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基础。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价格的变化。但是,在现实的交换活动中,影响价格变化的不仅仅是价值的变化,还有供求关系、竞争、货币币值和政府政策等因素。 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尽管价格是价值既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 现实中,商品的市场价格常常与价值不符,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因商品价格虽然时升时降,但商品价格的变动总是以其价值为轴心。一般情况下,影响价格变动的最主要因素是商品的供求关系。同时,价格的变化会反过来调整和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使得价格不断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另外,从较长时期和全社会来看,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有正有负,可彼此抵消。因此总体上商品的价格与价值还是相等的。所以,现实中商品的市场价格常常与价值不符是必然的,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正是其表现形式之一。 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此观点错误。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同等的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

第二章轴对称图形知识点归纳+典型例题+提优

2.1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 姓名_______学号_______班级_______ 学习目标: 1.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案,探索它们的共同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轴对称概念,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知道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和联系. 学习重点: 了解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概念,并能简单识别、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它的丰富文化价值. 学习难点: 能正确地区分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观察如下的图案, 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二、探索活动 活动一折纸印墨迹 问题1.你发现折痕两边的墨迹形状一样吗?

问题2.两边墨迹的位置与折痕有什么关系? 概念:把一个图形沿着___________________翻折,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__________,那么称这两个图形____________________对称,也称这两个图形成______________. 这条直线叫做________________,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即两个图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点)叫做对称点. 如图,△ABC和△DEF关于直线MN对称, 直线MN是对称轴,点A与点D、点B与点E、 点C与点F都是关于直线MN的对称点. 活动二切藕制作成轴对称的两个截面 联系实际,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图形成轴对称的实例吗? 活动三

把_________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称这个图形是_______________,这条直线就是_____________. 请你找出图1-5中的各图的对称轴. 联系实际,你能举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实例吗? 活动五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和联系 三、课堂练习 1. 分别画出下列轴对称型字母的对称轴以及两对对称点. 2.画出下列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马基问答题

绪论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什么?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4、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5、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6、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7、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8、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第一章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它们的基本形态。 3、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4、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5、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6、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7、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8、简述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9、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2、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3、试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怎样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 14、度的含义及掌握事物的度的意义。 15、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6、辩证唯物主义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17、试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8、简述意识的本质。 19、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 20、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21、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22、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第二章 1、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为什么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认识主体的含义及其性质和特点。 4认识客体的含义、构成及其性质 5.简述认识的本质及其理论意义。 6.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7.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和根本区别。 8.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自的特点。 9.说明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 10.说明为什么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精品】马基习题1.doc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三(C )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C ) A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止统一性在于它的(C ) A .实践性 B .运动性 C .物质性 D .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 .时空的尢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 ) A .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 .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 .山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 .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來的现实基础(B ) A .运动 B .实践 C .精神生产 D ?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B ) 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 .用來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 .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速的联系 D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撅;战马撅,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 )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是变化的 C .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 .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0.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

中国海洋大学杨生照马基 重点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多维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 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阶级属性讲: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3、马克思主义的二重内涵: 狭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即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 3、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贡献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4、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大题,见最后) 5、如何学习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大题)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流派划分 1、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地位问题:谁是世界的本源(本体论) 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认识论) 2、流派: i. 本体论: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ii. 认识论:可知论(马克思) 不可知论(休谟) 2、物质的定义和特征 1、物质的定义: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 2、特征:

最新七年级数学第二章经典题型汇总

最新七年级数学第二章经典题型汇总 一、经典考题剖析: 【备考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没有最大的有理数 B .没有最小的有理数 C .有最大的负数 D .有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 【备考2】-2,3,-4,-5,6这五个数中,任取两个数相乘,得的积最大的是( ) A10 B .20. C .-30 D .18 【备考3】一个数的倒数的相反数是1错误!,则这个数是() A 、错误! B 、错误! C 、错误! D 、-错误! 【备考4】如果ab< 0,a+b>0,那么这两个有理数为() A .绝对值相等的数 B .符号不同的数,其中正数的绝对值较大 C .符号不同的数,其中负数的绝对值较大 D .以上都不正确 【备考5】若|a|=7,|b|=5,a+ b >0,那么a -b 的值是() A .2或 12 B .2或-12 C .-2或-12 D .-2或 12 【备考6】一个正整数a 与其倒数错误!,相反数-a ,相比较,正确的是( ) A 、-a <错误!≤a B 、-a <错误!<a C 、-a <错误!<a D 、-a <错误!<a 【备考7】若-|a|=-错误!,那么a=_______. 【备考8】若a 的相反数是最大的负整数,b 是绝对值最小的数,则a +b=___________. 【备考9】333322003 1 12[()()](3)(1)22 ---++--- 【备考10】(新解法题)已知11a b +-=,求代数式 32(a+b-1)+2(a+b-1)-a-b 的值. 二、针对性训练:(30 分钟) (答案:211 ) 1.-(-4)的相反数是_______,-(+8)是______的相反数. 2.若错误!的倒数与错误!互为相反数,则a 等于______ 3.观察下列数:-2,-1,2,1,-2,-1……,从左边第一个数算起,第99个数是 . 4.若|a-2|+|b+3|=0,则3a+2b= . 5.(-1)2n +(-1)2n+1 =______(n 为正整数). 6.在-(-5),-(-5)2,-|-5|,(-5)3中负数有( )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7.a ,b ,c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a+b+c 为 [ ] A.负数 B.正数 C.非负数 D.非正数 8.点M 、N 是数轴上的两点,m 、n 分别表示点M 、N 到原点O 的距离.如果n >m ,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① 点M 表示的数比点N 表示的数小; ② 点M 表示的数比点N 表示的数大; ③ 点M 、N 表示的数肯定不相等.

马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提纲 复习重点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 的统一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物质的客观实在 2,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3,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 根本规律 4,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5,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 映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4,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5,真理的检验标准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 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 动的规律 4,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 根本动力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4,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 为资本 5,资本主义所有制 6,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7,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 危机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2,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3,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 变化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2,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3, 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 本特征的认识 4,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 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 性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 会理想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考试题型及分数分布情况 1,单选题(共20小题,每题2分,计40分) 2,判断题(共10小题,每题1分,计10分) 3,简答题(共5小题,每题6分,计30分) 4,论述题(共2小题,每题10分,计20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解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基总的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 B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D 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2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 变是世界的本源 ?B 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 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 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 前者是劳动人民和先进阶级的哲学,后者是统治阶级的哲学 ?B 前者重视实践,后者不重视实践 ?C 前者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后者认为思维决定存在 ?D 前者主张从自然界出发,后者主张从人出发 ?4 哲学史就是一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这是一种()?A 简单化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B 符合历史实际的观点 ?C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 不符和历史实际的观点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 前者是理论化的世界观,后者不是理论化的世界观 ?B 前者吸取了具体科学的成果,后者没有吸取具体科学的成果 ?C 前者是科学,后者是非科学

?D 前者以实践为出发点和归宿,后者不懂得实践的意义?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A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 革命的批判的观点 ?C 实践的观点 ?D 人民群众的观点 ?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A 表明人类发现了绝对真理 ?B 表明哲学由此成为科学的哲学 ?C 为人类揭示了永恒的真理 ?D 为人类认识真理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8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伟大贡献是() ?A 创立了唯物史观 ?B 建立了革命的人道主义 ?C 使哲学成为实证的科学 ?D 创立了辩证思维方法 ?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 ?A 批判性和实践性 ?B 革命性和否定性 ?C 系统性和完备性 ?D 实践性和阶级性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使命是()

高中数学 第二章 框图 结构图典型例题素材 北师大版选修1-2(1)

结构图典型例题精析 例1.高中阶段,在各个领域我们学习许多知识.在语言与文学领域,学习语文和外语;在数学领域学习数学;在人文与社会领域,学习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在科学领域,学习物理、化学和生物;在技术领域,学习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在艺术领域学习音乐、美术和艺术;在体育与健康领域,学习体育等.试设计一个学习知识结构图. 解:由题意此学习知识结构图主要研究了各知识之间的从属关系如图: 评析:在画结构图时,需要有较高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熟悉事物的来龙去脉.从头至尾抓住主要脉络进行分解,弄清各步的逻辑关系.在具体绘制时,可按下列过程:(l)从头至尾抓住主要脉络,分解成若干步;(2)将每一步提炼成简洁语言放在矩形框内;(3)各步按逻辑顺序排列并用线段相连.总体上要注意实际问题的逻辑顺序和概念上的从属关系. 例2.《数学3》第3章“概率”的知识结构图如下: 评析:在结构图中也经常会出现一些“环”形结构,这种情形常在表达逻辑先后关系时出现,可见,“古典概型”、“几何概型”与“随机数与随机模拟”都具有逻辑先后的关系.

例3.一个暑假就要过去了,小强一想到过去的一个月就很兴奋:假期开始的时候,妈妈想让他上一个辅导班,爸爸却让他到中关村一家电脑公司去打下手——当小工,一个月过去了,小强要将这一个月学到的有关个人电脑知识进行总结,画出了下面的知识结构图:评析:除了表达知识结构和组织结构,结构图还广泛应用于其他情形,是人们有条理地 思考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例4.阅读下面文字,然后按获取信息画出树形结构图。 1890年,英国物理学家J.J.汤姆生对阴极射线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直到1897年,他在根据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偏转断定它的本质是带负电的粒子流,这粒子流的组成成份就是后来我们所知道的电子,随着对电子的认识,他提出了一种正负电荷在原子内的存在模型——枣糕模型.但在1909年,英籍物理学家卢瑟福用 粒子散射实验,推翻了汤姆先生最初的“枣糕模型”,从而确定了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又知道质子与中子组成了原子核,原子核间的作用力可以放出巨大的能量,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核能.随着我们学习知识的增长,微观世界的更多奥秘正等待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分析:这是一道信息题,我们在阅读时注意文中的相关知识点与相关人物.按事物的发展过程来确定结构的层次关系,把握好了这条线,题目就简单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