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未眠

花未眠
花未眠

花未眠

川端康成

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昨日一来到热海的旅馆,旅馆的人拿来了与壁龛里的花不同的海棠花。我太劳顿,早早就入睡了。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有葫芦花和夜来香,也有牵牛花和合欢花,这些花差不多都是昼夜绽放的。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至少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限的,这是我的实际感受,也是我的感叹。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画家雷诺阿说: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这是多么凄惨啊。他又说:我相信我还在进步。这是他临终的话。米开朗基罗临终的话也是: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米开朗基罗享年八十九岁。我喜欢他的用石膏套制的脸型。

毋宁说,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光凭头脑想像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比如惟一件的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这种情况确是很多。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我心里想道:与这同样的花自然开放的时候,我会这样仔细凝视它吗?只搞了一朵花插

入花瓶,摆在壁龛里,我才凝神注视它。不仅限于花。就说文学吧,今天的小说家如同今天的歌人一样,一般都不怎么认真观察自然。大概认真观察的机会很少吧。壁龛里插上一朵花,要再挂上一幅花的画。这画的美,不亚于真花的当然不多。在这种情况下,要是画作拙劣,那么真花就更加显得美。就算画中花很美,可真花的美仍然是很显眼的。然而,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李迪、钱舜举也好,宗达、光琳、御舟以及古径也好,许多时候我们是从他们描绘的花画中领略到真花的美。不仅限于花。最近我在书桌上摆上两件小青铜像,一件是罗丹创作的《女人的手》,一件是玛伊约尔创作的《勒达像》。光这两件作品也能看出罗丹和玛伊约尔的风格是迥然不同的。从罗丹的作品中可以体味到各种的手势,从玛伊约尔的作品中则可以领略到女人的肌肤。他们观察之仔细,不禁让人惊讶。我家的狗产崽,小狗东倒西歪地迈步的时候,看见一只小狗的小形象,我吓了一跳。因为它的形象和某种东西一模一样。我发觉原来它和宗达所画的小狗很相似。那是宗达水墨画中的一只在春草上的小狗的形象。我家喂养的是杂种狗,算不上什么好狗,但我深深理解宗达高尚的写实精神。

去年岁暮,我在京都观察晚霞,就觉得它同长次郎使用的红色一模一样。我以前曾看见过长次郎制造的称之为夕暮的名茶碗。这只茶碗的黄色带红釉子,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透到我的心中。我是在京都仰望真正的天空才想起茶碗来的。观赏这只茶碗的时候,我不由地浮现出场本繁二郎的画来。那是一幅小画。画的是在荒原寂寞村庄的黄昏天空上,泛起破碎而蓬乱的十字型云彩。这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人我的心。场本繁二郎画的霞彩,同长次郎制造的茶碗的颜色,都是日本色彩。在日暮时分的京都,我也想起了这幅画。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那时候,我去本能寺拜谒浦卜玉堂的墓,归途正是黄昏。翌日,我去岚山观赏赖山阳刻的玉堂碑。由于是冬天,没有人到岚山来参观。可我却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以前我也曾来过几次,

作为一般的名胜,我没有很好地欣赏它的美。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我之所以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

教学教案

理文脉

这是一篇说理散文,是从花未眠这种自然现象引出对自然美的探讨,引导读者思考关于审美的问题,具有启发性。要解读作者对自然美的认识,首先要理清文章的脉络,尤其要注意一些段落中的中心语句。

引子:“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为什么?因为这虽然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我”是第一次真正意识到,而且这在夜中绽放的未眠之花显得格外的美。

慨叹:“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中一点一滴的美都是难能可贵的,而人感受美的能力却是有限的。

美的获得:“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任何一件细小的东西都可能引发人的美感。

慨叹:“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忽视自然美,只去欣赏常常要逊于自然美的艺术美。自然的美是显而易见的,需要我们去亲近,去观察和欣赏,才能创作出美的艺术品。

举例:一是李迪、钱舜举、罗丹等,对自然美观察之仔细使他们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也让人从他们的艺术创作中领略到自然的美;二是“我”的小狗与宗达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极为相像,对宗达的写实精神、细致观察给予充分的肯定;三是从自己观察到的晚霞联想到长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画,说明与自然美相契合的艺术作品是可以提高人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的,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是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的。

自身经验:“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有些人看到罢了。”冬天看岚山,人少,仔细观察,才真正感受到岚山的美。

结语:照应开头,突出美是无限的,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

析文理

在把握文脉的基础上,我们不难看到,作者非常崇尚自然美。他反复强调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而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惟其如此,我们更应该重视一点一滴的美,要仔细观察,从细小的事物中获得美的感受。作者举了古今内外很多实例,说明这些艺术家的成功,无不得益于对自然美的仔细观察,得益于将自然美如实地表现在自己的艺术创作当中,从而也使欣赏这些艺术品的人从中领略到自然美和艺术美。作者以“海棠花”“小狗”“晚霞”这样的事例来阐述自己关于美的认识,可谓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对自然美的崇尚与作家早期对艺术美的认识和对艺术的追求有很大关系。从审美情趣来说,作者很少注意社会生活中的美的问题;就是涉及社会生活中的美,也多属于诗情画意、优美典雅的日常生活,比如纯洁朴实的爱情的美。他更多的是崇尚自然事物的美,即自然美。在审美意识中,特别重视自然美的主观感情和意识作用。他说过:“看到雪的美,看到月的美,也就是四季时节的美而有所省悟时,当自己由于那种美而获得幸福时,就会强烈地想念自己的知心朋友,但愿他们共同分享这份快乐。”这就是他所说的:“由于自然美的感动,强烈地诱发出对人的怀念的感情。”

“以…雪、月、花?几个字来表现四季时令变化的美,在日本这是包含着山川草木,宇宙万物,大自然的一切,以至人的感情的美,是有其传统的”。他强调不仅要表现自然的形式美,而且重在自然的心灵美。可见,本文对美的阐述,与他对艺术的主张是一致的。

深探究

作者所谈的美,包括自然的美、艺术的美,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也是艺术创作中长期有不同看法的问题。因此,教学本文,不光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观点,还要引导他们思考,能从中受到启发或有自己的看法。探讨的问题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

2.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

3.自然美与艺术美。

4.艺术创作中的写实与虚构。

解题指导

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其中的几种表述,有些与课文内容很接近,要注意结合上下文仔细分析和揣摩。

主旨:课文从花未眠这种自然现象引出对自然美的探讨,强调自然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和亲近所得,艺术创作应该重视写实,表现自然美。

前三项不符合文意

1.发现海棠花未眠,引起作者对美和审美的思考,而不是对美的感受有了新的认识。

2.雷诺阿虽然认为进步则预示着死亡,这是很凄惨的事,但他并不因此而拒绝进步,所以临终前还说:“我相信我还在进步。”

3.欣赏画中花并不是因为它比真正的花更美,只是因为画中花是艺术品。

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学生

揣摩一些富有深意的语句,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要注意结合上下文,不要作孤立的理解。1.花儿盛开之时就预示着它已接近衰败,所以说“含有一种哀伤的美”,这与下文所说的进步就是接近死亡,意思是一致的。

2.从一朵花想到人的生命,想到人生的璀璨,具有强烈的珍爱生命的意识。

3.作者写自己观察晚霞时,联想到长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画,说明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完美结合能够给人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映自然美的艺术作品更能引起欣赏者美的共鸣。

陈与义简介学习资料陈与义诗歌赏析.doc

陈与义简介资料陈与义诗歌赏析 陈与义,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著有。下面是 X 给大家整理的陈与义简介资料,供大家参阅! 陈与义简介 陈与义 (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 居京兆 ( 今陕西西安 ) ,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 ( 今河南洛阳 ) 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 (1090 年 ) ,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 (1138 年 ) 。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 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师尊杜甫,也推崇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号为“诗俊”,与“词俊”朱敦儒和“文俊”富直柔同列洛中八俊。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 (1090 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 (1138 年 ) 。陈与义在北宋做过 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 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 忧民的爱国诗篇。存词 19 首。曾在余杭任太傅幕僚,后被宰 相赏识,因而升迁。 陈与义与吕本中有过交往,但吕本中作,并未列陈与义 之名。宋人也有称他崇尚陈师道的,但多数人认为他于杜甫。

元代方回在中称杜甫江西派的 " 一祖 " ,黄庭、道、与 " 三宗" 。与不是江西人,作重,固然有与道相似的地方,但他重意境,擅白描,与黄庭的好 用典、矜生硬,迥然有,不列入江西派。文 与作最逼近杜的是七律。像之一、、、等,雄 悲壮,感慨多端。五言律如 2 首、等以清迥峭刻。 五言古写景造意,接近灵运、柳宗元等人。如中写景: "游水底凉,宿林静。余日亭午,影一正。?微波喜人,小立待其定。 " 察密,造工致。七言句重在意趣,格清婉,如、、等,或工于寄,或活用典, 屡新意,耐人味。 与亦擅作。中的 "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 ,中的" 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 等名句都人称,胡仔、黄□等人他也有高的价。的来,他的作以清婉秀 主要特色。 与集原其学生周葵,共10 卷,早佚。宋光宗熙元年(1190) ,胡稚注 30 卷 ( 附 1 卷 ) 刊刻世,即据此影印,并附印元刊。 1982 年,中局出版的即以胡本底本。胡注于略,今人白敦仁有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与生平 祖籍京兆,曾祖希亮迁居洛阳。

川端康成的作品风格

川端康成的作品风格 川端康成在文学创作上有很多的写作风格,他有丰富而独特的人生经历以及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化影响,他的创造有着自觉而独到的艺术追求,下面是由提供的川端康成的作品风格,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川端康成的作品风格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在世时曾为日本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死后被人们誉为“文镜院殿孤山康成大居士”。川端康成之所以有这么高的成就,完全是因为他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那么川端康成作品风格是什么呢?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人们之所以喜欢川端康成的作品,是因为他的作品是以人们喜爱的题材为主的。 川端康成的作品有三个特点。第一点,他用爱情作为小说题材,他所讲述的爱情不是浪漫唯美的,也不是轰天动地的,而是生活中普通的爱情故事,这更加迎合了读者的喜好;第二点,他喜欢用死亡的气息作为故事的基调,和其他作家喜欢在最后用死亡来结局不同,他的作品一开始就用死亡渲染气氛;第三点,他采用虚无与悲观作为故事的题材。 那么川端康成作品风格为什么是这样的呢? 根据川端康成的背景资料可以看出,他之所以用这些题材来创作作品和他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从小经历了祖父、父母以及姐姐

的逝世,因此他对死亡和疾病都非常的熟悉,也正因为这些经历导致他的心情非常的郁闷与孤独,从而他的作品无不透露出他内心的痛苦与孤独。 所以说川端康成作品风格非常简单,他将自己的情感注入了小说。这样的小说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也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川端康成的成名作川端康成是一个日本著名的小说作家,他一生为日本文学留下了一百多部创作型小说,他的小说大多是以爱情、死亡、虚无和悲观作为题材,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川端康成还曾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不过在川端康成众多小说作品中有那么一部是他的成名作,那么川端康成成名作是什么呢? 根据相关的资料可以看出川端康成成名作是《伊豆的舞女》,这部作品讲述了一名高中生和一名四处漂泊的艺人的不幸生活。高中生并不歧视靠卖艺为生的舞女,虽然舞女处在社会最底层,但是她非常善良,舞女的单纯和善良驱散了高中生抑郁的心情。 这部作品内容的虽然是讲述下层社会的无奈与痛苦,可是这种伤感中折射出了淡淡的温暖,因此这部作品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数次被人们翻拍成电影,这部作品也让川端康成被人们所熟知,因为《伊豆的舞女》也被公认为川端康成的成名作。这部作品创作的背景是十九岁的川端康成在经历的一系列的变故之后,再加上他的身体不好,因此内心变得非常伤感与孤独,于是他选择去旅行,在旅行中他慢慢的产生了创作的灵感。 可以说川端康成成名作《伊豆的舞女》和他自身经历分不开,虽

《花未眠》川端康成(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花未眠》川端康成(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川端康成及其创作概况。 2.理解本文所阐述的关于美与审美的问题。 能力目标 1.品味作品格调高雅、韵味深长的语言风格。 2.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 3.体会作者从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德育目标 让学生建立感受美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有关审美的主旨。 2.鉴赏本文的语言,理解隽永含蓄的语句。 三、教学难点 1.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中援引诸多例子的意图。 2.把握以小见大的写法。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提问:同学们学过也自己阅读过许多散文,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什么类别的散文呢? 明确:(叙事散文、写景散文)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种类别的散文--说理散文《花未眠》 板书:《花未眠》川端康成 (二)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日本小说家,散文家。幼年时父母相继去世,2岁丧父,3岁丧母,8岁时祖母去世,12岁时姐姐也去世了,16时岁祖父亦亡,最后被接到外公家扶养,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1924年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开始了作家生涯。1968年 因长篇小说《雪国》、《千只鹤》、《古都》获得了诺贝尔 文学奖。川端康成虽然一度成为新感觉派的中坚,但他继承 了大和民族的古典美,并使其升华到美学境地。在文学领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所以他 的作品既和他的身世有关,又和他的美学追求有关,必然带 有一种哀伤的美。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提问:同学们预习课文了吗?(好,预习是个好习惯, 孔子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1.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也是篇说理散文,上课之前老师

陈与义诗作研究

一、陈与义诗作艺术特色 (一)早期清丽圆润 (二)后期简洁雄浑 二、陈与义诗作思想内涵 (一)用世精神 (二)出世情怀 (三)理性主义 三、陈与义诗作影响 (一)对江西诗派的贡献 (二)对元明清诗歌的影响 陈与义诗作研究 摘要:陈与义是北宋与南宋之交的重要诗人,为江西诗派后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且是方回所倡江西诗派“一组三宗”中“三宗”之一。本文分前后两个时期介绍了陈与义诗作的艺术特色,进而分析了其诗作蕴含的思想内涵,并概述了陈与义诗作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陈与义;艺术特色;思想内涵;影响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成熟的时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氛围浑厚,“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1],但是,封建社会潜在的危机也开始暴露,对外抗击无力,屡屡与少数民族政权媾和,对内抑武仰文,却又加强了对文学的限制,“乌台诗案”就是最好的例证。直到钦宗靖康元年(1126),党禁才正式解除,而此时金兵的铁骑已经逼近,很快,气数殆尽的北宋灭亡,南宋王朝建立。在此社会背景下的文坛处于相对比较冷清的阶段。北宋末年文坛上的重量级人物如王安石(1021—1086),苏轼(1037—1101),陈师道(1053—1102),黄庭坚(1045—1105),苏辙(1039—1112)等先后辞世。此时,苏轼、黄庭坚在世时诗坛上那种轰轰烈烈的局面一去不复返。 正在诗坛出现沉寂局面的时候,陈与义(1090一1138)以其清理圆润的诗风引起轰动,为当时的文坛带来一股新鲜的空气。靖康之难后,时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陈与义的诗风也为之一变。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出身于官宦之家,祖父询 为奉议郎;父亲(名不详)曾为朝请大夫;外祖张友正,号存诚子,着名的书法家;母亲张氏,仁宗时宰相张士逊的孙女。陈与义幼年好学,天分很高,就读于太学,曾学诗于当时颇有诗名的崔德符。葛胜仲《陈去非诗集序》曰:“(陈与义)少蹲厉不群,篇籍之在世无不读,既读辄记不忘。”J 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陈与义二十四岁时,进士及第,登太学上舍甲科,授文林郎、开德府教授。政和六年(1116)解职归京,常与亲旧赏画吟诗,直到政和八年(1118)

川端康成生平及其作品简要介绍

川端康成及其作品介绍 一、作者介绍 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祖辈为地方有名的富贵,家道中落后迁于东京,其父亲习医。2岁丧父,3岁丧母,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祖父将他带回大阪府扶养,他唯一的姐姐则寄养在另一亲戚处。由于身体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闭式的,几乎没有与外界的接触,而这种过分的保护并没有改善他的健康,反而造就了他忧郁、扭曲的性格。上学后这种生活有所变化,但不幸又接踵而来,8岁时祖母去世,12岁时姐姐也去世了,16时岁祖父亦亡,最后被接到外公家扶养,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一生漂泊无着,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文学的阴影很深的底色。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 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手法纯熟,浑然天成。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只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于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日本获此奖项的第一人。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年之后,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川端康成未留下只字遗书。(据说是因为三岛由纪夫自杀事件,刺激过重最终也选择了自杀)二、写作特点 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花未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花未眠 [日]川端康成 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昨日一来到热海的旅馆,旅馆的人拿来了与壁龛里的花不同的海棠花。我太劳顿,早早就入睡了。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有葫芦花和夜来香,也有牵牛花和合欢花,这些花差不多都是昼夜绽放的。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至少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限的。这是我的实际感受,也是我的感叹。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画家雷诺阿说: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这是多么凄惨啊。他又说:我相信我还在进步。这是他临终的话。米开朗琪罗临终的话也是: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 毋宁说,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治的。比如惟一一件的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这种情

况确是很多。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我心里想道:与这同样的花自然开放的时候,我会这样仔细凝视它吗?只摘了一朵花插入花瓶,摆在壁龛里,我才凝神注视它。不仅限于花。就说文学吧,今天的小说家如同今天的歌人一样,一般都不怎么认真观察自然。大概认真观察的机会很少吧。壁龛里插上一朵花,要再挂上一幅花的画。这画的美,不亚于真花的当然不多。在这种情况下,要是画作拙劣,那么真花就更加显得美。就算画中花很美,可真花的美仍然是很显眼的。然而,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李迪、钱舜举也好,宗达、光琳、御舟以及古径也好,许多时候我们是从他们描绘的花画中领略到真花的美。不仅限于花。 我家的狗产崽,小狗东倒西歪地迈步的时候,看见一只小狗的小小形象,我吓了一跳。因为它的形象和某种东西一模一样。我发觉原来它和宗达所画的小狗很相似,那是宗达水墨画中的一只在春草上的小狗的形象。我家喂养的是杂种狗,算不上什么好狗,但我深深理解宗达高尚的写实精神。 去年岁暮,我在京都观赏晚霞,就觉得它同长次郎使用的红色一模一样。我以前曾看见过长次郎制造的称之为夕幕的名茶碗。这只茶碗的黄色带红釉子,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透到我的心中。我是在京都仰望真正的天空才想起茶碗来的,观赏这只茶碗的时候,我不由地浮现出坂本繁二郎的画来。那是一幅小画。画的是在荒原寂寞村庄的黄昏天空上,泛起破碎而蓬乱的十字型云彩。这的确是日本黄

陈与义简介_陈与义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

陈与义简介_陈与义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陈与义生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 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 年)。北宋末,宋朝词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 陈与义诗作最逼近杜诗的是七律。像《登岳阳楼》之一、《巴丘书事》、《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除夜》等,雄浑悲壮,感慨多端。五言律如《雨》诗2 首、《除夜》等则以清迥峭刻见长。五言古诗写景造意,接近谢灵运、柳宗元等人。如《夏日集葆真池上》中间写景:" 鱼游水底凉,鸟宿林间静。谈余日亭午,树影一时正。?微波喜摇人,小立待其定。" 观察细密,造语工致。七言绝句重在意趣,格调清婉,如《和张规臣水墨梅五言绝句》、《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于兴寄,或活用典实,屡见新意,耐人寻味。 陈与义亦擅词作。〔临江仙〕中的"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虞美人〕中的" 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等名句都为人称诵,胡仔、黄□等人对他也有较高的评价。总的说来,他的词作以清婉秀丽为主要特色。 陈与义集原为其学生周葵编,共10 卷,早佚。宋光宗绍熙元年

(1190),胡稚笺注《简斋诗集》30 卷(附《无住词》1 卷)刊刻问世,《四部丛刊》即据此影印,并附印元刊《陈简斋诗外集》。1982 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陈与义集》即以胡本为底本。 陈与义代表作品: 《登岳阳楼》作者是宋朝文学家陈与义。其古诗全文如下: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翻译】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春寒》作者是宋朝文学家陈与义。其古诗全文如下: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翻译】早春二月,大地上已经是新花嫩叶装点着春光了。这时候,人们所希望的是风和日丽,蜂蝶纷纷,把春光点缀得更加浓郁。可是事情常常不如人意,如果寒潮夹着风雨侵袭来了,就会发生“倒 春寒” 这些花儿叶儿就要遭受摧残

高三语文:《花未眠》(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高三语文:《花未眠》(教学设计)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高三语文:《花未眠》(教学设计) 江西省遂川中学语文组冯小兵 教学目的:1、理解文章表达的有关审美的主旨。2、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3、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设想:教时:一课时。重点与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为难点。2、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为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意:东风微微地吹拂,海棠花透出高洁美丽的光泽,散发阵阵幽香,使人有空蒙迷茫之感。这时,月亮已转过曲折的走廊,照不到海棠花了。诗人只怕那花儿在深夜里也会睡去,自己更加寂寞,

所以点燃起明亮的灯烛,照看着那一簇簇红艳艳的海棠。 指点:这首诗写于元丰三年(1080),是诗人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诗中生动地刻画了月下海棠美丽的光泽、清幽的香味和红妆粉裹的娇神态,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诗人对海棠花怜惜眷爱的殷切情意;同时,也蕴含着诗人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美好的海棠是诗人自比,因为“月转廊”,花儿就得不到月光的照射,以此比喻自己遭受贬谪、怀才不遇,既恰当,又含而不露。“只恐夜深花睡去”含有顾影自怜的意思。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二、作者简介。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作家,出生在大阪。2岁丧父,3岁丧母,7岁祖母亡,15岁祖父亡,后来姐姐又病故。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抑郁悲凉,这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

陈与义诗歌登岳阳楼记赏析

名称:登岳阳楼 年代:宋代 作者:陈与义 体裁:七言律诗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登岳阳楼① (其一)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②不动夕阳迟③。 登临吴蜀横分地④,徙倚⑤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⑥更凭危⑦。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其二)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①选自《陈与义集》。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现在属河南)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登岳阳楼》共二首。 ②〔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③〔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 ④〔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 ⑤〔徙倚〕徘徊。 ⑥〔三年多难〕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⑦〔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 8.(岳阳楼)在长江南岸,濒临洞庭湖。始建于唐代,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译文】 (其一)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其二) 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秋天的景色 ,看日落君山。往北边可以看到白首,往南边可以看到丹枫。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其一: (一)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写景,一“东”一“西”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从“帘旌”到“夕阳”,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的夕阳入山图.面 对这样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诗人不由悲从心来. 颔联中,“ 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此句仿杜诗 中“吴楚东南” 意境雄伟, 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 能不让人惆怅。“ 徙倚”在山水之间.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徙倚”二字,便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而又未生搬硬套。“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 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这样的苍凉气韵,与杜诗中“无边落木潇潇下”,“艰难苦恨繁霜鬓”相同.同样的国破家亡,天涯沦落,此时此刻,杜 甫成了诗人患难中的知己,因此,诗中自然有了杜诗中雄阔慷慨的风格。 (二)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登岳阳楼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怎能不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呢?

川端康成经典语录作品摘抄大全

川端康成经典语录作品摘抄大全 导读:本文是关于川端康成经典语录作品摘抄大全,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黑夜给我准备的,是蟾蜍、黑犬和溺死者。——川端康成《睡美人》 2、他凭倚在桥栏杆上,闭上眼睛,想倾听那几乎听不见的潺潺流水声,而不是人潮或电车的轰鸣。——川端康成《古都》 3、黄昏时分,下了一场暴雨。巍巍群山染上了一层白花花的颜色。远近层次已分不清了。前面的小河,眼看着变得混浊,成为黄汤了。流水声更响了。这么大的雨,舞女们恐怕不会来演出了吧。我心里这么想,可还是坐立不安,一次又一次地到浴池去洗澡。——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4、山间的路氤氲着雾气,衣服被蒙蒙的雨打湿,胸前和双脚本该觉得冷,背后却因为疾步而行被汗湿,更因为难耐的情绪而焦躁。初识爱情在这样年轻的年纪,在这样如梦似幻的山里,就注定这是一场足以铭记但是却不可能结果的感情。——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5、风雅,就是发现存在的美,感觉已经发现的美。——川端康成《美的存在与发现》 6、她,就是那舞女。洁白的**,修长的双腿,站在那里宛如一株小梧桐。我看到这幅景象仿佛有一股清泉荡漾着我的心。——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7、一个人在一生当中,也需要做一两件可怕的坏事吧。——川端康成《古都》 8、山谷东边的山巅上,耸立着一排排参天的杉树。秀男通过杉树树干的间隙,窥见了金色的晚霞。——川端康成《古都》 9、秀男,你说得很对,如果没有自己的根,那么自己到底是谁,永远都会是个不解之谜。——川端康成《古都》 10、她那双娇媚地闪动着的,亮晶晶的又大又黑的眼珠,是她全身最美的地方。双眼皮的线条,也优美得无以复加。她笑起来像一朵鲜花。用笑起来像一朵鲜花这句话来形容她,是恰如其分。——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11、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川端康成《花未眠》 12、我处在一种美好的空虚心境里。——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13、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川端康成《花未眠》 14、我处在一种美好的空虚心境里,不管人家怎样亲切对待我,都非常自然地承受着。我想明天清早带那个老婆婆到上野车站给她买车票去水户,也是极其应当的。我感到所有的一切都融合在一起。——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15、感情这种东西,已经不可依赖,如今世道变成这个样子。

古典诗词鉴赏: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赏析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译文】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注释】 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午桥:在洛阳南面。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豪英:出色的人物。这两句说:想从前在午桥桥头饮宴,在一起喝酒的都是英雄好汉。 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此句即杜甫《旅夜书怀》“月涌大江流”之意,谓时间如流水般逝去。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疏影:稀疏的影子。这两句说,在杏花稀疏的影子里吹起短笛,一直欢乐到天明。 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堪惊:总是心战胆跳。这两句说,二十多年好像一场春梦,我亲身经历了亡国的变乱,自己虽然还活着,回想起来总是胆战心惊。 新晴:新雨初晴。晴,这里指晴夜。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这三句说,百无聊赖地登上小楼,看看雨后初晴的月夜景色。古往今来多少大事,也不过让打鱼的人编作歌儿在三更半夜里唱唱罢了。 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创作背景】 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也因之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历经颠沛流离。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赏析一】 这首《临江仙》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或1136年(绍兴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当时四十六或四十七岁。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阳中旧游,那时是徽宗政和年间,当时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而南宋朝廷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但是当他作词以抒发此种悲慨之时,并不直抒胸臆,而且用委婉的笔调唱叹而出(这正是作词的要诀)。上片是追忆洛中旧游。午桥在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句,的确是造语“奇丽”(胡仔评语,见《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四),一种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宛然出现词人心目中。但是这并非当前实境,而是二十多年前浩如烟海的往事再现而已。刘熙载说得好,“陈去非……《临江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忆首’,府注‘一梦’,故此二句不觉豪酣成怅悒,所谓好在句外者也。”(《艺概》卷四)下片起句“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凉。”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文学类文本专题复习--川端康成作品精选精练

川端康成作品精选精练 石榴 川端康成 一夜的大风,把石榴树的叶子都刮光了。 落叶在树根处围成了一个很圆很圆的圆圈。 清晨,仁子看见光秃秃的树干吃了一惊,而那落叶围成的圆圈又使她惊奇不已。她想,风本该把这些树叶吹乱的。 石榴树上还残留着一个饱满的石榴。 “来看呀!”她喊她母亲。 “我真把它给忘了。”她母亲抬头看了看石榴,然后走进了厨房。 这使仁子联想起她们的孤单处境。站在走廊上看,那石榴也是孤单的,像是被人遗忘了似的。 大约两星期前,仁子七岁的外甥来看她们。这孩子一下便注意到了石榴,于是爬到树上。这可使仁子嗅到了生活的气息。 “上面有个大的!”她在走廊里喊道。 “要是摘了这石榴,我就下不来了。” 是啊,手里拿着石榴要从树上下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仁子笑了,外甥真可爱。 这孩子不来,她们是注意不到石榴的;在这以前,母女俩谁也没想起过石榴。 石榴原被遮掩着,现在能清楚地看到了。 在这石榴以及树底下围成圆圈的树叶里,似乎有着一种活力。仁子拿了一根竹竿把石榴打了下来。 石榴熟透了,里面的石榴籽像是要把它胀裂似的。她把石榴放在走廊上。石榴在阳光下闪着光,晶莹透亮,阳光仿佛从里面透射出来。 仁子心中泛起了一阵歉意。 大约十点钟,她上楼缝衣服。蓦地,她听到了圭吉的声音,虽然门关着。他好像在花园里,那声音显得很焦急。 “仁子,仁子!”她母亲喊道,“圭吉来了!” 仁子把线从针上抽了下来,再把针放进针插里。 “仁子总在念叨着您,说在您出征之前,很想再见见您。”她母亲说,“但是,未经允许,

我们是不能去看您的。而您呢?总不来,总不来!今天,您来了,我们可高兴啊!” 仁子母亲要他吃了午饭再走,但是他没有时间。 “好吧,那至少吃个石榴,我们自己种的石榴。”她又喊起仁子来。 仁子在楼梯上止住了脚步。圭吉用眼神同她打招呼,仿佛只能如此而已。 圭吉的眼睛里流露出脉脉深情,石榴不禁从手里掉落到地上。 他们互相凝视着,脸上带着微笑。 圭吉从走廊里迎了上去。 “您多保重,仁子。” “您也多保重。” 他又转过身同她母亲告别,然后走了。 仁子站在花园门口,久久地望着。 “他走得太匆忙了,”母亲说,“多好的石榴。” 石榴被圭吉遗忘在走廊上。 仁子十分清楚,是圭吉眼睛里充满深情的痛楚的时刻,石榴才掉到地上的。要不,他准把石榴掰开了。可是,石榴掉在走廊上,还是那么饱饱满满的。 她母亲把石榴拿到厨房里,用水洗了洗,递给仁子。仁子皱起眉头,把石榴推开,刹那间脸又红了,不知所措地接过石榴。 仁子见母亲注视着自己,知道要是不吃,母亲准会感到奇怪的。她心不在焉地嚼了几颗, 一股酸味直酸到牙根。仁子感到了某种带苦味的幸福 ..,像是全身都渗透了这种滋味。 她走到镜子前坐下来:“看看,我这头发,同圭吉告别时,就这么乱蓬蓬的。” 仁子简直能听到梳子的答话。 “你父亲死了以后,”母亲温和地说,“我很害怕梳头。每当我梳头时,就感到六神无主,好像你父亲就站在我身边似的,直待我稍稍清醒。” 仁子想到了她母亲吃父亲剩饭的习惯。忽然,心中有什么东西在翻腾着,一种幸福 ..感使她几乎要哭泣起来。 母亲给她石榴,仅仅是舍不得把石榴扔掉,这是唯一的原因。她从来不喜欢随便扔东西。 因为内心充满了悄悄的幸福 ..感,仁子在母亲面前感到害羞了。 她想,这可能是圭吉没有意识到的更好的告别,不管多长时间,她都要等他回来。 她看着母亲,落日的余晖照在纸糊的墙上。门那一边,母亲正坐在镜子旁。 仁子把石榴放在膝盖上,不敢再嚼了……(选自川端康成《掌小说全集》,有删改)

《花未眠》川端康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花未眠》川端康成(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 了解川端康成及其创作概况。 2. 理解本文所阐述的关于美与审美的问题。能力目标 1. 品味作品格调高雅、韵味深长的语言风格。 2. 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 3. 体会作者从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德育目标让学生建立感受美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有关审美的主旨。 2. 鉴赏本文的语言,理解隽永含蓄的语句。 三、教学难点 1. 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中援引诸多例子的意图。 2. 把握以小见大的写法。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五、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入提问:同学们学过也自己阅读过许多散文,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什么类别的散文呢? 明确:(叙事散文、写景散文)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种类别的散文-- 说理散文《花未眠》板书:《花未眠》川端康成

(二)作者简介川端康成,日本小说家,散文家。幼年时父母相继去世, 2 岁丧父, 3 岁丧母,8 岁时祖母去世,12 岁时姐姐也去世了,16 时岁祖父亦亡,最后被接到外公家扶养,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4 年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开始了作家生涯。1968 年因长篇小说《雪国》、《千只鹤》、《古都》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川端康成虽然一度成为新感觉派的中坚,但他继承了大和民族的古典美,并使其升华到美学境地。在文学领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所以他的作品既和他的身世有关,又和他的美学追求有关,必然带有一种哀伤的美。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提问:同学们预习课文了吗?(好,预习是个好习惯,孔子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1.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也是篇说理散文,上课之前老师指导阅读说理散文的方法。 ①从题目入手,揣摩文章主旨。 ②初读课文,大体分清文章脉络。 ③找出每一个自然段或每一部分的关键句,加以分析,由此归纳全文的主旨。 ④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身份,生活状态以及社会生活背景。 2. 播放录音,扫清文字障碍。(让学生静静地享受这篇美文) [ 或者默读]

陈与义的诗词《春寒》赏析

陈与义的诗词《春寒》赏析 《春寒》 宋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赏析】 这首绝句题为春寒,实际咏的是海棠,也是作者的自我写照。一般诗词中的海棠都是娇弱无力的,像是弱柳扶风的美人,而此诗中的海棠却是漂亮而坚强的。二月的时候,春寒正料峭,园子里的许多花草都耐不住严寒,以至于“谈‘寒’色变”,而海棠却不以为意,它依旧在寒风冷雨中绽放。“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濛濛的细雨会打湿花瓣,久而久之就冲淡了花的绚丽之色,而海棠却“不惜”,是说海棠傲视风雨,挺立于严寒中,以自己的漂亮妆点人间春色,哪怕减损了自己的漂亮,也在所不惜。 作者笔下的海棠雅致孤高,是他流亡时自身的写照。因此,诗中的“风”“寒”就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寒,更是社会的战乱与侵扰。国家“山河破裂风飘絮”,承受的正是来自入侵者的凄风苦雨。而作者正如风雨严寒中的海棠一样,他不屈不挠,傲视风雨打击。诗人将自己的风骨、品格、雅致融入对海棠的描写中,使这首诗成为咏物上乘之作。 扩展阅读:陈与义的简介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诗人,诗尊杜甫,也推崇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号为“诗俊”,与“词俊”朱敦儒和“文俊”富直柔同列洛中八俊。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

世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存词19首。曾在余杭任太傅幕僚,后被宰相赏识,因而升迁。 陈与义与吕本中有过交往,但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并未列陈与义之名。宋人也有称他崇尚陈师道的,但多数人认为他于杜甫。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称杜甫为江西派的"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陈与义不是江西人,作诗重锤炼,固然有与陈师道相似的地方,但他重意境,擅白描,与黄庭坚的好用典、矜生硬,迥然有别,不应列入江西诗派。 陈与义诗作最逼近杜诗的是七律。像《登岳阳楼》之一、《巴丘书事》、《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除夜》等,雄浑悲壮,感慨多端。五言律如《雨》诗2首、《除夜》等则以清迥峭刻见长。五言古诗写景造意,接近谢灵运、柳宗元等人。如《夏日集葆真池上》中间写景:"鱼游水底凉,鸟宿林间静。谈余日亭午,树影一时正。…微波喜摇人,小立待其定。"观看细密,造语工致。七言绝句重在意趣,格调清婉,如《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于兴寄,或活用典实,屡见新意,耐人寻味。 扩展阅读:陈与义的诗作摘抄 《送人归京师》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日落梦悠悠。 故国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春日二首》之一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 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 《拜诏》 紫阳山下闻皇牒,地藏阶前拜诏书。

川端康成

美丽与悲哀——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日本著名作家、“新感觉派双璧”之一的横光利一,在患绝症之前曾经说过,川端康成没见过母亲,所以他的作品中大量地流露出恋母情结。后来,川端听到这一说法,感到非常震惊。川端始终认为,自己对母亲既不怀有爱也不怀有其他感情,因为他完全不了解母亲。所以对他来说横光的说法出乎意料。事实上,尽管母亲的形象没有在川端的记忆中留下任何痕迹,然而母亲在理念的意义上对川端的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他女性观的影响。这种影响潜移默化,十分隐蔽,因此川端本人并没有意识到,或者说他有意无意间在拒绝这种影响。 一、少年“心癖” 川端3岁丧父、4岁丧母,惟一的姐姐也不曾与他共同生活。因此他极少接触过青春洋溢、光鲜艳丽的年轻女性,他看到的只是苍老无力的祖父母,女性那光洁柔软的肌肤成为川端本能的渴望。中学时代,在川端的人生中,第一次遇到了爱情,川端认为可以把它称为自己的初恋。这是少年的川端与室友之间的同性恋爱。川端在日记中详细地记述了当时的事件和心理。光阴荏苒,当50岁的川端再次看到这些日记时,首先感到很有兴趣,继而多少有些吃惊,他没想到在十七、八岁的日记里会有如此露骨的表现。 室友叫小笠原义人,他自幼体弱多病,靠母亲无微不至的照料活了下来。母亲长期的爱抚使他的举手投足都带有女性的特征。他的出现,仿佛在川端的生活中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从他身上,川端似乎能触到一种遥远的幸福和安宁。 川端与小笠原同榻共眠,感受到贴着小笠原的肌肤流淌过来的温暖。在川端有了记忆之后,这是初次接触到人体那柔润的青春的气息,初次体会到生命的感动。他在《独影自命》中回忆道:“我在这次的爱情中获得了温暖、纯净和拯救。甚至让我想到他不是这个尘世间的少年。从那以后到我五十岁为止,我不曾再和这样纯情的爱相遇。”(注:《独影自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页。) 川端从小几乎没有感受过肌肤之爱,这一缺憾似乎在小笠原那儿得到了短暂的补偿,连他本人也承认:“如果一旦缺乏了肉体的美,我对幻景的渴望和激情也会随之消失。”小笠原给川端带来了“人生的新的惊喜”,成为川端的“救世主”和“守护神”。在整个中学寄宿生活中,川端始终同小笠原保持着这种情人关系。通过这种畸形的关系,川端多少拾回了一些他在幼年和童年时代遗失的爱。也许是缺少女性的家庭使川端的性意识有不同寻常之处,他从小就时常“神游于淫放妄想”,特别是对于美少年有着强烈的奇异的倾慕。川端在祖父还在世的时候,每天晚上都照例要去朋友家玩,那时他对那家的兄弟二人就有一种“思慕异性般”的感情,川端把这种拂之不去的情绪称作“心癖”。是这兄弟二人而不是他们那温柔慈爱的母亲成为川端逃离囚笼世界的火把。对他来说,在情窦初开的年纪,少年的魅力和诱惑更甚于少女。 当初在日记里记下的爱中掺杂着不纯的意识,而时过境迁之后追忆起来则成了一种纯粹的美。回首往事,川端才恍然想起,比起对小笠原的爱,自己当时无疑是更企望着心灵上的转机。与小笠原的这段感情非但没有给川端留下污浊的印记,反而给他带来了无比的愉快和温磬,使他得以暂时逃离自我嫌恶、自我摒弃的消极心态,跨越了对人的畏惧,满足了他对温情的需求,人生的希望之光就这样悄然投射到了少年的心间。后来,川端以这段经验为基础,创作了小说《少年》,并使用了当时的部分日记。小说完成之后,他将这部分日记原稿和小笠原的书信全部付之一炬。 大正七年(1918年)暑热尽消的时节,川端没有对任何人透露一丝消息,独自来到了有“风景画廊”之称的伊豆半岛。在优美的大自然中,川端邂逅了流浪卖艺的舞女一行,并在旅途中有意追随,与她们结伴而行。这是在没有女性的家庭中滋生的对女性的敏感以及在缺少母

川端康成《花未眠》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 花未眠 [日]川端康成 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昨日一来到热海的旅馆,旅馆的人拿来了与壁龛里的花不同的海棠花。我太劳顿,早早就入睡了。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有葫芦花和夜来香,也有牵牛花和合欢花,这些花差不多都是昼夜绽放的。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至少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限的。这是我的实际感受,也是我的感叹。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画家雷诺阿说: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这是多么凄惨啊。他又说:我相信我还在进步。这是他临终的话。米开朗琪罗临终的话也是: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 毋宁说,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治的。比如惟一一件的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这种情况确是很多。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我心里想道:与这同样的花自然开放的时候,我会这样仔细凝视它吗?只摘了一朵花插入花瓶,摆在壁龛里,我才凝神注视它。不仅限于花。就说文学吧,今天的小说家如同今天的歌人一样,一般都不怎么认真观察自然。大概认真观察的机会很少吧。壁龛里插上一朵花,要再挂上一幅花的画。这画的美,不亚于真花的当然不多。在这种情况下,要是画作拙劣,那么真花就更加显得美。就算画中花很美,可真花的美仍然是很显眼的。然而,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李迪、钱舜举也好,宗达、光琳、御舟以及古径也好,许多时候我们是从他们描绘的花画中领略到真花的美。不仅限于花。 我家的狗产崽,小狗东倒西歪地迈步的时候,看见一只小狗的小小形象,我吓了一跳。因为它的形象和某种东西一模一样。我发觉原来它和宗达所画的小狗很相似,那是宗达水墨画中的一只在春草上的小狗的形象。我家喂养的是杂种狗,算不上什么好狗,但我深深理解宗达高尚的写实精神。 去年岁暮,我在京都观赏晚霞,就觉得它同长次郎使用的红色一模一样。我以前曾看见过长次郎制造的称之为夕幕的名茶碗。这只茶碗的黄色带红釉子,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透到我的心中。我是在京都仰望真正的天空才想起茶碗来的,观赏这只茶碗的时候,我不由地浮现出坂本繁二郎的画来。那是一幅小画。画的是在荒原寂寞村庄的黄昏天空上,泛起破碎而蓬乱的十字型云彩。这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入我的心,坂本繁二郎画的霞彩,同长次郎制造的茶碗的颜色,都是日本色彩。在日幕时分的京都,我也想起了这幅画。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我去岚山观赏赖山阳刻的玉堂碑。由于是冬天,没有人到岚山来参观。可我却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以前我也曾来过几次,作为一般的名胜,我没有很好地欣赏它的美。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我之所以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 (有删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