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两种态度的划分

胡塞尔两种态度的划分
胡塞尔两种态度的划分

胡塞尔两种态度的划分——先验现象学的开端

摘要:胡塞尔被认为是现代西方哲学史上的一次真正的哥白尼式革命,弥补了康德先验哲学主体转向不不彻底性。胡塞尔彻底地将人的视角从客观世界拉回主体自身,但又突破了自我中心的困境,将唯我论演化为主体和客观世界的双向联系。而这一革命性的创造始端就是对自然态度和现象学态度的区分。因而胡塞尔两种态度的区分是我们研究现象学的门户。

关键字:自然态度现象学态度

正文:胡塞尔现象学的宗旨是“面向事物自身”,这一宗旨给我们的启示是一方面主体的个人主观性因素要被抛弃,不能让他影响事物的客观性;另一方面也暗含了事物与主体我之间有一种给予与被给予的关系。前者被抛弃,或者用胡塞尔的话说是“悬置”的是自然态度,而对主体与事物之间联系的考察所采取的态度就是现象学态度了。下面我们将详细阐述这两种态度的区分与联系。

一、自然态度( natural attitude)

简言之,自然态度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持有的态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像世界中的各种事物一样存在,但同时又于各种事物打交道。我们周围的世界与我们的自身有着密切的联系,似乎总是为我而存在。它们向我们呈现一个视角,或者一个侧面,给予我们它们自身的性质。尽管只是一个侧面,一个视角,然而我们依然能够将被给予的东西统一于事物。也就是说,我作为接受者,接受了事物给予我们的任何东西,颜色、形状等等,我也通过事物给予我的视角或侧面对事物进行判断:这是什么;进行评价:它很漂亮;或者意愿:我希望怎样怎样。尽管事物向我呈现的只是某个侧面或者视角,但是我能把握事物的统一体,因为我能同时看到事物向我呈现的一面,还有它隐藏的一面或多面,只要我转移注意力的方向就可以得到它,也就是胡塞尔说的共同在场——co-present。当我看到事物清晰的一面也会模糊地看到它不清晰的一面,因为事物有一个晕圈halo,而我的感知perception也有一个域horizon。

Halo,胡塞尔用“晕”形象地说明了在每一个此时此地被给予之物都具有空间和时间的环境,这个环境直接从属于这个被给予之物的意义。它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可确定性:不确定是说“晕”

和“核”一同被给予,但却不是当下,现时的,他需要注意力的转向;可确定性是说因为“晕”

随时可以成为当下的“前景”,只要我的注意力转向了它。也就是说在意向体验中,现时的被意指的那个对象,永远也不会完全孤立和封闭地、完全不确定地和未知地被经验,而是作为处在联系之中的东西,作为某个在环境之中和出自环境的东西而被经验到。每一个现时的我思都有其视域(晕,背景,感知域)。

在我存在的世界里有万千事物,所有事物都以不同的方式呈现自身,世界本身也不例外。

他向我们呈现,不是以一个巨大的东西,像苹果一样具体真实的东西呈现。毋宁说“世界”只是一个概念,并不具有现实性。在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事物,但事物加到一起却构不成世界,因而世界只是囊括一切,像个大口袋一样,装着所有,却不是所有。因而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全部的总和。索科拉夫斯基说“世界”这个词项是一个“至大的单一”①,它就像一个魔术师,提供着所有与我们相联系的事物和事物的概念,因而它是最后的的那个终极舞台,终极背景。

这个作为背景的世界存在,并且始终存在。以前、现在、以后都将永远存在着,在我之前,在我之时、在我以后都将永远存在,这是一种信念,一种信仰belief。这个信仰作为basis支撑着我们所有其他的信仰,并且这个信仰不像其他信仰那样容易受到攻击受到怀疑。对世界存在

①《现象学导论》,[美] 罗保特?索科拉夫斯基著高秉江张建华译武汉大学出版社第44页

的普全信仰即“自然世界的基地”、“世界有效性的基地”②。基地一词在这里就表明世界对于处于自然态度中的人来说具有“绝对基质”③的特征。但是尽管它是自然态度中所有前设的,最终的,但对于自然态度中的我来说却不是课题性的,因为这是一个不可怀疑的信仰,是隐匿的。

因而这个意义上的基地被胡塞尔标示为“自然的,素朴的”“na?ve”。

当然,我们与世界上各种事物取得关联,感知一个对象的外形,判断一个对象的性质,评价一个对象的价值,对对象有怎么样的情感等等的活动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将对象客体化之后形成了主客体二元的结构联系。“我”作为万物被给予的接受者,作为中心而挺立出来。对象尽管对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我”,但是仍然有一个“我”是作为中心挺立出来的。这样就避免了相对主义唯我论。而且在胡塞尔那里世界本来就是客观唯一的,不是众多人的世界,不是“我”的世界,”你”的世界。我们与周围世界发生联系,习惯用第一人称来表述。但是关于世界的普全信仰毋庸置疑。但同时我也是和其他事物一样存在于世界中,是组成世界的一部分,处在世界这个大背景下生活。我在这个世界上的行为模式——感情状态,意愿的状态,喜欢与否的状态等等其实都可以归结为笛卡尔的“我思’cogito。只不过这个思维活动是处在自然世界中的,还没有依靠反思上升到现象学态度思维,因而是前反思的。我思的内容可以是真实存在于世界上的,也可以是类似于数学的概念符号,可以是一种政治体制,也可以是一个勇敢的行为本身等等,所有这些事物都能够在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里得到认定,并与我们的意向相关,因此我们意向的东西可以是空虚意向,也可以是纯粹的想象,总之它们在世界上存在着,并且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着。

所以胡塞尔提出了自然态度的总设定general positing:人对在先被给予他的世界进行任何哲学反思之前所具有的态度,它是一种普全的,在现象学悬搁之前原则上隐匿的设定,因而它是最初的原始的视角,它是我们进入现象学的门户。

二、现象学态度phenomenological attitude

现象学态度是我们对于自然态度以及发生在自然态度中的所有意向性进行反思的时候持有的那种关注。现象学态度是我们进入现象学所应持有的态度,区别于在日常生活对我们周围世界所持有的自然态度,用胡塞尔的话说就是哲学家所应有的态度。

现象学态度虽然区别于自然态度,但是它们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真正的哲学家需要借助自然态度,在对周遭世界的态度中抽离自身,用冷眼旁观的方式进行反思。在我理解看来,自然态度就是一个跳板,人们踩上去,借助弹力可以弹得很高,当他在高处的时候就与跳板隔着一段距离,这个过程就是抽离自身的过程,在高处向下看并且思考,反观这个弹跳的动作,就是进行反思的过程,当然也包括反观自身。胡塞尔说我们要与自然态度保持一段距离,不仅是我与自然态度中的一切事物都拉开距离,甚至还有作为所有这些事物之基础的世界及其关联的世界信念。对一切都保持距离甚至对世界本身及拥有世界的我们自己也都拉开了距离。我不在对被意指的对象存在发生兴趣,而是因此成为不感兴趣的,不介入的观察者。作为自然态度的人,它本身与对象之间有某种联系,现象学哲学家将自己置身这个联系之外。

反思,reflect,是笛卡尔意义上的我思cogtio。胡塞尔利用的是我思所具有的那种自由的自我意识,而不是怀疑一切的行为。笛卡尔在实施了普遍怀疑之后,推到了一切可以相信的基础,而自己确立了一个知识大厦的地基——我思,故我在。可是胡塞尔的思当中尽管也有怀疑,却不是怀疑一切的行为,而仅仅是一个怀疑的动机。是想要去怀疑的一种意愿,如此而已。现象学态度不会断然否定什么或者肯定什么,更不会摇摆不定,犹豫不决。

胡塞尔的怀疑更多的是想要不做评判的想法,付诸到实际上就体现为“加括号”。我们并不

②《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倪梁康著三联书店第201页

③同上

是放弃我们所持有的命题,也并不改变我们的信念,只要我们没有新的判断,它们就仍然是它们自身原来的样子。加括号就是把我们不确定的,有些怀疑的东西放在括号里,我们仿佛是将它们“置于局外”④。但是它仍就在那里,就如被加括号之物在括号之中,被排除的联系在排除的联系之外。因而加括号将我与对象之间的联系放在括号里不予考虑,并从括号之外观察处于括号之中的意向生活,也就是使括号之内的联系失去作用,不发生效力,不影响我们思考、判断、评价等诸行为。这个术语在胡塞尔看来,加括号的形象化表述从一开始就更适合于对象领域,正如“置于局外”的说法更适合于行为的领域。这也是现象学还原的过程。

那还原之后还剩下什么呢?它的本质又是什么呢?从而开始了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

三、两种态度的划分意义

胡塞尔想要把哲学建立在本质之上,现象学是关于本质的科学,他的目的就是要面向事物自身。只有区别了日常的态度和现象学应有的态度,才能以自然态度为跳板,跳出日常生活,进入到现象学态度之中,然后经过现象学加括号、悬搁、排除等等一系列方式之后才可以达到纯粹意识领域,而对纯粹意识领域的分析胡塞尔想象学的一大理论贡献。

从哲学史的观点看,自然的态度哲学反思而把认识的可能性看作是自明的,而哲学的思维态度就是现象学的态度经过反思之后则发现了真正的认识之谜:“认识如何能够确定它与被认识的客体相一致,它如何能够超越自身去准确地切中它的客体?”⑤。这个问题正是近代认识论的核心问题,因而胡塞尔显然把心理主义产生的根源归结为认识论问题,只有首先了解了认识之谜才可能超越心理主义。排除了自然态度就需要一个经受的住怀疑的出发点——不把任何东西作为预设的前提,这一思路引导胡塞尔回溯认识之谜在近代的发现和解决的尝试,从中寻找可能的出路。

参考文献:

1、《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倪梁康著三联书店1999年

2、《现象学导论》罗保特?索科拉夫斯基著高秉江张建华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3、《胡塞尔现象学通论》丹?扎哈维著

4、《纯粹现象学通论》胡塞尔著商务印书馆1994年

5、《现象学的观念》胡塞尔著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6、《现象学的方法》胡塞尔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

7、《胡塞尔现象学的理论开端》谷声然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第10期2008年

④《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倪梁康著三联书店第71页

⑤《现象学的观念》胡塞尔著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22页

主体主义的最终克服与现象学由胡塞尔通向海德格尔之路

主体主义的最终克服与现象学由胡塞尔通向海德格尔之路 人们经常说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是胡塞尔现象学的发展,可是究竟是怎样发展的呢?大多数时候我们其实都不甚了了。仿佛海德格尔只是从弗莱堡的胡塞尔那里学到了?现象学的看?,然后用这种?看?去考虑他自己的问题。因为从表面上看来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两人的旨趣和风格都是迥然相异,以至于翻译《观念1》的李幼蒸先生在译后记中呼吁将两人完全分开对待。不过我认为,除了在一定程度上都采用?现象学方法?, 两人思想的内在联系也是非常密切的——否则光凭现象学方法(何况他们二人的现象学方法具体来说是不同的)何以说海氏的思想是胡塞尔的发展,却从来没人说舍勒的思想是胡塞尔的发展呢?但是这种思想上的内在联系不是市面上某些一般性的论断——比如说胡塞尔考察的是认识问题,海氏是存在问题;或者说胡塞尔没有摆脱近代主体哲学的影响而海氏彻底摆脱了——可以澄清的,因为澄清这一联系恰恰要求的是给出这些论断的根据。这篇短文想从其中一个角度对这一联系加以探讨,看看胡塞尔的现象学如何为海氏的某些基本思想提供了线索。 抱歉给这篇文章起了一个这么长又这么零碎的题目,这是因为它其实是两篇文章。由于第二篇(本文的第二部分)的理解有待第一篇(第一部分),于是就把它们硬凑到一起了。两部分的连接十分滞涩,还请读者多担待。整篇文章描绘了一条上升的道路。其中第一部分讨论了胡塞尔现象学由?直观?向?构造?的推进,而第二部分则联系海德格尔的解释学思想,讨论了直观与解释之间的关系,梳理出了由胡塞尔的?事情本身?向海德格尔的?事情本身?的进路。 一,直观与构造 现象学的口号?Zu den Sachen selbst!?不仅要求?面向实事?,并且要求回到?实事本身?。也就是说,要在事物自身中把握事物。对于胡塞尔来说,作为思想的?零点?的

学堂乐歌及其代表人物

学堂乐歌名解: 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我国学堂里“乐歌课”所教唱的歌曲,其产生于当时社会,文化大有关系。清末民初,向西方学习,要求废科举、办学堂、变法维新已成为中国大众的一致呼声。一些人从日本或欧洲留学音乐归来,在国内新学堂开设乐歌课,教唱一些新歌,当时称之为“乐歌”,后来音乐界将这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 以学堂乐歌为主的新型学校音乐教育发展 1、鸦片战争后,中国各阶层要求在政治、文化等领域进行改革的呼声,直接推动着我国新型学校音乐教育的逐步建立和发展。 2、一些洋务派官僚及为辛勤想的文人,曾先后对推行新型音乐教育做了一定的努力。 3、在清末有一批到日本去学习音乐的人士如沈心工等,在20世纪初就已开始着手有关推进学校歌唱的活动 4、沈心工在1903年回国后,就开始在上海等地的普通中小学创设唱歌课和编写学校歌曲。归国留日的学生,在无锡上海等也开始了类似的活动。 5、国内外的一些报刊也陆续刊登有关新编的学校歌曲,以及有关提倡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等方面的理论文章。这样,学堂乐歌迅速传播开来 6、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建立后,尽管政治、经济的混乱仍然困扰着各阶层的中国人民,从当时的教育主管部门讲,对于继续推行新的教育体制和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这些教育事业上的建设,是当时推进学堂乐歌事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内容: 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向青年学生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和“辛亥革命”后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新生等。 2、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摈旧习、树新风 3、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教育 因此,这些歌曲的涌现,深受当时广大青少年欢迎,流传面也比较广。 形式: 1、以西方或日本通用的简谱或五线谱记谱的、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 2、至辛亥革命前后,开始有少量的合唱曲,极少数的作品还配写了简单的钢琴伴奏谱 3、这些歌曲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歌调填以新词编成的,而由编写者自作曲调的数量极少 4、最初学堂乐歌大多采用日本歌曲去掉进行填词,这可能与我国最早推行学校唱歌就是受日本的影响,以及从事学堂乐歌的编写者也多数是留日学生有关如《中国男儿》 5、后来,学堂乐歌就逐渐改为主要选取欧美的歌曲进行填词,如:李叔同《送别》 6、以我国民族音调天赐的学堂乐歌数量不多,代表性的歌曲有《祖国歌》等 7、总的说是按照“选曲填词”或”按词选曲“的方式编写的,编写者对原曲调一般不做改动,但也存在为了达到词曲的新的结合,编写者队员去掉进行了必要的增删。 学堂乐歌的意义评价:意义1、3 评价1、2、3 1、学堂乐歌歌词的新思想决定了它在艺术形式上采取引进西方的新路子,也推动了它的迅速发展和巨大社会影响。 2、尽管不能低估当时中国社会生活中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势力的影响还相当顽强,不能否认当时中国各阶层中力主改革、维新的新生革命力量还基本处于比较幼稚和贫弱的地位。这些个股按条件的矛盾,限制了初期许多学堂乐歌的编写者取得在遗书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平衡的发展和完善的结合,无法改变一切新生事物所带有的幼稚、简陋的弱点。 3、在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中出现了不少值得注目的精品,它们蕴含着崇高爱国精神和热切要求社会改革愿望的思想内容,以及友谊是引进的。来自西方的音乐形式,曾得到了当时广大

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对幼儿教育生活化的启示-最新年精选文档

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对幼儿教育生活化的启示 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曾在《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越现象学》一文中提出“生活世界”这一概念,他强调科学的基础是人们日常的活动和生活。具体来说,他认为客观的科学世界是从生活世界发展而来的,以“生活世界”为基础,两者休戚相关,反对“科学世界”有意识的把自己和“生活世界”划分开来。当前,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幼儿教育常常被看成是幼儿生活以外的一个因素,在幼儿教育中外加一些与幼儿生活关系不大,甚至是无关的教育,他们认为外加的教育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忽略了幼儿教育就是幼儿的生活世界这一事实。值得庆幸的是,当前还是有一些儿童学习理论十分重视儿童的生活世界。如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等。在这些理论和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的指导下,使我们对生活世界的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对幼儿教育生活化具有启发和借鉴价值。 一、生活世界的教育 在讨论“生活世界”理论对幼儿教育生活化的启示之前,我们必须先从整体上认识生活世界的教育的基本“面貌”。 (一)生活世界的教育:自然的教育 何为自然的教育?正如现象学大师胡塞尔说的那样:“生活世界始终是在先被给予的,始终是在存在着而有效的,不是根据某个普遍的目的而有效的。”通俗来讲就是生活世界的教育不管

教育本身是否有自觉的、明确的目的,他都是在自然地状态下进行的,摆脱任何研究的态度。生活世界的教育往往以一种自然的、无意识的方式对人的发展产生作用,潜移默化的对人产生影响。生活世界的教育就是一种自然的教育,这种教育无论是对成人还是幼儿,他们并不会时刻感觉到自己在接受教育,甚至身处其中却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二)生活世界的教育:直观的教育 生活世界中,直观的教育就是我们在感性的、具体的存在状态中所接受的教育。在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中提出过:“属于感性直观物体及其在实际的和可能的经验中存在的具体 的如下事实,即这些感性直观物体在自身的本质变化中是被结合在一起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由日常生活或活动中的一些直观要素构成的,形态各异、精彩纷呈的万事万物,都如实地、直接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科学世界中那些抽象概括的点、线、面,都只有回到现实的生活世界才能显现出来。 二、“生活世界”理论对幼儿教育生活化的启示 (一)以儿童生活世界为本的幼儿教育 教育应遵循“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理念,幼儿教育也不例外。幼儿教育应以幼儿的生活世界为教育的本源,只有走进幼儿的生活世界,让幼儿依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在不拘束、无压力的状态下寻找快乐,享受童年的美好时光。孩子不是机器,他们也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幼儿教育不能剥夺

生活世界——班级文化建设的哲学回归

生活世界——班级文化建设的哲学回归 一、生活世界与班级文化1. 生活世界的概念阐释——教育学的视角胡塞尔将生活世界看成是一个“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被给予的并且可能被经验到的世界,即我们的日常生活” [1] 。在他的哲学体系当中,生活世界是一个超验(先验)性的概念,是一个“非课题性的、奠基的、直观的、主观的自然态度的世界” [2] 。用胡塞尔自己的话解释,就是一个没有“所谓客观科学的真理的衣服”的世界。这个哲学的、过于抽象的解释显然不能照搬到我们的教育学当中。为此,我们需要树立一个自己的、与教育紧密结合的生活世界的解释。事实上,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实践活动,不可能脱离我们现实的、可被感知到的日常生活世界而独立发生。但是,如果把教育仅仅回归到发生过的和正在发生的生活世界,就会陷入无限的机械重复当中,这样的生活世界是没有未来的。同时,现实的生活世界也不是全部都是美好的,各种丑恶和不良现象都时有发生。因此,教育回归的生活世界就绝不仅仅是我们的“实然”生活,它还需要一个方向,就是我们需要追寻和实现的“应然”生活。易连云教授说 “回归生活世界.. 是要探索人的生命涌动与理性超越在生命 活动中的有效结合,也就是人自身,回到人‘真实的'的生命活动之中” [3] 。这种“理性的超越”就是一种应然的生活世界。檀传宝教授也解释说“教育在应然层面上的回归,主要反映的是教育尤其是德育的超越性品质,表明的是教育完善生活、提升生活的本质内涵”

[4] 。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实现幸福生活,实质上就是指我们的“应然”生活。由此可知,应然的生活世界不是我们预先设计好等待着被实现的目标世界,实质上它代表着一种方向。如果我们将其理解成一种目标,那么就陷入了“叔本华式的谬误”:实现了这样的目标生活就意味着生活本身结束了;如果我们又无法去实现它,那么它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据此,教育学视野下的生活世界,不仅仅意指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还包含了对日常生活世界的理性超越,体现的是一种价值诉求和一种方向。 2. 生活世界下的文化与班级文化 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是由文化、社会和人格三个要素所构成。文化的本源就是生活。但是文化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它不仅伴随着人类的历史一直走到了今天,还涵盖了人类所涉及的所有领域。因此,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文化都是极其复杂的。日常生活世界中,人们的一举一动无不透露着某种文化的气息,但是我们却很难说清楚这种文化到底是什么,大有“百姓日用而不知”之义。法国心理学家莫尔斯提供了一组分析数据,称在20 世纪70 年代之前,世界思想文献中就包含了超过250 个文化定义。文化一词的滥用使文化与其他与之相类似的词语发生混淆,也人为的增加了对文化理解的难度。其实,将文化看成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是一种认识上的偏离。美国学者约翰?H ?霍尔和玛丽?乔?尼兹为我们打开了思考文化的另外一扇门,“像文化这样含义丰富的词,我们不能指望单单通过仔细的界定就可以把握其真谛。定义文化,并且由此将其变成一种与世界上各种

《我们生活的世界》

《不同材料的餐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认识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金属、塑料、陶瓷等。 (二)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的特点。 2.能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通过调查发现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 2.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培养学生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学会观察和辨认不同材料做成的餐具。 教学难点:能辨认不同材料的餐具,并用适当的词语描述不同材料的特性。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不锈钢碗和勺子、陶瓷碗和勺子、塑料碗和勺子、木碗和勺子、纸盒子 教师准备:不同材料的餐具、课件、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准备好的餐具,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那么它是由什么做成的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今天的课题《不同材料的餐具》板书 二、观察餐具特点 1.各种材料都有什么特点?我们该如何知道呢?学生分组带着问题对四种材料的餐具进行观察,提示学生可用手敲,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等方法。 2.学生小组边观察边进行讨论 3.汇报:你们的观察结果是什么?这些餐具都有什么特点? 4.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用科学用语,并总结、讲解。 5.拿出活动手册,教师指导学生按要求填写活动手册。 三、做游戏巩固练习 1.“神秘的盒子”游戏。只能描述餐具或材料的特点,教师回答“是”或“不是”,最后猜出盒子里的餐具是什么。 2.根据之前总结的四种材料的特点,说一说用这些材料做碗和勺子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四、交流和总结 提问:四种材料都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总结。 五、作业 1.回家可以和父母继续做“神秘的盒子”的游戏巩固练习。 2.可以在家里在找一些别的物品观察它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六、板书设计 不同材料的餐具 材料特点 不锈钢碗反光光滑、坚硬 陶瓷碗光滑、坚硬 塑料碗光滑 木碗粗糙

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对胡塞尔意向性观点的批判

大三 帖子 125 精华 积分 282 威望 金钱 137 石头 阅读权限 30 一、导言任何一个了解《存在与时间》的人都知道,海德格尔在这一著作中试图摧毁关于知识对实践的优先性的笛卡尔传统.初看起来,海德格尔的确试图把这一传统简单地颠倒过来,即 论述纯粹的沉思是对日常经验内容的否定的修正.更为特别的是,他青起来是说这纯粹的 、赋予意义的知的主体仍然处在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它必须被有所牵涉的、赋予意义的 行的主体所代替.但是一个人如果简单地颠倒传统,那他就要冒被误解和重新估价的风险 ,而且胡塞尔现象学的最佳注释者达格芬·弗勒斯达尔(Dagfonn Fllesdal)就不被误导至 低估海德格尔在这一点上的独创性.在一篇论述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有关行动的作用的文章 中,弗勒斯达尔这样来解释海德格尔,即认为胡塞尔相传统过度强调了纯粹的沉思,他也 同意他所认为的海德格尔的观点,即实践活动是主体赋予客体以意义的基本方式. "一般认为,实践活动预设了对世界的理论的理解……海德格尔反对这一点.他把我们处 理世界的实践方式看作比理论更为基本.……海德格尔的这一观点即……人的活动在我们 建构世界中发生作用的观点以及他对其发生方式的分析,在我看来是海德格尔对哲学的主 要贡献". 弗勒斯达尔指出:"胡塞尔在1916年来到弗莱堡之后,显然越来越意识到我们的实践活动 是我们与世界关系的一个重要部分."他然后试图决定现象学中对实践活动的这一新兴趣 应当归功于谁.他写道:"胡塞尔有可能在这——'实践的'新方向上影响了海德格尔, "但他也承认,"也有可能是胡塞尔在与年轻的海德格尔讨论时受到了这一方面的影响. " 然而我要论证的是,一当人们看到海德格尔在这一问题上与胡塞尔的区别的深度,影响的 问题就显得无关重要了.有的问题比实践与理论的关系重要得多.真正的问题关系到对意 向性的两种对立的说明.正如弗兰兹·布伦塔诺和后来的胡塞尔所采用的那样,"意向性 "指出了这样的事实,即感知、相信、欲求、惧怕、怀疑等精神状态总是关于某个事物的 ,也就是总对着加以描述的某个事物,无论这一超精神的客体存在与否.使这种指向得以 实现的精神特质被称为精神状态的表征的或意向的内容.弗勒斯达尔在集中讨论行动的意 向内容对思想的意向内容的相对重要性时,忽视了海德格尔的激进观点,即以精神内容对 意向性的说明预设了但却忽略了更为基本的意向性类型一—一种完全不包括意向内容的意 向性.海德格尔不想使实践活动处于首要地位;他想表明实践活动和沉思的认知都不能被 理解为自我满足的主体及其意向内容与独立的客体之间的关系. 弗勒斯达尔断定领海德格尔所反对的是关于实践的传统的表征理论.海德格尔试图打破这 一哲学传统,他集中于努力超越这些观点所预设的主体/客体之分.他在1929年的一次讲 演中说:"我的实质意图是首先提出(主/客关系)问题,然后这样来论证,即整个西方传

生活世界与生存主体

生活世界与生存主体 “世界”不是一个与人毫无关系的纯粹客观物,我们所能言谈和思考以及我们所需要言谈和思考的世界,是一个进入了人的认识“视域”,成为人的实践对象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这个世界不仅仅是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对象,它同时也是内在于人的生活活动、构成人的本性所不可或缺的外在条件,马克思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把自然界称作人的无机的身体。因此把世界看成是我们的生活世界并不是一个唯心主义的命题,而恰恰是把世界由一个僵死的抽象概念转化成了一个活生生的现实,在这一点上,晚期胡塞尔和作为现代哲学家的马克思是有共识的。哲学的目光从形而上学的思辨转移到对生活世界的关注,是传统哲学向生存哲学转向的一个重要标志,而“生活世界”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最早是由胡塞尔在其晚年著作《欧洲科学的危机及先验现象学》中提出来的,它随后被兰德格雷贝、梅洛-庞蒂以及哈贝马斯等人重述和引申而几乎成为20世纪哲学的世纪话题,因为20世纪哲学的生存转向、解释转向 以及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的后现代思潮,无一不与回归生活世界的旨趋相关联。我国哲学界也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和阐释生活世界,并迅速成为一个理论热点。也正是因为生活世界 作为世纪性话题而被广泛地引述和讨论,生活世界的概念也出现了无数的歧义。我试图在此就 生活世界与形而上学、生活世界与主体间性、生活世界与自明性等问题阐释一下自己对生活世界的理解。 一、生活世界与形而上学 人们在谈论生活世界时往往谈到的是“返回生活世界”,这意味着两个问题,一是生活世界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外在于我们的陌生概念,它原本就是我们生存于其中的境遇;二是生活世界确实因为某种原因而在我们的文化和历史中被超越和遗忘了,我们需要重新关注它,并充 分认识到它是我们科学世界和形而上学理性世界产生的基础和根源,科学世界和形而上学世界的有效性最终要能返回到并最终奠基于生活世界的有效性。但这同时也说明生活世界不是一种完善自足的理想境界,它仅仅是某种奠基性的东西,我们返回生活世界的意义就在于我们曾经离开过它,然后带着一种全新的视角再返回它,就如同是一个多年离家的游子返回故 乡一样。而一个一生呆在故里、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人,根本感觉不到回家的亲切感。一方面生活世界作为一个基底的源头支撑着超越的理性形而上学大厦,另一方面它也受到形而上学理念的反观,而生活世界的全新意义恰恰是在这种反观中得以体现。提出生活世界理论的是以拯救欧洲理性主义传统为己任的胡塞尔,而不是完全沉浸于非理性的感性体验的生命哲学,正好说明了生活世界和形而上学之间存在某种张力的必要性。这也正是西方哲学有一种强烈回归生活世界的冲动,而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文化并无这种需求的原因,如果说当今中国哲学也有强烈回归生活世界的欲求,很大程度上是19世纪以来西学东渐以及我们意识形态领域中某种西方或准西方因素引起的。 因此返回生活世界的话题是以已经事实上出现了的对生活世界的科学或形而上学游离为前提的,这里的问题是,人类文化对生活世界的科学和形而上学超越是否具有某种必然性,这

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 学号______ 得分___ 一、单项选择题(请选择一个您认为最恰当的选项,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世界上陆地的而积大约占地球总而积的................................... () A、十分之三 B、十分之五 C、十分之七 D、十分之九 2、要紧分布在西半球的大洲是............................................. () A、南美洲、大洋洲 B、北美洲、亚洲 C、南美洲、北美洲 D、南极洲、南美洲 3、下列属赤道横穿的大洲是............................................... () A、非洲、南美洲 B、北美洲、亚洲 C、南极洲、南美洲 D、大洋洲、欧洲 4、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所包围的大洲是 ............................... () A、非洲 B、亚洲 C、大洋洲 D、南极洲 5、把地中海与大西洋连接起来的海峡是..................................... () A、马六甲海峡 B、白令海峡 C、麦哲伦海峡 D、直布罗陀海峡 6、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位于....................................... () A、亚洲 B、欧洲 C、南美洲 D、北美洲 7、欧洲南部最雄壮的山脉是............................................... () A、喜马拉雅山脉 B、阿尔卑斯山脉 C、比利牛斯山脉 D、安第斯山脉 8、描述一个地区的气候应包括下列哪两个方而 ............................... () A、冬季和夏季 B、风和雨 C、春季和夏季 D、气温顺降水 9、分布在南极大陆和北冰洋一些岛屿上,终年严寒的气候类型是 ............... () A、苔原气候 B、冰原气候 C、高山气候 D、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10、 ............................. 我国首都北京所在的地区属于下列哪种气候类型(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11、 ......................................... 下列属于世界重要的水稻产区的是( A、亚洲东南部 B、非洲东南部 C、南美洲东南部 D、亚洲的中部和四部

我们生活的世界课堂练习

城关中学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一一“我们生活的世界”测试 1.( 1)请你从自然环境角度分析乌篷船不宜在小阎家乡呼和浩特推广 的原因。 (4分) 呼和浩特地处内蒙古高原,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全年降水较 少,缺少密布的河湖。 2.2012年12月26日,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 一一京广高铁正式全线贯通运营, 全 程2298公里。(见右图)全线打通后,北京至广州全程缩短至 8小时左右。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京广高铁”经过我国南方地区哪些主要地形单元 长江中下游平 原、东南丘陵。 (2) 京广高铁与长江交汇于哪个省级行政中心写出该省的 简称。 武汉、鄂。 在北京工作的广州人张某带北京女友回广州老家过年, 开心 的说:坐高铁早晨出发晚上到家,真方便! ”第一次到广州 (3)请在表格中①②处填 写相应的内容,并分析造 成两地人们生活 方式不同 的自然原因。 ① 米饭 ②面食 气候是造成两地差异的最主要因素:北京位于北方地 区,是温带季风气候。广州位于南方 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我国计划在2015年前新建第四个科学考察站 一一维多利亚地常年站。 回答 3?5题。 3 .维多利亚地常年站位于南极点( S 点)的 A. 正东方向 B.正南方向 C.正西方向 D .正北方向 4 .图中四个科考站中位于东半球的是 A. 中山站、昆仑站 B. 昆仑站、长城站 的张某女友发现,这里与北京的生活习惯差别可真大: 卅 畅1*

C.长城站、维多利亚地常年站 D.维多利亚地常年站、中山站 5?昆仑站、长城站分别在维多利亚站的西南、东南方向。 6?从五年前的5 42”汶川地震到这年的420”芦山地震,一个国家、民族正在灾难中成长,变得从容和坚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图中比例尺,估测汶川到芦山的实际距离是①150公里,两 地同处龙门山断裂带, 是②四川盆地与③青藏高原的结合过渡地带。 (3分)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 1962年9月11—13日, 海德格尔在黑森林托特瑙堡主持了关于他的?时间与存在?演讲的研讨课,在讨论记录中可以读到这样的看法:?胡塞尔本人在《逻辑研究》中——主要是在第六研究中——已经接近了本真的存在问题,但他在当时的哲学气氛中无法将它坚持到底?(注:参见:海德格尔Zur Sache des Denkens, Tübingen 1988, S. 47. 以下简称:SD。)。 1973年9月6日,在海德格尔主持的弗莱堡采林根研讨课上,首先讨论的出发点问题是:?在何种程度上可以说,在胡塞尔那里没有存在问题??(注:参见:海德格尔,Vier Seminare, Frankfurt a. M.1977, S. 111. 以下简称:VS。) 我们试图接着这里的问题思考下去。 在海德格尔所主张的存在论的意义上,不仅胡塞尔,而且整个在他之前的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到黑格尔),应当说都从没有真正地接触到存在问题。(注:严格地说,海德格尔认为,希腊哲学并非没有接触到存在问题,而是从存在出发,逐渐偏离开存在,因此西方哲学的历史是遗忘存在的历史。勒维纳斯在这个意义上进一步阐释说,西方哲学史试图从存在出发去达到一个完整地包容存在的存在者——上帝。(参见:E.Levinas,Le Temps et l'Autre, Montpellier 1979, p.24)据此而论,在胡塞尔那里没有存在问题(即没有海德格尔式的存在问题),这实际上是不成为问题的。(注:胡塞尔本人当然具有他自己意义上的?存在问题?(参见拙著:Das Problem des Seinsglaubens in derPhanomenologie Edmund Husserls —Ein Versuch mit ihm,Dissertation, Darmstadt, 1990).概括地说, 他将纯粹意识领域视作真正的存在(参见胡塞尔在《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 1卷第46节中的论述;也可参见海德格尔在《时间概念历史导引》第11节中对胡塞尔这个意义上的存在的四重定义:意识作为?内在的存在?、?绝对的存在?、?被给予的存在?和?纯粹的存在?);并且,胡塞尔在此意义上划分出他自己的?形式存在论?和?质料存在论?(对此可以参见《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1卷的第153节,以及该书的整个第2、3两卷的论述)。但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不是胡塞尔意义上的,而是海德格尔意义上的存在问题。) 但在什么样的意义上又可以说,胡塞尔曾经在《逻辑研究》中接近过本真的存在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探讨要取决于对另外一个前问题的回答:海德格尔本人在存在问题上究竟从《逻辑研究》中获益多少?因为,如果对后一个的问题的回答是完全否定的,那么我们在这里也就根本没有必要将这两人的存在问题放在一起讨论。 因此,这里的问题在于:《逻辑研究》——它曾是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在存在问题上的一个交会点吗?撇开海德格尔对《逻辑研究》作用的多次一般性强调不论(注:例如参见:海德格尔,GA 20, S.30 (海德格尔全集本均用简称:GA,不再引书名),Sein und Zeit, Tübingen1979,S.38(以下简称:SuZ),Unterwegs zur Sprache, Pflingen1990, S. 90—91(以下简称:US),以及其他各处。海德格尔多次将《逻辑研究》称作现象学的?突破性著作?和现象学的?基本书?(Grundbuch)。),在早期(1925年)的马堡讲座中,他确定有必要坚持胡塞尔在《逻辑研究》(第六研究,第五章和第六章)中所区分的两个真理概念和两个存在概念,因为?我们以后会提出关于存在意义的原则问题?(注:海德格尔,GA20,S.73.重点号为原作者所加。); 在后期《我的现象学之路》(1963年)一文中,他再次明确指出了《逻辑研究》在存在问题

浅论学堂乐歌的特点及意义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2009届本科毕业论文浅论学堂乐歌的特点及意义 院(系)名称音乐学院 专业名称音乐学 学生姓名赵艳 学号050914053 指导教师高彩荣讲师 完成时间2009年5月

目录 前言 一、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 二、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 (一)学堂乐歌的题材特点 (二)学堂乐歌的曲调创作特点 三、学堂乐歌对中国音乐教育的贡献 (一)学堂乐歌改变了乐歌课的现状(二)学堂乐歌促进了一批音乐家的出现(三)学堂乐歌促进了学校音乐教材建设(四)学堂乐歌促进了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结语

浅论学堂乐歌的特点及意义 赵艳 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学号050914053 指导教师:高彩荣讲师 摘要:学堂乐歌是产生于清末民初专供学生集体演唱的学校歌曲。这些歌曲虽然在音乐创作上还不够成熟,但正是它们把音乐课引入了学校教育,促使了一批音乐教育家的产生,也促进了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学堂乐歌;题材;曲调创作;音乐教育 前言 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新式学堂开设的音乐课中所唱的歌曲,它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产生的新生事物,乐歌的题材选择符合当时的社会需要,能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的新思想。它的曲调以日本和欧美为主体,也有中国人自创作品,还有选用中国民间曲调填词的。自从学堂乐歌时代开始,中国才有了系统的音乐教育,因此学堂乐歌是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系统化的开端,它的发展为我国的音乐教育开辟了道路。首先将乐歌课引入学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促进了音乐教材建设,并使我国的音乐教育走向了专业化道路。 一、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 学堂乐歌通常是指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供学生集体演唱的学校歌曲。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从此中国不再是闭关自守的国家,而是和世界发生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但是中国处于被动地位,受到各个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国家性质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面临着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任务,而百姓既要反帝,又要反封建,为使自己获得人身自由,尤其是广大女性要求男女平等和人身自由。 面对这种局势,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于1898年发动了维新运动,他们倡导废科举,办新学。在此期间,维新派领袖曾向光绪帝上书,提出要在新式学堂里开设“乐歌课”,最后失败了。此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仍然坚持主张在学堂开设乐歌课,并向广大群众传播新内容的乐歌。“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说: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1]

试论胡塞尔生活世界理念的方法论特征

试论胡塞尔生活世界理念的方法论特征 王浩斌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河南开封) 摘要:生活世界理念是胡塞尔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来说,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念中内蕴着先在存在与经验构造、感性解放与理性选择、历史精神与时代意识、个体关怀与集体生存相统一的方法论特征。历史表明,我们要还原胡塞尔“生活世界”理念的本真理论样态,必须从其理论大夏构建的方法论入手,深入地揭示出它的方法论特征。 关键词:胡塞尔;生活世界理念;方法论特征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 , ′″″, , , , . , ′″″, ′″″. :; ″″;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践性教案体系的探讨 唐玉朝, 伍昌年, 潘法康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环境工程系,安徽合肥) 摘要:加强“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实践性教案是保障环境工程专业教案质量的重要措施。在实习教案环节,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合,实行双导师共同指导有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实验教案则强化了水处理理论和科研项目的结合,着力从创新性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设计类教案结合创新思维和工程设计实例进行,课程设计则力求创新,毕业设计力求真题设计,部分科研项目的实验类课题作为毕业设计选题,从这些方面强化设计教案的质量。 关键词: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践性教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 ″″, . . , . , . :; ; 车身控制模块的插针技术及优化 陈静 (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 摘要:当汽车工业迅猛发展的时候,电气控制在汽车的操控和舒适性控制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这些外部的功能需要通过一个中央处理器——车身控制模块来执行。新型的车身控制模块与客户端接插件的连接针使用的是顺应针技术。文章以该插针工艺为研究主体,涵盖了线路板应力分析和工艺参数的优化过程。 关键词:车身控制模块;顺应针;插针工艺;应力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 ——(). ( ) . . :; ; ; 模型(汽车)实验低速风洞设计 汪涌, 龚光军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安徽合肥) 摘要:风洞实验是进行汽车空气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文章提出一种低速风洞的设计方法,通过对风洞的结构设计,驱动装置的自动化控制以及风洞内传感器的合理分布,设计出一个造价低、占地小、实验效果直观的低速小型风洞。 关键词:低速风洞;自动化控制;闭环;传感器

《我们生活的世界》教学设计

材料 1. 我们生活的世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的世界可分为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2.物品是由各种材料做成,不同材料具有各自的特点,可以把物品按材料分类。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观察并识别构成物品的各种材料,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2.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按材料对常见物品进行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 关注我们生活世界里的材料,发展研究材料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材料对于制造人工世界的重要性,倡导环保节能。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常见材料的特性。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衣服、橡皮筋、烧杯、瓷杯、瓷碗、塑料杯、可乐瓶、玻璃瓶、气球、金属勺、小木块、木筷、回形针、毛巾、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分别出示自然景观图、城市风光图和家居生活照片)聚焦: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中,既有天然形成的自然世界,如山川、湖海、森林、草原等,也有人类设计、制造的人工世界,如房屋、桥梁、汽车、电器、服装、文具等。(引出课题《我们生活的世界》 二、探索 (一)认识材料 1.(出示椅子图片)这是一把很普通的椅子,它是由什么做成的?当自然世界里的树木被砍伐下来做椅子、桌子时,木头就成为了一种材料。木头是我们生活世界里很常见的一种材料。 2.小组讨论: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哪些物品,它们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提供科学词汇帮助学生描述材料名称(金属、塑料、玻璃、橡胶、纤维、陶瓷、木头等)。 (二)给物品分类 1.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很多很多的物品(一一出示14种物品),你能够给这些物品按它们的材料分类吗? 2.说明:这些物品都已经标上了序号。 3.出示要求: (1)把这14种物品按顺序在桌面摆好,然后把相同材料做成的分为一堆。 (2)把由同种材料做成的物品序号记在活动手册的表格中(或由教师单独发放活页表格)。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本真”时间现象学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本真?时间现象学 黑尔德 自从胡塞尔第一次将现象学引上道路并且海德格尔第一次对现象学进行彻底改造以来,时间便处在他们的思考中心。与对原初经验的现象学寻求相符,这两位思想家在时间理解上具有一个共同的基本区分:在所有哲学之前为我们所日常熟悉了的那种时间与一个原初地经验到的时间相对峙,海德格尔在他后期的报告?时间与存在?(1962年)中将后者称之为?本真的时间?。在?转向?后的思想中,他在这里和其他地方用?本真?(eigentlich)一词来标识这样一种?实事?(Sache),即某种构成现象学的一个根本的争执区域的东西,它在那些对它而言原初是?本己的?东西中表明自身。[①] 据此,?本真时间?应当被理解为如其在对它来说是本己的东西中所显现出来的那种时间。在海德格尔的主要著作《存在与时间》(1927年)中,?本真?这个形容词已经具有了这个基本含义,但它原发地所涉及的?实事?在当时就是人的此在;被标识为?本真?的是那种此在在其中?决断地?接受它的?必死性?(Sterblichkeit)的生存方式。尽管海德格尔自三十年代以后放弃了对?本真?形容词的这种生存论分析的使用。但即使在?转向?之后它也仍然以隐蔽的方式在他的思想中继续起作用。我在后面还会回到这个问题上来。 无论是在《存在与时间》中、还是在以后的?时间与存在?中,?非本真的时间?都在于:时间对我们显现为各个当下、各个现在的次序(Folge)。这些?现在?可以在某些发生事情的时段(Phasen)上——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在?各个运动?上——被计数(anz?hlen),通过这种方式,对时间的自然科学理解也成为可能。自亚里士多德的时间定义以来,流行的——至少在西方文化中——便是这种把时间视为现在次序的观点,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将这种时间观称作?庸俗的时间理解?。由于现在次序构成一个固定的形式,我们在其中遭遇到所有在时间中个体可定位的客体,因此这种时间在胡塞尔那里叫做?客观时间?。在由爱迪?施泰因所汇总的哥廷根时期的文字中,他把客观时间与?内意识?相对峙,在三十年代的后期手稿中,他把客观时间与?活的当下?相对峙。由于胡塞尔以此来标识时间原初在对它而言是本己的东西中被经验的方式,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在他那里也有本真的和非本真的时间

生活世界理论及基础课程改变

生活世界理论及基础课程改变 一、生活世界及其教育学意义 生活世界,是被多个哲学家论及的范畴。亚里士多德曾将人的知识分为理论性知识、实践哲学、创制性知识三大领域,认为实践哲学所面对的就是人的全部生活现实。文艺复兴运动后,人文主义思想家们以入世的态度,主张人们感受并享有他生存于其中的、实实在在的世俗生活,认为这个世界是与人的本性相通的,它以合乎人性的方式存有并影响人的生存与发展,是最有价值的发展力量。此后,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发展”、“教育即生活”,把科学、民主的生活解释为理想的生活秩序。海德哥尔和维特根斯坦则分别提出“日常共在的世界”、“生活形式”的概念,从不同角度来论述这个问题。其中,使生活世界获得全新意义的是胡塞尔。生活世界在胡塞尔那里是一个根本问题的代名词,具有中心的意义。在他看来,现代社会面临着人生与具体生活发生分裂的巨大危机,人生的意义成为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他把人生的意义定位在生活世界中,主张人要重返生活世界。他认为,生活世界是日常的、知觉地给予的世界,处于人的背后,而不是人所面对,因而它没有有意识地纳入到人们的视野中。不过,它却是人生的支持力量,是人生之“源”。 为此,人们理应关心隐蔽于各种理性知识及科学方法论的最深处的基础,即“意义”。至于理性知识及科学方法论本身,则是次要的。他还认为,自伽俐略以来的科学发展的结果,是以数学的方式构成的理念悄悄取代了生活世界,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相互隔绝,人生的意义沦丧。不过应指出的是,即使胡塞尔强调生活世界的价值,但他并没有抹煞其与科学世界的关联性,认为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1.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科学世界是把生活世界中的一部分抽取出来加以理论化、形式化的结果。在逻辑关系上,生活世界是本,科学世界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2.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是历史地统一的。就某一特定历史阶段来说,其生活世界总是蕴涵着前一历史时期的科学世界的概念,同时也孕育着下一历史时期科学世界的基础。所以,在胡塞尔看来,生活世界

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简介

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简介 首先要了解他思想中的三个概念:描述法、自由想像法、地平线法。(一)描述法描述法是指,如果想分辨一样东西,先不要认定它是什么,而要先作一个客观的描写。然而,描写是相当困难的,并且每个人对同样一种东西的描写可能不太一样。因此,必须把所要描写的对象直接凸显出来,周边的东西先存而不论,一样一样地排除,此时就要配合自由想像法。(二)自由想像法 先举个例子:如果想要知道“人”到底是什么,那么可以问:“如果一个人车祸受伤.断了一只手,这样还算是人吗?”当然,这样叫做独臂人。接着继续问:“那么如果断了两只手.还算是人吗?”当然还算,因为这样叫做无臂人。相同的,断了一只脚叫做独脚人;就算两只手、两只脚都断了,也还是人。那么到底要到什么程度才不算是人呢?思考到最后,可能会认为如果没有头就不算是人了,因为我们从来不曾见过一个没有头的人。这就是自由想像法。使用自由想像法去认识一个人时.也是如此,我们必须要间:“如果少了这项特色,他还是他吗?”现象学的目的就在于让人知道一样东西的本质。假设我们要了解一个人的本质是什么,首先就要把我们能够掌握的、关于这个人的所有现象写下来,譬

如:身高、体重、家世背景、念什么科系、成绩如何、有什么嗜好、参加什么社团等。写下来之后,开始使用自由想像法,亦即问自己:“如果他少了这一样条件,他还是他吗?。(譬如:如果他身高没这么高,他还是他吗?)按照这种方式把每个细节一一问消楚,最后我们会发现,其中有些条件是绝对不能少的,一旦缺少了这些东西,他就不再是他了(如:他非常勇敢、非常诚实等)。涌常这些东西会g跟一个人内心的价值观有关,而不是与外在条件有关。由此可知,认识一个人的时候,不应该被外表所迷感,因为外表很多条件部是可以去掉的。把这些外在条件去掉之后,内在特质才会凸显出来。如果没有经过这种现象学的思考过程,就很难发现一个人的本质真相,以至干容易被外表迷感.举例来说.电现新闻的主播一个个都很上相,每天报新闻看起来好像很有见解,但是他们真的很明智吗?这就说明了,判断任何东西的时候,不能只看外表.而要问:“什么是它的本质?进而使用描述法与自由想像法去思考,如此才能发现真相。(三)地平线法.那么,地平线又是什么呢?英文是horizon ,有时候也翻成“视野”或是'视域”。人看任何东西都有视域,而这个视域就是我们所能见到的世界。例如.当你走在原野上,看到远处有一根尖尖的东西,很像犀牛角,也很像是教室的塔尖.但你不知道它是什么。就像我们有时候看电影,会着到一个人在原野上走了很久,看到远处有一个尖尖的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对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作用 蒋婧 摘要:本文从教育的角度论述了学堂乐歌在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它对之后专业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并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教育理念作了简要概述。 关键词:学堂乐歌、教育理念、教育作用、教育影响 音乐这门学科在沉寂了千年之后,由“学堂乐歌”这种形式使其复苏并被重新列入学校必修科的行列,学堂乐歌成了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开端。因此,由于它的特殊地位及其产生的重要作用,学堂乐歌便不自觉的被人们所重视,成为许多学者研究、探索的兴趣所在。他们对“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词曲来源、产生过程、及其代表人物等诸多方面都作了精辟的论述。但从教育的角度,对学堂乐歌在当时学校音乐教育中所产生的作用及对其后的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这些方面的研究稍显薄弱。笔者认为,这些方面都是需要人们进一步对之进行分析研究的,这有利于人们更全面的认识学堂乐歌,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未来。现将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对学堂乐歌在教育上的这些方面做简要论述,从而为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添一份绵薄之力。 一、学堂乐歌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大举入侵我国,并同

我国封建顽固势力结成反动同盟,向我国人民进行种种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这使我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同时,它不仅激发了我国人民坚决反抗外国侵略和封建反动统治的斗争意识,也唤醒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意识,抵御外侮、进行变革、力图自强的思想在知识分子中普遍高涨,社会上也提出了“救亡图存”的口号。 在文学界,有如鲁迅先生这样的大文豪“弃医从文”,他要从思想上拯救国人,唤醒全民族的斗争、反抗意识。但是,只有具有一定水平的知识分子才能细致透彻的理解鲁迅先生,从而产生共鸣。因此,要想唤醒整个民族,使广大人民都能觉醒并真正爆发出反抗情绪,就要运用更能激励人心、鼓动人心的形式,一种人类直接宣泄表达自己内心情绪的方式——唱歌。以此种方式让民众把胸中的愤怒呐喊出来,从而达到觉醒的目的。这正如孟子所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即在推行某种思想方面,音乐比语言能产生更大的社会作用。当然,在激发民族斗志这方面也不例外。 然而,要想使广大民众产生相同的情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那就得唱相同的歌曲,自然的学校音乐教育便应发挥它应有的效用了。“学堂乐歌”也就应运而生了。1907年,清政府正式将音乐列为学校的必修科目,初等小学设“唱歌”课,高等小学设“乐歌”课。“学堂乐歌”正是人们对这些新式学堂中所设音乐和唱歌课程的称呼。 二、学堂乐歌的教育理念及其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