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境与诗境——浅论禅宗对王维诗的影响

禅境与诗境——浅论禅宗对王维诗的影响
禅境与诗境——浅论禅宗对王维诗的影响

第17卷第1期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VoI.17,No.12007年3月JOURNAL0FJIANGXIYOUTHVOCAlll0NALCOI上EGEMar_2007

禅境与诗境

——浅论禅宗对王维诗的影响

戴婕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摘要】王维是唐代诗人中深谙佛理者,他将禅境引入诗境,丰富了盛唐山水田园一派诗歌的内容和表现艺术。本文分析了禅境对他诗歌意境的影响。对王维诗作了总体而简括的梳理。

【关键词】禅境诗境王维影响

【中闰分类号】1207?22【文献标识码1A【文章编号11672—2108(2007)01一0055—02

王维是唐代诗人中深诸佛理者。他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禅学造诣,使他将禅境化作诗境,创造了“澄澹精致”(《与李生论诗书》)“趣昧澄复”(《与王驾评诗书》)【1]而不同于任何一个时期的山水田园诗。丰富了盛唐山水田园一派诗歌的内容和表现艺术。这也正是他对山水田园诗的重要贡献之一。

在唐代众多的诗人、众多的流派中。王维的诗以其意境浑然、含蓄隽永、生趣盎然而独树一帜,他将禅境引入诗境,创造了意与境偕、情景相融的艺术表现功能。并发挥到了极至,并以其“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意境创造,达到了意在言外的要求。

盛唐时期。诗人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北宗禅思想的影响,大抵是教人通过“凝心入定”的观照冥想,进入一种无尘无虑的“寂然界”,这是禅宗证悟所应达到的最高境界。因此,到大自然中或禅房静室中去寻求寂静不灭的境界.是当时大多数人参禅的一般途径。在王维的诗歌中表现出的“禅”意,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以禅语入诗;二是以禅境入诗;三是诗表现出来的禅境的意象描写。

第一.以禅语入诗。

王维多与佛家弟子往来。在他的诗中就有许多对禅院、僧人、居士的描写,而且到处可见禅语,如《胡居士卧病遗米赠》(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以下所引王维诗俱出此集,不再注出处)【2]:

了因四大观,根性何所有。妄计苟不生,是身孰休咎。色声何谓客,阴界复谁守。徒言莲花目,岂恶杨枝肘。既饱香积饭,不醉声闻酒。有无断常见,生灭幻梦受。即病即实相,趋空定狂走。无有一法真。无有一法垢。居士素通达,随宜善抖擞。床上无毡卧,镉中有粥否。斋时不取食,定应空漱口。聊持数斗米。且救浮生取。

在这首诗中.几乎句句都用佛语.虽然情理都无可取之处,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佛理的熟谙。类似的还有《登辨觉寺》、《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等。

他在《饭覆釜山僧》中写道:

晚知清静理,日与人群疏。将候远山僧,先期扫敞庐。果

【收稿日期】2006—09—10

【作者简介】戴婕,女,文学硕士,江西青年职业学院教师。

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燃灯画欲尽,鸣磬夜方初。已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诗中那位远离人群,与山僧为友,食松屑、居蓬蒿,焚香悟道的隐逸之士。应该就是诗人对自己理想生活的写照罢。

他在另一首诗《春日上方即事》中也写了这样的生活:

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鸠形将刻杖,龟壳用支床。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

由于诗人常常在隐居禅诵之余,拜访僧人,游历寺院,写下了许多有关寺院僧人的诗篇,如僧人他写过睿上人、福禅师、操禅师、璇上人等等,寺院更多。有崇梵僧寺、感化寺、香积寺、辨觉寺、青龙寺、福禅师兰若、道一师兰若等等。这样。

就必不可少地会用上许多禅家用语入诗,在这类诗中,艺术性不强,但多少还是表现了作者对佛教禅学的痴迷。渴望在山林中保持心灵的平静,体悟人世的“空虚”,其中对物境和心境的刻画很细腻。

第二。以禅境入诗。

禅宗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寂然界,是空无。王维将禅家的“静”“寂”“空”“无”等境界引入诗歌。形成了他的山水田园诗所表现的静谧、空灵、冲淡的禅意和诗意。

王维的诗中描写了许多无人之境,以此来表现他回避世事,醉心自然界的那种寂灭的境界。著名的《辛夷坞》,就是一个无人且无情的世界: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寂寞无人的山间,芙蓉花自开自落,悄无生息。没有开的喜悦。也没有落的悲哀,这是一个冷漠、无情的世界,一瞬即是千年,物质世界就在刹那的生灭中因果相续,无始无终,展示着宇宙的空无和永恒。诗人就是以这样超越的眼光审视自然。将心灵和整个宇宙化合.而诗人的情感也在这种化合中消亡了。王维有许多诗都是这种寂灭、空无的禅境: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一55—

(《鹿柴》)

在空山之中,唯有斑驳的日光洒照在青青苍苔之上;静夜的春山,月色都能惊飞山鸟,这是一片静寂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人烟,无悲无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呈现的始终是一个玲珑凑泊的境界,一片无时间痕迹的氛围。胡应麟在评王维的《辛夷坞》和《鸟鸣涧》两首诗时云:“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内编卷六)。【3】

王维诗中还有许多用“无”字来表现“空”的意境: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泛》)

与“空”相连的是“静”。由于受坐禅和寂照方式的影响,王维醉心于“静”的境界:“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饭覆釜山僧》)。他也善于描写自然界的静态美。这种“静”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是“寂静”,描写的是自然界本身的静穆状态,象《辛夷坞》所表现的意境。另一种,王维善于用“动”来表现“静”。这一类的诗句在王维的诗中比比皆是,如上举《鸟呜涧》、《鹿柴》,还有: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落花啼鸟纷纷乱,洞户山窗寂寂闲。(《寄崇梵僧》)

王维在诗中运用动静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动写静,喧中求寂,表现充满禅意诗情的境界,这也是诗人从禅宗那里借鉴来的艺术辩证法。杜继文、魏道儒在《中国禅宗通史》中论道:禅宗之“禅”的基本趋向,在于摆脱世事的烦恼,求取精神上的谧静、安适。不论其表现为淡泊或炽热。往往带有内省式的深邃和轻淡的消沉.充塞着悲凉的超脱.给人一种难以言说而颇耐寻味的意象。因此,它的本性是内向的,不容外向;只许以静态的心理驾驶生活,不允许外在环境制约自己的认识和情绪。从这个角度说,禅宗是非理性主义的,是中国主静文化的代表。(《导言》第17一18页)【4】

纵观王维那些充满禅境理趣的山水田园诗.这段话似乎可以作为他的最好注脚。

第三,王维诗中表现出的禅境的意象描写。

在王维的诗中,有许多表现禅境的意象。在他的眼中,事物已不是寻常人眼中的事物。而是沾染了禅意,带有佛性“真如”的意象表现。最著名的莫过于“白云”。在王维479首诗中,据张海沙统计,有83首诗中有“云”的意象,圈从隐逸的“云”到禅意的“云”,都写出了诗人那种如行云般自由翱翔之心所表现的那种天性淡远,超然物外的风彩,也正是“禅心”的流露。这是许多论者论述过的,此处不再赘言。

王维在隐居的生活中。常常追求一种“日与人群疏”的生活,他在诗中多次写到闭门:

虽与人境接,闭门成隐居。(《济州过赵叟家宴》)

闲门寂已闭,落日照秋草。(《赠祖三咏》)

迢递嵩山下,归来且闭关。(《归嵩山作》)

东皋春草色,惆怅掩柴扉。(《归辋川作》)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山居即事》)

他不仅“日暮掩柴扉”,而且“荆扉乘昼关”。他希望过的是一种“终年无客长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赠张五弟》)的孤寂的生活,因此,在他的生活中,诗中就常常会出现“寂寞”的字眼:“寂寞平林东”(《奉寄韦太守陟》)“寂寞与谁邻”(《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寂寞掩柴扉”(《山居即事》)等等。诗人追求的就是这种寂寞无人的境界,在这种境界里.诗人能达到一种“心与境寂”的程度。在这种“空寂”中,诗人常常描绘出许多“空”的意象,如写“空山”:“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空山不见人”(《鹿柴》);写“空林”:“夜生空林寂”(《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行客响空林”(《送李太守赴上洛》)“行踏空林落叶声”(《过乘如禅师萧居士嵩邱兰若》);写“空门”:“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

王维诗中还经常写到“落日”.他赞赏那种万物趋寂的平和暗淡的美:“落日山水好”(《蓝田山石门精舍》)“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山居即事》)“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青山万井外,落日五陵西。”(《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归嵩山作》)落日在不同的场景出现,然而表现的仍是无人的荒凉与淡漠,这正是诗人心境的体现。

在盛唐山水诗中,没有哪一种比钟磬声更具有禅趣的意味,[叼王维在描写了大量寺院、僧侣的诗中,不可能没有钟声,尤其是暮钟。客观存在会使静谧的世界显得更空灵、悠远。

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归辋川作》)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

惟有白云外,疏钟闻夜猿。(《酬虞部苏员外过蓝田别业不见留作》)

讵枉青门道,故闻长乐钟。(《饭覆釜山僧》)

袅袅钟声将人带入那深渺的禅寂的世界.前人评王维的“深山何处钟”句为“幽微复邈,最是王、孟得意神境。”冈

在这些或动或静的意象中,其本性在王维眼中都是空。空性广大。无所不包。诗人就是在这种空无中静思、静虑,而领悟到它最终的本性的寂灭。

王维是一位集深厚的佛学修养与艺术修养为一身的优秀诗人,他诗中所透出的种种禅趣诗情,丰富了盛唐诗的内容。他将禅境引入诗境,也为后人的诗论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论证,然而,将生命归于静寂,将生活限于田园,却大大限制了诗人的目光和心胸。因此.我们应该用一种艺术的辩证来看待王维和他的诗。

参考书目:

【1】杜黎均,《二十四诗品译注评析》,北京出版社,1988年6月版。

【2]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6月新1版。

[3]明,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月新1版。

[4]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初版。

圄张海沙,《初盛唐佛教禅学与诗歌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版。

网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阴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2月版。

责任编辑:郭常亮

一56—

禅境与诗境——浅论禅宗对王维诗的影响

作者:戴婕, DAI Jie

作者单位:江西青年职业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刊名: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XI YOUTH VOCATIONAL COLLEGE

年,卷(期):2007,17(1)

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7条)

1.杜黎均二十四诗品译注评析 1988

2.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 1984

3.胡应麟诗薮 1979

4.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 1993

5.张海沙初盛唐佛教禅学与诗歌研究 2001

6.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 1992

7.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1978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孙娜解构中国山水画意境中的诗境、画境、禅境-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4)

中国的绘画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又占据着独特的地位,"意境说"又是山水画的灵魂所在.本文主要从山水画的诗境、禅境与意境之间的关联来对山水画的"意境说"作以简单的润色.

2.期刊论文伍立君.杨璠禅境·诗境·玄境——浅析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歌之同-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2007(8)

盛唐时期出现了两位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和孟浩然,他们诗风清新,不悲不凉,为盛唐诗歌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将情景交融这一艺术表现手法推向顶峰.他们的作品最闪光的部分就是使诗境和禅境达到了完美的融合.虽然两人的诗都推崇诗风的清新和意境的美,但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这些区别主要是基于两人性情的不同、思想的不同.

3.期刊论文刘艳芬.江雯.LIU Yan-fen.JIANG Wen以禅境创构诗之意境-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

由于诗境与禅境的融通无碍,使以禅境创构诗之意境成为可能与可行.以禅境创构诗境保持了诗境与禅境之间的血脉关系,利于意境的继续生长和意境理论的建构.

4.期刊论文李凤禅意诗情入画境——论王维山水画中的意境体现-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4)

唐代文士的以禅入诗、以禅入画,始于王维,禅宗思想对王维影响深远,他将禅意与诗情融合在其空灵清寂的山水画中,开拓出诗境、禅境与画境高度统一的美学境界,充分体现了空淡清幽的艺术风格.王维在山水画上的高深造诣在中国画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本文通过分析王维山水画中所体现出的意境,阐明王维绘画中的诗情、禅境与画境.

5.期刊论文高云情境·诗境·禅境——琦君散文意境浅议-山东文学(下半月)2009(7)

台湾当代著名女作家琦君的散文风格独特,在普通的题材中表现了独特的美,既清新淡雅,又活泼有趣,同时还不乏哲思妙语,尤其是她的那些怀旧作品,似淡实醇、似简实繁,韵味无穷.本文试从意境入手探讨琦君散文的风格.

6.期刊论文覃俏丽禅境与诗境——浅谈禅宗对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影响-时代文学2008(8)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的儒道相结合,尤其融合吸收了老庄哲学,产生了初唐兴起到中晚唐全盛的,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禅宗把佛教的心性论与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处世态度结合起来,把般若空观向泛神论发展,体现出全然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面貌,并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汇融合,影响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从而深深影响着文学创作,这在诗歌创作上有较为明显的反映.

7.期刊论文黄一莉诗境 画境 禅境——漫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术大观2006(12)

山水画的兴起与发展,是传统中国文化作用的结果,是自然与人格完美结合的产物.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文化、哲学内涵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本质特征,其中的一些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的智慧象征,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山水"一词,它迥异于西方的"风景","风景"是山川、河流、树木、屋舍等物象在画面上客观科学的再现,而"山水"不仅是客观物象的再现,更是中国人一种情思、一种观念的表达,是再现画家的内心所思.

8.期刊论文李秀亚月境·诗境·禅境--浅谈"月"在中国文化中的美学意蕴-船山学刊2002(1)

本文选取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非常普通的意象--月,着重从美学的角度作了较为透彻的个案分析.作为一个审美意象,月超越了其作为自然之物的囿限,而表现出超越了时间的共时性与永恒性,从而在历代文人骚客与佛徒禅子们的心灵里构筑起一个冰清玉洁、脱尽尘滓、空灵圆润的审美境界.

9.学位论文陈锋浅谈王维的“禅画”艺术及影响2006

在中国绘画史上曾出现过一种别具风格的画种,它高远淡泊,超然洒脱,渗透着“禅”的意境,这就是“禅画”。追溯其开端则是文人画之祖、唐代的“诗佛”王维。他被誉为南宗画派的创始人。

“禅”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它对中国传统艺术具有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禅宗哲学启迪了笔简形具、追求禅境的绘画创作。参禅的“诗佛”王维将禅心与画意融合在其空灵清寂的“水墨渲淡”山水画中,再现了他修禅的艺术体验,开拓出极为优美深邃的美学境界,很受当时奉佛的文士和佛门中人赞赏,于是中国绘画中的新品种——禅画形成了。王维最早将禅的“自性论”和“意境说”融进了山水画,并运用禅的澄心观照的审美

,一千三百年来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表现了逸格的文人画之高峰,是文人画的瑰宝。

文章主要以王维开创禅画的原因、风格,以及对中国绘画的影响这一脉络为主线索。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该文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工作。第二部分概述禅、禅画等有关名词,阐述禅画的起源、发展,以及禅对中国美学艺术的影响。第三部分对王维开创禅画这一画种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第四部分主要对王维的禅画风格进行多方面的考证,结合传为王维所作的代表作品《雪溪图》、《江山雪霁图》进行剖析说明。第五部分则对王维开创的禅画所处的绘画史位置及对后世画僧的禅宗画、对日本画坛以及对中国文人画和山水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阐述,并揭示了它对当代中国绘画创作的现实意义。

10.期刊论文葛卉皎然《诗式》中的"禅境"与"诗境"之辨-山东文学(下半月)2008(7)

在世界各主要宗教中,佛教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学传统.佛教在中国的流传与发展中,更形成了辉煌璀璨的禅宗文化.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到唐宋,在儒道佛三教交融合流的文化背景下,兴起了掸宗美学思潮,与此同时,禅与中国古典诗歌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宋李之仪说:"说禅作诗,本无差别."

引证文献(2条)

1.曾苗试论席慕容爱情诗中爱的禅意[期刊论文]-长沙大学学报 2009(4)

2.陶西坤王维"空灵"诗论[期刊论文]-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6)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ad2951575.html,/Periodical_jxstxxb200701023.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

浅析王维诗歌的佛性

浅析王维诗歌的佛性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有许多的确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 王维是唐代一位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大诗人;不仅如此,他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历代以来,对王维诗歌中的禅理禅趣论述颇多。王维的信佛和他诗歌中的禅意,是明显的事实。本文试就王维诗歌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佛性作一论述。 王维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田园山水诗,的确写得很美,以至早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在这些作品中,有许多诗也的确含有佛性与禅意。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因爱果生病,以贪始觉贫。声色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这本是一首慰病之作,作者却在演绎禅理,现身说法,用禅宗的思想来解释人生疾患。诗人认为,人之所以眷念人生,就是因为有世俗之念,只有去掉世俗之念,才不会迷失道路。“五阴”、“六尘”、“十八界”等佛教概念在诗中大量出现。我们再看《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

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全诗的着眼点在于抒发对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的向往。开篇二句,由“中岁好道”“晚家南山”点明诗人隐居奉佛的人生归宿和思想皈依。“道”,指佛教。“中岁颇好道”,作者强调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一个“颇”字,点明其崇佛的虔诚心态。“晚”字,意蕴丰富,既可以指“晚近”,也可以指“晚年”。如果是前者,“晚家南山陲”是对现实隐居生活的描绘;如果是后者,则是对自己晚景的构想。这样一些佛理说教诗,在思想内容上并不可取,严格说来只是佛教信徒的偈颂。 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有许多的确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如上一类的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我们再看《鹿岩》,这是王维晚年所作《辋川集》中的另一首名作,同样是描写一个空明寂静的意境。诗中所表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正是禅宗所提倡的。王维对佛教各宗各派持有一种兼收并蓄的态度,但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禅宗。他母亲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大照即北宗神秀的弟子,这对他早年的思想不可能没有影响。四十岁左右时,他又遇到南宗慧能的弟子神会,接受了神会的南宗心要。禅宗是中国人自己的哲学,是一种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强调“对境无心”、“无住为本”。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喜悲乐之情,不尘不染,心念不起。王维以禅宗的态度来对待人世社会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恬静的心境,进而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中,使诗歌显耀出禅光佛影,如果拿《维摩经?佛国品》中“若菩萨欲得

禅宗思想, 哲学, 诗歌研究的可喜成果

禅宗思想、哲学、诗歌研究的可喜成果 ——吴言生博士的禅学三书序 方立天(中国人民大学) 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因主张修习禅定而得名。它的宗旨是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禅宗是儒道释三家融合的重大思想成果,在思想史、文化史上起过很大的作用,有着特殊的意义。禅宗所蕴含的对本性的关怀,以及由此出发而展开的处世方式、人生追求、直觉观照、审美情趣、超越精神,凸现着人类精神澄明高远的境界,从而保持了它对禅宗爱好者的持久魅力。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禅宗以其特殊的内涵与神韵,历来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这种研究,正日益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 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禅宗研究以文献学、历史学的方法为主。敦煌佛教文献的发现,历史学理论与传统的文献考据结合,使禅宗研究出现了新气象。如胡适即是以文献学的、历史学的视角研究禅宗,他的《楞伽宗考》、《荷泽大师神会传》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自成一家之说,具有开创意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影响了禅宗研究的方向。1949年以后,人们常用哲学的方法论述禅宗历史、思想,侧重于揭示禅宗的思想价值。进入改革开放的80年代以来,禅宗研究领域出现了相当活跃的景象,有关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撰写出一大批研究成果。 其一,采取以文化研究为中心的方法进行研究。如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顾伟康《禅宗:文化交融与历史选择》(知识出版社,1990年),陈兵《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等。其二,采取文献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如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杨曾文校写《敦煌新本六祖坛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中华书局,1996年),周绍良《敦煌写本坛经原本》(文物出版社,1997年),李申、方广錩《敦煌坛经合校简注》(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等。其三,采取思想史方法进行研究。如洪修平《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潘桂明《中国禅宗思想历程》(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吴立民、徐荪铭主编《禅宗宗派源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等。其四,采取比较的方法进行研究。这在对禅宗与文学关系的研究上表现得相当突出,涌现了一批可喜的成果,如陈允吉《唐音佛教辨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赖永海《佛道诗禅》(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孙昌武《禅思与诗情》(中华书局,1997年),季羡林《禅和文化与文学》(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8年)等。 通观这些著作,成果相当喜人。但我们为这些成果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发现在禅宗研究中,还留下了一些未曾涉足或涉足较浅的领域,等待着致力于禅宗研究的学者进一步调适视角、填补空白。吴言生博士的禅学三书,为禅宗研究百花园增添了春色。 吴言生曾师从著名学者霍松林先生,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攻读文学硕

禅趣之美从《鸟鸣涧》谈王维山水诗之美

爨嬲鞘 禅趣之美 ——从《鸟鸣涧》谈王维山水诗之美 O俞美玉 严羽认为以诗说理应该“不涉理路,不落言鉴”,其意思正如钱 钟书所说的“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现 相无相,立说无说”,也就是说以诗说理要有理趣而无理语。这一说 法正符合黑格尔关于美的看法即“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这理 趣正是由李泽厚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来体现的。王维的山水诗 无疑是“有意味的形式”的典范,也是有理趣之美的诗歌典范。 王维山水诗的理趣即为禅趣。王维有很高深的佛学修为,他 先从师北宗道光禅师,“十年座下,俯伏受教”;后倾心于南宗掸 法,从师神会禅师,深得禅学真谛。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 之心性即是虚空不实”有深刻的体悟。慧能《坛经》说:“心量广大, 犹如虚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 人,恶法善法,天空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慧能认 为心性虚空,所以广大天边,因此一切世间万物皆可包容于内。而 世间万物在其本性上也只是虚空。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 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即无论物、我,无论内在之心性,还是外 在之境象,在本体上都是虚空不实的。由此出发,禅宗认为,若要 明心见性,体认自己性空之本性,即通过内在之心性与外在之物 境的契合交彻而获得一种对于“空”的证悟,这种证悟即是解脱。 无疑王维对此心领神会,获得心灵的自由与解脱。王维把宗教体 会与其文学才华巧妙融合,形成他富有禅趣的有意味的形式—— 山水诗。 这些山水诗以艺术的形式表现禅理,其感染力不同于一般的 禅诗偈颂。一般的禅诗偈颂由于着意使用某种类比表现意蕴,常 常陷人概念化,沦为说理诗、说教诗、宣传诗,不但违反了禅学宗 旨,而且也缺乏审美情趣。而王维的情景交融的山水诗,在状景抒 情中充满着禅机禅理,而这禅机禅理与其诗情画意融为一体,不 着痕迹,形成了其独特的诗美——禅趣。例如《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呜春涧中。 这首诗是他山水诗中脍炙人VI的佳作,诗中写春天山中月夜 景色,从字面上看是全写景的:夜,万籁无声,诗人也许伫立于山 林之中,或畅望,或沉思,这时一轮明月破云而出,将它幽柔的清 光洒向深山丛林。这洁白的月光,使幽暗的山林显现出它丰富的 体态,那么明了,那么富有层次。抬眼四望,但见山谷空旷,幽谷草 长,溶溶月色给大自然披上了一层薄纱,整个山林显得静谧而安 详。然而这欣欣向荣的春山沉睡了吗?没有,月色“静”而不寂,春 山“空”而不虚,山鸟被月光惊醒,不时鸣叫几声,使“春涧”显得更 加空阔寂静,突出一个“静”字。但诗人所要描写的不仅是空寂的“静”,在“静”的画面中有动的生机,具有浓厚的生命气息。首句中的“落”字便是“静”中之“动”,是无形的但又存在于宇宙中的必然的“动”,同时又是借助于诗人想象产生的“动”,旨在把天上地下景物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因此《鸟鸣涧》借诗情画意,表达了王维所深刻领会的掸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而不虚,静中有动。禅既在刹那,又在永恒,变幻无常,生生不息,虚空中 有妙有,妙有即是虚空。一切万物可以在光明晶洁的虚空中自由 来往,万物得以历历朗现,它们变幻无时但又生生不息,虽虚空无 常但又一任自然,诗人在清晰地感受着它们的同时,也在清晰地 感受着自己。可以说,王维正是通过这种见物之性、物之境的审美 体验,从而体悟自己内心中澄明敞亮、无牵无挂、无缚无累的自我 之性的,并因此实现了解脱与超越,进入了涅磐寂静的境界。而这 深刻而丰富的禅观是凭借其一幅恬静闲适、意境高远而丰富生动 的“春山月夜图”来表现的,给人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享受 同时,也给人以禅趣之美感体验,真正达到了“理之在诗,无痕有 味”的境界。这就是王维山水诗的理趣之美。 进一步说,王维诗中之景即是心中之景,是其禅理的感性显 现。禅宗认为,一切诸相不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里的反映,而是 人心造成的,“人心能造成相,也能脱离相,做到离相,也就成佛 了”。对此王维有“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的体悟,因此无论空 山明月、石上清泉,还是深树蝉鸣都是人的自性生发。“明月松间 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之空灵清妙的心性在感性上的沉淀。《鸟 鸣涧》是王维之“虚空中有妙有,妙有即虚空”的禅理的形象表现, 景与诗人在此融为一体,景即是诗人,诗人即景。王维的诗表面上 看似没有诗人自我形象、行为、主观意图甚至情感的表现,只有大 自然物象本身声、光、色、态的纯然呈现,而实际上是诗人的禅理 体验与审美体验的极为清楚、动人的表现,即是诗人自我巧妙的 显现。这是由于诗人心境极为澄明空寂,心生万象,而使景物自映 照于心而不必再着意去寻幽访胜了。苏轼在《东坡题跋》卷二《题 渊明饮酒诗后》中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是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 山’,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陶渊明也好,王维也好,他们都是白 性圆满具足,无待无求,亦不着意之人,他们的精神已近乎庄子所 说的“圣人”境界,因此心明如镜,览照万物,万物自现于心而无待 其去望了。也就是说诗中一切景物皆由诗人心中禅意的自在生 发,加上诗人多才多艺的艺术才华,创造了意境优美的艺术作品, 即“有意味的形式”——富有禅趣的山水诗。 可见,“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王维的山水诗往往是他心 灵的表现,是其禅理的艺术再现,它以静默素穆、意在象外方式表 达了自己对人生、对万物的一种体悟。王士祯说王维的山水诗“妙 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以“世尊拈花”、?‘迦叶 微笑”来喻王维之诗恰到好处,说明王维正是把禅理“无形有味”地 表现在他的山水诗中,构成了他诗歌的独特的美感体验——禅趣。 (俞美玉,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2004.10 万方数据

王维诗歌中禅_0

王维诗歌中禅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唐朝诗歌中的“禅”道——浅析王维诗歌中“禅”禅诗或称佛教诗歌,是指宣扬佛理或具有禅意禅趣的诗。自从佛教在汉晋之际从印度传入,这类诗歌就应运而生。禅与中国诗歌的结合,就形成了诗歌园地中的一个奇异品种──禅诗。禅诗大体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禅理诗。这部分禅诗的特色是富于哲理和智慧,有深刻的辨证思维。另一部分则是反映僧人和文人修行悟道的生活的诗,诸如山居诗、佛寺诗和游方诗等。表现空澄静寂圣洁的禅境和心境是这部分禅诗的主要特色。这些诗多写佛寺山居,多描写幽深峭曲、洁净无尘、超凡脱俗的山林风光胜景,多表现僧人或文人空诸所有、万虑全消、淡泊宁静的心境。禅与诗的结合,有其内在本质上的必然性。二者

都面对着一个根本的大问题:生命。二者的发生和圆满也都基于同一种情况:觉悟。禅和诗所要完成的,都是体验和打开,使原本存在于事物中的东西重新凸现出来。禅诗自晋代以来,在中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除了历史上诗僧们的大量作品外,像谢灵运、陶渊明、白居易、王维、孟浩然、苏轼、唐寅等历代诗人,也都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读唐诗和读宋词一样,如果不懂禅,那境界什么的,就肯定是与你无缘的了。比如寒山与拾得,颇有六朝文人飘遗之风,他们同行止共往还。“寒山住寒山,拾得自拾得”,都是“疯癫”型的异行僧人。其实,他们的“癫”与“疯”何尝不是佯装呢?在阅尽人世炎凉、看破俗风卑之后,他们干脆来个假作真时真亦假。“高高峰顶上,四顾极无边。独空无人知,孤月照寒泉。泉中且无月,月自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终不是禅。”当诗人一旦与禅思冥合,六根不胶着于物时,诗人就能以明境般的心涵容万物,对境无心,应

王维唐诗《山居秋暝》诗意鉴赏

王维唐诗《山居秋暝》诗意鉴赏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作者简介】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晃动处渔船轻轻摇荡。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留连。

注释 ⑴暝(míng):日落,夜晚。 ⑵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新:刚刚。 ⑶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⑷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 ⑸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歇,消散。 鉴赏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

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和禅趣

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和禅趣 王维,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他睿智早慧,十五岁离家游学长安、洛阳,十七岁即写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那样名烁千古的篇章。王维曾一度刻意功名,追求进取,其边塞类诗作大多洋溢着青春活力和壮志雄心。然而,宦途的坎坷波折又使他深感现实残酷,世态炎凉,一生几度隐居,诗作笔锋更多地转向现实。加之王维崇尚佛学,广交僧侣,"隐逸"便经常成为其诗作的主旋律。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评述王维:"在他身上,禅、诗、画三者可以算是一脉相贯,'诗画是孪生姊妹'那句话用得恰当了。"(1)凭借着对自然、情感的敏锐捕捉以及超强的表现力,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情"、"诗中有画"、"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一面不倒的旗臶。 一、诗中有情 王维是个重情谊且善写情的人。在其诗作中,生活小品和赠别之作甚多,内容多述及相思别离和朋友间关怀、慰勉之情,在数量上几乎与其山水田园诗平分秋色。而他写景之时,也往往是为了寓情。在《淇上送赵仙舟》一诗中,诗人这样写道: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才逢又别,倍感黯然神伤。"相逢"二句,虽轻描淡写,却觉浓郁深情,扑面而至。接着诗人借"天寒"二句写景,铺开抒情之路,与结句遥相呼应,令送别后的怅惘往来于心而不释。 王维诗歌中借景寓情、以景衬情的手法,使他写景饶有余味,抒情含蓄不露。如《临高台送黎拾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写离情却无一语言情而只摹景物。《送杨长史赴果州》:"鸟道一千里,猿啼十二时。"既是景语,也是情句,将道路的荒凉之景与行者的凄楚之情融为一体,自然、含蓄而又回味深长。 在王维的诗歌中,有不少采用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而且往往显得自然流畅,蕴藉含蓄。如《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氵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曾被后人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劝君"二句,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和对友人的关怀体贴之意溢于言表,却又绵长含蓄。胡应麟评这两句诗说:"自是口语而千载如新"。又如《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此诗用口语化问答,却也言浅意深,余味不绝。朋友言称不得意,诗人坚决支持其归隐--"但去莫复问",又借白云抚慰友人,表抒心声。所以钟惜评论此诗的末二句说:"感慨寄托,尽此十字,蕴藉不觉。深味之,知右丞非一意清寂,无心用世之人"(2)。 王维写情之妙处,还在于对现实情景平易通俗的描写中,蕴含深沉婉约的绵绵情思。其《相思》一篇,托小小红豆,咏相思情愫,堪称陶醉千古相思心的经典之作。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人先是用平直的话语写出了节日思亲的大众感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让人顿觉"与我心有戚戚焉",而后诗人笔锋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空转换犹如"蒙太奇"手法,"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3)。 王维写情,又多见隐喻比兴。上述数诗,已可略见其风。又如《杂诗三首》: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试论王维诗画中的佛学意趣

试论王维诗画中的佛学意趣 摘要:王维是唐代伟大的一名诗人,他的一生都在信奉着佛学,并以其超绝的诗画艺术为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王维之所以有如此成就,与其高深的佛学修养与造诣是分不开的。佛学对王维的世界观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并且对他的诗画风格也产生巨大的影响。王维诗中的最大艺术特色就是其创造出一种蕴含无穷空寂、虚幻的境界,并且也将佛学思想充分融入其艺术表现形式之中。 关键词:王维;诗画;佛学意趣;艺术表现方式 王维是唐代著名山水诗人,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在生前就非常精通诗赋与禅理之道,在其去世之后,更被冠有“诗佛”的美誉。王维的弟弟王缙对佛学十分信奉,其母博陵崔氏更信仰佛学长达十数年,而王维的字“摩诘”也是将释迦牟尼与印度佛教同期的大乘居士名号拆解而取的。 佛学对王维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奠定了王维山水诗画的艺术风格。胡应麟在《诗薮》中评论王维诗文时曾道:“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由此可见,王维笔下的山水诗中的艺术特色,已经创造出一种空寂虚幻的高远境界,这一点是前辈古人所没有领悟到的诗歌艺术境界。 王维在绘画领域的造诣也是令人称赞的,大文豪苏轼曾经称赞他的画“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这不仅仅是通过比喻与夸张的手法将赞叹之情表达出来,他的绘画更是将外界事物的描述极尽简单,并且将事物的本态较为清晰地表现出来。与其说王维注重对外在景物的描述,不如说他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述,使其进行有意识的重组与截取。[1]王维关注超越自然的意象与禅宗信仰的解读,从而奠定了其绘画作品中蕴含的写意风格特征。从艺术创作方面进行分析,王维追求的境界是一种“似而非似”的艺术真实感。 一、心境与佛境的相通之处 禅宗是印度的佛教在中国流传并逐渐形成的一个新的佛教宗派,“禅”的主要意思就是静坐思虑。简单说来,就是静静坐在一个地方思索佛教的理知,不诉

王维《渭川田家》古诗赏析及翻译注释

王维《渭川田家》古诗赏析及翻译注释 《渭川田家》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的作品。此诗描写的是初夏傍晚农村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一系列宁静和谐的景色,表现了农村平静闲适、悠闲可爱的生活。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家生活图景也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反映,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全诗语言朴素,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体现出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渭川田家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诗文解释】 夕阳照着村落,深深的巷子里牛羊已经回来。老人惦念着牧童,拄着拐杖在柴门前等候。野鸡在鸣叫,田里麦苗已经吐穗,蚕开始休眠吐丝,桑叶已经稀少农夫们扛着锄头归来,相遇时亲切地聊起了天。多么羡慕这悠闲的农家生活啊,不由得怅然吟唱起《式微》。 【词语解释】 墟落:村落。 穷巷:深巷。 野老:村野老人。 倚杖:靠着拐杖。 荆扉:柴门。 雉:野鸡。 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 荷:扛着。 即此:指上面所说的情景。 式微:用《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语,有归隐田园之意。 句解: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夕阳映照着安静村庄,深巷里归来成群牛羊。 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老人惦念着放牧小儿,倚着杖棍在门口眺望。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麦苗开花野鸡啾啾啼,春蚕休眠桑叶已采光。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田夫们扛着锄头回家,相见时依依说短道长。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我多么羡慕农家安闲,不由得把《式微》歌吟唱。 【评点】 本诗是一首田园诗。诗人用白描手法描写了初夏傍晚宁静和谐的景色,表现了农村生活的闲逸自得。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家生活图景也是诗人闲适心境的反映。渭川,即渭水,又称渭河。 本诗的核心为一个“归”字。诗人一开篇,首先描绘了夕阳映照村落的景象,渲染出苍苍暮色的浓烈氛围,作为全诗的总背景。随后,诗人用一个“归”字,描写了牛羊缓缓回到村里的情景,让人不禁想起《诗经》中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痴地看着牛羊回到村里,直到牛羊消失在深巷中。 正在此时,诗人见到了更加动人的情景:柴门之外,一个慈祥的老者手拄拐杖,正等候着放牧回来的小孩。这样一种质朴的感情,深深触动了诗人,好像他自己也享受到了牧童回家的乐趣。刹那间,他感觉这田野上的所有生命,在这日落时分,似乎“皆在思归”。所以又写下“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四句,这四句更着重于体现“思归”的情愫。 诗人亲眼看到这一切,不禁联想起自己的处境及遭遇,内心充满感慨。自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宰相张九龄遭人排挤而离开朝廷后,诗人深深感到政治上失去依靠,进退维艰。在这种心情下,他来到田野,看见众人都有所归,只有自己没有归处,怎么能不羡慕而怅惘呢?因此,诗人慨叹道:“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式微》为《诗经?邶风》里的一篇,诗人反复吟叹“式微,式微,胡不归”,是借此表达自己非常想隐退田园的心情。这两句不但在意境上同首句“斜阳照墟落”相呼应,而且在内容

王维诗歌中禅

唐朝诗歌中的“禅”道 ——浅析王维诗歌中“禅” 禅诗或称佛教诗歌,是指宣扬佛理或具有禅意禅趣的诗。自从佛教在汉晋之际从印度传入,这类诗歌就应运而生。禅与中国诗歌的结合,就形成了诗歌园地中的一个奇异品种──禅诗。 禅诗大体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禅理诗。这部分禅诗的特色是富于哲理和智慧,有深刻的辨证思维。另一部分则是反映僧人和文人修行悟道的生活的诗,诸如山居诗、佛寺诗和游方诗等。表现空澄静寂圣洁的禅境和心境是这部分禅诗的主要特色。这些诗多写佛寺山居,多描写幽深峭曲、洁净无尘、超凡脱俗的山林风光胜景,多表现僧人或文人空诸所有、万虑全消、淡泊宁静的心境。 禅与诗的结合,有其内在本质上的必然性。二者都面对着一个根本的大问题:生命。二者的发生和圆满也都基于同一种情况:觉悟。禅和诗所要完成的,都是体验和打开,使原本存在于事物中的东西重新凸现出来。 禅诗自晋代以来,在中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除了历史上诗僧们的大量作品外,像谢灵运、陶渊明、白居易、王维、孟浩然、苏轼、唐寅等历代诗人,也都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 读唐诗和读宋词一样,如果不懂禅,那境界什么的,就肯定是与你无缘的了。比如寒山与拾得,颇有六朝文人飘遗之风,他们同行止共往还。“寒山住寒山,拾得自拾得”,都是“疯癫”型的异行僧人。其实,他们的“癫”与“疯”何尝不是佯装呢?在阅尽人世炎凉、看破俗风卑之后,他们干脆来个假作真时真亦假。“高高峰顶上,四顾极无边。独空无人知,孤月照寒泉。泉中且无月,月自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终不是禅。” 当诗人一旦与禅思冥合,六根不胶着于物时,诗人就能以明境般的心涵容万物,对境无心,应物而不累于物。这种水月相忘的圆融境界,圆融得脱落了圆融念,便是平常心。他们饥来吃饭,寒即向火,困来打眠。禅悟后回归平淡,以随流的心境恢复到本来的空明,所谓无住生心。要了解一株花,就必须变成这株花,去做这株花,去享受阳光和雨露的恩泽,把握感觉到生命的全部律动。 唯其如此,其诗更加扑朔迷离,魅力无穷。据说,太平洋上的风暴,是从大洋对岸的一只蝴蝶开始的,是从一只蝴蝶翅膀的扇动开始的。那么,就让我们试着来做一下那只太平洋对岸的蝴蝶,试着扇动一下自己的翅膀,飞向唐朝那些诗僧吧。 我国的佛教禅宗,是诗歌的摇篮。禅宗宗师们宣传禅宗教义时,最善于运用诗歌形式,涌现出大量的示法诗,悟道诗。文人士大夫因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也倾心于以禅入诗,从而创作了大量的禅理禅趣诗。而且,自唐以后,还作为一种传统,一直为后代诗僧和文人所继承,始终兴盛不衰。而后世部分普通文人,因不熟悉佛学的义理和典故,多觉禅诗要么平淡简易,无色无味;要么艰涩谲奥,不知所云。于是,以其所不知为不合格,诸般挑剔,列禅诗于文学的门墙之外,遂使中国文学这一美妙花束,淹没于被遗忘的角落,甚为可惜在中国生根兴盛的禅宗,自初唐开始,以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势,奔腾澎湃。尤其唐宋间,普遍深入中国文化的每一部分。文学更甚,在有形无形之间,或正或反,随时随处,都受到它的滋润灌溉。僧俗修习禅宗者,遍于全国。禅师们说法开示,摆脱教义,用一机一境,或以富于趣味的文学词句,指出“空有真诠”者,比比皆是。且当时师僧,素质极高,多有“博学名儒,披缁其间”,“影响所及,举凡思想、文化、艺术、建筑等,皆以具出世神韵,富有禅意为最高”。文人中更是无禅不成诗,无禅不成韵,禅风盛行。 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受佛学影响很深的大诗人。王维的诗描绘形象、气韵生动,往往在短小的诗篇中借助特殊的意象显示出浑然的意境与隽永的诗意。其诗中常见的几个特殊意象

王维诗《老将行》原文赏析

王维诗《老将行》原文赏析 《老将行》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写一老将年少勇战,转战沙场,后因“无功”被弃,然而他自不服老,在边地烽火重燃时,他壮心复起,仍想为国立功。全诗分三部分,开头十句是第一部分,写老将青少年时代的智勇、功绩和不平遭遇;中间十句为第二部分,写老将被遗弃的清苦生活;最后十句为第三部分,写边烽未息,老将时时怀着请缨卫国杀敌的衷肠。诗中大量用典,几乎句句对仗,层次分明,自始至终洋溢着爱国激情,格调苍凉悲壮,但哀而不伤。《老将行》 王维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奔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傍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愿得燕弓射天将,耻令越甲鸣吾君。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 注释 1、步行句:汉名将李广,为匈奴骑兵所擒,广时已受伤,便即装死。后于途中见一胡儿骑着良马,便一跃而上,将胡儿推在地下,疾驰而归。见《史记·李将军列传》。 2、射杀句:与上文连观,应是指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时,多次射杀山中猛虎事。白额虎(传说为虎中最凶猛一种),则似是用晋名将周处除三害事。南山白额虎是三害之一。见《晋书·周处传》。

3、肯数:岂可只推。 4、邺下黄须儿:指曹彰,曹操第二子,须黄色,性刚猛,曾亲征乌丸,颇为曹操爱重,曾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这句意谓,岂可只算黄须儿才是英雄。邺下,曹操封魏王时,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 5、蒺藜:本是有三角刺的植物,这里指铁蒺藜,战地所用障碍物。 6、卫青:汉代名将,汉武帝皇后卫子夫之弟,以征伐匈奴官至大将军。卫青姊子霍去病,也曾远入匈奴境,却未曾受困折,因而被看作“有天幸”。“天幸”本霍去病事,然古代常卫、霍并称,这里当因卫青而联想霍去病事。 7、李广句:李广曾屡立战功,汉武帝却以他年老数奇,暗示卫青不要让李广抵挡匈奴,因而被看成无功,没有封侯。缘,因为。数,命运。奇,单数。偶之对称,奇即不偶,不偶即不遇。 8、飞箭(一作“飞雀”)无全目:鲍照《拟古诗》:“惊雀无全目。”李善注引《帝王世纪》:吴贺使羿射雀,贺要羿射雀左目,却误中右目。这里只是强调羿能使雀双目不全,于此见其射艺之精。 9、垂杨生左肘:《庄子·至乐》:“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柏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沈德潜以为“柳,疡也,非杨柳之谓”,并以王诗的垂杨“亦误用”。他意思是说,庄子的柳生其左肘的柳本来即疡之意,王维却误解为杨柳之柳,因而有垂云云。高步瀛说:“或谓柳为瘤之借字,盖以人肘无生柳者。然支离、滑介本无其人,生柳寓言亦无不可。”高说似较胜。 10、故侯瓜:召平,本秦东陵侯,秦亡为平民,贫,种瓜长安城东,瓜味甘美。 11、先生柳:晋陶渊明弃官归隐后,因门前有五株杨柳,遂自号“五柳先生”,并写有《五柳先生传》。 12、誓令句:后汉耿恭与匈奴作战,据疏勒城,匈奴于城下绝其涧水,恭于城中穿井,至十五丈犹不得水,他仰叹道:“闻昔贰师将军(李广利)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旋向井祈祷,过了一会,果然得水。事见《后汉书·耿恭传》。疏勒:指汉疏勒城,非疏勒国。

浅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1

浅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摘要:王维是唐代的杰出诗人,以写山水田园诗最为著名。王维的诗歌有着清新自然而又空灵蕴藉的独特诗风,本文主要阐述了王维山水诗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同时,又透露出的一种浓郁的禅理意蕴。他诗中的山水景物的意象表现,既构成了一种“禅”的状态,又抛弃了自我意识从而达到空的禅境。本文用辩证的方法审视王维的山水禅诗,进而力求探索和解读出王维山水诗所要表达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意意境 正文:王维,这位盛唐诗坛杰出的诗人,以其卓越的艺术素养和才能,对“山水自然”进行审美观照。王维的山水诗以其安逸闲适清幽淡远空寂超然而传诵千古,诗中蕴含的那种浓郁禅意之审美体验,更令历代诗人理论家们推崇备至,品味不尽。王维把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山水诗的创作,追求韵味与情感的高度融合,意识到禅宗人生哲学、生活情趣与审美情趣之间的契合,找到它们之间的某种联系,从而体现了诗人的卓异才情和宁静深邃的心灵世界。 (一)王维山水诗中透露出禅理意蕴的影响因素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

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王维信仰佛教,跟他的家庭也有很大关系。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其母的熏陶下,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 王维生活在佛教极盛的时期,特别是禅意,正处在勃兴与发展的阶段。在唐代佛教的各个流派中,王维信仰的是禅宗。王维早期受北宗禅的影响较大,后期则受南宗禅的影响较大,因为南宗禅与北宗禅讲究渐修不同,其特别强调顿悟,认为“我心即佛,佛即我心”,故无需选择山林寺庙趺坐修行,即使“结庐在人境”,也能做到“心远地自偏”,“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由于其方法较灵活方便,尤其是能带发修行,为许多文人雅士所乐于按受。士大夫中竟相以谈禅为高雅,而佛门里能诗善文的高僧也很多,因此文人雅士与诗僧的交往是很多的,很多人还成了莫逆之交。 然而王维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后,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于占据了支配地位,王维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恶浊的政治,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在对自然的吟咏中,表达对禅理的深切体会。(二)王维山水诗意境中的禅境与诗境美 1、诗中“云”意象的赏析 在王维的山水题材诗歌创作中,“云”做为一种意象常常出现,而且他常以白云作为随遇而安、自由自在的生活的象征,表现出对超然世外的隐逸生活的向往。

浅析禅宗思想对王维诗歌的影响

浅析禅宗思想对王维诗歌的影响 摘要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又是虔诚的佛教徒。禅宗是中国人的佛教。本文主要通过论述王维习禅的原因,进而论述禅宗对王维山水诗创作、艺术风格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禅宗王维诗歌创作艺术风格 王维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位风格独特、贡献伟大的诗人,同时又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的一生与佛教禅宗关系密切,佛教禅宗对他的诗歌创作和艺术风格有重要影响 王维信奉佛教,还有其家庭影响的原因。王维早年丧父,其母崔氏年青守寡,“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王维《请施庄为寺表》)。王维在家庭佛教氛围的熏陶以及佞佛社会风气的渐染下,与其弟王缙“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旧唐书?王维传》)。 对于熟谙禅宗的王维来说,作为一个佛教徒,奉禅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一个诗人,其创作思想、创作题材、艺术风格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佛禅的影响。 首先,佛教禅宗对王维创作思想和创作题材的影响。唐代是中国佛教大发展的时期,唐宋文人学士普遍地熟悉佛典,礼敬佛法,有的甚至受戒成为佛门弟子。几千卷的佛教经典的翻译本身就是古典文学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不少典雅、瑰丽的作品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气息。再者,佛教禅宗本身蕴涵着极大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以及对彼岸世界的探讨,都吸引着王维这样的大知识分子去进行深入思考。因此,不少著名文学家都受其影响,如王维、白居易等。王维留下来大约#$$余首诗,有政治讽喻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但最能体现王维文学成就的还是他创作的山水田园诗。 其次,佛教禅宗对王维艺术思维方式的影响。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中影响最大的一派。它以主张专修禅定而得名。《六祖坛经》:“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为禅定” 。意思是修行者静坐敛心,专注一境,久而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禅宗以此为获取宇宙终极真理的心理条件。凝神静思时,人的潜意识十分活跃,往往能产生无数奇幻的联想和想象。因此,“禅定”状态与作家创作时所应具有的心理状态相通。“顿悟”,是禅宗的思维方式。即顿悟自性,反照自心,无念见性。“悟”是指一种敏锐的内心体验,一种对事物准确而深刻的识见力和观照力。“妙悟”既可表现为对佛性禅理的识见力,又可表现为艺术感受力和想象力。“禅悟是东方思维中的一种特有的表现方式,它关系到哲学心理学中常说的直觉、体验、灵感、想象、独创等,它与艺术思维能力有共通性”。&’( 禅与诗正是在这一点上发生了奇妙的联系,二者都需要静寂的心态和敏感的体察力。王维在诗歌创作中,把佛教禅宗“顿悟”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的重主观、重直觉的思维方式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具有诗人特色的思维方式,即主体可以无碍地进入客体,客体也能无迹地出于主体。禅宗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成就了王维诗歌幽远开阔的艺术境界。可以说,王维将其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在他的山水诗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由此可见,对于自幼习禅近佛的王维来说,“禅宗”对其艺术思维方式的影响

王维诗歌赏析

王维诗歌赏析 一、王维简介 王维(701一761),字摩诘,盛唐诗人。祁州(今山西祁县)人,后移居蒲州今山西永济)。王维出生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多才多艺,不仅诗歌造诣很高,诗名很盛,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开元九年(721)王维中进士,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安史叛军攻入长安时被俘,被迫任伪职。长安收复后,降为太子中允。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世人称其为“诗佛”。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可分为前后两期。王维早岁春风得意,充满着建功立业的志向,又有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表现在山水诗上则是选取雄伟壮丽的高山大川来加以描绘,用以寄托他豪迈开朗的思想感情。他后期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退出政治舞台,皈依佛门,栖身于山水田园的极乐世界,所以他后期创作的大量的山水诗,基本上是一种雅致的情韵,把大自然当作纯洁的理想王国,多是描绘幽静的山石和清澈的溪流,农村的田园风致,表现出流连光景的娱悦和高蹈出尘的满足,曲折地寄托了自己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在他的笔下,劳动人民的生活多是悠然平淡、和谐平静的。 王维的田园山水诗直接继承了陶渊明明净淡泊而深远的艺术风格,以观察细致,感觉敏锐著称,“诗中有画”是王维诗的一个显著特点。苏东坡曾言:“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他的诗往往融诗情画意于一体,创造出耐人回味的艺术境界,风格清新淡雅,意境幽远。王维晚年长斋奉佛,其田园山水诗也明显带有参禅悟道的气息。有《王右丞集》。 二、文学作品赏析常识 1、文学作品的形象对小说来说是“人物形象”,对散文和诗歌来说就是意境,对戏剧来说就是戏剧人物所反映的戏剧冲突。其中,对叙事诗歌来说,“人”“事”就是形象;对于抒情诗来说,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对于写景状物的诗歌来说,诗歌中的“景”“物”就是诗歌的形象。 2、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归纳: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 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趣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趣 【摘要】在佛教繁荣发展的唐朝、虔诚信佛的母亲的深刻影响和其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使王维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他诗中的山水景物表现着跳动着生命,同时禅意成为王维诗中的“本心”,本文用对比的方法去审视王维的山水禅诗,希望能解读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关键词】王维;诗歌;禅趣;山水画; 佛教自西汉末年由印度开传入我国后,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广泛传播,到了唐代,便正式走向独立发展的阶段。佛教的影响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寺院经济蓬勃发展,具有不同特点的中国佛教八大宗派,都在这个时期相继形成。 王维就是出生于此时期。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王维的母亲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崔氏得拜一个高僧为师,守戒习禅三十多年。生长在佛教气氛如此浓厚的家庭,在母亲的影响下,王维居常蔬食。 王维曾担任吏部朗中、给事中等官职。所以说王维青壮年时期也曾积极从政,但张九龄为奸相李林甫所陷害,被罢相,贬官荆州。出于对现实的不满,王维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过着禅意的生活。王维与禅宗南北二派都有很深的关系。王维在京师做官时。京师一带北派盛行,他自然与北派禅师密切来往;至德以后南派大弘,他又与南派禅师交游论道。慧能创立的南派禅宗,主要宣扬人心是成佛的基础,要求保持内心的绝对平静。这样,人虽然身处在尘世中,精神却可一尘不染而成佛。禅宗的思想渗透在王维的许多诗里,在山水园生活的描绘中蕴含着禅意,寓静于动,动中显静,以含蓄曲隐、意在言外的艺术手法来表达,具有高超的技巧和深邃的哲理。例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这样一来,在唐佛教的繁荣发展、母亲的深刻影响和其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为王维诗歌中的禅意思想奠定了物质基础。下面笔者就分类分析王维诗歌主要体现的佛教主要思想。 1佛教认为,在自然中,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生生灭灭,就永远在“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中生死相续,无有止息。王维诗歌中的禅意,主要表现为这种空寂的境界。由于他的心灵自幼熏陶了佛教清净无为的思想,所以他笔下的山水田园被描写得那么宁静安祥。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里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惟有皎洁的月光相伴,这是多么清静幽寂的画境! 《鹿柴》一诗,也是这种心境的流露: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 佛教无我的思想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此即人无我;法无我(法空)则认为一切法都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没有常恒的主宰者,这和中国本土的庄子哲学颇有一致之处,二者很容易结合在一起。王维诗歌中的禅意,还表现为无我的境界。如《辛夷坞》云:木末芙容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鸟鸣涧》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一联,用的是《庄子·山木》典故:“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况人乎?”“虚白”一词,则出自《庄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维诗在盛唐诗坛的地位,诗与禅之融合,即“以禅入诗”,在诗境上开拓了新境界;他的诗一字一句皆出常境,以禅理表现出其妙悟之禅境,这皆是王维诗的极大成就。 苏东坡曾评王维诗画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以画家特有的敏锐的观察力把自己独特的感受溶入山水诗中。正如其名画“雪中芭蕉图”一样,他的许多山水诗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外衣下,通过某种思辩形式寄托着作者的禅学寓意,表现了作者的宗教世界观。下面笔者仅就佛学对王维思想的影响以及王维的以禅入诗来简析一下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 一、王维的以禅入诗 在中国文学史上,佛教哲学思想正渗入山水诗的形象里,要到公元八世纪的盛唐时代,唐代诗人以禅理入诗大有其人,然而直至王维,他将禅学与诗学真正融合,入神入化,后人概括为“以禅入诗“,这开拓了山水诗的新境界,是王维对诗坛的巨大贡献,也是王维诗的极大成就。正因为此,王维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诗佛”。 李梦阳《空同子》说:“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这实在是会心之言。什么是“僧”诗呢?例如: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

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 这些就是“僧诗”,它仅仅是纯粹宣扬教义理的诗句。而王维的一些山水诗,或写田园山水,或写花鸟树木,或吟闲适,或咏渔钓,把自己心领神会的禅语包括在具有美学意义的象征性自然图景中,既含蓄隽永、神韵超然,又平淡自然、深入人心。 我们不妨再看看王维的《鹿柴》,此诗可谓“字字入禅”: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清人沈德潜说:“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这里的“空”是佛教常用的一个概念,指世界的虚元。“返照”是禅语这一过程的形象性术语,即依靠启发,让求道者自己领悟,如日光之返照。王维并非直接说明佛家谛义,而将此理隐含在自然景物的描绘中,以使其诗有着“缘物而语”、“与物同化”的悠悠神韵。用当时流行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云门语录》),也正如王维自己所说的“道无不在,物何足忘”(王维《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 二、王维山水诗的禅趣 以禅入诗,使诗境空灵超越,以王维山水诗中所体现的禅趣尤为奥妙,“是乃王维诗为神韵之所宗也”。禅言、禅迹是具体可寻的事实,而禅趣却是心灵的感受。所谓禅趣,即状物明理,托物起兴,以有限见无限,使恍惚之禅机,著述如见。诗之高妙者有禅,所重不在禅,而在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