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56例治疗分析

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56例治疗分析
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56例治疗分析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疗指南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疗指南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 AP)是指机械通气(MV)后出现的肺部感染,属难治性肺炎,目前尚缺乏快速理想的病原学诊断方法,治疗主要依赖于经验用药。 【诊断标准】 主要根据临床特点、X线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确定诊断。当患儿进行呼吸机治疗后出现发热、脓性痰或气管支气管分泌物增多;痰液涂片革兰染色可见细菌,白细胞计数增多>9/L,或较原先增加25%;X10.0×10线胸片出现新的或进展5/L,中的浸润灶;气管吸出物定量培养阳性,菌落计数>10临床可诊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细菌性和病毒性肺炎在X线胸片上不易区别,常表现为:1两肺广泛点状浸润影;2片状大小不一,不对称的浸润影,常伴肺气肿、肺不张,偶见大叶实变伴脓胸、肺溃疡、肺大疱;3两肺弥漫性模糊,阴影密度深浅不一,以细菌性感染较多见;4两肺门旁及内带肺野间质条絮影,可伴散在肺部浸润、明显肺气肿以及纵膈疝,以病毒性肺炎较多见。上呼吸机患儿应动态观察X线胸片。【处理措施】 及时床旁隔离 及时使用敏感抗生素。明确病原,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 病原不明情况下使用抗生素的“重拳出击,降阶治疗”

及时胸部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变范围 加强呼吸道管理,促进分泌物排除,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及时报院感卡,上报感染科 【预防措施】 1 切断外源性传播途径 一个世纪前推行的消毒和无菌技术曾有效地预防医院内感染的发生。近年来各类抗生素,甚至超广谱抗生素的使用非但没有使医院内感染发生率(包括V AP)下降,反而使其发生率有所上升,并出现了多重耐药菌的感染。除了宿主因素(各种新的诊断和治疗技术而致易患性增加)外,亦与医务人员对消毒隔离、无菌技术的忽视不无关系。所以医务人员应强化无菌意识,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1 洗手 医护人员的手是传播V AP病原菌的重要途径。调查发现不少医护人员的手常有革兰阴性杆菌和金葡菌的定植,医护人员在护理、检查重症感染的患者后手上所带病原菌的量可达103~105cfu/cm2,若不洗手就接触另一患者,极有可能导致病原菌在患者之间的传播定植,并可通过吸痰或其他操作致使细菌进入下呼吸道引起V AP。 共用器械的消毒灭菌1.2 污染的器械如呼吸机、纤支镜、雾化器等是V AP发生的又一重要传播途径。纤支镜检查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约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机制及预防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机制及预防 机械通气是抢救和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随着机械通气广泛应用产生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这一并发症发生随之大增,本文就近几年有关VAP的发病机制、预防及护理方面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呼吸,人工;发病机制;护理 机械通气是抢救和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随着机械通气广泛应用产生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这一并发症发生随之大增,国外报道,VAP发病率达9%~70%,病死率高达50%~69%。国内有医院调查,发病率为43.19%,病死率为51.6%[1],成为院内感染不可忽视的因素。VAP是指应用机械通气治疗后48 h和停用机械通气拔除人工气道48 h内发生的肺部感染性炎症。依据其发生的时间可分为早发VAP(即气管插管或人工气道建立<5 d发生者,约占所有VAP的1/2)和晚发VAP(即气管插管或人工气道建立≥5 d发生者)。VAP的发生,与护理操作有着密切关系,已引起临床护理的普遍重视,本文就近几年有关VAP的发病机制、预防及护理方面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VAP的发病机制 1.1 病原学特征VAP的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其中以流感嗜血杆菌和绿脓杆菌较常见。其次是革兰阳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部分为真菌,少数为厌氧菌。 1.2 感染途径 1.2.1 上呼吸道和胃腔内定植菌误吸:上呼吸道和胃腔内定植菌误吸是机械通气并发VAP的重要途径。气管插管口咽部与下呼吸道的屏障直接受损,定植在上呼吸道病原菌通过误吸进入下呼吸道,机械通气患者病情严重或常有基础疾病,极易出现口腔细菌定植[2],口腔细菌定植者并发VAP的发生率(23%)明显高于未定植者(3.3%)(P<0.05)[3]。赵晖等[4]观察发现,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与昏迷的深度成正比,因昏迷越深,气道内的清除功能越低,当合并抽搐时,呼吸肌痉挛松弛交替造成强有力的深吸气而致误吸。机械通气患者取仰卧位的感染率明显大于半卧位(P<0.05),这是因为仰卧位增加了患者细菌吸入和下呼吸道定植的危险性[5]。 1.2.2 吸入:医院环境病原菌多、浓度高,若未按要求进行无菌操作、ICU病房的空气消毒未达标、隔离措施不当、医疗器械消毒不严格,均可成为病原菌来源和传播途径。 1.2.3 血行感染:菌血症或败血症时,细菌可通过血行传播而引发VAP。 1.2.4 周围脏器直接感染:由导致上呼吸道、肝脏等处感染的病原菌直接侵犯气管和肺组织而引发VAP[3]。 1.3 危险因素 1.3.1 内源性:即患者因素,高龄者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肝硬化、营养不良等基础疾病,机体免疫力低下;住院时间超过5 d者,VAP病原菌革兰氏阴性杆菌或耐药菌的比例明显增加;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致机体免疫力下降[5]。 1.3.2 外源性:①呼吸机管路等医疗器具的污染呼吸机管路中积聚的冷凝水是重要污染源[6]。在接近插管处的冷凝水中平均细菌高达2×105 cfu/ml,当转动患者体位时就会使含菌水直接流入下呼吸道内。气管插管其材料易于粘附细菌,并被一层生物膜覆盖,难以清除和被抗生素杀灭,供氧湿化瓶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浓度可达105cfu/ml。雾化器、吸痰器等都可能成为感染源。某医院在短期内发生5例肺部感染洋葱假单胞菌,结果从雾化吸入器检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指南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发表者:万献尧 (访问人次:5771)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重症医学科(116011)罗运山万献尧 摘要: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最常见的院内感染,而患者的病死率与VAP密切相关。如何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仍然是V AP患者救治领域的难题。本文将对VAP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做一概述。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治疗;预防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LUO Yun Shan,WAN Xian Yao.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Dalian Medical Univers ity,Central ICU,Dalian 116011,Liaoning Abstract: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is the most common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and its developments are strongly associa ted with attributable increasing in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Early diagnosis, m 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are still the dilemma in the areas of VAP therapy. Thi s review aims to summarize the contemporary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VAP. Key Words: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diagnosis;treatment;prevention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48小时后至停用机械通气、拔除人工气道后48小时内发生的肺实质的感染性炎症。为接受机械通气患者最常见的院内感染。VAP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由于诊断手段不同,其报道亦不一。国外报道,VAP发生率为9%~70%[1],病死率高达20%~71%[2,3];国内医院调查,VAP发生率为48.5%,病死率为37.5%[4]。患者一旦发生VAP,则易造成撤机困难,并可导致患者在ICU的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延长,增加相关的医疗费用,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因此,VAP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就当代VAP的诊治现状做一概述,以供同道 参考。 1 诊断 迄今为止,尚无VAP诊断的“金标准”,因此VAP的诊断就成为有关VAP的问题中最重要和最有争议的议题。众所周知,仅仅依靠临床标准(包括胸部X线检查等)易导致误诊,结果会使许多没有肺炎的患者接受了不必要的广谱抗菌药物的治疗,并导致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5,6]。要克服以上弊端,病原学诊断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VAP的诊断应该兼顾以下两方面:一是依据患者病史(机械通气48小时以上)、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胸部X线是否有浸润 影等);二是病原学检查。 1.1 临床诊断标准 临床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有创机械通气48小时以上直至撤机拔管后48小时以内的患者,具备以下2项或2项以上表现:①发热,体温≥38℃或较基础体温升高1℃;②周围血中白细胞>10×109/L或<4×109/L;③脓性支气管分泌物,涂片见白细胞>25个/LP,鳞状上皮<10个/LP;④胸部X线检查可见新的或进展性浸润病灶。有作者提出,胸片浸润阴影结

【2020实用】医院制度-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管理预防与控制制度-下呼吸道感染含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管理预防与控制制度-下呼吸 道感染含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1、严格执行医院有关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2、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应分开安置,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并根据病原体、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3、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定时开窗通风,定期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洗并达到相应的卫生学要求,房屋改造时要预防军团菌和曲霉菌污染。 4、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COPD、血液病等),严格掌握机构通气指征,尽量采用无创通气。限制插管的留置时间。对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重复使用的呼吸机回路管道、雾化器等应达到灭菌或高水平消毒,雾化器及其管道、面罩等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呼吸机管路避免频繁更换(一般情况下每周更换1~2次,如有明显分泌物污染则应及时更换);集水器应处于低位,冷凝水要及时倾倒,避免倒流入肺。 6、吸氧病人应加强呼吸道湿化,湿化瓶内应为无菌蒸馏水,且应每24小时更换。 7、注意口腔卫生,防止口咽部分泌物吸入。病情许可时采取半卧位,控制进食速度和量,尽量避免使用H2受体阻滞剂和制酸剂,及时清除声门下分泌物。

8、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定时翻身拍背,以促进排痰。手术病人术前应戒烟,术后鼓励病人有效咳嗽排痰,尽早起床活动,避免使用镇静剂。 9、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诊疗护理操作时应戴口罩,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时应戴手套(手部皮肤有破损必须戴双层手套),对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的操作时应戴防护眼镜,必要时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 10、不宜常规使用抗菌药物预防肺部感染。 实用医院制度 加强制度完善,冲刺等级评审 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水平 齐心协力、鼓足干劲、全力迎接“三甲”医院复审。 创“三甲”是每一个人的事,重在全院参与。 以“创三甲”为契机,加强医院内涵建设,全面提高医疗水平。 人人都是得分手,“三甲”复审作贡献。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争创“三甲”医院称号。 热烈欢迎三甲评审工作组莅临检查指导 全院参与,共创“三甲”。 加班加点只争朝夕时不我待誓过三甲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机械通气(MV)48小时后至拔管后48小时内出现的肺炎,是医院获得性肺炎 (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HAP)的重要类型,其中MV≤4天内发生的肺炎为早发性VAP,≥5天者为晚发性VAP。 目录 疾病简介 VAP是机械通气过程中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患者一旦发生VAP,则易造成脱机困难,从而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严重者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导致患者死亡。Cook 和 Morehead等报道,VAP的病死率为20%~71%[1-2]。国内文献报道,VAP的患病率为43.1%,病死率为51.6%。鉴于VAP 的致病菌、临床诊断与治疗不同于一般的肺炎,加上其病死率高,近年来国内外对VAP的研究受到广泛的重视。 病原学 VAP具有地方性和流行病的某些特点,其病原谱依地区不同而有一定差别,且与基础疾病和先前抗生素治疗、传播途径、病原菌的来源等因素有密切关系。病原体中以细菌最为多见,占90%以上,其中革兰阴性杆菌 50%-70%,包括铜绿假单孢菌、变形杆菌属、不动杆菌属[3]。革兰氏阳性球菌15%-30%,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早发的 VAP 中主要是非多重耐药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MSSA和敏感的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变形杆菌和粘质沙雷杆菌)。迟发 VAP 为多

重耐药菌。如产ESBL的肺炎克雷伯杆菌和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肠道细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MRSA等。目前真菌感染比例也逐渐增加,考虑有以下几方面原因:①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状态、抵抗力低下、住院时间长导致的院内感染增加;②免疫抑制剂、激素等的应用,使机体抵抗力下降;③气管插管等侵人性操作的施行使局部防御机制受损,使上呼吸道的病原菌易向下呼吸道蔓延;④广谱抗生素的泛使用使耐药的条件致病菌增殖占优势,造成菌群失调,真菌的感染率上升。 危险因素 引起VAP的相关危险因素主要有①年龄大,自身状况差②有慢性肺疾病者,长期卧床,意识丧失③有痰不易咳出④机械通气时间长,上机前已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菌素引致菌群失调⑤消化道细菌易位,长期使用H受体阻断剂和质子泵抑制剂,胃酸缺乏易于细菌在消化道寄殖。其中,机械通气时间长是医院肺炎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连续机械通气者发生医院内肺炎的危险性比未用机械通气者高6~12倍。近来的研究还将低血压作为判断VAP预后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诊断标准 VAP作为医院获得性肺炎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类型,面临的诊断困难超过其他任何一种医院感染。通常将肺组织病理学显示和微生物学发现病原微生物且二者相一致认定为VAP诊断的金标准。该诊断标准需要创伤性检查不易被患者和医生接受,在临床上应用有一定困难。 临床诊断 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4]。排除肺结核、肺部肿瘤、肺不张等肺部疾病:①使用呼吸机48 h后发病;②与机械通气前胸片比较出现肺内浸润阴影或显示新的炎性病变;③肺部实变体征和/或肺部听诊可闻及湿罗音,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a.血细胞>10.0×109 /L或<4×109/L,伴或不伴核转移;b.发热,体温>37.5℃,呼吸道出现大量脓性分泌物;c.起病后从支气管分泌物中分离到新的病原菌。[5-6] 病原学诊断 病原学诊断标准如下:①气管内抽吸物培养。以消毒吸管经气管导管吸取分泌物行细菌定量培养,如分离细菌浓度≥10 CFU/mL,则可诊断,敏感度为93%、特异度为80%。②经气管镜保护性毛刷。刷取分泌物定量培养,

重症监护室(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菌的特点及护理措施

重症监护室(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 AP)病原菌的特点及 护理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 AP)病原菌的特点,并分析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ICU治疗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2例患者出现V AP,对发生V AP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原菌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全部52例患者的病原学检查结果均为阴性,共分离出病原菌63株,革兰阴性杆菌41株(65.1%),革兰阳性菌13株(20.6%),真菌9株(14.3%)。单一细菌感染18例,混合细菌感染34例。结论:引起ICU 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种类较多,在日常的护理操作中,需要严格无菌操作,同时加强感染主要环节的护理工作,就能让V AP的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 关键词: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护理 机械通气是一种有效和及时的抢救措施,在重症监护室中应用比较广泛,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则是机械通气治疗中一种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会让患者的病情加剧、延长患者住院时间,甚至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比较严重的威胁[1]。所以分析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特点,找出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控制V AP发生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ICU治疗的患者80例,全部患者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小时,其中有52例患者出现V AP,VAP的发生率为65.0%。在全部52例V AP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18例,年龄31-82岁,平均年龄(42.1±1.6)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23例,CPR术后患者14例,颅内出血患者6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4例,慢阻肺患者2例,严重创伤患者3例。全部患者均给予胃管安置。 1.2 V AP诊断标准 患者机械通气的原因是有非肺部感染性病变或者原有肺部感染性病变,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小时,呼吸道有脓性分泌物,而且病原菌培养结果为阴性,或者出现新的病原菌;X线片发现新的浸润阴影,伴增多的肺部罗音;患者有发热症状,体温超过37.5℃,血白细胞总数增加[2]。 1.3标本采集和检测 科室负责统一采集标本,利用一次性痰液收集器在人工气道抽取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将标本及时送往细菌实验室进行分离和病原菌培养[3]。操作时要严格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的有关要求来进行。病原菌的鉴定则利用VITEK II32系统和配套试剂来完成。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定义:V AP是医院获得行肺炎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类型,是机械通气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是指气管插管48~72h后或气管拔管48小时以内发生的肺炎,主要是细菌性肺炎。其发生率是普通病人的6-21倍,每插管1天,发生机率增加1-3%。死亡率比普通病人高2-10倍。 通气的指佂: 1.心跳、呼吸骤停或意识障碍。 2.呼吸形式严重异常,如呼吸频率>35-40次/分<6-8次/分,呼吸节律异常或自主呼吸微弱或消失。 3.血气分析提示严重通气和(或)氧合障碍:PaO2<50mmHg,尤其是充分氧疗后仍<50mmHg; PaCO2进行性升高,PH值动态下降。 诊断标准: 1.使用呼吸机48h后或撤离呼吸机拔管48h内出现发热、脓性痰或气管、支气管分泌物涂片染色可见细菌 2.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或较原先增加25% 3.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升高 4.X线胸片提示肺部出现新的或进展中的侵润病灶 5.气管吸出物定量培养阳性,菌落计数大于10(6次方)/ml,若痰培养作为细菌学检验标本,则必须低倍镜视野下白细胞大于25个,鳞状上皮细胞小于10个 临床肺部感染严重性评分: V AP发生的相关因素: 1.口咽部及胃内容物的误吸。在气管导管的气囊上方分泌物的堆积是误吸物的来源并

可引起V AP由于气道的持续开放,聚集在口咽部的分泌物顺着插管进入声门,在气管导管周围淤积、下漏,引起隐匿性吸入,增加呼吸道吸入和感染机会。胃管的插入,消弱了食管对反流胃内容物的清除功能;镇静剂的使用也容易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健康人胃液PH<2,基本处于无菌状态。机械通气患者易发生消化道出血和应激性溃疡,当PH升高,>4时,病原微生物则在胃内大量繁殖。 2.免疫功能降低。气管切开及切管插管等人工建立,导致呼吸道防御机制受损、机体免疫力下降,细菌易进入呼吸道,其管道本身还可成为细菌黏附繁殖和自胃向咽部移行的便利通道。 3.体位的影响。仰卧位易造成胃内容物流仰卧位时,即使是健康人误吸都十分常见。有研究显示仰卧位是机械通气患者发V AP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平卧位及保持长时间平卧位是引起误吸最危险的因素,发病率最高者为鼻饲且平卧位的患者。患者仰卧位增加了细菌吸入和下呼吸道定植的危险性。 4.呼吸机管路的污染。呼吸机管路是细菌寄居的重要场所,呼吸机管路中常有冷凝液形成,冷凝液是很好的细菌库,细菌常在此生长繁殖。冷凝液反流到雾化罐,可使湿化的含菌气体吸至下呼吸道货患者移动体位时含菌冷凝液直接流入下呼吸道而引起V AP。如果呼吸管路的清洁消毒方法不当,易造成呼吸机管路污染与V AP发生之间的恶性循环。 5.病房空气消毒不彻底。医务人员不能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人员流动没有限制,吸痰管、鼻胃管都可能成为感染源。 6.手污染。由于医护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V AP约占30 %,特别是机械通气患者需不断吸痰,医务人员手上携带的病原菌可通过吸痰管直接进入下呼吸道引起V AP,尤其是多个患者吸痰如果不加以注意,易造成相互间的交叉感染。 V AP的预防措施: 1.ICU的管理。ICU 的患者进行侵入性的操作较多。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湿润,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层流净化,室温保持在22 ℃左右,相对湿度50 %~60 %。每月进行细菌学检测, ICU 空气菌落< 200cfu/ m3,物体表面< 5cfu/ cm2。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患者或带菌者应相对隔离。 2.提高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加强无菌操作。 ICU 应严格限制人员流动,实行无陪护制度。进入ICU 人员应更衣换鞋,戴口罩和工作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洗手是预防V AP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必须强化医护人员在各项检查和操作,前后采用“六部洗手法”认真洗手,减少手的带菌率,防止患者间的交叉感染。医护人员的手部、患者的皮肤以及ICU环境可能成为某些抗生素耐药菌株的污染源,所以当直接接触患者时应佩戴一次性手套,在直接接触不同患者之间换手套并消毒手部。 3.呼吸道管理 (1)气管导管套囊的管理。导管气囊充气是为了使人工气道放置牢固,同时达到合理密闭。而合理的密闭可以防止呼吸道或胃内容物反流入气管,减少V AP 的发生并保证机械通气时不漏气。套囊内气量一般注入5ml 左右,以辅助或控制呼吸时不漏气,气囊内压力一般为2. 7~ 4. 0kPa。漏气或充气不够均可致通气不足,若套囊过度充气,时间过长,气管黏膜会出现缺血坏死,继发感染。气管插管患者口咽部的分泌物能沿着气管插管的外壁通过声门,到达气管插管的上方,并聚集成一糊状物,称为“黏液糊”,是病原菌较好的繁殖地。可先充分吸引口咽部分泌物,减少经气囊旁侧流入肺部,再用声门下吸引导管直接吸出气囊上的分泌物,阻止“黏液糊”的产生,减少误吸,从而减少V AP的发生。 (2)呼吸机管路的管理。呼吸机管路是细菌寄居的重要部位。呼吸机管路内的冷凝水为污染物,使用中冷凝水集液瓶应置于管路最低位置,应及时清除。在离断管道、变换体位及处理冷凝水原液之前应戴手套,之后更换手套并消毒手。有研究表明,呼吸机管路7d更换1 次,能有效降低V AP的发生率,降低医疗费用。湿化罐、雾化器内装液体应每24h 全部倾倒更换灭菌用水,用后终末消毒。 (3)机械通气病人的细菌监控。院内感染科的专职人员, 定期对使用中的呼吸机管路系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措施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措施 临床肺部感染严重性评分: VAP发生的相关因素: 1.口咽部及胃内容物的误吸。在气管导管的气囊上方分泌物的堆 积是误吸物的来源并可引起VAP由于气道的持续开放,聚集在口咽部的分泌物顺着插管进入声门,在气管导管周围淤积、下漏,引起隐匿性吸入,增加呼吸道吸入和感染机会。胃管的插入,消弱了食管对反流胃内容物的清除功能;镇静剂的使用也容易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健康人胃液PH<2,基本处于无菌状态。机械通气患者易发生消化道出血和应激性溃疡,当PH升高,>4时,病原微生物则在胃内大量繁殖。 2.免疫功能降低。气管切开及切管插管等人工建立,导致呼吸道防御机制受损、机体免疫力下降,细菌易进入呼吸道,其管道本身还可成为细菌黏附繁殖和自胃向咽部移行的便利通道。 3.体位的影响。仰卧位易造成胃内容物流仰卧位时,即使是健康人误吸都十分常见。有研究显示仰卧位是机械通气患者发VAP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平卧位及保持长时间平卧位是引起误吸最危险的因素,发病率最高者为鼻饲且平卧位的患者。患者仰卧位增加了细菌吸入和下呼吸道定植的危险性。 4.呼吸机管路的污染。呼吸机管路是细菌寄居的重要场所,呼吸

机管路中常有冷凝液形成,冷凝液是很好的细菌库,细菌常在此生长繁殖。冷凝液反流到雾化罐,可使湿化的含菌气体吸至下呼吸道货患者移动体位时含菌冷凝液直接流入下呼吸道而引起VAP。如果呼吸管路的清洁消毒方法不当,易造成呼吸机管路污染与VAP发生之间的恶性循环。 5.病房空气消毒不彻底。医务人员不能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人员流动没有限制,吸痰管、鼻胃管都可能成为感染源。 6.手污染。由于医护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VAP约占30%,特别是机械通气患者需不断吸痰,医务人员手上携带的病原菌可通过吸痰管直接进入下呼吸道引起VAP,尤其是多个患者吸痰如果不加以注意,易造成相互间的交叉感染。 VAP的预防措施: 1.ICU的管理。ICU的患者进行侵入性的操作较多。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湿润,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层流净化,室温保持在22℃左右 ,相对湿度50%~60%。每月进行细菌学检测,ICU空气菌落 < 200cfu/ m3,物体表面 <5cfu/cm2。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患者或带菌者应相对隔离。 2.提高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 ,加强无菌操作。 ICU 应严格限制人员流动 ,实行无陪护制度。进入ICU人员应更衣换鞋 ,戴口罩和工作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洗手是预防VAP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 ,必须强化医护人员在各项检查和操作,前后采用“六部洗手法”认真洗手,减少手的带菌率,防止患者间的交叉感染。医护人员的手部、患者的皮肤以及ICU环境可能成为某些抗生素耐药菌株的污染源,所以当直接接触患者时应佩戴一次性手套 ,在直接接触不同患者之间换手套并消毒手部。 3.呼吸道管理 (1)气管导管套囊的管理。导管气囊充气是为了使人工气道放置牢固 ,同时达到合理密闭。而合理的密闭可以防止呼吸道或胃内容物反流入气管 ,减少VAP的发生并保证机械通气时不漏气。套囊内气量一般注入5ml左右 ,以辅助或控制呼吸时不漏气,气囊内压力一般为2.7~4.0kPa。漏气或充气不够均可致通气不足,若套囊过度充气,时间过长,气管黏膜会出现缺血坏死,继发感染。气管插管患者口咽部的分泌物能沿着气管插管的外壁通过声门,到达气管插管的上方 ,并聚集成一糊状物,称为“黏液糊”,是病原菌较好的繁殖地。可先充分吸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医院感染控制措施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 AP)指开始机械通气48h后出现的肺实质感染,是病人在气管插管时不存在肺炎,也无潜在肺炎,而在机械通气后发生的一种医源性细菌性肺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常见和高发于危重病人,一旦出现,将造成脱机困难,住院时间延长,病死率增加。 一、发病因素 V AP细菌感染的主要因素有: 1、口腔、咽部定植细菌的吸入; 2、呼吸机回路雾化器的污染、冷凝水的反流均可形成气溶胶而直接进入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 3、机械通气影响了上呼吸道的屏障功能,刺激上呼吸道产生的分泌物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同时胃肠内细菌通过呕吐和误吸逆行进入下呼吸道,引起细菌的定植和感染; 4、无菌操作不严,吸痰除因操作者把细菌经过手、导管带入外,还因操作不当使气管黏膜损伤而使细菌侵入; 5、ICU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危重病人集中,基础疾病严重,空间相对比较小,其发生感染的机会比普通病房高2~10倍,而耐药菌的耐药程度严重,如MRSA 等耐药菌仅见于ICU; 6、长期使用广谱高效抗生素。抗生素是引起口咽部菌群失调,病原菌(特别是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在口咽部定植增加的重要原因。 二、预防控制措施 1、洗手:医护人员的手是传播V AP病原菌的重要途径。严格执行洗手规则是预防V AP的基本措施。每次接触到呼吸道分泌物、处理完冷凝水后均应有效地洗手;戴手套操作也要养成洗手的习惯,防止交叉感染. 2 、器械的消毒灭菌:呼吸机管道的污染是V AP病原体的重要来源。呼吸器设备专人管理,定期对湿化瓶、简易呼吸器、面罩等进行灭菌;定时更换和消毒呼吸机气路导管,注意更换呼吸管道时间间隔>7d,过于频繁的更换,会增加肺炎的危险;气道通路中的冷凝水及时清除,防止倒流及误吸;定期更换消毒呼吸机的空气过滤器、传感器和气体滤过管道等。

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因素及护理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74727804.html, 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因素及护理措施作者:李海琴 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6年第01期 【摘要】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原因并探讨护理对策。方法总结经验,分析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各种因素及总结护理方法。结果和结论对于VAP的临床护理首先是以预防为主,尽可能给予患者采取半卧位,加强患者对呼吸道护理,适时吸痰提高免疫力,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防止感染,重视口腔护理,是降低VAP发生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ICU;VAP;护理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 AP)是指呼吸机启动48h以后至停止机械通气及拔除气管导管后48h内发生的院内获得性肺炎,是临床机械通气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进步,通过建立人工气道为患者进行机械天气,已成为临床重要的治疗辅助手段[1]。但 随之,患者由于机械天气的时间较长,发生VAP的风险也明显增加[2]。本文分析VAP的相关因素,提出相应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 VAP相关因素分析 1.1 病房环境因素:病室环境因素?由于病房内人员流动频繁,空间多较狭小,空气流通 不畅,空气中菌数量相对较大,同时,因常规侵入性操作以及医护人员自身携带的各种病菌与患者口腔内细菌易发生移植以及感染。 1.2 呼吸道防御机制受损及口咽部定植菌的侵入:机械通气时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呼吸道正常的生理和自然防御功能,削弱了上呼吸道的滤过和温湿作用,抑制了下呼吸道的黏液纤毛系统,使呼吸道防御机制降低,更加脆弱易于感染。 1.3 机械消毒不彻底:由于呼吸机属共用机械,因对其消毒灭菌不彻底或护理人员未能合理使用而导致呼吸管道雾化器氧化湿化瓶等发生污染。 1.4气管导管的细菌生物被膜形成:机械通气时气管导管内的气体及吸痰时吸痰管的机械碰撞导致细菌生物被膜移动、堆积或脱落,使含有大量的细菌的生物被膜碎片向气管内释放,成为向气管内或支气管内接种高浓度细菌的来源之一,这也是导致VAP反复发生和难治的重要原因之一[3]。 1.5口腔护理不到位:经口-气管插管患者由于害怕导管脱出,口腔护理不彻底,尤其在口腔分泌物多时,给细菌的繁殖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医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医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呼吸机及相关装置储存及使用: (一)酒呼吸治疗装置包括湿化瓶、湿化器、积水瓶、螺纹管、气管插管等,须干燥储存,包装完整,保持密闭性及外层的清洁。 (二)湿化器添加水应使用无菌用水,须注明开瓶时间,24h 内使用。 (三)氧气湿化瓶每天更换清洗消毒;呼吸机螺纹管及湿化器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及时更换。 二、呼吸机及相关装置清洁与消毒: (一)大重复使用的湿化瓶、湿化器、积水瓶、螺纹管等放入加盖容器内,密闭运送至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烘干及密封包装。 (二)感染性疾病患者在隔离治疗期间使用的呼吸治疗装置首选用一次性的器材,重复使用的物品应专人专用,使用后密闭送消毒供应中心处理。 三、工作人员要求: (一)吸痰操作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按照《手卫生管理制度》进行手卫生,同时做好个人防护。 (二)医务人员患有皮肤感染、流行性感冒等疾病时,不可接触患者。 四、患者预防措施: (一)1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约30-45°。加强口腔护理,

对存在VAP高危因素的患者,使用含0. 2%的氯已定(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 h一次。 (二)鼓励手术后患者 (尤其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三)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四)机械通气48小时后采集痰培养监测。 (五)提倡积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六)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病房按时开窗通风;特殊呼吸道感染病人,按标准预防执行。 (七)对于器官移植、粒细胞减少症等严重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包括安置于层流室,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 (八)限制应用抑制意识的药物治疗(镇静药,麻醉药)。 (九)做吸入治疗的雾化器,不同病人之间或同一病人使用超过24小时,要进行灭菌或高水平消毒处理,干燥保存:雾化液必须无菌。 (十)对使用机械性通气的病人、脑外科、腹部外科、心血管外科术后等具有高危感染院内肺炎的病人进行监控。 五、对使用呼吸机的患者注意事项 (一)面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二)如要插管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教学目标 1?了解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基本概念 2 .了解VAP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3、熟悉VAP的发病原因与诱因。 4、掌握预防VAP发生的监护要点。 一、概述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指开始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48h后出现的肺实质感染。属于院内获得性肺炎(NP )的一个特殊类型,是机械通气过程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由此导致败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根据VAP发生时间的早晚,可将VAP划分为2类,即早发VAP和晚发VAP。前者是指气管插管或切开行机械通气48~96h内发生的肺炎;后者指气管插管或切开行机械通气>96h 后发生的肺炎。 VAP具有咼发病率、咼病死率、咼医疗资源浪费的特点。其发病率根据诊断标准、患者群体等的不同可达9%~70%,且随着机械通气时间延长,VAP的累积发病率显著增加。患者一旦发生VAP,则容易造成脱机困难,从而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严重者甚至威胁生命,导致死亡。VAP的粗病死率为24%~76%,远远高于皮肤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的病死率(1%~4%)ICU中的患者若合并VAP 将使其粗病死率升高至原来的2~10倍。 二、病因 导致VAP的致病菌和若干因素有关,包括患者的基础疾病、住院/ICU时间长短、先前所使用的抗菌药物及所应用的诊断方法等。 (一)VAP的病原学 革兰阴性杆菌(GNB)是导致VAP最主要的致病菌,60%以上的VAP由需氧GNB引起。常见的GNB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目前,厌氧菌感染在VAP发病中的地位并不明确。一般情况下厌氧菌在老年人、意识障碍、气道反射功能减退的患者中比较常见。其他病原微生物如军团菌、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教学目标1?了解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 )的基本概念2 . 了解VAP 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3、熟悉VAP 的发病原因与诱因。 4、掌握预防VAP 发生的监护要点。 一、概述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 )是指开始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48h 后出现的肺实质感染。属于院内获得性肺炎(NP )的一个特殊类型,是机械通气过程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由此导致败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根据VAP 发生时 间的早晚,可将VAP 划分为2类,即早发VAP 和晚发VAP 。前者是指气管插管或切开行机械通气48~96h 内发生的肺炎;后者指气管插管或切开行机械通气>96h 后发生的肺炎。 VAP 具有咼发病率、咼病死率、咼医疗资源浪费的特点。其发病率根据诊断标准、患者群体等的不同可达9%~70% ,且随着机械通气时间延长,VAP 的累积发病率显著增加。患者一旦发生VAP ,则容易造成脱机困难,从而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严重者甚至威胁生命,导致死亡。VAP 的粗病死率为 24%~76% ,远远高于皮肤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的病死率(1%~4% )ICU 中的患者若合并VAP 将使其粗病死率升高至原来的2~10 倍。 二、病因 导致VAP 的致病菌和若干因素有关,包括患者的基础疾病、住院/ICU 时间长短、先前所使用的抗菌药物及所应用的诊断方法等。 (一)VAP 的病原学 革兰阴性杆菌(GNB )是导致VAP 最主要的致病菌,60%以上的VAP 由需氧GNB 引起。常见的GNB 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变形杆菌、大肠

埃希菌、克雷伯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目前,厌氧菌感染在VAP 发病中的地位并不明确。一般情况下厌氧菌在老年人、意识障碍、气道反射功能减退的患者中比较常见。其他病原微生物如军团 菌、真菌、肺抱子菌、病毒等是VAP 的少见病原体。虽然从机械通气患者的下气道标 本中很容易培养出念珠菌,但其临床意义微乎其微。诊断的金标准是肺活检标本 中分离到真菌菌体或菌丝。 (二)VAP 常见外源性感染因素 1.人工气道的建立人工气道的建立使气管直接向外界开放,失去了正常情 况上呼吸道对病原菌的过滤和非特异性免疫保护作用;同时,人工气道本身即可破坏人体自身的免疫防御机制,造成插管部位局部损伤和炎症,增加致病菌定植 和误吸。气管插管的气囊周围被微生物、生物被膜或蛋白多糖包裹,其中的致病菌很难被抗菌药物彻底杀灭,成为潜在的VAP 致病菌。还应指出短期内重复气管插管将使发生VAP 的危险增加2 倍。另外,经鼻气管插管较经口气管插管更易导致鼻窦炎,而经口气管插管又不易实施口腔护理,增加了VAP 的发生率。对于估计短期不能拔除经口/经鼻气管插管者,早期气管切开可能降低VAP 的发生,改善预后。 2.呼吸机管路污染呼吸机设备本身可以成为VAP 细菌感染源之一。加拿大危重病学会和加拿大危重病临床实验组联合制定的最新指南认为:污染的呼吸机及其附件是引起VAP 的细菌的主要来源。机械通气数小时后呼吸机管路系统就被污染,管路采样标本培养有细菌生长。同时,应指出呼吸机管路中积聚的冷凝水是重要的污染源。其他相关的医疗器具,如气管插管,其材料易于黏附细菌,并被一层生物膜覆盖,难以清除或被抗生素杀灭;另外,供氧湿化瓶中的水、雾化器、复苏囊、吸痰器等都可能成为感染源。 3.抗菌药物的应用抗菌治疗对VAP 的影响是双方面的。机械通气早期预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