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的矿产资源约束及与蒙古合作的探讨

环渤海的矿产资源约束及与蒙古合作的探讨
环渤海的矿产资源约束及与蒙古合作的探讨

环渤海的矿产资源约束及与蒙古合作的探讨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社会生产所需80%的原材料、95%的能源和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均来自矿产资源。作为稀缺的和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约束限制着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对经济发展会产生较大影响。

一、环渤海地区的矿产资源分布及开发现状

环渤海地区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大多数矿产资源的产出量较高,从全国范围来看,可以划入资源依托型经济区。与全国其他经济区相比,铁矿、菱镁矿、自然硫、金刚石、黄金等储量和产量都居于前茅,海盐资源也很丰富,全国四大盐区有三个位于环渤海地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从省市的分布看,北京市矿产资源赋存条件在世界各国首都中是少见的,其矿种数、探明储量等在我国的各大城市中也是得天独厚的。北京市目前已发现的矿种有67种,矿库、矿点产地476处,列入国家储量表的矿种有44种。天津市矿产储量相对丰富,原盐、煤等矿产资源30多种,在我国大中城市中具有比较优势,固体矿产以非金属为主,主要有水泥石灰岩、大理石、天然石等,金属矿产少,已勘探的矿产地多为小型矿。河北省各种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开发利用比较充分,主要分布在石家庄、唐山、秦皇岛、沧州、廊坊等地。辽宁省濒临太平洋成矿带的北缘,矿产种类繁多,储量丰富,是我国矿产资源密集、开发较早、利用程度较高的省份,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硫、岩盐、锰、滨海砂矿等,其中,滨海砂矿主要品种有金刚石、沙金、锆英石等,沙金矿主要在鸭绿江口,金刚石矿主要在长兴岛沿海。山东省资源丰富,种类多,储量大,质量优,分布广泛,全省已发现矿产128种,占全国已发现矿产的78%,

在已探明的74种矿产中,有-30多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其中,居第一位的有黄金、自然硫、石膏等,境内含煤地层面积5万平方千米,兖滕矿区是全国十大煤炭基地之一。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已发现134种,探明一定储量的矿产有93种,其中63种矿产的保有储量居全国前十位,有29种矿产的保有储量居全国前三位。

立足于自身自然资源优势特点,环渤海地区各主要区域按照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和比较优势,形成了自身的产业结构。各省市均为传统资源依托型,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受资源约束强。

二、环渤海地区经济增也仍受矿产资源约束

(一)矿产资源供应相对不足

尽管环渤海地区矿产资源储量巨大,在全国属于资源型和消费型经济区,但人均资源相对贫乏,资源紧缺状况将长期存在。由于环渤海地区人口密度大,城市数量多,城市产业高度集聚,这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都带来了较大压力,密集的人口对区域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造成了极大压力,从而使矿产资源成为环渤海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2006年,环渤海经济区人口估计已达2.6亿,到2010年将超过2.8亿。环渤海地区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仅仅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但还未达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0%。可以看出,经济很快就会受到资源边界的束缚。

(二)矿产资源消耗较高

长期以来,环渤海地区主要依靠粗放经营拉动经济增长,扩张的速度很快,但经济效益不理想。从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来看,主要是依靠高消耗资源、粗放式经营的经济发展之路,粗放经营的直接表现就是资源消耗高,产出低,

效益差。环渤海地区的能源利用率只有30%,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4倍。天津市矿产资源品种少、储量小,人均占有量是全国的17%,矿产资源总回采率仅为30%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二次能源利用率仅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35%,每年因资源浪费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0亿元。各类矿山企业,包括一些大型企业矿山采选水平、综合回采率均低于标准水平。如_-内蒙古煤炭资源开发的回采率仅为45%,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65%的水平,铁矿的回采率为65%左右,也低于全国水平。

(三)资源不足制约了优势产业发展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工业区之一,该区工业规模庞大,已建立起能源、冶金、机械、化工等强大的重工业部门,成为我国最大的重化工业基地之一,其中钢铁、石油、化学工业、机械、电子和建材工业都很发达,是我国石油、钢铁、化工、重型机械、造船和煤炭等工业的重要生产基地。依托该地区原有的工业基础,环渤海保持了钢铁、原油、原盐等资源依托型产业优势。冶金、机械、石化、能源、电子、仪器等行业是环渤海地区产值对区内生产贡献大,区位商较高的的优势产业。但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这种产业结构的弊端也将日益凸显,资源不足很快将会成为制约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四)资源枯竭城市问题严重

长期以来由于环渤海部分地区矿产资源缺乏计划性的过度开采,造成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问题严重。一方面,在矿产资源开发中,乱采滥挖现象比较严重,破坏了城市环境;另一方面,本地区长期以来资源加工程度较低,资源低效率耗费,加剧了资源枯竭进程。就铁矿石而言,生铁产量占全国总量的比

例远高于成品钢材所占比例,资源开发利用以生产材料和初级产品为主,技术水平低,附加值少。以辽宁省为例,一些依托矿产资源开发建立起来的城市,近几年,因为煤炭、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萎缩,开采成本增加,使城市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随着资源日渐枯竭以及其他一些矛盾,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将面临更大困难。

三、环渤海地区与蒙古的矿产资源合作

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矿产资源约束,使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和挑战。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紧缺矿种,充分发挥区域地缘优势,实施矿产资源全球化战略成为其必然选择。

(一)环渤海地区与蒙古合作的互利性

蒙古国资源丰富,可投资领域十分广阔,自然资源开发的全球化趋势和蒙古自然资源开发政策也为此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蒙矿产领域的合作符合双方的需求,具有互补互利的双赢性,是谋求双方共同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首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环渤海地区的资源压力。选择矿产资源丰富而与环渤海地区接壤的蒙古作为矿产资源供应地,符合生产要素跨国优化组合规律。在当前我国矿产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为解决发展与资源的矛盾,投资开发蒙古国的矿产资源,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其次,合作开发蒙古的矿产有利于蒙古的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蒙古国矿产丰富,但基础设施缺乏,蒙古希望有一个长期可靠的市场和开发资源所需的资金和技术,而与其毗邻的环渤海地区则是我国矿产冶炼与重工业基地之一,可以通过资源合作为其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三,环渤海地区的开发开放战略为与蒙古国的矿产资源合作创造了有利

的机遇。区域战略功能的实现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经济国际化。在全球化的大潮中,要在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社会生产所需80%的原材料、95%的能源和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均来自矿产资源。作为稀缺的和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约束限制着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对经济发展会产生较大影响。

一、环渤海地区的矿产资源分布及开发现状

环渤海地区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大多数矿产资源的产出量较高,从全国范围来看,可以划入资源依托型经济区。与全国其他经济区相比,铁矿、菱镁矿、自然硫、金刚石、黄金等储量和产量都居于前茅,海盐资源也很丰富,全国四大盐区有三个位于环渤海地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从省市的分布看,北京市矿产资源赋存条件在世界各国首都中是少见的,其矿种数、探明储量等在我国的各大城市中也是得天独厚的。北京市目前已发现的矿种有67种,矿库、矿点产地476处,列入国家储量表的矿种有44种。天津市矿产储量相对丰富,原盐、煤等矿产资源30多种,在我国大中城市中具有比较优势,固体矿产以非金属为主,主要有水泥石灰岩、大理石、天然石等,金属矿产少,已勘探的矿产地多为小型矿。河北省各种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开发利用比较充分,主要分布在石家庄、唐山、秦皇岛、沧州、廊坊等地。辽宁省濒临太平洋成矿带的北缘,矿产种类繁多,储量丰富,是我国矿产资源密集、开发较早、利用程度较高的省份,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硫、岩盐、锰、滨海砂矿等,其中,滨海砂矿主要品种有金刚石、沙金、锆英石等,沙金矿主要在鸭绿江口,金刚石矿主要在长兴岛沿海。山东省资源丰富,种类多,储量大,质量优,分布广泛,全省已发现矿产128种,占全国已发现矿产的78%,

在已探明的74种矿产中,有-30多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其中,居第一位的有黄金、自然硫、石膏等,境内含煤地层面积5万平方千米,兖滕矿区是全国十大煤炭基地之一。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已发现134种,探明一定储量的矿产有93种,其中63种矿产的保有储量居全国前十位,有29种矿产的保有储量居全国前三位。立足于自身自然资源优势特点,环渤海地区各主要区域按照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和比较优势,形成了自身的产业结构。各省市均为传统资源依托型,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受资源约束强。

二、环渤海地区经济增E仍受矿产资源约束

(一)矿产资源供应相对不足尽管环渤海地区矿产资源储量巨大,在全国属于资源型和消费型经济区,但人均资源相对贫乏,资源紧缺状况将长期存在。由于环渤海地区人口密度大,城市数量多,城市产业高度集聚,这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都带来了较大压力,密集的人口对区域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造成了极大压力,从而使矿产资源成为环渤海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2006年,环渤海经济区人口估计已达2.6亿,到2010年将超过2.8亿。环渤海地区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仅仅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但还未达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0%。可以看出,经济很快就会受到资源边界的束缚。

(二)矿产资源消耗较高

长期以来,环渤海地区主要依靠粗放经营拉动经济增长,扩张的速度很快,但经济效益不理想。从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来看,主要是依靠高消耗资源、粗放式经营的经济发展之路,粗放经营的直接表现就是资源消耗高,产出低,效益差。环渤海地区的能源利用率只有30%,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4倍。天津市矿产资源品种少、储量小,人均占有量是全国的17%,矿

产资源总回采率仅为30%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二次能源利用率仅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35%,每年因资源浪费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0亿元。各类矿山企业,包括一些大型企业矿山采选水平、综合回采率均低于标准水平。如_-内蒙古煤炭资源开发的回采率仅为45%,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65%的水平,铁矿的回采率为65%左右,也低于全国水平。

(三)资源不足制约了优势产业发展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工业区之一,该区工业规模庞大,已建立起能源、冶金、机械、化工等强大的重工业部门,成为我国最大的重化工业基地之一,其中钢铁、石油、化学工业、机械、电子和建材工业都很发达,是我国石油、钢铁、化工、重型机械、造船和煤炭等工业的重要生产基地。依托该地区原有的工业基础,环渤海保持了钢铁、原油、原盐等资源依托型产业优势。冶金、机械、石化、能源、电子、仪器等行业是环渤海地区产值对区内生产贡献大,区位商较高的的优势产业。但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这种产业结构的弊端也将日益凸显,资源不足很快将会成为制约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四)资源枯竭城市问题严重

长期以来由于环渤海部分地区矿产资源缺乏计划性的过度开采,造成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问题严重。一方面,在矿产资源开发中,乱采滥挖现象比较严重,破坏了城市环境;另一方面,本地区长期以来资源加工程度较低,资源低效率耗费,加剧了资源枯竭进程。就铁矿石而言,生铁产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远高于成品钢材所占比例,资源开发利用以生产材料和初级产品为主,技术水平低,附加值少。以辽宁省为例,一些依托矿产资源开发建立起来的城市,

近几年,因为煤炭、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萎缩,开采成本增加,使城市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随着资源日渐枯竭以及其他一些矛盾,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将面临更大困难。

三、环渤海地区与蒙古的矿产资源合作

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矿产资源约束,使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和挑战。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紧缺矿种,充分发挥区域地缘优势,实施矿产资源全球化战略成为其必然选择。

(一)环渤海地区与蒙古合作的互利性

蒙古国资源丰富,可投资领域十分广阔,自然资源开发的全球化趋势和蒙古自然资源开发政策也为此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蒙矿产领域的合作符合双方的需求,具有互补互利的双赢性,是谋求双方共同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首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环渤海地区的资源压力。选择矿产资源丰富而与环渤海地区接壤的蒙古作为矿产资源供应地,符合生产要素跨国优化组合规律。在当前我国矿产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为解决发展与资源的矛盾,投资开发蒙古国的矿产资源,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其次,合作开发蒙古的矿产有利于蒙古的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蒙古国矿产丰富,但基础设施缺乏,蒙古希望有一个长期可靠的市场和开发资源所需的资金和技术,而与其毗邻的环渤海地区则是我国矿产冶炼与重工业基地之一,可以通过资源合作为其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三,环渤海地区的开发开放战略为与蒙古国的矿产资源合作创造了有利的机遇。区域战略功能的实现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经济国际化。在全球化的大潮中,要在短时间内使环渤海的经济规模、经济增长质量和产业竞争力得到

迅速提高,就要对资源禀赋和物质资源从全球角度进行充分挖掘,从而为保持和推动本地区产业竞争优势创造条件。

由此可见,蒙古是我国“走出去”开发利用国外矿产资源的最佳选择区域之一,中蒙在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具有互利性和广阔的合作前景。

(二)环渤海地区与蒙古合作的可行性

环渤海地区与蒙古在矿产领域的国际合作不仅是互利的,也是可行性的,而且具有相当好的基础和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环渤海地区发展战略看,地处环渤海地区中心位置的天津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总体布局,表明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已经由地区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同时国家又进一步提升了天津的城市功能和定位,提出要把天津建设为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这对于促进环渤海区域合作、加快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滨海新区面向东北亚,是欧亚大陆桥最近的起点,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内陆国家的出海口。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对带动整个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与蒙古在矿产领域的合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有利于提升双方以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共同发展战略。

第二,从产业结构和产业体系方面,环渤海地区的产业重型化趋势需要蒙古资源支撑重其发展。北京市将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石化新材料等传统制造业列为重点发展领域。天津市根据经济结构特点所决定的产业发展路径依赖,将以石化、汽车制造、钢管钢材等传统制造业为基础的现代制造业作为产业结构的主导部门。辽宁省以装备制造业为第一产业。河北省当前工业仍属于自然资源依赖类型,基本形成以煤炭、纺织、冶金、建材、化工、机械、电子、石油、轻工、医药等产业为主体的资源加工型工业经济结构,采掘业及相关加工

业产值比重较高。山东省以矿产资源与矿业开发为依托,形成了多产业、多门类、多层次的工业体系。环渤海地区整体产业重型化的特点决定了与蒙古开展矿产资源合作的长期可行性。

第三,从地缘经济角度看。内蒙古自治区作为环渤海地区与蒙古接壤的省份,区位优势明显。内蒙古自治区边境线中蒙段3200公里,占我国与蒙古边境线4600公里的70%,是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带的资源腹地和实施向北开放战略的主要通道。由于历史的渊源,作为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与蒙古国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这也是得天独厚的沟通条件。第四,从环渤海的综合交通条件看。环渤海地区处于“欧亚大陆桥”集装箱国际运输的两条国际交通通道——欧亚大陆桥和跨太平洋海运的连结点上,是欧亚大陆桥的东部必经之地。区内的港口群起到了欧亚太陆桥东部桥头堡的作用,众多港口可作为大陆桥上岸的起点港。环渤海地区港口群的疏运体系比较完善,特别是铁海运非常发达,在欧亚大陆桥集装箱国际运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天津港作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内陆腹地覆盖三北地区并辐射蒙古等国和地区,为蒙古进一步利用中国天津港出海口创造了十分便利的条件。二连浩特口岸是第二条欧亚大陆桥上的桥头堡,也是我国陆路连接欧亚最捷径的通道。通过环渤海的港口群和大陆桥运输,也可与蒙古的原材料和市场联系起来。

四、环渤海地区与蒙古实现合作双赢的举措

对于环渤海地区而言,应站在建立我国矿产资源安全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与蒙古合作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重要意义,而矿产领域巨大的互补性决定了双方可以找到互利性合作的途径和方式。应从矿产资源地缘政治角度出发,加

强作为资源国的蒙古与我国消费地环渤海的合作,组织矿产、国际关系及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专家和学者研究蒙古的国情及其矿产资源战略,跟踪前沿,把握动态,针对在中蒙合作领域中不可预测的变化,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应对突发事件,选择适当的合作方式。

(二)加快制定优惠的投资政策

针对境外资源类等投资方面存在的缺乏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风险意识不强,政府应增加优惠贷款、优惠买方信贷、对外担保、对外结算等一揽子金融服务。环渤海应制定地区性的鼓励扶持政策,对购买矿权和深入勘探以及矿山开发给予财政贴息的鼓励扶持政策。围绕我国紧缺的铜等矿种,加大高风险投资,降低蒙古资源开发投资行为的安全成本。出台地方关于对俄蒙经贸合作特别是开发俄蒙资源类项目的相关鼓励优惠政策,综合运用利率、信贷和资金扶持政策,如出口信贷政策、对境外投资企业的贷款贴息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对购买矿产开发权的企业予以一定的财政补贴等。

(三)规范和整合对蒙古矿产的开发秩序

对蒙古国丰富的矿产资源,我国企业的开发热情很高,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对蒙矿产开发投资过热和无序现象,经营中存在的短期行为和境外无序竞争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中国企业竞相争夺蒙古国矿产资源开发项目,互相抬价,恶性竞争,损害国家整体利益。因此,应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入手,支持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到蒙古国投资开发,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合理确定介入的区域和部门,以便强有力地与外国企业进行竞争,力求在蒙古资源市场占领有利地位,使开发蒙古资源成为有序的战略行为。要看到在蒙投资的广阔前景,绝不能只看重眼前风险和短期利润的回报,而忽视和主动放弃长期市场。

(四)推动生产要素的复合转移

生产要素的复合转移是当前国际经济合作的一大特征,其目标是通过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来实现全球资源的合理配置。近年来,我国企业在蒙古矿业的投资额越来越大。自1998年以来,中国一直为蒙古国最大的投资国,截止2005年底,中国在蒙古矿业的投资总额达到3.6亿美元,占中国在蒙古总投资的53%。在合作开发资源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投资风险较大等各种不稳定因素。为了稳定双方矿产开发的长期合作,在加速境外投资的同时,应通过生产性投资产生的需求效应,积极参加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带动生产设备和劳动力等其他要素的流动,以最终实现综合发展的经贸合作新局面。

(五)加强道路和交通建设

蒙古连接我国的铁路大多是单线,而且年久失修。目前,只有一条从俄罗斯穿过乌兰巴托到中国二连浩特的单向铁路,大量矿产品开采加工出来后很难运出去,交通发展严重滞后成为蒙古振兴经济的最大障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难以满足两国开展长期合作的需求。加强中蒙边境的公路和铁路建设,提高运输能力,是矿产资源等大宗货物流通的重要保证。

环渤海地区与蒙古国地缘相近,资源互补性强。根据蒙古实施的引进外资、发展采矿业、振兴经济的战略,合作开发蒙古国矿产资源是双方的需要,利益的共同性和需求的互补性决定了矿产合作可以成为环渤海地区与蒙古合作的主旋律。环渤海的矿产资源约束及与蒙古合作的探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