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虎医案

范文虎医案
范文虎医案

范文虎医案

(范文虎

范文虎(1870—1936),原名赓治,字文甫,后改名文虎,鄞县县城人。20岁为县学附贡生,因直言无讳,被取消附贡生资格,遂绝仕进,移志医学。初从其父范邦周学疡伤外科,后游学扬州,遇一高僧,得传疡伤外科秘方及针灸医术。复潜心研读《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吸取名家实践经验,医术锐进。治病斟酌古今,好用竣剂,处方常出人意外,一方用药多至五六味,少则一二味,屡获奇效,因是医名日著,浙东民间至今尚传其诊治奇例甚多。1919年发起成立宁波中医学研究会,任会长。1927年,宁波霍乱流行,于大沙泥街开设中医时疫医院,到船埠分发防疫药方,救治病人众多。性怪僻,言行背常,自称“鄮西古狂生”,人称“范大糊”(意呆傻),曾以“水深波浪阔,人少畜牲多”,“但愿人长寿,何妨我独贫”作新年门联,又书“范太公在此百无禁忌”语贴客堂壁。于贫病求医者不收诊费,方笺加盖私章,嘱至某药店取药。自奉节俭,行医40余年,家无余资。重视培养中医人才,先后受业50余人,多有所成。性好读书,涉猎经史百家。工诗文,擅书法,甬上士林誉其医理、诗文、书法为“三绝”。卒后所置医书入藏天一阁,有《千金要方》、《伤寒来苏集》、《外治秘要》等眉批本20余种遗世,弟子整理出版有《外科纪录》、《范文虎医案》、《范文虎学术经验专辑》、《范氏医案征求稿》等,另有诗稿一册。)

范文虎(1870~1936),名赓治,字文甫,晚年得汉虎印一方,乃易字文虎,自号“古狂生” ,浙江鄞县人,家世业医,范氏先攻儒学,弱冠而为县学贡生,后肆力于医。《鄞县县志》载:“先生初擅疡伤,继专精内科。主古方,好用峻剂。”悬壶宁波四十余载,为浙江著名中医。生平不拘小节,不畏权势,时人以其玩世不恭,咸称为之范大糊。范氏一生忙于诊务,不暇著述。曾批注《千金》、《外台》、《来苏集》等医籍二十余种,殁后遗赠天一阁。

范氏医案不拘格式,随笔写就,如说如话,不硬做文章。有只书一二字者,点到病机即止;有时走笔疾书,瞬息数百言者,其中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更载有误治病例,一无掩饰,犹属难能可贵。

范氏论病处方,范氏处方不拘一家之言,对汉以下的学术流派能兼收并蓄,取其精华。案中有用仲景方者,也有用后世王清任方者,特别是王氏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通窍活血汤及补阳还五汤应用尤频。范氏好用成方。认为成方乃古人已取得的经验,君臣佐使齐备,如能斟酌加减,可事半功备。范氏处方用药精练。通常五六味,少则二三味,谓:“用药如用兵,将在谋而不在勇,兵贵精而不在多,乌合之众,虽多何用?治病亦然,贵在辨证明,用药精耳。”且药量轻重有度。麻黄或用至八钱,或仅用三分,时医讥其用药太奇,这不知此乃范氏之经验所在,他尝谓:“余平生用药大都有据”。并赋诗道:“尽说狂生太好奇,傥来事事出人思”。

医案来源:①先师范文虎先生临床经验简介,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上海科技出版社,19 62;②著名老中医范文虎治疗吐血医案选,上海中医药杂志,(9):10,1984;③著名老中医范文虎治疗痢疾的经验,上海中医药杂志,(7):7,1983

〔案1〕

李孩湿热泄泻。

白虎汤加葛根三钱。

编者按:当有身热、烦渴、多汗、苔干诸气热证,且大便虽溏泄而无肛门灼热,无脓血便,苔亦不黄腻,重用辛凉以解肌表之热。

〔案2〕

周善数黄疸不透达。

麻黄六钱生石膏一两炙甘草二钱生姜三钱红枣八枚

编者按:此为越婢汤。以方测证,当有脉浮不渴,自汗,无大热,恶风诸风热证。

〔案3〕

圆城和尚腹痛下利,脉沉紧,舌淡白,寒居七,食居三,当用辛温酸收法。

四逆散各二钱五分加薤白一两五钱五味子八分姜炭一钱五分

编者按:腹痛下痢的方药甚多,是葛根芩连汤?或承气汤?或白头翁汤?此案关键在脉沉紧,舌淡白,均与以上三方之脉舌不同。沉为气郁食滞,紧为寒,舌淡白为实,故曰寒居七,食居三。四逆散加薤白治痢,为《伤寒论》古法。

〔案4〕

吕梅卿兄霍乱寒症,舌灰脉伏。

厚附子一两西党参一两生冬术八钱姜八钱炙甘草五钱桃仁三钱红花二钱

编者按:此附子理中汤加桃仁、红花,温阳救逆活血法。想必舌质暗淡,面色青灰。

〔案5〕

翁布标寒性霍乱。

厚附子四钱淡干姜三钱炙甘草三钱肉桂一钱丁香二钱

编者按:此四逆汤合丁桂散,为温中之剂,非仅用于霍乱,凡虚寒性腹胀腹痛、呕吐、泄泻均可使用本方。

〔案6〕

张老婆婆身热下痢,脉濡弱,此湿陷也。

清震汤。

〔案7〕

朱丰年脉软苔腻,阻气者湿。

升麻、葛根各二钱茅术一两荷叶一张

编者按:此清震汤去甘草,出自《症因脉治》,为治湿阻清阳之头痛,范氏则还用于同属湿阻的身热下利(上案)等。

〔案8〕

孔师母血府有瘀,瘀久化热,热逼则吐血,自然之理也。

血府逐瘀去桔梗,加参三七三钱、丹皮三钱。

编者按:瘀热吐血,当有血色紫暗,胸闷痛,心烦不安,舌瘦质暗诸症。

〔案9〕

周友三思虑郁结,久则气与血迸而瘀,苦不寐,痰中带血。

小生地三钱淮牛膝三钱桃仁三钱红花三钱川芎一钱五分炒枳壳三钱赤芍三钱归身三钱炙甘草一钱柴胡一钱

编者按:此即王清任血府逐瘀汤。

〔案10〕

蒋右痛经,舌淡,脉沉迟,血瘀有寒。

小茴香一钱姜炭二钱玄胡索三钱炒五灵脂三钱没药二钱川芎二钱归尾三钱生蒲黄三钱(包) 官桂一钱五分赤芍三钱

编者按:此王清任少腹逐瘀汤,为治妇人痛经、不孕、月经不调的著名验方。

〔案11〕

孔××吐血频频,其色鲜而红,舌质红绛,脉弦而数。胸闷气闭,血府有瘀,瘀久化热,热逼则吐血,自然之理也。

大生地一两大熟地一两丹皮三钱参三钱三钱荆芥炭一钱

二诊,服昨方,吐血见瘥,守前方。

编者按:此亦吐血,而不投血府逐瘀汤加减者,是血热之象明显之故。

〔案12〕

林×吐血盈盆,脉沉,舌淡白,气虚血脱之候。温则生,寒则死,生死自取。

西党参八钱冬术一两姜炭二钱炙甘草三钱附子三钱茯苓三钱童便二杯

二诊:吐血已减。

附子三钱党参五钱白术五钱甘草二钱炮姜二钱三七一钱真阿胶二钱三诊:血止。附子理中汤中当归三钱。

编者按:此患者必已服用寒凉药而不效,又畏服温热药,故有“生死自取” 之句。附子理中汤加童便为昔时常用之法,当今遇此急症,宜中西医结合治疗为宜。

〔案13〕

王××温病热极,迫血妄行,吐血满碗,舌红苔黄,腹满便秘非泻甚火,撤其热不可。

玄明粉四钱生大黄三钱玄参四钱川朴一钱炒枳壳二钱麦冬八钱鲜生地八钱小生地八钱

编者按:增液承气汤,热养阴为根本之治。

〔案14〕

某咳呛吐血,间息而作,已有月余。脉沉而涩,舌微红,面有滞色,非一派凉药所能了事。以血得凉而凝,凝而有瘀,既瘀,未有不吐血者。如吐血属身热,热伤络道,迫血妄行,宜当别论。

桃仁三钱象贝三钱红花三钱赤芍三钱当归三钱小生地三钱炙甘草一钱柴胡三钱川芎三钱怀牛膝三钱炒枳壳二钱

编者按:如此议论方药,不落俗套,血府逐瘀汤治咳血止血,为范氏临床擅长。

〔案15〕

唐曹氏寒哮。

半硫丸每日十五粒,分三次吞服。

编者按:半硫丸由半夏、硫黄组成,原治阳虚便秘,范氏用治寒性哮喘,颇有巧思。

〔案16〕

楼师母素有哮病,今因寒盛故增剧。

桂枝汤加厚朴、杏仁。

编者按:此方悉尊仲景。

〔案17〕

方妈妈痰。

半夏陈皮茯苓桂枝甘草白术栝蒌霜

编者按:此二陈汤合苓桂术甘汤,是治痰饮之正法。

〔案18〕

章中序本属疝气,气虚下坠则剧,今气升而湿陷不清。

五芩散倍冬术加薏仁一两橘核三钱

编者按:当伴睾丸肿胀,舌且胖大。

〔案19〕

焕章兄脉紧而沉,舌淡白,寒湿入络,腰酸脊痛。

茯苓一两白术一两薏仁一两桂枝二钱车前子三钱

编者按:治腰痛勿泛投壮腰补肾,而从通阳利湿入手,且重用苓、术,值得借鉴。

〔案20〕

朱师母失音多时,前方皆从阴虚着想不效。今舌淡白,眼胞灰黑,寸口脉闷而短。

小青龙汤三分泡服。

编者按:此种失音不很多见,想必是久服凉药,邪机郁遏不达所致。

〔案21〕

吕姑娘寒邪上冲。

桂枝汤加茯苓五钱。

〔案22〕

陆老婆婆受寒屯食。

桂枝加附子汤再加枳壳二钱。

〔案23〕

竺女热结于内。

桂枝汤加大黄三钱,枳壳二钱。

编者按:以上三案均取法于《伤寒论》。药味简略,当结合仲景原文研读。古方亦能治今病,这也是范氏医案给我们的启发。

〔案24〕

陈师母风中于腑,猝然而倒,牙关闭,遗溺,症到危险极巅,幸脉尚不散。

生黄氏一两赤芍三钱归身二钱地龙三钱桃仁一钱红花二钱淡附子三钱炙甘草二钱竹沥八钱(冲) 生姜汁半匙(冲)

〔案25〕

邬右半身不遂。

生黄芪二两当归三钱西党参四钱白芍三钱甘草一钱地龙二钱川芎三钱桃仁一钱红花一钱附子一钱

编者按:此为王清任补阳还五汤加减。此方治脑梗塞颇效。

〔案26〕

屠康候中气无权,虚阳得升,轻则悸眩,重则不寐。治之者当补其本而伐其标,久则气充于体,非但病愈,直养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未始非我辈所造之境地。

近效术附汤煎服。后用生于术二斤,每日服一两,加枣四枚,后加生黄芪,一两起,二两止。

编者按:此眩悸不寐,均由脾虚饮停所致。究其证,必有身重肢困,舌胖苔白诸症。白术“主湿死肌”(本经)“消痰水”,为脾虚饮停之要药。

〔案27〕

黄二姐筑提防以塞来流。

西党参三钱黄芪八钱姜炭三钱归身三钱冬术三钱炒甘草三钱真阿胶三钱青皮八分

编者按:此为治崩漏之方。

范文甫外传

范文甫(1870~1936年),名赓治,字文虎,浙江鄞县西乡人。自幼聪慧好学,才智过人,初习举子业,后无意仕途而弃儒从医。执医四十余年,蜚声杏林,门墙桃李,遍及江浙,为近代著名医学家。因其平时不拘小节,大智若愚,而有“范大糊”之雅号。又因其医理、书法、诗文被申甬士林誉为“三绝”,故又有“医林怪杰”之称。

扶贫济弱

冷相权贵

范文甫之父立足商界,颇有家底,但他素来勤俭,不图虚荣,终年一身对襟长衫,头戴卷边铜盆帽,脚穿布僧鞋,慈眉善目,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为人慷慨大方,古道热肠,当时甬地中医挂号概收六角,而范氏认为门诊之人,以贫病者为多,故只收四角加6个铜板。若遇特困者,常免费诊疗或解囊相助,如一理发业者,家徒四壁,因劳成疾,范氏获悉后,非但免却其诊金,还授以人参以慰之,令人好生感动。凡邀其出诊者,无论酷暑之日或凛冽之夜,必欣然前往,从不推诿。同时又与药铺约定,赁范氏盖章处方,可向其免费发药,每于端午,中秋,岁末再由药铺直接向范氏结算病家赊欠之费。范氏就是以这样的方式不断资助贫苦大众,有时竟几乎倾其所有,但他仍不以为意,乐在其中。他曾自书春联:“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充分体现了一个大医家高尚的医德风范。

范文甫襟怀坦荡,耿直,豪爽,有古侠士之风,对富贵权势,冷眼相待,刚直不阿。时值军阀张宗昌,拥兵数十万,其名显赫,患小疾邀范文甫就诊,范氏察色按脉,遂书一方,张嫌其处方案语简短,药味精少,药价低贱,范氏反讥之:“用药如用兵,将在谋而不在勇,兵贵精而不在多,乌合之众,虽多何用!”四座惊骇,范氏仍旁若无人,谈笑自如。镇海当地有一吝啬巨富,其妻难产,两昼夜未娩,奄奄一息,乃邀范氏急诊,范氏诊后,笑曰:“不妨,我自有良方催产。遂拟方猪肉百斤(须急宰),取四蹄,大锅煎汁,顿服一大碗。主人照办,果顺产一婴。同去门人问范氏:“活宰猪肉与市售有何区别?”范氏笑曰:“守财奴视钱为命,不如令其破钞,大家享享口福。”肉汤催产,其方出自《王孟英医案》,范氏不仅运用自如,解救危急,同时又贬罚巨富,一举两得,令人捧腹。

博学渊源

乐育英才

范氏博学识广,经史子集,诸子百家,无所不晓,又擅书画,工诗文,平素喜欢与文学、艺术之士交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其诗意隽永,往往有独到之语,读来如行云流水,琅琅上口。

范氏为振兴中医,不遗余力,奔走呼号,组织成立了宁波中医研究会,范氏任会长,研究会所编《中医新刊》杂志,在江浙等地的影响颇大。由于范氏的医誉迭起,慕名求学者接踵而至。范氏遂办起中医学习班,传授中医知识,他非常赞同孙思邈关于学医入门前,先要:“读五经,读三史,读诸子,读庄子”的主张,在授徒五年期间内,不但要求学生,必须熟读《内》、《难》、《伤寒》、《汤头歌诀》等经典著作及基础理论,还聘请慈城杨季眉等文坛宿儒,教授“四书”及古文、经史、书法等课程,并亲自给学生上课。《墓志铭》载有“黎明,先生据案高坐,令诸生徒,背诵所习书文,琅琅满室中,其时病者方环集,先生则为之处方,问寒耶?热耶?众徒伺其后背诵之,或脱漏一、二字,即责其补上,边听边纠,已即又为处方,如是者习以为常。”生动地记录

了范氏严格授课督教之情景。当弟子满师之际,范氏还书赠条幅,殷殷寄语:“医道虽小,人命关焉,常存不足之心,自有日进可观。若稍自满,非吾所望于尔焉。”由此如吴涵秋、张百利、江晓楼、虞志瑞等一批在学术上有所造诣的杰出杏林学士皆在范氏门下脱颖而出。

仁术济世

誉满医林

范氏一生治学严谨,医术高超,力挽重危,治人无算。某年夏秋霍乱流行猖獗,沿户相袭,生灵涂炭。危急关头,范氏挺身而出,办起临时防疫医院,范氏亲任院长,同时又聘请沪上名医祝味菊为副职,率弟子及中医药界义士轮流值班应诊,院内设病房百余张以安置危重患者。范氏置生死于度外,朝夕两次亲临诊察,探视病势疫情,即时处方煎药,同时又亲自制定预防霍乱的协定处方,大力普及预防知识,一时前往索方者不计其数。医院开办了个半月,挽救了无数生命。

范氏好学不倦,尤其是《内经》、《伤寒》等经典医籍,无不穷微极本,因而临床运用取舍自裕,左右逢源。如治一徐姓巨商,苦不寐,甚则终夜难合目。前医迎合富人心理,迭进健脾养心补血之剂,历治罔效。范氏据其述经营棉纱事业,日夜操心,揣测市场行情,观其面色苍白,却神采飞扬,双目隐隐现红丝,舌体胖,脉来两关均弦长。乃谓:“夫子之症,形气有余,脉气亦有余,何可犯实实之戒?《素问·玉机真脏论》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颠疾?,当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遂授血府逐瘀汤去桔梗,加参三七,一服即卧泰然,连进十五剂,乃得深睡。时隔二月,恙又作,复来索原方医治,范氏察其口苦咽干,舌红苔黄,两关尚弦,由此辨证,同为失眠,但缘由有别,此乃肝火旺而魂不入舍,上走空窍不得睡。不泻其龙雷之火,卧岂能宁乎?遂用龙胆泻肝汤,五剂安宁。

范氏不仅善用经方,而且亦好用时方成方,素以组方精炼而著称,他最反对胸无定策,漫无主见,杂药乱投之庸医。主张处方用药灵活应用,应重则重,当轻则轻。如范氏以“越婢汤”治风水、黄疸,麻黄常用至六钱;曾治一小儿麻毒内陷之险症,麻黄竟用至八钱,由于症结洞识,用药果断,故收截断顿挫之效。当时沪上丁甘仁、徐小圃等名医,亦为之叹服。但范氏用小青龙汤治失音案,麻黄、桂枝仅用三分,谓此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其轻而扬之”之旨意也。由此可见,范氏虽好投峻剂,但轻重有度,法有所宗,决非炫人耳目,标新立异。

范氏思路敏捷,诊病识证,细心观察思考,每从其周围环境中寻求病因与病源,如在范氏医案中所载天童一小和尚,忽然暴哑不能言,以手指喉,又指胸腹,作无可奈何状。范氏询问同来和尚,得知小和尚上山管竹笋,喜食山中鲜果、鲜草,由此范氏推知,小和尚为误食生半夏中毒所致,随即处方生姜三钱,白蜜三钱调和,煎汤服之,三服而瘥,其才思过人,可见一斑。范氏众多的医疗轶事,如用向日葵子以阳克阴;闻香果落,用红灵丹以治疗食桃李所致肿胀;诈病诈医等等,合乎医理,饶有风趣,至今仍在甬申之地传为美谈。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200020) 郑雪君

《医案》四则

《医案》四则 [教学目的] 1.掌握文中生僻字的读音;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字、异体字;掌握文中重点词语;掌握文中重点语句的今译;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活用及语序变化等古汉语语法现象。 2.通过所选医案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医案是我国医学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医案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应很好地学习继承。 3.了解古代医案的体例及内容。。 [教授方法] 教师讲授为主,讨论式为辅。 [教授学时]2学时 [教学内容] 一、生僻字 衽癸浃亘愠桴簧苕闾隧 二、繁体字 儀憊覺務參劇豈斂遲攝慮複濕滅 三、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1、乃以袵()席以荐阙其中。 2、朋游譁()然议之。 3、芍药等补剂十余贴()。 4、遂不复致辨()。 5、受误之害甚钜()。 四、重点词语 1、(天)甫(明) 2、凡(一再行) 3、滞下 4、袵席 5、(及)荐 6、阙(其中) 7、浃(旬) 8、亘(昼夜) 9、泠然 10、顾(投) 11、(补)完 12、霍然 13、敛袵 14、噬脐 15、咎(以轻用) 16、初(不言) 17、责(效) 18、(自)讼(曰)19、如鼓应桴 20、(为)厉 21、系铃解铃 22、速(之) 23、簧鼓 24、(甚)钜 25、帏薄 26、小水 27、解维 28、土物 29、比比 30、以邻为壑 31、令(侄女) 32、汛愆 33、(不)宣 34、豁(痰) 35、(奚)白 五、指出语法现象 1、乃以袵席以荐阙其中。 2、时朱彦修氏客城中。 3、但日服而病日增。 六、今译: 1、时朱彦修氏客城中,以友生之好,日过视予,饮予药,但日服而病日增。 2、子南晨诣,愠形于色,咎以轻用河车,而盛称此友先识,初不言曾服凉 药,且欲责效于师,必愈乃已。 3、医者不知发汗行水之法,惟以疏利之药利之,肿或减,而无尾闾之泄, 犹以邻为壑耳。如久服疏利之药,则正气日消;水留日久,则火土渐灭。然后以此法行之,无济于事矣。 4、此痰气凝滞,经隧不宣,病由安坐不劳,法以豁痰流气,勿投血药,经自流通。 七、阅读 張子心弱冠病瘵其證咳嗽下午熱從兩足心起漸至頭面夜半乃退面色青形羸氣促交睫即梦遺奄奄一息孫診其脈左寸短弱右關略弦餘皆洪大因許可治病者曰醫皆謂火起九泉者死大

第009课~麻黄汤类方~《类方讲伤寒》

《类方讲伤寒》汉传中医免费教学群 2015-12-01 xx类方: --------xx老师主讲: 各位同学,今晚我们接着上课哈。葛根汤葛根汤加半夏葛根黄芩黄连汤。 1、xx汤 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桂枝(二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相关条文: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现来看条文:太阳病?--应该是太阳外感伤寒(证据:条文后诉无汗,并且葛根汤中的君药是对治太阳伤寒证)项背强几几:就是患者感觉到从腰的上部到脖子这个区域呢,紧张,酸痛,簌簌的,象有虫子或者风一样的窜。他严重了就要抽筋了,就是痉挛啊,那就要发展为“痉证”了。几几(疏音),也有解释为“酸唧唧”的那个样子。出现这个症状的原因呢,就是风邪损耗津液,津液不养肌肉了。 无汗恶风:提示是太阳外感伤寒表证。这条是说外感风寒,出现了无汗怕冷怕风等一系列太阳伤寒证,但是津液受损出现了轻微的阳明热,并且不能濡养肌肉故而多了项背强几几。寒邪伤人易产生肢体疼痛困重等,而风邪伤人最易损耗津液,产生津亏的烦温。所以选用了葛根汤。 君药:xx3两辛苦xx 臣药:xx2两生姜3两辛温 佐药:甘草2大枣12枚甘滋平

使药:xx4两甘苦微寒赤芍2两酸凉 太阳的伤寒证加葛根药症。又把桂枝汤的桂枝和芍药减了量。目的是用桂枝和芍药调和一下营卫。同时,减轻发汗的力量。毕竟是津液不足嘛。桂枝和芍药,还可以通上下表里,助葛根提升津液。 其他药症前几节课都已讲过了,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下葛根:葛根,甘苦微寒。《神农本草经》:主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甘滋补津液,苦涌泻病邪,微寒清热。这个药,专入阳明病位,生津液,除热,尤其是对背部脖子的“痹痛”有专门治疗作用。痹是个什么东西呢?是麻痹——阻滞不通而痛的意思。《素问》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起阴气”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能把“水热”化为津液而上达外布。 ——这也是它能止阳明里热下利的机理。这个药,本身就是升达,用四两,取偶数,是沉降到下面,去“起阴气”。因为葛根能起阴气,故而能够治疗阳明湿热下利。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者,葛根汤主之。这条和上条类似,同时说明了葛根汤能够治疗下利。 2、xx加半夏汤 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二两)桂枝(去皮,二两)生姜(切,二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相关条文: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水饮不下趋而上逆了。半夏,降逆的作用很厉害,专门止呕逆。同时用它的辛散力量,还可以发越解表,气得旁流而平冲逆。 3、xxxxxx汤 葛根(半斤)甘草(炙,二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9.问止中医大脑心与血病医案4则

问止中医大脑心与血病医案4则

01中医大脑|49岁中年男性胸痹、心胸痛,治案一则 中医上讲的“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这其实就是西医上讲的心脏类疾病。很多患者西医检查不出结果,被西医劝说回家休息即可,实际耽误了宝贵时机。 既然开始心胸痛,表示心脏正在给你发出警告信号:心脏已经开始不好了!西医尚未检查出结果表示疾病尚处于早期,恰恰是最应该下手治疗的时间。 中医讲,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等到真的心脏病发作,大概率悔之晚矣。 初诊:无诱因心胸痛,查不出病因 慕先生,男,49岁。初诊时患者自诉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前胸疼痛,去医院做胸片检出心电图均没有问题,后在老家口服中药治疗后有好转。 1周前上述症状再发加重,大口呼吸时胸痛伴随头痛,头痛以头顶为主,今天呼吸时前胸也痛、时有背痛,但是背痛不随呼吸变化。白天想睡、精神差。口苦。大便稀。有去西医诊所输液治疗,没有好转,今特来此就诊。 详细望闻问切后,发现慕先生还有容易疲惫、半夜会醒过来、夜尿、口干,并有糖尿病病史,血糖控制不佳。 舌诊:舌质暗、胖大有齿痕、有裂纹、苔黄腻。 脉诊:涩脉。

▲中医大脑 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 中医有云“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患者这是属于胸痹的范畴,把上述症状录入中医大脑后,中医大脑计算推荐处方如上图所示。解读中医大脑的方剂可知,寓意散寒养血祛瘀。 《类证治裁胸痹篇》云: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其症胸满喘息,短气不利,痛引心背。由胸中阳气不舒,浊阴得以上逆,而阻其升降,甚则气结咳唾,胸痛彻背。夫诸阳受气于胸中,必胸次空旷,而后清气转运,布息展舒。胸痹之脉,阳微阴弦,阳微知在上焦,阴弦则为心痛,以《金匮》、《千金》均以通阳主治也。 分析来看,中医大脑“通阳”的思路暗合《类证治裁胸痹篇》之本意。信心十足,开具处方后,嘱咐其注意饮食、按时休息。 二诊:心胸痛明显好转 二诊,慕先生自诉现在胸口已经不痛。大口呼吸仍有前胸疼痛,但程度较前减轻。现头摇晃

四明医案

四明医案 清·高斗魁 转自民间中医网  庚子六月。同晦木过语溪访吕用晦。适用晦病热症。造榻前与之语。察其神气。内伤症也。予因询其致病之由。曰。偶夜半。从卧室中出庭外与人语。移时就寝。次日便不爽快。渐次发热。饮食俱废。不更衣者数日矣。服药以来。百无一效。将何以处之。予曰。粗工皆以为风露所逼。故重用辛散。不进饮食。便曰停食。妄用消导。孰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若投以补中益气汤。则汗至而便通。热自退矣。用晦欣然。辄命取药。立煎饮之。旁观者。皆以热甚。又兼饱闷。遽投补药必致祸。予慰之曰。无容惊扰。即便矣。顷之索器。下燥矢数十块。觉胸膈通泰。旁观者始贺。是晚熟寐至五鼓。热退进粥。用晦曰。不谓君学问如此之深也。不然几败矣。连服补中益气数剂。神情如旧。逾日而别。 景岳云。医家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家不贵于能延医。而贵于能延真医。如此症若非东庄笃信不疑。一为旁观所阻。则必误于粗工矣。无如病家之能延真医者。不易多得。遂使医家之能愈难病者。亦不易多觏。则且奈之何哉。为之一慨。 七月初一日。用晦以室人病相邀。同黄晦木至语溪。用晦言室人病可缓治。业师徐五宜先生之长君。伤寒危甚。须即往。子为我救之。我已致之业师矣。顷之有人来言。病者晚来狂叫。晕去五六次。早起一晕竟绝。医不必往也。用晦为之痛惜。予问病来几日。云九日矣。予又问胸尚热否。曰胸但不冷耳。予语用晦曰。可救也。急趋用晦同晦木往视之。至则僵尸在床。口鼻无气。面色青黯。口噤。目闭。手撒。独唇色紫黑。予笑谓晦木曰。此人不死。阴虚症。误服白虎所致耳。切其脉。两尺尚在。时旁观者皆笑予妄。遂取人参一两。熟地二两。炮姜五钱。浓煎汤。挖而灌之。尽剂。口开面色转红。不及一时。大叫冷甚。连以热汤饮之。即发壮热。通身淋漓汗下而苏矣。此晚腹胀不便。予曰。无忧也。大汗之后。虚不能出耳。再饮药一钟即得解。次曰。其尊人五宜先生来曰,诸病悉除。但多妄言怒骂。如有鬼神驱之者。先生将何以教之。予为之调治数日不得间。因就宿其家。至夜半诊其脉曰。虚至此乎。复以大剂附子理中建中投之。数日而愈。 病热至九日。则其舌必黑。而脉之洪数无伦可知。斯时即以大剂参地养其阴。何至阳无所附。而狂叫晕绝哉。犹幸胸尚不冷。则知阳分未尽。尚得起死回生耳。彼始焉。杂用风燥以亡其阴。继焉。纵加霜雪以亡其阳。遂使虽有明哲。亦只袖手以视。而莫可施其回挽者。盖不知其几也。有活人之心者。尚其于此等案中。细加参究。将自不致有操刀之患矣。 用晦室人。患产后惊悸。初起时。见筐中绵絮。念将所生儿入绵絮中。不几闷死。即作惊恐忧患之状。后凡有所触。意中以为不耐。即忧患不止。或一端执想。数日才已。饮食不进。面少精采。服诸补心养血药无一效。至是用晦招予治之。予诊其脉曰。孩时得毋因齿病致大惊否。用晦向室人问之。曰。十岁时果曾病齿。治齿者用刀钳之。几受惊而死。子何以能识之也。解曰。脉法当如是耳。不精于象数钤法之学者不能也。少时以惊受损。伤其君火。心包气散。痰得留之。今产后大虚。痰因虚动。病端见矣。夫心为君主。主明则下安。国乃大昌。故凡七情皆由心起。今心气虚甚。痰邪侵扰。思虑亦因之多变。况喜乐气之阳也。忧患惊恐。气之阴也。阳虚则阴得乘之。又儿为其所爱。气虚痰入。则爱不得其正。因爱而过为防护之。惟恐不至。遂因而生忧耳。今先用归脾养荣八味等类五十大剂。待其气血完备。然后攻之。痰可得而去。而病不再发矣。用晦如予言治之。果愈。 惊则气散。受惊而曰因齿者。肾主骨。齿乃骨余。其尺脉必沉而散。以是欢四明脉法之精者。犹浅于窥四明者也。难其于因齿受惊因惊致损痰因虚动心由痰扰处。溯流穷源。晰辨无不精尽。先补后攻。治验更极神奇。医道中乃让此公出一头地耳。 新安程结先子病疟。每日至辰时大寒。午时大热。热即厥。两目直视。不能出声。颏脱。涎水从口角涌出不止。日流数升。至丑时始汗解。饮食不进。昏冒几绝。予往视之。皆诛伐太过所致也。投以补脾之药。不即效。延他医调治。用柴胡防风南星半夏等药。病势转剧。其家复延予治之。值医者在。予请曰。此何证也。而用前药。曰。子不识乎。此肝疟也。肝疟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予笑曰。据子述经言。当得通脉四逆矣。何用前药。予诚不识此何病。但知虚甚耳。请先救人后治病。何如。曰。子用何药。予曰。大剂参附。庶可挽回。医力争参附不便。予漫应曰。谨奉教。医始洋洋色喜而别。是夜用人参一两。黄芪二两。炮姜三钱。比晓。熟地桂附并进。次日辰时。病不复发矣。此缘劳役过度。寒热往来。医认为疟。且时当秋 令。一味发散寒凉。重虚其虚。展转相因。肝脾大败。非峻补气血。何由得生。夫病由人生。人将死矣。而乃妄牵经义。强合病人。及至处方。又乖成法。自误误人。至死不觉。悲夫。先救人后治病。以病由人生也。然病固由人而生。而人实由病而死。则欲救人。不又当先治病

颈椎病临证医案分析

颈椎病临证医案分析 本书节选自《针刀治疗与康复》系列丛书之颈椎病针刀治疗与康复,《针刀治疗与康复》系列丛书主编为张天民、吴绪平,特此声明。一、顶韧带挛縮型颈椎病 患者:童某某,女,33岁,家庭主妇,于2007年4月13日来 我院就诊。 主诉:颈项部酸痛不适1年伴左肩臂放射痛1个月。 现病史:患者1年前出现颈部酸痛,经颈椎牵引、局部理疗、口服药物(具体不详),症状可缓解,但反复发作,近1个月患者出现左肩臂放射痛,大拇指麻木,经多家医院行牵引、理疗、口服药物等治疗,症状不能缓解反而加重。 查体:颈部生理曲度变直,颈肩部肌肉紧张,广泛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头部叩击试验阴性,双上肢肌力正常,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反射正常,双手霍夫曼征阴性,双侧巴彬斯基征阴性。 影像学检查:颈椎x线片示颈曲变直,余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 治疗:第1次在局部麻醉下行颈椎大"T”形针刀松解术。针刀术毕,嘱患者俯卧位,助手牵拉患者肩部作对抗,术者正对头顶,左手前臂尺侧压在患者枕部,右手托住患者下颌做屈颈弹压手法,进一步松解颈部的粘连和瘢痕。颈托固定保护。 2007年4月18日二诊:患者述颈项部有轻松感,左肩臂放射痛也减轻大半。予以第2次针刀治疗:松解肩胛提肌止点和斜方肌肌腹的粘

连、瘢痕。48小时后颈部予以中频治疗,1次20分钟,每日1次,连续3日。 2007年4月23日三诊:患者述已无左肩臂放射痛,颈部的针眼处稍有不适。嘱予以中频治疗,1次20分钟,每日1次,连续5日;内服活血化瘀通络中药5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5日;并按颈部康复操锻炼。 2007年7月20日随访,患者诉一切正常。X线片显示颈部生理曲度恢复。嘱劳逸结合,要坚持颈部康复操锻炼。 2008年6月25日电话随访,患者诉一切正常。 按:该患者刚开始是典型的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后期又是典型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颈椎x线片分析,患者长期低头造成项韧带的积累性损伤,使项韧带弓弦结合部即项韧带的附着点的受力异常,引起颈后面和侧面的动态弓弦力学单元如斜方肌、头棘肌、头半棘肌和前、中斜角肌及肩胛提肌等软组织的受力异常,在弓弦结合部(软组织起止点)出现粘连、瘢痕、挛缩,而致患者颈项部酸痛不适,前、中斜角肌的挛缩又刺激臂丛神经而产生左肩臂放射痛。 依据针刀医学理论,该病属于针刀医学新分型中动态平衡失调的项韧带挛缩型颈椎病。按照头颈部弓弦力学系统的解剖结构和项韧带挛缩颈椎病的网络状立体病理构架,我们设计了大"T”形针刀松解术,"T”形横线针刀操作既松解了附着于枕外隆凸的项韧带止点、斜方肌起点粘连和瘢痕,又松解了附着在枕骨上项线周围的头棘肌止点、头半棘

医案分析题基础及答案

医案分析题(基础版) 例1:杨X X,男,28岁。 主诉:头痛、咽痛、发热1天。患者前天晚上与朋友到酒店吃饭,当时吃了一些辛辣食品,饭后坐摩托车回家。回到家时觉得鼻稍塞,头微痛。第二天起床时觉发热恶寒,全浮数。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要求写出方名、药物、用量、用法)(下同) 例2.张XX,女,42岁 主诉:咳嗽1周。患者一周前感冒,发热,恶寒,鼻塞,流涕。经服用感冒药后症状好转,但觉咽痒,咳嗽,痰少,微恶风,胃纳正常,大便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3:杨X X,男,58岁。 主诉:咳嗽、哮喘、痰多而稀4天。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6年。前几天因不慎淋雨受寒,突发感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胸膈痞闷,咳嗽,轻微哮喘,痰多而稀,舌淡红,苔白滑,脉浮。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4:林X X,女,42岁。 主诉:恶寒、发热、肢体疫痛2天。患者平素体质较差,常易感冒。前几天不慎吹风受寒,又被雨水淋湿,之后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瘦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痰白,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重按无力。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5.陈X X,男,19岁。 主诉:腹痛,时时下痢、恶臭清水1周。患者因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穿街走巷,贩卖爆米花度日。时

值新年,尤为辛劳,经常饮食失时,饥餐冷饮,更受风寒,遂以致病。又初因劳碌,未能及时就医,十余日后,病情加剧,始来求诊。就诊时证见脘腹痞满,疼痛拒按,时时下利,色纯青,气甚臭,口渴,舌红苔黄厚,脉滑而实。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6,刘X X,女,30岁。 主诉:右下腹疼痛,伴发热2天。患者乃某公司打字员,平素不喜欢饮水,也较少参加体育活动,有习惯性便秘和腹痛病史。近来刚好遇中秋节,病者吃过多油腻食品和食过多月饼,加上劳累过度,以致腹痛加剧,遂来就诊。就诊时见患者发热,体温38~C,右下腹疼痛拒按,右足喜屈而不喜伸,伸则痛甚,大便干结,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7.梁X X,女,35岁。 主诉:寒热往来,胸胁胀满,经水适断2天。缘患者一向月经不调,上周经来而劳累,自觉“外感”,症见恶寒,发热,头痛,咽痛。自服“感冒药??(具体不详),而病未好转。遂至月经中断,寒热往来,胸胁胀满,心中烦闷,情志抑郁而默默不欲食,食后欲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8.何X X,男,28岁。 主诉:右胁疼痛,寒热往来,呕吐黄涎4天。缘患者素有慢性胆囊炎病史,近日因饮食不节,加之感受外邪,而见右胁疼痛,恶&~nlgn~,寒热并作。曾服消炎利胆片治疗而未效。来诊时表现为胁胀疼痛,寒热如疟,发热甚而恶寒轻,口苦,胸膈满闷,吐酸苦水,甚则呕吐黄涎,巩膜微黄,小便黄短,舌红苔白腻,脉弦滑数。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五期课程:医案讲解二

经典经方第五期课程 医案讲解二 病案解析——心梗危证西医辞治厥阴法则力挽狂澜 (2017年7月14日) 刘某,女,73岁。初诊日期:2017年4月12日 主诉:心绞痛伴右侧肢体瘫痪七天。 病史简要:一周前患者因心绞痛入当地县医院治疗,第二天出现右侧肢体瘫痪,神志昏昧,诊断为“急性心梗加脑梗”,主张转 入上级医院治疗。同日转入市医院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 曾因为剧烈心绞痛注射“杜冷丁”止痛,五天后下病危而出 院回家。 刻诊:神志昏昧,时有躁动,呼之可应,可言苦楚。右侧肢体瘫痪,阵发性心绞痛掣背痛肋痛。口干口渴,饮多饮温,喉中有痰粘 滞,时时呛咳,鼻饲流食。留置导尿管,尿液深黄有酸臭气。 大便数日不行,需服泻药。腹痛,周身疼痛,时掀衣掲被,时 又喜裹衣被。夜间烦躁难眠,躁动不安,而白天又常身冷覆被,无汗。下睑暗边红鲜,目睛少神,面容暗红晦腻,唇色青紫, 腹满压痛,下肢肌肤甲错血络浮露,手足扪冷,手背有黑血点,家人挤捏后渗出黑血。舌脉:脉弦迟缓,舌紫红苔黄厚干裂。

周喜梅:栝蒌薤白半夏汤 杨维宇:大柴胡汤 郑晓岑:温脾汤 宋昱霖:温脾汤 赵胜军:栀子大黄汤 李晓旭:调胃承气苦酒汤 周帅:温脾汤 李忠渝:调胃承气加人参苦酒汤欧志穗:大柴胡汤 邓茹月:温脾汤 刘聚才:桃承气 谢雨吟:前胡牡丹汤 六病辨证:类厥阴病 病机分析: 表束+表寒+伤营 太阴伤血+水饮

阳明里热+里结+里燥+水热+外燥 方证:桃核承气汤证 处方:桃核承气汤 大黄24 芒硝12(冲入)炙甘草12 桂枝12 桃仁24 水煎服6剂 二诊:目睛已有神,精神已好转,心绞痛大减,惟在服药期间,发生过心前区及心下不适感数次,家人诉肢体功能进步,已可从容 翻身,尚不能自行坐起。口干,饮多,饮温,喉中有痰粘滞, 时时呛咳,鼻饲流食。留置导尿管,尿液深黄味重。大便四五 日一行,便燥。腹痛身痛已减。阵发性烦躁有加重现象,时冷 时热,时烦躁掀被时又裹紧衣被,无汗。下睑暗红边红鲜,目 睛已有神,面容微红已不晦腻,腹满压痛,下肢肌肤甲错血络 浮露,手背有黑血点已不容易渗血。 舌脉:脉弦缓,舌淡紫红苔黄厚舌质已润。 原方续进6剂。 三诊:心绞痛已基本不发作,肢体功能明显进步,已可在家人牵引下走二十几步。已拔除鼻饲管与导尿管。烦躁大减,服二诊方中

刘渡舟治疗心下痞、精神分裂症医案

刘渡舟教授,1978年任北京中医学院教授,并开始培养中医硕士研究生。1985年又成为全国第一批招收中医博士研究生的指导老师。他还任北京中医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教材编写委员会委员以及《北京中医学院学报》总编等职。在教学中,他辛勤工作,获得群众的拥戴。1983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985年又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从1978年至今,他历任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85年至今,任国务院学位评议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医学)成员,1987年以来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1991年更名为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医人网站博采众家之长,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及爱好者编辑大量医药文献,现转载刘老治疗心下痞及精神分裂症医案免费供同道分享,畅想传承之快。 案1:心下痞案:孙某,男,37岁。初诊日期:1993年9月26日。一年前患胃病,曾诊为“浅表性胃炎”。现心下痞满,时时恶心,噫气频频,大便溏薄。舌苔白而腻,脉弦而带滑。自诉有嗜酒之癖,辨证为酒湿伤及中州,脾胃升降失调,阴阳之气痞塞不通,而又痰气胶结,吴谦称为:“痰气痞”者是也。由于此证脾气不升则寒从内生,胃气不降则热从内起,因此治法若单纯治寒、治热、治虚、治实皆搔不到痒处。只宜调和脾胃,协调中州阴阳。《金匮要略方论》指示“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疏方:半夏15g,黄连10g,黄芩6g,干姜10g,党参10g,炙草10g,大枣7枚。患者服药4小时许,大便排泄出痰絮物,似涎如胶甚多,而恶心与噫气随之大减。服药3剂,病告痊愈。 按:半夏泻心汤是治疗寒热错杂痞的代表方。方中用芩、连苦寒以降胃气;用干姜之辛以温脾;用参、草、枣以补虚;用半夏化痰和胃降逆以消痞。可见该方集寒热补消之药于一体,清上温下,辛开苦降甘补,以达到恢复脾胃升降之目的。尤以半夏重用为君,独具涤痰开结,和胃降逆之功,正是针对痰气痞而设。故患者服药后大便排出痰絮物是不足为奇的。 案2:精神分裂症案:曲某,男,27岁。初诊日期:1991年5月29日。其母代诉:因发高烧送医院急诊。在医院狂躁不安,打骂医生,不接受治疗。西医诊为“精神分裂证”。刻下,患者精神不安,视、听、言、动,时慧时眯,烦躁而又善悲,五天彻夜不眠,大便数日未解,且泛恶不欲食。脉弦按之有力,舌质红、舌苔黄而中褐。脉证合参,证属肝胃气火交郁,火热上扰心神而致。其大便不通,舌苔黄褐则主阳明里实已成。治法:疏肝清热,兼下阳明之实。拟大柴胡汤:柴胡18g,黄芩10g,大黄2g,枳实12g,白芍10g,半夏15g,生姜15g,大枣7枚。药服2剂大便得下,烦躁得减,但舌苔尤未退净。又继服3剂,大便又泻,舌苔方得退净,且有食欲,情绪稳定。唯夜间少寐,转用丹栀逍遥散(改为汤剂)以善其后。 按:大柴胡汤主治少阳阳明并病。方由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方中大黄配枳实可泻阳明与少阳之实热;芍药配大黄酸苦涌泻,能土中伐木,以平肝胆之逆。综观全方,既疏利肝胆之气滞,又荡涤肠胃之实热;既治气分,又调血分,因此对于气火交郁之精神失常及多种急腹症功效卓著。

黄煌医生经典医案

导读西方医学铭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可知需要治疗的不仅是疾病,还有渴望关怀的人心,在真正走向医院时,我们便真的能体会,黄煌老师笔下的“两套理论”为何缺一不可了,名中医的“口是心非”,亦是“苦口婆心”。 大凡名中医,常常“口是心非”,表里不能如一。这倒不是说他们有道德问题,而是要做好中医,通常需要两套理论。 一套用来安慰病人 这一套是用于说的,用来向病人解释各种生理和病理现象,用来回答病人提出的各种问题,用来评价疗效和解释遣方用药的思路,用来安慰患者,或者有意无意地用来营造医学神秘不可测的气氛。过去的医生写脉案,现在的大医院的中医病房写大病历,大多用这种理论的一部分。 这套理论,并不是无用的空谈,恰恰相反,非常的实用,但对象必须是中国人,而且是在中国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 其中,有帮助医生发散性思维的,也有为医生的治疗方案找到理由的;有指导病人调整生活方式以养生保健的,也有的是用来疏导患者心理以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的。 面对这套理论,中国的病人在其中可以找到生命的答案,可以看到求生愈疾的希望。 这套理论用好了,其功效或如春风化雨,或如醍醐灌顶,或如当头棒喝。这套理论是什么?不是宗教,但又脱离不了宗教;不是民俗,又脱离不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不是政治说教,但也与当时统治者提倡的思想丝丝相连。

说中医是文化,就是从这里来的。人,不仅是一个高级生物,更是有心理特征、社会属性的高级生物,对此,古代的中国人是深知其中三昧的。 一套用于制定康复方案,确保疗效 中医另一套理论是用来干的。用来指导自己识别方证,用来确定处方药物的大小,用来制定康复的方案,甚至用来预测病情浅深病人生死。 这是确保疗效的理论。这套理论比较简单,说出来,就那么一点。概况地说,就是有是证用是方。 换句话说,就是当病人出现某种情况的时候,必须使用某方某药,这就叫方证相应。 《伤寒论》就是用这套理论,简单直白,没有空泛的讨论,都是充满现场感的案例。这种理论,是经验的结晶;这种理论,已经浓缩成可以诵读默记的口诀。这是临床家用的理论。经方家,大多用这种理论。 前者,放在嘴皮上,说得越响亮越华丽越好,让人越难懂越有用;后者,是藏在心中的,一般不轻易示人,越明白越简单越好。 很多人不明白中医的这套内幕,往往将说的理论,当成用的理论,悬梁刺股,竭尽全力,仍然不得真谛,依然不会看病,无不悻悻然,无不黯然失色。 也有不少优秀的临床医生,他们很能看病,有自己的看病思路和经验,但苦于前者的造诣过低,在病人面前不会解释,也会让病人怀疑不安或失望,或被同行视为“野郎中”,甚至被逐出医门。当年张子和的境遇就是这样。

傅文录-治病次第医案讲解

傅文录治病次第医案解析 (2020-1-2整理) 序言 郑卢扶阳医学给傅老师最大的几点启发就是: 一、治疗任何病,都需要一个完整的治疗次第,一方一法不现实。扶阳医学治疗次第,用傅老师的话总结就是:有邪去邪、无邪建中理中、最后益肾填精。所以,我们的处方是“套方”,也就是一整套的处方,完全按照治疗次第来开具,并非一方一法来治病。 二、扶阳医学把治病提升到“法”的层次上面了。如:切脉表证阳虚桂枝法、切脉里证阳虚附子法、表里皆虚应用附桂法、其他情况非附桂法。还有近期临证过程中经常应用的“黄连阿胶汤法”、“镇八方之法”、“藿香化湿法”、“川乌法”、“乌梅综合填精法”、“四逆填精法”等等,都有其不同的舌脉证运用指征,效果显著。 三、在脉法药一体论的基础上,又糅合了舌诊,也就是所谓的“舌脉症药相应学”,这在临证中对于临床疗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提升。我们中医四诊中的“望诊”颇为重要,其重中之重就是“望舌”。舌象的全息理论能够反映几乎人体所有五脏六腑生理病理变化,对于指导临床辨证、立法、遣药、处方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在傅老师近期的临床过程中非常多见,且病人信赖程度大大提升,医患皆满意。 根据一个外地朋友所做的统计:在傅文录老师这里开具的“套方”,经过病人二至三个月的服用,随访50个病人家属,反馈信息说八成以上疗效显著、达到预期目标;少数病人的处方略做调整以后,九成以上的病人都非常满意。在这些病人里面,好多都是久病多年、八方寻访名医治疗,疗效一般的患者。所以说:在我们这里,只要您有信心,大夫就有信心!!

1 傅文录治病次第医案解析(一) 原创:傅大夫中原火神傅文录 2019-05-28 早期并失眠案 孙某某,男,53岁,河南平舆县人,2019年4月6日就诊。 病症:多年乙肝大三阳,最近发现化验肝甲胎蛋白AFP14单位,在省市级医院检查确诊为早期肝癌,但目前只用抗乙肝病毒治疗,其余治疗方法尚未采用。患者多次提到睡眠比较差,每天晚上1~3点必醒,醒后难以入睡,吃饮正常,胃酸胃胀,大便每天如常,小便黄,出汗多,手脚不凉,冬天怕冷,身困乏力,胸闷气短;舌尖红伴有郁热点,右侧肝郁线上突起小块样物,心区凹陷,右手关脉浮,沉取滑弹指,寸滑,关湿滑滞,命门重按无力,左手脉滑浮滑,沉取滑稍劲,寸细滑弱滞,关洪无力,膀胱紧,尺弱短。证属阳虚郁滞、经络不通,治宜扶阳抑阴、温肝通络,处方用药:处方一:黄连10g,丹参20g,黄芩15g,木瓜20g,炙甘草15g,党参30g,制附片15g,肉桂10g,瓦楞子15g,柏子仁20g,生龙牡各45g,砂仁15g。3付。 处方排序:黄连、丹参、黄芩、木瓜。炙甘草+党参+制附片+肉桂、瓦楞子+柏子仁、生龙骨+牡蛎+砂仁。 处方点评:处方是扶阳医学黄连阿胶汤法(黄连、丹参、黄芩、木瓜),降离火、安心神;加炙甘草+党参+制附片+肉桂温坎水,以配全前面形成坎离既济、水火交融之态势;瓦楞子+柏子仁加化痰制酸、安神棕魄;生龙骨+牡蛎+砂仁协调阴阳、纳气归正,以使阴阳合二为一之功。 处方二:硃茯神30g,琥珀15g,砂仁15g,藿香15g,青皮15g,厚朴15g,淫羊藿20g,炙甘草15g,苍术15g,五灵脂15g,海螵蛸15g,瓦楞子15g,山萸肉20g,党参15g,鹿角霜30g。5付。 处方排序: 硃茯神+琥珀、砂仁、藿香、青皮、厚朴、淫羊藿、炙甘草、苍术。五灵脂+海螵蛸+瓦楞子、党参+山萸肉+鹿角霜。

黄煌经方内科医案(二)——消化系统疾病治验3则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年第46卷第2期SH.J.TCM Feb., 2012;Vol.46No.2经方纵横 黄煌经方内科医案(二) ———消化系统疾病治验3则 薛蓓云1,李小荣 2 指导:黄煌 3 1.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中医科(江苏江阴214400);2.南京黄煌经方医学研究中心学术部(江苏南京210036);3.南京中 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46) 【关键词】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药疗法;医案;黄煌【中图分类号】R249.2/.7【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1334(2012)02-0030-02 Appreciation of three medical records treated with Huang huang ’s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Experi-ence with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s XUE Bei-yun 1,LI Xiao-rong 2 Instructor :HUANG Huang 3 1.The People ’s Hospital of Jiangyin ,Jiangsu Province ;2.Medical Science Research Center of Huang Huang ’s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3.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words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 ;Chinese medicine ;medical record ;Huang Huang [作者简介]薛蓓云,女,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内科临床研究工作。 1慢性浅表性胃炎案 1.1病案记录陆某,女,61岁。初诊日期:2011年6月26日。 体貌:身高体瘦,面色黄白相兼,双面颊有黑褐斑,唇色暗淡。 主诉:上腹不适10年,加重伴消瘦1年。现病史:近10年来,患者常感上腹部不适,饱食更甚, 饥饿时有不适感,伴嗳气频频,治疗乏效。近1年来症状加重,且体质量从55kg 减至47.5kg ,经检查未发现异常。就诊时症见:脘胀不适,嗳气频频;头昏乏 力,记忆力下降;睡眠欠佳,多梦;大便偏稀,时完谷不化,受凉易腹泻;口干,小便偏黄;舌淡嫩、苔薄白。患者已停经10年,年轻时有贫血史。查体:皮肤干,手部皮肤发黑、干枯,双下肢无水肿。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予桂枝汤、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加肉桂、大枣。处方:柴胡12g ,白芍药12g ,枳壳12g ,炙甘草3g ,姜半夏12g ,茯苓12g ,厚朴12g ,紫苏梗12g ,肉桂9g ,干姜6g ,大枣20g 。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8月7日):上腹不适感明显好转,嗳气减轻;大便本已转干,无未消化食物,但近日食红豆、生黄瓜后上腹不适加重,且大便质溏,日行2次;仍感头昏乏力,夜寐尚安。处方:吴茱萸5g ,党参10g ,麦冬20g ,姜半夏10g ,生甘草5g ,肉桂10g ,白芍药10g ,当归10g ,川芎10g ,牡丹皮10g ,阿胶10g ,干姜10g ,大枣30g ,柴胡10g 。水煎,每2日服1剂。 三诊(9月4日):体质量增加2kg ,面色转华,面颊黑褐斑略退,唇暗减轻;上腹不适基本消失,大便成形, 胃纳佳;头昏乏力改善,睡眠好转,怕冷;舌淡红。予上 方去柴胡,7剂。水煎,每2日服1剂。 1.2辨治分析 1.2.1方证解析从经方医学体质学角度来看,本案患者体瘦、肤色黄白,且唇暗淡、舌淡嫩、遇凉易泻,可判定其基础体质为桂枝体质。初诊用桂枝汤与四逆 散、 半夏厚朴汤合方,取得近期疗效;在消化系统功能改善后,改用温经汤。前者为对症治疗,后者为体质调治,体现了黄师对病治疗与体质治疗、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的有序思路。 1.2.2类证鉴别黄师认为,桂枝体质的浅表性胃炎临床常见方证有桂枝解郁汤(即该案初诊方)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黄连汤证。前两方证常有柴胡的气郁兼夹证,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常伴有失眠、胸闷等神经精神症状,而黄连汤证则是桂枝证与黄连证的并见证,必然见烦而痞、烦而悸、烦而利等诸热象,临床不难区别。 1.2.3经验拓展温经汤的治疗作用较多,尤以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为著。该患者的消化系统及全身不适症状,可以认为是更年期后期的机体功能衰退的表现。黄师指出,夏至后,尤其是秋、冬季,温经汤的使用机会增多。温经膏是更年期前后及初潮女孩月经不调者的调理佳品。但需要注意的是,体形肥美且壮实、营养状态好、面色红润者及浮肿者勿用。 温经汤的临床应用有三,即与其经典方证相吻合者的应用、对病的治疗,及对相应人(体质)的应用。对病的治疗,指温经汤可作为调整雌激素、孕激素低下状态的妇产科疾病的专方使用,即作为“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轴”的功能振奋剂来使用。对人(体质)的应用,指该方对温经汤体质者有整体改善作用。该体 · 03·

李仝中医治疗前列腺癌医案分享

李仝中医治疗前列腺癌医案分享 前列腺癌是原发于男性前列腺的恶性肿瘤,其好发于60—80岁男性患者,40岁以下者罕见。在中国传统医学中,中医学属“癃闭”、“结”、“血淋”、“劳淋”等。李仝教授认为生殖系统肿瘤部分因阳虚,小部分属寒湿所致,而以湿热致病为最多。今天给大家介绍前列腺癌的因机症治以及李仝教授对其临床治疗的综合辨证。 验案举隅:患者,男,78岁,于2009年明确诊断为前列腺恶性肿瘤,并于2018-4-27来北京泰和国医肿瘤科就诊。首诊时以腿疼(西医诊断为股骨头坏死)、夜尿多,大便稀,乏力,舌暗淡,苔白腻稍水滑为主要临床症状。李仝教授辩证为阳虚寒凝证,处以真武汤加减治疗,经两年持续治疗后患者自述症状均好转,现扔于我院维持治疗。现症见乏力,动则气短,畏寒恶热不明显,全身酸痛,口干口苦,皮肤出现散在出血点,食欲不振,纳少,大便干,常用开塞露,小便黄,近期体重下降5KG。李仝教授认为此属本虚标实之证,以脾气亏虚、肾阴不足为主,兼见湿热之象,治当以扶正祛邪,从脾、肾培补先后天之本,辅以清热利湿、解毒抗癌之药。 治疗:李仝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大体将其分为四种证型进行处方施治。一、肾气虚亏证当滋阴补肾、益气健脾,方用六味地黄汤合四君子汤加减;二、湿热蕴积证当利湿清热、散结通水,方用八正散加减;三、瘀血内结证当活血化瘀、通水消结,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 四、脾肾两虚证,当益气补肾、抗癌消癌,方用参芪蓉仙汤加减。 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肾、脾、肝、膀胱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具体可能有以下几种分析:一、年老体弱,肾元亏虚;二、饮食不节,脾虚不升;三、嗜食辛辣,湿热下注;四、七情内伤,肝郁水停;五、败精不去,瘀热交结。 遂处方: 茯苓15g 白芍15g 炒白术20g 生黄芪50g 木香6g 砂仁10g 生杜仲15g 益母草15g 续断15g 莪术15g 炒麦芽15g 鸡内金15g 火麻仁30g 生薏仁30g 枳壳10g 陈皮10g 酒苁蓉15g 升麻10g 仙鹤草30g 石斛10g 枸杞子10g 黑顺片15g白花蛇舌草30g 李仝教授用药思路 方中以黄芪、白术、白芍、茯苓健脾益气利湿;杜仲、续断补肝肾培元;黑顺片祛寒湿止痛;久病伤阴,加之秋燥,遂用石斛、枸杞养阴生津;仙鹤草补虚收敛止血;白花蛇舌草、黑顺片一热一寒,解毒抗癌祛湿;火麻仁、酒苁蓉润肠通便,以使邪有出路;枳壳、升麻、

老中医医案记录整理

老中医医案记录整理 医案记录 姓名:胡某性别:女年龄:79岁 民族: - 文化程度: - 籍贯: - 职业: - 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15.4.5 主诉:间断性恶寒汗出多年,再发半月余。 现病史:每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如清热解毒口服液、感冒通等无效,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半月前因受凉再次出现上述症状,经输青霉素、清开灵注射液等无效。现症:恶寒,低热,夜间汗出,乏力。舌边尖红,舌苔厚腻微黄,脉弦紧。 既往史(药敏史):40年前曾患疟疾 辅助检查:体温37.5℃。血常规:WBC 5.2×109/L,N0.65,L0.35。辨证分析:风寒袭表证 中医诊断:感冒(太阳少阳合病) 西医诊断:病毒性感冒 治法:和解少阳,解表温里。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 柴胡15g,黄芩12g,桂枝10g,白芍15g,干姜10g,煅牡蛎30g,花粉15g,常山15g,茵陈20g,金银花20g,连翘20g,甘草10g。3剂,水煎服。

复诊:目前精神尚可,服药平和,畏寒减轻,汗出减少,仍感乏力。舌尖红,苔厚 腻微黄,脉弦细。以上方加黄芪30g,白术10g。3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脾肺气虚,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低热,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伴乏力明显。既往治疗大多为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品,致使太阳之邪内陷,少阳枢机不利,又有内陷太阴之势。《伤寒论》原文提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历代医家均认为该方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伤寒论》中认为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 签名: 年月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名: 年月日 医案记录 姓名:郭某性别:女年龄:51岁 民族: - 文化程度: - 籍贯: - 职业: - 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15.5.15 主诉:咳嗽10余年,伴大便稀。

名家医案讨论

《名家医案讨论》 (《孔氏医案》卷一 孔继菼治痹证案 龙尚宾,久病不痊,历数年矣。乙卯秋,诣予求治。手持一纸,细载病症及缘起甚详。阅之,为头眩,为心跳,为烦,为悸,为不寐,为胸腹痞满,为胁下嗔胀,为逆气串疼,为喉中生疮,为小便短涩,为往来寒热。又有云,时而一线凉起,自胁下上达胸喉,顷之,口舌俱凉,面上脉络亦因凉而紧缩;时而一片热起,自脐下上达胸膈,顷之,面目俱热,身上脉络因热而麻动。又或有时凉气外达于脊背,热气下达于足股。此外如畏恶风寒,是其常有。滑精便溏,亦其间见者。通计一人之身,变症丛出。而其因或风、或寒、或饮冷、或热灼、或劳苦气怒,亦缕缕备载不一类。诊其脉,弦细结数,不匀不净。予曰:此病从未经见。寒为真寒,热为真热,实为真实,虚为真虚。治彼则碍此,而又胶结错杂,无游刃处,何由得窍却而导之。辞不能治。龙谆恳,语甚恺恻。予曰:曩服何药?曰:清解、疏利、补阴、养阳,备尝之矣,总不得效。 予为再三踌躇,乃议曰:据症虚实寒热俱有,究之虚寒多而实热少,法当偏用温补,然他症不足虑,喉疮已数年矣。若更发动,其变何可复言?夫少阳者,阴阳之关键,内外之枢纽也。今姑从少阳立治,和解阴阳,宣通内外,主以辛温,而以清凉为监制,其可乎?然亦自渐模棱矣。疏方与之,数日复来就诊,往返数次。予赴曲阜,龙乃就医于他处。次年复来求治。又随予至曲阜,假馆药室者数月,病亦渐渐减矣。其夏予归滕,又随予归,予乃疏攻水方,去其水积。至七月,计方近二十易,为时阅十月矣。 时龙僦居近于予,往来甚频。一日就诊,予谓龙曰:吾今识君症矣,其痹病乎?风寒湿三气俱有,而又分舍于经络脏腑之间,故其症错杂而难辨。幸前药不甚刺谬,不然且殆。夫痹虽外邪,而其寒热虚实亦随人之形气为变观者也。今试以经之痹论,证君子病情。烦悸痞满,(嗔)胀串疼,大便溏泄,小便短涩,脏腑之痹也。邪盛于内而里气虚,于是头眩心跳不寐之症起矣。时而凉起,时而热起,游行于胸腹头面,衍溢于脊背足股,经络之痹也。邪盛于外而表气虚,于是往来寒热,畏风恶寒之症起矣。惟喉疮系热药所为,滑精亦虚热所致,二症不在痹数,幸已就痊。然病之传变,何所不至,提纲挈领,论症之要,若必刻鹄求似,无从索解人矣。予为君从痹症论治,当保必效。且君自项以下,皮肤干燥而强涩,从无点汗,亦此症也。痹病及于皮矣。不从汗解,病何由尽?乃用小续命汤,主以麻、桂,托以参、芪,和以归、芍,领以附子,监以石膏,一剂汗及胸,三剂汗至脐,七剂汗遍小腹,下达阴股,诸症霍然矣。复为定丸方滋养,由是遂健。 噫!治病而不识其名,从何处着手?犹幸龙坚于相信,故终可收功。然使早从汗散,病愈多时矣。暗室孤灯,久而复明,则从前之模棱处治,谁之咎也?故存此以志予过。并望高明之士,慎勿以暗处摸索,转咎沉疴之不起也。

王孟英医案分析

王孟英医案分析

原文 何氏妇年未四旬,于庚戌冬患腹胀善呕,或云寒凝气(否)滞,宜吸鸦片烟以温运之,及烟瘾既成,而病如故。或云冷积也,莫妙于(渐断)蒜罨。往夏遂以蒜杵如泥遍涂脊骨,名曰水灸。灸后起疱痛溃,骨蒸减餐,其胀反加,经乃渐渐。招越医庄某治之,云劳损也,进以温补,病乃日甚。复邀张凤喈(jie)、包次桥、姚孟斋诸人视之,佥云劳损已成,或补阴、或补阳,服至冬令。便泻不饥,骨立形消,卧床不起。今春请神方于各乩(ji)坛,皆云不治。其夫因蒲艾田荐于许信臣学使,随任广东,家无主意,束手待毙而已。蒲闻而怜之,为屈孟英一诊,以决危期之迟速,初无求愈之心也。切其脉弦细数,循其尺索刺粗,舌绛无津,饮而不食,两腿肿痛,挛不能伸,痰多善怒,腹胀坚高,上肤黄粗,循之戚戚然,昼夜殿屎,愁容黎瘁,小溲短涩而如沸,大便日泻十余行,脉色相参,万分棘手,惟目光(相凌)炯炯,音朗神清,是精气神之本实未拨。病虽造于急中之急,却非虚损之末传也。殆由木土相凌,为呕为(瞋)胀,洋烟提涩其气,益令疏泄无权,蒜灸劫耗其阴,更使郁(热闪烁)攸内烁,进以温补,徒为壮火竖(贴)帜而涸其津,溉以滋填,反致运化无权而酿成泻,固之涩之,煞费苦心。余谓赖有此泻,尚堪消受许多补剂,纵临证心粗,不询其泻出之热而且腻,岂有肾虚脾败之泻,可以久不安谷而延之至今乎?夫人,气以成形耳,法天行健,本无一息之停,而性主疏泄者肝也,职司敷布者肺也,权衡出纳者胃也,运化精微者脾也,咸以气为用者也。肝气不疏,则郁而为火;肺气不肃,则津结成痰;胃气不通,则废其容纳;脾气不达,则滞其枢机,一气偶愆,即能成病。推诸外感,理亦相同,如酷暑严寒,人所共受,而有病有不病者,不尽关乎老小强弱也,以身中之气有愆有不愆也。愆则邪留著而为病,不愆则气默运而潜消。调其愆使其不愆,治外感内伤诸病,无余蕴矣。今气愆其道,津液不行,血无化源,人日枯瘁,率投补药,更阻气机,是不调其愆而反锢其疾也。疾日锢而腹愈胀。气日愆而血愈枯,或以为干血劳,或以为单腹胀,然汛断于腹胀半年之后,是气愆而致血无以化,非血病而成胀矣。既胀而驯致腿肿筋挛,不可谓之单胀矣。肿处裂有血纹,坚如鳞甲,显为热壅,不属虚寒。借箸而筹,气行则热自泄,首重调愆,展以轻清,忌投刚燥;热泄则液自生,佐以养血,须避滋腻,宜取流通。徐洄溪所谓“病去则虚者亦生,病留则实者亦死”。勿以药太平淡,而疑其不足以去病也。艾田云:薛一瓢谓“人须修到半个神仙身分,才可当得名医二字。聆君妙论,不愧名医”。于是以沙参、竹茹、丝瓜(汤煎药)络、银花、楝实、枇杷叶、冬瓜皮、黄柏、当归、麦冬、枸杞、白芍出入为方,用水露煮苇茎、藕汤煎药。服四剂,脉柔溲畅,泻减餐加。乃参以西洋参、生地、黄连、花粉、薏苡、栀子之类,又六剂,舌色渐淡,腿肿渐消。服至匝月,忽然周身汗出溱溱,而肿胀皆退,舌亦津润,皮肤渐蜕,肌肉渐生,足亦能伸,便溺有节。并不另授峻补,两月后可策杖而行矣。天时渐热,服药已久,以虎潜丸方熬为膏,用藕粉漂捣成丸,因丸剂皆药之渣质,脾运殊艰,孟英凡治阴虚须滋补者,悉熬取其精华,而以可为佐使者和之为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