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是否应该干预和调控宏观经济

政府是否应该干预和调控宏观经济
政府是否应该干预和调控宏观经济

政府是否应该干预和调控宏观经济

刘力军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宏观经济学界风向的改变正应了这句俗语。以1929年——1933年的大危机为契机,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了他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全面否定古典主义宏观经济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干预宏观经济的政策主张,自此以后,随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广泛传播和被众多国家经济决策者吸收采纳,国家干预主义在宏观经济学界大有一统江湖的态势。然而,随着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普遍陷入滞胀的泥潭,针对凯恩斯经济学的批判和责难一浪高过一浪,并逐渐形成了主张国家应该减少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的新自由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而在经济学界占据正统地位30多年的凯恩斯主义学派面临着严峻的危机和挑战。从20世纪80年代初直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近30年间,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大有压倒凯恩斯主义学派的气势。然而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沉重打击了主张减少国家干预的新自由主义,国家干预学派似乎又重新得势。

其实,宏观经济学界自由主义和干预主义两大流派的纷争也是当前宏观经济学在理论上最主要的分歧之所在。二者的这场江湖恩怨至今已经已经持续了70多年,只不过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改变,二者会不断地交替占据优势而已。

那么,二者争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呢?哪一方更有道理呢?

正像这篇随笔的标题,两大流派争论的核心是:国家是否应该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和调控。

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因为这涉及到整个宏观经济学中一系列理论和争论。为了能够使普通读者也能对此有一个清楚明白的理解。在这里我不妨做一个比喻。社会宏观经济体系可以比作人的生命有机体,宏观经济学可以比作医学。作为生命有机体的人体一个最主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保持机体健康,而一个社会经济体系首要任务是要保持自身的持续健康运行和发展。人的生命有机体的

健康虽然有很多衡量和评价指标,但是一个最主要的评价标准就是人体的各个细胞和器官的机能和活力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否则,人体就是处于亚健康甚至病态状态;与此相类似,社会经济体系健康与否虽然也有很多衡量和评价标准,但是一个最为主要的衡量标准就是社会经济体系的潜在产出能力是否能够得到全面的实现,这个问题在经济学中被称为资源充分利用,当一个社会经济体系中的人力、物质和技术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之时,经济体系的潜在产出能力就实现了最大化。如此说来,政府是否应该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的问题就好比是人是否需要看医生住院的问题。人是否需要看病甚至住院取决与人是否会得病,同样,国家是否应该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就取决于宏观经济自身是否会得病。古典主义认为市场是完美的,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宏观经济总是均衡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充分就业状态,因此,政府没有必要干预和调节宏观经济的运行,其主张是对宏观经济自由放任不干预,政府扮演好守夜人的角色就可以了,宏观经济会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否则的后果轻则是画蛇添足,重则弄巧成拙。所以古典主义认为不但没有必要干预宏观经济运行,连对宏观经济进行研究的必要都没有。这就好像说如果人类永远不会得病,永远保持健康,那么,人类不但没有必要打针吃药和看病住院,连对医学进行研究的必要也没有了。

1929年——1933年大萧条的现实坚定了凯恩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发调节机制并不完美的判断,凯恩斯倾向于认为:在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下,社会经济体系不能够总是均衡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充分就业状态,需求超过供给的经济过热和需求不足的萧条状态会交替发生,在这二者之中,需求不足造成的萧条、衰退和资源不能得以充分利用的非充分就业状态是市场机制自发调节更经常发生的结果。既然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自发调节不能够保持宏观经济总是处于健康状态,宏观经济有可能出现经济过热的亢奋状态,也可能出现活力不足、资源非充分利用的亚健康状态,那么,政府就应该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地利用自己那只看得见的手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和调控,以尽最大可能保持宏观经济处于持续健康运行的状态。(凯恩斯认为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流动性偏好等心理因素导致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总供给和总需求经常发生脱节,最终导致宏观经济发生周期性波动)。

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各类新旧自由主义学派一般都普遍坚持和信奉供给创造自身需求的萨伊定律,认为只要市场体系是健全的,市场机制是完善的,价格、工资、利率等能够随着供求关系自由浮动,市场机制自发调节最终能够使经济体系均衡于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充分就业状态。因此,政府管理宏观经济的重点不在于频繁实施以需求管理为核心的宏观干预和调节,而在于采取措施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市场机制,只有建立了富有弹性的健全完善的市场体制和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在长期内确保宏观经济的稳定健康具有坚实基础。(在自由主义学派眼中,市场机制似乎是能够抵御百病的免疫机制)。

在所有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新自由主义学派中,值得一提的是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和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前者认为虽然从短期来看,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能够影响国民收入和就业等实际宏观经济变量,但是从长期来看,改变货币供应量并不能够改变经济本身自身长期运行趋势。因此,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从长期来看都是无效的。而且,过于频繁使用宏观经济政策调节宏观经济不但严重干扰了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而且是导致宏观经济严重失衡和波动的重要根源。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由于经济主体都具有理性预期的能力,在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规则明确并且政策制定和实施具有系统性的条件下,货币政策并不能够改变宏观经济的长期运行态势,只有货币当局随机改变货币政策且不让当事人掌握其规律的条件下,货币政策才有效,但是其代价是产出的剧烈波动。所以,可以看出,新自由主义学派不但认为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无效,而且认为正是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才是造成经济波动的根源。

针对新自由主义学派的责难,坚持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流派又提出了价格粘性和工资粘性的假设,认为由于价格和工资粘性的存在,导致市场机制对宏观经济调节效率大大下降、时间大为延长,在经济受到冲击后,单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要从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恢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将是一个非常缓慢且倍加痛苦的过程。所以,政府在宏观经济受到冲击后采取宏观调控措施稳定经济是十分必要而且也是可行的。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我倾向于政府对宏观经济采取适度的干预和调节措施。因为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角度,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角度来看,宏

观经济遭受冲击发生失衡看来是无可避免的结果,这就好像是人要得病是无法避免的结果一样。在宏观经济发生失衡之后,即使在市场机制这一免疫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下,宏观经济有可能重新恢复到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充分就业状态,但是,如果宏观经济受到的冲击非常严重,经济免疫机制——市场机制可能需要花费非常长的时间才能使宏观经济恢复到健康状态,在此期间,整个经济和社会体系将会付出非常沉重的代价。而且,在出现紧急情况的情形下,可能市场机制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经济体系就已经崩溃了。所以,对经济进行干预是必要的,但是不能频繁干预和调节,在经济遭受的冲击不太严重的情况下,可以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发挥对经济的修复作用。而且从长远来看,要保持经济体系健康平稳运行,更为根本的不是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和调控,而是要强健和完善经济体系得以维持健康的免疫系统——市场机制。

这就好像我们人的生命有机体,虽然我们的免疫系统能够在我们遭受外部和内部致病因素的冲击和影响后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持我们的身体健康,但是,当我们遇到疾病非常严重紧急的情况,我们不能傻到要静静地等待仅靠免疫机制帮助我们恢复健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要借助医学治疗的外部力量,该打针就打针,该吃药就吃药,该住院就住院,当然,该手术也必须毫不迟疑的手术。但是,要从长远和根本上保持我们身体的健康,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锻炼和养生保健,调节好作息和精神状态,使我们的免疫系统时刻保持活力最强和最为有效的状态。(免疫系统的重要性在艾滋病人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宏观经济学管理论文

宏观经济学管理论文 摘要: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当中应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通过具体论述了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管理二者的概念,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问 题进行深入性的认识。 关键词: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 一、宏观经济管理意义 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顺应时代发展规律。 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同样需要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平衡市场的能力。从内容上 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宏观经济管理需要目标市场调控相关不足部分。由于市场调节 的能力有限,又存在弱点,往往在进行调节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实时性,因此,需要政府加以 宏观调控。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是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其次,在进 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政府对国有企业放权,不会过多干涉国有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决策问题,这样就十分有效的维护了形成的市场经济环境。并对市场经济的弊端进行规范,从根本上 确保了国有资产以及相关问题的安全性。最后,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能够更好的维持市场经 济的环境良好与秩序健全。通过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能够更好的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性。更好的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国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监督力度与机制。不断促成 良好经济竞争环境。 二、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重要性分析 经济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其能够对 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部门之间形成良性沟通提供桥梁性的作用。同时,也是经 济管理部门行为的重要数据指导。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经济生产管理效率提升,拓展人类 智力发展。因此,大量的收集和掌握经济信息对提升生产力以及提升实践效率意义重大。 经济信息同样还能够具体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其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经济建设过 程中对资源的开发程度与利用效率。是工业发达国家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 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发展。与此同时,经济信息在现代经济环境当中表现出多元化功能的特征,能够开发、增值、预测经济行为相关活动。在人类社会生活当中,信息、物质以及能源 作为人类发展的不可或缺重要基础,其中信息的重要性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三、基于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应用措施 宏观经济管理行为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具体包括计划、决策、监管以及服 务等部分。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宏观经济管理实际效率,需要不断健全宏观建立机构机制。经济信息意义重大,其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更加至关重要,因此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行为 开展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和完善经济信息管理系统。 一构建科学合理经济信息管理网络

政府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缓解一国的经济萧条

政府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缓解一国的经济萧条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一、宏观的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是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的:(1)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主要措施有:增加国债、降低税率、提高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2)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主要措施有:减少国债、提高税率、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3)中性财政政策(又称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温和,既不显得趋强也不显得趋弱。 二、货币政策分为两类:扩张性货币政策(积极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采取措施增加货币供给,由此引起利率降低,刺激投资和净出口,增加总需求,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反之,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货币供给,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总产出减少或放慢增长速度,使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近年我国根据不同的经济局势推出了不同的财政政

策,其中包括: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 三、当一国经济处于低迷的时期,为使经济尽快得到复苏,通常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再加上积极的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配套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一是增发国债,推出财政专项投资,增加财政拨付总量,扩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调整税收政策,降低税率、降低关税,支持出口、吸引外资和减轻企业负担。三是增加社会保障、科教卫生等重点领域的投入。四是充分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通过转移支付和二次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个人消费能力。五是降低创办新企业的门槛,给予技术升级、环保项目、新能源项目免息免税优惠,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积极的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主要体现在:适度降低利率,降低银行准备金率,从而增加贷款额,增加市场流动性的投放。

论我国市场调节_政府干预和经济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政府职能转变是我国当代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政府干预和管理经济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在这些社会关系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又构成了我国经济法要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因而如何运用经济法的原理协调我国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环节。 一、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的内在联系 (一)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1、政府自身的性质客观上要求它必须有所为。“什么都不为的政府未见得就是一个好政府。事实上,现在我们没有看到任何一个‘无为而治’的政府,只是存在‘为得好’与‘为得不好’的问题〔2〕 。”政府“为”与“不为”,不应当取决于政府官员的自由意志,而应当取决于政府本身的特性及其设置的目的性。就政府特性而言,只有政府才有资格和能力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 首先,政府是一个具有社会普遍性的组织。这一方面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公民都必须附属于一个政府,任何人都没有选择权;另一方面也就使得政府可以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为了自己公民的利益而采取某种行动,这种行动包括国民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政府对市场的适度干预就是国家为保障公民的合法经济利益所采取的行动。 其次,政府拥有其他经济组织所不具备的强制力。这种强制性来源于政府的普遍性,它一方面导致了政府的干预权力,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整个社会对干预权力的服从。当然这种服从既可以表现为公民对政府干预行为的自觉遵守,又可以表现为被动的就范。 2、政府的设置的目的性要求它必须有所作为。任何国家的政府都是作为国家的实体代表而存在的,而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又是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前提的。政府设置的目的是建立有利于国家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即政府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的职能。因此,如何实现这个职能就成为各国政府所必须面临的主题。这个职能普遍有两种思路:一种是通过政府对宏观和微观经济的直接组织和领导而实现;另一种是通过政府对宏观和微观经济的间接调控而实现。而无论是直接调控或间接调控,它都属于政府干预的范畴。 3、为了克服市场失灵,政府必须有所作为。所谓市场失灵,是指由于许多因素使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呈现出低效率运行的一种非理想的状态。〔3〕克服市场失灵,是政府对市场经济干预中最为必要和重要的职能。 市场缺陷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市 论我国市场调节、政府干预和经济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大连大学法学院讲师蔺妍

宏观经济管理复习资料

宏观经济管理复习资料(作业题) 1、宏观经济管理主体及职能什么? 答: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及其具有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 中央政府职能:维护产权制度、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产品、调节社会总供求关系; 国家发改委职能: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指导推进和综合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加强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财政部职能:改革完善预算和税政管理、健全中央与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职能:进一步健全货币政策体系、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统筹协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家和金融安全。 2、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表现? 答:从消费需求看:模仿性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要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从投资需求看:传统产业相对饱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低成本优势发生转化,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升级,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足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从市场竞争特点看:由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逐步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从环境资源约束看: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3、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答: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4、试述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创新? 答:一、明确“区间调控”。确定“上限”和“下限”,上限是防范通货膨胀,下限是稳增长、保就业。在上限和下限之内都是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只要经济增长速度不超出这一范围,就不用采取应急性政策,就要集中精力抓住转方式调结构不放松,保持宏观政策基本取向不动摇,以增强市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具体要求: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二、实施“定向调控”和“微刺激”。在政策运用上不搞“大水漫灌”和强刺激,而是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更多依靠改革的办法和市场的力量,有针对性的“喷灌”“滴灌”和预调、微调,注重精准发力,确保宏观经济在合理区间稳定运行。主要措施:改善小微企业发展环境,促进创业创新;多管齐下,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吸

宏观经济学管理学术论文

宏观经济学管理学术论文 摘要:综上所述,自我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以后,开始实施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而经济信息为实现宏观经济管理提供及时、可靠的智力资源,因此,研究经济信息在 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 1经济信息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主要作用 1.1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 在发展国民经济的过程中,经济信息是进行经济政策制定的主要依据,更是调控并监 督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推动各个经济部门与环节之间的沟通并协调发展,对 市场经济中的生产管理起到指导与促进的作用。 1.2推动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从建设各国经济的实际情况来看,能够充分开发并利用信息资源的国家其经济发展的 速度更快,发达国家发展自身经济的过程其实就是其对信息资源开发并利用的过程,通过 创造性活动进一步实现其经济的发展。而且开发信息资源比开发物质资源的投资要小许多,同时见效很快,可有效推动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1.3催化开拓人类智力 信息作为存储与传递社会知识的一种载体服务于人们自身知识的增长与智力的开拓, 人们要想有效地进行生产与实践,就必须获取大量信息,而人类知识的积累其实就是一个 不断接收、存储信息并进行加工、组合、产生新知识并输出信息的过程,而在当今的信息 时代,人们要尽快开发并掌握信息资源,但是人的精力、智力与存储知识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将全部信息都储存进人脑之中,因此,这样的客观条件就要求人们必须采用先 进通信工具来获取信息,并在一些特殊工具功能的帮助下存储信息,提高了人类对世界的 认识与改造能力。 2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在应用经济信息中存在的问题 2.1未能充分发挥经济信息的作用 因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健全与完善,不但物质 基础薄弱,同时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又不高,因此未能充分发挥经济信息的作用,只有充 分发挥出信息资源的作用,才能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决策,进一步调整并优化市场经济结构,避免失误的现象发生,以减少损失。 2.2对经济信息投资应用的认识不足

管理者宏观经济学

1 单选题 1 通货膨胀不能完全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将有利于( )。 A 债务人 B 债权人 C 在职工人 D 离退休人员。 2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于( )。 A 价格水平上升时,投资会减少 B 价格水平上升时,消费会减少 C 价格水平上升时,净出口会减少 D 以上几个因素都是 3 假定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线,减税将( )。 A 提高价格水平和实际产出 B 提高价格水平但不影响实际产出 C 提高实际产出但不影响价格水平 D 提高价格水平和实际产出 4 在经济衰退时,实际GDP将( )。 A 小于潜在GDP B 大于潜在GDP C 等于潜在GDP D 与潜在GDP的预测没有关系

5 从最终使用者的角度看,将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加总计算GDP的方法是( )。 A A.支出法 B 收入法 C 生产法 D 增加价值法 6 20世纪70年代因为“滞胀”现象导致凯恩斯主义受到挑战,并出现了新古典学派,下面哪位学者不是新古典学派的代表人( ) A 弗里德曼 B 斯蒂格利茨 C 拉弗 D 卢卡斯 7 如果投资支出I突然下降,那么凯恩斯模型预期( )。 A GDP将开始持续下降,但最终下降将小于投资I的下降 B GDP将迅速下降,其量大于投资I的下降量 C GDP将迅速下降,其量小于投资I的下降量,但将没有进一步下降趋势 D GDP将开始持续下降,直至下降量大大超过投资I的下降量 8 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的左上方,LM曲线的左上方区域中,这意味着( )。 A 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B 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C 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D 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9 下列哪种情况中,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 )

(完整版)政府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缓解一国的经济萧条

政府通过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从而达到缓解经济的目的。 一、财政政策 政府通过运用税收和财政支出两种财政政策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政府将税收与财政支出作为影响宏观经济的变量,调整这些变量来达到政府控制经济的目标。 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达到既定目标而对税收、财政支出作出的选择或决策。其中,税收主要是税收和公债;财政支出主要是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通过运用税收和财政支出两种财政政策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将二者作为影响宏观经济的变量,调整这些变量来达到政府控制经济的目标。 财政支出 政府支出是整个国家中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是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包括购买军事物资、警察装备用品、政府机关办公用品以及支付给政府雇员的工资薪金。政府购买支出中,发生了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易,因而直接形成了社会需求和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的一部分。政府购买支出的变动会直接影响社会总需要水平,对整个社会总需需求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直接对产品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当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增加社会总需求水平,从而刺激经济。反之,当社会总需求水平过高时,政府可以通过减少购买支出水平,如减少军费开支,实行裁员等,降低社会总需求水平,以此来抑制通货膨胀。因此,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水平是政府调整宏观经济活动的有力手段。税收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

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作为调节宏观经济的手段是通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来实现的。例如,经济萧条时,政府采用减税或降低税率的措施刺激消费和有效需求从而增加生产和就业,起到阻碍经济衰退的作用。在经济过热时,政府可以采取增税或提高税率的措施抑制总需要过度增加,起到反通货膨胀的作用。改变所得税结构,使高收入者增加些赋税负担,使低收入者减少负担,同样可起到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作用,从而降低了经济波动的程度。因此,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是政府调整宏观经济活动的有力手段。 二、货币政策 根据对总产出的影响方面,可把货币政策分为两类:扩张性货币政策(积极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采取措施降低利率,由此引起货币供给增加,刺激投资和净出口,增加总需求,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 反之,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货币供给,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总产出减少或放慢增长速度,使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 具体的货币措施: 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 第一,控制货币发行。这项措施的作用是,钞票可以整齐划一,防止币制混乱;中央银行可以掌握资金来源,作为控制商业银行信贷活动的基础;中央银行可以利用货币发行权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为了防止政府滥用贷款助长通货膨胀,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规定以短期贷款为限,当税款或债款收足时就要还清。

浅谈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界定

浅谈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 摘要: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两种重要方式,有效的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本文简要总结了经济思想史中经济学家对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界定,阐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界定,提出了新形势下应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政府干预;市场调节;经济发展 一、经济思想史中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界定 经济思想史中,许多经济学家对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进行了界定,对于指导不同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重商主义学派的观点 15世纪开始,西欧的封建制度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起来。这一时期,在地理大发现、国内市场统一、世界市场形成的推动下,资本开始逐步积累起来。重商主义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以资本流通为主要研究对象,反映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学派。在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问题上,重商主义学派重视政府的作用,提出国家应制定政策来促进本国财富的积累。法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安图安·孟克列钦在其1615年发表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强调了商业的重要地位,主张防止外国商业资本侵入,通过政府的保护,促进本国对外贸易和工业的发展;晚期重商主义代表认为托马斯·孟的代表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中,指出国家应实施保护关税的政策,发展本国的工场手工业,国家还应采取措施保证贸易顺差,发展对外贸易。重商主义学者们强调了政府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作用,提出通过政府的政策、措施来调控经济,而对于市场调节的作用则没有过多的提及。 (二)古典政治经济学派的观点 17世纪初,由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引起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生产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关系的主体,流通变为生产

市场经济体系中的政府干预

市场经济体系中的政府干预 自从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揭示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作用之后,市场经济作为经济运行的重要方式为世界许多国家所认可、接受、实施和采用。事实证明,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交易公平,提高生产效率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运行,人们也发现,市场经济也不是万能的,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也存在市场经济无法发挥作用的现象,出现市场失灵的状况。如何弥补市场经济的这种缺陷,很重要的需要政府作为公共资源的管理者、调配者发挥作用,于是产生了市场经济过程中的政府行为。 一、市场失灵 现代西方经济学严格证明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然而这是在十分苛刻的条件下才成立的。现实中的市场总是不完全的,并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这一理想状态,即会出现市场失灵。 (一)市场失灵的概念 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的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或低效率。 市场失灵可以区分为两个方面、三个层次、四种类型及多种表现。这两个方面是指内在性失灵(指市场缺陷或缺乏给市场带来的局限和不稳定性,这往往表现在微观领域)和外在性失灵(指市场对外部的宏观经济造成不稳定和社会带来冲突,这主要表现在宏观和社会领域)。三个层次是指微观的不经济性、宏观的不稳定性和经济与社会的不协调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四方面:市场的局限性,市场的非普遍性,市场的不稳定性,与社会的不协调性。 (二)市场失灵的成因 关于市场失灵的成因,众多学者的意见大部分相同,但也存在差异。综合而言,市场失灵主要有以下几种成因: 1、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经济主体的活动产生的影响不表现在自身的成本或者受益上,却给其他经济主体带来好处或坏处。现实生活中,外部效应存在非常广泛,只要存在外部性,资源配置的效率就难以实现,市场机制就不能发挥作用。所以市场机制下,每一个体处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不会主动参与追求公共利益的行动,因此不利于增加正外部性、减少负外部性,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佳配置水平。为了维护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就需要政府采取税收、补贴及法律规制等各种手段,增加正外部性行为的受益和负外部性行为的成本,解决外在效应问题。 2、垄断。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前提是自由的、充分的竞争,但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竞争是不完全的,存在垄断问题。它表现为市场上出现只有为数很少的几家供应商、甚至是独家垄断的局面,垄断厂商通过操纵物价,牟取暴利,使市场均衡作用失灵。 3、公共物品的生产与供应失灵。公共物品时私人不愿意生产或无法生产,抑或无法全部生产,必须由政府提供,或者由政府和企业、个人共同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公共物品不能

2020政府经济学第13章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题目1 稳定物价始终是世界各国政府谋求的重要目标,一般认为,物价上涨率在()以内,就是物价基本稳定。 选择一项:A. 2% B. 4% C. 3% D. 5% 反馈 你的回答不正确 正确答案是:4% 题目2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的政策组合的结果是()。 选择一项: A. 利率上升,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 B. 利率的变化不确定,总产出增加 C. 利率下降,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 D. 利率的变化不确定,总产出减少 反馈 你的回答不正确 正确答案是:利率上升,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 题目3 按照()分类,财政政策可以分为供给管理型财政政策和需求管理型财政政策。 选择一项: A. 政策目标的性质 B. 政策作用的方向 C. 对社会总需求的不同影响 D. 政策作用的对象 反馈 你的回答不正确 正确答案是:政策作用的方向 题目4 在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各种调控手段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选择一项: A. 心理手段 B. 经济手段 C. 行政手段 D. 法律手段 反馈 你的回答不正确 正确答案是:法律手段 题目5 “相机抉择”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是通过()中介变量发挥调节社会总供求的作用。 选择一项: A. 国有资产投资 B. 公共定价 C. 收入分配 D. 行政指令 反馈 你的回答不正确 正确答案是:收入分配 题目6 按照()分类,财政政策可以分为微观财政政策、宏观财政政策和介于二者之间的中观财政政策。 选择一项: A. 政策作用的对象 B. 政策目标的性质 C. 对社会总需求的不同影响 D. 政策作用的方向 反馈 你的回答不正确 正确答案是:政策作用的对象 题目7 保持物价稳定通常是指()的相对稳定。 选择一项: A.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B. 价格总水平 C. 国民生产总值 D. 国内生产总值 反馈 你的回答不正确

南开期末考试《管理者宏观经济学》期末“作业考核(线上)【仅供参考】735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管理者宏观经济学》 摘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非常的迅速,给我国的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虽然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增长率在下降,但是经济仍然处于上升的趋势。由于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地升高,导致我国逐渐出现了持久性的通货膨胀的趋势,导致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了阻碍。通货膨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经济情况,引发其发生的原因也有很多种,例如:流动的货币的数量大于需要的数量以及社会供给不足或者经济制度不完善等等都会引起通货膨胀的产生。通货膨胀一旦出现,对我国居民的生活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接下来,本文将从我国产生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以及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通货膨胀;经济发展;影响 通货膨胀主要是指货币在流通的条件下,提供的货币的数量大于我国公民所需要货币的实际的数量,这导致了我国最近几年出现了物价逐渐上涨的情况,主要是因为通货膨胀使得人民币贬值。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无论是在表现形式还是其对经济发展的危害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最终都影响了社会的经济发展。通货膨胀主要有以下几个分类:低通货膨胀、急剧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用于衡量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是否正常的重要的依据就是通货膨胀的程度。如果通货膨胀程度过高,最后会导致人们买不起东西;如果通货膨胀程度低,也就是通货膨胀率低,那么也就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缓慢,经济逐渐出现下行的情况。 一、我国产生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一)目前我国的外贸较发达,经济向外性的程度比较高 自从我国在二十一世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在对外贸易这一方面发展得很快,就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几年时间里,我国的外贸占到绝大部分。后来由于经济危机的原因导致其急剧下降,但是仍然保存在一个较高的位置。经济危机过后,其形式逐渐得到恢复,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占比最低的一年。我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国,在世界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每年向世界各国出口大量的粮食。除了粮食,在大豆、铁矿石等物资的对外贸易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然而我国市场上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决定。现在,我国的对外贸易越来越发达,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经济水平。

宏观经济管理作业答案

一、相机抉择财政政策优缺点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相对于财政自动稳定器而言的,是指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状况,主动灵活选择不同类型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工具,干预经济运行行为,实现财政政策目标。 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具体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汲水政策是指经济萧条时期进行公共投资,以增加社会有效需求,使经济恢复活力的政策。汲水政策有四个特点:第一,它是以市场经济所具有的自发机制为前提,是一种诱导经济恢复的政策;第二,它以扩大公共投资规模为手段,启动和活跃社会投资;第三,财政投资规模具有有限性,即只要社会投资恢复活力,经济实现自主增长,政府就不再投资或缩小投资规模。补偿政策是指政府有意识的从当时经济状况反方向上调节经济景气变动的财政政策,以实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在经济萧条时期,为缓解通货紧缩影响,政府通过增加支出,减少收入政策来增加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加社会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反之,经济繁荣时期,为抑制通货膨胀,政府通过财政增加收入、减少支出等政策来抑制和减少社会过剩需求,稳定经济波动。汲水政策是指在经济萧条时期进行公共投资,以增加社会有效需求,使经济恢复活力的政策。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主要内容是: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总需求,反经济衰退;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抑制总需求,反通货膨胀;在总供求基本平衡时,实行中性财政政策,主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相机抉择财政政策作用: 第一,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和经济手段,对“熨平”经济周期有着重要影响,在宏观调控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财政政策相机抉择属于一种反周期调节的短期性措施,必须随着作用环境与对象的变化而适时适度进行调整,相机抉择是财政政策的关键所在。 第三,财政政策相机抉择以正确把握经济形势变化为前提,判断越准确,决策越果断,调控越及时,成效越显著。 相机抉择存在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在采用相机抉择法时,会遇到“时滞”问题。时滞有三种:(1)认识时滞,即从问题的发生到人们意识到这种问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 (2)行动时滞,即当需要采取某种政策到政府决定采取某种政策行动,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其间包括收集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议案在国会讨论、通过等过程。 (3)影响时滞,即当采取某种政策措施以后到实际发生效果之间,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由于上述原因,有些西方经济学家反对采取相机抉择法,而主张根据现时经济制度中所有自动的稳定因素,即所谓“自动稳定器”,或称“内在稳定器”,自动进行调节,以稳定经济。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则是政府逆经济风向行事,交替使用扩张性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自动稳定器有3种:政府转移支付,税收,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两者的区别是:

宏观经济管理学与财务知识分析模拟试卷.docx

宏观经济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请将答案填在下列空格内,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下列哪一项计入GDP?() A.购买一辆用过的旧自行车B.购买普通股票 C.汽车制造厂买进10吨钢板D.银行向某企业收取一笔贷款利息 2.在一个有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的部门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GDP是()的总和?A.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 B.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 C.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和总出口 D.工资、地租、利息和折旧 3.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之时。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B.实际的消费加实际的投资等于产出值 C.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D.总支出等于企业部门的收入 4.如果MPS=0.3,投资支出增加60亿元,可以预期这将导致均衡产出增加()。 A.20亿元 B. 60亿元C。180亿元D。200亿元 5.自发投资支出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曲线()。 A.右移10亿美元B.左移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6.假定货币供给量人价格水平不变,货币需求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则收入增加时()A.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B.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下降 C.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上升D.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下降 7.下列哪种情况中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 A.LM陡峭而IS曲线平缓B.LM垂直而IS陡峭 C.LM平缓而IS垂直D.LM和IS一样平缓 8.下列哪种情况中“挤出效应”可能很大?( ) A.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B.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敏感 C.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D.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敏感 9.假定政府没有实行财政政策,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

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对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进行分析撰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小论文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摘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相应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是决定宏观调控成效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事关国民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运行和实现长期增长,因而在一个国家的策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调控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此后10多年,我国经济增长先后经历了速度过快、稳中趋降和平稳较快三个阶段,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增长和波动幅度收窄的良好态势。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自2004年5月份以来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调控,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长期居高不下的投资规模终于大幅回落,物价无论是PPI还是CPI均疾步走低,货币供应量回到央行盯住范围内。从而体现了财政政策在促进体制改革、促进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5年,中国在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推进依法理财、推进依法理财,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实施了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财政经济状况进一步改善。 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31627.98亿元,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

上年同期增长19.8%。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已经清晰。国民经济在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情况下,出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向:一是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下滑,目前已经进入理想的区间;二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人民币汇率在初始升值2%之后稳中有升;三是在人民币升值后净出口继续上升,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外汇储备创历史新高;四是工业企业利润率下降;五是部分行业能过剩矛盾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增加了操作的难度。若要保持高增长、低通涨的理想发展格局,短期内通过利率、汇率调节经济增长、改善进出口平衡、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压缩长线投资等已经没有太大的余地。而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则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税负总水平、调整进出口关税政策、实行有差别的行业税制和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公共支出的方向和比例、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抑制和消除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健康因素,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 2003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在整个货币政策调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从2003年4月份开始,人民银行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加大对冲外汇占款的力度;此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向商业银行提示房地产信贷风险,要求商业银行加强信贷管理;此外,还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6%调高至7%。2004年一季度开始,人民银行连续出台了三大政策:3月25日起分别上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4月25日起再次上调存款准

试述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工具的几种手段及其相互关系

论述题:试述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工具的几种手段及其相互关系。 答: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工具的几种手段及其相互关系: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工具,是一个由多种调控措施构成的手段体系,通常包括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在各种调控手段中,法律手段处于基础性地位。与其他手段相比,法律手段具有两个特征:普遍性和抽象性。普遍性是指法律领域内的规则能够平等地和没有例外地应用到每个个体身上,而无论该个体的出身、性别、种族、宗教等。抽象性是指法律规则不是为某个具体目标服务的,因此每个个体在遵守这些规则时,都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目标。经济手段是指那些从某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当事人的经济利益的调控手段,主要包括价格、工资、利率、汇率、税率、补贴等,其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是主要手段。行政手段是指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对当事人的经济活动或经济行为进行干预,当事人除了服从命令外,没有其他余地的选择,这样,经济当事人往往成为行政机关的附属物。指令性计划和实物控制是行政手段的典型形式。就调控的方式而言,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属于间接调控手段,行政手段属于直接调监控手段。二者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间接调控手段是间接地作用于调控目标,即在调控手段与调控的最终目标之间存在着中间目标。调控手段首先作用于中间目标,再经由中间目标作用于最终目标。直接调控手段是直接作用于目标的,并不存在中间目标。其次,间接调控手段具有一定的弹性,经济当事人可以独立地作出自己的经济决策,可以自由的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相反,直接调控手段缺乏弹性,它直接规定了当事人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没有选择余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间接调控手段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如何利用好间接调控手段有效地调节国民经济运行,是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根本任务。

【财务管理财务分析】 宏观经济管理学与财务知识分析模拟试卷

{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宏观经济管理学与财务知识分析 模拟试卷

宏观经济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 分,共15 分;请将答案填在下列空格内,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下列哪一项计入 GDP?() A.购买一辆用过的旧自行车 B.购买普通股票 C.汽车制造厂买进 10 吨钢板 D.银行向某企业收取一笔贷款利息 2.在一个有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的部门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GDP 是()的总和?A.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 B.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 C.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和总出口 D.工资、地租、利息和折旧 3.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之时。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 B.实际的消费加实际的投资等于产出值 C.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 D.总支出等于企业部门的收入 4.如果MPS=0.3,投资支出增加60亿元,可以预期这将导致均衡产出增加()。 A.20 亿元 B.60 亿元 C。180 亿元 D。200 亿元 5.自发投资支出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曲线()。 A.右移 10 亿美元 B.左移 10 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 10 亿美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 10 亿美元 6.假定货币供给量人价格水平不变,货币需求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则收入增加时()A.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 B.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下降 C.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上升 D.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下降 7.下列哪种情况中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 A.LM 陡峭而 IS 曲线平缓 B.LM 垂直而 IS 陡峭 C.LM 平缓而 IS 垂直 D.LM 和 IS 一样平缓 8.下列哪种情况中“挤出效应”可能很大?() A.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B.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敏感 C.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D.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敏感 9.假定政府没有实行财政政策,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 A.政府支出增加 B.政府税收增加 C。政府税收减少 D.政府财政赤字增加 10.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去年中国经济继续以超高速度增长,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也给政府带来了尴尬。骄傲的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也给政府带来了尴尬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是,中国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似乎正朝着其梦寐以求的世界强国的地位又迈进了一步。尴尬的是,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如降低增长速度、改变依靠出口和投资带动增长的经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如降低增长速度、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济结构、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等等,都没有能如期实现济结构、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等等,都没有能如期实现。中央政府的权威似乎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有效。这种尴尬的局面表明,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正面临进退失据的困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正面临进退失据的困境。这种困境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中的三个难点问题的具体体现。 第一个难点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既高不得、又低不得第一个难点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既高不得、又低不得。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始终停留在一种外延式的增长陷阱之中。按照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绿色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口径,如果将增长的环境和社会成本也考虑在内,中国实际上是负增长。换一句话说,中国当前的增长,是以破中国当前的增长,中国当前的增长坏未来中国人民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来实现的。这样的增长,说好听一点是借来的增长,说坏未来中国人民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来实现的难听一点是掠夺来的增长。这样的增长一是没有福利效果,二是不可能持续。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把经济增长速度降下了,把经济中的结构问题调整好。但是,中国目前有五六千万的城镇失业人口,还有两亿多的剩余农村人口等待流向城镇。经济速度一降下来,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综述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综 述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综述[摘要]市场的作用是巨大和不可抗拒的,然而市场失灵也是客观存在的,为使市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就需要在市场失灵的地方,进行调节和干预。能担当起干预市场失灵职责的,只有政府。 [关键字]市场失灵政府干预和谐 自从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揭示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作用之后,市场经济作为经济运行的重要方式为世界许多国家所认可、接受、实施和采用。事实证明,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交易公平,提高生产效率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运行,人们也发现,市场经济也不是万能的,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也存在市场经济无法发挥作用的现象,出现市场失灵的状况。如何弥补市场经济的这种缺陷,很重要的需要政府作为公共资源的管理者、调配者发挥作用,于是产生了市场经济过程中的政府行为。 一、市场失灵 现代西方经济学严格证明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然而这是在十分苛刻的条件下才成立的。现实中的市场总是不完全的,并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这一理想状态,即会出现市场失灵。 (一)市场失灵的概念 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的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或低效率。[1]市场失灵可以区分为两个方面、三个层次、四种类型及多种表现[2]。这两个方面是指内在性失灵(指市场缺陷或缺乏给市场带来的局限和不稳定性,这往往表现在微观领域)和外在性失灵(指市场对外部的宏观经济造成不稳定和社会

在线作业答案2015秋东北财经大学《政府经济学》在线作业(1)及满分答案

2015秋东北财经大学《政府经济学》在线作业(1)及满分答案 第一章 1、政府是指行政机关,如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这是从(B)意义上对政府的界定。 A、国际法 B、国内法 C、政治学 D、经济学 2、市场是指商品交易的场所,包括(ABCD)形式。 A、有形 B、无形场所 C、现场 政府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D、非现场交易 3、制度经济学将(BC)界定为两种最基本的制度安排 A、国家 B、政府 C、市场 D、法律制度 4、政府与市场这两种基本制度安排在性质上的差异包括(ABC) A、交易对象 B、交易方式 C、交易目标 D、交易场所 5、政府适应于交易与配置(A)资源。 A、公共物品 B、私人物品 C、混合产品 D、稀缺 6、市场则是通过平等当事人之间进行的(B)来实现资源配置。 A、强制命令 B、自愿交易 C、非选择交易 D、非自主交易 7、政府是一种基于(B)目标的“公共选择”。 A、私人福利 B、社会福利 C、个人价值 D、集团利益 8、亚当?斯密对市场机制的认识是著名的(D)理论。 A、看得见得手 B、有缺陷的 C、完善的 D、看不见得手

9、亚当?斯密对政府职能作的限定为(ABC)。 A、保护社会 B、设立司法机关保护个人 C、建设公共设施 D、干预经济 10、萨伊认为市场机制(C)。 A、不能产生需求 B、无法维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 C、可以维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 D、需要政府的干预 11、穆勒主张政府的主要职能为(ABCD) A、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B、铸造货币,规定标准的度量单位 C、建设公共设施 D、主办初等教育,保护儿童和没有劳动能力的人 12、古典学派关于政府作用的基本看法(BCD) A、市场是盲目的 B、充分肯定个人 C、市场、个人能基本解决资源的配置问题,不需要政府过多的干预 D、政府干预是必要的,但必须作严格限定 13、(A)理论的产生,使政府干预理论的到发展。 A、市场失灵 B、政府失效 C、看不见的手 D、供给创造需求 14、政府干预理论的特点有(ABCD) A、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认识进一步加深 B、依据市场失灵理论来论证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C、提出了政府干预的范围 D、指出政府干预的局限性 15、(CD)系统地批判了以政府干预为特征的凯恩斯主义理论,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主张限制政府干预的领域,并开始了对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如何正确结合的新探讨。 A、凯恩思学派 B、福利经济学派 C、新自由主义学派 D、新政治经济学派 16、认为政府和市场都是理想的学派是(A) A、古典学派 B、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 C、新古典学派及各种自由主义经济学 D、新制度经济学 17、认为政府是理想的、市场是不完善的学派是(B) A、古典学派 B、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