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河南省中招化学试卷分析

2009年河南省中招化学试卷分析
2009年河南省中招化学试卷分析

2009年河南省中招化学试卷分析

巩义市南河渡初中张建甫

巩义市教育科研培训中心杨银柱

第一部分命题指导思想与依据

2009年我省的中招化学试卷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为基本依据,结合我省初中化学教学实际和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命题,既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既有利于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的学业水平,又有利于高一级学校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择优录取新生的原则,为促进化学新课程的实施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

今年我省的中招化学试卷旨在考查学生的化学素养,体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其命制坚持了“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原则,编排上注重新颖、灵活的情景设计,讲究图文相配,体现了对学生的教育和人文关怀。“偏、难、繁、怪”的试题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凸现考查能力又富含教育价值的试题应运而生,具体来说,其命题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⒈注重在具体情景中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和认识,避免机械记忆性试题的出现。

中招试题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考查的重要内容,特别注意对学科主干知识(即常见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知识)应用性的考查。考查的内容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把概念和原理置于具体真实的情境中去考查,避免了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现象。试卷涉及到的主要单质及化合物有40种,化学反应19个,实验基本操作9种,化学计算3类。

⒉加强与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试题的实践性。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2009年的河南中招试题在突出学科知识实用性方面做得相当不错,避免了机械记忆性试题,取材密切关注科学技术(如第16题,引入航天科技新情景),关注健康(如第6题,围绕食品安全),关注环境(如第8题,涉及空气污染问题),关注社会热点(如第21题,利用2009年沸沸扬扬的法国佳士得拍卖圆明园兔首和鼠首的风波为情景),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生活、科技、生产、环保等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化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⒊注意对学生实验设计和探究能力的考查,体现科学探究精神

这套化学中招试题还体现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如第23题,以酸、碱、盐知识设计探究,考查常见酸的性质、化学计算、基本操作、物质除杂、物质鉴别等)。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由于过去的试题偏重于考查学生的操作步骤、实验现象等知识的记忆,使得化学实验教学一度退化到教师讲、学生记的地步,完全忽略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而探究性试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校的实验教学,引导化学实验教学向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方面发展;引导学生在掌握实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从试卷中的探究性试题上看,命题根据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具有在形式上注重探究过程,不在追求环节的完整;选材上注重选用学生所熟悉的材料,特别是注重从学生做过的实验和看过的演示实验中去挖掘的特点。

⒋注重试题的开放性,有助于学生拓宽思维空间

在2009年河南的中招试题中,设计了一些开放性试题(如第21题第2小题设计实验验证金属活动性顺序)。开放性试题是指答案不唯一或方法多样性的试题,主要涉及环保问题、实验设计、知识方法总结等。由于开放性试题具有思维的发散性、结论的不确定性、过程的探究性、情景的模拟性等特征,对学生是否培养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此类试题对化学教学的观念、策略、手段及评价方式的改革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部分试卷考点分析

考试内容及分数分配:(注:有个别题目交叉于不同考查内容之间)

通过上表分析,2009年试卷考查的知识点较多,难度适中,比去年容易,尤其是选择题和填空题难度比往年中考要易,学生在这两块失分比较少;简答题,难度不大,失分不明显。综合应用题⑴、⑵、⑷问难度不大,⑶问有隐含信息,具有一定灵活性。但填空题第18⑶、简答题第22⑶、综合应用题第⑵、⑶问,学生对审题或物质性质描述不清或描述不完整,这是造成失分的主要原因。

今年我省中招试题的一个突出特点仍然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稳”主要体现在与前三年相比,试卷的题型结构和难度均未大起大落。“变”主要体现在试题的开放性、灵活性更强,给考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新”主要体现在试题的情境载体的更新、综合形式新、对探究过程的考核形式新、试卷创造的亲近考生的感觉新。试卷的整体难度较2008年有所降低,没有偏题、难题、怪题。试题按照由低到高(A、B、C)三个不同的水平层次,由易到难,考生在拿到试卷后,有一种亲切感,例如:试卷中选择第2题的卡通图画与第18、19、22题涉及的插图是选用教材中的原图或类似图。这也是考生觉得简单的直接原因,但填空题第18⑶、简答题第22⑶、综合应用题第⑵、⑶也会直接影响今年初中化学试卷的满分率下降。

总之,2009年我省的中招化学试卷覆盖面较广,既注重对考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又重视对考生综合运用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既重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又能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试题的灵活性较以往更高,难度、广度都恰到好处。

第三部分试题点评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⒈“河南熟,天下足”。我省是粮食生产大省,所生产的小麦和大米的主要成分为【】

A.蛋白质

B.油脂

C.淀粉

D.维生素

【思路方法点拨】本题以“河南熟,天下足”地方俗语为载体,增加了农业经济特色和人文特色,给考生以亲切感。考查糖、蛋白质等营养素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小麦和大米的主要成分是糖类中的淀粉。

【阅卷反馈信息】本题难度不大,学生答题情况较好,反映出教师平时注意了这方面的训练。

【建议】此类习题难度虽说不大,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容易被师生所忽略,但从这几年我省命题的情况来看,营养素与人体健康一直是命题的一个热点。因此在复习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强化训练让学生了解化学物质对人类生活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对于常见食品中所含的营养素能做出准确判断,尤其是容易混淆的知识:淀粉属于糖类、酶属于蛋白质。

2.下列有关O2和CO2的自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思

路方法点

拨】本题以

卡通图画

情景显示

内容,考查

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用途,属于历年中招考试中的常见题型。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析这四种物质的用途分别体现了物质的哪些性质。很明显,A选项“我能为可燃物助燃”即支持燃烧,这是氧气在化学变化中体现出来的物质的性质(氧化性);C食物的氧化变质属于化学变化----缓慢氧化,也体现氧气的氧化性;D光合作用也发生的是化学变化,体现CO2的化学性质;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降低周围空气的温度使水蒸气凝结在一起而降雨,属于干冰的物理性质。所以,选B。

【阅卷反馈信息】本题得分率较高,说明考生对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掌握得比较好。个别考生误选A、D的原因主要是对助燃和光合作用的理解不够。

【建议】在初中化学的启蒙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学生在学习物质的用途时,最好能找出对应的性质,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际的物质介绍,关联对比记忆效果会更好。

3.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化合物的是【】

A.食盐食醋 B.生铁氢气 C.空气纯碱 D.冰水共存物烧碱

【思路方法点拨】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类,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食盐、生铁、空气属于混合物,冰水共存物属于化合物;食醋属于混合物,氢气属于单质,纯碱、烧碱属于化合物,选C。

【阅卷反馈信息】本题得分率较高,说明考生对物质的分类掌握得比较好。个别考生误选D的原因主要是对冰水共存物和纯碱、烧碱的俗名理解不够。

【建议】此类题最好不要一个选项、一个选项判断,容易出错。建议用排除法:可以先判断各选项第一种物质是否属于混合物,排除了D,然后判断第二种物质是否属于化合物,排除了A、B。另外,俗名也需要结合性质、用途进行理解性记忆,如烧碱因为氢氧化钠具有很强的腐蚀性,有了俗名苛性钠;又因为氢氧化钠溶解于水的过程放热,有了俗名火碱、烧碱。教学中要避免考生死记硬背,注意理解性记忆资源的开发。

4.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B.水通电分解和水的蒸发都是化学变化

C.用肥皂水可以检验硬水和软水 D.净化水的方法有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

【思路方法点拨】本题考查涉水知识:包括水的组成,硬水和软水的区别方法,净化水的常用方法,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多个知识点。水是生命之源;水通电分解是化学变化,水的蒸发是物理变化;硬水中加入肥皂水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泡沫,只会有浮渣出现,软水中加入肥皂水后会产生大量的泡沫;净化水的方法有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选B。

【阅卷反馈信息】本题难度不大,考生答题情况较好,反映出考生平时已经注意了这方面知识的重要性。

【建议】涉水知识是我省中招的常见考查对象,通过学习或考查涉水知识,使考生知道水对生命活动和工、农业、科学研究的重大意义,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形成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

5.下列实验操作或做法正确的是【】

A.将用剩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 B.制备气体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实验结束后,用嘴吹灭酒精灯 D.将氢氧化钠放在托盘天平的右盘上称

【思路方法点拨】本题考查基本实验操作。用剩的药品要放到指定容器中;用嘴吹灭酒精灯容易引起火灾;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

....中称量;制备任何气体之前,都要检查装臵的

..上的玻璃器皿

气密性,选B。

【阅卷反馈信息】本题简单,大多数考生对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酒精灯和天平的使用等基本实验操作较熟悉。

【建议】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其重要方法就是实验。实验基本操作是中招考试中一定涉及的内容,尽管此类试题比较简单,但是由于学生重视不够,尤其是在学习中缺乏耐心细致的阅读和观察,从而导致个别考生此类试题得分率并不是很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善学习方法,不要把做实验当成一种游戏。要引导学生为什么这样做,错误的操作可能会引起哪些问题。基本实验要做到规范、熟练、安全操作,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考生养成习惯,形成基本素质,这也是理化生实验考试的宗旨。

6.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下列做法不会损害人体健康的是【】

A.用含小苏打的发酵粉焙制糕点 B.用三聚氰胺提高牛奶中蛋白质的含量

C.用甲醛的水溶渡浸泡水产品 D.用霉变花生制成的压榨花生油烹调食品

【思路方法点拨】本题以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关系常识为素材,展示了化学知识在健康教育中的价值,考查化学与生产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一些“说法”或“做法”的科学性,即是否符合化学原理。甲醛有毒,用甲醛溶液浸泡水产

品有害健康;三聚氰胺,低毒,禁止使用为食品添加剂,缘于2008年9月,中国爆发三鹿婴幼儿奶粉受污染事件,导致食用了受污染奶粉的婴幼儿产生肾结石病症,其原因是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霉变食品绝对不能使用,因为其中有黄曲霉毒素,能损害人的肝脏,诱发肝癌。故选A。

【阅卷反馈信息】本题得分率较高,说明化学教学中STS教育已经深入人心。

【建议】教师在讲授化学知识时尽量与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感受到用化学知识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自身的化学素养。同时,复习时教师还要关注当年发生的化学时事,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焦点,从中提炼出与化学有关的问题,用化学的视角来看问题,用化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形成化学是一门有用的科学,化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观点;关注教材课后《资料》和拓展性课题的阅读。

7.下列各组物质中,能相互反应且反应类型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A.锌和稀盐酸 B.二氧化碳和水

C.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钾溶液 D.氢氧化钠和稀硫酸

【思路方法点拨】本题考查物质能否相互反应、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金属活动顺序表的灵活运用多个知识点。A.锌和稀盐酸,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知,锌排在(H)前面能与酸反应,但反应类型属于臵换反应;B.二氧化碳和水能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水;C.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钾溶液,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知,两者不发生反应;选D。

【阅卷反馈信息】本题是多个知识点的整合,需要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部分考生误选C,可能是审题时只注意复分解反应类型,忽视能否相互反应的判断造成的。

【建议】河南省中招初中化学考试时间短、分值少、试卷短、内容多,属于小分值、大综合试题特征,决定了大部分试题有相当的综合度,这就要求河南考生要有较高的审题能力,只有明确一个试题有几个要求,才能展示出能力,获得好成绩。不管考生基础知识再好,没有审题技巧,难于得高分,试卷也给河南教师提个注意考生这方面能力培养的要求。

8.环境问题是2009年“两会”上的热门话题之一。下列情况中:①煤的燃烧②工业废气的排放③动植物的呼吸④汽车尾气的排放,可能引起大气污染的是【】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思路方法点拨】本题以大气污染为依托,考查使用汽油和煤对环境的影响;自然界中的氧、碳循环;典型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等知识点。煤和车用燃料汽油或柴油,都属于化石燃料,它们燃烧会生成硫、氮的氧化物,与工业排放的废气一样污染空气;动植物的呼吸是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是大气污染物。选A。

【阅卷反馈信息】本题难度不大,得分率一般,说明仍有部分考生对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产生原因没有熟练掌握。

【建议】教学中要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成因进行理解性分析,如从组成上认识煤和石油的产品燃烧产生污染物的根源。通过“和谐发展,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等2009年国家有关环境保护重要政策的了解,体现学科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考查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化学在环境监测和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9.草莓、香蕉等水果具有芳香气味,是因为其中含有乙酸乙酯(化学式为C4H8O2)等物质。下列关于乙酸乙酯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物质属于氧化物 B.其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分子构成

C.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8 D.该物质中碳、氢、氧的质量比为12∶1∶16

【思路方法点拨】本题重点考查元素和化合物的相关知识以及与化学式相关的判断和计算。根据化学式的信息可知:乙酸乙酯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因此不属于氧化物;化合物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所以其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4 + 1×8 +16×2 =88;该物质中碳、氢、氧的质量比为:(12×4)∶(1×8)∶(16×2)=6∶1∶4 。选C 。

【阅卷反馈信息】此题得分率不是很高。误选A的理由是学生对氧化物的概念没有真正把握。误选B 是对物质的构成理解不力,误选D的理由是对化学式相关的涵义和计算欠缺。

【建议】与化学式相关的判断和计算是我省历年中招考试的必考内容,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离子

之间的关系,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加以重点训练。

10.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B.在t℃时,a、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C.将t℃时b的饱和溶液升温至40℃,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D .10℃时,分别用100 g水配制a、b的饱和溶液所需a的质量小于b的质量

【思路方法点拨】对固体物质溶解度概念和溶解度曲线的理解和应用的考查

一直是我省中招考试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失分较多的一种题型。此类题要求学

生具有一定的看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有不同的溶解度,所以在叙述溶解度时,必须指明温度;由图可知,t℃时,a、b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一点(相同),说明在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固体的质量相等,即在t℃时,a、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由图可知,b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随温度升高而增大,t℃时,b的饱和溶液升温至40℃,形成40℃时的不饱和溶液,溶液组成没有改变,所以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由图可知,由于10℃时a、b的溶解度小于b的溶解度,分别用100g水配制a、b的饱和溶液所需a的质量小于b的质量。

【阅卷反馈信息】本题虽说难度不大,但是由于考生并未真正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误选C、D。好在B、C、D都明确说是饱和溶液,假若B改为:在t℃时,a、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相对难度就高了,更容易错了。

【建议】溶解度曲线的理解和应用几乎每年考试都要涉及,此类习题始终都是考生的软肋,因此在加强分类型、有目的地训练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图示能力(有些题目必须通过画图进行分析解决)、灵活运用能力。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沸腾时可将壶盖顶起,说明分子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某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时有气泡产生,说明该固体一定是碳酸钠

C.氢气燃烧后的生成物只有水,说明氢气是一种清洁燃料

D.燃着的木条伸人某无色气体中很快熄灭,说明该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思路方法点拨】本题考查考生根据所学知识对日常生活和化学实验中常见的事实进行的归纳、分析、推理能力,涉及到多个知识点。水沸腾时可将壶盖顶起,是因为水受热后体积膨胀,将壶盖顶起,说明分子间隔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某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时有气泡产生,根据气体可能是CO2或H2,说明该固体可能是碳酸盐、活泼金属等;燃着的木条伸人某无色气体中很快熄灭,说明该气体不支持燃烧,然而不支持燃烧的气体不一定是CO2,还可能是N2,稀有气体等;氢气燃烧后的生成物只有水,说明氢气是一种清洁燃料,是目前理想的环保能源。选C。

【阅卷反馈信息】此题是选择题里失分最高的一个题,包括一些程度相对较好的学生也出现了问题。学生误选B、D的最多,读起来挺顺,不进行细心思考造成的。

【建议】平时教学时,一定要紧密结合日常生活和化学实验中常见的事实,对比、分析、归纳,与日常偏见做斗争,真正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整体认识;另外在对比、分析过程中,切记要辨证地理解其本质原因,不断章取义;注意收集一句话顺序不同,意义不同的实例,如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很快熄灭;能使燃着的木条很快熄灭的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

12.下图表示水消毒时所发生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单质的化学式为O2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生成物的水溶液呈中性 D.生成物中氯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1和+l

【思路方法点拨】本题采用形象直观的图示,从微观角度考查了单质和臵换反应概念、根据图示书写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能力、根据化学式标注化合价能力、读图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应用能力等。由图示可知,反应前的物质有2个H2O分子、1个Cl2 分子,反应后的物质分别有1个HCl分子、H2O分子、HClO分子,根据所学知识推理知,参加反应的只有一个H2O分子。所以化学方程式为:H2O+Cl2=HCl+HClO。其他问题,迎刃而解。图中单质的化学式为Cl2 ;该反应不属于臵换反应;生成物的水溶液呈酸性;生成物中氯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1和+l 。选D。

【阅卷反馈信息】此题知识综合性强,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难度稍高,失误也较多。考生误选大多数是迷迷糊糊答题,根本就没有写出化学方程式就草率了事;有些考生不敢选D,原因是书写化学方程式时,没有按照图中所给物质的先后顺序书写,误认为分别为+l和-1 。

【建议】“物质的微观构成和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教师应使用多媒体动画加强这方面的教学,使抽象想象化为具体感受,在平时的训练中不妨以多种形式呈现这一知识点。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13.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物质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与氧元素所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思路方法点拨】本题考查了空气的主要成分以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地壳中含量较多的金属元素以及根据组成元素书写物质的化学式。第1空不难,而且与2008年河南卷第13题“空气中体积分数约为78%的气体单质是”雷同。第2空要搞清楚地壳中含量较多的金属元素是铝,与氧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2O3。

【阅卷反馈信息】本题难度不大,得分率相对较高。但由于部分考生没有搞清楚地壳中含量较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没有记住铝元素和氧元素在化合物中常见的化合价,化学式的书写基本规律没有熟练掌握等原因导致第2空失分。

【建议】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化学用语的教学。对于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口诀,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记忆课本表4-6,灵活运用到化学式的书写规律中去,常见的化学式的书写要做到不丢分。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是学习化学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14.现有下列六种物质:①葡萄糖②熟石灰③酒精④硝酸钾⑤硝酸铵⑥氯化钠,请从其中选择适当物质的序号填空。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农业上可作复合肥料的是;可作为人体重要能量来源的是。

【思路方法点拨】本题考查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物质在生活、生产、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属于常见的碱,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硝酸钾含有钾、氮元素,属于复合肥;葡萄糖是人体重要能源物质。

【阅卷反馈信息】本题难度不大,考生答题情况较好,反映出教师平时注意了这方面的训练。部分考生第2空出错,没有搞清楚复合肥料的概念。需要指出的是,相当一部分考生填写物质名称,而不是按照要求“从其中选择适当物质的序号

..填空”。

【建议】物质的用途一直是命题的一个热点。因此在复习中,要对重点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强化训练,让学生了解化学物质在生活、生产、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注意考生的应试技巧培养,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15.人的胃液里含有适量盐酸。服用含MgCO3 的抗酸药可治疗胃酸过多症,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抗酸药说明书上标明的食用方法为“嚼食”,将药片嚼碎后服用的优点是。

【思路方法点拨】治疗胃酸过多症的药物在06、07试卷中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用的药物是氢氧化镁,09年改用药物MgCO3以填空题形式考查。同时本题第2空结合化学知识解释“嚼食”的优点,实际考查的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阅卷反馈信息】第1空复分解反应的方程式是书写,较容易;第2空,部分考生把握不住考查的实质造成答非所问,如写成“消化好”、“利于溶解”等。

【建议】应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生产中常见的事实,是中招试卷中常考查的内容,在平时的教学和复习中,应该注意训练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16.“神舟七号”飞船的太空舱里,NiFe2O4可用来促进航天员呼出的CO2转化为O2,而NiFe2O4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保持不变,则在这个转化过程中NiFe2O4起作用:航天员出舱行走所穿航天服中的CO2

可用LiOH来吸收,已知LiOH与NaOH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思路方法点拨】本题考查对催化剂的概念理解和根据信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能力。

【阅卷反馈信息】第1空较容易,考生出错较少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错别字;第2空,少数考生没有认识到Li2CO3中锂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造成生成物化学式书写错误;部分考生没有配平。

【建议】对于化学用语的教学,教师要严格要求,在教学中要加强化学用语的规范使用。要不厌其烦,加强训练。

17.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请将下列有关实验问题填写完整。

(1)除去O2中少量的CO2,可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

(2)除去Na2SO4溶液中少量的Na2CO3,不能选用盐酸的原因是。

(3)测定稀硫酸的pH时,先用水将pH试纸润湿会使结果偏 (填“大”或“小”)。

【思路方法点拨】本题考查除杂试剂的选用和方法和pH试纸的正确使用。除杂的基本原则是:不增

..(不

增加新的物质);不变

..(被提纯的物质与杂质易分离)。第⑴小题除..(被提纯的物质的质量不能减少);易分

去O2中少量的CO2,可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浓)氢氧化钠溶液,第⑵小题考查对除杂试剂的选用的理解,

要用稀硫酸,若用盐酸会生成氯化钠,违背不增原则;

.....第(3)小题先用水将pH试纸润湿,相当于先把酸溶液稀释,酸性减弱,pH越大。

【阅卷反馈信息】此题在填空题中是得分率较低,第⑴小题常见的错误是氢氧化钠固体或Ca(OH)2,第⑵小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表述不准确,如“盐酸可以和Na2CO3反应”、“有NaCl生成”等;第(3)小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酸(碱)性强弱与pH的关系模糊不清造成的,个别考生不按要求写成“偏高”。

【建议】在复习中教师要把除杂做专题复习,深刻理解除

杂原则,通过强化训练掌握其中的规律,同时要注意表述的规范。

18.在实验室里,可以利用右图装置制得铁。

(1)A处玻璃管内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2)B处可观察到的现象是;C处酒精灯的

作用是。

(3)待四氧化三铁完全反应后,停止加热A处,在断开A、B 之前应继续通入一氧化碳至A处玻璃管冷却。若不继续通入一氧化碳.可能出现的后果是。

【思路方法点拨】本题考查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工业炼铁原理和实验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需要注意:此图并非书上原图、原实验,本题是从四氧化三铁中制得铁。第⑴小题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是河南试卷连续几年都考查过的化学方程式,原因除了工业炼铁的重要性外,还有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技巧性。第⑵小题B处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气泡,产生浑浊,C处酒精灯的作用是点燃过量的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第(3)小题是对科学探究过程的考查,虽然本实验不要求学生亲自动手,但需要进行理性分析和推理。

【阅卷反馈信息】此题在填空题中是得分率最低的一个题,也是直接影响考生试卷能否满分的题目之一。第⑴小题部分考生审题有误,写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较多,或者写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不能配平;第⑵小题第2空部分考生语言表达不准确、笼统失分,如只写“处理尾气”;第(3)小题大多数考生受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操作顺序的影响,只考虑到防止被还原的铁重新被氧化,忽略了整套实验装臵的因果变化----气压改变产生倒吸现象,对实验安全问题不够重视。

【建议】教学时,第⑴小题一氧化碳还原铁的氧化物化学方程式的

书写,要理解配平的方法,然后归纳出类似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一般规律,达到能举一反三、灵活应变,形成认识,提高速度。Fe a O b+b CO高温aFe+

b CO2;个人认为,第(3)小题与其说是考查考生理性分析和推理能力,不如说是对考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考查。近些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实验过程的真实感受的考查试题越来越多了,教学中不仿进行几个综合实验,真实的体验总比说教效果明显。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12分)

19.(2分)某同学按右图装置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实验探究,结果观察到反应后天平不平衡,由此得出这个化学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否正确?为什么?

【思路方法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能依据所给事实和实验现象进行正确的解释或说明。命题源自是课本[实验5-1]的图5-4,给考生以亲切、熟悉的感觉。

【阅卷反馈信息】本题得分率较高,反映出在平时教学中该知识点已经引起师生的足够重视,考生对此类问题已经真正掌握。个别学生主要失分的原因是语言表述不准确,或只写方程式,无文字表述。。

【建议】质量守恒定律定律的理解和应用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点,也是我省经常涉及的一种题型,教师要通过几种代表性例子分析,总结解题的技巧和规律,灵活运用定律,突破这个重点。在平时训练中要加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训练;

20.(3分)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反应的原理。

(1)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用作燃料。

(2)生石灰用作食品包装袋内的干燥剂。

(3)工业上用碳酸钠溶液和石灰水制取烧碱。

【思路方法点拨】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客观事实,二是质量守恒定律。CH4是最简单的有机物的代表,CH4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CaO吸收水生成Ca(OH)2;NaOH 是重要工业原料,碱的代表物,工业制取烧碱显得有为重要,河南中招中经常考查。

【阅卷反馈信息】本题很简单,属于送分题目,但仍有部分考生失分,说明化学用语依然是考生的一个薄弱环节。另外有部分考生因不了解物质的俗称:生石灰、烧碱而失分;或者由于化学式书写错误(如NaCO3)、配平、↓等问题导致此题扣分较多;通过化学知识价值观的考查发现,考生对物质用途的掌握不是很好。

【建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中招考试的一个重点。大约占试卷分值的14%以上。教学中要注重通过实验现象、物质的性质和生活、生产中的用途等综合信息,让学生多角度理解记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现象。配平是基本技能,避免机械性死记整个化学方程式。在这方面,教师要不耐其烦,严格要求,强化检查力度。

21.(3分)物质的用途与其性质密切相关,研究金属的性质可以更好地利用金属。

(1)2009年“拍卖风波”中的兔首和鼠首是青铜器。久置的铜制品表面会锈蚀生成铜绿[Cu2(OH)2CO3],铜绿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2)为探究铝、铁、铜的活动性顺序,某同学设计了一组实验:①铝片浸入稀硫酸中②铜片浸入稀硫酸中③铝片浸入硫酸亚铁溶液中。这组实验还不能完全证明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请补充一个实验来达到目的(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化学方程式)。

【思路方法点拨】本题结合2009年最新社会事件,考查了金属铜的性质和铝、铁、铜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拍卖风波”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利于激发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第⑴小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知,生成物铜绿[Cu2(OH)2CO3],反应物铜、氧气、水中含有氧、氢、铜元素,没有碳元素,所以缺少一种空气中常见的含碳元素的物质----二氧化碳。第⑵小题步骤①说明铝排在氢的前面;步骤②说明铜排在氢的后面;步骤③说明铝排在铁的前面;综合考虑:Al (H) Cu,但Fe的位臵不明确。补充一个实验的目的是确定Fe的位臵,可以把Fe投入到酸中,证明Fe在(H)前;或把Fe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证明Fe在Cu前,即可证明铝、铁、铜金属活动性顺序为:Al>Fe>Cu。

【阅卷反馈信息】第⑴小题较简单,平时也训练过,考生不进行推理也可以直接解答,得分率高;第⑵小题答案具有灵活性(两种情况),部分考生因缺乏对科学探究目的的认识,造成失误;也有因实验步骤、现象和化学方程式表述不完整而失分。

【建议】教师要善于从当年重大的社会事件中提炼出与化学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同时,金

属活动性顺序表及其应用和探究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重要基础知识,考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的对成绩的好坏起决定作用。因此应引起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注意

语言表述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培养学生基本分析推理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2.(4分)右图是实验室常用的制取气体的装置。

(1)采用A 装置制取气体时,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需满足什么要求?

(2)B 装置可以制取多种气体,请写出制取其中一种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可采用C 装置(气体由d 口进入)收集的一种气体的名称,并用简单的方法验证该气体。

【思路方法点拨】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原理、装臵选用依据、收集和检验方法。第(1)小题A 装臵的反应物一般为固体,反应条件需要加热;第(2)小题开放性较强,B 装臵可以制取氧气、二

氧化碳、氢气等多种气体:2H 2O 2 2H 2O +O 2↑;CaCO 3+2HCl =CaCl 2+CO 2↑+H 2O ;Zn +H 2SO 4=ZnSO 4+H 2↑。第(3)小题气体由d 口进入,排出装臵内的空气,要求此气体密度要比空气大,可以是氧气、二氧化碳等;验证氧气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其中,木条能够复燃的,说明收集的气体是氧气;验证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有浑浊产生的,说明收集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阅卷反馈信息】本题简单,但考生失误较多。第⑴小题语言表述不严密;第⑶小题没有写出气体的名称或没有写出验证该气体的方法。

【建议】实验装臵的选择一直是我省中招考试的一个热点,在今后的学习中仍应引起考生的重视。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寻找答案不唯一、多元化分析、灵活性高的习题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应变能力;另外,“细节决定成败”,在化学学习中,对于学生出现的常见错误教师要加强正面引导,要抓实、抓细。中招试题中,越是简单的试题,越要注意分析它的综合性、隐含性、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变形性等。

四、综合应用题(共10分)

23.酸、碱、盐是有广泛用途的重要化合物。某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围绕这几类化合物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⑴同学们打开盛浓盐酸和浓硫酸试剂瓶的瓶盖,立即就能把它们区分开来,这是为什么? (2)右图是某试剂瓶标签上的内容。要把10 g 这种浓硫酸稀释为20%的硫酸,需要水的质量为 g 。稀释浓硫酸时,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请解释其原因。

(3)为探究一瓶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情况,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该固体样品置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一种无色溶液,发现有气泡产生,说明该样品中含有碳酸钠,由此可确定该固体已发生变质。则无色溶液可能是 。

量分数。

【思路方法点拨】本题是一道围绕酸、碱、盐知识的综合应用题,试题的开放性很强,是对考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计算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等的综合考查。第⑴小题是对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MnO 2 ===

的考查,打开盛浓盐酸和浓硫酸试剂瓶的瓶盖,立即就能把它们区分开来,原因是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在瓶口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盐酸小液滴的缘故,而打开浓硫酸的试剂瓶则没有白雾。第(2)小题类似下册课本第43页例题2,考查溶液稀释方法和有关计算,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试剂瓶标签上信息知浓硫酸的质量分数为98%)设需要加入水的质量为χ:10g×98%=(10g+χ)×20%解之,χ=39g 。稀释浓硫酸时,由于水的密度较小,浮在浓硫酸上面,而且浓硫酸溶解时放出的热会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所以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第(3)小题①考查碱的化学性质和分析推理能力,NaOH变质是NaOH和空气中的CO2作用,生成了Na2CO3和H2O,检验NaOH是否变质实际上是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2CO3,酸可以选用HCl,H2SO4等;第(3)小题②要想探究该固体中是否还有未变质的氢氧化钠,根据下表实验步骤,必须先除去碳酸钠,再检验是否还有未变质的氢氧化钠。因此,题目综合分析难度稍高,隐藏了先除杂后检验信息。除去碳酸钠,即把碳酸根转化成气体或沉淀。根据本题情况,若加入酸,把碳酸根转化成气体,会影响下一步对氢氧化钠的检验,所以只能设法把碳酸根转化成沉淀。根据物质的溶解性表信息知,可以加入氢氧化钡或可溶性钡盐。但加入氢氧化钡影响下一步对氢氧化钠的检验,因此只可加入硝酸钡或氯化钡溶液。(注:此题物质的溶解性表中没有钙离子,实际上可溶性钙盐也可以)第(4)小题是对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的综合能力的考查。

【阅卷反馈信息】从答题情况看,学生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第⑴小题部分考生用闻气味的方法来区分,说明考生没有进入到题目设定的科学探究的实际情景中去;第(2)小题解释原因理由片面失分,答非所问,说明根据物质的性质分析、解释具体问题能力仍有欠缺;第(3)小题②是错误较多的试题,反映出考生对隐含信息的挖掘、综合分析能力还有不足;第(4)小题较简单,化学方程式本身已经配平,出错较少,但有个别考生时间不足,没有来得及去做。

【建议】①教师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能够从题目所给的图形、表格、语言叙述中获得信息得出正确结论。②记住常见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不仅可以提高做题的速度,更能够提高做题的准确率。③扎实掌握NaOH以及与其相关的知识,对于NaOH的变质问题,可以有多种方式进行考查,我省已经连续3年涉及到,教师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结合具体实例进行拓展延伸。

附件

2009年河南中考与化学竞赛相似试题一览表

中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反应后的物质中氯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该反应过程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中单质的化学式为O2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生成物的水溶液呈中性

⑴上述实验中,有气泡产生的是哪个实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