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基础--土地估价师考试要点经典总结 第一科 土地管理基础

土地管理基础--土地估价师考试要点经典总结     第一科  土地管理基础
土地管理基础--土地估价师考试要点经典总结     第一科  土地管理基础

第一科土地管理基础

(提醒:此总结知识要点都领会的话土地管理基础至少在70分左右)

第一部分土地基础知识

一、土地的定义

1土地的内涵:1、综合体2、自然产物3、地球表面具有固定位置的空间客体4、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

5、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

2不同学科对土地的定义:

A经济学:大自然无偿地资助人类的地上、水中、空中、光热等物质和能力;

B地理学:气候、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与人类劳动所形成的一个立体的自然综合体,对土地的任何利用活动,都受土地生态系统某些构成要素的制约,并对土地的演变产生影响。

2、土地的特性

1土地的自然特性:1、不可替代性2、面积有限性3、位置固定性4、质量差异性5、永续利用的相对性。2土地的经济特性:1、经济供给稀缺性2、用途多样性3、用途变更困难性4、土地增值性

5、报酬递减可能性(楼层)

6、产权特性

7、不动产特性(刚性)。

3、土地的功能:1、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2、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

4、我国土地资源特点:1、土地面积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2、后备资源有限3、类型多样,山地多

4、农地分布不均匀

5、森林覆盖率低

6、土地质量较低

7、水土资源不平衡。

二、土地的分类(历年重点)

1、土地的基本类别:12个一级类57个二级类

1耕地: 1)水田 2)水浇地3)旱地

2园地: 1)果园 2)茶园3)其他园地

3林地: 1)有林地 2)灌木林地 3)其他林地

4草地: 1)天然牧草地2)人工牧草地3)其他草地

5商服用地:1)批发零售用地2)住宿餐饮用地3)商务金融用地4)其他商服用地

6工矿仓储用地: 1)工业用地 2)采矿用地3)仓储用地

7住宅用地:1)城镇住宅用地2)农村宅基地

8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1)机关团体用地2)新闻出版用地3)科教用地4)医卫慈善用地

5)文体娱乐用地6)公共设施用地7)公园与绿地8)风景名胜设施用地

9特殊用地:1)军事设施用地2)使领馆用地3)监教场所用地4)宗教用地5)殡葬用地

10交通运输用地:1)铁路用地2)公路用地3)街巷用地4)机场用地 5)港口码头用地6)管道运输用地1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河流水面2)湖泊水面3)水库水面4)坑塘水面 5)沿海滩涂6)内陆滩涂

7)沟渠8)水工建筑用地 9)冰川及永久积雪

12其他土地:1)设施农用地2)田坎3)盐碱地4)沼泽地5)沙地6)裸地

2、主要类别土地的特征:

A建设用地特征:1、承载性和非生态利用性2、利用逆转性困难性3、利用的集约性4、区位重要性

5、无限性和再生性

6、空间性和实体性

B农用地的特征:1、生态利用性2、利用逆转性3、利用的相对粗放性4、利用的永续性。

3、我国主要类别土地利用方式:

1、从利用效益分:粗放型(投入与单产都低)、集约型(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

2、相当于土地利用类型,如耕地、园地、林地的利用。

三、土地实体特征

1、土地实体的构成:土壤类别、地质条件、土地污染情况、土地基础设施状况及地上物等。

2、土壤类别及特征:

1、自然:(南)砖红壤、赤红壤、红壤和黄壤、黄棕壤、(北)棕壤、暗棕壤、寒棕壤(漂灰土)、褐土、黑钙土、粟钙土、棕钙土、黑垆土、荒漠土、高山草甸土、高山漠土。

2、人为:水稻土(1/5、水稻为主,小麦、棉花、油菜;红壤地区、黄棕壤地区、北方地区)灌淤土(小

麦、玉米、米谷)

3、地质条件及特征:表面岩石组成及其地质构造。地质构造:褶皱和断裂(劈理、节理、断层、深大断裂、超壳断裂)岩石:岩浆岩(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沉积岩、变质岩(正负)地质:地球的物质组成及其结构构造;

4、土地基础设施类型及特征:三通一平、五通一平、七通一平

5、主要地上物作物种类及特征:1、粮食(小麦、水稻、玉米)2、纤维(棉、麻)3、油料(大豆、花生、油菜籽、葵花籽、棉籽)4、糖料(甘蔗、甜菜)5、绿肥(豆科类)

6、药用(250种)

7、能源

8、其他(豆类、瓜类、水果类、干果类、嗜好、根茎类、蔬菜类、花卉、原料)

6、地下空间及特征:

7、土地污染种类及特征:1、重金属2、有机(有机农药、三氯乙醛、油类、表面活性剂、废塑料制品)3、固体废物与放射性污染物(工业、农业、放射性、城市垃圾)

四、土地权利制度(重点)

1、土地产权概念:存在于土地之上的排他性完全权利。

2、土地产权的种类:所有权、用益物权、租赁权、抵押权。

3、土地所有权制度:1土地所有权的含义: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2国有土地所有权的权能及范围:

3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能及范围:

4、土地使用权制度:1土地使用权的含义:2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种类及其权能 3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权能:

5、土地他项权利制度: 1土地抵押权的含义及抵押的范围: 2土地租赁权的含义:

6、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土地制度: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香港、台湾

第二部分土地管理知识

1、土地管理内涵

A目的:1、维护土地公有制2、调整土地利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3、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B性质:1、自然(纯劳动过程,服从分工协作合理组织)2、社会(服从社会发展规律)

C职能:1、拟定法律2、编审规划3、监督执行4、耕地保护5、地籍管理6、组织使用权流转

7、指导地价评测8、对外合作交流。

D方法:1、行政2、经济、3、法律4、技术

2、任务:1维护土地权益2保护土地资源3合理利用土地4规范土地利用行为5健全土地管理制度

3、原则:1依法管理原则2统一管理原则3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4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原则

4、主要内容:1土地法规与政策的制定2地籍管理3土地规划和土地用途管制4耕地保护

5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征用6土地供应和市场管理7土地执法与监察

5、我国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

6、土地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1、协调社会矛盾手段2、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3、社会稳定保证

7、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土地管理的演变历程

(1)1949-1961年,重要法律《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

(2)1962-1986年,重要法律《土地管理法》

(3)1987-1990年,重要法律《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

(4)1990年以后

二、地籍管理(重点)

1、地籍概念:空间性、法律性、精确性、地籍资料连续性

2、地籍分类:

(1)按功能分类: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基(现代地籍)

(2)按建立时序分类:初始地籍、日常地籍

(3)按所记载的对象分类:城镇地籍、农村地籍

(4)按表现形式分类:常规地籍、数字地籍

3、地籍管理概念:

1地籍管理的定义:国家为取得地籍资料和全面研究土地法律(权属)、自然、经济状况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工作等为主要内容的国家行政措施(地籍工作)。

2地籍管理的核心:权属问题(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确认和变更)

4、地籍管理原则:1必须有国家制度体系作保障2保证地籍资料的连续性、系统性和现势性

3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4保证地籍资料的概括性和完整性

5、我国地籍管理的内容:土地调查、土地登记

1调查: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县为单位1:1万;按用途8大类,据利用、经营方式和覆盖特征分46二级类)2地籍调查(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3土地条件调查(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条件调查)2土地登记:类型(总、初始、变更、注销、其他更正、异议、预告、查封、地役权)程序(申请、受理、审查、注册登记、核发或更改证书)他项权利登记的内容及特点(不涉及所有权使用权变更,该项登记不用报政府批准;登记在宗地原土地登记卡上)代理的概念及要求(委托、法定、指定)(合法、平等自愿、公平公正、等价有偿、诚实信用、保密原则)

3土地登记信息公开查询(登记结果包括土地登记卡和宗地图;原始资料包括权属来源文件、登记申请书、地籍调查表、地籍图)(申请、审查、查询和鉴证、查询收费)

4权利制度建设指导思想:1实现权利设置公平与效率2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所有权体系和使用权体系)

5权属争议调处:1权属争议的种类(国所与集所、集所之间、国使之间、集使之间、国所与集使) 2受理范围和管辖(县级: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单位之间)3程序(申请、受理7日、5日、30日、调查、调解15日、处理6月5日上报政府抄报上土)

6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自然和人为)(内容:利用、权属、价格、质量)(方法:实地调查、统计报表、遥感监测、专项定点监测)

7土地统计概念:土地类型、面积、质量、分布、权属、利用状况。含义:工作统计、资料统计、科学统计)对象:中国版图内全部土地任务:1及准掌握构成、利用现状和动态变化2、为各政府指定政策提供依据 3、为土地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8地籍信息系统管理:1图形数据(空间位置及状态)2属性数据(权属价值位置)

6、地籍管理的任务:

1为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服务

2为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服务

3为社会提供地籍信息服务

4为土地管理服务。具体:1完善登记制度2健全调查、统计制度

3完善和贯彻地籍管理的技术规程 4建立全国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

5建立全国地籍信息网络,实现公开查询、上报和发布的网络化。

7、地籍档案管理基本要求:完整、准确、系统、安全。(30-50年长期,传统型、机械型、智力型)

8、地籍产生和历史发展:唐中“两税法”地依户;至明中地户平等;此后地高户(清丈、调查、登记)

三、土地规划管理(重点)

1、土地规划的概念与类型:自上而下逐级控制。

按时限分:长期10年以上;中期;短期5年以内。

按范围分:五级国、省、市、县、乡。

按规划性质分:总体、专项、详细

2、土地规划的作用:1控制作用2协调作用3组织和监督

3、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1自然因素2经济因素3制度因素

4、可持续利用准则:1生产性准则2保护性准则3社会可接受性准则4安全性准则5经济可行性准则

5、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概念:实行用途变更许可的一项强制性管理制度。利用规划是其依据。

6、土地用途管制的作用和意义:1土地利用整体效率最大化2协调吃饭与建设的矛盾

3消除外部不利,保护环境,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7、土地用途管理的内容:1按用途对土地进行分类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

3土地登记注明土地用途4土地用途变更实行审批

5对不按照规定的土地用途使用土地的行为进行处罚

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

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意义:1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2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实行用途管制的基础。

10、编制原则:1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2提高土地利用率

3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5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补充耕地相平衡

11、内容:1确定区域内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和土地利用基本方针2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和各行业用地指标

3进行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4划分土地利用区并规定土地用途和使用规则

5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规划控制指标按行政辖区进行分解

6制订规划管理保障政策和实施措施

12、编制程序:

1准备阶段:任务书、工作计划2调研阶段3编制和调整方案阶段 4规划审批和公布实施阶段

1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评审、报批、修改:

1评审的内容:

2审批程序和权限:国务院:1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省会、百万城市、指定城市

省级:除国务院外的授权:乡镇总体规划由省府授权的设区的市府批准。

3修改权限:1经原批准机关批准2国务院文件3省府文件

14、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1概念:在总体框架下针对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某一专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

2特点:针对性、局部性、实用性

3类型: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土地整理规划、复垦规划、整治规划

15、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1概念:总体和专项的深入和细化。

2类型:控制性、开发性

16、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与管理的途径:

1编制与实施土地利用计划 2建立实施规划的领导责任制 3实行规划公告制度

4建立建设项目用地的规划审批制度 5加强对城市和村镇规划中建设用地规模的审核

6严格土地利用规划的修改 7强化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监察管理

17、土地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土地利用规划是国土规划的一项专项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农业区划、农业生产远景规划是土地规划的编制依据。与城市规划是点与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18、土地利用计划

1概念: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安排。

2编织的主要内容: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实际是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农用地转用计划、耕地保有量计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计划。主要指标:1农转建指标2开发整理增加耕地计划指标3生态退耕指标4耕地保有量指标 3编制的任务与管理措施:编制:国、省、市、县四级(11月20日前上报部,台帐管理,1.1-12.31为考核年度,未经批准超计划批地的、已实施征地满两年未供地的和没有完成耕地占补平衡任务的,相应减少下一年度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

四、耕地保护与土地整理(重点)

1、耕地保护的重要性:1耕地保护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2耕地保护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耕地保护事关我国社会稳定4耕地保护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2、责任目标考核制度:省长、主席、市长为第一责任人(省级);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考核方法:自查、抽查、核查;

考核时间:自2006年起,每5年为一规划期,期中和期末国务院考核一次,1整改期间暂停该省农用地转用和征地审批;2安排中央支配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时予以倾斜。

3、耕地保护的主要内容:1数量保护(国土)2质量保护(农业、环保)

具体:基本农田保护、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土地整理复恳管理、耕地保护执法。

4、基本农田保护

A基本农田概念:高质优产

B基本农田保护概念:粮食安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严格保护”;只能用于粮、棉、油料等作物,应提高复种指数,禁止闲置荒芜。

C基本农田保护区概念:以乡镇为单位,县土地、农业组织实施,占各省耕地80%以上。

1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县级以上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

2正在实施改造计划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

3蔬菜生产基地

4农业科研、教学实验田

5国务院规定应划入的其他耕地(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铁路、公路等交通沿线,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区周边的耕地,应优先划入)

D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原则:

1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利用方针,优先保护集中连片和高稳产的耕地

2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业资源调查区划为依据

3与国民计划相适应,10年以上

4与城镇村镇规划相协调

5以基期年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和图件为基础资料。

6划定的程序:

1编制规划2划区定界3设立标志4建立档案5验收确认(省土农或授权设区的市土农)

5、耕地占补平衡(县级政府土地部门负责编制)

1含义:占多少,垦多少。是占用耕地单位和个人的法定义务。

2内容:1是义务2责任人是占用耕地的单位3开垦资金必须落实4地块应当落实

5缴纳耕地开垦费,有土管履行造地义务。

3耕地占补平衡有补充耕地数量按等级折算的内容: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降低的原则。

6、土地整理

A概念: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促进土地利用有序化和集约化

B类别:

1农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并提高耕地质量为中心)

2市地整理(立足内部挖潜)

3现阶段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

1平整归拢整治规整2建设农业配套工程3治理改良恢复植被4定界登记

4我国土地整理发展历程及现状:98年新土地法正式提出土地整理,00年成立设计院专门从事。

7、土地复垦概念:优先用于农用地,谁破坏谁复恳原则,自行或承包复恳,国家鼓励生产建设单位优先使用复恳后的土地。用于农林牧渔的减免农业税,用于基本建设的给予优惠。

五、农用地转用与征地管理(热点)

1、农用地转用概念:

现状农用地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家规定的批准权限报批后转为建设用地的行为。

2、依据: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土地利用年度计划3建设用地供应政策

3、批准权限:1国务院的批准权限:1基本农田2基本农田外耕地超过35公顷3其他土地超过70公顷。

2省级人民政府的批准权限:除上以外的。

4、农用地转用的审批程序:1申请(县、市政府)2逐级上报(省)3组织实施。

5、土地征收和征用概念:1征收:所有权(土地所有权发生变更的唯一途径);2征用:使用权。

6、征地行为的特征:1政府行为2补偿性3强制性4权属转移性5必须依法批准6征地行为的公开性

7、土地征收补偿和安置的内容

A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前三年平均年产量的6至10倍。新菜地开发建设资金:百万城市7000至10000元/亩;50至100万城市3000至5000元/亩;50万以下3000

至5000元/亩。

B安置补助费:前三年平均年产量的4至6倍,每公顷15倍,补偿费和安补费之和不超过30倍。 3青苗和地上附着物的补偿费 4征收补偿费支付和管理:市县土地部门在方案批准之

日起3个月内,支付给村委,市县乡政府监督使用

8、征收方案的编制与审核:

主体:县局,1:500至1:1000征地红线图。经具体经办人和分管领导签字报有权政府审批。

9、土地征收程序:1拟定土地征收方案(县市政府或其他土地主管部门拟订)2审查报批和公告

3制定补偿和安置方案4组织实施

六、建设用地供应管理(往年重点)

1、建设用地供应概念:依法供地给建设单位使用的过程。涉及:是否提供,提供方式、数量、位置、条件等建设用地——以非生态附着物形式;农业用地——依赖肥力,具有生态利用性。

2、国有建设用地划拨供应

A划拨供应概念:县级以上政府依法批准。

1无期限规定2不得转让、出租、抵押等经营活动,如需则应办理出让手续或经政府批准

3用途不批不得改变4使用者缴纳拆迁安置补偿费用和无偿取得两种方式

5须县级以上政府核准并按法定程序办理手续。

B划拨供应的条件:1军事用地2社会保障性用地3特殊用地。

3、国有建设用地出让供应

1出让概念:出让主体:县、市政府出让客体:

国有土地出让年限:居住70;工业50;教科文卫体50;商旅娱40;综合或其他50年。

2出让方式:1协议(不低于国家最低价)2招标(中标人未必是标价最高的)3拍卖4挂牌

4、国有建设用地供应的基本条件:

1符合规划2符合国家的土地供应政策 3符合建设用地标准和集约利用的要求

4划拨方式供地的必须符合法定的划拨用地条件

5新增建设用地符合农用地转用和征收条件

5、国有建设用地供地标准:1鼓励类2限制类3禁止类

6、国有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1用地预申请2用地申请3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

5征收土地方案6建设项目用地呈报说明书

7、国有建设用地供地程序:

8、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法律文书的主要内容

1土地有偿使用合同的主要内容(正文+附件《出让宗地界址图》)

2《建设用地批准书》的主要内容:用地单位、主管机关、土地位置、面积、建设性质、建(构)筑物占地面积、批准文号、批准书有效期。

3《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的主要内容:土地面积、使用条件。

9、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供应范围:

1兴办乡镇企业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土地

2农村村民建住宅使用本集体所有的土地

3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10、乡(镇)建设用地供应审批内容及基本程序:

1乡镇企业用地:经县级以上土地审查,按省规定权限报批,涉及占用农用地,先办理转用审批手续;

2乡镇公共:经乡政府审核后,向县土地局申请,按权限批准;

3村民宅基地:每户一处,不超省标,向村集体申请,通过后,报乡审核,再报县政府批准。

11、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

(一)定义: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是通过降低建设用地消耗、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开发经营模式。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是以符合有关法规、政策、规划为导向,通过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不断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开发经营模式。

(二)评价目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目的是为全面掌握区域、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及集约利用潜力,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度土地政策和调控措施,为土地利用规划、计划及相关规划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三)工作体系: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包括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简称“区域用地状况评价”)和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包括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简称“城市用地状况评价”)和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简称“城市用地潜力测算”)。

1.区域用地状况评价区域用地状况评价是以行政区范围内的全部建设用地作为评价对象,在特定时间点或特定时间段内,通过对相同或相近类型的区域建设用地利用现实状况进行评价和比较,揭示其节约集约利用总体状况及差异的过程。

2.城市用地状况评价城市用地状况评价是在分析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状况的基础上,以划分的城市功能区为评价对象,在特定时间点或特定时间段内,按照居住、工业、商业、教育等功能区类型,分别评价其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过程。

3.建设用地潜力测算建设用地潜力测算主要是针对城市用地状况评价划定的低度利用区和中度利用区,分别测算特定时间点的规模潜力和经济潜力的过程。必要时,城市用地潜力测算范围可以扩大到上述两类区以外的其他类型区。

(1)城市用地规模潜力是将特定时间点的现实土地容量与达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及相关法规规定的土地容量差距换算形成的土地规模,开展规模潜力测算时,应考虑基于现状用途和基于规划用途的不同情形。

(2)城市用地经济潜力是指将现状土地改造为规划允许的土地利用状况时产生的经济价值差额。开展经济潜力测算时,应考虑利用空闲地挖潜、部分改造挖潜和整体拆除重建挖潜的不同情形。

(四)区域用地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区域用地状况评价应根据区域用地状况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指标分为正向相关指标和反向相关指标。

(五)城市用地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分为正向相关指标和适度相关指标。

(六)工作程序 1、准备工作; 2、资料调查与整理; 3、技术分析与评价;

4、成果编制;

5、成果验收;

6、成果归档、应用和更新

(七)技术方法: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应采用定性分析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总体分析与典型分析相结合、统计分析与空间分析相结合等技术方法。区域、城市用地状况评价可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等。城市用地潜力测算中,潜力规模测算可采用目标逼近法,潜力分区可采用聚类分析法。

(八)技术约定

1、评价工作应设定评价时点,评价时点所在年份称为基准年。评价时点对应数据可选用以下一种或多种: A.评价时点数据; B.国家统一调查时点数据; C.评价时点所在年份的年末数据或全年数据。评价工作中需要评价时点所在年份之前数据的,一般以相应年份国家统一调查时点数据、年末数据或全年数据为准。

2、评价工作中采用的数据应与依照评价对象划定的范围相对应。各类数据口径、来源应在成果中予以说明。

3、成果数据应统一使用法定的计量单位。

(九)评价成果主要包括:文字报告、图件、基础资料汇编。当采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时,基础资料汇编可采用集成资料信息数据库存的方式替代。

(十)评价成果验收、更新与应用: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下级行政区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进行指导和抽查。区域用地状况评价成果和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成果原则上2~3年应更新一次。更新成果验收合格后应存档保存,并报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成果应提出成果利用方向、挖潜计计划和相关政策建设。

12、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一)评价目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是以符合有关法规、政策、规划等为导向,通过增加对土地的投入,改善经营管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不断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开发经营模式。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旨在通过基础调查、分析评价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测算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全面掌握土地集约利用状况,推动开发区土地利用管理基础信息建设,为开发区扩区升级审核、动态监控及有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二)评价对象: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对象为经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依法公告界线范围内的开发区全部土地。

(三)评价原则

1、综合性原则:评价工作应全面考察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从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和管理绩效等多方面评价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测算集约利用潜力。

2、主导性原则:评价指标设定应体现影响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主导因素。

3、政策导向性原则:评价工作应充分反映开发区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体现国家的政策导向。

4、因地制宜原则:评价工作应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时空差异,因地制宜确定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标准。

5、点面结合原则:评价工作应在整体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典型样点开展深入分析研究。

(四)评价工作体系: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

1、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调查(简称“用地调查”)是指依照规程的规定,对特定时间点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开展基础调查,进行汇总分析,掌握用地情况,推动开发区土地利用管理基础信息建设的过程。

调查内容包括:开发区基本信息调查、土地利用状况调查、用地效益调查、管理绩效调查、典型工业企业调查、土地供应与保障情况调查、其他调查。

2、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简称“程度评价”)是指通过基础调查研究,依据有关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确定相应理想值,计算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对特定时间点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评价的过程。

(1)指标体系程度评价应从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和管理绩效三个方面开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子目标和指标三个层次。

(2)指标权重确定

(五)评价工作程序与方法:

1、工作程度1 准备工作;2 土地利用状况调查;3 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

4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5成果编制;6成果验收、存档与备案;7成果应用与更新。

2、技术步骤

(1)开展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2)确定评价指标,计算其现状值;

(3)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4)确定评价指标理想值;

(5)进行指标标准化处理;

(6)计算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

(7)测算土地集约利用潜力;

(8)编制相关成果;

3、评价方法

(1)评价方法应以定量评价为主,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整体评价与典型分析相结合,实地调查与统计分析相结合。

(2)用地调查应采用实地调查与空间影像判识相结合的方法。

(3)程度评价应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其中,评价指标权重值的确定可采用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因素成对比较法中的一种或多种进行,指标标准化处理可采用理想值比例推算法。

(4)潜力测算可采用趋势分析法、目标逼近法等。

4、技术约定

(1)评价工作应设定评价时点。对应数据可选用以下一种多种 A.评价时点数据 B.国家统一调查时点数据; c.评价时点所在年份的年末数据或全年数据。评价工作中需要评价时点所在年份之前数据的,一般以相应年份国家统一调查时点数据、年末数据或全年数据为准。

(2)成果数据应统一使用法定的计量单位。

(3)鼓励采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科技手段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

(六)评价成果

1、评价成果包括评价报告、成果图件和基础资料汇编。

2、评价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应提交纸质报告及相应电子文件;成果图件应提交纸质图件以及E00格式、JPG格式的电子图件。

七、土地市场交易与监管(市场管理内容是重点)

1、土地市场概念

1狭义的土地市场:进行土地交易的专门场所。(城镇土地市场)

2广义的土地市场:因土地交易所引起的一切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3土地市场主体:参与者(供给者、需求者、中介者、管理者——维护秩序提供效率协调关系)

客体:土地本身及其产权关系。

2、特点:1交易实体的非移动性2市场的区域性3市场的垄断性

4流通方式多样性(买卖、租赁、分割转让、分期付款、拍卖、招标、协议、挂牌、抵押等)

5供给弹性小(自然无,经济小;地价主由需求定)

3、分类:1出让(一级)2转让(二级)3租赁4抵押

4、功能:1优化配置土地资源2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

3健全市场体系,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5、运行机制:1市场机制(供需、竞争、价格)2宏观调控机制

6、我国现状:1全国实行国土有偿使用制度2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确立3市场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4产权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土地权利体系进一步完善。

7、土地市场管理的内容:

1土地市场供需调控的意义:

A稳定地价房价B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C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合理分配土地收益的重要手段。

2原则:1整合性利益2平等对待3控制和弹性管理4依法管理。

3主要内容:1方向(刺激或遏制)2时间(决策时间、滞后时间、惯性,与完善监测预警系统结合)3力度(波动幅度、滞后时间、惯性大小、调控环境)

4措施:1发展计划和规划(年度计划)2财政政策(征税和减免税)3金融政策

4土地储备制度:

收购—据市政府授权和储备计划—程序:申请收购、权属核查、征询意见、费用测算、方案报批、收购补偿、权属变更、交付土地。

储备—由中心前期开发和经营管理。

供应—招标拍卖和协议出让。

5土地市场的微观管理:1客体—允许进入的产权范围2主体—用地理由、支付能力、经管能力3交易秩序规范(转让:申请、批准、签约、公证、登记;出租:签约、登记) 4中介管理8、土地使用权转让1转让概念:

2转让条件:1按合同全部支付出让金并取得土地证

2按合同开发,房屋25%以上,成片土地形成工业或其他建设用地条件(地上物作为动产转让的地不转) 3转让方式:1土地使用权出售2土地使用权交换3土地使用权赠与

9、抵押概念和条件:出让的国有土地使用权。

10、土地使用权租赁的概念:

11、我国土地市场的发展过程:88年土地法有偿使用制度确立;90年转让暂行条例实施; 98年房地产

法实施01年国土部《关于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秩序的通知》:建设用地供应总量控制制度、城市建设用地集中供应制度、土地使用权公开交易制度、基准地价定期更新和公布制度、土地登记可查询制度和集体决策制度。

八、地价管理(历年不涉及,要熟悉地价管理)

1、地价管理目的:

1防止地价暴涨2防止土地投机3促进土地合理利用4规范交易双方行为建立规范市场

5规范土地估价方法,提高精度6防止国有土地收益流失。

2、地价管理措施:

1提供地价信息2制订地价标准3宏观调控地价水平4监管土地估价行业

3、地价管理内容:1公布基准地价、标定地价2建立土地价格评估制度

3制订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最低限价(基准地价的70%) 4建立土地交易价格申报制度

5政府行使优先购买权

4、城镇基准地价与标定地价 1基准地价概念:某一期日上法定最高年期土地使用权区域平均价格。

2基准地价作用:

3基准地价表现形式:1级别2区片3路线价 4标定地价概念:某一宗地正常市场条件下于某一估价期日的土地使用权价格。是该类土地在该区域的标准指导价格。作用:1确定出让金的依据2确定土地资产量的依据3核定土地增值税和税制改革的依据 4制定土地市场管理政策的依据

5、城市地价动态监测

1概念:通过设立地价监测点,收集处理生成地价指标,对地价观测描述评价的过程。

2目的与作用:为政府把握运行走势,增强市场监管和调控能力提供服务,为国土部门参与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依据:《城市地价动态监测技术规范》《城镇土地估价表程》《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

6、行业行政管理:

1土地估价行业行政管理的主要规章制度2土地评估机构和从业人员的执业情况监管

3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与认证4指导和监督土地估价行业协会工作

7、基于政府管理的地价体系:

8、我国土地价格管理发展历程:

九、土地执法监察(重点是违法行为及其处罚)

1、土地执法监察的内涵:县级以上国土部门,主体:国土部、省厅、市县局;

对象:土地管理的相对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形式:

按时间:事前、事中、事后;

按范围:普遍、专门;

按对象:内部、外部;

按系统:自力、他力;

按目的:守法、执法。

方法:超前控制法、跟踪检查法、目标管理法以及协作处理或公开处理等特殊处理方法

2、土地违法行为及处罚:

1非法转让土地——1没收所得2限期拆除新建3没收新建4罚款5行政处分6刑事责任(牟利目的严重的3年以下或拘役,并或单处5至20%罚金;特别严重的3至7年,并处同上罚金)2破坏耕地——耕地质量受到破坏(1限期改正或治理2罚款3刑事责任5年以下,并或单处罚金)3非法占用土地——1未批擅占2骗批占用3超批占用4朝省标宅基地(责令退还、限期拆除新建、没收新建、罚款、行政处分、刑事责任—有期或拘役,单或并处罚金,必须是非法占用耕地)4农村村民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1未批占用2骗批占用3住宅超标(责令退还,限期拆除)5非法批地——1无权批准2越权批准3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非法批准(1行政处分、2刑事责任:严重的3年或拘役;特大的3至7年、3退还土地)。因非法批准而使用土地的当事人,因退地而受损失,可依法申请行政赔偿。

6其他违法行为——1非法侵占挪用征地费行为(刑事责任和行政处分) 2拒不交还土地行为(责令交还并罚款) 3非法转让集体土地行为(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

3、土地执法监察内容:

1监督执行2受理检举3调查案件4受理复议5指导监督下级 6协助调查受报复案件

4、土地执法监察意义:

1保证法律实施的手段2维护当事人权益的途径3防止国家土地资产流失的方式

4维护土地管理和土地市场秩序,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途径。

土地管理基础知识汇总

《土地管理基础知识》笔记二 第一节土地的概念 (一)土地的基本定义(掌握) 目前,从土地管理的角度分析,比较公认的土地定义是: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水文、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结果。这一定义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土地是综合体。 2、土地是自然的产物。 3、土地是地球表面具有固定位置的空间客体。 4、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 5、土地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 二、土地的特性(掌握) 土地的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属性;土地的经济特性则指人们在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面表现的特性。 (一)土地的自然特性 1、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2、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3、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4、土地永续利用的相对性。 (二)土地的经济特性 1、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这一特性有两层含义:首先, 供给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其次,特定地区,不同用途的土地面积也是有限的,往往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各类用地的需求,从而出现了土地占有的垄断性这一社会问题和地租、地价等经济问题。由于土地的稀缺性所引起的土地供不应求现象,造成了地租、地价的昂贵,迫使人们节约、集约地利用土地,努力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和单位面积生产力。 2、土地用途的多样性。 3、土地用途变更的困难性, 4、土地增值性。 5、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三、土地的功能(熟悉) (一)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二)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 四.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了解) (一)土地面积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虽然我国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土地而积只有11.7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而且耕地、林地和草地的人均占有量都远低于界平均数,分别为世界平均数的42.4%,11.6%和1/3强。 (二)后备土地资源有限。宜农荒地只有5亿亩,其中可开垦为耕地的仅有1亿亩,而且这1亿亩土地大多分布在边远地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障碍蛩兀枰隙嗟耐蹲史侥茏魑┮涤玫亍?/P> (三)土地类型多样,山地多于平地。全国山地占33%,高原占26%,丘陵地占10%,三项合计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9%;盆地占19%,平原占12%,两项合计占全国土地的31%,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高原占我国土地面积的25%,不宜于发展农林牧业。 (四)农地分布不均匀。我国右90%以上耕地、林地和水域分布在东南部的湿润、半湿润地区(该区土地面积,与全国的32.2%),其余10%的耕地、林地和水域分布于全国其它67.8%的地区。这种分布格局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不利,形成了东南以农用地为主,西北以特用地为主的两大区域。 (五)森林覆盖率低,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2.7%,美国为34%,原联为36%,日本为68%,瑞典为57%,德国为30%,世界平均为22%;人均森林面积我国为1.8亩,美国为22亩,原联为50亩,日本为4亩,瑞典为45亩,德国为2亩。无论是森林覆盖率还是人均林地,我国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门本、德国等人口密度较大的。 (六)土地质量较差。在现有的耕地中,有1/3以上为低生产力土地,包括盐地、红壤丘陵地、水土流失地、风沙干旱地和涝洼地等。解放初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km2(17.4亿亩),虽然至今已治理了40万KM2(6亿亩),但根据卫星测算结果,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50万山(X.5亿亩),仍在不断扩大。目前,全国有1/3的草场处于退化之中,每亩产草量由原来的200kg减少到50—100 kg。我国约有沙漠化土地17万km2,其中:历史上形成的为12万km2,近半个世纪以来形成的为5万km2,还有潜在沙漠化土地15.8万km2,两者共32.8万k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4%。我国盐碱地估计有5亿亩,农作物单产不足百斤。此外,还有大量的“三废”污染地。 (七)水土资源不平衡。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000多亿M2。长江、珠江、浙、闽、台及西南诸河流域的水量占全国总水量的82.3%,而这些地区的耕地,仅占全国耕地的36%;黄河、淮河及其它北诸河流域水量约占全国总水量的17%,而耕地却占全国的63.7%。

土地管理基础知识

第一章土地管理概述 (6) 第一节土地的概念与特性 (6) 一、土地的概念 (6) 二、土地的特性 (7) 第二节土地资源构成及特点 (7) 一、土地资源构成及分布 (7) 二、土地资源特点 (8) 第三节土地管理的内涵与原则 (8) 一、土地管理的概念与性质 (8) 三、土地管理的职能和主要内容.. 9 四、土地管理的基本原则 (10) 第四节土地制度与政策 (10) 一、土地制度 (10) 二、土地政策 (12) 第五节土地管理体制 (12) 一、土地管理体制的含义 (12) 二、现行土地管理体制: (13) 第六节建国以来土地管理的演变历程 (13) 第七节土地管理与社会发展 (13) 一、土地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13) 二、土地管理在社会发展的中作用 (13) 第二章土地经济理论 (14) 第一节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14) 一、土地的供给 (14) 二、土地的需求 (14) 三、土地供求关系 (15) 第二节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与土地集约利用 (15) 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内涵 (15) 二、土地报酬曲线之间的关系以及 报酬三阶段分析 (15) 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对集约利用 的制约作用 (16) 第三节规模经济原理与土地规模利用 (17) 一、规模经济和规模经济原理。 17 第四节地租理论 (18) 一、地租概述 (18) 第五节土地金融与土地税收 (21) 一、土地金融 (21) 二、土地税收 (22) 第三章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24) 第一节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规划 (24) 一、土地利用的涵义 (24) 二、土地合理利用的准则 (24) 三、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 (25) 四、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 (25) 五、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 (25) 六、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25) 七、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26)

土地估价师考试试卷(1)土地管理基础知识

土地估价师考试试卷(1)土地管理基础知识此部分由100道标准化试题构成,每一道题后有三或四个备选项,请将你认为正确的一个选项的代号填在空白处,每题1分,共:100分。答题时间为60分钟。 1.土地的供给可分为_______。 A.弹性供给和元弹性供给;B.国家供给和社会供给;C.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D.划拨和征用 2.土地资源的总供给受______能提供的总量限制。 A.地球表层陆地B.地球表层空间C.地球表层空气D.地球总面积。 3.土地关系是指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上人们在利用土地过程中发所生的______之间的关系。 A.人与人B.人与地C.地与地D.土地使用者与所有者4.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______理论的。 A.土地使用B.地租C.价值 5.地价税是以______为课征对象。 A.土地B.地价C.土地所有者D基准地价 6.田赋是以______为课征标准,按年定期征收的一种土地税。 A.田地面积B.田地C.土地收益D.田上赋税 7.《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是______在19xx年4月1日发布的。

A.国务院B.农业部C.国家土地管理局D.国家税务总局 8.报酬递减规律所指的报酬递减是指______递减。 A.平均报酬B.总报酬C.边际报酬D.临界报酬 9.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是 A.均不受限制的B.均受一定限制的C.所有权不受限制,使用权受一定限制D.以上答案都不对 10.我国土地制度改革主要是______改革。 A.土地所有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B.土地所有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D.土地使用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 11.地籍最早是为______而建立的一种田赋清册或簿册。 A.产权B.不同用途C.征税D.土地估价 12.地籍调查包括土地权属调查和______两部分工作。 A.土地利用现状调查B.土地条件调查C.地籍测量 13.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一级地类共有______个。 A.10 B.6 C.8D.7 14.土地权属调查的内容包括:宗地权属状况调查和______调查,以及土地使用状况调查。 A.界址认定B.权源C.权属性质D.土地面积 15.土地登记的主要内容中的”土地位置”是指土地的______。 A.座落B.四至C.座落和四至D.土地所处地段的优劣。

土地管理基础知识及法规测试题.doc

土地管理基础知识与法规模拟测试 一、判断题(共10 题,题号1-10,请判断各题说法正确或错误,并将答题卡相同题号对应 的符号涂黑,正确涂“√”,错误涂“×”。每题 1 分,共10 分。判断错误每题倒扣 1 分,最多扣至判断题总分为0) 1.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 水面等。( ) 2.1987 年,颁布了《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城镇土地有偿使用走 上法制化的轨道。( ) 3.粗放型土地利用方式,是指依靠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来提高土地收益的利用方式。( ) 4.对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图的比例尺大多是大于1:1 万的;而对于土地利用详细 规划和专项规划,布局调整大多是在大比例尺上进行,其比例尺通常小于l:1 万。( ) 5.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只能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 空闲用地。( ) 6.因为土地使用权划拨的特点是无偿无限期使用,所以支付了土地征用补偿、安置等费 用的土地不属于划拨土地。( ) 7.土地的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是土地市场运行机制的核心。( ) 8.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市场是土地一级市场,其主要市场活动是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 份,将土地使用权按规划要求和投资计划及使用年限,出让给土地使用者或开发商。( ) 9.有基准地价的地区,协议出让最低价不得低于出让地块所在级别基准地价的50%。( ) 10.《物权法》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 ) 二、单项选择题(共40 题,题号1~40,每题有a、b、c、d 四个备选项,其中只有一个 符合题意,请选择并将答题卡相同题号对应的字母涂黑。每题1 分,共40 分。选错不得分,不倒扣分) 1.《土地管理法》规定,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不包括( )。 a.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 b.工矿用地 c.交通水利设施用地 d.农田水利用地 2.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使用年限为70 年,原土地使用者使用20 年后转让,受让 人的使用年限只有()年。 a、20 b.30 c.50 d.70 3.土地上承租人投资建造的建筑物、其他附着物归( )所有。 a.国家 b.出租人 c.承租人 d.出租人和承租人共同共有 4.( )年颁发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案草案》,明确了农村集体土地的范围,基 本形成了适应计划经济需要的土地管理体制。。 a.1960

土地管理专业知识

土地管理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土地规划、测量、地籍管理、土地利用与管理等 土地资源管理学专业考试相关知识(事业单位考试专用) 土地的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的含义(概念)①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④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是我们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称,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涵义,它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不断扩大。即是:土地资源包含于土地。土地的特性(简答或填空)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土地资源学的概念土地资源学是资源科学和土地科学的重要分支科目,它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6 个方面)(1)土地资源学基础理论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潜力(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四种)1(土地)系统分析方法2现代技术应用方法。(3S 技术:GIS、RS、GPS)3景观生态分析方法4社会经济分析方法构成土地资源的自然要素: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地学因素填空主要是一种区域性因素地学因素往往是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的重新组合分配土壤要素特征分析有 7 个指标土壤剖面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肥 可容性盐类土壤 PH 植土壤石灰质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水(降水)三个方面。、温(热量)评价某一地区的太阳辐射条件可用: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衡量热量特征的指标主要有:温度、积温、无霜期在农业上较有意义的温度衡量指标有:≥0℃农耕期;≥5℃喜凉作物的起始温度;≥10℃喜温作物的起始温度,又称活动温度;≥15℃喜温作物的安全生长期积温:连续大于等于某一温度( 0℃、 10℃)起到连续小于等于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基础知识》

第一章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相关法规与制度 §1、1 增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一.建筑法——《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筑法》 1.建筑许可 ①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与程序批准开工报告的建筑工程,不再领取施工许可证; ②申请施工许可证应具备的条件: a)已办理建筑工程用地批准手续; b)在城市规划区里的建筑工程,已取得规划许可证; c)需要拆迁的,其拆迁进度符合施工要求; d)已经确定建筑施工单位; e)有满足施工需要的施工图纸及技术资料; f)有保证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具体措施; g)建设资金已经落实; h)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她条件。 ③施工许可证的有效期限:建设单位应自领取许可证之日起3个月内开工,延期以两次为限,每次不超过3个月。既不 开工又不申请延期或延期超时的,许可证自动废止。 ④在建工程因故中止施工的,建设单位应自中止施工之日起1个月内,向发证机关报告,并做好维护管理工作。 ⑤批准开工的建筑工程因故不能按期开工超过6个月的,应重新办理开工报告批准手续。 2.建筑工程承发包 ①联合承包:联合承包的各方对承包合同承担连带责任,并应按资质等级低的单位的业务许可范围承揽工程;将共同 投标协议连同投标文件一并提交; ②除总承包合同已约定的分包外,须经建设单位认可; ③但禁止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全部建筑工程转包给她人,或将其承包的全部建筑工程肢解以后以分包的名义全部转 包给她人;禁止分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工程再分包; ④建筑工程总承包单位按总承包合同约定对建设单位负责,分包单位按分包合同约定对总承包单位负责,总承包单位 与分包单位就分包工程对建设单位承担连带责任; 3.建筑工程监理 实施建筑工程监理前,建设单位应将委托的工程监理单位、监理内容及监理权限,书面通知被监理的建筑施工企业; 4.建筑安全生产管理 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2)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与群防群治制度

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土地法律责任试题

20XX 年甘肃省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土地法律责任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 题,每题 2 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 意) 1、不同地区地价存在差异,原因是。 A : 一般因素不同 B :用途不同 C :个性差异 D :规划不同 E :时间因素 2、 在评估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时,要考虑出让土地使用权与划拨土地使用权之 间的对价格的影响。【考试真题】 A :用途差别 B :区位差别 C :权利差别 D :使用者差别 E :时间因素 3、 城市性质指各城市在全国城市网络中的. 【考试真题】 A :大小位次 B :职能分工 C :规模位次 D :行政分工 E :土地 4、 土地市场是不完全的市场,形成的土地价格受因素的影响很大。 A :客观 B :主观 C :社会 D :人为 E :时间因素 5、 《国家赔偿法》规定,逾期不予赔偿或者赔偿请求人对赔偿数额有异议的,赔 偿请求人可以自期间届满之日起 __日内其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 A . B . C . D . 6、 在西方古典经济学家的地租理论中,对马克思级差地租理论影响最大、思想 脉络最为接近的是的地租理论。 A :威廉.配第 B :亚当.斯密 C :大卫.李嘉图 D :弗朗西斯.魁奈 30 45 60 90

E:时间因素

7、关于我国基本农田的界定,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 __ A .一定时期内,必须确保的最低耕地数量 B. 必须永久确保的最低耕地数量 C. 符合最基本条件的耕地 D. 产值达到一定水平以上的耕地 8、 某城市以为基期, 、、的地价指数分别为 110、115、 为 1200 元/平方米,则该比较案例价格为元/平 方米。 A : B : C : D : 案例 G 的地价为 3500 元/平方米,容积率为 1.3。据统计分析,该城市此类地 块的土地,当容积率每增加 0.1,宗地单位地价比容积率为 1 时地价增加 5%, 则比较案例 G 经容积率修正后的地价为 __元/平方米。 A . B . C . D . 12、 下列关于国土、土地概念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__。 123.某比较案例成交价 当补充耕地高于被占用 1.5。经调查某一比较 1476 1342 1200 1073 E :时间因素 9、 对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物估价应采用该古建筑物的 A .重置价格 B. 重建价格 C. 市场价格 D. 收益价格 10、 根据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的技术指导意见, 耕地等级时,省级耕地占补平衡等级折算系数取值为的 数。 A : =0 B : >1 C : 11、 现用市场比较法评估某宗地 H 的价格,其容积率为 3804 3850 3858 4038

土地管理基本知识

土地管理基本知识 课前准备: 一主要思考: 1土地管理的概念; 土地管理的概念可以这样描述,国家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为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综合性活动。其本质是对土地的行政管理。这一概念包括6个方面的含义: ①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国家。②土地管理的客体是土地,以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人与地、地与地之间的关系。③土地管理的目的是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目标是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④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管理土地。⑤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⑥土地管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其目的和特点受社会环境的制约,特别受社会制度、土地制度的制约。 2征地和转地含义,土地征用费的构成; 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收归国有的行政行为。国家行政机关有权依法征用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土地等。 土地转让有两种情况: 1、土地所有人将土地所有权有偿或无偿地转移给他人。有偿的是买卖,无偿的是赠与或遗赠。土地转让行为只能发生在土地私有制的社会里,我国在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土地变私有制为公有制,因而不允许土地转让。但是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受让人仅对土地享有使用权,而所有权仍属于国家或集体。 2、在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情况下,土地转让指承包人自找对象,由第三者代替自己向发包人履行承包合同的行为。转让的合同内容虽无改变,但是变更了承包人,终结了原承包人与发包人的权利义务关系,确立了受让人与发包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时,承包方与第三者应订立书面协议。 3批地的含义和供地的方式; 土地供应的含义及土地供应的三种基本方式 土地供应关系到政府的房地产调控、关系到国有土地的有效利用,对国计民生至关重要。那么,土地供应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供应方式又有哪些? 土地供应 土地供应指地方政府第二年准备投放到土地市场上以及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土地数量,以及土地的位置、用途、土地规划利用条件等内容的总称。 供地方式:

全国土地估价师考试试卷(1)土地管理基础知识

全国土地估价师考试试卷(1)土地管理基础知识 此部分由100道标准化试题构成,每一道题后有三或四个备选项,请将你认为正确的一个选项的代号填在空白处,每题1分,共:100分。答题时间为60分钟。 1.土地的供给可分为_______。 A.弹性供给和元弹性供给;B.国家供给和社会供给;C.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 D.划拨和征用 2.土地资源的总供给受______能提供的总量限制。 A.地球表层陆地B.地球表层空间C.地球表层空气D.地球总面积。 3.土地关系是指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上人们在利用土地过程中发所生的______之间的关系。 A.人与人B.人与地C.地与地D.土地使用者与所有者 4.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______理论的。 A.土地使用B.地租C.价值 5.地价税是以______为课征对象。 A.土地B.地价C.土地所有者D基准地价 6.田赋是以______为课征标准,按年定期征收的一种土地税。 A.田地面积B.田地C.土地收益D.田上赋税 7.《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是______在1987年4月1日发布的。 A.国务院B.农业部C.国家土地管理局D.国家税务总局

8.报酬递减规律所指的报酬递减是指______递减。 A.平均报酬B.总报酬C.边际报酬D.临界报酬 9.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是 A.均不受限制的B.均受一定限制的C.所有权不受限制,使用权受一定限制 D.以上答案都不对 10.我国土地制度改革主要是______改革。 A.土地所有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B.土地所有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 11.地籍最早是为______而建立的一种田赋清册或簿册。 A.产权B.不同用途C.征税D.土地估价 12.地籍调查包括土地权属调查和______两部分工作。 A.土地利用现状调查B.土地条件调查C.地籍测量 13.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一级地类共有______个。 A.10 B.6 C.8 D.7 14.土地权属调查的内容包括:宗地权属状况调查和______调查,以及土地使用状况调查。 A.界址认定B.权源C.权属性质D.土地面积 15.土地登记的主要内容中的"土地位置"是指土地的______。 A.座落B.四至C.座落和四至D.土地所处地段的优劣

《土地管理基础》法律法规试题

《土地管理基础》法律法规试题中 (一)判断题 l.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对国有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可以通过出让、划拨、转让等方式交由用地者使用。() 2.所有权制度与所有制有密切的关系,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所有权制度是所有制形式在法律上的表现。() 3.集体经济组织一般都直接对所有的土地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也可以依法出让、转让、抵押和租赁。() 4.土地使用权是从土地所有权中分离出来的一项权利。它具体表现为土地使用人对土地享有使用权、出租权、转让权和抵押权。() 5.国有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和个人使用。() 6.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町以依法由集体或者个人承包经营,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 7.确定林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也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8.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协调,在城市规划区内.土地利用应当符合城市规划。()

9.按照规定支付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 10.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不能付给本人,均由被征地单位用于发展生产和安排多余劳动力的就业以及作为不能就业人员的生活补助,不得移作他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有。() 11.重复划拨或重复征用土地的,原则上按目前实际使用情况或根据第一次划拨或征用文件确定使用权。() (二)单项选择题 1.为了加强土地的管理,()年8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4次会议重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a.1986b.1997c.1998 d.1999 2.我国土地所有权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前提的,土地所有权为()所有。 a.国家b.全民 c.集体 d.全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3.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所有权。 a.县级人民政府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土地管理基础知识:土地可持续利用制约因素

土地管理基础知识:土地可持续利用制约因素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城镇人均住宅面积已由1997年末的17.6平方米提高到2002年末的22平方米,则这期间城镇人均住宅面积年平均增长.【2004年考试真题】 A:4.6% B:3.8% C:5.0% D:5.7% E:土地 2、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有__。 A.城市市区的土地 B.城市郊区的土地 C.农村中依法没收、征用、征收、征购,收归国有的土地(依法划定或者确定为集体所有的除外) D.国家未确定为集体所有的林地、草地、山岭、荒地、滩涂、河滞地以及其他土地 E.国家已确定为集体所有的林地,草地、山岭、荒地、滩涂、河滩地以及其他土地 3、根据作物吸收肥力的难易程度不同,可将土地肥力分为()。 A.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 B.经济肥力和有效肥力 C.经济肥力和潜在肥力 D.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 4、某企业出资150万元购建一厂房,预计可使用20年,净残值为10万元,若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则月折旧额为万元。 A:7.00 B:1.25 C:14.94 D:0.58 E:土地 5、A市两个定级单元B、C的级别分别为5级、6级;D市的某个定级单元E 的土地级别为4级,关于B、C、E三个定级单元土地质量比较正确的判断是。A:E<B<C B:C<B<E C:C<B,B、C与E不可比 D:B<C,E与C不可比 E:合法性 6、目前我国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项目用地的获取方式以为主.【2007年考试真题】

A:行政划拨 B:招标出让 C:拍卖出让 D:挂牌出让 E:土地 7、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估算工程量和总造价 B:规定建筑后退红线距离 C: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容积率等控制指标 D: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E:土地 8、某宗地(丘)有5个界址点,其坐标分别为11(5,1)、J2(6,1)、J3(4,4)、J4(2,2)、J5(3,1),则该宗地的面积数值为.【2006年考试真题】 A:6.5 B:7.5 C:13.0 D:15.0 E:土地 9、下列用地在城市用地中占比例最大的是用地。 A:居住 B:工作 C:商业 D:绿地 E:时间因素 10、以下__方法不适宜地租量的求取。 A.从房租中分离出地租 B.从地价中求出地租 C.从土地开发成本中求出地租 D.用类似剩余法的方法求出地租 11、根据《农用地估价规程》,农用地基准地价评估可以采用的技术路线包括()。A.级差收益测算法 B.样点地价平均法 C.定级指数模型法 D.标准田法 E.样地法 12、市场比较法以替代关系为途径,所求得的价格称。 A:收益价格 B:替代价格 C:比准价格 D:等同价格 E:合法性 13、预收账款是按合同规定向购买单位预收的货款,它属于__。 A.长期负债 B.或有负债

土地管理系统基础知识精彩试题(1)

土地管理基础知识试题(1) 一、判断题(共10题,题号1-10,请判断各题说确或错误,并将答题卡相同题号对应的符号涂黑,正确涂“√”,错误涂“×”。每题1分,共10分。判断错误每题倒扣1分,最多扣至判断题总分为0) 1.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答案:√ 解析: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2.1987年,颁布了《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城镇土地有偿使用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答案:× 解析:1990年,颁布了《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城镇土地有偿使用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3.粗放型土地利用方式,是指依靠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来提高土地收益的利用方式。() 答案:× 解析:粗放型土地利用方式,是指依靠外延扩,通过增加土地面积来满足获取土地收益的方式。集约型土地利用方式,是指依靠增加物质和劳动投人来提高土地收益的利用方式。 4.对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图的比例尺大多是大于1:1万的;而对于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布局调整大多是在大比例尺上进行,其比例尺通常小于l:1万。()答案:× 解析:对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图的比例尺大多是小于1:1万的;而对于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布局调整大多是在大比例尺上进行,其比例尺通常大于l:1万。 5.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只能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空闲用地。() 答案:× 解析:《土地管理法》第62条第2款规定: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空闲用地。因此并非“只能”。 6.因为土地使用权划拨的特点是无偿无限期使用,所以支付了土地征用补偿、安置等费用的土地不属于划拨土地。()

2008年《土地管理基础知识》模拟试题

第1题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的职权之一。() 第2题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协调,在城市规划区内.土地利用应当符合城市规划。() 第3题建设用地是指已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 第4题知悉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包括持有公司lO%以上股份的股东。() 第5题土地使用权是从土地所有权中分离出来的一项权利。它具体表现为土地使用人对土地享有使用权、出租权、转让权和抵押权。() 第6题建设用地具有土地利用逆转相对困难性特征,所以不要轻易将建设用地转为农业用地。() 第7题如果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人数较少和公司规模较小,可不设董事会,只设一名执行董事,执行董事可以兼任公司经理,同时,可不设监事会。() 第8题由于在物理形态上房屋不能离开土地而存在,因此房屋产权和土地产权是不可分的。() 第9题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第10题农用地转用批准权属于国务院,而征用土地权限属于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的先由国务院批准农用地转用,再由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征用土地和建设用地划拨。( ) 第11题土地出让合同中所规定的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出租、抵押条件由出让方制定。( ) 第12题土地条件调查包括土地自然要素的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 第13题国家建设重点工程、城市建设,乡镇企业、农村居民建房,占用耕地的都必须履行开恳耕地的义务,但国务院批准免除的例外。() 第14题建设用地政策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制定。() 第15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个多层次的规划体系。根据分级管理的原则,规划按行政区域分为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市(地)级、县(市)级和乡(镇)级5个层次。() 第16题建设用地区位的优劣可以随着周围环境和土地用途的改变而改变,这就是土地区位的相对性。() 第17题土地政策的政治性是指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符合其阶级要求的土地制度而制定的。()

土地利用与管理知识点

1、土地的涵义是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公认: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 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集合体,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规律。 2、城市城市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整体。人口较稠密且具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的地区称为 城市,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等功能分区,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3、狭义的城市土地是指城市市区,即城市建设用地。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城郊土地除 有法律规定为国家所有外,多数属于集体所有。 4、广义的城市土地是指城市行政区内陆和水域及其地上、地下的空间总称。行政区域上划 分三个层次:是建成区土地,即城市建设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除去城市建成区外的外延扩建区域,大部分为村镇占用的土地;是指城市行政区内的全部土地。 5、市域是指城市行政上所管辖的区域,包括下辖的县及县级市; 6、市区是指实际的城市区域,包括城市近郊区和建成区,但不包括所辖的外围县、乡。 7、建成区是指城市建筑物外沿的范围; 8、中心城区和中心市区概念相同,是依繁华程度单独划出的一个区域,一般指城市核心的 城市商业和城市设施密集的地区。 9、城市土地利用特性1、城市土地的固定性2、扩展性3、利用的区位性4、利用的空间性 5、用途逆转的困难性 6、永续利用性 7、供应的稀缺性 8、资产性 9、生态的脆弱性10、 利用的社会性 11、城市土地利用是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下所开展的各项开发与建设活动。 12、城市土地管理是城市政府依据国家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对城市土地的占有、分配、 使用而进行的规划、组织、控制和监督等一系列活动。 13、土地利用管理是土地管理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指从国家利益的全局出发,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依据土地的自然特点和地域条件,对土地资源的配置、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等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14、城市土地利用管理的原则1、规划计划管理原则2、节约集约利用原则3、优化结构布局原则4、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统一原则5、保护耕地原则6、依法利用管理原则 15、城市土地利用管理的内容 1、城市土地利用基本理论(1)租 理论(2)区位理论(3)可持续利用理论(4)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2、城市土地制度 (1)土地所有制 (2)土地使用制 (3)土地国家管理制度3、城市土地利用 (1)城市土地整理 (2)城市土地开发 (3)城市土地利用 (4)城市土地保护 4、城市土地管理 (1)城市土地地籍管理 (2)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计划管理 (3)城市建设土地审批管理(4)城市土地市场与价格理(5)城市土地税收管理 1、地租的概念及分类 ●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2、广义与传统地租的概念 ●广义:泛指土地所有者将其所拥有的土地及与土地相关的房屋或其他附着物租给他人 使用所获取的报酬。 ●传统:是土地使用者租用土地所支付的租金,是其所获利润中超过平均利润的部分。

06年土地估价师土地管理基础知识真题

06年土地估价师土地管理基础知识真题 1.土地的供给可分为_______。 A.弹性供给和元弹性供给; B.国家供给和社会供给; C.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 D.划拨和征用 2.土地资源的总供给受______能提供的总量限制。 A.地球表层陆地 B.地球表层空间 C.地球表层空气 D.地球总面积。 3.土地关系是指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上人们在利用土地过程中发所生的______之间的关系。 A.人与人 B.人与地 C.地与地 D.土地使用者与所有者 4.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______理论的。 A.土地使用 B.地租 C.价值

5.地价税是以______为课征对象。 A.土地 B.地价 C.土地所有者 D.基准地价 6.田赋是以______为课征标准,按年定期征收的一种土地税。 A.田地面积 B.田地 C.土地收益 D.田上赋税 7.《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是______在1987年4月1日发布的。 A.国务院 B.农业部 C.国家土地管理局 D.国家税务总局 8.报酬递减规律所指的报酬递减是指______递减。 A.平均报酬 B.总报酬 C.边际报酬 D.临界报酬 9.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是

A.均不受限制的 B.均受一定限制的 C.所有权不受限制,使用权受一定限制 D.以上答案都不对 10.我国土地制度改革主要是______改革。 A.土地所有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 B.土地所有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 。> 11.地籍最早是为______而建立的一种田赋清册或簿册。 A.产权 B.不同用途 C.征税 D.土地估价 12.地籍调查包括土地权属调查和______两部分工作。 A.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B.土地条件调查 C.地籍测量 13.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一级地类共有______个。 A.10 B.6

2021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选择练习及答案

2021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选择练习及答案1.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用生产的土地,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下列分类中属于农用地的是( )。 A.农田水利用地和养殖水面 B.园地、林地、牧草地 C.灌溉水田、菜地、农村宅基地 D.新开发复垦整理地 答案:ABD 解析:农村宅基地属于建设用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属于耕地。 2.下列关于土地的定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土地是由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地理要素构成的综合体 B.土地兼有自然和社会经济双重属性 C.土地是地球陆地及海洋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结果 D.土地的特性是随着时间发展变化的

答案:C 3.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 )。 A.土地面积的无限性 B.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C.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D.土地永续利用的绝对性 答案:BC 解析:应是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永续利用的相对性。 4.下列不属于土地的经济特性的有( )。 A.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 B.土地用途的多样性 C.土地用途变更的简易性 D.土地增值性 答案:C 解析:土地用途变更的简易性,不属于土地的经济特性。

5.土地的功能包括( )。 A.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B.人类生存的社会基础 C.人类生产的场所 D.人类生活的场所 答案:ACD 解析:人类生存的社会基础,不是其功能。 6.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包括( )等。 A.后备土地资源有限 B.土地类型多样,平地多于山地 C.土地质量较差 D.水土资源不平衡 答案:ACD 解析:应是“山地多于平地”。 7.《土地管理法》规定,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土地分为(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

为了加强土地管理,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土地管理,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国家依法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但是,国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的除外。 第三条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 第四条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

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 前款所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 第五条国务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国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设置及其职责,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确定。 第六条国务院授权的机构对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人民政府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情况进行督察。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提出检举和控告。 第八条在保护和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以及进行有关的科学研究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第九条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1

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精讲班第1讲讲义 一、2009年考试大纲变化情况 (一) 《土地管理基础》考试大纲变化情况 1、土地的分类中,删去了“建设用地的主要特征”容,增加了“主要类别土地的特征”容; 2、土地实体特征中增加了“地下空间及特征”容; 3、建设用地供应管理中,增加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和“开发区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容; 4、在土地市场交易与监管中,将土地市场管理与土地市场供需调控的相关容进行了合并。 (二) 《土地管理法规》考试大纲变化情况 1、2009年新增政策、法规 (1)土地管理法规 1)《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2)相关法律法规 1)《企业国有资产法》; 2)《保险法》; 3)《仲裁法》; 4)《企业破产法》; 5)《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3)中共中央、国务院规性文件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 3)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 4)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 5)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8】111号);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8]131号)等。(4) 部门规章、规性文件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43号); 2)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令第15号); 3)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金融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银发【2008】214号); 4)国土资源部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若干意见; 5)关于为扩大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好服务和监管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237号); 6)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76号); 7)国土资源部、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发布《国有建设用地使用和出让合同》(示文本)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86号); 8)国土资源部关于全面实行耕地先补后占有关问题的通知; 9)关于部署运行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284号);10)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税收管理工作的通知(国税发【2008】14号); 11)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场改进建设用地备案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326号);12)关于印发《国有建设用地划拨决定书》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