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说课稿(正式)

渔歌子说课稿(正式)
渔歌子说课稿(正式)

“2010年全国中小学教师说课展示活动”参赛作品

我说课的题目是《渔歌子》

,下面我给大家汇报一下我的设想。

我从

教材、目标、教法、学情、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谈一谈。首先说教材。

本科教材是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课所在单元的主题

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依据课程标准,本单元课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的乡村生活,产生向往之情;同时引导学生在读中抓景物特点,学表达方法,积累精彩句段。

二、说目标

本首词的作者唐代诗人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他多才多艺,擅长音乐、书画、歌词创作。他流传到今天的歌词,有《渔歌子》五首,“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首是最出色的篇章。从字面看,这首词的主要意趣是渔翁忘情地欣赏和玩味江南烟雨垂钓的情趣。词的主人公,实际上就是张志和这位“烟波钓徒”的自画像。它是一幅渗透了词人热爱自然与生

活之情的江南春天风物画。

在这首词的教学目标上,我设定为引导学生对词中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对比体悟不同意境,感受感受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三、说教法

词在唐朝刚刚兴起,这首词是唐诗演化为词的一个创举,主要是第三行由原来的七字句破成了两个三字句。其他部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唐诗的影子。这种独特性,使得这首词内容简短易懂。

教法上采用多媒体创设意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拓展对比不同诗词风格,从而进入词描绘的意境,逐渐走进诗人的内心。学法上采用听、说、读、写、唱、画等手段,面向全体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四、说学生

四年级学生

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本学期在本册第一单元学习《忆江南》时对词的常识也有了初步了解。但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诗画合一”的表现特点,感悟不同诗人笔下勾画出的不同渔翁的心绪,尤其是感悟“不须归”的境界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五、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有六个环节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我以诗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阔,也是“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温情。诗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大气磅礴,也是“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淡淡哀愁_这样诗意的语言开场,随之激发学生背诵、分享已经掌握的诗词,由面到点,再激励学生背诵上节课的两位宋代诗人笔下展现田园风光的诗句,而后话锋一转,把镜头拉回唐朝,出示作者介绍板书并齐读课题。短时间内将学生由古诗词引入,又利用背诵比赛展示,让学生全情投入,用反映诗歌内容的画面带着学生的眼球,用介绍作者的文字,牵着学生的心马上入课。解题,了解“词”的知识,复习已学过的词《忆江南》,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为一步步走进本课做好了充分的知识储备。

第二环节: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以“文章不厌百回读”,读要读出词中写的内容,词中写的味道启发学生在读中体悟,并用幻灯片出示自读提示,让学生明确任务,即:在一分钟之内大声读诗文,能读几遍就读几遍,一定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不理解或难理解的词句。之后个别展示,生生互评,并检查6个字的读音。让学生对词语进行质疑,理解词义——“箬笠、蓑衣、不须归”等。再读词语。之后试着结合解词,按字面翻译《渔歌子》,力求准确,不漏字。(把翻译的意思带进诗里,再读古词。)让学生就“如何读出词的味道”?发表意见后试读,读后进行点拨。老师抓住机会,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不失时机范读全诗,注意体会“词”与“诗”之间字数与节奏的微妙差别。并仍学生说说诗与词之间字数和节奏的差异。接下来请同学们看着充满意境的图片,播放名家朗读录音,一边听一边感受

完之后说说自己仿佛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闻到什么呢?丰富的想象后学生带着这份美好配着音乐再读本首词。并让畅所欲言,汇报读了这首词的感觉,说说这首词应该读出怎样的味道来?

通过初读、泛读、听读、再读,达到了整体感知《渔歌子》的目的,学生又一次为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内心扫清了障碍。

第三个环节——走进文本,想象画面;我出示了国画名家白雪石的山水画,

让大家看着这幅图,说说感受——西塞山前,怎样的桃花?又是怎样的流水?还有怎样的飞鸟?看PPT,说出白鹭给你怎样的感觉?从而感受到白鹭

有别于麻雀到呢个小鸟的那份纯洁、悠闲、舒适、舒展、自由。让学生把这个理解再带进去,再读一遍前两行诗句:再追问“为什么要把‘鳜鱼’写进去呢?并尝试理解读。通过对词所刻画的色彩的欣赏,激发学生用美美的感觉来读词的后两句。

引导学生理解画中的人物及他为何不须归,在层层剥茧之后,学生体悟到老渔翁陶醉于美景之中,连下雨都不回家了,逍遥自在胜神仙哪!此时配着音乐,再读,学生意境感受到了这首词带给我们的那份美丽和惬意。

第四个环节——拓展体悟,感情背诵;通过PPT引导学生,对比柳宗元笔下的《江雪》中的渔翁,与《渔歌子》中老渔翁心情的不同,作者的写作意境不同。此时,孩子们已经走到了作者的心中,了解到了透过词隐含在作者心中的情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那这份美丽表达出

来:可自由选择画、说、唱等形式,并让小组合作学习在最恰当的时候展示了作用。展示成果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揣摩语言,指导背诵。背诵采取:第一次背诵,看着PPT出示的画面,试着背诵整首词。第二次背诵,闭眼,边想象边背诵。第三次背诵,带着那份渔翁的闲适悠然,在优雅故去的伴奏下,有感情朗读全词。(师生齐颂)教师哼唱歌曲——《渔歌子》;学生伴着乐曲,轻声吟唱。词美,景美,人也美!学生完全沉醉于词中。此时,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无疑是拔高点。用PPT出示张志和哥哥写的词《和答弟志和渔夫歌》,从而使得学生吃透了《渔歌子》,走进了张志和心里。

第五个环节——教师示范,识字写字,词的学习,不吝时间进行识字、写字,确实难能可贵。

第六个环节——作业设计,探究延伸。最后一个环节,作业的设计有必做题、和选做题组成,充分关注了每个学生,学生的不同层面,并将探究学习的触角巧妙的延伸到了课外。

板书设计8个字渔翁不归悠闲自在,将本课的全部已经,高度概括,此时,结合板书总结全文,却终使人觉得“课已尽,意犹在”。

六、说教学设计特点(纵观本节课,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

1.用诗般魅力的语言,酿出古诗词特有的味道

作为传统文化精髓,古诗词的教与学应该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让师生徜徉在古诗词中,诗意地栖于课堂,定会别具情趣。

整堂课的设计我力图通过富有古典文化魅力的语言,营造一种学习

诗词的美好氛围,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对课前导语、课中过渡语、课尾结语精心推敲,并且在上课过程中自然无痕地渗透了许多古诗词。在课堂上,用诗般魅力的语言,带着这浓浓的语文是色彩,酿造出古诗词的独特味道。

2.注重有效指导,扎实掌握字词

本课设计在词的教学过程中,并不忽视字词教学。从读准字音到读出词语的含义,再到板书示范,记住难点笔画,最后正确书写生字。分层解决了生字音、形、义的学习目标。

3.创设优美情景,感悟特有意境

张志和的《渔歌子》虽然只有27个字,但作为画家诗人集一身的他,在本词中将意境体现的淋漓尽致。要想走进诗人内心,必先感悟诗词意境。

优雅的古曲、山水画般的用PPT出示的意境图,教师和名家配以古典乐曲的吟诵,将学生带入画中,不由得不尽情想象:看到了,听到了,还闻到了,也想到了——思绪翩飞中学生渐入诗境。

当学生交流有色彩,有声音,有味道的优美意境时,又引导他们画、唱、说心中的这首词。从无形到有形,意境意境揭开神秘面纱。

教学过程中渗透引用的古诗词,以词解词,把诗词的教学推到了一个较高的境界,学生不但感受到景色美,诗境的美的气息将会充溢整个课堂。

4.拓展延伸,走进诗人内心

在教学设计中我抓住了“白鹭飞、不须归”等关键词教学,通过朗

读,通过想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和那种悠闲自得、淡泊不争的生活情趣。同时,适时引入柳宗元笔下的《江雪》与张松龄《和答弟志和渔夫歌》为理解诗人内心做对比,对比之后,诗人的那份淡泊名利的闲适与淡定从容已跃然纸上,解决本课走进诗人内心的教学重点的解决也将水到渠成。

5.读来读往中尽显“读占鳌头”,读出读进中品尝语文味道

我的本节课设计不但注重诗情浓浓,古琴幽幽,还特别体现出了书声琅琅的“读占鳌头”,多样多次的读都力求做到读得有层次,逐层有提升。

从自读时的读通读顺,到再读时的字正腔圆;从范读后的有板有眼,到倾听名家朗读之后的感悟读;从“白鹭飞”中的带着自己的理解的读,到“桃花流水鳜鱼肥”中美美地读,再到“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想象读,从教师引读,到男女生读、全体师生的深情配乐朗读,通过如此这般的“语言描摹”、“情景再现”、“想象跟进”让学生自然走入情景,有感情朗读水到渠成,多种朗读的形式把学生的读推向了一个个的情感高潮,借助张志和的词饱尝到了语文课的语文味道。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渔歌子

渔歌子 教学目标: 1.认读“塞、箬、笠、蓑”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白鹭、箬笠、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3.通过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层层深入的诵读,学着运用展开想象的方法,初步理解词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渔歌子》这首词呈现的画面,体会诗人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 4.拓展阅读,逐步培养对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并能主动积累优秀诗文。 5.通过学习这首词,进一步感知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1、同学们,你们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而且有一定的含义,能告诉老师你的名字是谁给你取得?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大诗人,他的名字叫张志和。你们猜猜他的名字是谁取的?我告诉大家,这个名字是皇帝给他取的,因为他16岁的时候,中了举人,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他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他的原名叫做张龟龄,猜猜他爸爸为什么给他取张龟龄?是希望他能象乌龟一样长生不老。多好的一个名字。 2、通过预习,你能说说张志和是哪个朝代的人吗?(唐代著名的词人)今天,我们要学的他的一首词——(教师板书课题:渔歌子) 3、什么叫词?以前我们学过哪首词?(《忆江南》)一起来背诵。 其实古代的词和我们现在的歌词差不多,是古代懂音律的人写的曲子,文人填入词,是最早的词的形成。为了记住每一首词,给这些固定的曲子起了固定的名字,叫词牌。当我读渔歌子的时候不能读轻声,因为它是词牌,其读文题。 二、自由读词,初步感知 1、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读《渔歌子》,一直读到你认为字正腔圆为止。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基础。因此这一环节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朗读:首先让学生初读诗词,要求读准字音。着重注意下面这些词的读音(课件出示):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然后学生再读诗词,课件出示已划出停顿的诗词,要求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读书的要求逐步提高,体现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认识过程。这样通过试读、练读、个别读、范读,学生一步一步走入诗境,初步把握了诗词的内容和情感基调。 2、读到现在,你发现诗和现在学的词有什么不同了吗?诗每句都是比较工整,字数基本是相同的,而词呢,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词也叫叫长短句 三、反复诵读,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一)释疑解难:首先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字典在小组内合作学习: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通过释疑解难,初步扫清学习障碍。 (二)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 教师先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为学生创设想象的情景,学生边听边展开想象,此时你的头脑中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呢?然后学生把印象最深刻,或者最喜欢的画面写下来。学生根据自读自悟所得,描绘出头脑中的画面,通过全班交流,形成生生互动,自主解读词义,形

渔歌子教学实录

《渔歌子》教学实录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词 师: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曾学过一首词,叫—— 生:(齐答)《忆江南》。2 师:请大家一起背诵《忆江南》,3预备起。配乐梦江南 生:(齐背,放课件)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这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一首词《渔歌子》。4它的作者是代的张志和 拿出你的手书空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渔歌子 师:读一读。 生:渔歌子。 师:真好。“子”在这里读第三声,不读轻声,再来一遍。 生:渔歌子。 师:“渔歌子”是这首词的什么? 生:词牌名。(课件)5 师:词牌名有什么作用? 生1:词牌名规定了这首词每一行的字数。 师:是的,还有谁来补充? 生2:词牌名还限定了词的类型 师:也就是说词牌名规定了词的—— 生:形式与字数。 师:词和诗不一样,它的句子有的—— 生:长。 师:有的—— 生:短。 师:所以,词还有一个名字叫—— 生:长短句。 二、初读诗词,把握节奏。 师:好的,同学们,拿出课本,按照自读要求来读这首词。(出示自读要求)6生自读。

师:请你来把要求读一读。 生:第一遍,不读错字,口齿清楚;第二遍,正确流利,字正腔圆;第三遍,试着读出词的韵味。 师:好,开始吧。 生:自读。 师:读好了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请你。 生:读词。(课件7) 师:嗯,口齿清楚、字正腔圆。这首词中“塞”字是多音字,它既可以 读,西塞山,是山名,塞是平舌音。还可以读塞子,也可以读,堵塞。还有两个词不常见,一个是——生:“箬笠”。 师:知道“箬笠”是什么吗? 生:这两个字都是竹字头,应该是竹子做成的……(犹豫,说不出来了) 师:你很会观察。这两个字和“竹子”有关,是竹子编成的。 生:“箬笠”就是竹子编的帽子,用来挡雨和阳光。 师:很好。“箬笠”就是竹子编的帽子,斗笠。课件9“箬笠”这两个字是形声字,你能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两个字的吗?(熟字加偏旁、编故事) 师:还有一个词,他读得也很准—— 生:蓑衣。箬笠蓑衣都是避雨工具,相当于今天的雨帽和雨衣,书上 注释里面也有,其实,联系注释也是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呀。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师:古人吟诗诵词喜欢击掌打节拍,还喜欢踏歌,就是用脚打节拍。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 师示范、领读、生拍手读。(课件出示画了节奏的古诗)10 师:示范、领读,生情不自禁地跟着老师一起拍手读。 师:真好 师:词的节奏大家读出来了,古人读词还讲求韵味儿。怎么读呢?遇到第一声、第二声字的时候,我们把声音拉长一些,在遇到第三声、第四声字的时候,我们把声音——(生接)缩短一些。 生情不自禁地试读起来。 师:不——需——归——一声字拉长一些。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读出了词的韵味。 师:把掌声送给她。一起来一遍,好不好? 生:齐读。

《渔歌子》赏析(张志和)

渔歌子 张志和(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篛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①.渔歌子:词牌名,又名“渔父”,唐教坊名曲,后用为词牌。分单调、双调两曲,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志和所作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 ②.西塞山:据清张宗橚《词林纪事》卷一引《西吴记》说,西塞山在湖州磁湖镇,即今浙江吴兴县西。 ③.鳜鱼:亦称“桂鱼”,一种美味的淡水鱼。 ④.白鹭:一种水鸟。 ⑤. 箬笠:用竹篾、箬叶编的斗笠。篛,同“箬”,竹的一种。 【[赏析】 这首词描写水乡风光,借理想化的渔人生活自道其隐居江湖之乐,寄托了作者爱自然、慕自由的情趣。 词的开头两句就勾勒出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的“江南春景图”。“西塞山前”点明词中所描绘的具体地点在太湖附近。这里的春景如何呢?作者以生花之笔勾出:在黛色的山峦前,白色的鹭鸶在翱翔,粉红的桃花在怒放,清澈碧绿的江水在潺潺的流着,鲜美名贵的鳜鱼自由自在的潜游,真是一幅“桃红、水绿、鱼肥、

鹭飞”清新艳丽、生机勃勃的画面。在这头两句中,作者写了五种事物,有静的,有动的,它们巧妙的组合在一起,山耸、禽飞、鱼游、水流、花摇,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一派生机跃然纸上。作者又如一位极善调色的画家,在十四字所构成的画面上,就有黛(山)、白(鹭)、红(桃)、绿(水)、青黄(鱼)等颜色,色彩明丽,浓淡相宜。 就在这明丽清新的背景中,一位烟波钓徒头戴青色蒻竹叶编的大斗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在斜风细雨中,驾着一叶扁舟,荡漾在万顷碧波之上,这是多麽洒脱倜傥啊!“青篛笠,绿蓑衣”作者紧紧抓住衣着的特点,简洁明快的勾出一位渔民的形象。“蒻笠”之青,“蓑衣”之绿又给前面的画面涂上了清雅的色彩。“斜风细雨”描绘出春雨的特点。“不须归”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由于陶醉在清新、怡静、安逸的大自然怀抱里,因而不避风雨,流连忘返。这个艺术形象是作者对渔民生活理想化的描写,也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写照。相传张志和往来江湖,垂钓太湖时,常常“不设饵,志不在鱼”,而是寄情山水。作者在这里以深情托出一幅富有诗意的画面,也就是寄托了自己不再留恋仕途,一心遁迹江湖、怡情山水,享此隐居之乐的情趣。 《渔歌子》一词,句句押韵,声调和谐婉转,富有音乐感。语言风格清新流畅,色彩明丽而不妩媚,字精句炼而无斧凿之痕,正如南宋严羽《沧浪诗话》所说:“大家之作……其词脱口而出,无娇柔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这首词字里行间充溢着诗情画意,创造了逸美超脱的意境。王国维在谈到诗词的意境时说;“境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这首词把景物描写、人物刻画、作者的思想感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谈之令人心旷神怡。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渔歌子》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首词。这首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读来让人分明感受到作者那种恬淡、闲适的隐土心情。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夫,而是水乡二月桃花汛期之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空中白鹭,两岸桃花,色泽鲜明而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澹泊、悠然脱俗的情趣。 【学情分析】 依据课标、词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设计上,以品读词之美,领悟词之情为主线;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抓住词眼、想象画面、联系背景,让学生有层次、由浅入深地细细斟酌,从读中领会张志和追求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境界,感受诗词的魅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词中的美景,体会“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所看到的、想象的画面。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古诗词的学习方法,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感悟“不须归”;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欣赏词中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及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词中的美景,体会“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教学难点: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感悟“不须归”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了解课题 1、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为什么喜欢钓鱼? 今天,我们学的词人张志和也很爱垂钓,他喜爱的原因是否跟你们一样呢?现在,让我们走进这首词中,一起去领略作者的心境吧! 2、了解词牌名。 让我们齐读课题. 了解词:这是一首词,与诗不同,句子有长有短【出示课件】,所以又叫长短句。 了解词牌名:《渔歌子》是它的词牌名。读关于词牌名的介绍。《渔歌子》原来叫做《渔父》或者《渔父乐》。后来,有人给它配上了曲子,也就是渔人唱的小曲子了,所以“子”要读轻声。 范读、齐读课题。 二、一读——字正腔圆地读。 1、练习读。有人说诗词是语言的贵族,这首词一共27个字,非常简练,因此,读的时候要字正腔圆地读,读准确。请大家甩开声音练读一下吧! 生自由大声地练习读。 2、指名读。谁来字正腔圆地读一读?(两名学生左右,老师相机点评) 3、学习生字词。 塞:还有哪些读音?【出示课件】齐读多音字“塞”的相关读音及组词。 西塞山在哪?原来,结合课文的注释可以帮我们了解文章的内容啊。

张志和《渔歌子》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注释】①此词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苏轼有《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徐俯有《鹧鸪天》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①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②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③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④鳜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⑤箬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⑥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翻译】西塞山前有白鹭在飞,桃花盛开,水流湍急,鳜鱼更是肥美。江中的小舟中,有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在江面中垂钓。而他久久不愿离去,是因为这里的美景太吸引人了。【赏析】: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写的山水画。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阅读训练及答案】 1.全诗呈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色彩,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2.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______的生活情趣。 3.诗歌在呈现鲜明的山光水色时,转化着视角,先描写远的______的,再描写近的,_____的。 4.《渔歌子》的体裁不是诗,而是词。 5.这首词前三句写景,时间在_____季,地点是在_____。作者写景时十分注重色彩的描写,如鹭的颜色是________,桃花的颜色________。箬笠和蓑衣的颜色分别是_____和________,给人秀丽、清新之感。 6.词的最后一句写人,生动地表现了渔夫______的生活情趣。 7.把诗歌改写成一篇120字左右的散文。 8.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 1.(白红青绿)2.(悠闲自在) 3.(高、低) 4.词 5.春西塞山前白红青绿 6.悠闲自在 7.要注意这些景和物:从容自适的渔父、江南二月的桃花、春江流水、迷蒙的烟雨、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等等。 8.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子

23、《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 省吕梁市区南关小学志清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容是23《古诗词三首》,它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第三篇精读课文。) 一、说教材 《古诗词三首》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乡村四月》是南宋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整首诗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男耕女织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志和。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的形象,生动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古诗词三首》选入课本,主要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受讲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

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二、说目标 根据精读课文的要求以及学生学习古诗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预设本课的目标为: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蚕、昼、耘、塞、箬、笠、蓑”7个生字,会写“蚕、 桑、昼、耘、绩、塞、鹭、笠”8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 耘田、箬笠”等词语。 2、正确理解诗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 首。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课件等,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感受是的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阅读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会繁忙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因此我预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教学重点 读懂诗意,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四年级下册《渔歌子》课堂实录

四年级下册《渔歌子》课堂实录 四年级下册《渔歌子》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将带领你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词。词在形式上与诗有很大的区别。请看大屏幕,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江雪》是首诗,每行字数都相等,《忆江南》每行字数不同。 师:《忆江南》是首词,每行字数不象诗那样都相同,它每行字数有长有短,所以词又叫长短句。但是词每行的字数不是随意长短的,它要受词牌限制。每首词都有词牌名。有的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有的词牌名却与词的内容有关联,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就是描绘渔夫悠然自得地在湖边打鱼的情景。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渔歌子) 师:谁愿意把课题读一读? 生:读 师:《渔歌子》是词牌名,“子”在这里应读第三声。全班同学齐读一读。 学生齐读。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这首词认真读三遍,老师提三个要求:读第一遍时要把字音读准;读第二遍时要做到字正腔圆;读第三遍时能读出词的韵味就更好了。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 学生自由读词。三遍后都静下来。 师:都停下了,看来是读好了,老师来检验 一下。(课件出示生字)谁敢站起来读? 生1:读

师:“箬笠”的“箬”是翘舌音,请你再读一遍。 生1再次读。 师:谁再来把生字读一读。 生2读 全班齐读 师:有不懂的词吗? 生:没有 师:都懂了很好,可老师对“箬笠”这个词不懂,谁来告诉我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生:是用竹条和箬叶编织成的斗笠。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看书上的注释知道的。 师:“箬笠”是防雨的帽子,“蓑衣”是防雨的衣服,相当于今天的雨帽雨衣。其实结合注释理解词语是一种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生2:是防雨的帽子,我是联系上下文知道的。 师:你是根据哪句了解到的? 生2:“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知道的。 师: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还有别的方法吗? 没有人回答 师:同学们看看这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 生:竹字头

渔歌子 说课稿[教学]

渔歌子说课稿[教学] 《渔歌子》说课稿 一、说教材 《渔歌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23课《古诗词三首》中一首词。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张志和不仅是诗人,也是一位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这首词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光水色,表达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二、说目标 1、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内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读懂词,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三、教法、学法 四、教学过程 这首词词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根据这一特点,我设计圈圈景物,摆摆景物落实重点。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对话,体会诗人情感,突破难点。 (一)、激趣导入 1、利用学生好奇心,猜猜诗人张志和名字的由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张志和16岁那年给朝庭写了一本折子,皇帝非常欣赏,于是赐名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板书“心志平和”)这四个字不仅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也是这首词所要表达的思想。 2、由作者自然引出本课要学的词《渔歌子》(板题)。渔歌子是词牌名,对于词牌学生已有所了解,所以这里不再重复。只是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词牌,巩固对词牌的了解。 (二)圈景物,明词意 1、自由读词,读准音,读通诗句。 这首词比较简单,读来朗朗上口,多读几遍,孩子自然就能读通读顺。有几个生字,根据学情不同,着重正音。两个平舌音“塞、蓑”,一个翘舌音“箬”,再有“斜风细雨”可能也有部分孩子念不准。 2、圈一圈,找景物 张志和不仅是位诗人,也是一位画家,他的词就是一幅画。所以,我让孩子默读词,圈出词中所描绘的景物。可一边读词,一边对照看书中插图。 3、摆一摆,找准景物位置。 为了让学生理解词,能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我设计摆摆景物。假如黑板就是一幅画,词中的九种景物该画在哪呢,为了让学生更明白,老师示范“鳜鱼”、“蓑衣”。如果把蓑衣画在这,那箬笠应画在——(蓑衣上面),笠是生字,留给学生写。老师示范这两种景物还由于“鳜”和“蓑”是二类生字,只要求认不要求写。其余景物学生填完。请一位写得正确的孩子上台演板,这对于理解能力相对差的孩子无疑是一种示范。其余孩子在事先准备的画纸上写。在这些景物当中,斜风细雨的理解是个难点。于是,我问孩子,“斜风细雨”这样写对吗,为什么,孩子会说,斜风,那风肯定是斜的。细雨被风一吹,也是斜

《渔歌子》教学设计(公开课)

《渔歌子》教学设计 一、读词语,观视频,未成曲调先有“感” 1、孩子们,准备好了吗?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特精神,漆老师期待你们出色的表现。 2、漆老师知道我们四<4>班的同学们最喜欢积累词语了。漆老师带来了三组词语,你们看——先自己轻轻地读读。 3、齐声快速朗读一下这些词语。读完了,聪明的你发现三组词都是写什么的呢?第一组……(生:颜色)第二组(生:景色)第三组……(生:心情)现在大家不看大屏幕,看看最多能记住几个? 4、短短的时间,同学们记得词语真不少。漆老师想奖励一下你们。(为了让学生注意大屏幕,师可以说:“坐好来,睁大眼睛,让漆老师能感受到你们特想要这个奖励,好吗?”) 5、播放《西塞山前》视频。看完了,你都看到了什么呢?(如果学生能用上积累的词语,要大力表扬) 6、孩子们,这个视频里不仅有这么多的美景,还包含着一首千古流传的词。 7、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题目就是——(事先写好板书,然后用东西遮起来,然后掀掉)《渔歌子》。词的句子长短不一,又叫——长短句,我们读读课题。 8、这是一个词牌名,渔歌子中的“子”不读轻声,就读三声。我们再来读读! 二、初读,读出词的节奏 1、孩子们,你们想不想读读这首词?读这首词前,漆老师有要求:每人至少读词三遍,第一遍要求把字音读准确,字正腔圆;第二遍看看能不能读出节奏来,有板有眼;第三遍要是能读出点词的味道来,那就更了不起了!听清楚了吗?开始读吧! 2、(出示整首词)谁来读给大家听?(有错误就正音,如果学生没有读错,那么为了进行词语教学,我这样反馈“刚才同学们在读词的时候,漆老师发现这几个词语读得不是很好,你们看”) 3、西塞山,“塞”是多音字,在这里读平舌音sai,四声,它还有两个读音,分别是sāi,组词“瓶塞”,sè,组词“堵塞”;

《渔歌子》课前说课稿

《渔歌子》课前说课稿 一、说教材 《渔歌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23 课《古诗词三首》中一首词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张志和不仅是诗人也是一位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这首词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光水色表达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二、说目标 1 、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3 、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内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读懂词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这首词词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根据这一特点我设计圈圈景物摆摆景物落实重点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对话体会诗人情感突破 难点 (一)、激趣导入 1 、利用学生好奇心猜猜诗人张志和名字的由来充分调动学生学 习积极性 张志和16 岁那年给朝庭写了一本折子皇帝非常欣赏于是赐名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板书“心志平和”)这四个字不仅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也是这首词所要表达的思想

2 、由作者自然引出本课要学的词《渔歌子》(板题)渔歌子是词牌 名对于词牌学生已有所了解所以这里不再重复只是让学生以前学过的词牌巩固对词牌的了解 (二)圈景物明词意 1 、自由读词读准音读通诗句这首词比较简单读来朗朗上口多读几遍孩子自然就能读通读顺有几个生字根据学情不同着重正音两个平舌音“塞、蓑”一个翘舌音“箬”再有“斜风细雨”可能也有部分孩子念不准 2 、圈一圈找景物张志和不仅是位诗人也是一位画家他的词就是一幅画所以我让孩子默读词圈出词中所描绘的景物可一边读词一边对照看书中插图 3 、摆一摆找准景物位置为了让学生理解词能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我设计摆摆景物假如黑板就是一幅画词中的九种景物该画在呢为了让学生更明白老师示范“鳜鱼”、“蓑衣”如果把蓑衣画在这那箬笠应画在——(蓑衣上面)笠是生字留给学生写老师示范这两种景物还由于“鳜”和“蓑”是二 类生字只要求认不要求写其余景物学生填完 请一位写得正确的孩子上台演板这对于理解能力相对差的孩子无疑是 一种示范其余孩子在事先准备的画纸上写在这些景物当中斜 风细雨的理解是个难点于是我问孩子“斜风细雨” 这样写对为什么孩子会说斜风那风肯定是斜的细雨被风一吹也是斜的我进一步问:细雨像什么呢斜风又是怎样的风呢引导孩子想象体会“斜风细雨” 的那种朦胧柔和之美 4 、小结初步形成画面这时一首词真的就像一幅画了一首《渔歌子》自然而然就吟诵出来学生看板书试着吟词 (三)、诗词联诵丰满画面仅仅是找出词中景物远远不够如何引导孩子想象把画面丰满起来呢这一环节采取以下手段

六年级下语文课堂实录渔歌子_语文A版

《渔歌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塞”“蓑”“箬”“笠”四个生字、会写“塞”“鹭”“笠”,通过插图认识“箬笠”“蓑衣”,体会词的内容,并且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对词中所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通过与《天净沙·秋思》中所描写景物进行对比,感悟不同景物反应不同的意境,从而感受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并养成语言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词所描绘的景色,想象画面,体会诗意并能有感情朗读。 难点:在读中入境,在读中入情,感受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一、复习导入 1、开学初,我们就学习了一首词,还记得吗? 师:词牌名是什么呀? 生:《忆江南》 师:咱们一起来背一背,《忆江南》预备起 师:看来大家对已经学过的知识掌握的非常牢固,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词——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写的《渔歌子》。生齐读词牌名 二、整体感知 1、师:现在请你打开书110页,自己先把这首词读两遍,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好,开始。。。读完的同学就书扣手背后坐正 2、师:这些词谁会读?(ppt:西塞山箬笠蓑衣) 生:A读(指读)(其他同学听准字音) 师:还有谁能读? 生B读 师:谁能从后往前读 生:C读 师:我们全班一起来读一遍 师:同桌两个相互检查一遍 师:有需要帮助的吗? 1 / 5第 1 页

预设一: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查字典,或者注释 师,真会学习,当我们遇不理解的字和词的时候,就是可用通过查字典或者看注释来理解字 意和词意 那你知道蓑衣吗 师:蓑衣啊就是用一种不易腐烂的草编织成可以防雨的衣服。 师:把这些生字带到这首词中你还会读吗? 师:谁来读一遍这首词 A读 B读 C读 预设一:(读的特别好)不仅字音读的准,而且啊,通过他这样读,词的味道就出来了,你 知道他在哪稍作停顿吗) 师:耳朵真灵,你也能像他这样读一遍吗? 圈错的同学快改一改 同学们书扣 师:整首词27个字就描写了9种景物,可见张志和的文学造诣,是极深的,现在,我们就 一起来想象一下这些美丽的景色 作者看到的会是怎样的西塞山呢? ppt 出示填空 ( )的西塞山

渔歌子 课堂实录

2016.11.3 李艳《渔歌子》美读古诗文课课堂实录 师:下午好孩子们 生:老师好 师:首先让我们静静的来欣赏一首视频:(《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在刚才的这段视频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什么? 生:若隐若现的山 生:白鹭在水上飞 生:一位披着蓑衣的渔翁 师:看来大家都看的非常仔细 生:我还看到了如梦如幻的山 师:在这段视频中,为我们呈现了一副“山、水、渔翁”的画面。那这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又是一位怎样渔翁呢?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在这一段视频中,还隐藏着一段流传千古的名篇,谁知道? 生:《渔歌子》。 师:请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来板书课题。 师:作者是张志和,唐朝人,渔歌子是词牌名。子在这里读第三声,一起读。读出精气神。生:渔歌子。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生:长相思青玉案采桑子卜算子…… 师:看来大家知道的还真不少。像《渔歌子》、《忆江南》这样的词牌名是可以直接表现词的主要内容的。下面请大家大胆的猜一猜,渔歌子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生:一位渔翁钓鱼 师:他是抓住“渔”字来猜的。结合“歌”字猜一猜。 生:一位渔翁在钓鱼的时候唱歌。 师:既然是唱歌,他的心情一定是愉快的,声音也是有节奏的。让我们怀着愉快的心情,用一种愉快的声音,再来读: 生:渔歌子 1)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词,请你仔仔细细读上两遍,注意读准字音。 谁来读? 生读 师:他读对了吗?(对)请你把认为难读的字,再领大家读一读。 生:西塞山。 师:注意,塞是多音字。在这里读四声,连读两遍。注意读出词语的节奏,师范读。生读。鲑鱼箬笠蓑衣 再读箬笠,蓑衣。 师:请看这是什么(出示图片)箬笠是用竹叶或者竹篾编的帽子。蓑衣是用茅草编成的衣服。箬笠和蓑衣古时候常用它来避风雨。 师:生字已经很好了,这首词你能读的更好。一起来读。 师:在古时候,词是用来唱的,所以词句有很强的音乐感,读的时候,讲究抑扬顿挫。(师打节奏读)一起来试试。齐读。

《渔歌子》课堂实录完美版

《渔歌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塞”“蓑”“箬”“笠”四个生字、会写“塞”“鹭”“笠”,通过插图认识“箬笠”“蓑衣”,体会词的内容,并且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对词中所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通过与《天净沙·秋思》中所描写景物进行对比,感悟不同景物反应不同的意境,从而感受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并养成语言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词所描绘的景色,想象画面,体会诗意并能有感情朗读。 难点:在读中入境,在读中入情,感受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一、复习导入 1、开学初,我们就学习了一首词,还记得吗? 师:词牌名是什么呀? 生:《忆江南》 师:咱们一起来背一背,《忆江南》预备起 师:看来大家对已经学过的知识掌握的非常牢固,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词——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写的《渔歌子》。生齐读词牌名

二、整体感知 1、师:现在请你打开书110页,自己先把这首词读两遍,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好,开始。。。读完的同学就书扣手背后坐正 2、师:这些词谁会读?(ppt:西塞山箬笠蓑衣) 生:A读(指读)(其他同学听准字音) 师:还有谁能读? 生B读 师:谁能从后往前读 生:C读 师:我们全班一起来读一遍 师:同桌两个相互检查一遍 师:有需要帮助的吗? 师:有谁知道箬笠是什么? 生:就是帽子

师:什么样的帽子你知道吗? 生:用竹叶编成的 预设一: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查字典,或者注释 师,真会学习,当我们遇不理解的字和词的时候,就是可用通过查字典或者看注释来理解字意和词意 师:这个词你会读吗 生读词 那你知道蓑衣吗 师:蓑衣啊就是用一种不易腐烂的草编织成可以防雨的衣服。 师:把这些生字带到这首词中你还会读吗? 师:谁来读一遍这首词 A读B读C读 预设一:(读的特别好)不仅字音读的准,而且啊,通过他这样读,词的味道就出来了,你知道他在哪稍作停顿吗) 师:耳朵真灵,你也能像他这样读一遍吗?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诗词鉴赏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诗词鉴赏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唐代: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 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注释 渔歌子: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分单调、双调二体。单 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双调,五十字,仄韵。《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 真卿协助更换,并作《渔歌子》。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西塞山:浙江湖州。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 桃花水。 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ruò)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不须:不一定要。 鉴赏 张志和的词保存下来的只有《渔歌子》(原题叫《渔父》)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 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优美。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 水乡的可爱。 白鹭就是平常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远远望去,它的外形有 点象白鹤,腿和脖子特别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飞翔,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 暖和,雨水比冬天多,下几场春雨,河水就会上涨,于是逆水而上的 鱼群便多起来了。作者没有简单地说春汛到来,而是用“桃花流水鳜 鱼肥”来描写,这就更能勾起读者的想象,使人们似乎看见了两岸盛 开的、红艳艳的桃花;河水陡涨时,江南特有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 多肥大呀。“鳜鱼”是一种味道特别鲜美的淡水鱼,嘴大鳞细,颜色 呈黄褐色。春汛来了,渔夫当然不会闲着,他们也忙碌开了。“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箬笠”就是用竹丝 和青色箬竹叶编成的斗笠。“蓑衣”是用植物的茎叶或皮制成的雨衣。如果以龙须草(蓑草)为原料,它就是绿色的。“归”,回家。“不 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作者在词里虽然仅仅概括地叙述了渔夫 捕鱼的生活,但是,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完全能够体会到词的言外 之意。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读者便能够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确实, 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

《渔歌子》课堂实录完美版

渔歌子》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塞”“蓑”“箬”“笠”四个生字、会写“塞”“鹭”“笠”,通过插图认识“箬笠”“ 蓑衣”,体会词的内容,并且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词。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对词中所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通过与《天净沙?秋思》中所描写景物进行对比,感悟不同景物反应不同的意境,从而感受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并养成语言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词所描绘的景色,想象画面,体会诗意并能有感情朗读。 难点:在读中入境,在读中入情,感受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一、复习导入 1、开学初,我们就学习了一首词,还记得吗? 师:词牌名是什么呀? 生:《忆江南》 师:咱们一起来背一背,《忆江南》预备起师:看来大家对已经学过的知识掌握的非常牢固,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词——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写的《渔歌子》。生齐读词牌名

、整体感知 1、师:现在请你打开书110页,自己先把这首词读两遍,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读准字音,读 通句子,不会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好,开始。。。 读完的同学就书扣手背后坐正 2、师:这些词谁会读? (ppt :西塞山 箬笠 蓑衣) 生:A 读(指读)(其他同学听准字音) 师:还有谁能读? 生B 读 师:谁能从后往前读 生:C 读 师:我们全班一起来读一遍 师:同桌两个相互检查一遍 师:有需要帮助的吗? 有需要帮助的吗?有 哪个字箬笠 生读 师:有谁知道箬笠是什么? 生:就是帽子 师:什么样的帽子你知道吗? 生:用竹叶编成的 预设一: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 那老师来考考大家(PPT 单张出示“箬笠”) 师: 谁有好办法帮他记住这个字? 谁会读

诗意与画面的结合——说张志和的《渔歌子》

---------------------------------------------------------------范文最新推荐------------------------------------------------------ 诗意与画面的结合——说张志和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李白以后,唐代文人填词的渐渐多起来。仅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兼词人就有张志和、韦应物、戴叔伦、白居易、刘禹锡等人。 张志和(756年前后在世)有《渔歌子》五首。这是第一首,也是最好的一首。这几首词,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说它极能道渔家之事,我以为不确。因为张志和在词中表达的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隐逸情趣,并非当真描写渔民的生活。张志和之所以把当时的渔民生活理想化,目的乃在于表示不肯与恶浊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像这样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词里已习见不鲜,无须赘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为词人兼画家的张志和,肯用民间词抒写自身的审美感受,并努力把诗意与画面结合起来,从而为提高词的艺术水平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1 / 4

今天我们读这首词,仍觉得它清新可爱,活似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卷诗情浓郁的山水画幅。我们从中除了能获得巨大的审美享受外,还可以借鉴到许多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把春天的江南水乡描绘得既色彩斑斓,又生机勃勃。开头两句写景:首句写西塞山(今浙江湖州市西)和山前所见,次句写苕溪水和水中所有。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飞翔。在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嬉戏追逐着缤纷的落英。前句以青、碧显白;后句以桃红衬绿。山水相映,上下交辉,画面呈立体感。它虽然只是淡淡的几笔,既没有用秾艳的词藻,也没有作过度的夸饰,而色彩却无比绚丽,且透露出鸟飞鱼跃的一派生机。末三句写渔翁,实即写词人自己。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显得多么逍遥自在!词人旷达乐观的襟怀和对世俗的鄙视依稀见于言外。 在一首统共才二十七字的词 中,竟勾勒出如此引人入胜的风光,并把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和情思活生生地显示在画里,其艺术功力之高确不由人不叹服! 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

《渔歌子》说课稿

大班文学活动《渔歌子》说课稿 一、设计意图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最能突显汉语文字的美。但是一提到古诗教学,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机械的诵读,就会罗列出种种弊端。其实旧式的古诗教育只是形式上的机械,古诗本身并不机械。我们不能以难以理解作为将其置之于幼儿教育大门之外的原因。古诗诵读活动是我们石梅幼儿园的一个特色教育。在我们看来,古诗与儿歌应同属幼儿文学教育的范畴,就如同安徒生童话和故事大王,前者经典,后者通俗,但都是孩子喜爱的文学作品。我们的古诗诵读活动不认字,不强背,不求量,而以欣赏感受诗词所表现的美感而作为重点,在诵读活动中让孩子爱上古典诗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针对古诗遣词造句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古诗本身所蕴涵的独特意境和优美韵味很难被孩子感悟的现象,我们寻找到了多媒体课件这种教学手段,使孩子跨越千年时光,进入诗文意境,触摸诗文脉搏,倾听诗人情思,体味古诗神韵。可以说多媒体手段在古诗教学中发挥了它最大的功效,所以本次赛课活动我选择了一首词《渔歌子》作为教学内容。二、分析教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短短27个字的《渔歌子》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光水色,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词中前两句写自然景色: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后两句写景中之人——渔夫。而这个渔夫本身又是风景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物与景物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雨垂钓图”。本次活动突出词与画相结合,让孩子们将词化解为一幅图,再由图提升对词的意境的把握。这是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态的图画,只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才能营造出这样一个多层次的立体效果,为孩子自主理解诗词内容创设一个平台。 针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对教材进行了一个取舍。选取寻找词中的景色、颜色、动态作为活动的重点,把从“蓑衣、箬笠”想象出渔翁垂钓以及从“不须归”判断出渔者乐而不归的情感这两点作为本次活动的难点。而以下3点则不作为本次活动内容。 1、诗词体裁不同、形式不同,但在这首词中表现得不明显,所以不涉及对诗词体裁的辨别以及对词的特征的了解。 2、逐字逐句的理解。这种方式更适合年龄再大一些的小学生,对于大班孩子来说,从整体上去理解可能更加合适。 3、诗人的生平以及作词的背景与孩子的生活经验相差甚远,所以也只是简单的提一下。 三、活动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上述分析,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为: 1、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孩子展示立体的“春雨垂钓图”,让孩子在反复赏析的过程中自主把握作品内涵。 2、运用绘画美术这一艺术手段,表现各自对作品的不同理解。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 刘玲新 一、揭示课题,了解词牌名。 师:同学们,请看题目:渔歌子,让我们齐读课题 生:(叫)渔歌子 师:读得好,好在“子”的读音非常正确,因为“渔歌子”是词牌名,所以读三声,千万不要读轻声。再读! 师:同学们,词牌一般来说它规定了词的形式,与词的内容关系不大,但本首词正好是词的内容的体现,那就请同学们猜猜“渔歌子”的含义吧。 (“渔歌子”顾名思义,就是渔夫打鱼时唱的歌) 师:唱歌,心情一定是高兴的,让我们美美的再读课题。 齐读:渔歌子。 师:渔夫打鱼,究竟唱了什么呢?在进入正式学习这首词之前,请先看我们的学习目标,请看大屏幕: 1、我能有感情的朗读词,并能达到背诵。 2、我能简单的说出整首词的含义,感悟诗词语言的丰富意蕴,体会渔夫悠 闲自得的生活情趣。 师:齐读一遍好吗?学习目标,预备起!目标我们每个人都清楚了,那,你能达到这些目标吗?(能)声音洪亮、信心十足,老师相信你们!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自学指导,我们一步一步达到这些目标,好不好?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一):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一)出示课件: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认真听录音,要认真听清每个字的读音并思考:读者用什么样的心情在读?并试着模仿一下,听后要比赛谁模仿的最像,谁读得最有感情。 师:再来听一遍,注意每个字的读音和老师的问题。 预设:

老师征求一下同学们的意见,你们是愿意马上就展示一下还是自己先试着读一会儿? 师:同学们,课上最动听的莫过于朗朗的读书声了,找同学读读这首词?师:都读对了吗?把你认为不好读的字或词带领同学们读一遍,好吗? 西塞山鳜鱼箬笠蓑衣 (纠正)再找一位同学,正确的、字正腔圆的读一读。 师:恩,同学们,读诗词讲究吟诵,因此,把语速放慢一些会更好,再试一试—— 师:语速还要慢,声音再响亮一些。 师:为了让同学们不但模仿得像,还能读出自己的感情,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词,古代是用来唱的,是懂音律的人先写好曲子,再填入词,相当于现在的歌词,既然是用来唱的,读词可就有讲究了,古人吟诵有一定的规则:每个字的长短都有讲究,一般一二声的字读长一点,,三四声短促一些,来我们一起读。我读前半部分,你们读后半部分。注意与老师一样的节奏,一样的语速。(换位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是那么有感情,你们不但模仿得像,还读出了自己的感觉,说明你们对这首词也理解了不少,下面我就要考考你们了,请看自学指导(二)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看110页书本注释,看插图,看看你能读懂哪一句,三分钟后,比一比,看谁能用自己优美的语言,说出所有诗句的意思。 预设:(师照着名单,随便叫人) 师:同学们大胆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你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师鼓励:同学们可真棒,不用老师讲,自己就能说出词的含义,真了不起,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三、细读体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