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余杭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杭州市余杭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杭州市余杭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关于印发《杭州市余杭区文化创意产业

发展规划(2010-2015)》的通知

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杭州市余杭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已经区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切实遵照实施。

二○一○年四月二十七日

杭州市余杭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2010-2015年)

二○一○年四月

目录

前言. 3

一、发展背景. 4

(一)背景条件. 4

(二)发展基础. 7 二、总体思路.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基本原则. 9 三、战略目标. 10 (一)战略定位. 10 (二)发展目标. 12 四、产业体系. 14 (一)重点产业. 14 (二)支持产业. 22 五、空间布局. 26 (一)布局思路. 26 (二)空间结构. 27 六、项目库. 31 (一)项目库建设. 31 (二)重点项目. 34 七、保障体系. 43 (一)环境优化. 43 (二)政策扶持. 46

前言

文化创意产业是21世纪的新兴产业,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新载体、新形式和新动力。它是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运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战略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余杭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在要求,是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选择,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为抢抓创意经济时代所赋予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引导和加快余杭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根据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浙江省文化大省建设纲要(2001—2010年)》、《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年)》、《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若干意见》(市委〔2008〕4号)等精神编制,并与《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杭州市艺术品产业五年发展规划(2008—2012年)》、《余杭区区域总体规划(2007-2020)》、《余杭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规划纲要(2010—2015)》等规划相衔接,是余杭区“十二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建设和实施的指导性文件。

本次规划的范围涵盖整个余杭区域,总面积约1226平方公里。规划的期限是2010—2015年。其中近期为2010-2012年;远期为2013-2015年。

一、发展背景

(一)背景条件

1.国内外趋势为余杭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世界范围内,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成为知识经济、低碳经济时代的新热点,在提升区域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中的巨大作用与潜力正在不断彰显。在国内,文化创意产业方兴未艾,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与此同时,杭州围绕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目标,提出建立“一、

二、三产加文化创意产业”的“3+1”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由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到文创经济的“三级跳”。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形势和杭州市鼓励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导向,为我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指明了方向。

2.特殊的城市与产业发展阶段为余杭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战略条件。我区处于社会结构转型、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功能转换的重要阶段,处于建设最适宜居住的“品质之城、美丽之洲”及实施“六大战略”的关键进程中,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三大新城及多个城市综合体建设加速。文化创意产业因其具有高附加值、少占地、无污染、受资源限制较少等特点,能够成为我区统领新经济的重要抓手。同时,我区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区域,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经济价值创造的主体,是提升我区家纺、服装、制造等传统产业的产业组织水平,延伸产业链,增强产业附加值的关键因素,也是促进我区从制造业大区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大区提升的必要途径。

3.独特的综合优势为余杭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力量。一是文化优势。余杭历来是文化之邦,良渚文化、禅茶文化、运河文化、梅文化、金石文化熠熠生辉。丰富且独特的文化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源泉和发展动力。最大限度地利用文化资源禀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全面提升我区社会、经济、文化竞争力。二是环境优势。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宜居、宜游、宜业的氛围,是“美丽之洲、品质之城”吸纳人才、引进企业、发展低碳产业的天然基底。三区位优势。我区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圆心地,属于杭州湾产业带及杭州湾城市群序列,并从东、北、西三面拱卫杭州中心城区,具有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在新一轮的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中,面临着承接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利用国际市场、资源、人才、信息的重大机遇。沪杭高铁的建设契机进一步提升了我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开放水平和国际化程度。四是需求优势。地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社会对文化产品

的需求就会凸显。我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文化消费总量不断增加,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奠定了市场需求。2009年人均GDP达9269美元,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 3339元,均居于杭州市前列。

4.各类产业分工与融合交互发展为余杭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近几年来,我区各类产业发展呈现既分工细化又互相融合的态势,制造与创造相互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配套,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使知识、科技、文化、艺术等元素更多地融入到产品和服务中,有效提升了余杭的经济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政治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和环境生活品质。此外,余杭作为杭州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要地,产业基础坚实。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相对中心城区均具比较优势,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当然,余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面临诸多机遇与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存在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⑴发展起步阶段,应对区域产业竞争的挑战。深厚的文化资源及优美的生态基底,面临着保护与开发协调发展的挑战;独特的区位优势在人才集聚和资源配置方面,相对国内产业发达城市及杭州主城区强大的吸附力而言,也处于比较劣势。近年来,国内各地相继推出产业政策和有力措施,积极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区域间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发展任务显得更加紧迫而任重道远。

⑵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尚未成熟带来的挑战。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行业与行业不断融合及新行业的不断涌现,新型企业和产业价值链不断拓展,知识产权保护和监管措施亟待及时跟进和加强。⑶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市场运营带来的挑战。金融危机中蕴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机会,也会直接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有关企业的生产与制作、产品预期市场及资金筹措等,给我区处于起步阶段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市场化程度不高带来的挑战。周边文化创意产业市场还不成熟,文化体制改革还在不断深化推进,各行业还处于逐步走向规范的初级阶段,没有形成合理顺畅的产业链。⑸产业发展循序渐进,

产业管理动态化的挑战。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一个因地制宜、自主选择、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逐渐培育市场氛围,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平台,避免急于求成和盲目跟进。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是一个全新探索的课题,政府部门和企业都需要不断的提高认识,更新产业发展观念,动态、差异化管理和推进产业发展。

(二)发展基础

“十一五”以来,我区围绕建设“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综合示范区”的发展目标,按照“认识到位、目标到位、领导到位、政策到位、举措到位”的工作思路,重点推进产业引导和项目招商,全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1.产业初具规模,活力不断增强。2009年,全区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44.35亿元,增长20.65%,占区GDP比重达8.33%,上升1.06个百分点。

2.初步建立了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文化艺术类、影视传媒类、信息软件类、设计服务类等文化创意核心层产业不断发展。其中,信息服务业、动漫游戏业、文化会展业增速较快。各行业中小企业比重大,存在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3.产业格局逐步成形,园区战略初见成效。我区已规划四大创意产业基地和若干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做到了有形知识和无形知识相结合、国资与民资有机结合、中央与地方的有机结合、商业地产与文化创意的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充分发挥了政府的主导力、企业的主体力和市场的配置力。

4.政策先行起步,配套日臻完善。我区实行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下设创意基地办公室的管理机制。区文创办作为区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下的常设办事机构,指导和组织全区性重大文化创意产业会展和活动,并相继出台了财政、税收、人才、公共服务等几个方面的优惠政策。

尽管我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由于处于产

业起步阶段,我区文化创意产业结构还不完善,核心层较为薄弱,加之区内其他产业集聚程度不高,第三产业特色不明显,多数行业的产业链处于中低端。虽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雏形初现,但还未具有成熟的集聚模式和内部关联。公共服务平台相对滞后,成熟基础配套缺乏,无法满足企业对公共技术、信息咨询等方面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余杭区建设最适宜居住的“品质之城,美丽之洲”目标和实施“六大战略”的总体部署,按照建设“常青树型‘3+1’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规划,以资源禀赋为依托,以“创意、创新、创业”为主题,以“做大、做强、做优”为主线,着力提高余杭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不断促进余杭的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一体化。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环境优先。实施“环境立区”战略,构筑“最优的基础设施环境、最优的产业集聚环境、最优的生态环境、最优的人文环境、最优的为民服务环境、最优的平安法治环境”,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软硬环境。

2.坚持三力合一。强化政府主导,健全市场体系,发展壮大民营企业队伍,实现政府主导力、市场配置力和企业主体力“三力合一”、优势互补、共生共荣。

3.坚持突出重点。结合城市功能定位及自然、文化资源禀赋条件,发展具有余杭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集中布局、集约发展,确定一批重点行业、产业基地、重点园区、创意生活圈。梯度开发,以点带面,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4.坚持内育外引。积极培育和发展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大项目增长极,双核驱动。加强与跨国公司、国外知名企业合作,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科技含量高、市场

前景好、能够优化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大项目落户。逐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专业化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

5.坚持自主创新。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加强关键和前沿技术研发,增强自主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始终坚持文化创意产业与高新技术进步的结合发展。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增强产业增值能力,创建自主品牌,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6.坚持以人为本。统一全区认识,树立“人才兴业”的理念。以创意人力资本为核心,整合政府、企业、学研机构、社会组织、传播媒体、创意人群六方力量。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引进、培养、使用、分配和服务机制,提高人才效益。

三、战略目标

(一)战略定位

确立跨越式发展理念,发挥比较优势、打造竞争优势、构筑产业优势,把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成余杭的品质产业和动力产业。以文化创意产业统领新经济,使余杭在杭州市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进程中走在前列,成为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综合示范区。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余杭打造最适宜居住的“品质之城,美丽之洲”的“助推器、主引擎、新载体、新抓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助推器。发挥文化创意产业“整合、渗透、提升”功能,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助推“余杭制造”向“余杭创造”转变,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主引擎。以构建“3+1”现代产业体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为目标,发挥文化创意产业提高软实力的主引擎作用,将余杭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节庆会展资源创意提升,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增强余杭文化的吸引力和品牌效力,提升余杭文化软实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新载体。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能够在衣、食、住、行、育、乐、康、游等民生行业方面提供大量的创新产品和服务,并对促进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

会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之成为提高人民群众的经济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环境生活品质的有效载体。

——增强余杭城市综合能级的新抓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进我区创新型城区建设,树立开放创新的区域形象。通过大项目带动、产业集聚区发展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并逐步推进城市品牌建设。以高端基础设施的跟进、频繁的国内外文化交流提升我区城市国际化发展水平,提升城区综合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1.第一阶段(2010—2012年)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产业集聚区、创意生活圈建设快速推进;企业数量增加,创新能力增强,人才集聚明显;创业创新环境得到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得到有效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完善;产业体系结构优化,形成一批优势行业;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实力明显提升,品牌效应初步凸显。

——产业目标: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力争以高于GDP 5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到2012年末,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82亿元。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现代产业体系的主导。

——集聚区建设目标:产业基地基本成型,各重要节点之间的产业发展轴基本完善,结合三大新城及城市综合体的建设,产业集聚区初步建成,创意生活圈雏形凸显。

——企业规模目标: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知名企业。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加强,形成一批创优品牌。

——人才发展目标: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进一步扩大,人才管理和评估体系基本完善。——管理体系目标:专项政策和扶持措施基本完善,产业服务功能有效增强,初步建成网络信息、人才服务、投资咨询、知识产权、展示交易、研发设计、国际交流七大综合服务平台。

2.第二阶段(2013—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综合竞争力和综合发展能力居杭州前列,形成产业融合度高、关联效应强、产业特色鲜明、布局有序合理、文化品位高、技术先进、市场运行环境便利、公共服务完善、知名品牌众多、人才体系完备、创业环境一流的文化创意产业群。产业基地的集聚、创新和辐射能力增强;文化创意产品出口规模扩大,国际交流合作深度开展。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建成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综合示范区。

——产业目标:到2015年末,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占本地GDP比重10%左右。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余杭品质产业、动力产业和战略支柱产业。

——集聚区建设目标: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布局合理的基地布局,发挥集聚区在杭州地区乃至长三角地区的品牌示范效应。

——企业规模目标:重点吸纳、扶持和打造大型文化创意产业集团,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专业程度高、特色鲜明的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鼓励、支持文化创意企业上市。

——人才发展目标: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创意、经营管理、营销、科技人才等高素质队伍不断壮大。

——管理体系目标:市场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门类齐全,繁荣规范。全区形成分工合理、管理畅通、制度完备的文化创意管理和服务体系,招商服务等工作实现系统化运作,七大综合服务平台功能突出。

四、产业体系

立足我区发展基础,发挥比较优势,选择具备我区特色、符合发展实际、适应未来趋势的文化创意产业细分行业,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其中设计服务业、艺术品业、创意旅游业、传媒出版业、信息服务业为五大重点产业;教育培训业、文化会展业、创意生活业为三大支持产业。

(一)重点产业

“设计服务业、艺术品业、创意旅游业、传媒出版业、信息服务业”五大重点产业,附加值高,极具增长潜力,且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是余杭构筑产业核心竞争力、塑造文化创意产业品牌的关键。

1.设计服务业。设计服务业主要是指工业设计、建筑景观设计、家纺研发设计、服装设计、旅游商品设计、广告咨询等。

发展依据:设计服务业处于文化创意产业的上游,是产业发展的核心,是当前新经济发展最迫切需要的行业。我区既有发展设计服务业所需的服装、家纺等产业融合基础,又具有制造业提升附加值的市场需求。随着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多家大型设计机构进驻创新基地,我区具备了发展设计服务业的良好基础。

发展方向:工业设计业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设计业、轻工产品设计业、包装设计业与模型设计业、信息产品设计业等。在战略上把工业设计作为制造业升级的关键环节来抓,从OEM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缩写,意为订单加工)向ODM

(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缩写,意为自主设计)升级,再形成OBM

(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e缩写,意为自主品牌)。努力建成杭州工业设计成果核心转化地、“产、学、研”结合的杭州工业设计实用型人才培育基地。同时重点发展服装设计、家纺研发设计、建筑景观设计、旅游商品设计。鼓励发展生活消费品设计、家居室内设计、广告平面设计等。打响余杭家纺设计、旅游商品设计、建筑景观设计品牌。

发展目标:

⑴到2012年末,培育出省级工业设计品牌企业2家以上,市级工业设计品牌企业5家以上。建筑景观设计业实现总产值超过8亿元。培育10个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较强国内影响和竞争力的设计服务企业。

⑵到2015年末,形成800名设计师人才队伍。创办1个在行业有影响力的大型主题活动。

发展举措:以工业设计和品牌塑造为突破口,走内涵型发展道路,全面提升余杭制造业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等多元主体,建设面向社会、资源共享的设计技术平台体系,致力共性技术、设计孵化、信息咨询、人才引进和培训等服务。通过分工协作形成空间集聚,以设计集群的发展,推动区内高档家纺、装饰建材、传播媒体、纺织服装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家纺研发设计依托“家纺布艺名城”制造业基础,创新“学科+专业+技术+人才+创业+市场”的设计和运营模式,建设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艺术化、多元化发展的设计基地。重点打造本土服装知名品牌,形成服饰设计产业集群。引进一批品牌知名度高的服装设计企业入驻,鼓励服装设计企业的服装技术改造及品牌创建,拉长服饰产业生产链;鼓励主要从事工程研发、工程勘测设计、城市规划、建筑景观设计等行业的企业,带动技术开发、城市绿化设计等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完善规划、设计、科研、咨询、建设监理及管理和人才培训的产业链;设立旅游纪念品设计中心,引进和培育旅游纪念品、工艺品的生产、展示、销售企业,吸纳国内外旅游纪念品设计人才,做强旅游商品设计业;加大对广告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积极开发广告新型媒介,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鼓励创意设计企业和机构参与国际展览、学术交流、项目合作和国际设计创意类奖项的评选,支持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创意产品的国际推广。鼓励成立设计服务业支持机构,发展各类设计中介服务。

2.艺术品业。艺术品业主要指绘画、书法、雕塑、篆刻、工艺美术等视觉(造型)艺术,涵盖画廊、艺术品拍卖、艺术品交易市场、艺术品博览会和艺术品电子商务等。

发展依据:随着杭州艺术品市场上升至中国第三位,艺术品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区拥有独特的文化艺术资源,具备了发展高端艺术品业的文化基础。与此同时,人民书店总部“字画艺术品交易中心”、中华玉文化中心良渚文化产业园、西泠网等一批重大项目的落户,为我区文化效益向产品效益、品牌效益的转化奠定了基础。

发展方向:重点发展高端及高精仿古玩艺术品拍卖和研发,艺术复制和高端艺术品会展,特色艺术品创作与制造。

发展目标:

⑴到 2012年末,建成2个交易市场、2个艺术街区、1个艺术复制品基地、1个高品位的艺术品展览,引进2个国内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品拍卖公司。

⑵到2015年末,打造1-2个具有国内行业影响力的展会和节庆,具有中、高级工艺美术师30名、省市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超过10名、民间工艺大师20名。

发展举措:依托余杭文化、经济优势,打造艺术品人才培训机构、艺术事务所、画廊画店、艺术品拍卖企业、艺术品经纪公司、艺术品博览会、艺术品收藏市场、艺术品电子商务平台等多层次产业结构。借助中国美术学院等高校的人才资源,培育艺术品鉴定机构,建设艺术品人才培训基地,开展艺术品理论研究、鉴赏、文化消费等活动,引导上下游延伸发展。与西泠印社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开展涵盖艺术品拍卖、艺术品电子商务、艺术创作、文化研讨等方面的合作。推进行业品牌(良渚品牌)的整体打造,争创打造国内艺术品二级市场,建设在浙江省具有相当规模的艺术品(古玩)交易市场。鼓励民间资本投入艺术品业,积极支持艺术品生产、销售和出口。建立健全艺术品市场规范,制定和出台古玩及艺术品拍卖市场管理办法,加强营销和税收管理,建立公共服务平台。

3.创意旅游业。创意旅游是指以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创新旅游商品、锻造文化旅游产业链。

发展依据:创意旅游是一种结合创意产业和传统文化旅游的新型旅游模式,不但能拓展旅游产业链,还可提升区域整体价值。我区处于杭州内环城游憩带,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创意旅游业,可进一步整合大旅游资源,完善T字形产业链,以促进我区传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发展方向:以创意为突破,以文化为支撑,创新文化旅游的主题、形式,促进传统文化旅游的升级;以旅游文化演出、旅游文化主题公园、旅游文化街区、旅游文化节庆、博物馆旅游、主题旅游线路产品为六种主要形式。

发展目标:

⑴到2012年末,创意旅游总收入达到22亿元以上,推出4条创意旅游精品线路。分别为塘栖—丁山湖—超山运河创意旅游线路,西溪—新西湖—径山山水创意旅游线路,南宋王城大遗址——良渚文明之光精品旅游线,孤山西泠印社社址——西湖文化广场——运河水路抵达超山——良渚文化遗址——径山寺——西溪湿地西泠文化精品游线路。

⑵到2015年末,创意旅游总收入达到48亿元以上;培育1-2个具有较强创作演出实力的演出团体和品牌节目。

发展举措:推动良渚文化旅游集聚区、塘栖水乡风情旅游区、南湖滨水休闲旅游区、径山生态度假旅游区等四大旅游综合体建设,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文化旅游的有机结合,打造杭州地区创意旅游先导性综合示范区。鼓励跨行业、跨部门整合开发旅游资源,推出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意旅游产品和路线。注重提升节庆及旅游文化活动的品位,促进旅游文化演艺活动的开展。引入发展潜力大、带动性强、知名度高、文化品位契合、资源集约利用的文化主题公园。加快旅游文化街区建设,完善泛旅游产业配套;加快如洪氏家族文化园、小白菜文化园等余杭名人名士、历史事件等主题文化园的创意提升,扶持旅游服务企业;提升旅游购物场所的文化品位,加强其文化旅游服务功能。

4.传媒出版业。主要指以现代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数字技术为依托的广播影视业、新闻出版业、全媒体业等。

发展依据:传媒出版业作为传统文化产业,在我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和新媒体的涌现,传媒出版业的发展空间更加广泛。人民书店总部

文创综合体的发展使我区的传媒出版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出版、影视传播、新媒体业及版权交易业。包括数字电视、高清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网络视频、楼宇电视、互联网、电子杂志等在传统媒体基础上不断改造与延伸的传媒产业。

发展目标:

⑴到2012年末,全区传媒出版业增加值在全市GDP中的比重有所提高,培育引导传媒出版企业加快发展,增强实力。

⑵到2015年末,建成长三角一流的中国南方出版发行综合基地,将中国出版高端论坛打造成为中国传媒出版品牌论坛。

发展举措:开发、拓展新媒体产业,借助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电子杂志等新媒体载体,完善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的传媒产业链。积极促进出版产业向多媒体、网络化发展。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网络书店等现代出版物流通系统,发展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出版物网上销售等新型业态。推进人民书店总部文创综合体的出版发行物流中心建设,发展总部经济。整合本区印刷企业,引进全省乃至全国先进的数字印刷出版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地。扶持人民书店现有的各类高端传媒出版论坛及活动,鼓励相关文化交流、产业平台的建设。

5.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等现代科技对信息内容创意和信息生产、收集、处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和利用等方式创意、手段创意,并以信息创意产品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专门行业。

发展依据:信息服务业是目前全球城市发展的战略热点。在杭州打造信息服务业强市的总体部署下,我区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以阿里巴巴淘宝城、恒生电子科技园等龙头项目为先导,已在创新基地和临平形成了集聚优势。中国家纺网、阿里余杭、全球汽车网等项目的建设,

将一进步提升我区信息服务业综合竞争力。

发展方向:重点发展电子商务、软件开发、数字内容创意(动漫、网络出版、数字多媒体、数字影视为主)、互联网信息服务(搜索引挚、即时通信、网络游戏、其他互联网增值服务为主)、信息创意方面的服务外包等。

发展目标:

⑴到2012年末,初步形成以创新基地为核心,以高端、专业、大型信息创意服务项目为支撑的,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建立以信息技术创意、研发设计、动漫游戏、信息内容创意等为标志的信息服务与人民生产、生活高度融合的综合发展架构。

⑵到2015年末,形成集信息创意服务、研发创意设计、动漫游戏、信息制造创意于一体的销售额超500亿元的信息产业集群。其中动漫游戏业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骨干企业。发展举措:依托余杭创新基地、余杭经济开发区等产业平台,以及杭州大学城建设,进一步

优化软硬环境,以阿里巴巴、恒生电子等知名企业为龙头,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信息服

务业集群发展,打造杭州软件研发和软件外包服务中心之一。大力扶持发展起点高、企业实力强的动漫游戏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动漫游戏企业落户,打造动漫特色产业园。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服务,提高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打造网上块状经济和产业集群,实现个体创业与集群发展的互动。以网络建设带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加快信息技术向经贸、旅游、教育等行业的辐射和渗透。积极融入国际营销网络,举办国际性信息产品展销会,提升

集群整体形象。

(二)支持产业

“教育培训业、文化会展业、创意生活业”与重点发展产业关联度强,能与现有产业融合发展,且富含文化创意产业跨界重组后的新业态,能塑造余杭区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竞争力。

1.教育培训业。教育培训业主要指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和考试辅导及其他教育产业等。

发展依据:教育培训业是目前我区文化创意产业中发展基础最好的行业。重点发展专业教育培训是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支持创意人才培养的要求。我区生态质朴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文化历史更为高端文化培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

发展方向:围绕余杭区“创新科教基地”建设目标,重点发展高端文化培训、专业主题培训等。

发展目标:

⑴到2012年末,建立一个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训基地,争创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教育基地。

⑵到2015年末,建设5个依托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教育培训基地;引入两家国内知名教育培训机构;建成具有余杭特色的教育培训体系。

发展举措:加快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体系建设,鼓励外资、合资、民办教育机构的发展。引导人才培训机构向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与余杭区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结合产业基地开展教学培训。结合国内外发展前沿,搭建集培训、资格鉴定、交流、就业服务于一体的高端文化培训平台。深化信息技术服务,提高教育培训业的信息化水平。发挥企业在人才培训中的自主作用,鼓励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的互助实训。鼓励行业协会开展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训。

2.文化会展业。文化会展业主要指文化类会展或富有文化创意特色的会展业。

发展依据:文化会展业是文化企业之间以及文化企业与消费者、公众之间的商务平台和交流中介,为企业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帮助企业树立品牌形象。我区拥有专有性和唯一性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该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依托。发展文化会展业有利于营造

我区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提升文化辐射力。

发展方向:重点培育女装家纺、工艺美术、金石书画、创意旅游、文化高端论坛、时尚设计等特色文化会展活动。

发展目标:

⑴到2012年末,文化会展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举办良渚论坛等文化精品会展;具有参与人次10万人以上的大型品牌文化节庆活动;成为杭州地区文化会展的特色阵地。

⑵到2015年末,品牌展览数达到5个;成为长三角具有高端文化品质、综合文化特色的基地。

发展举措:做优做强“良渚论坛”、“中华玉文化中心”等高端平台,体系化发展各类高端文化会展,积极与西湖博览会、国际休闲博览会、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区域会展体系接轨。加强策划包装与营销推广,形成不同层级不同规模的系列品牌。完善展馆设施,支持利用既有文化设施举办活动,充分发挥良渚博物院等标志性文化设施的展示陈列功能。优化会展配套与服务保障。加快完善创意策划、场馆管理、会展传播、招商代理、广告代理、布展设计、设备租赁等配套产业链,提高文化会展业的关联度与辐射力。壮大会展协会,完善会展引进与筛选机制,引进高端会展配套服务企业,优化会展环境, 逐步健全会展业的市场化、社会化运作机制,推动产业发展。

3.创意生活业。创意生活业是指以创意整合生活,将创意精神辐射到食、衣、住、行、育、乐各领域的商品或服务之中,提供能体现高质美感、精致享受与深度体验的产品与服务的行业。

发展依据:创意生活业是源自台湾的民生产业,在协助台湾实现产业转型,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由“制造台湾”提升为“知识台湾”方面都贡献突出。我区民间文化生活丰富且独具特色,超山梅餐美食、中国茶圣节、五常龙舟胜会等精神文化产品,融入了生活创意,对提高

我区的美育水准和生活质量、营造创意氛围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大力发展创意生活业,鼓励发展创意生活企业,建设创意生活社区、街区,是我区实现“品质之城,美丽之洲”的民生工程,是发挥我区三面拱卫杭州主城区、毗邻上海的“生活、休闲”辅助区位优势,打造“杭州‘购物天堂’次中心的战略步骤,是发挥我区历史文化资源及自然生态优势的联动产业。

发展方向:重点推进健康文化休闲、时尚消费、娱乐文化服务、数码娱乐、体育休闲、创意地产的发展。将余杭区建成杭州“品质之城”的创意生活先导示范区。

发展目标:

⑴到2012年末,创意生活企业认定数达到50家;创意街区、创意社区认定数共达到10个。

⑵到2015年,创意生活企业认定数达到100家,培育2个具有杭州地区影响力的创意生活节庆活动;创意街区、创意社区认定数共达到20个。

发展举措:协调创意与民生事业的整合发展,建设创意时尚消费综合体,优化创意街区、创意社区的文化环境,注重配套设施建设和商业业态规划。鼓励企业运用科技、美学、文化实现产品创意、服务创意、场所创意和生活创意。引进大型休闲娱乐组织、策划团体,做强时尚创意品牌。扶持地区特色创意店铺的发展,形成集聚,尤其鼓励民间各类活动的做大做强。制定创意生活企业评定标准,注重各行业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依托运河新城、城东新城的建设契机,推进良渚镇、勾庄镇、乔司镇的城市休闲文化综合体建设,引导市民休闲娱乐需求,提升城市创意生活服务品质。

五、空间布局

(一)布局思路

文化创意产业布局注重与城市规划、现代产业体系规划布局相衔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辐射效应的“四地两带多点”的产业空间结构。

实现上述空间布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1)遵循文化创意产业的“跨界”融合特点,在产业空间布局上,区别于其他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产业园区的实体集聚形式;(2)结合余杭“美丽之洲、品质之城”的建设及三大新城、多个城市综合体的建设;(3)根据目前余杭区的文化创意发展状况和经济文化发展条件,采用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将有限资源集中配置在地区和部门的重点行业,使之优先得到发展,然后发挥投资的诱导机制和产业间、地区间的联系效应和驱动效应。(4)综合考虑交通地理优势、人口集聚、科技支持水平、资本经济发展条件的资源配置、产业关联等因素,力求结合相关产业基础,完善产业链上下游,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实现集群发展。(5)实现与杭州中心城区的产业分工、区域联动,有利于“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

(二)空间结构

1.“四地”:建设四大核心创意基地。突出区域特色,发挥资源优势,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核心。将创意临平基地、创意良渚基地、创意西溪基地、创意径山基地打造成为区域产业增长极及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创意临平基地。涵盖临平副城,依托余杭经济开发区为主的现代产业基础和运河文化、梅文化、金石书画文化的深厚内涵,发挥临平新城、塘栖新城的人才、信息、商贸优势,以临平“时尚新城”为发展定位,重点发展设计服务、传媒出版、创意旅游业;配套发展信息服务、文化会展业。主要建设临平绸厂·风尚S联、临平DRC(Design Resource Cooperation缩写,意为设计资源协作)设计创意泵站、人民书店总部文创综合体、天都城时尚创意产业园、超山风景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塘栖运河名镇历史文化区等。

创意良渚基地。以良渚博物院为中心,依托良渚文化的深厚内涵和优美的自然景观,整合开发良渚文化村、良渚国家遗址公园、美丽洲公园等资源。以良渚“文明之光”为发展定位,做优做强艺术品业、创意旅游业、文化会展业;配套发展教育培训业、创意生活业。主要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