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州区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初中各学科

楚州区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初中各学科
楚州区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初中各学科

楚州区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初中各学科

教学建议

语文

七年级:做好小初衔接工作,教会学生如何学语文;指导学生打牢扎实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

八年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及运用的能力,把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作为主要教学目标。

九年级:积累初中生必备的语文知识,进行科学系统的阅读、写作等专题训练,提高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各年级教学要切合上述目标,具体教学内容由各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自行安排,建议各年级除教完苏教版上册内容,适当增加语知积累、语文实践、阅读等语文活动。)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和教材的特点,教师要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真正理解“课文即例题”(叶圣陶语)、“教是为了不用教”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构建和谐、平等、开放的语文学习氛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实施有效教学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基。

1.明确学段教学目标,提升语文学习层次。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各年级段语文学习的目标要求。每个学生在小学的基础上,都有一个再提高、再深入的要求。每个语文老师要明确各年级的语文学习目标,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现状,认真制定好学年和阶段教学计划,特别要注重各年级教学的广度和深度,避免起始年级和毕业年级一样教、低年级和高年级无区别的做法,使学生的语文基础和语文素养不断有序提高。

2.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传授有效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初一起始年级尤其需要加强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并将培养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写作习惯、书写习惯、听课习惯、积累习惯乃至口语交际习惯等,不仅能提高平时的学习质量,而且对学生终身发展有巨大的作用。“一把钥匙配一把锁”,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语文学科的特点,并传授符合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迅速获得语文学习入门的途径,再不断地充实完善,形成语文学科的个性学习方式。使每一个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每一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3.树立“大语文”教学理念,拓宽语文阅读视野。“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实践中学语文,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教学过程中,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要引导学生认真完成课标所规定的课外阅读任务;要经常向学生介绍课外语文知识和各类前沿信息,积极向学生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报刊、书目,推荐优秀课外读物,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量;要努力扩充语文学习的渠道,如观看适合初中学生的电视节目和浏览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网站;要让

学生坚持撰写阅读笔记,交流阅读心得,有计划开设阅读课,并通过开辟班级图书角、写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会、朗诵会等形式的交流竞赛活动,鼓励学生交流课外读物和读书心得,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质量。(说明:全学期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其中寒暑假不少于10万字)。

4.加强语文常规训练,开展各类语文活动。语文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语文学习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平时的学习常规。语文教师要借助切实可行的训练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规范。比如要加强写字训练,坚持每周临帖练字,通过举行作业展览、硬笔书法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练字兴趣,提升学生书写水平;要加强写作规范训练,鼓励学生勤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散文随笔,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努力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各类文体的写作均能达到规定的要求。此外,可经常开展各类语文知识竞赛,各校可根据年级特点和教学实际需要,经常性开展一些语文知识单项竞赛,以此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如,语音、朗诵、修改错别字、成语、病句、专项阅读、专项写作、语文课外知识竞赛等。提倡开展课前三分钟语文活动,如演讲、古诗文积累、名言警句等,通过各种途径,丰富学生语文积淀。

5.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改进课堂教法方式。首先要认真研究教材,系统地研究整套教材的体系,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要求,提高把握和驾驭教材的能力。然后再研究课堂教学,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把对教材的体系、内容、要求的理解放到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中去。还要积极倡导即时交流、即时研讨和即时反思,要认真总结前几年课改的经验和教训,边实践,边反思,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加强教法和学法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努力营造贴近学生生活的、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大力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的成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6.研究教材特点,注重因“材”施教。

(1)现代文阅读教学

现代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整体把握。要把课文置于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上进行赏析、阅读,营造一种和谐的阅读情境;在整体阅读、赏析的基础上落实基础知识,进行人物、情节、环境以及表现手法等等的分析。在阅读教学中切忌架空语言、游离于课文之上甚至对课文进行生硬肢解的知识传授和抽象的分析。教学过程中应加强诵读。应落实教材中的背诵要求,课堂上应加强诵读指导,通过诵读来更好地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情感因素,达成教学目标。如何让学生在读书动笔中真正地完成个性化的阅读,实现“读——思——感(或悟)”的能力提升,语文苏教版课程教材的设计者做了良好的规划。作为教材的实施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又该如何将其有效的运用和发挥,使其和谐统一地运用在提升学生阅读技能中,是我们一线教师应该统筹思考的问题。

(2)文言文阅读教学

采用科学教学方法,让文言文教学常教常新。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教学,但不能纠缠在字法词法和句法上。教师要让文言文教学“活”起来,就要注意方法科学,注意趣味性,不仅要解决字词句问题,还要让学生获得对古代文化的感性认识,引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关注。文言课文背诵是文言文学习中的一项必要任务。

教师不宜简单地把背诵部分当作硬性任务,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背适当的内容,要注意教会学生实用有效的背诵技巧。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考虑让学生分组整理学到的文言文基本知识,作为复习总结的依据。

(3)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中要改变随意、无序、高时耗、低效率的状况。作文教学计划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要求,全盘考虑,统筹安排;作文训练的内容要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作文训练的形式要灵活多样,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教学中应重写作、精批改、活讲评。在各个年级的作文训练中,尤其要鼓励学生写实感,抒真情,保护学生的创作个性,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7.研究考试改革新政,建立合理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加强对评价与考试改革的研究。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几年中考、高考试题发生的深刻变革,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各校应加大对评价与考试改革的研究,尽快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进课程不断完善的评价体系,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

8.扎实开展教研活动,切实解决教学问题。各学校教研活动要加强计划性、提高针对性、突出实效性、讲究灵活性,每次活动要有中心内容。常规教研活动要做到时间、内容、效果有保证。可以通过专题研讨、课例研究、专题讲座、读书沙龙等形式,进一步领会新课程理念、目标、要求和基本特征,深入研究教材,解决新课程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规模较大的学校,教研活动的重心应放在备课组,在教研组长的统一领导下,以备课组为单位,加大集体备课的力度,致力于有针对性地解决本年级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数学

各年级应加强集体备课,切实领会新教材的意图。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教学中应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为主线,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引导学生“做数学”,注重“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具体的学习环境,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通过让学生去说去做,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应用意识。

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要引导学生在学好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的规律,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并着重培养他们的能力。

要强化“过程”意识。要求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共同探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真正做到结论和过程并重。

要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再思考、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创新教育一方面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强调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看到自己在不断的进行教学创新。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实际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年龄特征,把各种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新课标指导下,尝试探索,勇于实践,以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

要重视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情感与太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七年级

(一)我们与数学同行

应充分利用现实情境以及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材料进行教学,鼓励学生从中“发现”数学。应正确把握本章的教学要求。本章只是作为整套教材的“导游图”,让学生对本套教材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有个初略的了解,不要在具体解决问题上作过高的要求。

(二)有理数

通过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创设恰当情境和参与性强的活动,鼓励学生在学习有理数的概念及其运算的活动过程中有所发现,扩展学生对数的认知结构;

通过数轴、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和有理数的运算法则的教学,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通过有理数的概念及有理数的运算法则的学习,向学生渗透“分类思想”的应用;

通过正数与负数、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的学习,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用字母表示数

应重视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规律,对于学生“探索”规律时可能发生的困难,教师可给予必要的帮助。即向学生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意义或几何意义,以使学生知道同一个代数式可以表示不同的实际意义,从而感受代数式适用的广泛性。

(不完全)归纳是合情推理的一种主要形式,根据本章教学的特点,教材编排的“阅读”——归纳和“数学活动”——正方体涂色,是为了引导学生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感受“从具体到抽象”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教学中要重视对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四)一元一次方程

要通过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注重选取自然、社会与其他学科中的素材,反映方程既来自现实生活,又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加强对方程是解决

现实问题的一种有效数学模型的认识。

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引导学生从身边的问题出发研究一元一次方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活动、探究和交流,教师应启发引导,精心设计过程,使学生在“做数学”中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五)走进图形世界

教学宜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实验、猜想、分类——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对图形的认识应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进行。

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生动活泼地展示图形。

(六)平面图形的认识(一)

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受,掌握概念、理解性质、懂得画法,尝试用几何语言表述,初步形成学习几何的方法和习惯。

要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在恰当的问题情景中组织教学,让学生经历观察、测量、折纸、画图与图案设计等活动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要引导学生多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中识别出几何对象和性质,并加以运用。

八年级

(一)轴对称图形

在认识轴对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探索轴对称性质和线段、角、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的对称性等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画图、想象、设计图案等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交流讨论,说理质疑,归纳结论。同时教师应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在本章的教学中要十分关注学生的“做”。使学生通过做数学,达到会“想问题”的目的。教学中必须把推理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各个数学活动的过程之中。

(二)勾股定理与平方根

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开展勾股定理、验证勾股定理、判定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的探索活动,帮助学生认识数形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概念的形成,是由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教学中要重视展开概念的形成过程,提供学生思维的载体,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概念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概念,改变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

(三)中心对称图形(一)

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教材所提供的情境和实践活动材料,展开操作、实验、观察、

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索图形旋转的性质、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特殊四边形的性质、三角形中位线和梯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充分经历探索四边形是特殊四边形的条件的过程,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养成良好的数学观。要注重突出图形的形成过程,注重突出图形性质、判别图形的条件的探索过程。教学中,要充分展示“观察、操作——猜想、探索——说理(有条理地表达)”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能在直观的基础上学习说理,体现直观与简单推理的融合,促进学生形成科学地、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的良好品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生动活泼地展示图形,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四)数量、位置的变化

学生的操作活动和思维活动,是学生理解和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关键所在,教学时要给于足够的重视。关注数量的变化,重点不在于要学生会用表格、图形和表达式记录这些变化的数量,而要引导学生把关注的目光聚焦于数量变化的规律和相互间的联系。充分感受位置变化与数字之间的联系,为建立坐标系作好铺垫。在方格纸上建立直角坐标系表示点的位置,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方法,同时又是十分有用的数学工具,要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反复操练,熟练掌握点与坐标间的对应的关系。

(五)一次函数

对于函数的概念,教学时不应只关注表达式、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取值范围,而应通过大量的具体实例,让学生充分经历事物的变化并在变化过程中探索变量及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的过程,体会函数是揭示实际事物变化规律的有效手段,感受函数的多种表示形式,如表格、图象、表达式、文字语言和集合语言等。引进“图象”的概念时,要通过具体实例,如自动生成的实时潮汐曲线等,让学生体会“图象”的意义,感悟用有限个点表示由无限个点组成的“图象”的辩证思想,感受“列表、描点、连线”的作图方法的实质,感受用有限个点表示无限个满足一定规律的点的可行性。不要将第5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游离于一次函数的应用之外,可以将这一节安排在第4节之后,也可以调到第4节之前进行。

(六)数据的集中程度

要以学生合作探究活动为主。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对于数据的收集,不是本章的教学重点。教学中,应通过实例与活动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了解它们的意义、作用和区别,避免单纯的数学运算,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处理复杂的数据。注意数据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各种图表信息的识别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统计图表进行评判的主动意识,培养和发展统计观念。重视提高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水平,鼓励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评判结果。

九年级

(一)图形与证明(二)

教学中,要注重直观的探索与抽象的证明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都是获得数学结论的重要途径,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对数学证明的兴趣和掌握综合法证明的信心。发展学生合乎逻辑的思考和有条理的表达的能力是本章教学的重点。教学中要进一步为学生的积极思考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同时要鼓励学生进行不同证明思路的交流和讨论。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证明的出发点(源头)和过程(路径),不断的感受公理化思想。教学中证明题的难度应与《标准》中要求证明的命题的论证难度相当。

(二)数据的离散程度

在本章教学中,通过实例与活动来理解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方差这部分内容的重点在于方差计算式的导出过程上,了解它们的意义、作用和区别,应避免单纯的数字运算,鼓励学生充分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处理复杂的数据。在教学中可以提供一些数据或统计图表,让学生仔细体会极差和方差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同一组数据,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评判结果。学生的回答可以是多样的,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注意把握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深刻性。对于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的比较与选择应用,教学时应进行恰当定位,不要做不适当的拔高和加深。

(三)二次根式

在教学时要抓住主要内容、理解本质、淡化概念。抓住二次根式四则运算的核心内容,理解二次根式乘除、加减运算的本质,淡化“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同类根式、分母有理化”等概念,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上。本章有关结论是通过归纳或类比得到的,关键在于运用这些结论去进行运算,因此这些结论带有公理性质。教学时要通过大量的例子让学生得到结论并运用运算法则进行运算。

(四)一元二次方程

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内容的选择和呈现要关注现实意义和学生的经验及兴趣,使学生多一些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多一些经历模型化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验建模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方程的意义和价值。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如何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的分析方面教师要进行适时的引导和启发。解方程教学中要突出化归或转化思想。突出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寻找蕴涵在具体问题中的相等关系,要因势利导,设置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各类数量关系,寻找能表示问题全部意义的相等关系,对不同的学生,搭设不同的台阶,使学生能拾级而上,解决问题。恰当把握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五)中心对称图形(二)

教学时要注重突出圆的有关性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相切的性质与判定的探索过程。要充分展示“观察、操作---猜想、探索----说理(有条理地表达)”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能在直观的基础上学习说理,体现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融合,促进学生形成科学地、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良好品质。本章中,圆的有关性质,直线与圆、与圆的有关计算,是本章的重点。本章的复习题有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帮助他们熟悉、巩固新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加深对相关知识、方法的理解,属于基本要求;有的是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研究相关知识、方法,属于较高要求,并不要求全体学生都能完成。

英语

1.各校应严格执行区统一的教学进度计划,任何学校不可盲目地加快教学进度。教学一定要切合实际,要重兴趣、重方法、求稳定、求实效,避免出现大批掉队和两级分化现象。对英语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要做好“提优补差”。

2.认真研究《英语课程标准》和《牛津初中英语》教材,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转变传统的语言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英语教育观。教学中要注意创设语境、加强语用、注重交际、培养能力,避免传统教学中过分“重语言知识传授、轻语言能力培养”现象。

3.加强集体备课,开展有效教学研究,确保集体备课质量。集

体备课不仅仅是要统一教学进度和教案格式,更主要的是要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通过集体备课研究每册课本的教学重、难点,每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设计以及每课时的有效教学活动策略。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每位教师必须针对自身的教学实际做好二次备课。

4.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7年级(三级)、8年级(四级)、9年级(五级),体现“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特点,即让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参与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水平。

5.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6.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要尽可能利用音像、英语报刊、图书馆和网络等多种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7.要积极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如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表演、英语角、英语墙报等,帮助学生增加知识、开阔视野、发展个性、展示才能。

8.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发挥其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学期、学年的终结性评价应全面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测试应包括口试、听力测试和笔试。其中口语所占比例不少于10%,听力测试所占比例不少于20%,笔试应增加具有语境的应用型试题,减少单

纯的语言知识和语法知识题,并适当增大试卷的阅读量。

七年级

1.做好小初英语教学衔接工作,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要对《英语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学情进行研究,找出学生小学英语学习的薄弱环节,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在衔接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训练,备课要参考小学教材,选择牛津3A~6B教材的词汇、语法、日常话题以及其它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作必要的巩固,帮助学生为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

2.注意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根据学生已有的英语水平、可能达到的水平及《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衔接目标,对衔接教材进行适当调整:在降低衔接教材整体教学要求的同时增加字母、音标教学,培养学生拼读单词的能力,降低初中英语教学的起点。语音教学应主要通过模仿来进行,教师应提供大量听音、模仿、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在注意单音的准确性的同时,还要注重语义与语境、语调与语流相结合,要为学生今后有效的口语交际夯实基础。

3.根据《英语课程标准》中语言技能三级目标要求,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听、说、读、写专项训练,并开展适当的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注重交际、培养能力的同时,不可忽视语言知识的系统学习,要确保学生在达到《英语课程标准》中语言知识二级目标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新的词汇和语法项目,拓展、补充相关的话题和功能项目。

八年级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中语言技能四级目标要求,对学生进行一定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训练。

1.要注重平时教学中的听力训练,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根据不同的听力目标采取不同的听力策略。

2.加强口语教学,适当开展第二课堂,多为学生提供习得英语的活动。

3.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合理安排定时定量的阅读训练。除教材外,本学年学生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0万词以上。每周要训练3~5篇阅读材料,所选阅读材料题材一定要新颖,体裁要多样。

4.增加书面表达练习,让学生在所提供的框架中,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运用所熟悉的语言材料来展开写作,提高学生书面语言表达的能力。

九年级

1.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循序渐进、稳步、扎实教学,不能盲目不顾学生实际提前结束课程进入复习模式。

2.注重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检测。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不要把大部分教学时间耗费在单纯的语言知识题和偏、难、怪题上。

3.通过恰当的听和读,扩大英语的输入量,提高学生的理解技能。听力材料应选用口语素材。阅读应选用体裁多样、题材新颖的书面材料,阅读训练重在理解意义和获取

信息,要突出语篇教学,以阅读为纲。在七、八年级学习的基础上,本学年应达到《英语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达到15万字”的要求。

4.要进行必要的说和写,保证一定的英语输出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口语和书面表达训练主要提高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和技能再现生活经历、描述周围事物、发表意见和观点的能力。

物理

初中8年级是学生学习物理的起始年级,学生的物理基础是小学科学和日常生活中所认识的浅显、零星、模糊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实,学生的思维习惯于形象、直观、浅层次理解和确认,对事物的好奇心和爱动手习惯是学习的优势。

学生智力无高低、优劣之分,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是决定其物理学习层次的基础因素。充分理解学生,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是物理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学生观察、分析、提问、实验、讨论、思考、表述等能力提高依赖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决定于学生个性的张扬与自身的投入。

新课程物理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切实把握《物理课程标准》,以苏科版物理教材作依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教材中图片所说明的物理现象、用实验再现物理事实,给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分析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和总结。通过对现象的观察,而后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收集证据、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是学生知能提高必需的过程。对学生概念、规律表述的严密性不要作过高的要求,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特征。物理教学过程应:

1、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

物理课程标准对知识和技能的深度和难度要求普遍降低,而知识和能力要求的面却更广。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方式也发生了质的改变,从机械的记忆和套用转化为通过具体的情境,运用知识和技能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

加强学生物理知识联系实际的水平,提高实践能力成为教学的主体目标。教育心理学和教学实践表明,从知识到知识的演绎式物理教学,不仅无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还会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排斥心理。教学要实现内化的目标就必须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发挥物理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中挖掘生动、有趣、有用的素材,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价值,体会到物理世界的丰富多彩,从而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探索热情。同时,只有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变化的实际情境中去,才能真正内化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学生只有活学活用了,才能有能力面对新素材和新问题,游刃有余,获得作为一个现代人的基本科学

素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教学要切实摈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2、强调科学探究能力的养成。

《物理课程标准》尽管降低了知识和技能的难度,但增加了过程与方法,科学探究活动成为贯穿于物理教学方方面面的主要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师应组织学生从事不同的探究活动,明确每个探究活动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作用,适当突出不同的探究活动环节。学习的最初阶段选择较简单的探究活动,然后逐步深入,最终使学生对于科学探究有比较全面、深入的过程经历。

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要明确何时介入,何时需要提供背景资料或有关信息。不能剥夺学生尝试错误的机会。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不要为赶时间而在学生没有进行足够思考时草率得到结论,应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

探究内容的选择应遵循:

①适度性原则:既不能过于复杂,需要探究的时间过长,也不能太过简单,学生很容易就得出结论,失去探究的兴趣。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探究的问题应是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能力,通过提取和综合,可以进行探究,并得到结果。

②趣味性原则:探究教学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究内容必须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激发学生的探究乐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有成就感。

③可操作性原则:探究的内容应该是通过有步骤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到答案的问题。探究的结果与某些变量之间具有因果联系,这种因果联系在现有条件下可以通过探究活动来证明。

围绕科学探究的7个环节所进行的评价应是积极的,不是对所有探究内容、探究步骤、探究环节的机械式的重申。探究是指导学生学习行为的思想。

3、突出实验能力的培养。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实验教学因经费不足,器材的缺乏往往留于纸上谈兵的境地。困难面前物理教师应该发扬“盆盆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优良传统,因地制宜地设计各种类型的简单实验,拉近物理学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物理的真实性。

物理老师应多做“动动手”之类的随堂小实验及徒手实验,鼓励、引领学生多做一些家庭小实验,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实际,切实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并保持学生的探究欲望。

4、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初步认识到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社会发展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注意科学技术对环境资源的影响;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程度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关注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物理教学应重视渗透物理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的密切关系。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提倡课堂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物理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学习,而是通过多种形式与课内外、校内外活动的紧密结合,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和生活,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供多种信息,丰富物理课程内容,教师应通过多种手段,选取结合实际的事例,丰富和充实物理课程的内容,但教师不可能将数量庞大的信息在有限的时间内塞给学生,因此必须改变“只有讲过才算教过”的观念,许多内容可以精选、精讲,而有的可以点到为止,更多的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补充材料,收集各种形式的信息,通过调查研究和讨论、作品展示等方式进行学习。

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有广阔的胸襟:新课程物理教学不是高不可攀的大山,而是碧波荡漾的港湾,领着学生随处都能采摘到浪花;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产实践,物理的学习就是领着学生观察生活,认识自然;物理教学离不开观察、实验。实验不只是实验室的活动,掷一块石头、倒一杯水都是实验,实验与我们的生活同在;物理学习充满着乐趣,不是枯燥无味、毫无生气的课堂。探究、合作、讨论、交流,是老师、学生智慧的火花的碰撞。

老师、学生能力的共同增长,物理思想的形成、升华,物理方法的掌握和灵活运用是物理教学的根本。

化学

1.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要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准确地转化成具体可行的课时教学目标。

2.重视教学内容的设计,突出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核心概念的学习。要加强化学与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密切联系,体现化学学科和化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要坚持学以致用,帮助学生坚实基础、提升能力、丰富情感。

3.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际生活出发,创设真实生动、能引发学生思考和活动的学习情景,激发动机,激活思维,促进

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4.重视知识产生的过程,形成以探究为核心的我杀化学习方式。接受式、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式等都是有效的学习方式,应根据具体内容,积极探索以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更多地亲身经历和体验,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5、重视对评价方式的研究,充分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要设计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评价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重视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整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政治

1、密切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初中各年级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实际,并注意运用学生已掌握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经验进行教育,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运用历史和现实的典型事件与生动事例说明最基本的道理。力求通俗易懂、适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识水平,使学生易于接受。

2、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教会学生政治学科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客观地、阶级地、历史地、辩证地认识和解决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

3、处理好与小学思品课、中学语文课、历史课、地理课等课程的关系,突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特点,侧重于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最基础的革命和建设的道理,避免在教学内容上与其他有关学科的简单重复。

4、坚持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养成相结合,引导学生言行一致,知行统一,在行为上和实践中做一个“四有”公民。

5、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做好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工作,落实教学各环节。要把抽象的概念、理论具体化,即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具体、形象和易为他们所理解的感性材料,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以便理解政治教育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结论。

教学前:研究课标,吃透教材,分析学生,准备大量的信息材料。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能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教学后:认真分析课堂教学的得失,并写出教学后记。

6、教师的教态要亲切热情,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节奏鲜明、有幽默感,语言要精练,讲普通话;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有利于学生思维;课堂评价要恰当,有利于学生后续发展,恰当地运用眼神、手势等非语言

交流形式;要紧凑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身教重于言教,心口如一,言行一致;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上下课要准时。

7、注意收集积累教学用相关资料、充实教材内容,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

历史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本,全面理解和把握教材。优化目标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建构为基础,以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探索出一条有效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科学获得新知识,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培养能力,高效率轻负担的教学改革新路子。

七年级

做好中小学教学衔接,尽快使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集体、新的学习目标、新的学习内容、新的教学方式,新的学习方式,依托历史学科特点,创设历史情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历史兴趣、改变学习方式、养成左图右史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走近历史、感受历史,以线串珠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上学期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教学任务,本册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八年级

深入了解学生,关注全体学生,平等善待各类学生,抓好查漏补缺,学会科学记忆历史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后果、影响、作用等)的方法,初步建立知识体系框架,注意学习能力培养,适当延伸、迁移,让学生感知历史、积累历史。抓好单元内的综合过关练习。注重克服负面积累,防止两极分化,争取不让每位学生掉队。

上期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教学任务,本册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九年级

既要进行世界现代史的学习,又要有计划、富有实效的复习好中国近现代史以及中国古代史有关内容,备战中考。要强干弱枝,重点掌握主干基础知识。感悟历史、升华历史。有针对性进行补救。领悟解题的方法和规律,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规范答题的能力,同时认真筛选考前信息,精选、精练、精讲、精评,做好考前指导。

上期学期完成《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的教学任务. 每课教学一课时,建议每周3-4课时.

生物

1.认真研究、准确理解《标准》和淮安市《中考生物学科考试说明》。

要认真学习研究《标准》和淮安市《中考生物学科考试说明》,认真落实《标准》提

出的“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要将《考试说明》中每一考点落实到课堂中。

2.深刻领会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科书各节内容的教学要求。

3.加强生物课程内容的核心概念与重点知识的教学。

4.增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5.加强和完善生物实验教学。

6.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7.加强专业合作,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教师专业化发展,一要靠加强校内同行教师之间的合作,另方面就是针对我县专业教师力量分布的实际困难,要启动校际之间的专业合作。

地理

一、重视地理课,做到五个“保证”

1.保证教师:城区学校全部专职教师,农村学校只少有一名专职教师。

2.保证课时:每周两课时,由于考试提前,八年级下学期建议每周安排3课时。

3.保证激励机制:与中考学科同等报酬同等奖励。

4.保证教学进度:七年级每学期教完一本书。八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教完八(上),下半学期复习七(上),期末考试考查七(上)和八(上)两本书内容;八年级第二期教八(下)并全面复习迎考。

5.保证备课:由于初中地理教师非专业多、兼职多,备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需先备课后上课,杜绝无教案上课。

二、善待地理课,加强三项研究

1.研究“课标”、教材:理解地理学科特点,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注重双基,特别是重视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2.研究中考:研究08中考“说明”,明考什么;研究07、08中考试题,熟悉怎么考。

3.研究课堂教学:(1)关注学生学习背景——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尊重学生学习见解。老师要用“学生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2)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3)保证主体参与——参与才能主动,参与才能活泼,参与才能体验,参与才能发现。创造充分参与机会。保证足够的参与时间。有多种参与形式。让学生多种感参与活动。保证学生的参与面。

保证参与的在效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4)搭建思维碰撞的平台——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收获,以情趣为动力。以问题为中心,把知识转化为问题。问题设计要切中要害、巧妙在趣、有挑战性,能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探究的兴趣。善于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改变老师问的多,学生问的少。问题的解析和处理一是筛选、引导点拔,让学生解决问题;二是不挫伤学生积极性。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有效地解决问题。教学初用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教材,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教材,教学后引导学生走出教材。(5)重视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有学法指导意识。把握好学法指导的时机。指导要得法。重视思维训练。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组织学生总结和交流学习方法。(6)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质疑,勇于大胆创新,乐于发表意见。提倡三个三:三个不迷信——古人、名家、教师;三个欢迎——质疑、发表与教材不的见解、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三个允许——借、改、保留意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