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笔记1

公共政策学笔记1
公共政策学笔记1

第一讲公共政策分析的学科要素

第一节什么是公共政策分析

一、定义

尽可能的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对政策系统及其环境之间和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及其与系统内外诸影响因素之间进行因果关系或相关性分析,探索公共政策的固有规律,以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方法:类似于自然科学的方法

内容:政策系统与环境、政策过程

目的:提高政策质量

二、学科特征及研究对象

(一)研究对象:公共组织制定的公共政策

(二)学科特征

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包容性强

鲜明的功利性

第二节研究对象与概念体系

一.公共政策分析的研究对象

(一)行为取向

A.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

B.一部分非政府组织的公共性强的决策行为

(二)结果取向

研究公共政策

二.公共政策学的具体研究对象

(一)公共政策的本质与属性、构成与结构、特征与功能

1、政策群

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时间段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集合体。

2、政策链

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时间段内制定和实施的,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3、政策一般

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这些共同的本质和属性称为政策一般。

(二)政策系统

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

个人:理性途径直观途径

团体:碰头会、头脑风暴法、具名团体法、德尔菲法

组织:理性分析、协议、直观判断、顿悟

2、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主体

政策研究组织:咨询和评估的主体

(分析者)

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公共权力机关: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主体

人民:政策的对象和客体

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的内部结构

线性结构职能结构线性---参谋结构矩阵结构

(三)政策过程

1、从时间上看

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评估需要过程

2、从功能上看

公共政策过程是环环相扣、互相影响的完整过程

第三节公共政策分析的产生

一、中国古代的政策研究

前公共政策学时期:上古时代到20世纪中期

公共政策学时期:20世纪中期至今

(一).中国古代第一层面的政策研究―巫史制度

1、殷商时代借助巫史进行统治。

巫:生来就可以同神的人;

史:担任法令起草之类的人。

巫史借助其职业,在政策制定中表达自己的政策思想。

2、周朝

诸侯国渐渐比天子强大,史官纷纷离开周王室,分散到各诸侯国,对其统治决策起重要作用。

孟子评价孔子的《春秋》:“其文则史,其事则齐桓晋文,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3、周朝以后

史官始终是国家和政府体制内的一项重要设置。

所有的正史都是前朝施政的经验教训。

以史学著作来影响政策。如《史记》、《资治通鉴》。

(二)中国古代第二层面的政策研究——士和策士制度

士:指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特殊知识分子和思想阶层。泛指古代知识分子。

策士:出谋划策的知识分子,属于“士”的一部分,已进入统治阶层。辅佐最高决策者治理国家。

1、策士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策研究者。

2、当时策士的政策研究领域主要是政策规划,政策分析,政策预测。留下的著作如《管子》、《论语》、《商君书》等。

(三)古代中国第三层面的政策研究―政治体制内的谏诤制度。

1、政治体制内臣子做的政策规划。

2、监察系统内的谏议制度。

(四).古代中国第四层面的政策研究――的科举制度

1.政治录用机制重视政策能力。

2.从研究内容来看,主流意识形态主张从为政得失上解释政治合法性问题的获得和丧失。

二、18,19世纪西方国家的政策研究

代表人物:

亚当?斯密:代表作《国富论》

克劳塞维茨:代表作《战争论》

卡尔?马克思:代表作《资本论》

马克斯?韦伯: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

义精神》《宗教社会论集》

主要观点:

A 亚当?斯密

1.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才能增进社会福利

2.政府——守夜犬,市场由“看不见的手”进行调节。

3.每个人都是经济人(利益最大化)追求个人利益产生共同利益。

B 克劳塞维茨

1.提出系统战略决策思想,认为决策应该用系统的观念来看待。

2.细分战略要素的观点,奠定了政策分析的基础。

3.决策依条件而变化。

C卡尔?马克思

1.为无产阶级提供政策研究理论指导。

2.辨证唯物主义提供正确认识路线。

3.历史唯物主义提供科学方法论。

D 马克斯?韦伯

1.价值关联和价值分析是政策分析的一项手段。

2.提出理想类型——主要用于政策评估。

3.提出官僚制模式——与决策有关

4.价值无涉——划清科学认识和价值判断的界限,前者需坚持客观原则,将价值判断从经验研究中剔除出去。

第二讲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途径

一、公共政策研究的多学科视角

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

二、公共政策分析方法概述

非量化分析方法:

系统分析、矛盾分析、历史分析、比较分析、利益分析、个案分析、机制分析等等。

量化分析方法:

数学方法、统计学方法、运筹学方法等。

第一节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和矛盾分析

一、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

1、系统分析的定义: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是将公共政策看作是对周围环境所提出要求的回应过程。是基于公共政策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在各种备选方案中确定应该能最大程度实现该目标的最优方案的过程。

系统分析的顺序

纵向的逻辑顺序:阐释目标、寻找方案、预测效果、构造模型、评估方案等。

横向的顺序:公共政策是政策制定系统对环境诉求的回应。即政策制定系统――环境。

横向顺序的具体内涵

政策系统的环境分析:分析环境与政策系统的关系。

政策系统的结构分析:找出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的特征。

政策系统的目标分析:给出目标的合理性、可行性、经济性的判断;建立目标的指标体系。

二、公共政策的矛盾分析

1.含义:所谓矛盾分析是指通过对各种社会矛盾的分析,找回问题的症结所在,在此基础上确定政策的问题、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

2.矛盾分析一定要关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抓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第二节公共政策的历史——比较分析

一、公共政策的历史分析

(一)公共政策的历史分析是指从历史的角度来研究公共政策,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公共政策的发生、发展、变化和消亡,并从中提取出对现实具有借鉴意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二)公共政策的历史分析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持肯定与否定的辨证统一,坚持发展的观点。

二、公共政策的比较分析

(一)比较公共政策的定义

对公共政策进行跨国的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有意义的启示及其规律。(二)比较公共政策分析的目的

(1)借鉴(比较国与国之间公共政策的不同,从中借鉴)

(2)透过国外的公共政策,了解国外的政治机构和政治过程是怎样运行的

(3)通过政策比较可以了解一国的政策对他国政策的影响

(三)方法

(1)同上求同,同上求异

(2)异上求同,异上求异

(3)同上求异同,异上求异同

第三节公共政策的经济——社会分析方法

一、经济分析方法

代表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詹姆斯.布坎南对于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政治过程的决策)

社会选择理论肯尼斯.阿罗

公共物品理论保罗.萨缪尔森

公共选择理论对于非市场决策的分析思路

作出与一般经济学相同的假设:经纪人、功利化等

把偏好现实过程描述位类似于市场:交易、投票等

提出与价格理论相同的问题:均衡存在问题、帕累托效率

政治制度与市场制度的要素比较

政治制度市场制度

选举制度交易制度

投票者消费者

选票 货币

压力集团 政治消费者协会 政治家 企业家 政治宣传 商业广告 政府机构 公共公司

公共选择理论的作用

1、结论:政府是理性的,追求集团利益的最大化

2、推论:选民无力支付投票的成本时,政府就被利益集团所操纵,产生种种经济和政治弊端。

3、建议:市场解决办法比政府干预办法代价更高时猜选择国家。

4、目的:弥补凯恩斯主义下政府干预的局限,用相应的政治制度来完善市场交易的不足。 二、社会形态分析方法

社会形态:一等社会发展阶段上得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体系的总称。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丹尼尔.贝尔的划分方法:

前工业社会:依靠原始的劳动力并从自然界提取初级资源 工业社会:围绕生产和机器这个核心制造商品并组织起来

后工业社会:围绕着知识组织起来,目的在于进行社会管理和指导创新与变革。 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的区别 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现代社会) 经济部门 以第二产业为主 以第三、四产业为主

劳动职业 半熟练工人、工程师 专业性、技术性、科学研究型职业 技术利用

能源技术

信息技术

相适应的政策

方法论 经验性方法、试验性方法 抽象理论的方法:模型、模拟等 社会轴心 经济增长 理论知识 公共政策制定 应与三种社会

形态相适应

第四节 公共政策学中的制度分析方法 一、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 (一)广义的制度概念

制度是一个社会为确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约束规则。 约束规则:有意识创造的带有强制的规则; 社会、政治、经济等规则;

无意识形成的不带有强制性的规则;

价值观,意识形态、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 (二)狭义的制度概念 是指正式的约束

(三)制度在公共政策分析中的作用

制度 政治体系 政府制度 政治制度是公共政策的母体

在公共政策整个生命周期都发生决定影响。 不同的政府制度会导致不同的政策输出。 (四)制度分析

1、研究内容:宪法、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

2、研究特点:以国家或政府机构为研究中心,重静态、轻实际政治过程,规范性和实证性交织,规范性研究占主导地位。

规范性研究:从一种制度出发推导出另一种制度 (五)新制度主义

新制度主义=旧制度主义+行为主义

特点:既关注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又吸收行为主义动态过程中定量的的研究法方法 二、新制度主义的三大流派 (一)历史制度主义

正式约束

非正式约束

1、定义:历史制度主义就是以制度位核心来考察历史,以国家政治制度为中心来分析历史。

2、核心要点:

A:广义的路径依赖:前一阶段上得时间可能会对后一阶段的事件产生某种影响和制约的作用(广义)

B:狭义的路径依赖:归因于“回报递增”认为某种制度模式一旦上了轨道之后沿着同一道路继续发展的可能性增大,这是因为该制度模式提供了比其他制度更大的收益。(例如,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和俄罗斯的休克疗法)

3、表现

A、时间顺序的重要性

B、政治制度的重要性

C、政治过程的偶然性

D、政治制度的继承性

(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1、理性:把“经济人”的假设应用到制度研究中。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从“经济人”假设出发,认为个人行为是基于个人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因此制度被看作是个人行为的结果。

2、囚徒的困境

案例:两个犯人(同案犯)分别关押,都不知对方坦白了没有

不坦白:两人获罪五年

都坦白:按照罪行,可获罪十年

一人坦白,一人不坦白:坦白的人获罪一年,不坦白的人获罪二十年

结论:

①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把政治视为集体行动的困境

当每个个体采取行动以实现个人偏好的最大化时却可能产生对集体而言为次优的结果,

造成这种两难的原因是缺乏推动人民合作以实现集体目标最优的制度安排。

②制度的存在就是因为它具有保障个人的需要和减少这种保障费用的功能。

在政治交往活动中行为者相互达成契约,形成规范。目的是从合作中获得收益实现双赢,制度的创造及其变迁就是相关的政治行为者之间战略互动形式。

③制度影响政治行为者之间战略互动形式。

(三)社会学制度主义

1、定义:它反对传统组织理论,把制度和文化截然分开的做法,认为现代组织所使用的规范,规则,程序就是特定文化的一种实践形态。并试图解释为什么组织要采用特定的制度形式,特征或象征符号。

2、核心:组织所采用特定的制度安排是因为他们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得到正面评价与认可,人也同时是社会人,个人的政治行动,不完全是理性选择的结果而是受到制度的规定和制约。逻辑链:文化——制度——选择

第三讲公共政策的本质与构成

第一节什么是公共政策

(一)定义

宁骚教授: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戴维.伊斯顿:对一个社会进行的权威性的价值分配。

(二)讨论

1、是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等的特殊形式

2、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

3、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

4、三大要素: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公共利益

5、权威的价值分配

6、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也可以是消极的(政府不管的事即是消极政策,明文规定管的就是积极的)

第二节公共政策的本质

一、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

社会本质的定义:公共权力机关为着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社会资源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称为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

(一)公共政策目标

自利性目标+阶级性目标+公共利益目标

(二)公共政策的社会价值分配功能

社会价值:指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权力、财富、荣誉、地位等

社会价值分配:社会价值分配是指公共权力机关将上述社会价值通过公共政策的形式,有目

的的分配给一部分人,而不分配给另一部分人或者给一部分人多分而给另一部分人少分。 二、公共权力机关进行社会价值分配的标准

把与自己价值取向一致的群体和个人作为社会价值分配的重点。 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构成

一、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公共政策形式 1、国会立法:公共政策最基本的形式

2、政府机构的规章、条例、细则:国会授予政府以正式权利作出有法律效力的决策,

3、最高法院的解释等 1)解释

2)判例:美国最高法院的判决被视为国家的法律,各级政府和下级法院必需遵照执行。 4、总统决策

立法倡议:国情咨文、预算咨文 立法否决:法案搁置或否决国会的法案 委托立法:国会依法把立法权委托给总统 防务政策:总统掌握军队的领导权 二、中国公共政策的现行形式 党的政策 领导人讲话

人大立法 性质决策

三、公共政策的内容构成

(一)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具体)政策

元政策:是政策体系中管总得或具有统摄性的政策——指导思想

基本政策:是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一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战略性的政策,又称为基本国策。

部门政策:针对特定而具体的问题作出的政策规定,是为了贯彻基本政策二制定的某一方面的具体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二)按照社会内容的不同所进行的分类

政治政策 经济政策 社会政策 教育、科技、文化政策

中国现行公共政策形式

第四讲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认定与构建

第一节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和认定

一、问题、社会问题、公共问题、公共政策问题 问题:是实际状态与期望之间的差距,问题包括:

个人问题:纯属个人的问题 公共问题:已经成为许多人的问题 注:公共问题和社会问题没有明确的界线 公共政策问题 两个特征:

1、一定是政策能解决的问题

2、一定是引起权力机关关注并列入政策议程的问题。 政策议程=系统议程+政府议程 系统议程:公众议论

政府议程:决策系统正式接受并采取具体方案试图解决。 二、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 1、存在客观的事实 2、问题的觉察 A 被社会大多数人觉察

B 被统治集团觉察或者是少数权威 统治者觉察 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

现实与统治者或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期望、价值、规范等的冲突。 4、团体与组织活动

问题

个人问题

公共问题 公共政策问题

社会问题

A 个人的力量有限

B 团体的力量或组织的力量有可能影响公共权力机关

C 公共政策问题必须通过组织行为才能变为公共政策

5、政府或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的政策行动

由政府或社会公共组织采取相应政策行动来解决。

三、公共政策问题的分类(威廉.邓恩)

结构优良的问题:决策者少,方案有限,决策者价值观一致,结果的风险是确定的。

结构适度的问题:决策者少,方案有限,决策者价值观一致,结果的风险不确定。

结构不良的问题:决策者很多,方案无限,决策者价值观冲突,结果的风险不确定。

第二节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方法

一、构建公共政策问题

构建公共政策问题比解决公共政策问题更为重要。

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一定要抓住事物的本质。

构建公共政策问题在不同的国家又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可能用同一个制度或标准去构建。

二、政策议程

1(一)政策议程

指公共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

(二)政策议程的基本类型

1、外在创始模型:政策诉求由政府系统以外的个人或社会团体提出,经阐释和扩散进入公众议程(系统议程),然后通过对政府施加压力的手段,使之进入政府议程。

2、政治动员型:具有权威作用的政治领袖主动提出其政策意向并使其进入政策议程。

3、内在创始型:(不扩散到社会,在政府内部扩散)政策诉求源于政府机构内部的人员或者部门,其扩散的对象仅限于体制内的相关团体和个人,客观上不涉及一般社会公众,扩散的目的是为了形成足够的压力,以使决策者将问题列入政府议程。

三、公共政策问题的边界分析法

(一)定义:边界分析就是对政策问题的本质属性和实际范围进行分析和界定的一种方法。

(二)步骤:

饱和抽样:尽可能广泛地获得利益相关人 诱导性提问:尽可能穷尽所有相关问题 边界估计:勾勒出问题的边界。

四、多角度分析

(一)定义:是一种通过系统的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公共政策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法。 (二)分类

1、个人角度:决策者个人的感知、感情和利益要求

2、组织角度:分析问题的组成形态、自我利益、价值取向等因素对有关政策问题的影响,将问题和解决方法看成从一种组织状态向另一种组织状态有序渐进的一部分。

3、技术角度:使用概率统计、成本——利益分析、计量经济学以及系统分析等技术手段分

析有关政策问题。

第五讲 政策方案规划

一 、 政策方案规划

(一) 定义:政策方案规划是对公共政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者方案的活动过程。 (二) 特征

目的:是为了解决既定的公共政策问题 基本内容:是公共政策方案的设计和择优

双重作用:既是一种研究活动,又是一种政治行为。 (三) 原则

1)信息完备原则 2)系统协调原则 3)科学预测原则 4)现实可行原则 5)民主参与原则 6)稳定可调原则 二、帕顿和沙维奇的政策分析基本过程

问题效益

问题边界

利益相关者人数

用途:用于政策制定的初步分析;

认定个细化问题:集中于中心问题和关键要素;

建立评估标准:成本、效率、效益、效用、平等性、政治可行性; 确认备选方案:肯定哪集中方案可以作为备选方案;;

评估备选方案:选择最能满足主要标准的方案;如果发现政策问题的新内容,则需要重新进行问题界定及修改评估标准;

展示和区分备选政策:确定每种政策方案符合标准的程度; 监督和评估政策实施:确认政策方案是否实现预期目标。 三、邓恩的政策分析基本框架

分析框架的特点: 以公共政策问题为中心

1、认定及细化问题

2、建立评估标准

3、确认备选方案

4、评估备选方案

5、展示和区分备

选政策

6、监督和评估政

策实施

多要素整合

中心确立

信息、方法、阶段等

将如下内容整合到一个综合性的分析框架中 政策信息

政策方法

政策制定阶段 四、政策合法化

政策系统统治正当性的过程

审查、通过、批准、签署、颁布的行为过程

政策内容的合法化:政策与法律相一致,并且取得人民认同

决策过程的合法化:决策过程应体现程序正义 五、政策法律化

指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按照立法权限和程序将成熟、稳定而有立法必要的政策转化为法律的过程。

第六讲 政策执行的各种研究途径一览

自上而下的途径 自下而上的途径 政策/行动连续途径 工具选择途径

综合性

分析框架 政策合法化 内 涵

政策

法律

政策法律化

政策立法

成熟稳定

有立法必要 合法性过程

合法化过程

研究途径

第一节政策执行研究的途径

1、自上而下的途径

假定:政策是由上层规划制定的,然后被具体化为各种指示,以便由下层的行政官员或职员执行。

政策过程被看作一种指挥链条,其中政治领导人形成政策偏好,这种偏好随行政层次的降低而不断被具体化,并为下层行政官员所执行。

2、自下而上的途径

政策链条中较低及最低层次被当做政策执行的基础,他强调政策成功与否,依赖于执行者的承诺与技巧。

3、政策/行动连续途径

政策制定者将作出限制其他行动者权力的决策,行动者将作出回避决策的行动,这一行动被称为政策/行动连续途径。这一途径以权力位焦点(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4、工具选择途径

政策执行在很大程度上包含了将一个或多个政府基本工具应用到政策问题上,这些基本工具被称为政策工具。

给予政治决策的实质或形式的过程,总是包含着在可能利用的政府工具箱中选择一种或几种工具的情况。

第二节政策执行的各种手段

1、行政手段: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采用行政命令、指示、规定及规章制度等行政方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和行政区划,来实施政策的方法,行政手段有着权威性、强制性,对象的有限性和实效性等特征。

2、法律手段:通过各种法律、法令、司法、仲裁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过程中各种活动的方式。

3、经济手段:运用价格、工资、利润、利息、税收、资金、罚款以及经济责任、经济合同等来组织、调节和影响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的活动,经济手段不同于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它具有间接性、有偿性和关联性。

4、诱导手段:使用非强制性手段让政策客体自愿遵循政策措施。

第三节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

一、政策执行的若干理论模式(重在研究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1、过程模式(史密斯模式)史密斯1973年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提出:

2、互动模式

麦克拉夫林1976年提出,政策执行过程是执行组织者之间就目的手段作相互调试的过程,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取决于二者相互调适的程度(抓住了主要矛盾)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宁骚版笔记

《公共政策学》宁骚(2010最新版)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 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 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 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 第十章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①研究对象②概念体系③研究方法 ※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一)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 1、具体的个别政策; 2、政策群和政策链: (1)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2)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3、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 的本质和属性。 (二)政策系统。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视的四个突出问题: 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 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有四种类型:①线性结构②职能结构③线性—参谋结构④矩阵 结构 (三)政策过程:决策行为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化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决策行为是一个有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环节或程序组成的完整的政策过程;即决定做什么,做什么;政策过程是一个自始至终不断地进行选择的过程,即分析如何认定,解决问题,哪些因素对方案的实施造成影响,结果是否一致及其造成的主要原因等。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程序的设计: 1、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 2、确定假设 3、收集系统资料 4、资料分析 5、做操作性研究 6、撰写研究报告 (二)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 1、一手资料的收集: (1)定量的一手资料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 (2)定性的一手资料收集方法:①无结构访谈法②实地观察法③非参与观察法④参与观察法 2、二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有:①内容分析法②二次分析法③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

《理解公共政策》托马斯·戴伊读书笔记教学总结

《理解公共政策》托马斯·戴伊读书笔记

作者介绍: 托马斯·戴伊:美国著名公共政策学教授和专家;曾执教于美国佛罗里达、宾夕法尼亚等多所大学;著作有《州和社区的政治学》、《美国政治学》、《谁掌管美国?》、《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民主的嘲讽》、《权力与社会》、《理解公共政策》等。 《理解公共政策》读书笔记 作为公共政策领域的导论性教科书,《理解公共政策》一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一般公共政策的具体途径,而且为他们分析具体领域的公共政策提供了明蜥的工具。《理解公共政策》一书以政治学多种分析模型为先导,结合众多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了“政府推行的是什么样的政策”、“政府为什么要推行这样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的后果是什么”等问题。它提出了八种政治科学家用于分析和解释政治生活的分析模式,并充分运用这些不同模式对一些关键政策领域的具体公共政策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公共政策的特征: 1、合法性,即政府赋予的先天合法性; 2、全局性,公共政策是影响社会所有人的政策; 3、是强制性,政府是可以动用比较严厉的惩罚措施甚至暴力手段来保证公共政策的实施。

政策分析的内容: 1、描述,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 2、采取这些政策的原因,即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政策?探究公共政策的原因或决定因素包括政治制度、过程、行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例如:政府开支缩减的后果是什么?政策是因变量,不同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决定因素是自变量; 3、最终的结果,这个政策有什么影响?又被称为政策评估,即对政策后果的分析。 政治生活的八种模式: 1、制度模式,注重描述具体制度即政治结构,组织、功能,不注重探 究制度特征对政策产出的影响; 2、政治过程模式,主要政治过程的主要内容则是一个政策选择、制定 与实施的政策过程。在政治过程中来自社会不同阶层和利益群体的 要求和压力、政治领导人的政治价值观、官僚政治以及社会经济结 构变化因素等无疑会对政策选择、制定和实施产生影响; 3、理性主义模式,公共政策是作为社会公益最大化的政策,这种理论 也收到很多人的批判,因为人在社会公益上很难达成一致; 4、渐进主义模式,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过去行为的延续,只是对社会 公益进行增量性的改动。这种模式主要是减少冲突、维持稳定,但 也带来了难以锐意变革,渐进只是权益之计的问题; 5、团体理论,认为政党是团体的联盟,公共政策只是作为团体平衡的 政策,每个团体都争相建立游戏规则,是妥协后的方案; 6、精英理论,认为公共政策是精英偏好的政策,精英认为民众对政策 缺少了解,社会价值永远是有少数人进行分配,大众不能决定公共

公共政策学复习题(1)

公共政策学复习题 一、单选题 1、政策工具本身是(C)的。 A.一元B.单一C.多元D.复杂 2、古德诺(Goodnow)认为,国家和地方利益矛盾,(C)可能导致国家解体或集权政府。 A.利益分配B.权力分配C.权利分配D.资源分配 3、解决国家和地方的矛盾的方法是在中央和地方合理分配(A)的范围。A.意志表达B.利益表达C.呼声表达D.情感表达 4、利益集团最早出现于(B)世纪末的北美13州。 A.16B.18C.19D.20 5、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是指(B)的、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 A.政治体制外B.政治体制内C.政治体制内外D.政治体制之间 6、政策环境是政策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即各种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政策活动的(B)客观因素的总和。 A.内部B.外部C.内外部D.所有 7、结构不良问题(ill-structured problem)是指(C)。 A.有明确的答案和固定的解决办法的问题B.没有明确的答案的问题C.没有明确的答案和固定的解决办法的问题D.没有固定的解决办法的问题 8、政府过程实质上即(C)政策过程。 A.执行B.监督C.公共D.评估 9、政策是理论指导实践的(C)。

A.主体B.客体C.中介D.环境 10、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服从于政府整体目标需要,服从于政府对(C)的追求。 A.精神B.公开C.利益D.公正 11. Path Dependence 是指(C)。 A.制度依赖B.习惯依赖C.路径依赖D.心里依赖 12. public choice theory是指(C)。 A.社会选择B.自我选择C.公共选择D.生态选择 13. 现代政策科学诞生后,在美国兴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A)。 A.政策科学运动B.社会科学运动C.自然科学运动D.工程科学运动 14. 行政决策目标的特征不包括(D )。 A.可行B.合理C.科学D.人治 15. Inter Market意为(B)。 A.外部市场B.内部市场C.国内市场D.国外市场 二、多选题 1、公共政策评估具有(ABCD)。 A.诊断功能B.预测功能C.反馈功能D.校正功能 2、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ABCD)。 A.理论渊源B.概念体系C.研究对象D.研究方法 3、政策方案的选择,实际上是对实践活动的各要素及其结合方案的选择,包括(ABD )。 A.实践主体的选择B.在特定的实践时空环境中的选择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 (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 (2)经济学研究途径 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 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 (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 (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 (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 (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 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5、制度或体制条件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其次,一项政策的决策,往往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的,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3)在次,体制的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利益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 (4)最后,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公共政策学00318学习笔记第八章 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通过考察政策整个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的效率,效能,效益,价值等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 ※公共政策评估的目的:(1)积极目的:①发现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偏差,为备选方案确定优先顺序提供依据;②明确政策的可行程度,得出继续执行政策或停止执行政策的判断;③依据评估结果,改善政策执行程度与技术;④分清多项政策的轻重缓急,对政策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为下次政策制定、执行和调整过程准备一定的有利条件。(2)消极目的:①炫耀工作业绩,为本级政策或相关政策部门歌功颂德,追求个人职位的升迁;②夸大工作难度,要求追加政府活动预算,增加工作机构和人员;③规避责任; ④批评政策以达到改变政策的目的。 ※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1)政策评估是获取政策运行可靠和有效信息的重要手段;(2)政策评估是进行政策调整、提出政策建议的重要依据;(3)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结果的必要途径;(4)政策评估是重新配置政策工具和政策资源的基本前提;(5)政策评估是构建良好公共关系的有效策略;(6)政策评估是管理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要保证。※政策评估的主体:除了立法机关、政党组织、司法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外,比较重要的评估主体是: (1)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了解全貌、评估结论容易被采纳。容易受到固有观念和利益的束缚,同时因为往往缺乏评估专业训练,所以影响评估质量。包括五方面的工作:①政策调查报告②政府工作报告③公民意见投诉④政策听证会⑤政府效能考评或绩效考评。(2)专业机构和人员:机构系统内部的评估者和受托者:评估结论易受重视,但是容易受到牵制和暗示,而影响评估质量。独立观察者和研究者:不带偏见,但是材料困难,结论不易受重视。(3)大众传播媒介:中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信息披露程度较低,因此大众传播媒介作为政策评估主体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一)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二)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外部评估分为两种类型:(1)受委托进行的评估,最主要的外部评估方式(2)不受委托进行的评估,这类评估包括:①立法机关评估②司法机关评估③大众传播媒介评估

公共政策学相关资料

公共政策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学科名称梳理 1、哪些因素推动和促进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科学的诞生和发展;(3)、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4)、决策科学的形成;(5)、行为科学的诞生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6)、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推动和促成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 2、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是谁?美国德斯坦福大学教授伊斯顿。罗斯威尔。第二代掌门人是叶海卡。德洛尔 3、政策分析的概念最早由谁提出?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 第二节学科形成以前的政策研究 1、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我国古代有两本与政策研究有关的著作:1、《战国策》;2、《智囊补》冯梦龙著,整理政策案例1238例; 2、中国古代出现发达的政策研究的原因:(1)、古代王朝更迭,宗教不能充分解释;而孔孟之道主张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执政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这就使得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甚至在机构和制度上作一定安排;2、古代先秦时期就形成“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时期又形成科举制,这种制度安排成为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热心于观察和分析政策的强大动力。 3、欧洲何时出现政策分析人才?欧洲中世纪的中期和晚期。 4、为何古代没有出现公共政策学?(1)、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大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2、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情况、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直观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解释往往是从权威、伦理、哲学的原则。 5、学科诞生前的理论和方法论准备(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急速进步,为人们从经验和定量方面研究公共政策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手段。(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学科的诞生和发展,为公共政策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6、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的贡献主要有哪些?(1)对当时的政策——提出了一整套理论和经济政策。(2)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国家——有关政府和市场的理论为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提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3)对政策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他提出了经济人的假设。对后来的理性选择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有影响,并间接影响到现代的政策分析。 7、克劳塞维茨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提出了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设定了战略、策略与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基础。(2)将战略要素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这一战略要素分析为政策研究中的因素分析提供了典范。(3)强调战略决策必须根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为公共决策如何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8、马克思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策略、基本政策等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指导。(2)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为政策研究从注重政策结果到注重政策过程的转变指明了方向。(3)历史唯物论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掌握政策的本质,更加深入地认识政策系统与环境之间、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的本质关系等问题。 9、马克斯?韦伯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主张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文化解释,对后行为主义时期政策研究中倡导的价值分析有显著的影响。(2)认为人的行动或社会行动包含着动机和目标两大基本因素。这一主张对于公共政策学中的政策评估具有指导意义。(3)提出了官僚制的决策模型。(4)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上提出了理想类型和价值无涉。理想类型的提出为认识现实提供了中介手段。价值无涉为公共政策学提供了一种方法论的指导。 第三节公共政策学的产生(第一阶段、50年代) 1、学科形成的时间和历史条件时间—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历史条件—(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奠定了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三论提供的思维方法的特点是系统性、动态性和最优化。它提供的基本方法是:系统的方法;信息的方法;反馈的方法;功能模拟的方法)(2)决策科学的形成。其取得的成果直接成为公共政策学的内容。(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是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催化剂。(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和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使得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必要性迅速增加。 2、学科诞生过程(代表人物和著作)勒纳和拉斯韦尔:《政策科学:视野和方法的近期发展》(1951)——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作。拉斯韦尔(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对公共政策学的界定:(1)以民主政治体制为前提;(2)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3)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其敏感;(4)具有跨学科的特点;(5)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6)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 第四节公共政策学的发展(第二阶段、60年代) 1、德洛尔对拉斯韦尔的批判:(1)偏重于方法论和忽视政策内容的研究;(2)片面强调运用纯科学的方法,而忽视了政策过程与自然过程的差别,以及各种政策问题在性质上的相互差别;(3)片面追求理性化和计量方法,而实际上有大量政策问题包含着价值判断,或者无法进行定量分析。 2、[简答题]德洛尔对公共政策学的贡献:(1)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学科建设上存在的误区;(2)肯定了管理科学和决策科学研究中使用的系统群研究方法,并主张将其引入公共政策学;(3)提出并界定了“总体政策”、“超政策”和“政策系统”的概念;(4)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性和实践性。 3、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取得了哪些成就?(1)方法论的多样化——行为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结束;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在公共政策学中的运用继续受到关注;公共选择方法论崭露头角;博弈论成为公共政策分析中的重要方法;个案研究受到重视。(2)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转变——重点由原来的政策制定转向政策执行、评估和终结。(3)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4)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4、公共选择理论(35)创始人是布坎南。该理论假定理性人为经济人,并以此为起点研究集体决策;其研究范围包括国家、政府、教育、环保等政治和政策问题。 5、公共政策学的近期发展(第三阶段、90年以来)(1)课题选择的新取向——伦理取向;管理取向;政府改革取向。(2)方法论的非科学化——以主观的研究方法(研究决策者主观的思维方式或倾向的)取代客观的研究方法(寻求客观真理)。(3)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学会、专业研究机构以及专业和课程的建立。 6、公共政策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中国应运而生。 7、1983年孟繁森在《理论研讨》杂志第七期上呼吁“建立一门研究党和国家生命的科学—政策学。 8、1984年李铁映在《哲学研究》第四期发表《决策研究论文》指出决策须由硬结构和软结构组成。 9、1997年初北京大学建立公共政策研究所,宁骚教授任所长,这是全国高校系统中第一个公共政策研究所。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学科要素 第一节什么是公共政策学 1、公共政策学的含义?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具有跨科学的视野、知识、理论和技术手段,它的显著特征是:可检验、可验证性(方法论上的基本特征);跨科学或多学科交叉、渗透性(理论上的)和功利性等。

陈振明公共政策学考研笔记-地大(北京)行管考研资料

育明教育 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八年专注于中国地质大学行政管理考研专业课辅导。 2014年,育明教育共有7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地质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包括解xie学员(二本,育明集训营学员,382分)、李chang学员(二本,育明集训营学员,372分),霍学员(二本,育明1对1学员,389分)、田xinyu学员(二本,育明1对1学员,364分)。 更有8+2(少干)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行管,12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15年中国地质大学公共管理考研全程班(基础+强化+冲刺)优惠价2500元!赠送阅卷人指导一对一指导!通过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公共管理考研招生专业目录 注:中国地质大学是211学校,工科类的学校,考试难度并不是非常大,难度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的难度相当,关键是掌握住地大自主命题专业课的考试信息、出题的

难点、以及最新变化的信息。其中科目三大家可以选考610高等数学或者619管理学概论,工科背景跨考的话选择610是有优势的,但是要尽量考到120分以上,地大的录取分数线近几年都是维持在360分以上。育明每年都有二本、三本的学员考上,也可以帮助学员发表论文,大家有什么疑问欢迎咨询育明教育!考研咨询热线400-6998-626 ,QQ1559022430 2015年地大公共管理考研参考书(官方版) 619管理学概论 《管理学》(第十一版),罗宾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37行政管理学综合 《行政管理学》(第三版),夏书章,中山大学出版社,高教出版社;《公共政策学》,陈振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地质大学公共管理考研初试备考须知 一、出题老师简介 赵连荣:女,1965——,公共管理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社会保障 近年来教学工作情况:企业经营管理,管理学原理,国际企业管理,国际标准与认证,生产管理,行政管理学,政治学原理,市政管理学,公共关系学 二、复习方法和经验推荐 基础复习阶段(开始复习-2014年8月) 本阶段主要用于跨专业考生学习《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公共政策学》,要求吃透参考书内容,做到准确定位,事无巨细地对涉及到的各类知识点进行地毯式的复习,夯实基础,训练思维,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全面了解书中内容,对书中提到的大标题概念要能记住属于哪一章哪一类内容。 三、强化提高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1月) 本阶段,考生要对《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公共政策学》进行深入复习,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建立整体框架结构,分清重难点,对重难点基本掌握,并完成参考书配有的习题训练。在理清概念的基础上,做到识记基本概念,做历年真题,弄清考试形式、题型设置和难易程度等内容,能基本做到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做到举一反三。 四、冲刺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1月) 总结所有重点知识点,包括重点概念、理论和模型等,查漏补缺,回归教材。要对基本问题的答题模式驾轻就熟,温习专业课笔记和历年真题,做育明教育专业课模拟试题。调整心态,保持状态,积极应考。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就是指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而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政策研究组织:是由具有不同学科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前政治家、行政人员所组成的综合性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其主要工作是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政策理论研究、政策规划、政策分析、政策评估等工作,以帮助改进执政党及政府部门的政策质量。 3.政策系统是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4.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可以一般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5.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6.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客观存在的已经被社会上多数人觉察、认同、感觉出来的,已经与既定的价值、规范、利益发生冲突,并且由社会中的团体与个人表达出来属于政府管辖的范围并且能被列入政府的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 7.政策议程:又称政策日程,是指政策制定者就某个广为关注的公共问题进行讨论,以决定是否需要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及采取什么行动。 8.公众议程:公众进行讨论的议程;是指公共问题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要求政策制定者将其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 9.政府议程:指政府相关部门根据特定程序而把公共问题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进行讨论、研究和处理的过程。政府议程本质上是一种行动议程,是决策机关和人员对有关问题依照特定程序予以解决的实际行动过程。 10.方案规划:指发展一个计划、方法和对策,以满足某种需求,解决某项问题。 11.政策规划者是指参与政策方案的设计、研究、审议等活动的各种机构和人员,他们可分为政策系统内部的规划者和政府系统外部的规划者。 12.方案审议指有关机构、团体和人员对围绕某个政策的所有备选方案进行鉴定、评估和考察。 13.方案择优是指决策主体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最优化方案的阶段,它是决策程序中最关键的步骤,其中包含两个紧密衔接的环节: 一是对所有方案进行分析论证,作出评价;二是权衡各种方案的利弊,从中选优,拍板定案。

公共政策学00318学习笔记第九章 公共政策的稳定

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 ※公共政策稳定的内涵:是现行政策在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压力影响下,任然保持其既定的目标,由原来的执行机构按照既定的方式、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得以实施。※但政策稳定是相对的,表现在两个方面:(1)从时间上看,政策稳定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2)从空间上看,政策稳定是局部性与全局性的统一 ※政策稳定的意义:(1)政策稳定有利于国家与社会的稳定。(2)政策稳定有利于贯彻落实执政者或决策者的意志和决定,进而取得预期的成效。(3)政策稳定有利于提高政策的可预见性,提高政策效果。(4)政策稳定有利于降低政府成本。(5)过分注重稳定的政策可能使其趋于保守,甚至导致政策僵化。 ※影响公共政策稳定的动力因素:(一)决策主体和决策网络的相对稳定(二)政策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三)政策本身的稳定:(四)政策环境的稳定 ※政策变动:政策变动是政策系统的一种常态表现,是政策系统对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一种适应性变革。 ※公共政策变动的原因: ①决策者的变动②政策环境的变化③政策资源的现值④政策的失效或低效⑤政策的合法性受到置疑。 ※公共政策变动的类型:(1)按照变动的强度:①断裂型②渐变型(2)按照变动的程度:①部分变动、②重大变动③完全变动(3)按照变动的内容:①目标变动②计划或项目变动③资源变动④机构或人员变动⑤政策本身的变动(4)按照变动的形式:①替代②合并③分解④废止⑤创新(5)按照变动的规律性:①周期性变动②不规则变动(6)按照变动的动力:①主动变动②被动变动 ※公共政策变动的模式:①周期型②Z字形③学习型。 ※公共政策创新的内涵:是公共政策主体根据政策环境变化的需求,主动改变现存政策要素的组合形态或功能,创造新政策的行为和过程。即可能发生在政策过程的所有环节,又可能仅发生在某一环节中。

公共政策分析课程心得体会

《公共政策分析》学习心得体会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公共政策主体为解决各类社会公共问题所选择的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是一门实践性与操作性很强的应用社会科学。《公共政策分析》一书更是一部有关公共政策分析的概论性、入门级教材,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上,全面系统地对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和框架、与政府市场的关系、系统、构建、制定、执行、评估和方法论等方面以及相关分析方法进行了探索,具体介绍了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公共政策系统和分析方法等基本内容。通过对《公共政策分析》一书的认真学习,使我对公共政策的内涵及其分析方法的有了初步的学习和理解,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深刻体会到了公共政策的内涵和实用技能,并得到了极大的收获。现将所获心得表达如下: 一、第一章导论的心得体会 所谓政策,在工具书《辞海》中是这样定义的:“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而公共政策是某类政策主体,如政策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的基础上,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指定的行为准则,且与人们在通常意义上所讲的“政策”略有不同,公共政策更突出

“公共”二字。但此书所涉及到的政策主体仅指政府,不研究其他主体的作用。因此,包括对公共政策的界定,我们都会从“政府管理”而非“公共管理”视角下进行阐述。 在众多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中存在着认识与解释的差异:1.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2.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3.拉斯韦尔与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4.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5、国内学者张金马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行动计划与策略等。 从中外学者研究公共政策理论的成果考察,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多数人认识到的一种客观事实,表现为社会利益的失衡和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的冲突,利益作为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对公共政策的具有一定的重要性。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语录中提到:“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每一既定的社会经济关系首先表达为利益”、“这种共同的利益不仅是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见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这些论断证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无论是政治的本质、内容、形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1

Ch1.公共政策学 ●案例1-1(书P4-6)辨析是否属于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的功能(单选/简答P157) (1)引导功能:正向与负向 (2)管制功能:对影响社会良性发展的不利因素进行管制与约束。 如《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为消极性管制,还有突出正激励原则的积极性管制。(3)调控功能 公共政策不仅需要指明人民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而且还需指明人民应该先做什么和后做什么。Eg: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 (4)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分类(了解) 1、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实质性政策与政府将要采取的行动有关; 程序性政策只涉及采取行动和由谁来采取行动的问题。 2、分配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 分配性政策一般只产生得利者,而没有明确的受损者; 再分配性政策涉及社会各阶层和团体中财富、收入和权利的转移分配。 例如,累进收入税、养老退休金额度的重新分配),美国的“反贫困”计划。 3、管制性政策和自我管制性政策 如广播、电视、煤炭、电力等特殊行业兼具自我管制政策的性质。 4、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 最低工资标准、经济适用房政策、农民收入补贴政策等 设立教师节、环境政策 5、涉公政策和涉私政策 国防是典型的涉公政策 而垃圾收集、邮政服务、医疗卫生、养老保障等也带有一些私人物品的特征。 Ch.2 公共政策的理论模型与公共政策系统 ●公共政策理论模型 A**过程模型(P235): 1.公共政策的阶段性 2, 公共政策是一个动态过程

B渐进模型: 1. 林德布洛姆:公共政策是政府根据过去的经验对现行政策作出的局部调整。 2. 渐进模型有以下特点(P238): (1)政策具有承继性,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 (2)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有政策的缺陷; (3)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 C团体模型:公共政策是利益团体之间的平衡。 ●公共政策的系统 1.公共政策的主体 直接主体:执政党/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领袖权威人物 间接主体:利益集团/大众传媒/公众/非执政党/思想库 2.公共政策的客体 公共政策问题(政策问题) 概念:权威当局认为所提出者属其权限范围内的事物,且有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必要者。社会问题如何转化为政策问题:公共权威当局趋同(+概念) 目标群体:公共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目标群体理解、接受、服从政策的程度是衡量政策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3.公共政策环境(了解) 自然环境社会变迁国际环境 经济环境(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经济利益) 政治文化(政治心理、政治价值、政治行为模式) Ch3公共政策工具 ●公共政策工具的内涵:指政府为实现公共政策目标所采用的各种手段的总称。 ●公共政策工具的类型(简答) 公共政策工具分类: 三分法(按国家干预程度分) 自愿性工具(非强制性工具) 强制性工具 混合型工具

严强《公共政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公共政策决策)【圣才出品】

第七章公共政策决策 7.1 复习笔记 一、公共政策决策实质与作用 1.政策决策的实质 公共政策决策就是政策行动主体围绕一定的价值和目标取向,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竞争、协商、合作,确定政策行动最终方案的过程。 (1)调节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公共政策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调节器”,政策决策就是决策者依据一定的约定规则和程序,在特定的情景下,对适用的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调节器”的选择。 (2)确立主导性意志和利益。公共政策是各种利益、价值和立场经多方博弈、不断妥协和折中的产物。在现实的决策活动中,决策权力及其影响力的分布是不均衡的。作为社会主导力量的执政党、政府和其所代表的阶级阶层或力量联盟在政策决策中起着主导作用。 (3)提供集体行动的规则。政策决策是国家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治理社会的一种核心活动。政策决策的任务是为社会提供集体行动的规则,从而为整个社会生活的运行和发展指明目标和确定方向。 2.政策决策的作用 (1)固化利益表达的结果。公共政策决策的一个作用就是对各种已经表达的利益做出选择。政策决策表示的是在政治过程中已形成的目标,反映的是决策联盟期望的社会结果,

确认的是领导人认为可用以取得这些结果的手段。 (2)提供政策执行的基础。公共政策决策的另一个作用就是为政策的实施做准备。公共政策是为公共生活提供的某方面的集体行动规则或活动范本。因此,政策决策的又一基本作用就是为社会公共生活确定集体行动的框架,为后续的政策执行提供前提和基础。 (3)产生权威性政策产品。政策决策还有一个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它是建构政治产品的基础。政策制定的基本目标是在不断完善的政策供给活动中向国内或国际环境输出提取性、分配性、管制性和象征性的政策,进而产生福利、安全和自由等政策产品,而这些政策产品则是构成政治产品的基础,也是评估政治体系生产力的根本要素。 二、公共政策决策的主要模型 1.完全理性决策模型 完全理性决策模型是以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经边沁、密尔等功利主义者发展,以及现代管理科学家的概括而形成的一种管理决策理论。古力克和厄威克在建立组织行为与公共管理科学的尝试中将其发展为“最好决策模型”。 (1)理论前提:理性决策模型的理论前提是决策者为“经济人”,他们总是追求以最小的成本去获取最大的利益和最佳的活动效果。 (2)特征:理性决策的特征是决策者能够搜集一切决策所需的资料,获得一切决策所需的资源,通过思考能够排列出所有可能的行动方案,并选出最佳的方案。理性决策模型认为,政策实施的结果就是使社会效益最大化。符合理性的政策是那种能够赢得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政策。政府在进行政策决策时应放弃成本大于收益的政策选择。 (3)在政策决策中要运用完全理性决策模型,必须严格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①建立各种完备的运作排序目标;

公共政策3学习资料

政策执行过程包括哪些环节?有哪些基本因素会影响政策有效执行?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实验、全面实施等环节。 1 、政策宣传 政策宣传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始环节和一项重要的功能活动。要使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必须首先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政策宣传就是统一人们思想认识的一个有效手段。执行者只有在对政策的意图和政策实施的具体措施有明确认识和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积极主动地执行政策。因此,各级政策执行机构要努力运用各种手段,宣传政策的意义、目标,实施政策的方法和步骤。 2 、政策的分解 政策分解就是通常所说的制定计划,它是政策实施初期的另一项功能活动,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必经之路途。制定执行计划,应遵循下列原则: ( 1 )客观性原则。编制计划要切实可行,积极可靠,排除臆断;计划的各项指标,不保守也不冒进:既不是唾手可得的,也不是经过努力仍然高不可攀的;对有关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切不可含糊笼统。 ( 2 )适应性原则。编制的计划要有适应环境变化的弹性机制,特别是要有应对意外情况发生的防范机制。 ( 3 )全面性原则。编制计划要能够统筹方方面面、理顺各种关系,切忌顾此失彼。计划前后衔接、轻重缓急有层次,不同管理层次的计划各有侧重。 ( 4 )一致性原则。执行机构内部各职能部门要做到工作目标和政策目标保持一致,上下级的政策目标保持一致,以增强组织上的统一性和方向上的一致性。 3 、物质准备 物质准备主要是指必需的财力(经费)和必要的物力(设备)两方面的准备。执行者应根据政策执行活动中的各项开支编制预算。预算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才算落实了经费。必要的设备,包括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技术机械设备、办公用品等,是政策执行的物质手段。只有具备了必不可少的设备条件,政策执行才有可能顺利进行。 4 、组织准备 组织准备工作是政策具体贯彻落实的保障机制。组织功能的发挥情况,直接决定着政策目标的实现方式。 确定政策执行机构。这是组织准备中首要的任务。常规性、例行性政策的执行,应由常设的执行机构承担,不必另建机构,但有时也可用提高常设机构地位的方式或者改组机构的方式来保证政策顺利进行。如果遇到非常规性或者是紧急而重大的牵涉面较广的政策,则可组建临时执行机构,但应在政策目标实现后予以撤销。 选人用人。从政策执行者的素质来说,要求具有专业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政策理解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善于用人,做到人尽其才;具有宽广的胸怀,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讲求工作效率,善于从实际出发,采取机动灵活、随机应变的方式方法,有步

公共政策学(自考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1、“政策分析”作为学术用语最早由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林德布洛姆提出。 2、作为一门学科,公共政策学发端于1915年拉斯韦尔和勒纳两位美国政治学家合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 3、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 4、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 ⑴公共政策: 具体的个别政策: 政策群和政策链: 政策群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实践内指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政策链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统一政策问题而先后指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政策一般:从某项具体的个别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⑵政策系统: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⑶政策过程: 5、公共政策的概念体系分三个层次:核心概念、次级概念、

边际概念。 次级概念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或丛书概念。 边际概念是指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 6、古代中国政策研究十分发达的原因: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和科举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7、古代中国重视政策研究的原因:中国古代王朝赓续相传,但在政权更迭中宗教不能为一个政权的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提供充分解释,而孔孟之道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又强烈地主张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政治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这就使得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重视人才的征聘并在读书人做官的入口处注重考核他们的对策和施政能力;我国先秦时期就形成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形成的科举制度又让学业优良者踏上了“读书做官”的人生历程。 8、古代中国没有形成独立的公共政策学的原因:古代中国在政治体制上尚非依据“主权在民”的理念设计而成,国家权力的公共性和政府政策的公共性都还没有显露出来,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太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只管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的解释往往是从权威和哲学的原则出发。 9、20世界前半期学科孕育的历史条件: ①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特点:系统性、动态性和最优化 基本方法:系统方法、信息方法、反馈方法、功能模拟的方法。 ②决策科学的而形成: ③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公共政策学重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重点整理

作者:日期:

公共政策学重点 第一章 1公共政策学的含义: 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 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内涵: ①公共政策由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以他政治团体所指定及执行,政策体现了主体的意志。②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 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③公共政策表现为由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为过程,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以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过程。 ④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2政策的本质: ①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②公共管理的手段③利益关系的调节器 3“范式”特征 ① 公共政策学是一个跨学科、应用性的研究领域。②公共政策分析既是方 法论,又是艺术。③公共政策分析设计的是从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的整个政策过程。④公共政策分析不仅是描述的, 而且也是规范的 4(1)1951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拉纳和拉斯韦尔主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近发展》艺术,被人们当作是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 (2)叶海卡·德罗尔出版了政策科学的“三部曲” 。 第二章 1政策分析的基本模式: (1)全面理性模式 优点: ①目标导向②所有选择皆为已知③偏好明确④偏好已知 ⑤没有时间及成本限制⑥最好的选择可是报偿价值最大化 缺点: ①在政策制定中,决策者往往并不是面对一个既定的问题,而是需要根据一些现象的表征去探查问题的所在,这往往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②在政策制定中, 目标、价值的排列往往因目标不清晰及价值冲突,是的决策者犹豫不决。③ 要列出所有达成目标之备选方案及每个方案的所有可能后果,在人类能力有所限制、环境不确定影响以及时间成本受限制的情况下也难以做到。 (2)有限理性模式 优点: ①更符合实际, 更适用于行政决策行为。 ②对全面理性模式做了深层次的批评, 并强调政策制定中非理性因素的重要性。缺点:这一模式主要是为学术理论服务的,而不是为实际的政策分析服务的。 (3)渐进模式 优点:比较符合政策分析的实际, 承认政策制定者缺少时间、信息和其他资源,而这一切都是对解决现实问题的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全面的分析时所必须的,同时,通过渐进方式作出的是有限的、注重实效并容易被人接受的决策或政策。 缺点: ①倾向于保守主义, 安于现状和忽视社会变革尤其是革命。②注重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