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梦意象的审美价值

唐宋词梦意象的审美价值
唐宋词梦意象的审美价值

唐宋词梦意象的审美价值

陈维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贵阳

550004)

摘要:唐宋词中的梦意象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唐宋词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由此形成的创作者复杂的心理因素,以及唐宋梦词本身的特点,可以将唐宋词梦意象的审美价值归纳为超越性审美价值、体验性审美价值和双重性审美价值。

关键词:审美价值;超越性;体验性;双重性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5X (2009)05-0004-04

The Aesthetic Value of the Romantic Artistic Concep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ies

CHEN Wei

(Guizhou Radio and TV University;Guiyang 550004,China )

Abstract :The dream artistic conception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poetries,especially during Tang and Song Dynasty,constitute the main part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The author,in this essay,analyzed Tang and Song Dynasty's the social background and how it engendered the poets'complicated mental factors.Furthermore,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 of these poetries,the aesthetic value of them can be classified into 3classes,exceeding aesthetic value,experiential aesthetic value and double aesthetic value.

Key words:aesthetic value;exceeding;experiential;double

唐宋梦词以其多姿多彩的形态,丰富复杂的内容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唐宋词中的梦意象体现出来的审美价值为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价值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描写梦意象的文学体裁不少,但“唐宋词中更是将梦的运用发挥到极致”[1],关于唐宋词梦意象审美特征和价值的研究目前还处于零星的阶段,根据唐宋词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由此形成的创作者复杂的心理因素,以及唐宋梦词本身的特点,可以将唐宋词梦意象的审美价值归纳为超越性审美价值、体验性审美价值和双重性审美价值。

一、超越性审美价值

唐宋词多以感怀时事、留恋故国、思念亲人、歌咏爱情、伤逝人生作为主要表现的主题。这些词中营造出的具有超越性审美价值的梦意象为词人们提供了广阔的表现空间。唐宋词梦意象的超越性审美价值是指唐宋梦词借助于“梦”这一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超越物质条件和时空限制的特性,突破其他艺术素材的局限,使词人和读者能获得特殊的审美感受的价值功能。词作为文学中一种特殊的样式,兼有散文的叙述性和诗歌的跳跃性,其多样的形式又使它比散文活泼比诗

歌自由,是“比较混乱和破碎的”[2],这使得词具有更大的跳跃性和不确定性。这种跳跃性和不确定性使唐宋词梦意象产生了独有的超越性审美价值。这种超越性审美价值主要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的。

一方面,唐宋词梦意象完全突破了物质条件的约束,使创作者能任意发挥自己的审美想象。在唐宋词的梦意象中,伴随着词人和读者思想情绪的升华蔓延,他们的构思创意能在巨大无边而又多彩缤纷的梦想“翅膀”的帮助下一一实现。

如“昨夜乡心留不住。无驿数。梦中行了来时路”(毛幵《渔家傲》),“午枕梦游仙,身到蓬莱境”(曹冠《卜算子》〔梦仙〕),充分体现了梦意象超越物质条件的审美功能;还有晏几道在《鹧鸪天》中写的“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这句“梦魂惯得无拘检”成为历代佳词佳句中对梦魂自在多变的经典描述,而“又踏杨花过谢桥”把那种想象力毫无束缚天马行空地在梦意象中自由自在遨游的虚拟情景物化在读者的面前,读起来不能不让人为之感叹。这样的描写还有很多:“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苏轼《木兰花令》)”;“梦里有时身化鹤,人

收稿日期:2009-05-08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科学2007年专项项目《唐宋词梦意象研究》部分内容。作者简介:陈维(1980-),女,贵州六盘水人,讲师,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第21卷第5期2009年10月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Liupanshui Teachers College

Vol.21NO.5Oct 2009

4--

间无数草为萤(张元干《浣溪沙》)”;“轻云淡月。梦同泛、沧波万叠(杨无咎《曲江秋》)”。

另一方面,唐宋词梦意象完全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岑参《春梦》)。与之前的文学体裁相比,形式上较活泼自由的唐宋词与具有无限时空自由性的梦意象融合在一起,就完全突破了时空的束缚,使人们体验到在现实时空中无法体验的东西,如鸳梦重温、离人相聚,或是重归故里、光复故国。

例如,晏几道的《临江仙》中“旖旎仙花解语,轻盈春柳能眠。玉楼深处绮窗前。梦回芳草夜,歌罢落梅天。”梦中回到当初相逢相恋的芳草夜,不受时间的限制,回忆起过去“绿娇红小”美好的日子。

又如晏几道在《蝶恋花》中的“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词人一句“梦入江南烟水路”便将读者一起从现实引入烟波浩淼的江南,抛开了空间距离的阻挠,却仍不能见到想见的人,梦醒后更觉惆怅寂寥,超越时空的特性帮助我们深刻地体味了词人的相思之苦。

还有那一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每每读来,都让人肝肠寸断,梦中还乡,看到的是故人依旧对窗梳妆,却“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里的相思不仅在梦意象的帮助下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更超越了两情相守,超越了生死阻隔。

二、体验性审美价值

文学利用文字创造了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创造“身临其境”的感觉,又擅长于营造比现实更具有真实感和说服力的艺术真实。真好比是“到教人觑了,非假非真,一种春怨”[3]。于是,在梦意象的帮助下,唐宋梦词表现出一种真假难分、虚实相生的魅力,使读者获得非同一般的审美体验。这就是唐宋词梦意象的体验性审美价值。如晏几道在《鹧鸪天》中对虚实相生的梦幻意象的塑造:“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红照,犹恐相逢是梦中”,离别之后,常常回忆起当初在一起的情景,在梦中不知与君相逢了若干回,这是用虚幻的梦来写真实的“实”;而今当真相见,却又害怕重逢是在做梦,这是用真实的相逢来写“梦”的虚,犹虚犹实,让人真正感受到词人恋之深,思之切。

在唐宋词的梦意象中,读者往往能够以完整的生物个体介入其中,各种感觉器官都被充分调动起来融进梦意象中,视觉、听觉和触觉等生理活动和感知行为,以及喜悦、悲伤、紧张与恐惧等心理反应,都会有充分的表达。如“骨冷魂清惊梦到,同看碧桃千叶”(毛幵《念奴娇》〔记梦〕),“如今老大,懒趁五陵豪侠。梦中时听得,秦箫咽”(汪莘《感皇恩》),“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

“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4]。因此,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起来,唐宋词梦意象的体验性具有更多的情感性、互动性和凝缩性特点。首先是情感性。“情不深不为词”[5],“词之情文节奏,并皆有余于诗,故曰‘诗余’”[6]。相较于其他体裁,词的这种体验更侧重于情感上的体验,在唐宋词中,词人可以随意创造出绮丽梦幻的梦意象(境)来抒发情感,或是相思的睡梦,或是充满希翼的醉梦,甚至是恍惚彷徨的白日梦,读者通过作品在梦意象中畅快地与词人进行交流,深切地感受词人的思想情感,在体验词人感情的同时体验着穿梭在梦境和现实之间的快感。

比如“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能在梦中追寻情郎,随风飞翔万里,却被莺啼唤醒,打断了美好的寻郎梦,更感失落彷徨。又如“春宵睡重。梦里还相送。枕畔起寻双玉凤。半日才知是梦”(辛弃疾《清平乐》),这种梦中醒来后还沉浸在梦意象的欢愉中,这种以虚为实感觉更觉美妙,但久久不愿清醒的意愿最终还是被“半日才知是梦”打扰,读者同词人一同感受那难以把握的梦境中的虚幻,与词人一起同欢同失落,更在怅惘中体验那连绵不断的悠悠思念。正是“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7]的境界。唐宋词中出现大量这样的词句:“一番海角凄凉梦,却到长安。翠帐犀帘。依旧屏斜十二山(朱敦儒《采桑子》)”;

“江北上归舟,再见江南岸。江北江南几度秋,梦里朱颜换。(周紫芝《卜算子》〔席上送王彦猷〕)”;

“花开花谢任东风。此恨无穷。梦魂拟逐杨花去,殢人休下帘栊。要见只凭清梦,几时真个相逢(康与之《风入松》〔闺思〕)”。

5

--

其次是开放性。由于词本身所具有的跳跃性和生动性,再加上梦具有的断续和飘忽的特点,使得唐宋词的梦意象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不确定性,这为读者的欣赏提供了更多的审美再创造的空间,也使唐宋词梦意象的体验有了开放性的特点。清人常州派词家谭献曾说:“作者之心未必然,而读者之心何必不然”[8]。在众多的唐宋词中我们都能经历这种开放性。如“云压小桥深,月到重门静。冷蕊疏枝半不禁,更著横窗影。回首故园春,往事难重省。半夜清香入梦来,从此熏炉冷”(范成大《卜算子》),这句“半夜清香入梦来,从此熏炉冷”所创造的审美意象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和自我发挥的空间。读者即可以把它理解为词人忽有清香入梦来,那外界的一切都抛到一边,尽情地享受梦里的欢乐;也可以把它解释为正是因为词人有了清香入梦,就更突显“熏炉冷”的残酷现实。还有“白玉堂前绿绮疏。烛残歌罢困相扶。问人春思肯浓无。梦里粉香浮枕簟,觉来烟月满琴书。个侬情分更何如”(范成大《浣溪沙》),“梦里粉香浮枕簟”本是很美好的情景,但却禁不住“觉来烟月满琴书”,一句“个侬情分更何如”留给读者无限遗憾和感慨。

最后是凝缩性。凝缩性这一特点是“梦”意象这一特殊意象赋予唐宋词的审美体验特点。艺术家通过艺术构思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思考通过艺术创作塑造成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唐宋词中词人不仅可以将自己头脑中构思的艺术形象用语言勾勒出来,更可以把自己理想中完美的形象利用梦的凝缩作用“幻化”在梦意象中,将“某些同性质的隐念成分在显梦中混合而为一体”[9]129。这些形象往往是词人“最深邃内心的一个无法摆脱,无法消解的‘死结’”[10]。辛弃疾在《归朝欢》中写到:“苦无妙手画於菟,人间雕刻真成鹄。梦中人似玉。觉来更忆腰如束”,“苦无妙手画於菟”是词人感叹现实总是有令人遗憾的地方,而“梦中人似玉”是指在梦中人们又总能将自己完美的理想中的事物虚构出来,并且还能“觉来更忆腰如束”,这就是弗洛伊德说的梦的“压缩”的作用,在唐宋词中就体现为梦意象的凝缩性。在凝缩作用的帮助下词人和读者都能于唐宋词的梦意象中肆意地描绘理想中的事物,尽情地体验作品带来的快感。如吴文英恋情词①中出现的女子形象难以断定是苏姬还是杭妾,一人还是两人,就是因为词人笔下的形象其实是一个类型,一个人物范式,是词人理想中的集锦,是艺术家“某些同性质的隐念成分在显梦中混合而为一体”[9]129。

三、双重性审美价值

唐宋梦词呈现出“形质兼有”、“梦中有梦”双重性审美价值的特点。双重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指唐宋词中“梦”不仅是词人塑造人物形象、宣泄思想感情、构建审美意境的形式载体,而且梦作为一个充满迷离和玄幻的审美对象,本身就具有丰富的美学感染力,所以梦意象在唐宋词中成为一个兼有“形”与“质”特点的艺术意象。如“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飞云当面化龙蛇,天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秦观《好事近》)。这首词虽然写于被贬处州时,词中多少流露出自我怜惜的情感,但一句“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正是词人希望在梦中获得解脱,不问世事的反映,这是梦“质”的体现,而与此同时在不得志的时候一个难得的好梦正是对无拘检的梦本身的“形”充满渴望的一种体现。“生活正如我们所发现的那样,对我们来说是太艰难了;它带给我们那么多痛苦、失望和难以完成的工作。……代替的满足正如艺术所提供的那样,是与现实对照的幻想,但是由于幻想在精神生活中担负的这种作用,它们仍然是精神上的满足”[11]170。与之相似的还有:“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温庭筠《菩萨蛮》)”;“天麟下作人间瑞,玉燕清宵入梦来(王以宁《鹧鸪天》)”;“谢娘翠娥愁不销。终朝。梦魂邀晚潮(温庭筠《河传》)”。

纵然是描写的残梦甚至是噩梦,其实也是词人将自己的相思、怀念、焦虑和不安用梦的形式具体呈现出来,达到缓和内心紧张的作用。如“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用噩梦来反衬美好的过往或向往,好比用“新怨”来衬托“旧欢”,更显过去相知相守时的幸福,所以噩梦生成的意象对于宣泄情感、释放情绪一样有重要的作用,噩梦意象同其他唐宋词中的梦意象一样都具有“形质兼有”的审美价值。所以才有“楼头残梦五更锺,花底离情三月雨”[12]的名句。

另一方面,“一篇创造性作品象一场白日梦

6 --

一样”[11]36,而在具有显著跳跃性和不确定性特点的词中再突显出梦意象,就形成一种流光溢彩、绮丽飘渺的“梦中有梦”的奇幻的复合感受。这种梦主要体现在表现相思离别和喟叹人生的词中。

如“午庭栩栩花间蝶。翅添金粉穿琼叶。曾见羽衣黄。瑶台淡薄妆。醒来魂欲断。掺掺芳英满。梦里尚偷香。何堪秋夜长。”(侯寘《菩萨蛮》〔来梦〕)这是一首表现相思离别的词,上阙以实写虚,看似回忆,而下阙第一句“醒来魂欲断”则告诉读者这是梦中的回忆,或是在回忆中入梦,似梦非梦,梦中有梦,在“审美化的梦”中写梦,思慕里有慨叹,美丽中含忧愁,最后两句“梦里尚偷香。何堪秋夜长”更道出了梦中梦的迤逦。李煜的“世事漫随流水,算来梦里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乌夜啼》)也有这种特点。

唐宋词中“梦中有梦”的意象突出地体现在喟叹人生的词中。这类词里最具代表的则是“蝴蝶”这一象征体,多是引用“庄周蝶梦”这一典故来喟叹人生,用蝴蝶华丽的外形和轻盈的舞姿来象征自由闲适的精神境界。如“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老去才都尽,归来计未成(苏轼《南歌子》)”;“嗟身事,庄周蝶梦,蝶梦庄周(吕岩《沁园舂》)”;“梦为蝴蝶留芳甸(周邦彦《丑奴儿》)”。

当然,以上对唐宋词梦意象审美价值的概括和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因为一个作品中常常会同时具有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价值和特点。

例如“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白居易《花非花》明刻本《词品》卷一)。开头“花非花,雾非雾”词人欲言又止,说花非花,说雾非雾,而又各有所指,隐喻中似道出真情。“夜半来,天明去”说的是夜半来过,天亮了却离去无踪影。“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春梦无多,令人回味;但不得不惋惜惆怅朝云遽散,春梦醒后了无痕。此词兼有唐宋词梦意象的多重审美特点,有开放性,读者可以理解为相思离别之词,也可以看成是喟叹人生的作品,甚至可以从中读出深奥的宇宙哲理;有凝缩性,整首词隐而不吐,却晦涩而又真实;有双重性,朝云般的春梦让人留恋扼腕,这是“形质兼有”的特点。又如李璟的《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这首词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喟叹人生的作品,但又包含有相思离别之情,具有体验性中含开放性的特点;“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两句突出地体现了超越性、凝缩性和形质兼有的双重性特点。

唐宋词梦意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功能。

注释:

①如《锁窗寒·玉兰》:“绀缕堆石,清腮润玉,汜人初见。蛮腥未洗,海客一怀凄惋。渺征槎、去乘阆风,片香上国幽心展。口遣芳掩色,真姿凝澹,返魂骚晼。一盼。千金换。又笑伴鸱夷,共归吴苑。离烟恨水.梦杳南人秋晚。比来时、瘦肌更销。冷薰沁骨悲乡远。最伤情、送客咸阳,佩结西风怨”。此外还有《莺啼序·荷和赵修全韵》、《风入松·桂》、《六丑·壬寅岁吴门元夕风雨》等。

参考文献:

[1]司马周.漫谈古典文学中的梦意象[J].文史杂志,1999(3)

[2]叶嘉莹.多面折则的光影[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82.

[3]黄水村.解边环《春梦》[M].

[4]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9.

[5]陈廷悼.白雨斋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196.

[6]况周颐.蕙风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3.

[7]李之仪.姑溪居士全集[M].《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310.

[8][清]谭献.复堂词话[M].词话丛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1:3987.

[9]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0]转引自罗燕萍.试论梦窗词中的“梦”[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11]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美文选[M].成都:知识出版社,1987

[12]温庭筠.玉楼春[M].

7

--

唐宋词赏析学习心得006词的发展(五)

槐榆柳学习心得系列之唐宋词赏析 编号:006 词的发展(五) 纵观词在宋代的发展史,可以说南宋词人和作品的数量要远远多于北宋。唐圭章(1901-1990年)编著的《全宋词》1965年版本中,总辑两宋词人1330多家,收词约20000首。其中南宋词人数量约是北宋的三倍,作品量也占据着绝对多数的位置。所以,从数量上来说,词的高峰期应该在南宋。但北宋词和南宋词在文学成就上的高低并不是由数量来决定的,多数观点反而倾向于北宋词的成就高于南宋词。当然,这不是一个定论。南宋词在国仇家恨的历史背景下,必然负载着更多的社会责任,也同时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烙印。从这一点来说,北宋词是无法比拟的。这里把南宋词粗略地分为南宋前期南渡词人对词坛的重建、南宋中期词家创作的高峰和南宋后期宋词最后的结局三个阶段来进行学习,只是为了反映词的发展脉络,并不是研究南宋词最详尽的分期方法。 五、南宋前期 从公元1127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至公元1162宋高宗赵构绍兴三十二年,约三十五年。这也恰好是高宗从登基到退位的三十五年。靖康二年,金兵俘徽、钦二宗北去,高宗于南京应天府即位,改元建炎,因拒抗金主张,南逃临安,建立南宋政权。高宗统治期间,重用投降派,

以割地、纳贡、称臣等屈辱条件向金人乞降求和,偏安东南。在这样雪崩一样的历史背景下,词坛也必然经历了战乱的洗礼。曾经的汴京歌舞,散为云烟,昔日的剪红刻翠、浅斟低唱,同归歇绝。追随宋室南渡的词人,裹挟在历史变换的潮流中,再也无心留恋花前月下、寄情山水诗酒,而是转为对山河破碎的哀伤、忧愤、呐喊。于是,重新开始的南宋词坛,在创作风格上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一时期的代表词人有:叶梦得、朱敦儒、李清照、张元干、张孝祥,以及李纲、赵鼎、向子諲、李弥逊、陈与义、岳飞、胡铨、吕本中等。 叶梦得(1077~1148年),字少蕴,苏州吴县人。宋代词人,亦工诗文。绍圣四年(1097)进士,历任翰林学士、户部尚书、江东安抚大使等官职。晚年隐居湖州弁山石林谷,自号石林居士,于绍兴十八年卒,追赠检校少保。著有《石林燕语》、《石林词》、《石林诗话》、《避暑录话》等。《全宋词》录其词102首。 叶梦得是北宋末年到南宋前期词风转变中承上启下的重要词人。他的创作活动,以南渡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取材传统,词风婉丽,但这类词在《石林词》中为数甚少。南渡后,词风随着社会的巨变而改变,风格类苏轼,借词抒发家国之恨和抗敌之志。他与张元干、张孝祥等词人一样,都是辛派词的先驱。关注《题石林词》:“味其词婉丽,绰有温、李之风。晚岁落其华而实之,能于简淡时出雄杰,合处不减靖节、东坡之妙”。毛晋《石林词跋》称其词“少蕴自号石林居士,晚年居卞山下,奇石森列,藏书数万卷,啸咏自娱。所撰诗

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一)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40、41小题每题7分,42小题6分,共20分) 40.简述美育的特点 41.简析“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 42.简述罗丹的雕塑“欧米哀尔”“丑得如此精美”的原因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43.为什么说“技”与“道”是艺术创造中的重要因素?“技”与“道”的关系是什么? 44.以王昌龄《采莲曲》为例试阐述美感作为一种感觉的一般特点。 附诗:荷叶罗裙一色载,芜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参考答案 40.(1)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途径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2)不需要强制和勉强,是心甘情感、乐而忘返的。(3)使人不得不然,是动之以内,从情感角度打动人的。(4)不仅满足每个欣赏者个人的情感生活,而且还激励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5)美育可以与德育相结合,可以陶冶性情,泄导身心。 41.(1)“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有对也有错。(2)对在它指明了美感与动物性性选择的关系。(3)错在它没有看到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性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本能。 42.(1)艺术作品美不美不在于所表现的生活是丑还是美,生活中的美、丑,均可成为美的艺术品的表现内容,艺术的创造性是最美的。(2)生活中的丑创造成艺术的美,不是把丑变成了美,而是把丑变得更典型了。(3)艺术能将生活真实地表现出来,可以使欣赏者明辨美丑,本身就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就是美。 43.(1)“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概念,而艺术操作是艺术意象生产的重要方面。(2)“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不掌握这些技能和技巧,就不可能进入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将自己孕育的意象物态化。因此,它们是艺术创作中不可逾越的环节。(3)“技”与“道”中,技侧重于技巧、技能方面,而道则侧重于艺术意象创造和传达中无碍和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4)“技”与“道”是相互依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5)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是技与道之间界限消除。 44.(1)美感包括着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对于美的反应这两个方面。(2)美感同样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光、色、形、声、味、气息和触觉等这样一些永远在变化的形式因素。(3)美感体现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向。 美学试题(二)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简述审美关系的特征。 31.简述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32.简述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 33.悲剧的基本特征。 34.美育的基本特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35小题14分,36小题12分,共26分) 35.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36.举例说明艺术中技巧的审美价值。 参考答案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1)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 (2)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3)审美关系是是人与世界间的自由关系; (4)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存在。31.(1)审美经验的第一个阶段是呈现阶段,指的是主体借助感知对对象的感性特征加以把握,从而使对象在主体的意识之中呈现出来; (2)审美经验的第二个阶段是构成阶段,指的是主体在想象等心理要素的作用下,完成审美对象的构 成活动; (3)审美经验的第三个阶段是评价阶段,指的是主 体对已经构成的审美对象进行感受和评价的过程。 32.(1)审美意象是精神性的,存在于心理活动中, 还未呈现为形式符号,有待凝定于一定的物质实在 中; (2)意象的物态化指先把意象的心理层次牵引出 来,赋予—定的形式符号; (3)意象的物化则指直接运用物质手段,使意象在 物质实在意义上得到凝定; (4)意象经过物态化和物化,便构成了现实的艺术 品,形式符号和物质实在便是意象物态化和物化的 直接结果。 33.(1)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 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 (2)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 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 (3)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 验。 34.[参考答案] (1)诉诸感性。(2)潜移默化。(3)能动性。 35.(1)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 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2)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 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3)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 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36.(1)艺术技巧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 (2)艺术技巧的运用与发挥是艺术操作的过程。 (3)艺术操作技能与技巧是艺术中不可逾越的环 节。 (4)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不能孤立地追求操作技能 与技巧,否则就会沦为匠艺。 美学试题(三)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6分,共30分) 30.如何理解美学研究方法的多层次性特点? 31.简评朗吉诺斯的崇高观。 32.简述美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 33.简述形式因素在美感中所起的重要中介作用。 34.艺术的接受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35小题14分,36 小题12分,共26分) 35.为什么说否定给美和艺术下定义的做法既是不 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36.结合苏东坡谈文与可画竹:“其身与竹化,无穷 出清新”,来谈审美感受的特征。 答案: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小题,36、37小题每题3分, 38、39小题每题4分,共14分) 36.(1)古罗马贺拉斯提出。(2)把美育看成娱乐 与道德教育的统一。(3)要求文艺具有魅力,通 过感动给人以教益。 37.美学研究的对象:(1)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2)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3)研 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 和美学思想。 38.(1)法国学者柏格森提出。(2)他认为生命的 本质在于不断创造,而生命的反面,则是僵硬、呆 滞、机械化。(3)喜剧性产生的原因,正在于动 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4)这种说法不能囊 括所有喜剧产生的原因。 39.(1)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 (2)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 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 (3)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创作 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4)这是一种从起 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四、简答题(本大题小 题,40、41小题每题7分,42小题6分,0分) 40.(1)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有悲也有喜,不能简单 地把一切生活都看作是美的,更不能把美定义为生 活。(2)车尔尼雪夫斯基一方面说凡是能够显示 现实生活的都是美的,另一方面说只有依照我们的 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这样,同一个命题 就出现了矛盾。(3)主观上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 足是“美是生活”在理论上的两根支柱,前一方面容 易滑向主观唯心主义,后一方面则容易走向庸俗的 生理学观点。 41.(1)喜剧性的笑是人类才有的心理现象。(2) 笑的感情必须与是非判断无关,与强烈的憎恶之情 不相容。(3)笑要有共鸣,是在一定的社会圈子 里产生的。 42.(1)区别:①方式不同,体育以锻炼身体为主, 美育以情感教育为主。②目的不同,体育的目的 在于增强健康体质,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审美能力。 (2)联系:①现代健康的特征是身心协调,体育 不仅有生理学特征,而且有心理学特征。身体的运 动促进着心理的发展和提高。②美育中的情感活 动促进着身心的全面发展。③体育本身也是美育的 一种途径,使运动者和观赏者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 五、论述题(本大题小题,43小题12分,44小题14 分,6分) 43.(1)联想使得美感比一般动物的快感更加丰富多 彩。(2)联想使得既有对象变成含蕴丰富、生生 不已的审美意象。(3)联想使得美感在时间和空 间两个领域得到拓展。(4)分析出“瞿塘贾”与“弄 潮儿”的对比联想。 44.(1)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郑板桥的话 即描述了这一过程。(2)艺术意象的生成过程可 以分为两个阶段:意象的孕育与意象的生产。(3) 意象的孕育起源于主体与客体的感性相遇。客观事 物在这种相遇中从美的角度展示自己,主体则激发 起创作的冲动。(4)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 中的意象得到了物态化和物化,内在的意义转化成 了外在的形式符号。 美学试题(四)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什么是优美?其特征有哪些? 2.美感的产生是哪些因素的因缘汇合? 3.丑的美学意义是什么? 4.马克思主义美学有哪些基本特点? 五、论述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1.结合艺术作品,分析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 2.结合具体事例,论述美育是如何转移人的心理气 质和精神面貌的。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又称秀美、阴柔美、典雅美等,是人类活动中目 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作为社会实践 的产物,它表现了人与现实自然的一种和谐关系; 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是人对这种和谐 关系的情感肯定。 (1)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 存关系之中。 (2)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 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 与普遍内容完美有机的结合。 (3)优美的事物在感性形式方面多具有小巧、轻 盈、妩媚、秀雅、圆润、清新等品格。 2.美感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从逻辑上看,它是多种 因素因缘汇合的结果,这些因素有: (1)以人的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 (2)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 (3)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 (4)一定的审美环境。 3.丑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有碍于人生的一种否定 性价值形象,丑的美学意义主要有: 首先,就在于它是美的对立面,从而能以丑衬美, 没有丑就没有美,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其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丑是刺激人 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 再次,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 面,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原 始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就充满了以丑为美的审美现 象。 最后,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心灵点化,可 转为艺术中的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 的艺术力量。 4.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主要有: (1)把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2)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联系在一 起。 (3)唯物辨证地解决了美学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 的关系问题。 (4)有巨大的历史感。

唐宋词鉴赏13到16

十三 1. 《江城子》(密州出猎)借出猎场面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从军报国的壮志和抗击敌人的坚强决心。 2. 豪放词的第一首是苏轼(填作者)的《江城子》(填词牌名)(密州出猎),把原本只有在诗中表达的题材写进了词。 3. 《江城子》(密州出猎)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多选题 (1 满分) 4. 关于《江城子》(密州出猎)说法正确的是(ABCD_____ ) A. 词人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B. 下片进一步抒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C. 词人以汉文帝时冯唐自比,在此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D. 这首词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行程豪放风格,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文字填空题 (2 满分) 5.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_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多选题 (1 满分) 6. “把酒问青天”的“问”字关合的句子有(AB ) A. 明月几时有 B.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文字填空题 (5 满分) 7.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_ 、_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8.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用了鼎足对。 9.“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的“绕”读上声。 10.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 多选题 (1 满分) 11. 关于《蝶恋花》(花褪残红)的说法正确的是(ABCD_____ ) A. 词的上片说的是一片春夏之交的光景,春天的花团锦簇渐渐的为夏天的青草葱葱所代替。 B. 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 C. 同样是写女性,苏东坡一洗“花间派”的“绮怨”之风,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难能可贵。 D. 苏轼的这首词也是言志,表达了他对自己满腔抱负,忧国忧民,一心想为朝廷效力,却屡遭迫害的悲惨命运的自嘲。 单选题 (1 满分) 12下列哪一句表达了苏轼“进”与“退”之间的徘徊与矛盾A A.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B.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C.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文字填空题 (2 满分)

浅析李煜词中的“梦”和“落花”意象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 时间:2012/11/29 9:46:00 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a710542546.html, ——浅析李煜词中的“梦”和“落花”意象 任灵华河南许昌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在李煜传世的三十余首词中,“梦”意象和“落花”意象占了很大的一个部分。身为词人和君主双重身份的他,政治上的失败却成就了他的绝世才华。经历了国破家亡的他,把这种情感用“梦”和“落花”来表达,语句洗练明白而又包含着深深的寄托。 关键词:李煜,梦,落花,意象,寄托 李煜(937—978),字重光,是南唐最末一个皇帝,史称李后主。975年,南唐被北宋灭亡,李煜肉袒出降,被押送到汴京,封“违命侯”,过着“北中日夕,只以泪水洗面”的日月。政治上失意反成就了李煜在中国古典诗词史上的重要的地位。他有着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工书法、善绘画、精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的造诣,词的成就尤高。李煜的词,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词表现出他非凡的才华和出色的技巧,但题材较窄,主要反映宫廷生活与男女情爱,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喜迁莺》“晓月坠”、“宿云微”、《一斛珠》“晚妆初过”、《菩萨蛮》“花明月暗飞轻雾”等;也有写离别相思的作品如《清平乐》“别来春半”等。到了后期,李煜由小皇帝变为囚徒。屈辱的生活,亡国的深痛,往事的追忆,“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使他的词的成就大大超过了前期。《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反映了他身世与词风的转折。《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而心终不死的感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境界。 李煜的词,虽现存仅有三十余首,但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耐人琢磨玩味的是,他词中经常出现的“梦”和“落花”这样的意象。在李煜词中“梦”和“落花”的意象可谓是其词意象群中一道靓丽的风景。下面,笔者将从这两方面入手,试图从“梦”和“落花”意象的角度对李煜的词进行浅析。 一、“梦”---心灵的踪迹 “梦”意象是传统文化形成复现的主题,在中国诗歌中经常出现。梦是人的一种精神现象,人的心态不同,其梦境就不同。总体来看,李煜词中“梦”的意象大致可分为三类:即亡国之前对于奢侈淫靡生活的迷梦,亡国后对于故国不再的怀恋之梦,以及在国破家亡之后对人生的虚无之梦。 1、纸醉金迷的奢华之梦。 作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的李煜,按照嫡长子袭位的封建传统,他绝对没有做皇帝的希望,而且他自己也丝毫不作这样的奢想。他的本志大约就是要做一个风流倜傥的文人墨客,或者做一名经纶满腹的高人隐士。然而一个正确的人偏偏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出现在了一个错误的人生坐标上,这一切早已注定他的一生将以悲剧收场。作为一国之主,他不仅具有无比优越的物质条件,大可任情而动,随意而为。如“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负溜,酒恶时拈花策嗅。别殿遥闻萧鼓奏”。《浣溪沙》再者,“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丝策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照烛花红,待放马蹄清夜月。”《玉楼春》 上片写春殿歌舞的盛况,下片写踏月而归的兴致,夫妻双方都陶醉在艺术创造的天国里。那些纸醉金迷,灯红酒绿,长夜欢饮,宫帷调情,李煜一一写来,勾勒刻画,有情有韵。他这些作品,与其说写尽了风流缱绻,勿宁说是于温馨香软之中寻求一种精神慰藉,沉醉在自己构筑的迷梦之中。 2、满腹惆怅的怀恋之梦。 就李煜而言,从二十五岁作皇帝,到四十岁降宋,四十二岁生日时被药毒死,其间命运的巨大变化,不能不对他的感情世界产生深刻影响。南唐灭亡后李煜被宋太祖所俘,尝尽国破家亡的滋味,终日以泪洗面。这时期他词作中所描绘的梦意象大多是往日浮华生活的追忆对故国的怀念。如“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望江南》。梦中前呼后拥之中乘兴畅游,华辇像流水,骏马连成了游龙,真是赏心乐事。然而现实却是如此残酷,由“帝上君”变为“阶下囚”,甚至连普通人的自由身都失去。当年之繁盛,今日之孤凄,两相对比,使这个梦更为沉痛。同样的情形如“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恨!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子夜歌》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 姓名:洪杰作班级:07级函授汉语言文学本科南安班学号:070133415 指导教师:陈碧仙 摘要:意象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更善于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的闺怨、国家兴亡忧虑、丧亲之痛及乡关之思。她极好地继承了中国文学的比兴传统,更把这些意象的忧郁凄婉内涵发挥到极致,使她那幽密凄凉的情思得到寄托。 关键词:李清照词意象愁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她的成就主要在词上,一方面继承婉约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发展。她的词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音韵优美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她善于移情于物,所写的客观景物,都带有主观感受,成为感情的载体。她善于选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复杂的忧郁情调。对于词人来说,意象就是艺术思维的语言,词人的情感必须借助意象这一语言载体才能获得充分有效的艺术传达。梧桐芭蕉的凄凉,海棠梨花的愁苦,菊花林犀的高洁,梅花的孤苦坚贞等等,无不寄寓着她真挚深沉的情感,忧郁凄婉的情思,既含蓄深沉,又合情合理。 一、梧柳芭蕉话凄愁 在李清照词中有梧桐树、柳树、芭蕉树几种主要树木意象,这些树也是文人们常用来入诗入词的“不俗”之物,散发着浓厚的文人的审美趣味。“梧桐叶落”、“雨打芭蕉”,使她情绪低沉,也无兴致去赏那“烟柳”。 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提起“梧桐”不免令人想起白居易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由此可见“梧桐雨”这一伤感的意象,经常是写秋日。自古以来文人总是善于悲秋,秋的凄清和冷瑟总使人愁肠百结。李清照所写的都是在秋日叶落的梧桐。“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对景伤情,久坐窗前,度日如年,不知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到了黄昏,偏又下起小雨,那打在梧桐叶上滴滴嗒嗒的雨声,更加增添心头的寂寞。此情此景,不用读者多加体会,“愁情”早已涂满画面!词人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就那么自然地“点点滴滴”落进了读者

唐宋词论文(选读课)

唐宋词 一、摘录 1.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凝碧旧池头) 2.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暮春》(更能消几番风雨) 3.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春已归来) 4.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 5.歌扇轻约飞花,蛾眉正奇绝。——姜夔《琵琶仙》(双将来时)6.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 7.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姜夔《淡黄柳》(空城晓角) 8.柳暗花明春事深,小阑红芍药,已抽簪。——章良能《小重山》(柳暗花明春事深) 9.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范成大《忆秦娥》(楼阴缺)10.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蝴蝶乱。——严仁《木兰令》(春风只在园西畔) 11.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俞国宝《风入松》(一春长费买花钱)

12.做冷欺花,将烟困树,千里偷催春暮。——史达祖《绮罗香·咏春雨》(做冷欺花) 13.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史达祖《双双燕·咏燕》(过春社了) 14.半壶秋水荐黄花,香噀西风雨。——吴文英《霜叶飞·重飞》(断烟离绪关心是) 15.芳根兼倚,花梢钿合,银屏人妒。——吴文英《宴清都·连理海棠》(绣幄鸳鸯柱) 16.门隔花深梦旧游,夕阳无语燕归愁。——吴文英《浣溪沙》(门隔花深梦旧游) 17.有情花影阑干,莺声门径解留我霎时凝伫。——吴文英《祝英台近·春日客龟溪游废园》(采幽香) 18.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19.戏马台前,采花篱下,问岁华,还是重九。——潘希白《大有·九日》(戏马台前) 20.东似旧,问前度桃花,刘郎能记否,花复认郎否?——刘辰翁《摸鱼儿·酒边留同年徐云屋》(怎知他春归何处) 21.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周密《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昭野旌旗) 22.欢极,蓬壶渠浸,花落梨溶,醉连春夕。——蒋捷《瑞鹤仙·乡城见月》(绀烟迷雁迹)

文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九章{概念)1、现实型文学:也称为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了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诗:词语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5、小说: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体。 6、剧本: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7、散文:一种体裁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广义的散文是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8、报告文学:以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思考题)1、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的区别象征型文学是寄寓意蕴,以变形描写来拟人(物)的形象,是现代派文学,来表现哲理的。 现实型文学是再现生活重视细节描写,虚构而见不出虚构,表现现实主义反映生活本质的。 理想型文学是表现理想以夸张幻想来再造的虚构幻想的形象表现浪漫主义的反映理想。 或(现实型与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现实型文学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理想型文学往往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态度。而象征型文学则偏以间接的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象征型文学淡化具体时间与空间,突出了朦胧性。) 2、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的基本特征 诗歌的基本特征是:1、(高度的概括);2强性大(强烈的抒情性) 3、音乐性(停顿、平仄和押韵) 小说的基本特征:1.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 2、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3、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散文的基本特征:1、选材广泛,现实性很强 2、形式自由,手法多样 3、形聚,构思精湛(形散:选材五光十色,联想自由驰骋,手法多种多样,结构灵活多变;神聚:立意深远,一线串珠。)4、真人真事,事情实感。 剧本的基本特征:1、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人物事件事件、地点高。2、尖锐紧张的戏剧冲突 3、人物台词要个性化口语并富有动作性。(个性化语言要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地位教养;口语化既有意境又有潜台词;动作性:人物语言要传达内在的动作心理活动;引起更多的外部动作,推动情节的发展到新的层面。) 第十章{概念}1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

唐宋词鉴赏-词与近体词和古体诗的区别

课题1:词与近体诗、古体诗的区别 这里根据课堂讲解、推荐书籍和个人见解,简单回答了词与诗的一些区别。我国的诗词文化的发展都曾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并且历经千年而流行不衰,下面就具体由定义、内容、题材、流行时间四个方面对它们的区别分别展开探讨。 ?定义 诗,又称诗歌,是一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百度百科) ?内容 1. 语言特色 词作为诗歌的发展,来源于宴饮之时,起初只起到助兴、娱乐的作用。因此词在语言要求上是和音乐、朗朗上口的。词作为这样的文学,一方面固然没有诗那样教化人心,传递正能量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更加的生活化、接地气,更流行,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有呈现社会百态,传递喜怒哀乐,引起人与人之间强烈的共鸣的效果。 而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这一点与词比较类似,另外,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样体现普通人民感情生活和《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样返璞归真的诗句。 近体诗在格律的要求就更加的严格了,《人间词话》中有言:“近体诗易学而难工,古体诗难学而易工”,在对规则的要求更加严格后,诗人创作的方向比较固化了,不能再创作方式上有所创新,

就在深度上多做文章,比拼在思想感情上谁更高尚、更深远。如《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样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诗句。 2.思想感情 词在思想感情上以境界为上,王国维言: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例如苏轼的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语言精美,意境旷远。在语言的华丽精致方面,柳永当属大家,《望海潮》(东南形胜):“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山献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用华丽的语言,流畅的笔调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展现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而李煜的赤子之心和才华横溢则无处不在的体现在他的作品中;《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l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故言: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古体诗语言精练,善于从极简的文字中展现无穷的意境,风格含蓄隽永,《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笔法多变精炼,表现出强烈的忧伤。 近体诗,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还把我国古代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词藻华美,含蓄深沉,情真意长,感人至深。 题材 发展到宋代,词的类型大概可分为两种:豪放派和婉约派。 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的豪放派将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报国热血融入词中,语言大气,格局广阔,“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组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也。”学姜夔、陆游的词相对好学,而学南宋辛弃疾宏大壮阔的格调却十分不易。故又言“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参见《摸鱼儿》:“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几多深情几多梦——浅析唐诗宋词中的梦意象

几多深情几多梦——浅析唐诗宋词中的梦意象 【关键词】唐宋时期梦意象情感内涵 【内容摘要】唐诗宋词中的意象浩如烟海,本文将选取“梦”这一意象,从梦意象维度出发、以诗词这一文学体式为载体,结合具体作品,和诗人词人创作作品时的背景和心态,深入挖掘梦意象背后丰富而独特的情感内涵、审美特性、文化信息以及心理文化动因等。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在他的代表作《梦的解析》中这样阐释梦——“梦是一个人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是自己向自己学习的过程,是另外一次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生。在隐秘的梦境所看见、所感觉到的一切,呼吸、眼泪、痛苦以及欢乐,都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梦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了中国古代文化作品中,是非常重要的诗词意象之一。 梦在人们的普遍感知中,是飘忽不定、轻幻浮动的,梦境内容通常像海市蜃楼中的 幻景,显得轻盈、奇幻,隔着面纱般朦胧模糊。梦给人以美好奇妙仿若真实的感觉,诗词中的一个个梦显得尤为真实动人。“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白居易《花非花》)。梦是多变而又易逝的,但正因为它的这个特点与文人的诸多感情与追求吻合,使得它承载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姿,也受到更多的文人的青睐。“梦”成为唐宋词人喜欢运用的高频文学符号之一。据统计,在20000 多首《全宋词》中,“梦”字共出现了3900 多次;在近2000 首唐五代文人词中,“梦”字出现了200 多次。 先秦之前,梦境以迷信占卜记录为主,与古人的梦魂观念相连,也常被化用为政治智慧权术,以增加王权的神圣性与合法性,如“庚辰卜,贞多鬼梦”。之后,梦被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引入文学作品,摆脱了纯迷信的色彩而被赋予文学意味。诗经·小雅《斯干》中已经出现了“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等关于梦的描写。随着时代推移,梦意象逐步发展,走向繁荣。唐宋词是梦文学发展的重要分支。 梦出现在唐宋古诗词作品中不同的情景中。 爱情是唐宋词中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晚唐五代至北宋中前期,梦的主题是情爱,整体上是一种“香艳、柔媚、伤悲”的词体风格,作者常以女性视角为主,表达对情爱的追求和苦闷。梦情境以“低回要眇”的方式成为互诉衷肠抒发相思的合适载体,情境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情节叙述特征。不论是独居香阁思春之梦,如“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温庭筠《更漏子》);又或者惜别思念之梦,如“渐行渐远渐进无书,水阔鱼沈何处问。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欧阳修《来楼春》);又或是生死两隔梦中相会一梦,如“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或者是笙歌酒醉之梦,如“玉颜人是蕊珠仙,相逢展尽双蛾翠。梦草闲眠,流筋浅醉,一春总见碱洲事。别来双燕又西飞,无端不寄相思字。”(晏几道《踏莎行》),梦是对人们爱情的企盼和倾诉,词人常常在追忆、相思中寄寓、凭悼和释放自己的感情,塑造出一种温婉、凄美、缠绵的画面。 北宋中后期,民族的灾难、国家的前途、政局的危机,使得这段时期的梦意象渐摆脱了单纯儿女之情的倾诉,开始渗透进深沉的人生感悟,突显的是才人志士的逸情浩气,掺杂着忧国忧世的思索。有一些愁绪会在闲适时产生,如“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晏殊《踏莎行》)。有一些愁绪会在自怜自哀时出现,如“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李清照《临江仙》)。有一些愁绪源于人生是一场迷梦的落空,如“世事浸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李煜《乌夜啼》)。有一些愁绪终止于通透地看世,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无论是李煜忧患深重无奈伤感的“浮生若梦”还是苏轼出世透彻的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 姓名:洪杰作班级:07级函授汉语言文学本科南安班学号:070133415 指导教师:陈碧仙 摘要:意象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更善于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的闺怨、国家兴亡忧虑、丧亲之痛及乡关之思。她极好地继承了中国文学的比兴传统,更把这些意象的忧郁凄婉内涵发挥到极致,使她那幽密凄凉的情思得到寄托。 关键词:李清照词意象愁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她的成就主要在词上,一方面继承婉约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发展。她的词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音韵优美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她善于移情于物,所写的客观景物,都带有主观感受,成为感情的载体。她善于选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复杂的忧郁情调。对于词

人来说,意象就是艺术思维的语言,词人的情感必须借助意象这一语言载体才能获得充分有效的艺术传达。梧桐芭蕉的凄凉,海棠梨花的愁苦,菊花林犀的高洁,梅花的孤苦坚贞等等,无不寄寓着她真挚深沉的情感,忧郁凄婉的情思,既含蓄深沉,又合情合理。 一、梧柳芭蕉话凄愁 在李清照词中有梧桐树、柳树、芭蕉树几种主要树木意象,这些树也是文人们常用来入诗入词的“不俗”之物,散发着浓厚的文人的审美趣味。“梧桐叶落”、“雨打芭蕉”,使她情绪低沉,也无兴致去赏那“烟柳”。 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提起“梧桐”不免令人想起白居易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由此可见“梧桐雨”这一伤感的意象,经常是写秋日。自古以来文人总是善于悲秋,秋的凄清和冷瑟总使人愁肠百结。李清照所写的都是在秋日叶落的梧桐。“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对景伤情,久坐窗前,度日如年,不知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到了黄昏,偏又下起小雨,那打在梧桐叶上滴滴嗒嗒的雨

唐宋词论文

唐宋词 一.宋词中“婉约”和“豪放”两派代表作家和作品 1.婉约派:“诗庄词媚”,不仅指词在题材上以抒写男女恋情为主,更主要指词的风格。婉约是词的正宗。 (1)柳永采莲令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一叶兰舟,便恁急浆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2)秦观虞美人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清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人断肠。 (3)李清照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4)周邦彦 (5)姜夔 2.豪放派:打破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开拓词的内容,提高词的意境,开创了一种新的豪放风格。 (1)苏轼蝶恋花 花退残红春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春秋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2)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二.唐宋词的发展脉络 词是唐时兴起,宋代繁荣的一种新兴歌诗,最初称“曲子词”或“曲子”。词体虽句式参差,但“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唐代“燕乐”兴起,追求享乐的社会风气导致了以娱宾遣兴为目的的曲子词流行,吸引文人参与创作。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二词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唐时张志和的《渔歌子》、白居易的《忆江南》是词中小令的杰作。后经温庭筠、李煜、冯延巳等发展,到宋代迎来词创作的高峰。 北宋前期的词坛,承续晚唐、五代,以欧阳修、晏殊为首的文人代表在词中主要反映贵族士大夫闲适自得的生活及其流连光景,伤感时序的愁情。 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组织较为复杂的内容,用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声誉。柳永善于化旧曲为新声,创制大量的篇幅较长、句子错综不齐的慢词,使词的体式趋向完备了。 北宋苏轼高举创新的旗帜,首先打破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开拓词的内容,提高词的意境,开创了一种新的豪放词的风格。苏轼“以诗为词”,不仅用诗的某些表现手法作词,而且把词看作和诗具有同样言志的作用,使它具有较以前宽广得多的社会功能。他特别重视词的文学方面的意义,不把它作为音律的附庸,不让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受损害,给词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周邦彦以高度形式格律化被称为“集大成”的词人,他的词精于词法,在词的写作技巧上有所提高,开了长调咏物的风气。周邦彦精于音律,在词律方面起了规范作用,使词的语言风格趋向典雅、含蓄,受到文坛词人的推崇。 词到南宋发展到了高峰。中原沦陷和南宋偏安的历史巨变,激起了南渡词人的爱国觉悟,整个词坛的面貌为之一新。此时,在士大夫阶层里涌现出一批坚决抗敌的词人,如岳飞,张孝祥等人,他们的作品表现爱国情感,气势壮大,对于豪放刚健的新风格的形成,有一定的贡献。辛弃疾、陆游两个伟大的作家,进一

美学原理练习及参考答案

《美学原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鲍姆嘉登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 A.感性认识B.审美意识C.审美关系D.知、情、意 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于()。 A.1725年B.1735年C.1740年D.1750年 3.人与客观世界的审美关系属于()。 A.认识关系B.伦理关系C.精神关系D.实用关系 4.19世纪中叶以前,哲学方法一直是美学研究的()。 A.主要方法B.具体方法C.次要方法D.综合方法 5.美学研究的问题是()。 A.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问题B.美的规律的问题C.美感问题D.美的本质问题 6.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普罗提诺D.黑格尔 7."美丽地描绘一副面孔"与"一副美丽的面孔"分别指的是()。 A.自然美与艺术美B.艺术美与自然美C.自然美与艺术美D.艺术美与现实美 8.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强调的是()。 A.艺术美高于自然美B.自然美高于艺术美C.美与生活的差异性D.生活的辩证法 9.车斯托威尔指出:"如果不是月亮、太阳和星星真的照耀着天空,我们决不会被灿烂的朝霞、宁静的落日或者闪烁着光辉的神秘的夜所激动。"这段话所针对的美论是()。 A.美在理念B.美在移情C.美在关系D.美在完满 10.在说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现象时,最合理的解释是()。 A.美在无意识B.美在愉快C.美在距离D.美在形式 11.在美的观念上,"万美皆备于我"这种说法所体现的美学主张是()。 A.美是主观的B.美是客观的C.美是主客观的统一D.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12.从动物的快感到人的美感进化历程的根本前提是()。 A.以模仿动物为美B.工具的制造和使用C.对祖先动物形象的反感D.性的选择 13."燕山雪花大如席"所用的想象的形式是()。 A.相似联想B.接近联想C.再造联想D.对比联想 14.通感是()。 A.感官与心灵的沟通B.情感的充分表现形态C.感官间感受的相互挪移D.审美中的豁然贯通感15.钱钟书的"如水口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的比方,说的是审美中的()。 A.感知B.表象C.情感D.理解 16.想象得之在瞬间()。 A.与体验和修养无关B.与体验无关但与修养相关 C.与体验有关但与修养无关D.但与体验和修养都息息相关 17.《庄子·达生》中讲了"佝偻者承蜩"的故事,说佝偻者"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这可以用来说明直觉的()。 A.直接性B.突然性C.专注性D.透明性 18.崇高与壮美的内涵在性质上()。 A.是一致的B.有一些共同点C.根本不同D.差异很大 19.悲剧性冲突源于()。 A.正义与邪恶的矛盾B.人物的过失C.自然的灾难D.日常生活的不幸 20.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主要是()。 A.命运悲剧B.性格悲剧C.心理悲剧D.问题悲剧 21.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根本区别在于()。

唐宋词赏析论文

浅谈李清照其人其词 通过本学期对《唐宋词赏析》课程的学习,对李清照的词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每个词人的每首词通过多次学习和思考,总能体会到更多更有深意的不同以往的感觉,也就越发接近词人想要表达的真正的情绪和思想。 李清照作为历史上少有的女词人,其词风理所应当地以婉约为主,作为婉约派的代表,虽然她在很多作品中都表现出了很多消极、感伤的感情基调,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她是一位气节高尚、性格刚毅、洒脱不羁的爱国女词人。 李清照出身于官宦世家,但是她不慕权贵,敢于大胆发表政见。她早年不避风险,上诗救父;对公公赵挺之升为宰相,不但不表示祝贺反而写诗嘲讽他:“炙手可热心可寒。”早在青年时代,她就以唐玄宗荒淫误国、招致安史之乱的历史 教训,劝宋徽宗:“夏为殷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俱在。”与赵明诚结为夫妻后,两人惺惺相惜,志同道合。两人经常不得已两地分居,因此此时李清照的词多以思念为主。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一剪梅》:“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但是,他们互敬互爱的美满生活,很快便被金人入侵的铁蹄踏破了。李清照的高风亮节不仅表现在她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她关心国家民族命运、深切同情陷于外族入侵铁蹄下的人民。她不甘屈辱投降,和丈夫一起流亡江南,耳闻目睹南宋小朝廷只求偏安、不思抗敌的现实,忧国伤时,悲愤交加,写下了掷地有声的铿锵诗句:“生当作 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此歌颂项羽宁肯一死以谢江 东父老的英雄豪气,谴责赵构苟且偷安的可耻行为。 在兵慌马乱之中,赵明诚接受了湖州太守的任命,赴任途中不幸得病去世。李清照惊闻噩耗,悲痛欲绝。在颠沛流离中失去了丈夫,这无疑是天大的打击,这也使李清照的词开始变得凄冷悲怆。在如此巨大的悲痛中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字里行间,让人深深体会到当时她内心的痛苦。 虽然经历了一场再嫁、离异入狱的波折,但是李清照生活的意志并未消沉,诗词创作的热情更日益高涨。她从个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之后,把眼光投到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朝廷派同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朝。李清照满怀激情地作古诗、律诗各一首为二公送行。诗中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 洒东山一抔土”之句,表达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充满了关念故国 的情怀。她忍受着国破家亡、离乡背井的巨大痛苦,写下了充满伤感和悲愤的词章,并在颠沛流漓之中,带病坚持整理、编著了《金石录》,为世人留下了珍贵文物。 在七十多岁时,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一代女词人落得如此结局,不能不让人叹惋。但是李清照对宋词的巨大贡献必定会被人们永远铭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