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及表型鉴定

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及表型鉴定
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及表型鉴定

[基金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9CD168)

[作者简介]颜汝平(1971~),男,山东泰安市人,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膀胱癌的免疫治疗临床与研究工作.[通讯作者]王剑松.E-mail:jiansongwang@https://www.360docs.net/doc/aa11698587.html,

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及表型鉴定

颜汝平1),周海滨1),李翀2),王剑松1),王伟1),赵献1

)(1)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云南省泌尿外科研究所,云南昆明650101;2)中国科学院

生物物理研究所免疫与感染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摘要]目的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 C ),经体外诱导

培养获取成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 ).方法

取健康人新鲜外周血,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单

个核细胞,在含10%胎牛血清的RPM I-1640培养基中培养.置37℃、5%CO 2培养箱内静置培养2h 后除去悬浮细胞.培养液中加入rhGM -CSF 和rhIL -4继续培养贴壁细胞5d ,然后加入T NF-α促进其分化成熟.倒置显微镜下观察DC 形态,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er ,FCM )对其进行表型鉴定.结果显微镜下观察DC 细胞

形态不规则,表面有大量的毛刺状突起;成熟DC 细胞表面CD83、CD80分子表达明显增高.结论

用rhGM -CSF 、rhIL -4和T NF-α联合培养可以从健康人外周血诱导培养出成熟的树突状细胞.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人外周血;细胞培养

[中图分类号]R39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06(2010)11-0021-04

Inducing Culture in vitro and Phenotypic identification of

Dendritic Cells from Peripheral Blood of Healthy People

YAN Ru -ping 1),ZHOU Hai -bin 1),LI Chong 2),W ANG J ian -song 1),WANG Wei 1),ZHAO Xian 1)

(1)Dept.of Urology ,The 2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Yunnan Institute of

Urology ,Kunming Yunnan 650101;2

)Key Laboratory of Immunology and Infection ,Institute of Bi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o isolate the PBM C from peripheral blood of healthy hum an,and get mature dendritic cell (

DC )by inducing culture in vitro .Methods PBM Cs were isolated from fresh peripheral blood of healthy people by the method of density-gradient centrifugation .T he cells were cultured in RPM I-1640supplem ented with 10%fetal bovine serum at 37℃in a 5%CO 2humidified atm osphere for 2hours ,and then the suspended cells were removed .T hen recombinant hum an 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rhGM -CSF )and 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4(rhIL -4)were added into medium ,and the adherent cells were cultured to continue for 5d .T umor necrosis factor-α(T NF-α)was added to prom ote DCs ’m atu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Then the m orphological features were observed with inverted m icroscope and the phenotypes of cells were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er (FCM ).Results Under the m icroscope ,the dendritic cells were in irregular shape with slender synapses on their surface .T he expressions of CD83and CD80on m ature dendritic cel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on 8d than that on 4d .Conclusion M ature dendritic cells can be cultured from

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11):21~24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CN 53-1049/R

第31卷

昆明医学院学报

22

peripheral blood of healthy people in vitro by utilizing rhGM-CSF,rhIL-4and TNF-α

[Key words]Dendritic cell;Peripheral blood;Cell culture

成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所知的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能在体内外直接激活初始型T细胞,在免疫学、肿瘤学以及其它各学科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1].DC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和脏器,血液中数量极微,约占人外周血PBM C 的1%,直接分离和纯化困难,进而限制了其研究和应用.因此,从人外周血中分离、扩增获得足量DC,可以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应用于临床.本实验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出PBM C,体外经rhGM-CSF、rhIL-4和TNF-α联合诱导成功培养获取了成熟DC.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人新鲜外周静脉全血:购自北京市中心血站(来源于健康人).

1.1.1主要试剂RPM I1640培养基和10%FCS (美国GIBCO公司),人淋巴细胞分离液(天津灏洋生物制品科技有限公司),PBS缓冲液(HyClone公司),Hanks液(Invitrogen公司);rhGM-CSF、rhIL-4和TNF-α(R&D system公司);PE标记的抗人CD80单抗、PE标记的抗人CD1a、FITC标记的鼠抗人CD83单抗(北京中杉金桥公司).

1.1.2主要仪器和设备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BD公司);倒置相差显微镜(L eica公司).1.2方法

1.2.1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PBMC取5个50mL的无菌离心管,每个加入10mL人新鲜外周静脉血,然后加入等体积的Hanks液稀释混匀.另取5个50m L无菌离心管,每个加入10 mL淋巴细胞分离液,将稀释血液沿管壁缓缓叠加于分离液上(稀释血液与分离液的比例为2:1),形成清晰界面.将5个离心管置水平离心机1500 r/min离心15m in,离心后从离心管底部到液面分为四层,依次为红细胞沉淀层、淋巴细胞分离液层、白雾状淋巴细胞层、血浆层.用吸管轻轻吸取5个离心管中白雾状淋巴细胞层细胞,移入另一离心管中,加入5倍体积的Hanks液充分混匀,1500r/m in离心5m in,弃上清液;沉淀细胞用PBS液离心(1000r/m in离心5m in)洗涤2次后,弃上清液,获得PBM C.

1.2.2DC细胞的体外培养和诱导分化用37℃、无血清的RPM I-1640液体培养基充分吹打重悬离心沉淀细胞,使成均匀细胞悬液;细胞计数,调整细胞浓度为1×105/m L移入75cm2培养瓶内,置37℃、5%CO2培养箱内静置培养;2h后吸去细胞悬液,去除未贴壁的细胞,贴壁细胞在含有rhGM-CSF100ng/mL,rhIL-4100ng/m L,10% FCS的RPM I-1640培养液中继续培养;第2天和第4天分别半量换液,培养第5天起加入T NF-α20ng/m L,促进DC成熟.

1.2.3DC表型鉴定倒置显微镜下每日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及形态变化,分别取培养第4天、第8天的细胞,PBS洗涤两次,调整细胞数为5×106/mL,取100μL细胞悬液加入流式检查专用试管中,分别加入PE标记的鼠抗人CD80单抗、PE标记的鼠抗人CD1a、FITC标记的鼠抗人CD83单抗,混匀后室温孵育30m in,PBS洗涤细胞3次,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分析,无关抗体作阴性对照.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程序进行统计分析,所得数据取平均值,以(x±s)表示,两组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t'检验.

2结果

2.1倒置显微镜下DC形态

从外周血获取的人PBM C体外培养2h后,获得贴壁细胞.加入rhGM-CSF、rhIL-4培养24 h,可见有细胞聚集现象.初时集落较小,由3~5个细胞组成,以后其直径逐渐增大,集落中的细胞数可达9~10个.第4天可见细胞大多呈悬浮生长并聚集成团,集落中的细胞边缘呈毛茸状,具有DC的特殊形态(见图1).第5天加入T NF-α后,细胞逐渐从聚集状态变为分散状态,相差显微镜下可看到细胞形态不规则,表面有大

颜汝平,等.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及表型鉴定23

第11期量的毛刺状突起,为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见图2).

2.2DC 表型鉴定

培养4d 、8d 的悬浮细胞经FCM 检测,三种人DC 表型的表达情况见表1.

图2成熟DC (×400)Fig.2Mature DC (×400)

箭头所示成熟

DC

图1成熟前DC (×400)

Fig.1Premature DC (×400)

培养天数n DC 表型

CD1a CD83CD804d 518.69±8.73

14.74±4.069.82±4.618d

5

78.07±9.43**

46.82±14.15*

60.11±20.50*

表1

培养4d 、8d DC 表型的表达情况[(x ±s ),%]Tab.1Phenotype of DC cultured for 4days and 8

days [(x ±s ),%]

与4d 比较,*P <0.05,**P <0.01.5

rhGM -CSF 、rhIL-4诱导出非成熟DC ,其中rhGM -CSF 是DC 生成所必需,rhIL-4可以抑制巨噬细胞生成、获得纯净的DC ,维持诱导培养DC 的强抗原提呈能力.第2阶段加入TNF-α成熟诱导因子,促进DC 的成熟.已经证明的促进DC 成熟的因子有:(1)细菌菌体或其产物,如L PS ;(2)某些病毒或核酸;(3)某些有炎症介质作用的细胞因子,如TNF-α;(4)某些刺激信号;(5)单核细胞条件培养液;(6)氧自由基供体过氧化氢[4].其中TNF-α是目前应用最多的促DC 成熟因子.

本研究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人外周血获取了PBM C ,方法操作简单.在加入rhGM -CSF 、rhIL -4和T NF-α诱导培养DC 时,使用相差显微镜动态观察了树突状细胞形态的变化过程:由起初的细胞聚集到悬浮成团,再到分散状态;由DC 的毛茸状到不规则细胞表面的毛刺状突起.

由于尚没有鉴定DC 生物特异性的分子标志,目前只能通过DC 的形态学特点、组合性细胞表

面标志、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 LR )中能刺激初始T 细胞增殖三个方面加以综合判断.DC 的一些相对特异性标志如:人DC 的主要特异性标志CD1a 、CD11c 、CD83等已经得到人们的公认和应用.Coventry 等[5]认为,CD1a 主要表达于人胸腺细胞、树突状细胞(包括Langerhans 细胞),是鉴定人外周血与骨髓中DC 的最好标记,是DC 的特异性标志.本实验中,DC 从早期培养到诱导成熟,CD1a 的表达呈升高趋势.Rouard 等[6]认为,随着时间的延长,在DC 细胞的成熟过程中,CD1a 的表达将逐渐降低,本实验观察的时间短,未见到CD1a 表达的降低.Prechtel 等[7]研究发现,CD83是DC 成熟的标志,体外培养的DC 在早期不表达粘附分子CD83,当其成熟时才表达CD83.本实验研究也表明,在体外培养的DC 细胞,未接受T NF-α刺激成熟前CD83处于低表达的水平,T NF-α刺激后CD83表达由(14.74±4.06)%增高至(46.82±14.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成熟DC 的共刺激因子CD80(B7-1)也高表达,由由第4天的(9.82±4.61)%上升到第8天的(60.11±20.50)%.

本实验成功用rhGM -CSF 、rhIL-4和TNF-α从健康人外周血中诱导、扩增获得大量成熟DC ,为进一步研究DC 的抗原递呈功能、研制和开发

3讨论

自1992年以来,人们已经成功地从人脐血、

外周血、骨髓中培养出DC ,与脐血、骨髓来源相比,成人外周血来源DC 培养方法具有取材容易、成熟阶段易于调控等优点[2].DC 的培养分为启动培养和分化培养2个阶段[3]:第1阶段应用

第31卷

昆明医学院学报24chemother ,1993,37:1380-1382.

[3]侯彦强,吴俊英,胡建国,等.流式细胞术监测γδT

细胞内细胞因子的方法学探索[J ].J BENGBU M ED COL L ,2002,27(5):380-415.

[4]金哲,孙抒,李基俊,等.M GC-803胃癌细胞株的血清

药理学实验研究[J ].中华中西医杂志,2003,4(10):1-2.

[5]韩俭,于红娟,吴勇杰,等.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学研

究—抗菌试验含药血清处理方案的研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2,18(1):47-48.[6]杨军,丁敏,张太君,等.血清药理学方法观察复方斑

蝥胶囊对人肝癌细胞株SM M C-7221增殖的影响[J ].中国药房,2005,4:1-4.

[7]曾金雄,戴西湖,刘建华,等.首乌还精胶囊体外对人

精子运动能力和受精能力的影响[J ].中华男科学,2003,9(6):476-479.

[8]贺文彬,张俊龙,陈乃宏,等.补肾方含药血清促进

PC12细胞增殖及其拮抗谷氨酸神经毒作用的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3):184-188.[9]吴长东,袁俐.耐药结核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9,4(12):943-945.[10]朱翠云.结核病流行及其耐药现状[J ].上海医药,

2009,30(1):11-13.

[11]任利平,任育麟,范景庆.耐多药结核病产生的原因

及防治对策[J ].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09,3(1):57-59.

[12]李振光,王净净.关于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的思考

[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2):5-6.[13]王玲,章宗籍,张才军,等.复方中药对小鼠结核病模

型的免疫指标的观察[J ].现代免疫学,2005,25(2):159-161.

[14]陆宇,段连山.抗结核药物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J ].中国抗生素杂志,2005,30(4):250-253.

(2010-09-24收稿)

!!!!!!!!!!!!!!!!!!!!!!!!!!!!!!!!!!!!!!!!!!!!!!!!!!!!!!!!!!!!!!!!!!!!!!!!!!!!!!!!!!!!!!!!!!!!!!!

(上接第7页)

DC 肿瘤疫苗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SCHNURR M ,CHEN Q ,SHIN A ,et al .T umor antigen

processing and presentation depend critically on dendritic cell type and the mode of antigen delivery [J ].Blood ,2005,105(6):2465-2472.

[2]李胜福,冯刚,步宏,等.成人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

体外诱导培养及成熟调控[J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2,19(2):268-272.

[3]BERT HIER R ,M ART INON-EGO C ,L AHARIE A M ,et

al .A two-step culture method starting with early growth factors permits enhanced production of functional den-dritic cells from murine splenocytes [J ].J Immunol M ethods ,

2000,239(1-2):95-107.[4]张在云.树突状细胞及其肿瘤疫苗[J ].国外医学肿

瘤学分册,2002,29(5):348-350.

[5]COVENT RY B J ,AUST YN J M ,CHRYSSIDIS S ,et al .

Identification and isolation of CD1a positive putative tu-mour infiltrating dendritic cells in human breast cancer [J ].Adv Exp M ed Biol ,1997,417:571-577.[6]ROUARD H ,L EON A ,KL ONJKOWSKI B ,et al .Aden-ovial transduction of human ‘clinical grade ’immature dendritic cells enhances costimulatory molecule expres-sion and T -cell stimulatory capacity [J ].J Immunol M ethods ,2000,241(1-2):69-81.

[7]PRECHT EL A T ,ST EINKASSERER A .CD83:an up-date on functions and prospects of the maturation marker of dendritic cells [J ].Arch Dermatol Res ,2007,299(2):59-69.

(2010-09-18收稿)

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制片方法、染色体组型分析

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制片方法、染色体组型分析 一、实验背景 1、Carnoy固定液: 固定液的重要特性是能迅速穿透细胞,将其固定并维持染色体结构的完整性,还要能够增强染色体的嗜碱性,达到优良染色效果。单纯的固定液一般难以达到这些要求,因此在实验中使用两种混合的固定液。由于Carnoy首先使用的甲醇和冰乙酸混合液而称其为卡诺氏固定液。Carnoy固定液(甲醇∶冰乙酸=3∶1)每次使用前需临时配制,长时间放置影响固定效果,固定时间15min至24h,冰箱、室温均可。必要时可改变甲醇和冰乙酸的比例,冰乙酸比例增加,利于细胞膨胀、染色体铺展,但易导致细胞破裂、染色体散失。 2、低渗液(hypotonic solution) 低渗液是指渗透压和离子强度均低于正常细胞生理条件的溶液,渗透压低于组织液,与外周血混在一起时,水分迅速进入细胞,使其膨胀,甚至破裂,获得分散良好的染色体分裂象。常见的低渗液:水、低渗的柠檬酸钠或氯化钠、甘油磷酸钾(0.65mol/L)、氯化钾(0.075mol/L)等。低渗效果取决于低渗液的化学组成、低渗的温度和处理时间。低渗处理是凭借反渗透作用使细胞膨胀染色体铺展,同时可使黏附于染色体的核仁物质散开,以便能在一个平面上观察所有染色体形态。实验室中一般选用0.075mol/L KCl为低渗液,其优点有:①染色体轮廓清楚,可染色性强,染色时间短。②用于显带染色时能充分显示带型特点。低渗处理为37℃,25~30min,以预实验条件为准。 2、肝素 N-硫酸和艾杜糖醛酸含量较多的一种糖胺聚糖,由D-β-葡糖醛酸(或L-α-艾杜糖醛酸)和N-乙酰氨基葡糖形成重复二糖单位组成的多糖。肝素是一种抗凝剂,是由二种多糖交替连接而成的多聚体,在体内外都有抗凝血作用。 2、PHA 植物血凝素(Phytohaemagglutinin)是一种有丝分裂原,主要用于激活免疫细胞—淋巴细胞。是一种干扰素诱导剂,不仅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白介素-2和干扰素;还可以刺激机体产生非特异性抗体。由于其较难提纯,且成本极高,所以一直以来仅在实验室中作为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试剂。 3、青霉素和链霉素 青霉素: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 链霉素对许多革兰阴性杆菌有抗菌作用。链霉素对葡萄球菌属及其他革兰阳性球菌的作用差。链霉素的作用在PH值为7.8时最强,PH值降至6或6以下时则大大减弱。四环素作用机制为药物能特异性地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基的A位置结合,抑制肽链的增长和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4、秋水仙素 秋水仙能素破坏纺锤体,阻断细胞有丝分裂,使分裂的细胞全部阻止在中期。实验中要严格控制培养物中秋水仙素的浓度,不仅保证有效的终止细胞第一次分裂,而且使秋水仙素的细胞毒

诱导分化成熟脂肪细胞方案

Sigma的试剂:IBMX(Sigma I-7018) Dexamethasone (Sigma D-4902) Insulin (Bovine; Sigma I-5500) gibco血清:小牛血清(GibcoBRL-Cat#16170-078/Lot #1060198) 胎牛血清(GibcoBRL-Cat# 10437-028/Lot # 1026566) 培养基DMEM;(GibcoBRL-Cat# 11965-084) MEM Sodium Pyruvate (100mM; GibcoBRL Cat#11360-070) Pen/Strep/Glutamine (100x P/S/G; GibcoBRL Cat#10378-016) 一: 本次3T3-L1细胞共一25cm3培养瓶消化后传代分为2个10cm培养皿,3天后每个10cm皿分别传代3个10cm皿。共6个10cm皿,将其中5个皿细胞冻存于-80°,将一个10cm皿中3t3-l1细胞分别接种于一个6孔板一个12孔板其中4孔和2个10cm皿,待2个10cm皿中细胞铺满90%后消化冻存于-80。 二:6孔板和12孔板4孔即将用于分化。两者均在细胞铺满90%左右接触抑制2d开始加诱导剂,诱导方案严格按照之前计划的施行,诱导剂①培养2d后换为诱导剂②培养2d,后换诱导剂③培养,以后每48h换液,均采用诱导剂③,8天左右即可看到脂滴,此次整个诱导过程共用14天,出脂滴后继续48h换液,目的主要是获得更多的脂肪细胞。 三:3t3-l1诱导分化过程整体较为顺利,之前考虑到的诸如细胞可能贴壁不牢,易漂浮的情况基本未出现(漂浮很少),诱导剂配置过程中由于剂量极低,担心的浓度不准问题,后证明对分化影响不是很大。 一、诱导液配制 1、4,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溶液(IBMX)配制。分子量222,几乎不溶于水,现配现用,过滤除菌。100×母液(50mmol/L):IBMX+940ul超纯水+60ul 1mol/L KOH。每毫升培养基加10ul IBMX.

DC细胞的体外诱导培养方法与前体细胞的选择

DC在机体免疫监视机制中起着哨兵作用,它能对肿瘤抗原进行识别、处理和提呈,从而启动机体对肿瘤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目前制备的以DC为基础的肿瘤疫苗就是利用DC这一特性,因此有效地在体外扩增培养DC是制备DC肿瘤疫苗的重要前提。以下我们将就DC前体细胞选择以及DC培养所需细胞因子进行介绍。 一、DC前体细胞的选择 1.直接分离骨髓、脐带血或外周血中DC: DC在组织中含量甚微,在血液中仅占单个核细胞总数的0.5%~1.0%,难以分离、纯化,且呈高度分化状,体外不易长期培养,更难建系。因此该分离方法目前仅用于DC免疫活性,表面标志及DC亚型功能差异的研究; 2.从人骨髓或脐带血的CD34+造血干细胞诱导DC: 我们通常所指的DC均为髓系DC,其来源于人CD34+造血干细胞。CD34+造血干细胞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大量增生能力的细胞,其可从人骨髓或脐带血中分离,在体外通过联合GM—CSF、SCF、IL—6、IL—3等多种细胞因子培养,诱导扩增生成大量的DC,但其缺点在于取材不方便,不利于广泛使用; 3.分离外周血中CDl4+单核细胞: 此方法为目前最常选用的分离获取DC前体细胞的途径。通过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利用免疫磁珠分选出CDl4+单核细胞,采用GM—CSF与IL—4(或IL—13,其与IL—4具有相似性质)联合培养体系,经7~10天即可诱导出大量的典型的DC; 4.由高度纯化的中性粒细胞前体细胞诱导DC: 利用高度纯化乳铁蛋白阳性的中性粒细胞前体细胞,在培养体系中加入6MCSF,IL—4和TNF—d,可得到DC样形态及具有DC相关表面分子的细胞。从功能上比较,这些中性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核型分析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核型分析 The final edition was revised on December 14th, 2020.

西南大学《细胞生物学自主实验》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核型分 析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物科学 年级班级:2010级5班 校区编码:北区 姓名:陈建坤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四日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核型分析 【摘要】: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它具有贮存和传递DNA、控制基因活动和调整基因重组的作用。本文着重介绍通过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核型分析,初步了解到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方法与人类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方法。该实验采用人工离体培养的方法,采集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在加有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刺激小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而进行有丝分裂)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72±2)恒温培养,秋水仙素处理、低渗和固定,获得大量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最后经过空气干燥法制片,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 【关键字】: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人工离体培养 一.引言: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它具有贮存和传递DNA、控制基因活动和调整基因重组的作用。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是将人的一个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在技术的基础上,按照染色体的大小和形态特征(主要根据着丝点位置),对染色体进行分组、排队和配对。这对于探索人类遗传病的发病机理,探讨动物和植物的起源,以及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直到上世纪50年代,科学家对染色体本身的细致深入研究才成为可能。染色体组型分析是细胞遗传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研究物种演化、分类以及染色体结构、形态与功能之间,人类G显带核型图谱关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1952年徐道觉用低渗法使细胞膨胀,使染色体充分分散开来。1956年,Tjio等用秋水仙素使细胞分裂固定在分裂中期,增加了细胞分裂相。之后,有科

体外细胞培养

第一讲体外细胞培养的基本技术 ●体外细胞培养条件和基本技术 ●体外细胞培养 ●体外培养物的生长生物学 ●细胞系和细胞株 ●培养物的冷冻与复苏 ●培养物的污染、检测和排除 ●一、体外细胞培养条件和基本技术 体外细胞培养的优缺点 优点:简化细胞的生长环境,方便施加实验因素,便于观测实验结果,便于获得均一细胞群,能够进行大规模生物制品的生产。 体外细胞培养不足之处:培养对象脱离了机体的整体支配和调控,细胞间在一定程度上失去组织联系及相互作用。体外培养条件下的生长发育情况与在体时的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分析实验结果时必须考虑这种差异。 一、体外细胞培养条件 (一)、体外培养实验室 1. 准备室 2. 培养室:基本条件要求:清洁、无菌、干燥、不通风,并具有适宜的光线。空气调节用中央空调或分体式空调机。室顶安装紫外灯等消毒装置。 3. 缓冲室 4. 其他实验室 (二)、体外培养的设备和器具 设备:1. 超静工作台,生物安全柜,净化室 2. 培养箱:温度,湿度,pH值 3. 倒置显微镜 4. 水净化装置:去离子水净化装置,石英玻璃蒸馏器, 超纯水装置 5. 冰箱 6. 离心机7. 冷冻保存装置 8. 高压蒸汽消毒装置:电热干燥箱,pH计,天平 培养器具:1. 过滤除菌装置:Zeiss 滤器,抽滤式玻璃简易型滤器, 针头式加压塑料小滤器 2. 培养器皿:(1)溶液瓶(2)培养瓶(3)培养皿 (4)多孔培养板(5)离心管 3. 移液器 4.筛网:金属筛网(不锈钢网、铜网),尼龙筛网 (三)培养用液 ?水和平衡盐溶液(balanced salt solution, BSS) 水:离子交换水,蒸馏水 平衡盐溶液:主要成分:无机盐和葡萄糖 常用BSS: PBS ,Ringer Earle ,D-Hanks,Hanks ?培养液:1.天然培养液:1)血清:小牛血清,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 FBS),马血清,2)水解乳蛋白,3)胚胎渗出液 2.合成培养液:合成培养基的种类MEM,RPMI 1640,McCoy 5A,HAM F12等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核型分析完整版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 养与染色体核型分析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西南大学《细胞生物学自主实验》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核型分 析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物科学 年级班级:2010级5班 校区编码:北区 姓名:陈建坤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四日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核型分析 【摘要】: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它具有贮存和传递DNA、控制基因活动和调整基因重组的作用。本文着重介绍通过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核型分析,初步了解到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方法与人类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方法。该实验采用人工离体培养的方法,采集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在加有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刺激小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而进行有丝分裂)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72±2)恒温培养,秋水仙素处理、低渗和固定,获得大量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最后经过空气干燥法制片,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 【关键字】: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人工离体培养 一.引言: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它具有贮存和传递DNA、控制基因活动和调整基因重组的作用。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是将人的一个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在技术的基础上,按照染色体的大小和形态特征(主要根据着丝点位置),对染色体进行分组、排队和配对。这对于探索人类遗传病的发病机理,探讨动物和植物的起源,以及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直到上世纪50年代,科学家对染色体本身的细致深入研究才成为可能。染色体组型分析是细胞遗传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研究物种演化、分类以及染色体结构、形态与功能之间,人类G显带核型图谱关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1952年徐道觉用低渗法使细胞膨胀,使染色体充分分散开来。1956年,Tjio等用秋水仙素使细胞分裂固定在分裂中期,增加了细胞分裂相。之后,有科

脂肪细胞的基础知识

脂肪细胞的基础知识 脂肪细胞的生长全过程及其形态变化脂肪母细胞,是指能向脂肪细胞分化的ADSCs在激素、生物活性因子、寒冷等因素刺激下均能逐渐分化成为单能干细胞。它可保持着干细胞增殖活跃的特性,脂肪母细胞再进一步分化为前脂肪细胞,即通常人们所说的脂肪细胞前体。前脂肪细胞再经历细胞融合、接触抑制和克隆扩增等步骤启动向成熟脂肪细胞分化,并在胰岛素、地塞米松等诱导剂作用下完成向成熟脂肪细胞的分化。全过程可以表示为:多能干细胞——脂肪母细胞——前脂肪细胞——不成熟脂肪细胞——成熟脂肪细胞。生长期前脂肪细胞的形态与成纤维细胞相似,经诱导分化,其细胞骨架和细胞外基质发生变化,开始进入不成熟细胞向成熟细胞转变。细胞形态由成纤维细胞样逐渐趋于类圆或圆形,胞体逐渐增大,胞质中开始出现小脂滴,脂质开始累积,以后小脂滴增多并融合为较大的脂滴,可经油红“O”染色等方法于显微镜下显色,从而获得成熟脂肪细胞的形态特征。此时的细胞无分裂增殖能力,为脂肪细胞分化的终末阶段。 张高娜,梁正翠.动物脂肪细胞的研究进展[J].饲料工业,2009,30(2):42-44. 脂肪细胞由起源于中胚层的间充质干细胞逐步分化形成,按间充质干细胞→脂肪母细胞→前脂肪细胞→不成熟脂肪细胞→成熟脂肪细胞的过程发展。前脂肪细胞在多种转录因子调控下,激活脂肪组织相关基因,并在这些基因的顺序性调控下,经一系列复杂的步骤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 张艳.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分子事件[J].儿科药学杂志,2008,14(1):56-57.

间充质干细胞 概念: 不同文献中,分别命名为抽脂处理细胞(processed lipoaspirate cells, PLA),脂肪基质微管碎片细胞(stromal vascularfraction cells, SVF),脂肪组织源基质细胞(adipose-tissue derived stromal cells, ATSCs),脂肪源中胚层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odermal stem cells, ADMSCs)等。这些不一致的名称均指从脂肪组织中分离的、可在体外大量扩增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 李惠侠,屈长青. 脂肪组织源性干细胞研究进展[J]. 生理科学进展,2007,38(2) 脂肪细胞是由起源于中胚层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逐步分化、发育而来,MSC主要分布于脂肪组织和骨髓中。脂肪细胞不同发育阶段的两类细胞系为多能干细胞系和前体脂肪细胞系,前者为不定向的细胞系,能转变为稳定的脂肪细胞、肌细胞和软骨细胞,后者为定向的细胞系,是目前体外研究脂肪细胞分化应用最为广泛的细胞系。 庞卫军,李影. 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分子事件[J]. 细胞生物学杂志,2005,27: 497-500. 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tissu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DMSCs)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是一种 具有潜力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目前研究得比较多的是骨髓来源的MSCs,但骨髓中的间 充质干细胞数量很少(约占细胞总数的1/105),且存在取材困难等问题。MSCs广泛分布于 其他组织中,包括肌肉、血管、肝脏、胰腺和脂肪等。 ADMSCs表面有CD29、CD44、CD71、CD90、CD105/SH-2、SH-3、STRO-1等多 种抗原标志。 李冬艳,宇丽. 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分离方法的改进[J]. 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8(6). 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 Zuk等从脂肪组织中分离出了一种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它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形态相似,称之为脂肪干细胞(ADSCs),平均每300 ml脂肪组织可获得2×108~ 6×108个这样的细胞。ADSCs和MSCs具有相同的表现型,对CD29、CD44、CD71、 CD70、CD105/SH2和SH3为阳性反应,对CD31、CD34和CD45为阴性反应。此外, 它们还具有各自特征性的表达分化抗原:ADSCs具有特征性表达分化抗原CD49d,而MSCs具有特征性表达分化抗原CD106。 张高娜, 梁正翠. 动物脂肪细胞的研究进展[J]. 饲料工业,2009,30(2)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类具备干细胞特点的细胞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长期的活性和多系分化潜能。 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tissu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以其取材方便、来源丰富等多种优势逐渐取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 免疫表型:研究发现ADSCs主要表达CD13、CD44、CD73、CD90、CD105、CD106、CD166、CD29、CD49e和HLA-ABC,而不表达CD34、CD3、CD19、CD45、CD14、CD117、CD31、CD62L、CD95L和HLA-DR。这个结果和其他的MSCs几乎一致。但ADSCs与BMSCs也有差别:大部分BMSCs表达CD10,而表达CD10的ADSCs仅占5%~20%;几乎所有的ADSCs表达CD49f和CD54,而BMSCs极少表达。 周苏娜,张明鑫. 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及临床应用[J].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9,12(1). 不同细胞的表面标志是不同的,脂肪干细胞的表面标记为:CD9、CD10、CD13、CD29、CD10、CD44、CD49e、CD49d、CD54、CD55、CD59、CD90、CD105、CD107、CD146、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制片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 人体的1ml 外周血中一般含有约1-3×106个小淋巴细胞,通常它们都处于间期的GO和G1期。在培养条件下给予药物刺激时,经过53-72小时可在培养物中获得大量的有丝分裂细胞,供染色体标本制备和分析之用。这种外周血培养方法是在1960年由Moorhead等所建立的。 人体外周血的形成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其中红细胞和血小板不能离体培养。血细胞中的小淋巴细胞处于间期的GO和G1期。在培养时给予药物刺激,可转变为淋巴细胞,随后进行有丝分裂。这样经过66-72小时短期培养、秋水仙素处理,低渗和固定,就可获得大量有丝分裂的细胞。这种微量全血培养技术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912年,Warfter 最先研究人类染色体。1923年,报道人类染色体的二倍体为48条。 细胞遗传学、组织培养技术为 人类染色体的研究提供了条件。 技术突破主要在于: (1)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和PHA的应用:PHA 是从菜豆种子中提取出来的,大量的PHA具有凝血作用。如果适合,可刺激细胞转为母细胞,从而进行有丝分裂。 (2)秋水仙素的应用:秋水仙素可阻断纺缍体截止于中期,使染色体个体大,结构清晰,缩短适度,细胞质粘度降低。 (3)低渗处理(水或0.075mlKcl)使红细胞胀破,白细胞胀大,染色体空间变大,易伸展,便于观察。 1956年,J.H.Tjio A.Levan 培养人胚胎组织细胞,计数人体细胞染色体数为46条。1960年,Moorhead建立人体外周血培养技术,使染色体的研究跃进一步。1968年,T.U. Casperssan 提出染色体显带技术。 实验试剂 RPMI1640培养基,植物血凝素(PHA),小牛血清,肝素,双抗,秋水仙素,低渗液:0.075Mol/L Kcl,卡诺氏固定液,Giemsa染色液,0.1Mol/L 磷酸缓冲液(pH7.4-7.6)等。 磷酸缓冲液的配制 0.1Mol/L 磷酸缓冲液(pH7.4-7.6): A:Na2HPO4?12H2O 28.8克B:Na2HPO4?7H2O 2.164克 KH2PO4 2.67克NaH2PO4?2H2O 0.3克 溶解于1000 ml双蒸水中溶解于1000 ml双蒸水中 实验设备 2ml灭菌注射器,离心机,电子天平,恒温培养箱,除菌滤器,显微镜,酒精灯,载玻片等。实验材料 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

诱导分化成熟脂肪细胞方案

诱导分化成熟脂肪细胞 方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Sigma的试剂:IBMX(Sigma I-7018) Dexamethasone (Sigma D-4902) Insulin (Bovine; Sigma I-5500) gibco血清:小牛血清 (GibcoBRL-Cat#16170-078/Lot #1060198) 胎牛血清(GibcoBRL-Cat# 10437-028/Lot # 1026566) 培养基DMEM;(GibcoBRL-Cat# 11965-084) MEM Sodium Pyruvate (100mM; GibcoBRL Cat#11360-070) Pen/Strep/Glutamine (100x P/S/G; GibcoBRL Cat#10378-016) 一: 本次3T3-L1细胞共一25cm3培养瓶消化后传代分为2个10cm培养皿, 3天后每个10cm皿分别传代3个10cm皿。共6个10cm皿,将其中5个皿细胞冻存于-80°,将一个10cm皿中3t3-l1细胞分别接种于一个6孔板一个12孔板其中4孔和2个10cm皿,待2个10cm皿中细胞铺满90%后消化冻存于-80。 二:6孔板和12孔板4孔即将用于分化。两者均在细胞铺满90%左右接触抑制2d开始加诱导剂,诱导方案严格按照之前计划的施行,诱导剂①培养2d后换为诱导剂②培养2d,后换诱导剂③培养,以后每48h换液,均采用诱导剂③,8天左右即可看到脂滴,此次整个诱导过程共用14天,出脂滴后继续48h换液,目的主要是获得更多的脂肪细胞。 三:3t3-l1诱导分化过程整体较为顺利,之前考虑到的诸如细胞可能贴壁不牢,易漂浮的情况基本未出现(漂浮很少),诱导剂配置过程中由于剂量极低,担心的浓度不准问题,后证明对分化影响不是很大。 一、诱导液配制 1、4,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溶液(IBMX)配制。分子量222,几乎不溶于水,现配现用,过滤除菌。100×母液(50mmol/L): IBMX+940ul超纯水+60ul 1mol/L KOH。每毫升培养基加10ul IBMX.

实验七+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

实验五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 一、实验原理 外周血液中的小淋巴细胞,几乎都处在G1期(或Go期),一般情况下是不再分裂的,在培养液中加入植物凝血素(PAH) 时,这种小淋巴细胞受刺激转化成为淋巴母细胞,随后进入有丝分裂。这样经过短期培养,秋水仙素的处理,低渗和固定,就可获得大量的有丝分裂细胞。本方法已为临床医学、病毒学,药理学、遗传毒理学等方面广泛应用。 二、实验目的 掌握人体微量血液体外培养、制备染色体标本的方法。 三、实验材料 人的外周血。 四、实验器具和药品 1.用具: 2毫升灭菌注射器,离心管,吸管,试管架,量筒,培养瓶,试剂瓶,酒精灯,烧杯,载玻片,切片盒,天平,离心机,恒温培养箱,显微镜。 2.器皿的清洗和消毒 玻璃器皿在使用前,均应用肥皂水洗刷,清水冲净,烘干后浸泡在洗液中至少2h,再用流水冲洗,烘干待消毒。 将已洗净、烘干的玻璃器皿装入铝盒或用纸包装,放入干燥消毒箱内;150℃1h。 隔离衣、口罩。橡皮塞,注射用针筒等则用高温高压消毒(15磅15min)。 3.药品 (1) RPMI“1640”培养基:称取“1640”粉末10.5克,用1000ml的双蒸水溶解,如溶液出现混浊或难以溶解时,可用干冰或CO2气体处理,如pH值降至6.0时,则可溶解而透明。每1000ml溶液加NaHCO, 1.0-1.2g,以干冰或CO2气体校正pH至7.0-7.2。立即以5号或6号细菌漏斗过滤灭菌,分装待用。 (2) 肝素:作为抗凝剂使用。称取该粉末160mg(每mg含126U),用40ml的生理盐水溶解,此溶液的浓度为每ml 500U。高压消毒8磅15min。 (3) 秋水仙素:作为有丝分裂的阻止剂,它能改变细胞质的粘度;抑制细胞分裂时纺锤体形成,使细胞分裂停留在中期。称取秋水仙素4mg,用100ml生理盐水溶解,用6号细菌漏斗过滤,然后放入冰箱4℃保存。使用时用1ml注射器吸取该溶液0。05-0.1ml加入5ml的培养物中,其最终浓度为0.4—0.8ug/ml。 (4) 植物凝血素(PHA):是淋巴细胞有丝分裂刺激剂。提取PHA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比较简单,直接用四季豆的浸出液;另一种较复杂,最后制品为粉末。如用之得当,二种方法均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盐水浸取法:最好用皮色四季豆,但其它颜色如红斑色、黑色.黄色,白色的四季豆亦可。取豆子20g,用水洗净可能粘附在种子外面的化学药物。先在水中浸过夜(4℃),次日倒去水分,将豆子放入组织搅碎器内,加30ml生理盐水,开动搅碎器使之成为粘糊状,向搅碎器再加70ml生理盐水,混合均匀。置冰箱24h。然后以3000转/min离心15min,取上清液,用生理盐水稀释10倍,5号除菌滤斗过滤,分装小瓶,冰冻保存。

最新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精品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 间充质干细胞属于成体干细胞,广泛存在于骨髓、脂肪和脐带等组织,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的,供大家阅读查看。 大面积皮肤缺损、重度烧伤的传统修复方法-自体或异体皮肤移植,因存在免疫排斥和供区不足等缺陷而限制了广泛临床应用。近年来,干细胞相关机制及应用的研究为皮肤创伤的治疗带来了新突破。研究显示,间充质干细胞能维持皮肤稳态和促进皮肤创面修复,其机制包括促进细胞分化、免疫调节和分泌生长因子来促进创面再上皮化和血管形成[1-2].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umanadipose-derivedmesenchymalstemcells,hAD-SCs)是由Zuk等[3]首次从抽脂术脂肪中分离出的一类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细胞群,因其具有来源丰富、容易获取和扩增快等优点,是组织工程的理想种子细胞。本实验旨在提供一种有效的hADSCs体外分离培养方法,为以后临床细胞移植提供实验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成人腹部大网膜脂肪组织7例取自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产科剖宫产手术患者,年龄17~33岁,平均为26岁,健康状况良好,无系统性疾病。低/高糖DMEM、Ⅰ型胶原酶(Gibco公司),胎牛血清(Hyclone公司),鼠抗人单克隆抗体CD29-FITC、CD44-FITC、CD45-FITC、CD73-FITC、CD90-PE、CD105-PE、CD166-PE、HLA-DR-PE及其相应同型对照(eBio-sciences公司),地塞米松、抗坏血酸磷酸盐、β-甘油磷酸钠、吲哚美辛、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IBMX)、胰岛素(Sigma公司). 1.2方法 1.2.1hADSCs细胞分离培养产科无菌条件下取出腹部大网膜脂肪组织约 10ml,PBS清洗,剪碎,0.1%Ⅰ型胶原酶37℃消化45min,10%胎牛血清终止消化,离心,沉淀重悬,200目细胞筛过滤,再离心。加入完全培养液(含10%胎牛血清、1×双抗的低糖DMEM)重悬,以5×104/ml接种于6孔板,置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48h后首次换液,之后每周换液2次,待细胞生长至80%融合时,0.25%胰酶-0.02%EDTA消化传代。实验时用第3~9代细胞。 1.2.2细胞免疫表型检测取消化消化贴壁的第3代hADSCs,1000r/min离心5min,用PBS重悬分装于1.5ml的EP管中,每管100μl,细胞密度为105/ml,加入鼠抗人CD29、CD44、CD45、CD73、CD90、CD105、CD166E、HLA-DR等单克隆抗体及其同型对照。4℃避光孵育30min,PBS洗2次,加PBS300μl重悬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 1.2.3细胞生长曲线和倍增时间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第3、6和9代细胞,消化贴壁细胞,将细胞按5×103/孔接种于24孔板,分7组,每组3孔,置培养箱培养。每24h用台盼蓝计数一次,每次计3孔,取其平均数;连续计数7d,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制片实验原理

人体的1ml 外周血中一般含有约1-3×106个小淋巴细胞,通常它们都处于间期的GO和G1期。在培养条件下给予药物刺激时,经过53-72小时可在培养物中获得大量的有丝分裂细胞,供染色体标本制备和分析之用。这种外周血培养方法是在1960年由Moorhead 等所建立的。 人体外周血的形成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其中红细胞和血小板不能离体培养。血细胞中的小淋巴细胞处于间期的GO和G1期。在培养时给予药物刺激,可转变为淋巴细胞,随后进行有丝分裂。这样经过66-72小时短期培养、秋水仙素处理,低渗和固定,就可获得大量有丝分裂的细胞。这种微量全血培养技术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912年,Warfter 最先研究人类染色体。1923年,报道人类染色体的二倍体为48条。 细胞遗传学、组织培养技术为 人类染色体的研究提供了条件。 技术突破主要在于: (1)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和PHA的应用:PHA 是从菜豆种子中提取出来的,大量的PHA具有凝血作用。如果适合,可刺激细胞转为母细胞,从而进行有丝分裂。 (2)秋水仙素的应用:秋水仙素可阻断纺缍体截止于中期,使染色体个体大,结构清晰,缩短适度,细胞质粘度降低。 (3)低渗处理(水或0.075mlKcl)使红细胞胀破,白细胞胀大,染色体空间变大,易伸展,便于观察。 1956年,J.H.Tjio A.Levan 培养人胚胎组织细胞,计数人体细胞染色体数为46条。1960年,Moorhead建立人体外周血培养技术,使染色体的研究跃进一步。1968年,T.U. Casperssan提出染色体显带技术。 实验试剂 RPMI1640培养基,植物血凝素(PHA),小牛血清,肝素,双抗,秋水仙素,低渗液:0.075Mol/L Kcl,卡诺氏固定液,Giemsa染色液,0.1Mol/L 磷酸缓冲液(pH7.4-7.6)等。 磷酸缓冲液的配制 0.1Mol/L 磷酸缓冲液(pH7.4-7.6): A:Na2HPO4?12H2O 28.8克B:Na2HPO4?7H2O 2.164克 KH2PO4 2.67克NaH2PO4?2H2O 0.3克 溶解于1000 ml双蒸水中溶解于1000 ml双蒸水中 实验设备 2ml灭菌注射器,离心机,电子天平,恒温培养箱,除菌滤器,显微镜,酒精灯,载玻片等。

胚胎干细胞体外培养

胚胎干细胞体外培养 (一)胚胎干细胞的来源 目前胚胎干细胞的主要来源有:①囊胚的ICM及受精卵发育至桑葚胚之前的早期胚胎细胞;②从胚胎生殖嵴及肠系膜中分离原始生殖细胞PGCs后培养建系的胚胎生殖细胞(embryonic germ cells,EG细胞),也具有ESCs的特性,可以分化为各种类型的成熟细胞;③体细胞核转移(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plantation,SCNT)至去核卵母细胞后培育出来的全能细胞。其中囊胚的ICM最为常用。 (二)胚胎干细胞的分离 1.分离获取ESCs的时间:以既保证ESCs的全能性又要有足够的细胞数量为原则来确定ESCs分离获取的最佳时间。以ICM为ESCs来源时:小鼠取3~5天囊胚;猪取9~10天囊胚;羊取7~8天囊胚;牛取6~7天桑葚胚或早期囊胚;人取7~10天囊胚。以PGCs取ES细胞时:小鼠取1 2.5天胎儿生殖嵴;大鼠可取10.5天尿囊、中胚层组织块、12.5天背肠系膜或1 3.5~1 4.5天生殖嵴;牛取29~35天胎儿生殖嵴;人取35~63天的生殖嵴。 2.分离获取ESCs的方法:从PGCs分离ESCs的方法常为机械剪切与消化相结合法,即把采取的胚胎组织充分剪碎,采用EDTA、EDTA/胰酶消化。 从囊胚分离ICM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免疫外科学方法:体外培养的小鼠胚泡去除透明带后,经兔抗JCR小鼠脾脏细胞抗血清(抗H-26)作用30分钟,移至1∶6稀释的新鲜豚鼠血清中作用30分钟,Hank’s液冲洗,此时胚泡的滋养外胚层呈空泡状,用眼科手术刀挑去死了的滋养层细胞,留存ICM 细胞用于培养。这种方法利用囊胚腔对抗体的不通透性,通过抗体、补体结合对细胞的毒性杀伤作用,去除滋养层细胞,保留ICM细胞进行培养。 (2)组织培养法:在小鼠受精2.5天后切除卵巢,给予外源激素,使胚胎继续发育,但延缓着床,4~6天后,由子宫冲取胚泡进行培养。结果滋养层细胞生长并推开饲养层细胞,在培养皿底壁上铺展;而ICM细胞增殖,垂直向上生长,形成卵圆柱状结构,在显微镜下用细玻璃针挑出这种柱状结构,消化传代。Evans和Kaufman采用这种方法第一个建立了小鼠ESCs系。 (3)显微外科学方法:小鼠受精后3~4天,由子宫冲取胚泡,利用显微操作系统直接从胚泡中吸出ICM细胞进行培养。 由于免疫外科学方法需要特殊的试剂去除透明带和滋养层,易对内细胞群造成损伤,而显微外科学方法需要专门的仪器设备,且对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均难以推广应用。组织培养法将胚泡接种在饲养层上,模拟体内胚泡的着床,更接近自然发育过程,内细胞群增殖旺盛,较易获得胚胎干细胞样集落。 (三)胚胎干细胞的培养和建系 ESCs的分离培养和建系是其得以应用的前提。ESCs建系的原理是:将分离获取的ICM 或PGCs与饲养层共同培养,使之增殖而又保持其未分化状态,这样代代相传从而使ESCs

人脂肪干细胞(ADSCs)体外培养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a11698587.html, 人脂肪干细胞(ADSCs)体外培养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作者:徐巧瑜等 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12年第13期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与增殖能力的细胞,按其分化阶段不同分为胚胎干细胞与成体干细胞,目前对成体干细胞的研究较为广泛。人的脂肪干细胞(adipa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是来源于脂肪组织的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的能力,在适宜诱导条件下可以分化为成骨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等。自从2001年ZUK[1]首次通过吸脂术抽取脂肪组织悬液培养出多能干细胞,ADSCs因其取材方便,一次取材获取的细胞数量大,对供体创伤 小等优点已成为近年来种子细胞的研究热点。 1 ADSCs的获取 脂肪组织是人体中含量最丰富的组织,占正常体重的10%~29%[2]。它的存在主要有两种形式:棕色脂肪组织及白色脂肪组织。其中棕色脂肪组织仅在婴儿期发挥作用,而白色脂肪组织在人体起到储存及释放能量的调节器作用,主要分布在腹腔内的网膜、肠、肾周及臀部、大腿、腹部的皮下区域[3]。因此研究重点集中在白色脂肪组织。目前,ADSCs主要通过局部脂肪切除术及抽脂术后的脂肪组织中获取,但Vallee等[4]发现由抽脂术获得的脂肪有更好的成 脂潜力、重建三维脂肪替代物能力。供者的年龄也是影响ADSCs的因素。一般来说供者的年龄越小,细胞增生能力越好,反之亦然。然而,AustL等[5]却认为ADSCs的衰老与供体的体质指数呈负相关,而与年龄无关。取材部位不同,ADSCs数量凋亡倾向也不同。Schipper等[6]发现人前臂脂肪组织中含有更多的脂肪干细胞,而腹部的ADSCs不容易凋亡;腹部似乎比臀部或大腿更有利于获取ADSCs[7]。 2 ADSCs分离培养 2.1分离:目前常用的是酶消化法,将脂肪组织剪碎后采用胶原酶或胰酶消化、过滤离心后,使用含血清的培养基将沉淀重悬后接种于培养瓶中。沉淀物是多种细胞的混合物,又称为血管基质成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其中含有内皮细胞、周细胞、平滑肌细胞、前脂肪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及血液来源的细胞,常需传代来纯化。 2.2 培养:体外培养需要合适的生长条件,培养基的选择很重要。常用的培养基有DMEM、a-MEM、RPMI1640。Lee等[8]报道L-DMEM比a-MEM更适合培养ADSCs。Mischen等[9]研究表明低糖更有利于维持ADSC的多分化潜能,而培养液中的抗生素对ADSC 的细胞表型和分化能力无影响。Bunnell等[10]认为25%血清浓度可能使ADSC向脂肪细胞分化,而低氧低血清可增加ADSC凋亡。对于最优的糖浓度及血清浓度尚不明确。为了消除动物血清的使用带来的不良影响,部分文献开始介绍低人血清培养基或无血清培养基的使用。

细胞体外培养时为什么会贴到培养皿壁上

生物学通报2007年第42卷第9期细胞体外培养时为什么会贴到培养皿壁上 刘梅芳徐国恒‘(北京大学医学都生理系北京100083) 北京市第22中学的生物学教师陈珊问:动物细胞培养时为什么会出现贴壁现象? 答:第1。绝大部分细胞在机体内的环境下是与其他细胞或者细胞外基质结合的,不是孤立存在的。第2,细胞与细胞或者细胞外基质结合的物质基础以及在体外培养中贴壁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在体内,大部分细胞不是孤立存在的(血液中的细胞除外)。一般一种细胞具有一种特定的功能.不同种细胞有机组合在一起就构成能够完成较为完整的一项功能的器官。细胞之问,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结合在一起,这使得每一部分组织或者器官具有一定的外形及特定的功能。血液在体内是起运输作用的,不停地流动,要通过只有几个“m的毛细血管,所以血液中的细胞是单个存在的。否则就会发生血管阻塞。但是它们受到刺激.其表面与黏附有关的蛋白会被激活然后与其他细胞或细胞外基质结合.如血小板接触到破损内皮下的胶原被激活而黏附在局部,从而发挥止血的功能;如巨噬细胞可以将衰老的红细胞、血液中凋亡的中性粒细胞结合并将其吞噬,这些都应该是属于细胞之间的结合。另外有些研究表明细胞必须与其他的细胞发生联系才能够生存.如果没有其他细胞或者细胞外基质与之结合.此细胞就会发生凋亡,称为失巢凋亡。 细胞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的贴壁,首先并不是所有的细胞在体外培养的情况下都会贴壁,但大部分来自实体组织器官的细胞都会贴壁。贴壁的过程可能是这样的。细胞首先分泌细胞外基质,这种细胞外基质黏附在支持物的表面(培养瓶,培养皿的底面),然后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黏附因子与这些细胞外基质结合。所以细胞贴壁与否与细胞本身分泌细胞外基质的能力以及细胞本身表达的黏附分子的数量有关,也与培养皿壁的表面结构有关。 细胞贴壁的过程使形态发生很大变化.细胞变形运动是细胞内骨架本身和细胞外基质共同作用的结果。细胞为什么要贴壁,可以想象一下.密度大于培养基的细胞(绝大部分细胞)会沉在底面上,那么细胞要生存必定改善这个环境。分泌细胞外基质,然后很自然就贴附在底面上了,而悬浮细胞.如淋巴细胞由于重力原因沉在培养瓶的底面,但是并不贴附,这可能与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少,以及分泌的细胞外基质过少有关.有人研究用细胞外基质处理培养器皿的底面.即增加细胞外基质,可以使悬浮的淋巴细胞贴壁。另外悬浮生长的细胞系THP一1受到某些药物刺激之后也可以贴壁.这可能与细胞本身分泌的细胞外基质以及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表达增多有关。密度小于水的细胞,如脂肪细胞,漂浮在液面上。所以不可能贴在底面上.但是如果将培养液加满,那么细胞能够与培养瓶上面的壁接触同样可以贴壁。因此可以说,细胞贴壁是适应环境的一种反应。 (E—IIlail:xug@bjwLI.edu.cn) (BH) 欢迎订阅2008年《生物学教学》杂志 《生物学教学)杂志是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向国内外正式发行的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31一I009,c4.国际标准刊号:1004—7549。读者对象以中学生物学教师为主,兼顾高校和其他生物学工作者。主要栏目有:生物科学综述、国家课程标准与实验教材、现代教育论坛、教育教学研究、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信息技术、国外教育动态、考试与命题、实验教学、科技活动、教学参考、生物学科技信息、科学技术与社会、读者之窗等。另外,封面、封底刊登生物照片。 《生物学教学》杂志为80页,月刊,国际标准16K,2008年定价:7.00元,全年84元。国内订购:全国各地邮局,代号4—450。国外订购:中国国际图书贸易公司(北京399信箱,邮编:100044),代号:M5105。如果错过了邮局订购时间,可以与杂志社联系邮购。杂志社地址: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学教学》杂志社,邮编:200062.电话02l一62232225。电子信箱:swxiw@bio.ecnu.edu.cn。

体外培养细胞的种类和命名

体外培养细胞的种类和命名 体外培养细胞的名称,随培养细胞技术的发展和细胞种类的增多而演变。最早采用的名称为细胞株(Cell strain),以后又出现细胞系(Cell Line)一词,两者曾一度混用致概念不明确,导致文献中也很混乱。我国也曾有类似情况,在我国尚未制定出统一名词前,本书用的名词基本参考Schaeffer,W.I.(1979)和国内有关会议、以及国内外杂志常用名词为准。 (一)初代培养 初代培养又称原代培养,即直接从体内取出的细胞、组织和器官进行的第一次的培养物。一旦已进行传代培养(Subculture)的细胞,便不再称为初代培养,而改称为细胞系。 (二)细胞系 初代培养物开始第一次传代培养后的细胞,即称之为细胞系。如细胞系的生存期有限,则称之为有限细胞系(Finite Cell Line);已获无限繁殖能力能持续生存的细胞系,称连续细胞系或无限细胞系(Infinite Cell Line)。无限细胞系大多已发生异倍化,具异倍体核型,有的可能已成为恶性细胞,因此本质上已是发生转化的细胞系。无限细胞系有的只有永生性(或不死性),但仍保留接触抑制和无异体接种致癌性;有的不仅有永生性,异体接种也有致瘤性,说明已恶性化。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无限细胞系,在国内外文献中对这些名词的应用上也常不十分严格。为概念上的明确,本书中对有恶性的无限细胞系采用“恶性转化细胞系”一词表示可能更妥。而对那些只具永生性而无恶性的细胞系,则用无限细胞系或转化细胞系即可。当前流传的NIH3T3、Rat-1、10T1/2等均属这类细胞系。 由某一细胞系分离出来的、在性状上与原细胞系不同的细胞系,称该细胞系的亚系(Subline)。 (三)克隆细胞株 从一个经过生物学鉴定的细胞系用单细胞分离培养或通过筛选的方法,由单细胞增殖形成的细胞群,称细胞株。再由原细胞株进一步分离培养出与原株性状不同的细胞群,亦可称之为亚株(Substrain) (四)二倍体细胞 细胞群染色体数目具有与原供体二倍细胞染色体数相同或基本相同(2n细胞占75%或80%以上)的细胞群,称二倍体细胞培养。如仅数目相同,而核型不同的即染色体形态有改变者为假二倍体。二倍体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具有限生命期,故属有限细胞系。但随供体年龄和组织细胞的不同,二倍体细胞的寿命长短各异。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可传50代土10代,人胚肾只有8~10代,人胚神经胶质细胞15~30代;如从老龄个体取可传50则细胞生存期更短。由不同年龄供体取材建立的二倍体细胞系可供研究衰老之用。为保持二倍体细胞能长期被利用,一般在初代或2~5代即大量冻存作为原种(Stook Cells),用时再进行繁殖,用后再继续冻存,可供长期使用或延缓细胞的衰老。 (五)遗传缺陷细胞 从有先天遗传缺陷者取材(主要为成纤维细胞)培养的细胞,或用人工方法诱发突变的细胞,都属遗传缺欠细胞。这类细胞可能具有二倍体核型,也可呈异倍体。 (六)肿瘤细胞系或株 这是现有细胞系中最多的一类,我国已建细胞系主要为这类细胞。肿瘤细胞系多由癌瘤建成,多呈类上皮型细胞,常已传几十代或百代以上,并具有不死性和异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