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

【标要求】

1、了解“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知识梳理】

一、“革”践踏民主法制

1“革”原因:

内因:(主观上)①党内“左”倾错误的发展(根本原因),②毛泽东对形势的错误判断;③林彪、江青等野心家的推波助澜;(客观上)民主法制不健全

外因:(客观原因)60年代中期,我国周边局势趋于紧张,美国扩大侵略越南的战争;中苏关系恶化,这些事都使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在党内外开展了“反修防修”运动。

2破坏表现:

①大批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学者,惨遭批斗、抄

家和残酷的人参迫害。其中新中国历史上的最大冤案是对国家主席刘少奇的迫害。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各项法律名存实亡

③“造反派”之间展开夺权斗争,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被夺权陷于瘫痪,社会秩序严重破坏

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无法实行。

二、法制制度走向健全

1.历史条:①党和人民吸取“革”教训,认识到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②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2.措施:①平反冤假错案;②1979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③制定了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一系列法律。

3.作用: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基础。

三、新时期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措施:

1.重建:恢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制度。

2.完善:①完善政治协商制度:1982年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呼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②重视民族区域

自治工作: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体现了国家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3.发展: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改变过去上级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制度。

【巩固反馈】

1.“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给党和国家带了建国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其发生的原因是()

①毛泽东对国内形势估计错误②党内出现一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③中共由于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环境中,习惯采用阶级斗争的方法处理党内意见分歧④权力过于集中,个人崇拜现象严重⑤党内长期以“左”倾思想的发展⑥林彪、江青等人的煽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①③④⑤D.①③④⑤⑥

2.出现“革”错误的根在于()A

A.对中国社会主义阶段主要矛盾的错误认识

B.关于主要矛盾的解决方式

.建国后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D.毛泽东的个人专断

3、“化大革命”带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训是()

A.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坚持集体领导B.要防止个人崇拜.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阶级斗争问题D.党的工作应该以经济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411797412.html,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作者:刘广忠 来源:《群众》2008年第07期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目标,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示范创建为手段。积极探索,不断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省先后涌现出12个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市、区)、15个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区(市)、23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一、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 为探索村民自治的发展路径。完善各项制度,进一步提升村民自治的水平。我省各地广泛开展了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示范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0年~1982年,村民自治组织的萌芽生长时期。1980年下半年,全省陆续出现了村民委员会的组织。1982年,新宪法颁布后。各地进行了村民委员会的试点。 第二阶段:1982年~1987年,村民委员会正式建立时期。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对建立村委会工作提出具体要求,1985年建立工作 基本完成。1987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颁布前,我省普遍建立了村民委员会。 第三阶段:1987年~1990年,村民自治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基本定型时期。1989年底,不少地方在试点的基础上开始依法选举村委会干部,促进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第四阶段:1990年以后,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和村民自治走向法制化与制度化时期。 我省探索开展了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率先推广了村委会选举和村代表会制度。1995年,民政 部表彰了全国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把示范活动推向高潮,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村民自治法律制度的建设。 二、健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体系

中华中学高中物理复习学案人教版必修1中华中学高中物理必修一复习学案直线运动直线运动

第一章直线运动 第1课时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知识回顾】 1?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而_______________ 的物体叫参考系。选取哪个物体作为参考系, 常常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研究地球上物体的运动,一般来说是取 _____________ 为参考系,对同一个运动,取不同的参考系,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 2.质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体简化为质点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 3 ?位移是描述__________ 的物理量。位移是矢量,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位移大小,有 向线段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路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程是标量,只有大小, 没有方向。 4?速度是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物理量。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又方向。 瞬时速度:对应 _________ 或__________ 的速度,简称速度。瞬时速度的方向为该时刻 质点的__________ 方向。 平均速度:定义式为,该式适用于运动;而平均速度公式V 当~V t 2 仅适用于_____ 运动。 5?加速度是描述_________________ 的物理量。定义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速度是矢量,方向和________________ 方向相同。质点做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取决于加 速度的_____ 和速度________ 的关系,与加速度的 __________ 无关。 【考点突破】 考点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只有质量而无形状、体积的点。它是一种理想模型,物体简化为质点的条件是物体的形状、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可以忽略。 考点2、时刻:表示时间坐标轴上的点即为时刻。例如几秒初,几秒末,几秒时。 时间:前后两时刻之差。时间坐标轴上用线段表示时间,例如,前几秒内、第几秒内。 考点3、位置:表示空间坐标的点; 位移:由起点指向终点的有向线段,位移是末位置与始位置之差,是矢量。

浅析当前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浅析当前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如何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我们党和政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通过分析当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对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标签:民主政治;问题;对策 20世纪最引人注目的政治变化莫过于民主政治的出现,这次民主化的作用将更加重要。人们基本达成了以下共识:民主政治作为人类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智慧结晶。纵观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断地发展民主政治并遏制独裁专制,是全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政治潮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也必须适应世界发展的大潮,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更要积极地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最终形成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发展道路。 自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政府领导人多次谈到民主。2005年10月19日,我国官方发表了《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被认为是“中国政府第一次以白皮书的形式系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经验”。在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专门阐述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1]。这些言论充分显示了我们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特别是在当前的社会转型,面对复杂的政治经济局势,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到现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伴随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也在逐步发展和完善。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人民代表地位的不断提高,人民代表选举范围的扩大,不再仅仅局限于举手表决等浅层次方面,而是更进一步地反映人民的心声。二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在农村,村民委员会的成立,村干部由村民直接提名,然后参加投票选举,选举过程采取全透明方式,选举结果当场宣布。三是党内民主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是党建工作的生命线。党内民主的不断扩大,符合民主政治建设的趋势[2]。四是我国的民主政治环境越来越开放自由,各种民主政治思想交锋交融,在不同层面促进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 世情、国情、党情的复杂性,特别是我国处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转型期,我国

(心得体会范文)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党在基层执政地位的基础。近几年来,____(省、市、区、县)顺应基层民主政治发展方向,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上探索出了切合实际、符合发展要求的新路子,效果十分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解决。 一、我县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及特点 (一)现状: 第一,深化选举的民主程度,更加深入地落实广大党员和群众的选择权。一是在群众性自治组织中全面推行“海推直选”。坚持把村委会、社区居委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的选举,作为基层民主政治改革的突破口来抓。早在____年,我县就在全省率先在宋河镇鲍河村村委会换届时推行“海推直选”,正式候选人由全体选民直接推荐产生,村委会成员由全体选民直接、差额选举产生。XX 年、XX年两次村委会换届,全面推行了“海推直选”。XX年,我县将村委会换届模式由农村向城镇社区进行延伸,在新市镇云杜社区进行了社区居委会成员“海推直选”试点。在____年2月份启动的第三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中,又全面推行了这一选举模式,顺利产生全县30个社区居委会新一届班子。“海推直选”这一选举模式的全面广泛深入的推进,使广大群众的选举权得到了充分的落实。二是在基层党组织中普遍进行“两推一选”。XX年8月,我县又在在杨集镇进行了以“两推一选”镇党委书记和镇党委其他成员为主要内容的“杨集选举”,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反响。以“杨集选举”为契机,乘势而上,分别在村党支

部、社区党组织及乡镇党委换届选举中全面推行“两推一选”,广大党员群众参与民主选举的权利得到了有效保障。三是在县直事业单位中试行领导班子成员“直选”。借鉴村、镇民主选举的成功经验,将民主选举向县直事业单位拓展。XX年4月,在县人民医院直接差额选举产生了院长、副院长。XX年年12月,又分别在县中医院、县实验中学进行行政领导“直选”。县直事业单位直选行政领导班子成员,实行了事业单位干部由委任制向选任制的突破,将我县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第二,创新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制度,更加规范地落实广大党员和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一是健全县委议事决策制度。制定出台了《中共____(省、市、区、县)委议事规则(试行)》,建立和完善了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及公示制度,重新确定了县委全委会、常委会的职责,对议事范围、议事程序、议事纪律等进行了规范。明确规定在干部任免、重点项目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内容时要进行票决。特别是在干部选拔任用中,试行县委常委会、全委会差额票决制。二是推行镇党委议事决策“两票制”。积极探索并推行了乡镇党委决策“两票制”,即在乡镇党委政府讨论决定重大事项时,先组织群众代表对决策事项投建议票,再根据建议票得票情况由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实行无记名投票表决。“两票制”决策的实施,提高了乡镇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XX年年以来,全县各乡镇先后对432项重大事项进行了“两票制”决策,仅基础设施项目就有80多次,解决困扰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260多件。三是试行镇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制定了《____(省、市、区、县)镇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行办法》,在杨集、永隆进行了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试点镇根据《办法》,对党代表定期进行培

民主政治建设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重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特点及意义。 自学导练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背景 (1)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2)中国共产党团结民主人士筹建新中国 2.形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时间:__________年9月,内容:通过了《_____________》; 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了首都、国旗、代国歌等。 (3)意义: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职能 (1)1954年以前,代行_____________职权。(2)1954年以后,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4.方针:1956年,中共提出“”的方针。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背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 2.召开: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3成果:制定通过《__________________》。 (1)内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宪法体现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大原则(2)意义:第一届人大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形成。为社会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目的:为了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概念: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民族自治区(县)和,由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3.概况:1947年,____________成立。后来,新中国共成立__个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县(旗)。 4作用: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愿望,实现了人民民主,也保证了民族平等和民族的团结。 问题探究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2.我国政府为什么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解疑精讲 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特征 1、在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中,根本的是共产党领导。在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中,共产党领导是基本前提,也是各民主党派的自觉选择。在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亲密合作,为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是我国政党制度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根本特点。 2、在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中,各民主党派是与共产党共同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这是因为我国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在政治目标和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这与西方多党制中以谋取执政地位为目的的反对党、在野党具有本质的不同。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与各民主党派作为亲密友党和参政党地位,决定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实质是团结合作。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挚友、诤友关系,是参政党与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亲密团结、合作共事的关系,而不是多党竞争、轮流执政、互为对手、彼此倾轧的势不两立关系。这与以竞争为特征的西方多党制政治体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是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显著特征。 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特点及意义 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①它规定的第一个原则是人民民主原则,而国家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②它的第二个原则是社会主义原则。社会主义原则集中表现为公有制原则。就社会阶段而言,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北京市高三物理二轮复习 力与直线运动教学案

知识点能力点回顾 复习策略: 直线运动有匀变速直线运动、有分段的变速运动,有先加速后减速,或先加速后匀速,或先减速后匀速的直线运动,这些运动形式在整个高中物理的力、电部分经常出现,熟记匀变速运动的公式是前提。 对于分段的变速运动,在电场中经常出现,这是因为电场的方向反向后,其中带电物体的加速度反向,出现周期性的、来回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这是高中的难点。 相对运动是运动学中的难点,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追及、相遇或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发生相对运动类的问题是高考的热点、重点和难点,由于理综试卷中物理部分需要考查的物理点较多,所以,这部分知识点一般不会单独命题,而与动力学(也包括电学)的知识一起命题,以增加考查的知识面。 通过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理解惯性概念,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理解质量是惯性的量度,会正确解释有关惯性现象,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中,培养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学习,培养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培养能从纷繁的现象中探求事物本质的科学态度和推理能力。 通过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力、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并能在惯性参考系中,运用运动学和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分析解决“运动和力”的两类基本问题。 通过学习牛顿第三定律,进一步理解物体间的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能区分平衡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会正确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有关现象。 通过学习牛顿定律,掌握解决超重和失重的知识。 灵活运用整体法和隔离法解决连结体问题。 恰当运用正交分解法解决物体受多力情况下的受力分析。 知识要求: 1. 力和直线运动的关系 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与速度共线时,物体将做直线运动。 (1)若F合=0,v0≠0,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2)若F合恒定且不为零,且与v0同向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关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思考

关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思考 [摘要] 党的十八大后,关于民主建设有了一些新的观点和举措。为了切实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努力构建美丽中国。需要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的对我国民主建设进行研究和思考。文章主要对民主政治的基本含义进行阐述,分析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十八大精神进行对策分析。 [关键词] 民主政治;实现途径;十八大 我国正处于一个从经济大发展到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仍有许多问题亟需解决,大力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才能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1]报告从民主的广度、深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使民主政治的发展科学化、制度化、科学化,保证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 一、民主政治的内涵 按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个政治范畴,是政治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我们要理解民主政治的基本内涵,首先需要理解政治和民主的本质。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社会现象,伴随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展开的活动,以及运用公共权力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其核心是国家权力的问题。[2]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表现为阶级与阶级之间为夺取权力的斗争。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被消灭以后,政治主要表现为调整社会各劳动阶

级、阶层之间及内部的关系,表现为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民主政治,是以全体社会成员为主体的自治管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国家政治生活最大限度地符合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和要求。 二、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民主制度不健全 60年来,我国的基本民主制度从无到有,不断完善和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和基层群众的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民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另一基本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民族区域和基础群众自治制度在中国民主政治的框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的民主自治制度主要由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社区自治和行业职工自治三大体系构成。[3]但有目前,我国民主制度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人大代表结构不合理,官员比例过多,代表提议难以执行,监督难落实;拥有社会财富多的代表过多,“人大代表老板化”,“选票金钱化”,人大代表的身份成为一些人捞取个人资本和实惠的“红色保护伞”、“护身符”。人大运作机制不完善,议事无辩论。代表选举形式化,候选人提名主要是组织推荐,代表选举变成人事安排,只有“举”,没有“选”。政治协商上,事前协商不够;民主监督力度不够。[4] (二)民主形式和基层民主建设滞后 社会主义民主归根结底是让人民当家作主,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3)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教学目标: 识记:刘少奇冤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制建设方针;人民代表制度的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全和发展;依法建国基本方略的确立。 理解:“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破坏给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保证;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应用:探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对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重点:“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 难点:“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 课前自主学习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革”发动的历史背景: (1)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党内指导思想上出现了错误,并越来越严重。 (2)毛泽东认为中央出现了,党和国家面临着复辟的危险。 (3) 、、康生一伙野心家,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2.民主法制的破坏: (1)“文革’’初期,民主法制的破坏。 (2)新中国最大冤案——冤案。 (3)“全面夺权”和民主法制全面破坏:社会秩序破坏、无法正常行使权力, 不能实行。 二、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1.背景:“文革”结束,党和人民意识到要保护民主,必须加强法制。 2.表现:(1)1978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法制建设方针。 (2)中共中央为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3)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④《》。

(4)立法方面形成以为核心的包括、、、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为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1.重新召开和。 2.完善政协制度: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方针。 3.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颁布施行的《》,明确规定: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加强基层民主:1998年九届人大常委会通过《》,推进农村民主制度建设。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 (1)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越来越严重。 (2)毛泽东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想通过“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3)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2.“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①冲击党政机关、学校、工厂和农村基层组织。②到处揪斗“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和“牛鬼蛇神”,残酷迫害党和国家各级领导人、文化科学教育界知名人士。③将国家主席刘少奇迫害致死,造成新中国历史上的最大冤案。 (2)1967年1月后,从中央到地方各党政部门遭到夺权风暴的袭击。 (3)党政机关陷于瘫痪,工厂、学校正常的生产学习停顿,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4)全国人大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人民代表已无法正常行使权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实行。 3.“文化大革命"性质分析 它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革”十年,我国民主法制被肆意践踏,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残酷迫害。经济上社会生产大幅度下降,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历史文化遗产遭到巨大破坏,国民素质下降,经济、科技水平同发达国家差距拉大。根本无任何积极作用可言,所以说它是一场内乱。

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

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率先发起了革命性变革,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席卷全国。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农户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亿万农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关注村中事务的管理,迫切希望用政治上的民主权利来保障经济上的自主权利。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广西罗城县、宜山县(现已改为宜州市)的一些乡村,村民群众自发选举建立了村民委员会。这一新生事物立即得到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与充分肯定。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要把“在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生活中逐步实现人民的直接民主”,作为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之一。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对发展基层民主的选择给予了进一步肯定,指出:“社会主义民主要扩展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各个企业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发展基层社会生活的群众自治。” 1982年12月修改《宪法》时,全国人大第一次把农民创造的“村

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这种组织形式写进了宪法,并明确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 此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对我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尤其是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深刻阐述,逐步明确了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路径和优先发展基层群众自治的要求。 党的十三大提出,要促进“基层民主生活的制度化”。 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切实发挥职工代表大会、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作用”。 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健全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政务和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党的十六大提出,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并明确把基层民主概括为农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三个方面。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四项重要制度之一,进一步提出要把发展基层民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编者:MAF 日期:2019.10 一、【课标要求】 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伟大的建设成就三目,讲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历程及取得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建设经历过严重的曲折,但在曲折发展中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积累了重要经验,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时已初步了解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文化大革命”,这一时期的伟大建设成就等历史事件的主要史实,有较好的知识储备。基于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本课要求学生将毛泽东置于1921-1976年的中国历史中去归纳分析其历史贡献,需要梳理较多的知识点,提升逻辑思辨能力。 四、【教学目标】 1.按照时间顺序,梳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史实。 2.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依据史料,概括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特点,归纳其主要经验教训,对此作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提炼这一时期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4.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教学重点:掌握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史实,理解其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教学难点】:感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主题 从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历史认识其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二)教学过程 导入 材料1 全会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

当前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

当前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十七大报告把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切实的民主权利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并要求把它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是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是党领导广大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举,它对促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村民自治; 党的领导; 法治建设 一、当前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农村民主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完善,民主政治生活日渐丰富,农民生活明显改善。但是当前我国农村民主建设中依然存在着大量制约民主发展的因素,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第一,民主的发展水平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民主化的程度、方式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制约了农民对民主的有序参与。农村中大部分青壮年农民长年累月在外务工,对本村(本地)公共事务知之甚少,这就使得他们难以正常行使民主监督权利。对他们而言,生计问题大于民主,他们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参与政治活动。有的因回家参与选举经济成本高,甚至放弃了选举权。另外,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也使”廉价贿选”有机可乘,在某些经济十分落后的地方,甚至花几块钱就能买到一张选票,”民主”荡然无存。[1] 第二,文化素质低和封建保守意识的影响。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与民主政治参与程度成正比,”政治能力随着教育水平和职业地位的升高而增长”。[2]目前,我国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文盲、半文盲者居多,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寥寥无几,严重制约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诚如列宁所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由于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农民的民主意识淡薄,对民主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因而也就无法正确履行自己的民主权利。此外,我国农民受封建皇权主义、”官民相对”等意识的影响根深蒂固,面对各种违法乱纪现象,虽然强烈不满,但多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息事宁人的态度或者干脆忍气吞声。 第三,民主参与的渠道欠畅通。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应有之义,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从实际情况看,在当前我国农村的许多地方,大部分农民除了享有民主选举的权利外,其它三个民主权利明显不足。这种情况在部分行政村合并后变得更加严重。目前,尽管各行政村都在积极推行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但由于受村民代表数量和推选方法及村务、财务公开质量和内容的局限,大多数村民还是不能直接地参与到重大村务的决策和管理工作中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村民的知

直线运动 精品学案

直线运动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和公式。 决一些简单的运动问题

休息某一个物体在做变速直线运动,已知它前一半路程的速度位6m/s,四、整理导学案,总结提升(用时

)出租车行驶的速度。 教学反思:液化 【学习目标】 1、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2、知道蒸发和沸腾统称为汽化现象,汽 化时吸热;与之相反的过程叫液化,液化时放热。3、知道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忆一忆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在液体 沸腾时液体温度

【要点1】液化 【想一想】水汽化变成水蒸气。那么,气态水究竟是如何变成液态水? 【做一做】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见书) 【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一学】(1)液化:物质由____变为____。例如:雾、露都是由水蒸气______形成的,壶嘴冒出的“白气”、冰棒冒的“白气”、口中呼出的“白气”等也都是水蒸气________形成的小水滴。(2)液化___热。液化与汽化的过程是相反的,既然液体汽化要吸热,那么气体液化就要放热。如冰箱的制冷剂在外面的冷凝器中由气态变为液态,发生液化,将从冰箱内吸收的热量释放出来,起到制冷的作用; 【试一试】为什么被1000C的水蒸气烫伤往往比1000C的水烫伤更为严重? 【做一做】演示乙醚汽化与液化的实验 (3)液化的两种方法: (1)降低温度。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被液化。 (2)压缩体积。在一定温度下,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如:液化石油气、氧气瓶 二、对学群学 三、展示与预设 四、整理导学案 1、知道蒸发和沸腾统称为汽化现象,汽化时吸热;与之相反的过程叫液化,液化时放热。 2、了解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学生出现的问题 五、达标测试 〖1〗坎儿井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庞大的地下灌溉工程,坎儿井的作用是 ( ) A.阻止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和渗漏 B.减少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和渗漏 C.减少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和沸腾 D.阻止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和沸腾 〖2〗某同学游泳时,在水中不觉得冷,而上岸后却觉得冷。 这是因为 ( ) A.人刚上岸,还没有适应岸上的环境。 B.人体的温度一部分传给了空气。 C.人体皮肤附近的水蒸气,液化时吸收热量。 D.人体皮肤上的水,蒸发时从人体吸收热量。

人教版必修一: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同步试题(含答案)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1.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 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化大革命”出现的原因 (1)思想上: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2)主观上:毛泽东错误地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 (3)客观上:林彪、江青等人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2.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1)践踏人权: ①大批党政各级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学者,惨遭批斗、抄家和残酷的人身迫害。 ②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造成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2)法律名存实亡: ①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一纸空文。 ②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了保障。 (3)社会秩序遭破坏: ①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都被夺权而陷于瘫痪。 ②许多地方发生武斗,工厂、学校正常的生产学习停顿下来。 (4)民主制度遭中断: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实行。 二、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1.背景 吸取“文革”的教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2.措施 (1)法制建设方针: ①时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②内容: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平反冤假错案:为刘少奇平反,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平反。 (3)加紧立法工作: ①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制定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法律。 3.成就 (1)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3)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1.制度建设 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政党建设 1982年,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3.民族工作 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4.基层民主 (1)依据:199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2)表现: ①改变干部任免制度,推进农村民主制度建设。 ②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 ③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如“海选”制度。 1.据不完全统计,从1966年6月至10月初,全国红卫兵收缴的现金、存款和公债券达428亿元,黄金118.8万余两、古董1 000多万件,挖出所谓“阶级敌人”1.66万余人,破获“反革命”案1 700余宗,从城区赶走“牛鬼蛇神”3 900多万人。红卫兵抄家时,还私自批斗、抓人,甚至私设公堂、滥施酷刑、打人致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与法制遭到野蛮践踏,国家民主政治严重倒退。 2.1980年8月下旬,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你认为该怎样回答? 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谈如何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谈如何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是增强基层政权和自治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手段。必须全面推进村民自治,把村民自治事业不断推向深入,从而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取得实效。 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政策不透明,缺少村民对话平台。目前对涉及到农民自身利益的政策、文件在农村基层贯彻的面不广,普遍存在着不具体、不透明的现象,出台的政策不能通过村级组织深入宣传到户,村民知之甚少。由于群众对政策的不了解,加之有些村干部对政策一知半解,使有关政策得不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2.制度"不贴肉",缺乏村民参与基础。村级制度建设中存在两个缺陷:一是缺乏针对性。村里按照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的制度不加区别直接套用,而不是根据本村实际或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制定制度。二是缺乏群众性。制定的村民自治章程与村规民约缺少村民的参与,缺乏群众基础,所以它在贯彻实施中就得不到村民的认同,执行不力,约束力极差。 3.公开重形式,欠缺村民关注之事。虽然各村公开的内容、格式、时间、要求,都按照统一布置的表式进行了公布,但在公开的内容上还缺少三个方面:一是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政策文件;二是涉及农民利益的重大问题以及群众关心的事项;三是经村民(社员)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 二、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几点思考 1、依法推进基层事务公开,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要突出人、财、物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内容,逐项逐笔公布。公开做到“实打实”。公开要“硬碰硬”。不避重就轻、避实就虚。公开要“及时”。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做到随时公开。不仅要公开结果,还要公开事情的原因和过程。 2、依法规范民主决策,切实保障基层群众的决策权。村、社区的重要事项,要实行民主决策,依法办事,把过去的“为民作主”变成“由民作主”。社区和村的民主决策基本组织形式是居民、村民会议和居民、村民代表会议;要完善议事规则。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按照决策程序讨论决定。未经法定程序,任何组织或个人擅自在重大事项方面做出的决定,均为无效;造成损失的,由责任人自行承担。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人民版(精汇教案)

人民版高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课堂设计理念: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尽情展示自我,积极体验感悟。加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情境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加深感悟。同时,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的疑问和思考空间,以促使学生继续进行课后的探究拓展。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课本剧的表演展示一个资本家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命运,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通过观看得出几点信息: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曲折的,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许多,包括:战争、人民的支持、政府的政策、自身的力量等等。教师通过材料的出示,引导学生解答材料加深对影响民族工业发展因素的理解。也影射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走过“短暂春天”,进入“发展较快”时期,在抗战中又受到“沉重打击”,国民党统治后期又陷入困境,“日益萎缩”。 教学过程侧重培养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以适应新课改和高考对“新情境”的解读,同时打乱教材的编年体顺序,侧重归纳影响民族工业的因素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学会如何学习,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能力要求的领悟。 由于本节课定为研讨探究课,因此不按传统教学方式与顺序的教学方法必然引起争议,这是意料中的。 二、教材分析 本课原本订为是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的第二课内容,上承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起步后发展曲折,从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得出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中求发展。本课教材内容线索清晰,按时间顺序划分民国年间民族工业发展的三个阶段:一、民国初年的兴办实业潮;二、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三、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但后来感觉到把前面的一部分割裂开来有些缺乏完整性,因之把课题改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比较符合整个发展过程。 三、学情分析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1)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人民代表大会真正成为有权威的国家权力机关;(2)在各级领导机关中加强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反对和纠正个人专断现象;(3)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改变权力过分集中、领导人兼职过多、党政不分和以党代政的状况,发挥政权机关的作用;(4)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改革干部制度;(5)保障少数民族的民族自治权利等等。(6)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中共领导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 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中明确指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则。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进程中,只有坚持这三者的有机统一,才能保证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坚持正确方向,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在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挥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坚持这一特点和优势,是亿万中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生活,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 ——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目的,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必要条件。 ——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尊严。中国人民争取民主,从一开始就与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尊严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失去了国家主权、不能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尊严这一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中国人民已经取得的民主成果就会丧失。 ——符合渐进有序发展的客观规律。党和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不断研究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和创造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机制新方式,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直线运动教学设计教案

三、直线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探究点及教学要求 (1)通过事例及探究,认识直线运动的两种类型及规律: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公式和物理意义。 (3)知道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能举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2、能力训练点及要求 (1)通过组织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特点。 (2)利用生活中具体事例让学生切身体验,学会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3、价值观渗透点及要求 (1)能乐于参与探究活动并体验发现规律的乐趣。 (2)尝试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真正达到学有所为,学有所用。 重点、难点 1、重点: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概念、公式。 2、难点: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理解 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准备:学案、自制课件、玻璃管、彩色橡皮筋、刻度尺、秒表等。 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播放课件flash动画:龟兔赛跑。 请一位同学同时进行解说。 师:究竟谁更快? 师:要知道它的答案我们首先研究最简单的运动——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有什么规律?二、合作探究 1.匀速直线运动 活动:探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 演示:将内径1cm,长约50cm 的玻璃管内灌满水,内封有一小气泡,翻转后竖直放置。观察:将玻璃管竖直放置,使气泡由管底竖直上升,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 提出问题: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有什么规律? 提出猜想:--------- 小组讨论:如何验证猜想? (屏显)如何测出气泡通过10cm、20cm、30cm和40cm所用的时间? 需要哪些器材?测量物理量?实验方案? 如何设计表格,并画在学案上。

小组交流:------ 适时引导: 师:1、为了便于对路程和时间进行读数,可采取什么方法? 2、标记的起点最好离管底稍远一些。 3、秒表测时间之前,让管中气泡运动几次,对其运动快慢情况有一定认识,以便更准确地测量运动时间。 4、为了便于观察,可采取什么方法? 做一做:按照方案动手做一做并把测量数据填入表中,计算出相关的速度。 小组讨论:气泡在上升过程中,运动规律如何? 小组交流:气泡在上升一段路程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_ 比例,运动速度可以看做 是 的。 画 一 画:根据实验数据作出s —t 图、v —t 图。 交流论证:这种运动的特点? (板 书) 1、匀速直线运动: (1)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师:你能举出一些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例子吗? 生:在平直轨道上行驶的火车;空中匀速下落的雨滴;站在商场自动扶梯上的顾客--------。 2、变速直线运动 演示课件:中国跨栏名将刘翔2004年在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创造了110m 跨栏的奥运会记录时 的情景,并附有刘翔通过不同距离所用的时间表:如下 想一想:刘翔在这110 m 的运动过程中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吗? 生 :不是。 议一议:为什么刘翔在这110 m 的运动过程中不是匀速直线运动呢?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110m 的运动过程中,哪个路程段的速度最大?哪个最小?有没有哪段路程中速度相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