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濂溪祠的兴废

周濂溪祠的兴废
周濂溪祠的兴废

周濂溪祠的兴废

漳州庙观之多,可谓漫山遍野,而儒家祠堂则寥若晨星。幸好,靖城尚存一座小小的周濂溪祠。

九龙江西来,至尚寨村镜山与磨山之间,触?f岩先分后合,砥柱中流者为宝珠岩。明洪武二十九年,由本地士绅黄仁义等首倡,建周濂溪祠于岩上(同祀有其再传弟子朱熹),立社学。周濂溪指宋代理学开山祖周敦颐,曾于庐山莲花峰讲学,峰前有清溪,因取家乡之濂溪名之,后人遂称其为“濂溪先生”。大概宝珠岩形胜似濂溪,故士绅筑祠并倡社学于此。

周氏首创宇亩生成图式“太极”,并著《太极图》、《太极图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大事。现在知之者不多,但提起他的《爱莲说》,许多人都耳熟能详。文曰: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番。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从此,“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便成了清?{品格的符号。他还有一首诗曰:

“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故人

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

濂溪先生这么说也这么做,一生寡欲而安于清贫。一回,友人去探病,“视其家,服御之物止一敝箧,钱不满百。”这种官,今人怕要疑为外星人了。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濂溪祠四废四兴,靠的不是他那淡泊名利品格的感召力,反而是“宝珠瑞气多,七子五登科”,能助人取功名的“佳话”。据清人戴京章《重修周濂溪祠碑记》载,自立祠后,此地历代多中举者,后来“岁远祠颓,居民竟取山石,由是科名顿减。”乡里于是忙重修此祠。至今,该祠每逢高考之时,便热闹起来,不亚寺庙。多年来,我们下死命整旧传统、旧道德,其中最见效的莫过批知识分子的“清高”。现在好了,大伙儿都不再犯傻了,或投笔从商,或弃学从政,真正地“吾从众”了。当然,也就不再狂妄地以“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自居了。

好消息是:现在又提倡“国学”了,听说孔子学院都办到华盛顿了。国内呢,寺观、孔庙、大宅院什么的都“修旧如旧”了。而且更令人振奋的是:兔头、鼠头等国宝也纷纷从海外购回。顺便说一句,“修旧如旧”有力地振兴了旅游业,?[人如织。

不够好的消息是:“修旧如旧”还略微有点小小的不足,“金身”是重塑了,可其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比如舍身求法、安贫乐道的精神),却未必重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庙观祠堂的灵魂还在于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譬如这座周濂溪祠,兴建之初,是为了倡周、程、朱奠定的“道统”,故其旁建“道源亭”以明之,其麓立学社以实之。其灵魂乃在办教育,兴道德。后人兴祠而废学社,只凭一付猪肘几柱香,就想求“功名富贵”,岂不是买椟而还其珠耶?哀哉宝珠岩!

道和酒与老子太清道和文化

道和酒与老子太清道和文化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哲学家,他以九流百家之祖的姿态在春秋末年就建立了一套完整而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当时的水平就已经登峰造极。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几乎涉及 日后各类思想派别,以及各学派对一切重 大思想问题的思考与判断。龟衔甘露争先 到,凤吸醴泉随后来。投在太清仙酒瓮, 道人日饮两三杯。这是宋代诗人谢枋得对 太清酒的诠释。尽管是淡淡谈及《道德经》 中的一句话,但却透露着人的从容心态和 坚定信心。其实,老子的哲学不仅中国引 用,在国际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史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老子以自酿太清酒待之,孔子醉,谓弟子曰:惟酒无量,不及乱。事实上,儒家鼻祖孔子和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相遇,不仅是儒道两种思想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也成就了我国思想文化史上空前绝后的一大盛事。二人以太清酒为媒,成就儒道交融佳话,也使太清酒成为了中华文化圣酒。 有史以来,我们的先人依河而居,种黍为生,以酿酒为乐。1997年,在河南鹿邑太清宫发掘的“长子口”商周墓中,出土的两件商朝青铜器里仍盛有美酒,历经3000多年,尚存酒香。由此可见鹿邑酿酒历史之久远。而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子更是深得酿酒之法,在担任周

守藏室之史之余,奉周天子之命,为周王室酿造美酒,祭天地鬼神,佑万民之福。并被周天子特许,以道号“太清”为酒名。至今,当时的都城洛阳仍留有老子酿酒炼丹的遗址。《史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太清宫镇)人也,姓李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是当时德高望重、博学多才的知名学者。尤其是他所管理的文物典籍,更是国家秘藏的文物珍宝。老子所著《道德经》被公认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哲学史上的奇葩。同样,老子独创的太清酒,至今依然被世代传承,经久不衰。 据史料记载,太清酒是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化名酒之一,始于春秋,盛于唐宋,有汉以来,一直是宫廷贡酒。她以老子的道教文化为底蕴,融会于漫长的历史熏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滋养了太清酒高贵的品质。周王朝分崩离析后,老子骑一头青牛,开始云游四方,并将自己酿造太清酒的的秘方传于民间,以使酒这个“万药之方(李时珍《本草纲目》)”,造福后世。 鹿邑酿酒的历史已经3000多年了,只有老子的故里才能酿出这纯正的太清美酒。老子也只有喝了太清酒才能称其为老子,才能受到孔子的礼拜,才能写出《道德经》那样的宏文。太清酒是深奥的,有着哲学的意味,它使老子能够远望、沉思,而后远远地出行,让自己的身体不再属于鹿邑,也不再属于河南,而属于中国,属于世界。《庄子·天运》篇说:“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礼记·曾子问》中记曾子和子夏向孔子问丧礼,孔子的答话几次说

修练分级

修炼图表: ? ??? ∏∏?〓〓 △△△?▲▲▲ ????????? ☆☆☆☆☆?★★★★★ ※※※※※※?≌≌≌≌≌≌ ∝∝∝∝∝∝∝?¤¤¤¤¤¤¤∞∞∞∞∞∞∞∞?∈∈∈∈∈∈∈∈∈≯≯≯≯≯≯≯≯≯?≮≮≮≮≮≮≮≮≮ 炎黄宇宙 炎黄宇宙克制魔幻宇宙。 凡胎:凡人之体,境界随修行之法而变,但无论修练之法如何更改都离不开练精化气,练气合神,炼神还虚三步,修道之人亦只有将精气神练至人体极致才能冲破凡关,进入下一境界。可用手段均以驱神役鬼之术,武术为主。 纯阳:脱去凡胎仙胎自成,此境为真正步入修道殿堂的第一步,寿元五百,其身死而不堕轮回,可化为鬼仙继续修练,亦可重入母胎中,再世修行。精通御气之道,驱神役鬼之术已经渐渐不再使用,可用低级别的一些法术,武术也具备种种神奇之处。 合道:身与道合,天人一体,一举一动皆有天威,不但能调动万物之力为己所用,更能凝空飞行,寿元一千年,大成之后,更能得天召,脱肉身而举霞飞升,在仙界中凝聚大罗仙体,成为(大罗)金仙中人。 破虚:修道者在凡界合道大成后,因某种原因而停留于凡界继续修练,为求依靠自身之力粉碎虚空飞升仙界,自身之体脱变成比大罗仙体更高一层的大罗道体,此乃仙中精者。但由于修道者是逆天而为,破虚境更是触犯到天道底线,因而出现天劫,天劫共有九大劫,每一小境对应一大劫,而每一大劫又有九小劫,共计九九八十一劫,天劫之下神鬼皆逼,唯修道之人破之,破不去即灰飞烟灭,从此世间不存痕迹,度过即成为仙中精者,强横无敌。其寿元为世间最大的五千年。(即无论什么生命亦只有五千年!) 破虚九劫:九宫劫→八卦劫→七星劫→六合劫→五行劫→四象劫→三才劫→两仪劫→生死劫大罗:又名大罗金仙境,其体已不存在宇宙之中,其形不再万物之内,其居大罗仙境之中(又名大罗天),不老不死永生不灭,仙境极乐无忧愁,混沌闭时逼世,混沌开时出劫度人。 太极:传说中的境界,据说混沌开开合合无数元会,只诞生过六位。分别是玉清元始天尊盘古,上清灵宝天尊通天,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神州之母娲皇女娲,如来佛祖释迦牟尼世尊,天主耶和华?阿罗诃。 无极:其境界只记载在大道之中,不知其容,不明其意,甚至不被承认。 虚无:为修道者最后一境,最终之境,极致之境,但是否存在一直是个问题 破虚九劫

道教经典孙思邈-存神炼气铭和孙真人摄养论

存神炼气铭 唐·思邈孙真人述 夫身为神气之窟宅,神气若存,身康力健,神气若散,身乃死焉。若欲存身,先安神气,即气为神母,神为气子,神气若俱,长生不死。若欲安神,须炼元气,在身内,神安气海,气海充盈,心安神定,定若不散,身心凝静,静至定俱,身存年永。常住道源,自然成圣。气通神境,神通慧命,命住身存,合于真性,日月齐龄,道成究竟。依铭炼气,欲学此术,先须绝粒,安心气海,存神丹田,摄心静虑,气海若具,自然饱矣。专心修者,百日小成,三年大成。初入五时,后通七候,神灵变化,出没自在,峭壁千里,去住无碍。气若不散,即气海充盈,神静丹田,身心永固,自然回颜驻色,变体成仙,隐显自由,通灵百变,名曰度世,号日真人,天地齐年,日月同寿。此法不服气,不咽津,不辛苦,要吃但吃,须休即休,自在自由,无阻无碍,五时七候,入胎定观。夫学道之人,入有五时: 第一时,心动多静少,思绿万境,取舍无常,忌虑度量,犹如野马,常人心也。 第二时,心静少动多,摄动入静,心多散逸,难可制伏,摄之勤策,追道之始。 第三时,心动静相半,心静似摄,心常静散相半,用心勤策,渐见调熟。 第四时,心静多动少,摄心渐熟,动即摄之,专注一境,失而遽得。 第五时,心一向纯静,有事无事,触亦不动,田摄心熟,坚散准定,从此已后,处显而入七候,任运自得,非关作矣。 第一候,宿疾并销,身轻心畅,停心人内,神静气安,四大适然,六情沉寂,心安悬境,抱一守中,喜悦日新,名为得道。 第二候,超过常限,色返童颜,形悦心安,通灵彻视,移居别郡,拣地而安,邻里知人,勿令旧识。 第三候,延年千载,名日仙人。游诸名山,飞行自在,青童侍卫,玉女歌扬,腾蹑烟霞,绿云捧足。 第四候,炼身成气,气绕身光,名曰真人,存亡自在,光明自照,昼夜常明,游诸洞宫,诸仙侍立。 第五候,炼气为神,名日神人。变通自在,作用无穷,力动乾坤,移山竭海。 第六候,炼神合色,名曰至人。神既通灵,色形不定,对机施化,应物现形。 第七候,身超物外,迥出常伦。大道玉皇,共居灵境,圣贤集会,弘演至真,造化通灵,物无不达,修行至此,方到道源。万行休停,名日究竟。 今时之人,学道日浅,曾无一候,何得通灵?理守愚情,保持秽质,四时迁运,形妄色衰,体谢归空,称为得道,谬矣!此胎息定观,是留神驻形之道术,在口诀不书于文,有德至人方遇此法,细详留意,必获无疑。贤达

存神炼气铭——孙思邈

存神炼气铭 存神炼气铭夫身为神气之窟宅,神气若存,身康力健;神气若散,身乃死焉。若欲存身,先安神气;即气为神母,神为气子。神气若俱,长生不死。若欲安神,须炼元气。气在身内,神安气海。气海充盈,心安神定。定若不散,身心凝静。静至定俱,身存年永。常住道源,自然成圣。气通神境,神通慧命。命住身存。合于真性。日月齐龄,道成究竟。依铭炼气。欲学此术,生须绝粒。安心气海,存神丹田。摄心静虑,气海若俱,自然饱矣。专心修者,百日小成,三年大成。初入五时,后通七候。神灵变化,出没自在。峭壁千里,去往无碍。气若不散,即气海充盈,神静丹田,身心永固。自然回颜驻色,变体成仙,隐显自由,通灵百变,名曰度世,号曰真人。天地齐年,日月同寿。此法不服气,不咽津,不辛苦。要吃但吃,须休即休。自在自由,无阻无碍。五时七候,入胎定观。夫学道之人,入有五时: 第一时,心动多静少。思缘万境,取舍无常,忌虑度量,犹如野马,常人心也。第二时,心静少动多。摄动入静,心多散逸,难可制伏,摄之勤策,追道之始第三时,心动静相伴。心静似摄,心常静散相伴,用心勤策,渐见调熟。 第四时,心静多动少。摄心渐熟,动即摄之,专注一境,失而遽得。 第五时,心一向纯静。有事无事,触亦不动。田摄心熟,坚散准定。从此已后,处显而入七候。任运自得,非关作矣。 第一候,宿疾并销,身轻心畅。停心入内,神静气安。四大适然,六情沉寂。心安悬境,抱一守中。喜悦日新,名为得道。 第二候,超过常限,色返童颜。形悦心安,通灵彻视。移居别郡,拣地而安。邻里知人,勿令旧识。 第三候,延年千载,名曰仙人。游诸名山,飞行自在。青童侍卫,玉女歌扬。腾蹑烟霞,绿云捧足。 第四候,练身成气,气绕身光。名曰真人,存亡自在。光明自照,昼夜常明。游诸洞宫,诸仙侍立。 第五候,练气为神,名曰神人。变通自在,作用无穷。力动乾坤,移山竭海。第六候,炼神合色,名曰至人。神既通灵,色形不定。对机施化,应物现形。 第七候,身超屋外,迥出常伦。大道玉皇,共居灵境。对贤集会,弘演至真。造化通灵,物无不达。修行至此,方到道源。万行休停,名曰究竟。今时之人,学道日浅,曾无一候,何得通灵?理守遇情,保持秽质。四时迁运,形妄色衰。体谢归空,称为得道谬矣。此胎息定观,是留神驻形之道。术在口诀,不书于文。有德至人,方遇此法。细详留意,必获无疑。贤达之人,逢斯圣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