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水文地质图样本

读水文地质图样本
读水文地质图样本

1.2.2气象与水文

矿区属温湿多雨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降雨量充沛,是本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每年3-8月为雨季,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5%左右,其中3-5月份多为梅雨季节,阴雨连绵;夏秋之交为台风季节,受台风影响,常会出现连续降雨或暴雨。11月至翌年1月份为旱季,雨量较少。根据龙岩气象站多年统计的资料,矿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681.9mm,最大降雨量2495.5mm(1975年),最小降雨量1188.9mm(1958年)。日最大降雨量强度322mm(1965年7月28日),连续累计最大降雨量871mm,多年平均蒸发量1672.2mm。

区内水文网发育,主要溪流均向北西汇集注入龙岩盆地。较大的溪流有流经矿区西侧的溪马河和北部的中甲河。两条溪流汇合于矿区西北龙岩市东山村流入龙津河中,最终汇入九龙江,排向东海。

溪马河发源于本区东南及南部山区。由两条主要支流于合溪村汇合而成。横切矿区南部,经矿区西缘,由南往北蜿蜒流入龙岩盆地,区内观测站测得平均流量5.258m3/s。马坑矿区就位于溪马河流域范围内。

矿区内除溪马河以外尚发育有三条溪沟。即:

I号沟:发源于矿区东南部花岗岩区,汇水面积4.44 km2。从80线东南端流入矿区。从东往西横贯矿区于65线北西地段流入溪马河。丰水期流量为126 l/s,枯水期流量10.66 l/s,雨后最大流量达3.98m3/s。

Ⅱ号沟:发源于矿区东南部花岗岩区。71线东南端流入矿区,汇水面积为0.21km2。流量为9.23 l/s。于72线附近汇入I号沟。

Ⅲ号沟:由矿段泉水汇集而成。汇水面积0.71km2。源头在67线南东地带,雨季源头高,旱季低。由东往西横贯西矿段于55线北西端汇入溪马河,流程达1200余米。流量一般为5-20 l/s。洪峰流量达809.20 l/s。除上述之外,矿区北西边界外侧尚有小娘坑沟。发源于矿区东北观音座莲一带,汇水面积6.14km2。流向自东至西,于69线北西(矿区外缘)汇入溪马河。流量与I号沟相当。

1.2.3地形地貌

本区总的地势是从南往北逐渐降低,区内最高峰为矿区东北的观音座莲,标高1147m,最低侵蚀基准面为西北部龙岩盆地,标高340m。区内主要的山脉有两条:其一是西部的后垄山-九峰崎-部岭脚山脉。走向南北,主要由奥陶-志留系的浅变质岩和泥盆系的砂砾岩组成,山顶呈尖棱状,陡坡,沟谷深切。最高点后垄山,标高1145m,比高一般为200~600m;其二是中部的九层山-矮头山-石宾崎-观音座莲山脉,走向大致为北东向,由燕山期早期花岗岩、奥陶-志留系浅变质岩及下石炭系砂岩、砂砾岩组成。山顶较浑圆,山坡较陡,山谷深切。其最高点观音座莲1147m,比高300~700m,是控制本区水文网展布的主要山脉。

马坑矿区位于九层山-观音座莲山脉的西坡,介于分水岭至河谷地带之间,地形复杂,坡度陡,高差大,属中低山区。地势从东往西逐渐降低,最高点为北东的天山凹,标高1069m,最低侵蚀基准面为西南部马坑村溪马河出口处,标高420m,比高约600m。矿区内一般高程+550—650m,比高一般为50—280m。

图 1-2 马坑矿区区域三维地形影像图

1.2.4社会经济概况

矿区所处的龙岩市为闽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储藏有煤、铁、钨、锰及石灰石等多种矿产资源,是福建省重要的能源与重工业基地之一。

矿区内有崎濑村和马坑村两个行政村。崎濑村位于马坑铁矿以北,分为上崎濑、下崎濑、李家山三个自然村,全村共198户,715人,拥有山林地3.3万多

亩,耕地815亩。马坑村位于矿区西侧,全村共60余户,248人,拥有山林地2.5万亩,耕地100亩。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另有少量蔬菜,经济作物以杉木、松林和毛竹为主。目前,当地村民主要的经济活动为矿山开采。运输和进水泥厂打工。2004年,两村人均年收入约5500元,是龙岩市新罗区经济较发达的村组。

第二章矿区地质及水文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条件

据1∶5万龙岩幅、适中幅区域地质资料,结合矿区及外围矿床(点)的地质资料分析:区内出露地层较完整,并以晚古生界地层最为发育,组成本区基底地层为下古生界奥陶—志留系(O—S)浅变质岩系;印支运动,特别是燕山运动在本区甚为强烈,表现为岩浆和火山活动频繁,褶皱和断裂发育,断裂以北东向和北北东向为主,次为北西向和东西向;侵入岩主要为印支期的基性岩和燕山早期的花岗岩。

2.1.1地层

马坑铁矿区域地层以奥陶—志留系至侏罗系为主,其中以石炭—二叠系最为完整发育。区域地层发育情况详见表2-1。

2.1.2岩浆岩

一、侵入岩

(1)印支期侵入岩:

辉绿岩类(βδ):零星见于马坑等地,侵入层位从林地组(C

1

l)直至文笔山

组(P

1w),马坑矿区分为辉长辉绿岩与辉绿闪长岩,见有燕山早期花岗岩(r

5

2(3)c)

脉穿插。

(2)燕山期侵入岩:

燕山期花岗岩(r

5

2(3)c):南北向侵入的大洋岩体和北东向侵入的莒舟岩体,

岩性以肉红色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为主,中粗粒、斑状—似斑状结构,成份以长石、石英及黑云母为主,岩性较稳定。区域内燕山期侵入岩还有少量的细粒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及石英斑岩出露。

表2-1 龙岩适中一带地层表

下统

天瓦栋组

二、喷出岩

矿区区域范围内的火山喷出岩出露较少,在之前的研究中对火山喷出岩也不够重视,随着马坑矿区内勘探孔中火山喷出岩的陆续发现,人们才逐渐认识到早、中石炭世火山岩与马坑式铁矿具有密切成生关系。

三、脉岩

马坑铁矿区域内中基性岩脉最多,主要是闪长岩脉、辉绿岩脉,其次是酸性岩脉(石英岩脉)。

2.1.3构造

马坑铁矿区位于永梅上古坳陷东部次一级龙(岩)漳(平)复向斜(即大田—龙岩坳陷带南段)南部;政和一大埔大断裂北西侧;龙岩“山”字型构造前弧东翼内侧。矿区所处区域内断裂、褶皱、岩浆活动均很强烈和复杂,反映了在漫长的地史中区内多期次构造运动作用的结果。区内主要构造线方向为北东、北北东和南北向,表现为各方向的褶皱和断裂十分发育,此外尚有北西和近东西向的断裂,反映马坑铁矿区处于多组构造的交汇部位(见2.5万区域水文地质图)。

一、褶皱

(1)马坑背斜:位于图之中部,其轴部虽因燕山早期莒舟花岗岩体侵入而受破坏,但仍可看出以下石炭统林地组下段地层为核,上段为翼的背斜形态。其轴向为NE40°,轴长约7公里,应为印支期的构造。

(2)大洋背斜:见于图内西部,轴向南北,长13公里,宽7公里。其轴部虽已为燕山早期的大洋花岗岩体所占据,但仍可看出它是由奥陶一志留系,上泥盆和下石炭统等地层所构成,应属印支期背斜构造。

(3)苦坑—崎濑向斜:位于图内北部,实际是龙漳复向斜的仰起部位。虽然它受后期各组断裂活动破坏而残缺不全,但其形态仍断续可见,总体呈NE30°-40°方向展布,图内长7公里以上。它以上二叠统翠屏山组上段为核,以翠屏

山组下段和加福组地层为翼。它可能是在加里东基底的向斜上进一步发展的印支期向斜构造。

二、断裂

区内断裂构造按其走向可分如下几组:

(1)北东向断裂(华夏系构造):主要有十华里、鲜邦、太保林—大水坑、郭罗坪等断裂。构成NE45°方向的断裂带,带中单条断裂长数公里至十余公里,走向NE45°左右,倾向北西或南东,倾角50°-80°,均发育于古生界地层中,反映为区内早期的断裂构造。

(2)北北东向断裂(新华夏系构造):分布于北东向断裂带的东南和西北两侧,构成二个北北东向断裂带。它是区内最强烈又醒目的构造。虽然常复合迭加于早期北东向或龙岩“山”字型构造的前弧东翼断裂上,但仍显示出呈NE20°-30°方向展布的独立性。该断裂的地层以中生代的各类地质体为主,反映其生成时间较晚,应属燕山期的产物。

(3)南北向断裂(经向构造):主要有王庄-赖保田、马坑矿区的溪马河和大水坑等南北向断裂。它们与龙岩“山”字型构造的脊柱重叠复合而又切过其前弧,表现为一独立的南北向断裂带。带中单个断裂长5—20公里,倾向东或西,倾角40°-80°。从其主要发育于古生界地层中而又局部切入大洋岩体的现象看,它们可能具有长期反复活动的特征。

(4)北西向断裂:见于黄坑至暗坑一带,构成一NW320°方向的断裂带。带长17公里以上,宽约5公里。单条断裂走向315°-320°,长数公里至10余公里,倾向多为南西,倾角较陡。从它们多处为北东和北北东向断裂所错断而又有切穿燕山早期花岗岩体现象分析,推测它可能自加里东期至燕山晚期均有活动。

(5)东西向断裂(纬向构造):王庄至下隔和公祠至象山二个东西向断裂带。单条断裂长仅1—5公里,呈断续状出现,倾向南或北,倾角50°-70°。根据地层主要为古生界及常为北北东向断裂错断等现象看,它们可能是南岭东西向构造带在印支期及其以后进一步活动的产物。

三、构造演化

据前述并结合区内各地质时期的沉积、岩浆建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分析,可看出区内各期次构造运动一方面分别控制了各相应时期的沉积建造,对马坑铁矿

床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又使马坑铁矿床受后期的热液改造,甚至破坏。

区内奥陶一志留纪时为地槽型的复理石沉积,志留纪末,加里东运动使地槽褶皱回返并接受剥蚀夷平而缺失中一下泥盆统地层。这一时期的主要构造线方向为NE45°,如火德坑背斜,龙漳复向斜和十里华断裂等。此外尚有北西向断裂,如黄坑至暗坑北西向断裂带。由它们构成的加里东基底构造格架对以后各阶段的地壳运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晚古生代海西期,区内主要为升降运动,反映为早石炭世末至早二叠世和晚二叠至早三叠世的二次由南西向北东大规模海浸及上泥盆至上二叠统地层间的几个假整合面。从区调资料看,此时期区内各层组地层的沉积厚度和沉积相均有较大变化,反映了区内升降运动具有不均衡升降的差异性,即以在加里东基底构造格架上的不均衡断陷运动为特征。由于这种断陷作用,早石炭世末马坑至中甲一带形成一北东向的断陷,并随海浸的扩大而为海水淹没。近年来区内下石炭至二叠统地层中普遍发现少量火山岩的事实,说明伴随地壳升降差异作用有火山活动。从沉积建造上看,马坑铁矿赋存于碎屑岩一火山岩一硅质岩一碳酸盐岩建造中,反映火山作用是以喷溢大量富含铁质的气液为主。这样,中石炭至早二叠世时区内地壳升降运动差异的结果,为马坑铁矿的形成创造了物质来源和沉积空间的必要条件。

发生于早三叠世末的印支运动在区内为强烈的褶皱运动,并有大规模的断裂产生。它具明显的继承性,既加强了区内早期北东向的褶皱和断裂,又使南北向的构造和龙岩“山”字型构造得以产生和发育。晚三叠世后区内进入燕山运动旋回阶段,主要以陆相粗碎屑和中一中酸性火山沉积建造为特征,表现为反复多次的褶皱、断裂及大规模的岩浆喷发侵入活动。其构造线方向为北北东,如后岭、王母山向斜和北北东向断裂带,从区内的燕山期火山喷发岩和侵入岩的分布看,岩浆活动主要受北北东、北东向的断裂和背斜控制,尤其当它们与其它方向构造交汇处更是岩浆侵入的良好部位,如马坑矿区东西两侧的莒舟和大洋花岗岩体,其西南根部显然是处于多组构造交汇处的同一岩体。印支至燕山期的岩浆侵入作用强烈的迭加、改造了马坑铁矿床,形成热液型辉钼矿和石榴石型磁铁矿,并使马坑铁矿床具有明显的热液交代现象。

§2.2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2.2.1岩层富水性

区域上出露地层比较齐全,火成岩侵入也较广泛。各地层岩性富水程度不一,地下水类型也较多样。计有松散岩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岩溶水和火成岩体(主要是花岗岩)风化孔隙、裂隙水或脉状裂隙水。以裂隙水分布最广,岩溶水最丰富(表2-2)。各岩层富水性分别叙述如下:

表2-2 马坑铁矿区域含水岩组及富水性一览表

(一)孔隙水含水层

1、富水性中等的第四系冲洪积孔隙水含水层

主要分布于龙岩盆地。上部为黄或灰黄色的亚粘土和亚砂土,下部为砂,砂砾和砾石层。厚度一般为5~20m,局部达80m;富水性较好,泉流量可达2.552 l/s,渗透系数3.97~10.98 m3/d,水位埋深1~3m之间。

2、富水性弱的第四系残坡积、坡洪积孔隙水含水层

主要分布于溪马河沿岸。马坑矿区中矿段和新祠一带也有零星分布。岩性多属土黄、黄褐色粘土夹碎瓦,常见砂砾石层透镜体。富水性较差,多属透水不含水层,泉水流量多在1.0 l/s以下。

(二)层状岩类裂隙水含水层

区内分布最为广泛,均属碎屑沉积岩层。据其富水性可分为:

1、富水性中等的裂隙水含水层

(1)奥陶一志留系浅变质碎屑岩(O—S)

广泛出露于本区西部后垄山—九峰崎,东北部的观音座莲—下甲村一带。是本区山峰主要的组成部分。岩性比较复杂,计有浅灰—灰黑色,中厚层状或中薄层状变质粉砂岩、变质泥岩、变质细砂岩、砂岩、千枚状硅泥岩等;中部夹透镜状灰岩,总厚度>1000m。岩性坚硬,致密块状。裂隙发育,主要含风化裂隙水。泉水流量为0.170~2.715 l/s。富水性中等。矿化度为0.092 g/l。属SO

4

—(K+Na)〃Ca水。

(2)上泥盆系天瓦栋组(D

3t)与桃子坑组(D

3

rZ)

前者分布较广,后垄山—九峰崎以西,观音座莲以北均有出露。后者仅见于

矿区南部三坑村一带,面积较小。其中,天瓦栋组(D

3

t)上段以浅灰,紫灰色中薄层状粉砂岩、泥岩、细砂岩为主,夹灰白色中薄层状砂砾岩类。下段以灰白色

中厚层状砾岩、粗砂岩为主,夹细砂岩、粉砂岩。厚度810m。桃子坑组(D

3

tz)以紫红色细砂岩、粉砂岩、泥岩为主,夹砾岩、粗中粒砂岩,厚度497m。岩性均较坚硬、致密、块状,主要含风化裂隙水。泉水流量为0.221~2.861 l/s。

富水性中等。矿化度为0.19 g/l。属SO

4

〃Cl—(k+Na)〃Ca水。

(3)下二叠系加福组一段(P

1

j1)

为浅灰、灰黑色薄层状泥岩、粉砂岩夹细砂岩和煤层。厚度202m。含风化裂隙水或构造裂隙承压水。泉流量0.202~1.243 l/s。钻孔单位涌水量q=0.151~0.207 l/s〃m。孔口自流涌水量达11.9 l/s (陈5号孔),属富水性中等的裂隙

水含水层。矿化度达0.041~0.133 g/l,水质类型为HC0

3-(Na+K)〃Ca和HCO

3

〃SO

4

一Ca.Mg型水。

(4)上二叠系翠屏山组(P

2

cp)

主要分布于本区北部苦坑—陈坑、崎赖—王庄一带,东南部杨头村以东亦有出露。上段为浅灰、灰色中薄层状粉砂岩、泥岩夹细砂岩、砂质泥岩。下段岩性为浅灰色中厚层状粉砂岩,细中粒砂岩夹砂质泥岩。底部有一层厚20-25m含砾砂岩、砂质泥岩。总厚度647m。裂隙较发育。含层间裂隙承压水。地层出露面积较广,泉水出露也较多,流量为0.15~1.75 l/s。富水性中等且较均一。矿

化度为0.012~0.020 g/l,以HC0

3〃SO

4

-(K+Na)〃Ca水为主。

2、富水性弱的裂隙水含水层

(1)下石炭系林地组(C

1

l)

主要分布于马坑铁矿区及其南部的合溪—三坑一带,东部石宾崎山西部的盂头村也见出露。上段为灰白色、浅灰色中厚层状细粒石英砂岩与粉砂岩、泥岩互层夹石英砾石、石英砂砾岩、石英粗砂岩。下段为灰白、浅灰色巨厚层状石英砾岩、石英砂砾岩夹石英砂岩、粉砂岩、泥岩。厚度710m。主要含风化裂隙水,局部含构造裂隙水。深部含水微弱——隔水。泉水流量为0.102~0.506 l/s。

(2)下二叠系加福组上段(P

1j3)与上二叠系大隆组(P

2

d)

前者主要分布矿区北部的陈坑-芦田底一带,后者仅东南部杨头村见有。岩性均属浅灰或深灰、灰黑色薄层状粉砂岩、泥岩、砂质泥岩夹细砂岩(P

1

j3中尚夹煤层)。裂隙较发育,含微弱层间裂隙承压水,泉流量0.014~0.717 l/s。

矿化度0.030~0.085 g/l,以HCO

3-Ca或HCO

3

-Na〃Ca型水为主。

(3)上三叠系文宾山组(T

3

w)

仅见于本区东部黄田村之东及东南部的公祠村,出露面积小。上段为灰、灰黑色中厚层状粉砂岩夹砾岩、砂岩;下段以浅灰、灰黑色中厚层状砂岩和中厚层状砾岩夹泥岩、砂质泥岩、砂岩为主,厚度大于300m。因其所处的位臵较高,多为透水,局部含微弱风化裂隙水。泉流量为0.184 l/s。

(三)岩溶水含水层

本类含水层区内计有上石炭-下二叠系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和下三叠系溪口组碎屑岩夹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两类。其中:

1、上石炭系船山组-下二叠系栖霞组(C

3C-P

1

q)

区内分布较广,除龙岩盆地和马坑矿区外,两地之间的陈坑煤矿区的陈

22孔也见隐状灰岩分布。

据龙岩盆地供水勘探和马坑矿区地质勘探资料:栖霞组上段(P

1

q b)为灰、

深灰色薄层状硅质岩夹砂质泥岩、灰岩。厚度107m。下段(P

1

q a)为深灰、灰

黑色中厚层状含燧石团块(或条带)灰岩。厚度59m。船山组(C

3

c)为厚层—巨厚层状灰岩,厚度148m。

本地层多呈半隐伏分布,岩溶发育。龙岩盆地平均岩溶率达2.71%。马坑矿区达6.08%。但均随深度的加深而减弱。为含水丰富的裂隙——溶洞水含水层。其中,龙岩盆地岩溶泉众多,均以大型泉群形式出现,涌水量小则几十 l/s,大者达419 l/s (曹溪村水塘泉群),钻孔单位涌水量q=0.052~8.907 l/s〃m,渗透系数k=0.04~18.64m/d。马坑矿区岩溶泉较少,最大的为矿区3号泉群,最大涌水量为41.06 l/s;而钻孔自流涌水量可达1.32万m3/d (约153 l/s);矿区北面的陈坑一崎赖一带虽然地面未见灰岩出露,且据陈坑井田钻孔资料,+50m标高以上未见灰岩层位,但其临近溪马河谷及溪马河断层的陈22孔打到灰岩。界面标高+47.97m。据地质构造推断,该区应是灰岩隐伏分布区。与陈22号孔相距500m的崎赖泉群(出露标高+394m左右)是该地隐伏灰岩岩溶水,受西侧大洋花岗岩体阻隔后,沿溪马河断层及北东向断裂构造复合部位上升的大型岩溶泉群。水质类型为HC0

—Ca水,矿化度0.121~0.131

3

g/l。与本区其他灰岩水相当。流量达102.22 l/s。从本区地质构造条件来看,其补给来源为本区小娘坑上游,观音座莲西南出露的灰岩层(出露标高达840m)。属含水丰富的隐伏灰岩裂隙-溶洞水含水层。

2.下三叠系溪口组(T

x)

1

x b)为青灰、黄灰色薄分布于测区东部黄田一洋坑一新祠村一带。上段(T

1

x a)层状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夹钙质、泥质细砂岩。厚度618m。下段(T

1

为浅灰、灰色中薄层粉砂岩、砂质泥岩夹厚层状灰岩。局部蚀变为硅质泥岩、角岩互层,厚度609m。一般裂隙较发育,主要走向北西。灰岩中溶洞发育,地表可见溶沟、溶槽、溶斗、落水洞和溶洞等。为裂隙一溶洞水含水层。含水较丰富,泉水流量一般为0.45~4.33 l/s。在地形低洼、构造发育地段(洋

-Ca水,坑一黄田)含水极丰富,最大的洋坑泉群,流量349.9 l/s。属HCO

3

矿化度0.109~0.138 g/l。

(四)块状岩类风化孔隙裂隙水含水层

矿区东、西两侧广泛分布的莒舟、大洋岩体为主,均属燕山早期侵入的

(3)c),出露面积占图幅面积的l/4以上(分似斑状、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r2

5

别为28km2与23km2)。风化作用较为强烈,呈砂土状,最大风化深度60-70m。透水性较好,富水性中等,泉水广布,流量一般为0.13~1.82 l/s,最大达

4.348 l/s。属富水性较均一的风化孔隙裂隙水含水层(带)。矿化度0.037~

0.165 g/l,属HCO

3〃SO

4

-Na〃Ca水。深部则为新鲜坚硬不含水,是本区良好

的隔水岩体。

除此之外,尚见石英斑岩(λπ)、辉绿岩(βμ)等侵入岩脉,因其分布零星,面积甚小,不予详叙。

(五)隔水层

1、中石炭系经畲组(C

2

j)

地表未见,矿区深部均有存在。厚度176m。由磁铁矿体夹薄层火山岩、砂质泥岩和砂岩组成。裂隙不发育,多被石英、方解石脉充填。一般不含水,为隔水岩层。

2、下二叠系文笔山组(P

l

w)

分布于马坑矿区及其北西的龙岩盆地东南边缘。厚度321m,为浅灰、紫灰色薄层状砂质泥岩、泥岩夹粉砂岩、砂岩。除局部受构造影响含微弱裂隙水外,一般均不含水。是本区稳定的隔水岩层。

3、下二叠系加福组二段(P

l

j2)

为浅灰色薄层状泥岩、粉砂岩夹细砂岩。裂隙不发育,为一隔水层。2.2.2构造控水作用

本区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大小断层此隐彼现。由于这些大小断裂的发育,切割了时代不同或富水性强弱不一的地层,加之其力学性质各异,因而表现出复杂多样的水文地质特征。叙述如下:

1、北东向断层

据龙岩盆地和矿区资料,本组断层的导水性变化复杂,有随其产状变化而变化的特点。似乎表现出倾向南东者多为压性断层,具有良好隔水性。如矿区F3及F1断层67线以东即是。倾向北西者属张性,具较好的导水性能。如矿区F2和F1断层67线以西地段和洋坑断层等,多见有大流量泉水出露。矿区1号泉群和洋坑泉群的出露都与本组断层有关。

2、北北东向断层

是区内最强烈、最醒目的构造,由于资料不足故其导水性能无法逐一作出确

切评价。但据其力学性质和零星资料推断多表现为隔水性质。然而由于本组断裂往往存在成生联系的张性和扭性断裂,因而断层的局部地段、或断层的一侧和两侧具有导水性能。如清水塘-芦田底断层的南东盘和苦坑-陈坑向斜两翼的断层,在切割加福组的地段内可见到钻孔(如陈5号等孔)涌水和上升泉(崎濑泉)出露。说明其沟通了加福组层间裂隙水和下伏的岩溶水,因而涌水量都很可观,如崎濑泉流量达102 l/s。

3、南北向断层

本组断层主要有王庄—崎赖断层和崎赖以南包括溪马河断层在内的南北走向断层。地貌上反映为河谷地形;泉水较发育,但流量都较小。但本组断层之上盘可能有一组派生的横向张性或张扭性断层,因而断层不同部位可能有强弱不同的导水性。勘探资料证明,溪马河断层为弱导水性断层。

4、北西向断层

本组断层也较发育,多被北北东向断层错断,属张性断层。一般均表现为导水性质,如矿区F1断层,即具有排泄岩溶水作用。

5.东西向断层

本组断层生成时间较早,经历多次活动,常被北北西或北北东向断层错断,断层带常见有泉水出露,推测以导水断层为主。

2.2.3区域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本区温暖湿润,大气降水丰富,成为地下水主要的补给来源。但除降雨因素外,本区地下水的形成也密切受地形和地质构造(主要是断裂构造和火成岩侵入)的控制。

首先,断裂构造的发育限制了本区主要含水岩层——可溶岩的延伸(被断失或褶皱倾没)。从而使本区可溶岩层在平面上呈现均以断层为边界的“方方块块”(断块)分布的特征。由于各断块升降幅度的不同,使可溶岩埋藏深浅不一,标高变化很大。如矿区内的可溶岩受马坑背斜的影响,呈半隐伏分布,出露标高+500至840m,而崎赖一陈坑地段的可溶岩则被厚达400m以上的基岩封盖,分布标高低,其南段据观6孔揭露孔深738m(标高-294m)才见到灰岩。其北段据陈坑煤矿区ZK22号孔揭露埋深428m,标高+50m左右。除此之外,

该矿区其余21个钻孔标高在-50m以上均未揭穿文笔山组,从而推测本地段可溶岩即使有它的存在,其标高亦多在-100m以下。证明本地段构造作用下降最大。及至龙岩盆地又有抬高,出露标高十300至+340m以上。因而,自然构成了马坑矿区、崎赖一陈坑、龙岩盆地、新祠一洋坑四个岩溶储(富)水单元(区)。

在地域分布上,除新祠一洋坑裂隙岩溶富水单元外,前三者从南往北展布,依次构成岩溶水分布的三级“阶梯”。以马坑矿区水位标高最大(+500m以上),崎赖一陈坑区次之(+400m左右),龙岩盆地最低(+340m以下)。而且各自有独立的补、迳、排系统。

其中:

1、马坑矿区

由于可溶岩在东、西、南三个方向的延伸受到限制,北西方向岩溶水位又较矿区内低,为区域地下水排泄区,因而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侧向补给微弱。地下水动态变化与气象因素尤其密切,水位年变幅一般达10-20m,最大可达40m以上。岩溶水自东向西迳流,以1号和3号泉群为集中排泄点,通过Ⅰ、Ⅲ号沟汇入溪马河。

2、崎濑-陈坑

可溶岩处于深埋封盖状态,覆盖层厚达400m以上。因而不能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但由于断裂构造发育,沟通了加福组等层间裂隙水,因此,本单元内含水层之间互补关系比较密切(如陈5、陈8等孔涌水)。地下水自南东-北西向迳流,以崎赖泉为集中泄水点,泄量0.34-0.88×104m3/d。

3、龙岩盆地

地势低平,可溶岩层多呈半裸露。除大气降雨外,地表水对岩溶水起重要补给作用,动态比较稳定,水位年变幅1-5m,个别观测孔(龙39)达17m。地下水主要迳流方向是南西流向北东。以泉排泄为主,大泉群众多,平均泄流量达7.8×104m3/d。

4、新祠-洋坑

(3)c)阻隔,含水层呈北北

东西两侧分别受弱裂隙含水岩层和花岗岩体(r2

5

东向展布。大气降雨为主要补给来源。地下水向北北西方向运动,以洋坑泉群为集中泄水点,泄水量为1.73-3.45×104m3/d。

其次,除断裂构造外,沿区内马坑、大洋两大背斜轴部侵入形成的莒舟、大洋两大花岗岩体,分别构成区内九层山-石宾崎和后垄山-九峰崎两大山脉。形成矿区东西两侧两大地表和地下分水岭。矿区东部的莒舟岩体由矿区南部往北东直插中甲村,长14公里,阻隔了东部溪口组裂隙岩溶水向西运动条件。矿区西部的大洋岩体由南往北插入龙岩盆地,长16公里,阻隔了龙岩盆地船山-栖霞组岩溶水向东或向南运动,使之没有进入矿区之可能。据钻孔资料,两大岩体深部连成一体,组成矿区锅底状基底。因此,侵入岩从东、南、西三面起着阻隔区域地下水补给矿区的有利作用。矿区北面由于F3逆断层的错断阻隔,形成与其北部崎赖一陈坑岩溶富水单元之间产生近100m左右的水位高差,彼此水力联系不畅。但是由于矿区内北西向断裂比较发育,一定程度上破坏了F3隔水断层的完整性,加上矿区地势的北,倾岩溶水通过碎屑岩风化裂隙向北微弱排泄,成为陈坑一崎赖隐伏岩溶水的间接补给来源。因此,两者存在微弱的补给关系。

总而言之,区域各岩溶富水单元各具补迳排系统,一般表现出补给范围不广(尤以矿区面积最小)、迳流途径不长、排泄条件有利等特点。各单元之间没有或仅有微弱的,抑或间接补给关系

水文地质图图例格式

水文地质图图例格式 1松散孔隙水 (1) 浅层淡水或潜水——采用普染底色表示富水性(用单井涌水量表示)。 单井涌水量>5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 000~5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00~1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00 m 3/d (2) 深层淡水或承压水顶界面埋深——采用绿色线划表示。 含水层顶板埋深 >5 000 m 3/d 1 000~5 000 m 3/d <1 000 m 3/d (1) 裸露型(水位埋深小于50 m )——普染底色表示富水性(用单井涌水量表示)。 单井涌水量>1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00~1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00 m 3/d (2) 覆盖型或埋藏型灰岩顶板埋藏深度——蓝色线划表示 含水层顶板埋深 单井涌水量>5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 000~5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 000 m 3/d 3 (1) 基岩裂隙潜水——水位埋深小于50 m 采用普染底色表示富水性(用单井涌水量表示)。 单井涌水量 >1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00~1 000 m3/d 单井涌水量<100 m3/d (2) 基岩裂隙潜水及承压水顶板埋深——红色线划表示。 含水层顶板埋深 >1000 m3/d 100~1000 m3/d <100 m3/d (1) 冻结层上水——采用普染底色表示。 单井涌水量≥100 m3/d 单井涌水量<100 m3/d 为了反映地下水的形成,平面图上必须反映出含水地层断裂及褶皱构造,表示出基岩产状及断层的走向延长方向和性质;沿储水构造界线,加绘蓝色小圆点表示储水构造形成的富

济南泉域水文地质图

《济南泉域水文地质图》说明书

编制说明 全市地表水、地下水水位统一观测活动,由济南市水利局、山东省地质局第一水文地质队(801地质队)、济南市农业区划办公室联合发起,于1982年3月1日上午举行。 此前,济南市水利局邓珉副局长专门召开各区县水利局负责人会议,就各项工作做了具体部署,省801地质队有关同志参加。市水利局、区划办技术组拟定“济南市统测水位技术要求和有关规定”,经省801地质队总工陈振鹏等同志审查修改后,提交各参加单位执行。(附后) 按照分工,市区及东西郊水源地,东郊工业区,由省801地质队负责组织观测。外围农业区,由各区县水利局负责组织观测。各区县所属公社水利站、打井队、各水库管理处、排灌站、河道工程管理单位承担具体观测任务。 这次水位统测活动,包括准备工作,先后参加1000多人,投入工日5000多个,共计完成观测点548处。其中基岩深井261眼,第四系浅井246眼,水库、河道41处。 统测资料由各参加单位技术组负责整理、标图、校核、复查。市水利局、区划办技术组负责全面审查。对某些观测异常数据,根据水文地质单元、井孔岩性、附近地质构造、深浅层水位混合、河道排污渗透影响、水厂及矿坑排水漏斗区等,一一作了分析解释。在勾绘地下水等水位线图时,分别予以处理。 完成“济南泉域水文地质图”。参加人员有市水利局农业区划技术组赵延铸、闫昭秀、茅达海;省801地质队许庆山、贾久明、孙冠群;各区县水利局张文江、叶兴文、谷贺、宋光山等。 完成“济南市水资源初步评价”报告,由赵延铸撰稿,市区划办组织专家评审。报告及评审审结论附后。

济南市水利局农业区划技术组 一九八四年四月 济南市统测水位技术要求和有关规定 为了解济南地区地下水的水面形态和地下水的运动规律,在区内选择部分机井或民用井,进行地下水位的统一观测工作。为使这项工作顺利进行,取得准确的第一手资料,特作如下规定,希尊照执行。 1、观测点的确定: 市区统测井点,由省水文地质一队拟定,外围三县一区统测点,由省水文地质一队协助水利部门拟定。承包统测任务的各区县水利局及公社水利站,应尽快组织人员,到各拟定井点逐井落实。凡拟定在村庄某一方位或断层两侧的井点,务必按要求选点。 选点应首先选用可以测量水位而未按泵的井点,包括水源不足没使用的井孔。其次选用水泵待修而未提泵的井点。如二种情况均不存在,可选用按泵井点,将泵提出,然后测水。 2、提泵注意事项:凡按离心泵的浅井和按潜水泵的深井,因水位可测,勿须提泵。 凡必须提泵的井点,勿必在2月25日前将泵提出。提泵时,大队管委指定专人负责,注意安全,杜绝事故,并在“测井任务承包单”上签字,以示负责。

水文地质综合实习

水文水资源综合实习 报告 姓名: 班级:水文10-01 学号: 人员:水文2010级实习队 时间:2012.10.01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第二部分 第一篇地质构造填图 1.1 区域地质概况 1.2 地质填图说明书 第二篇水文地质测绘 2.1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2.1.1 气象水文 2.1.2 地形地貌 2.1.3 社会经济 2.1.4 交通位置 2.1.5 区域地层与构造 2.1.6 含水层与隔水层 2.1.7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2.2 填土区水文地质说明书

2.2.1 水文地质概况 2.2.2 填图区地下水流场分析 2.2.3 填图区水化特征及其分区 2.2.4 填图区灾害、环境、工程地质 第三部分实习总结及感想 附录一宝泉水库下游河流断面记录表 附录二宝泉水库下游河流断面剖面图 附录三宝泉水库流量计算表 附录四焦作周边地区地下水水质分析成果一览表 附录五实习照片

前言 一、实习目的 1.让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领域的基本情况,比较全面的了解本专业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巩固所学知识和基本理论,通过实践去充分检验和更进一步理解以前所学的知识,同时为更好地学习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通过实习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避免学生以后就业时易出现的眼高手低的现象;同时还能培养大家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二、实习性质 本次实习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的综合实习,包括地质和水文地质的内容,是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实践课程。该次实习属于生产性质的实习。 三、实习阶段 第一阶段:8.20-8.22在学校期间的实习前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8.23-9.1在登封的构造地质实习:探勘、拉剖面、地质填图; 第三阶段:9.5-9.7在辉县宝泉水库的水文地质实习; 第四阶段:9.9-9.15在焦作区域内进行的水文实习; 第五阶段:9.16-10.30在室内进行的资料整理、实测地层剖面、柱状图等图的绘制和实习报告的撰写工作。

中国水文地质图说明书

中国水文地质图说明书 前言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地貌形态多变,地质构造、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多样。 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在我国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但对其大规模的开采,还是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在全国范围开展了水文地质普查与勘探工作,对地下水的分布规律、赋存条件开始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各种不同比例尺水文地质图件的编制。在50年代后期,地质部水文地持工程地质局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完成了1 :300万比例尺《中国水文地质分区图》的编制;60年代进行了华北平原、松辽平原等较大的水文地质单元的编图及全国性1:1000万比例尺图件的编制;70年代末,地质部系统各省(区)水文地质队完成了全国大部分地区(除个别边远及高山地区外)1:20万比例尺的水文地质普查任务;1979年在全国地质系统的水文地质工作者及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编制和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地质图集》。此后,各省范围的综合性水文地质图幅和个别省、市的水文地质图集,也相继编制完成。 这次1:400万比例尺《中国水文地质图》的编制,是在上述工作的基础进行的。该图是全国1:400万比例尺水文地质图系的基础图幅。其编制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总结、系统分析我国区域水文地质特征,研究我国全疆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分布规律,为深入探索地下水形成、分布变化规律提供基础资料;对全国各不同区域地下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为国家经济展规划、基本建设部署提供区域性水文地质资料;并供有关院校教学参考及专业间学术交流。 关于编图资料:水文地质方面,主要是依据各省、区、市区域性水文地质资料、水文地质普查成果和中、小比例尺水文地质图件等实际资料;地质资料主要参照了1:400万比例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并应用1:150万比例尺《青藏高原地质图》对青藏高原地区进行了补充;基础底图资料源自中国地图出版社第9版1:400万比例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另外,参考补充了全国性沙漠分布图和冰川冻土图中的有关资料。 图件的编制是在张宗祜所长的指导下,由焦淑琴、戴喜生两同志负责完成编稿,中国地图出版社李兆星同志负责地图编辑。图幅说明书曾由阎锡屿高级工程师审阅。在图件编制过程中秦毅苏主任参加过编制方案的讨论,董凤岐副所长参加了编制方案的拟定和编稿图件的审查。地矿部顾问委员会陈梦熊高级工程师和贾福海高级工程师、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司辛奎德总工程师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任福弘副所长等给予了各方面的指导。另外,在编稿后期,贾建芳同志协助过编稿底图修改稿的清绘,董华同志协助统计资料、制作总色样和校对工作。

矿井水文地质主要图件内容及要求[1]

附录一矿井水文地质主要图件内容及要求 一、矿井充水性图 矿井充水性图是综合记录井下实测水文地质资料的图纸,是分析矿井充水规律、开展水害预测及制定防治水措施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矿井水害防治的必备图纸。一般采用采掘工程平面图作底图进行编制,比例尺为1/2000-1/5000,主要内容有: 1.各种类型的出(突)水点应当统一编号,并注明出水日期、涌水量、水位(水压)、水温及涌水特征。 2.古井、废弃井巷、采空区、老硐等的积水范围和积水量。 3.井下防水闸门、水闸墙、放水孔、防隔水煤(岩)柱、泵房、水仓、水泵台数及能力。 4.井下输水路线。 5.井下涌水量观测站(点)的位置。 6.其他。 矿井充水性图应当随采掘工程的进展定期补充填绘。 二、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动态曲线图 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动态曲线是综合反映矿井充水变化规律,预测矿井涌水趋势的图件。各矿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相关因素绘制下列几种关系曲线图: 1.矿井涌水量与降水量、地下水位关系曲线图。 2.矿井涌水量与单位走向开拓长度、单位采空面积关系

曲线图。 3.矿井涌水量与地表水补给量或水位关系曲线图。 4.矿井涌水量随开采深度变化曲线图。 三、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 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是反映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的图纸之一,也是进行矿井防治水工作的主要参考依据。综合水文地质图一般在井田地形地质图的基础上编制,比例尺为1/2000-1/10000。主要内容有: 1.基岩含水层露头(包括岩溶)及冲积层底部含水层(流砂、砂砾、砂礓层等)的平面分布状况。 2.地表水体,水文观测站,井、泉分布位置及陷落柱范围。 3.水文地质钻孔及其抽水试验成果。 4.基岩等高线(适用于隐伏煤田)。 5.已开采井田井下主干巷道、矿井回采范围及井下突水点资料。 6.主要含水层等水位(压)线。 7.老窑、小煤矿位置及开采范围和涌水情况。 8.有条件时,划分水文地质单元,进行水文地质分区。 四、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 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是反映含水层、隔水层及煤层之间的组合关系和含水层层数、厚度及富水性的图纸。一般采用相应比例尺随同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一道编制。主要内容有:

矿井水文地质主要图件内容及要求内容

附录一矿井水文地质主要图件容及要求 一、矿井充水性图 矿井充水性图是综合记录井下实测水文地质资料的图纸,是分析矿井充水规律、开展水害预测及制定防治水措施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矿井水害防治的必备图纸。一般采用采掘工程平面图作底图进行编制,比例尺为1/2000-1/5000,主要容有: 1.各种类型的出(突)水点应当统一编号,并注明出水日期、涌水量、水位(水压)、水温及涌水特征。 2.古井、废弃井巷、采空区、老硐等的积水围和积水量。 3.井下防水闸门、水闸墙、放水孔、防隔水煤(岩)柱、泵房、水仓、水泵台数及能力。 4.井下输水路线。 5.井下涌水量观测站(点)的位置。 6.其他。 矿井充水性图应当随采掘工程的进展定期补充填绘。 二、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动态曲线图 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动态曲线是综合反映矿井充水变化规律,预测矿井涌水趋势的图件。各矿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相关因素绘制下列几种关系曲线图: 1.矿井涌水量与降水量、地下水位关系曲线图。 2.矿井涌水量与单位走向开拓长度、单位采空面积关系曲线图。

3.矿井涌水量与地表水补给量或水位关系曲线图。 4.矿井涌水量随开采深度变化曲线图。 三、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 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是反映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的图纸之一,也是进行矿井防治水工作的主要参考依据。综合水文地质图一般在井田地形地质图的基础上编制,比例尺为1/2000-1/10000。主要容有: 1.基岩含水层露头(包括岩溶)及冲积层底部含水层(流砂、砂砾、砂礓层等)的平面分布状况。 2.地表水体,水文观测站,井、泉分布位置及陷落柱围。 3.水文地质钻孔及其抽水试验成果。 4.基岩等高线(适用于隐伏煤田)。 5.已开采井田井下主干巷道、矿井回采围及井下突水点资料。 6.主要含水层等水位(压)线。 7.老窑、小煤矿位置及开采围和涌水情况。 8.有条件时,划分水文地质单元,进行水文地质分区。 四、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 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是反映含水层、隔水层及煤层之间的组合关系和含水层层数、厚度及富水性的图纸。一般采用相应比例尺随同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一道编制。主要容有: 1.含水层年代地层名称、厚度、岩性、岩溶发育情况。 2.各含水层水文地质试验参数。

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及工作方法[详细]

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及工作方法 第一节观测路线和观察点的布置 水文地质地面调查工作是针对勘查地区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质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重要方法,是认识和掌握水文地质规律的必要过程.进行水文地质地面调查时,首先要布置好观测路线和观测点. 一、观测路线的布置 应用最短的路线取得最多的成果,原则上要横穿地层走向或地貌单元,具体还要结合好露头及水点分布等情况灵活掌握(即垂直地层走向,构造线;垂直河流、阶地;穿过湖河沼泽地段,井泉分布点及分水岭等).另外在露头好的地段,还应顺着构造线或河谷进行追索.总之应以看得多,见得全,最多获得地质、地貌及水文地质资料为原则.路线布置要有重点,又要照顾一般.在地质、地貌条件复杂或地质、地貌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区,观测路线应当密些;相反在地质、地貌条件较为简单地区,观测路线可以适当稀一些. 二、观测点的布置 观测点应布置在观测线上最有意义的地方,即地层分界线、构造断裂带、破碎带、假整合面、不整合面、褶皱轴线,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变质岩分带区、阶地边缘,地表水体、井、泉、钻孔、自然地质现象(滑坡)发育处及标志层,典型露头及岩性,岩相变化带等处.地质地貌观测点不能均匀布置,应视有无意义而定,不定可有可无的点.水文地质点布置,除考虑不同地貌单项元,不同含水层外,还需考虑水点的均匀性.如果缺乏水点,则应考虑进行人工揭露,弥补水点之不足或水点的不均匀性. 三、野外填图及定点描述 1、野外地质填图 (1)地质填图所用地形底图的比例,应比成图比例尺大一级,如不具备条件,至少也需同等比例尺的地形图做底图. (2)在野外测绘过程中,要把观测点、线、试坑,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点等位置,准确地绘在地形图上;地质体、地质年代、构造线、地貌以及水文地质现象等,必须按规定的符号和线条勾出并严格区别实测与推测界线.

水文地质划分报告

明鑫煤炭有限责任公司—混合斜井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矿长:任丛平 总工程师:鲍永胜 技术科长:李乔 编制:李乔 编制时间:2014年7月

目录附图 1、地形地质图1:2000 2、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1:5000 3、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 4、矿井水文地质剖面图1:2000 5、矿井等水位线图(西区)1:2000 6、水量与时间变化曲线图 附表: 1、地下水位参数表 2011年1—12月水文观测成果表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矿井基本情况 一、交通位置 明鑫公司混合斜井位于巴里坤县石炭窑煤田(矿区)东部,行政区划属巴里坤县博尔羌吉镇管辖,距巴里坤县城西北93km,距哈密市西北230km。西邻兵团农十三师红山煤矿,东邻明鑫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二号立井。其中心地理坐标东径92°28′16″,北纬44°07′15″。 巴里坤县城至博尔羌吉镇的二级柏油公路经煤矿通过,交通较为方便。详见交通位置图图1-1-1。 二、地形地貌 石炭窑矿区位于天山东段北侧,属山间盆地型准丘陵地貌,海拔+1600m~+1750m,地势东高西低,中间基本为较平坦戈壁,系第四系洪积、风积型砂砾层,无植被或零星植被,矿区外南部为高山区,北部为低山丘陵区。 三、气象 矿区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其气候特点是常年少雨、多风、干燥,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8℃,最高气温40.3℃,最低气温-28.5℃,一般温差在30℃左右,冬季寒冷,气候干燥,年均降水量199mm,平均蒸发量1716mm,最大积雪深度500mm。年平均风速5.9m/s,最大风速27m/s,最多风向为西风。封冻期由当年的10月上旬至次年的3月底,冻士深度1.5~1.7m。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二O一O年六月

目录 前言 (1)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3)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术语和定义 (4) 4总则 (5) 4.3任务 (5) 4.4工作部署基本原则 (5) 5基本要求 (6) 6设计书的编制与审批 (9) 6.1设计书编制原则 (9) 6.2设计书内容要求 (9) 6.3设计书审批 (10) 7图幅调查 (10) 7.1基本调查内容与一般要求 (10) 7.2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要求 (13) 7.2.1平原地区 (13) 7.2.2丘陵山地地区 (13) 7.2.3岩溶地区 (14) 7.2.4滨海地区 (15) 7.2.5内陆盆地区 (15) 7.2.6黄土地区 (16) 7.2.7红层地区 (17) 7.2.8冻土地区 (18) 7.3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 (18) 7.3.1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18) 7.3.2遥感调查 (19) 7.3.3水文地质测绘 (20) 7.3.4地球物理勘探 (22) 7.3.5水文地质钻探 (25) 7.3.6水文地质试验 (26) 7.3.7水文地球化学调查 (27) 7.3.8地下水动态监测 (29) 8综合评价 (30) 8.1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评价 (30)

8.1.1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 (30) 8.1.2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 (31) 8.1.3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地质评价 (32) 8.2 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划 (36) 8.2.1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评价 (36) 8.2.2含水层防污性能评价 (39) 8.2.3地下水调蓄功能评价 (41) 8.2.4城镇后备和应急水源地评价 (43) 8.2.5供水安全论证 (45) 8.2.6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45) 8.2.7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 (47) 9图件编制 (47) 9.1编图基本原则 (47) 9.2单幅图 (48) 11.3综合评价图 (48) 10数据库建设 (48) 10.1基本要求 (49) 10.2数据库内容 (49) 10.3数据库建设的组织 (49) 10.4数据库格式 (49) 11成果 (50) 11.1单幅图成果 (50) 11.2区域成果 (51) 12成果验收 (52) 12.1野外验收 (52) 12.2报告审查 (52)

读水文地质图样本

1.2.2气象与水文 矿区属温湿多雨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降雨量充沛,是本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每年3-8月为雨季,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5%左右,其中3-5月份多为梅雨季节,阴雨连绵;夏秋之交为台风季节,受台风影响,常会出现连续降雨或暴雨。11月至翌年1月份为旱季,雨量较少。根据气象站多年统计的资料,矿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681.9mm,最大降雨量2495.5mm(1975年),最小降雨量1188.9mm(1958年)。日最大降雨量强度322mm(1965年7月28日),连续累计最大降雨量871mm,多年平均蒸发量1672.2mm。 区水文网发育,主要溪流均向北西汇集注入盆地。较大的溪流有流经矿区西侧的溪马河和北部的中甲河。两条溪流汇合于矿区西北市东山村流入龙津河中,最终汇入九龙江,排向东海。 溪马河发源于本区东南及南部山区。由两条主要支流于合溪村汇合而成。横切矿区南部,经矿区西缘,由南往北蜿蜒流入盆地,区观测站测得平均流量5.258m3/s。马坑矿区就位于溪马河流域围。 矿区除溪马河以外尚发育有三条溪沟。即: I号沟:发源于矿区东南部花岗岩区,汇水面积4.44 km2。从80线东南端流入矿区。从东往西横贯矿区于65线北段流入溪马河。丰水期流量为126 l/s,枯水期流量10.66 l/s,雨后最大流量达3.98m3/s。 Ⅱ号沟:发源于矿区东南部花岗岩区。71线东南端流入矿区,汇水面积为0.21km2。流量为9.23 l/s。于72线附近汇入I号沟。 Ⅲ号沟:由矿段泉水汇集而成。汇水面积0.71km2。源头在67线南东地带,雨季源头高,旱季低。由东往西横贯西矿段于55线北西端汇入溪马河,流程达1200余米。流量一般为5-20 l/s。洪峰流量达809.20 l/s。除上述之外,

海南岛水文地质

第四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 一、水文地质特征 海南岛赋存有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松散-半固结岩类孔隙承压水、火山岩孔洞裂隙水、碳酸岩类溶洞水和基岩裂隙水等五大类(图2-9)。 (一)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主要分布于海南岛四周沿海沙堤沙地、滨海平原和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陵水河、宁远河、望楼河等主要河流中下游河流阶地和出海口地区,分布范围广。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粉细砂、中粗砂、含砾粗砂、粉砂等,含水层厚度、渗透性、富水性等变化较大。 (二)松散-半固结岩类孔隙承压水 主要分布于琼北承压水盆地和琼西南承压水盆地(斜地)。琼北承压水盆地分布于王五-文教断裂以北、东寨港以西的琼北地区,自上而下分布有8个含水层,岩性为贝壳碎屑岩、贝壳砂砾岩、粉细砂、中粗砂等;各个含水层的水质、富水性变化较大;第1、2、3承压水为常温水,是优质的矿泉水和生活饮用水;第5、6、7、8层承压水是低温热水。琼西南承压水盆地(斜地)主要包括莺歌海-九所自流盆地、崖城自流盆地、三亚自流盆地、藤桥-林旺自流盆地,不同承压水盆地的含水层个数不同,一般为4-5个,含水层岩性为粉细砂、细砂、中粗砂、含砾粗砂等,含水层厚度、富水性变化较大。

图2-9 海南岛水文地质简图 (三)火山岩类裂隙孔洞水 主要分布于海南岛北部第四纪火山岩,含水层岩性以微孔状、气孔状玄武岩为主,凝灰岩、集块岩、火山角砾岩次之。 (四)碳酸岩类裂隙溶洞水 零星分布于儋州市的八一农场、兰洋农场,三亚的大茅、红花,昌江石碌、王下,东方江边等地。三亚大茅、红花凹谷等地为第四系覆盖,其它地区出露于地表。 (五)基岩裂隙水 分布于海南岛中部山地丘陵区,根据岩类成因与水文地质条件不同,可分为红层(局部层间)裂隙水、层状岩类(网状层状)裂隙水、块状岩类(网状脉状)裂隙水。 二、工程地质特征 (一)岩体工程地质

综合水文地质编图方法

国家地质总局 综合水文地质图 编图方法与图例 (试行) 地质出版社

第一部分 综合水文地质图编图方法 (一)编制综合水文地质图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将地下水划分为五种基本类型,作为编图基础。它们是:(1)松散岩类孔隙水;(2)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3)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或称岩溶水);(4)基岩裂隙水(包括断层脉状水);(5)冻结层水。 任何一个含水岩组,在不同情况下可归属不同类型。每种类型可根据不同情况划分若干亚类。以上五种地下水类型,分别采用五种规定的普染色表示,亚类采用接近的普染色表示,并按色调深浅反映其富水等级(参阅统一色标)。 (二)在划分地下水五大类型的基础上,综合水文地质图突出表现以下三个内容: 1、富水性:按地下水的类型及其富水性划分富水等级; 2、埋藏条件:重点反映潜水位或承压水位的埋藏深度、各类双层结构下部含水层组的顶板埋深; 3、水质:重点按矿化度反映微咸水、咸水的分布和含量超过水质标准的有害微量物质的分布。 (三)对松散岩类孔隙水,可按潜水、承压水(或包括上部潜水)划分为两个亚类。黄土广泛分布地区,可考虑把黄土裂隙孔洞水划为一个亚类。其它相似情况可类推。各亚类分别按富水性划分富水等级。 (四)对松散岩类孔隙水,要根据各含水岩组的结构、赋存条件与补给条件等综合因素,结合勘探孔或生产井资料,对其富水性作出评价。可按单井涌水量划分富水等级,并正确地圈定界线。同一含水岩组的不同地段,也要根据厚度、岩性等因素区别其富水程度。涌水量,一般根据勘探孔抽水试验资料,参考当地生产井一般采用的管径与抽水工具,确定统一的口径与降深值,进行换算,以求取得统一的标准。一般在水位较浅、含水层较厚、宜于采用离心泵抽水的情况下,可采用5米降深值。降深值的确定,除须考虑水泵能力外,还要考虑含水层的厚度与承压含水层的顶板埋深。潜水层的降深值不超过含水层厚度的二分之—,承压含水层不超过顶板埋深。单井涌水量的单位,一律采用“吨/日”。在含水层厚度与水位埋深(包括承压水位)变化不大的地区也可采用单位涌水量(吨/日·米)作为划分富水等级的标准。 (五)对松散岩类孔隙水,按单井涌水量一般可划分以下五

高平市北诗镇南村煤矿水文地质说明书

一、工作目的及任务 高平市北诗镇南村煤矿系北诗镇南村村办煤矿,该矿始建于1991年,1992年正式投产,设计年生产能力为20千吨/年,实际生产能力为60千吨/年,主采3号煤。为进一步查明矿区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二OO四年十二月高平市北诗镇南村煤矿委托山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二一二地质队为其编制高平市北诗镇南村煤矿矿井地质和水文地质图。 根据《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及甲方要求,本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井田内及周边的井、泉等进行详细调查,对煤矿矿坑涌水量进行调查访问,查明井田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最终编制高平市北诗镇南村煤矿矿井地质和水文地质图及其煤矿水文地质图说明书。 二、井田位置及交通 高平市北诗镇南村煤矿位于高平市北诗镇南村西南,属高平市北诗镇管辖,其地理坐标为东径113°04′26″~113°04′10″;北纬35°48′09″~35°47′24″。据1989年山西省煤炭资源管理委员会颁发的采矿许可证号11—20042,证字【1989】N41178,批准开采3号煤层,井田面积为0.44km2,井田范围由以下来4个拐点坐标连线圈定(6°带): 点号X坐标Y坐标 1 3965400.00 19687500.00 2 3964300.00 19687500.00 3 3964300.00 19687120.00 4 3965400.00 19687120.00 该煤矿主井及风井均为立井,其井口坐标分别为: X坐标Y坐标 主井3965189.00 19687414.00 风井3965146.20 19687428.00 井田北距沁(水)——辉(县)公路仅4km,西距云泉乡4km,东距礼义镇2km,其间均有乡村公路相连,交通十分方便。 三、工作概况 本次工作自2004年12月11~15日开始进行资料收集和野外调查,随后

水文地质综合实习报告

太原理工大学水利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综合课程实习报告 报告编写人:王继东 专业班级:水文0902 指导教师:孔圣元赵志怀 张志祥陈军峰 实习地点:山西省交城县水峪贯镇实习时间: 2012.6.17-2012.7.6 目录 第一部分文字报告 第一章绪论 (3) 第一节实习区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3)

第二节自然地理及经济地理概况 (5) 第三节实习目的及任务 (6) 第二章气象水文条件 (7) 第一节气象条件 (7) 第二节水文条件 (7) 第三章地层岩性及岩浆岩体 (8) 第一节地层岩性 (8) 第二节岩浆岩体 (13) 第四章地质构造 (15) 第一节概述 (15) 第二节主要地质构造及应力状态分析 (15) 第五章地质发展史 (21) 第一节构造发展史 (21) 第二节沉积发展史 (22) 第六章水文地质条件及地质灾害 (23) 第一节水文地质条件 (23) 第二节地质灾害 (24) 第七章结束语 (27)

第二部分图件 1、水峪贯寺沟实测地层剖面图…………………………比例尺:1:1000 2、水峪贯寺沟实测地层柱状图…………………………比例尺:1:500 3、水峪贯教学填图区地形地质图………………………比例尺:1:25000 第一部分文字报告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实习区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水峪贯地区位于吕梁山中段太原西山煤田的西南部。以狐偃山主峰为中心,

总面积约3502km ,地处东经''0011252111?- ,北纬''45373737??-。交城县至古交市公路纵贯本区,而古交市和交城县与太原市分别又铁路和公路相接,目前太原市与水峪贯每日又有公共汽车往返运行,交通十分方便。 本区属吕梁山系,其主峰狐偃山,标高为2207m ,一般高程在1100 m--2000 m 之间,相对高差500 m--900 m ,属中高山区。区内西北部山高林密,东南部地势略低。西冶川自西北向东南流出山区后,经文水、汾阳、孝义等县境于介休城汇入汾河。 附交通图及行政图如下(图1—图3): 图1 山西交通地图

综合水文地质图的编制

>>专门水文地质学>>教材>>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教学实习指导 §8.2综合水文地质图的编制 8.2.1目的及任务 1:5万综合水文地质图是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主要成果之一,是普查、勘探试验、长期观测等野外资料的综合反映。编制综合水文地质图的目的是全面、系统、清晰地反映工作地区的水文地质规律,阐明地区地下水类型及其埋藏条件,反映地下水形成特点以及含水岩组的富水性、岩性时代、水质、水量变化规律,地下水资源分布,并提出水资源开发和保护措施,圈定地下水开发远景地区,为今后的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资源的开发提供水文地质资料。 8.2.2要求 要充分、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并力争具有科学性、地区性、综合性、实用性、艺术性。为提高编图精度,要求综合水文地质图在野外工作阶段及时确定含水岩组的分布界线及各类水点的位置和富水性界线等。 8.2.3内容及原则 主要内容包括: (1) 主图(1:2.5万或1:5万平面图,并附图例)。 (2) 剖面图。 (3) 辅助图件。 (4) 说明书。 主图反映多种水文地质因素,并有重点地突出含水岩组的富水程度。基本原则是,立足于地下水资源的分布规律,考虑水资源的综合评价,突出地下水资源远景区,兼顾一般水文地质条件。潜水与承压水,松散岩层和基岩的含水岩组皆表现在一张图上。若下伏有主要含水岩组则以隐伏型加以表示,并有一定数量的代表性控制水点,以便尽可能反映较具体的水文地质条件。 主图的主要水文地质内容 (1) 含水岩组的分布。一般是数个含水岩层的集合体,且常处在不同的层位,因而要求以地质时代确定含水岩组的垂向顺序。 (2) 含水岩组的富水程度。由于比例尺和研究程度所限,除以水点资料圈定外,少数地区也可以依据类比法确定岩组相对富水性的强弱。研究程度较高,含水层富水性变化则应以井(孔)涌水量的大小圈定,其富水程度的指标数则在图例中标明。 (3) 反映含水层的顶底板的埋藏深度,潜水、浅层承压水或深层水水位埋深,各类双层含水层结构以及下伏含水层顶板埋深及富水性。

东王村水文地质学报告

该报告为个人理解,仅作为同学们的参考,切勿照搬!地质现象本就有多解性,活学活用知识才是正解! 东王村地区水文地质图读图报告 读图提纲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1.地形:由A-A’和B—B’剖面结合区域河流流向,东王村地区地形总体是东高 西低,南北高中部低,中部为东西走向向斜核部形成的盆地,有利于四周汇集大气降水补给。位于地区北西侧的正断层使得上盘岩层发生跌落,地形上表现为断层西部较东部高出约100米,成为南西侧地区的分水岭。区域内沿西侧断层的延伸方向发育有一条沿南北向的主干河流,最大支流横跨东西部,经盆地中心汇入主干河流。 2.气候:该地区四季分明,气温和年降雨量落差较大,降雨主要集中在3—8 月份,最大平均降水量出现在六月,为218.0mm;气温峰值与降雨同期,最高达28.7度(8月),最低达1.8度(1月)。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3.水文:该地区地表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地区南部。构造和地形对 地表和地下径流流向起决定性作用。受地形影响,主要发育东西向水系,东北方向和西北方向的支流在盆地中部汇集,形成一条流向东偏南方的河流,并最终汇入沿南西侧断层的干流中。地下水资源分布广泛,资源充沛。岩溶现象在二叠纪灰岩地层中均可见,相对集中在地区北部,形成了良好的地下径流条件;南部灰岩地区因出露面积小,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少,因此岩溶发育不如北部。泉集中分布在北部也证明了上述结论。主要地下水资源集中在P, J2 和Q地层中(据水文地质勘探孔3),其中Q包含潜水,P和J2 包含潜水和承压水;J1与J3地层因发育弱透水页岩层使得导水能力不强。河流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雨补给、地下水补给,整个河水流量出境时是2.75m3/s,支流总流量为2.7438m3/s(东北方向支流流量为1.2m3/s,西北方向支流流量为 1.5m3/s,泉1、12、13的流量分别为40L/s,1.5L/s, 2.3L/s),增加量很少, 是由于西部断层的弱导水性,阻碍了地下水和河水的联系。 二、区域地质条件 1.地层:老到新依次是早泥盆纪(AnD)的片岩及片麻岩,出露于图幅的右部 和左下角,分布面积广;石炭纪(C)页岩夹薄层砂岩,出露于图幅的下部和上部,与下伏AnD片麻岩角度不整合;二叠系(P)纯质石灰岩,大面积

地质说明书

邢台煤矿地质说明书 1 矿井概况及井田特征 1.1 矿区概况 1.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河北冀中能源集团金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邢台矿位于邢台市西南部,行政区除南部及东西两侧分别隶属沙河市管辖外,其余均归邢台市管辖。地理坐标为:114°24′15"~114°30′34",北纬36°58′31"~37°03′53"。 邢台矿矿区东侧有京广铁路通过,东北距邢台火车站7km,东距小康庄站4km,并有煤矿专用铁路线与矿区沟通,此外,矿区内公路四通八达,交通非常方便,见矿区交通位置图(图1-1)。 图 1-1 交通位置图 1.1.2 自然环境 邢台矿区位于华北平原西缘,区内地形平坦,地面标高介于+100—+70m。井田及附近分布着李村、悟思、西北留、洛阳等十个村庄,人口14500

余人。 该区属海河流域,区内地表水系不甚发育,主要有七里河、沙河。七里河位于矿区北部,河内常年干涸,雨季偶有流水;历年最大洪水流经量1452m3。据1963年河北省南部特大洪水过后的观察,最高洪水位为+79.5米。工业广场及工人村均为受害。 沙河位于矿区南部,在矿区内属季节性河流。上游分为南北二支流,流至井田附近变为暗流,雨季时水量增大,其他时间水量很小,且上游已筑起水库,水流很少流至下游。在流经井田沙河的流量未进行测定,现已分别在七里河、沙河上游修建了东川水库、朱庄水库和东石岭水库,用于防洪和灌溉,库容量分别为0.09、4.16、0.68×108 m3。 1.1.3 矿区气象 本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最低气温-22.4℃,最高气温41.8℃,年平均气温13.2℃左右。最大年降水量为1269mm,最小年降水量222.9mm,年平均降水量532.7mm,蒸发量年平均为1887.0mm,大于降水量。春末夏初多风,南风为主,北风次之,年平均风速为2.0m/s,最大风速≥17米/秒。矿区内雨季集中在7~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5~75%,丰水年与枯水年降水量相差3~5倍。受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影响,区内年平均气温与蒸发度逐年增高,降水量和相对湿度逐年减少。11月至翌年2月为冻结期,冻土最深400毫米,最大积雪深度150毫米。 1.1.4 水源、电源及建筑材料来源 矿区的工业、生活用水主要以深井方式和井下取奥陶系水,现有的供水井能够充分满足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需要。井田周围有华北电力邢台发电厂和一个自备电厂,为确保矿井供电质量及可靠性,设计两个电厂作为矿井双回供电电源,故电源落实可靠。矿区西部的丘陵山区有多家石灰厂、煤矿,市区附近有钢铁、水泥等企业,材料购置便利。 1.1.5 工农业情况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来源:发布时间:2004-5-23 16:53:1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J27—88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冶金工业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 施行日期:1988年10月1日 关于发布《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的通知 计标[1988]43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通知,由冶金工业部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TJ27—78,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修订后的《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GBJ27—88为国家标准,自1988年10月1日起施行。原《供水文地质勘察规范》TJ27—78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冶金工业部管理。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冶金工部武汉勘察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中国计划出版社负责。 国家计划委员会 1988年1月9日 修订说明 本规范是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冶金工业部负责主编,具体由冶金工业部武汉勘察研究院会同有关勘察、科研和高等院校等10个单位组成修订组,对原《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TJ27—78进行修订而成的。 在修订过程中,修订组针对原规范在执行中发现的问题及生产中提出的新的要求,结合近年来有关科研所取得的新成果,列专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召开了3次全国性技术会议和多次书面征求意见。最后,由冶金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9卓和5个附录。修订的主要内容有:关于勘察阶段的划分和要求;有关影像判释与填图的要求;有关填粒过滤器填粒规格的要求;关于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精度要求。并增补了报告书编写提纲,地层符号和图例符号3个附录的规定等。 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希望各单位注意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冶金工业部武汉勘察研究院《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国家标准管理组(武汉市青山区),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冶金工业部 1988年1月 主要符号 B——计算断面的宽度(m)、越流系数; E——地下水的蒸发量 F——含水层的面积、降水入渗面积(㎡); H——自然情况下潜水含水层的厚度(m); h——承压水含水层自顶板算起的压力水头高度,潜水含水层在抽水试验时的厚度、潜水含水层在降水前观测孔中的水位高度、水位恢复时的潜水含水层的厚度(m); h——潜水含水层在自然情况下和抽水试验时的厚度平均值(m); ——潜水含水层在自然情况下的厚度H和抽水试验时的厚度h的平方差(㎡); I——地下水的水力坡度; K——渗透系数(m/d); 1——过滤器的长度(m); M——承压水含水层的厚度(m); mi——曲线拐点处的斜率;

水文地质勘查报告规范

一、序言(前言) 二、自然地理概况 三、地质概况 四、水文地质 五、水量评价 六、水质评价 七、结论及建议 八、附图、附表,附件 Ⅱ矿区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提纲 一、工作概况 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三、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四、矿坑涌水量预测 五、矿区工程地质 六、供水水源方向 七、结论与建议 八、附图、附表、附件 Ⅲ勘察报告编写注意事项

报告应根据勘察任务要求,在详细阐述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进行水量、水质评价,作出科学的结论并重点论证水源开采后是否引起环境地质问题,对水源方案要进行经济技术对比。各勘察阶段内容有所不同,但一般情况下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序言(前言) 1说明勘察工程的委托单位、工作范围,勘察阶段、需水量和水质要求、勘察工作依据的技术标准等。 2说明地下水开采现状、污水排放和污染情况及以后水源开发利用规划。 3叙述本区的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和已有资料利用情况,本次勘察需要解决的问题。 4简述本次勘察过程,投入的主要工作量、设备及人员情况,所取得的成果及其质量评述。 二、自然地理概况 1地形、地貌概述本区的地表形态,相对高差,各地貌单元的成圉类型、分布特征、分布范围和基本特征。 2水系、水文,简述勘察区的水系和主要河流名称、位置、发源地、汇水面积、河流形态及河床渗透、冻结情况,枯、洪水期的水位、流量变化情况,断流天数,洪水淹没范围,开发利用及水质污染情况等。说明最近水文站的地点和观测期限。

3气象简述勘察区的气候类型、所属气候区,降水量、蒸发量、气 温等多年平均值和历年最高、最低值(列表)及土壤冻结深度等。 本章应着重说明上进因素与地下水的关系。 三,地质概况 1地层:简述地层顺序,接触关系及出露情况,岩性、产状、岩层厚度,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 2地质构造:简述勘察区主要构造类型、特征,分布及其与地下水赋存和运动的关系。 四,水文地质 1叙述含水层(带)分布和埋藏规律,岩性、厚度、渗透性和富水性、各含水层之问水力联系及地表水体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2简述地下水类型及补给,迳流和排泄条件,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 3简述地下水化学类型、物理性质、细菌含量,放射性元素及其变化规律。 4在具有大量开采地下水历史的地区,应详细叙述地下水开采现状和污染情况,根据地下水长期观测资料和地下水开采调查资料,说明市政水源地、工业自备井和农业井开采量。说明地下水的补给和消耗情况,地下水降落漏斗的分布范围,漏斗中心水位下降率和水质变化情况,以及所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查明其原因,分析其发展趋势,并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五,水量评价 主要阐述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原则和方法,参数确定的依据,计算地下水的补给量、储存量,并按拟建水源地的开采方案和取水构筑物的形式计

水文地质图要求

水文地质图要求 矿井地质和水文地质图应该是指基建和生产矿井必须具备的各类图件的总称。 其中矿井水文地质图包括: 1、矿井充水性图 2、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动态曲线图 3、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 4、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 5、矿井水文地质剖面图 6、矿井含水层等水位(压)线图 7、区域水文地质图 8、矿区岩溶图 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是反映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的图纸之一,也是进行矿井防治水工作的 主要参考依据。综合水文地质图一般在井田地形地质图的基础上编制,比例尺为 1/20 00-1/10000。主要内容有: 1.基岩含水层露头(包括岩溶)及冲积层底部含水层(流砂、砂砾、砂礓层等)的平面 分布状况。 2.地表水体,水文观测站,井、泉分布位置及陷落柱范围。 3.水文地质钻孔及其抽水试验成果。 4.基岩等高线(适用于隐伏煤田)。

5.已开采井田井下主干巷道、矿井回采范围及井下突水点资料。 6.主要含水层等水位(压)线。 7.老窑、小煤矿位置及开采范围和涌水情况。 8.有条件时,划分水文地质单元,进行水文地质分区。 * * * * * 矿井水文地质主要图件内容及要求 一、矿井充水性图 1 矿井充水性图是综合记录井下实测水文地质资料的图纸,是分析矿井充水规律,开展水害预测、制定防治水措施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矿井水害防治的必备图纸,一般采用采掘工程平面图作底图进行编制,比例尺为1/2000,1/5000,主要内容有: 1.各种类型的出(突)水点要统一编号,并注明出水日期、涌水量、水位(水压)、水温及涌水特征。 2.古井、废弃井巷、采空区、老塘、老峒、矸石窝等的积水范围和积水量。 3.井下水闸门、水闸墙、放水孔、防隔水煤(岩)柱、泵房、水仓、水泵台数及能力。 4.井下输水路线。 5.井下涌水量观测站(点)的位置。 6.其它。 矿井充水性图应随采掘工程的进展定期补充填绘。 二、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历时曲线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