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对高职生性别角色的影响研究.doc

父母教养方式对高职生性别角色的影响研究作者:韩大伟车宣仪王中会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01期

[摘要]文章通过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对某校839名高职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高职生性别角色的关系。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高职生性别角色

[作者简介]韩大伟(1954- ),女,北京农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北京 102206)车宣仪(1976- ),女,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咨询。(北京 100871)王中会(1973- ),男,中华女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父母教养方式。(北京 100101)

[课题项目]本文系北京高职研究会2005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立项一般资助项目第21项“父母教养方式与高职生人格特征关系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2-0157-03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家庭成员所面临的社会压力也逐渐加大,各种观念的变革、信息的传播、科学技术的进步、生活方式的变化、青少年个性的发展等都使得家长的教育难度增加。许多父母感叹对孩子的教育无能为力,不仅影响了学习和工作的情绪,而且严重影响到家庭生活质量,甚至影响到家庭的稳定。因此,研究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包括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对子女的影响,并就如何进行社会教育,改变家长教育观念、提高家长教育能力进行对策性研究,不仅是新时期家庭建设理论的需要,而且是提高家庭生活和教育质量、改进家庭教育功能、实现家庭和睦、培养身心健康的下一代的现实需要。因此,本研究关注父母教养方式与高职生青少年性别角色的关系,探讨了父母的教养方式如何影响和塑造不同性别高职生青少年的人格特征。

一、文献回顾

(一)有关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又称育儿风格,这里的“育”包括生育、养育、教育、培育。父母的育儿价值观、育儿态度、育儿行为等的总和形成了育儿风格,育儿风格造成了特定的家庭情绪气氛,育儿态度和育儿行为就在这样的情绪气氛中表现出来,儿童就是在这个情绪气氛中成长的。

在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上,鲍姆琳德使用了分类学的方法,对父母的教养方式从要求和回应两个维度进行分类:权威型是既严格要求儿童,又对儿童的需求给予及时的回应;专制型

是只严格要求儿童,不能对儿童的要求做出回应;宽容型是能对儿童的需求做出及时的回应,但是不能严格要求儿童;放纵型是既不能严格要求儿童,也不能对儿童的要求进行及时回应。

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许多积极结果相联系,其中包括好的学习成绩,还能增强儿童的能力、自主性、自尊和较好的同伴关系。

但是,随着社会认知理论的发展,近期的研究提出,青少年和父母对父母权威的概念会有所不同,并且概念的维度值得进一步考虑。在权威的概念中,包括父母在传统和道德方面规范儿童的行为,但对传统和道德的概念青少年和父母有不同的认识。父母和青少年都一致认为,父母应该有对儿童有关道德、传统和谨慎观念进行规范与调整的权威,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开始质疑父母对他们个人的和友谊的观念进行规范。父母的教养方式,除了要求和回应两个维度之外,还应该包括严格的控制、给予关怀和温暖、强迫和沟通方式等。青少年和他们父母的评价结果表明,青少年对他们父母的评价比父母自评的宽容型和专制型的教养方式更多,而父母对他们自己的评价比青少年对他们的评价有更多的权威型的教养方式,而且父母的评价和青少年的评价都没有性别差异。

权威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使儿童有更好的学业成绩,表现出更少的内在和外在的行为问题。而放纵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使他们的学业成绩较差,并且行为问题也较多。但是这些研究遭受了许多批评,因为这些研究只提供了单维的信息(即家庭的维度),并没有考虑到社会需要的影响。以前的研究过多地关注权威型、专制型和放纵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却忽视对非专制型和民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由于只是对有限的几种类型与权威型相比较,因此得出的结论可能过高地估计了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的积极影响。近年来,鲍姆琳德的研究大部分关注高中生或年龄更小的儿童。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带来许多好的结果,但在大学阶段,父母的支持和控制越来越少,这种影响是否能持续下去?专家指出,外控过强会妨碍儿童内在标准的建立。换而言之,父母强烈的反对可能抑制不好的行为出现,但是当父母不在的时候,这种影响有可能不会持续。

(二)有关性别角色的研究

如今,很多男人、女人都在关注性别角色是如何塑造和约束自己的行为的,越来越多的女性放弃了传统的女性性别角色,在商界和政府界任职;一些男人也在尝试非传统的男性性别角色,例如承担起抚养孩子的责任。

性别角色一直是心理学家关注和争论的焦点问题。以前的研究认为,性别角色至少与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两性的生理差异,另一个是社会文化因素。近年来,心理学家提出了三个理论模型来解释性别差异:(1)生物模型:认为我们观察到的男女行为的性别差异反映的是生理上的差异。(2)社会文化模型:性别差异是直接由社会和文化因素引起的。(3)生物社会模型:承认社会文化模型对性别差异的解释是合理的,但生物与进化有关的因素仍然可以直接导致性别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