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咏夹诗的生成及影响

刘禹锡咏夹诗的生成及影响
刘禹锡咏夹诗的生成及影响

刘禹锡咏史诗的生成及影响

摘要

刘禹锡的诗歌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其咏史诗在数量和质量上对前人的突破尤其令人瞩目。纵观近十年来大量涌现出的对刘禹锡咏史诗进行研究的专题论文,还很少有从其生成及影响两个角度进行论述。而对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刘禹锡其人其诗,尤其是他的咏史诗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对咏史诗的发展历程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本文第二部分从四个方面入手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刘禹锡咏史诗的生成原因:一、政

治因素尤其是参加永贞革新的政治经历对刘禹锡咏史诗创作的影响。二、地理因素,刘禹锡贬滴所在的朗州、连州、夔州、和州都是历史文化悠久、古迹遍布的地方。三、咏史诗发展的必然趋势即中晚唐咏史诗的趋于成熟,促使刘禹锡进行咏史诗的创作。四、刘禹锡自身具备创作咏史诗的素质。并把论述的重点放在了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巴

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的贬滴经历对其进行咏史诗创作的直接影响。本文第

三部分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刘禹锡咏史诗产生后所形成的一系列影响:一、金陵怀古系列

咏史诗在后世形成的巨大影响。二、其所发展的评体咏史诗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三、其咏史诗采用的七言绝句形式对以后诗人咏史诗创作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刘禹锡:咏史诗;生成:影响

引言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安史之乱爆发后盛唐诗歌出现了极盛难继的局面。在经历了大历诗坛相对沉寂的一段时间后,终于迎来了中唐诗歌的全面复兴。中唐贞元、元和年间出现了诗歌流派纷呈的局面,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刘禹锡就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期著名文学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也是

一位积极从事政治革新的政治活动家。他多才多艺,擅长书法和音乐,在诗歌、散文创作方面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同时代的古文家李翱曾说:“翱昔与韩吏部退之为文章盟

主,同时伦辈,柳仪曹宗元、刘宾客梦得耳。”汇月稍后的赵磷也说:“元和以来,词翰兼奇者有柳柳州宗元、刘尚书禹锡及杨公(敬之)。刘杨二人,词翰之外,别精篇什。”?2,他的诗歌豪放俊逸,与白居易齐名,在中唐后期分别以白居易和韩愈为代表的通俗写实诗派和怪奇诗派之外,卓然自成一家,赢得了“诗豪?,、“国手”「幻的称号。其诗歌最为人瞩目的主要有政治讽刺诗、咏史怀古诗、民歌体诗三类,而为刘禹锡奠定诗坛地位的首推其创作的大量咏史怀古诗。

刘禹锡的咏史怀古之作有五十余首,这个数量比之晚唐咏史诗人显得有些微弱,但却远远超越了前代所有的咏史诗人。他的咏史诗质量上也有较大的突破,刘禹锡之前的咏史诗人在内容上大多围绕个人的穷通得失,抒写怀才不遇的愤滋,而较少对社会历史变迁的思考。刘禹锡只有少量作品表现不遇的愤慈,更多的是表现其对政治理想的执著追求,写他的希望和失望的矛盾,写他的用世之念和人格尊严的艰难抉择。在对社会盛衰的原因主题取向上,较全面深刻地总结了社会盛衰的原因,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刘禹锡能以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人生的遭遇和社会的盛衰,慨而不悲,表现出诗人迥异于前人的哲人气质和达人风范。在艺术特色上,刘禹锡的咏史诗笔力雄健,气该古今并注重意境的选择和情感的抒发,即景骋情,妙造自然,增强了咏史诗的艺术魅力。另外刘禹锡的咏史诗还注重体式的选择,发展了七绝咏史的新体制,使咏史诗更显含蕴凝练,饶有情趣。

对咏史诗,尤其是唐代的咏史诗进行研究,刘禹锡是大家关注的热点人物。近十年来,涌现出了大量对刘禹锡咏史诗进行研究的专题论文。但这些研究成果多从思想内容、

类型特点、成就、前后期内容差异及成因等多方面着手进行论述,几乎没有涉及到刘禹

锡咏史诗的生成原因及其所产生的影响两方面。本人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而来的,

而且每一个事物的出现必然会对相关事物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因此,本文立意从

刘禹锡咏史诗的生成及对后世的影响入手,力求理清其在咏史诗发展史上的地位,以期

对刘禹锡其人其诗有一个更加全面透彻的认识。基于此,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其一,

咏史释义;其二,刘禹锡咏史诗的生成;其三,刘禹锡咏史诗的影响。

一、咏史释义

咏史诗作为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种,对它古人己有不少精辟的见解。从现存的

文学史资料看,第一篇以“咏史”命题的诗歌作品是班固的五言诗《咏史》。而最早对

班固的《咏史》进行评述的是钟嵘的《诗品》:“孟坚才流,而老于掌故。观其《咏史》,

有感叹之辞”。而艺术上则评为:“质木无文”。L41这里还未涉及到对“咏史”含义的解释,

但己经注意到咏史诗也应与别的诗歌一样注重内容与文采两个方面。至唐朝六臣注《文选》,才在咏史诗的解题中对咏史诗的概念有所涉及。如对王粟《咏史诗》,吕向解题曰:

+i胃览群书,咏其行事得失,或自寄情焉”。对左思《咏史诗八首》解题曰:“是诗之意,多以喻己。”李善在张协《咏史诗》解题曰:“协见朝廷贪禄位者众,故咏此诗以刺

之。”[5J等对咏史诗抒怀讽喻的特性有了认识。日释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对“咏史”

也有解释:“咏史者,读史见古人成败,感而作之。n [6J意思承吕向而来,但叙述得更为

清晰明了。总言之,也就是说咏史诗是作者将阅读史传的感想形诸诗篇。今人对咏史诗

所作的定义与古人大致相类。如降大任、张仁健;“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作者直接

歌咏历史题材,以寄寓思想感情,表达意见见解的一个类别。}} f7}刘若愚的《中国诗学》、施蛰存的《唐诗百话》、胡大雷的《文选诗研究》、袁行需的《中国文学史》中都有类似

的界定。

综合古人、今人的说法,所谓咏史诗是指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作者直接截取历史人

物或历史事件,或歌咏感叹,或寄寓思想感情、发表见解的一个类别。它包括述史和咏

怀两部分,是两者的有机统一。与其他类型的诗歌相比,咏史诗是诗又是诗化的史论,

它反映的历史题材,更具有特征和概括力以及某种历史的典型性,因而也更容易启发人

们认识社会历史,从中获取教益:真实的感情表露与大胆的诗意想象使它与一般的历史

教科书和大部头的历史专著相比,又富有情韵和生动的形象性,含有特定的故事性和情

节性,具有相当感人的艺术力量。因此,咏史诗在诗歌与历史学中自有其不可取代的独

特价值,值得我们对其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论咏史诗是包括怀古诗在内的广义上的咏史诗。一般所

说的怀古诗是诗人以历史遗迹、遗址或某一地点、地域为依托,连及吟咏与之相类的历

史题材,诗中往往离不开对其地景物的描绘,对古今变化的感慨,如刘禹锡的《荆门道

怀古》、《西塞山怀古》、《台城怀古》等即是很显著的例子。但咏史与怀古这两类诗,以

其基本内容都是写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而很接近,又因为引发诗兴、赋为诗歌的触媒点

不同而区别。在古代尤其是唐宋以前,咏史诗与怀古诗的界线并不是很严格,如杜牧哎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虽然是作者经过乌江亭是有感而发的,而且以地名为题,但是通篇以议论为主,仍属于

咏史诗的范畴。当今也有将二者合流的学者,袁行需先生就认为:“怀古诗和咏史诗是

有区别而又很接近的两类诗。大体上说,怀古诗是能够引起古今相接情绪的时地与事物

兴发感慨。咏史诗则无须实际事物作媒介,作者直接以史事为对象抚事寄慨。由于两者

都是咏…古?,又时有交叉,界限并不很严。”f8]因此,本文把刘禹锡的部分怀古诗也纳

入到广义的咏史诗内加以论述。

我国古代文人大多有怀古务实、贵古贱今的文化心态。他们推崇过去,对既往的历

史心仪不己,因此咏史之作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诗经》的雅、颂中已有它的萌芽,

屈原的《离骚》、《天问》、《九章》等作品中也可看到它的影子。直到东汉班固始以“咏史”为标题,随后左思、陶渊明、颜延之等都有名篇传世。梁萧统编《文选》时特立“咏史”一目。此后,咏史诗创作蔚成风气,代不乏人。在以诗歌著称的有唐一代更是出现

了一大批咏史名家,如初盛唐时期的陈子昂、李白、杜甫、高适等。“但是,作为一种

特定题材的诗歌,咏史诗只是到了唐代,特别是中晚唐时,才真正发展成熟,并且在诗坛上开放出引人注目的繁花。n [9]而刘禹锡作为这一时期诗坛上的重要作家,在咏史诗的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不容忽视。他上承李白、杜甫,下启杜牧、李商隐,以卓绝的艺术才能,完善了咏史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刘禹锡咏史诗的生成

刘禹锡的咏史诗能在数量上大大超越前代诗人,并在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各方面取得很大的突破,其自有因。经认真梳理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政治因素

1.“安史之乱”后的社会现实

渔阳攀鼓动而地来,霓裳羽衣之曲顷刻间成为昨日的回忆,在唐玄宗后期日益荒淫的生活中,安史之乱爆发了。安史之乱是唐朝最惨痛的一页,一直沉浸在“开元盛世”

中的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措不及防,历史的车轮无情地将人们迅速由盛唐带入了中唐。从盛唐到中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也是唐帝国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经济一厥不振,外族入侵,藩镇割据,战乱频繁,民生凋蔽。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深,党争不休,政治腐败,剥削惨重,广大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的灾难之中。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使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曾经辉煌灿烂的大唐帝国自此一步步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从噩梦般的动乱中首先惊醒的就是唐代的诗人,因而对这种王朝衰落感受最直接最深切的也是中唐诗人。国家江河日下、风雨飘摇的严峻形势,促使一代严肃的知识分子进行痛苦、认真的思考,力图总结历史的必然规律,以指导对于现实的认识,挽救唐柞的衰颓,历史兴亡的感慨代替了初盛唐诗人昂扬的济世情怀。因此中唐自大历诗人诸如钱起、窦常、张继、李益等开始,就不断地在历史中寄寓古今兴亡之慨。

安史之乱的爆发,带来的不仅仅是政治、经济上的巨大损失,更给生活在当时和之后的诗人们心理带来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在这样一个朝不保夕的动乱环境中,诗人的一切都无法得到保障,由此个体的社会价值和生存价值问题被进一步凸现出来,引发了诗人们开始对个人和社会的全面思考。也就是说安史之乱带来的巨变不仅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还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在面对现实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时不得不重新思考个体的存在价值。他们立足现实,放眼历史,对社会衰败的局面及造成这种衰败的原因迸行了多方位的体悟和思考。但政治上的不得意决定他们拿起的武器只有诗歌。而此时咏史诗经过汉魏六朝,尤其是初盛唐的发展已经基本成熟,它现实国事与既往历史连接在一起的独特方式为世人提供了干预时政的极好手段,这是中唐咏史诗快速发展的内在原因。从贞元、元和到长庆年间,咏史诗的创作得到了空前的繁荣,这时期的咏史诗,有三个明显的特征;数量丰富、取材广泛、风格各异。诗人如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韩愈等人的咏史诗,各具特色,基本上代表了中唐咏史诗的最高成就。而刘禹锡无疑是他们之中的佼佼者。

2.“永贞革新”的政治经历

刘禹锡在政治生活方面的经历,尤其是他参加的“永贞革新”和革新失败后的政治

生活给他咏史诗创作带来巨大的影响。

刘禹锡一生经历了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八朝,这一

时期正是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时期。面对安史之乱后的现实形势,地主阶级内

部各种政治力量和政治集团的矛盾冲突也不断升温,形成了中唐政治思想斗争尖锐、复

杂的局面。出生下层的庶族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切身体验到了各种弊政和藩镇割据、

宦官专权等给国家、民族带来的危害,积极主张革新,刘禹锡就是这股活跃的政治力量

中的杰出代表。

刘禹锡的政治才华得到了革新派主要人物王叔文、王任的赏识,很快成为革新派的

中坚力量并被授以重任。革新运动开始后刘禹锡就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其中,为

实现辅时济世之志而废寝忘食,操劳不辍,“门吏接书尺日数千,禹锡一一报谢。绿珠

盆中日用面一斗,以供缄封”。。斗志昂扬的年轻诗人曾在诗中为我们展示革新运动欣

欣向荣的局面,《春日退朝》②:

紫陌夜来雨,南山朝下看。戟枝迎日动,阁影助松寒。

瑞气卷绪毅,游光泛波澜。御沟新柳绿,处处拂归鞍。

革新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减免赋税、禁止宫市、限制五坊、放还宫女。减轻了广大人

民的负担,并有力打击了宦官和藩镇的势力,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由于这次革

新运动严重的触犯了宦官、藩镇和守旧士族官僚的利益,而遭到他们的疯狂反扑。这次

革新最终以顺宗内禅为标志宣告失败。得势后的反对派马上对革新志士进行迫害,时代

所导致的革新斗争的失败的悲剧,带来诗人个人命运的悲剧。“二王”被贬逐,王还死

于贬所,王叔文被贬后又被赐死,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都被贬为远州司马。历史上称

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正如司马迁在著名的《报任少卿书》中所言:“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启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殡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

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无罪而遭贬,诗人

心中自然郁郁不平,但作为世人眼中的罪人,诗人只能选择比较隐晦的方式来发泄心中

的不满,而咏史诗是各体诗歌中最容易与现实政治和仕途经济相联系的诗体,因此成为

诗人的首选。革新运动失败后,诗人就开始了咏史诗的创作。如《咏史二首》:

骤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世道剧颓波,我心如抵柱。(其一)

贾生明王道,卫棺工车戏.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其二)

第一首诗人借史以明志,以卫青门客任安在卫青失势时不肯离去自比。第二首以贾谊比

王叔文,对他的遭遇寄予同情,在表明自己心志、针贬现实的同时表现出对自己政治理

想的执着追求。刘禹锡临终前作《子刘子自传》有言:“叔文北海人,自言猛之后,有

乃祖风二……叔文实工言治道,能以口辩移人。既得用,自春至秋,其所施为,人不以

冯赞《云仙杂记》卷五

本文所引刘禹锡诗文均自陶敏、陶红雨校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岳麓书社,2003年十一月第一版。

为当非。”对王叔文作了肯定评价,与这首诗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

刘禹锡先被贬为连州刺史旋又被贬为朗州司马。在前往贬所途径洞庭湖时,作者写

下了《君山怀古》:

属车八十一,此地队长风。千载威灵尽,褚山寒水中。

当年扫平六国的秦始皇尚且有不得意之时,作者以此慰藉自己,现在遇到的挫折只是暂

时的,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只要正确面对,终有一天会拨开云雾见太阳。

被贬朗州是刘禹锡政治生活的一大转折,从在京师被委以重任的政治核心人物到边

州司马这样的闲官,他的心情虽然很沉重但却没有消沉,心中始终怀有希望。唐代官吏

贬滴有一定的期限,期满后可酌情移往比原贬滴地距离京城较近的州县任职,新职品级一般比原贬滴官职有所提高。唐朝中后期,被贬官员的量移期限为五年。宪宗元和十二年七月有赦:“自今以后,左降官及责授正员宫等,并从到任后,经五年考满,许量移。今日以前左降官等,及量移未复资官,亦宜准此处分。; pal因此诗人时刻等待着再次施展自己政治才华的机会。但等来的却是深深的失望,据《旧唐书.宪宗纪上》记载,元和元年宪宗诏书有言:刘、柳诸人“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诗人居朗州十年未得

量移,这在政治较为开明的有唐一代实属罕见。直到元和十年,诗人终于与柳宗元等人一起承召回京,但又因《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触怒了权贵而再次出为连州牧,官虽进而地益远。以后又迁滴夔州、和州等地。“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长达二十三年的贬滴生涯刷新了中国古代文人被贬最长时间的纪录。这种悲剧性的遭遇,必然会反映在刘禹锡的诗歌创作中。

在朗州和连州的十五年间,刘禹锡与柳宗元一样也创作大量寓言诗来讽刺政敌对革新势力的残酷迫害,除此外他还创作了一些咏史诗借古人往事表明自己坚持理想的信念和对前途的无限憧憬。如《荆门道怀古》:

南国山川旧帝钱,宋台梁馆尚依稀。马嘶古树行人歇,麦秀空城泽锥飞。

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徒使词巨皮开府,咸阳终日苦思归。《汉寿城春望》: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揍。田中牧竖烧当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不知何日东滚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前诗借用虞信思归表达自己对长安的留恋,后诗刘禹锡以哲学家的眼光看到:顺境、逆境也和世间万物的兴废一样不是永恒不变的。基于此,诗人矢志不渝地等待着:“终日

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干载,只似当时初望时。”(《望夫石)))借用望夫石的传说来比喻自己在贬滴生涯中从未中断对帝京的思念,日夜渴望回朝廷为国家和君王效力。当八司马中的程异首先被启用时,作者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了《咏古二首有所寄)):

车音想磷特,不见秦下尘。可怜平阳第,歌舞娇青春。

金崖容色在,文园词赋新。一时复得幸,应知失意人。(其一) 寂寂照镜台,遗基古南阳。真人昔来游,翠凤相随翔。

目成在桑野,志遂贮椒房.岂无三千女,初心不可忘。(其二)

此处作者自托为宫女,借汉武帝陈皇后和东汉光武帝阴皇后的故事,语重心长地嘱咐程异不要忘记“永贞革新”的初衷,不要忘记志同道合的七司马;希望程异能够推荐仍然

被贬在外的朋友回朝,反映了诗人渴望重被启用的急切心情.

贬滴后期,即刘禹锡在夔州、和州期间,这时诗人依然滞留于巴山楚水之间,官职也未见升迁,但在地理位置上毕竟离长安更近,因而诗人被遗弃的感觉日见淡弱。另外这一时期“永贞革新”己逐渐被人们淡忘,十多年时间虽没有完全弥合他心头的创伤,

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阅历的愈加丰富,政务的繁忙,当初境遇的突变带来的心理上的巨大落差和随之而来的激债也逐渐被抚平,诗人的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他的咏史诗更多的转向了那些在历史上有过丰功伟绩的人物,这与初盛唐咏史诗人对于先贤的歌咏有着相似之处。如《观八阵图》:

杆皇传上略,蜀相运神机.水落龙蛇出,沙平鹅鹤飞。

波涛无动势,鳞介避徐威。会有知兵者,临流指是非。

对诸葛亮这样功成名就的历史人物充满了敬意和无限的敬仰,并对自己的才能与前程充满了信心,全诗充溢着一股昂扬之气。

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在宪宗朝被镇压下去的藩镇割据势力又开始蠢蠢欲动,但朝廷

却无力采取什么措施来对付他们。诗人目睹朝政日非、国势日窘,内,自焦急却于事无补,只好用诗歌作为载体,尤其是咏史诗这种可以借古讽今的特殊诗体来表达自己的隐忧。

因此这一时期的很多咏史诗是作为警戒统治者的工具,透过历史的烟云和王朝的兴亡,

总结关于社会兴衰的经验教训,以提醒和告诫当朝统治者。如《蜀先主庙》: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抹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妻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此诗首联赞颂刘备的英雄气概,颁联评价其英雄业绩,颈联论述其成功之因与后人亡国

之故,尾联描述亡国后蜀国的凄凉景象。作者于正反对比中深寓历史教训,在对刘备的

赞颂中不露声色的揭露刘禅之不肖与亡国后的麻木不仁,批评指斥之意充盈其中。本诗

的核心在于强调治国的关键在于知能尚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批

判的矛头直指当今的统治者,指斥他们造成的贤不肖倒置的现状。

欧阳修《薛简肃公文集序》有言:“盖遭时之士,功烈显于朝廷,名誉光于竹帛,

故其常视文章为末事,而又有不暇与不能焉。至于失志之人,穷苦隐约,苦心危虑,而

极于精思,与其有所感激发愤,惟无所施于事者,皆一寓于文辞,故曰穷者之言易工也。如唐之刘、柳无称于事业,而姚、宋不见于文章。”诚为的论。生命沉沦的二十三年虽

然使刘禹锡失去了施展政治才华的机会,却成全了他的文学成就,据陶敏、陶红雨《刘

禹锡全集编年校注》其取得较大成就的咏史诗基本上都作于这一时期。

3.唐代的文化政策。

政治文化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诗人在创作时题材和体裁的选择,正是因为唐代

宽松的、较少禁忌的文化环境为刘禹锡大胆进行咏史诗的创作提供了客观条件。

宋洪迈《容斋续笔》卷二“唐诗无讳避”条云:“唐人诗歌,其无先世及当时事,

直辞咏寄,略无避隐。至宫禁璧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今之诗人不敢尔。”咏史之作,尤其是发展到中晚唐的比体咏史诗,具有明显

的现实取向性,或借古抒怀,或以古喻今,或就事论今,其针对现实的特色很鲜明,因

此“上之人”是否有容人之量,确实关系着咏史诗的兴衰。而唐代文化领域内禁忌较少,

言论有相对较多的自由。盛唐的李白、杜甫以及中唐白居易、元镇等人的创作实践中,

对现实揭露的成分远远多于歌颂的成分,但却没有遭到大的迫害。这种在整个中国历史

上绝无仅有的优越的创作环境,使刘禹锡进行咏史诗创作成为可能。这也使得刘禹锡敢

于以本朝史事入题,对君王的荒淫昏耽给国家带来的灾难予以辛辣的嘲讽,如《华清词》: 日出骊山东,装回照温泉。楼台影玲珑,稍稍开白烟。

昔言太上皇,常居此祈年。风中闻清乐,往拄来列仙.

翠华入五云,紫气归上玄。衷哀生人泪,泣尽弓箭前。

圣道本自我,凡情徒额然,小臣感玄化,一望青冥天。

以一个旁观者的口吻,讽刺唐玄宗因贪图享乐而带来的恶果。另如《三乡骚楼伏睹玄宗(望女几山>诗小臣斐然有感》;

开元天子万事足,唯惜当时光景促.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宽装羽衣曲。

仙心从此在瑶池,三清八景相追随。天上忽乘白云去,世间空有秋风词。

同样讽刺唐玄宗,人间的荣华富贵已不能满足其欲望,幻想成仙而终不可得,于是企图

在霓裳羽衣曲中得到陶醉,却最终酿成了灾难惨重的安史之乱,将一个好端端的太平盛

世断送在自己手中。作者还以之影射中唐数朝皇帝祈求长生不老的荒唐。这些诗作措辞

虽然婉转而讥刺之意明显,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对晚唐李商隐、杜牧等人咏史诗的创作

影响很大。

(二)地理因素

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中唐·刘禹锡》云:“梦得佳句,多在朗、连、夔、和时

作,主客以后,始事疏纵,其与白傅唱和者,多有老人衰飒之音。”这说明,刘禹锡优

秀诗文创作与其贬滴生涯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咏史尤其是怀古之作与古代遗迹、遗址又

密切相关。恰巧刘禹锡贬滴所到的朗州、连州、夔州、和州四地又是历史文化悠久、古

迹遍布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咏史诗的大量产生,也与其贬所的特殊地理位置有着一定的

联系。

1,朗州历史文化传承

刘禹锡曾在《刘氏集略说》中提及:“及滴沉、湘间,为江山风物之所荡,往往指

事成歌诗,或读书有所感,辄立评议。穷愁著书,古儒者之大同,非高冠长剑之比耳。”可见,作者这一时期的诗文写作与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而这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

于作者所到之地朗州处于玩水流域,乃战国屈原流放之地,具有浓郁的楚文化历史底蕴,尤其具有贬滴文化的深厚积淀。作者虽说“穷愁著书,故儒者之大同,非高冠长剑之比耳”,自称不敢与屈原相比,但却是引屈原为同调的。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

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当年的屈原也是因积极地

参与兴国大计的谋划而遭谗被贬,一贬至汉北,一贬到沉湘间,幽思忧愤而作《离骚》。刘禹锡也因为积极参加政治革新,“竟坐连累,贬在遐方·,·…又遭谗嫉,出牧远州?,。Wl 两人在受贬的原因、贬滴处所、心态等多方面具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这些相似的经历激

发了刘禹锡对巴山楚水之间历史人物的自觉关注,并通过怀古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骚怨

情怀,表达自己抑郁不平的个人情感,这是刘禹锡对待贬滴所采取的一种典型手法。刘

禹锡至朗州后,就住在了后人为纪念屈原而建的招屈亭附近,近距离的接触使他对屈原

有了进一步的体认,并决心要像屈原那样与黑暗世俗抗争。《学阮公体三首》表明了作

者的这种心志:

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只言绳自直,安知室可欺?

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人生不失意,安能慕己知!(其一)

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鹜禽。出n有远道,平野多层阴。

灭没驰绝塞,振迅拂华林。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其二)

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目览千载事,心交上古人。

侯门有仁义,灵台多苦辛.不学腰如磐,徒使取生尘。(其三)

深刻的道出了贬滴对人生的磨练与考验,洋溢着不以挫折为意、期望东山再起的昂扬斗

志和祸福相因的朴素辩证思想,其中闪烁着虽久经折磨而意志愈坚的熠熠光彩。这里的“昔贤?,、“上古人”当然不一定就是屈原,但其中主要包含着以屈原为代表的执著意识

却是毫无疑问的。刘禹锡能在二十三年的贬滴生涯中始终坚持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其对

屈原的体认有很大的关系。

2.夔州、和州特殊的地理位置

他贬滴后期所在的夔州、和州也都有着很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夔州是三国时吴蜀

交战的边界,历史上很多关于蜀国生死存亡的故事都发生在这里。夔州至和州的长江沿

线到中唐已上演过无数惊天动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熟知历史的诗人一路走来自然

会感慨万干,并将满腔激情形诸诗篇。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

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所走路线恰好与当年西晋大军攻打吴国时的路线完全相同。行

经湖北大冶县附近时,刘禹锡凭吊了西塞山,写下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 西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怜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获秋。

此诗前四句是怀古,后四句则是慨今,表达了作者渴望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的意愿。

希望当朝统治者能够以六朝的相继覆灭为鉴,不要走“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

复哀后人也”yzl的老路。并警告那些拥兵自重的割据势力:国家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

潮流,像当年的孙皓那样依仗长江天险而负隅反抗,也是无济于事的。这一主题在当时

藩镇割据势力重新抬头的情况下,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的。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就也

是值得注意的,“至于前半一气呵成,具有山川形势,制胜谋略,因前验后。兴废皆然,下只以…几回?二字轻轻兜满,何其神妙f;①因此此诗“表现手法的神妙与诗作内蕴的

深厚相辅相成,饱含哲理的历史反思与深沉悲凉的人生感慨互为补充,大大强化、深化

了刘禹锡怀古之作的格调境界。”[13]

和州正如作者在《楚望赋》中所述是“一夕为湖地,千年列郡名。霸王迷路处,亚

父所封城”的地方,又靠近六朝故都金陵。六朝在金陵共经历了三百余年的历史,你亡

我兴犹如走马观花,走过了兴盛和醉生梦死的繁华后都走上了灭亡的道路。这个以六

个朝代迅速更替的历史引得文人墨客留恋遐想、不断歌咏的去处,敏感的刘禹锡自然也

不会放过。这些地理上的条件也是诗人后期大量创作关于金陵及附近古迹咏史诗的直接

原因。如其著名的咏史组诗《金陵五题》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石头城)))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料。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台城)))

生公说法鬼神听,身后空堂夜不扁。高作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生公讲堂})) 南朝词巨北朝客,归来唯见秦淮碧。池台竹榭三亩徐,至今人道江家宅。(((江令宅》) 诗前有序曰:“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袜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守,跌而望之。适有

客以《金陵五题》相示,道而生思,教然有得。它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且曰:…《石头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徐四韵虽不及

此,亦不辜乐天之言尔。”可见诗人此时并未到过金陵,这些诗是诗人经过深思熟虑后

创作而成的。这五首诗以六朝故都金陵的五处具有代表性的景物为题来总结历史教训。《石头城》一诗从后人对此诗评价就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如李慈铭曰:“二十八字

中,有无限苍凉,无限沉着,古今兴废,形胜盛衰,皆已括尽,而绝不见感慨凭吊字面,真高作也。”②谢杨得曰“山无异于东晋之山,潮无异于东晋之潮,月无异于东晋之月。

求东晋之宗庙宫室,英雄豪杰,俱不可见矣。意在言外,寄有于无。”⑧沈德潜曰:“只

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华俱归乌有,令人于言外思之。”④其余四诗与此相类,在物是人非的客观描绘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忧思,看似平淡却意蕴深远,其中三味自当读者细细

品味。

刘禹锡贬官后在朗州、连州、夔州、和州有将近二十三年的经历,贬滴生活结束后,在苏州、汝州、同州等地任刺史。他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游览了众多的古迹,这

些遗迹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政治意义,自然成为长期沉沦下僚的诗人发泄心中郁

郁不平之气和寄托自己政治怀抱的依托。

(三)诗歌发展因素

咏史诗的发展有一个漫长的历程,先秦是它的发韧期。《诗经》里已有了咏史诗的

矛方世举《兰丛诗话》引。

铬《赵组堂读书简端记,唐人万首绝句选》转引白陶敏、陶红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第39z页,岳麓书社,2003

年一{一月第一版.

团《唐诗品汇》卷五一同上

,《唐诗别裁D卷二0同上

雏形,《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大明》、《皇矣》等篇,以诗歌的形式记

载和赞叹了周部族的起源及其祖先的英雄事迹,这些涉及周朝先人历史传说、部族起源、部落迁徙、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的诗歌,在题材上当属于最早的述史咏古

之作。但这些诗歌以记事为主,是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的古代历史,与真正意义上的

咏史诗相距甚远,与其说是咏史诗,不如说是史诗来得更确切一些。而后来屈原的作品

与咏史诗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离骚》中涉及到大量的历史人物、历史传说和重大的

历史事件,并成为屈原表达政治见解,抒写怀抱和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手段。在《九章》、《天问》中,作者引用历史传说、人物和事件的段落也不在少数,这种咏史抒怀、借古

言志、以史讽时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与后代咏史诗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开创了后世咏史

诗创作的先河。尤其是在精神实质和表现手法上对左思的咏史诗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东汉班固以…咏史?为标题,以专咏历史人物为内容创作诗歌,使咏史诗最早与

其他类别的诗相分离,具有开创之功。”t+]虽然班固的诗只是对史事的铺陈,但在他之

后的整个东汉一代咏史诗人却很少见。魏晋南北朝咏史诗逐渐繁荣并趋于成熟,这一阶

段涌现出一大批咏史名家和名作,如王菜、左思、鲍照的《咏史》和陶渊明的《咏荆柯》、阮籍的《咏怀》、曹植的《怨歌行》等。这些作品有的明确以“咏史”标目,有的述史

叙事,或者在叙事中杂以抒情,尤其是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跳出了传统咏史诗的

巢臼,以寒士的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和抗争作为内容,将一己情怀注入咏史诗中,造成

咏史和抒怀的有机结合,诗与史开始逐步融合,“开创了咏史诗借史以抒怀的新路,成

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这是他对中国诗歌史的独特贡献”。[IS]从左思起,咏史诗开始从以史为主体走向以作者自我为主体,增强了历史抒情言志的主观色彩和诗歌的理性色

彩,从而提高了咏史诗的艺术感染力,为唐代咏史诗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各体诗歌在这个时候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咏史诗也

不例外,进入唐朝后,咏史诗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唐以前的咏史诗留存至今的

只有30位诗人的寥寥50多首作品”,[16]且题材狭窄,手法单一。而“粗检《全唐诗》

及辑佚之作,计有咏史诗近二千首,这个数字相对于五万余首现存唐诗来说是十分惊人的。著名诗人都有咏史佳作,而且也有以咏史擅场的专门之家,确有雄踞高处、眼空四

海的气象。; [n]著名诗人如陈子昂、李白、杜甫、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等都

介入到咏史诗的创作中来,他们或寄寓感慨,或独抒己见,或借古讽今,创作了一系列的优秀作品如《蓟丘览古》、《登幽州台歌》、《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蜀相》、《泊秦淮》、《赤壁》《贾生》、《隋宫》等传世名篇。咏史名家的大量出现说明唐代咏史诗已经具备了一

定的规模效应,咏史诗成为唐诗中与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游仙诗鼎足而立的

一个重要类型和组成部分。

唐代咏史诗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主要是因为史学的巨大成就和唐代士人

高涨的参政意识造就的。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很多方面的建设都达到了顶峰,史学也是如此。出于以史为鉴的目的,唐朝建国之初就设立了史学馆,并先后修订

了《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五部史书,后来又以唐太宗御撰的名

义修订《晋书》和以私修官审的形式修订《南史》和《北史》。这种崇实重史的精神影

响了有唐一代的诗人,而且这些史书的编纂为咏史诗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另外,

唐承隋制实行了科举考试制度选拔人才,这打破了魏晋以来的门阀世族垄断制度,出身

社会下层的庶族得以跻身政治舞台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华。因而他们参政议政的政治热情

空前高涨,即使到了中唐,士人这种热情仍然普遍存在,此期他们中很多人由于现实形

势的限制,实现参与政治的工具之一就是咏史诗。

刘禹锡作为中唐杰出的诗人之一,自然会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而积极参与咏史诗的

创作。政治上的特殊经历限制了其参与国家大事的权利,但作为受儒家思想深深浸润的

政治家他又不可能甘于沉默。而且儒家文化对于文人的影响使他们所具有的文学才能不

仅仅是一种单纯的修养或者仕进的工具,更多的时候还是他们在特定环境和遭遇下抒情言志甚至匡时救弊的手段。咏史诗在初盛唐的进一步发展和趋于成熟为刘禹锡选择这一体裁进行创作提供了可能。于是诗人选择了这一集抒情、描写、议论为一炉的特殊诗歌体裁来表达对现实政治的关注,以一个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敏感和胆识,力图借助历史的经验教训去唤醒依然沉睡的最高统治者。他的《金陵怀古》、《西塞山怀古》、《台城怀古》等五十多首咏史诗,集中反映了一个富于进取的知识分子在面对国家前途命运时所做出的冷静思考。

(四)个人素质

明谢棒在《四溟诗话》中说:“史诗勿轻作,或己事相触,或时政相关,或独出断案。”“独出断案”一语说明进行咏史诗创作需要较高的修养,“时政相关”则不仅要求

诗人熟悉历史掌故,还要求诗人能够具有将现实与历史联系起来,寻找现实与历史之间深层联系的能力。因此,刘禹锡大量创作咏史诗除以上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外,还与其个人因素也就是自身素质有关,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着诗歌的优劣。自身素质主要包括学、识、才、情IL个方面。[…:]

1.学

所谓“学”即指学问,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劳动、斗争中各种经验的总结,是人

类智慧的结晶。学问在诗歌,尤其是咏史诗的创作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诗人的创作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古人写诗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言志,通过自己的讽诵达到使社会风俗清淳的目的。而志的产生也来源于长期的勤学苦研,来源于学问,尤其是传统的儒家学说对一个人志的生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刘禹锡出生于一个儒学世家,其在《子刘子自传》中说:“世为儒而仕?,、“家本儒素,业在艺文”。其父刘绪家教甚严,使他有可能从小就系统地接受了儒家学说。刘禹

锡自幼聪敏好学,很有教养,权德舆《送刘秀才登科后侍从赴东京勤省序》中曾回忆刘禹锡童年时代给他留下的印象是:“始予见其卯,己习《诗》、《书》,佩嫡、蝶恭敬详雅,异乎其伦。”①另外刘禹锡在《献权舍人书》中说:“众之指目,泰阁下门客,惧无以报称。故厚自淬琢,靡遗分阴。”他争分夺秒地阅读各种书籍。直至晚年,刘禹锡仍然保

①权德舆《权载之文集》卷三十八《送刘秀才登科后侍从赴东京谨省序》

持着在青少年时代养成的好学不倦的精神,在《罢郡归洛阳闲居》诗中称:“闻说功名

事,依前惜寸阴”;在《郡斋书怀寄河南白尹兼简分司崔宾客》诗中感叹自己“漫谈图

书三十年,年年为郡老天涯。”可见其读书数量之多。渊博的知识储备,不仅培养了刘

禹锡诗歌创作高尚的审美理想,而且提升了审美要求,提高了审美能力。

刘禹锡还深受中唐时期唤助、赵匡、陆质所倡导的《春秋》学派不拘空名、从宜救乱的经世儒学的影响。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在其内心深处扎根,在诗文中刘禹锡也多次提到“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今道未施于人,所蓄者志”。讽谏传统和温柔敦厚

的诗教对诗人也有影响。这使刘禹锡具备了从屈原开始咏史诗的作者便具有的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责任感,促使诗人拿起手中的笔以历史为依据,进行咏史诗的创作。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咏史诗是诗人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的产物,它们反映出来的是诗人关心国计民生的强烈忧患意识。

2,识

所谓“识”指识见,主要是诗人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所具有的敏锐而奇异的眼力。

在咏史诗创作中诗人有了这种眼力就可以对历史现象做出深层次的分析和判断,从中发现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从而截取它作为诗歌吟咏的对象。另外咏史诗所选取的历史材料必须是真实的,是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事实,这就要求诗人在选取歌咏对象时首先对历史材料的真伪进行颤别。但是历史毕竟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真伪很

难辨认,而且不同的历史学家在编纂历史典籍时往往会站在自己阶级的立场上,依据自己的道德尺度对历史事实进行篡改,在这个时候诗人的识别能力显得异乎寻常的重要。这方面能力的培养除自己自幼博览群书打下的坚实基础外,杜佑对刘禹锡有深远的影响。

杜佑(734-81 } )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多次担任刘禹锡的上级。

刘禹锡《徐州文宣王新庙碑》云:“禹锡昔年泰岐公门下生,四参公府”。“四参公府”

是指:C1)贞元十六年夏,杜佑加同平章事兼徐泅壕节度使,刘禹锡入杜佑幕,为徐泅

壕节度使掌书记。(2)同年秋杜佑罢徐泅壕节度使,专任淮南节度使,刘禹锡改为扬州

掌书记。(3)贞元二十一年,杜佑兼山陵使,以刘禹锡属崇陵使判官。(4)杜佑兼度支、

诸道盐铁转运等使,刘禹锡判度支、盐铁等案。〔…”刘禹锡与杜佑关系密切,曾代杜佑撰写大量的表、状,现存二十九篇。杜佑著有历史巨作《通典》一书,在刘禹锡四次为之效力的过程中,得到了他的赏识,有机会看到杜佑的《通典》,并在学术上得到他的指点。《通典》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专史,记载了从上古直到唐代宗年间各种典

章制度的沿革,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通典》不仅在历史文化知识方面使刘禹锡汲取

了很多的营养,而且还蕴含卓越的唯物主义思想,强调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对于礼乐制度的影响.并从历代社会典章制度的沿革中看到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因此,《通典》对

刘禹锡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起过一定的作用。

刘禹锡所具有的进步的政治思想,与其投身于具有革新意义的政治实践是分不开的。在哲学思想上,他也以同样的战斗精神和理论创造,批判了天命神学世界观,总结了先秦以来关于天人关系问题的长期争论。其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从内容、体系、战斗性和科学性方面来看,不仅在唐代是最为突出的,而且在中国哲学史上也以其创造性的理论建树而占有独特的地位。《天论》是刘禹锡的主要哲学著作,《问大钧赋》、《何卜赋》、《鉴药》、《做舟》等,也富有哲学思想。《天论》上、中、下三篇,是他与好友

韩愈、柳宗元论战时优秀思想光芒的结晶,在我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在文中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著名观点。因此刘禹锡能用唯物的客观的眼光来

看待人事的变迁和社会的变化。刘禹锡所具有的这些哲学思想不仅逻辑严密的写在专题文章中,有时在诗歌,尤其是咏史诗中也有意无意的流露出来。如著名的《金陵怀古》: 潮满冶城诸,日料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冶城”、“征虏亭”、“蔡洲”、“幕府山”是四个有特殊意义的地名,它们都和历史上某

一政治事件有关,或标志一个朝代,或代表历史上的一次军事行动。“兴废由人事,山

川空地形”诗人用哲学家的视角指出,一个国家和朝代的兴亡,主要依靠的是人事的力量,山川地形的有利因素不足为恃。并以陈后主依仗长江天险而荒淫失国的事实为依据,警醒读者。

刘禹锡凭借其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唯物主义的眼光,不仅可以准确判断史料的真伪,敏锐的感知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而且还使作品中充溢着一种雄豪之气,使他的咏史诗体现出与前人和同时代人截然不同的风格。

3。才

所谓“才”主要指是人的才分。包括诗人在立意、谋篇布局、语言的选择几个方面。刘禹锡聪颖早慧,勤奋好学,《刘氏集略说》云:“始余为儿童,居江湖间,喜与属词者游,谬以为可教,视长者所行止,必操瓤从之。”而且皎然、灵澈等人对刘禹锡的诗歌

写作也有着一定的影响。皎然、灵澈是最早教导刘禹锡做诗的两个和尚。刘禹锡《澈上人文集纪》云:“初,上人在吴兴,居何山,与昼公为侣(自注:“皎然字昼,时以字形。”)

时余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可见刘禹锡在幼年就得到了著

名诗僧皎然、灵澈的赏识,并在做诗为文方面得到他们的指点。直到青少年时期诗人仍然与皎然、灵澈保持着师生关系。

皎然,姓谢,大约生于开元前期,卒于贞元后期,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皎

然诗文俊秀,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刘禹锡在《澈上人文集纪》中说:“世之言诗僧

多出江左,……独吴兴昼公能备众体。”然而皎然最大的贡献在于其探讨诗歌创作法式、艺术技巧的著作《诗式》。《诗式》对刘禹锡诗歌理论有着直接的影响,从其意境论即可窥见一斑。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纪》中说:“诗者,其文章之蕴耶之义得而言丧,故

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合。”这与皎然《诗式》中的“采奇于象外”、“情在

词外”、“旨冥句中”等观点有相似之处,很难说不是受他的影响而来的,而且这些理论

在刘禹锡咏史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有了这些基础,刘禹锡的咏史诗在立意方面跳出了抒一己之情怀范围的束缚,明显超越了前代诗人。在他之前的诗人大多将咏史诗作为自己述志泄愤的工具,更多的是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愤擞。而刘禹锡不仅将其作为见志之具,更多的时候是表达对现实的隐忧,是将其作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特殊工具来应用的,其《金陵怀古》、《台城怀古》、《西塞山怀古》等即是明证。

谋篇布局上更可看出刘禹锡独具匠心之处,他的咏史怀古之作多七言绝句,把历史兴亡的感慨寄寓在短短的二十八字之内,如果没有一定的构造能力很难会有什么名篇问世。而刘禹锡的这些作品可以说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金陵五题》甚至成为后人评论的典范,为众多评论家所青睐。

语言的选择方面正如上文所述,刘禹锡很注重诗歌语言的选择,他的意境论强调“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合。”其所作的咏史诗大部分来说可谓字字珠矶,且含无尽的情思

于字外,与他的诗歌理论完全一致。如其被人津津乐道的《石头城》,在二十八字中通

过对景物客观冷静的描写将石头城的荒凉展露无遗,流露出对历史无情变迁的无限感慨。

4二情

所谓“情”指性情,诗主性情,情是诗歌的灵魂,它决定着诗歌艺术水平的高低,

也是决定咏史诗艺术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汉儒有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

故磋叹之;磋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20」情

是诗歌产生的前提,诗歌是个人情志的外泄。刘祝说过:“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夕、“昔诗人之篇什,为情而造文”。[21」刘禹锡同时代的白居易也主张“根情、苗言、华声、实义”,[Z2】视情为诗歌之根本。因此情也是咏史诗创作的根本,情的产生推动着咏史诗创作的进行。

在咏史诗创作的过程中,诗人首先在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事物产生或喜或怒或爱或憎的情感,当这种情感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产生创作的欲望继而喷薄而出发为诗歌。然而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刘禹锡是因为政治方面的限制),有些不宜直接抒发的

情感,于是诗人从历史的时空中选择与所要表达的情感有内在联系的史料,借古代的事件、人物作为自己抒发情感的手段。在选择、组织这些材料的时候,诗人的情感同样起着支配的作用。在情的指导下借助自己喜好的或者憎恶的史料将主旨完美的表达出来。即使在付诸笔端的瞬间,情也在起着一定的作用,在情的激荡之下诗人的情绪亢奋,诗情高扬,诗歌一气呵成且文句优美,感情充沛。另外,情也是衡量诗歌作品优劣的重要尺度。诗歌强调情感的真实,无病呻吟的作品往往为人所不齿。

刘禹锡怀抱美好的政治理想并积极参与政治革新结果却无罪遭贬,心中自然会有无限的忧愤。贬滴之初,他所具有的情乃是无辜遭贬后的债意,志同道合之人遇害后的激愤,盼望重新启用的急切,因而选用了苏令绰、汉寿城、淳于男、庚信等等一些史料,

用语峻切,感情深沉。贬滴后期,诗人更多关注的是国家的情势,因而西塞山、金陵、台城、韩信等等一些史料进入了诗人的视野,寓无限忧思于怀古之中。正是由于诗人用情真切,选材精当,为我们留下了一大批意蕴深远的咏史佳作。

三、刘禹锡咏史诗的影响

安史之乱后的时代大背景、政治生活的坎坷经历、被贬后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咏史诗在唐代的进一步发展和趋于成熟为刘禹锡大量创作咏史诗创造了客观环境,而刘禹锡的家学渊源、前辈的影响和自身不倦的追求又为其进行咏史诗的创作提供了主观方面的条件。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刘禹锡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为我们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由于在思想内容上的突破和艺术上的巨大成就,这些咏史诗在出现的同时就开始对诗坛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更深一层的探讨其咏史诗的影响。经归纳主要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一)金陵怀古系列

在刘禹锡将咏史诗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之后,咏史诗在中晚唐迎来了它的高峰期,在这一期间接连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咏史之作。其中很多作品都受到了刘禹锡咏史诗的影响,如杜牧的《泊秦淮》,许浑《金陵怀古》、韦庄《台城》等,均是承接刘禹锡金陵怀古系列而来。因此本节将重点论述刘禹锡金陵怀古在当时和后代所产生的一些影

目向。

清代贺裳《载酒园诗话》之《三偷》有云:“偷法一事,名家不免。如刘梦得…山

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照女墙来。?杜牧之…烟笼

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虽各咏一事,意调实则相同。”他认为,杜牧的《泊秦淮》一诗与刘禹锡之媛石头城》,立意相同,都表达了诗人担忧国家前途的心境。此外,刘禹锡《金陵怀古》诗中有“《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一句,杜牧的“商女”一联所用的用典,很明显是受到了刘禹锡诗的

启发而来。

在晚唐后期的诗坛上,杜荀鹤继承了白居易新乐府运动提倡的诗歌讽喻现实的传统,写出了大量反映当时的社会动乱与民生疾苦的诗歌。而杜荀鹤也曾从刘禹锡的金陵怀古诗中获取过灵感。他的《过侯王故第》诗后四句云:“歌歇云初散,檐空燕尚存。

不知弹挟客,何处感新恩?”方回《流奎律髓》卷三对此评曰:“第六句即刘梦得…旧

时王谢燕?之意也,犹浑厚未露,至尾句则全是梦得…燕?句意,宾客皆何所往乎?”

这就直接指出了杜苟鹤这首诗与刘禹锡金陵怀古系列之《乌衣巷》之间的承继关系。

不仅在中晚唐,刘禹锡咏史诗在唐代以后也有很大的影响。宋代也有很多人同样非常喜欢刘禹锡的咏史诗。王安石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参与了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革新运动,大刀阔斧地对北宋政治进行了改革。作为具有革新思想和实践的诗人,王安石与刘禹锡不仅在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上是相通的,而且对刘禹锡的诗歌风格也是激赏的。王安石对刘禹锡诗歌的立意深远等方面的特点追慕不己,并积极向刘禹锡学习,如他的《金陵怀古四首》之二云:

天兵南下此桥江,敌国当时指顾降。山水雄豪空复在,君王神武自难双。

留连落日频回首,想象余墟独倚窗。却怪夏阳才一苇,汉家何事费婴缸?

这首诗的题目、立意与刘禹锡的《金陵怀古》一诗是基本相同的,尤其是领联和尾联明显受到刘诗“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影响。另如浙西名士陈辅过湖阴先生杨德逢

之居,曾戏题一绝云:“身似旧时王谢燕,一年一度到君家。”王安石闻之笑语杨德逢曰: “此正戏君为…寻常百姓?耳”。可见王安石对刘禹锡《乌衣巷》中的名句,ff日时王谢

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早已烂熟于心,并到了随手拈来的地步。

苏轼的诗歌可以说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其在仕途上所受的坎坷曲折可与刘

禹锡相提并论。在对刘禹锡诗歌的态度上他很鲜明地举起了学刘的大旗,如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曰:“世传坡诗始学梦得?,。苏轼对刘禹锡《石头城》中的“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二句更是诵忆已久。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云:“读古人诗多,

意所喜处,诵忆之久,往往不觉误用为己语……如苏子瞻…山围故国城空在,雨打西陵

意未平?此非误用,直是取旧句纵横役使,莫彼我为辨耳。”不为无见,这说明刘禹锡

这些咏史诗中的绝妙好词早已经深深地融入苏轼的知识体系之中,并达到了你我莫辨的境界。

除了诗人,词人同样也曾从刘禹锡金陵怀古诗中汲取过养分。极受后世推尊的北宋词家周邦彦之名作《西河·金陵怀古》,将刘禹锡《石头城》与《乌衣巷》入词,并将

其敷化为“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

如说兴亡、斜阳里。”辛弃疾《沁园春》亦化用《乌衣巷》说:“朱雀桥边,何人会道,

野草斜阳春燕飞。”在明清时代,有人拟之曰:“王谢堂前燕,今飞百姓家。”谢棒《四

溟诗话》斥为“点金成铁矣。”谢棒自己复拟之曰:“王谢豪华春草里,堂前燕子落谁家。”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则又斥为“尤属恶劣。”这表明刘禹锡的用笔深曲、托兴玄妙,已臻至境,后人的屡屡改造虽不能有所超越但也说明了其深受后世喜爱,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小说家同样也曾受到刘禹锡金陵怀古诗的影响。北宋刘斧尝撰《王榭·风涛飘入乌

衣国》,借刘禹锡《乌衣巷》诗,讲述唐金陵人王榭在乌衣国的种种奇遇。这篇传奇,

虽然曲解了刘禹锡诗的本意但在小说史上却具有一定的地位,同时还说明了当时南京民间有此类传说在流传,这是传奇者演绎刘禹锡诗意。

后代的诗论家们对这几首咏诗史更是津津乐道,此处仅以《金陵怀古》为例,略举数家以见一斑。《攘奎律髓》卷三方回日:“每读刘宾客诗。似乎百十选一以传诸世者,

言言精确。前四句用四地名,而以潮、日、草、烟附之。第五句乃一篇之断案也,然后应之曰…山川空地形?,而末句乃寓悲枪,其妙如此。”《派奎律髓汇评》卷三冯舒日:“…新草?、…旧烟?,只四字逼出…怀古?。五、六两句,起结俱金陵。丝缕俨然,却自无缝。”

何悼曰:“此等诗何必老杜?才识俱空千古。…潮落?、旧斜?、…草绿?、…烟青?、画出

…废?字。落日即陈亡,具亡国之意。第五起后两句,第六收后四句,变化不测。前四

句借地形点化人事。第三句,将:第四句,相。”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要之,刘禹锡的金陵怀古系列咏史诗,以其小中见大,蕴藉含蓄,针贬时弊,立意

精深等特点产生出巨大的感人力量,长远的醒世效果;其诗作本身,也因之闻名遐迩,

得到了后世诗人与诗论家的一致首肯,传诵干年而不衰!

(二)评体咏史诗

关于咏史诗的体式,前人有很多论述。清代何悼称:“咏史者,不过美其事而咏叹

之,隐括本传,不加藻饰,此正体也。太冲多抒胸臆,乃又其变。”[23]刘熙载《艺概·诗概》云“左太冲《咏史》似论体,颜延年《五君咏》似传体”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则

将咏史诗分为三体:“咏史诗有三体:以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左太冲《咏史》

是也;一为隐括其事,而为咏叹出之,张景阳之《咏二疏》、卢子谅之《咏蔺生》是也;

一取对仗之巧,义山之…牵牛?对…驻马?、韦庄之…舞忌?对…莫愁?是也。”说是三

体,其实仍然只有二体。第三体所谓“取对仗之巧”,只是写作技巧,但与何悼、刘熙

载相比,袁枚对咏史诗的理解多了一层艺术上的关照。何悼、刘熙载所标之名虽然不同,实质却是一样的。所谓“正体”、“传体”就是依据史传内容剪裁而成,只叙本事,不加

藻饰,作者的观点隐于史事的叙述之中,很少直接流露出来;而所谓的“变体”、“论体”

则多借古人古事抒写自己的怀抱和感慨,题为咏史实为咏怀。中唐以前的咏史诗,大多不出这两者的范围,如班固之《咏史》、王集的《咏史诗》、张协的《咏史》、曹植的《三

良诗》等都是敷衍史事而来的所谓“正体”,左思的《咏史八首》、鲍照的《咏史诗》和《蜀四君咏》、颜延之的《五君咏五首》等是借史以抒怀的“变体”。诗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很少理性的关怀,更多的是借古来抒发自己不遇的感慨,客观议论的可以说是

凤毛麟角。

今人陈文华认为中晚唐的咏史诗有以下三种体式:一是隐括本传,咏其得失的“正

体”或云“传体”咏史诗;二是借古抒怀,讽时刺世的“变体”或云“论体咏”史诗;

三是评史论人,独抒己见的“评体”咏史诗。他认为所谓的“评体”咏史诗即“评史论

人、独抒己见”“采用五、七言绝句的形式评判历史是非,评说古人功罪,二十字或二

十八字的一首小诗便是一篇史评。”[Z4】朱自清先生认为:“后世的比体诗可以说有四大类:咏史、游仙、艳情、咏物一这四体的源头都在王注《楚辞》里。”[25]他所认为的

“咏史”实际上指的就是评体咏史诗。这种诗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作者对历史人物、历

史事件的主观情感融入咏史诗的创作之中,并做出自己的评价。

评体咏史诗兴于中唐而大盛于晚唐。安史之乱后痛定思痛的愤怨,对开元盛世带有

无限留恋的反思,对李唐王朝何去何从的深切焦虑,使得现实中的诗人们把眼光投向了

遥远的过去,他们希望统治者能观古知今,能从历史的变迁中寻找到对现世有用的经验

教训,于是评体咏史诗应运而生。咏史诗中的寄托,一般有这样三种情形:“一是作者

个人遭遇挫折,仕途不利,有志难伸,故借前代史实以自慰自宽、或抒发愤慈;二是社

会鼎革,民族危难之际,以史寄寓兴亡感慨;三是对社会政治机制不满,借历史故实以

暗喻己见。n [26]第二种情形在刘禹锡的评体咏史诗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他较早的将“评史论人”引入了咏史怀古,创作了大量“寄寓兴亡感慨”的“评体”咏史诗。除前文己

引述过的《咏史二首》、《台城》、《蜀先主庙))、《金陵怀古》等外还有《韩信庙》: 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

诗中引用为汉代建国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因功高位重,被刘邦无端猜忌,并终被吕后诱

捕杀害而给后代的贤德之士造成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和隐忧这一典故。看似批评历史,实

则暗喻“永贞革新”失败后,“二王八司马”或杀或贬的悲惨遭遇,都是受到权臣嫉妒,

猜忌造成的。并对“执死生之柄者用一患而杀才能”(}华它论)))的不合理现象予以揭

露,对王叔文的无辜受死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刘禹锡的咏史诗多从现实表达的需要出发,对历史现象作出的评价多独到之处。如“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不知何日东裁变,此地还成要路津”、“筑用金锤力,摧

因石鼠案”、“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莫言一片危基在,有过无穷来往人”、“人生不失意,安能慕己知”等等,寓哲理于其中,能引发人们的思考。

后人评论宋代诗歌,大多垢病他们以议论为诗,清代吴乔有云:“古人咏史,但叙

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出己意、发议论而斧凿铮铮,又落宋人之病”,而“用

意隐然,最为得体”,}z}]刘禹锡的咏史诗正是在发议论这一点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

特征。如前所论.咏史诗尤其是评体咏史诗是融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的诗歌,作者

总要在诗中把自己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看法提升到一种理性认识的高度。借古喻今

是咏史诗创作的直接动因,如果失去了这点议论,咏史诗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而

且刘禹锡诗中的议论也不是空洞的、纯粹的理论说教,而是诗人针对现实状况结合历史

所做出的合情合理的结论,所以刘禹锡对于评体咏史诗的发展可以说咏史诗演进历程上

的一件大事。基于此,胡应麟称中晚唐的咏史诗为“皆宋人议论之祖- [28]的感叹,不为

无据之见。

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凡例·七绝凡例》云:“杜紫微天才横逸,有太白之风,

而时出入于梦得。”“刘宾客无体不备,蔚为大家,绝句中之山海也。始以议论入诗,下

开杜紫微一派,”这一评价大体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据卞孝首《刘禹锡年谱》和缪钱

《杜牧年谱》记载,大和九年七月至开成二年春,杜牧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开成元年初,刘禹锡为太子宾客,亦分司东都。凭刘禹锡与杜牧家有三世交谊这一点,他们两

个人在洛阳应该有过接触。当时刘禹锡在诗坛己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当对杜牧诗歌创

作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如刘禹锡的《故洛城古墙》:“莫言一片危基在,犹过无穷来往人。”与杜牧的《故洛城有感》:“一片宫墙当道危,行人为尔去迟迟。”应为一时所作。

另如上文提到的杜牧《泊秦淮》一诗立意也受到刘禹锡的影响。说刘禹锡“始以议论入

诗?户,说的当是其咏史诗。可见,刘禹锡的评体咏史诗不仅使自己的咏史之作增色不少,而且还影响到了晚唐咏史名家杜牧的创作。

(三)咏史诗的形式

“唐代咏史诗大体上经历了由古入律,由律入绝这样一个发展过程。这一演进规律

同唐诗的整体演进规律之间呈现出同步性。”[29]其实咏史诗从产生之日到成熟之时,也

是循着这一规律演进的。在汉魏六朝时代,由于诗歌的格律尚未定型,所以诗人在作咏

史诗时选用的体裁有很大的随意性,但是为了详尽叙述史实或是充分抒发情感的需要,

一般说来,又多以长篇为主,绝少短篇。班固的《咏史》是五言古诗草创时期的作品,

其后左思的《咏史》八首也都是五言古诗,直到初唐咏史诗的体制仍然以五言古诗为主,明显受到了旧的诗歌体制的影响。但是诗歌的本质要求就是含蓄隽永,讲究言有尽而意

无穷,因而从篇幅上说,咏史诗也应该是以精粹警拔见长,所以由长及短是其大势所趋。进入盛唐以后,首先是由于“史”和“诗”的融合,使得咏史诗人以较少的字数表情达

意成为可能,从而节省出了一定的篇幅,咏史诗便由长篇精炼为短篇。其次,此时的格

律诗己经日趋成熟,客观上使得咏史诗的成熟具备了诗体方面的必要条件。而杜甫顺应

了咏史诗这种由长及短的潮流,选择了律诗为其咏史诗的主要种类,如《蜀相》、《咏怀

古迹五首》等。

与律诗相比七言绝句仅二十八字,与诗歌要求含蓄隽永的要求更相符合。另外,七

绝本身的特点符合咏史诗表达的需要,绝句短小精悍,节奏明快,使人可以通过对史实

的合理剪裁,并稍加点拨,启发读者的不尽之思。所以,七绝被咏史诗采用是一种历史

的必然。刘熙载在《艺概》中说:“绝句取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

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绝句的简洁精练在某种程

度上更符合诗歌言含不尽之思于短小篇幅中的本质,而对于咏史诗人来说,以绝少的篇

幅熔铸“史”“诗”为一体的巨大挑战性反而促使他们更多地运用这一诗体,因为越是

难写的同时也就越是孕育着驰骋才性得可能。因此以绝句体创造的咏史诗代表了咏史诗

在艺术上的顶峰。

另外,七绝在唐代是一种非常盛行的诗体。初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有

佳作,而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咏柳》,王翰之《凉州词二首》更为千古不朽之名作。盛唐开元、天宝年间出现了李白、王昌龄、王维、王之涣、王翰、高适、岑参等一

批七绝高手。李白的七绝颇负盛名,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等名篇,但其主要成就多集中在送别、行旅方面。王昌龄在当时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盛誉,并被人称为“七绝圣手”。他的177首诗中就有七绝75首,但其

主要内容多集中在宫怨、边塞方面。二人的七绝在咏史方面的开拓显然并未做出什么大

的成就。

刘禹锡在咏史诗诗体方面的最大贡献就是顺应诗歌发展的需求,大量使用近体尤其

是七绝的形式来创作咏史诗。刘禹锡共有十六篇咏史诗是用七绝的形式写成的,这在唐

代诗人尤其是晚唐以前的诗人中可以说得上是第一流的,《石头城》甚至被沈德潜评为

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这方面他之前的任何一个诗人都不能与他相提并论。在盛唐诗人

中只有具有首创之功的李白的《览古》和岑参的《山房春事》等极少数咏史诗是用七绝

的形式写就的。即使与他同时而稍前的李益,在七绝方面虽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只

是因袭盛唐诗人的老路而无太多的创新之处,在这方面也略逊一筹,七绝咏史只有《隋

宫燕》、《汁河曲》二首。所以,刘禹锡是第一个将怀古咏史广泛纳入七绝体中的诗人,

他首先开了这方面的风气,不但扩大了七绝的题材,而且使咏史诗找到了自己最合适的

表达方式,从而促进了它的进一步发展。

刘禹锡自身的创作过程也体现出了咏史诗诗体由古入律,由律入绝的发展过程。其

早期所作的《古调二首》、塔登司马错故城》、《咏古二首有所寄))等采用的是古体五言的

形式,即使偶有绝句出现也采用的是古绝,如《咏史二首》。及至中期的《汉寿城春望》、《荆门道怀古》、《松滋渡望缺中》、《西塞11!怀古》等多数作品采用的是律体诗的形式。

后期作者的咏史诗虽则各体兼备但以七绝占绝大多数,如《故洛城古墙》、《韩信庙》、《台城怀古》、《金陵五题》、《望夫石》等等。与之同时代的著名诗人柳宗元、白居易等人的

作品或者全是五古或者以五古为主,像刘禹锡这样众体皆备,以七绝为主的诗人在当时

可谓独一无二。

刘禹锡之后,用七绝的形式咏古便蔚成风气,发展到晚唐时期,几乎成了一统天下

的格局。许浑、杜牧、李商隐、温庭药等人的咏史诗基本上都采用的是七绝的形式。明

代的程敏政编辑《咏史集解》七卷曾言“自三代迄宋末,止七言绝句一体”,可见刘禹

锡在咏史诗体制选择方面所产生的影响之大。

结语

“悲斯叹,叹斯愤,愤必有泄,故见乎词?,。}30}刘禹锡在政治上的不幸遭遇使其不

得不发而为诗,其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咏史诗所具有的特性、咏史诗在这一时期的趋于

成熟、其贬滴经历,都为他进行咏史诗的创作提供了可能。而他自身学、识、刁…、情多

方面的修养使这种可能变成了现实。也就是说丰富的政治经验、坎坷的仕宦生涯与广博

的历史知识相结合,使得刘禹锡娴于咏史怀古诗的创作。在这类诗中,古今得以相通,历史与现实完善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咏史怀古诗成了他讽喻现实的一种有力武器。

刘禹锡咏史诗成绩的取得与他对前代诗人的继承不无关系,同时他的咏史诗对后世

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除在金陵怀古系列以及咏史诗体式的选择方面的影响外,还开宋

代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先河,使评体咏史诗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总之,刘禹锡咏史诗接踵前贤,泽被后世,出色的完成了咏史诗发展环节上的关键

一环,取得了令后世瞩目的成就。对其咏史诗进行全面研究不仅能使我们对整个咏史诗

的发展过程有一清晰的认识,还有助于对刘禹锡这一个中唐文学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

上有杰出贡献的作家有更进一层的体认。

参考文献

[1][11] [30]陶敏,陶红雨校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3. 1225, 1063, 889.

[2]「唐】李肇等撰唐国史补。因话录仁hl],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82.

[3] [22〕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711, 1706 2789.,

[4][南朝]钟嵘撰,陈延杰注.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55, 1.

[5] [梁」萧统编.[唐]六臣注.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473, 474, 47$.

C6][日〕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轮[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135.

[7] [14]降大任选注,张仁健赏析.咏史诗注析[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490.

[8] [15〕袁行需.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二卷421, 58

[s] [24〕陈文华论中晚唐咏史诗的三大体式[J].文学遗产,1989 (5) : 67, 71.

[lo]仁宋〕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95. 736.

[12]「唐〕杜牧.杜牧全集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

仁13]尚永亮…贬滴文化与贬滴文学[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 291.

[16〕王红试论晚唐咏史诗的悲剧审美特征【J].陕西师大学报,1989 (3): 83.

[17」陈青松.唐代咏史诗论三题[J].松辽学刊,1999 C5): 1.

[18〕周唯一咏史诗:学识才情的融合【J]衡阳师专学报,1994 ( 2 ): 38-42.

[19〕卞孝置.刘禹锡丛考[M].成都:巴蜀书社,1988. 7&.

[20]韩湖初,陈良运主编.古代文论名篇选读[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63.

[21][南朝〕刘棍撰,周振甫译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8$-289.

[23] [清]何悼.义门读怜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7. 893.

[25]朱自清诗言志辨CM]…上海:开明书店,民国38年.$9.

[26」孙立,论咏史诗的寄托[Jl.中山大学学报,1997 (1): 87.

[27]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58.

C28] [明〕胡应麟.诗数汇hi].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9.

[29]杨恩成.论唐代咏史诗【.}] .陕西师大学报,1990 (1): 62.

后记

通读《刘禹锡集》被其诗文所表现出的气度所震撼,尤其是被作者在长达二十三年的贬滴生涯中所具有的不屈不饶精神所折服。他的诗文中处处洋溢着一股昂扬之气,有种激动人心的力量。鉴于此我选择了刘禹锡的咏史诗作为自己毕业论文的选题。

三年时光倏忽而过。不知不觉中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又要结束}a即将告别校园生活,此时此刻感激、眷恋和愧疚之情油然而生。最令我感激不尽的是业师周奇文先生。先生治学严谨,为入和蔼可亲,教导得法,使我在求知和做人上都所获匪浅。在论文写作期间,先生时时提醒责督,论文从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处处浸润着先生的心血和智慧。在先生的精心指导卜,我的论文能够较为顺利地完成。

另外在三年的学习中,我还得到了本专业诸位先生的指导。我的同学、室友在学习、生活上也给予我很大的帮助。还有我的家人,在他们物质和精神的支持下,我才得以一步步前进,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最后我想说的是,由于天资愚钝,虽也曾竭尽所能,但并未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这是我最大的遗憾和愧疚,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能逐步完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卜下而求索。”

吾将卜下而求索。”

王丽芳

二00六年四月于东北师范大学

刘禹锡写的古诗集锦

刘禹锡写的古诗集锦 《咏史》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这首诗赞扬了西汉汉武帝时任安坚守节操,不肯趋炎附势的高风亮节,借以表达了诗人心如砥柱,不肯屈事权贵的高贵品质。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刘禹锡写的古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咏史二首 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 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 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 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 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 昼居池上亭独吟 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 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送宗密上人归南山草堂寺因谒河南尹白侍郎 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 宿习修来得慧根,多闻第一却忘言。 自从七祖传心印,不要三乘入便门。

东泛沧江寻古迹,西归紫阁出尘喧。 河南白尹大檀越,好把真经相对翻。 潇湘神·湘水流 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秋。 若问二妃何处所,零陵芳草露中愁。 叹水别白二十二 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 水。至清,尽美。从一勺,至千里。利人利物, 时行时止。道性净皆然,交情淡如此。君游金谷堤上,我在石渠署里。两心相忆似流波,潺湲日夜无穷已。杂曲歌辞·宜城歌 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 野水绕空城,行尘起孤驿。 花台侧生树,石碣阳镌额。 靡靡度行人,温风吹宿麦。 忆春草 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 忆春草,处处多情洛阳道。金谷园中见日迟, 铜驼陌上迎风早。河南大君频出难,只得池塘十步看。府门闭后满街月,几处游人草头歇。馆娃宫外姑苏台,郁郁芊芊拨不开。无风自偃君知否,西子裙裾曾拂来。

答张侍御贾喜再登科后,自洛赴上都赠别 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 又被时人写姓名,春风引路入京城。 知君忆得前身事,分付莺花与后生。 唐郎中宅与诸公同饮酒看牡丹 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 今日花前饮,甘心醉数杯。但愁花有语,不为老人开。翰林白二十二学士见寄诗一百篇,因以答贶 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 吟君遗我百篇诗,使我独坐形神驰。玉琴清夜人不语,琪树春朝风正吹。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世人方内欲相寻,行尽四维无处觅。

刘禹锡浪淘沙赏析

刘禹锡浪淘沙赏析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 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 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 》《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 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 集》,存世有《刘宾客集》。下面是刘禹锡浪淘沙赏析请参考! 刘禹锡浪淘沙赏析 刘禹锡浪淘沙其八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 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注释】 浪淘沙:唐代教坊曲名,也做词牌名.刘禹锡有《浪淘沙九首》,本篇是第八 首. 迁客:指谪降外调的官.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比喻清白正直的人虽然一时被小人陷害, 历尽辛苦之后,他的价值还是会被发现的.淘、漉:过滤. 【古诗 今译】 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凶恶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也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泥 沙一样永远颓废沉迷.淘金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要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 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赏析】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朝文学
1/5

家,哲学家.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惊涛骇浪一样深不可测,不可摆脱, 也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沉迷颓废.淘金还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 历尽千辛万苦,不懈努力,总会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诗人在这两句诗中以坚定语气表明 谗言“如浪深”,“迁客似沙沉”的现象未必是必然发生的.或者说,即使谗言如 “浪深”,迁客却也未必就“沙沉”.遭受不公正的迁谪逆境待遇也不都会如泥 沙一样沉入江底,也有努力奋争搏击不已的.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看起来是在写 淘金的人要经过“千淘万漉”,滤尽泥沙,最后才能得到到金子,写的是淘金人的 艰辛.但是在这首诗中,诗人是在皆以表明自己的心志,尽管谗言诽谤,小人诬陷, 以至于使那些清白正直的忠贞之士蒙受不白之冤,被罢官降职,逐出朝廷,贬谪他 乡,但是他们并不会因此而沉沦于现实的泥沙之中,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历经 艰辛和磨难之后,终究还是要洗清冤屈,还以清白,就像淘金一样,尽管“千淘万 漉”,历尽辛苦,但是终究总会“吹进狂沙”,是金子迟早是要发光的. 我们把作品与刘禹锡的政治生涯联系起来看,谗言明显是指那些诋毁永贞党 人的谰言,以及对他百般挑剔的流言 .他在诗的前两句已明明白白地表露了自己 的坚强意志,接着又以沙里淘金这一具体事理联系到正义之身 ,历尽千辛万苦终 归会经受住磨难而显出英雄本色,为天下人认可.这种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豪迈 信念是刘禹锡一贯思想品格的真实反映.作品通过具体的形象,概括诗人的深刻 感受,也给了后人以哲理的启示.
2/5

刘禹锡的哲理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

刘禹锡的哲理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 (1)酬:答谢,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2)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3)巴山楚水: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到之地。

(4)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共22个年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5)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6)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8)怀旧:怀念故友。 (7)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 (9)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赏析

“乐天”,白居易的表字。“见赠”指白居易赠给作者的诗,那首诗的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的这首答谢诗就是从这里开头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意思是他被贬低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朗州(在今湖南省)、连州(在今广东省)、夔州(在今四川省)等地。夔州属于古代巴国。朗州、连州等属于古代楚国。这些地区古代都很荒凉,所以用“巴山楚水凄凉地”来概括。“凄凉地”,指寂寞冷落的地区。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贬谪到异地,空有怀念老朋友的心情也无由见面,一再吟诵《思旧赋》也没有用,所以说“空吟”。写出了作者对旧友(王叔文)的怀念。 “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西晋时,向秀、吕安和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很悲痛,一次他从嵇康的旧居路过,听到有人在吹笛子,笛声使他想起被杀害的好友,就以悲愤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嵇康,从侧面显示出对时政的不满。刘禹锡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记》,晋朝时有一位叫王质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衢qu县)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在溪边大石上正在下围棋,于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边地上,驻足观看。看了多时,童子说“你该回家了”,王质起身去拿斧子时,一看斧柄(柯)已经腐朽了,磨得锋利的斧头也锈的凸凹不平了。王质非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刘禹锡《说骥》原文及翻译

刘禹锡《说骥》原文及翻译 原文: 伯氏佐戎于朔陲,获良马以遗予。予不知其良也,秣之稊秕,饮之污池。厩櫪也,上庳而下蒸;羁络也,缀索而续韦。其易之如此。予方病且窶,求沽于肆。肆之驵亦不知其良也,评其价六十缗。将剂矣,有裴氏子赢其二以求这之,谓善价也,卒与裴氏。裴氏所善李生,雅挟相术,于马也尤工。覩之周体,眙然视,听然笑,既而抃\随之。且曰:“久矣吾之不觏于是也,是何柔心劲骨,奇精妍态,宛如锵如,晔如翔如之备邪!今夫马之德全然矣,顾其维驹藏锐于内,且秣之乖方,时用不说于常目。须其齿备而气振,则众美灼见,上可以献帝闲,次可以鬻千金。”裴也闻言竦焉。遂儆其仆,蠲其皁筐其恶,蜃其溲,催以美荐,秣以芗粒,起之居之,澡之挋之,无分阴之怠。斯以马养,养马之至分也。居无何,果以骥德闻。客有唁予以丧宝,且讥其贸也微,予洒然曰:“始予有是马也,予常马畜之。今予易是马也,彼宝马畜之。宝与常在所遇耳。且夫昔之翘陆也,谓将蹄将齧,抵以挝策,不知其籋云耳。昔之嘘吸也,谓为疵为疠,投以药石,不知其喷玉耳。夫如是,则虽旷日历月,将至顿踣,曾何宝之有焉?由是而言,方之于士,则八十其缗也,不犹踰于五羖皮乎?”客谡而竦。予遂言曰马之德也存乎形者也可以目取然犹为之若此矧德蕴乎心者乎斯从古之叹予不敢叹。 译文: (一位)在北方边陲军队当参谋姓伯的(朋友),得到一匹良种马送给了我。我不知道它的好处,喂它吃的是裨草和秕谷,给它喝的是污水池的水。马厩和马槽那,是上面闷(不通风)下面热气蒸腾;马笼头和缰绳,都是绳子和牛皮连缀起来的。对待那马简单到如此(的地步)。我当时生病而且很穷,(牵它)到市场去卖。市场上的马贩子也不知道它的优良所在,估的价是六十串铜钱。将要卖了,有个姓裴的先生用超过他的价钱的两倍要求购买,(我)认为这是个好价钱,最终还是卖给了姓裴的了。姓裴的交好的姓李的先生,一直具有看相之术,对于相马也很精通。察看马的周身形体,瞪着眼睛看,满脸笑容,最后鼓起掌来。并且说道:“我很久没有看见这样的马了,这是多么柔顺的身体强劲的骨骼,奇妙的精气美好的姿态,婉转铿锵的嘶鸣,光华灿烂疾如飞翔它全都具备啊!当今马的优点它全都具备啊,看这马真是将精锐蕴藏在内,但是用错误的方法喂养,经常用它去做它所不喜欢的普通的事。必须等到它牙齿长全精气得到提振,那就所有的优点耀眼地显现出来,上可以献进皇帝的马厩,再次也可以卖千金之价。”裴先生听了肃然起敬。于是督告他的仆人,不让它干活,用筐清理它的马厩的污物,用绘有蛤蜊图案的尊装它的粪便,喂最好的草料,吃(加工了的)芗草,起居(要照顾好),洗完澡要擦拭干(身体),不分什么时刻没有怠慢的。这样养马,是养马之最啊。过了不久,果然是以好马著称。有的客人安慰我丧失了宝贝,还讥诮卖得那么便宜,我坦然说道:“当初我拥有这匹马,我当普通马养它。如今卖了这马,他当宝马养它。宝和普通就在于其是否被认识(知遇)啊。原来它要跳跃,以为是要踢要咬(人),(它)得到的是鞭打,不知道它能跑如驾云。原来它的嘶鸣,认为是瑕疵是犯病,给它吃药扎针,不知道那嘶鸣是美好的声音。这样的情况,那么经过长年累月,必将使它疲顿趴倒,那又那来的什么宝啊?这么来说,卖给一般的人,就算八十串铜钱,不就是超过五只黑公羊的皮吗?”客人(马上)起立肃然起敬。我于是说:“马的优点,存在于它的形体之中,可以凭眼睛看见,但是还会是这个样子。何况德行蕴藏在心中的人呢?这是自古以来令人感叹的啊,我不敢说什么的啊。”

关于刘禹锡的诗

关于刘禹锡的诗 本文是关于刘禹锡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刘禹锡是唐代一个比较有特色的诗人,在中唐诗坛上,他的诗既不像韩愈的奇崛,也不像白居易的平易,而能独树一帜,自成风格。下面是由应届毕业生文学网的小编分享的刘禹锡的诗,欢迎大家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应届毕业生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刘禹锡的诗卷354_1 「团扇歌」刘禹锡 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 上有乘鸾女,苍苍虫网遍。明年入怀袖,别是机中练。 卷354_2 「宜城歌」刘禹锡 野水绕空城,行尘起孤驿。荒台侧生树,石碣阳镌额。 靡靡度行人,温风吹宿麦。 卷354_3 「顺阳歌」刘禹锡 朝辞官军驿,前望顺阳路。野水啮荒坟,秋虫镂宫树。 曾闻天宝末,胡马西南骛。城守鲁将军,拔城从此去。 卷354_4 「莫瑶歌」刘禹锡 莫瑶自生长,名字无符籍。市易杂鲛人,婚姻通木客。 星居占泉眼,火种开山脊。夜渡千仞谿,含沙不能射。 卷354_5 「度桂岭歌」刘禹锡

桂阳岭,下下复高高。人稀鸟兽骇,地远草木豪。 寄言迁金子,知余歌者劳。 卷354_6 「插田歌」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伫如竹枝。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自言上计吏,年幼离帝乡。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卷354_7 「葡萄歌(一作蒲桃)」刘禹锡 野田生葡萄,缠绕一枝高。移来碧墀下,张王日日高。分岐浩繁缛,修蔓蟠诘曲。扬翘向庭柯,意思如有属。为之立长檠,布濩当轩绿。米液溉其根,理疏看渗漉。繁葩组绶结,悬实珠玑蹙。马乳带轻霜,龙鳞曜初旭。有客汾阴至,临堂瞪双目。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为君持一斗,往取凉州牧。卷354_8 「蛮子歌」刘禹锡 蛮语钩輈音,蛮衣斑斓布。熏狸掘沙鼠,时节祠盘瓠。忽逢乘马客,恍若惊麏顾。腰斧上高山,意行无旧路。卷354_9 「马嵬行」刘禹锡

刘禹锡诗歌研究

刘禹锡诗歌研究综述 摘要:中唐诗人刘禹锡以其独特的诗歌风貌,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本文从诗歌继承和创新研究,诗歌艺术研究,诗歌内容研究,诗歌影响和流变研究四个方面,对近十年来刘禹锡诗歌研究的基本情况作一梳理,指出刘禹锡诗歌研究的得失利弊。 关键词:刘禹锡诗歌创新艺术 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刘禹锡的研究有以前的偏重哲学和思想转变到了全方位,多元化的研究,诗歌研究也不断细致和深入,领域不断拓宽。纵观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方面。 一、诗歌继承和创新研究。这方面的文章主要研究了刘禹锡对前代作家的继承和超越,有对屈原的接受,目前学界研究较多,如韦燕宁《论屈原骚怨情感对刘禹锡的影响》认为屈原的骚怨情感,对刘禹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禹锡把这种精神融进了对自身遭遇的忧怨感慨,对社会现实的讽刺;也融进了他对巴楚风物的现实观察和表现,对巴山楚水自然风物的自觉关注,在意象的描写中寄托和表现自己的骚怨愁情,还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屈原的骚怨表达,使之更具有现实性。王建梅《刘禹锡贬谪诗对屈骚的继承和超越》认为刘禹锡在贬谪时期继承了屈骚精神,并且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屈骚的忧怨主题,形成了自己放旷与自适的风格。刘梦初认为刘禹锡接受屈原的契机是贬谪朗州,相同的环境和相似的禀赋才能是刘禹锡接受屈骚的外在条件和内在因素。

有对李白的接受,如闫伟哲《“诗仙”“诗豪”之诗的豪情——论刘禹锡对李白诗歌精神的承袭与发展》一文认为刘禹锡在追求建功立业和独立的人格、强烈的主观情感的抒发、恢宏壮大的景物描写等方面都承袭了李白的诗风,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认为刘禹锡继承了“视风骚,宗盛唐”的传统,在豪情中融入了理性精神和沧桑之感,把李白青年式行侠的豪情转化为中年式成熟的豪情,为北宋苏轼、辛弃疾气象雄壮的诗篇开辟了新路。对皎然的接受,金燕《论刘禹锡诗歌对皎然自然美学观点的实践》认为刘禹锡的语言艺术继承了皎然以情兴为出发点,经过人工雕琢的,与艺术规律相结合的美学原则,同时也在接受客观生活感召的基础上,对其中的唯心主义进行了剥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歌语言艺术,词总华实,语语可歌,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 张振萍《论刘禹锡诗歌中的创新意义》认为刘禹锡的创新在于使诗歌题材领域得到拓展和发掘:把劳动场面写入诗,以开朗豁达的心胸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诗中体现出豪放不羁、倔强不屈的品格。他创作的民歌体诗歌,对后世影响很大,使诗歌体式更加完善。冯权书认为刘禹锡创新诗歌创新的成就表现三方面: 对题材领域 的拓展与发掘;对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反拨;对诗歌体式的变革与发展。 二、诗歌艺术研究 (一)艺术特色研究。如肖瑞峰《论刘禹锡诗的艺术风格》用“豪

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古诗注释译文及赏析

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古诗注释译文及赏析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唐代: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译文 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 既然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 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注释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 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 上下簸动。 自天涯:来自天边。李白 有一首诗中说: “黄河之水天上来”。 古人认为黄河的源头和天上的银河相 通 牵牛织女: 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 自古相传, 织女为天上仙女, 下凡到人间, 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 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赏析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 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 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 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 美。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见唐·刘禹锡《浪淘沙》。淘:用水 冲洗。簸:摇动。自:来自。这两句大意是:九曲黄河之中有无数的抄砾,它们
1/5

随同黄河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的冲洗和狂风的簸荡,从天涯一直来到这里。 诗人歌咏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沙, 赞扬它们冲风破浪, 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 我们引用时可取其象征意义,歌颂与它们有着共同特点的事物或人们。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 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见黄河后留下的感慨, 也是他对宁静生活的一种向往, 而时 间让世事变得复杂, 追逐静已是现代人的一种精神渴求。 九曲黄河沉积下来的是 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静,它们深埋在河水转弯处的山坳里,在 浮华背后深深地拽住民族的根,使我们在追逐中不会迷失方向。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一阕《浪淘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滔滔黄河的来龙去脉 和雄伟气势。其中,还诗情画意地联想到随着层层波浪,去美丽传说中的天仙佳 侣之家做客。
2/5

刘禹锡的诗及翻译

刘禹锡的诗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刘禹锡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刘禹锡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朝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刘禹锡的诗全集: 《竹枝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其全文古诗如下: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翻译】 岸上杨柳青,江中风浪平,忽然传来岸上情郎那熟悉的唱歌声。就像东边天空中有太阳,西边却细雨蒙蒙,说是无晴(情)吧,其实却有晴(情)。 《乌衣巷》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其全文古诗如下: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翻译】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望洞庭》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其全文古诗如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翻译】 洞庭湖的湖水和秋天的月亮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潭面上没有一点风,就像一面未经磨拭的铜镜。远望,洞庭湖的景色十分秀丽。湖中那些君山就宛如白银盘上的一个小青螺。 《浪淘沙》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其全文古诗如下: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翻译】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秋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其全文古诗如下: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翻译】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我却说秋天要胜过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刘禹锡(洗心亭记)原文及翻译【word版】.doc

刘禹锡《洗心亭记》原文及翻译 刘禹锡 原文: 天下闻寺数十辈,而吉祥尤章章①.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始予以不到为恨,今方弭②所恨而充所望焉。既周览赞叹,于竹石间最奇处得新亭。彤焉如巧人画鳌背上物,即之四顾,远迩细大,杂然陈乎前,引人目去,求瞬不得。 征其经始,曰僧义然。啸侣为工,即山求材。槃③高孕虚,万景坌④来。词人处之,思出常格;禅子处之,遇境而寂;忧人处之,百虑冰息。鸟思猿情,绕梁历榱⑤.月来松闲,雕缕轩墀⑥.石列笋虡⑦,藤蟠蛟螭。修竹万竿,夏含凉飔。斯亭之实录云尔。 然上人⑧举如意挹我曰:“既志之,盍名之以行乎远夫!”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长庆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刘某记。 (选自《刘禹锡集》) 【注释】 ① 祥尤章章:吉祥寺尤为著名。②弭:消除。③槃(pán):回旋,弯曲。 ④坌(bèn):并,一起。⑤榱(cuī):椽子。⑥墀(chí):台阶。⑦虡(jù): 柱子。⑧然上人:指义然。上人,对僧的尊称。 译文: 天下著名的寺庙有数十等,而吉祥寺名气最大。吉祥寺傲立名山,俯瞰长江,西为荆州山水,东南是吴地风光,山水交织,灿烂如锦绣。起初我以没到过这里为遗憾,今天来了才弥补了遗憾,满足了愿望。 既而在山上四处游览观光,赞不绝口,在竹石之间最佳处寻到新亭,红彤彤的仿佛能工巧匠所画的鳌背上的神物。登亭四望,远近大小景物纷纷呈现在眼前,优美的风光目不暇给。询问修建此亭的经过和始末,有的人说:有僧义然,发动僧侣一起动手,因势象形,就地取材,建亭于此。该亭盘曲高耸,气象万千,山中景象,尽收眼底。词人置身此地,意境常新;僧侣置身此地,随遇而安;忧郁的人置身此地,一切烦恼永远消失。飞鸟思归,猿猴

诗人刘禹锡的诗词赏析

诗人刘禹锡的诗词赏析 【导语】刘禹锡是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唐代中晚期诗人,有“诗豪”之称,中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诗人刘禹锡的诗词篇一 《秋风引》 作者: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释: (1)至:到。 (2)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3)雁群:大雁的群体。 (4)孤客:孤独的异乡人。 (5)闻:听到。 译文: 不知从哪里吹来了秋风,在萧萧的风中送走了雁群。凌晨,秋风吹动着庭园的树木,树叶瑟瑟。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无形的秋风却分明已经尽在庭园。来到耳边了,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赏析: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亿。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 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 诗人刘禹锡的诗词篇二 《竹枝词》 作者: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注释: 1.竹枝词:巴渝(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的民歌。歌词杂咏当地风物和男女爱情,富 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优美的民间文学形式,曾引起一些诗人爱好并仿制。刘禹锡仿作的《竹枝词》现存十一首。 2.晴:与“情”同音,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像“无情”,又好像“有情”,难以捉摸。 赏析: 这首诗摹拟民间情歌的手法,写一位初恋少女听到情人的歌声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

诗中哲理

诗中哲理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哲理: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看似陷入没有出路的境地,只要不屈不挠,努力前进,成功往往就在前面等你。)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哲理:“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给人乐观、向上的力量。(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3.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哲理: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哲理: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比喻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表达了作者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 5.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被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哲理: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不会落伍。(常用来比喻人才辈出,也用来表示一代新人过去,又有一代新人出现,长江后浪推前浪。)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哲理: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 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哲理:劝勉人们努力珍惜青少年时光,不要等到年老徒增伤悲。

9.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哲理: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 10.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哲理:人生会遇到重重困难,不能因为一时的顺利而放松警惕,应该做好不断克服困难、奋勇前进的准备。(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假象所迷惑。) 11.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浣溪沙》哲理:要振作精神,乐观向上,不要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只要主观努力,心理健康,仍然能青春永驻,老当益壮。 1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哲理:身处其中,如果只能看到眼前的局部而不能统管全局,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告诉人们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所迷惑。)

古诗词中蕴含的哲理

古诗词中蕴含的哲理 1、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人们的认识不能统一 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 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 2、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主要说明()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3、找出与上述诗句意思相近的选项是() A、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4、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上草"的"枯荣"表明()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C、生命运动是最高级的运动开始 D、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诗句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的联系是条件的 B、物质是不长久的 C、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D、规律是客观的 6、贾岛的"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 A语不惊人死不休 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 C出奇制胜 D写出好文章 7、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字从哲学上看是() A客观实际 B诗人大脑的产物 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 D诗人的主观想象 8、白居易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 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李商隐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告诉我们()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 B、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 10、王维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 ⑴矛盾和事物不可分⑵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⑶事物就是矛盾,矛盾就是事物⑷任何两事物都是矛盾关系 A、⑴⑵⑶⑷ B、⑴⑵⑶ C、⑴⑵⑷ D、⑵⑶⑷ 11、杨万里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随人们的心情而变 B、不同时代,规律有不同的表现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12、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书是知识的源泉 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 D、要爱护环境 13、"春江水暖鸭先知"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哲理 ⑴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看⑵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

刘禹锡的古诗

刘禹锡的古诗 刘禹锡所写的古诗有哪些呢?刘禹锡是众所周知的唐代著名的诗人,深受人们的喜爱。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刘禹锡所写的古诗,欢迎大家阅读。阿娇怨 望见葳蕤举翠华,试开金屋扫庭花。 须臾宫女传来信,言幸平阳公主家。 病中一二禅客见问,因以谢之 劳动诸贤者,同来问病夫。添炉烹雀舌,洒水净龙须。 身是芭蕉喻,行须筇竹扶。医王有妙药,能乞一丸无。 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翛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輧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酬淮南牛相公述旧见贻 少年曾忝汉庭臣,晚岁空馀老病身。初见相如成赋日, 寻为丞相扫门人。追思往事咨嗟久,喜奉清光笑语频。 犹有登朝旧冠冕,待公三入拂埃尘。 酬冯十七舍人宿卫赠别五韵 少年为别日,隋宫杨柳阴。白首相逢处,巴江烟浪深。 使星上三蜀,春雨沾衣襟。王程促速意,夜语殷勤心。 却归天上去,遗我云间音。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堤上行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

诗情到碧霄。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江南春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竹枝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竹枝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30刘禹锡的诗歌特色

30.刘禹锡的诗歌特色 刘禹锡是唐代一个比较有特色的诗人,在中唐诗坛上,他的诗既不像韩愈的奇崛,也不像白居易的平易,而能独树一帜,自成风格。刘禹锡的诗歌,成就最高的主要有三类:政治讽刺诗,寓意深刻,辛辣犀利。怀古诗,均用律绝形式,吊古伤今,沉郁苍凉,感慨无限。至于他学习民歌所作的《竹枝词》、《杨柳枝词》、《浪淘沙词》等,则活波清新,自然流转,尽洗文人习气。 从他各类诗歌创作的总体上看,柳禹锡具有进步的政治主张和卓越见识,对于社会政治观察敏锐。他写诗注重立意、选材构思,以及塑造形象,多从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出发;所以世人评“柳禹锡诗以意为主”。 他的很多诗或针砭时弊、讽刺权贵,或讴歌平藩战争,表达统一的愿望;或者描述自己的政治生涯,表现刚直不阿的精神面貌;立意深刻。加之由于较多采用怀古、咏物等形式,运用比兴、象征、讽喻等手段,借此言彼,寓实于虚,融情于景,故又显得精炼含蓄。如名篇《乌衣巷》。像柳禹锡的这类怀古诗,选取的往往只是一角一隅的景物和细节,但却小中见大,含意丰富,具有一种蕴藉之美。 刘禹锡的政治讽刺诗,除了辛辣犀利外,也上述兼有这些特点,如脍炙人口的《戏赠看花诸君子》和《再游玄都观》。象这类讽刺诗,往往用意双关,语带讽刺,曲折写来,更觉诗意隽永。宋代苏辙曾说柳禹锡的诗“用意深远,有曲折处”,明末清初的王夫之也说刘诗“深于影刺”,都是指的这些特点。而柳禹锡的“深于影刺”,也体现在他的咏物诗上:如《白鹰》、《聚蚊谣》、《百舌吟》等诗,锋芒锐利,有着很强的斗争性,不过由于采用寓托的手法,又显得含意深远。 刘禹锡还是唐代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因此他的诗常融形象与哲理于一炉;在许多生动的诗歌形象中,经常能反映出诗人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和思考,闪烁着哲学家的思想火花。刘诗中多见饱含哲理的诗句,虽非有意的论述哲学思想,但见解精辟,给人以启迪。例《金陵怀古》、《浪淘沙词九首》中的第九首等作品中的诗句,借助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把深微的哲理以诗化;这些名言佳句,点缀在诗中,使他的诗既有审美价值,又富有哲学思想。 明朝人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说刘诗“开朗流畅,含思宛转”,又说:“运用似无过人之处,却都惬人意,语语可歌。”这些个特点,在柳禹锡的民歌体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他这些诗保存了清新开朗的民间情调,采撷朴素生动的民间口语,运用俚歌俗调的形式,绘真景、抒真情,具有浓厚的天然风韵—“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之二)

浪淘沙古诗刘禹锡全文

浪淘沙古诗刘禹锡全文 刘禹锡一阕 《浪淘沙》 ,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滔滔黄河的来龙去脉和雄伟气势。 其中,还诗情画意地联想到随着层层波浪,去美丽传说中的天仙佳侣之家做客。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浪淘沙古诗 刘禹锡全文,欢迎来参考!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唐代: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译文 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 既然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 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注释 ⑴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⑵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⑶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 ⑷浪淘风簸: 黄河卷着泥沙, 风浪滚动的样子。 浪淘: 波浪淘洗。 簸: 掀翻, 上下簸动。 ⑸自天涯:来自天边。李白 有一首诗中说: “黄河之水天上来”。 然后古人认为黄河的源头和天上的银 河相通 (6)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然后 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 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赏析: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 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 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 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然后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 华的美。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见唐·刘禹锡《浪淘沙》。淘:用水 冲洗。簸:摇动。自:来自。这两句大意是:九曲黄河之中有无数的抄砾,它们 随同黄河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的冲洗和狂风的簸荡,从天涯一直来到这里。 诗人歌咏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沙, 然后赞扬它们冲风破浪, 然后一往无前的 顽强性格。 我们引用时可取其象征意义, 歌颂与它们有着共同特点的事物或人们。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 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见黄河后留下的感慨, 也是他对宁静生活的一种向往, 而时 间让世事变得复杂, 追逐静已是现代人的一种精神渴求。 九曲黄河沉积下来的是 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静,它们深埋在河水转弯处的山坳里,在 浮华背后深深地拽住民族的根,使我们在追逐中不会迷失方向。

试论刘禹锡的诗歌成就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试论刘禹锡的诗歌成就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 单位: 论文完成日期:

试论刘禹锡的诗歌成就 [内容摘要]: 刘禹锡是唐代一位有特色的诗人。在中唐异彩纷呈的文坛上,他的 诗既不像韩愈诗的奇崛,也不像白居易诗的平易,其诗不铺张放纵而比 较节制约缩,因而能独树一帜,自成风格。从他各类诗歌创作的总体上看,刘禹锡具有进步的政治主张和卓越见识,对于社会政治观察敏锐。 他写诗注重立意、选材构思,以及塑造形象,多从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 出发,所以世人评“刘禹锡诗以意为主”[1]。于此,笔者试从刘禹锡诗歌的取材、风格及人格魅力三方面来对其诗歌成就作以探讨,以求教于 方家。 [关键词]: 刘禹锡诗歌取材风格人格魅力 正文: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人。唐德宗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官监察御史。他与柳宗元同为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的骨干,在革新派执政期间,任屯田员外郎等职,革新失败后,贬朗州司马。元和十年(815)召还,后又贬连州刺史。晚年为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文集》。 刘禹锡是我国唐代以努力学习民歌著称和具有自己独特风 格的优秀诗人。纵观其一生的创作道路,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永贞革新以前为第一时期,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谪的二十二年为第二个时期,贬谪生活结束以后的十五年为第三个时期。清代吴乔《围炉诗话》卷三引贺黄公(裳)的话说:“梦得佳诗,多在朗、连、夔、和时,作主客以后,始自疏纵。”这个看法,基本符合刘禹锡的实际情况。他在朗州、连州、夔州、和州时期,能够接近人民,向民歌学习,使自己的诗歌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是诗歌的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获得了提高。本文尝试就刘禹锡诗歌的成就展开论述,以期能管中窥豹。

刘禹锡的诗词名句

刘禹锡的诗词名句 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4.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5.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6.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7.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刘禹锡《陋室铭》9.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10.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1.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12.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13.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14.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15.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16.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刘禹锡《秋词二首》17.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刘禹锡《和乐天春词》18.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19.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其一》20.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刘禹锡《和乐天春词》21.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22.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23.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24.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25.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

刘禹锡的诗二十首

刘禹锡的诗二十首 本文是关于刘禹锡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刘禹锡,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是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中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刘禹锡的诗二十首,希望对您有所帮助!1、《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2、《九日登高》 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 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 3、《缺题》 故人日已远,窗下尘满琴。

坐对一樽酒,恨多无力斟。 幕疏萤色迥,露重月华深。 万境与群籁,此时情岂任。 4、《庭竹》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5、《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6、《汉寿城春望》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7、《伤桃源薛道士》 坛边松在鹤巢空,白鹿闲行旧径中。手植红桃千树发,满山无主任春风。 8、《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9、《浪淘沙》 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10、《视刀环歌》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 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 11、《浪淘沙》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道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12、《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13、《杨柳枝》 扬子江头烟景迷,隋家宫树拂金堤。 嵯峨犹有当时色,半蘸波中水鸟栖。14、《观云篇》 兴云感阴气,疾足如见机。 晴来意态行,有若功成归。 葱茏含晚景,洁白凝秋晖。 夜深度银汉,漠漠仙人衣。 15、《酬令狐相公杏园花下饮有怀见寄》年年曲江望,花发即经过。 未饮心先醉,临风思倍多。 三春看又尽,两地欲如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