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册书复习)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册书复习)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册书复习)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学校情景中的学与教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

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

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

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

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

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

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二)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

(三)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

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

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

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

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

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

5.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

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

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

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

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

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

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

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

第一节对学校教育的心理学认识

一、教育与学校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必须从促使个体心理发展入手。

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系统地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面。

学校教育特指在课堂情景中主要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影响:

学校教育过程的核心或实质就是塑造或改变学生的个体经验组织或认知结构。

(一)影响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个体的社会化:指个体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能力的过程。

(二)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

现代教育的两条基本发展趋势:①终身教育;②自我教育

三、教学与课:

(一)什么是教学:指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二)什么是课:是教学的基本单位,指在一定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育目的。它包括三个要素: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师生相互作用。

(三)有效教学的指标:

①清楚而明确的组织教材;②清晰的阐述学习目标;

③有目的地选择和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

④学生从事创建性的活动;⑤师生均有方向感;

⑥有令人愉快的气氛;⑦有对工作的严肃认真感;

⑧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尊重;⑨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第二节学生和教师

一、学生群体心理特征:

(一)学生及学生群体:

1.正式的学生群体:指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学生班集体具有①育人的目的性;②组织的指令性;③成员发展的相近性;④活动的整体性和独立性相结合;⑤伙伴关系的平等性;⑥教师的影响性。

优秀学生班集体的形成过程:组建、形核、形成、发展。

2.非正式的学生群体:指既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批准,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

①非正式学生群体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空间因素、类似性因素、需要的互补性、仪表;

②非正式学生群体类型:正面型、消极型、中间型、破坏型;

③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特点:群体内部的一致性、情感的依赖性、有较突出的领袖人。

(二)怎样了解非正式学生群体:

莫雷若的社会测量法:①填写调查表(问卷);

②根据调查结果制出矩阵表;③根据矩阵表绘制网络图。

(三)怎样看待和处理学生非正式群体:

承认,了解,研究它,因势利导,正确处理,引导其发挥积极作用,限制和消除其消极作用,避免出现破坏性后果。

①利用非正式学生群体特点增强正式学生群体素质;

②精心做好消极的非正式群体成员,特别是领袖的工作,以限制其消极作用,争取转化为积极作用;③对破坏性团伙,坚决拆散。

二、教师心理:

(一)教师角色:

角色是社会生活中所经常进行的那些典型行为的概括。

教师角色:①教员;②学生模仿的榜样;③课堂管理者;④办事员;⑤团队活动领导者;⑥公共关系人员;⑦学习与学习者;⑧社会心理工作者和临床心理学家;⑨父母;⑩权威人物。

(二)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作用:

美国,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

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的进步。(三)教师管教学生的误区:

①对学生言行的要求不当;

②以大量繁琐的重复或无效的活动取代有效的学习;

③过高估价奖励和惩罚的作用;④缺乏处理问题行为的技巧;

(四)课堂上的“讲台效应”:

课堂上,台上台下师生虽处同样的客观情景,但其心理感受却各不相同,如台上老师扫视学生,自己并不觉得在刻意盯着听讲者,但每位听讲者可能感到老师在专门看自己。

(五)教师角色的心理特征:

①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②意志坚定,善于支配感情;

③学习兴趣浓厚,提高自己的愿望强烈;

④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⑤观察敏锐,善于了解学生

(六)合格教师的心理品质:

1.教师应具备的能力:①课堂教学能力;②组织班集体能力;③了解或研究学生及进行家长工作能力。

2.表现在情感、意志及其他方面的能力:①忠诚教育事业,稳定的专业气质;②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师生和同事关系;③要有耐心和信心;④乐观、活泼的信格;⑤公正不自私。

(七)优秀教师的品质和技能:

①优良的课堂教学行为;②理解学生。(虚心、敏感性、移情作用、客观性);③与学生的有效交际;④理解自己。(八)学生心目中的教师:理想的;最不欢迎的:

(九)教师教学中的不良习惯:

(十)课堂师生交往的心理学策略与技巧:

1.课堂师生交往的性质和特点:

①是一种正式交往;②是一种代际交往;③是一对多式交往;

2.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心理学原则:

①不要把教师的需要理解为学生的需要,不要把教师的焦虑和不良情绪转移给学生,防止对学生的偏见;

②创造安全而温暖的课堂气氛;

③正常的师生关系要有分寸,应以公认的渠道为限。

3.课堂师生正常交往的教师条件。

4.课堂的促进师生交流的技巧。

5.课堂交往障碍:①课堂语言障碍;②课堂交往中的心理障碍;③角色地位障碍;④交往技能障碍;⑤课堂结构障碍。

第三章教育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

第一节教育的目标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现代学校教育应支持的普遍价值观:

①承认与社会相结合的人权;②重视社会公正和民主参与决策及国家事务的管理;③对文化差异和文化多元性持理解和宽容态度;④关心他人;⑤团结互助精神;⑥事业心;⑦创造性;⑧尊重男女平等;⑨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要有责任感。

学习的四个层面:①自尊;②生活技能培训;③学会怎样学习;④具备特殊的学术能力、体能和艺术能力。

学习的三重目的:①学习技能和有关特定科目的知识;②培养综合概念技能;③培养个人技能和态度。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目标的三个基本支柱:

①学会认知;②学会做事;③学会生存。

二、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

①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猜测的价值和改进的可能性;

②发展学生运用“思想”解答问题的信心;

③培养学生的自我推进力,引导学生独自运用各种题材;④培养“经济地使用思想”。⑤发展理智上的忠诚。

第二节教师发展的方向

一、教师的责任:

现代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对师德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有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

2.对教师的能力和作风提出了全新的富有时代色彩的要求。(要有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高尚的情操、

丰富的想像力)。

二、未来学校中的师生关系:

1.教师更多的是作一名向导和顾问;

2.并非全部教育都在学校中进行。

三、教师发展的专业化和人性化方向:

专业化:①不但要胜任所担任的教学工作,具有相关学科的较高专业素养和能力,更能知道怎样了解、关心和教育学生,怎样利用和协调各种主客观条件,以创设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有利环境。(即专业能力)。②教师应遵循符合其职业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在思想和行为上作学生典范(即职业道德)。

人性化:立足全面育人的需求,形成更具人情味的新人道主义态度。(爱护、关心、体贴)。

第三节教学目标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

一、有关概念和背景:

教学过程:指通过师生相互作用,使学习者的行为朝着教学目标规定的方向,产生持久的变化的过程。

教育目标群体系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作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也称行为目标)。

泰勒,当今学习(或行为)目标之父。

二、教学目标的心理功能:

(一)启动功能;(二)导向功能;(三)激励功能:(四)聚合功能

三、教学目标的选择标准:

①价值性标准:指目标对于需要满足的意义;②可能性标准;

③低耗性标准;④丰富性标准;⑤就高性标准。

四、编写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马杰,1962年,《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提出学习目标三要素:

(一)说明具体的行为;(做什么)。

(二)说明生产上述行为的条件;(怎么做)。

(三)指出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做得如何)。

改进的学习目标描述:(A,B,C,D模式学习目标)。

①明确教学对象;

②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即行为。

③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即条件。

④规定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

五、教学目标的具体编写方法:

(一)对象与行为描述:

行为的描述应具有可观察特点;

描述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动宾结构短语。

(二)条件的表述:

条件是指学习者表现为当时所处的环境等因素。

包括:①环境;②人;③设备;④时间;⑤信息;⑥问题的明确性。

(三)标准的表述:

标准是指作为学习结果的行为的可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据。(标准要具有可测性)。

六、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一般将教学目标分类为:认知的情感的、心因动作的

(一)认知的教学目标分类:

1.知识(了解、对信息的回忆);

2.理解(用自己语言解释信息);

3.应用(将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4.分析(分解知识,找出之间的联系)

5.统合(将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整体);

6.评审(根据一定标准判断)。

(二)情感的教学目标:

柯拉斯沃的分类法:情感的教学目标五个程序

1.接受;

2.反应;

3.评价;

4.组织;

5.价值的性格化。

(三)心因动作的教学目标

1.整个身体的运动;

2.协调细致的动作;

3.非语言交;

4.言语行为。

第四章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

一、发展的概念:

发展(是指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

成熟主要是指由于受遗传制约的强烈内部过程的变化而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成熟是指生理上的)。

二、发展的方向与顺序:

身体运动的发展方向具有同神经成熟方向一致的梯度。

从控制靠近头部的运动向着控制更远的脚步发展,叫头尾梯度。

从身体的中心部向末梢部发展,叫近末梢梯度。

三、发展的一般趋势:

1综合的分化:发展的最本质的倾向表现为分化与整合的过程。

2平衡化:各个活动和认识彼此联系整合成为一个整体而系统化后,个体的动作就逐渐取得了相对稳定的平衡。3概念化:儿童的动作逐渐不受个别的具体状况支配,能概括地、抽象地运算课题情境所包含的种种因素间的功能关系。(有动作表象、映象表象、象征表象) 4社会化:5个性化:

四、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与环境:

对一切的机能发展可以直接观察测量到的,都是由遗传素质同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产生的反应。

环境是作为实现遗传因素的阈限值而起作用一种因素。

(二)成熟与学习:

在发展中,成熟是第一位的决定因素,成熟条件不具备的学习是无效的。

“印刻”说明经验和学习对于发展过程具有重大的影响力。(洛伦茨)。

(三)社会环境因素:(四)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要作用,表现在:

①能充分利用儿童作用的遗传素质,对其心理发展施加积极影响;

②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有选择性的;

③能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五)主观能动性因素:?

五、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①乳儿期(0-1岁) ②婴儿期(1-3岁) ③学龄前期(3-6,7岁)

④学龄初期(6,7-11,12岁) ⑤学龄中期(11,12-14,15岁)

⑥学龄晚期(14,15-17,18岁)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①稳定性(并不经常发生根本变化);②可变性(并非固定不变和完全相同)。

可变性是绝对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第二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及教育意义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的基本原则:

人从他过去的生物方面继承了两种的行为倾向

①组织:促使过程系统化和组成连贯的倾向;②适应:调节环境的倾向。

平衡:是一个自我调节机制,有助于成长中儿童的世界概念趋于连贯稳定,使经验中的不一致性成为可理解的东西。

同化:儿童供以使新感知事物或刺激事件与现有的行为模式,即图式一体化过程。同化不是导致一个人的图式的变化,而是给原图式增添新的内容。

顺化:当遇见的刺激不能与儿童原有的图式配合时,儿童就会求助于顺化,即改选原来的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这个图式。顺化可导致人的图式的发展产生变化。

同化说明成长,是量的变化,顺化说明发展,是质的变化。

二、认知发展的分期:

(一)感觉运动阶段(0-2岁):

认知活动的建立于感官的立即经验上,主要心智活动为感官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二)思维准备阶段(2~7岁):

开始以语言或符号代表其将经验的事物,其认知活动为身体的运动与知觉经验。

(三)思维阶段(7~11岁):

能从具体的经验或从具体事物所获得的印象作合乎逻辑的思考。(使用的操作法为综合、追溯、组成)。

(四)抽象思维阶段:

①思考为假设与演绎的;②思考为命题的思维;

③思考为组合性分析。

三、皮亚杰儿童心理认知发展论的教育意义:

①心理及教育测验专家可据此编制新的智力测验;

②课程专家应据此设计各级学校的课程;

③教师可据此配合教学与学生的智能。

第三节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及教育意义

一、艾里克森论行为的社会文化因素: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核心理论是新生论原理。

二、心理社会性的各个阶段:

1.信任对不信任(0~1岁);

2.自主对羞怯,怀疑(2~3岁);

3.主动对内疚(4~5岁);

4.勤奋对自卑(6~11岁);

5.同一性角色混乱(12~18岁);

6.亲密和团结对孤立(成年初期);

7.创造性对停滞(成年中期);8.完善对厌恶和绝望(老年期)。

三、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的应用:

与其对不良人格防微杜渐,不如积极培养健全的人格:从婴儿开始,依次培养信赖的人格,发展自动的人格;发展主动的人格;激励勤奋的人格;发展安全的同一性;发展亲切近人的人格;提供享受完整人生的环境。

第四节柯尔柏格的道德发展论

一、道德发展的由来:

柯尔柏格指出道德发展为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

道德经验重于道德环境。

二、道德发展的分期:

认为道德发展是从特殊到一般,从自我中心和关心直接事物到基于一般原则去关心他人的福利进行的。

(一)水平A:前习俗阶段:

第一期:惩罚与服从的定向;第二期:操作与关系的倾向。

(二)水平B:习俗阶段:

第三期:人际关系与认同的定向;第四期:权威与社会权力控制的定向。(三)水平C:后习俗阶段:

第五期:社会契约合法定向;第六期:普通的道德原则倾向。

三、柯尔柏格道德发展理论的应用

1.有效的道德教育或品德陶冶必须根据各时期道德观念发展的特征而实施;

2.早期儿童教条式的说教,忽略儿童对权威的看法与需欲的满足,易造成道貌岸然实则功利横行的现象;

3.不要“亡羊补牢”,而应“趁热打铁”。

第五章学习基本的理论

学习理论是学校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理论。

一、什么是学习(潘菽):

广义:学习是人及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的过程。

狭义:特指人类的学习,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地,主动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学习特点:

1.学习要有变化的发生(内隐的:认知心理派,外显的:行为主义派)

2.学习导致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导致的变化本身并不是由成熟或先天的反应倾向所致。

4.学习导致的变化本身并不具备价值意义,学习并不等于进步。

5.学习是行为变化的过程,而非仅指学习后表现上的结果。

学习可能等于表现,也可能小于或大于表现。

1.条件反射有两类:刺激型和反应型。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属刺激型,斯金纳,华生的操作条件反射属反应型。(选择)

2.学习:希尔加德等人定义,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由重复经验而引起的对于那个情境的行为的变化,而这种行为的变化是不能根据先天的反应倾向、成熟或学习者的暂时状态来解释的。

3.学习(狭义):特指人类的学习。

内化:就是新旧学习材料的内容是有机结合的,亦即新习得的内容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方向融为一体,并贮存下来。

4.有意义学习: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非任意的)实质性的(非字面的)联系的过程。

5.学习有哪些共同之处?

(1)一定要有变化的发生;(2)由于学习所导致的变化应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导致的变化不是由成熟或先天的反应倾向所致,学习导致的变化要与成长或成熟的变化分开;(4)学习导致的变化本身并不具备价值意义,学习不等于进步;(5)学习是行为变化的过程,而非指学习后所表现现来的结果。

6.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哪些?

(1)间接性学习为主,直接性学习为辅;(2)组织计划性;(3)有效性;(4)年龄差异性(5)学生学习的面向未来特性。

7.学习有哪些分类?

布鲁纳的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审),情意领域(接受,反应,评估,组织和价值的性格化)和心因动作领域(整个身体的运动,协调细致的动作,非言语交流,言语行为)。

8.桑代克提出的三条基本学习规律是什么?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被称为错误说或试误说,三条基本学习规律是:(1)准备律(2)练习律,包括应用律和失用律(3)效果律。他的理论是第一个系统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9.强化的类型有哪些?

(1)依据强化间隔状况分类:固定间时强化,灵活间时强化,固定间次强化,灵活间次强化;(2)根据行为后果分类的强化类型:广义强化,狭义强化(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惩罚1,惩罚2);(3)依据强化的性质分类:原级强化和次级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10.程序教学有哪些基本原则?

程序教学的基本思想是逐步提高极为复杂的行为模式并且每个阶段保持行为的强度。其基本原则如下:(1)小步子逻辑序列;(2)要求学生作出积极反应;(3)及时反馈;(4)学生自定步调;(5)低的错误率。11.最早明确地强调内部心理结构并以它来解释学习过程是格式塔式学派。(选择)

12.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提出了此理论,强调观察式学习或替代强化学习(选择)。

13.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教学应用(强化,教学法)。

消退、恢复、强化、分化和高级反射(选择)等。

14.简述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要点。

(1)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知过程,包含几乎同时发生的三种过程,即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换,检查知识是否恰当和充实;(2)对儿童心理发展实质的看法,布鲁纳认为,儿童心理发展以信息的处理和储存系统为基础,经历了从依赖刺激到减少对刺激依赖的过程;(3)重视学习过程,重要的在于获取知识的过程;(4)强调形成学习结构。(5)强调直觉思维的重要性。(6)强调内部动机的很重要性。(7)强调基础学科的早期学习。(8)强调信息提取。(9)提倡发现学习。

15.试分析发现现学习的优点和条件。

发现现学习的条件:(1)学生方面的条件,要求学生有相当知识与经验的储备,能够进行选择性思维,具有发现的动机和态度;(2)教师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教学指导水平。(3)教材方面,必须把发现过程改编成适合于学生在课堂上再发现的过程。

16.提倡发现学习的四点作用:发挥智力潜力;使外部奖励向内部动机转移;通过对外信息的发现,学会以后发现问题的最优方法和策略;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探索。(选择)

17.简述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理论要点。(选择和简答)

奥苏贝尔提出了这个理论,基本观点是:(1)有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他指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儿童认知发展成熟的标志,通过教师的言语讲解来接受科学概念的意义成为儿童合理的、经济的,也是最基本的学习方式。(2)有意义学习的标准:第一,“建立实质性联系”,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观念完全等值,用等值的语言不同的话表达,其关系不变。第二,新旧观念之间的联系是非人为的,这种关系是一种合理的、别人可以理解,自然的而非人们主观强加的关系(简答)。(3)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必须具备逻辑意义;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4)有意义学习的类型:代表性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5)概念与命题的同化模式。(选择)

18.简述概念与命题的同化模式。

奥苏贝尔提出同化是学生学习概念和命题,也是在学校掌握知识的主要形式。包含:下位学习(类属学习),分二类,第一,派生类属学习,第二,相关类属学习;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19.简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体系的要点。(选择)

折中主义。加涅的阶梯式学习分类最初为八类,以后缩减为五类。(1)学习的八种阶梯类型:信号学习,刺激反应联结学习,连锁,言语联想学习,多重识别学习,概念学习,原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2)五阶段学习分类:智慧技能,言语信息,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马斯洛,罗杰斯。

第六章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

第一节学习的迁移

一、什么是学习迁移:

是一种学习对另一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表现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方面,也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相互影响方面。

二、学习迁移的种类:

1.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2.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

3.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4.逆向迁移:后继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5.垂直迁移:难易不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又分由下至上和由上至下两种)。

6.水平迁移:难易相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

三、学习迁移的简单测量:?

四、学习迁移现象的理论解释:

1.形式训练说: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其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2.共同要素论:一种学习之所以能促进另一种学习,是因为两种学习具有完全相同的要素,学习迁移的产生与共同要素关系密切,且大致成比例。(桑代克)。

3.概括化理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则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贾德)。

4.关系理论:认为顿悟情景中的一切关系是获得一般训练的根本东西。(苛勒)。

五、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1.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2.学习材料的性质;

3.学习活动的多样性;

4.原学习熟练和理解程度;

5.年龄特征;

6.智力水平(即概括水平和分析能力);

六、学习迁移的促进:

1.合理的安排课程与组织教材;

2.提高概括水平,强调理解;

3.课内课外练习结合,提供应用机会;

4.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如防止功能固着现象,指导使用比较方法等);

5.培养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如要有良好的心态,克服定势思维)

第二节学习的保持和遗忘

学习从侧面看分为:学习(即识记)、保持和再现(即回忆和再认)三个阶段。

一、传统的遗忘和保持理论:

(一)遗忘的主要规律:

1.遗忘和保持曲线:德国,艾宾浩斯,用无意义材料进行保持进程的研究表明,保持率最初急剧下降但渐趋稳定。在学习1小时后,仅保持40%左右,一天时,降到2/3,6天后,趋于25%左右。

2.保持内容的质变和歪曲:

刚学到的事物,在记忆上是一个整体,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分解为片段,回忆时需重组片段,但会用旧经验中类似的记忆片段填补间隙。(如画蛇添足,美女传成猪八戒)。

3.记忆恢复:即学习后间隔一定时间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还高的现象;

(二)遗忘产生的原因:

1.生理原因;

2.记忆痕迹衰退(即消退理论);

学习会改变中枢神经系统,除非定期地使用复述信息,否则这种信息就会逐渐衰退,直到消失;

3.干扰:随着日益增多的新信息输入和归类,提取线索就越困难,因为相互之间存在干扰;

干扰包括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指以前学的内容干扰以后学的内容,倒摄抑制指以后学内容的干扰以前学的内容。

(三)克服遗忘的传统策略:

1.注意营养和健康,防止大脑创伤和心理障碍。(即要有健康的身心)。

2.加强记忆信心,提供愉快的学习经验。(即要自信、主动)。

3.理解记忆,合理记忆。

4.复习。

5.过度学习:即在达到最低限度领会后,或达到勉强可以回忆的程度后,对某一课题继续学习。

6.记忆术:即通过表象化、结构化和组块化来提高记忆能力。(有环境联结法,连锁法,数文变换法)。

二、动机遗忘理论(弗洛伊德,也称压抑理论):

即认为对自己很重要的信息易被记住,而对自己可能引起痛苦或不快的信息就不大可能记住。

三、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理论:

(一)三种记忆转化模式:

阿特金森-希弗林模式: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由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结构成分组成:编码:指把短时记忆信息改变成为容易加工和接受的形式的过程。

组块:指在记忆过程中把许多小单位组合成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过程。

检索:经过编码组织过的信息,可按一定规律进行提取。

(二)加工水平模式:

克雷克-洛克特模式: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仅仅是不同加工水平上的差异,记忆随着加工的深度而增长,记忆是一个加工的连续体,而非一系列不同的阶段。

四、有意义保持与遗忘理论:

(一)同化论关于有意义保持和遗忘的基本假定:

1.新观念a同原有观念A相互作用的产物是A'a';

2.学习的早期保持阶段:A'a→A***a'(即A'和a'可以分离),在后期保持阶段a'的分离强度逐渐下降,达到某个阈限值后,不能利用,即不能回忆和再认,遗忘便产生。即a'还原为A'了。

3.认知的组织原则:认知的简化。

(二)两种有意义遗忘(还原)的过程:

1.下位学习中的遗忘(还原)过程:

2.上位学习中的保持和遗忘过程:

(三)有意义遗忘的利弊:

1.对下位学习的利弊:

2.对上位学习的利弊:

(四)影响有意义遗忘的主要因素:

1.学习阶段的因素:①原有的认知;②学习的态度;③学习者的个性;④学习的速度和方法。

2.保持阶段的影响因素:①学习的稳定和清晰性;②新旧知识联系非人为性;③新旧知识的联结方式。

3.再现阶段的影响因素:①情境(是再认还是回忆);②学习者再现时的态度。

(五)有意义遗忘理论的应用(即意义):

1.解释认知按层次组织的趋势:

有意义遗忘理论揭示出两条原则:①新的观念向旧的稳定的观念还原;②较具体的观念向概括程度的观念还原。由下到上的知识组织形式叫逐渐分化,各种观念之间的联结叫综合贯通。

2.解释和证明有意义保持的优越性

3.解释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4解释记忆恢复现象;5.解释呈现材料与回忆材料的差异。

第三节认知结构与迁移和保持

一、什么是认知结构:

一般指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的是指某一学习者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的是指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内容和组织。

二、认知结构变量:

个人的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称为认知结构变量,它决定每个人的认知结构特点。

(奥苏贝尔)影响迁移和保持的三个认知结构变量:

1.可利用性;

2.原有起固定作用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

3.新旧观念的可辨别性。

三、操纵认知结构主要变量的策略-利用先行组织者的教学技巧:

1.什么是先行组织者:

指在有意义接受学习中,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使用学生可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材料。

第七章不同类型的学习

第一节知识的掌握

教师、学生与知识是传递系统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

掌握:即占有传授的知识。分理解、巩固、应用阶段。

一、什么是知识:

1.知识的心理实质:

知识:是事物的属性或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也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间接传递:指知识传递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媒介物(媒体)进行。

传递知识的唯一途径是间接传递。

词与语言是传递知识的主要媒体。

2.知识的心理存在形式:

知识是以某种观念而存在的。

感性知识:反映事物的外部属性与外部联系的知识。

理性知识: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与内部联系的知识。

3.知识的本源和作用:

获取知识方式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方式。

直接经验:在生活实践中亲身的心理活动获得知识。

间接经验:不通过亲身实践,而通过书本获得知识。

知识是人的活动定向的工具。

二、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

能力:是个人完成活动的能量。

广义的能力:指生理能力(即先天能力)和心理能力(后天能力)。

狭义的能力:指心理能力,包括智力能力和认识能力。

能力是包容了知识、技能的更高一级概念,知识和技能是构成能力的要素。

三、知识掌握的过程:

(一)知识的理解:

1.理解: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理解是巩固、应用知识的基础。

2.理解的种类①言语理解;②事物意义理解;③事物类属理解;④因果关系理解;⑤逻辑关系理解;⑥事物内部构成、组织的理解

3.理解水平:①字面理解;②解释的理解;③批判性理解;④创造性理解。

4.促进理解的方法:

①通过直观教学,提供丰富感性材料。有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

②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概括水平。

③利用变式和比较突出事物的本质特性。

变式就是变换各种直观材料或事例的主观形式,以便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④通过语言明确揭示概念和原理的内容。

⑤使知识具体化,通过应用加深理解。

⑥使知识系统化,进一步理解教材。⑦指导学生自学。

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区别进行指导。

(二)知识的巩固:

1知识的巩固是指对所学知识的持久保持。

①学习是积累知识的前提;②知识巩固是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准备;③知识巩固是知识运用前提。

2.知识巩固的途径:

①提高学习的自觉性;②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③合理使用记忆方法;④合理地组织复习。

(三)知识的应用:

1.知识的应用:指把知识用于解决作业和实际生活中的课题。

2.知识应用的主要形式:

①用所学知识解答口头或书面作业题;

②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操作的课题。

3.学生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

①审题:分析课题,掌握课题的任务和条件,形成有关课题的映象;②通过联想,再现有关知识;

③使当前课题与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实现课题类化;

④作出解题判断并向实践转化。

4.影响学生知识应用的主要因素:

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巩固程度;②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③课题的性质;④动机与情绪。

第二节技能的形成

一、技能:

是通过练习而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或智力的活动方式。

二、技能的种类:

1.动作技能:是以机体外部动作或运动占主导地位的技能。

2.智力技能:以抽象思维主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

三、影响技能形成的因素:

1.起点行为:指学习者学习技能开始前的状况,即准备状况。

2.学习技能的动机。

3.技能的性质。

4.教师示范和说明状况。

5.与实践结合的程度

6.强化的状况。

四、动作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一)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1.认知和定向阶段;

2.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

3.动作协调和完善阶段。

(二)动作技能的培养:

1.明确练习目的和要求;

2.依据技能的种类、难易,选择不同的练习方法;

3.有效地利用观察和表象;

4.充分利用练习反馈的强化作用。

五、智力技能的形成和培养:

(一)智力活动的阶段(苏联:加里培宁):

1.活动的定向阶段;

2.物质活动与物质活动化阶段;

3.有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5.内部语言阶段

(二)智力技能形成的标志:

1.智力活动的各个环节逐渐联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思维活动表现出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广阔性

3.内部言语的进行需要意志的努力较少。

(三)智力技能的培养:

1.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启发教学)。

2.掌握解答各类课题的程序,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

3.使智力技能的应用有广泛的机会,培养学生技能迁移的能力。

六、练习过程的规律:

练习曲线:练习的进展往往有起伏,很少笔直前进,可以用一条曲线形象地表示出来。

(一)练习曲线的一般趋势:

1.练习成绩(速度、准确性)的逐步提高;

2.高原现象: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一般在练习的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滞现象。

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①知识和方法的障碍;②思维障碍;③情绪和身体障碍。

3.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成绩时而上升,时而下降,进步时而快时而慢的现象。

其产生的原因:①客观条件发生变化;②学生主观状态发生变化。

第三节解决问题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的核心是学习者思维活动的发展。

(一)解决问题的历程:

1.发现问题;

2.分析问题;

3.提出假设;

4.验证假设。

(二)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要心理因素:

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2.能否正确地选择和组合有关原理规则

3.言语指导;

4.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个别差异。

(三)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

2.问题的难易应适合学生的学习能力;

3.指导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创设必要的问题情景;

4.提供较充裕的时间和适当的自由;

5.鼓励学生验证答案,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

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第八章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

第一节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就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

一切活动都产生于需要。

学习动机强弱的主要标志是活动水平和指向性。

需要的结构层次:生理和组织的需要(生存、安全)→关系和社会的需要(归属、尊重)→成就的需要(知识、理解)→审美的需要。

学习目的:是学生进行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积极性:

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态度,可以通过学生的注意状态、情绪状态、意志状态进行考察。学习动机是学习积极性的核心内容,学习积极性是学习动机的具体表现。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

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提高学习效果的主导因素。

一般来说,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是一致的,动机好效果则好,动机差效果也差。

学习效果也会对学习动机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

四、学习动机的分类和体系:

1.从动机的来源分为: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

2.从动机的内容分为:正确的动机和错误的动机;

3.从动机的远近和起作用的久暂分为:间接的、长远的动机和直接的、短近的动机;

4.其他分类:远景性的与近景性,主导性的和辅导性的。

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产生因素:学习兴趣、成就和交往动机。

学习兴趣:即学生渴求获得知识与深入认识世界的积极倾向。

成就动机的强弱与志向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

影响志向水平的主要因素:

①家庭的期望和要求;②过去的成绩;③能力与自信心;④与人对比效应。

交往动机影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积极性。

五、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一)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发挥目标激励作用;

(二)引起心理上的不确定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通过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应注意五点:

①知识的准备是学习兴趣产生的基础;

②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③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兴趣;

④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兴趣;

⑤在教学中要将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相互结合。

2.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①做可能获得成功的事;②激励学生产生对学习的期望心理;

③使学生产生愉快感;④进行难度适中的教学;

⑤教学要保持新鲜感。

(五)利用学习反馈和学习评定:

反馈:指某一系统将信息输出后,将其作用的结果返回原系统,用以控制调节它所输出的信息。

(六)利用学习竞赛和奖惩激发学习动机:

(七)与学生签订协议:

(八)在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技巧。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条件:

1.当学生具备学习动机而未被激发时,激发学习动机需要它在学生的整个学习动机结构中居重要地位;

2.学习必须胜任学习任务;

3.学生应有学习成功的期望。

第二节学习的注意和感知状态

一、学习注意状态:

注意状态是指学生心理活动对学习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状态。

注意分无意和有意注意两种。

学生注意的组织和培养:

1.重视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主要原因和条件:

①对学习的目的任务有明确的理解;②能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③根据目的任务有计划地组织活动;

根据以上规律,教师应注意:

①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

2.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引起和保持无意注意原因和条件是:

①客观刺激物的特点;②学生本身的状态;③学生的精神状态。

教师要充分利用上述规律,做到:

①教学内容要新颖有趣,难易适当;

②教学方法要直观形象、灵活多样;

③尽量避免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创造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的情境;④严格遵守作息制度,防止过度疲劳3,交替使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4.怎样利用注意的规律教学?

(1)重视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培养自制力。(2)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做到:教学内容新颖有趣,难易适当;教学方法直观形象、灵活多样;尽量避免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创造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的情境;严格遵守作息制度,防止过度疲劳。(3)交替使用有注意和无意注意。

二、学生对教材的感知:

对教材的感知,就是通过各种感觉和知觉观察有关事物、听取言语说明、阅读文字符号等,以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过程。

如何提高感知教材的效果:

1.正确应用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感知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手段。

直观教学类型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在直观教学中要使对象从背景中突出,必须遵循三个规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学生感知教材的的效果和观察力有密切的联系。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①观察力的品质:A.目的性;B.条理性;C.敏锐性;D.精确性;E.细微性。

②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A.必须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的目的、任务;

B.在观察前要做好有关知识的充分准备,并订出周密的计划;

C.有计划、系统地训练学生的观察技能和方法;

D.启发学生观察的主动性,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

E.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

F.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

第三节学习中的疲劳和焦虑

一、疲劳:

疲劳是人们连续学习或工作以后效率下降的一种现象,可以分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

生理疲劳是疲劳在生理上的反应,心理疲劳是疲劳在心理上的反应。

二、疲劳与学习效率:

疲劳与学习效率成反向关系,即人越疲劳,学习效率越低。

可用间接法或直接法测定疲劳。

三、预防学习疲劳的一些措施:

1.防止过重负担,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2.建立与执行符合卫生要求的作息制度;

3.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

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适当注意休息和营养。

四、焦虑与学习:

(一)焦虑:焦虑是指一个人的动机性行为遇到实际的或臆想的挫折而产生的消极不安的情绪体验状态。

焦虑可分为:正常焦虑、低度焦虑和高度焦虑。

(二)常态与压抑下的理智活动:常态下学生能够用理智反应解决的问题,在压抑下却表现出理智不能发挥作用。

(三)焦虑对学习影响:

1.对于机械的学习或不怎么困难的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焦虑是有促进作用的。

五、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与课堂管理:

1.课堂管理应积极指导而不是消极的防范;

2.教育在先,奖惩在后,多奖少罚,多做细致的思想工作;

6.因材施教的应用原则和策略(简答)

原则:(1)正确的对待方式(2)正确的态度(3)积极的评价(4)主动的操作。

策略:(1)能力分班或分组(2)跳级(3)留级(4)复式教学。

9.简述培养学生积极自我意识的原则.

(1)树立自信、自重与自尊的行为模范。(2)以成功的经验激励学生的积极自我意识。(3)尊重学生的理智

与情感,防止不当的褒贬。(4)提出明确与合理的要求,关心学生的学习成败,期望应成为对学生潜能的挑战。(5)尊重学生个人价值,培养合理的人际关系。

10.简述超常儿童智力发展的特点。

(1)接受能力强,记得牢。(2)感知敏锐,辨别力强。(3)思维能力强,有丰富的想像力。(4)稳定的注意力和积极的探索精神。(5)自信好胜,能坚持。

第九章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

第一节性别差异与教育

一、学习中常见的性别差异现象

(一)小学阶段男女生间无显著差异

1、一般智力无差异。

2、学业成就上有差异。

(二)中学以上男女间差异显著

第二节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一、禀赋优异儿童:

1.禀赋优异儿童:指智力测验获得智商140以上或在特殊性向测验中有突出表现者,或在创造能力测验得分超群者。

2.禀赋优异儿童的心理特点:?

禀赋优异儿童的教学策略:

1.加速制教学策略:指在学习内容上相同,只是加速加速教学进度,缩短其修业年限。

2.充实制教学策略:指提供较多或较难的教材。

①水平充实:指增加内容而不增加难度②垂直充实:即增加难度

3.特殊班级制教学策略:

①固定特殊班级制:指大部分时间接受特殊教材与教学活动,小部分时间参与一般性质教学活动;

②弹性特殊班级制:大部分时间参与一般性质教学活动,小部分时间接受必要的特殊教材与教学活动。

二、智能不足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

(一)智能不足儿童的类型及其特点:

智能不足:指心理发展期间所显著表现的低于平均的心智功能与缺陷性的适应行为。

智能不足儿童的分类:

①可教育者:智商在50~75之间;②可训练者:智商在25~49之间;③保护对象:智商在25以下。

(二)智能不足儿童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原则:p400

三、学习困难儿童的特点及教育:

学习困难:指在理解或使用语文方面,显示基本心路历程的失常。其特征:①不能就席端坐;②端坐不动;③显示其他症侯。

学习困难儿童的教学措施:行为修正法。

学前教育心理学总复习汇总

第一章 1、研究原则:包括客观性、发展性、教育性。 1、1、加涅:学习记忆模型 A、加工系统(操作) B、执行控制系统 C、预期控制系统(动机) 2、发展与学习的关系: A、发展对学习有制约作用 1)学习需要以个体的生理发展为自然前提,个体的生理发展,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为有效的学习提供物质基础。(拔苗助长是错误的) 2)学习必须依赖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 B、学习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3、学习准备期:又名学习的准备状态或学习的准备性,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 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程度。适合性包含3个因素:个体生理因素、个体智力因素的发展、个体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是教学的出发点、 4、学习关键期: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容易学习和获得某种心理与行为反应并且一旦错过就难以弥补的特 定阶段。Eg: 2岁——口头语言、4岁——形状直觉形成4-5 岁——学习书面语言。 5、发展敏感期:儿童学习某种知识或行为比较容易,此能力某方面最为迅速时期。4岁前Eg:2—4岁——语 音学习、5—5.5岁——掌握数概念 6、发展性教学:维果斯基提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是,这样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 7、最近发展区: 第三章(基础) 1、学习理论诞生的标志:桑代克的“联结说”。 2、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 2、意义学习、机械学习、实质性练习、非人为的联系、先行组织者、上位学习 下为学习、并列结合学习、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3、托尔曼的“认知——期待说”首次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S——0——R。实验:位置学习、迂回实验、潜伏学 习实验。

2017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的历史 1)19世纪前,没有心理学学科,从哲学范畴里分离出了心理学 2)19世纪中叶,开始引进实验法对心理学进行研究,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德国韦伯研究出一个定律“韦伯定律”:K=ΔI / I ------ 感觉阈限定律 3)1860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利用了无意义的音节为实验材料,研究出了一条著名的遗忘规律曲线,遵循着西先快后慢的原则。 4)1879年,德国著名哲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心理学之父/心理学第一人)把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正式诞生。 冯特的贡献1开创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的历史。2是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第一个心理学派构造主意心理学的奠基人(内省法)3培养了一只国际心理学的专业队伍。 5)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是最早关于心理学的专著。 6)认知过称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 7)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8)意志过程中一直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9)人格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品质或特征的总和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 2、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3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心理现象2解释心理活动机制3预测和控制心理行为 3、画图说明心理现象:(心理现象的具体结构图) 1)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2)心理现象 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人格 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3)总结:心里现象虽然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方面,但他们是密切联系的。人格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已经形成的人格又影响着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得以表现。事实上,心理过程中体现着人格特征,而人格特征也影响着心理过程,二者是心理现象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选、填)p4 (多选/单选/填空)( 给你根据概念实例判断哪种方法) (一)实验法 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的条件,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析的方法。它是实验科学普遍采取的方法,也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二)测验法 是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三)调查法 是以收集被试各种材料,间接了解其心理现象的一种方法。 可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 (四)临床法(最常用) 是通过谈话,观察个人的心理现象或行为,系统地、综合性地描述心理现象的方法。 (五)个案法 是对某个人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他的某种心理现象和行为因素的方法。也是研究儿童心理常用的方法。 5、现代心理学的学派纷争p10 (了解名称和代表人物)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铁钦纳、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华生(1913行为主义者所见的心理学)、托尔曼、赫尔、斯金纳 (四)完形主义心理学(也称格式塔心理学派) 韦特默、考夫卡、苛勒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 创始人弗洛伊德、霍妮、沙利文、弗罗姆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三势力) 创始人马斯洛、罗杰斯 6、心理学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三道论述)p13 (一)心理学史从事教育活动的基础科学 1)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一个是社会发展规律,一个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活动首先要遵循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规律。也就是说,教育最新红要促进人的发展。二人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即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认识和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规律,也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所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和不均衡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在教育活动中,如教育目标的确立、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方法的选择等适合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就会使教育工作取得最大的效果。 2)教育工作要有心理学指导 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师通过讲授,向学生传递人类积淀下来的知识经验。学生在接受和理解人类智慧结晶的同时,发展了自身的各种能力,塑造出完美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掌握和运用学生学习的规律和人格形成的规律。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学习的本质规律、不同学习的类型划分、学习的过程阶段特点等心理学理论,才能顺利地实施教学活动,实现其教学的目的。教师也只有掌握了学生的人格结构及其特征表现,才能针对学生的人格差异,因材施教,依据品德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3)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指标 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要具有教师职业所必须的职业素养。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主要条件,而心理学理论则是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的水平就成为检验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主要指标。 (二)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 1)高尚的职业品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

教育心理学 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二、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教学过程的三个侧面: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四、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皮亚杰用图式来解释婴儿抓握、吸吮反射等这种认知结构。皮亚杰所说的适应技能包括同化和顺应 二、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三、顺应: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四、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 五、皮亚杰认为发展有四个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以及平衡化。 六、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最近发展区。 1.维果斯基把历史研究作为人类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提出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 2.他首先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这个是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如基本的直觉加工和自动化过程;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 3.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就是个体心理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4内化学说:内化是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5最近发展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6维果斯基发展理论的教学应用:教学支架的概念,交互式教学模式,同伴合作模式,通过学徒制进行社会指导 八、埃里克森的心里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九、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信任对怀疑(18个月)、自主对羞愧(18个月到3岁)、主动对内疚(3—6岁)、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亲密对孤独(成年初期)、繁殖对停滞(成年中期)、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成年晚期)。 十、影响儿童社会化最主要的三个因素:家庭、同伴和教师。 第三章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斯皮尔曼提出智利的二因素论即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 二、卡特尔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三、流体智力:是指基本与文化无关的、非言语的心智能力。 四、晶体智力:是指应用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能力。 五、斯滕伯格认为智力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变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七、谭顶良提出学习风格可以分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 1、学习风格的生理因素:生理刺激:声音、光线、温度;时间节律;感觉通道: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大脑的单侧化。 2、学习风格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动三个方面。 认知风格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完整)高等教育心理学精华版(复习资料)

心理学精华版 心理学概念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和心理动力四个方面。 问题:是指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 强化:是指驱使力对具有一定诱因的刺激物发生反应后的效果。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历过事物的反应。 气质: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特征。 性格:是一个人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较为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的三个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马斯洛五大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元认知: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过程和结果的意识。 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心理现象及规律的学科。 高效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教的心理学现象及规律的学科。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标志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心理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兴趣,动机,信念,价值观。 依据操作学习原理,强化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正强化:给予一种好刺激。例如企业对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职工颁发奖金。 2.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例如企业不允许在工作时间打个人电话 3.正惩罚:施加一个坏刺激。这是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给予处罚的一种方法。 4.负惩罚:去掉一个好刺激。这种惩罚比之正惩罚更为常用。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原有的奖励。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例如,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认真听课。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了行为的决定因素。内部动机指的是人自发的对所从事的活动的一种认知。内部动机直接与活动本身有关,由于做某种事能激发人的兴趣,令人愉快,活动本身就是行动者所追求的目的。通俗来讲,就是无需外力作用的推动,这种动机称为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指那种不是由活动本身引起而是由与活动没有内在联系的外部刺激或原因诱发出来的动机。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所有资料仅供大家参考,用黑体标出来的属于重点内容,请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结合书本,祝大家考个好成绩! 第二章学生心理 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观 一、建构主义的发展观(P30) 皮亚杰对“图式”的定义是“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机能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 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顺应是指“同化性的形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P31)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显著标志是儿童渐渐获得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运算是指内部化的智力操作。他们在做出判断时倾向于运用一种标准或维度,比如:长得多,密得多或高得多,还不能同时运用两个维度。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获得了思维的可逆性,去集中化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三、建构主义(必考) (一)、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皮亚杰提出了建构论,他认为新结构或新知识的形成实际上是一种建构的过程。个体的认知图式不能同化新的知识经验时,心理产生不平衡的状态。每经过一次由失衡到新的平衡,其认知结构就会产生一次新的改变。个体认知结构的改变使之能够吸收更多心的知识经验,促使智力水平得到发展和提高。 1、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教师传授得到的; 2、情景、协作、会话的意义结构; 3、建构主义模式/策略:a、支架式b、抛锚式c、随机进入 (二)建构主义的特点 1、比认知心理学更强调认知的主观方面,在认知上向客观主义相对立的一面发展。 2、强调情境的积极作用(抛锚式教学) 3、强调社会文化的互动和积极作用(维果斯基) 4、关注知识如何从一种动态的过程中生成的(皮亚杰的认知、同化、顺应) (三)建构性学习的核心特征 1、积极的学习 2、建构性的学习 3、累积性的学习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心理学(66,69,p2) 知识(64,67,69,p191) 集体(59,64,66,67,68,69,p119) 心理发展(59,66,68,69,p17) 社会助长(68,p120) 成就动机(68,p72) 自我意识(66,67,p103) 最佳刺激水平理论 教学目标(64,p ) 意识(59,p103) 最佳刺激理论(59,67,p ) 简答题 成熟的自我意识有哪些表现(69,p105) 学习迁移的概念及其类型(69,p85-86)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66,67,69,p13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64,69,p13) 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59,68,p152)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68,p40) 教师智慧与教师能力的关系(64,68,p ) 正迁移负迁移(举例)(66,68,p85) 教学测验的种类(59,67,p256) 高等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67,p170) 简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59,67,p184-185) 群体对个体影响,(66,p120) 教学测量与评价(66,p268)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59,64,p96) 情绪情感的分类(64,p) 第一章绪论 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66闭,69闭名词解释)P4 是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 教师的教学心理规律。 4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2.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 3.“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4.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5.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6.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与教育 7.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开发及测量 8.现代教育技术与个别化教学 9.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 5客观性原则、发展 性原则、理论联合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6 69闭 1.观察法 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3.问卷调查法 4.个案分析法 一个完整教学过程包括6环节: 1、明确教学目的 n 激发学习动机 n 树立行为目标 n 掌握学习内容 2、分析任务n 知识的准备 n 能力的要求 n 实现的步骤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n 心理发展水平 n 知识能力水平 n 个体差异 n 需求差异 n 动机强弱 4、设计课程 n 合适的教材 n 适当的教法 n 理论讲授 n 实践环节 n 课外练习 n 考试要求 5、教学n 学生的学习 n 老师的教学 n 教学互动 n 教学相长 6、评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工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常模 n 心理学提供评价方法 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协调各个环节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教学系统整体优化,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n 举例分析 n 详见教材P2。 第二章高校学生的身心与认知发展 1P17(66闭,68闭,69闭)) 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 (1 )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 直接作用:身体变化与心理发展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间接作用:通过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折射而起作用 (2)体态变化的影响 (3)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3P27 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思维发展。所谓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见教材P27(大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继续完善;大学生的辩 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成主要的思维形态。)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4P28 1.--的波动性 2. --的延续性和心境化 3. --的丰富性与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课件6) ●桑代克学习理论: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桑代克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联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应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 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律:(1)效果律:指从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2)准备律:指有机体采取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就是一项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当有机体并不准备行动时,迫使其进行行动则成为一种烦恼;(3)练习律: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练习律由作用率和失用律两部分组成。(P56——57)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P81)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167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具体定义为: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简单地说,陈述性知识就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P157) 程序性知识: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者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P205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一般性策略,它包括一般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与自我调控方式等内容。课件P154 ●元认知。 元认知:元认知就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与调节。 P240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所谓的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P276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P426 ●发现学习,有意学习。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P106、107 有意学习:有意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指的是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

北师大版教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重要资料

第一章 1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心理发展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3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a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奠定了个体差异的最初基础;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b环境和教育因素:环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c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心里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动力。 4学习准备是指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5关键期:心理学中指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减弱或没有影响。 6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的。本我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的构成、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以动态的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7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口唇期(0~1)、肛门期(1~3)、性器期(3~6)、潜伏期(6~11)、生殖期(11或13~20) 8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信任和不信任(0~1)、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3~6)、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6~12)、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有爱亲密对孤独疏离(8~25)、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25~60)、完善无憾对悲观绝望(60~死亡)9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积累过程,而是一个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过程,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b运算即操作(opuatiou)——皮亚杰用以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c运算是指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 10影响儿童认知发展认知的因素:成熟、联系与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 11发展的阶段特点:a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开始分化、思维开始萌芽 b前运算阶段(2~7岁):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内化性、可逆性、守恒性、整体性d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期): 儿童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进行抽象思维、系统思维。 12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现有的发展水平:是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可能的发展水平:是经过教师的教育和学生自身的努力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第二章 1注意的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注意的指向范围越大,集中性就越差;注意的指向范围越小,集中性就越好。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活动的一种伴随状态。 2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选择功能是注意的首要功能,注意的其他功能都是在它的前提下发生作用的)、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3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4注意的种类:a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b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c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 5感知的含义:感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知觉的过程,是认知过程的开端。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二)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二) 第二节学习策略 一、概述 (一)含义&特点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名词解释 特点:操作性和监控性(学习策略的基本特征)的有机统一;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 (二)学习策略与自我调节学习 自我调节学习:指学生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的,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 学生要进行自我调节学习,必须具备四个条件:a.能够自己确立学习目标;b.能够意识到自己拥有的学习策略并确信他对自己学习的价值;c.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自我调节学习;d.具有为自己学习的意识、愿望与动机,并把学业作为一个积极的过程去探究、追求与享受。 二、分类 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种。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则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填空题 ★★(一)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 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 1. 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言语在大脑中重现学 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学习方法。它是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常用的复述策略有:在复述时间上,采用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在复述的次数上,强调过度学习;再复述的方法上,包括排除相互干扰、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复习形式多样化等。……名词解释、填空 2. 精加工策略……填空、名词解释 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 的深层加工策略。它常被描述成一种理解理解记忆策略,其要旨在于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联系越多,能够回忆出信息原貌的途径就越多,即提取的线索就越多。精加工越深入越细致,回忆就越容易。 具体来说,精加工策略有以下几种: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 3. 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指: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知识结构的 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归类策略,用于概念、语词、规则等知识的归类整理;一种是纲要策略,主要用于对学习材料结构的把握。 ★(二)元认知策略 1. 元认知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调节,主要包括 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

大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_(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因为是A、B卷随机抽来考,所以知识点超级多)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桑代克在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当代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1)相关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2)因果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一般通过实验法来进行因果研究。 第二章(整章都是重点,有关联的知识点都有,避免遇到灵活运用的题目,所以容较多) 第一节:学习概述 1.学习的概念: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A,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B,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C,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2.学习的类别: A,按学习结果划分:(加涅)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B,按学习性质划分:(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详见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试误—联结) 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A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B.练习律:指联结的频率决定联结的强度。 C.效果律:指的是动作在情境中跟随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反之,动作在情境中跟随不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与斯金纳的强化与惩罚有一定联系) 2.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狗分泌唾液实验:无条件刺激——无条件作用 条件刺激——条件作用 3.华生(经典性条件学习理论) ——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提出S—R模式。 “恐惧形成”实验 学习的消退律和学习的泛化和分化律。(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泛化和分化进行区别)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考点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心理学与教育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②教师③教学内容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载体)⑤教学环境(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 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在教师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新教师成长经历三个阶段:①关注生存阶段——重视师生、同事间的人际关系;②关注情境阶段——重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③关注学生阶段——重视学生个别差异。 (二)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的作用 ①描述和解释:对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分析,找出因果,有助于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以指导评价自己的教学 ②预测和控制:帮助教师正确分析学生行为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以解决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心理学诞生】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年出版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大纲》分为《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卷。由此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确立。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行为主义学习论>[1949新中国成立] 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认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二章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与特征 1.含义: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基本特征:⑴连续性与阶段性{第二性征}⑵方向性与顺序性{从头到脚的动作发展}⑶不平衡性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⑷差异性{人与人性格能力不同}。 ☆二、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少年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成熟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矛盾。这一时期学生突出表现为强烈的独立倾向,?极力想争取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立自主的地位,他们对自己往往高估,事事都想自己做主。针对这一特点,教师既要尊重他们的合理建议和要求,又要积极给予正面引导。 1.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基础——生理发展的特点 ①身体发育进入第二次“生长高峰”期;②神经系统趋于成熟;③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的开始。 2.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认识活动。①初中生认识活动的随意性已显著增长,可以长时间集中学习,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②抽象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初二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2)情绪情感。表现出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矛盾性特点。 (3)个性发展。①自我意识高涨;②反抗心理突出;[尊重、理解、平等、接纳、信任] (4)人际交往。①同伴关系在初中生活中日益重要。交友范围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缩小,更注重交友质量;与异性伙伴的关系要好于同性伙伴,与同性伙伴关系较为稳定。 ②初中生与成人的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方面与父母情感不如以前亲密,寻求独立;另一方面,不再盲目接受教师的观点,开始品评各位教师。初中生所喜欢的教师的特点主要是:知识渊博、授课水平高、热情和蔼、关

最新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1)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判断、选择 1.意志: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为,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特有的高级心理现象,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3.人格:人格是最复杂的心理现象,心理学把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的角色的种种行为的心理活动都看作人格的表现。人格是人与人区别开来的独特的心理特征。大多学者认为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社会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4.人格的心理结构: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等。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前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动态特征;性格是人对现实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自我调控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 5.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6.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针对实用主义教育不重视科技人才培养的缺陷,布鲁纳等人提出了影响深远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本位”的新思想。认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形成认知结构过程,而不在于认知的结果”,进一步提出早期教育、学习动机以及高难度和高速度等一系列教育原则,对各国教育改革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7.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独立于20世纪初期,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随后在1013-1914年将其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8.1879年,“心理学之父亲”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教育心理学期末试卷答案答案

答案 一、BADCA DACCD 二、11、心理诊断 12、基本技能 13、主观性稳定性完整性 14、道德行为方式技能的掌握 15、预期感知信念 16、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统一 17、设计管理维持和完善 18、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19、准备技能 三、对错对错错 四、25、心理诊断的目的有三个: ①来访者心理状态和行为是否正常及异常的性质、程度、原因。 ②来访者生理状态是否正常,生理障碍的部位、程度和性质,生理障碍对心理过程的影响及心理过程对生理障碍的影响,心身关系。 ③社会因素对心理和生理障碍的影响。P252 26、1、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地爱学生,尊重学生,努力与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2、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3、能积极悦纳自我; 4、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 5、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 6、有坚定的信心和意志; 7、有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 27、1、板书要与教师口语表达相结合。 2、板书应规范、美观 3、板书可以多种形式呈现。 4、要控制黑板的合理使用量。 5、要重点突出。 6、板书的内容要有较强的层次性、逻辑性、连贯性、概括性。 P38 28、1、教师既往教育教学的成败经验和认知归因 2、教师的间接经验 3、他人的评价,劝说和自我规劝 4、教师的生理唤醒和情绪状态 五、29、答:(1)、从情感与智力活动的关系看: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注意、 想象、思维等心智技能的发挥是受个体情绪状态的影响的。积极的情绪有利于将潜在的各种心智技能充分发挥出来。相反,情绪萎靡不振、心烦意乱,

就会阻碍各种心智技能的发挥。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正反映了人的心境的易感性和扩散性。 从情绪的扩散性看:从教师角度而言,情绪的扩散性可能会导致有些教师依照自己不同的情绪状态来对待教育教学和学生。当情绪好时,就会对学生的反应持更多的肯定态度,信任学生,对学生出现的小错误也能够更大度的谅解、容忍、妥善处理。相反,当情绪不好时,就会事事求全责备,吹毛求疵,甚至对微不足道的事也会勃然大怒。 (3)、从情感的感染性看:情感具有感染性,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体会到的一点。在课堂上也是如此,教师精神焕发,情绪饱满,学生的情绪也会为之一振,并会高度集中注意力;教师无精打采,有气无力,学生也会情绪低落,心不在焉;教师态度和谐,面带笑容,课堂气氛就会轻松和谐,学生就能积极配合;教师态度凶狠、厌烦,学生就会胆怯、焦虑不安等等都说明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状态受教师的影响很大。P157 30、答:此题无固定答案。根据学生所答的详细程度来给分P150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P《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汇总》全

第一章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 1、中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中学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 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心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内容包括5个因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和3个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多选:教学媒体都有哪些形式,教学环境[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2、心理学发展[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布鲁克4成果)] 简答题:心理学发展趋势 [1、研究领域从行为主义到认知心理学,即由S-R范式转向认知范式2、在学习观上,由强调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3、从着重对学习问题的研究转向对教学问题的研究4、从注重实验室纯理论研究转化为重视教育实践的实际应用研究5、从理论的狭隘、零散转化为理论的完善、整合] 3、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翻译著作是1908年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 廖世承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26年,心理学家陆志韦翻译出版了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冯忠良“结构—定向教学”理论。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教育 1、心理发展概念: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 化。 多选和简答题: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可逆)3、不平衡性;4、差异性 个体心理发展的8个阶段童年期[小学6、7-11、12]和少年期[初中11、12-14、15] 填空:1、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 2、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特点:目的更明确;持久性明显发展;精确性提高概括性更强 3、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感知的能力。 4、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有意记忆占主导; 理解记忆为主要识记方法;抽象记忆占优势 简答题:中学生情感发展特点[初中5、高中:个性化的情感和浪漫的热情] 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2、自相矛盾的情感 3、少年底俄热情和冲动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1、中学阶段是理性、动机和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2、思想比较敏感3、中学阶段是一个过渡时期。 二、皮亚杰建构主义发展观基本内容 1、发展是一个建构过程,使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地相互作用中实现的2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3、适应包括童话和顺应两种作用恶化过程。[填空]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示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图示是指动作的机构或组织。4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例子判断哪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形式运算阶段11-16] 简答和多选影响发展的因素[皮亚杰][成熟、连续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多选1、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论、心理发展论、内化学说、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心理发展观儿童认知发展4个表现p38页[a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b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c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d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心理发展的原因a 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b语言符号系统c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过程。新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活动形式,首先是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的,以后才内化转为内部活动,才能最终默默地在头脑中进行。 辨析最近发展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儿童2种水平:1现有的2借助其他方式启发可达到的较高水平,二者间的差距即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的最新发展区。 #大题的可能性较小: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p46图 1、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 2、每一阶段都有一个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冲突 3、如果个体能够成功而又合理的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反之则人格向不健全方向发展。 4个体解决危机的成功程度一般都处在从积极到消极的连续体的某一点上。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分期8个46页图 #填空1、个别差异是指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热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或兴趣方面的差异。2、智力指处理抽象观念,处理新情境和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3、学习风格使学习者在探究、解决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贯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的学习倾向。但是,并非所有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都属于学习风格范畴。 4、学习风格的6个类别[a知觉偏好b物理环境需要c社会环境偏好d认知方式e最佳时间f动机和价值观]5大因素[环境、情绪、社会、生理和心理]3个风格[认知、情感、生理] #多选:1、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2、瑟斯顿7种主要的智力因素:空间知觉、言语理解、语词流畅、记忆、数字能力、归纳和知觉速度。吉尔福德三维机构模型:操作内容产品三个维度。斯皮尔曼: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 3、智力的个体差异分量的差异和质的差异;群体差异包括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 4、学习风格的生理要素[对时间节律和感觉通道的偏爱]、心理要素[归类的宽窄、信息的及时加工和同时加工、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分析与综合、沉思与冲动、理性水平的高低、学习兴趣或好奇心得高低、成就动机的差异、内控与外控、焦虑性质与水平的差异以及学习坚持性的高言语表达能力的差异、冒险与谨慎等]、社会性要素[独立学习和结伴学习、竞争与合作] 5、学习风格认知要素实质上是一个人的认知风格在学习中的体现。认知风格是学生在加工信息时所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主要特征是持久性和一致性 简答1、三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认为智力是使个体产生适应环境的行为的心理能力,产生这种适应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