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认知文艺精神与艺术本质的追省略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当代启示周星

本期特稿

>艺术教育20ART EDUCATION 2012 · 07◆ 周星

新时代认知文艺精神与艺术本质的追索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当代启示

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的必然背景,而产生动因的机制也可能

是一时之需或者惊世骇俗,关键是如何认知和辩证分析。有什么可

以超越地域和时代获得后人的共鸣?自然不是所谓的穿越剧般的臆

想,而是透射人心的力量。事实上,再伟大的论说都有其阐释的时

代局限性,但不是闪现出内在的穿越价值就可以赢得恒久的感召

力。重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

话》)发现,尽管随着时光流逝,社会背景和文艺境况发生了诸多

变化,具体论说的一时之需未必是决定性不可更易,《讲话》对文

艺思想中的精神实质有着透射时代的影响力,尤其在当下关乎文艺

的根本问题依然需要廓清的时候,《讲话》所触及的文艺精神的实

质的认知仍具有指导性意义。

无疑,在当时注重文艺为时代服务、为无产阶级服务等方面,

《讲话》凸显了延安时期抗战历史阶段的新民主主义印记,在网络

时代的全球化背景下,理论与实际如何牵连则需要具体辨析、扬

弃。《讲话》实质上包含着对于文艺至关重要的现实感的注重和文

艺人的精神要求,在当下具有创作指导性。透过70年岁月的淬炼,

在21世纪的复杂背景中,《讲话》中隐含的单纯的精神感知依然具

有延伸的启示意义,其不因为时过境迁而失去对文艺创作精神品

质、艺术家人格的淬炼,以及对创作来源、作家精神和文化继承问

题上的深刻认知。

第一,《讲话》精神包含着对文艺工作者要强化注重现实精

神的要求,即人必须追随时代前行的辩证观念。如《在延安文艺座

谈会上的讲话》强调当时从白区到延安的文艺工作者需要转变观

念,实际上传达的就是要跟随变化的现实而转变情感观念。“革命

的文艺工作者来到延安和各个抗日根据地的多起来了,这是很好

的事。但是到了根据地,并不是说就已经和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完全

结合了……”《讲话》强调因时因地的情状变化对于创作者的立场

和观念转变带来考验,毛泽东所阐释的适应延安的实际,跨越时空

来看,也就是文艺工作者要具有时代精神,在顽守旧规习惯时,人

的精神观念的守旧和落伍难免产生,无论是延安时期,还是全球化

环境下,这一现实观照的根本都是一样的。文艺是人对于现实的反

映,而现实的复杂性,无论何时都是身处其间的人的精神情感活动

的产物。在新世纪,我们已经处在网络新媒体传播的时代,尽管在

有些事件中有媒体说“不管微博说什么,我不理你就什么都不是”,

闭塞而古板昭然若揭,中央也不断强调新媒体对于社会文化传播和国

家安全的重要性,这一后果显而易见。文艺创作对于现实的贴近十分

必要,2011年一部电影《失恋33天》以1500万元的中小成本获得3亿

元令人讶异的高票房收获而得到广泛关注,这其实就是一个影像亲近

新一代人心态的恰合表现,这值得我们研究。毛泽东认为,“我们是

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

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其实,在创作上,这就是严守现实表现精神,才能创造不断随着时代发展而丰富的文艺作品。同样的道理,理解《讲话》也需要顾及当时背景下注重党性和阶级性等时代要求的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但当下同样要从中看到抽取其精神实质的宽泛的当下性,就是适应我们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新媒体视觉文化统辖的现实。每一个时代都有随环境变化的不同要求,战争岁月倡导的与和平年代的要求不同,计划经济年代和市场环境下的任务不同,但文化艺术的恒定性是绝对的,即创造人的精神文化、勾连相通的情感满足。在这里,跨越时代的文艺工作者的精神价值锤炼,对于现实社会的关注和情感投入,以及寻求美好的理想的精神要求是一样的,就是毛泽东《讲话》在精神实质上要抓取的本质,因为文艺就是人所创造的精神产品,创作者的精神追求和现实抚慰都取决于情感的根底。第二,《讲话》精神还包含着对艺术文化的借鉴创新的强调,即必须接续文化、守住文化的底线。《讲话》中,毛泽东强调“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70年过去了,我们必须强调这一认识的重要意义。文化需要在不断继承中积累推进,舍弃文化的传统对于文化的伤害无疑是巨大的。在市场化的必要进程中,偏重市场的商业欲求只能是一时需要和暂且的手段,不能是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在近年关于《白毛女》中的喜儿被侮辱与杨白劳欠债还钱的认识上,有些不顾历史文化的反向议论,对于鲁迅等文化名人文章是不是要大幅删减出教科书等的争议,都显露出现实的功利性而伤害文化传统的趋向。我们需要强化守住文化底线的认识,否则文化根基的断裂将贻害无穷,会伤害发展的和谐性。关涉文化继承发展的辩证法,毛泽东同志有精辟的阐述,“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文学艺术中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这就是说,文化上同样重要的是既要学习借鉴,又要因时而变,但坚守本土文化的本质是守则。在全球化的趋势中,丢弃自身、一味仿效的问题时有发生,比如对于西方电视栏目的仿效固然卓有收效,但本土创造的能力却一再降低,本土文化的精神也被削弱。在电影上,对于好莱坞市场规律的崇拜,对于3D 的硬性模仿追逐问题也难免发生。在西方商业体制下,对成熟经验的借鉴演变为全盘商业营销的不择手段,不仅在档期上自我损耗,也影响了本土艺术的受众接受,没有把别人经年累月的内容产品进行艺术锻造,仅把3D 技术的银幕收效作为法宝模仿,自然眼睁睁地看着《阿凡达》横扫市场和旧片3D 换装从而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