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与明王朝朝贡制度对中国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与明王朝朝贡制度对中国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与明王朝朝贡制度对中国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与明王朝朝贡制度对中

国的影响

摘要:

郑和下西洋与西方近代航海家的探索活动不同,是明初朝贡贸易制度的一种执行方式。朝贡贸易制度的不科学性和弊端导致了郑和下西洋没有能够像西方地理大发现一样促成资本主义和近代化,相反由于“禁海”政策和巨大的花销,成为了鸦片战争前中国最后一次大规模航海活动。然而,郑和下西洋取得的成就也是不能忽视的一部分。同时,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也给我们当代中国外交方面以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郑和下西洋朝贡制度海禁经济发展文化传播

一、明朝以前中国的航海与海路贸易

中国航海历史悠久,早在上古时代人们就发明了竹筏、“腰舟”等渡水工具。在春秋之前的龙山文化和百越文化的考古发掘中,就发现了早期中国人顺着洋流跨海远航的历史证据。并且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掌握了通过观察星宿来确定方向的导航技术,并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指南针“司南”。到了西汉汉武帝执政初年,经过一系列休养生息政策,汉朝从秦末战争的困境中走了出来,并达到了“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梁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1的地步。在这样的条件下,汉朝开始了对外贸易活动,陆上丝绸之路建立。中国的丝绸、茶叶等特色商品源源不断运往罗马帝国(旧称大秦),得到罗马人的热捧。唐宋时期的对外贸易仍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海上贸易被藩商主导。然而陆上丝绸之路却由于政治、战争等原因频频受阻。而海上运输在当时背景下更为稳定,运输量大且

成本低,不少商人开始寻求从海路到达西域,海上丝绸之路初步形成。宋元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丝、麻、茶、棉花等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同时,手工业特别是制瓷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为东南沿海地区的海路贸易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宋元时期造船业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出使高丽的“神舟”长度达16.87丈,可载重1000吨,1其规模已十分接近郑和下西洋时期的“宝船”。发达的造船业,加上从阿拉伯引入的先进导航技术,使得宋元时期中国海商航海范围也前所未有的广。元代末年的《岛夷志略》,涉及的海外地名达200多个,其中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是作者“皆身以游览,耳目所亲见”2,郑和下西洋的所到范围,也并没有超出宋元时期中国商人的贸易范围。同时,宋元朝廷对于海外贸易是支持的。宋朝政府认为“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3,非常重视贸易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鼓励贸易的政策,包括加大政府采购力度,扶持民间海外贸易,弛禁舶货贸易等。4这些原因促成了华商集团的成立以及东南亚华人群落的形成。元朝对于海路贸易政策有紧有驰,总体上来说还是支持的。可以说,宋元时期是我国航海贸易的黄金时期。

二、明朝时期的对外政策和朝贡体系

明朝对外政治体系采取的是朝贡体系,事实上,朝贡体系在中国很早就已经存在。早在汉武帝时期,周边各小国就已经开始派遣使者来朝廷朝贡。即使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国国力不及汉朝,仍对于朝贡体系非常热衷。宋元时期皇帝依旧沿袭朝贡体系。而此时,朝贡体系的弊端已经显露。各国来华朝贡,也是仅仅满足了皇帝君临天下的虚荣心,并不是通常商业上的等价交换。实际上随着朝贡规模的扩大,对于中国的经济来说是有损害的。朝廷通过朝贡贸易的收益是对部分朝贡产品征收税收,而却要支出朝廷赏赐、招待等等费用,且水陆转运也要由朝廷办理,劳民伤财。无节制的发展朝贡贸易,朝廷常常是入不敷出。朱元璋灭元建立明朝时经济凋敝,此现象引起了明太祖的警觉,朱元璋作为农民出身的开国皇帝,很注意经济民生。同时,由于改朝换代战争初歇,政治局势不稳定,海外反明势力还有很多,他认为出海贸易有“里通外国”之嫌,对于朝贡贸易采取了抵制的态度,对外国朝贡的次数和携带货物数量都有严格的控制。同时,朱1陈希育中国帆船与海外贸易[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

2汪大渊岛夷志略:后序[M] 苏继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1

3《天下郡国利病书·交趾西南夷五六》

元璋还禁止民间使用朝贡货物,从需求上抑制朝贡贸易。然而对于以海为家的东南沿海居民来说,仅凭一纸诏令就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是不可能的,因此出现了大量犯禁下海的现象,有的成为海贼威胁边境安定。对此更加深了朱元璋对抑制海路贸易的决心,以至于实行了“片板不得入海”的禁海政策,并加强了沿海防务,严密监视沿海居民,最终使得国内外贸易大减。

然而当时的中国是完全可以自给自足的,朱元璋的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恢复改朝换代一系列战争后的经济状况,经济民生也得到了恢复。明成祖继位时,明朝经济已经充分恢复了,沿海防务也基本安定。明成祖改变了朱元璋时期的全面禁海政策,恢复了朝贡体系。但是与宋元时期以及之前不同的是,明成祖的朝贡体系目的并非发展贸易,而是营造万邦来朝的盛况以凸显其功绩和皇位的合法性。同时仍旧严禁私人海上贸易,以图让朝廷独享贸易之利,是一种不允许私人参与的官方垄断贸易。

在恢复朝贡方面,明成祖即位后便遣使召各国来朝,目的是通过朝贡贸易拉拢外国以使其承认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以便压制民间对其皇位的非议,另外营造盛况以彰其治世之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明成祖的朝贡体系采取了“协和万邦,恩泽广被”以及“厚往薄来”的政策1。高价收购海外番货,低价出售中国商品。还将大量中国商品以“回赐”为名送给来朝使者,同时对来朝商人给予优待。各国有利可图,纷纷来朝,以朝贡之名行牟利之实。可见,明王朝的朝贡贸易体系,朝廷方面是以经济利益换取政治利益。

在民间贸易方面,明成祖仍保持了朱元璋时期的禁海政策,甚至打击力度更大。永乐二年他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人”。2将海船改为不可入深海的平头船,并且所有船舶必须登记在案,这对民间贸易是严重的打击。对于私自在海外进行贸易的人,一面视为“海贼”并加以打击,一面招抚海外华人流民,要求他们“稗复本业,永为良民。若仍恃险远,执迷不俊,则命将发兵,悉行剿戮,悔将无及。”3表明了严格执行禁海的方针政策。然而沿海居民世代以海为生,且很多人已经在海外拥有了相当大的利益集团,当然难以接受这样的禁令。因此应诏回国的华侨并不多,很多人还是选择铤而走险

1(清) 张廷玉明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4

2明太宗实录[Z]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留在海外。

公元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学界说法不一,然而不论其主要目的到底是什么,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郑和下西洋肯定是有其政治目的。然而这并非意味着“海禁”政策的结束。同明朝所有的朝贡贸易一样,郑和下西洋也是朝廷垄断的,不许民间参与的。区别是之前的朝贡都是藩国使团来华,而郑和下西洋则是朝廷自己走出去。政治目的是促使这次远航的原因,而非经济目的。从经济角度来讲,不论是船队规模方面还是贸易本身,这几次下西洋绝对是亏损的。事实上,在明廷“怀柔远人”、“厚往薄来”的政策下,本来就没有考虑经济利益。

三、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

1、郑和自己在总结自己的航海经历时说明了这次航行的目的:“皇明统一海宇,超三代而轶汉唐……海外诸藩,实为遐壤,皆奉琛执贽,重译来朝……皇上嘉其忠诚,命和等……所以宣德化而怀柔远人也”1。可见,郑和下西洋首要目的是彰显明成祖“超三代而轶汉唐”的政绩,并且“宣德化而怀柔远人”,巩固“万邦来朝”的朝贡体系。这是符合儒家思想中“天下大同”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的。另外,由于明成祖继位方式备受争议,其帝位合法性一直在遭受质疑,所以他急需加强与海外藩国的友好关系,以便得到海外藩国对其帝位合法性的承认,以确保自己皇位的稳固。而郑和一行人,也是秉承明成祖的这一目的,所到一处便“宣德化而怀柔远人”,加强与藩国的关系,树立明王朝在藩国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2、明朝“海禁”政策引起沿海百姓不满,不少人违反禁令,铤而走险,武装走私,成为“海贼”。同时前元以及陈友谅、张士诚的余党与其勾结,也在海外频繁进行反明活动。这些人虽然人数不多,但是“纠岛为寇”,时不时上大陆骚扰劫掠,并“私自下藩,交通外国”,仅靠沿海防务很难剿除,给明朝沿海地区安定造成了巨大威胁。广东人陈祖义洪武年间因犯事,全家出逃到南洋马六甲为盗,占据重要航道,劫掠一切过往船只。甚至劫掠明朝使团与藩国朝贡船只,“梗我声教”2。给明朝以及周边各国都带来了很大的烦恼。郑和下西洋期间曾试图对陈祖义进行招抚,遭到拒绝。可见郑和出海目的之一即是陈祖义及其他海1明太宗实录[Z]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盗集团,即使陈祖义不主动袭击郑和船队,郑和也要去找他。结果旧港一战,一举歼灭陈祖义海盗集团,匪首陈祖义被活捉,后押回国内当着藩使的面处死,为明朝庭和周边国家扫除了一个大麻烦,藩使惊呼“真天威也。吾曹安意内向矣”。此外,还有其他海盗集团也被郑和舰队消灭。可见,剿除海贼,治理海患也是郑和下西洋的一大目的。

3、在郑和下西洋以前,明朝在与周边藩国的外交中遇到危机。明朝与锡兰(今斯里兰卡)、爪哇及三佛齐(今印度尼西亚)等地区在外交上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据《明史》记载,永乐三年中国有一队佛教徒来到锡兰奉香火,为锡兰国王虐待。爪哇在元朝时受到过元将侵略,两国关系恶化。明朝初期也没有转好,爪哇与三佛齐交战,三佛齐势弱,向明朝遣使求援,洪武十二年明遣使“赐三佛齐王印绶”,结果“爪哇闻天朝封为国王……则大怒”,明使者被“诱而杀之”。1甚至永乐四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到达爪哇,船员被杀死170余人2。同时,部分藩国与华人海商勾结进行走私活动,违抗明朝海禁禁令。这一系列事件使得明王朝感到自己周边藩国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明成祖“怒王之暴行,欲重振已坠之国威,故遣和率舟师远征也”3明成祖知道,要解决这些周边国家的问题,仅仅依靠一纸文书和几名使者是不够的。朱棣便凭借明朝当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命郑和率领当时史上最强大的舰队,三次出海去解决这些问题。结果锡兰王负隅顽抗被郑和俘获,爪哇王惧怕郑和舰队实力而畏服。此外,郑和船队还用武力解决了苏门答腊内部伪藩王的问题,其他外交问题凭借强大的舰队力量作为后盾,皆以和平威慑方式解决。至于威慑的和动用武力目的,可以从处理罪魁的方式上看出。陈祖义被擒后押回国内当着藩国使者的面斩首;而对于锡兰王,“上悯其愚无知,命姑释之,给与衣食,命礼部议,择其属之贤者立为王,以承国祀”4,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可见郑和舰队出海并没有侵略藩国的目的,而是为了维护明王朝的权威,同时维护藩国国内秩序,以确立明王朝在藩国当中的政治支配地位。

4.对于已经滞留在国外的华人,前面说过明成祖一方面下诏要求他们“俾复祖业,永为良民”对他们进行招抚,同时派遣水军对国家周边海外流民进行搜查,

1(清) 张廷玉明史:爪哇转[M] 北京:中华书局,1974

2(清) 张廷玉明史:三佛齐转[M] 北京:中华书局,1974

3明太宗实录[Z]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一些流民被抓获,明成祖对这些被抓获的流民“悉宥其罪”,吸引了更多流民回国;另一方面,明成祖通过与东南亚藩国进行外交方式,要求他们不要收纳华人流民入境,并遣返滞留本国的华人流民。我们可以认为,郑和下西洋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招抚滞留在外国的华人流民,并对那些不接受招抚的予以军事打击,陈祖义之死就是一个例证。这也是明成祖保证其“海禁”政策得到执行的一个重要手段。

5.综上所述,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不论是彰显政绩树立大国地位,处理与藩国的外交问题,还是打击海盗、走私及海外反明势力,亦或是招抚海外华人流民,其根本目的都是维护朝贡贸易制度能够顺利进行。所以,郑和下西洋是明成祖坚决执行朝贡贸易制度的表现,而郑和则是这一维护制度的执行者。四、朝贡制度的本质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朝贡制度是中国特有的,不同于其他任何宗属关系的制度。不论是中世纪的西方还是日本,宗属关系都是通过附庸向宗主无偿进贡和觐见来实现的。无偿进贡是宗主对附庸物质上的索取,而觐见则体现了双方的人身依附关系。在国际上,宗主国也是能够全面代表附属国进行外交的,附属国没有实际的国际地位。朝贡制度则与其截然不同。首先,其他的宗属关系大多是建立在血缘关系或武力征服与威慑之上的,附属方往往是被迫执行这种宗属关系的。在郑和下西洋中,尽管也有炫耀军力、武力威慑的成分在内,但是郑和并没有对其他国家进行侵略或提出主权要求,更多的是“宣德化而怀柔远人”,试图以施与恩惠的方式来获得他们对于中国宗主国地位的承认。其次,朝贡制度下的贸易是一种“厚往薄来”的贸易,获利的一方是周边藩国而作为宗主国的中国是受到经济损失的,这与其他的进贡都大相径庭。究其原因,似乎还是明成祖为了通过恩惠的方式得到承认。对于藩国来说,所谓的“贡”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贡”了,更多的成了一种获利的方式。再次,朝贡制度下藩国领袖与明朝皇帝并没有实际上的人身依附关系,藩国只需派遣使者进行朝贡即可,而无需国家领袖亲自觐见。明朝皇帝对于藩国领袖并没有人身上的控制能力。另外,尽管郑和下西洋期间确实干涉过藩国的政治事务,但是明王朝没有向其他宗属关系那样对其国家事务全面干预,也没有在外交中全权代表藩属国。可见,明王朝与周边藩国的朝贡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紧密的宗属关系,或者说只是明王朝的一厢情愿。藩国愿意进行朝贡贸易也

不会是迫不得已,而是有利可图,也有部分藩国是为了得到明王朝的支持以维护自己在其所在地区的政治利益。明朝统治者受儒家思想影响不愿与藩国发生冲突,也不愿以武力形式确立自己的宗主国地位。朱元璋说:“朕以诸蛮夷小国,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为中国患者,朕决不伐之”1。同样是海外罪人,明成祖对于藩国人锡兰王采取了宽恕态度还“给予衣食”,而对于华人海盗陈祖义则是坚决斩杀,可见他只求得到藩国承认,对于国外政治事务不感兴趣,也体现了他外宽内严的政治方针。也正因为如此,他所建立的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结构,是脆弱且缺乏保障的。

五、朝贡制度对中国的影响

朝贡贸易是以违反贸易规则的利诱,来吸引海外藩国向中国臣服的手段,以经济利益来换取政治利益。这种贸易给明王朝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不仅仅是贸易本身的损失,还有藩国使者在中国的招待费用及花销,都得由明朝政府承担。为了维护朝贡贸易制度所进行的郑和下西洋,从其舰船规模、数量、船员人数来看更是花销巨大。而郑和下西洋本身并无法给明朝带来多少经济利益,因为没有郑和下西洋前曾调查过所到地区供需情况的记载,可知郑和船队根本就不是贸易船队。从经济角度来说,明王朝只看到了郑和下西洋的政治利益而忽视了经济利益,郑和下西洋是亏损的,而且是巨大的亏损。这种巨大的亏损贸易被延续了30年,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拖垮了明王朝的经济。自郑和之后,明王朝再也无力进行类似的航海活动,因此“郑和之后,再无郑和”。中国的古代的航海事业也就此终结,使得中国错失了近代化的机遇。另外,由于不等价交换能够使藩国获得暴利,藩国无不想扩大与明朝的朝贡贸易。而明朝迫于经济压力,也不得不试图以各种方式减少损失,使得藩国的获利缩水,朝贡积极性降低,朝贡贸易减少,走私贸易随之抬头。可以说,朝贡贸易制度的政治目的也没有很好的实现。

郑和下西洋是执行了明成祖所期望的朝贡贸易,但是由于朝贡贸易本身的不科学性,违反了经济规律,是难以有效执行下去的。朝贡贸易和常年的“海禁”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郑和下西洋花销巨大收益甚微,加剧了经济压力。最终明王朝无力再担负这样的航海活动而宣告终止。对于民间贸易的压制和

禁海也使得中国封闭自守,错失了资本主义和近代化的机会,使得中国这个历史上的超级大国开始逐渐落伍。

六、郑和下西洋的成就

尽管郑和下西洋带有过多朝贡贸易制度的弊端在里面,在经济上是消极的,但是其正面成就还是不可忽视的。

1.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传统友谊,促进了亚非地区的和平。中国自古以来热爱和平,除隋、元两朝外没有对东南亚及非洲各国进行过侵略。明朝也是秉承了朱元璋“彼不为中国患者,朕决不伐之”的政策,积极发展与周边诸国的友好关系,并通过朝贡贸易等方式增进了双方的友谊。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主动走出去的朝贡贸易,同时还打击了海盗、处理了藩国国内动乱、调解了各个藩国之间的冲突,对亚非地区的和平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也得到了当地人民的广泛好评。很多东南亚地区还留有纪念郑和功绩的三宝庙。

2.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互相了解。尽管中国很早就与亚非国家有过接触,但是由于隔海相望,路途遥远,互相的了解并不充分。郑和下西洋期间,曾详细记录了所到之处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还发现了不少未知的国家和地区,同时也向当地人介绍了中国的情况,促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

3.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本着“天下大同”和“有教无类”的儒家思想,郑和在下西洋途中,严格遵循了朱棣“朕丕承鸿基,勉绍先志,罔敢或怠。抚辑内外,悉俾生遂,夙夜兢惕,惟恐弗逮。恒遣使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义,变其夷习”1的要求,在海外宣传中国文教,并将中国的历法、封建礼教、文化思想传播到了亚非各国。在促使藩国承认中国地位的时候,也促进了亚非文化的发展,使得中华文化被发扬光大,促进了汉文化圈的形成。

七、郑和下西洋对我国现代外交事业的启示

1.中国与亚非诸国有着传统的友谊,在今天我们仍必须继续发展与亚非各国的友谊,主持正义,维护和平,以提高我国在国际当中的声誉与地位。

2.外交不能以任意一方的损失作为代价,否则就是不成功的外交,也是无法维持下去的。不论是明朝时期的朝贡制度还是清末的屈辱外交,都是不符合现代外交原则的。现代外交应该本着和平共处、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尊重

其他国家的利益的同时,对于其他国家提出的不合理的要求,也要予以坚决拒绝。

3.经济贸易是维持一个国家经济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积极与其他国家进行广泛的、合理的贸易。重视和支持贸易活动,决不能闭关自守,自绝于世界发展的大潮。

4.文化传播的影响最为深远持久,因此必须积极落实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重视文化传播在外交和国际政治中的作用,弘扬和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让世界各国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同时也可以增进对其他国家的互相了解。这对于提升中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以及发展更多的经济贸易都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汉)司马迁·撰韩兆琦·评注史记[Z] 湖南:岳麓书社,2012

[2] (清)张廷玉明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4

[3] 明太宗实录[Z]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4] 明太祖实录[Z]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5] 陈希育中国帆船与海外贸易[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

[6] 王侠宋元福建对外贸易发展及原因初探[J] 流通经济,2012.9

[7] 汪大渊岛夷志略:后序[M] 苏继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1

[8] 陈尚胜郑和下西洋与东南亚华夷秩序的构建_兼论明朝是否向东南亚扩张问题[J] 山东大学学报,2005.4

[9] 闫亚平纪宗安郑和下西洋未能带动中国发展原因探究[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28

[10] 郑鹤声郑一钧郑和下西洋简论[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3.1

[11] 龚敏郑和下西洋对明朝与东亚关系的影响[J]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2.23

[12] 庄国土论郑和下西洋对中国海外开拓事业的破坏_兼论朝贡制度的虚假性[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13] 张彬村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郑和下西洋[J]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2

[14] 陈达森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及其历史价值[J] 文史园地,2014.24

五四运动在思想解放层面上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在思想解放层面上的历史意义 姓名:殷利娟 学号:201005025 专业:财务管理 班级:2010级本科一班

五四运动在思想解放层面上的历史意义 [摘要] 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在思想解放层面具有重要意义。这次思想解放运动不仅促进了广大人民群众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且在民族遗产构成中也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关键词]五四运动;思想解放;民族遗产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伟大的群众性的爱国主义运动,而且还是近代中国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他各种新思潮在中国的传播,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推进了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成长,它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从此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历史实践中,五四运动以及五四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开拓奋进的一种动力。从思想解放的历史层面认识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深刻的现实启迪。 一、人民群众主体意识的觉醒 五四运动的思想解放以树立人的主体意识为中心。陈独秀解释说:“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陈独秀用自主、自由的人格作为“解放”的涵义,体现了五四运动思想解放的本质精神。辛亥革命使传统的制度获得了解放,但国人的思想还处于传统的牢笼。国人完全解放是从五四运动中思想解放开始的。从这样的理解去认识五四运动内涵的思想解放,在社会层面上就是广大人民群众主体意识的觉醒。 从近代以来,由于封建统治者的独裁统治和残酷压迫,国人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比较淡漠。因此,近代以来虽有一系列的抗争反抗外来侵略的活动,比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等等,但从根本意义上讲,这些活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分人自身的利益收到损害,生命财产收到严重侵害的情况下的被迫的反抗,或者少数觉悟了的爱国者的抗争,从全国当时整体情况来说,绝大部分人对国家、对社会的具体事情是漠不关心的。这与封建统治者的压迫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可以说,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斗争中虽然

如何看待郑和下西洋

如何看待郑和下西洋 —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姓名:王灵山 学号:2014010111 机电工程学院机械1404 2014年12月9日

摘要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两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和东南亚和东非的友好关系。作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对外交流,其历史和现实意义在当今世界上仍然对后人产生深远影响。今天就来谈论一下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好处。关键词 郑和西洋历史文化经济

一、郑和与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宦官。郑和为人刚正不阿,为人正直,乐善好施,加之其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好奇心等性格特点,也成为郑和下西洋成功的重要因素。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宝太监郑和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率领200多艘海船、2.7万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部,红海、麦加。 二、郑和下西洋的文化意义 600多年来,郑和下西洋无论是史学地位还是文化地位都有失公允,尤其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更是长期忽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在进步和发展中留下的精粹。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勤劳肯干,热爱和平,睦邻友好、自强不息的优秀民族传统。郑和把这些传统带给了别的民族,使他们争相学习。 郑和大规模船队的访问对东南亚沿海诸国及非洲东海岸很多部落或城邦形成了不小的文明冲击。一时间,学习中国成为风气。郑和船队所到之处,给所在国人民带来深远的影响,其中也包括宗教、文化方面的影响,提升了这些国家的文明水平。当时东南亚、南亚、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比较落后,非常向往中华文明。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的内容主要有中华礼仪和儒家思想、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医术、航海和造船技术等。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天有说:“郑和下西洋时,‘西洋’一些国家的土著居民生活方式还很原始,郑和到达之后,在当地传播伊斯兰教,建立清真寺,劝人为善,还教当地人凿井、筑路,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三、郑和下西洋的经济意义 郑和在下西洋的时候带动、启示了沿海的对外贸易。近年来,有学者对郑和七下西洋的总人数做过估算,大约有十万人以上。这些人走出国门,精彩世界,触手可及。他们回国之后,以言传身教感染了数倍的人。特别是闽浙地区多靠海为生,所以当地百姓逐渐把从事海外贸易当成维持生计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在官方终止下西洋的同时,民间海外活动悄然发展。以闽粤商人为主的商人集团,远航美洲,在拉丁美洲墨西哥等地从事贸易活动,成为世界市场中非常活跃的一部分。因此,这些都可以表明在郑和下西洋的同时,沿海的经济在快速发展,民间海外贸易在沿海地区开始蔓延,商舶贸易呈崛起之势。 四、郑和下西洋对航海史的发展 郑和下西洋时,其统率的船队数量、载重量等都远远超过几十年后的达·伽马、哥伦布或麦哲伦所率领的船队。郑和船队配有指南针、罗盘、船尾舵和风帆,能够在逆水顶风的情况下航行,在地文航海、天文航海、季风运用和航海气象预测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他让红海、印度洋等地区的人们了解到我们,也拓宽了我们的视野。

思想解放心得体会:思想解放历程的启迪

思想解放心得体会:思想解放历程的启迪 今年是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大讨论30周年,也是改革开放30周年。回顾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其实,从五四时期起,先进的中国共产主义者的思想解放历程就已经开始。当前,我们又面临新一轮的思想解放。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解放思想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研究解放思想,需要厘清一些基本问题:一是解放什么、反对什么,即思想上存在什么问题二是如何解放思想、实际过程是怎么做的三是标志性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四是结果如何、成效怎样、有什么经验五是是否出现过偏差与问题、偏差与问题又是什么、有哪些教训值得吸取 需要指出的是,成功经验固然可取,失败教训应该吸取;但成功时也有教训,失败时也有经验。历史告诉我们:成功时的教训、失败时的经验往往更能给人以启迪。 简要地回顾历史上四次思想解放运动,必将从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近代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

国陷入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任务远没有完成。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一代先进分子,创办《新青年》,高举科学、民主两面大旗,掀起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这是近代中国最具意义和价值的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运动。在此基础上兴起的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的五四运动,将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民主革命时期。 1941年至1945年的延安整风运动,是我们党在经历了三次左倾错误、两次右倾错误后的一次全党性的总结。当时党内存在着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等三股歪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延安整风运动取得了巨大成效,具有伟大的意义。 从解放思想角度而言,延安整风运动是广泛、生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是无产阶级思想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思想改造运动,也是打破“左”倾教条主义思想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经过延安整风,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全党走向成熟,达到空前团结,赢得了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978年,新中国在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又经历了十年建设、十年“文革”,百废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郑和船队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一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国用充足”;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面对这么多的说法,我们该取哪一种观点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明朝的对外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郑和下西洋 1.读教材,回答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 答案提示: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读教材,学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答案提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读教材,学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时空范围。 答案提示:(1)时间:1405-1433年。 (2)空间: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图片展示。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

5.根据图片和教材,学生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答案提示: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目标导学二:戚继光抗倭 1.教师简短介绍倭寇情况。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史料解读。 材料一:鸳鸯阵。 材料二: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戚继光用兵,威名震寰宇。然当张居正、谭纶任国事则成,厥后张鼎思、张希皋等居言路则废。任将之道,亦可知矣。 3.根据材料和教材,分组讨论戚继光平息倭寇的情况。 答案提示: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学生分组讨论对戚继光的正确评价。 答案提示: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5.拓展延伸,结合材料二,分组讨论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案提示:(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民族向心力。(4)戚继光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目标导学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葡萄牙侵略澳门的概况。 答案提示: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三、课堂总结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后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3板书设计

对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的思考

《科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科学方法论和对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的思考 ——学习吴冲龙教授《科学方法论》的心得体会 姓 名:吴 昕 学 号: 提交老师:吴冲龙 报告日期:2011/11/4

科学方法论和对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的思考 ——学习吴冲龙教授《科学方法论》的心得体会 一、前言 生活在科学乊光普照人类的时代,我们享受着科学带来的种种便利,同时也更加努力地探索科学乊路。什么是科学、该如何开展科学研究?这一直是我和其他所有从小接受科学教育,幵致力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非常感兴趣、也时常感到困惑的问题。 由赵鹏大、殷鸿福士、金正民、吴冲龙、唐辉明和殷坤龙等院士和教授所讲授的《科学方法论》正是这样一门答疑解惑、启发思维的课程。这些老一辈科学家将他们毕生在各自专业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让我们的思路豁然开朗,也让我们这些正在科学道路上努力学习和艰辛探索的青年科学工作者获得了开启科学乊门的钥匘。 二、科学和科学方法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方法?该如何开展科学研究?这是我们在从事科学研究时必须首先面对的课题。 1. 科学的概念 科学,这个词汇具有丰富的内涵。吴冲龙教授在课堂上为我们解释了它的来源和含义。科学,英文为σχιενχε,源于拉丁文σχιο,后来又演变为σχιεντιν,最后成了今天的写法σχιενχε,其本意是“知识”、“学问”。现今我们所使用的“科学”二字是“σχιενχε”的日文意译(福泽瑜吉)。1893年,康有为引迚幵使用“科

学”二字(栺物致知),使中国人正式认识了我们现在所研究的现代科学。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采用了“科学”二字。此后,经过“五四”运动的倡导和推广,“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 12世纪初,在宇宙论者威廉首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是知识”的思想后,人们开始认同科学为一种知识体系。这种理解是对于科学的一种静态理解。保加利亚学者伏尔科夫(T.H.Faircov)从动态的观点解释了科学的本质,他认为“科学的本质,不在于已经认识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科学本身不是只是,而是生产知识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科学生产”。【1】 吴冲龙教授在课堂上提到《苏联大百科全书》中比较全面的定义: ?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幵使乊系统化。 科学 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即当时所得到的,综合构成世界的科学图景的科学知识的综合。”这个概念正是对前文提到对“科学”静态和动态观点的总结。 英国科学家贝尔纳(?.?.Bερναλ,1901-1971)在其巨著《历史上的科学》中指出,完整意义上的科学包含6个层次的含义,“科学”是(1)是一种廸制;(2)一种方法;(3)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4)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5)构成我们的各种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各种态度的力量乊一;(6)与社会有种种相互关系。【2】 尽管科学家和科学哲学的研究者们对于什么是科学有着不同的定义,但幵不妨碍我们逐渐廸立起一个关于“什么是科学”的总体概念,即包含了具体的科学知识、科学理论体系、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等多个层面概念的总和。

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重大历史关头的意义

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重大历史关头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博大精深,涵盖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历史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或方面。马克思主义涉及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众多学科门类知识,是一个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并没有终止人类思想的发展,而只是把人类思想发展推到新的阶段和跨入新的起点。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问世,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不但有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新变化而对自己创立的理论的不断充实和完善,而且有其后的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作为我们新生代的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能否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不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个人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健康成长,而且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前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1)解放思想就是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善于从实际出发,努力去开拓进取,树立创新意识。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中探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基础,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前提,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因此三者是统一的,三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实践是三者一致性的共同的现实基础。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地、正确地揭示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坚持物质决定性和意识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在于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也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反映论的根本要求。 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核心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是革命辩证法精神的贯彻,它既体现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又体现着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体现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统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于共产主义社会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建立了共产主义社会和无产阶级政权的首要条件是“解放思想” ,只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才能达到人类历史上最合理、最进步、最美好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的理想社会,它并不是“空想”或者“幻想”,其实现是由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的必然。共产主义理想是伴随着工人阶级登上人类历史舞台,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而出现的。当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向科学的转变时,共产主义理想也就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共产主义理想作为一种

浅述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以及意义与影响

浅述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以及意义与影响 符军物流112 摘要: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本文就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以及它所用船舶和它的意义与产生的影响等来简要阐述。以纪念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的伟大创举。 关键字:明代,郑和宝船,下西洋,先驱 郑和下西洋背景: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蒙古贵族的腐朽统治。明太祖朱元璋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繁荣社会经济发展得措施。洪武十八年,明朝下令“士、农、工、商四民务在各守其业,凡出入作息,乡邻必互知之,其有不事生产而游惰及舍匿他境游民者皆迁之远方”。又“设扶民之官,颁宽恤之条,令天下郡邑,招而抚之,天下之民,感戴宏恩,扶老携幼,竞返桑梓”。这样一来,大明朝越来越强盛。 明永乐大帝朱棣的“锐意通四夷”,向往在临御之年,中国出现一种前代未曾有过的天下太平,万国咸宾的盛世。所以朱棣非常重视与海外诸国的友好关系。永乐大帝朱棣在对外关系上的各种意图正是通过郑和下西洋,在事实上体现出来的。 郑和祖辈为云南昆阳州宝山乡和代村人士,回族,姓马,世称哈只。在1381年名明军征伐云南时被掳,后被分到燕王朱棣藩邸中服役成为内侍。在跟随朱棣起兵“靖难”有功,被赐“郑”姓,改称“郑和”,为内宫监太监。 当时在东南亚,南亚等地明朝政府遭遇到各种困境,据锡兰(今斯里兰卡)史籍记载:“一千四百零五年(永乐三年),有中国佛教徒一队,来锡兰献香火于佛齿圣坛,为国王维哲耶巴虎六世所虐待。”在郑和下西洋前夕,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及南海国家关系削弱,外交活动瘫痪,中国国际地位随之降低,以致洪武末年颇有“诸蕃久缺供之感”。对明成祖这样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高踞于“临御天下”的大国地位之上,“居华夏而治四方”,在实现对外方针上自有一番抱负,绝不能容忍这种现象继续下去。 正是因为如此,在1405年(永乐三年)7月11日,明成祖朱棣在南京颁诏,命郑和从海上出使西洋诸国。从此郑和开始了他长达28年的远洋航海活动,航行数十万千米,遍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下西洋(3)郑和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详解 央视国际 (2005年06月16日 10:36) 《郑和航海图》原名是《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因其名冗长,后人简称为《郑和航海图》。原图呈一字形长卷,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序一页,图面二十页,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页。该图是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海成就之一。它是在继承前人航海经验的基础上,以郑和船队的远航实践为依据,经过整理加工而绘制的。这本图集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 (一)《郑和航海图》的主要内容 图上所绘基本航线以南京为起点,沿江而下,出海后沿海岸南下,沿中南半岛、马来半岛海岸,穿越马六甲海峡,经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到达溜山国(今马尔代夫)。由此分为两条航线,一条横渡印度洋到非洲东岸;另一条从溜山国横渡阿拉伯到忽鲁谟斯。图中对山岳、岛屿、桥梁、寺院,城市等物标,是采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立体写景形式绘制的,形象直观,易于航行中辨认。对主要国家和州、县、卫、所、巡司等则用方框标出,以示其重要。图上共绘记530多个记名,包括了亚非海岸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往返航线各50多条,航线旁所标注的针路、更数等导航定位数据,更有实用价值。这充分说明当时中国海船的远航经验甚为丰富,航海技术水平已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 (二)《郑和航海图》的特点 1、突出了与航行有关的要素该图是写景式的海图,又是属于针路图系统,专供航海之用,故其本身又突出航海图的特征。表现在该图的内容要素都是为了航海的需要。一是突出标明航行的针路(航向)和更数(航程);二是为了定位导航的需要,将显著目标均画成对景图,以便于识别、定位。三是用文字说明转向点的位置和测深定位的水深数,以及注明牵星数据。这些都是保证安全航行的基本要素。 2、不同图幅体现了不同的航行需要。如自南京到太仓的一段航区,系内河航行,需沿河道而不断改变航向,因此图上不注明针路、更数。由于主要是根据两岸物标进行定位和导航,所以图上对两岸的地形、地物描绘得特别详细。又如自太仓至苏门答剌以至印度半岛的东西海岸,主要是沿岸和近海航行,除用罗经导航外,并以山头、岛屿为目标、因此图上绘有显著山峰和地物,并在主要航线上注记针位、更数的说明,以保证航行安全。自溜山国至忽鲁谟斯的航线,因是远洋航行,图幅除注明基本针路外,还加注了牵星数据,便于利用天文导航。 3、图幅配置以航线为中心《郑和航海图》上的方位不是以上北下南绘制的,而是突出以航线为主,整个航线是从右向左连贯的,由于这些线原来的向位是不同的,因此图幅的方位亦随之而异。如南京至太仓航线,原是自西向东,而图上绘成从右至左,图幅方位就成为右西左东,上南下北;又如出长江口后沿大陆海岸的航线基本是由北向南,但图上的航线还是由右而左绘出,所以图幅方位又成为右北左南,上西下东。这样绘制的航海图,其图幅方位虽不统一,但却便于在航行中使用。 (三)对《郑和航海图》的评价及其影响 根据当时的制图技术水平,该图不可能按数学投影方法和经纬坐标以及一定的比例尽绘制,而是以航海的实用性为特点,突出导航、定位所需的基本要素,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2 今年是伟大的改革开放30周年,全党、全国人民都在隆重准备三十周年的纪念活动。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在于因解放了思想而改革开放、并且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实现了思想的解放,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就是要总结这一宝贵经验、深化改革开放以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从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

改革开放带来的重要变化之一是人的思想的解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解放了思想。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不是为纪念而纪念,也不是为辩护而纪念,而是为了更深入的改革开放而纪念,而关键是在具体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灵魂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十七大号召: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而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绝不能停滞不前,更不能夜郎自大。”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无不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而深化改革开放无不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因此,十七大强调: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法宝。 三、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 十七大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而一切――这一条伟大道路正是解放思想的结果、这一个伟大理论正是思想解放的结晶,这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根本的意义和最伟大的成果。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建立新中国、创立社会主义以来就不断探索、反复摸索的伟大事业。从建国之初向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老大哥学习的“一边倒”,到“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反对修正主义防

郑和下西洋历史资料

郑和下西洋历史资料 郑和七下西洋纵全局图: 郑和,郑和本姓马,回族。祖父和父亲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天方,郑和自幼受家庭探险精神熏陶。后来在一次动乱中,郑和被抓入宫中作了宦官。靖难之役里,打开宫门,协助朱棣,率大军攻入皇宫,推翻了朱允炆政权。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赐他郑姓,人称三宝太监。为了加强同海内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1405年,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从刘家港浩浩荡荡地出发。郑和下西洋,船队到达占城时,占城国王骑着大象,率领臣民击鼓奏乐相迎。我国人民有许多到南洋去的,他们大多是东南沿海各省的贫苦农民、手工业者及商人。下西洋后,华侨的人数多了。在爪哇有个地方,原是一片沙滩,后来上千家的华侨去那里经营后,变成了沃土良田;当地人也到那里做生意,于是那里逐渐繁荣起来,后改名新村,至明朝后期,到那里的华侨也有两三万人。在菲律宾的吕宋岛,原来那里也很穷,后来郑和下西洋,三四万的华侨也迁移到那里,把中国的先进技术都传到了吕宋,让吕宋和明朝的文化得以相互传播。那时吕宋的人们,原来用蕉叶做食器,华侨把中国的瓷器带到吕宋后,吕宋的人们才开始用瓷器吃饭、饮水。从而使得吕宋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起来。据说,那时爪哇的市场上,还用着明朝的钱币。 郑和下西洋,到达满剌加,同满剌加进行贸易活动和经济交流,和满剌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满剌加的国王、王后先后来到

南京、北京,随行人数达五百多人。明成祖还盛意款待,赠予许多礼物,并把他们的礼物陈列在文华殿里。 那时,南洋的浡泥、苏禄等国王、王后也先后来到南京和北京,他们有的随行航员达五百多人。明成祖浓情款待,并赠予许多礼物给他们,将他们的礼品陈列在文华殿内,舍不得用。 有很多外国使团都是随同郑和船队来访的,而且跟随郑和船队回国。 在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到过三宝垄,还在河畔扎营。随之而来的华侨,定居在郑和扎营的地方,称那里为“三宝洞”。当时居民向三宝洞迁移的越来越多,逐渐形成兴旺的海港商业城市。华侨为纪念郑和,每年于郑和在三宝垄的日子,都要举行盛大的游行,一路上,龙狮狂舞,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在马来西亚的三宝山,是中国以外华人居住地最大的一座坟山,共有一万两千五百座坟墓。当年郑和经过马六甲海峡时曾驻扎在这里,并为了解决船员的饮水问题,在这里挖了七口大水井,同时也教会了当地人挖水井的技术,为当地居民解决了方便用水的问题。为了纪念郑和这位航海英雄,这七口大水井后来被人们称为三宝井,这些井现在依然有清水涌出,为人们提供着生活用水。郑和下西洋,给当地人们改善生活,为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郑和下西洋,船队曾到过榜葛剌的撒地港,国王派几千人马到港口迎接,让明朝使臣乘大象入城,以示隆重,但郑和本人并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500字_500字读后感

《郑和远航》读后感300字_300字读后感 【第1篇】 今天我们学习了《郑和远航》这篇课文。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中,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富强的明朝,一个伟大的郑和。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郑和七次下西洋中的一次。1405年7月的一天,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航海。在他一生中共七次下西洋,历经28年,遍访了东南亚、印度洋沿岸的多个国家与地区。 600年前,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远航,其航程之远、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把中华民族的航海史推上辉煌的顶点,在人类航海史上创造了伟大的奇迹。如此壮观的航海之举,在当时却未能叩开中国走向海洋强国之门,只是作为“孤立”的航海事件,当然也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巨大的推动效应。其原因是除了受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制约外,主要是中国传统社会海洋观念的薄弱,以及传统海洋政策的历史局限。 虽然海洋政策有局限性,但郑和为了促进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作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让每个中国人都感到激动。特别是郑和在航行时遇到的自然与人为的灾难,他能够镇定自若、有勇有谋,最终转危为安,让我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牵动着国内外人民的心。 【第2篇】 郑和七下西洋,长驶远驾,“示中国富强”。如此盛大的远航,却突如其来,悄然而去。它在经济上挥霍民生财富,在政治上挥霍天朝理想。 今天,我怀着这样的心情读完了第十课--《郑和远航》。读完后我思绪万千。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明朝期间,35岁的三保太监郑和被皇帝派遣到西洋各国访问,并带着礼品与各国商人友好交往。但是在途中也遇到许多的危险,它既要防止海盗的偷袭,还要与大自然斗智斗勇。面临着多重的风险,他还是坚持航行。中国曾经拥有绝对的航海有势,郑和远航将这种优势推向瞬间的高峰,然后就突然停止了。实际上,在西方扩张势力进入亚洲海域之前,中国就已经自己消灭了自己海上的力量。郑和七下西洋,是一个伟大时代的结束。而此时,西方的海上扩张已经开始,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公元15是全球历史上关键的一世纪,前半叶,中国势力淡出海洋;后半叶,西方开始向世界扩张。决定未来命运的、双方不可避免的遭遇与突击,即将开始。历史的意义不是重温往昔的辉煌,而是反思曾经的辉煌是如何消失的,那些灾难性的转机在哪里。

科学技术史四大发明对近代科学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及其对近代科学兴起的影响 中 国 古 代 四 大发明-指南针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制成的一种指向仪器,有多种形体。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先民已用天然磁石制成指示方向的司南之勺。三国魏时,马钧利用磁铁和差速齿轮制造了能指示方向的机械装置——指南车。宋代科学家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制作指向用的磁针的方法。后来,又发展成磁针和方位盘联成一体的罗盘。至晚在北宋后期,指南针已用于航海;南宋时,已使用针盘导航。指南针的发明,对于海上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极大作用。我国的海上交通,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在指南针发现之前,远航如果方向导航错误,就会遇到危险,直到指南针发明后,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明朝时候,我国是世界上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需要同海外各国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明朝初年,政府就曾经派郑和进行了大规模的远航。从公元一四零五年到一四三三年共航海七次。所以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西洋”指南洋群岛和印度洋一带称为西洋。郑和下西洋海船之大,数目数量之多。这些大规模海船就是因为装有罗盘针再加上有航海图,所以才航行远达印 度支 那半岛,印度, 波斯和阿成都理工大学 科学技术史课程论文 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及其对近代科学兴起的影响 指导老师:周世祥 姓名:文锐 学号:201313030218 联系电话:

拉伯的许多地方。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前后经过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样多次大规模远航中,罗盘针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的。 指南针的发明不仅对中国航海事业起到巨大作用,而且也为欧洲资产阶级时代,提供了重要工具,从此开辟了西方远洋航海的新时代,使资本主义从此便走向了解世界。发现美洲使世界联系为统一整体,打破了1500年前彼此隔绝的时代,从此世界历史才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历史。并为后来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中发现更多世界各地,拓展殖民地,为资产阶级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 在纸尚未发明之前,古埃及人曾用纸莎草,古印度人用贝树叶,古巴比伦人用泥砖,古罗马人用蜡板,欧洲人则用中亚细亚人制作的小山羊皮等当作记事材料。在中国,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铜器,春秋时则用竹简、木牍、缣帛等作为记事材料;此外,还曾将抽丝织绸和制取丝棉时残絮的薄片用于书写。上述材料有的笨重,有的昂贵,有的来源较少,不能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发明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植物原料,经挫、捣、抄、烘等工艺制成的纸,人称蔡侯纸,是现代纸的渊源。纸的发明及应用,对社会历史的记载与保存,对文化思想的交流与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纸传到欧洲以前,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欧洲人把字写在石头、蜡板、纸草、羊皮上。纸草-经折叠就会断裂,不容易保存。羊皮价钱很贵,抄写一部《圣经》,就要用三百多只羊的皮。这种用羊皮抄成的书,一般人谁买得起呀,太贵了。 阿拉伯人把纸输送到欧洲各国,欧洲人也就得到了便宜的书写材料。他们普遍用起纸来,不再使用纸草和羊皮写字了。公元一一五零年,阿拉伯人在欧洲的西班牙设立了造纸厂。这样,中国的造纸方法就传到了西班牙。而这时,离开蔡伦改进造纸法已经有一千年了。以后,纸又从西班牙陆续传到了欧洲其他各国;到十七世纪末,才传到了美洲大陆。我国的纸和造纸方法,最后终于传遍了全世界。各国人民都用上了纸来,这样,就大大促进了各国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中国的造纸术的发明并传播到世界各地,特别是欧洲,他从此便改变了以往用羊皮纸,蜡板,纸草书写的历史,也便于文化的传播,这样才使得古代希腊,罗马文明在用羊皮纸写的经典从而转抄到纸上,从而更便利于保存整理,使古代文明得以继承和传播,这样才有了希伯来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中的优秀成果用纸继承传播,文明的传承也才会有后开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一批坯的人文主义者在吸收借鉴前人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为新兴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扫除障碍,开辟道路,这样才使人们从中世纪的黑暗蒙昧中走出来,此时在各个领域中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人文主义者,有科学,哲学,文学,艺术,教育,甚至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欧洲近代自然科学也从此勃然兴起。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火药 火药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类爆炸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古代炼丹家们利用早在汉代就已掌握的金石药物硝、硫,经过长期的炼丹实践,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精心整理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2 今年是伟大的改革开放30周年,全党、全国人民都在隆重准备三十周年的纪念活动。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在于因解放了思想而改革开放、并且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实现了思想的解放,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就是要总结这一宝贵经验、 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

改革开放带来的重要变化之一是人的思想的解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解放了思想。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不是为纪念而纪念,也不是为辩护而纪念,而是为了更深入的改革开放而纪念,而关键是在具体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灵魂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 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根本的意义和最伟大的成果。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建立新中国、创立社会主义以来就不断探索、反复摸索的伟大事业。从建国之初向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老大哥学习的“一边倒”,到“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反对修

正主义防止修正主义”,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实践经历了艰难、曲折甚至是反复的过程,直到改革开放我们党才成功开辟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探索的过程、实践的历程,就是坚持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实现了思想解放的历程。十七大总结这个解放思想的结果、思想解放的结晶、亦即总结这一条道路、这一个理论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

四大发明的意义

四大发明的出现和传播对古代中国有什么意义? 1、四大发明给中华民族带来永久的载入史册的荣耀,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繁荣的标志和中国人民聪明智慧的体现。 2、四大发明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近代文明的进程。印刷术加快了欧洲文学艺术的复兴,火药引起了欧洲的军事革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指南针为欧洲航海家指明了航向,改变了人类近代文明的进程。中华民族熊熊的火炬照亮了西方黑暗的中世纪。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中国古代的四大文明,也许人类社会不是今天这个样子。 四大发明传到了欧洲以后,几百年以后才造福于社会,他们确实是受益匪浅的。 确实给中华民族带来永久的载入史册的荣耀,除此以外今天真正由此得到实惠的又是谁呢?我们不得不承认,即使我们有了很多原始性的创新,也往往因为不能精益求精,发展迟缓,错过了时机,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大规模的产业化失之交臂。比如说中国人早就发明了阴阳八卦,但是没有由此引申发明出二进制技术法,计算机是由外国人发明的。郑和提出的“冷不自生”,这可谓是前无古人创造性的见解,非常了不起。但是由此导出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却在1800年之后,由一个德国人正式提出来的。从冷的物体传入热的物体,不能无偿发生,我们没有得到规律性的经验。 他们的科技发达了,文艺复兴了,但是今天我们的造纸术又如何呢?我们的印刷术又如何呢?我们公司有一位对印刷比较精通的副总经理,他每天设计我们公司的产品,我国最好的印刷机叫“海德宝”,是我们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但是现在最好的印刷机是“海德宝”,而四色彩印,精美印刷品,都是人家印的,最好的纸张是人家的,便宜、质量好。要什么纸?要二八铜版。要什么的?要进口的。纸张是我们发明的,但最好的机器都在人家手里,我们需要花多少钱?甚至现在连最好的油墨也是进口的,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一个是火药,火药是我们发明的。火药给我们带来什么东西呢?带来了我们的礼花,带来了我们的鞭炮。到今天为止火药在我们的历史上发挥过巨大的作用,通过阿拉伯传到欧洲之后,欧洲人利用火药技术制造了大炮,这就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和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甲午战争和1900年的八国联军进北京,用中国的火药烧了中国的圆明园。帝国腐朽了,文明衰落了,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发明了火药,却没有用自己的火药制造出强大威力的洋枪洋炮,只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抗洋人的进攻,任凭他们的铁蹄践踏中国的国土,我们不得不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指南针,我们的郑和用指南针七下西洋,开拓了中华民族文化进军世界的先河。

中外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

专题四中外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 二、近代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1、文艺复兴(14—16世纪):(1)地点:最先兴起于意大利,并迅速波及西欧。(2)代表人物及代表作:①但丁(先驱)—《神曲》。②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3)核心思想:人文主义。(4)历史意义:冲破了几百年来封建制度和神学思想对人的束缚,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前提。 2、启蒙运动(18世纪):(1)地点: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2)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①启蒙运动领袖和导师——伏尔泰:倡导“自然权利学说”,主张“开明专制”。②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奠定了美国1787年宪法的理论基础)。③卢梭倡导“人民主权说”,提出“社会契约论”(其思想一度成为法国大革命中的“圣经”)。(3)历史意义:开启了民智,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除外)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3、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1)地点:中国。(2)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大量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4)主要内容:①前期: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是白话小说的典范之作。)②后期:主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李

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近代中国最早较为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论著。) 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传播和发展: 1、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此后,马克思主义成了国际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理论。1871年的巴黎公社运动(结果失败)是工人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第一次成功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民主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诞生了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诞生了邓小平理论。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 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1564-1616) 材料二:18世纪,正当法国的旧制度衰败的时候,法国出现了一批启蒙思想家。……他们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的猛烈抨击和对“自由”“平等”思想的宣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摘自人教版教材《世界历史》 材料三: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倡言学习西方,主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实现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并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但五四以前的历史表明,中国走西方国家老路的尝试没有成功,此后,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前赴后继,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 ——摘编自《中国历史十五讲》 1、材料一体现了近代西方哪一思想解放运动所宣扬的核心思想(潮)?这次思想解放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列举两例) 2、18世纪,法国出现了哪些启蒙思想家?(列举三例)结合材料二,说说启蒙运动的兴起对当时欧美社会转型产生了什么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