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十一章——社会制度

11第十一章——社会制度
11第十一章——社会制度

名词解释

社会制度(郑158)

权威

焦点行动

本原的社会制度

派生的社会制度

正式的社会制度

非正式的社会制度

内在制度

外在制度

禁止性规范

指导性规范

同一性规范

分离性规范

正功能、负功能

显功能、潜功能

制度化(韦192)

制度创新(郑165)

制度变迁(郑166+韦194)

制度改革(韦196)

简答题

1.请简述社会制度的起源的两种观点。(韦182)

2.请简述构成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韦186+郑158)

3.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韦185)

4.请简要阐述社会制度影响的稳定性和惯性的成因(郑160)

5.对于某些西方国家针对我国社会制度的好坏发表批判评论,你怎么看?(郑159黄纸)

6.如何理解社会发展的路径依赖问题?(同上述第4题)

7.请简要阐述社会制度的类型(韦183+郑163)

8.请简述社会制度的功能,制度又是如何发挥其功能的呢?(韦188、郑164)

9.如何对某种社会制度进行功能分析和评判好坏,请举例说明。(韦190)

10.请简要阐述社会制度的内在矛盾及功能失调,即社会制度改革的必然性。(韦191)

11.请简要阐述制度化的基本问题及解决办法。(韦193)

12.请简述制度变迁的类型。(韦194)

13.请阐述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因及其动力。(韦195、郑166)

14.请简要阐述制度的生命周期,即制度变迁的周期。(韦195)

15.请简要阐述我国的制度改革基本举措及存在的问题。(韦196)

16.请结合你个人经历,谈谈中国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房价,经济体制改革并没有和

社会保障制度配合)

第十章社会制度

第十章社会制度 关键概念 【社会制度】 ·通常具有三层次意义: ①宏观:作为意识形态的或政治学的专门术语,指代的是社会的根本制 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②中观:指特定领域中具有特定价值取向的行为模式,规则,习惯 ③微观:日常工作中的规章制度。 主要考察第二层次 第二层次中要指中观层次的经济政治教育,宗教制度,可拓展到宏观及微观·结构功能主义认为: 制度是满足社会有机体的功能需要的。 定义: 社会制度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 范体系,她是社会行动所发生的重要的结构框架。 另一教材定义: 是用来满足社会基本需要的社会结构中相对稳定的一簇要素。 ·社会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结构形式,他是使社会运行体的各部分有机的连接在 一起的一种主要方式,是社会运行机制的重要构建,一般有社会价值观,社会规 范体系,权威与地位结构以及社会机构及设置等要素构成。 ——社会价值观 指人们对事物的好与坏,幸福与痛苦,美与丑,善良与邪恶,值得与不值得 等的主管判断。任何具体的社会制度都是对特定人群的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调 整和规定。 ——社会规范体系:略 ——权威与地位结构 权威与权力不同:权力是不顾他人反对而贯彻自己一直的能力或遏制他人行 动的能力。 权威指的是规范和准则所支持的对他人是假影响的权力。 权威的大小取决于人们的服从程度。权威常是某种社会制 度的化身。 也是社会制度存在的重要基石。 权威存在——社会制度所具有的合法性为此社会领域中的 人普遍认可 削弱消失——人们对某种社会制度的偏离和抛弃。 权威与社会制度不是一一对应的。一种社会制度,有时需 要多种权威维持。而有时候,一种权威能维护多种社会制 度 韦伯对权威类型划分:传统权威——依赖于对产同习俗的认可。包括老年人,族长,世袭皇族权威等。权威的永久性是这种权威的重要特征 感召权威(魅力型)以领袖人物的非凡才能和美丽为基础。精神领袖 合法权威(法理型权威)源于人们对正式规定的,非个人专断的规范的认可,,形式合法权威的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现行的法规的明确承认。(科层制)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十章 社会制度——第十二章 社 区)【圣才出

第十章社会制度 10.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制度的概念与类型 1.社会制度的含义 社会制度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社会行动所发生的重要的结构框架。它既不是某个单一的规则或办事程序,也不是针对全社会总体的社会根本制度,而是特定的社会活动、经济生活等具体的活动领域中,支配人们行动的规范系统。 2.社会制度的构成 (1)社会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好与坏,幸福与痛苦,美与丑,善良与邪恶,只得与不值得等等的一种主观判断。每个具体的社会制度,都通过自身的价值取向,来引导社会成员做出符合社会运行总目标的行为选择。 (2)社会规范体系 社会制度是由一组相互联系的规范构成的。社会规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社会中通常的规范形式包括习俗、规则、道德与宗教、法律等。 ①社会习俗 社会习俗指社会生活中的一般习惯和常规。它常常表现为岁时节令、婚嫁礼仪、社交庆典、饮食起居等。 ②规则 规则是一类明确规定的行为准则。

a.规则是由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明确设定、明文规定的,带有较为明确的目的性。 b.对规则的解释,往往以参与此类行动的人们的利益为依据。 c.规则对于行动的参与者来说,具有一种外在的约束性。 ③道德规范或宗教 既可能表现为一种习俗,也可能表现为明文的规定。但是它与一般的习俗或规则的区别在于,道德规范或宗教带有更为明显更为强烈的价值倾向。 ④法律 法律的基本构件是规则,它是由某一政权正式颁布、并受到国家权力机构支持的一系列重要规则之汇篡。法律总是通过强制性的权威手段去仲裁和调整不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利益冲突。 (3)权威与地位结构 ①权威指的是规范和准则所支持的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权力。权威的大小,取决于人们的服从程度。 ②权威通常是某种社会制度的化身,是社会制度存在的重要基石。 ③权威一方面基于某种社会秩序的规范和准则,另一方面,它的存在监督着人们对于该种社会制度的遵从,从而维护着社会的运转与持续。 ④权威的贯彻与服从,依赖于一套对权利、责任与义务有明确规定的地位结构,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角色和角色集。 (4)社会机构与设施 社会制度的运转要凭借一定的条件与媒介,即机构和设施。机构和设施都是根据社会制度运转的需要而设立的。 3.社会制度的特征

毛概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辨析题

毛概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辨析题 1.稳定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和谐社会并不等于稳定社会。和谐社会必然是稳定社会,但稳定社会不一定是和谐社会。在历史上,有的稳定是以牺牲活力为代价的。和谐社会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3.科学的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4.和谐社会就是利益均衡的社会。 [答案要点]此观点正确。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者的关系既是前提与保证的关系,也是途径与目标的关系。因为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和目标的真正实现。所以二者是统一的。它们都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 4.和谐社会就是利益均衡的社会。 [答案要点] 此说法是不准确的 . ( 1 )和谐社会从根本上是要做到利益均衡,这毋庸置疑。由于分配不公、城乡及地区差距大、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导致社会成员之间在利益上不均衡的情况确实需要及时调节。但如果认为和谐社会仅仅是实现这个目标则是片面的。( 2 )和谐社会除了调节利益关系之外,也包括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只有在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实现有序,整个社会体系都在制度个法律的轨道上运行,才符合和谐社会的主旨。( 3 )和谐社会还有一层很重要的含义,就是人与自然的。由于 dui 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导致能源危机日益严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从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日益受到自然的威胁,这些问题,都应该是和谐社会必然要解决的。

10财政学(第十章)--税收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第十章税收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税收制度及其历史演变 第二节税制改革理论简介 第三节世界各国税制改革的实践和趋势 第四节我国税制的历史演进和税制改革 第一节税收制度及其历史演变 税收制度概述 税收制度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来理解。 (1)税收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 (2)税收制度是国家按一定的政策原则组成的税收体系。其核心是主体税种的选择和各税种的搭配问题。 本章乃至本书提及的税收制度,主要指的是第二种含义。 3税收制度总是由具体的税种组成的,但组成的方法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关于税收制度的组成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理论主张: (1)单一税制论,即认为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应由一个税类或少数几个税种构成。如单一的所得税、单一的消费税等。 (2)复合税制论,即认为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必须由多种税类的多个税种组成,通过多种税的互相配合和相辅相成组成一个完整的税收体系。 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是复合税制。 税收制度发展的历史进程 税收制度的发展是指构成税制的各个税种的演变和主体税种的交替的历史过程。

1.各国各时期开征的税种可以归纳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直接税早期的直接税是十分粗陋的。 对人课征的税种,有人头税、灶税、户税等,如“口赋”、“算赋”、“更赋”等。 对物课征的税种,有土地税、房屋税、车马税等,如“田赋”、“马口钱”、“间架税”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迁,特别是随着社会产品的占有形式和分配形式的变化,直接税演变为现代的直接税。如对人课税,有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对物课税,有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等。 间接税最早的间接税也是很简单的。 早期的间接税,如中国古代的“关市之赋”、盐税、茶税、渔税。西方的市场税、入市税等。 现代的间接税,如销售税(营业税)、产品税、消费税、增值税等。 2.主体税种的变化 xx的直接税阶段 近代以商品课税为主体的阶段 现代直接税(所得税和财产税)阶段 3.所得税制度的确立 xx 1799年,英法战争,为应付军费急需,首次开征所得税(与后来的所得税有所不同);1802年随战争停止而停征; 1803年因战争复发又开征,战争结束又废止;

第十章国民福利制度改革

第三篇宏观经济与社会层面的问题 财政、金融都属宏观经济,但在部门专论中已作专门介绍,本篇宏观经济及社会层面的问题,只涉及宏观调控与政府职能转变和国民福利制度改革方面的问题。 第十章国民福利制度改革 本章提要: 1、国民福利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3、住房制度改革 4、教育制度改革 5、医疗卫生制度改革 6、国民福利制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节国民福利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国家,发展经济就是为了不断改善民生和提高国民福利水平。教育、卫生、住房和社会保障都是国民生活必须之一,是国民生活的重要方面和国民福利的主要载体,国民福利主要包括教育、卫生、住房、社会保障四个方面。原始资本主义国家不为国民提供福利或提供很少,工资(劳动力价格)就是劳动力的再生产成本。现代市场经济国家以调节贫富差别、提供国民福利和进行宏观调控为主要标志,把国民福利纳入二次分配,国民福利成为整个劳动力再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劳动力的税后工资一起构成了劳动力的整个再生产成

本。国民福利水平的高低不仅决定着国民的当前生活质量,更决定着国民劳动力再生产的质量,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市场经济以生产要素分工为基础,国民福利是现代政府为劳动力参与生产要素分工搭建的生存保障平台,国民福利水平直接影响着劳动力供求和劳动力价格,作用于经济运行。国民福利达到一定水平,老弱病残即退出劳动力市场,靠国民福利生活。因此一个国家的国民福利水平与劳动力供应成反比,与劳动力价格成正比。具体表现为高福利、高工资、高消费、就业问题缓解、劳资关系缓和、劳工保障水平高;反之,低福利、低工资、低消费、就业问题突出、劳资关系紧张、劳工保障水平低。而后者必然造成两极分化严重、生产过剩加剧,经济危机频发、社会矛盾突出。 国民福利属于公共财政支出,遵循公正、公平、公益、规范四原则,本身没有两极分化,因此永远没有生产过剩,总是表现为相对短缺,不论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除非到了共产主义。 发达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用于国民福利,国民福利支出一般占到宽口径财政收入的60%多,其中教育占15%左右,卫生占10%左右,社会保障占30%左右(其中养老保障20%左右),住房保障等10%左右。由于其税制和社保健全,其宽口径财政收入占国民产值的比重大,平均达47%,以致其国民福利投资占到了国民产值的30%多,其中教育7%左右,卫生5%左右、社会保障15%左右、住房保障等5%左右。因此其国民福利水平高,许多国家实现了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全民保障。

第十章税收制度

第十章税收制度 第一节税收制度的组成与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税收制度,是指国家按一定政策原则组成的税收体系,其核心是主体税种的选择和各税种的搭配问题,又称税制结构。 1. 税收制度的组成和发展 税收制度总是由具体的税种组成的,但组成的方法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一是单一税制论;二是复合税制论。其中,单一税制只是在理论中存在,很少在税收实践中运用。 在复合税制中,各个税种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在税收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大、在税收调节经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税种是主体税种;其余处于次要或辅助地位的为辅助税种。 主体税种是税制结构的灵魂,也是区别不同税制结构的标志。 税收制度的发展是指构成税制的各个税种的演变和主体税种交替的历史过程。自人类社会有了国家,就开始了征税的历史。从古到今,各国开征的税种不胜枚举,但如前所说,可以将它们归纳为直接税和间接税两大类,而两类税种本身以及主体税种的更替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 古老的直接税阶段——近代的间接税阶段——现代的直接税阶段 2. 我国税制的历史演进 1994年之前的税制演进,主要是经历了四次较大规模的改革。 我国现行工商税制,是建立在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所奠定的基础上,自2006年以来,对几个主要税种又进行了较大的调整。1994年的工商税制改革,主要涉及四方面的内容。 第二节商品课税 1. 商品课税的特征和功能 商品课税是泛指所有以商品为征税对象的税类。就我国现行税制而言,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关税及一些地方性工商税种。同其他税类对比而言,商品课税有课征普遍;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实行比例税率;计征简便的特征。 2. 我国现行商品课税的主要税种 我国的商品课税有多个具体税种,这里只简介具有代表性的主要税种及其基本制度规定,即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目的在于说明商品课税的课税对象、纳税人、税率及计征方法等税制中的主要问题。 (1)增值税 以商品和劳务的增值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 我国的增值税以货物和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为征税范围,设置17%,13%和0三档基本税率,并按照惯例对小规模纳税人实行简易征收办法,征收率3%。 (2)消费税 对消费品有选择的征收的一种流转税,西方国家有的冠以“货物税”的名称 目前我国消费税仅对消费品征收,分税目设置税率,体现了差别调节的意图。 (3)营业税 对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销售额或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 第三节所得课税 1. 所得课税的特征和功能

财政学 第十章 税收制度

第十章税收制度 该章主题是阐述税收制度的基本原理,核心问题是我国税收制度的现状。具体来说,需要掌握和理解以下问题: 1、理解商品课税的特征、功能和种类; 2、了解我国商品课税的主要税种; 3、理解所得课税的特征、功能和种类; 4、了解我国所得课税的主要税种; 重点、难点:商品课税的特征和功能所得课税的特征、功能和种类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第一节商品课税 一、(重点) 商品课税是泛指所有以商品为征税对象的税类。就我国现行税制而言,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关税及一些地方性工商税种。同其他税类对比而言,商品课税有下述四方面的特征。 1、课征普遍 商品课税以商品交换并形成销售收入为前提。在现代社会中,商品是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对象,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形式,对商品的课税自然是最具普遍性的税类。 2、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 这里的商品流转额指商品销售的收入额,非商品流转额指交通运输、邮政通讯以及各种服务性行业的营业收入。由于商品课税以流转额为计税依

据,在税率既定的前提下,税额大小直接依存于商品和劳务价格的高低及流转额的多少,而与成本和费用水平无关。根据商品课税的这一特征,又被称为流转课税。 3、实行比例税率 除少数税种实行定额税率外,适用比例税率制,是商品税类的一个重要特征。 4、计征简便 以流转额为计税依据,与商品成本和盈利水平无关,又是实行比例税率,所以计税征税都十分简便。 商品课税的优点是税源充裕,课征方便,并可以抑制消费,增加储蓄和投资,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正如前面指出的,由于商品课税与商品价格相联系,在国内会干扰市场运行并形成分配不公,在国际间会阻碍资金、劳动力和商品的自由竞争和流动。总之,商品课税是特征鲜明、功能突出,缺陷也明显的一个税类。在税收实践中,必须扬其长而避其短,这也正是我国商品课税制度建设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我国现行商品税的主要税种: (一)增值税:顾名思义,增值税是就商品价值中增值额课征的一个税种,它是我国商品课税体系中的一个新兴税种。 增值税始建于法国,以后在西欧和北欧各国迅速推广,现在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广泛采用的一个国际性税种。 1、增值税概述(重点) (1)增值额的特点和优点:增值额的最大特点是在就一种商品多次课征中避免重复征税。这一特点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在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技术协作,保证税负分配相对公平等方面,有较大功效,增值税还

第十一章 税法习题

第十一章税法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流转税类的是(B) A、增值税 B、土地增值税 C、消费税 D、营业税 2、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征税凭借的是(A) A、政治权利 B、行政权力 C、财产权利 D、国家权利 3、我国税收法律关系权利主体,对纳税人的确定原则一般是(D) A、国籍原则 B、属人原则 C、属地原则 D、属人兼属地原则 4、有权制定税收法律的机关是(A) A、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 B、国务院 C、财政部 D、国家税务总局 5、税收收入的来源,即各种税收收入的最终出处,称为(C) A、计税依据 B、税收要素 C.、税源D、税目 6、在税收的形式特征中,体现了财政分配本质的是(B) A、有偿性 B、无偿性 C、强制性 D、固定性 7、税法规定在其经营活动中负有代扣税款并向国库缴纳的义务的单位或个人是(C) A、负税人 B、纳税人 C、扣缴义务人 D、缴税人 8、一般纳税人兼营不同税率的货物或应税劳务,且未分别核算销售额的,应该采取(B) A、从低适用税率 B、从高适用税率 C、适用5%的税率 D、分别适用不同的税率 9、我国现行增值税条例规定,对出口货物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A) A、零税率 B、3% C、10% D、17% 10、下列项目中,允许扣除进项税额的是(A) A、商业企业购进的已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货物 B、工业企业估价入库的原材料 C、一般纳税人购进工程用物资 D、工业企业购进的非应税劳务 11、纳税人销售应税消费品,其消费税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是(D) A、取得索取销售款凭据的当月 B、应税消费品生产完工当天 C、发出应税消费品当天 D、收讫销售款当天 12、下列属于企业所得税中“不征税收入”的是(A) A、财政拨款 B、财产租赁收入 C、利息收入 D、营业外收入 13、小型微利企业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是(B) A、15% B、20% C、25% D、33% 14、下列个人所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采用定额与定率相结合办法扣除费用的是(B) A、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B、劳务报酬所得 C、工资薪金所得 D、偶然所得 15、土地增值税的税率形式是(D) A、全额累进税率 B、超额累进税率 C、全率累进税率 D、超率累进税率 16、车船税的纳税地点为(C) A、车船登记地 B、车船行驶地 C、纳税人经营所在地 D、车船所在地 17、下列属于印花税纳税人的是(D) A、合同担保人 B、合同鉴定人 C、合同证人 D、合同当事人 18、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等于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的(C)减去税法准予扣除项目的金额。

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不平等,社会分层,社会流动是社会学分析的重要主题,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私有制与社会分工,阶级分析与分层研究,构成了研究社会不平等的两个传统。 第一节社会不平等 一、什么是社会不平等 关于什么产社会不平等,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回答,对社会不平等持广义意见者认为:社会不平等即社会差别,指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法国社会思想家让-雅克,卢梭是这种意见的代表。他认为人类存在着两种不平等,一种是自然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如年龄,健康,体力以及智慧等方面的差别,另一种是精神上或政治上的不平等,如某些人通过损害别人而得以享受的各种特权,对社会不平等持狭义意见者认为:社会不平等指个人或群体间的等级差异,如奴隶主与奴隶,地主与农民,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差别,都属于等级差别。 二、社会不平等的相关概念 (一)性别和年龄 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男性和女性不仅存在基因,荷尔蒙,生理结构等差异,且存在着行为,智力和个性上的差异,男女在各方面的差别达50种以上,一般而言,男女差别最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女性胜于男性,2、在视觉,平衡觉能力方面,女性不如男性,3、在逻辑思维,数学能力方面,男性较高于女性,4、在触觉方面,女性一般比男性敏感,反应更快,5、竞争性,好胜性和合群方面,男性明显优于女生,6、在忘记和观察方面,男性较女性逊色。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别,更多地是一种社会性别上的差别,带有社会建构和父权制压迫的特别,因此,审视性别与社会不平等的关系,意味着在知识生产的问题上,要通过对社会性别这一变量的强调和分析,使被边缘化的众多女性问题浮出水面,改变社会学中以男性及相关议题为唯一的正统议题的局面。 年龄是一种自然产生的生命过程,是一种先赋地位。年龄也是判断一个人的地位与角色的重要依据,依据一个人的年龄而确定的地位,称为年龄地位,对占据某年龄地位的人行为期望,称为年龄角色,年龄地位与其社会地位一样,构成了大部分社会中的社会等级的基础。(二)种姓,种族和等级 种姓或种姓制度是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集团的社会

第十章 社会规范学习

第一节社会规范学习概述 一、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社会组织根据自身需要提出的、用以调节成员的社会行为的标准或准则, 是社会对于其他成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的一种规定。 法律、道德、习俗、风尚、团体规约、组织章程、学习纪律、操作规范、游戏规则、家庭生活规范等,都是社会规范的不同形式。 这些社会规范可以按其涉及的价值标准、使用范围的广狭、适用的活动领域、对个体行为约束力的大小、维持规范实施的手段……方面的不同,分为许多类别。如: 大群体规范与小群体规范、强制性规范与非强制性规范、 成文的规范与不成文的规范、禁止性规范与倡导性规范等。 按规范的内容来说,分为政治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 二、社会规范的功能 (一) 个体行为控制功能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社会规范的秩序基础是日益分化的个体价值和权利,社会规范则反映了一个群体的共同价值体系。 个体适应社会系统的价值需要的过程,也是个体获得社会标准, 完成社会适应的过程。 在一个既定的人群中,这些秩序要得到维持,则依赖各种社会规范来保证。社会规范常用来禁止不可预见的行为、机会主义行为的出现, 同时也倡导和奖赏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行为, 体现出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的选择与控制功能。 (二) 个体行为引导功能在社会中生活,意味着个体必须选择和实施规范所肯定和倡导的行为,同时放弃规范所禁止和排斥的行为, 这就是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引导功能。 (三) 社会秩序维护功能依据约束力的大小、使用范围等属性的不同, 社会规范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功能存在差异。 如法律、道德、宪法、学校的规矩、医院的规矩…… 三、社会规范的一般学习过程 (一)、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 (二)、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在价值观影响下规范行为的形成过程 (三)、社会规范学习是规范行为的内化过程 个体对规范的接受过程使一种内化的过程,是个体将外部的行为要求 转化为主体内部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 一般来说,内化被认为是将外在的准则、信念,纳入个体自身价值体系的过程, 或者从社会或一个参照组,接受行为的标准或准则的过程。 冯忠良等人认为内化是一种过程,显示了某种价值逐次地成为个体一部分的过程。 社会规范内化的外在标志是:规范行为的生成。 社会规范学习的内化过程,可以通过规范行为的稳定性加以衡量。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文化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 1、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A ) A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B发展教育和科学 C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2、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表现为:( D ) A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 B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 C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D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依赖 3、中共十五大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B) A同经济体制改革是一致的B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C同思想道德建设是一致的 D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一致的 4、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中,关键是指:( D ) A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B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 C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D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5、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 C ) A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问题B整个民族的精神文明程度问题 C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的智力支持问题 D我国的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的问题 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 A ) A集体主义为原则 B国家利益为原则 C爱国主义为原则 D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为原则 7、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 C ) A实现四个现代化B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D加强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个新概念被提出是在党的:(C )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五大 D十六大 9、培养“四有”公民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四有”首先该强调的是:( A ) A有理想 B有文化 C有道德 D有纪律 10、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民族文化的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是:( D ) A思想道德 B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C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D民族精神 11.党的十五大指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 A、重要形式 B、重要标志 C、重要基础 D、重要来源 12.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二为”方向是() A、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B、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C、为经济发展服务,为政治文明服务, D、为党的工作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13.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以()为核心 A、爱国主义 B、为人民服务 C、诚实守信 D、集体主义 14.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 A、思想道德建设 B、法制建设 C、民主政治建设 D、干部队伍建设 15.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是() A、为人民服务 B、集体主义 C、诚实守信 D、开拓创新 16.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 A、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B、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第十一章 国际税收法律制度概述

第十六章 国际税收法律制度概述 一、名词解释 1.税收饶让(考研) 二、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国际税法所调整的国际税收关系是指 A.国家间的税收利益分配关系和税收征纳关系 B.国家间的税收利益分配关系及其各自与纳税人之间税收征纳关系 C.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利益分配关系和税收征纳关系 D.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利益分配关系 2.我国涉外税法对我国境内法人居民身份的确定,采用 A.登记注册地标准 B.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标准 C.法人总机构所在地标准 D.法人营业中心所在地标准 3.根据中国涉外企业所得税法,下述有关涉外非居民企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A.涉外非居民企业对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外的所得向中国政府缴纳税收 B.涉外非居民企业是指总机构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企业 C.涉外非居民企业仅对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向中国税收机关缴纳税收 D.涉外非居民企业是指在中国境内有常设机构的外国企业 4.我国涉外企业所得税法阻止企业利用关联企业逃避税收所遵循的原则是 A.企业之间不得存在拥有或控制关系 B.按照独立企业进行业务往来 C.相关企业不得同为第三者所拥有或控制 D.不得采取折扣的方式开展业务 5.税收抵免和饶让抵免的区别在于 A.饶让抵免是指居住国促进外来投资的税收鼓励措施 B.税收抵免是指居住国对来源国已经征收的税款从总的应税所得中扣除 C.饶让抵免中居住国对来源国所得免征的税款纳税人并没有实际缴纳 D.饶让抵免中涉及两个纳税人的两次纳税。 6.我国涉外税法对自然人居民身份的确定,采用 A.国籍标准 B.住所标准 C.居所标准 D.住所与居住时间标准

(二)多项选项题 1.对于在中国没有常设机构的外国企业,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该所得税款由支付所得款项的人扣缴,但纳税人仍然是该外国企业 B.该所得的纳税人是支付所得款项的人 C.该所得税款采取预提税的方式征收 D.因其与中国没有居民联系,其所得可以减半征税 2.按照涉外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下述所得免征所得税 A.外国投资者从外商投资企业所取得的投资利润 B.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组中国政府和中国国家银行的利息所得 C.外国银行按照优惠利率贷款给中国国家银行的利息所得 D.提供专有技术的特许权使用费 3.签订国际税收协定的目的是为了 A.消除国际重复征税 B.避免国际税收歧视 C.防止国际偷漏税 D.调整国家间的税收分配 4.国际税收协定中的税收无差别待遇,具体包括 A.国籍无差别 B.常设机构与其所在国企业无差别 C.费用扣除无差别 D.企业资本无差别 5.国际税收协定《联合国范本》与《经合范本》的相同点在于 A.都规定了引力原则 B.都承认收入来源国拥有优先的但非独占的税收管辖权 C.都规定了饶让抵免 D.都规定了预提税 三、简答 1.我国对外签署的双边税收协定的基本原则如何。(考研) 四、案例分析 1.A国与B国订立的《避免双重征税协定》规定:“缔约一方不应对另一方的产品征收任何形式的超过其国内类似产品直接或间接承受的国内税赋,不论其为直接或间接”。在税收协定生效后6个月,A国政府决定对汽车征收特别消费税,但是计算方法依汽车是本国生产还是进口有所不同,国产汽车以出厂价作为计税依据,而进口汽车按出厂价加一定的比例税率征收附加税。A国是B国汽车的主要进口国,由于该特别消费税的征收,致使B国汽车出口数量下降。B国向A国发函,认为A国违反了双方之间的税收协定,要求A国立即取消对进

第10章企业所得税法课后作业(DOC)

税法(2016) 第十章企业所得税法课后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2.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规定,下列关于所得来源地的表述,错误的是()。 A.销售货物所得,按照交易活动发生地确定 B.提供劳务所得,按照劳务发生地确定 C.股息红利所得,按照负担、支付所得的企业或者机构所在地确定分配所得的企业所在地 D.转让动产所得,按照转让动产的企业或者机构、场所所在地确定 3.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规定,下列关于企业所得税税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B.境外企业在我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来源于我国的与境内机构场所无实际关系的所得,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C.境外企业在我国设立机构场所,取得的来源于我国的与境内机构场所有实际关系的所得,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D.年应纳税所得额为20万的小型微利居民企业,可以享受减按10%税率纳税的税收优惠 4.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规定,下列关于企业所得税收入确认时间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企业转让股权收入,应于转让协议生效且完成股权变更手续时,确认收入的实现 B.利息收入,按照合同约定的债务人应付利息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C.接受捐赠收入,按照捐赠合同约定的捐赠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D.以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的,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5.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规定,下列情形,企业所得税不需要视同销售的是()。 A.将自产的产品用于本企业职工食堂 B.将外购的产品用于市场推广 C.将自产的产品用于股息分配 D.将外购的产品用于对外捐赠 6.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规定,下列情形,不符合规定的是()。 A.居民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确认的非货币性资产转让所得,可在不超过5年期限内,分期均匀计入相关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 B.居民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应对非货币性资产进行评估,并按照评估的公允价值扣除计税基础后的余额,计算确认非货币性资产的转让所得 C.居民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应于投资协议生效并办理股权登记手续时,确认非货币性资产转让收入的实现 D.非货币资产投资政策的适用对象为即可以是居民企业,也可以是非居民企业

第十章 税制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第十章税制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一、单项选择题 1【题目】消费税征收的主要环节是()。 A. 生产环节 B. 流通环节 C. 交换环节 D. 消费环节 【答案】A 2【题目】我国增值税类型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将会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 近期国家财政收入将会增加 B. 居民消费将会增加 C. 将会增加重复课税现象 D. 将会激励企业进行生产投资 【答案】D 3【题目】关税在性质上属于()。 A. 流转税 B. 所得税 C. 财产税 D. 行为税 【答案】A 4【题目】若一个国家的税制由一个税类或少数几个税种构成,则该国的税制属于()。 A. 流转税制 B. 单一税制 C. 复合税制 D. 所得税制 【答案】B 5【题目】若一个国家的税制由几个税类或多个税种构成,则该国的税制属于()。 A. 流转税制 B. 单一税制 C. 复合税制 D. 所得税制 【答案】C 6【题目】从世界各国的税收实践来看,难以发挥筹集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功能的税制是()。 A. 流转税制 B. 单一税制 C. 复合税制 D. 所得税制 【答案】B 7【题目】下列属于我国古代对人课征的税种是()。 A. 田赋 B. 马口钱 C. 算赋 D. 间架税 【答案】C 8【题目】下列属于我国古代对物课征的税种是()。 A. 口赋 B. 马口钱 C. 算赋 D. 更赋 【答案】B 9【题目】下列属于我国古代课征的直接税是()。 A. 渔税 B. 茶税 C. 盐税 D. 更赋 【答案】D 10【题目】下列属于我国古代课征的间接税是()。 A. 口赋 B. 马口钱 C. 算赋 D. 盐税 【答案】D 11【题目】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居于主导地位的税制改革理论是()。 A. 最适课税理论 B. 财政交换论 C. 公平课税论 D. 国家分配论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第十章 社会制度——第十二章 社 区)【圣才出

第十章社会制度 1.什么是社会制度?主要有哪些类型? 答:(1)社会制度的含义 社会制度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社会行动所发生的重要的结构框架。 社会制度一般由社会规范体系、社会价值观、权威与地位结构、社会机构与设施组成。 (2)社会制度的类型 ①按照社会制度的历史过程: a.本原的社会制度。是在人类与环境交往、争取生存与延续的过程中产生的,同时,它又是产生其他社会制度的母体。 本原的社会制度满足人类生存与延续的需要。 b.派生的社会制度。是从本原的社会制度中生长、演化和发展出来的社会生活的系统模式。 派生的社会制度主要满足人类发展和社会秩序的需要。 ②按照人类活动领域: 可分为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文化制度、宗教制度、家庭制度等。 ③按照社会制度的确立过程: a.自然形成的社会制度 人们在日常的社会活动与交往过程中,逐渐地产生一些约定俗成的、不成文的规范,这些交往规范随着在往复情景中重复出现的几率提高,便被逐渐定型为风俗习惯、礼节仪式等社会规范,在此基础上按稳定的行为方式发展出许多制度性的规定,这便是自然形成的社会

制度。 b.有计划地建立的社会制度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依靠国家的力量或某种群体的力量,对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或多个领域所做出的一系列明确的行为规定或规范。 ④按照制度发挥作用的方式: a.“无形的社会制度”(“非正式的社会制度”) 通常将习惯、道德观念、意识形态等称为无形的(不成文的)或非正式的社会制度。 非正式的社会制度往往比正式的社会制度更加根深蒂固、更加深入人心,它的实施和维持,往往更多地依靠传统权威。 b.“有形的社会制度”(“正式的社会制度”) 通常将宪法、法律、规章、条例等明文规定的制度称为有形的(成文的)或正式的社会制度。 正式社会制度的维持和实施,要依靠于正式的地位结构以及合法权威。 2.导致社会制度功能变迁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种社会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如同任何社会历史现象一样,有其创设、固化、创新与变迁、消亡的过程。 导致制度功能变迁的因素有: (1)制度环境 制度环境为人们选择制度安排确定了一个基本界限,是确立其他一切制度安排的前提条件。任何社会制度都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形成的,并受到制度环境的约束。 当社会生活中某种利益关系的格局发生变化,或者制度环境出现重大调整的时候,原有

社会保障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社会福利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1.以下关于社会福利的说法错误的是()。 A社会福利按照字面含义理解,是指改善全体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其生活质量。 B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含义是从狭义的角度进行规定的。 C社会福利是一个典型的动态的概念 D社会福利不仅受一国的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其文化与传统习惯、宗教以及价值观念的影响。 2.以下不属于社会福利特征的是()。 A保障对象的特殊性 B保障方式的单一性 C保障水平的发展性 D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的非同一性 3.关于补救模式的说法错误的是()。 A补救模式的社会福利因循一种传统的观念—剩余观,即起到填补缺口或者救急的作用。 B把社会福利好的仅局限于一种缓解社会运行机制给人们造成的损失的功能。 C补救模式的结果是使福利领取者的社会地位提高,给他们重新回归社会的机会。 D补救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相信自由市场经济,主张在资源和所得的

分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作用,最小限度地使用政府的干预。4.以下关于机制模式的说法错误的是()。 A机制模式的观点坚持:社会福利项目被看作现代社会为帮助个人自我实现的恰当的合法的功能。 B信念是:个人困难的原因超出个人的控制。 C机制模式把注意力集中于由个人原因造成的社会因素。 D机制模式的社会福利是国家在实行了补救模式后采取的第二步社会政策。 5.幸福指数最早由()提出的。 A萨缪尔森 B凯恩斯 C希克斯 D巴罗 6.以下关于幸福指数说法错误的是()。 A幸福指数仅与个体的主观感受有关,而与政府的政策无关。 B幸福体验能否成为一种切实的政策目标,关键在于政策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民众的幸福指数。 C从盲目追求GDP 增长到追求幸福指数等综合指标的变化,成为政府介入社会福利领域的一个重要依据。 D一个追求幸福指数等人本化发展观的政府在制度政策时,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经济增长,还要追求大众的福祉。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教学内容】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教学目标】 识记: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政治前提; (2)社会主义本质的含义; (3)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特征; (4)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 (5)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和地位。 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具体途径。 各种经济形式的性质、特点、作用。 应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教学重点】 学习经济常识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怎样区分经济现象。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讨论。 【课时安排】 共6学时。 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的历史嬗变 1、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在人类社会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进程中,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 1516年,英国著名政治家托马斯·莫尔发表的《乌托邦》一书,构想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的理想蓝图,开启了世界社会主义思潮的萌芽。 (《乌托邦》,全称《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1516年出版。全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批判旧世界。揭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残酷和血腥发迹史,揭示旧制度造成的贫富悬殊和两极对立的根本原因是私有制度。第二部分:描述新世界。描绘构想的理想国家——乌托邦。经济上实行生产资料和全部产品的公有,按需分配;政治上实行普遍平等和民主的原则,所有领导成员均由选举产生;文化上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对外实行和平睦邻政策,反对战争。莫尔构想的理想社会缺乏科学依据,未能找到改变旧社会和实现新社会的社会力量和社会途径。但作为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对以后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乃至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都起了重要作用。) 从1516年莫尔发表《乌托邦》一书开始到19世纪中叶,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阶段。19世纪初期,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把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发展到了最高阶段。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这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解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憧憬(chongjing)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总之,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是不具备科学实践的品格。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摒弃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色彩,把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进程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巨大的飞跃。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正是在这一客观规律的支配下,社会发展表现为不同社会形态的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章节题库(第十章 社会组织——第十二章 社会制度)【圣才出品】

第十章社会组织 一、填空题 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 【答案】细密的分工。 二、选择题 测定组织目标实现程度及绩效的标准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 A.有效性 B.效率 C.责权对等 D.分工协作 E.人文关怀 【答案】ABE 三、概念题 1.社会组织(北科大2011年研;中财2009年研) 答:社会组织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有特定的含义和构成要素。由于这些要素的排列与组合规则不同,使社会组织的类型也千差万别,形成了现代社会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①广义的组织,即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②狭义的组织,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

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一般由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2.科层制(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吉林大学2005年研) 答:科层制又称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由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它是指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科层制特征包括:①内部分工明确,且每一成员的工作内容、权力及责任都有明确规定;②分科设层、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③量才录用,组织成员都具备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④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管理权与所有权分开;⑤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范体系,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⑥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关系只是工作关系,公私分明。 3.泰罗制(人大2006年研) 答:弗里德里克·泰罗在20世纪初创建了科学管理理论体系,他这套体系被人称为“泰罗制”。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的中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重点放在计划、标准化和在作业层改进人的努力方向,以便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通过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个工人的生产效率,使劳资双方都能获得最大的效益。 四、简答题 1.社会组织有哪些构成要素?(中财2010年研;吉林大学2005年研) 答: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即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它们的相互关系和联系构成了社会组织的基本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