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场休闲者空间行为特征研究_以无锡市太湖广场为例_田谆君

城市广场休闲者空间行为特征研究

———以无锡市太湖广场为例

田谆君1,张捷1,史春云2,曹靖

1

(1.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210093;2.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徐州221116)

SPATIAL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PLAZA USERS ———A Case Study of Taihui Lake Plaza,Wuxi City

TIAN Zhun-jun 1,ZHANG Jie 1,SHI Chun-yun 2,CAO Jing 1

(1.Shool of Geographic and Oceanographic Science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2.Schoo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Xuzho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China)

Abstract:The spatial patterns and processes of the search for human recreation are critical to recreation geography.

There are many researches on spatial behavior of recreationist and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generating areas at present.However,those are mostly about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medium or large scale generating market while few about small scale for the interurban daily leisure activities.

So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leisure behavior of urban residents and the overall arrangement of urban leisure spaces.This paper employs the indirect distance which is transformed by travel time and the velocity of its corresponding traffic mode,to examine the spatial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plaza's users with case survey of Taihu Lake Plaza,Wuxi,Jiangsu Province of China.Based on the above,the paper reveals that percents of plaza users decrease with travel time and distance increasing.However,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percent change with travel time and spatial distance.Time-distance mostly concentrates in 30mins,but spatial distance extends abroad.Also,the paper finds that they have different decay modes as in the whole but still with some similarities.Curves of physical health training and city park activities are close to the plaza leisure activities,

especially for the former.

The number of consumers in Supermarkets has the slowest

attenuation but that in bars has the fastest.In addition,the paper puts forward a spatial structure mode of obvious belts because of different travel modes.Considering time and traffic mode factors,the authors can more accurately measure the influence of distance on urban plaza activities.Above results and conclusion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ffectively estimate urban plazas'radius and plan urban public leisure space,and

might be a great supplement about urban public leisure space research.

Key words:urban plaza;time-distance;spatial characteristics;distance decay;critical distance

文章编号:1003-2398(2009)03-0049-05

提要:以无锡市太湖广场为例,从时间距离与以行程时间乘以相应交通速度转换得到的间接空间距离两个角度分析了城市广场的休闲者空间行为特征。结果表明:时间距离上,休闲者的绝大部分都在30min 以内,且呈不均匀分布;空间距离上,以1km 为临界距离,该距离之内的休闲人数随距离出现波动,该距离之外的休闲者百分比随空间距离呈明显的衰减规律;

距离衰减累计曲线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城市休闲行业休闲者空间分布具有各自的衰减模式;另外,因交通方式的差别广场休闲者在空间距离上存在明显的圈层分异。

关键词:城市广场;时间距离;空间特征;距离衰减;临界距离

中图分类号:F592.1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371030)

作者简介:田谆君(1983—),女,湖南株洲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与闲暇地理。E-mail:tianzhunjun@https://www.360docs.net/doc/b91298483.html, 。收稿日期:2007-12-19;修订日期:2008-01-22致

谢:对钟静、李东和、张宏乔、杨旸等在问卷调查中付出的大量艰辛劳动深表感谢。

2009年第3期总第107期

人文地理

1研究背景与目的

空间结构是自然和社会过程的运作及输出所隐含和组织的空间模式[1],人类娱乐行为的空间模式是关系游憩地理学学科命运的研究内容之一[2],故研究游憩者的空间行为以及目的地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成为游憩地理研究的基本内容。对游憩者空间行为以及客源空间结构的研究目前比较多[3-11],但基本都是针对大中尺度客源空间结构的研究,包括对国际航空旅行空间模式[3]、景区景点的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4,6-7,10],以及城市游憩者空间行为[5,8]等,而对小尺度的城市内部日常性休闲活动的空间行为特征研究目前尚少。随着日常性休闲活动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休闲活动深刻影响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形态[12],我们应当尽量把握居民休闲行为及其对应的城市休闲空间布局规律,加强休闲规划与休闲行为、休闲空间的互动研究[13],其中对休闲者空间行为的研究尤为重要。在旅游研究中,距离被认为是旅游地市场结构和旅游者行为的空间结构及旅游障碍的描述指标,距离衰减特征是确定和推测旅游地吸引力辐射范围的重要手段[14]。同样地,作为空间联系的度量尺度,距离也是研究城市日常休闲活动空间特征的重要手段。由于距离并不局限于物理学上的空间距离(或绝对距离)的概念,而存在其派生的各种概念距离(或相对距离),如时间距离、经济距离、感知距离等[15],不同类型的研究中会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距离指标。本研究基于城市休闲广场的日常活动空间特性,其活动者的空间尺度范围小,选取将时间距离通过相应交通方式的速度转换所得到的间接空间距离作为距离指标。

本文以无锡市太湖广场为例,通过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揭示城市广场休闲者的空间行为特征以及城市日常休闲空间的有效辐射范围,同时通过比较多种距离衰减累计曲线揭示不同类型城市休闲行业活动者空间模式之间的异同等。

2样本概况与研究方法

无锡太湖广场为华东地区最大的景观广场,享有华东地区第一广场之称,也是无锡市重要的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之一。本调查于2005年7月20日至7月24日每天晚上7点至9点对太湖广场休闲者采取便利抽样,采用面对面问卷调

查。共发放问卷467份,样本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98.7%。调查的项目包括受访者的基本属性特征以及他们的行程时间、交通方式、出行目的等。研究中利用SPSS13.0和Excel 软件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对所获取的调查样本进行汇总,得到受访的广场休闲者属性特征(表1)

。从性别属性看,男性多于女性;从年龄属性看,以中青年居多,青少年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偏少,20-40岁的休闲者占主体地位;从受教育程度看,中学水平者居多,其次是大专、本科层次的,高学历休闲者为最少;从职业属性看,工人、公司职员、离退休人员以及学生居多。

3太湖广场休闲行为的总体特征

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对无锡市太湖广场休闲者行为的总体特征进行分类汇总。结果表明:结伴方式上,广场休闲者大多数以家庭为单位(63.3%),其次是与朋友一起(22.5%),独自一人者最少(12.9%),这与休闲者活动过程中有较强情感交流的需求有关,也反映了休闲广场在城市居民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出行方式上,选择步行者最多(57.8%),利用公共交通工具的较少(公交车9.5%,出租车3.7%),这一方面是由于休闲广场属城市日常休闲性的公共空间,其休闲者一般更趋向于选择较为轻松自在的出行方式,而尽量避开比较拥挤的公共交通方式,另一方面是受该休闲广场与周边居民点的空间区位关系影响;活动目的上,主要为散步(27.1%)、陪孩子(19.8%)、乘凉(14.2%)等,大都属于被动消遣型休闲活动。

4太湖广场休闲者的空间行为特征

广场作为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中的“点”状空间,它的合理空间布局及其有效辐射范围的估测在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规划中非常重要[16]。

由于广场日常休闲活动一般在城市中某局部范围内,空间尺度上比通常的旅游活动更小。而这些休闲者来广场与否主要考虑自己拥有多少闲暇时间,所以他们多以“时间距离”来度量距目的地的空间距离[17]。另外,正是由于广场日常休闲活动的空间尺度较小,用休闲者的出发地与目的地间

表1广场休闲者的属性特征(N =467)(单位:%)

Tab.1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Plaza users (N=467)(Unit:%)

资料来源:无锡市休闲旅游者问卷调查(2005)。

59.6 5.8 21.5 15.1 40.4 26.1 1.3 12.7 <=20 8.6 24.6 1.3 4.9 21-30 31.5 ! 8.1 "# 2.8 ! $ 4.7 31-40 28.3 %! 16.5 & 10.1 ’ ()*

1.7 41-50 13.3 +, 17.6 * 5.2 -.

9.0 51-60 12.9 /0& 1.1 12 3 6.9 45

>60

5.4

67

89

-.

0.2

: (;<

2.8

2009年第3期总第107期

人文地理

的直线距离表示活动的空间距离,可能会较大地偏离实际情况,故应考虑休闲者的实际经过路程[18]。而实际路程又与行程时间成正比,故本文采用的行程时间与对应交通方式的速度相乘所得到的间接距离能更真实地反映休闲者的实际空间距离。

4.1广场日常休闲活动呈现距离衰减现象

以太湖广场为中心向外空间扩展,随距离增加,休闲人数减少,总体上呈现距离衰减现象。

图1时间距离分布图(N =461)(经三点滑动平均处理)

Fig.1Distribution of Time-Distance(N =461)

(after three-point smooth average)

时间距离上,可能由于人们对时间的估计一般习惯以5min 为单位,休闲者行程时间主要都集中在5min ,10min ,15min ,20min ,30min 等几个数值点。为排除调查中在某些非习惯性时间点上的缺失现象,对时间距离分布图做三点滑动平均处理(图1),发现人数百分比在总体上随行程时间增加呈下降趋势,且行程时间绝大多数在30min 以内(占96.5%)。

图2空间距离分布图(N =461)

Fig.2Distribution of Spatial Distance(N =461)

注:出行距离=行程时间×相应交通方式的平均速度(V 步行=5km/h ,V 自行车=15km/h ,V 电动车=30km/h ,V 摩托车=40km/h ,V 公交车=30km/h ,V 出租车=40km/h )。

从空间距离上分析,休闲人数随出行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呈明显的距离衰减规律(图2)。运用曲线估计方法,拟合出休闲者百分比随出行距离变化的衰减方程为:ln E=8.16-2.384ln(d)(E 为距太湖广场dkm 范围的休闲人数占总休闲人数的百分比),拟合方程的校正R 2为0.922,衰减系数为2.384。出行距离在5km 以内的休闲人数占到74.9%,

而5-10km 的迅速降到12.3%。

对比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的整体分布规律,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时间距离相对很集中,而空间距离的延伸范围较大。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分布上的差异主要由于人们对两者的感知不同。在广场日常休闲活动中,人们大多主要考虑时间因素,因此对时间距离很敏感。而与之相比,对空间距离的敏感度要低,他们如有活动意向,认为时间距离上可接受,可能采用更加方便快捷的交通方式以减小空间距离的阻力。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交通方式对广场日常休闲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

由于距广场5km 范围内集中了很大部分休闲者,占总休闲人数的74.9%,故进一步对此范围内的休闲者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休闲人数百分比随出行距离增加也呈现较好的衰减规律(图3)。运用曲线估计的方法同样也拟合出了较好的衰减方程:ln E=4.00-1.38ln(d)(校正R2=0.935)。1km 以内休闲人数占其中的47.7%,该距离也正好是社区居民活动范围,说明该广场近一半的服务对象还是社区居民。

图35km 内的空间距离分布图(N =346)

Fig.3Distribution of Spatial Distance Within 5km(N =346)进一步分析1km 内休闲人数百分比与距离的关系,发现该距离段内休闲者空间分布不符合距离衰减规律,人数随距离出现波动现象,总体趋势上不随距离减少,这主要是由于该范围内的时间距离分布不均,具有跳跃性;而1km 之外的人数百分比随距离明显衰减(图4)。这种现象说明在1km 短距离范围内,休闲者出行的关键影响因素不是时间距离或空间距离。换言之,距离对休闲广场休闲者作用的起点

距离是1km ,故将该距离称为该广场对休闲者作用的空间临界距离。有研究发现,在欧洲和英美城市中,由于私人汽车的作用越来越大,使得工人的工作临界距离持续增大[19]。类似地,交通方式对于城市居民休闲活动的空间临界距离影响也会随着社会进步越来越大。

综上,城市广场日常休闲活动在空间距离上总体呈现明显距离衰减规律,但同时存在一个衰减的临界作用距离。4.2多种城市休闲行业的距离衰减曲线特征比较分析

如图5,左图为一组不同城市休闲行业消费者(使用者)的距离衰减累计曲线。右图为将累计百分比和距离分别取对数后得到的距离衰减曲线图,图中直线的斜率大小表示该休闲项目的消费者(使用者)随空间距离的衰减速度,斜

1

2

3

4

5

1020304050

(%)

km 5

10

15

20253035

40

45

50

1020304050607080 (%)

km 010********

5101520

25 (%)

min 田谆君,张捷,史春云,等:城市广场休闲者空间行为特征研究

率越大,衰减越快,该项目总的吸引半径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图45km 以内的广场休闲者分布情况(N=156)

Fig.4Distribution of Plaza Users Within 5km (N=156)

图5不同类型城市休闲行业的距离衰减累计曲线

Fig.5The Distance Cumulative Curv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Urban Leisure Activities

注:广场休闲以外的数据来自文献:体育健身和酒吧消费,文献20;大型超市,文献21;城市公园,文献22。

综合两图,可以看出:第一,广场休闲与体育健身和城市公园的曲线很相近,尤其体育健身和广场休闲,它们的衰减速率以及主要吸引半径都相当,1km 内的活动人次最多(都占45%以上),1km 以外人数则随距离的增加较均匀地减少。相比而言,城市公园的吸引半径要小一些,它的使用者几乎都在6km 以内,但主要还是集中在3km 内。广场休闲、体育健身和城市公园三者的吸引范围相近,可能是它们的使用者休闲目的相近,多为放松、锻炼等康体活动。

第二,大型超市的衰减速度最快,服务半径最小,它的

消费者几乎都集中在5km 内。大型超市顾客或是购物休闲,或是购买日常生活必需品,他们一般不会为此出行过远距离,而且分布相对会较为集中。或者说,大型超市这类型的设施对绝大多数居民来说是较近便的。

第三,酒吧消费的衰减速度最慢,服务半径也最大。其消费者出行平均距离是6.1km ,并且随着距离的增加,呈现出几个明显的消费带[20]。对比酒吧消费这种商业性休闲,城市广场日常休闲的活动者空间分布与其具有一定的异同:两者的活动者约85%都集中在10km 以内,但酒吧消费者在该范围内的分布相对均匀一些,衰减速度变化相对要小。广场休闲活动比酒吧消费衰减更快,主要是由于酒吧消费者更注重、追求消费质量,他们可能会去一些服务等都较好但距家较远的酒吧消费,也就是说,还有一些距离之外的因素较大地影响酒吧消费者的出行距离。另外,由于衰减曲线越平缓,目的地在一定距离内对人们的引力越大[23],比较图5左图中的酒吧消费和广场休闲的衰减曲线可以看出,10km 内酒吧消费的吸引力比广场的要大。4.3广场休闲者呈现圈层分布的特征

由于交通方式紧密联系出行距离和行程时间,它对广场休闲者的空间分布有很大影响,按照不同交通方式对休闲者的出行距离统计分析。如图6,三条曲线分别为不同交通方式(步行、自行车和机动车)下休闲者的出行距离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三种交通方式的主要集中区将广场休闲者划分在三个圈层内:I 区(2km 以内)、II 区(2—9km )、III 区(9—20km )。其中,I 区的休闲者绝大部分都采用步行,II 区的主要选择自行车,而更远的III 区的则主要为机动车。总体来看,广场休闲者在空间分布上也呈现圈层特点,I 、II 、III 区的休闲人数比例分别为54.7%、27.3%和17.4%,而20km 以外范围的休闲者不到1.5%。

图6采用不同交通方式的广场休闲者的空间分布图

Fig.6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laza users

by Different Traffic Modes

综上分析可推论,改变交通方式会较大程度地改变广场休闲者的空间距离分布。也就是说诸如休闲广场这种城市空间的辐射范围除了会随其本身吸引力改变而改变,还会随外界与其空间连通度以及交通工具发展而改变。

5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无锡市太湖广场的休闲者问卷调查,并对获取的

数据统计分析,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结论:

1

234

5

10203040500

60

10203040500

1k m (%)

km

10203040700

5060 (%)

10406080100

020305070

90

km 02

4681012

Ln (d)

1

23

45

L n (E )

4532102009年第3期总第107期

人文地理

(1)休闲者的时间距离绝大部分都在30min以内,且呈不均匀分布;

(2)空间距离上,以1km为临界距离,该距离之外的休闲人数百分比随空间距离呈较为明显的衰减现象;

(3)比较广场休闲与其他几种不同类型城市休闲行业的距离衰减累计曲线,发现都具有各自的衰减模式,但相互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异同。

(4)广场的休闲者因交通方式差别在空间距离上存在明显圈层分异。

本研究选取无锡太湖广场为例,在微观层面上从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使用者角度研究了其空间结构。由于城市休闲广场的日常休闲活动特性,活动者的空间尺度范围小,在研究其空间行为特征时,选取的度量尺度是通过时间距离转化而来的间接空间距离,而非通常的直接地理距离。这样,它综合考虑了时间和交通方式因素,能更准确衡量空间距离对城市休闲广场活动者的影响,对于有效估测城市休闲广场的辐射范围以及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规划布局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此外,本研究是从地理学角度研究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而现有的对其的研究多是从建筑学、景观设计、城市规划等方面对休闲空间本身物质要素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对我国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研究做了很有意义的补充。但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在调查过程中,因语意习惯导致行程时间项出现了非5min和10min的调查缺失现象,对时间距离的分布规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在以后的调查中应当引起注意,尽量减少调查误差;由于调查时间和地点的单一性对分析结果会有一定程度影响,本研究的结论还有待于在其他地方进行检验;研究中对广场的区位条件没有进行很深入的探讨和分析,这个应该也是影响广场休闲者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增加研究对象—休闲广场的数量,是否能找出他们共同的空间规律特征?这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John stone R J,Gregory D,Smith D M.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M].Oxford:Basil Black Well,1988.450-451.

[2]Smith S L J.Recreation Geography[M].London&N.Y.:Longman,

1983.190.

[3]Bob Mckercher,Alan A Lew.Distance decay and the impact of

effective tourism exclusion zones on international travel flows[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3,42(2):159-165.

[4]Jie Zhang,Geoffrey Wall,J K Du,et al.The travel patterns and travel

distance of tourists to national parks in China[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1999,4(2):27-34.

[5]Bihu Wu,Liping A Cai.Spatial modeling:suburban leisure in

Shanghai[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6,33(1):179-198. [6]保继刚,郑海燕,戴光全.桂林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变[J].地

理学报,2002,57(1):96-106.

[7]陆林.山岳风景区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J].地理学报,1996,51(4):

315-321.

[8]吴必虎.上海城市游憩者流动行为研究[J].地理学报,1994,49(2):

117-127.

[9]吴必虎,唐俊雅,黄安民,等.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

究[J].地理学报,1997,52(2):97-103.

[10]张捷,都金康,周寅康,等.自然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研

究—以九寨沟及比较风景区为例[J].地理学报,1999,54(1): 357-364.

[11]张捷,李升峰,周寅康,等.九寨沟风景区游客入游距离特征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11(1):5-9.

[12]刘志林,柴彦威.深圳市民周末休闲活动的空间结构[J].经济地理,

2001,21(4):504-508.

[13]张建.城市休闲研究的空间概念体系辨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

校学报,2005,16(6):14-18.

[14]张捷,周寅康,都金康.旅游地理结构与旅游地持续发展研究[J].南

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32(地学专辑):146-151.

[15]Knowles R W J.Economic and Social Geography[M].London:

Heineman,1988.32-37.

[16]肖剑.城市休闲空间小议[J].山西建筑,2004,30(13):18-19.

[17]李连璞,杨新军,赵荣.“时空缩减”背景下客源市场空间分布及演

变趋势分析[J].人文地理,2007,93(1):45-48.

[18]张燕,张洪.短途旅游中心的引力范围研究[J].人文地理,2001,16

(3):89-93.

[19]Jerome D,Fellmann,Arthur Getis,et al.Human Geography:

Landscapes of Human Activities[M].Boston:McGraw-Hill Co., 2001.72-73.

[20]尚嫣然,柴彦威.深圳居民服务性消费行为的偏好与空间特征[J].

人文地理,2004,19(6):93-96.

[21]陈零极,柴彦威.上海市民大型超市购物行为特征研究[J].人文地

理,2006,21(5):124-128.

[22]梁淑荣.南昌市城市公园空间布局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06.

[23]Smith S L J.Recreation Geography[M].London&N Y:Longman,

1983.29-32.

田谆君,张捷,史春云,等:城市广场休闲者空间行为特征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