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发展理论与营口港发展实践

港口发展理论与营口港发展实践
港口发展理论与营口港发展实践

港口发展理论与营口港发展实践

在辽宁省沿海港口中,营口港是发展最快的一个港口,特别是1984年老营口港从河港走向大海,成为新一代的深水海港后,营口港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港口吞吐量连年上升,2006年成为全国排名第十位的海港,07年将成为港口吞吐量突破亿吨的大港,此后的营口港将如何持续发展?为此,我们有必要重温有关港口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从先行港口发展的经验中,获取可借鉴之处。本文首先阐述了港口形成的动因及其变革,在回溯了港口形成的地、缘、经济的三大动因后,说明河港走向海港对现代港口的发展的必要条件。然后讨论了港口功能的拓展。说明功能拓展已使现代港口成为国内外各种资源配置中心和多功能地区。接着,本文分析了有关国外大港发展的实例,总结了发达国家大港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以及对营口港在发展的启示。

营口港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核心地带、渤海辽东湾东北岸,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和辽东半岛经济区的结合部,与省内的沈阳、大连、丹东、锦州四个城市距离几乎相等,具有特殊区位优势,因而被省里确立为沈阳经济区“6+1”模式的出海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海上通道和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外港。随着辽宁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营口港正面临新的发展契机。在深入探讨营口港新一轮发展时,回溯港口发展的过去、总结国外大港的现代发展的实际经验,浓缩港口发展轨迹,对营口港制定发展战略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港口形成动因及其变革

1. 地缘经济与河口港的兴起

追溯古港口和现代新港口的形成的基本动因,我们可以归纳为三个基本条件:—为“地”,就是港口所在地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和密集的水运网是港口初始形成的前提条件;二为“缘”,就是航运发展和对外通商对港口的需求;三为“经济”,近代的城厢经济和现代的城市经济的繁荣对港口形成和发展的支撑条件。

河口地区河流纵横交错,水运资源丰富,这种特有的优势不仅是水上运输发展的基础,同时也为近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促进了通商贸易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古河口港的形成和近代河口港的发展,河口地区也往往是近代经济发展最早的区域,在各种运输方式中,水运是最早兴起的一种运输方式。可以这样比喻,人类划着独木舟进入原始社会,开着轮船经过近代社会,驾着大型轮船驶进现代社会,因此近代经济发达的河口地区常常是对外贸易通商较为繁荣的,河口港的兴起就是为了满足当时河口地区商贸货运的需求。这就是为什么位于辽河口的营口港与我国其他早期的河口港,如天津港(海河)、广州港(珠江)、泉州港(晋江)、上海港(长江)等港口最早兴起的缘由。

2. 河口港到深水海港是现代港口发展的必然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港航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先发达的河口港已优势不再,原先的航道和泊位已经不能满足大型船舶全天候进出港靠泊的要求,河口港有限的吞吐能力也不能满足其腹地经济贸易和货物运输发展的需求,传统的河口港反而成为建成现代国际枢纽港的制约因素。为了克服制约因素的影响,国内外曾经发达的河口港,要么就投巨资进行内河水系的航道整治,加深航道和港口的水深,如鹿特丹港,经过近百年的莱茵河水系的全面整治,将航道水深疏浚至-18米以上;要么就将港口延伸或迁移到沿海深水处,使传统的河口港逐步演变为深水海港。如我国早期的广州河口港区先延伸到黄埔港区,再发展现在的南沙港区;上海沿黄浦江的港区调整到外高桥港区,再到洋山深水港区;宁波老港到镇海港区,再到北仑港区;营口港从老港区到鲅鱼圈港区、仙人岛港区……都经历了从河口港到深水海港的发展历程。从河口港到深水海港的发展,大大提升了港口的能级,扩大了港口为腹地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增强了港口的市场竞争力,是现代港口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现代港口功能及其内涵的拓展

1. 现代港口及其功能的拓展

18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经历了数次大转移,与之相对应的是,港口的演变及其功能的拓展也经历了几个阶段。根据1992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在题为《港口的发展和改善港口的现代管理和组织原则》的研究报告中的分类,港口的性质按发展阶段可分为三代

第一代港口是指20世纪50年代以前,处于发达国家重工业化时代的港口。港口主要业务是集散大宗干散货和液体散货,完成货物在海上运输与公路、铁路、航空和江河运输方式之间的换装,到港货物的装卸和储存。其作业的范围仅限于港口码头本身,港口的功能主要是运输功能。

第二代港口是指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期间,处于发达国家从重工业向轻工业和商业转型时期的港口。世界发达国家的港口除了在提高码头的装卸效率、扩大港口规模等方面外,还凭借先行的产业转型和港口自身的优势,把业务范围扩展到商贸、工业、服务行业,港口的经营已不再仅仅满足予货物的装卸和储存活动,而是着眼于对到港货物进行加工增值,形成所谓“前港后厂”的加工增值型的港口,其特点是港口与城市、装卸与加工紧密结合,港口的服务活动已扩展到了周边地区,临港工业逐步形成。发达国家的港口还通过设立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和加工区,利用政策的优惠,吸引外资和大量货源。在此期间,随着集装箱新运输方式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港口和航运的效率,创新了港口生产管理的模式,增强了港口对运输货物实现就地或近地的加工、组合、分类、包装和营销、主动配送和分拨的能力,港口的运输功能、工业功能和综合物流服务功能得到了迅速拓展。

第三代港口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步划加快,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网络经济的崛起,对港口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实现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行从起点到终点的原材料、中间产品仓储、最后产品和相关信息有效流动和储存的全程服务。于是,发达国家的一些特别繁忙的港口加快了功能拓展进程,在现代物流服务和港口的产业多样化的发展的基础上,将港口的经营业务迅速拓展到金融、交通、信息、贸易等领域,港口的经营范围也超出了传统的港口腹地的界限,港口与城市之间、港口与用户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港口功能除了运输功能、工业功能外,也拓展了商业功能、信息功能和现代物流服务功能,港口已成为国内外各种资源配置中心和多功能地区。

近年来,还出现了第四代、第五代港口的提法,但具体定义尚无定论,大致上都指以港口为核心、以城市为主体、以自由贸易为依托的主动策划、组织和参与国际经贸活动的综合服务平台,是第三代港口概念的延续。

2. 现代港口功能拓展提升了港口的内涵

现代港口功能的拓展推进了第三代港口形成和发展,联合国贸发会对于第三代港口的定义是:居区域经济技术中心,高度现代化、商业化、信息化国际贸易大港。第三代港口的建设是以技术、管理、信息生产要素为基础,以建设全程运输服务中心和国际商贸后勤基地为重点,充分发挥港口的综合优势,联动城市经济,逐步发展成为集经济、商贸、信息为一体的现代化港口城市。

世界上发达的大港的港口概念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的装卸货物的局限,而是从空间和功能、港口经济和产业结构、港口对城市经济的拉动等方面,全方位地提升了传统港口的内涵。

在港口服务空间方面,现代港口通过信息网络连通了宽广的内陆和海外腹地,随着信息网络的应用,可以将港口服务的腹地延伸到无限,从而改变了传统港口直接腹地和间接腹地的概念,大大拓宽了港口的服务空间。

在港口经济和产业方面,现代港口构筑了港口多元化产业,这些产业充分利用了港口的各种优势——区域位置、基础设施、港口陆域、港口机械等软硬件条件,为港口相关的或依存的产业提供各种服务,同时也逐步形成了多元化港口产业,大大提高了港口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如美国纽约-新泽西港,除传统的货物装卸业务外,还拓展了银行、机场、保险、交通、隧道、房地产等经营业务,形成了港口多元化产业,这些业务的开展,使原本装卸主业的收入在港口全部收入中的份额下降到10%以下,纽约-新泽西港口在某种意义上说,已经具有港口城市的内涵了。

这样的例子在世界大港中举不胜举,说明现代港口的内涵发生了变革,传统的港口已被第三代现代港口城市所代替。

三、世界发达大港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

1. 港口与城市经济的联动发展的协同效应

在港口与城市经济发展方面,港口功能的拓展不仅使之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产生了港口与城市经济的联动发展的协同效应。以世界著名港口鹿特丹港为例,依据港口产业与港口所在城市经济联系紧密程度分,可以将鹿特丹港口产业分为直接产业和关联产业两大类,其中直接产业又可以分为共生产业和依存产业.

1995年鹿特丹港口产业的增加总值为386亿荷兰盾中,直接产值增值和关联产值增值的比重为1:2.7。在直接产业中,石油冶炼占到总增加值的50%左右。预计到2020年,港口产业增加总值预计达到1041亿荷兰盾,年均增长4%,届时直接产业增值和关联产业增值的比例为1:2.6,表明了鹿特丹港直接产业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出,就会带动两到三倍的与港口关联的城市产业的产出。

同年,鹿特丹港全港就业人数为31.5万人,其中从事直接产业的就业人数为6.13万人,从事关联产业的就业人数为25.2万人,直接产业就业与关联产业就业人数的比为1:4。预计到2020年全港就业人数将达到37.5万人,年均增长0.7%,从事直接产业就业与间接产业的就业人数比例将为1:4.7。

同样,日本的横滨港港口及其相关联的多元产业,包括海运、港口装卸、船舶入港服务业、港湾运输业、仓库业、货物装卸服务业、集装箱关联产业、港湾关联陆运业,港口还拉动了海湾依存的国内外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港口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综合经济效果:横滨港及其相关产业提供的就业人数占横滨市就业总人数的25.8%,就业人员的工资总额占城市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23%,生产净收入占全市净收入的32%,上缴税金占全市税金的28.6%,还带来了两倍于港口关联产业的港依存产业产值,港口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明显。

2. 港口功能拓展与临港工业的发展相辅相成

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大港功能的拓展,带动了城市/地区/国家经济的发展,还可以从临港工业的发展中得到印证。下面以欧洲的比利时安特卫普港为例,说明港口功能的拓展与临港工业发展的密切联系。

安特卫普港发达的临港工业就是港口功能拓展的成果。80年代前安特卫普港是一个传统的、以货物装卸为主业的港口。80年代后为了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港口以对汽车工业的即时服务起步,建立港口的分拨系统,致力于降低库存量,构建了由供应商到生产商物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港口物流服务系统。2000年开始港口开发了先进的信息支持系统,应用电子商务,为小批量、多批次的货物提供个性化服务, 使客户的供货时间越来越短, 货物周转越来越快,体现了港口为客户创造的价值。目前,安特卫普港的临港工业主要有石化工业和汽车工业(见表3),临港工业兴旺象征着城市经济的发达。

安特卫普港临港工业的发展的主要经验有:

(1)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通达的集疏运条件

安特卫普地处莱茵三角州,星罗棋布的运河把安特卫普港同长达一千五百公里的比利时内河及欧洲水运网络连在一起,形成经济、便利的内河运输体系。完善的海、陆、空运输网络使安特卫普同荷兰、法国、德国及英国的工业重镇相连。如安特卫普现已铺设工业管道八十五条,全长三百公里,港口工业区的管道已同欧洲管道网络连成一体,为各工业领域及其生产单位提供进口原油、成品油及工业用气,形成了世界第二大石油化工中心。

(2)宽广的港口陆域

从港口的条件来说,安特卫普港有宽广的港口陆域面积,单港口工业就占地三万六千公顷,此外,港口还拥有一千二百万平方米的露天和仓库存储面积,其四百万平方米的仓储面积居欧洲各港之首,仓库都根据货物的特点配备了专门设施,如储存谷物、水泥、酒类的筒仓,储存咖啡、茶叶、化工品、木料的专用仓库、多用途仓库及依据温度和通风条件建造的特殊商品仓库,还有610,000立方米的水果、肉类、鱼和奶制品等冷库和其他危险品仓库,供制造商选择,供应商

也可委托港口或自行建造并经营自己的仓库,如福特公司等很多公司已在港口内建立了各自的疏运中心。同时,港内配备了各种装卸、储运专用设备以及船舶服务设施,设备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 保证了高效率的物流服务。多功能、大容量、专业化、管理灵活的仓储条件为港口物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如巨大的仓储面积

(3)集储运、分拨、贸易、工业为一体的齐全的服务功能和高效的信息平台

安特卫普港拥有现代化的EDI系统进行数据和信息交换。港口建立的因特网与海关、铁路公司等很多其它电子数据交换网相连,为船舶进出港和货物运输提供准确、迅速和安全的高标准服务。

(4)从宽松的港口政策

政府同意安特卫普港将部分土地出租给汽车生产商,因此引进了世界一流的生产商,如瑞典沃尔沃公司,通用汽车公司(GM),范.霍汽车公司等,使传统的汽车工业成为比利时现代的支柱产业。

(5)完善的安特卫普港港口管理制度

安特卫普港的管理采取行政干预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对于政府、企业、劳动者相互的利益关系,通过法律形式加以体现和固定下来。港务局通过一定的经济手段,控制货物在港停留时间,加速货物周转,并充分利用码头、仓库等设备。如港务局将码头、仓库出租给企业经营。又如,港务局规定,出口货可享受40天免费堆存期,进口货为10天,超规定期限就要罚款。

(6)灵活的费收制度

港务局对船舶的收费,是吸引船舶来港的经济手段。如船舶到港泊位费的收取,除按船舶总注册吨计算外,还按船舶靠港的次数计算,来港次数越多,费用越优惠。

3.相邻港口的共荣发展

在拓展港口功能、构筑临港工业时,邻近的港口如何能得到共同发展呢?德国的汉堡港和不来梅港两个港口的发展又是一例。汉堡港和不来梅港是德国第一、第二的大港,也是相邻很近的两个港口。两港产业的合理化分工,两港的差异化发展使两港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临港区域获得了协同的经济效益的经验也是我国港口发展时值得借鉴的。

四、现代港口发展对营口港发展的启示

1. 树立构筑营口港临海工业带引领辽宁省经济整体发展的战略思想

营口港必须要通过构筑临港工业带,区域/城市经济经济联动发展,才能得到港口发展的持续力。根据辽宁省社会经济发展纲要,营口港首先依托自身的优势条件,先发展营口港钢铁、石化的临港工业;以此为核心,再通过“两轴”构筑临海工业带:一轴是通过“五点一线”的海向轴线,将钢铁、石化的上下游衍生产业延伸到沿海,逐步形成临港工业区;另一轴是通过连港的跨省输油管道、沈大高速、哈大公路等10 条过境公路和沈大铁路、沙鲅铁路、长大铁路的陆向轴线,构筑以沈西产业带为首的东北三省、内蒙东部,内陆地区的工业带,带动辽宁省及周边内陆地区经济整体发展。

2. 统筹、统一制定营口港与区域/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从宏观角度看,营口港在筹划发展临港工业时,一定要与老东北产业发展、营口市产业发展、港口腹地产业发展协调一致,才能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因此,港口产业、临港工业和城市产业应作统一规划,在发展空间布局、发展时序和产业结构方面达到合理、高效。

从微观角度看,营口港在筹划自身发展,包括港口规模、泊位布局、库场分布、各种配套设施建设时,要特别关注临港工业及其延伸产业发展对港口物流服务的需求,还要注意对各港区产业和功能的明确定位和合理分工,形成各港区鲜明的特色,整合港口资源,完善港口服务功能,以发挥港口的整体效应。体现营口港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

在港口集疏运角度看,随着营口港吞吐量的增长,对现有的港口公、铁、水和管道的集疏运能力提出新的需求,因此,需要在重新测算港口集疏运需求和各种集疏运方式的运输能力的基础上,超前规划运能的扩展,特别要加快运输网络中的“瓶颈”段的建设,如沙鲅铁路复线和鲅鱼圈站扩建工作等。

3. 充分发挥和巩固营口港内贸集装箱运输的鲜明特色

集装箱运输是20世纪末以来我国港口竞争最激烈的货种,由于各种原因,渤海湾港口在我国沿海港口集装箱运输竞争中一直没有形成优势,随着以大连港为中心的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环渤海港口群之间的集装箱运输的竞争态势不可能缓和,所以,在营口港发展集装箱运输时,应该避开竞争的锋芒,结合自身的基础和条件,选择“你有我优”的集装箱运输业务的发展道路。如营口港在多年的集装箱运输发展中,已经开始显露内贸集装箱运输的特色,这种状况不仅与目前港口腹地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也是营口港进一步开展集装箱运输的起步点。因此,营口港应该紧紧抓住这个良好开端,加强和巩固内贸集装箱运输的特点,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内贸集装箱运输的特色创造优势,成为内贸集装箱运输的领域内的领头羊。在开展内贸集装箱运输过程中,注意发展与沿海大港的联系与合作,然后,借用联合的力量,缩短发展国际集装箱运输的周期。

4. 加快港口与口岸信息平台的建设

如前文所述,完善的港口信息网络可以改变传统的港口时空观,将腹地延伸到无限,通过港口与口岸信息系统的运作,可以大大提高港口和口岸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这是港口吸引客户和船东的重要条件。但是,我国港口和口岸的信息平台至今还不完善,包括港口的口岸的服务单位和管理部门不能完全实现信息共享,成为提高港口竞争力的一大障碍。这个问题应引起营口港的重视,在规划营口港发展时,应把建立统一、规范、共享的港口与口岸信息平台作为港口建设的一个重点,作为提高营口港物流服务能力的一个重要措施。

5. 争取港口开放政策

要借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契机,争取将保税区的政策延伸到营口港,把开放前沿和腹地紧密连接起来,推进内陆干港、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项目运作。重点开发建设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形成营口港沿海与内地互动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同时,营口港应加大宣传的力度,让港口内外各界人士充分认识营口港已具有向现代化大港发展的区位条件、宽广的港口陆域、已初步形成定位明确的临港工业雏形、有特色的内贸集装箱运输等的优势条件和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的经营理念,全体营口港人做强做大现代化营口港的决心和努力奋斗的精神,使各界人士更加关注和支持营口港的发展。

创新理论与实践 创新理论与创新型国家

创新理论与实践-第1讲创新理论与创新型国家 1 【单选】在韩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过程中,()功不可没,对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A. 科研投入 B. 教育发展 C. 技术进步 D. 科技管理 A B C Dright 正确答案:D 2 【单选】哪个国家是世界上发明专利最多的国家() A. 德国 B. 日本 C. 美国 D. 中国 A B C Dright 正确答案:C 3 【单选】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 A.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B.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C.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D. 以上皆是 A B C Dright 正确答案:D 4 【判断】2006年1月18日,中国在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上,正式提出了“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的创新战略。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正确 5 【判断】英国创新战略的规划设计以国家创新体系为核心展开,以实现从创新体系向创新能力的转变。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正确

6 【判断】党的“十六大”明确的提出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错误 7 【判断】创新型国家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包括国家科技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70%以上、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正确 1 【单选】关于内在制度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 从人类经验中演化出来 B. 通过政治过程获得权威的代理人设计和确立 C. 被自上而下强加并执行 D. 通常配有惩罚措施 A B C Dright 正确答案:A 2 【单选】我国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变革属于哪一种何种制度变迁方式?() A. 强制性制度变迁 B. 诱致性制度变迁 C. 源于诱致性制度变迁,之后的改革推广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 A B Cright 正确答案:C 3 【单选】改革以来中国的制度变迁属于() A. 渐进式制度变迁 B. 突进式制度变迁 A Bright 正确答案:A 4 【判断】家庭承包经营改革是一步到位的全局合法化改革。()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错误 5 【判断】写在纸上的制度,与实际实施的制度总是一致的。()

营口港(含鲅鱼圈港)介绍

营口港(含鲅鱼圈港)介绍 营口港由营口港区、鲅鱼圈港区共同组成。营口港区位于辽东湾北部辽河入海处。地理 坐标东经122015 北纬40o41'。鲅鱼圈港区位于辽东湾东海岸台子山下,地理坐标为东 经122O06' 00〃,北纬40O17' 42〃。是辽宁沿海经济带上的重要港口,也是东北地区及内 蒙古东部地区最近的出海港。现辖营口、鲅鱼圈和仙人岛三个港区,陆域面积20多平方公里,共有包括集装箱、滚装汽车、煤炭、粮食、矿石、大件设备、成品油及液体化工品和原油8个专用码头在内的61个生产泊位,最大泊位为20万吨级矿石码头和30万吨级原油码 头,集装箱码头可停靠第五代集装箱船。 营口港划分为鲅鱼圈港区、仙人岛港区和营口港区三个港区。鲅鱼圈港区是营口港发展 综合运输的核心港区,重点发展矿石、煤炭、集装箱、钢材、油品、粮食、商品汽车等的运输,逐步发展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物流基地;仙人岛港区以大型石化等工业布局为依托,逐 步发展成为大型综合性公用港区;老港区以调整、优化现有设施为主,主要为城市物资运输 服务。2007年,营口港吞吐量达到 1.22亿吨,成为中国沿海第10个亿吨港口;2008年吞 吐量超过1.5亿吨,2010年实现2亿吨。 营口港的集装箱航线已覆盖沿海主要港口,并开通了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十几条国际班轮航线和多条可中转世界各地的内支线。2007年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37万标 准箱;2008年超过200万标准箱;2010年实现300万标准箱。营口港同50多个国家和地区140多个港口建立了航运业务关系。装卸的主要货种有:集装箱、汽车、粮食、钢材、矿石、 煤炭、原油、成品油、液体化工品、化肥、木材、非矿、机械设备、水果、蔬菜等。其中,内贸集装箱、进口矿石、进口化肥、出口钢材、出口非矿的装卸量均为东北各港之首。 每周两班往返于营口港和韩国仁川港之间的豪华邮轮“紫丁香”号,开辟了营口港第一 条国际客运航线。400万平方米的集装箱堆场、300万平方米的物流园区设施先进、功能齐全,配有恒温库、钢材库、期货交割库、保税库、入仓即可退税的出口监管仓及可全面办理国际保税物流业务的 B型保税物流中心。 营口港交通便捷,沈大高速、哈大公路沿港区而行,长大铁路直通码头前沿。现已开通营口港至哈尔滨、大庆、长春、德惠、公主岭、四平、松原、佳木斯、牡丹江、绥芬河等二十多条集装箱班列专线和经满洲里直达欧洲、经二连浩特直达蒙古国的国际集装箱专列。为更好地为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服务,降低客户的综合物流成本,营口 港将港口功能前移,先后在沈阳、长春、哈尔滨和通辽等地建立了陆港。 风况:强风向为东北北向,频率为11.64%,常向风为南向,频率为19.16%,大于等于6级风频率11.14%,大于等于7级风频率3.81%。营口港区:多年平均风速为 3.8m/s , 3-9 月以SSW向为主,其它各月以NNE为主。强风向SSW最大风速23.05m/s,常风向WS偏S, 出现频率为12%鲅鱼圈港区:常风向为S向,次常风向为NE向,强风向为NE向,该向全年》6级风出现频率为 8.39%,全年》7级风出现频率为2.11%。 降水:年平降水量549.9毫米,最大降水量714.7毫米,最小降水量396.4毫米,一日最大降水量204.7毫米,日降水量大于等于25毫米的年平均日数为 6.8天。营口港区:多年平均降水量667.4mm,日最大降水量218.5mm,日降水量》25mm平均日数6.9天。鲅鱼圈港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41.6mm,日最大降水量145.0mm= 雾况:年平均雾日9.5天。营口港区:年平均雾日10.4天。鲅鱼圈港区:年平均雾日 7.3天,能见度<1km大雾天数为5.4天。 气温:年平均气温9.8 C ,最高气温35.3 C ,最低气温—27.3 C。营口港区:极端最高气温35.3 C,极端最低气温-27.3 C,平均气温8.9 C。鲅鱼圈港区:极端最高气温34.7 C, 极端最低气温-22.5 C,平均气温10.6 C。 冰况:鲅鱼圈港区位于冰情较严重的辽东湾东部,一般11月中旬初见冰,终冰在翌年 3月初,平均冰冻期95天,严重冰冻期68天,实际结冰期84.5天。港区近海海域以流冰为主,近岸的浅水地带则为固定冰。流冰往往由薄冰、厚冰组成,并有堆积现象,平均冰厚1月份为5-10厘米,2月份为10-15厘米。老港区一般在12月份中旬到翌年3月中旬为结冰期,封冻期间停止作业。 潮汐:属不规则半日潮,潮位及高程采用鲅鱼圈理论深度基准面,在黄海海平面下2.038

国外社区商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国外社区商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社区这个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1887年提出,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群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商业是一种以社区范围内的居民为服务对象,以便民、利民,满足和促进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的属地型商业。社区商业是城市商业空间中的一个重要层次,它是相对于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域型商业和邻里型商业而言的,其在规模大小、提供的商品种类、服务的商圈范围等方面都界于区域型商业和邻里型商业之间。社区商业的基本功能包括满足社区居民的购物需求、服务需求、休闲娱乐需求等。 社区商业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在美国产生,之后在其它西方国家也逐步大规模发展起来。而我国的社区商业相对落后,正在大力推行的城市居住社区建设,把社区商业的规划和发展视为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社区商业的发展状况不仅影响到社区内居民的消费满足情况,也关系到城市商业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影响整个城市的综合商业能力。 为了使社区健康发展,我们要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的经验,也要在社区商业发展的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我国城市居民在消费习惯、消费能力等方面的特征,创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商业发展模式。为此,有必要探索指导社区商展的理论并了解国外社区商业发展的状况。 本文是上海市社科“十五”规划课题《上海社区商业的市场特征与发展模式研究》的分报告。 一、指导社区商业发展的有关理论 指导社区商业发展的理论主要是城市商业空间布局和零售业区位选择的有关理论,包括中心地理论、商圈理论、地价理论、消费者行为空间理论和零售业态演变理论等。 1、中心地理论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Christaller)1933年在《南德的中心地》中提出中心地理论,他在理论中提出的“中心地”和“中心地层次”等概念,是后来学者研究城市内部商业空间层次结构的最直接的依据和理论根源,社区商业作为城市内部商业空间中的一个层次,也离不开这一理论的指导。 克里斯泰勒认为中心地是周围地域的中心,向周围地域提供商品和服务。中心地分为不同的等级,表现为每个高级中心地都附属几个中级中心地和更多低级中心地。中心地的等级与其职能相互对应。低级中心地数量多,职能少,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档次低,种类少,只能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而高档家具、贵重物品商店(如珠宝店)、大商业中心、医院等职能则属于高级中心地,这类中心地数量少,职能多,服务范围广。在数量和职能上界于低级中心地和高级中心地之间的是不同层次的中级中心地。

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

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 XXX 摘要:可持续发展研究是跨世纪多学科综合研究的重大学科领域。回顾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简要历史过程,在介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国外可持续发展观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上,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刘内涵;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概括总结了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四个主要学科方向及其特点;概述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客及其趋向。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理论框架;学科方向;研究内容

目录 1.引言 (3) 2.可持续发展思想及其内涵 (4) 的可持续发展定义 (4) 国外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观 (5)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观 (6)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 (7) 3.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 (8)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9)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11) 4.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学科方向和内容 (12)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学科方向 (12)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殛其趋向 (14)

1.引言 1784年瓦特发明蒸汽机迎来英国产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了传统手工劳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但是,那种“高生产、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带来了“人口爆炸、粮食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灾难性后果工业化以来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使传统的发展模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于是从20世纪60年代起,各国纷纷采取环保措施,治理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但最初的环境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不断恶化,环境问题打破了区域和国家界限而演变成全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耗减与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退化和荒漠化、酸雨等。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对环境问题的关往、对发展道路的反思和探索在世界范围内展开。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Carson出版《寂静的春天》,标志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和“生态学时代”的开端;1972年,以美国Meadows 为首的研究小组出版《增长的极限》,指出了地球的有限性,得出了“零增长”的悲观结论;1972年6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文件和《只有一个地球》的报告,唤起了各国政府对环境问题尤其是环境污染问题的觉醒l981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Brown出版《建立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必须从速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社会”(SustainableSociety)1983年第38届联大通过决议成立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负责制定“全球的变革日程”,并于1987年在第42届联大通过WCED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

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有机统一

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有机统一 在21世纪初的世界东方有一道亮丽的风景,有一面风展如画的旗帜, 有一种与众不同且令人惊艳的发展模式,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万花纷谢一时稀”的大背景下,社会主义的中国不仅占尽风情,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取得了骄人的发展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而且对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对世界上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也提供了重要 的启示和某种可资借鉴的经验。 那么,“中国道路”“中国奇迹”的成功奥秘是什么?其最鲜明的特色是什么? 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使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坚持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思维方式,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和政策取向,把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之相互促进、相互支撑,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秘诀,也是它的特色所 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进程,是一个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的 观点、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奋勇开拓的历史进程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列宁曾经说过:“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社会主义不在书斋里,不是某种先验的、一成不变的固有模式。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在亿万人民群众创造自己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实践中。它是鲜活的,日益更新的。不妨回顾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样发源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命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正是因为有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有了冲破“两个凡是”的坚冰,有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复归和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找到了哲学上的理论支点,找到了现实的逻辑起点。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摸着石头过河。“望河兴叹”是不可能到达胜利的彼岸的。他反复强调,要大胆试、大胆闯,没有一股干呀、冒呀的劲头,改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李宏伟 主讲人简介:李宏伟中共中央党校马列教研部教授 十八大会议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组成,因此当下首先应该明确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此前我国提出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也一直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过生态文明,那么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我党对此问题的认识进行了怎样的深化?如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落实?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怎样的实践路径。 从时间这一纵向的角度看,文明起源于农耕文明,在对大自然进行改造的同时人类也获得了更多的物质财富,靠耕作维持人类生存,在此基础上也产生了各个国家,包括中华文明的诞生。中华文明的传承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没有发生断裂,与同时诞生的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相比我们感到自豪。正是由于中华儿女对文明的贡献使得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近代以来进入的工业文明时期,更让我们感到振奋,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升。不再是简单的农耕生产方式,而是机器化的大规模生产,享受更多的物质文明财富。然而,伴随着工业化大生产所伴生的环境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工业文明赖以存在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被大规模开采,它们的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污染,人类实现了巨大的转型,然而这种转型是黑色的转型,所以人们迫切的期待绿色转型,把人类带入生态文明时代。我们依赖的能源将不再是不可再生能源,取而代之的是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也会发生巨大变革,以实现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愿景。但这种顺应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然要求,对于每一个国家来说,并不是轻易、自觉地实现。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的党的理论自觉和把握,但更多地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也面临很多挑战。所以也是一种倒逼,一种迫不得已采取的措施。 生态文明到底是什么?是一种依靠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新的文明形态,同时是对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一种超越。这种超越强调人类要尊重自然并和自然和平相处。理解它的内涵需要把握以下几个特点,生态文明既不是绝对超越工业文明而不进行,也不是返回到友好的农耕时代。我们所说的生态文明有一个前提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另外我们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过去更多强调的是人的发展,对自然是征服的态度,自然被过多的掠

营口港介绍

自然条件 气象: 风况:强风向为东北北向,频率为11.64%,常向风为南向,频率为19.16%,大于等于6级风频率11.14%,大于等于7级风频率3.81%。 降水:年平降水量549.9毫米,最大降水量714.7毫米,最小降水量396.4毫米,一日最大降水量204.7毫米日降水量大于等于25毫米的年平均日数为6.8天。 雾况:年平均雾日9.5天。 气温:年平均气温9.8℃,最高气温35.3℃,最低气温-27.3℃。 冰况:鲅鱼圈港区位于冰情较严重的辽东湾东部,一般11月中旬初见冰,终冰在翌年3月初,平均冰冻期95天,严重冰冻期68天,实际结冰期84.5天。港区近海海域以流冰为主,近岸的浅水地带则为固定冰。流冰往往由薄冰、厚冰组成,并有堆积现象,平均冰厚1月份为5~10厘米,2月份为10~15厘米。老港区一般在12月份中旬之翌年3月中旬为结冰期,封冻期间停止作业。 水文: 潮汐:属不规则半日潮,潮位及高程采用鲅鱼圈理论深度基准面,在黄海平面下2.038米。鲅鱼圈港区历年最大潮差4.23米,最小潮差0.71米,平均潮差2.56米。老港区最大潮差4.48米,最小潮差0.13米,平均潮差2.71米。 潮流:鲅鱼圈港区附近为往复潮流,张潮流向东北北,落潮流向西南南,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最大表面流速0.96米/秒。 波浪:据观测站资料统计分析,强波向为东北北向,频率为13.96%,常波向为西南向,频率为15.25%。 交通状况 营口港水陆交通方便,海路可达国内外各港口,铁路与东北重要铁路干线长大线相连,公路通达省内外。鲅鱼圈港区陆路距沈阳216千米、鞍山127千米、大连184千米。距哈大公路8千米、沈大高速公路4.2千米,港区铁路同长大铁路在沙岗站接轨,相距12.9千米。水路距大连156海里、秦皇岛130海里。 经济腹地 营口港依托营口市,经济腹地为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腹地内的工农业生产发达、矿产资源丰富,每年有大量的非金属矿石、钢铁、木材、水泥、粮食、建筑材料、化工材料及其制品经由营口港运往全国各地或转外贸出口,同时营口港也大量进口金属材料、矿石、化肥、钢铁等物资。 营口港临近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该区是一个新兴的综合经济区,全区分为工业区、保税区、商业服务区、科学院区、旅游区和住宅区等六个功能区。主要借助国外资金、技术和资源,利用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和水陆交通枢纽的优势,重点发展技术起点高、知识密集型产业和产品,同时利用当地资源和国内外原材料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逐步建成出口加工、转口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劳务和海陆空运输等多功能综合经济区。 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起步区为5平方公里,由联合中开发计划署组织专家组规划,总面积为140平方公里。目前已有一批中外合资经营、外资独资经营企业建成投产。经济开发区对外商投资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优惠政策外,还实行16条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待遇。随着营口新港经济区的发展,原材料和产成品的运输量将会大幅度增加,进而促使营口的吞吐量有一个较大的增长。 营口港附近的古迹有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金牛山,于园子战国遗址,丁屯汉墓群等,市区还有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修建的营口西炮台,1922年修建的楞严禅寺等。 港区分布及泊位情况 营口港由营口港区和鲅鱼圈港区组成。全港有自然岸线长29.1公里,生产用码头岸线长3502米,其中港

西方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求实 2000.12 社会学研究 西方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杨 超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03) [摘  要]社区是社会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本文介绍了“社区”这一概念的由来及发展,对西方社区研究热的兴起作了简要的评价,并对西方社区建设的主要理论成果及实际运用的成果作了介绍。西方社区建设的理论与 实践,对我国正在兴起的文明社区建设,以及如何防止城镇化过程中的社区衰落及城市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社区;西方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D58.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00)12-0025-02[收稿日期]2000-11-01 [作者简介]杨超(1964— ),男,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科社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法学硕士。 一 西方是社区理论与实践的发源地。最早提出社区概念的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 ?Tonnies )。他于1881年将G emeinschaft (一般译为共同体、团体、集体、公社、社区)一词首先用于社会学。1887年滕尼斯出版了德文著作《G emein 2schaft und G esellschaft 》,将G emeinschaft 进一步与G esellschaft (一般译作社会)进行对比分析,用来说明社会变迁的趋势和两种不同的社会团体。滕尼斯认为,G emeinschaft (即现译为社区)是指那些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抚的、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团体。人们加入这种团体,并不是自己有目的选择的结果,而是因为他生于斯、长于斯,是自然形成的。而G esellschaft (即社会)则是由目的和价值取向不同的异质人口组成的,由分工和契约联系起来,人们加入这个团体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决定的。社会的发展趋势就是逐步从前者向后者过渡。后来美国学者将滕尼斯G emeinschaft 翻译成英语的Community ,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公社、团体、共同体等。 中文“社区”一词,是当时费孝通等燕京大学学生从英文C ommunity 翻译而来的。1932年,美国社会学家帕克(R.Park )来华讲学,当他离开时,费孝通等学生建议出一本论文集以示纪念。在编辑这本论文集时,要用帕克一篇原著中一句话:C ommunity is not s ociety 。这把译者卡住了。因为过去C ommu 2nity 、s ociety 在汉语中都译作社会,如果用旧词直译这句话则为:社会(C ommunity )非社会(s ociety )。费孝通等仔细研究了帕克的理论,认为帕克的人际关系分两个层次,基层是共存关系,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通过适应竞争,在空间获得各人所处的地位,相互间可以互相利用,维持生存,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利害关系;人际关系另一个层面的性质不同于前者,就是痛痒相关、荣辱与共的道义关系。前者形成的群体是C ommunity ,后者形成的群体是s ociety 。帕克既然作了以上的区分,费孝通等认为在翻译时必须使用两个不同的名词,通过讨论,社会一词保留给s ociety ,对C ommunity 则创立了一个新的词义“社区”。好的“社区”必须有地区为基础,如邻里、村寨、乡镇、城 郊甚至大至民族、国家,都可以用社区来表示。后来,这个译名在中国社会学界一直沿用下来。 “社区”一词从滕尼斯提出到现在,其涵义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在使用这个概念时,提出许多不同的定义。但从定义的出发点来看,不外有两大类:一类是功能主义观点,认为社区是由共同目标和共同利害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另一类是地区性的观点,认为社区是在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人群。它的着眼点不是社会关系的亲疏性质,而是社会关系的地域界限。随着认识的深化,社区这一概念的涵义逐步固定在“地域性社会共同体”上了。显然,社区不是一个单纯的自然地理区的概念,也不是我们常说的社会组织、社会群体的概念,而是社会空间和地理空间的结合。 社区概念一提出,立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美国社会学家内斯比特(Rotert A Nesbit )对此评价:“社区是最基本,最广泛的社会学单位概念。毫无疑问,社区的重新发现标志着19世纪社会思想最引人注目的发展……,其他任何概念都不能如此清晰地将19世纪与前一时代,即理性时代区别开来。” 社区研究热的兴起,表明西方社会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有限的反抗。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物质利益的同时,也使人普遍地产生了一种“社区衰落感”。现代工业社会秩序混乱、人情淡漠、非人性,人际关系中“利己”主义盛行,见利忘义,麻木不仁,失去了关系亲近、富有传统和人情味的“社区”特质。为了改善人与人的关系、重创社区的气氛与环境,他们倾注了很大的热情来研究社区。有些现代西方社会学著作,在有关“社区”的章节中,主要研究内容就是嬉皮士、乌托邦式的共同生活公社。在美国,自1965年起,尝试过公社生活的青年人日渐增多。据估计,1970年城市中有公社1000个左右,农村中有3000个左右,成为一部分人逃避或抗拒社会现实的一种组织形式。有西方社会学家指出:“共同生活公社运动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人与社会间割离愈来愈深,另一方面是因为人希望尝试新的生活方式,最直接的动机是希望在复杂、非人性的社会里重尝一些基本关系的滋味。”可见,西方社会学者在使用“社区”概念时,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了他们激进与改良主义的社会情绪。 5 2

浅谈可持续发展理论

浅谈可持续发展理论 摘要: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强调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一理论和唯物史观有着逻辑上的一致性,是对传统发展理论的扬弃,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特征现状启示 一、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从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逐渐激化,于是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90年代中期,作为中国在世纪之交的一个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被正式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它与科教兴国战略一起被确定为中国走向21世纪的两大国家战略。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由于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前提,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同时,人与自然的统一不是像动物那样简单地适应自然、直接生存在自然界中,而是通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自然界的人化”,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保持、维护其与自然的结构的稳定与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的直接目的是解决生态恶化的困境,寻求克服传统发展方式对自然生态和环境的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所要解决的核心矛盾是人与自然的对立问题。透过理论的表层我们可以看出,它谋求的是经济发展与人、资源、环境协凋,以期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的一种思想。它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它特别关注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予以鼓励.对不利的应予摒弃。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特征及现状 与传统的发展观念相比,可持续发展观具有整体性、有机协调性和以人为本性。整体性是指可持续发展观在空间维度上体现着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在时间维度上体现着现在和未来的统一;在文化维度上,体现着理性与价值的统一。它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关系的优化。追求的是社会各个领域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在纵向关系上注重把持续的和长远的利益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所以可持续发展观追求的不是局部的、暂时的效益,而是整体的、长远的效益。有机协调性是指它把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看成是一个各种要素有机组成的密不可分的巨系统,各部分是相互规定、同构共生、协调发展的关系,强调各部分功能的正常发挥对保持整体稳定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注意发展的极限,遵循适度的原则。该理论实际上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可持续性:一是自然的可持续性;二是经济的可持续性;三是社会的可持

创新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1

创新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 在11月21日,学校组织了新时期法治思维与法治风尚、创新理论与实践的两项专题讲座,在全天的学习中,我对创新理论与实践专题更为感到兴趣,我对这专题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通过学习,我对创新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这里,我结合本职工作浅显地谈谈这项专题的心得:在本职工作中培育创新思维,重点要抓住三个方面。 一、要善于发现问题 在我们的工作当中,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有问题不要紧,关键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认识不足。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才能为创新思维提供素材,创造“入口”。 发现问题,最主要的是增强观察能力。一是要善于从高处着眼,看一看你的工作计划、方针、指导思想是否对路,是否符合上级要求,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二是要善于从低处观察,看一看你的工作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符合民意,群众是否乐意接受和执行。三是要善于在过程中追踪,看一看工作过渡、衔接等是否畅通高效,措施能否有效落实兑现。这样一来,问题就不难被发现。 二、要掌握最基本的方法 要做到创新思维,还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加强训练。 第一,加强学习,注意训练。在当今社会,不论你从事什么工作,学习已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一刻不学习、不进步,就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危险。要做到创新思维,就要加强学习。同时,在学习的基础上,注意加强思维方面的训练,开发自己的智力。平时,在工作当中遇到

问题,要养成经常问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办?”的习惯,从而给自己思维施加压力,使思维保持在灵活状态,一旦注入要素,就能确保正常运转。 第二,对自己的工作要经常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指从全局性、层次性、动态性、互动性等方面综合考虑问题的一种方法,系统思考将引导人们产生一种新的思路,使人们从复杂细节中,抓住主要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借鉴比较,寻找启发。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着的事物。我们要善于从此事物联想到彼事物,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移位,在时间和空间上转换,在物与物之间寻找桥梁,在事与事之间搜寻纽带。找到了联系,认识了共性,我们就要结合本职工作实际,进行借鉴比较,启发自己的思路,去创新求解。 三、要勇于付诸实践 创新思维作为一种思维,从根本上说,还停留在认识的层面。如果没有实践,那么再好的思维也是空中楼阁。只有把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把工作推向一个新层次、新水平。在实际工作当中,能指出工作中弊端的人不少,但亲自去付诸实践的人却不多,他们缺乏实践的勇气和对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所以,在竞争时代,我们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增强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勇气,不断开创本职工作的新局面。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思维作为意识的范畴,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又反作用于实践。我们有什么样

营口港2019年经营风险报告

营口港2019年经营风险报告 内部资料,妥善保管 第 1 页 共 4 页 营口港2019年经营风险报告 一、经营风险分析 1、经营风险 营口港2019年盈亏平衡点的营业收入为104,489.59万元,表示当企业该期营业收入超过这一数值时企业会有盈利,低于这一数值时企业会亏损。营业安全水平为78.09%,表示企业当期经营业务收入下降只要不超过372,343.1万元,企业仍然会有盈利。从营业安全水平来看,企业承受销售下降打击的能力较强,经营业务的安全水平较高。 2、财务风险 从资本结构和资金成本来看,营口港2019年的付息负债为183,265.89万元,实际借款利率水平为5.94%,企业的财务风险系数为1.06。 经营风险指标表 项目名称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数值 增长率(%) 数值 增长率(%) 数值 增长率(%) 盈亏平衡点 104,489.59 -9.12 114,973.63 -25.48 154,283.52 0 营业安全率 0.78 2.59 0.76 27.72 0.6 0 经营风险系数 1.17 0.92 1.16 -4.12 1.21 0 财务风险系数 1.03 -5.81 1.09 14.73 0.95 二、经营协调性分析 1、投融资活动的协调情况 从长期投资和融资情况来看,企业长期投融资活动能为企业提供228,284.16万元的营运资本,投融资活动是协调的。 营运资本增减变化表 项目名称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数值 增长率(%) 数值 增长率(%) 数值 增长率(%) 营运资本 228,284.16 13.99 200,260.59 52.33 131,468.74 0 所有者权益 1,290,057.0 6 5.94 1,217,711.0 1 7.58 1,131,900.53

社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社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下岗、失业问题的大量出现,社区再就业逐渐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一个亮点。有意识地通过发展社区服务业促进再就业,已经成为当前劳动保障部门工作的重点。但是,目前人们对社区就业服务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思想观念也有很大的束缚,社区服务业的开发也并不完善,这一切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与研究。本文结合对北京市试点城区调查所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谈谈社区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一、社区就业服务的定位与容量推测 1.社区就业服务定位 社区就业服务就是把就业与社区服务结合起来,开展社会化服务,向社区要岗位,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和方便的全方位活动。 根据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的不同,社区就业服务岗位主要分为三类: (1)便民利民服务类:即与居民吃、穿、住、行、娱乐、健身等方面有关的服务。可进一步分为几小类:便民商业网点,包括社区内的小商店、饮食、理发、修鞋、缝纫洗染、家电维修等;入户家政服务,包括家庭保姆、钟点工等;社区生活市场,包括早市、夜市以及专业市场等;卫生文化服务,包括社区图书、娱乐、体育、保健等;以及一些新兴的不便归类的服务项目,如老人护理、母婴护理、代购快递等。这类职业目前大多被外来人员所占据,但尚有一定的开发空间。便民利民类服务

由于与社区居民密切相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的变化,社区就业岗位发展潜力较大。 (2)公益性服务类。主要与

保洁、保绿、保安、保养等服务相关,如物业管理、市政绿化、保安联防、清扫保洁等,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由于这一领域就业岗位数量相对稳定,对体能和技术的要求相对较低,并且是由政府直接掌握,很适合政府用于对特困群众的托底安置,对于解决下岗职工和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3)后勤保障服务类。即为社区内的各类单位所提供的服务。随着企业、机关、高校后勤保障社会化步伐的加快,此类服务需求将会大幅度提高,并且逐步走向产业化。这是社区就业服务的发展出路。但目前这类岗位大多由各个单位聘用的外地来京人员或临时工占据,并未形成解决下岗再就业问题的稳定就业渠道。 上述三类社区就业岗位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综合性。牵涉面广,从服务对象看,涉及社区内的个人、家庭和用工单位;从服务内容看,涉及与人生存和发展有关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娱乐等;从管理方面讲,涉及规划、城建、卫生、公安、工商、税务、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多个机构,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支持。 第二,辅助性。与目前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就业岗位相比,社区服务就业岗位具有辅助性特点。由于部分社区服务活源随意性大、居民需求欠缺稳定,使得部分工作带有一定的临时性,难以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这增加了开发社区就业的难度。 第三,福利性与盈利性相结合。社区服务含有民政优抚和社会保障

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摘要:可持续发展的产生背景、发展概况、在新世纪面临的种种挑战都与全球经济息息相关。自上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可持续发展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不断改善、创新的过程。其意义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举足轻重。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生态文明 1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二战结束后,在三次科技革命完成的背景下,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人口膨胀、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发展的不平衡等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1962年美国卡逊《寂静的春天》的发表,阐述了自工业革命以来所发生的重大公害事件,首次将环境污染这一严肃问题摆在世人面前,震惊了全球。随后,20世纪70年代发表的《增长的极限》认为防止世界大系统崩溃则必须放慢经济增长及停止人口膨胀。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指出环境问题主要是发展不

足的问题,不仅发达国家要对环境资源问题负责,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因为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伴随着资源的减少,尤其是工业化生产又加剧了环境的恶化程度。这是联合国组织首次把环境问题与发展联系起来。第一次明确提出发展中国家要致力于环境保护问题。人们已经意识到发展与环境协调一致的重要性。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和全球多个国家的政府、专家制定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 提出应该把资源保护和人类发展统一起来考虑 , 第一次较明确地表述了既要发展又要保护的思想。在该大纲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不能将“可持续发展”与“持续增长”,“持续利用”概念混为一谈。可持续发展是强调发展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布伦特莱发布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指出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一个能持续人类进步的道路,人们寻求的不只是局部地区的短暂发展, 而是在整个地球遥远将来的发展。该报告也给出了公众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物质文化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发展。1990 年,

创新与实践

创新与实践 在当今社会,创新与实践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创新与实践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源动力,创新才能发展,实践才出真知。创新与实践,这一对双胞胎兄弟主宰着一个国家的发展、繁荣和兴盛,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向世界的前沿迈进。其中,尤其是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的创新与实践尤为重要。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 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 创新对于人们来说,其价值恰恰在于“价值”的增长,学习可以使很多人“成绩”优秀,创新却是个体间差别的最佳裁判。 创新的意义在于满足客观存在的需求,并能够有效解决工作生活中碰到的和即将碰到的问题。创新首先是一个观念上的更新,事物在不断发展变化,人的观念随着新的信息、理论和新事物的出现而不断更新,引领变革的思想和理论是最高层次的创新,由此可以说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创新的模式其实很多,但任何创新都不能脱离实践,而且要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创新的时机、实用价值和创新的程度等都非常重要。创新就是要敢为天下先,也就是改变过去的不尽合理,使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集体永远获得领先的机会。

创新,从认识论上概括,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就是理论认识上的新飞跃,依据新的实践和事实探索新的规律,提出新发现,形成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论创新来源于实践,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检验标准,理论创新要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人的认识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回到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的过程,理论创新也是一个不断科学总结新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丰富、完善的过程,不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实践创新指实践领域的新的突破、变革和飞跃,如制度和体制创新、技术革命技术革新等皆属于此。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又指导和推动实践创新,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实践有着诸多的含义,经典的观点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包含客观对于主观的必然及主观对于客观的必然。马克思主要强调人的社会实践,强调实践的社会性。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应该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真正的走上社会,将其应用于其中。 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转化和创新,增强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接近社会和自然,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同时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进行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知识进一步转化与创新并运用与实践。

近年来我国宗教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近年来我国宗教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叶小文 [摘要]在处理我国宗教问题时,把握好宗教问题的根本是长期性、关键是群众性,是认识宗教问题的两个基础的、本质的属性。总结我国处理宗教问题的经验教训,归结到一点,就是基本观点、基本政策要清楚和正确,基本方针要明晰和坚定。近年来,我国宗教工作沿着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宗教的实际相结合的路子,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为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宗教工作;理论创新;长期性;群众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在国家宗教部门工作了18年,有机会与不少宗教领袖和信教群众亲密接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我有机会亲历了宗教界为促进社会和谐作贡献的重要进程,因而,对于近年来我国宗教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感受颇深。 近年来,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问题的特点与规律,与改革开放的推进与探索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基本观点,进而凝练成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加强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促进宗教

关系的和谐;推进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颁布实施了《宗教事务条例》和相关配套办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积累了新经验。 勿庸讳言,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世界观上与一切有神论对立,并且不断要求和训练自己的成员确立和巩固科学世界观。正是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领导群众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就要特别注意防止把宗教问题看作可以较为快速地解决的非主流意识形态问题,从而导致认识的“短视症”,忽视宗教问题的长期性;特别注意防止把信仰上的差异扩大为政治上的对立,从而导致政策的狭隘性,忽略宗教问题的群众性。宗教问题所具有的长期性和群众性,似乎是不言自明的问题,但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见解和浅薄之见曾经长期困扰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宗教工作,正是在这个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认识和把握宗教的根基和关键的问题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才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宗教工作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把宗教存在的长期性,不是作一般问题而是作根本问题来看,是强调观察宗教问题必须尊重宗教发展的客观规律,于是就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研究:宗教存在的长期性是一个历史范畴,要放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行考察;宗教存在的长期性有着深刻的客观基础,是由宗教赖以存在的根源的长期性决定的;宗教存在的长期性是整体而言,具体宗教能否长期存在取决于对社会的适应程度;强调宗教存在的长期性,主要是为了防治在观察和处理宗教问题上的“短视症”。 把宗教问题的群众性,不是作一般问题而是作关键问题来看,是因为正确对待宗教问题实质是个正确对待群众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应该一致起来。只有深入把握宗教问题的群众性,才能科学认识和正确发挥宗教的社会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