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黄梅戏五朵金花

安徽黄梅戏五朵金花
安徽黄梅戏五朵金花

本报记者探访“安徽黄梅戏五朵金花”

2012-03-21 00:16 来源:新安晚报我来说两句手机看报打印

之一:吴琼

处在各自事业的上升期,见面的时间总是不多。关于如何维系好感情,吴琼自有一套婚姻保鲜的秘诀:要随时保持联系,遇到什么分歧要及时沟通,要给彼此充分的自由空间。“两个人从原先不同的生活背景下走到一起,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不要太计较,要彼此尊重和包容。”至于“造人计划”何时提上议程,吴琼微笑表示,自己和老公都很爱小孩,但现阶段工作是要紧事,其他的顺其自然就好。

本报见习记者唐元

之二:杨俊

袁枚:进入“自由”之界

“尽管站在舞台上的时间不长,但黄梅戏给了我很多荣誉和自信,我要感谢黄梅戏。”现在广东一家电视台任职的袁枚说:“我现在做制片人已经进入一种自由自在的境界,工作轻松愉快,生活幸福自足。”黄梅戏给予我荣誉的载体

黄梅戏“五朵金花”中,袁枚是较早离开黄梅戏舞台的。1980年从安徽省艺术学校毕业进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次年赴香港演出,1983年即被央视选中进入《红楼梦》剧组扮演袭人一角。此后,她几乎再没回到黄梅戏舞台。1988年南下到广东电视界做演员,主演过《公关小姐》《赵氏孤儿》等影视作品。2004年起,袁枚任电视连续剧《故乡的云》剧组执行制片人,从此走上制片人的道路。“我毕业后在黄梅戏界只待了三四年时间,现在我已经聊不出什么来。对于至今仍坚守在黄梅戏舞台上的老一辈和新一代演员们,我表示钦佩。”袁枚说,“无论是做演员还是制片人,黄梅戏是我做所有这些事情的基础和载体,黄梅戏让我成长成熟,给予我荣誉和自信,让我站在一个很高的平台和起点上。”“袭人”是我人生转折点

如今,袁枚做制片人工作感觉很充实很愉快。“回头要到贵阳出差谈新的剧本,另外我近期还在做一档《探索北京》的节目。我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有活力。”

出演《红楼梦》袭人一角是她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聊到当时离开黄梅戏舞台,她说:“《红楼梦》对任何一个处在豆蔻年华的女孩子都有吸引力吧,幸运被选上对我来说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当时决定走有各方面因素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聊到做黄梅戏演员、影视演员和制片人的感受,她说:“当然在把握情绪、塑造人物等方面,黄梅戏演员和影视演员有共通性。但戏曲文化毕竟还是受到地域限制,做影视演员可

能需要视野更开阔,对生活的感受要有更多积累。而做制片人则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全方位考验。”

袁枚表示:“我现在做制片人已经进入到一种自由的境界,能做我想做的事情。”几年前“五朵金花”相聚,她感觉“就像家里人一样,我们中几个人有个共同点:执着坚持,承受力很好。我们感情很好,常常电话联系。我自己的生活很幸福很知足很愉悦。”

本报记者江婷。

马兰:和余秋雨相识是前世的缘分

2012-03-22 00:34 来源:新安晚报我来说两句手机看报打印

有人评价,她是继严凤英之后又一位杰出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在事业的巅峰时刻,她逐渐从舞台上淡出,以致遭到很多黄梅戏迷的不理解。她说,自己其实从未离开过黄梅戏,淡出舞台只是不愿意再用重复的方式演绎和自己生命一样重要的黄梅戏。马兰还会回到黄梅戏舞台吗,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式?我们共同期待着。

已揭牌的工作室

“马兰戏剧工作室要在上海开张了!”听到这个消息,记者来到位于上海闵行区古美街道的马兰戏剧工作室,幽静的古美街道上有一栋社区文化中心的小楼,工作室就位于这栋楼的三层,目前还在叮叮当当的装修之中。文化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工作室大约400多平方米,集创作室、声乐室、排练厅为一体,在今年2月21日就揭牌了。”

“今年10月份工作室就能建成了,闵行区古美街道居民就能近距离享受高水准的黄梅戏表演,到时候,马兰也会带领由学生、教师组成的文化志愿团队,走入基层。”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揭牌的时候,马兰笑着说,其实这个举动也好似“摸着石头过河”,但是“这是个新路子,一步一步来,肯定会有所收获。”

舍不了的黄梅情

1986年,马兰获得了当今中国舞台最高的奖励“梅花奖”,1988年,又凭《严凤英》中的严凤英一角获得了“金鹰奖”和“飞天奖”的“最佳女主角奖” ,她的黄梅戏生涯跃入顶峰。

2000年左右,马兰逐渐淡出了黄梅戏舞台。对于自己在黄梅戏舞台的常年缺席,马兰在2007年做客《戏苑百家》访谈节目时表达了对戏迷们的愧疚和感谢。“我是一个注定不会有太多作品的演员。一直以来,我想做我心目中的东西。”

2008年,在吴琼的个人演唱会上,马兰和昔日的老搭档黄新德以及“金花”姐妹们百感交集地拥抱。她动情地说,“离开家乡这么多年,其实一直在追寻一双眼睛,希望在艺术之路上看得更高,走得更远。我爱我的家乡,我热爱黄梅艺术,如果有来生,我还愿意从事一份艺术工作……”

放不下的戏曲梦

1998年,马兰带着黄梅戏史上第一部音乐剧《秋千架》来到观众面前,这也是中国戏曲界最早一次将传统戏曲表演艺术与国际音乐剧风格相融合的尝试。2008年12月,由余秋雨策划编剧、马兰主演的原创戏曲音乐剧《长河》在上海大剧院首演。

马兰坦言,“融合不同文化的确是一种挑战。但融合的过程并不是要丢掉黄梅戏的元素。我还是黄梅戏演员,我丢不下黄梅戏。”马兰的探索不仅在舞台上,也延伸到了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她现在主持着上海戏剧学院的新兴专业“戏剧音乐剧”。学生们的努力,让马兰特别欣慰。著名黄梅戏作曲家徐志远提到与他私交甚笃的马兰时说,“虽然她很久未在舞台上现身了,但她一直在做跟戏曲有关的事情。”

2012年3月17日晚,“燕歌行海河情”白燕升个人演唱会在天津大剧院举行。作为白燕升的多年好友,马兰带病坚持演出,演唱了“海滩别”和“女驸马”。

珍惜中的前世缘

近年来,马兰和余秋雨的名字总是连在一起。说到和余秋雨的相识,马兰称是“前世的缘分”。

有段时间,网络上传闻余秋雨与马兰悄然离婚,虽然余秋雨辟谣,但不少人仍半信半疑。但一天下午,这对“才子佳人”在首都机场意外撞见记者,并当场被认出,当时,马兰紧紧地挎着余秋雨的胳膊,对余秋雨显得非常温柔体贴,两人一边并肩而行,一边低声细语,给人以默契恩爱的感觉。这次巧遇再次打破两人悄然离婚的传闻,证实两人仍恩爱如初。唐元江婷

黄梅五朵金花”之四:吴亚玲

吴亚玲

对吴亚玲的采访临时从前晚改约至昨晨,因为她实在太忙了,前晚在滨湖新区演出,昨晚在政务区演出,昨天中午还要接待请她6月到香港演出的朋友。坚守黄梅戏舞台30多年、“五朵金花”中至今还“厮守”在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吴亚玲说:“我留恋这个舞台,也从来没想过要离开。”姐妹吴琼说她“是一个完整的女人”,她笑着告诉记者:“是的,生活很幸福。下个月,女儿就要结婚了。”

遇见“繁漪”很幸运

30多年黄梅戏表演生涯,吴亚玲获奖无数,有些奖她已经记不清了,但《雷雨》是“目前省内惟一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奖的戏”,她表述清晰:“在《雷雨》中演繁漪一角算是我人生的第二个挑战。”

据了解,新编黄梅戏《雷雨》由著名话剧导演王向明跨界执导,编剧为戏剧界的“曹禺专家”隆学义,著名黄梅戏作曲家、当年《天仙配》的作曲者、80多岁高龄的时白林担任作曲。该戏将原著中大少爷周萍“擢升”为一号人物,所有戏剧冲突紧紧围绕这个人物展开。吴

亚玲的丈夫、现任省黄梅戏剧院院长蒋建国担纲周萍一角。《雷雨》自2005年推出,多次赴京津等地演出,获得观众好评。

“繁漪这个角色大家都很熟悉,她的内心情感复杂,就是因为她的复杂性,让我觉得遇到这个角色是我的幸运。”吴亚玲强调说:“艺无止境,表演能力没有到头这么一说,上了舞台赢得观众认可的时候,就会有无尽的满足感。”

从没想过走其他路

如果繁漪是吴亚玲人生第二个挑战,那么出演《墙头马上》的李千金则是她职业生涯接受的第一个挑战。“往事萦萦,不堪回首付行云……”吴亚玲说:“这个角色年龄跨度比较大,前面是个大家闺秀,到后面私藏生子,成了母亲,我等于从花旦演到青衣。”她凭借这部戏一举摘得中国戏剧界最高奖“梅花奖”。

自1975年进入安徽省艺术学校,吴亚玲与黄梅戏结缘已有37个年头。如今,她“仍是一名一线演员”,“一年下来要演三百多场。到全国各地表演,还受邀到法英美澳等国演出。”吴亚玲表示:“我从没想过走其他的路,我对舞台很执着也很留恋。”

尽管流程已经熟悉到不能再熟悉,但吴亚玲依然有“四点钟化妆”的老习惯,“无论是晚上几点演出,我最迟不超过4点半开始化妆,服装一旦穿好,就不再坐下”,尽管像《千秋架》里的古装凤冠重好几斤,但她坚持不坐着休息,“因为戏服是乔其纱做的,坐着可能把它弄皱,这样的话一来对不起服装师,二来上舞台也不好看,对不起观众。”

姐妹相聚没距离感

“如果不是当时的领导大胆起用我们年轻演员,我不敢想能有今天的成绩。”1981年,马兰、吴琼、杨俊、吴亚玲、袁枚这5个女孩赴香港演出,引起轰动,并获“五朵金花”称号。吴亚玲犹记得当年黄梅戏的辉煌:“我们五姐妹的大幅剧照贴在剧院门口,从香港回来以后就在全国各地巡演。”

2008年,因吴琼举办个人演唱会,五姐妹时隔十多年再相聚。吴亚玲感叹说:“当我们几个人真的聚在一起时,我觉得仿佛从没分开过,你看,我们既是同班同学,后来又在省黄梅戏剧院做同事,虽然之前也有一些磕磕碰碰,但毕竟这么多年的感情在,所以再相聚时没有距离感,大家少不了吃吃饭聊聊天。”

女儿下月就要出嫁

姐妹吴琼说她“是一个完整的女人”,对此,吴亚玲笑着告诉记者:“我确实很热爱家庭生活,我演出累了,回到家就喜欢打扫卫生,把家里物品重新归置一下,在阳台上侍弄花花草草,我还特别喜欢小动物。”

吴亚玲说她跟丈夫蒋建国已有相当默契。“我们最早是同班同学,后来一道到剧团工作,1985年组建家庭,我们不光在排练场交流,回家也切磋戏方面的事,偶尔也为此争论。另外,他现在还负责剧院的行政工作,我也帮忙看着新戏的本子创作这块。”说到女儿莎莎,吴亚玲更情不自禁笑出声来:“她下个月就要结婚了,现在北京做金融财会方面的工作,准女婿是她合肥一中和在悉尼大学读研的同学,我挺放心的,也挺欣慰的。”

本报记者江婷

黄梅戏

黄梅戏 一.简介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起源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后称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流播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旧时大部分地势低于江岸,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自然灾害频繁,水灾更为突出。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逃水荒、打连厢、唱道情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这就大大促进了黄梅戏由山区向江湖平原地区的发展,向鄂赣皖毗邻地区的辐射。 严凤英、王少舫主演黄梅戏电影《天仙配》 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 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徽,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1920年的安徽《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黄梅戏条目为:“黄梅戏,戏曲剧种。旧称‘黄梅调’。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1959年,由安徽省文化局编、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戏曲选集》序中写道:“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歌,清道光以后流入安庆地区。”中国戏曲史家、戏曲理论家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中说:“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县采茶戏。” 1958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武汉洪山礼堂观看黄梅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黄梅戏《过界岭》,毛主席看完戏后,有疑问地说:“你们湖北的黄梅戏怎么跑到安徽去了?”当时的湖北省委副秘书长梅白向毛主席汇报了有关情况之后,毛主席恍然大悟地说:“原来你们的黄梅戏是大水冲到安徽去的啊!”毛主席还称赞说:“你们黄梅人还是演自己的土戏好,乡土气味很深,很感人,我也成了黄梅佬。” 1995年2月,黄梅县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黄梅戏之乡”。1995年8月,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黄梅戏之乡”称号。 三.发展阶段

黄梅戏与徽文化

黄梅戏与徽文化 说道黄梅戏安徽的学子都不陌生,安庆的学子有的甚至还能哼出两句。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它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县,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在安徽还有一样东西值得安徽学子骄傲与自豪,那就是徽文化。那么徽文化和黄梅戏到底是一种什么养的关系呢?往往安徽的学子在一起闲聊之际总会谈起这样一个问题,谁是安徽文化的代表,黄梅戏还是徽文化,如果说其中任意一个的话都是不全面的。在安徽省内,并存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一种是皖北淮河两岸产生的“平原文化”,另一种则是皖南长江中下游两岸丘陵山地地区产生的“山水文化”。二者有很大不同,它们分列巢湖的北南,其影响区域大致可以巢湖为界。以安庆为中心的安徽“皖江文化”系和中国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文化”系的类型则属于这种皖南的“山水文化”类型。而合肥则属于淮河两岸产生的“平原文化”类型。历史上,虽然皖北“平原文化”的产生早于皖南“山水文化”。但是,由于安徽自建省以来,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一直就在皖南的“山水文化”区内,固皖南的“山水文化”的发展水平要远远高于皖北的“平原文化”。经过数百年的演化,这种“山水文化”也逐渐成了安徽文化的代表。20世纪40年代末,安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迁至皖北的“平原文化”区内,于是,皖南的“山水文化”便开始进入衰落期。 安徽是文化大省,而安庆和徽州则是安徽文化的根源和重心,更是代表!就连安徽省名的由来都是取的安庆和徽州的首字的合称。黄梅戏作为安庆的代表与徽文化作为古徽州的代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先说联系 1、从文化上来说,徽剧。这是徽州艺人在明清时期吸收弋阳腔和西秦腔等的基础上,经过衍变形成的,到清代中期,徽剧风靡全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唱、念、做、打并重的完善剧种。“四大徽班”由扬州进京,把徽剧推向顶峰。安庆的黄梅戏是全国出名的,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调,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以安徽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他们逐渐地又由小歌舞形式进化成“三小戏”,并吸收当地的罗汉腔、青阳腔、弹腔加以变化,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后经过与徽剧的融合,再揉入安庆地区本地的山歌调子,以安庆的方言为载体唱出,逐渐

安庆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安庆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摘要: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入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曾经一度红火的黄梅戏现如今却在处于不断的萎缩状态。传承和发展都遇到了很大的问题,无论是从弘扬民族文化这个角度来看,还是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个角度来讲,我们都应该重视对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本文以“安庆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为研究对象,着重谈论了黄梅戏在当今社会中传承和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和政策来对其进行保护,促进其发展。[关键词] 安庆;黄梅戏;传承;发展

一、黄梅戏的简介 (一)、黄梅戏的起源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明崇贞年间,黄梅知县曾维伦在《黄梅风教论》中就有“十月为乡戏”的记述。清道光九年,在别霁林的《问花水榭诗集》中,一首竹枝词的描更为生动:“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 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从清康熙乾隆到光绪年间,是“三打七唱”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个阶段全面实践了传统剧目、唱腔、表演艺术积累和剧种的广泛传播,期间传统剧目非常丰富,艺人能演出的本戏、小戏有200多本。黄梅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黄梅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民国九年(1920年)的《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第一次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二)、黄梅戏发展阶段及早期发展成果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也逐渐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第二阶段,是1949至今。1953年成立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后,在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的合作下,先后整理、改编了《打猪草》、《夫妻观灯》、《推车赶会》、《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三搜国舅府》等传统剧目。编演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和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等。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小店春早》已摄制成影片。这一时期,出现了对黄梅戏表演艺术做出较大贡献的严凤英、王少舫、张辉、黄新德、吴琼、马兰、韩再芬等著名黄梅戏演员。现在黄梅戏专业剧团共有50个,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表演细腻动人,现已成为颇受全国广大观众欢迎的剧种之一。 二、与黄梅戏传承与创新相关文献理论 围绕《安庆黄梅戏传承与创新》为题,我通过搜寻文献资料,整理了我对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观点,汇集如下。 在《安徽黄梅戏版权亟待保护》中[1] 作者主要讲述了黄梅戏被侵权问题的严重性和权利人不愿通过诉讼维护自己的权利以及黄梅戏保护法归呼之欲出。他所说的这几个问题分别证明了黄梅戏在现在的市场上还没有得到保护,好多词曲作

黄梅戏简介

黄梅戏是我国戏曲的主要地方剧种。黄梅戏发源地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地区。一百多年以前,这里流行“黄梅调”也叫"“采茶戏"”。这种小戏中的一个支派 逐渐东移,在安徽安庆地区成了气候,形成了后来的黄梅戏。 早期的黄梅戏多是把当地的民歌小调直接搬上舞台,表现当地生活尤其是农村生 活的故事。比如《打猪草》说的就是一个农村男孩与一个女孩因打草损坏了农作物产 生矛盾,通过对歌化解矛盾的故事。其中的“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早已成了流行歌曲。又如《夫妻观灯》,通过一对青年夫妇元宵节观灯的见闻,描绘 了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不久,黄梅戏在搬演大戏上也有了成绩。这些大戏主要是受“青阳腔”、“徽调”的影响而产生的故事完整的整本大戏,像《乌金记》,《七仙 女下凡》等。其中的《七仙女下凡》几经磨砺修改,最终定为《天仙配》,成了黄梅 戏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品。要指出的是,早期的黄梅戏,基本上是农民自娱自乐的一种 文艺形式。 从20世纪20年代起,黄梅戏日趋成型,也逐渐走上了职业演出的道路,其重要 标志之一即是演出地点从农村走上了城市舞台。先是在安徽怀宁一带出现了专业班社。怀宁素有"戏乡"的称号。这里唱黄梅调十分兴盛。从演出一方来说,戏目多、人才多、班社多;从看戏者一方来说,观众多、市场多。于是,一批戏班应运而生。1926年, 著名演员丁永泉(旦角)、曹增祥(小生)、丁和寿(丑角)等所在的班社活跃于安 庆市区,此后在这里扎根。 黄梅戏进入城市以后,受到了京剧、越剧、扬剧、淮剧、评剧等剧种的影响,在 表演上有了很大的改进。从剧目上看,改编、移植了其他剧种的好戏如《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从音乐上看,传统唱腔进行了一定程度的 改革,主要是减少了传统唱腔中带有浓郁方言土语色彩的垫字,这样,唱腔简洁、明快,从字面上也好读易懂。从表演上看,吸收了兄弟剧种的一些程式化动作。 如开门、关门、圆场、喝酒等动作。其他在服装、道具、装置、伴奏等许多方面 都比农村演出时有了发展。这一时期的黄梅戏尤其是40年代的黄梅戏,已经成熟。 黄梅戏的更大发展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由于国家对地方戏曲给予足够 的重视,为加强艺术力量,安徽省陆续选派一些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方面的专门 人才参加了黄梅戏的改革工作。新老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黄梅戏的整体面貌焕 然一新。黄梅戏从安庆小戏一跃而成为安徽省最大的剧种。至今,黄梅戏与黄山一起,并称"安徽二黄",成为安徽省的骄傲。 这一时期的黄梅戏,唱腔唱法都有了改革,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突破了"花腔"只能专戏专用的束缚,同时,巧妙地借鉴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 造出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伴奏上,也不再是若断若续的"三打七唱",而是建立 了以中乐为主的中西混合乐队,从音乐气氛上大大提高了剧种的表现力。这一时期演 出的剧目很多,但大都进行了整理、重编。如《打猪草》、《夫妻观灯》、《天仙配》、《蓝桥汲水》、《补背褡》、《梁山伯与祝英台》、《秦雪梅吊孝》、《柳树井》、《春香传》、《女驸马》、《牛郎织女》、《党的女儿》、《江姐》、《刘三

黄梅戏大全电视剧全剧系列

?黄梅戏大全电视剧全剧系列 ?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全剧(严凤英王少舫) ?黄梅戏电视剧《天仙配》全集(韩再芬主演) ?黄梅戏《天仙配》全剧(满玲玲董家林)安庆市黄梅戏一团 ?黄梅戏《天仙配》全剧(张小萍刘国平)安庆市黄梅戏三团 ?黄梅戏电影《女驸马》全剧(严凤英田玉莲陈文明王少舫)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黄梅戏《女驸马》全剧(马兰杨俊黄新德夏承平王少舫) ?黄梅戏《女驸马》全剧(韩再芬等) ?黄梅戏《女驸马》全剧(主演吴琼) ?黄梅戏电影《牛郎织女》全剧(严凤英王少舫) ?黄梅戏《龙女》全剧(马兰黄新德主演) ?黄梅戏《秋千架》全剧(马兰蒋建国) ?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全剧(马兰黄新德) ?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全剧(黄新德吴亚玲) ?黄梅戏小辞店韩再芬 ?黄梅戏电视剧小辞店上集(主演韩再芬韩军) ?黄梅戏电视剧小辞店下集(主演韩再芬韩军) ?黄梅戏电视剧《郑小娇》全集(韩再芬主演) ?黄梅戏《香魂》全剧(韩再芬主演) ?黄梅戏《遥指杏花村》全剧(马兰黄新德) ?黄梅戏《富贵图》全剧(赵媛媛主演)安庆市黄梅戏一团 ?黄梅戏《孔雀东南飞》全剧(赵媛媛董家林) ?黄梅戏《金钗记》全剧(安庆市黄梅戏一团) ?黄梅戏《红丝错》全剧 ?黄梅戏《天职》全剧 ?黄梅戏《借妻》全剧1 ?黄梅戏《借妻》全剧2 ?黄梅戏《孝子失妻》全剧 ?黄梅戏《青铜之恋》全剧1 ?黄梅戏《青铜之恋》全剧2 ?黄梅戏《青铜之恋》全剧3 ?黄梅戏电影《六尺巷》全剧(韩再芬黄新德) ?黄梅戏电视剧《六月飘雪》又名《窦娥冤》全集 ?黄梅戏《娶妻忘娘》全剧1 ?黄梅戏《娶妻忘娘》全剧2 ?黄梅戏《独秀山下的女人》全剧 ?黄梅戏《王老虎抢亲》全剧1 ?黄梅戏《王老虎抢亲》全剧2 ?黄梅戏《莫愁女》全剧(韓再芬) ?黄梅戏《红楼梦》全剧(何云魏蓓蓓主演) ?黄梅戏《劝小姑》全剧 ?黄梅戏《公主与皇帝》全剧

安庆地域文安庆地域文化

安庆地域文化 没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气,却有小桥流水人家,潺潺淙淙的柔肠;没有难于上青天的气魄,却有白玉带,碧云簪的雅致。恬淡宁静的个性却又不失水的灵气,敦厚凝重的心态却又不失山的沉稳。大乔、小乔热爱这里的芳草味香,七仙女喜欢这里的自然纯朴,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在这里与世长存,诗人海子在这里高吟“我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便是黄梅戏乡——中国安庆。 而今,又有这样一个人,他沸腾着青春的热血,编织着青春的梦想,不为将一草一木吻遍,不为踏遍雪泥鸿爪,只为重游黄梅路。踏上黄梅之路,告诉小朋友,要勤奋进取,明日黄梅需要你们的支持;踏上黄梅之路,告诉老人,黄梅戏是你们的潮流,走在前沿是你们的任务;踏上黄梅之路,告诉行人,当夜幕降临时,群众自排自演的黄梅戏随处可见,要记得捧场;踏上黄梅之路,告诉旅客,黄梅戏乡是中国安庆。 黄梅戏简介 黄梅戏,黄梅戏源于源于唐初的黄梅采茶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的农村,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清道光前后,产生和流传于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戏曲青阳腔、徽调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又在吸收“罗汉桩”、青阳腔、徽调的演出内容和表演形式的基础上,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在从小戏过渡到本戏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一种被老艺人称之为“串戏”的表演形式。所谓“串戏”是指那些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一组小戏。这些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剧中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也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如左图)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而至今,黄梅戏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也已经成为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著名剧种。 黄梅戏起源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明崇贞年间,黄梅知县曾维伦在《黄梅风教论》中就有“十月为乡戏”的记述。清道光九年,在别霁林的《问花水榭诗集》中,一首竹枝词的描述就更为生动:“多云山上稻荪多, 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 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 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从清康熙、乾隆到光绪年间,是“三打七唱”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个阶段全面实践了传统剧目、唱腔、表演艺术积累和剧种的广泛传播,期间传统剧目非常丰富,艺人能演出的本戏、小戏有200多本。其中,不少是取材于黄梅的真人真事,如《告经承》、《告坝费》、《大辞店》等。 黄梅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黄梅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

黄梅戏调查报告

黄 梅 戏 调 查 报 告 文学院 中文二班 吴彩凤 080160229

黄梅戏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目的:为了了解家乡民风民俗,熟悉自己家乡的地域特色,增长民俗文化知识,扩宽视野,学会用民间文学的知识比较分析家乡特色文化的优缺点,以及它的发展变迁史。 二、调查对象:父母、隔壁左右的邻居、黄梅戏群的成员。 三、调查方式:询问父母和年长者、发邮件给黄梅戏群、网络搜索资料。 四、调查内容:黄梅戏简介、黄梅戏发展史、唱腔、伴奏与角色行当简介、 精品黄梅戏赏析、名人简介。 五、调查时间:2010年6月——2010年9月 六、调查结果: (一)、黄梅戏简介: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它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多云山,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早期的黄梅戏多是把当地的民歌小调直接搬上舞台,表现当地生活尤其是农村生活的故事。比如《打猪草》说的就是一个农村男孩与一个女孩因打草损坏了竹子产生矛盾,通过对歌化解矛盾的故事。其中的"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早已成了流行歌曲。又如《夫妻观灯》,通过一对青年夫妇元宵节观灯的见闻,描绘了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不久,黄梅戏在搬演大戏上也有了成绩。这些大戏主要是受“青阳腔”、“徽调”的影响而产生的故事完整的整本大戏,像《乌金记》,《七仙女下凡》等。其中的《七仙女下凡》几经磨砺修改,最终定为《天仙配》,成了黄梅戏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品。要指出的是,早期的黄梅戏,基本上是农民自娱自乐的一种文艺形式。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 (二)、黄梅戏发展史:黄梅戏的发展大致经过了3个阶段。 第1阶段,约从清代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初从歌舞发展成“两小戏”和“三小戏”,后又吸收当地流行的一种叫“罗汉桩”的说唱艺术,并受青阳腔和弹腔(指徽调)的影响,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这一阶段,积累的剧目,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多表现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断,如《打猪草》、《卖斗箩》等。演唱时,只用打击乐器伴奏,人声帮腔,以载歌载舞为特点,表演着重对自然生活的细致模拟,而无固定程式。这个时期的黄梅戏,基本上还是农村劳动者一种自唱自乐的文艺形式。 第2阶段,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黄梅戏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1926年,著名演员丁永泉(旦)和曹增祥(生)、丁和寿(丑)等进入安庆市区,先是分散清唱,影响日渐扩大,后进入固定场所,作营业性

黄梅戏

黄梅戏杂谈 一、黄梅戏的起源 二、黄梅戏的形成与发展 三、解放后黄梅戏的迅速崛起、享誉全国 四、黄梅戏艺术的基本特征和艺术特色 五、介绍几位黄梅戏代表人物 六、黄梅戏的现状 七、现场演唱,互动演唱、问答 1.黄梅戏的起源 安徽是戏剧大省,100年之内先后孕育了两个大的剧种京剧、黄梅戏。乾隆年间,安徽的四大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进京,随后发展形成了今天的国粹京剧,三庆班主程长庚被后人称之为京剧鼻祖,1993年文化部搞了徽班进京200周年纪念活动,我省徽剧团为此创排了一台新戏《程长庚》。 黄梅戏是京剧的小弟弟,大约起源于19世纪初,有人说,黄梅戏源于湖北(因湖北有个黄梅县),形成于安徽这是不准确的,黄梅戏的来源主要有怀宁怀腔,徽剧、青阳腔、岳西高腔、花鼓戏(又叫化谷戏),还包括江西的采茶调和湖北黄梅的采茶调,据湖北黄梅县县志记载,湖北黄梅县经常发大水,灾民们就向安徽的宿松、太湖一带逃难,他们边走边用采茶调来讨饭,有一首“逃水荒”的唱段保留至今。因此,今天的专家基本持这样观点:黄梅戏早期叫黄梅调。是从皖、鄂、

赣相邻的金三角地区的民间歌舞中诞生,吸收了古老戏曲青阳腔等的营养,在以安徽安庆地区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剧种。(放《大戏黄梅》剪辑之一“黄梅戏的起源”) 2、黄梅戏的形成与发展 黄梅戏的起源从到最终形成应该是1850年前后,(这时的京剧在北京已经达到了鼎盛时期,有一张京剧十三绝的照片为证),黄梅戏小弟弟开始牙牙学语。 黄梅戏早期是“自唱自乐”的民间艺术,虽有些职业乡村班社,也多是“三打七唱”的班子,(幻灯片介绍三打七唱),“三打七唱”,是指上世纪40年代以前的演出形式。即演出时由三人执打击乐器伴奏兼帮腔,七人登场演唱。剧中人物若多于七人者由角色兼代。“这种由三人敲鼓,不用丝竹等旋律乐器伴奏的演出形式,看起来很简单,但其唱腔的旋律却非常动听、优美,因此生命力很强。” 黄梅戏最早的第一代女演员胡普伢,(1870年——1935年、童养媳),喜爱黄梅戏,逃出婆家,她在黄梅戏初期有很高的历史地位,有代表性的唱段是《苦媳妇自叹》,还有很多这样的自叹唱段如“烟花女自叹”、“逃水荒”等等,讨饭的人手持道具有棍子有渔鼓有花鼓有连厢等,这些生活中的用具后来都演变为了戏中的道具,(放《演唱会》“苦媳妇自叹”)。 在民国20年(1931年)以前,黄梅戏一直被地方官府视为淫戏,禁止演出,1987年农历8月29日的上海《申报》第一次出现了关于黄

黄梅戏调查报告

黄梅戏调查报告 篇一:黄梅戏发展调查报告 安徽安庆黄梅戏调查报告 安徽安庆黄梅戏简介: 20XX年6月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入选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早期叫黄梅调或采茶戏,是自唱自乐的民间艺术。它发源于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交界处,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黄梅戏用安庆方言念唱,明快淳朴,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真实活泼。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吸引观众。黄梅戏是古皖大地的地方戏种,同京剧、越剧、川剧、评戏南方并称为我国的五大戏种,享誉华夏。黄梅戏已成为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著名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地以及香港特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迅速发展成对全中国有影响力的剧种,并扬名海外。 因为,我常常听黄梅戏,有人说我喜欢黄梅戏;因为有人说我喜欢黄梅戏,我似觉自己真的与黄梅戏有缘。我也曾问自己,为什么喜欢黄

梅戏?到底与黄梅戏有什么深缘?其答案了不可得。原来完全是偶然的:12岁那一年,母亲的同事送我们全家三张黄梅戏票,是韩再芬的《徽州女人》,母亲决定去看看,父亲当时不在家,母亲便叫上一位同事同去,而那剩下的一张戏票不好处理,又不想浪费,我便说去看看吧。 假如,我存心要和黄梅戏结缘,就不会说上面的话,而可以找到种种牵强附会的理由上去。或者说我爱他的淳朴自然,或者说我爱他的悠扬婉转,抑或是因为有马兰、吴琼等优秀演员,作为自己爱戏的理由。即便要找出三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也很容易。也许,我也曾经说过“我爱黄梅戏”之类的话,但这话是随缘的。说实在话,我向来对戏曲无多大爱好的;既有之,亦无执着。我出生在一九八七年,长在二十一世纪——这样一个戏曲市场空前不景气,戏曲艺术氛围很淡的环境之下,不像上个世纪那样,有很多人看戏,我这样十六七岁的青少年听戏看戏的更是少之又少了。 “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只有无缘无故的爱。”这句话是形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我想:用这句话形容我对黄梅戏的情感态度应该不为过吧!所谓“我爱黄梅戏”,都是因为“无缘无故”四个字,“无缘无故”而产生了“缘”。天下之事往往如此,喜欢什么,往往并不需要理由。这个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如一股洪流,荡涤出人们内心的浮躁。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快捷和高效,但是内心的真情却一点点地被时代的风潮无情地吹走,不留一丝痕迹。而我,却一直在寻觅着这一份真情,我是于时尚身后呼吸着传统文化气息的对精神家园孤独的守望者。终于与戏曲

安徽地方戏曲

源于生活历史悠久 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安徽地方戏曲—黄梅戏调查 着名黄梅戏《天仙配》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详,但是有关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和它的诸多特色大家也许就不是太熟悉了。按照学校寒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趁着寒假,我回到了我的家乡安徽对黄梅戏进行了有关调查。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是安徽省的主要戏曲剧种。黄梅戏曾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们安徽人的骄傲与光荣。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着称,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特区等地,以及台湾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明崇贞年间,黄梅知县曾维伦在《黄梅风教论》中就有“十月为乡戏”的记述。清道光九年,在别霁林的《问花水榭诗集》中,一首竹枝词的描述就更为生动:“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 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后称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流播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黄梅地处长江北岸,旧时大部分地势低于江岸,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自然灾害频繁,水灾更为突出。从明洪武十年(1377年)到1938年,黄梅县发生特大自然灾害103次,其中水灾65次,平均6年一次大灾害。水灾连年不断,清乾隆、道光年间最为突出,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御批

安庆介绍

我的家乡——安庆 公元1760--1952年安庆是安徽省的省会。安徽就是“安庆”和“徽州”首字的合称。因安庆境内有座皖山,又有皖河绕流其间,春秋时期这里曾有过一个皖国,安徽简称“皖”即出于安庆,因此,安庆被称为:安徽之源。 安庆是京剧的发源地。乾隆年间,安庆四大徽班进京演出,深受京城皇族及百姓的喜爱,徽班领袖安庆人程长庚创造了国粹艺术——京剧,程长庚而被誉为“京剧鼻祖”。 安庆是黄梅戏的故乡!。乾隆年间,发源于湖北黄梅的黄梅调传至安庆后以安庆方言为对白语言,经严凤英等老一辈艺术家的继承与发扬,逐渐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剧种--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等著名曲目脍炙人口,深受海内外广大戏曲爱好者的喜爱。 安庆被称为中国戏剧之乡 安庆是桐城派的诞生地,明清两代,桐城文风一统全国。有“天下文章看桐城”之说!其代表人物有方苞、刘大魁、姚鼐、戴名世、方东树、姚莹、吴汝纶等 安庆人文荟萃,名人辈出: 陈独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曾当选过中国共产党总书记 程长庚--京剧鼻祖、创始人 张恨水--中国“新鸳鸯派”文学代表人物,代表作是:《金粉

世家》、《啼笑因缘》,中国著名的通俗小说家 邓稼先--两弹元勋、原子弹之父 赵朴初--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蜚声海内外的佛教领袖 朱光潜——中国著名的美学家,中国现代美学之父、前中国美学学会会长 严凤英、马兰、韩再芬--黄梅戏代表人物 黄镇--前中国文化部部长、前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将军外交家邓石如--中国书法篆刻家、中国书法篆刻代表人物 中国美学家、现代美学开拓者----朱光潜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1989),笔名海子,中国当代诗人安庆是中国禅宗圣地。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至唐宋年间,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中华禅宗开山鼻祖二祖慧可受达摩心法只身南下司空山,开宗立派,三祖僧璨完成了禅宗的理论体系。至今安庆境内仍留有二祖禅堂、三祖寺和迎江寺等诸多的佛教活动场所。 安庆之最: (1)安庆是国务院单独、特批的唯一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庆也是长江安徽段(即皖江)上的唯一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庆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安庆是千年古城、百年省会!其境内的振风塔是万里长江第一塔,有“过了安庆不看塔”之说!天柱山被汉武帝封为古南岳,早于后来封的南岳衡山! (2)安庆自古被人称为:文化之邦、戏剧之乡、禅宗圣地、安

黄梅戏经典系列全集高清下部

黄梅戏经典系列全集高清下部 观看网址来源: ?黄梅小戏《戏牡丹》 ?黄梅小戏《沙子岗》 ?黄梅小戏《打豆腐》 ?黄梅小戏《春香闹学》王水 ?黄梅戏《劈山救母》(全剧) ?黄梅戏《走投无路的爱情》(全剧) ?黄梅戏《奴隶的妈妈》(全剧) ?黄梅戏《雷打天火烧》(全剧) ?黄梅戏《夺锦楼》(全剧) ?黄梅戏《告经承》(全剧) ?黄梅戏《金钗记》(全剧) ?黄梅戏《李慧娘》(全剧) ?黄梅《卖水记》(全剧) ?黄梅戏《龙凤环》(全剧) ?黄梅戏《双合镜》(全剧) ?黄梅戏《双丝带》(全剧) ?黄梅戏《休丁香》(全剧) ?黄梅戏《绣鞋记》(全剧) ?黄梅戏《鹦哥记》(全剧) ?黄梅戏《御河桥》(全剧) ?黄梅戏《鸳鸯配》徐君 ?黄梅戏《朱熹与丽娘》汪静丁同 ?黄梅戏《包公误》安庆市黄梅戏二团 ?黄梅戏《打金枝》赵媛董家安庆市黄梅戏一团 ?黄梅戏《童年包拯》(全剧 ?黄梅戏《穷女婿拜寿》(全剧) ?黄梅戏《罗元下山》之大闹洞房(全剧) ?黄梅戏《白马记》(全剧) ?黄梅戏《徽洲女人》安庆黄梅艺术剧 ?黄梅戏《女驸马》韩再安庆市黄梅戏二团 ?黄梅戏《小乔与大乔》孙娟李萍安庆黄梅戏三 ?黄梅戏《荞麦记》安庆市黄梅戏三团 ?黄梅戏《张太和休妻》(全剧) ?黄梅戏《鱼网会母》东至县胜龙黄梅戏剧团(2013年) ?黄梅戏《卞正环打官司》(全剧) ?黄梅戏《追鱼》(全剧) ?黄梅戏《忠奴魂》(全剧) ?黄梅戏《丈母娘想女婿》(全剧 ?黄梅戏《小寡妇补缸》(全剧) ?黄梅戏《三座冤坟》(全剧

?黄梅戏《唐僧出世》(全剧 ?黄梅戏《三顾茅庐》(全剧 ?黄梅戏《诸葛亮吊孝》(全剧) ?黄梅戏《刘备招亲》(全剧) ?黄梅戏《老公公盯媳妇》(全剧 ?黄梅戏《千刀万剐恶妇人》(全剧)?黄梅戏《懒汉误嫁妻》(全剧) ?黄梅戏《包二误婚记》(全剧) ?黄梅戏《清风亭》黄新 ?黄梅戏《孝子冤》余顺 ?黄梅戏《三请樊梨花》孙娟 ?黄梅戏《孟姜女》李文 ?黄梅戏《胭脂》茆建琳余顺 ?黄梅戏《游龙戏凤》何周珊 ?黄梅戏《乔太守巧点鸳鸯谱》何魏蓓?黄梅戏《哑女告状》吴亚玲何云 ?黄梅戏《罗帕记》吴亚黄新 ?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吴亚黄兴?黄梅戏《珍珠塔》吴尤元 ?黄梅戏《女驸马》周莉吴亚 ?黄梅戏《武大郎与小姐》(全剧 ?黄梅戏《杀妻灭子》(全剧 ?黄梅戏《母亲是乞丐》(全剧) ?黄梅戏《黄金与良心》(全剧) ?黄梅戏《周通戏妻》(全剧 ?黄梅戏《苦郎与画女》(全剧) ?黄梅戏《杀妻嫁女》(全剧 ?黄梅戏《招花惹草》(全剧 ?黄梅戏《冤死九泉》(全剧 ?黄梅戏《转世观音》(全剧 ?黄梅戏《傻子挑老婆》(全剧) ?黄梅戏《男人产子》(全剧 ?黄梅戏《流浪的败家子》(全剧 ?黄梅戏《老子杀儿子》(全剧) ?黄梅戏《东坡》张谢思 ?黄梅戏《李四光》张辉谢思 ?黄梅戏《荞麦记》(全剧) ?黄梅戏《三女抢板》(经典 ?黄梅戏《舍子救孤》(全剧 ?黄梅戏《苦命女人》(全剧 ?黄梅戏《黑夜一盏灯》(全剧) ?黄梅戏《三审曹国丈》(全剧) ?黄梅戏《苦妈妈养苦儿子》(全剧)?黄梅戏《憨厚丈夫坏老婆》(全剧)

黄梅戏发展调查报告

安徽安庆黄梅戏调查报告 安徽安庆黄梅戏简介: 2006年6月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入选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早期叫黄梅调或采茶戏,是自唱自乐的民间艺术。它发源于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交界处,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黄梅戏用安庆方言念唱,明快淳朴,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真实活泼。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吸引观众。黄梅戏是古皖大地的地方戏种,同京剧、越剧、川剧、评戏南方并称为我国的五大戏种,享誉华夏。黄梅戏已成为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著名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地以及香港特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迅速发展成对全中国有影响力的剧种,并扬名海外。 因为,我常常听黄梅戏,有人说我喜欢黄梅戏;因为有人说我喜欢黄梅戏,我似觉自己真的与黄梅戏有缘。我也曾问自己,为什么喜欢黄梅戏?到底与黄梅戏有什么深缘?其答案了不可得。原来完全是偶然的:12岁那一年,母亲的同事送我们全家三张黄梅戏票,是韩再芬的《徽州女人》,母亲决定去看看,父亲当时不在家,母亲便叫上一位同事同去,而那剩下的一张戏票不好处理,又不想浪费,我便说去看看吧。 假如,我存心要和黄梅戏结缘,就不会说上面的话,而可以找到种种牵强附会的理由上去。或者说我爱他的淳朴自然,或者说我爱他的悠扬婉转,抑或是因为有马兰、吴琼等优秀演员,作为自己爱戏的理由。即便要找出三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也很容易。也许,我也曾经说过“我爱黄梅戏”之类的话,但这话是随缘的。说实在话,我向来对戏曲无多大爱好的;既有之,亦无执着。我出生在一九八七年,长在二十一世纪——这样一个戏曲市场空前不景气,戏曲艺术氛围很淡的环境之下,不像上个世纪那样,有很多人看戏,我这样十六七岁的青少年听戏看戏的更是少之又少了。 “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只有无缘无故的爱。”这句话是形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我想:用这句话形容我对黄梅戏的情感态度应该不为过吧!所谓“我爱黄梅戏”,都是因为“无缘无故”四个字,“无缘无故”而产生了“缘”。天下之事往往如此,喜欢什么,往往并不需要理由。这个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如一股洪流,荡涤出人们内心的浮躁。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快捷和高效,但是内心的真情却一点点地被时代的风潮无情地吹走,不留一丝痕迹。而我,却一直在寻觅着这一份真情,我是于时尚身后呼吸着传统文化气息的对精神家园孤独的守望者。终于与戏曲结缘,从中我找到了对充满真情的心灵家园的归属感。难忘戏中阵阵美妙的旋律,如花一般芳香馥郁,百转千回之间,演绎着如诗的华美于梦幻,对我而言没有什么比《天仙配》、《女驸马》《牡丹亭》等等更加浪漫了。真想一直沉醉在这样的美梦里永远不要醒。因为,梦醒时分就是现实里太多的无可奈何,永远无法弥补。就让我做个孤独的守望者,守望戏曲在缺少阳光下散发出的那点微弱的光,对我来说,那光足以照亮我的全部世界,那热足以冰释我内心的所有冷酷。就让我孤独地爱着戏曲,爱得很深、很远、很古典…… 一说到黄梅戏,没听过或者不知道黄梅戏的人而说,黄梅戏就是一个陌生的事物,对于陌生的事物,别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起源,它的发展...下面由我向大家简要说明它的起源及发展。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一般人习惯认为,黄梅戏发源地是安徽,黄梅(县)本身就在湖北,不过是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地区。一百多年以前,这里流行“黄梅调”也叫“采茶戏”。这种小戏中的一个支派逐渐东移,在安徽安庆地区成了气候,形成了后来的黄梅戏。早期的黄梅戏多是把当地的民歌小调直接搬上舞台,表现当地生活尤其是农村生活的故事。早期的黄梅戏,基本上是农民自娱自乐的一种文艺形式。黄梅戏起源于哪里?在戏剧界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观点不一,众说纷纭。关于黄梅戏的起源之争

观看黄梅戏有感

题目:观看黄梅戏有感 摘要:黄梅戏经过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卓绝的创造发展,已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间小戏,一跃成为全国著名剧种,且在戏曲整体萎缩的形势下,依然保持着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这得益于黄梅戏的通俗化、大众化的艺术品格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我们不能只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今日的成绩上,而漠视黄梅戏风雨兼程的来时路。 关键词:黄梅戏、安庆、声腔 正文:黄梅戏在其漫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了青阳腔、徽剧等和当地民歌及其他戏曲的音乐精华,逐渐形成了今天自己独特的风格。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黄梅戏语言以安庆地方语言为基础,属北方方言语系的江淮方言。 早期黄梅戏的演出剧目,大多为老艺人自编自演的反映底层民间生活的小戏。本世纪50年代,一大批有志于戏曲事业的知识分子加入黄梅戏传统剧目的发掘与再创造的行列,他们的加入,大大丰富了黄梅戏的表现形式,加强了黄梅戏的文学性,发展了唱腔和伴奏,使其原来的民俗性和通俗性得到质的升华,旋律更为优美,影响更为扩大,黄梅戏真正迎来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艺术春天。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张云风等一大批优秀表演人才,《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就是这一时期所产生的代表性作品。随着众多优秀剧目的不断推出,国内外的观众,认识并接受了黄梅戏,使黄梅戏从乡村草台登上了都市的大雅之堂,最终成为驰名海内外的著名剧种。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的乡村音乐”。 黄梅戏有两大声腔体系———花腔体系、平词体系。花腔体系脱胎于民歌小调,属曲牌体;平词体系渊源于高腔、弹词、罗汉桩、道情、吹腔、徽调、京剧等声腔,属板腔体。这两大声腔体系,都植根于安庆地区的声腔土壤。黄梅戏表演形式,在学习借鉴昆曲、京剧、徽剧等大剧种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黄梅戏的源头就在安庆地区,黄梅戏诞生于安庆地区,成长于安庆地区,兴盛于安庆地区。声腔系统是一个剧种的重要标志,任何一个剧种和隶属于这个剧种的声腔系统的形成,都有一个不断吸纳、借鉴、融会、扬弃、改造、流传、不断适应观众审美需求、艰难复杂的积累创造的过程。在这个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与本剧种在文化背景、人文环境、审美趋向、生活习俗等方面,存在着渊源关系的某一种或某几种音乐素材,是本剧种的重要养分,从而加速了这个剧种的形成。 主题开掘上更具深刻性。黄梅戏的再度繁荣的时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优秀成果相互交融的时代,是多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时代,也是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迅速提高的时代。例如,《徽州女人》把一种等待升华为一种信念和人格力量,剧中的女人曾因等待不得而失望乃至绝望过,终因信念不倒而在绝望中获得洗礼和升华。《风雨丽人行》把3个知识女性的人格升华作为主要表现对象,讴歌了她们在反抗非人道的斗争中“从人道主义走向英雄主义”。黄梅戏电视剧《秋》在改编中,也把历史对年轻一代的选择和年轻人对历史的选择作为表达的重点。这些剧目的演出和播映,能动人音容,撼人心魄,撩人情肠,无不在作品主题的开掘过程中显示出深厚的思想文化含量。

看黄梅戏有感

看黄梅戏有感 国庆长假伊始我便接到安庆战友的电话,邀请我前往安庆作客,同去的还有其他几个战友,多年的战友情、兄弟情不需要做作,不需要客气,约好时间后我就马上出发了。 望江离安庆远,不多时,已到市区。因之前多次到他家中做客,加之还有其他战友要招呼,所以我没让他来接我,而是选择自行前往。眼看就快要到他家时,突然看到小区前面的广场黑压压的围着一群人不知在看什么,好奇心促使着我不由加快了脚步,一窥究竟。还没等到达跟前,黄梅戏那独特的优美声音传入我的耳朵。享受,绝对的享受!黄梅戏不愧为国粹,给人带来的视觉、听觉冲击简直是无与伦比的,思绪不由地渐飘渐远:黄梅戏,清道光年间诞生于安庆,以其动人婉转的唱腔,醇厚甜润的韵味,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及载歌载舞的欢快表演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仅100多年,这个传唱于乡间草台的小戏,就迅速崛起为全国五大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名播海内外。 黄梅戏最早起源于安徽交界的湖北省黄梅县的采茶民歌。这里的东北部上去盛产茶叶,每年谷雨前后,成群结队的青年男女,边采茶边编唱民歌,俗称黄梅采茶调。清代乾隆年间,黄梅县遭受水灾,灾民外出逃荒,靠卖唱为主谋生,采茶调遂一路传播进入毗邻的安庆府宿松、望江、怀宁等县。在这里,它犹如一颗饱满的种子埋入沃土,很快就生根发芽。简单通俗的采茶调逐渐吸收了安庆民歌和民间音乐的艺术营养,与“花鼓”、“花灯”等民间艺术相结合,借鉴徽剧的表演艺术,运用安庆柔和易懂的方音讲唱,加上受到当地民俗风情的

影响,到清朝道光年间,终于脱胎换骨形成了一种新的载歌载舞的艺术表演形式,成为一种独具安庆地方特色的民间戏种——黄梅调,亦称黄梅戏,并迅速在安庆各地流行。据天柱外史氏《皖优谱》载:“江亦南亦有之”,“他省无此戏也。”在黄梅戏形成初期,由于以编演反映爱情生活内容的小戏为主,一直被官府视为“淫戏”屡遭禁演。黄梅戏民间艺人只能在乡村搭个简易的“草台”偷偷演出。但这种“草台”小戏却受到下层贫苦百姓的热烈欢迎,因为剧情贴近于生活,真实感人,表达了贫苦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渴望,抒发了他们的内心情感,因而愈禁愈广为流传。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黄梅戏终于闯入了安庆、上海等城市,能够正式登台演出了,但艺人们仍未摆脱受歧视、受迫害的凄惨命运。尽管历经坎坷和磨难黄梅戏这朵乡间的艺术消化在人民群众的精心呵护下,始终顽强的生长,并先后产生了蔡忠贤、胡普伢、丁永泉、查文艳、潘泽海等一代又一代杰出的艺人。 1953年,黄梅戏终于唱出了安庆。安徽省委决定,从安庆将严凤英、王少航、丁永泉等一批著名的黄梅戏演员调到省城合肥,成立安徽省黄梅戏剧团。黄梅戏继徽剧之后,正式成为安徽省有代表性的地方大戏。 “你在发什么呆呢,大家伙全到了,就差你一个!”“你小子不会想改行唱戏吧!”战友们的声音将我从思绪中拉回现实,原来他们左等右等都不见人,按耐不住之下纷纷前来寻人,我不好意思的呵呵一笑,快步迎了上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