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教师考试教育学

二、教育的本质【重要指数★★★】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它实务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2016 招教试题小学】

4、下列对教育的认识,不正确的事()

A、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B、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C、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社会化的过程

D、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答案】D

【2016 招教试题中学】

11、学校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

B、是否有活动场地

C、是否具有活动内容

D、是否有活动工具

【答案】A

【2017 招教试题中学】

3、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集中表现在()

A、为人类社会所持有

B、培养人

C、具有历史性

D、起源于劳动

【答案】B

三、教育的结构【重要指数★★★】

教育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

1、教育者

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广义的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身心发展方面起到影响作用的人,如家庭中的父母,单位同事等。但自学校教育产生以后,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人员。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也是学生的主要影响着和引导者,作为以培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离不开教育者。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活动的人,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少年,也包括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学习的成年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校活动的主体。教育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有赖于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

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同一。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等方面。教育内容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教育措施是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既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如讲、读、讨论等,也包括开展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手段,如教具,实验药品和仪器。

【2016 招教试题中学】

17、与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共同构成教育基本要素的是()

A、受教育者

B、教育领导者

C、教育方法

D、教育内容

【答案】A

四、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功能指教育活动的功效和职能。一般说来,教育功能指的是教育在与人及周围环境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它往往指向教育活动已经产生或者将会产生的结果,尤其是指教育活动所引起的变化、产生的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呈现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线形功能和隐性功能

【2016 招教试题中学】

1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揭示了教育的()

A、个体功能

B、社会功能

C、经济功能

D、政治功能

【答案】A

一、教育的起源【重要指数:★★】

(一)神话起源说

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二)生物起源论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三)心理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代表人物:孟禄。

生物起源和心理起源这两种学说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有意识的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都是不正确的。

(四)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劳动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代表人物: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图图归纳】

表1-1:教育的起源说

二、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一)原始形态的教育

特点:

第一,教育还没有独立的形态,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

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三,没有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员和相对固定的教育对象,没有专门的为教育所用的内容和场所,更没有什么教育制度可言。

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和生活。这是一种很低级的没有专门化的处于萌芽状态的教育。在原始社会中,由于没有阶级,人与人的关系基本上是平等的。

第五,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对每一个人来说,教育的机会是均等的,也可以认为教育是普及的,所有的儿童都在接受同样的教育。

(二)古代教育【重要指数:★★★】

把古代文明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统称为古代学校教育。

1.古代中国

(1)夏、商

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图图提示】夏,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

(2)西周的教育制度

周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那时的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类。

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涉及很多方面,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其核心。《周礼》有记载: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所谓的“乡三物”即六德、六行、六艺。其中,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基本内容。其中“礼乐”承担着政治宗法及伦理道德规范教育,为“六艺”之首,“六艺”的核心内容。

【图图拓展】“六艺”是我国分学科教学的雏形。

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包含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乐:类似综合艺术课,内容很广,形式多样,包含乐德、乐语、乐舞教育;

射与御:是军事训练课,“射”是指射箭,“御”是指驾车;

书与数:是基础文化课,“书”是指书写文字,“数”是指计算、算法。

(3)春秋战国时期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其中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则是儒、墨、道、法四家私学。儒、墨两家被称为四大私学中的“显学”。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①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及其弟子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其主要思想包括:

关于教育的地位与作用:社会作用:庶、富、教;个体作用:性相近、习相远

关于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

关于教育的目标:“礼贤下士”

关于教育内容: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关于教学: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关于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017招教试题小学】10.最先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提倡“学思结合”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王阳明【答案】A

二、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2)

3.古代埃及

根据文献记载,埃及在古王国末期已有宫廷学校,它是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4.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希腊、罗马的教育与东方的教育有所不同,7-12岁的儿童进入私立学校学习,但进入这种学校学习的大都是社会地位比较低下的阶层的子弟,贵族阶级子弟都是聘请家庭教师,不送子女上学。中等教育则主要是贵族和富人的教育,学校以学习文法为主,也学习拉丁文和修辞。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1)古典时代的智者派

如果把古典时代视为希腊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那么智者和智者学派的出现则标志着这个黄金时期的真正到来。智者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人们从事政治活动、处理个人和社会事务的能力。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有:

①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在历史上被称为“在西方教育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他的主要教育思想如下:

智慧(知识)即道德。苏格拉底认为道德并非与生俱来的,只有经过良好的教育,才能够基于正确的判断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因此,教育的首要任务是道德培养。

苏格拉底教学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苏格拉底形成了以问答、诘难、诱导为特征的谈话式教育方法,后人称之为“苏格拉底教学法”。由于苏格拉底曾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又有人将这种方法称为“产婆术”。“苏格拉底教学法”由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即在谈话中,通过不断地追问与辩难,迫使受教育者意识到自己的谬误,进而从具体形象中找到事物的共性和本质,并上升为一般概念。

②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和《法律篇》中。培养和造就哲学家(哲学王)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最高目标和主要任务。

柏拉图创办阿卡德米学园。并确立“四艺”的课程体系:“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柏拉图重视女子教育,他认为在承担国家和社会事务方面,女子与男子是平等的。

③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其主要思想有:

灵魂论。人的灵魂由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的灵魂三部分组成。灵魂论的论述为教育必须包括体育、德育和智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

灵魂白板说。亚里士多德同时也认为,人的灵魂如同一块空无所有的白板,这个学说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教育在人的理性发展和知识获得等方面的作用。

教育阶段理论。第一时期(0-7岁,主要施以体格教育),第二时期(7-14岁,相当于初等教育阶段,以情感道德培养为主),第三时期(14-21岁,属中高等教育阶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分班授课)

(2)古代罗马教育

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大帝开始向东扩张,逐步征服了希腊等地。希腊文化开始涌入罗马。在这之前,罗马并没有学校,儿童和青年人的教育主要是在家庭和实际生活中进行的,旨在通过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军事技术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学习来培养“农民-军人”。在希腊文化的影响下,罗马人效仿希腊人逐渐地建立起了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

初等学校主要招收7-12岁的儿童,教以包括道德格言在内的读、写、算内容,以及“十二铜表法”。教师的收入微薄,地位低下,多是希腊人以及一些穷困潦倒的罗马人。小学的教学条件和设备都很简陋,经常露天进行。由于纸张紧张,通常只有老师有教科书。在授课过程中,体罚盛行。因此,很多奴隶主贵族及富豪不愿把自己的子弟送到这样的学校接受教育,而是聘请家庭教师教育子女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

中等教育阶段,主要存在文法学校,主要包括希腊文法学校和拉丁文法学校。

高等教育阶段,主要是修辞学校,主要为贵族和富豪所垄断。

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及著作有西塞罗——《论雄辩术》和昆体良的教育思想——《雄辩术原理》。昆体良提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善良的、精于雄辩的人”,其极力主张实行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欧洲的封建社会,宗教成了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和统治人民的工具,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僧侣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两个阶层,因而出现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骑士教育主要采取家庭教育的形式,其培养目标是:剽悍勇猛、虔诚上帝、忠君爱国、宠媚贵妇。

【图图归纳】

表1-2:古代教育特征

总结古代教育的特点:

①阶级性(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场所);

②道统性(反映统治阶级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思想,天道、神道和人道合为一体);

③专制性(固定为某一阶级服务);

④刻板性(指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⑤象征性(占主导地位,接受教育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图图记忆法】向(象征性)街(阶级性)道(道统性)刻(刻板性)字(专制性)

【2015招教试题中学】34.20世纪之后,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是( )

A.开始实施初等义务教育

B.教育的技术手段回归传统

C.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

D.教育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

14世纪以后,欧洲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并很快发展起来,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谋取他们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为借口,掀起了反对封建文化、创造资产阶级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这场运动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科学理性反对蒙蔽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以平等友爱反对等级观念,重视现世生活,肯定现实生活的幸福和享乐,反对禁欲主义,对当时和后世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近代教育

16世纪以后,世界进入近、现代社会。火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从中国传入西方,为世界的军事和交通带来了大发展的机遇;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想象热情;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手工劳动、作坊生产被现代大工业所取代。从而引发了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也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特别表现在: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教育对象普及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五)20世纪以后的世界教育的特征【重要指数:★】

1.教育的终身化(对于将人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阶段的否定。终身教育是指人的一生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永远和接受教育联系在一起。提出者保罗·朗格朗,被称为终身教育之父。俗语体现“活到老学到老”。)

2.教育的全民化(所有人接受教育,特别是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所有中青年都脱盲)

3.教育的民主化(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专制性的否定)

4.教育的多元化(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是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技术上的应用,包括教育设备、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的现代化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变化)

【图图记忆法】全(全民化)民(民主化)多(多元化)现(现代化)身(终身化)

一、教育学的概述【重要指数:★】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1.教育现象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2.教育问题

问题是研究的核心,一切研究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

3.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学校教育学是一门研究现代学校教育活动及其变化规律的新科学。帮助人们熟悉许多重要的教育问题,比如学校教育如何运作,学校教学有哪些规律和方法,教师要处理哪些重要问题等。

二、教育学的发展阶段【重要指数:★★】

(一)教育学的创立阶段(17世纪到18世纪)

1.培根

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2.夸美纽斯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1632),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它概括了班级授课制度和学年制,强调教育要适应自然(即所谓的“自然适应性原则”),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教育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3.洛克

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1693),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提出了“白板说”。

【图图记忆法】绅士洛克在白板上画教育漫画

4.卢梭

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爱弥儿》(1762),深刻地表达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5.裴斯泰洛齐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著作《林哈德和葛笃德》(1781-1787),第一个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认为教育科学应该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

(二)科学教育学阶段(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

1.康德

“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论教育》。

2.赫尔巴特

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提出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提出了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明了”:明确观念;“联想”:将某个观念与其它观念结合起来;“系统”:知识的系统化;“方法”:知识的应用。)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三)发展多样化阶段(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

这一时期在欧洲出现了“新教育”思潮,在美国出现了“进步教育运动”。其共同特点是反对传统的以传递知识为教学中心的倾向,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等。这一时期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更为多样,梅伊曼和拉伊的实验教育学以及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学占据着重要地位。

1.斯宾塞

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是著名的实证主义者,著有《教育论》(1860)。该书是斯宾塞先期发表的4篇教育论文《智育》、《德育》、《体育》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合集。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他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

2.梅伊曼、拉伊

德国梅伊曼首次提出“实验教育学”,德国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系统论述。

3.杜威与《民本主义与教育》

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杜威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的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是一个社会的过程”、“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他的这种学说是以“经验”为基础,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提出了新的三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2015招教试题中小学】

4.“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的提出者是(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夸美纽斯

D.杜威

【答案】D

4.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2014招教试题中小学】

35.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教育家是( )

A.陶行知

B.黄炎培

C.蔡元培

D.杨贤江

【答案】A

5.凯洛夫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

6.杨贤江

1930,中国教育家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教育原理、理论联系中国实际的著作。

(四)分化与拓展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教育学科如教育哲学、教学论、课程论、德育论等进一步发展。同时,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出现许多教育交叉学科如教育经济学、教育政治学、教育社会学等,以至于已经不能用“教育学”来概括这一学科,逐渐形成一个统称为“教育学科的学科群”。

1.布卢姆的《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出《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这种分类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更加细致地去确定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2.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他的《教育过程》这本著作,他主张“无论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他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布鲁纳的教育思想对于发展学生能力有积极意义,但他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主张儿童提早学习科学的基本原理是不易推行的。

3.苏联赞可夫的《教育与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提出发展性教学的五条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得到一般发展。

4.苏联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以及该系统的特征及其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过程发挥在一定标准看来最有效的作用。也可把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解为教师有目的地选定一种建立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保证在规定时间内解决教养和教育学生的任务,并取得尽可能最大的效果。

第四节教育研究方法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概念

教育研究方法是指在教育科学研究中,为达到研究目的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的总和。教育科研方法的种类很多,如观察法、调查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比较法、历史法、预测法、测量法、统计法及内容分析法等。这里仅对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常用的科研方法进行简要介绍。

二、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教育观察法【重要指数:★】

1.教育观察法的概念

教育观察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和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广泛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2.教育观察法的类型

(1)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

根据对观察的环境条件是否进行控制和改变,可以将研究分为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和实验室中的观察。

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包括自然行为的偶然现象观察和系统的现象观察,能搜集到客观真实的材料,但材料往往是观察对象的外部行为表现。

实验室观察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在对观察对象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加以控制或改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这种观察有严密的计划,有利于探讨事物内在的因果联系。

(2)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根据观察时是否借助仪器设备,可以把观察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直接观察是凭借人的感官,在现场直接对观察对象进行的感知和描述,因此直观具体。

间接观察是利用一定的仪器或其他技术手段作为中介对观察对象进行考察,这类观察突破了直接观察受到人的主观能力的局限,扩展了观察的深度和广度。

(3)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可以将观察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

参与性观察是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的群体和活动中去,不暴露研究者真正身份,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的研究观察。它的好处是,不破坏和影响研究对象的原有结构和内部关系,因而能够获得有关深层结构和关系的材料。但由于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处理不当易影响观察的客观性。

非参与性观察不要求研究人员站到与被观察对象同一地位,而是以“旁观者”身份,可采取公开的,也可以采取秘密的方式进行。每当其一种行为发生时,观察者及时进行观察记录。非参与性观察结论可能比较客观,但易限于表面化,难于获得深层次的材料。

(4)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根据是否对观察活动进行严格的控制,可将观察分为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结构式观察是有明确的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制性观察,能获得真实的材料,并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常用于对研究对象有较充分了解的情况下的观察。

非结构式观察则是对研究问题的范围目标采取弹性态度,观察内容项目与观察步骤没有预先确定,亦无具体记录要求的非控制性观察。其方法比较灵活,但获取材料不系统完整,多用于探索性研究,多用于对观察对象不甚了解的情况下的观察。

(二)教育调查法【重要指数:★】

1.教育调查法的概念

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的研究方法

2.教育调查法的类型

(1)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教育调查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全面调查就是用来调查某一事物和现象的全面情况,如对某一地区学龄儿童的普查,对某一学校全面情况的调查;重点调查是选择一部分能反映研究对象特征的单位进行调查,如为了了解农村中学学生的流动情况,可选择学生流动较多的农村中学进行调查;抽样调查是从总体所包含的全部个体中随机抽出一部分个体作为调查的对象,借以推断、说明总体的一种调查,如要研究全国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数学成绩,可以采取抽样的办法进行调查研究,既省时,又简便;个案调查是对一个单位、一个事件或一个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查。如果这种研究是长期的调查研究,又叫跟踪调查。

(2)依据调查内容,可以分为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

现状调查,即对某一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的现状进行调查,如当前学生厌学情绪的情况调查。这种类型的调查,其时间特征是“现在”或“当前”,是进行“现状状况”“当前情况”的调查。

相关调查,主要调查两种或两种以上教育现象的性质和程度,分析与考察它们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是否互为变量,目的是寻找某一教育现象的相关因素,以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发展调查,即对教育现象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的特征变化进行调查,以找出其前后的变化与差异。

预测调查,主要揭示某一教育现象随时间变化而表现出的特征和规律,从而推断未来某一时期的教育发展趋势与动向。这类调查难度较大,其结果相对来说准确性不是很高。

3.教育调查的基本方法

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主要有访谈法和问卷法。

(1)访谈法

访谈法是通过与研究对象或与研究对象有关的人进行口头交谈的方式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根据访谈时是否借助一定的中介物,可以分为直接访谈法和间接访谈法;根据访谈内容和过程有无统一的设计要求和结构,可以分为结构访谈法和非结构访谈法;根据访谈对象的特点,可以分为一般访谈法和特殊访谈法。

(2)问卷法

问卷法是采用书面问答的方式,要求被试回答研究者提出的问题,以获得被试心理和行为表现资料的方法。问卷法有很多种,根据被试的数量,可以分为集体问卷法和个别问卷法;根据问卷内容是否有统一的设计和一定的结构,可以分为结构问卷法和非结构问卷法;根据问题的回答方式,可以分为开放式问卷法和封闭式问卷法;根据问卷的回收形式,可以分为当面问卷法和通讯问卷法等。

(3)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是对调查对象(明确总体和样本)的各种作品,如笔记、作业、日记、文章等进行分析研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把握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三)实验法【重要指数:★】

实验法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它主要包括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在实验室内借助于各种专门仪器设备进行教育心理实验的方法。通过实验室严格的人为条件的控制,可以获得较精确的实验结果,还可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但由于学生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可能会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现场实验是在自然情境下,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一些条件,以引起学生某些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现场实验的研究结果比较切合实际,但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而难以得到精确的结果。

(四)历史法

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察,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历史法的运用极其广泛,由于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一切教育现象都有一个发生与发展的过程,所以我们要了解教育的某一问题,探求教育发展的规律,总结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经验,都需要运用历史法进行研究。

(五)行动研究法【重要指数:★★】

行动研究法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研究活动。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四个环节:计划、行动、考查和反思。

行动研究具有以下特点:教师是研究者;以提高行动质量、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以行动过程与研究过程的结合为主要表现形式。

行动研究的优点在于:灵活,能适时做出反馈与调整;能将理论研究与实践问题结合起来;对解决实际问题有效。

行动研究的缺点在于:研究过程松散、随意,缺乏系统性,影响研究的可靠性;研究样本受具体情境的限制,缺少控制,影响研究的代表性。

(六)个案研究

1.个案研究的含义

个案研究是指对某一现象、事件或某个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教育领域中的个案研究是指个案研究应用于教育情境解决教育问题或建立理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2.个案研究的特征

(1)研究的独特性;(2)研究的全面性;(3)研究的代表性。

(七)叙事研究【重要指数:★】

1.叙事研究的含义

叙事即叙述故事,即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讲故事。因此叙事研究是指通过口头或书面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研究。这种研究强调个人经验的原始性、情境性和真实性。叙事研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教师自传型叙事,即通过教师个人叙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来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改进,以促进自身经验的积累和生长。教育叙事研究的优点是:可以真实、具体地呈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帮助教师关注日常实践中的细微环节,培养教师对自我的反思与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2.教育叙事研究的类型

(1)教学叙事

教学叙事绝不是简单地“镜像”记录教学生活,而是需要有鲜明的主题或引人入胜的问题;有解决问题的情境性、冲突性、过程性的描述;有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有解决问题过程中及过程后的反思;有获得的经验和教训。

(2)生活叙事

除了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还大量地居留于课堂教学之外。生活叙事涉及到教师的管理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如“德育叙事”“管理叙事”。

(3)自传叙事

自传叙事指的是教师通过对个人成长或成长的某一方面的梳理,然后去发现这一阶段对教师教育生活的重要性,或梳理某一时间段教师对个人教育的观念性转折,并经由“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而获得某种“自我意识”。

【2016招教真题中学】

5.教师将自我的教育观念转变及教学能力提升的过程写成自传,通过积极的自我反思,进而明确专业发展方向的教育研究方法是( )

A.教育叙事

B.样本比较

C.教育实验

D.抽样调查

【答案】A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一、社会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重要指数:★★】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014招教试题中小学】

15.影响教育发展规模、速度以及教育结构变化的决定措施因素是( )

A.政治经济制度

B.社会生产力

C.社会文化

D.人口质量

【答案】B

【2016招教试题小学】

6.影响教育发展规模、速度以及教育结构变化的最重要因素是( )

A.国家意识形态

B.社会生产力

C.社会文化

D.人口质量

【答案】B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重要指数:★★】

1.社会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

2.社会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3.社会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4.社会的政治制度制约着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

5.社会的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管理体制。

总之,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在阶级社会中不可能“超阶级”、“超政治”。

【2017招教试题中学】

5.制约教育的性质、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的根本因素是( )

A.政治经济制度

B.社会生产力

C.人口数量与质量

D.文化习俗

【答案】A

三、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

2.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

3.社会文化还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

四、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科学技术能够改善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能力。

2.科学技术能够揭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扩大教育对象。

3.科学技术能够改进教育资料的一切方面和一切环节。

【图图提示】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可能影响,只有在适宜的社会体制和文化传统的中介作用下,才能变为现实。科学技术通过思想观念和技术手段两个途径影响教育。

五、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人口的数量和增长是制约教育事业的规模、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2.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

3.人口的结构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4.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影响。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重要指数:★★】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图图拓展】

1.教育对经济的作用具有周期性长、发效性迟缓的特点。

2.目前有关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是教育先行论,即首先发展教育而后发展经济,这是超前发展理论;一种是教育同步论,即教育和经济发展同步增长;还有一种是教育滞后论,即教育发展落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比例。无论哪种理论,如果不考虑在一定的条件下或在特定意义上,片面强调某一方面,都是违背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客观规律。

【2015招教试题中学】32.下列选项中,属于教育的经济功能的是( )

A.积累人力资本,提高个体劳动生产率

B.促进科技的生产、转化、应用、创新

C.推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国家事务

D.培养管理人才,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

【答案】ABD

【考点补充】人力资本理论【重要指数:★】

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主要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问题。生产力三要素之一的人力资源显然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具有不同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资源。高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能带来的产出明显高于技术程度低的人力。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比,在现代经济中,常常是更具关键性的因素。

这一理论充分注意到人力资本对个人收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其缺陷在于忽视了劳动力市场中的其他筛选标准(如性别、年龄、种族、有无工作经验及教育程度等)。

【2017招教试题小学】

9.舒尔茨提出“有技能的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投资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这一观点体现教育的( )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享用功能

【答案】B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重要指数:★★】

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经济政治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39.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答案】

第一,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第二,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第三,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经济政治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重要指数:★】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2014招教试题中学】

29.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些学校开设了黄梅戏、徽剧、凤阳花鼓等反映出安徽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这种做法主要体现了学校教育对文化的( )

A.调节功能

B.评价功能

C.传承功能

D.激励功能

【答案】C

【2016招教试题中学】

8.我国政府通过在国外设立“孔子学院”,让更多的外国民众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喜欢中国。这说明教育可以( )

A.创造更新文化

B.传播交流文化

C.选择提升文化

D.筛选保存文化

【答案】B

【知识点补充】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的内涵

学校文化: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特性:(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2.学校文化的分类【重要指数:★】

校园文化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以及学校领导者亚文化、教师亚文化、学生亚文化、学校职工亚文化以及课程亚文化和活动亚文化等等。其中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传,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

四、教育的科技功能【重要指数:★】

教育具有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

1.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不仅传播科学技术,而且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是科技第一生产力由潜在性变为现实性的前提和条件。教育以其极为简约的方式和广泛的形式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是促进科技革命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能够直接生产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等学校通过创造和发明新的科学技术从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3.科学技术的创新依赖于人才的创新,而人才的创新无疑依赖于教育。正因为教育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发展有如此重要的功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确立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了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创新教育等一系列重大命题。

【2017招教试题中学】

39.简述教育的科技功能。

【答案】教育具有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1)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教育是促进科技革命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能够直接生产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等学校通过创造和发明新的科学技术从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3)科学技术的创新依赖于人才的创新,而人才的创新无疑依赖于教育。

五、教育的人口功能

1.控制人口的数量;

2.提高人口的质量;

3.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人才构成与流动。

第三节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一、现代化与教育变革【重要指数:★】

现代化是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变迁之一,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概念,具有复杂的内涵和外延。它不仅仅包括以经济和技术指标为基础的物质层面的现代化,还有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等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以及人的观念、心理及人格的现代化。其中,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

社会发展变迁必然会对教育带来冲击和影响,社会现代化必然要求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要求,必然要求教育的现代化。

【2015招教试题小学】

36.随着智能手机、ipad等新兴阅读媒体的广泛使用,传统阅读与新兴阅读的融合已不可避免。

【答案】正确。

现代教育的特点具有教育技术现代化,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多媒体的应用,但并不会取代传统的教学及学习方式,而是不断融合的过程。

【2017招教试题小学】

14.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 )

A.教育理念现代化

B.教育内容现代化

C.教育管理现代化

D.人的现代化

【答案】D

二、全球化和教育变革

全球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以经济为主导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诸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互动,汇合成一个全球社会的历史过程和趋势。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文明也正在进行重构,异质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传统与现代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在全球化浪潮之下,世界开始关注人类生存的共同问题,并尝试从教育的角度帮助人们去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形成全球性的教育论题。教育全球化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在教育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教育都不能完全放弃自己传统和优势,因此教育也呈现多元化趋势。

三、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

知识经济,就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简而言之就是邓小平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经济,它是知识资本化的一种反映,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就在于经济的发展不再取决于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占有和支配,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占有和支配,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速度加快,形成知识形态生产力的物化,人类认识和开发新资源能力的大大增强。可见,知识经济中知识、

智力等无形资产起决定性的作用,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成为资源配置的第一要素,生产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高技术产业以高科技为重要资源依托,消费以高科技产品为主。

知识经济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正步入以知识资源为依托的新经济时代,在这个新时代,知识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因素。

四、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的信息经济活动迅速扩大,并逐渐取代工业生产生活而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其表现为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教育信息化可以达到省力化、机器化的效果,但它不是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如果我们仍以传统的教育思想来应用信息技术,其结果无异于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现代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使学生变被动型的学习为主动型的学习,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可以为学生创设自由探索的学习环境,教师则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教育。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应该全面地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

(2)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拟物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3)学会信息化教学设计;

(4)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教育信息化首先要以计算机的普及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为重点,着力于培养教师和学生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五、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

所谓多元文化,主要指关于文化形态及处理不同形态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理念。而今,多元文化教育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已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多民族国家必须直面的挑战。其中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

第一,多元文化作为解决文化冲突的基本理念,是抵御诸如文化殖民等形式的文化侵略的有效方式,也是提防诸如故步自封等形式的文化保守行为的有效方式。

第二,多元文化是解决教育和学校内部文化冲突,促进群族融合的重要手段。

第三,多元文化促进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有助于确立平等、接纳和宽容的态度和价值观。

第四,多元文化促进教育民主的发展,有助于保护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

第五,多元文化促进教育模式的多元化,表现为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育方法及办学形式的多样化。

第四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是一种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在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由此实现着教育的社会功能,并表现出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具有能动作用。具体表现为:

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