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民生建设 构建和谐军休家园

加强民生建设 构建和谐军休家园
加强民生建设 构建和谐军休家园

加强民生建设构建和谐军休家园

根据中央、自治区的统一部署,自治区民政厅党组召开了专题会议,下发了《关于在全厅认真开展民政建设年大讨论活动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我所党总支召开了总支扩大会议,首先传达学习了自治区民政厅党组文件精神,之后大家对如何做好2011年“民生”工作展开了谈论,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具体建议。

所党总支根据大家意见和建议,结合我所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加强民生建设,构建和谐军休家园”为主题,今年我所工作指导思想和要求,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围绕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契机,推动干休所工作全面发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十次全委(扩大)会的总体部署,按照“增强为军休干部服务意识,构建和谐军休干部家园”为主题,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契机,推动军休所工作全面发展,真正体现“融管理于服务之中,融服务于需求之中,融需求于情感之中”的融入式服务理念,全部管理工作要围绕“需求和感受”展开的宗旨,使得今年军休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努力打造让军休干部满意目标。对2011年工作全面规划,制订目标,推动服务管理再上一个新

台阶。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深刻认识“民生建设年”的重大意义

“民生建设年”,是新疆民生稳定之本。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新要求新部署列入了党和

国家的重要改革发展目标,2月9日自治区党委会议确定,将2011年作为“民生建设年”,这是自治区政府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体现;是执政为民宗旨的体现;是“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现代版“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

进一步统一思想。学习好、领会好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特别是张春贤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上来,在学习贯彻会议精神上来。加深对民生工作深刻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振奋精神,激发人做好民生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迅速行动起来,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入军休服务管理工作。确保中央和自治区的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二、以加强基层党建为契机,推动干休所工作全面发展。

1、加强军休所党建工作,全面推进“五个基本”、“七个体系”的建设。使所里党组织都能够健全基本组织、建强基本队伍、开展基本活动、完善基本制度、落实基本保障、

形成良好的组织领导体系、服务老干体系、宣传教育体系、民主管理体系、和谐稳定体系、激励保障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

2、加强充实组织管理机构工作,对所离休支部、退休支部、工作人员支部和老干部管委会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加强充实,使基层组织建设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促进军休所工作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3、以学习教育为先导,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要结合国际国内大事和市、区中心工作,及时开展时事政治教育,促进军休干部和军休工作人员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国情区情、认清形势,积极为文明建设作贡献。继续办好宣传橱窗、学习园地,提高这一个传统宣传方式的质量。向广大军休干部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交流学习心得,普及军事、科技、生活、健康、安全等知识。

三、以各种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构建和谐军休所

1、积极参与最佳和谐军休家园的评选,在新的一年里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动员全体工休人员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最佳和谐军休家园”。认真查找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为争创“最佳和谐军休家园”奠定牢靠的基础。

2、继续开展“走出庭院、融入社区”活动。组织军休干部为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军休干部要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公益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余热。

3、广泛开展文体活动,精心制订计划,保证组织实施。积极筹备承办各种有益老干部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陶冶情操,锻炼身体,使军休干部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四、以服务管理为基础,确保两个待遇的落实

1、增强服务意识。坚持一切为了军休干部,牢固树立为军休干部服务的意识,围绕军休干部开展工作,做到热心、细心、诚心、耐心,想军休干部之所想,急军休干部之所急,帮军休干部之所需,热情为军休干部办实事、解难题。

2、规范服务管理。落实各项制度,实行目标管理。要组织工作人员学习有关文件精度,掌握有关政策,严格按政策办事。要坚持“进百家门,想百家事、知百家情,暖百家心,解百家难”制度,加强与军休干部的沟通和联系,及时了解军休干部的思想、身体、生活和家庭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工作。坚持走访慰问制度,及时探望慰问住院的军休干部。

3、落实各种待遇。要在政治上关心军休干部,有计划地组织军休干部学习有关文件,传达中央和上级的指示精

神,要按时按标准调整军休干部生活和福利待遇,保证各项经费及时发放。按照医保规定,定期报销医疗费。

三、创新人性化的服务管理模式,构建和谐军休家园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对军休工作的指示和安排。结合我所军休干部情况,首先,抓好休干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他们进行中央“两会”精神的学习。二是组织军休干部开展好“双和谐”和创先争优活动。三是成立休干宣传报道组,搞好宣传报道工作。目的是使军休干部始终保持思想不落后,做到退休不褪色。

二是贯彻落实好所总支年度工作安排,开展好迎接建党90周年活动。具体活动为两大项。第一,配合总支组织一次红色旅游活动,重温共产党的革命历史;第二,动员军休干部写好三篇文章,即:《我的军旅生涯》、《我的军休生活》、《我的和谐家庭》,向党的90岁生日献礼。

三是及时安排好军休干部进行时事政治学习,使政治教育常态化。拟请地方专家给军休干部做一场时事形势报告,以开拓军休人员的视野。

四是积极组织全体军休人员参加所里的各项活动。结合他们身体和心理的兴趣特点,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如门球、桥牌、扑克、麻将、唱歌、舞蹈等。

五是不断充实和完善人性化服务的理念。开展主题系列活动。如开展了以“关爱身心健康、提高生命质量”为主题

的系列活动,主要有五项内容,即:心理和生理健康教育,多种形式的老年卫生保健服务,走出庭院奉献社会活动,和睦家庭和健康老人评比活动;开展“三观教育”活动。以正确的养老观、合理的消费观、科学的健康观为主要内容的“三观教育”,在此基础上引导全体军休人员“快乐生活每一天、幸福健康度晚年”,把日常的服务管理内容纳入到快乐生活每一天来,引导军休干部不断提高生存质量、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四、培育建设军休文化,丰富人性化服务内涵。

1、精神服务是人性化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我们针对军休人员的特点和需求,把精神文化服务寓于军休服务之中,使精神文化服务由“副业”转变到“主业”上来,通过培育军休文化,为军休干部提供了学习新知识、开阔新视野、增加新爱好、掌握新技能的有效载体。定期请专家教授讲课。开办了军休干部讲坛,进行自我教育。其次组织军休干部外出参观学习,陶冶情操。使军休干部真正实现了“唱起来、跳起来、玩起来、赛起来、乐起来”,丰富了军休干部的文化生活,陶冶了情操,为军休干部健康长寿构建了新的平台。

2、为军休干部安度晚年和健康长寿创造更加优越的条件。在居住环境上实现进行突破,使院落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为构建和谐军休家园创造了优美的居住条

件。实现“医疗保险化”的改革,退休干部全部纳入公务员医疗保险体系,完成了看病由军休小保障向社会大保障的跨越式发展,解除了军休人员的后顾之忧。

3、适应军休干部不同需求,践行人性化服务实质。个性化服务是人性化服务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军休干部具有“老干部”和“老年人”的双重属性,对服务呈现多种层次的需求,随着军休干部寿命高龄期和疾病高发期的到来,休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越来越多。针对这些情况,我们积极引导军休干部树立正确的养老观、消费观、健康观,加强心理和生理健康教育。不断拓宽医疗服务范围。重新整理休干健康档案,在原有基础上,增设新的内容,在开展疾病预防、康复保健、就医指导、家庭病房、临终关怀等服务中,更加注重人性化关怀。采用了扁平化管理,落实责任制,包干到人,每月走访、每季集中汇报、半年总结交流,使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群体到组,个体到户。

4、积极关心病故休干遗孀和困难户,看病就医给予基本保障,定期走访当年病故休干遗孀、困难休干家庭和患病住院军休干部,关心他们的生活和诉求,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五、民生建设工作规划

1、进一步促进社会化服务网络的形成。为拓展人性化服务的领域和内容,年内计划制作《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信息

指南》发放给每位军休人员,同时,将文化娱乐服务、身心健康服务、法律援助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现代技能服务、家政生活服务等进所入户。利用社会资源,搭建多元化敬老助老平台。开展“情系休干”的亲情服务活动,与社区、超市联手,为军休人员提供家政、水电安装、维修服务、义务送粮油、生活用品;与合作医院协调,开通门诊直接进科室,住院直接入病房,抢救及时到家中的绿色生命通道;开展“敬老孝亲”活动,倡议工作人员及军休人员子女“亲情服务老人、孝心关爱老人。”

2、针对老干住宅楼存在的电容量低、房屋透寒、渗漏、上下水管网陈旧等问题,年内将申请经费进行维修改造,解决了与休干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3、在公用设施建设上,注重强化“助老、便老、宜老”等人性化服务功能,计划年内为老干住宅楼走廊过道安装扶手,院内活动器材旁设立防滑设施。

4、坚持“八必访”制度,在军休人员住院、生活困难、家庭意外、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待遇落实困难、思想顾虑、大型活动和涉及他们利益问题时,上门走访,减少了工休矛盾,融洽了工休关系。

5、高度重视,逐一落实老干部们关心的热点问题。一是政策范围明确的待遇问题长期得不到落实的问题。二是伤病残退休军人基本住房补贴发放政策衔接与协调的问题。三

是影响老干部的正常生活的特殊困难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逐条梳理,找出症结,破解难题,争取让我所民生工作得到全体工休人员的满意。

2019届中考思想品德 时政热点专题十三 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

2019届中考思想品德时政热点专题十三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 平 【热点聚焦】 材料一:2012年8月30日,由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正式公布《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这是对大病患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给予进一步保障的一项制度性安排.目的是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突出问题。 材料二:2012年10月12日,全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温家宝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强调,实现“老有所养”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目标,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材料三:2012年5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玲通过了《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6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全文发布这一纲要。纲要强调,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基本保障,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材料四:2012年10月8日,财政部网站报道,为支持各地做好2012年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中央财政近日追加下达2012年中央补助公共租赁住房和城市棚户区改造专项资金50亿元。截止目前,中央财政已索计下达2012年公共租赁住房和城市棚户区改造补助资金987亿元。 【设问角度提示】 1.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做?(不少于三个角度) 答:①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只有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②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只有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更好地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③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只有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确保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繁荣成果,才能引领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等等。 2.近年来。党和政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公平正义出台许多有效的政策措施。做出许多实事、好事。请列举事例加以说明。(不少于三件事) 答:①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老少边穷地区实施扶贫帮困和“阳光行动”;②实施义务教育、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免除学杂费和书本费、实施希望工程、春蕾计划、颁布《义务教育法》、颁布《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校车工程等,给青少年带来温暖:③建立并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城乡老年居民补助制度、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给人民带来幸福;④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重视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⑤实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重视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等等。 3.你认为当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最需要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有哪些?(至少三个问题) 答:①食品药品安全问题;②房屋拆迁补助问题:③农民工子女异地中考、高考问题; ④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问题;⑤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等等。 【热点专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坚持和谐发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和谐发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税贷醌 构建和谐社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坚持和谐发展,是经济发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扎实做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的治本之策。然而,由于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人们接受教育的不均衡、分配制度的不完整、社会公德中存在的不诚信等因素,使构建和谐社会工程进展缓慢,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任重而道远。那么,我们将如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呢?笔者根据对耳闻目睹的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现象分析,提出以下坚持和谐发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意见和建议。 一、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当今的中国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地区之间的发展的不和谐、城乡之间的发展的不和谐、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不和谐等等。诸多的不和谐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今天中国的发展。因此,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实现中国社会

快速、健康、稳定、和谐的发展,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提到全党面前,动员全党全社会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共产党人不懈的追求。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果的时候,就曾明确指出“提倡社会和谐”是“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逐步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到那时,“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是建立在批判资本主义现实运动的基础上的,指明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总趋势,而不可能为历史的具体演进提供先验的模式、为未来社会规定具体的细

论改善民生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论改善民生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摘要:党的十七大将民生问题单列成章,表明解决好民生问题将始终是政府的核心任务,而改善民生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永恒主题。改善和保障民生,就成为化解诸种社会矛盾、问题避免冲突与对抗的核心,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民生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说明改善民生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密切关系,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对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一、关注民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民生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社会自治化、生态环境优化的持续性过程,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面考虑,综合平衡。 (一)关注民生是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够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关注民生必须以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为物质基础,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使经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二)关注民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的社会公正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与人基本权利和义务平等的权利关系,追求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需求的满足,关注民生是现阶段我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途径。(三)关注民生是发挥社会活力的必然要求 充满活力是和谐社会的显著标志,要使社会活力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广泛深入地动员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关注民生是完善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必须努力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不断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关注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抉择 构建和谐社会是从“大社会”的角度提出的,关注民生则是从“小社会”的角度提出的,“小社会”是“大社会”的基础,关注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把民生问题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才能促进社会和谐。 (一)关注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取向 关注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取向,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从执政的角度来讲就是以民为本,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二)关注民生传承了我们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我们的党始终将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这就内在地要求我们的党要高度关注民生,这不仅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也影响着党的执政基础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三)关注民生体现了政府“人民本位”的政治取向 “人民本位”是要政府的一切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政府治国理政的实际效果,从而认同和拥护我们的政府。 三、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原则 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战略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把握关注民生的战略任务,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要遵循一

着力改善民生问题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着力改善民生问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摘要】当前,我们正在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到突显的位置,充分认识我们所面临的民生问题,努力探索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等民生问题,早日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关键词】民生问题;社会事业;和谐社会 民生,就是国民的生计与生活。民生是和谐之本,民生关乎民心,而民心决定民意,为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必须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出发,将着力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作为国家发展的主题与根本目标所向,真正化解现实中的各项矛盾与利益冲突,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早就真正和谐与文明的社会。 一、充分认识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 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后,就应侧重于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将人民的幸福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程度地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尽可能给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 (一)改善民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本质决定了其执政目标与人民利益高度一致,党执政兴国的理念立足于民生,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着眼于民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直接

的就是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把民生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对于更好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民生状况的快速和持续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二)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目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改革带来了社会利益结构多元化,但是社会体制改革滞后,还没有形成相对合理的机制来调节利益关系。贫富差距扩大,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问题等比较突出。今天中国的稳定已不再是由单方面的政府供给和控制来实现,而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民众生活的稳定,来自于社会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来自于民生的改善。要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化解矛盾,构建和谐。因此,当今中国的发展路径的侧重点开始立足改善民生,是真正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 (三)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 改善民生,就是从根本上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民生“五有”目标实现得如何,是衡量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程度的重要标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善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四)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在改善民生中促进社会和谐

在改善民生中促进社会和谐 注重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 迫任务。近年来,山东省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影响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民生问题日益凸显。针对这一情况,济南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改善民生摆到重要位置,努力做好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在为民、富民、惠民、安民中促进社会和谐。 坚持民意为先,切实转变工作理念和作风 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作为谋划工作的立足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 们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济南市委、市政府在每年年初研究 全年工作之时,首先进行民意调查,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把握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在 此基础上提出思路和措施。同时,通过召开全市群众工作会议等方式,对广大党员干部进 行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教育,强化其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做到心系群众、服务人民。 把解决群众的所想、所急、所需作为开展工作的切入点。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 办群众所需,是我们推动工作和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坚持从群众的所想、所急、所 需入手,解决问题才能更有针对性,开展工作才能更有实效性。济南市委、市政府坚持通 过各种途径了解群众的所想、所急、所需,并把它们作为开展工作的切入点:组织党员干 部定期到基层特别是到贫困农村和困难企业调查研究、蹲点挂职;实行工作联系点制度, 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和市直部门都负责联系一个社区、村庄或企业;推行信访代理制,建立 领导公开接访、网上信访等制度,拓宽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 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推进工作的着力点。人民群众是 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力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济南市委、市政 府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注重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努力调动人民群众的 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搭建群众参与平台,推行民主恳谈会、领导干部联系群众、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联系群众等制度,凡重大事项都向社会公示、进行社会听证;在政府 网站设立“市长专页”、“市长信箱”、“群众之声”网页,在市属媒体开办“阳光政务”频道、“政务监督热线”栏目,在全市范围开展“泉城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讨论,广 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坚持民生为重,认真解决各种民生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 重点。为了促进社会和谐,济南市委、市政府积极采取措施,认真解决就业、教育、社会 保障、医疗、住房、社会治安等各种民生问题。 努力扩大就业。通过实施有利于就业的产业、财税、金融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提供创业项目扶持等措施,改善就业创业环境;以金融、物流、旅游、会展为重点,着力

【K12学习】XX高考二轮复习教案专题八关注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XX高考二轮复习教案专题八关注民生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 XX高考二轮复习教案 政治 第二部分:热点专题 专题八关注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专题要点】 XX年加大民生财政支出。XX年国家安排的民生支出达到7284.63亿元,比XX年增长29.4%。XX年民生支出达到5603.64亿元,比XX年增长29.2%。住房、医疗、教育等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XX年实施了许多民生工程,在使困难群众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安居乐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的同时,也拉动了城乡居民的系列消费,促进经济发展。☆高☆考♂资♀源€网2.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把重民作为XX年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落脚点。XX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要着力改善民生,积极扩大就业,实施城乡保障性安居工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支持农村教育发展,加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完善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政策,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从住房,到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从农村医院、学校,到社会保障;从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到地震灾区灾后重建……一系列人民群众

高度关切、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被摆在当前扩大内需、保持增长措施的重要位置,显示了中央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扎扎实实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坚强决心。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将更多地要靠扩大内需尤其是老百姓的消费需求。目前,补贴、减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都已纳入政府的工作安排和议事日程。从政治局会议和中央近期出台的政策措施看,让经济增长更多地体现为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实现社会的公平分配,将成为党和政府下一步继续关注和努力的重点;更加重视民生,切实改善民生,将继续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落脚点。3.XX年中国经济社会论坛举行。XX年8月27日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在北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主席王刚出席开幕式并讲话。王刚强调,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着眼大局谋划工作,贴近实际开展研究,充分发挥独特优势,积极开展献计献策,努力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次论坛以“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中国经济与民生”为主题,由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和北京市政协共同主办,有关省市党政领导、部分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共150余人参加。4.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XX 年9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保障

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精)

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重要性 的认识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明确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这一重要精神。 一、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中心任务。社会建设是民生问题的制度和体制保障。过去我们把社会主义建设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方面。后来由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清楚,表明我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越来越科学、全面。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前提和基础,政治建设是保障和方向,文化建设是精神支柱(智力支持、软实力),社会建设是根本落脚点。这四个方面相互依存,互为动力,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和总体框架。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对于21世纪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具有着很强的时代特征和极其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1、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的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缺一不可,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

中心组理论学习:切实保障改善民生_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切实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当前,如何解决和保障好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带来的风险,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一项必须应对而又十分紧迫的艰巨任务。 越是困难时刻,越是要高度关注民生 解决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加快发展的目的,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越是困难时刻,越是要高度关注民生。”在国际金融危机严峻挑战面前,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并不断丰富了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大局,我们立足民政工作实际,准确判断形势,进行各项民生保障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工作部署。着眼于解决基本民生,认真做好各项社会救助工作,全力保障“三个群体”的基本生活。 2009年,中央财政加大了民生投入的力度,其中,中央补助城乡低保资金达到614.6亿元,补助城乡医疗救助资金达到80亿元,增幅分别达到了69.3%和58.7%。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带动地方财政投入,使各项社会救助保障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因灾紧急转移、旱灾救助、倒损农房等补助标准,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和孤儿养育标准等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提高。城乡社会救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全国城市低保对象为2320多万人,比去年底增加近2万人;全国农村低保对象为4520万人,比去年底增加200多万人;全国有552万人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比去年底增加3万多人;今年前三季度累计城乡医疗救助3566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愈30 %。同时,妥善安排了去冬今春6000多万受灾群众的生活。社会救助保障内容继续拓展,增设了因灾遇难人员家属抚慰项目;在春节期间为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享受国家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和城乡老党员发放了一次性生活补贴,惠及7400万人;优抚对象和军休人员生活待遇也得到切实落实。 我们认真履行救灾救济职能,着力抓好受灾群众安置、生活救助和住房重建工作。“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们迅速响应,紧急调拨救灾款物、及时发布救灾信息、有效实施生活救助,广泛开展社会捐赠,扎实推进灾区恢复重建。目前,灾区民生设施快速重建,受灾群众妥善安置,基本生活较好解决,灾区社会稳定、人心稳定。着眼于增强社会自治功能,继续发展基层民主,深化基层群

加强与改善民生(论文)

加强与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姓名:杨小平学院:旅地学院(2011级)学号:Z11420210003 摘要: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际上都贯穿着切实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条主线,都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目标和归宿。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了较大的篇幅阐述这个问题,奏响了幸福民生的时代最强音。 关键字:民生社会保障和谐社会 一、加强民生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要求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的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于其他领域的建设。民生,是人民之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在我国自古与“国计”相提并论。中国古代的民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政治上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在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文化上逐步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为主的文化建设新局面。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建设却显得相对滞后。其增长的速度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相一致,出现了“国富民不强”的尴尬局面。新中国成立已满70周年,于是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便显得尤为迫切。社会建设的重点就是发展民生,全面地改善人民生活。 二、加强与改善民生的现实意义 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面临内忧外患,只能走内向积累型的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其发展路径侧重于高积累低消费,依靠高积累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国防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这一发展路径在初期侧重于加快经济建设,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

关注民生服务 构建和谐社区(定)

梓潼县潼江社区:关注民生服务构建和谐社区 近年来,梓潼县文昌镇潼江社区以“构建和谐社区、争做文明市民”为目标,紧紧围绕“便民、为民、健民、安民、乐民”五个着力点,建立社区服务平台,面向单位和居民开展多项服务,有效推进了社区各项工作。 一、立足“便民”,促进公益事业发展 坚持以“惠民工程”为抓手,把服务群众作为工作重点,全力打造文明和谐新型社区。通过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等社区党员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党员带头学习,带头服务等模范作用,调动社区党员参与社区工作与社区监督的积极性。同时,深入开展党员争当“社区宣传员”活动,由党员在小区担任政策法规“宣传员”、邻里纠纷“调解员”、治安防范“协管员”、关爱儿童“辅导员”、花草树木“养护员”、社区建设“信息员”,广大党员成为参加社区服务的骨干力量和传达政情民意的重要渠道。 二、立足“为民”,确保群众安居乐业 坚持把“为民办实事,构建和谐社区”作为社区工作的总体目标,切实做好与社区居民息息相关的劳动保障、优抚救济、低保、平安创建、综合治理、信访稳定、计划生育等服务工作,及时了解社区困难家庭生活情况,建立困难家庭档案,对失业人员进行登记造册,并免费提供培训、就业机会。同时,为173名低保无房户办理了廉租房补贴,121户困难无房户申请入住了廉租房,为社区内642名退休人员进行了认证。特别是在“5.12”地震灾

害期间,社区党员干部始终坚持战斗在第一线,不顾个人安危,逐户统计登记居民受损房屋情况,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为社区2384户因“5.12”地震房屋受损的居民办理了受损房屋补贴,并为社区所有受灾户建立了受灾档案。通过党支部的一系列工作,社区内的弱势群体和困难家庭做到了应保尽保,群众安居乐业。 三、立足“健民”,提升社区环境质量。 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组织社区党员干部深入社区街道和居民院落,积极征求居民建议,了解掌握居民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把问题归纳为社区环境、社区稳定、社区服务、社区帮扶、社区共建5个方面,并且落实措施加以解决。同时,为了让社区居民有一个干净卫生、文明和谐的生活环境, 社区党支部把社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作为一个惠民工程来抓,组织落实保洁员针对社区内的小区巷道、卫生死角垃圾、牛皮癣进行集中整治,制定保洁长效机制,重点解决了破产单位小区没有业主委员会、卫生无人管、安全无保障等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四、立足“安民”,优化社区治安环境 坚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广大居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证”理念,狠抓落实社区维稳工作。不断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加大对居民的法律知识宣传力度,全力配合相关部门开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实现了社区内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无“黄赌毒”现象、无集体上访事件、无重大火灾、重大交通责任事故,治安、刑事案件数量逐年下降。此外,为方便社区居民及做好社区突发事件

浅谈改善民生问题的意义和途径

浅谈改善民生问题的意义和途径 政治学院郑小容 2013000038 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古今中外的治国经验表明:谋民生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我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然而,伴随着经济增长,当前,各种社会矛盾也呈现出来,如住房难、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日益突出。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一重大战略,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改善民生问题的意义 第一,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之必需。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正当性依据来源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中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为了中国的民族富强、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的基础。胡锦涛同志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执政”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必须给中国人民带来实惠、带来实际的利益。换言之,必须大幅度地改善民生。只有这样,我们党赖以执政的基础才能够得到保持和增强。 第二,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之必需。重视并改善民生问题,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一种最有效的动力。民生具体状况如何,对于一个社会的内需拉动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就高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和中等收入人群比较而言,高收入群体的购买能力最强,但其边际消费倾向却是最低的;低收入群体的情况则恰好相反,其边际消费倾向最强,要高于高收入群体,但其购买能力却是最低的;中等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和购买能力均比较强。显然,一个收入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状态的橄榄形的社会结构亦即中等收入人群占主导位置的社会结构,对于内需的拉动力是最强的;相反,在一个民生状态不容乐观亦即以低收入群体占据主导位置的金字塔型的社会当中,其内需拉动力是最弱的。重视并努力改善民生,可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并使

发展家政 改善民生 促进和谐

家政服务经验做法品牌越乡嫂 发展家政改善民生促进和谐 同志们: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家政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商务部作为家政服务业主管部门,召开这次“全国家政服务业现场经验交流会”,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总结和交流各地发展家政服务业经验,推动和促进家政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会议交流了八个单位的经验,现场考察了杭州三替公司和宁波“81890”居民服务网络中心,讨论了加快发展家政服务业的思路和措施,进一步增强了对加快发展家政服务业的认识。下面,我代表商务部讲几点意见。 一、家政服务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一)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 家政服务业面向家庭,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家政服务内涵不断扩展,服务内容延伸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出多业态、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家政服务业在为家庭提供多方位服务,满足人民生活快节奏、高品质需求的同时,实现了行业自身的快速发展。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初步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家政服务业各类服务企业和网点近50万家,从业人员1500多万人,年营业额近1600亿元。从家政服务企业规模看,大部分企业营业额在50万元左右,少数规模较大的企业年营业额已达1000万元以上。 ──服务内容日趋多样。家政服务涉及20多个门类,200多个服务项目。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性特点,家政服务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态势。传统的保洁、搬家、保姆等项目不断细分,月嫂、陪护、聊天、理财、保健等服务不断成为家政服务的主要内容。 ──连锁经营步伐加快。现代流通方式在家政服务企业中得到快速推广。多数企业已改变原来的单店经营模式,积极采用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服务网络逐步向全国甚至国外延伸。一些企业经营门店已达到50家以上,实现了跨区域连锁化发展。 ──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近年来,专业化程度高的家教、理财、保健等新兴服务进入家政服务范畴,月子护理、搬家、保洁、婚介等传统服务的专业性越来越强,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也开始重视家政服务人员的学历和培训水平。 ──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家政服务业的多样化快速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了高质量、个性化和安全便捷的服务享受。年迈双亲可以得到温馨照料和陪护,婴幼儿童得到细心看护和教育,繁杂的家务得到专业料理和服务,家政服务已成为服务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行业。 (二)各方合力推动,发展条件成熟 近年来,各地政府及商务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在发展家政服务业过程中,积极创新运作模式,拓展服务内涵,探索出不少成功经验。归纳各地的做法,可以概括为:政府重视是关键,政策支持是保障,行业规范是基础,企业创新是主体。 1、政府为引导规范家政服务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是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一些地区把发展家政服务业作为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加社会就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来抓。天津、杭州、宁波、长春、保定等城市市委、市政府领导牵头,建立多部门工作协调机制。深圳市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家庭服务业条例》,长春市制定了《家庭服务业管理暂行办法》,北京市出台了《家政服务通用要求》。这些措施有力促进了家政服务业发展。

2010高考二轮复习教案专题八 关注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2010高考二轮复习教案专题八关注民生问题,构建和谐 社会 2010高考二轮复习教案 政治 第二部分:热点专题 专题八关注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专题要点】 12009年加大民生财政支出。2009年国家安排的民生支出达到728463亿元,比2008年增长294%。2008年民生支出达到60364亿元,比2007年增长292%。住房、医疗、教育等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2009

年实施了许多民生工程,在使困难群众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安居乐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的同时,也拉动了城乡居民的系列消费,促进经济发展。☆高☆考♂资♀€网2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把重民作为2009年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落脚点。2009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要着力改善民生,积极扩大就业,实施城乡保障性安居工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支持农村教育发展,加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大力发展化事业和化产业,完善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政策,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从住房,到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从农村医院、学校,到社会保障;从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到地震灾区灾后重建……一系列人民群众高度关切、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被摆在当前扩大内需、保持增长措施的重要位置,显示了中央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扎扎实实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坚强决心。未中国经济的发展,将更多地要靠扩大内需尤其是老百姓的消费需求。目前,补贴、减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都已纳入政府的工作安排和议事日程。从政治局会议和中央近期出台的政策措施看,让经济增长更多地体现为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实现社会的公平分配,将成为党和政府下一步继续关注和努力的重点;更加重视民生,切实改善民生,将继续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落脚点。32009年中国经济社会论坛举行。2009年8月27日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在北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主席王刚出席开幕式并讲话。王刚强调,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

改善民生论文:改善民生促社会和谐

改善民生论文:改善民生促社会和谐 摘要: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稳定是民生之盾。 关键词:改善民生促和谐 胡锦涛十七大报告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具体来说,就是要把教育、就业、分配、社保、稳定五大现实问题抓紧抓好。 1.教育问题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是说“教育”是强国富民的基础,要努力提高国民素质,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目前,我们喀什地区教育现状首先,教育的公益性体现不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普遍存在;户籍制度让众多农民工子女失去高考的机会;学校收费项目多,杂;私立学校成为了贵族学校且主要是赢利为目的,教育的区域发展及不平均,喀什市区学校较好。其次应试教育催生的各种课外辅导、培训多。教师队伍的素质不高,尤其是乡村教师素质。具体措施为: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

育,加大投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解决进城务工子弟上学难等问题。二是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正确看待和评价每个学校、每个学生、每个老师。三是改革。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质量评价标准。四是提高。关键是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使他们能够在轻松的状态下给学生传授知识,这样学生才能学得生动活泼。五是规范。要规范中小学的办学行为,不准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准随意增减课程。 2.就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是说“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党中央、国务院将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城镇新增就业和登记失业率列入宏观调控指标,制定实施了一整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努力发展那些就业容量大的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有关部门要努力落实《就业促进法》规定的促进就业的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党和政府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入手,积极致力于构建规范、和谐、有序、稳定的劳动关系。为规范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一步完善了劳动合同制度,积极贯彻落实新的《劳动合同法》。在中央、省

关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关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随着社会进一步地发展进步,如何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满足不同阶层群众的生活需要,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当前,要提高关注民生极端重要性的认识,让关注民生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政府应当把解决好民生问题作为自己的核心任务,重点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等四大现实问题抓紧抓好;要统筹城乡发展,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关键词: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社会公平社会和谐 一、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充分体现了民生工作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民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亿万人的切身利益。方法得当与否,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威信,关系到公共财政和公共资源使用的效益,关系到人民群众能否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具体表现如下: 1.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民生就是发展,民生就是政治,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历史也充分证明:只有代表民意,关注民生,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的政权,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长久。各级党委政府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坚持循序渐进,一切从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统筹兼顾,实现群众现实利益和根本利益的有机统一。着力保障群众的基本需求,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有效调节收入分配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着力满足群众的发展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着力确保群众的安全需求,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可以说,解决民生问题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关键问题,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头等大事[1]。 2.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问题,直接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是群众利益最直接的载体。它既体现着人民群众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利益,综合起来又关系着人民群众长远的、根本的、整体的利益。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实际效果,从而认同和拥护党和政府。所以,我们党始终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

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

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 【摘要】和谐社会建设提倡“以人为本”,把人民当做社会建设中的主体。和谐社会建设要以人为本,就要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生活中的基本问题。民生是人民对社会生活问题的一个基本共识,是对社会主流价值的判断,展现的是一个社会中的道德观念、社会习俗、民主文化的强大力量。人民的纠纷得不到解决,何以去谈和谐的建设;人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何以去谈社会的建设;人民的基本问题得不到解决,何以去谈和谐社会的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一、对民生的理解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老百姓的生活来源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无所不包,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

观方面的问题。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从不同的角度看民生,对民生的理解有所不同。从需求角度看,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前者强调的是生存条件,后者追求的是生活质量,即保证生存条件的全部需求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普遍需求;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来看,民生是人民关心的、是需要到的解决的,得到满足的生存、生活问题;从人权角度看,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从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看,现代意义上的民生要从多方去思考,民生不仅仅包含了社会层面的问题,还应包含与人民有关的切身利益,甚至是涉及到人民的一切问题,是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给人民带来的利益,使人民受益,使人民的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使人民的要求得到满足。 二、关于民生问题 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五大现实问题做好。 “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就是要大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抓好高校毕

浅谈改善民生问题的途径和意义

浅谈改善民生问题的途径和意义 十八大报告具体论述了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这五个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现实问题,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这些令人鼓舞而又实实在在的举措,彰显出执政党“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理念,以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诉求。 一、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指国民的生活问题。通常表现为包括衣食住行、上学就业、生活环境、社会治安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种种问题。民生问题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侧重点有所不同。改革开放初期,最普遍的民生问题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安全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这些问题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的今天,人民群众对生活改善的新期待中,既有居民收入的增加、物质生活的丰富、精神需求的满足和社会安全的保障等迫切要求,也有对喝上干净的饮用水、呼吸上新鲜洁净的空气、享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居住环境和对整个社会和谐幸福等的迫切要求。一句话,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要提高,生活质量也要提高。尽管民生问题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内涵,但其本质都是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能否得到实现的问题。其本质不在于自然条件的优劣,而在于我们能否按照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在经济、政治、文化制度方面的要求,有效地实现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问题,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并进而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二、改善民生的主要途径 民生问题,民心所系,国运所系,不仅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事关和谐社会建设成败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应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利益问题入手,努力使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