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接触网无交分线岔定位悬挂调整技术

高速接触网无交分线岔定位悬挂调整技术
高速接触网无交分线岔定位悬挂调整技术

接触网调整的技术标准

接触网调整的技术标准 一、对接触网调整零件的材质要求: 1、对调整所使用的接触网零件,选用部颁《电气化铁道接触网零件》(TB2075-90)的零件,但其中的铸铁件全部改用钢模锻件。 2、所有调整零件严禁使用淘汰件、既有接触网拆迁下来的拆迁件。 三、定位装置的技术安装要求: 1、定位器的坡度: 定位器的坡度是通过腕臂上定位环的安装高度来确定的,为保证定位器的坡度,定位环必须保证如下安装高度(指对轨面而言的高度)。对于导高为5650mm的车站、区间,正定位时,定位环的安装高度为m。 反定位时,定位环的安装高度为m。 软定位时,定位环的安装高度为m。 对于导高为6m的车站 正定位时,定位环的安装高度为6.7m。 反定位时,定位环的安装高度为6.825m。 软定位时,定位环的安装高度为6.62m。 2、定位管的安装: 定位管安装完毕后,应呈水平状态,允许施工偏差为+30mm、-0mm。

对于正定位管,均须加设防风支撑。 对于反定位管,V型拉线用两股φ3.0mm不锈钢丝制成,受力后,保证斜拉线顺直,V型拉线的回头长度为200—300mm。 正定位其定位管卡子距定位管头相距100mm,反定位管卡子距长定位环150mm,定位管卡子距定位管头不能大于300mm,多余部分应割掉。 软定位器的尾子线用2股φ4.0镀锌铁线拧成,死端固定在定位器侧,活端固定在腕臂上,死端绑扎长度为100mm,活端回头长度为200—300mm。 定位管在支持器处外露长度为50—80mm,多余部分应割掉。 3、定位器的安装: ①保证接触线的拉出值及工作面的正确性,拉出值应符合设计值,允许施工偏差为±30mm。 ②定位器在平均温度时垂直于线路中心线,当温度变化时,偏移量与接触线在该点的伸缩量相一致,其偏角最大不得超过18度。 四、锚段关节的调整要求; 1、在锚段关节处采用合成绝缘子。 2、绝缘锚段关节: ①在转换柱处,承力索的工作支与非工作支的竖直距离应保证500mm,接触线的工作支与非工作支的水平距离与竖直距离应保证450mm。 ②在转换柱处,当两线间的水平距离达不到450mm时,可调整非工

接触网定位支撑检修流程

接触网定位支撑检修流程 支持装置支持装置作用:作用:承受悬挂定位装置的负荷并传递给支柱。 定位装置的作用:保证接触线在任何情况下均应在机车受电弓工作范围内,并将接触线的负荷通过支持装置传递给支柱。 定位装置 为了防止导线抬高造成打碰弓,在高速铁路区段安装了限位定位器。 A 腕臂用限位定位器 B 软横跨用限位定位器 定位装置 安装定位装置安装应在接触线中心锚结安装完毕或从中心锚结处向两侧下锚方向进行,并将接触线导线面找正确,防止导线面扭转。 定位装置质量标准 ⒈定位器必须保持接触线之字值、拉出值的正确性,保证接触线工作面平行于轨面连线。定位装置的结构及安装状态应保证定位点处接触线的弹性符合规定。当温度变化时,接触线能自由伸缩,使受电弓有良好的取流状态。 ⒉定位器的形状和坡度应能保证电力机车受电弓安全通过。 ⒊定位器管在平均温度时应垂直于线路中心线,温度变化时沿接触线纵向偏移应与接触线该点的伸缩相适应,允许偏差10%,极限温度时其偏移值最大应不超过定位器管长度的1/3。定位器应转动灵活,转换支柱处两定位器能自由转动,不得卡滞;非工作支接触线和工作支接触线定位器、管之间的间隙不小于50mm。定位装置 ⒋定位器应处于受拉状态,支持器安装方向要正确。 ⒌反定位器主管、定位肩架及组合定位器的定位管均应保持水平,靠接触线侧的端部允许仰高不超过30mm。反定位器主管两侧拉线的长度和张力应相等,定位管卡子距定位环应保持100~150 mm的距离。 ⒍软定位器的定位拉线活固定端在定位管侧,死固定端在腕臂侧。贴现长度一般不大于400mm; ⒎定位环应沿线路方向垂直安装。定位管上定位环的安装位置距定位管根部不小于40mm。定位装置各部件之间应连接可靠,定位钩与定位环的铰接状态良好。 ⒏山口、谷口、高路堤(一般指高出地面或在森林地带高出林木5m以上)、高架桥等“风口”地段,必要时应有防风措施。 ⒐定位器、定位管均应用耐腐蚀材料做成,使之在规定的寿命期内,不需进行防腐处理也能保证安全运行。定位装置⒑定位器管坡度当列车运行速度≤120㎞/h时,应保持在1/10~1/3 的范围内;当列车运行速度>120㎞/h时,应保持在1/7~1/3的范围内;对于限位定位器,其限位止钉间隙应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要求。⒒定位装置各管口要封堵良好。各定位拉线要受力适当且不应有严重锈蚀。⒓拉出值符合设计要求,允许误差30 mm。⒔定位管在支持器外露长度应为50~100mm 14、防风支撑的安装要正确,直线区段一般为30-60度,900-4000 为30-75度. 定位装置检修内容1、检查定位器偏移以及坡度,定位器是否有烧伤; 2、检查定位是否水平: 3、测量定位拉出值是否超出标准; 4、检查各部零件受力良好,有无破损及裂纹,螺栓无锈蚀; 5、检查反定位两端斜吊线受力是否均匀; 6、检查各线夹以及螺栓安装正确,螺栓紧固状态良好;定位线夹用25Nm力矩;定位环44Nm、套管双耳70Nm,钢长定位环不小于80Nm 定位装置检修准备工作:检修准备工作:1.人员:8-12人。2.工具:作业车、钢丝套、钢卷尺、扭线扳手、Ф12棕绳、测杆、工具包、手锤、水平尺、温度计、安全工具、防护用具、力矩扳手。3.材料:定位线夹、定位环、

蜂窝无线定位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蜂窝无线定位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移动通信系统中无线定位技术的应用,讨论了基于移动台和网络的两种无线定位方案,对几类常用的无线定位方法进行了分析,分别阐述了GSM和CDMA 两种蜂窝系统中无线定位的应用特点,最后提出了无线定位技术中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蜂窝系统 无线定位 CDMA GSM 1 引言 无线定位在军事和民用技术中已获得了广泛应用。现有的定位和导航系统有:雷达,塔康,Loran C,VORTAC,JTIDS(联合战术信息分布系统),GPS等。对地面移动用户的定位来说,这些技术中以GPS最为重要。近年来GPS发展很快,其单点定位精度达20~40m。但是把GPS功能集成到移动台上需全面更改设备和网络,增加成本;且用户同时持有移动电话和GPS手机很不方便,所以移动用户及设备生产商和网络运营商希望能直接由移动台实现定位。 直接利用移动台进行定位已研究多年,近年来,由于对移动台用户定位的需求增加,进一步推动了无线定位的研究。1996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颁布了E-911法规,要求2001年10月1日起蜂窝网络必须能对发出紧急呼叫的移动台提供精度在125m内、准确率达到67%的位置服务。1998年又提出了定位精度为400m、准确率不低于90%的服务要求。1999年FCC对定位精度提出新的要求:对基于网络定位的精度为100m、准确率达67% ,精度300m、 准确率达95%;对基于移动台的定位为精度50m、准确率67% ,精度150m、准确率95%。FCC 的规定大大推动了蜂窝无线定位技术的发展。在蜂窝系统中实现对移动台的定位除了满足E -911定位需求外,还具有以下重要用途: (1)基于移动台位置的灵活计费,可根据移动台所在不同位置采取不同的收费标准。 (2)智能交通系统(ITS),ITS系统可以方便提供车辆及旅客位置、车辆调度、追踪等服务。 (3)优化网络与资源管理,精确监测移动台,使网络更好决定进行小区切换的最佳时刻。同时,根据其位置动态分配信道,提高频谱利用率,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接触网技术总结

接触网技术总结 本页是精品最新发布的《接触网技术总结》的详细文章,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篇一:接触网技术总结 接触网专业技术总结 一、本人简历 尊敬的各位领导,你们好!我是十一局电力电化事业部吉图珲项目的 接触完工叶文。本人于20XX年参加工作。通过不断学习和在接触网工作中的不断实践和总结获得了一些工作经验,特别是在担任接触网工长期间使自己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自毕业进入包西电气化既有线项目,在这里从一个对电气化接触网专业只存在学科概念之中的懵懂初识者,慢慢成长为一个电气化的建设者。在这里从最基础的基坑开挖做起,浇筑基础,支柱组立,金具安装调整,接触网假设,整体微调,等等。在这里作为一个电气化的初学者,我接触了整个铁路接触网从无到有,从有到正式通车运行的整个过程,而且因为是一线基础施工员参与整个施工工序,所以在这里学到了大量的基础施工方法,对电气化既有线的施工流程了然于脑,锻炼的自己的施工能,而且还熟悉了整套施工作业的质量标准,在施工过程中碰到大量施工难点,都被一一克服。

二、逐渐积累的生产经验及本人特有的技能通过对理论知识如:《接触网工》、《接触网检修工艺》、《接触网安全规程实施细则及运行检修规程实施细则》、《电气化铁道接触网实用技术指南》、《接触网工 技术问答850题》等的学习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实践总结,另一方面:在工作中不断虚心向别人学习,学习好的工作方法、操作技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在各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在11年的接触网工作历程里,对规章制度、安全知识认真学习掌握,做到自己决不违章,最全面的同时更杜绝他人违章操作,在作业中,自己首先弄 清楚作业目的严格按照作业流程进行作业,同时在作业中细致观察受力部件、受力方向,接触网作业中,线索弹**及物体惯**是极易造****身安全事故发生的隐患。因此作业中保证时间、质量效率的同时,更应 该首先考虑我们所涉及对象—如何保证人员安全。本人在3年工作时间里,经过认真思考和总结,在作业中要保质保量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和抢修任务,只有按照施工调查得出合理的施工流程(事故抢修时的事故调查制定出合理的事故抢修方案)平时人员的培训演练、机具、材料的准备,特别是大张力工具的定期检查和保养和使用方法→严格按照作业流程认真执行施工工艺标准,在事故抢修工作中设备的工艺标

接触网的定位装置

定位装置 一、定位装置的作用与选择要求 为了使电力机车受电弓滑板在运行中与接触线良好地接触取流,需将接触线按受电弓的运行要求进行定位,这种对接触线进行定位的装置称为定位装置。 定位装置的主要作用是:使接触线始终在受电弓滑板的工作范围内,受电弓的磨耗均匀,将接触线所产生的水平力传递给腕臂。 定位装置对于接触悬挂的工作性能及机车受电弓的工作状态有很大影响,因此,对定位装置的要求是: (1)定位装置应保证将接触线固定在要求的位置上。 (2)当温度变化时,定位管不影响接触线沿线路方向的移动。 (3)定位点弹性良好,当机车受电弓通过时,能使接触线均匀身高,不形成硬点,且不能与该装置发生碰撞。 二、定位装置的组成 定位装置由定位位、定位器、定位线夹及连接零件组成。根据支柱所在的位置不同及受力情况,定位装置采用不同形式,一般有硬定位装置、软定位装置、反定位装置、双定位装置及特殊定位装置。 1.定位管 定位管的作用是固定定位器并且使其在水平方向便于调节;它有普通定位管和T型定位管两种类型。 (1)普通定位管 普通定位管是用镀锌钢管加工制成的,尾部有定位钩,定位钩通常通过定位环固定在腕臂上;如图2—3—1所示。 图2-3-1 普通定位管 设置定位管的为了定位器在水平方向和坡度方向上便于调节,是定位装置结构较灵活,增加定位点的弹性。定位管的长度和外径的选用是根据支柱所在的位

置和定位管受力情况而确定的。定位管安装应呈水平状态,当定位管较长时,为了保证其的水平状态可将其端部用铁线吊住。 (2)T型定位管 T型定位管又称套筒式定位管,它与普通定位管的尾部不同,加焊了一段套管,便于与棒式绝缘子配套并增加其尾部的机械强度。T型定位管多用于隧道定位和多线路腕臂支柱装配使用。由棒式绝缘子、T型定位管、支持器、定位线夹及连接零件组成。如图2—3—2所示。 图2-3-2T型定位管 1—T型定位管;2—长支持器;3—TB-25型棒式绝缘子 2.定位器 定位器是定位装置中关键的部件,其作用是通过定位线夹把接触线按设计标准拉出值的要求固定在一定位置,并承受接触线的水平力。它是由镀锌钢管、套筒、定位销钉焊接而成。定位管从形态上可分为直管定位器、弯管定位器、特型定位器等几种常用的定位器。如图2—3—3所示。 图2-3-3 各型定位器结构 a—直管定位器;b—T型定位器;c—软定位器;d—T型软定位器 3.定位线夹 用在接触线定位处,是用来连接接触线和定位器,适用于截面积为120m㎡、110m㎡、85m㎡的铜接触线。其由两面组成,一面为有环夹板,另一面无环夹板,通过螺栓连接,安装时必须把线夹入槽,紧固扭力为25N/m,注意有环夹板处于受力方向的外侧。结构如图2—3—4所示。

接触悬挂调整技术交底讲解

施工技术交底表 说明:本表由技术交底负责人填写,接受技术交底方负责人签字认可,本表一式二份,交底单位和接受交底单位各一份。

接触悬挂安装、调整技术交底 一、接触悬挂安装与调整应满足以下要求: 1、本次工程设计的接触网悬挂安装与调整包含:定位装置安装,四跨锚段关节调整,线岔调整。 2、本线路供电方式采用带回流线的直接供电方式。接触悬挂采用直链型悬挂,即承力索和接触线在同一竖直面内。 3、接触网标称电压为25kV,最高工作电压为27.5kV,短时最高电压为29kV,最低工作电压为20 kV,非正常情况下不低于19kV。 4、接触网采用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结构高度1400 mm。正线接触线采用120 mm2铜锡合金线,承力索采用铜合金绞线95 mm2,满足载流要求;站线承力索采用70mm2铜合金绞线,接触线采用85mm2铜锡合金接触线。接触线导高一般为6000mm,最低不小于5750mm,黎塘I场接触线导高采用6450mm。 5、腕臂用棒式绝缘子一般采用高强度瓷质棒式绝缘子,跨线桥两端采用合成硅橡胶绝缘子,抗弯强度均不小于12kN。 6、绝缘锚段关节转换柱处、接触网下锚处及软横跨上悬式绝缘子均采用硅橡胶绝缘子;接触网绝缘泄漏距离按重污秽区设计,绝缘元件(组)的公称泄露距离一般不小于1400mm。 7、道岔处接触网布置采用交叉线岔方式。 8、电分相采用七跨锚段关节电分相布置方式,锚段关节采用四跨关节。 9、既有跨线建筑物下的接触网悬挂方案:(1)采用降低结构高度、承力索带电通过;(2)降低导高及结构高度、承力索带电通过。 10、当跨线建筑物净空高度不足时,降低结构高度,一般按最短吊弦不小于400mm设计,困难时按最短吊弦的长度不小于300mm控制。 11、腕臂柱采用绝缘旋转平腕臂形式。 12、两股道车站基本站台范围内采用双线路腕臂或软横跨安装。 13、车站内三股道及以上线路采用软横跨定位,软横跨在节点松边一侧上下部定位绳安装恒张力弹簧补偿器,加强软横跨的稳定性。 14、有雨棚车站采用与雨棚柱合架的双线路腕臂安装方式。 15、平腕臂与斜腕臂间增设腕臂支撑,正定位设定位管支撑,反定位设防风

接触网定位装置检调的资料

定位装置 组成:定位管斜吊线、定位管支撑、定位器防风拉线、定位环、定位支座、定位管、定位器、限位定位器、弓形定位器、软定位器、弹性支座、定位线夹、套管双耳、定位管卡子、锚支定位卡子、管帽等。 作用:保证接触线在任何情况下均应在机车受电弓工作范围内,并将接触线的负荷通过支持装置传递给支柱。 技术标准 1、定位装置的结构及安装状态应保证接触线工作面平行于轨面,定位点处接触线的弹性符合规定。当电力机车受电弓通过和温度变化时,接触线能上下、左右自由移动。 2、定位器坡度。标准值:160km/h 及以下区段为1/10~1/5。160km/h 以上区段为设计值。安全值:160km/h 及以下区段为1/10~1/5;160km/h~200km/h 区段1/10~1/5。200km/h 以上区段为设计值。限界值:160km/h 及以下区段为1/10~1/3;160km/h 以上区段与安全运行值相同。 3、定位器偏移。标准值:在平均温度时垂直于线路中心线,温度变化时沿接触线纵向偏移与接触线在该点的伸缩量相一致。安全值:标准值±10%。限界值:极限温度时其偏移值不得大于定位器管长度的1/3。 4、软定位器的定位拉线调整端在定位器侧,固定端在腕臂侧。 5、定位管及定位肩架。反定位管、定位肩架及组合定位器的定位管的状态符合设计规定。反定位器主管两侧拉线的长度张力应相等,定位管卡子距定位环应保持100~150mm 的距离。各管口封堵良好,定位拉线受力适当且不应有严重锈蚀。转换支柱处两定位器能分别自由转动,不得卡滞;非工作支和工作支定位器、管之间的间隙不小于50mm。 6、定位环应沿线路方向垂直安装。定位管上定位环(定位支座)的安装位置距定位管根部不小 于40mm。定位装置各部件之间应连接可靠,定位钩与定位环(定位支座)的铰接状态良好。 7、弹性支座绝缘子连接器与水平线的夹角为:-7.5°~-25°;腕臂中心线与棒式绝缘子中心线的夹角不得超过30°,连接处的弹性销钉铆接牢靠;平衡阻尼器压簧的长度应保持在20~26mm 之间。 8、防风支撑。山谷口、高路堤(一般指高出自然地面5m)、高架桥等“风口”地段,应有防风措施(如在腕臂与定位管之间加设定位管支撑等)。 准备工作 1、人员:车梯作业14 人;作业车作业12 人。

蜂窝网络技术

计算机网络 - 线下讨论 名称:蜂窝网络的技术和应用 学院:计算机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实验日期:2015年5月8日 负责模块:第三代蜂窝网络技术(第五部分) 小组成员:

蜂窝网络历史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1864年麦克斯韦从理论上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1876年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1900年马可尼等人利用电磁波进行远距离无线电通信取得了成功,从此世界进入了无线电通信的新时代。 现今我们每天用到的移动通信技术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初期。最初美国Purdue大学学生发明了工作频率为2MHz的无线电接收机,并很快在底特律的警察局的车载无线电系统中投入使用,这成为了世界上首个可以有效工作的移动通信系统;20世纪30年代初,第一部调幅制式的双向移动通信系统在美国新泽西的警察局投入使用;20世纪30年代末,第一部调频制式的移动通信系统诞生,实验表明调频制式的移动通信系统要比调幅制式的移动通信系统更加有效。在随后的10几年间,调频制式的移动通信系统占据主导地位,也是在这个时期中,通信实验和电磁波传输的实验等工作完成了,在短波波段上实现了小容量专用移动通信系统。然而此时的移动通信系统存在诸多的缺陷,难以与公众网络互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军事上的需求,极大的促进了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战后,军事移动通信技术逐渐被应用于民用领域,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和欧洲部分国家相继成功研制了公用移动电话系统,在技术上实现了移动电话和公众电话网络的互通,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过当时这种移动电话系统仍然采用人工接入方式,存在局限性,系统容量小。 从20 世纪60 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美国推出了改进型移动电话系统,它使用150MHz和450MHz频段,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实现了无线频道自动选择及自动接入公用电话网。20世纪70 年代中期,随着民用移动通信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业务范围的扩大,可用频道数要求递增与有限的频谱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美国贝尔实验室提出了在移动通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AMPS,它为移动通信系统在全球的广泛应用开辟了新的道路。 冲80年代中期开始,移动通信蓬勃发展,走向成熟,开发了新一代的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由于数字无线传输的频谱利用率高,系统的容量得到大大地提升。除此之外,数字网能够同时提供语音,数据等多种业务。

中 铁 五局接触网上部施工技术标准

一、接触网上绝缘子选用原则: 1.接触网腕臂采用硅橡胶绝缘子,爬距不小于1600mm。 2.腕臂按实际测量的支柱限界(包括关节和分相处)计算腕臂长度。 3.腕臂安装完毕后,平腕臂端部余长保留300 mm,定位管端部余长保留300 mm,在调整到位后多余部分应截去。 4.腕臂上承力索座与套管双耳的间距为300 mm,上下底座间距1800mm。5540,7340 保南5990,7790 5.各种零件的力矩值参见下表所示。(所有紧固件有力矩要求时必须按力矩要求使用力矩扳手紧固。)

头。 7.京广线接触悬挂为简单直链型悬挂,承力索在接触线的上方,接触线悬挂高度一般为6000 mm, 个别站区为6450mm,以施工平面图为准。 8.腕臂预配时,各部件应处在同一垂直平面上,定位环的豁口朝向受力的反方向安装;腕臂不得弯曲,水平腕臂棒式绝缘子的外铁帽压板必须使用凸头型,凸头必须嵌入腕臂的防滑孔内。 9.腕臂预配与安装时,各水平穿向螺栓方向应一致,统一穿向来车方向。底座固定螺栓由主角钢穿向副角钢,垂直方向为由上往下穿。 10.上、下行地段支柱横线路方向在同一断面时,一般不允许两支柱同时采用反定位。一般情况下,上、下行带电体之间绝缘距离为2米,困难情况下不小于1.6m。 11.硅橡胶棒式绝缘子若有排水孔时,其排水孔朝下安装。 12.各螺栓销、开口销应安装牢固,开口销掰开角度大于60°。 13.腕臂底座孔外安装上下底座依支柱类型选用,绝缘关节、分相处为1600 mm外,其余均为1400 mm,三腕臂底座中心孔距分别为600 mm。 二、支持结构安装 1.腕臂设腕臂支撑,两端用支撑管卡子固定;安装后的支撑管卡子与斜腕臂上定位环间距150mm,距平腕臂绝缘子接口50mm。腕臂支撑一般情况下按照60°~70°安装,现场可以调节支撑管卡子与棒式绝缘子、定位环的距离来实现,一般情况下调整量不大于100mm,在斜腕臂上安装时,一般位于定位环下方,采用直线正定位时位于定位

蜂窝网络无线定位技术及应用

蜂窝网络无线定位技术及应用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蜂窝无线定位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这主要归因于政府的强制性要求和市场本身的驱动。FCC于1996年10月颁布了无线E9ll呼叫应急服务功能,其核心是要求所有移动通信网络必须分阶段的提供紧急呼叫用户的经纬度位置信息。针对E911定位需求的具体实施,各国主要大公司均就GSM、IS-95CDMA 以及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开始制定各自的定位实施方案。特别是 3GPP和3GPP2上对定位的要求更加具体化,这也是对蜂窝无线定位市场潜力的肯定。另一方面,移动通信用户对移动定位业务的需求日益迫切。蜂窝网络无线定位技术能够在移动台处于空闲状态或通话状态的情况卜获取其地理位置等信息,利用移动台的定位信息,运营商可以1hJ用户提供各种增值业务,如位置环境信息查询、紧急救援、智能交通、广告发布等等,同时还可以作为移动通信网络运行、维护和管理的辅助数据。到目前为止,基于蜂窝网络的无线定位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基于蜂窝网络定位技术的移动业务将得以迅猛的发展。 二、蜂窝网络无线定位技术 利用移动蜂窝网络对移动台定位的方法主要有三类,(l)基于电波场强的定位技术;(2)基于电波到达入射角(AOA)的定位技术;(3)基于电波到达时间(TOA)或到达时间差(TDOA)的定位技术。 1.场强定位技术 电波场强定位技术根据移动台接收的信号强度与移动台至基站的距离成反比关系,通过测量接收信号的场强值和已知信道衰落模型及发射信号的场强值可以估算出收发信机之间的距离,由多个距离测量值(至少三个)可以估算移动台的位置。这一技术的关键在于如何建立一个能够准确的反映服务传播围的无线电波传播模型,这在实际应用中很难实现。除此之外,由于小区基站的扇形特性、天线有可能倾斜、无线系统的不断调整以及地理环境、车辆等因素都会对定位精度产生影响。由于移动通信环境中电波传播的复杂性,决定了这?技术在定位精度上的局限性,但是由于该技术比较简单易行、在对精度要求不是很高的情况下仍被采用。为了改善其性能,人们开始研究利用电波传播中的射线跟踪方法来逛一步提高定位的精度。 2.到达入射角的定位技术 电波到达入射角的定位技术利用基站的阵列天线来测出移动台来波信号的人射角、构成从基站到移动台的径向连线,即测位线,这两条连线的交点即为目标移动台的位置。由于两条直线只能相交于?点,这种方法不会产生定位模糊性。但是它需要在每个小区基站上放置4?12组的天线阵。这些天线阵?起工作,从而确定移动台发送信号相对于基站的角度。当有多个基站都发现了该信号源时,那么它们分别从基站引出射线,这些射线的交点就是移动台的位置。AOA的优点在于它仅需要两个基站参与便可实现移动台定位,同时不存在移动台位置的模糊性问题。但是该技术需要在现有的基站增加天线阵列,由此增加了大量的建设费用。与此同时,电波到达入射角估计会受到由多径和其它环境因素所引起的无线信号波阵面扭曲的影响,移动台距离基站较远时,基站定位角度的微小偏差也会导致定位距离的较大误差。 3.到达时间/到达时间差的定位技术 到达时间/到达时间差的定位技术是基于蜂窝网络的无线定位系统应用最广泛的一项技术。到达时间定位技术通过测量从目标移动台发出的信号以直线到达基站的时间,根据电磁波在空中的传播速度可以得到移动台与基站之间的距离。移动台即位于以基站为圆心,移动台到基站的电波传播距离为半径的圆上。通过多个基站进行上述测量计算,移动台的二维

接触网验收标准(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接触网验收标准 一、在接触网工程交接的同时,施工单位应向运营部门交付下列电子版(1、2、3项)和书面竣工资料: (1)竣工工程数量表。 (2)接触网供电分段示意图。 (3)接触网车站、区间平面布置竣工图。 (4)接触网装配图、设备零件图及安装曲线,接触线磨耗换算表。 (5)工程施工记录(含隐蔽工程记录和确认后的轨面标准线、侧面限界、外轨超高记录)。 (6)设备试验报告。 (7)主要设备、零部件、金具、器材的技术规格、合格证、出厂试验记录、使用说明书;对在产品上显示不出工厂标志的器材(例如各种线索),应按生产厂家列出具体安装地点。 (8)设计变更通知书。 (9)跨越接触网的架空线路(主要包括架空线路位置、电压等级、导线高度、规格型号、产权单位及联系方式等)和跨线桥(主要包括跨线桥位置、最近的桥墩距线路中心的距离,跨线桥净高、接触网带电部分距跨线桥最小距离、产权单位及联系方式等)有关资料。 在接触网投入运行时,牵引供电设备管理单位要建立起正常的生产秩序,制定各项原始记录和报表,并按时填报。牵引供电设备管理单位技术主管部门应有下列技术文件和资料: (1)第一条规定的竣工资料。 (2)承力索、接触线的技术规格和接触线磨耗换算表。 (3)接触网零部件的技术条件、试验方法及图册。 (4)接触网有关标准(部标和国标)。 (5)部、局颁发的有关规章和牵引供电设备管理单位自定的有关制度、办法和措施。 (6)与相关单位的设备分界协议。 (7)管内各车间、工区之间的设备分界及设备中各工种分工的

规定。 (8)轨面标准线(俗称“红线”)测量记录。 (9)管内设备大修设计文件、设计审查意见及竣工报告。 上述资料如有新文件下发,按新文件执行! 1 一般规定 1.1接触网工程施工前应按设计文件对支柱杆位进行定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纵向测量应以正线钢轨为依据,从设计规定的起源点或1号、2号道岔开始。杆位因地形、地物需调整跨距以避让时,跨距调整幅度为设计跨距的-2--+1m,调整后的跨距不得大于设计允许最大跨距; (2)站场横向测量中,同组软横跨支柱、硬横梁支柱中心的连线应与正线中心线垂直; (3)隧道口的起测点,为隧道口顶部水平线与线路中心线的交点;对隧道悬挂点、定位点测量定位时,遇有隧道伸缩缝,不同断涌接缝,石缝或明显渗水、漏水的地方应避开;悬挂点跨距可在+1——-2m的范围内调整,但调整后的跨距不得大于设计允许值。 (4)桥支柱垂直线路中心线应吻合墩台中心线。 1.2 基坑开挖前施工单位应进行基坑坑形设计,并按其施工。坑形设计应包含拉线锚板坑。基坑开挖后,地质情况与设计不符时,应及时与设计、监理联系,共同确认变更,施工应严格执行变更设计。 1.3混凝土搅拌和灌注以及直埋基础的回填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严格掌握水灰比和配合比。 (2)在厚大元筋或稀疏配筋的结构中灌注混凝土时,填入片石的数量,不应大于混凝土结构体积的25%。 (3)混凝土各种配料的拌和要均匀,灌注混凝土时,宜连续进行,如必须间断,对不掺外加剂的混凝土问歇时间不宜超过2h。基础的灌注应水平分层进行,逐层捣实。杯形基础应连续浇制,一次成形。

无线蜂窝通信系统中的两种定位技术

无线蜂窝通信系统中的两种定位技术 无线蜂窝通信系统中的定位技术主要有两种体制。一种是基于下行链路的定位技术,即基于移动台的定位技术;一种是基于上行链路的定位技术,即基于移动网络的定位技术。基于移动台的定位技术要求移动台参与定位参数的测量以及测量值的求解计算。基于蜂窝网络的定位技术是指网络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移动终端所处的位置,通常必须利用3个或3个以上蜂窝基站接收手机信号的定位参数,即到达时间、角度或强度。 1 基于移动台的定位技术 现已提出的基于移动台的方法主要有:基于下行链路增强观测时间差定位方法、基于下行链路空闲周期观测到达时间差方法、基于GPS作为辅助的定位技术等。 2 基于移动网络的定位技术 基于蜂窝网络的定位方法目前主要有:基于Cell-ID定位和基于时间提前量定位的方法、上行链路信号到达时间定位方法、上行链路信号到达时间差定位方法以及上行链路信号到达角度定位方法等。

2.1 AOA 角度到达[1](AOA,Arrival of Angle)定位方式是根据信号到达的角度,测定出运动目标的位置。在AOA定位方式中,只要测量出运动目标与两个基站的信号到达角度参数信息,就可以获取目标的位置。蜂窝移动网的AOA定位方式,指的是基站接收机利用基站的天线阵列,接收不同阵元的信号相位信息,并测算出运动目标的电波入射角,从而构成一根从接收机到发射机的径向连线,即测位线,目标终端的二维位置坐标可通过两根测位线的交点获得。 2.2 TOA 抵达时间(TOA,Time of Arrival)定位方式也称为基站三角定位方式,通过测量从运动目标发射机发出的无线电波,到达多个(3个及以上)基站接受机的传播时间,来确定出运动目标的位置。已知电波传播速度为c,假设运动目标与基站之间的传播时间为t,运动目标位于以基站为圆心,以移动终端到基站的电波传输距离ct为半径的定圆上,则可由3个基站定位圆的交点,来确定目标移动的二维位置。TOA定位方式中,为了根据发射信号到达基站的接收时间,来确定出信号的传播时间,要求运动目

蜂窝无线定位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2019.01 1系统特点 移动通信系统现在都已经发展到5G 阶段,移动通 信技术的发展,对其他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技术是移动通信系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蜂窝通信网络把整个服务区域划分成若干个较小的区域(在蜂窝系统中称为小区),各小区均用小功率的发射机(即基站发射机)进行覆盖,许多小区像蜂窝一样能布满(即覆盖)任意形状的服务地区。当用户数增多并达到小区所能服务的最大限度时,如果把这些小区分割成更小的蜂窝状区域,并相应减小新小区的发射功率和采用相同的频率再用模式,那么分裂后的新小区能支持和原小区同样数量的用户,也就提高了系统单位面积可服务的用户数。当用户发展到一定人数,利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进行小区分裂,适合现代用户增长的需求。但是不能说,无限制地减小小区面积可以无限度的增加用户数量,因为小区半径减小到原来小区的1/10 时,可容纳的用户数能增加100倍,而小区数目也需要增加100倍,一般小区基站的建立费用是昂贵的,特别是在城市区域中,占用房地产的费用十分高,这是不能不考虑的实际问题(另外还有其他问题),因而小区半径最小是不会低于550米。 2 定位原理 2.1 常用的系统定位原理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经常采用的 定位原理是基于电波传播时间(TOA)的定位、基于电波到达时差(TD OA)、到达角度(A OA)法、起源蜂窝小区定位技术。每个定位原理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采用混合式原理的应用方式。 2.2定位原理算法的开发 系统算法在开发的过程中,需要科学进行数据采 集,获得基站的位置信息,通过三角定位法,可以确定出移动台所在的大体位置如图1所示。 设基站1坐标为(X 1,Y1),基站2坐标为(X 2, Y2),基站3坐标为(X 3,Y3),移动台坐标(X ,Y ),移动台与基站1的时间提前量为A T1,与基站2的时间提前量为A T2,与基站3的时间提前量为A T3,则移动台与基站1的可能距离为d 1=AT1*550m ,移动台与基站2 的可能距离为d 2=AT2*550m ,移动台与基站3的可能距离为d 3=AT3*550m 。通过模拟计算得到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半径 : 移动通信系统以r 半径的圆中进行有效的通信,利用圆与圆相交覆盖整个移动通信网络,促使人们能正常 作者简介:薛董敏(1981-),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 收稿日期:2018-10-04 蜂窝无线定位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薛董敏 (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山西运城044000)摘 要:开发的模拟系统基于移动通信系统中无线定位技术的应用,利用移动台来自基站的信号计算 出自己的位置,即基于移动台的定位。移动通信技术在不断发展与更新,但无线网络广泛使用的技术是起源蜂窝小区,主要从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特点、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定位原理、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的实现,阐述蜂窝无线定位技术的研究与实现,希望为研究蜂窝无线定位技术的专家和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蜂窝无线定位技术;研究与实现;关键技术 图1阴影部分移动站所在区域 C ' A ' B ' 圆1 圆2 圆3 d 3 d2 d1A B C BS1 BS2BS3 (X 1,Y1) (X 2,Y2) (X 3,Y3 ) 49 DOI:10.16184/https://www.360docs.net/doc/b25667500.html,prg.2019.01.016

电气化铁道接触网零件 第18部分特型定位器

TB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行业标准 TB/T2075.18-2002 电气化铁道接触网零部件 第18部分:特型定位器 Fittings for overhead contact system of electrification railway Part18:Steady arm T-type 2002-05-17发布 2002-08-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发布

TB/T2075.18-2002 前言 TB/T 2075《电气化铁道接触网零部件》分为54个部分: ——第1部分:接触线吊弦线夹; ——第2部分:承力索吊弦线夹; ——第3部分:双横承力索线夹; ——第4部分:横承力索线夹; ——第5部分: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 ——第6部分: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 ——第7部分:杵座鞍子; ——第8部分:钩头鞍子; ——第9部分:吊环; ——第10部分:长吊环; ——第11部分:耳环杆; ——第12部分:悬吊滑轮; ——第13部分:定位线夹; ——第14部分:支持器; ——第15部分:长支持器; ——第16部分:定位环线夹; ——第17部分:定位器; ——第18部分:特型定位器; ——第19部分:软定位器; ——第20部分:特型软定位器; ——第21部分:定位管; ——第22部分:线岔; ——第23部分:连接器; ——第24部分:定位环; ——第25部分:长定位环; ——第26部分:套管双耳; ——第27部分:套管铰环; ——第28部分:铜接触线接头线夹; ——第29部分:承力索接头线夹; ——第30部分:UT型耐张线夹; ——第31部分:杵座楔形线夹; ——第32部分:双耳楔形线夹; ——第33部分:双环杆; ——第34部分:接触线终端锚固线夹; ——第35部分:承力索终端锚固线夹; ——第36部分:坠砣;

蜂窝网络无线定位技术及应用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蜂窝无线定位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主要归因于政府的强制性要求和市场本身的驱动。FCC于1996年10月颁布了无线E9ll呼叫应急服务功能,其核心是要求所有移动通信网络必须分阶段的提供紧急呼叫用户的经纬度位置信息。针对E911定位需求的具体实施,各国主要大公司均就GSM、IS-95 CDMA以及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开始制定各自的定位实施方案。特别是3GPP和3GPP2上对定位的要求更加具体化,这也是对蜂窝无线定位市场潜力的肯定。另一方面,移动通信用户对移动定位业务的需求日益迫切。蜂窝网络无线定位技术能够在移动台处于空闲状态或通话状态的情况卜获取其地理位置等信息,利用移动台的定位信息,运营商可以1hJ用户提供各种增值业务,如位置环境信息查询、紧急救援、智能交通、广告发布等等,同时还可以作为移动通信网络运行、维护和管理的辅助数据。到目前为止,基于蜂窝网络的无线定位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内,基于蜂窝网络定位技术的移动业务将得以迅猛的发展。 二、蜂窝网络无线定位技术 利用移动蜂窝网络对移动台定位的方法主要有三类,(l)基于电波场强的定位技术;(2)基于电波到达入射角(AOA)的定位技术;(3)基于电波到达时间(TOA)或到达时间差(TDOA)的定位技术。 1.场强定位技术 电波场强定位技术根据移动台接收的信号强度与移动台至基站的距离成反比关系,通过测量接收信号的场强值和已知信道衰落模型及发射信号的场强值可以估算出收发信机之间的距离,由多个距离测量值(至少三个)可以估算移动台的位置。这一技术的关键在于如何建立一个能够准确的反映服务传播范围内的无线电波传播模型,这在实际应用中很难实现。除此之外,由于小区基站的扇形特性、天线有可能倾斜、无线系统的不断调整以及地理环境、车辆等因素都会对定位精度产生影响。由于移动通信环境中电波传播的复杂性,决定了这?技术在定位精度上的局限性,但是由于该技术比较简单易行、在对精度要求不是很高的情况下仍被采用。为了改善其性能,人们开始研究利用电波传播中的射线跟踪方法来逛一步提高定位的精度。 2.到达入射角的定位技术 电波到达入射角的定位技术利用基站的阵列天线来测出移动台来波信号的人射角、构成从基站到移动台的径向连线,即测位线,这两条连线的交点即为目标移动台的位置。由于两条直线只能相交于?点,这种方法不会产生定位模糊性。但是它需要在每个小区基站上放置4?12组的天线阵。这些天线阵?起工作,从而确定移动台发送信号相对于基站的角度。当有多个基站都发现了该信号源时,那么它们分别从基站引出射线,这些射线的交点就是移动台的位置。AOA的优点在于它仅需要两个基站参与便可实现移动台定位,同时不存在移动台位置的模糊性问题。但是该技术需要在现有的基站增加天线阵列,由此增加了大量的建设费用。与此同时,电波到达入射角估计会受到由多径和其它环境因素所引起的无线信号波阵面扭曲的影响,移动台距离基站较远时,基站定位角度的微小偏差也会导致定位距离的较大误差。 3.到达时间/到达时间差的定位技术 到达时间/到达时间差的定位技术是基于蜂窝网络的无线定位系统应用最广泛的一项技术。到达时间定位技术通过测量从目标移动台发出的信号以直线到达基站的时间,根据电磁波在空中的传播速度可以得

蜂窝系统移动定位技术

蜂窝系统移动定位技术 作者:熊瑾煜王巍朱中梁 蜂窝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移动 终端功能的增强、互联网内容的 丰富及无线应用的推广正在充实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1移动定位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无线电定位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事需求和80年代末开始推广的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分别推动了该项技术在军事和民用领域的发展。GPS和LORAN C系统是典型的定位系统,它们采用无线电定位方法满足不同的定位精度要求。随着CDMA等原属于军事应用的领域的先进技术快速民用化及蜂窝网络的迅猛发展,国外早已开始研究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定位技术。1996年,美国FCC制定的E911规范要求所有的移动运营商必须以67%的概率提供紧急救援服务,从而加速了该技术的进步及基于无线电定位技术的位置服务(LCS)在全球的发展。 快速增长的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为开展和普及移动定位系统在中国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京移动采用摩托罗拉公司的LCS解决方案,在移动网中为个人和企业用户提供各种位置服务,主要包括亲友位置查询、用户位置授权及城市信息查询。从2001年初开始,福建移动、山西和云南的移动运营商先后与诺基亚签订了移动定位商用合同。最近,联通国脉与日本著名的位置服务内容解决方案提供商Navitime签定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基于cdma2000 1x的位置服务。 2移动定位技术 采用适当的定位技术获得位置信息是实现位置服务的必要前提,根据不同的划分准则,蜂窝网络定位技术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1)根据定位系统所处的空间位置不同,可分为空基定位系统(GPS)、地基定位系统及混合定位系统三种。GPS系统以高精度、全天候等特点在全球广泛应用,在车辆调度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传统的广域无线电测向定位系统属于地基定位系统。A-GPS系统是GPS与蜂窝网络结合的产物,定位精度高,克服了GPS在建筑物内和市区存在盲区的缺点,是未

接触网应急处置提示卡标准版本

文件编号:RHD-QB-K2226 (解决方案范本系列) 编辑:XXXXXX 查核:XXXXXX 时间:XXXXXX 接触网应急处置提示卡 标准版本

接触网应急处置提示卡标准版本操作指导:该解决方案文件为日常单位或公司为保证的工作、生产能够安全稳定地有效运转而制定的,并由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时进行更好的判断与管理。,其中条款可根据自己现实基础上调整,请仔细浏览后进行编辑与保存。 接触网设备作为行车主要设备,发生故障影响范围大,全段各部门、车间及网电工区,要时刻保持抢修待命状态,一旦发生接触网故障,要迅速出动,快速抢修。接触网故障应急处置遵循“先通后复”和“先通一线”的原则。“先通后复”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先行供电、疏通线路。“先通一线”就是当双线同时故障时,优先恢复一条线路送电通车。同时为了突出“快”和停电时间“短”,总体思路是“临时处理、后续恢复”。要重点按照以下处置原则实施。 一是能提前准备的工作提前准备到位。如故障基本确认情况下,调度人员提前做好停电安全措施;抢

修人员按固有分工立即携带工具赶赴现场,必要时可提前向供电调度申请停电抢修的调度命令,到场后确认需扩大停电范围时,可重新要令。二是故障设备能退出就退出。如正馈线故障时,优先选择退出方案。三是能“降弓”就登记降弓运行。如零部件脱落或断线后临时“拉起”,在确认符合机车车辆限界,导通电流的情况下,可以降弓运行。四是特殊处所可封锁或禁止电力机车运行。如站场、机务段、客技站等处所可以采取“禁止电力机车运行”或封锁个别股道、道岔。五是能平行作业就平行作业。在故障范围较大时,要分组平行作业,现场抢修时充分利用每一名现场人员,如地线操作人员在抢修作业组视线范围内时,可参与作业。六是特殊情况可越区供电、限制列车速度等措施。如供电线故障、隔离开关引线故障时,可以脱离接地,采取越区供电。七是抢修工作要

铝合金定位器在接触网中的应用研究

铝合金定位器在接触网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9-01-11T15:42:11.947Z 来源:《新材料·新装饰》2018年7月下作者:佟金沛 [导读] 目前,我国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的接触网装备引进并吸收了德系、日系、法系三种模式,且在此基础上再创造了我国的高速接触网装备。其中,德系、日系和法系三种腕臂结构模式中 (中铁九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摘要:目前,我国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的接触网装备引进并吸收了德系、日系、法系三种模式,且在此基础上再创造了我国的高速接触网装备。其中,德系、日系和法系三种腕臂结构模式中,定位器材质均为铝合金,但三种定位器选择了不同的材质化学成分和外观结构。定位器为腕臂系统中的关键零部件,关系到列车的取流性能和运行安全,且定位器长时间承受动荷载作用,因零部件结构、材料或工艺的不足,易形成疲劳失效。因此对定位器的机械性能和匹配性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性。 关键词:铝合金定位器;接触网;应用 1接触网概述 为保证电气化铁路能够流畅运输,电力机车能够源源不断获取动力,就需要保障牵引供电系统的稳定安全。牵引供电系统最重要设备之一接触网,则是为电力机车提供电能的电气化铁路所特有的结构,它的稳定安全与否将直接影响铁路的运输能力。接触网设备是一种架设于铁路沿线的户外供电装置,极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时,其沿路的跨距弹性分布不够均匀,再加上受电弓的惯性作用力和空气动力,因此受电弓在垂直方向容易发生微小振动,从一定程度上改变接触网的工作状态,引发弓网事故。对于无备用设备的接触网来说,故障的产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铁路的正常运输,故障程度越严重,对机车运行的影响也将越大。因此,如何提高接触网的可靠性,确保铁路安全运输则显得尤为重要。 2接触网定位器的特征 定位器作为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重要部件,在直线区段使接触线拉成“之”字形,在曲线区段使接触线相对于线路中心拉成割线或切线,起支持和固定接触线的作用,对弓网受流具有重要的影响。为避免定位器与高速通过的受电弓发生碰撞,同时保证接触网机械强度和弹性系数,定位器空间上不仅要满足受电弓动态包络限界的安全要求,结构上还要符合自身受力和抬升需要。在设计阶段,对定位器坡度有严格要求,须控制在1/10~1/5以内。定位器坡度是接触网的重要参数。静态条件下,定位器、接触线及其他零部件通过一定的连接,达到力学平衡。当列车受电弓通过时,定位器与受电弓距离最近,弓网耦合作用下,定位器是电气冲击、机械振动和应力集中部位,因此,是铁路供电部门进行接触网日常维护的重点。长期使其处于合理范围以内,对于确保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安全、稳定、可靠,十分关键。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固有结构型式决定了定位器长期服役存在以下特点:(1)露天架设无备用,工作环境极其恶劣,面临一切自然条件影响;(2)为保证受电弓碳滑板均匀磨耗及接触线受力平衡,定位器存在正、反两种不同定位方式;(3)在进出站场、道岔和锚段关节区域,一根接触网支柱同时可能存在多组定位器,空间布置十分复杂;(4)从前期架设到后期运营,对空间安装精度要求高;(5)不断承载高速运行受电弓振动和各种激扰作用。上述特点,决定了定位器是整个接触网系统最为薄弱环节之一。一旦失效,对于铁路运输影响巨大。一直以来,铁路供电部门都非常重视定位器坡度检测。 3铝合金定位器的应用分析 3.1机械性能分析 三种定位器均为铝合金材质,但其抗拉强度、屈服强度、断裂延伸率等性能相差较大,三种材质的机械性能对比如下表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6082铝合金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断裂延伸率均好于5086和5052铝合金,5086铝合金的机械强度好于5052铝合金。6082铝合金采用了固溶处理加完全人工时效的热处理工艺,管材在加工时经过了硬化处理,因此管材成品的机械强度较大。若采用压接工艺易断裂和回弹,因此,德系铝合金矩形定位器全部采用铆接方案。5052铝合金和5086铝合金均采用H34的热处理工艺,加工硬化达到了稳定状态的一半。虽然5052和5086铝合金的机械强度稍差,但其管材成品的材质稍软,因此日系定位器和法系定位器均采用压接连接方式,保证了连接处的密封性。对比5052和5086两种铝合金,5086铝合金的机械强度相对较好,因此定位器管壁厚较小。目前法系腕臂系统中定位器管壁厚仅为3mm,而日系腕臂系统中定位器管壁厚为7mm,因此5086铝合金定位器的重量较轻。 3.2匹配性研究 德系定位器为直型管材,截面为矩形,日系定位器和法系定位器均为弧形管材,截面为圆形。定位器的外形结构关系到和受电弓的匹配性能,因此,合理的外形结构是受电弓安全取流的重要保证。根据TB10621-2014《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要求,受电弓动态最大抬升量不应小于150mm,限位定位器按1.5倍最大抬升做安全校验,非限位定位器按2倍最大抬升做安全校验,受电弓的横向摆动量宜按直线段250mm、曲线段350mm设计。本次研究受电弓采用1950mm型,最大外轨超高按150mm考虑,受电弓最大抬升量按225mm考虑,横向摆动量按350mm考虑,定位器坡度按9°考虑。德系直型定位器和受电弓匹配对照如图1所示,弧形定位器和受电弓匹配对照如图2所示。图中实线为初始状态定位器和受电弓位置,虚线为受电弓抬升摆动后和定位器的匹配位置图。从图1可以看出,在已定工况下,受电弓发生了打弓现象,表明在大外轨超高时直型定位器,动态匹配性不好,难以满足极限工况。从图2可以看出,在相同工况下,弧形定位器和受电弓的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