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编辑》复习资料

《报纸编辑》复习资料
《报纸编辑》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什么是报纸编辑学?报纸编辑学是新闻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报纸编辑工作的规律和方法的科学。

2.编辑工作的内容是什么?其工作内容包括:制定报道计划、组织稿件、选择稿件、修改稿件、配置稿件、组织和撰写言论、制作标题、安排版面等几个方面。

3.报纸编辑工作的任务是什么?编辑工作的特定任务最主要的就是对报纸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总体设计,并通过稿件的选择、修改和编挑来组织实施。

4.编辑工作的特性是什么?(决策、把关、加工、发言)其特性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1编辑工作是把握报纸方向的统筹决策;2是报低组织报道的最后一关;3是把新闻素材变成新闻成品的"再创作";4是报纸发言的重要环节。

5.什么是办报方针和编辑方针?办报方针是规定报纸的性质、立场、指导思想和宗旨。编辑方针是根据办报方针以及实际状况对报纸的内容和形式所作的总体设计

6.编辑方针的制定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1确定报纸的读者对象;2确定报纸的内容;3确定报纸的水准;4确定报纸的风格

7."把关"的两种意义:把关不仅是一种阻塞,阻塞坏的、错误的东西;而且也是一种开导,开导好的、正确的东西。

8.怎样理解"再创作"的能动和被动两方面?编辑的"再创作"包含着被动和能动的两个方面:能动方面——1要提高整个报道的思想性和指导性;2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素材中的新闻价值。被动方面——1决不能主观臆造或任意篡改事实;2不能随意改变作者的本意;3不能随意改变原稿的风格。

9.编辑的"再创作"有哪些能动作用?1通过"再创作"充分发挥作者原稿的潜能;2通过编辑工作的"再创作"可以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思想;3通过编辑的"再创作"使报道组织起来

10.如何通过"再创作"发挥原稿的潜能1去粗取精,把稿件中的最精华的内容突现出来;2以最恰当的表现方法,表现形式去代替原来不恰当的表现方法和表现形式;3选择最佳时机发表,使稿件发表后能产生最大的反响;4编辑还可以通过特有的编辑手段,如标题的点睛、稿件的配置、版面的安排,使稿件的潜能得到进一步发挥。

11.什么是报纸的直接发言和间接发言?直接发言:就是评论、按语、编后,以报纸的名义发言。间接发言:1每篇稿件对事物的褒贬;2新闻标题的态度;3版面的编挑;4以作者的名义发言的,如读者来信、问答、工作讨论、批评和建议等形式。

12.报纸编辑人员要有什么样的素质?1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2熟练的业务能力;3严谨的作风;4甘当无名英雄的精神。

练习:1.选择新闻怎样符合报纸的要求(需要)?1选择新闻稿必须考察新闻是否符合报纸的特点;2注意报道的平衡。

2.报纸为什么要有特点?报纸特点是怎么表现出来的?1报纸有特点才能使自已与别的报纸区分开来,才能赢得读者。2任何一个报纸都难以完全满足读者的需求,而只能有所侧重。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稿件的数量;二是稿件的质量。

3.为什么要报道的平衡?怎样取得报道的平衡?新闻报道的平衡能够全面地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面目,能够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注意报道中心与报道面的适当平衡;2要注意各种报道内容之间的适当平衡;3要注意报道地区、单位的适当平衡。

4.怎样利用稿件?1既要注意选用计划以内的稿件,也要选用计划以外的稿件;2不要因为文字技巧上的缺陷,而忽视稿件的内容;3不要因为稿件一部分写得不好,而忽略了其中可以利用的部分。

第二章新闻稿的选择

1.选择新闻稿的意义是什么?1对稿件作第一次评价-判断是否正确、重要、真实、新鲜等。2对来稿作强迫性选择-因受版面局限而不可能刊登全部来稿。3对来稿作需要性选择-A需要确保办报方针的贯彻;B需要创造报纸的特点;C需要选择好新闻。(或名词)强迫性选择:编辑因受版面局限不可能刊登全部来稿,因而不能不舍弃其中的一部分.需要性选择:出于报纸传播的需要,对新闻稿所进行的选择是一种需要性选择。(加上上面ABC三点)

2.一条适合用的新闻要具备什么基本条件?一条适合用的新闻应该既有好的内容,又要有好的表现形式。具体说,要符合以下基本条件:真实、正确、具有新闻价值、符合报纸需要;表现形式要简练、生动。

3.什么是新闻的社会评价?对新闻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的好坏,利弊的评价就是新闻的社会评价。

4.我国报纸评价新闻效果的标准是什么?在现在,评价新闻的社会效果,就是要看新闻是否有利于坚持和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对于社会效果是中性的新闻可以适当兼顾,而对于可能具有负面效果的新闻则要避免选用。

5.怎样分析一条新闻的社会效果是正面还是负面的?1一条新闻能正确反映客观外界的变化,有助于读者正确认识这种变化,应该说它的社会效果就是正面的。2一条新闻的社会效果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与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本身对人民有利还是无利,是愉快的还是不愉快的是两回事,应该把这两者区分开来。3要考虑到国内与国外,考虑到敌、我、友各方面的情况,要顾全到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的各个方面。

6.我国法令上哪些新闻禁止发布?凡属于下列几方面性质的新闻应禁止刊登:煽动、诽谤、侮辱、泄密、造谣、教唆、传播淫秽、侵犯隐私权等

7.什么是新闻的新闻评价?新闻评价是对新闻稿本身的好坏、得失进行评价。

8.什么是新闻价值?它由哪些因素构成?新闻价值就是新闻的质的规定性。新闻价值的有无决定新闻是否成立,新闻价值的大小决定新闻意义的大小。它是由以下因素所构成:"及时、新意、重要、接近"

9.什么样的情况算做新闻的及时性?第一种情况是,事实的变动是突发性的或者是跃进性的。所谓及时,就是指这种变动一发生就立刻予以报道。第二种情况是,事实的变动是渐进性的,表现为一个过程,如一种风气的形成,一种现象的发展,从中发掘一种比较新的变动,作为新闻根据。第三种情况是,事实的变动早已发生,因种种原因未被人发现或未予公开。要使这种变动成为新闻,就必须借助于另一种新的变动与之相联系,使之具"新"的因素。第四种情况是,新闻预告一件事实的变动即将发生。这种预告性新闻,如何才能判断它的及时与不及时,是以新闻根据-预告来判断的

10.什么是新闻的及时性:新闻的及时指的是新闻根据一旦成立,迅速予以报道。

第三章稿件的修改

1.什么是绝对性修改和相对性修改?绝对性修改是指原稿虽然在基本思想、基本事实方面都是正确的、有意义的,但在某些地方,表达的思想不够完善,引用的事实不够准确,文字上还有毛病,需要进一步加工、润饰、非改不可的修改。绝对性修改主要是改正错误。相对性修改是指原稿在思想、事实、辞章等方面都没有什么毛病,但由于要符合报纸的某些特定要求,需要作一些必要的修改。如:根据报纸的特点,需要突出某一部分,删去另一部分;要与其他稿件组成一组稿件发表,内容需要有所侧重;由于版面容纳不下,需要作适当压缩。这就是相对性修改。相对性修改不是改正错误,而是为了适应报纸的特定要求

2.稿件的修改要注意哪些要求.事实的订正;思想政治上的差错的校正;辞章的修饰。

3.订正事实要达到什么要求?订正事实要达到五个要求:真实、准确、科学、统一清楚

4.稿件中不真实的因素有哪些?虚构、添加、拼凑、夸张、偏颇、孤证、回避、幻影、假像、导演

调查事实是否准确要注意什么问题?构成事实成分的名称、时间、地点、数字、引语等要做到完全准确无误。1要注意细节;2要注意"夹带";3要注意混淆;4要注意变迁

6.发现事实差错的方法:方法一:通过对稿件所叙述的事实和叙述方法,写作条件等的逻辑分析,发现其中的破绽和疑点,从而判断稿件所叙述的事实哪些是不可*或者是值得怀疑的。方法二:通过与权威性资料的对照来发现和纠正稿件事实方面的差错。方法三:对稿件中所叙述的事实,通过直接的、现场的观察和了解来检查它的真实性。

7.编辑改稿与作者写作的不同心理?首先,作者从"自我"出发,见报的稿子是给广大读者看的。其次,作者写稿,往往是从他所处的局部来认识和评价所反映事物的。作为编辑,要从报纸所面向的全局来考虑问题。第三,作者不可能了解报纸报道的全局,编辑要从整个报道的全局出发,适当调整稿件中某些内容和表现形式。

8.修饰辞章的基本方法?修饰辞章的基本方法有:1校正:改正稿件中不正确的写法,包括"替代法"、"删节法"、"加按语法"三种方法。2压缩:删除稿件中的多余部分。3增补:即补充原稿中所缺少而又需要交代的内容。4改字:对原稿进行改写。

9.校正稿件的错误有哪些基本方法?校正有如下三种基本方法:1替代法:即以正确的内容和叙述代替不正确的内容和叙述。2删节法:即删除稿件中有差错的部分。3加按语法:即不改动稿件中的差错,而是加按语指出其中的差错

10.加按语法有什么好处?1因受时间、内容等的限制无法采用替代法时,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既指出差错的所在,又能避免无根据的改动而造成新的差错。2不改动原文,不会损害原文的有关内容。3将差错如实刊出,并指明差错的所在,可以收到批评教育的效果。

11.用分析法订正稿件中的事实可以从哪几方面入手?首先,可以从稿件所写的内容来分析,稿件所写内容如果存在以下现象,对其真实性特别加以审核:1前后矛盾;2不合情理;3文艺色彩浓厚;4笼统含混;5超越采访可能。其次,还可以对照作者的身份与稿件的内容来进行分析;第三,还可以对照写作时间和稿件内容来进行分析。

12.报纸宣传重大的政治性政策性问题如何与中央决定保持一致?首先,稿件中的观点要与马克思主义,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精神相一致是最重要的。其次,在阐述重大问题和原则性问题时,在分寸上要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第三,一些重大问题的提法应该按照党中央的公开提法。

13.思想政治上差错的形式?一类是稿件中思想政治上的差错是直接陈述出来的;另一类是稿件中的思想政治差错是通过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

14.稿件中片面性的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报道某一事物时,不适当地突出矛盾的一方或者为了强调矛盾的另一方,就否定或忽略了另一方。另一种是脱离时间、地点、条件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5.压缩稿件要掌握的原则:压缩就是删除稿件中的多余部分。压缩稿件时要掌握以下原则:消除赘余,但不损伤原稿;与新闻价值相适应,新闻稿的长短受新闻价值的制约;顾及版面刊登的可能。

16.压缩稿件的方法有几种?压缩的方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突出主题;摘取精华;以一当十,以虚衬实;学会删字、删句、删段、删意。

17.怎样突出主题?主题要小而具体;一篇报道只能有一个主题,解决一个问题,把次要的主题删去;删去与这个主题无关的和关系不大的材料。

18.摘取稿件精华有几种方法?取局部而舍其余;取概要而舍详情;取"骨架"而舍"筋肉".

19.怎样理解"以一当十,以虚衬实"?首先,材料的选择要以少胜多;其次,表现方法上要注意以略显详,以虚衬实。

20.如何作到"以一当十,以虚衬实"?写过程要有所跳跃;要善于概括;重在事实说话;删去多余的解释。

21.增补有几种内容?增补即补充原稿中所缺少而且又需要交代的内容。它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两种:1资料。即介绍有关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地点的历史、背景和知识。2回叙。回叙是连续报道中对已发表的报道的简要复述

22.改写有几种方法?改变角度;改变体裁;改写导语;改变结构;分篇;综合。

23.什么是分篇?它的优点是什么?分篇即把一篇稿件经过必要的改写分成几篇稿件发表。其优点是:一篇稿件只谈一件事,重点突出,篇幅短小,可避免篇幅较长,主题不突出的缺点。

24.什么是综合?它的优点是什么?综合就是把几篇稿件合成一篇统一的稿件。由于报道面比较广,有利于反映形势,突出经验且又可省去某些重复。

25.怎样写综合新闻?(综合报道)分析是综合的第一步。将每篇稿件的内容分解成几个部分,并弄清各个部分所说明的问题以及在全篇中的地位。综合的第二步,经过对各篇稿件内容的这种分析,编辑就可以从中发掘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主题。综合的第三步,就是在一个主题下,把各篇稿件的内容重新组织起来。

26.修改的程序如何?编辑修改一篇稿件要经过三个步骤:1通读全文。(把握稿件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各方面情况;发现稿件存在的问题)2着手修改。3检查性阅读

27.修改稿件要注意什么问题?防止在修改过程中产生错误;要尊重作者的风格。

28.改稿为什么要尊重作者的风格?风格是每一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特色,这是文章中最宝贵的东西。任意改动文章的风格不仅是对作者的不尊重,而且会造成报纸的单调。

报纸编辑工作指报纸编辑在报纸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

报纸编辑工作的业务范围包括策划、编稿和组版三部分。

策划指报纸策划和报道策划;编稿指分析与选择稿件、修改稿件和制作标题;组版指配置版的内容和设计报纸版面。

编辑工作流程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理解,是将报纸由创刊伊始至出版问世作为一个完整的生产周期,编辑在这一周期中各项工序的安排程序就是报纸编辑工作流程。狭义的理解,是以编辑出版某一期报纸为一个周期。

(报纸编辑的组织结构与编辑工作的分工标准及主要类型

报纸编辑工作种类的划分较为复杂,划分的标准不同,编辑工作种类也不同。主要的划分方式有:

按管辖范围和责任大小划分,有以下几类

1、总编辑编辑部门总负责人。

2、编辑部主任编辑部下属各具体业务部门的负责人。

3、版面主编负责设计、组拼报纸版面的编辑。

4、编辑协助编辑部主任和版面主编工作,担负一定范围的稿件编辑任务的人员

5、校对从事新闻出版过程中校对工作的专职人员。

按业务程序划分,有以下几类

1、日班编辑编辑部组织日常宣传报道的人员。

2、夜班编辑负责每天报纸最后发排工作的编辑,因上夜班故名。

3、内务编辑又称"编务",是负责编辑部内部业务事宜的工作人员。

新闻编辑工作还可以按编辑内容的专业划分,可分为政治编辑、文教编辑、经济编辑、体育编辑等等。

*报纸编辑工作特点的主要内容

第一对于报纸及其新闻传播活动的"总设计"与"总指挥"

第一报纸编辑是报纸编辑方针的制定者,是报纸整体形象的设计师。

第二报纸编辑是每一阶段新闻报道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第三报纸编辑是记者从事采访写作的指挥员和参谋。

二对于新闻传播活动的"集大成"和"总把关"

如果说记者的工作对象是单篇的稿件,编辑的工作对象则是报纸这样一种集合体。由于编辑工作的目标是生产出由各类稿件组合成的综合产品——报纸,报纸编辑就必然处在精加式和总全成的位置。在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编辑工作又是新闻传到至读者的最后一个关卡。新闻编辑无法阻止各种差错的出现,但必须把一切差错消灭在报纸出版之前,保证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报纸编辑对新闻素材的再创作主要从这几个方面体现:

1对新闻素材的重新选择和组合。编辑选稿、改稿、标题,就是要使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得到突出处理,更深入、更全面地报道新闻事实。2对新闻表现形式的再创造。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的运用往往又关系到内容传播的效果。新闻编辑对于新闻表现形式的创造,主要通过变化稿件的写作方式和安排稿件和版面形式来实现。3此外,对单个的稿件进行发展或组合,通过一系列稿件的综合的表现形式,使爱受众了解事物发展的全貌,也是编辑对于新闻素材的创造性运用。

*报纸编辑基本修养与能力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修养:理论修养.政策理论.专业理论。

二知识修:报纸是一本"大百科全书"没有深厚的知识功底,是会处处碰壁的知识面的拓展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横向学习,从国内到国际;一是纵向的,从古到念。知识修养的加深,不但要*平时的学习,还要注意掌握现代化的知识工具三职业道德修养

业务能力

第一信息能力,指报纸编辑主动地积极地接受信息的能力。

第二鉴别能力,指报纸编辑迅速、准确地判断新闻事实的报道价值的能力。如

第三创造能力,指报纸编辑突破传统思维、创新编辑业务的能力。

第四组织能力,指报纸编辑组织报道和组织新闻人才的能力。

第五写作能力,指报纸编辑撰写、修改稿件的文字运用能力。报纸编辑每天处理、修改大量的稿件,还有制作标题、配发言论等任务,这就要求编辑具有较高的写作水平。第六现代化技术与工具的运用能力。

报纸编辑策划是报纸编辑在新闻采编与报纸出版活动中所从事的决策与设计性的工作

报纸编辑策划包括报纸策划和新闻报道策划两方面内容。报纸策划指确定报纸的编辑方针,设计报纸的整体规模和内部结构,设计报纸的各个局部。新闻报道策划指确定各阶段的报道选题并规划新闻报道活动,包括设计报道的范围和重点、规模和进程、报道方式和表现形式以及报道力量配置和报道运行机制等。

*报纸编辑范畴

一报纸的总体策划:确定报纸的编辑方针、设计报纸的整体规模和内部结构;

二报纸的局部策划:确定报纸各个单元及其中各版,以及各版中专栏的读者定位和编辑思想,设计其内容、形式与风格特色。

三报纸各阶段新闻报道策划:确定报纸在各阶段的报道选题并规划新闻报道活动,包括设计报道的范围和重点、规模和进程、报道方式和表现方式、报道力量配置的报道运行机制等。在报纸编辑策划的三个层次中,前两个层次构成报纸策划,后一层次即新闻报道策划。如果缺少了这些策划工作,报纸的质量、风格,报道水平、效果都无从谈起。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报纸编辑策划对报纸的生存与发展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报纸编辑策划有助于调整报纸结构,优化报纸形象:

二报纸编辑策划有助于提高传播质量、满足读者需要:

三报纸编辑策划有助于实现报纸的传播目标,产生社会影响力:

报纸策划,是报纸编辑策划的一部分,是报纸编辑确定报纸的编辑方针,设计报纸的整体规模和内部结构及其各个局部的一系列工作。

*报纸策划的具体内容

一确定报纸的编辑方针,是报纸编辑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报纸编辑方针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 报纸读者对象的设定。2 传播内容的设定。3 报纸水准的设定。4 报纸风格特色的设定。

二确定报纸的整体规模与内部结构

三设计报纸的各个局部,包括1 确定各个单元及其中各版的读者定位和编辑思想。2 确定各版名称、报道范围和重点。3 确定版中的主要专栏名称、内容、篇幅、体裁、风格等。4 确定广告在各个版所占的篇幅和位置以及广告的类型。5 确定各个版的版式特点和风格特色。

报纸策划的成果由书面文字表现出来,是报纸设计方案。方案的内容包括:1阐述报纸编辑方针2阐述报纸的整体规模和内部结构3阐述报纸各个单元、版与专栏的设计。

报纸策划的依据

直接影响:

1 读者读者是报纸的服务对象,是新闻传播的接受者,是报纸这一文化产品的消费者。

2 报纸的控制者报纸的控制者是对报纸有领导权或管理权的组织和个人。

3 广告客户

4 传通中介

5 竞争者。

间接因素:

1 政治因素,即国家的政治制度、政党和政府对报纸的影响因素。

2 人口因素,即人口数量、区域分布、人口结构等对报纸的影响因素。

3 经济因素,即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对报纸的影响。

4 环境因素,即媒介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对报纸的影响。

5 法律因素,即与媒介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报纸的影响。

6 技术因素,即支撑媒介产品生产的科学技术对报纸的影响。

7 文化因素,即媒介所在地区的文化传统对报纸的影响。

报社的内部条件是媒介决策的另一方面依据:报社的资金、设备和技术条件。这是报纸生产运行的"硬件".报社的人才资源、体制与管理水平。这是报纸生产运行的"软件".报社内部的各项因素也是互相关联,而且能够彼此转化的。"硬件"方面的因素可以转化为"软件"方面的因素,"软件"方面优势也可以转化成"硬件"方面的优势。软硬件中的不同因素也可以相互转化。比如报社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就可以吸引优秀人才,可以添置现代化的技术设备;报社拥有体制方面的优势,也能够吸引投资和人才。

报纸策划的操作过程及技巧

报纸策划是一种集体性的创造活动,策划过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一策划预备阶段指从产生策划意图、着手准备到方案设计之前的一段时间。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调查传脉管市场与报社内部情况,细分市场,寻找报纸发展的空间。信息是决策的依据。在报纸策划中,需要收集两方面的信息:

第一,外部信息,即构成报纸生存环境的、与报纸发展直接有关的信息。具体包括:读者信息,报纸控制者的信息,报纸竞争者的信息,报纸相关产业信息。

第二,内部信息,即构成报纸内部环境的、与报纸发展直接有关的信息。具体包括:资产信息,技术信息,人才信息,管理信息

这些信息是报纸策划的重要依据,因此在策划过程中要建立收集信息的网络和机制,在获得信息之后,还要对各类信息加以归类、处理,以分析媒介市场,发现报纸的发展空间。

二方案设计阶段指确定编辑方针、拟定报纸设计方案并优选方案的这一过程。方案设计阶段是报纸策划的核心阶段。

首先,在充分占有和处理了有关信息的基础上,策划者要根据对市场机会的分析,确定目标读者,即确定新闻传播的主要对象,这也是报纸编辑方针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确定目标读者要注意两点:读者群体的变化,读者群体是一个结构不断变化的人群,策划者要在把握变化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目标读者。目标读者的分解,报纸的读者群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在策划操作中,还要根据读者的结构因素,进一步确定报纸各不同部分的读者目标。

第三,拟定与优选报纸设计方案。方案拟定与优选的过程中,要注意这几方面的技巧:鉴别、筛选- 对庞杂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精取精的筛选,通过权衡比较,作出最佳选择。创意、设计- 策划者要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大胆的设想、构思,形成报纸的总体构架。协调、完善- 在制定与修正报纸设计方案的过程中,策划者还要反复征求各方面意见,及时发现问题和漏洞,修改完善。比较、优选- 报纸策划是一项影响重大的工程,因此往往会同时设计若干种方案供比较选择。策划者提出若干方案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各类信息资源,照顾各方面因素,以便权衡比较各种方案的利弊,选择最佳方案。

三试行方案阶段指将报纸设计方案投入试行,以验证其可行性、最终修正确的阶段。在试行方案这一阶段,策划者担负着部署任务、指挥操作、监督运行、修正方案等职能。试行方案需要注意下列问题:(1)慎重选择试刊的内容(2)慎生选择试刊的时间(3)适当把握试行方案的次数(4)广泛征集各方面意见。(5)策划办一张高等院校校报,写出报纸设计方案

*新闻报道策划概念:是新闻编辑选择某些报道选题,并为使这些报道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对新闻传播活动进行规划和设计,并且在报道实施过程中不断接受反馈、修正原先设计的行为。与报纸策划一样,新闻报道策划也是一个需要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持续运行的过程。

新闻报道策划的最终成果是报道设计方案。报道设计方案要对报道策划的内容作全面表述,主要内容包括:

一报道范围与重点报道范围是全部报道客体的组合,规定了报道对象是哪些人和事,报道面有多大。

二报道规模与进程报道规模是报道的时间、空间与人力三方面因素组合的要领,即报道在报纸上持续进行多少时间、占据多大版面空间和多少栏目配置、运用多少采编力量。{报道进程是指报道全过程中时段的分割和安排,规定报道分多少阶段进行、何时开头、何时推进与扩展、何时结束,以及各阶段之间如何转接}

三发稿计划发稿计划是报道里程中各阶段刊出新闻稿件的统筹规划,包括确定每条

稿件的题目、内容、体裁和篇幅,确定稿件刊出的先后次序与具体时间,稿件在版面上的位置。发稿计划是对报道规模与报道进程的具体落实。

四报道方式与表现形式报道方式是指将零散的新闻报道整合为报道整体的操作模式,即新闻编辑根据报道目标,运用某种手法组织若干相关报道,使之形成具有一定报道规模或持续一定时间的报道整体,常用的报道方式主要有:

1 集中式,指在短期内组织大规模、多篇幅的稿件集中于一定的版面或时段,形成较大的声势,具在强烈、醒目的效果。集中式报道比较多于一些重大活动、重要事件、重大问题的报道。

2 系列式,指着重于组织报道事物各个侧面的稿件,集不同角度的报道为一体,达成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具有启迪性。系列式报道法多用于一些较复杂的事件或问题的报道。

3 连续式,指紧跟事件或问题的发展变化进行追踪,连续发出报道,反映其全过程,取得及时、深入、扣人心弦的报道效果。连续式报道法多用于突发性事件的报道。

4 组合式,指集中一组稿件反映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同类情况,或同一主题、不同门类的情况,形成较大的报道规模。组合式报道法多用于报道面较宽,报道对象较多的报道,旨在全面、深刻地揭露问题,或通过从多报道对象的相互比较,说明问题和道理。

5 读者参与式,指吸引读者参与报道活动,如邀请读者参与新闻采访写作活动,发动读者对报道内容展开讨论等,读者的活动与意见构成报道的主要客体。

6 报纸介入式,指报纸直接参与报道客体,成为其中的重要角色。如报纸策划的社会公益活动等。

五报道力量配置与报道运行机制报道力量配置是指参与报道的人力、资金和技术设备的配置,报道运行机制是指为实施报道而临时建立的组织机构、工作流程及其管理制度。报道力量配置与报道运行机制,是根据报道内容、报道规模和报道方式确定的。报道越重要,报道规模越大,报道方式越多样化,报道需要投入的力量也就越大,运行机制也就越复杂。

构成新闻报道策划依据的主要有三方面因素:

1. 可供传播的客体。"可供传播的客体"就是指被报道策划者所意识到的客观变动的事实。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客观存在",二是被策划者所觉察。新闻报道的选题总是在"可供传播的客体"范围之内的,客体不存在,对于客体的报道就不存在,新闻报道策划也就不存在。

2. 读者的获知需求。

3. 实现传播的条件。

根据不同的标准,新闻报道策划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1以报道客体发生状态作为分类标准,新闻报道策划划分为可预见性报道策划和非可预见性报道策划两类。

可预见性的新闻报道策划,是指对能够提前获知的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策划。对这类新闻的报道策划,可以提前进行。

非可预见性的新闻报道策划,是指对无法预见的突发事件的报道策划。对这类新闻的报道策划一般无法提前进行,通常是在事件发生之后立即策划报道活动。

2. 以报道策划的运行时态作为分类标准,新闻报道策划划分为周期性报道策划和非周期性报道策划两类。

周期性报道策划,是指报社新闻采编部门对日常新闻报道的一种常规性策划,策划的时间具有周期性特点,如按季度、月等进行的报道策划,均属此类。

非周期性报道策划,是指根据报道需要临时进行的报道策划,如对突发事件的报道,

一般不可能提前纳入常规性的报道策划中,只有在事件发生之后立即策划报道。

3. 以报道策划的运行方式作为分类标准,新闻报道策划划分为独立型报道策划和连动型报道策划两类。

独立型报道策划,是指报道策划独立存在,与其他策划活动无关。报道策划者单纯策划对新闻事件的报道活动,报道者并不介入报道客体中。

连动型报道策划,是指报道策划与其他策划有关联,并相互间发生作用。连动型报道策划是一种非独立存在的报道策划,由于报道客体是公关新闻策划的产物,新闻报道策划与公关新闻策划有紧密的联系。

(4)新闻报道策划的操作过程及技巧

一策划预备阶段,指从发现新闻报道线索、确定报道选题到收集与分析各方面相关材料、确定报道效果目标的一段时间,这是报道策划的预备阶段。

这些信息主要包括:1 报道客体的信息,报道策划者只有最大限度地掌握报道客体的相关信息,才能对其本质和意义有更为准确的把握,从而决定报道如何。2 报道接受者的信息,研究及掌握读者的信息有助于策划者把握受众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策划报道,而且这些信息有一部分可能直接成为报道的内容。3 报道竞争者的信息,知已知彼百战百胜,了解其他新闻媒介的报道方案,弄清报道的规模会有多大、可能选择什么报道方式等,这样才能针对竞争对手的行动,采取相应的对策,在报道中扬长避短,出奇制胜。

二方案设计阶段,指根据报道效果目标,对报道进程、报道方式、表现形式大胆设想,最终形成系统的报道设计方案的这一阶段。这是报道策划的核心阶段。

优选时主要从两方面考虑:第一,对候选方案的效果进行预测,与报道效果目标两相对照,选择最接近效果目标的方案。对于那些效果预测不能肯定的方案,需要谨慎对待。第二,对候选方案的实施条件进行分析,与报社内部现有的条件两相对照,选择两者最接近的方案。对于那些报社不具备实施条件的方案,一般不宜采用。

三方案修正阶段,指从报道策划方案付诸实施到报道结束这一过程中,根据报道进展情况不断修正原先的设计方案的这一段时间。

在这一阶段中策划者要接受的信息反馈主要包括:1 报道者的反馈,记者、通讯员和作者是采访报道的直接操作者,他们对实际情况的掌握最多最细,他们是报纸和社会间的桥梁。一个报道是否按原计划推进下去,报道者的感觉往往是最灵敏的。2报道对象的反馈3有关部门和主管单位的反馈。4读者的反馈。

报道修正:1 修正报道思路。2 调整报道内容。3 调整报道规模。4 改变报道方式。5 调整报道力量与报道机制。

(5)结合评报分析一家报纸对某一重大报道的策划,指出优点与不足

(6)策划某一突发事件的报道,写出报道设计方案

报纸的稿源及特点

第一种是通讯社提供的稿件。第二种是本报记者提供的稿件。第三种是通讯员和其他作者提供的稿件。属于第一种来源的稿件,虽是定型产品,比较可用,但是它多是供给各个新闻单位共同选用的,通用性较强,不一定适合某个报纸的特殊需要,不一定能充分体现该报的特点。因此,仍需进行稿件分析,以决定是否选用和如何选用。属于第二、三种类来源的稿件,虽然都是定向地供给某个报纸,可能比较符合该报的特点,但是质量如何,是否值得选用,仍要对稿件进行分析之后才能确定。

稿件分析要达到的目的,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判断稿件是否适用,将全部来稿区分为可用和不可用两大类,这是对稿件的第一次区分,是稿件分析的首要目的。

第二,判断稿件价值的大小,这是在已确定适用的稿件中,对稿件的第二次区分。区分各篇稿件所含新闻价值、社会价值的大小。选用时,价值大者优先。

第三,发现稿件的潜能。一篇稿件可以区分为着力表现部分和非着力表现部分。稿件分析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发现这种着力表现部分,通过修改把它充分表现出来。

第四,检查稿件有何缺陷,即通过稿件分析,将一篇稿件的长处与短处加以区分,以便通过稿件的修改加工,保留和发扬其长处,弥补其缺陷。

第五,确定稿件如何刊用。每篇稿件有自身的优缺点,要考虑与其它众多稿件同用时的联系及所产生的效果,新意。

稿件分析的目的是从一篇稿件的总体上把握它是否具体刊用价值。稿件分析贯穿于编辑工作的全过程。

分析稿件需要进行哪几方面的对照

一、稿件内容同所反映的客体相对照。

二、稿件内容同读者的原有认识相对照。新闻稿件所写的内容应是读者未知的,有助于消除读者认识上的不确定性。从稿件所写的事实本身和新闻媒介的传播情况去判断:1从稿件所写的事实本身去判断;2从新闻媒介对变动的传播情况去判断;3 从外界环境的变动去判断;

三、稿件的内容同读者的需要相对照。只有读者未知而对读者又是有益或有用的,才是读者所需要的。四、稿件内容同政策、法律、道德的要求相对照。五、稿件内容同本报特点相对照。各编辑部在运用稿件是还要考虑到本报的特点。

六、稿件内容同发表时的外界环境相对照。七、稿件的内容同形式相对照。

稿件失实的几种表现

虚构…所写的事实是作者凭空捏造出来的,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添加…稿件在写现实中某人某事之时,又无中生有添加了一些事实。

拼凑…稿件所写的事情确定存在,但它们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做出的,而稿件把它作为一个新闻集中到一个人身上来写。

夸张…稿件对所写事物在数量规模、发展程度以及所起的作用、影响方面有所夸大。

偏颇…稿件在表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时,无视开成某种结果的多种原因,只强调其中一种所起的作用,把多因一果变成了一因一果。

孤证…稿件反映全局情况时,援引在例证是孤立的个别事例,缺乏代表性。

回避…稿件在反映事物的某一方面时,有意回避与此紧密相关的另一重要方面,以致使人看不清这一事物的全貌。

幻影…稿件所写的事实,究其来源似乎有点根由,但是认追查,却是查无实据。

假象…稿件对事实所作的结论是根据一些假象得出的,未能反映事物的本质。

怎么运用分析的方法发现稿件中的疑点?

第一,从稿件对同一事实的不同叙述中发现疑点。

第二,分析一个事实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从中发现疑点。

第三,从稿件所提供的事实及作者对事实的评价中发现疑点。

第四,从新闻来源中发现疑点。新闻来稿中对新闻来源往往有所交代,说明所写事实为某人所提供的。尽管如此,编辑仍要检查和分析新闻来源所提供的事实是否真实。

读者需要读者未知的东西,款必全是读者需要的。只读者未知而对读者又是有益或有用的,才是读者所需要的。这里所讲读者需要,必须是正当的合理的需求,报纸绝不能迎合某些人的低级趣味,绝不能迎合某些人背离社会发展方向的要求。

相关性所谓相关性原则,就是要求稿件所写的内容要与读者的利益相关。相关性决定于两个因素:一是相关的人数,一是相关的程度。稿件所写内容关系到的人数越多,

关系到的程度越密切,稿件的分量也越重。

稿件是否具有相关性以及相关性大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

1. 稿件所反映的变动涉及的是全社会各成员的全局利益、长远利益,还是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局部利益、暂时利益。

2. 稿件所反映的变动涉及的是现实生活中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前者较后更为广大读者所关注。

3. 稿件所反映的变动涉及的是现实生活中有关体制、思想方面的变化,还是某些具体做法的改变。变动的深度不同,读者的关切程度也不同。

4. 比较变动在整体中所占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一般来说,处于核心部分的比处于外围的部分更为读者所关注,直主角作用的比起配角作用的更为读者所关注。

5. 稿件所写事实中的某些要素是否有特殊意义,这也是判断稿件是否具有相关性的一个因素。这里所谓特殊意义,是指这些要素与从不同,由于它的存在能使新闻事件对人们具有特殊的影响力。

6. 相关性还与距离有关。单就距离而言,新闻事件发生地与读者所在地的距离,同读者的利益相关程度成反比。

接近性新闻中与读者利益息息相关的内容,自然是读者乐于接受的、喜欢接近的东西。唯其相关,才乐于接近,因此相关性与接近性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介接近性还有相关性不可代替的内容。接近性可分成地理上的接近性,心理上的接近性两种。稿件内容如果含有这种接近性,就能有助于满足读者心理上的某些需要。

*禁止刊载

第一类,属于危害国家和社会方面的:

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煽动推翻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

1主张分裂祖国和破坏民族团结的;2煽动闹事,扰乱社会秩序的;3煽动群众抗拒、破坏国家法令的实施的;4传播谣言的;5传播淫秽的;6传播犯罪方法、教唆犯罪的;7泄露国家机密的。

第二类,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

1诽谤…故意捏造事实,羞辱他人的;2侮辱…故意用下流语言,羞辱他人的;

3侵犯隐私权…未经本人同意,公布私人生活方面的秘密,如公布他人的信件、日记。

不宜刊载一篇稿件如果在某种外界环境下发表,会产生消极影响,是否选用就值得考虑。例如发表后会使读者产生不庆有的误解和疑惑,滋长偏激情绪,扩大不正当的要求,萌发不切实际的愿望,增加社会不安定的因素,进一步激发生活中的矛盾等,都是注意消极影响。

*选稿标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选稿标准的绝对性:即选用稿件的主体不得有违反政策、法令和道德规范等禁载的内容,事实和材料比较充实,具有新闻价值,这个及格线,是任何稿件必须达到的要求。

选稿标准的相对性:对通过及格线的稿件进行优中选优,这里"优"的标准具有很大的弹性。编辑进行比较的范围和时间是变动的。某稿今天是最优的,明天来了新稿,它就不一定是最优的。

稿件的选择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是因为:

第一,稿件的第一次选择,是就单篇稿件是否可用的选择。

第二,从报纸的生产过程来看,稿件经过第一次选择之后,到见报尚有一段时间,在这短时间里,外界形势的急剧变化,可能使某些拟用的稿件成为废稿。

第三,编辑工作是各个环切的编辑通力合作的工作,对于稿件要集体把关。总之,从把握全局、把握时机以至集体把关的角度来看,稿件的选择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报道平衡及掌握报道平衡的方法:所谓报道平衡,就是各种报道的量符合一定比例,而不是畸轻畸重。

选稿中要注意报道平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报道重点与报道面的平衡。这种平衡是属于选材内容的平衡。

其次,是选材领域的平衡。无论什么报纸,在本报所分工的范围内,都显现出一种综合性。

第三,是报道对象的平衡。读者需要吸取发展不平衡的各类地区的信息,如果报道对象过于集中于某一地区,不利于扩大读者的眼界,不利于报纸联系各个地区的广大读者。

充分利用来稿的意义

所谓充分利用来稿,是针对稿件利用不充分而言。在新闻稿方面,一般有两类稿件容易受到忽视,不易得到充分利用。一类,未包括在报道计划之内的稿件。二类,局部有缺陷的稿件。充分利用来稿,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公开见报,包括稿件单独发表或作为组成部分编入专栏或以单个素材纳入其他文章中。二是内部参考,包括载入内参、作报道线索、留作组织报道的参阅资料。

充分利用来稿,犹如沙里淘金,是一件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充分地利用来稿,给予发表的机会,对稿件作者是一种鼓励。有些稿件虽属于计划之外,但若能充分利用就可以从另一方面较好地反映现实生活。有此稿件虽然局部有缺陷,但若能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其有价值的部分,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新闻稿件修改的意义

(1)*绝对性与相对性修改

编辑对新闻稿件的修改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绝对性修改,一种是相对性修改。

绝对性修改是一种无条件的个性,主要是指稿件在思想内容、基本事实或材料运用、文字表述等方面有某些欠缺,必须经修改后才能发表。

相对性修改是依据时间、地点、条件而转移的修改,主要是指稿件本身在思想、事实、辞章等方面都没什么毛病,只是鉴于报纸的某些特定要求,如根据报纸的特点需要突出某一部分,删去某一部分;从版面要求出发作适当的压缩、扩充、合并、分篇等。这种修改不是改正错误,只是为了适应报纸的特定要求。

(2)领会新闻稿件修改的意义。

任何新闻稿件在编辑的眼中都是"半成品",新闻稿件的修改是一个将"半成品"制成"成品"的过程。修改稿件是一种艰苦的劳动,修改自己的作品都很难,何况是修改别人的稿件。编辑既要考虑作者的心态思路,又得面对读者的要求,还要考虑社会的审美时尚,这种修改就更难了。便不管怎么样,作为编辑,只能也必须是知难而上,尽心去修改,才能将稿件修改得内容美与形式美、实用性与审美性统一,融传播信息、引导舆论、介绍知识、服务娱乐等为一体,满足社会需要。

(3)领会新闻稿件与其他稿件修改的异同

相同之处:内容是否正确;主题是否突出;叙述是否清楚;条理是否分明;语句是否通顺;行文是否生动;标点是否准确;字词是否有误等。

不同之处: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首先要求稿件内容必须具有新闻价值,稿件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要绝对真实、准确、不能有丝毫虚构、夸大、缩小。即使对事实发表的议论,也要符合客观事实本来的面目。其次,新闻语言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修改新闻稿件是在语言上要做到:(1)具体性,状物、叙事都要具体,言之有物,符合实际,才能准确地反映出事实,给人产生与真相一致的印象。(2)通俗性,报纸面对的是全社会不同文化程度的读者,只有通俗才能使报道内容为更多的读者看懂。(3)简洁性,简洁明了,开门见山,让读者很快了解信息,是新闻的显著特

征,也符合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的特点。(4)时代性,新闻语言一方面以现代汉语作规范,一方面也应随时反映和吸取新出现的健康的流行语,既跟上社会发展,又领时代语言风气之先,促进语言的发展。

*校正的概念校正,就是改正稿件中不正确的内容和写法。校正的范围包括稿件中的事实、观点、语法、修辞、逻辑等各个方面,其目的是要消灭这些差错,使稿件的事实准确,观点正确,文字通顺,客观、公正、真实、生动地反映现实的变动。

*校正的要求

一事实的校正,包括内容和表述两方面。对事实的校正必须达到以下需求:真实、准确、科学、统一、清楚。{1时间、数字上是否清楚2标点是否混用3简称是否通用4地名是否确切}。

二观点的校正选定的稿件一般讲在原则问题上不会有什么差错,但在表述某些具体的观点或提法上则可能含有不恰当、不正确的地方,也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观点差错的表现形式:稿中的观点差错是直接陈述出来的;稿件中的观点差错是间接表现出来的。观点差错的表现方面:偏离政策,片面看法,媚俗倾向,报纸审判,忽视保密(一是报道过细,言多必失而泄密;二是时间把握不当,三是不注意内外有别),言词过激。

*校正采用的方法

分析法就是通过对稿件所叙述的事实和叙述方法、写作条件等的逻辑分析,发现稿件中的疑点或破绽,从而予以校正。

核对法就是依据权威性资料对稿件内容进行检查。核对法的特点是对照、核实,所依据的资料包括权威性的书面材料和权威人士提供的口头材料。

调查法是对稿件内容再次通过直接向当事人和有关人员的了解来检查它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通过对事物的直接了解与再认识来检查稿件是否存在错误,是调查法的特点。

特别需要调查核对的稿件有这么几类:1反映重大新闻的稿件2批评性稿件3在事实或观点方面有疑点的稿件4新作者的稿件5容易失实的作者的稿件6积压时间过长的稿件。

)*压缩的含义压缩就是删除稿件中的某些部分,使这更加重点突出,结构紧凑,文字精练。

删意就是对稿件中过载的或非重要的内容进行删削,使稿件主题鲜明,信息精练。

删句就是对稿件中表达多余的或不当的语句进行删削,使稿件顺畅精练。

删字就是对稿件中重复罗嗦的字词进行删削,使稿件语言简洁干练。

压缩的原因

1、稿件累赘、冗长。

这种现象有几种情况:一是主题太大,什么都要说,面面俱到,结果是大而空;二是主线与枝蔓过多,冲淡了主题,费了很多笔墨却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三是写事实发生过程太细,生怕读者什么都不知道,造成了稿件繁琐;四是作者心态有偏颇,认为短稿没有分量,认为长稿才能显出水平和重要。

2、非新闻事实或离题的议论多。

3、稿件篇幅过长

4、报纸的特定要求,不同的报纸报道各有侧重,名有特定要求,因而需要根据特定要求进行压缩。

压缩的原则第一,与新闻价值相适应。新闻稿件的长短受新闻价值大小的制约。

第二,顾及报纸的风格、特色。第三,消除累赘但不损伤原意。

删意、删句、删字的关系

删意、删句、删字三种方法各有其特点。删意对稿件的删削范围最大,既可以是对局部的删除,也可以是整段整段大规模地删削。既有绝对性的删除,也有相对性的删节。

删名则是对稿件作枝节性的删削,一般在段落大意中作局部性的删除,幅度比删意小得多。删字的范围就更窄了,大多是对文字精雕细刻,在句子中进行字词的删削,与删意、删句在量上有较大的差异。

删意、删句、删字虽各有区别是,但是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不能把三者截然分开。删字、删句,从某一方面看,也是删意;删意最终也要通过删字、删句来实现。无论怎么,它们在删节的量上是不完全相同的。编辑首先要对稿件认真分析,然后根据稿件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删节方法。

运用压缩方法修改稿件

删意的方法1. 突出主题:删削多余的现实材料;删削多余的背景材料;2. 摘取精华:取局部而舍其余;取概要而舍详情;取要点而舍说明;

删句的方法1. 叙述罗嗦2. 描写不当3. 议论失衡4. 违背情理5. 解释多余6. 陈词滥调

删字的方法一是删除重复的字词二是删除可有可无的字词

*增补的概念增补就是为原稿增加和补充所缺少而又需要的内容。

*增补方式的类别

一、增补背景——背景是介绍新闻中有关人物、事件的历史,或事件发生的环境等情况的材料。

二、增补注释——注释是指对报道中涉及读者不熟悉的有关知识、技术、人物、事件、名称等所作的说明。

三、增补回叙——回叙是对近期已经报道过的新闻的简要复述

四、增补必要的事实——有的事实中缺少某些看似细微的因素,但又是读者需要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关系密切,那么就不应让读者囫囵吞枣、隔靴搔痒,而应尽量补充详情,满足读者的要求。

五、增补议论——议论即对事实发表的看法、评论。

*改写的概念改写就是在原稿的基础上重写。有的稿件内容有意义,材料也丰富,但写得不好,如观点和材料不统一,内容与体裁不协调,或结构杂乱,或导语枯燥等,需要对稿件动"大手术",重新进行"包装

改写类别

一、改变主题——是对原稿中不够新颖的主题作改动,重新确立主题。

二、改变角度——是对稿件材料重新认识,从最有利于表现事物特征的方面来写。常见的角度改变有:从领导角度改为群众角度,从介绍经验角度改为报道成果角度,从报道成果角度改为发生新鲜事物角度,从会议角度改为解决问题角度,从这家报纸改为另一家报纸角度等。

三、改变体裁——是对稿件的原有体裁形式改变为另一种体裁形式。改变体裁一般都是将信息容量较大、篇幅较长的体裁改为信息容量较小、篇幅较短的体裁。

四、改变导语——就是把消息中最重要、最引人的内容重新用精练的文字来写成导语。

五、改变结构——就是将原稿的结构进行调整,使之脉络清晰或富于变化。

改变结构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稿件结构有问题,条理不清,层次紊乱,需要进行对材料的重新组合,使之通顺。二是稿件的主题或角度改变了,其结构也随之调整。三是稿件本身结构没什么毛病,只不过平铺直叙,缺少变化,为了使稿件变得有起有伏,富有波澜而作结构变换。

*分篇的含义分篇就是把一篇稿件改写成多篇稿件。有的稿件内容很重要,涉及方面较多,篇幅也长。如果是全文刊登,主题不突出,也占据大块版面,不易阅读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可将原稿分成若干篇,每篇冠以标题,只谈一个问题,这样篇幅短小,重点突

出,读者按不同需求和兴趣,查阅十分方便,也容易留下印象。

能够分篇的稿件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是它非常重要,各方面都很有价值,不能采用压缩中的"取概要"或"取要点"方法,那样会有损内容。其次这篇稿件的若干个重点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改成若干篇分别表述,也不会影响全文的主旨。

综合的含义综合就是把几篇稿件合成一篇稿件。综合就是编辑将几篇反映同一题材,但报道角度不同的稿件放在一起,各取所长,各取所需,相互补充。

对稿件进行综合的步骤:第一步是比较稿件,第二步是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主题,第三步是具体组合。

稿件综合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注重分析,二是寻找共同点,三是忌主观随意性。

原生错误是稿件存在的错误编辑修改时没有发现,这种错误叫原生错误。

后生错误是原稿有错误,编辑修改时又改得不正确,以错改错,或者是原稿没有错误是编辑改错了,这种错误叫后生错误

产生后生错误的原因

第一,主观随意性。,因常见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片面追求生动,添枝加叶,"合理想象".另一种是拔高渲染。第二,缺乏知识。第三,粗心大意。

规范语言与新生语言的关系

推广规范语言,并注意使用有意义的新生语言。

报纸是大从传播工具,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人都要在上面交流情况和思想感情。报纸为了很好地起到这种桥梁作用,担负着推广社会规范语言的职责,以便大家的交流没有障碍。另一方面,报纸作为新闻纸,也应随时注意使用有意义的新生语言。所谓有意义的新生语言,即当前社会新出现的健康流行的用语。

修改方式有两种:

作者修改——编辑对原稿提出需修改的方面,由作者斟酌后自己修改。编辑修改——这种修改比较快捷,不耽误报纸及时出版。

修改程序环节对决定采用的稿件修改,一般要经三个步骤:

=第一,审读全文,分析稿件。这是修改稿件的基础,只有认真阅读稿件,才能了解稿件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各方面情况。

第二,设计方案,着手修改。在对稿件进行分析后,可以设计出方案对稿件进行修改。

第三,检查复读,精益求精。稿件修改完成后,要从头到尾阅读一遍,重要的稿件还要多看两遍,检查修改是否得当,符合准确、新鲜、生动的要求。

新闻稿件修改的注意事项

第一,全局着眼——全局是带根本性的问题。

第二,形式为内容服务——任何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

第三,尊重稿件的事实与风格——编辑要尊重稿件所写的事实。对事实表示怀疑,运用分析法或核对法、调查法去校正、删节,但不能任意改变或增加事实。

第四,防止后生错误——编辑修改稿件主要在于消除原生错误,防止后生错误。

第五,推广规范语言,并注意使用有意义的新生语言。

第六,修改通讯社电讯稿的特点要求。

常用校对符号改正,删除,增补,对调,转移,接排,保留,另行等。

使用校对符号的要求:1符合规范,即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国专业标准校对符号及其用法》,不要生造,以免引起混乱。

2勾划分明,稿件中的错误要用引线从行间面出,拉到页边空折处改正,不要在文中径改。符号不要沾及上下左右不需改动的文字和标点。

3清晰易辨,改样所用笔的颜色,应根据校次采用不同色笔,以示区别。引线与引线

之间不要重叠、交*,如难以避免,要用不同色笔来区别。

新闻标题的含义通常位于新闻正文之前的对新闻内容加以提示的简短的文字,而且字号一般要大于正文。

新闻标题根据表现方法与表现重点的差异,可分为实题和虚题两类。

实题以叙事为主,着重表现具体人物、动作和事件;虚题以说理为主,着重说明原则、道理和愿望等。实题可以单独使用。凡写实题已能使读者明白新闻的含意,编辑就无需再作虚题。标题如果采用虚题,必须与实题相配全,否则,只有虚题,标题不,读者就无法理解新闻的具体内容。

类题的含义清代《京报》开始使用一种辞典式的标题,如"宫门钞"、"上谕"、"奏折"等,把杂乱无章的内容给予了明确的划分。这种标题,我们称之为类题,它是新闻标题的胚胎阶段。

新闻标题的产生与发展进程

一类题始于清代是新闻标题的胚胎阶段。

二单行题即采用一文一题的编辑方法,大约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国内最早采用这种标题的是《上海新报》。《上海新报》是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在上海办的第一张中文报纸。

三现代标题的出现与发展。现代标题出现于20世纪初期。主要表现为1标题的版面排列形式发生变化,标题的字号增大了;2多行题的出现;3标题确定怀增强了;4标题评价新闻内容。

*新闻标题四个功能的含义

1提示新闻内容:新闻标题是以最精练的文字将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内容提示给读者。

2评价新闻内容:标题不但简明扼要地介绍新闻内容,而且能够代表编辑部评价新闻内容。一则好的新闻标题具有鲜明的思想性,不仅能向读者提示新闻内容,而且能帮助读者理解新闻内容的性质和意义。标题对新闻内容的评价方法有很多:1. 通过对新闻事实的选择进行评价2. 通过把新闻事实安排到标题中的不同位置进行评价3. 通过对新闻事实的直接发表议论进行评价4. 通过特定的叙事方式进行评价

3吸引读者阅读新闻:编辑制作标题,不仅要注意通过标题向读者提示和评价新闻事实,而且要善于用生动优美的形式去吸引读者阅读新闻。

4组织和美化版面:标题不仅能够提示、评价新闻的重要和新鲜的内容,吸引读者阅读新闻,而且还能把内容相近的稿件组织在一起,使版面变得有秩序,从而具有美化报纸版面的功能。

*新闻标题的特点

一、新闻标题以报告事实为主。新闻标题与通讯标题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标出新闻事实。

二、新闻标题对事实的表述呈现一种动态。通讯标题对事实的表达多数呈现的是一种静态。

三、新闻标题形式具有多样性。新闻标题除单一式结构之外,还大量采用复合式结构。新闻标题往往是通过主题、引题、副题的配合,向读者报告新闻的内容,指明其性质和意义的。通讯则一般不使用引题,在副题运用上多数只用来说明作者写作本文的对象、意图以及采写的方式。

*新闻标题的结构新闻标题按其结构来分,有单一式和复合式两种。单一式标题只有主题而无辅题,主题可以是一行题或两行题(又称双主题)。复合式题有主题和辅题,辅题包括引题和副题。引题又名肩题、眉题、上辅题;副题又名子题、下辅题。在复合

式标题中,可以同时具有引题和副题,也可以是只有其中的一种。

主题是中心。从内容来说,主题说明新闻中最重要的事实和思想,是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从结构来说,主题是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是标题的枢纽,引题和副题都是直接与主题发生关系的。

引题是位于主题之前的辅题,主要作用是引出主题。引题文字宜简洁,最好不要超过一行,否则,喧宾夺主,不利于主题的突出。

副题位于主题之后,主题不能完全包括或表述的重要内容,往往由副题来承担。副题主要起补充和解释主题的作用。

辅题包括引题和副题。引题又名肩题、眉题、上辅题;副题又名子题、下辅题。在复合式标题中,可以同时具有引题和副题,也可以是只有其中的一种。

)主题与辅题的关系

主题是中心。从内容来说,主题说明新闻中最重要的事实和思想,是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从结构来说,主题是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是标题的枢纽,引题和副题都是直接与主题发生关系的。

引题引出主题,可以有多种方式。最常见的是,通过交代和说明相关的背景、意义、目的、原因、结果以及具体事实等引出主题。

副题对主题起补充和解释的作用。分两类:第一类是主题不写事实,只提出一个论断或疑问,标题要提示的新闻事实,全部写在副题中。第二类是主题已经承担部分叙事任务,副题则补充交代其他事实。

安排标题结构应注意的问题一、必须正确体现辅题与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主辅题之间存在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等。制作标题时要注意把这种逻辑关系正确清楚地表现出来。

*题文一致的含义即新闻标题必须与新闻内容相一致。这种相一致包括两方面含义1. 标题所提示的事实,要与新闻内容一致。2. 标题中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依据。

修辞方式的种类

1 比喻-是用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和描写那些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内容。

2 比拟-是把事物当作人来描写。

3 借代-是改换名称,不直接把人或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用一个跟它有密切名称或事物来代替。

4 引用-就是把现成话如诗词佳句、成语、俗语等写入标题之中,用来叙事、抒情或议论。

5 仿拟-是指模仿现在的句子格调,创造一种意义相反或相近、相似的词句,以取得讽刺、幽默的修辞效果。

6 对比-或称对照。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相反、相对的两方面放在一起加以叙述,突出标题中对比的内容,使其更为鲜明。

7 对偶-即选用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语句表达相关或相反的内容。

8 排比-就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似的词句排在一起,表达同一性质、同一范围的内容,使整个标题铿锵有力,气势贯通。

9拈连-即用表现这一事物的词语拈来表现另一事物。

10 反复-即把同一词语反复陈述,以突出内容,加强语气。

11 联珠-即把前一句末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的开头。

12 双关-即用同一词语关顾两种不同的事物,产生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

13反语-即有意将反话正说,或将正话反说,具有幽默、风趣的特点,通常用于讽刺揭露。

14 设问-即在行文中故作无疑之问。有的作答,有的不作答。

15 呼告-即撇开读者,直接对第三者说话。

*新闻标题的制作程序

一般都要经过读稿、命意、立言、修正四个步骤。

一、读稿,即精心阅读稿件,这是制作标题的第一步。认真阅读导语及全文,提炼出最重要,最新鲜的内容。

二、命意是对标题内容的酝酿与构思过程,目的是在通读原稿的基础上,把新闻中最具有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事实提炼出来。

三、立言在标题制作过程就是把命意阶段已经确定的标题的内容和表现方式用适当的文字把它表达出来。标题立言要注意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引人。

四、修整是制作新闻标题最后一个程序,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程序。只有时间允许,编辑应对标题进行仔细推敲。

新闻标题的制作要求

题文一致,突出精华,准确鲜明,言简意明,易读易懂,生动活泼。

一、题文一致:即新闻标题必须与新闻内容相一致。这种相一致包括两方面含义

1. 标题所提示的事实,要与新闻内容一致。2标题中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依据。

二、突出精华:1 将新闻中的精彩部分作为标题的写作内容。即将新闻中最具有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事实写在标题之中。2将标题所写内容中的精彩部分放在主题之中。

三、准确鲜明:新闻要准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所以新闻标题须切实做到表意要准确,表态要鲜明。表意准确:标题表意要准确;评价事实要准确;运用文字要准确。表态鲜明:即指标题报告事实有鲜明的倾向性,笔下带有感情。态度可分为肯定,否定和中立三种。实题表态主要是通过叙事中对事实和词语的选择以及表现方式的运用来表示。虚题表态则主要采用议论的方式来表现。

四、言简意明:简洁明快的标题使读者一瞥就能了解其中的意思,被读者接受。要使标题简洁明快,应做到:善于省略;锤炼语言;善于利用标题之间的关联性;

五、易读易懂:标题文字应生动易懂少用古字,方言,技术术语等如果搬到标题之中,有的会造成阅读及理解障碍。

六、生动活泼:标题要把新闻中的精华告诉读者,还应讲究生动性,以优美的形式吸引读者。

1巧用富有表现力的事物表现标题的内容,如比喻、比拟、借代。

2巧用诗词佳句或模仿现在句式格调表现标题内容,如引用,仿拟。

3利用词语、语句之间的各种联系,表现标题的内容,如对比、对偶、排比、拈边、反复、联珠。

4巧用词语的多重含义来表现新闻内容,如双关,反语。

5巧用提问和呼唤的方式表现标题内容,如设问,呼告。

*版的含义版是报纸以页为单位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是报纸的阅读单元之一。版作为阅读单元,有集纳性、稳定性、独立性的特点。

版的内容配置:

1 组织,版的内容组织,是指根据稿件之间的联系,将其组织成一组稿件,即统一的稿群。对于一个版来说,这种组织包括两方面:一是局部的组织,一是全版的组织。

2 发展,所谓发展稿件,就是为准备发表的稿件增发相关的稿件,对其进行论证、

3 补充和解释。发展稿件是丰富、深化版的思想内容,提高版的可读性的重要手段。4协调(调剂),一个版作为一个大的阅读单元,它所刊登的稿件应该具有多样性。运用新的内容,新的方式吸引读者。调剂可分为:内容的调剂,趣味的调

5剂,功能的调剂,体裁的调剂,长短的调剂。

对版的内容进行配置的意义

一、消除单稿的局限,一个版通常中刊登多篇稿件,但就每篇稿件即单稿来看,都可能存在某种局限,这种局限表现在:1草稿是不充分的,一篇稿件在选择和修改之后,它可能存在的缺陷和错误都已经被消除了,应该比较充分的反映内容。但从另一方面看,任何稿件都有一定的体裁,一定的篇幅,一定的角度,因而不可能要反映的对象全盘托出。2单稿是孤立的,稿件出自不同作者之角,来自四面八方,这些稿件都是作者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采取特定的角度对特定的事物所作的反映,由此看来各篇来稿都是孤立的,分散的。

二、增加组合效应,一个版由若干稿件所组成,如果能将多篇稿件结合成整体,也就可产生孤立的单篇稿件相加所不能具有的传播效果。这种组合效应的取得,有赖于编辑精心配置稿件,使稿件在与其他稿件的配合中获得思想内容和表现力的提升。

三、凸现各版个性,报纸每个版都是报纸的一个局部,每个版在报纸总的编辑方针指导下,对于自身的内容、任务、特点等均有明确的规定。正是这种规定,使一个版能与其他版区分开来,表现出自身的个性。

组织——版的内容配置形式之一

组织的含义组织,版的内容组织,是指根据稿件之间的联系,将其组织成一组稿件,即统一的稿群。对于一个版来说,这种组织包括两方面:一是局部的组织,一是全版的组织。

*组织的形式

对版的内容进行组织,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即同题集中、专栏、专页、集纳等。

一、同题集中,即将内容有联系的稿件入在一个标题之下来发生。稿件内容之间的联系归纳起来有两种:一是纵向联系,一是横向联系.同题集中的长处在于:1 便于阅读和理解;2 避免重复,节省版面。

二、专栏,是由若干具有共同性的稿件所组成的集合,在版面中往往自成格局,利用专栏这种形式组织稿件,是目前我国报纸经常采用的一种编辑方法。

专栏有两个显著特点:1 组成专栏的稿件之间必在共同性。2专栏是一个版中的一个局部,而且这个局部以特定方式自成格局,即与版中的其他局部相区别,具有相对独立性。一个专栏往往采用下列方式与版中的其他局部区别开来:除各篇稿件有自己的标题之外,整个专栏尚有一个总标题;专栏如果是连续性的,通常有固定的名称;整个专栏有时还采用勾线、围框等形式与其他稿件区别开来。

专栏的长处在于:1 专栏在版面中自成格局,与版面中的其他部分有所不同,因而比较引人注目。 2 专栏将一组稿件集中于某种共同性之下,某种共同性无疑因此得到强化。3 专栏特别是集纳性专栏,因是稿件的集合,组成专栏的每一篇稿件不必求全,可以写得短,写得精粹。

三、专页,以全部或除广告之外的大部分篇幅刊登一组具有共同性稿件的版,

称为专页,也称专版。专页与专栏相似,都是由一组具有共同性的稿件所组成,只是所占据的篇幅不同。前者是全版,后者是版中的局部。

四、集纳,即将若干内容具有紧密联系的稿件集中在一起发表。集纳与同题集中不同,采用集纳的稿件通常仍有各自的标题,有时设总标题,有时不设总标题。集纳都为非连续的,没有栏目,有时甚至无总标题,通常在版面中也不以勾线、围框等形式与其

他稿件分隔开来,只是将各篇稿件接近编排在一起。集纳可以占据局部版面,也可以占据整个版面。就组织统一的稿群来说,集纳比之同题集中、专栏、专页更为自由。稿群之间的联系一般不通过明显的编排手段表现出来。

组织的要领

一、要善于发现稿件间相同的因素,特别是有意义的相同因素。存在于稿件之间的相同因素归纳起来有三种:第一种是相同的主题,即稿件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相同的。第二种是相同的内容,即稿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事件、人物、地点、时间等方面,具有同一的因素。第三种是相同的形式,即稿件所运用的符号、体裁是相同的,如同为照片,同为简明消息、读者来信等。

二、要发掘稿件的不同特点,使稿件间能够相补,提高整体传播效果。稿件具有相补的因素,是指稿件之间存在着连接、呼应、补充、发展等关系。以主题思想作为相同因素的稿群,要求在内容、角度、体裁等方面相补;以内容为相同因素的稿群,要求在主题、角度、体裁以及相同内容之处的其他方面内容相补;以体裁为相同因素的稿群,则要求在主题、内容、角度等方面相补。

(三)发展——版的内容配置形式之二

发展的含义发展,所谓发展稿件,就是为准备发表的稿件增发相关的稿件,对其进行论证、补充和解释。发展稿件是丰富、深化版的思想内容,提高版的可读性的重要手段*发展的具体形式发展稿件的具体方式有:配评论、配资料、配图片等

一、配评论

配置评论的意义:新闻是种特殊的信息,特点在于报道最新发生的客观事实,使人们对外界的认识从不确定到比较确定。这是新闻的长处,但也正是这个长处蕴含着新闻的一个短处:难以说理。评论的长处恰恰在于说理。它通过分析、论证的方法来提示隐含于事实之中的思想、道理和规律。因而,配评论可以补新闻之不足。

配置评论的具体种类有:社论、本报评论员评论、短评、编者按、编后、个人署名评论。

3、配评论的情境a需要依托具体事例阐明有关方针政策或原理b需要直接表明对一个事物或一种现象的态度c需要提示典型或具体事件的社会意义d需要展示事物的发展方向。

二、配资料

1、配资料的意义,读者阅读报纸主要是阅读新闻报道。但是,仅仅是新闻报道本身,有时很难使读者的新闻欲得到满足。因为,读者在阅读新闻报道过程中可能遇到疑难。要解答读者的疑难,满足读者扩展了的新闻欲,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为新闻报道配发相关的资料。资料是新闻报道的扩展和延伸,是发展新闻的重要手段。配资料的意义就在于使新闻更易理解,使读者的新闻欲能获得进一步的满足。

2、配资料的方法:今天向昨天延伸;点向面的扩展;符号向知识转化;

3、资料的种类:新闻人物,即对新闻报道中出现人的物、组织作比较全面的介绍。新闻背景,即介绍新闻事件的历史渊源和发展,使读者对事件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角。新闻地理,即介绍与新闻有关的地理方面的知识性资料。科学知识,即介绍新闻报道所涉及的有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名词解释,即对新闻报道中难懂的名词如术语、成语、典故及言语、外语等进行注释。

三、配图片

1 配图片的意义:首先文字稿所以需要配图片,是因为图片具有文字稿所不具有的长处。其次文字稿所以需要配图片,是因为同样篇幅的图片与文字稿相比,图片所包含的信息一般要比文字稿更为丰富。此个,对文字符合的理解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而图

《公共政策导论》试题A及答案

公共政策概论试题A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从众效应 2.实验性理论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公共政策是( )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而制定的政策。 A.企业 B.社会组织 C.政府 D.个人 2.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 )。 A.深入 B.内化 C.反映 D.响应 3.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 )。 A.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感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B.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C.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D.即人类的行动是无法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4.“系统分析”最早是由( )提出并加以使用的。 A.美国国防部 B.麦克纳马拉C.贝塔朗菲 D.兰德公司 5.下列关于知识经济基本特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 九社会组织层级化 B.社会主体知识化C.民主参与大众化 D.政策信息公开化6.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 )措施相联系,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A.奖励性 B.惩罚性C.温和性 D.权威性 7.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 ),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A.权威性 B.合法性C.系统性 D.倾斜性 8.在拟定公共决策方案时,要求各备选方案之间互相( )。 A.补充 B.协调C.-致 D.排斥 9.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思维者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 )。 A.创造性思维 B.直觉思维 C.灵感思维 D.豁然开朗思维 10.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该树立( )政策理念。 A.基础型 B.理性型

社会人类学的中国研究-王铭铭

社会人类学的中国研究 ——认识论范式的概观与评介 王铭铭 在中国研究中,长期存在规范社会科学范式与中国文化独特范式之争。鉴于这一争论 对于建设中国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本文对在中国社会研究范式建构中作出重要贡献的诸种社会人类学理论逐一加以评介,并论述了中国学(汉学)社会科学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认识论与解释问题。 作者王铭铭,1962年生,人类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 近年来,汉学界 出现了大量有关“范式”(paradig m )的讨论。这些讨论针对的是传统汉学的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1)汉学研究是否存在自身独特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2)作为区域性研究类别的汉学与一般社会理论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 事实上,这些问题在探讨中国社会的人类学者那里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从本质上讲,社会人类学综合了两种探讨,即区域性的社会-文化知识的探讨和社会人文学科的理论探讨。在这一社会人文学科中,一部分学者专攻中国社会研究,他们被称为“汉学人类学者”(sinolog ical anthro polo gists)。汉学人类学者一直面临如何使其在中国社会中发现的地方性事实与一般社会-文化理论形成对话的问题,向来十分关注地方性知识与社会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鉴于他们在这方面所做的探索对回答汉学研究的上述 参见W illiam Row e,1990,“T he public spher e in mo der n China ”,M oder n China ,16∶3∶ 16—19世纪,欧洲各国统治者为了达到侵略和掠夺的目的,鼓励教会、学者、探险家致力 于中国的研究,组成不同的“东方学”研究团体,使中国成为西欧学界的研究对象,于是产生了中国学。最早的中国学就是注重汉语研究的“汉学”。后来,它扩大成了一门关注一切中国事物如地理、风物、语言、哲学、社会、军事等等的区域研究学科。

总体要求

《公共政策导论》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总体要求 公共政策导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学习本课程必须既重视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注重不断提高自己对现实中政策实践问题的分析能力。公共政策导论这门课程结合我国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实践,阐述了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对于广大初学者来说,要想学好本课程,应当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认真阅读教材,找出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和难点,并不断巩固记忆和加深理解,力求做到熟练掌握教程中的每个知识点。 第二,在熟练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即时练习和课程作业,从中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从而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有的放矢,不断提高。 第三,要认真阅读案例部分及其答题技巧,并有意识地留心新闻、报刊、杂志等媒介上的公共政策案例,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实际案例。 第四,对于例题分析部分要仔细领会,不仅要记忆例题的知识内容,更要学会回答各种题型的技巧和方法。 第五,在学习完课程的全部知识内容后,应认真做好模拟试题,这些题型、题量以及试题难度都是模仿全真试题而设计的,因此,同学们应当自己制定具体的复习计划,在考试前完成考试题库中的模拟试题,以便在正式考试中驾轻就熟,取得优异成绩。 第六,学习本课程应当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不断温习教程中理论知识,并能够结合现实社会中的政策实践,做到学以致用,不断巩固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 以上几点是对于公共政策导论这门课程的初学者提出的总体要点,希望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按照上述几点的基本要点,努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争取在正式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第二部分试卷结构 公共政策导论的正式考试试卷分为两部分:选择题部分和非选择题部分。选择题部分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部分包括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题三种题型。 下面我们分别介绍各种类型及其分值情况。 (1)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的基本要求是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得分。一般来说,单项选择题较其它题型容易,这部分题目重在考察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单项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1分,共25分,这在整个试卷中所占的分值比重已经相当高了,对于多数考生来说,单项选择题等于是送分题,因此,绝对不可轻视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的准确率,如果单项选择题不能得到较好成绩,总分就很难提高。下面我们试举一例,来看单项选择题的出题方式,例如: 在美国,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的是() A、立法决策 B、行政决策 C、司法决策 D、政党决策 经分析我们知道,立法决策、司法决策、行政决策都在美国公共政策之列,政党虽然有时能够发挥较大的影响作用,但政党只能作为非官方参与者影响公共政策,政党的政策不能作为公共政策的一种,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 (二)多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的基本要求是从五个选项中选出二至五个选项,多选、少选、错选均不能得分。因此,多项选择题的难度相对于单项选择题来说就加大了许多。在标准试卷中,多项选择题有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大家千万不能轻视这10分多项选择题的份量,虽然分值比重不是太大,但这是最能够体现差距的一个地方,稍有不慎就会被别人超出4—6分,相反如果复习全面、准确,就能够轻松超出一般人的得分,稳获这10分。可以说多项选择题是许多人成败的关键点。多项选择题的出题方式如下:

人类学相关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2) 1、理论人类学与应用人类学之关联 举各民族物质上行为各种形态而比较他们异同”的名为“比较民族学”, 即今天所说的理论民族学, 它偏重于研究多个民族的共同发展规律。(蔡元培) 应用人类学:应用人类学是近几十年新兴起的一门人类学分支学科。它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结合,运用人类学的理论与社会调查的方法,着重研究现代社会结构和人民的社会生活规律。对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医药与保健,环境破坏与环境保护,遗传工程进行应用研究,提出对策,应用人类学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已冲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界线,进行科学间合作,协同研究。可分为结构人类学、人类工程学、医学人类学、老年人类学、分类人类学、经济人类学、人口人类学、教育人类学、空间人类学等分支学科。 2、人类学南派与北派的比较 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类学兼收并蓄了欧美人类学的种种学术流派,成为一个多元的学术体系。到30年代,中国人类学已形成三种具有地区特色的风格,呈华东、华南和华北三足鼎立之势。其中,受社会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影响的“北派”与“南派”,分别以燕京大学与“中央研究院”为中心形成自己的圈子。 “北派”受功能学派影响较大,偏重于一般社会科学。关注深入的民族志研究(社区调查),重视比较不同社会中人类的不同生活方式,研究并阐释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其最重要的特色在于汉人社区研究。强调社区研究方法的运用,以田野调查的实际资料和分析研究为拳头产品,通过和国外学者的交流与对话,在国际人类学界影响较大。 “南派”与历史学派关系深厚,偏向于人文学,注重物质文化与跨民族关系研究,注意力在文化研究,而非规律或原理、原则的寻求。强调以族群文化为研究对象,着重搜集传统风俗与历史源流的内容,明确提出要以人类学材料来补充历史记载不足的看法。在实地调查中,偏向于民族志描述。他们开展的田野调查数量最多、面积最广,质量上乘。 两派在经验资料与理论知识的积累方面,分别都有各自独到的开拓。 3、社会调查与社会学调查之关联(事实与理论) 社会调查是指:政府或个人组织对社会间事件的调查。如民生、物价、治安、政府公信力等领域。 社会学调查指:通过社会调查所得的结果与不同组织或个人调查结果相比较,了解两方或多方意见共同研究。 4、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新中国建立后,苏维埃学派对我国的民族学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原始社会研究、经济文化类型和民族定义与识别。所谓经济文化类型,乃指“一定的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它在历史上形成于处在相似的社会经济水平,并居住在同样自然地理条件下的不同民族中”。林耀华等后来将之修改表述为“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之下,并操持相同生计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文化特点的综合体”。 这一理论的深刻意义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它为世界范围内的民族共同体的分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因为同样的经济文化类型可以独立出现在远隔千里而又无直接交往的民族中,这种超越地域性的特征使它与语言的发生学分类法以及社会形态分类法等一样,都成为民族学家认识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的科学工具。 其次,依经济文化类型理论来研究中国的民族分布格局形成原因,使我们能够科学地认识汉族与诸少数民族的共生关系。

华师网院公共政策导论期末考试复习提纲及答案(2012下半年)(1)

华师公共政策主干课考试复习提纲(2012下半年) 单选题 1.我国的行政首长负责制体现了(C)。C、等级决定制 2.光环效应最突出的特征是(B)。B、极端和绝对 3. 政策评估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是(B )。B、组织与实施 4. 前评估是指(B)。B、对政策方案的评估 5.渐进模型的提出者是(C )。C、林布隆 6.公共政策的核心取向是(D)。D、目标取向 7.理性模型的理论起源是(B)。B、传统经济学 8.从广义角度而言,公共政策的合法性是指(D)。D、公众对公共政策的认可与接受 9. 外部评估最主要的形式是(C)。C、委托评估 10. 政策规划的第一步工作是(C)。C、确定政策目标 11.将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解成几部分,每一部分独自形成一项新的政策,该种做法属于政策终结形式中的(B)。B、分解 12.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行换位思考”,这种做法典型地运用于下列哪种方法中(C)。C、对演法 13. 多数票制最普遍的形式是(A)。A、简单多数方法 14.“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体现了哪种效应(C)。C、颂歌效应 15. 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环节是(B)。B、政策议程的建立 多选题 16. 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有(ABCD)A、管制功能B、引导功能C、调控功能D、分配功能 17. 当代中国的行政决策的主要形式有(ABCDE) A、行政法规 B、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 C、部门规章 D、地方性规章 E、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 18.政策终结的主要形式有(BCDE)。B、替代C、合并D、分解E、缩减 19. (ABC)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A、公共问题B、公共目标C、公共利益 20.政策主体中的非官方参与者包括(ABCDE )。A、政党B、利益集团C、思想库D、大众传媒E、公民个人 21.从广义角度而言,公共政策的合法化过程包括(AB)。A、政治系统的合法化B、公共政策的合法化 22.下列哪些政策属于政治政策( BCD)B、外交政策C、国家安全政策D、政党政策 23.下列选项中不代表小组意识现象的是(ABDE)。 A、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B、童话《皇帝的新衣》D、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E、指鹿为马 24.政策合法化包括下列哪些内容(ABC )A、政策内容合法化B、决策过程合法化C、有关政策的法律化 25. 政策执行中应坚持下列哪些原则( ABCD )A、计划周密B、执行准确C、灵活创新D、全局与局部兼顾 综合分析题 我国北部某县下属的各乡镇竞相开展建设街道的热潮,一些并不富裕的乡镇政府领导为了不落后于其它乡镇也不惜代价,利用各种手段从农民手中集资,居然也在乡镇各大街的两旁盖起了两层至三层的漂亮楼房,整个乡镇的面貌焕然一新。由于D乡在这方面做得出色,速度较其它乡快了许多,D乡的党委书记还被提拔到县里任职。 尽管D乡在县里和各项评比中获得“卫生乡镇”、“现代乡镇建设之星”等奖项,但绝大部分楼房闲置在街道两旁,无所用途。该县本来就属于贫困县,D乡又是其中较为贫困的乡之一,其经济发展水平可想而知,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都很低的情况下,这些整齐漂亮的楼房只成为街道的装点。 然而更为不幸的事也发生了D乡,就在各街道建设完毕后不到两年,其中一条街道太窄,无法与国道衔接必须加宽,否则全市的交通规划就无法实施。这样,新建的长达1公里的楼房被迫拆除,甚至许多楼房到拆除的那一天也未曾被使用过。 一时间,民怨沸腾,议论不断,但事情毕竟已经过去。D乡仍旧处于贫困之中。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D乡党委书记被提拔到县里,体现了哪种效应的作用? (2)从整体情况看,D乡的政策目标存在哪些问题? (3)D乡之所以能够获得县里的各奖项说明该县的评估存在什么问题? 答:(1)颂歌效应。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

广东金融学院2020年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大纲性质 《公共政策学》课程是2020年本科插班生入学考行政管理专业的招生考试科目,该课程考试大纲是对考试试卷知识点分布、范围的规范与指导。 二、考试大纲目标 要求考生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内容,理解公共政策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实际中的政策内容,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三、考试方式 1.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2.试题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3.《公共政策学》科目考试参考书:谢明编著,《公共政策导论》(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ISBN:978-7-300-21528-0。 四、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般重点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含义 重点第二节全面理解公共政策 文字的游戏:多重定义 从政治角度理解公共政策(权力与控制、讨价还价、博弈) 从经济角度理解公共政策(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

考核重点:公共政策的含义;具体表现形式;特征;作用;公共政策的类型。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性质与类型 了解第一节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 重点第二节公共政策的特征、类型和作用 重点第三节公共政策的类型 重点第四节公共政策的作用 理解掌握三权分立、议政合一、实质性政策、程序性政策、物质性政策、象征性政策、分配性政策、再分配性政策、管制性政策、边际效用、福利经济学 第三章公共政策的主体、客体与环境 一般重点第一节公共政策的主体 重点第二节政策客体 理解性掌握第三节政策的环境因素 第四章政策模型及相关理论 一般重点第一节模型概述 重点第二节几种重要的政策分析模型 政策模型:传统理性与有限理性、渐进主义、小组意识(Groupthink)、精英主义、制度理论、博弈理论、团体理论、过程理论、系统理论重点第三节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 公共选择、社会实验、证伪理论、取舍理论 了解第四节中国古代政策史观 中国古代政策思想 第五章政策制定 重点第一节社会问题的产生 重点第二节政策问题的确定 重点第三节政策议程的建立 了解第四节政策规划 理解掌握第五节心理效应与决策质量

中国人类学

人类学研究 一、人类学(Anthyopological)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研究对象: 1、人(man)——生物人organism、文化人cultrate[k?lt??'rɑ:ti]、社会人 2、文化——人所创造的文化(Culture)包括物质文化(包括受人活动影响的生态环境)、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3、广义具象——包括体质人类学(人体学)、考古学(史前学)、语言学、文化(社会)人类学 狭义具象——包括社会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 4、各国的本土特征不同:(英美)(欧洲) 狭义具象: 北美:文化人类学 英国:社会人类学 欧洲:民族学 因此,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民族学只是各国的称呼不同,其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一样的。即: 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民族学 体质人类学==人体学 史前学==史前考古学 中国——先后受到欧洲和北美的影响,学科名称和术语使用一直没能统一。各种划分出入较大。 1)学科分类上:一度将人类学划归生物学。1992年,人类学被划为民族学下,成为其七个二级学科之一。后经修订,人类学又被划归社会学之下,成为社会学的二级学科。其中一些独立学科被打散在不同一级学科之下。不同称呼但内容相同的学科被划分在不同学科之下。如:民族学仍然为一级学科文化人类学放在民族学的括住内。 2)误解也比较多。如:民族学被等同为“民族研究”、少数民族研究。汉人社会研究则被拉入社会学之中。 3)公众形象与认知度非常低。 中国长期把人类学等同于“古人类学”。古人类学主要研究从猿到人的进化。这个印象与我们中国50年来知识谱系的规定有关。人类学还给外界一种接近于“ 考古学”的形象。似乎只是对古物或原始的东西感兴趣,有一种好古主义的心态。这恐怕来自以前中国人类学的“南派”(蔡元培),他们上个世纪30-40年代,以中研院为中心,做古语言、古文化、古民族研究。考古学家张光直在哈佛大学担任过人类学系主任,因而考古成了中国人类学的一种公众形象。人类学的第三种形象可能是“少数民族的原始社会形态研究”,这也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和学科依据。人类学的这三种形象,不能说是公众对于人类学的歪曲。可对行内人来说,我们所做的,与人们印象中的,还是有所不同。 对人类学的认知也比较低,不仅不被公众认知,也不为大学、学者认知。 4)学科内部缺乏共同学术语言和价值观,至今尚未形成一套大家公认的基本阅读书目,缺少共同关注的概念体系。 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历史原因。学科命名实际上也是一种秩序构建。人类学被介绍进中国就形成了当时中国的学科秩序。以民族学(欧洲大陆)、文化人类学(美国)或社会人类学(英国)的名称进入中国的人类学,形成了不同学术特点的南派与北派。新中国建

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第1课磁铁能吸引什么 【科学教学目标】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3.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器材准备】 磁铁、铜钥匙、铁钥匙、铁钉、回形针、铝片、木片、塑料片、弹珠、纸片、布条。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激发兴趣 1、小魔术:出示一个乒乓球,一张纸。问:谁能让乒乓球定在纸上?教师演示。 2、提出问题:乒乓球怎么会粘在纸上呢?揭题、板书:磁铁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一)活动一: 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 ( 1)师:磁铁为什么叫它吸铁石?它只会吸铁吗? 生:因为它会吸铁,好像别的都吸不住的。 生:不一定,好像别的也能吸。(引发学生冲突。) (2)师:要研究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要怎么做? 生:做个实验就清楚了。 师:你们说得对,科学研究不能光凭感觉,得用事实说话!那就请大家亲自动手,来检验一下,老师在工具盘里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材料,请大家用这些材料做实验, 并把实验的情况和发现记录在练习册的表格里。 (3)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磁铁主要能吸引铁一类的物体。教师补课题:有磁性。 (二)活动二: 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1、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磁铁能吸引铁材料制成的物体,那么,如果老师用这些物体将磁铁和铁隔开,磁铁还能吸住铁吗?( 教师出示:木片、纸片、塑料片、铝片、布片。) 2、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 3、学生充分汇报。 4、根据刚才的汇报,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 教师板书:磁铁隔着一些物体能吸住铁。 5、这里的“一些物体”指一的是不是铁材料制成的物体。因为磁铁隔着铁质物体吸铁,情况比较复杂,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研究到的。当然如果你们现在感兴趣的话,可以回家做一做实验,然后把实验结果告诉给老师,好吗? (三)活动三: 哪些物体是铁做的? 1、小朋友们,你们看:我这里有一堆硬币,可哪个硬币是铁制成的呢?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助老师呢?(出示硬币,学生猜测。) 2、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辨别铁制成的物体吗? 学生指出:可以用磁铁来检验,因为磁铁能吸住铁。 哪种硬币里含有铁的成分呢?为什么有的硬币能被磁铁吸住?而有的硬币又不能被磁铁吸住呢?想进一步了解硬币吗?(出示小资料:硬币的成分,学生认真阅读。) (四)活动小结 【板书设计】 磁铁能吸引什么 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铁类物质) 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可以,但对该物体性质有要求) 哪些物体是铁做的?(镰刀、削笔刀、锄头)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笔记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笔记 公共政策部分 第一讲总论(前三章) 第一章绪论(定义+多种定义+二种解释) 第一节(研究原因~定义) 1、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 研究公共政策的缘由主要表现在科学、专业和政治三个方面: (1)从科学角度而言,公共政策原因和结果的分析有助于增进和提高社会领域的知识,增 进人们对政治行为和政府治理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并且公共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可以扩大社会科学的广度和深度。 (2)从专业角度而言,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从政治角度而言,它通过提供政治讨论的素材,促进政治意识的提高,从而完善政策 制定过程。 ★2、什么是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动准则。 (1)社会公共权威泛指具有特殊权力、能够制定公共政策的政治实体。 (2)特定情境是指特定的历史使其和环境条件,以及公共政策特定的适用范围。 (3)政策目标是政策的灵魂 (4)行动方案是政策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5)行动准则是政策的指导性和原则性。 第二节 1.公共空间:是提供给大众使用的,每个人都有权力在这个空间里活动,于是你的权力知识与他人分享空间,而不是独占空间。 2.公共物品:是指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和服务,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3.公共职能:就是建立在集体而不是个人基础之上的、用来满足占社会人口大多数的群体需 求的一种活动。 4.公共问题:了解。 ★5.公共利益:(育明教育注:2009年考察过简答题)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公 共利益。它包括国家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在内的公共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 如果要正确界定公共利益,需要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准则: (1)公共性:体现公共利益 (2)合理性: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期、个人利益与私人利益的权衡。 (3)正当性:听取公众意见、参与 公平性:得失相当的公平补偿和合理补偿。 ★6.公共权力:一般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它 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力都无法取 代的重要作用。 7.公共秩序:是指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的等共同确定。主要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等。包括以下基本原则: (1)正当性:公共秩序的需要是否比私人利益公共利益更为有利 (2)必要性:除非必要,否则尽量少侵犯或不侵犯个人利益。 (3)合法性 (4)合理性:个人损失得到合理补偿。

北京大学人类学考研真题01-09

历年北大人类学试题01-09 02010年北京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1理论 一、名词解释 古典进化论列维-斯特劳斯夸富宴种姓象征人类学政治人类学 二、简答 亲属制度地位意义 发展人类学与发展的人类学的异同 后现代主义人类学的特征 文化相对主义 三、论述 进化论的历史地位 如何看待曾经作为迷信的庙堂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什么说人类学是一门关于“实践”的学科 中国人类学与汉学人类学的关系 方法 一、名词解释 个案研究知情人多点民族志整体论主位研究法文本学派 二、简述 简评《摩洛哥田野工作反思》 举例说明结构性与能动性 合作民族志 解释人类学的方法论特征 三、论述题 人类学研究方法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异同 人类学田野作业中的语言问题 反思人类学的方法论意义 “传统的发明”给予田野作业的方法论意义 2009年北京大学人类学考研试题 社会文化人类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文化相对主义 2、库拉 3、社会血亲 4、奥马哈制 5.非物质文化遗产 6、《江村经济》 二、简答(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结构主义 2、简述波兰尼形式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观点 3、列维—斯特劳斯如何看待自然与文化的关系

1、论述萨义德《东方学》一书对反思与重构人类学的启发与局限 2、谈谈对人类学“实践性”的看法 3、举例论述民族志撰写中的基本困难 4、请就中国的一种社会歧视现象发表自己的分析 社会文化人类学方法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实验民族志 2、表征(representation) 3、参与观察 4、主位 5、《写文化》 6、多点民族志 二、简答(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解释人类学方法论的启示 2、你如何看待“在家乡”的人类学? 3、为什么人类学家要学习被研究对象的语言? 4、以一个人类学家的经历为例,列举深度访谈的若干前提条件 三、论述(每题20分,共80分) 1、试述你对人类学中国研究方法论的看法 2、在当代人类学中提倡“合作民族志”的主张,你认为这种方法论主张与参与观察的关系如何? 3、举例论述怎样认定一个社会事实 4、对人类学田野作业的一系列工作的一个方面或一个步骤予以介绍,并加以方法论的评 2008年一月北大人类学硕士研究生考试试题 人类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5分*6) 结构主义人类学功能学派传播学派过渡礼仪民族中心主义涵化 二,简答(10分*4) 1,亲属制度研究在人类学中的意义 2,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主要观点 3,象征人类学的研究内容 4,布迪厄的习性观点及你对习性的看法 三,论述(20分*4) 1,改革以来中国人类学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2,文化人类学与社会人类学的异同 3,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一书的社会价值及学术贡献 4,发展人类学与发展的人类学的区别与联系 人类学方法 一,名词解释(5分*6) 1,浓厚的描述2,民族志撰写3,田野工作4,参与观察5,参与性行动研究6,个案延伸方法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题-汇总 - 拼音排序

一、单项选择题 ()的“地理因素说”对我们理解地理环境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启示。A达尔文B马克思C魏源D孟德斯鸠 ()是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条件的总和。A政策环境B政策主体C政策条件 D 政策客体 “好就一切都好,坏就一切都坏”,这是()A光环效应B首因效应C近因效应D从众效应 “意见完全一致时不轻易做出选择”,这属于()A效益原则B谨慎原则C客观原则D兼听原则 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派继续鼓吹“市场万能”的神话,其代表人物是()A亚当·斯密B凯恩斯C马克思D马歇尔 公共政策集中体现的是()的利益。A全体社会成员B一部分社会成员C极少数人D统治阶级 公共政策是由政治性组织制定的,是国家、政府、政党为实现其政治目的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因此,公共政策具有鲜明的()A阶断性B政治性C普遍性 D 权威性 互补指的是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一种系统的优化,通过群体间的有机协调,提高群体的整体效能,形象说法是()A团体理论B知识理论C木桶理论D近因效应 结构性社会问题涉及生活的许多方面,最为突出的就是()A人口爆炸B老龄化现象C 各种不平等现象D种族歧视 美国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A总统决策B国会立法C执政党政策D司法命令 人的头脑中存在两个相互矛盾或者互不相容的认识,从而引起内心的苦恼和烦闷,这叫()A阿伦森效应B心理挫折C认知失谐D定型效应 认为政策也有生命周期的观点属于()A过程模型B系统理论C选择理论D批判理论 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不是孤立的,它往往是整个社会问题中的一个有机部分。这个论断说明了社会问题的()A系统性B渐进性C客观性D重要性 社会问题通常是指实际状态与下面哪种情形之间的差距()A社会期望B其它地区、其他人C社会需要D社会供求 提出“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的是()A马克思B达尔文C孙中山D韦伯 通过类比发现两类事物之间的共同机械性,从而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用于另一类问题上,这是()A经验联想B经验迁移C逻辑思维D直觉思维 西蒙荣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由于他提出了()A经济人假设B理性人假设C有限理性模型 D 国家干预论 下列哪位学者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和策略的大型计划。()A威尔逊B托马斯·戴伊C拉斯维尔D理查德·罗斯 下列哪位学者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制定的并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人类学与现代生活

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石建华 学号:2008241068 中国人类学自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西方引介进来,至今已经走过100年的历程了。20世纪5年代之后我国出现的人类学研究机构中不少是从已有的社会学或者民族学研究机构中析分出来,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92年原北京大学社会学所改名为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尽快改变人类学学科建设相对滞后的局面,在费孝通等老一辈人类学学者的推动下,从90年代后期开始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先后独自或者与国内的厦门大学等其他几所高校的人类学研究机构联合,连续举办了五届人类学高级研讨班,有力地推进了人类学的发展。 虽然90年代之后,随着80年代留学西方国家的新一代社会学年轻学者的陆续学成归国,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开始重视使用统计学的方法(特别是SPSS、统计软件包)开展社会调查研究,但是与此同时,“运用西方人类学方法和其他定性研究方法进行的研究也不断增加”。特别是一些本土培养的年轻的社会学和人类学学者,他们似乎更能熟练地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社会。有的学者认为,人类学的学科理念和研究范式有助于研究者加深对被研究对象的理解和认识,部分学者不满足于单纯的理论学术研究,他们试图利用“人类学的知识、概念和策略来解决人类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性的问题”,

借以提高人类社会的福祉,这样就出现了应用人类学。而此时,人们也发现人类学在处理某些社会问题上有其独到的策略和方法,人类学家因之享有“解决麻烦的能手”的声誉。况且现在的人类学家也普遍意识到,人类学虽然一直标榜自己是研究“人类的科学”,可是以往的人类学所关注的只是小型的非西方社区,因此有必要重构人类学的研究视野,把整个人类社会都纳入研究的范畴。与此同时,其他学科包括社会学、经济学都发现人类学学科研究所具有的独特视角有助于人们认识这些学科自身所意识不到的问题。人类学因之而开辟了另一片新天地。 遗憾的是,在中国目前的人类学界,真正从事“应用人类学”研究的学者还很少。这在客观上又限制了这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作为一个文化非常多元的社会,中国正在经历的急剧的现代化社会变迁为人类学的学科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为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密切结合提供了一个天然的研究场景。针对中国人类学学科建设相对滞后于社会学的事实,人类学应该主动积极地融入对社会主流的变迁趋势的研究,以扩大其学科影响力。由于人类学惯于应用定性研究方法来研究小规模的社区,而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传统的乡土社会和现代的城市社会相互并存的典型二元结构社会,事实证明,要研究中国乡土社会,使用定性研究方式更为合适。实际上,人类学的实地调查研究方法不仅为农村社会学者,而且也被其他学科比如农村政治学者、历史人类学者所广泛采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目前中国人类学者就完全停留在自己学科的领地里,陶醉于本学科的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整合)

单选题 1.(公共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 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2.(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 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3.(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 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4.(政策价值观)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 系、公共政策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 5.(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 一步。 6.(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7.“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德瑞) 8.“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最 早提出的。 9.《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的作者是(欧文·E休斯) 10.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 分析单位所使用的(利益主体分析法)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11.成本效益分析以(货币价值)为测量标准。 12.从系统论角度看,(公共政策)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 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13.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公共责任)。 14.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实证主义哲学) 15.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 是(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16.福利经济学之父是(庇古)。 17.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 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西奥多?罗威)。 18.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 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政策方案规划)。 19.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20.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21.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 会可持续发展)。 2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系统性)。 23.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目标群体) 24.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社会问题) 25.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全球性)。 26.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评估实施)和评估总 结三个阶段。 27.公共政策评估是对(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的研究。28.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 29.公共政策是(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 的行为准则。 30.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权威性)的分配。 31.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小论证)是政策问 题的最低层次。 32.公民的(教育文化水平)直接影响了其参与政治时对政 策的解读和利益诉求的表达 33.荷兰经济学家(科臣)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 的学者。 34.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的是学者(威廉 ?邓恩)。 35.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 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 36.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是(资源)。 37.进行政府重塑的核心要点是(政策工具)。 38.精英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马斯?戴伊)。 39.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 步方法》)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40.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 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41.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于年出版的(《政府过程》)揭示了 团体间的交互影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这一事实。 42.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 称为(目标群体) 43.拟定政策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基础)。 44.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前提)。 45.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是指(自 然地理环境)。 46.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是(利益)。 47.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是 学者(戴维?伊斯顿)。 48.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途径 的是学者(保罗?A?萨巴蒂尔)。 49.萨巴蒂尔认为(信仰体系)是宣传联盟能够形成的关键要 素。 50.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社会 问题)。 5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 52.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多样性) 53.首选的政策工具是(自愿(自主)性工具)。 54.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 (目标群体) 55.文化环境不包括(心理文化)。 56.学习理论最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坎贝 尔的(实验理论) 57.研究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力如何配置、权力资源如何分配 的科学指的是(政治学)。 58.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尤其是经济选择行为以及经济政策

北大人类学历年考题【原文】

人类学理论 一. 概念解释 1.马林诺斯基 2.新进化论 3.文化相对论 4.《江村经济》 5.结构人类学 6.社区研究法 7.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8.田野工作 二. 简述题 1试论功能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的异同 2.试论50年代至70年代(二战后)英,法,美国人类学的基本变化情况 3.简述解释人类学的基本观点 三. 论述题 1.试从社会文化人类学分支领域(亲属制度,宗教人类学,经济人类学,政治人类学)之一论述本学科的研究特色 2.举例说明民族志对于社会人类学的重要性 3.略析人类学者在研究中国中面临的认识论挑战 人类学方法 一. 概念解释 1.民族志 2.参与观察 3.跨文化比较研究 4.“浓厚的描述” 5.整体论 二. 简述题 1.简述社会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论特征 2.简述"主位法"和"客位法"的方法论差异 三. 论述题 1.试比较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的共时方法和历时方法的结合 2.论述经验事实与理论阐述之间的关系 四.问答题 1.《古代社会》的作者是( ) (1)泰勒(2)摩尔根(3)马林诺斯基 2.结构人类学的代表人物是( ) (1)格尔茨(2)列维_斯特劳斯(3)埃文思_普里查德 3.弗里德曼是( ) (1)汉学人类学家(2)非洲人类学家(3)美洲印地安人类学家 4田野工作是指( ) (1)实地社会实习(2)地理学实地测量工作(3)民族志研究的核心过程(4)社会学的整体论方法 2002年试题 人类学理论

1.进化论 2.博厄斯 3.米德 4.结构主义 5.利奇 二. 简述题 1.简述功能主义的基本观点 2.简述宗教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3.简述政治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三. 论述题 1.试述马林诺斯基的《文化论》的基本内容 2.试述20世纪初期西方人类学的主要内容 3.试述二战以后西方人类学的主要变化 人类学方法 一. 概念解释 1.田野工作 2.民族志 3.跨文化研究 4.人类学 5.民族中心主义 二. 简述题 1.简述社会人类学与历史学的差别 2.你对人类学在中国"本土化"的看法 3.试述人类学的基本研究规则 三. 论述题 1.试述一个人类学家研究自己民族和他民族时面临的主要困难和便利之处 2.试述整体论 3.试述归纳法在人类学研究中的意义 2003年试题 人类学理论 一:概念解释 涂尔干 费孝通 格尔茨 传统 社会结构 象征人类学 二:简述题 1.简述博厄斯的人类学理论贡献 2.简述新进化论 3.简述结构人类学的基本观点 4.简述列维-斯特劳斯的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 5.什么是文化相对论 6.简述埃文思-普里查德的人类学观

中国人类学的民俗学渊源及学术取向

中国人类学的民俗学渊源及学术取向 黄泽 =提要>我国的人类学与民俗学既各自独立发展又相互渗透,并在异文化、本文化的学术取向上有所交叉。民俗学以人类学为背景学科,人类学亦借鉴民俗学方法、材料与调查手段以把握研究对象。 本文通过研究主体透视人类学的民俗学取向,并从学术史的视角描述两个相关学科的互动过程:渗透、交叉、融合。 =关键词>人类学民俗学渊源互动 =作者>黄泽,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昆明,650091 =中图分类号>C91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01)01-0017-06 人类学于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三十年代后获得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中国民俗学自二十年代后,以歌谣运动肇始,应和着/五四0新文化运动,也在北京、广州、浙江等地传播。分析中国人类学从20年代到90年代的研究主体及其论著,其研究对象、方法、关注重点及研究兴趣体现出兼顾民俗学研究的学术旨趣。而民俗学在不同历史时期,与人类学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两个学科平行发展,但可看到两条时而交错、时而分离的轨迹。 一、中国人类学研究主体兼顾民俗学的传统 11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的内外视野、前后视野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类学,亟需从学术史的角度总结以往的历史经验,这就需要内外视野与前后视野相结合。何谓内外视野?内即学科理论建设,涉及对象、性质、结构、方法等。一门成熟的学科,必须构建规范的学理、术语及共同话语,这是立身之本。外即本学科与他学科的关系,与社会历史环境、人文传统的关系。任何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都不能不因应社会发展、时代背景的需求,并在各个阶段有所转化、调适。人类学本土化的命题,就揭示了内外视野结合关系。从内视野来看,对象的本土性及中国多元文化、族群众多的历史与现实决定了来自西方的人类学理论框架、命题面临重构、转述而予以适应对象的变通。从外视野来看,研究中国、建设中国的社会使命感,中国作为几千年封建文明国家的悠久积淀和人文传统,研究本土文化业已成型的既有理念和分析范式也会对人类学研究主体产生或隐或显的影响。 何谓前后视野?前即前瞻学科发展,探索前沿问题、学科方向、新领域、边缘学科动态、国外最新成果等。人类学作为研究人类及其群体文化普同性的学科,建立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是必要且可能的(当然必然存在国家、学派特色),与人类学本土化是相反相成的。后视野则强调回顾学术史,尤其是通过学科的确立,机构、人员建置、变动的分析,进而探求学术思想史。学术史研究应从机构、人员等表层深入到学术思想、思潮的层面,这是学术史的核心。学术思想史则需从学术思潮,代表性流派、学者,代表性论著,有价值的观点等方面着手。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人类学家具有学科本土化的意识,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学术大众化、经世致用、重视民间文化成为人类学民俗学的社会思想背景,民俗学家普遍具有通过歌谣运动反封建礼教、面向民间文化的旨趣,

山东财经大学-公共政策导论指导笔记

公共政策导论的学习经验 公共政策导论(张红凤)这本书只是公共政策学的入门教材,内容和知识点都很基础,不需要你深入思考,理解学科基本知识即可,因此,鉴于14年考题的难易程度,公共政策导论这门科考到130以上,应该问题不大,前提是你按照我的计划执行下来,天道酬勤。万事开头难,第一,志愿问题。要确定报考的决心,不要左右摇摆,认清自己的实力以及兴趣,实力决定你的层次,山财比不是211,更比不上985高校,所以你要考虑清楚自己的目标。兴趣决定你以后的发展方向,选择自己钟情的专业。既然本科专业多不如意,借考研的机会改变一下方向。第二,资料问题。决心已定,就需要准备资料了,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考研资料一定程度上影响你的分数,资料过多影响你的宝贵的复习时间,资料不全,信息不完备,同样会影响你的成绩。我建议公共政策导论这门课,只需要准备好教材和真题即可,真题只有14年的,13年用的是谢明的教材,并不是这本。所以真题在这课的重要性大大减弱,最重要的就是公共政策导论这本书了,一本书读三遍胜过三本书读一遍,这些道理大家一定都知道,为什么做不到呢!你只要把这本书从头到尾内容知识点理解熟记,知识框架清晰,考试基本不成问题,我不推荐一直背书,我本人就很不喜欢背书,专业课,政治,英语我都没有背过,当然,如果你理解不了或者没有时间深入下去,背诵也不失一种好方法,背诵就因人而异吧。第三,辅导班问题。不要报所谓的山财老师开设的专业课辅导班,我花钱在网上听过几节的课,除了对简答,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型的答题思路有用之外,其余就是念课本了,不要浪费金钱和时间了。各个题型的答题方法我会在后面讲解的。第四,自制力问题。考研面前人人平等,都需要你经过自己的坚持和汗水去实现,不管你考哪一所学校,都要全力以赴。如果你不能克服笔记本上网和手机上网的习惯,请把笔记本和手机放在家里吧,不要说什么我要看考研视频什么的,笔记本和手机对你有没有用只有你自己心里清楚,多扣心自问,检讨一下自己,和你父母把手机换一下,我相信大部分家长的手机还是诺基亚的黑白手机吧,我觉着诺基亚低端手机(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黑白手机)真是学习的利器,我自己就有一部,我上自习或者上课我都用这部,我觉着很时髦,比苹果亮多了。第五,计划问题。(1),五一之前把公共政策导论大体读一遍,做到基本了解这本书。(2),暑假之前,用黑色的笔把你自认为重要的知识点化一下,不要怕自己乱花,花多了你最后就知道重点了。(3),暑假期间是最重要的时间,失去时间2个月的时间,你的考研就已经失败了一半了,珍惜暑假,不要出去散心也不要出去找同学谈心,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解决不了找个山找个庙找个塔上去吼一下或者哭一下,自己排解。7月到9月初开学,这两个月时间,你需要整理自己的笔记,这本笔记是你考高分的唯一法宝,这次用蓝色的笔把整理在自己笔记上的知识点在教材上花出来,大条抄在笔记上,这不需要你归纳,大条以教材为准。其余小点你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加课本上的内容自己归纳出来。笔记在开学还没做完,请在10月低之前必须做完,不能再晚了。(4),9月到10月这两个月时间,是巩固时间,我不赞成辅导班的基础,强化,冲刺,填鸭式的教课。按照辅导班的安排,多半是完不成考研的复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