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法国海军舰队的衰亡

二战期间法国海军舰队的衰亡
二战期间法国海军舰队的衰亡

论二战期间法国海军舰队的衰亡

一、停战前的法国海军舰队

法国海军是在帝国主义列强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中发展起来的。从“一战”结束后到“二战”爆发前,列强先后签订了6个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5国在华盛顿签订的《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它规定了5国海军主力舰的吨位比例为5:5:3:1.75:1.75,航空母舰的吨位比例为5:5:3:2.22:2.22。[1](P743)正是这一条约奠定了各国海军在“二战”中的实力和地位。

尽管受到了国际条约的种种束缚,但是,法国海军舰队司令达尔朗海军上将仍成功的拟定了建造现代舰只的计划,凭着他的热情和熟练的技巧,他还获得了法国政府对所需资金的拨款。由达尔朗更新的法国海军共有238艘舰艇,包括1艘航空母舰,10多艘主力舰,11艘战列舰,数十艘巡洋舰,数十艘驱逐舰,101艘潜艇,还有不少炮艇和鱼雷快艇。其中两艘主力舰,一些7600吨的巡洋舰和鱼雷快艇都是特别成功的。

[2](P129),[3](P343),[4](P748)丘吉尔深为感慨地说,法国海军经过达尔朗10年的专门管理之后,“其效能之好,胜过法国大革命以来的任何时期”[3](P335)。的确,法国海军是当时世界上最优良的现代化海军之一,仅次于美国、英国和日本,居世界第4位、欧洲第2位。也许正因为如此,它才成为1940年法国停战前后影响战局的决定性因素并引起世界各大国的格外关注。

1940年6月,当法国军队在本土的抵抗土崩瓦解之时,海军的地位突然变得空前重要起来。与陆军不同,法国海军没有吃过任何败仗。陆军战败后,达尔朗便成为法军中资历最深的

指挥官,而海军则成为法国唯一残存的有组织的力量。达尔朗毕生致力于重建法国海军的工作,他对于海军舰队的统帅权实际上在各个方面都是绝对的,海军官兵个个都效忠于他。所以在这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达尔朗的行动骤然变得举足轻重了。6月10日,法国政府撤离巴黎后,围绕着是否停战的问题展开了紧张而激烈的辩论。以雷诺总理为首的主战派主张将政府迁往法属北非,依靠法兰西帝国和海军坚持战斗,而以副总理贝当元帅和法军总司令魏刚将军为首的主和派则认为法国已经彻底战败,应当尽快停战求和,以免在国内引起社会革命。面对双方的争论,达尔朗在表面上表示,不管发生什么情况,他都决心率领海军继续战斗下去。他告诉众议院议长爱德华·赫里欧说,如果贝当和魏刚真的要签订一个停战协定,那么他就要率领舰队离开(法国)。[5](P25)但实际上,这位野心勃勃、自私自利而又非常能干的海军上将却一直在窥视着法国政局的变化,以便见风使舵,把手中的赌注押到对自己最有利的一方。为了从军事上搞垮雷诺政府,尽快按自己的意图实现停战,贝当在6月12日与达尔朗进行了一次密谈。他告诉达尔朗,他讨厌政府在停战问题上摇摆不定,法国的政体亟待改革,将来有可能成立一种执政府,“他设想达尔朗本人将是它的首席执政官”[6](P155)。这一充满诱惑力的许诺让达尔朗为之怦然心动。从此,他便把自己的政治命运与贝当元帅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而法国便再也不能指望依靠这位海军司令和他的舰队在海外坚持战斗了。经过几天的明争暗斗,主和派的势力越来越大。6月15日下午,在内阁会议上,贝当以辞职相要挟,魏刚也大吵大闹,拒不执行雷诺让陆军出面投降的命令。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达尔朗突然变节,公开倒向贝当元帅一边。达尔朗的背叛使雷诺大为震惊,同时也使法国政府移兵海外坚持抵抗的计划化为泡影。面对这三位军事领袖的联合,雷诺束手无策,甚至无力解除他们的职务。[5](P25)。6月16日晚,陷于孤立的雷诺不得不辞去政府总理职务,贝当在勒布伦总统的授权下连夜组成新政府。达尔朗出任新政府的海军部长。6月17

日,贝当政府迫不及待的通过西班牙政府开始向德国探寻“议和条件”,同时向法国军队下达了“停止战斗”的命令。

当法军节节败退、法国政府开始考虑停战之时,英美两国为了防止法国海军舰队落入德国手中也展开了紧张的外交斡旋。美国政府从1940年5月底就对法国的战事深感忧虑。当罗斯福总统在5月26日获悉巴黎可能在10天内被占领时,他敦促雷诺要确保法国舰队的安全,希望法国政府拒绝德国人提出的任何以法国舰队投降为条件的诱惑性建议,把整个舰队转移到安全地方去,并指出,“从法国的前途来说,保存舰队是生死攸关的”[7](P110)。6月10日和13日,罗斯福两次收到雷诺发来的求救电报,他在给雷诺复电时,“心中主要惦念的是法国舰队以及将来如何使用它的问题”[8](P48)。英国人对法国舰队也是忧心忡忡。6月12日,丘吉尔在布里阿尔法军最高统帅部商讨作战问题时,曾把达尔朗请到一旁,单独对他说:“达尔朗,你千万别让他们(指德国人)拿到法国舰队啊!”达尔朗庄严地承诺,他绝不会那样做,那是违背法国海军的传统和荣誉的。他的最后手段是将舰队送到加拿大。6月14日,已无力坚持抵抗的雷诺致函英国政府,要求正式解除法国在1940年3月28日签订的英法协定中所承担的义务。根据这一协定,英法两国除非一致同意,否则绝不能单独与德国媾和或停战。6月16日下午,英国政府连续两次致电法国政府,指出英法协定涉及到法国的荣誉,“假定,也只是假定,法国舰队在谈判期间立即驶往英国的港口”的前提下,英国才完全同意法国政府为获悉在法国停战的条件而进行的探询。[4](P299)但是,却没有收到雷诺总理以及新上台的贝当政府的答复。与此同时,丘吉尔还给贝当元帅和魏刚将军发了一封私人电报,希望这两位在两次对德大战中的战友“决不会把优秀的法国舰队交给敌人,从而损害他们的盟国”,并呼吁法国舰队“载着未来的希望和法国的荣誉开往英国或美国港口以保障它的安全”。[4](P315)为了寻求法国友人的支持,丘吉尔又派遣3名政府高级官员前往法国磋商。6月19日,他们和贝当政府的新阁员进行了种种可能的接触,但只获得了

一些口头上的保证。

贝当政府开始向德国人正式探询停战条款后,美国政府施加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尽管贝当元帅和达尔朗信誓旦旦的保证决不把法国舰队交给德国,但美国政府仍将信将疑。美国驻法外交官比德尔奉命去见达尔朗,严辞厉色地说,必须立即将舰队隐蔽起来,“如果法国政府出于疏忽或故意让德国人夺走法国舰队,甚至通过突然袭击的手段夺走,那将是法美友谊的终结”。达尔朗毫不含糊的回答:“根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7](P111)当时贝当政府正忙于退出战争,所以把求和停战当成燃眉之急。他们担心,如果法国舰队开往英国港口,德国和意大利就会占领法国全境乃至夺取法属北非。在这种情况下,法国舰队便成为贝当政府在德国人面前抬高身份的筹码。虽然贝当政府向英美两国作出了保证,但却没有一舰法国军舰因此而驶离法国。

德国和英美一样对法国舰队的命运极为关注。希特勒一想到法国舰队的动向就深感不安,他估计,如果法国舰队投奔英国,那将会使皇家海军的力量在某些情况下增加1倍。当希特勒得知法国要求停战意图时,他对如何处理法国舰队设想了三种方案:一是在德国和意大利监督下,在法国港口内把法国舰队解除武装,使之失去作用,并保证在和约签订后,把全部舰队归还法国。二是如果法国对希特勒亲自做出的保证无法信任,可以把舰队交由一个中立国(西班牙或葡萄牙)扣留。但绝对要防止该舰队开往美国,因为美国日后又会把它移交给英国。三是如果以上两种方案都不行,那么就让法国舰队放水自行凿沉。[6](P163)希特勒明白,他既不能强迫法国交出舰队,也没有办法夺取它,倘若他强行这么做,那么法国舰队就会逃走,贝当政府对停战也就不感兴趣了。为了从战略上孤立英国,让法国追随德国进攻英国,希特勒在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之后,似乎显得特别大度。在6月22日签订停战协定时,他不仅为法国政府留下了2/5的国土由其统治,而且对法国舰队的态度也比较温和。停战协定第8条规定:除法国政府为维护其殖民帝国利益所统辖的军舰外,法国舰队的其余所有军舰均应召回,

集中于法国某一港口,在德意监督下复员并解除武装。德国政府还“庄严的和正式的声明”,无论在战时还是缔结和约时,它都无意利用或提出关于法国舰队的要求。[4](P259)尽管德国人表现得好象一无所求,但是,如果法国舰艇在全副武装的状态下按协定返回国内港口,就会成为令敌人垂涎而又容易掳获的战利品。因此,问题也就变得更加严重、更加难以预料了。

停战协定签订后,“法国舰队或多或少就在英国海上力量和轴心国在欧洲水域海上力量之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9](P390)。只要法国海军站在交战者的任何一方,战争的结局都会被打乱。因此,它就成为贝当政府(7月10日后迁至维希,故又称维希政府)在世界大战的刀光剑影中维持中立并赖以生存的外交王牌之一。对于刚刚夺得法兰西战役胜利的德国来说,停战协定就像一颗定心丸,它暂时不用去担心法国舰队会倒向盟国一边来对付自己;而对英美来说,法国舰队则像一把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时威胁着它们的安全。

法兰西战役结束后,纳粹德国厉兵秣马,剑锋直指英伦三岛。尽管德军在陆地和空中处于优势,但是,如果不能掌握制海权,要想征服英国也只能是黄粱一梦。从海军实力对比来看,德国海军总吨位只占英联邦海军总吨位的35%,[4](P41)意大利海军是一支二流海军,所以,英国海军单独就能打垮德意联合舰队。不过,倘若法国海军加入德意一方,或因某种不幸落入敌人手中,那么,轴心国就会夺得地中海的制海权,严重威胁大西洋上的英国生命线,而且,德国在英国登陆也就不再是一种虚声恫吓了。由于英美对德国在停战协定中所做的保证极不信任和法国海军因为历史原因形成的强烈反英的态度[10](P795),英国战时内阁为了防止法国海军最精锐的舰只被敌人用来攻打它昔日的盟友,遂于7月1日制定了针对法国舰队的“弩炮”作战计划,凡是英国人能接近的法国舰队,都同时夺取、控制或有效的使之失去作用或予以击毁。[3](P345)尽管这一决策有悖常理,但是英国政府还是下令于7月3日执行该计划,停泊在朴次茅斯的所有法国舰只(包括两艘战列舰,4艘

轻巡洋舰,8艘驱逐舰,几艘潜水艇以及大约200舰较小的扫雷舰和反潜舰只)被英国人以占绝对优势的兵力出奇不意的夺获并加以控制。停泊在亚历山大港的法国舰队(包括1艘战列舰,4艘巡洋舰和一些小型舰只)和马提尼克的法国舰队(包括一艘航空母舰和两艘轻巡洋舰)经过谈判后被解除了武装。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法属北非的奥兰和米尔斯克比尔军港。7月3日下午,维希政府拒绝了英国人提出的最后通牒,英国舰队遂向停泊在港口内的法国军舰发动了猛烈轰击,战列舰“布列塔尼”号被炸毁,“敦刻尔克”号战斗巡洋舰搁浅,战列舰“普罗旺斯”号冲上了沙滩,“斯特拉斯堡”号则逃回土伦。1300多名法国海军士兵被打死。7月8日在达喀尔,战列舰“黎塞留”号受到英国航空母舰的重创,不能行动。[3](P351)

英国人在展开猛攻后5天内,便把无可争辩的制海权暂时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向全世界表明了坚持战斗的决心。但是这一事件却在贝当政府内部掀起了反英浪潮,赖伐尔等人乘机煽动对英宣战。然而,贝当元帅却不愿颠倒同盟关系,使法国加入反对它的前盟友的战争,他把这一事件说成是“丘吉尔在丧失理智”时发生的。[10](P799)在法国空军向直布罗陀投掷了几颗报复性的炸弹之后,贝当于7月5日正式宣布与英国断交。从此,美国便被推到与维希斡旋的主角地位。

美国对法国舰队的关注既是为了保护英国,也是为了维护自身安全。法国沦陷后,英国就变成了美国的“第一道防线”。

[11](P8)如果英国倒下去,那么轴心国就会控制欧亚非三大洲和澳大利亚,并用巨大的陆海军力量进攻西半球。到那时,整个美洲人民都将生活在纳粹的枪口威胁下。[12](P262)因此,出于西半球防御的需要,美国不得不全力以赴防止法国舰队被纳粹夺取并用来进攻英国。德法停战协定刚一签订,罗斯福总统和赫尔国务卿就对停战协定第8条有关法国舰队的条款进行了详细地审查,并充满忧虑。6月26日,美国副国务卿萨姆纳·韦尔斯紧急召见法国大使德圣康坦伯爵,要求其澄清贝当政府在海军舰队问题上的立场。由于舰队问题悬而未决,美国政府冻

结了法国在美国的资产。次日,赫尔与前来抱怨的法国大使会谈时,直截了当地查问法国舰队的地位,他严正指出:“法国本土和殖民地的恢复主要依赖于你们对海军舰队和商船队的支配权”[10](P795)。并警告说:“如果你们失去你们的舰队,就谈不上法国的复兴。把你们的装甲舰和航空母舰交给纳粹分子,就等于送他们一门直接瞄准美国的大炮”。[7](P112)米尔斯克比尔事件发生后,罗斯福在7月4日即收到贝当发来的一封密电,谴责英国的侵略并希望得到美国的声援。由于英美在法国舰队问题上的利益完全一致,所以,罗斯福对这封密电没有作出反应,这使贝当十分恼火。“弩炮”作战计划虽然使法国舰队力量受到削弱,但如被德国利用,其危害仍不可轻视。在美国政府和舆论界的强大压力下,法国总统勒布伦在7月10日特地召见美国大使布利特,明确表示法国舰队并未受到任何威胁,他对美国人的批评表示不满,并说:“如果我们让我们的舰队驶往英国的港口,德国人早就把巴黎、里昂和所有法国城市夷为平地了”。贝当元帅也告诉布利特说,他已命令每一个舰长,“宁可凿沉自己的军舰,也不让军舰落入德国人之手”[7](P112)。达尔朗的态度更为明确,如果德国人要求法国舰队投降,他就命令全体官兵将军舰驶往马提尼克和关塔拿摩(美在古巴之基地),并投靠美国;如果德国人不提出这样的条件,他就将维持现状,而决不把军舰送往英国。如同不相信德国人一样,他也不相信英国人会把舰队还给法国。达尔朗同样表明了法国舰队官兵随时准备自我毁灭的决心。尽管如此,法国舰队依然是盟国领导人的心头大患。7月19日,美国政府已经明确了对维希政策的4项主要原则,其中首先就是要确保法国舰队不被移交给希特勒。[10](P804)法国人表示的热诚友谊也好,反复做出的承诺也好,显而易见的事实也好,都无法消除盟国领导人的焦虑。一遇风吹草动,双方便会发生龃龉。1940年10月24日,已经担任维希法国元首的贝当在赖伐尔的怂恿下与希特勒在蒙都瓦举行会晤。丘吉尔闻讯大惊,他最担心贝当出卖舰队,并且一想到德国使用土伦的舰队就感到害怕。在丘吉尔的催促下,罗斯

福和赫尔当天即向维希政府发出了措词强硬的警告,指出“美国政府得到了关于法国舰队独立自主的坚决保证。如果法国政府允许德国人利用这支舰队使英国受到损害,那就是公然故意违反已经作出的承诺。届时,两国的友谊就会终结”[8](P76),美国不仅将停止对法国非占领区的救济,而且也不会支持法国维持其海外领地的完整。11月1日,维希政府对罗斯福的函电作出答复,保证不把法国舰队移交给其他国家,对英国不作任何不合理的攻击,并急欲与美国保持传统的友谊。在美国政府的压力下,贝当于12月13日将赖伐尔革职并任命达尔朗主持政府工作。第2天,达尔朗再一次承诺将保护舰队不受任何人的危害。为了对维希政府施加最大限度的影响,罗斯福于12月底决定把他的密友,在美国海军中享有很高威望和地位的威廉·李海海军上将派往维希担任大使,他相信李海将会“对于那些公开敌视英国的法国海军高级将领们产生极大的影响”[13](P17)。1941年1月5日李海到任后,先后在1941年5月中旬达尔朗与希特勒签订“五月议定书”和1942年2月维希派船向突尼斯运送卡车和粮食接济北非德意军队两次危机期间,配合英美政府向维希施加了许多外交压力,迫使贝当本人不得不反复承诺不采取对轴心国有利的军事行动,特别是为了战争目的动用法国军舰。美国在法国舰队问题上的焦虑一直延续到1942年11月后者在土伦自行凿沉为止,“有关函电多达数千份,足以编成一本名副其实的外交文件集”[7](P110)。

那么,英美对法国舰队的担忧是否多余呢?实际上,希特勒并不信任法国人,不管是对一直献媚的达尔朗,还是对死心塌地与德国合作的赖伐尔都是如此。他在1940年12月5日写给墨索里尼的信中说:“我们对维希政府的态度并不是绝对的有把握……”。为了防止法国舰队投奔盟国,希特勒早在1940年12月10日就已颁布了实施“阿蒂拉战役”的绝密指示:如果法属北非一旦出现叛乱,德国海陆空三军必须积极配合,以便“最有效的控制法国舰队”,“防止法国舰队驶出港口和投降敌人,为此,今后必须经常密切注意每一艘舰艇的停泊地、战备状态

和行动的可能性”。[14](P60)可见,希特勒早已作好了应变准备,如果法属北非失去控制倒向盟国的话,那么,他就要设法夺取法国舰队。他决不能让这两张王牌都落到盟国手里。只不过,希特勒和盟国在法国舰队问题上的真正较量一直延宕到“火炬”战役开始之后。

二、法国海军舰队的覆灭及教训

1942年11月初,英美联军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火炬”战役:占领法属西北非,然后以此为跳板,攻打“欧洲柔软的下腹部”意大利,最终实现反攻欧洲大陆的目的。这一计划改变了维希政府和法国海军舰队的命运。

根据德法停战协定封存的法国舰队,大部分停泊在土伦军港,其余则分别停泊在阿尔及利亚的阿尔及尔港、奥兰港和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11月8日凌晨,盟军兵分三路,向阿尔及尔、奥兰和卡萨布兰卡发起攻击。维希政府闻讯后,下令北非的法国军队进行抵抗。法国海军与盟国舰队在各个登陆点展开了激烈的海战。在奥兰,对英军1940年进攻米尔斯克比尔怀恨在心的法国海军部队对盟军的抵抗最为猛烈。幸好这时凑巧来到阿尔及尔的维希法国军队总司令达尔朗海军上将决定倒向盟军,并下令法军全面停火,才结束了这场荒诞的战斗。经过3天激战,法军伤亡达3000人,被击沉或击毁的舰只有:1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7艘鱼雷艇,10艘潜水艇,还有许多小的通讯舰、侦察舰、护航舰等。主力舰“让·巴尔”号也受到很大损伤。盟军方面的损失更大一些。[15](P46)11月11日,德国和意大利出兵占领了法国南部的自由区。

火炬战役开始后,土伦的法国舰队又处于危急状态。艾森豪威尔将军和德国人一样,急于夺取法国舰队。其实,盟国和达尔朗谈判的另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争取法国海军舰队。达尔朗对法国舰队的影响和控制一直是他权力的基础。艾森豪威尔说:“只要达尔朗能够对土伦和达喀尔的大量法国舰艇发一道必要

的命令,我们就有希望立刻减轻地中海的潜在的海军威胁,同时可以随便增添我们自己的水面舰艇。”丘吉尔在艾森豪威尔离开英国前往直布罗陀盟军司令部时,曾诚恳地对后者说:“如果我能见到达尔朗的话,尽管我极恨他,但我若能以爬行一哩路来使他把舰队带到盟军这边来,那我也欣然照办”。[16](119)11月11日下午,达尔朗在盟国的要求下,采取断然行动,打电报到法国本土说,土伦舰队在遭到有立即被德军俘获的危险时应即驶往海上。他要求土伦舰队到阿尔及尔来同他一起加入盟军解放法国的战斗,但遭到对英国恨之入骨的舰队司令拉博德海军上将响亮而有力的拒绝。拉博德憎恨达尔朗,他用一句粗俗的话"Merde!"(法语,意为去他妈的或见鬼去吧!)来回答达尔朗的呼吁。[9](P375)水兵们在他们的直接领导人达尔朗和贝当元帅之间,决定服从他们曾经宣誓效忠的国家元首的命令。

显然,早已觊觎法国舰队的德国人也决不甘心将这支舰队白白奉送给盟国。因此,当达尔朗催促法国舰队驶向盟军控制下的港口时,德军也日夜兼程赶往地中海。德军抵达法国海军基地外围后,与维希当局签订了“中立”协定:在土伦港周围留下了一小块未占领的地区,由仅剩的一个法国师与法国海军一起担任守卫任务,但却归德军指挥。法方勉强同意该协议,并尽力在土伦港加强防御措施。从11月16日起,希特勒决定采取预防措施,以使这支舰队失去作用,如果可能,则加以控制。德军占据了俯视海军工厂的高地,在港口附近部署了炮兵,并在土伦港外的水域敷设了水雷。这样一来,法国舰队几乎成了瓮中之鳖。为了防止维希政府甚至意大利人得悉此事,德军采取了最严格的保密措施。为了减少风险,守卫土伦的法国师也在18日被撤走,该区完全交由海军来守卫。德军突击队则在法国海军部显然不知道的情况下悄悄地开往土伦。26日黎明,德军发动了突然袭击,法国海军官兵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港口防卫司令马尔基海军上将在床上被俘。由于没有启航的命令,各舰指挥官中极少有人决定逃跑,虽然并不缺乏燃料,仅仅缺乏逃跑的命令或意志。海军官兵拒绝执行赖伐尔下达的向德国人

投降的旨意,他们按照贝当元帅和达尔朗在1940年6月发布的命令,勇敢的将舰队凿沉海底。其中包括:3艘主力舰,8艘巡洋舰,17艘驱逐舰,16艘鱼雷艇,16艘潜水艇,7艘通讯舰,3艘侦察舰,以及60多艘运输舰、油船、挖泥船和拖船。就这样,这支强大的舰队在对法国未做丝毫贡献的情况下沉入了万顷碧波。有1艘驱逐舰、1艘鱼雷艇和5艘油船没有自沉,但也投降了德国。只有3艘潜水艇采取不同的方式逃到了阿尔及尔。[15](P51)尽管盟国已经派出一支强大的英国海军舰队(包括3艘主力舰,2艘运输舰,4艘巡洋舰和15艘驱逐舰)驻扎在土伦港外的海面上,准备帮助法国舰队出逃,但是也没有唤醒法国水兵的战斗意志。“如果说盟国未能得到法国舰队的话,那么德国人也是如此。”[9](P375)

法国舰队自沉海底是“二战”中最令人悲愤的事件之一,也是以贝当元帅为首的维希政府对法兰西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和对法国衰弱应负的历史责任之一。正如戴高乐所言,“在1940年时,海军的确具有头等作用”[15](P70)。在法国本土的抵抗失败后,如果法国政府退到北非坚持抗战,那么盟国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法国舰队与正处于危难之中的盟国海军联合起来便可以从它们的港口完全控制地中海,所有的部队和军需品的运输都可以在海上通行无阻。那就既能封锁,也能围困敌人,加上空军和陆军的力量,那么北非就可以成为轰炸意大利,保卫埃及的战略要地,英法很可能把战争从地中海东部推进到地中海中部,并且在1941年肃清北非沿岸的意大利军队,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程也可能因此而提前一年多。然而,维希政府非但没有把这支强大的舰队当作夺取战争胜利的有力武器,反而把它当成了偏安一隅、赖以保持军事上中立(由于政治上和经济上同征服者合作而抵消了这种中立)的护身符。贝当元帅以国家多年来所渴望的救星自居,但他却错误地认为“法国的复兴不可能经过军事上的胜利来取得”,也不是通过“盟军用大炮来征服我们的领土”来实现,而只能通过“祖国及其子孙承受苦难”来完成,[5](P154)这一错误思想不但使自己沦为德国统治

法国和掠夺法国资源的可悲工具,而且把法国政府、军队和无数的法国人都引入歧途,以致于使法国失去了同盟国方面主要交战国之一的地位,陷入可怕的四分五裂的局面,并且导致戴高乐在日后盟国的谈判桌上一直处于被动和虚弱的地位,使法国的权益经常受到盟国的忽视和侵害。由于担心德国人在法国本土实行报复并迫害法国的200万战俘,贝当宁肯让土伦的海军舰队凿沉也不愿让其加入解放法国的战斗,以致使这支令法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舰队犯下了“想象不到的、最可悲痛和最无意义的自杀罪行”[15](P151)。贝当的委屈求全并未换来希特勒的同情和怜悯,维希政府被剥夺了殖民地、军队和本国领土,并被迫在11月8日与美国断交,所以已名存实亡。当整个这段历史摆在我们面前时,“没有人能够否认,停战协议并未使法国免遭剧烈的创伤”[3](P324)。而作为法国海军统帅的达尔朗海军上将,本可以在1940年率领这支位居世界第4的海军舰队离开法国与盟国海军一起坚持作战,大展宏图,并在盟国的支持下成为法国抗战的领袖和法国未来的解放者,从而赢得他热切渴望的美名和荣誉。但是,他却把这支舰队当成了实现个人野心的工具,“象一个封建主一样,只为自己和个人打算而存在”。他保全海军的目的不是为了参战,而是企图“利用海军的名义一跃成为维希政府的元首”。[15](P71)结果在担任了2年忧愁烦恼、卑鄙可耻的职务后,落得一个横死、不光彩的下场(达尔朗在1942年12月24日下午遇刺身亡),落了个永为法国海军和法兰西民族咒骂的恶名。

戴高乐说,法兰西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是不成其为法兰西的。但是这支海军必须是它自己的海军。建立海军,发展海军,把它用来当作民族利益的工具是政府份内的事。然而由于维希政府的屈膝投降和软弱无能,强大的法国海军长期在法兰西民族身上飘飘荡荡,却没有发挥它的威力,也没有在国家和民族最需要的时候做出应有的贡献。法国舰队的悲惨命运和法国本土的完全沦陷正好说明了一个问题,“要拯救祖国,只有抵抗”[15](P52)。国家主权的独立完整和民族的复兴不可能通过屈

膝投降或征服者的怜悯施舍来实现。坚持战斗才是唯一出路。在这一点上,历史没有选择贝当、达尔朗,也没有选择赖伐尔,而是选择了戴高乐。正是这位起初“只带着一颗不可征服的心”来到英国的自由法国领袖把法国从灾难的深渊里拯救出来[3](P337),并使之重新走上复兴之路。

收稿日期:1999-02-18
【参考文献】:

[1]国际条约集(1917-1923)[Z].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

[2]〔法〕拉乌尔·阿格隆.戴高乐和罗斯福[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3]〔英〕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2卷上部第2分册[Z].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4]国际条约集(1933-1945)[Z].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

[5]The Vichy Regime,1940-1944[M].by Robert Aron in collab-oration with Georgette Elgey,Translated by Humphrey Hare,Lond-on,Putnam,1958.

[6]〔法〕享利·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7]〔法〕尼林·E·冈.美国档案机密[Z].北京:群众出版社,1986.

[8]Churchill&Roosevelt:the Complete Correspondence,V ol,1[M].Editor with Commentary by Warren

F.Kimball.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New Jersey,1984.

[9]Langer,William L.Our Vichy Gamble[M].New York,Archon Books,1960.

[10]Hull,cordell.The Memoirs of Cordell Hull.V ol.1[M].The Macomillan Company.New York,1948.

[11]Stelle Richard W.The First Offensive 1942.Roosevelt,M-arshall and the Making of American Strategy[M].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3.

[12]罗斯福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3]〔美〕威廉·李海.我在现场[Z].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14]〔德〕瓦尔特·胡巴奇.希特勒战争密令全集(1939-1945)[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

[15]〔法〕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第2卷(上)[Z].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

[16]〔美〕德怀特·艾森豪威尔.远征欧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5.

中国全部军舰一览表

舷号舰名类别型号舰队 105 济南号导弹驱逐舰051改(旅大Ⅱ)北海舰队 106 西安号导弹驱逐舰051(旅大Ⅰ)北海舰队 107 银川号导弹驱逐舰051(旅大Ⅰ)北海舰队 108 西宁号导弹驱逐舰051(旅大Ⅰ)北海舰队 109 开封号导弹驱逐舰051(旅大Ⅰ)北海舰队 110 大连号导弹驱逐舰051改(旅大Ⅱ)北海舰队 112 哈尔滨号导弹驱逐舰052(旅沪)北海舰队113 青岛号导弹驱逐舰052(旅沪)北海舰队 115 沈阳号导弹驱逐舰051C(旅大II)北海舰队116 石家庄号导弹驱逐舰051C(旅大II)北海舰 队 131 南京号导弹驱逐舰051(旅大Ⅰ)东海舰队 132 合肥号导弹驱逐舰051(旅大Ⅰ)东海舰队 133 重庆号导弹驱逐舰051(旅大Ⅰ)东海舰队 134 遵义号导弹驱逐舰051(旅大Ⅰ)东海舰队 136 杭州号导弹驱逐舰现代级东海舰队 137 福州号导弹驱逐舰现代级东海舰队 138 泰州号导弹驱逐舰现代级II级东海舰队 139 宁波号导弹驱逐舰现代级II级东海舰队 161 长沙号导弹驱逐舰051(旅大)南海舰队 162 南宁号导弹驱逐舰051(旅大)南海舰队 163 南昌号导弹驱逐舰051(旅大)南海舰队 164 桂林号导弹驱逐舰051(旅大)南海舰队 165 湛江号导弹驱逐舰051改(旅大Ⅲ)南海舰队 166 珠海号导弹驱逐舰051改(旅大Ⅲ)南海舰队 167 深圳号导弹驱逐舰051B(旅海)南海舰队 168 广州号导弹驱逐舰052B ( 旅洋)南海舰队 169 武汉号导弹驱逐舰052B ( 旅洋)南海舰队 170 兰州号导弹驱逐舰052C (旅洋II)南海舰队171 海口号导弹驱逐舰052C (旅洋II)南海舰队200 常规动力潜艇031(W)北海舰队 227 常规动力潜艇033(R)北海舰队 233 常规动力潜艇035(明级)北海舰队 320 远征20号常规动力潜艇039(宋级)东海舰队 321 远征21号常规动力潜艇039(宋级)东海舰队 342 远征42号常规动力潜艇035(明级)北海舰队 351 远征51号常规动力潜艇033G(武汉级)北海舰队 352 远征52号常规动力潜艇035(明级)北海舰队 353 远征53号常规动力潜艇035(明级)北海舰队 354 远征54号常规动力潜艇035(明级)北海舰队 356 远征56号常规动力潜艇035(明级)北海舰队 357 远征57号常规动力潜艇035(明级)北海舰队

女权主义-开题报告

女权主义-开题报告

华中师范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表 院(系)名称外国语学院 专业名称英语 年级2008级 学生姓名王萌 学号2008212611 指导教师姓名方幸福 论文选题类型师范类专业研究 填表时间: 2012 年 3 月 18 日

填表说明 1.本科生原则上应于第七学期结束之前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和开题工作。 2.本表由学生在开题报告经指导教师开题指导并修改后填写。指导教师在学生填写后,应在本表相应栏目里填写确认性意见。本表最后由院(系)盖章备案保存。 3.学生应执行本表撰写毕业论文(设计),不得作实质性改变。学生须在所在院(系)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并参加答辩。 4.毕业论文(设计)的具体要求请参阅《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和《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与排版打印规范》。 5.论文选题类型分为四类即:师范类专业研究;师范类教育研究;非师范类基础研究;非师范类应用研究。 6.本表由教务处统一印制发放。学生可用蓝色或黑色水笔认真填写,做到填写整洁、正确,也可用电子表格填写,该表可从教务处网页上下载。

拟选题目为黑人男性申辩 ---《紫色》中黑人男性的妇女主义解读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选题依据:自艾丽丝?沃克的《紫色》出版以来,对其中黑人男性形象,批评界一直争论不已;批判声此起彼伏,赞同者却寥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艾丽丝?沃克首次提出“妇女主义”的观点,以区别于女性主义和黑人女性主义。“妇女主义”以整个黑人民族的解放为目标,不仅仅局限于黑人女性。“妇女主义”并不排斥男性,对黑人男性的精神发展给予同样关注。因此,从“妇女主义”去重新诠释其中的黑人男性形象会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艾丽丝?沃克的作品《紫色》。 意义:重新解读男人形象,纠正以往批评界中的偏见,唤起人们对黑人男性的关注 选题的研究现状 当今对《紫色》中黑人男性形象研究大体分两派,主流是否定批评,还有少部分评论家对其持积极态度,但他们的出发点是“转变成长”,认为黑人男性可以经过自我拯救来重获人性。“妇女主义”发展至今,理论体系更加完善。在充分发展的“妇女主义”观点下,黑人男性形象又将获得新的解读。

从女同到女权主义

从女同到女权主义 网络工程 黄海彤 201310223020 《芳子与百合》是日本女导演浜野佐知在2011年拍摄的一部电影作品,讲述了1924年两个日本女子芳子汤浅与宫本百合子的情感纠葛。 1924年,当时芳子担任一个杂志社的编辑。期间,著名的女作家野上弥生子把百合子介绍给她。百合子是一个受欢迎的作家。百合子在17岁时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被当时的日本社会誉为难得的奇才。19岁时百合子到美国纽约读书,并嫁给了一个比她年长15岁的前辈学者荒木茂,。芳子与百合子相遇时,他们的结婚生活已经不幸福了。芳子和百合子一相遇就立刻被彼此吸引。芳子公开说:“我像男人一样爱女人。”她们很快建立了热烈的关系,这个关系超越友情,甚于爱情。 一开始我在看这个电影的时候,并不是很懂这个以女同性恋为题材的电影,跟女权主义有什么关系。有人说这个电影其实是喜剧,从头到尾都是笑点,有人说这个电影拍得很生硬,最后二十分钟通过芳子和百合子的信件把女权主义强行植入。然而,随着我对女同和女权主义的认识和深入了解,我驳回了最初的观点。 女权主义者不都是女同性恋,但在女性权利的实践意义上,可以说女同性恋都是女权主义者。而与非女权主义者对比,女权主义者成为女同性恋的概率也要高很多。有些女权主义者认为女同性恋是女权主义的激进形态,有些女同性恋者认为女权主义是女同性恋者必然的内在自觉。在女权主义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女同性恋群体受到启发,也开始了自己的理论建设和政治运动。女权主义是女同性恋的更多元化,女同性恋则是女权主义的其中一种表现。所以,女同性恋与女权主义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而在当下中国,女权主义者和女同性恋者都有一个共点,都被视为边缘化乃至异端的存在。因此,有人害怕甚至歧视女同性恋和女权主义者,但这是源于误解和恐惧。 女权主义的基本共识可以总结为三条:第一,同意既有的主流社会仍是性别不平等的社会;第二,同意既有的性别不平等应该被改变;第三,特别重视妇女的经验、需求和价值。在这三个基本共识之上,女权主义是一大组差异纷纭、各有侧重并且不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统称。文化、种族、阶级、性倾向等视角的加入更丰富了女权主义的多元性。不过有一点或许始终没有变化,那就是来自妇女这个差异共同体的心声,是女权主义运动最宝贵的思想源泉。由男性铸造的社会将女性视为低下的:她只能通过挑战和改变男性的高等地位的途径来改变自身的低下地位。历史上有许多向统治集团挑战的革命,但是只有女权主义是向男权制本身挑战的。女权主义并不想将特权抢过来据为己有,而是希望消灭一切特权。女权主义的理论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 中国当代女权主义刚刚起步,在中国谈女权主义,首先就是要实现男女平等。理解的人越来越多,争取男女平等的也越来越多,而女权主义只是其中一种。因此,不必误解和恐惧女权主义,也不要害怕被贴上女权主义的标签。我们正不安地身处于历史之中,在对另一个世界的追求中,女权主义是不会缺席的一种力量。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考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1.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摧毁了封建专制,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何被称为法国大革命:(拓展点) 这场革命的影响有四个方面: 其一,就其规模而言,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 其二,人民群众在三次起义中都显示了伟大力量,每当在革命的转折关头,都推动革命向前发展; 其三,大革命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 其四,这场大革命还震撼了欧洲的封建制度,给它们以沉重的打击,为以后的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因而具有世界意义。 易错微析 法国大革命建立了共和制这种政治体制易错: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是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封建君主。美国独立战争的结果是建立了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联合专政的总统共和制,保留了奴隶制。都没有法国大革命建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彻底。 例题1 法国大革命高举反封建专制的旗帜,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影响了历史进程。下列属于法国大革命产生的影响的有:() ①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统治②引发了欧洲大陆各国的革命 ③传播了《人权宣言》思想④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后来,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又把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推向大陆,故选D。 例题2 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的一次革命 B.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 C.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 答案:D 解析:美国独立战争发生在1775-1783年,法国大革命发生在1789-1794年,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显然不正确,故选D。 1.法国大革命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影响最广泛的一次革命,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法国支援美国独立战争②沉重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统治 ③为此后许多国家的革命树立了榜样④奠定了西方先进和东方落后历史格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17世纪、18世纪先后发生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这三次革命的共同意义有() ①都推翻了外国殖民统治②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③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④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3.列宁说:“整个19世纪,即給予人类的文明和文化的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概念下度过的”下列表述与材料不相符的是() A. 法国大革命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 B. 法国大革命具有不彻底性 C. 法国大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影响了世界 D. 法国大革命是一场真正的政治大革命 4.下列有关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其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制度 B.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C.使“民主”“共和”的思想广为传播 D.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 5.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8世纪晚期的法国大革命是欧洲历史上两次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对英、法两国乃至欧洲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请结合所学知

美国历届总统简介:第28任总统 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

美国历届总统简介:第28任总统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 Thomas Woodrow Wilson was the 28th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He served two terms in office from 1913to 1921. He was born in Virginia in 1856. Wilson suffered from dyslexia and didn’t learn to read until hewas ten years old. He graduated from Princeton in 1879. He also studied law at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and in 1883 gained a PhD in history and political science from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是美国第28任总统。任职两届,任期为1913-1921.1856年,威尔逊出生于弗吉尼亚。小时,威尔逊患有阅读障碍症,十岁时才开始学习阅读。1879年,他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并在弗吉尼亚大学学习法律,1883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历史学和政治科学博士学位。 Wilson advanced rapidly as a conservative young 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became president of Princeton in 1902. His growing national reputation led some Democrats to consider him Presidential material. He was nominated for President at the 1912 Democratic Convention. He won only 42 percent of the popular vote but got an overwhelming electoral vote to become President. 威尔逊迅速成为了政治科学专业的一名年轻教授,并在1902年成为普林斯顿校长。威尔逊在国内的声望愈来愈高,这使得民主党考虑让他成为总统。在1912年的民主大会上,他成为了总统候选人。虽然他仅仅获得了42%的选票,但是在总统选举中,他以压倒性的优势获胜。 Wilson passed bills for lower tariffs, a graduated income tax, the prohibition of child labor, 8-hour days for railroad workers, and more.

女权主义对英语的影响

:性别歧视是英语及其它许多语言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近数十年来越来越引起女权主义者的不满和抗争,也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关注。本文通过对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剖析,探讨了女权运动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影响,论述了女权主义者为争取妇女的平等地位所做出的贡献。 1英语语言文化中的性别歧视 1 . 1男尊女卑的宗教思想 在英语国家,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偏见长期存在,这与英语国家社会长期处在父权制的统治之下密切相关。在基督教盛行的英美社会中,女性从属地位更是从“ 精神法典” 角度被固定下来。在《圣经》的创世篇中,上帝首先创造了男性———亚当,亚当从此便被看成是“ 人类的始祖” 。动物与女人是作为男人的帮手被创造出来。上帝把所创造出来的各种生物的命名权交给了亚当,从此,用语言符号来界定各种植物、动物等的权力便落在了男人的手中。上帝创造性别的手段也很奇特:他在亚当熟睡后从亚当身上取下一根肋骨,创造出了夏娃。既然女性是男性的骨中骨、肉中肉,既然她只是作为男人的帮手来到这个世界上,那么她对男性的从属似乎便成了上帝的意志。英语中泛指人时可用he或man而不用woman,专指性别的词被称为Adam2rib words,也是从这里来的。两百多年前,托马斯?杰佛逊( Thomas Jeffers on)在《独立宣言》(The Declarati on of I ndependence)中写道:“We hold thesetruths t o be self2 evident, that allmen are created equal . . . ” ,毫无疑问,这里的men泛指所有的人,包括men和women。这种状况表明男性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忽略了女性角色的存在。 1 . 2英语语义变化中的性别歧视 man与woman语义的发展也不对称。man可指“有身份、有地位的人” 或“ 重要人物” ,而对应的woman则不具有。man在使用中含有“ 勇气” 、“坚强的毅力” 、“控制” 、“主宰”之意,这在动词化的man中尤为明显。如:①Well, Imustman it out . ( t o bear up manfully)②Happy is your soul if Christ man the house . . . and com2mand it .Collins English Dicti onary在对woman解释时没有一条释义可以表明woman具有“ 重要人物” 之意。往往提起woman,就一定“ 缺乏勇气” ,“胆小如鼠” 。在英语中woman不仅可指“ 女佣人” 和“情妇” ,甚至可指“妓女”(woman of thestreet)。这种语义的贬义化也发生在其他与男性相对应的性别词上。例如:①king国王; queen王后;在男性同性恋中扮演性别角色的同性恋者(male homosexualwho acts like a woman)②master男主人;mistress女主人;情妇③mister先生;madame女士;鸨母指代女性性别的词在其语义上的发展上逐渐染上淫秽或其他消极语义,而指代男性性别的词却没有沿着同样的方向发展。这样的例子在英语中十分常见,再以mother为例:mother虽具有“母亲” 这一高尚的语义,却也没有避免贬义化。Mother可用来指“下层社会的上了年纪的妇女” ,而Shakes peare 《李尔王》中Mother成了“ 歇斯底里” ( hysteria)的代名词。如Oh how thisMother s wels up t oward my heart! 在英语中还保存着习语“the fits of the mother” 。尽管男人似乎比女人更易发脾气。另一方面,相反, father仍然保留“ 父亲”的尊严,还可用来指“ 有社会地位的长者” 。[ 2 ]性别歧视不仅表现在语义的变化中,它也表现在词的选择和搭配之中。在英语中有些词可以去形容男子,对女人则不行,有一些专门的词去修饰女人,而它们无不带有歧视的意义。如:强有力的男人可用charismatic (具有超凡魄力的)修饰,对强有力的女人则用另外一词“domineering (盛气凌人的) ” ;固执的男人用的是strong willed (意志坚强的) ,固执的女人则用“stubborn (执拗的) ” ;幽默的男人用的是“witty (机智的) ” ,对女人则说“sarcastic (好挖苦人的) ” ;爱唠叨的男人用“articulate (表达力强的) ” ,对女人用“garrul ous” (喋喋不休的)。语言不仅反映人们的社会观念及成见,而且还传播、记录这种观点和成见。在历史上,社会地位、身份显赫的都是男人。干比较低劣工作的都是女人。p r ofessi onal的词义演变说明了这一点。当它与不同的性别连用时,语义也不同。①He is a p r o .他是专业人员。(p r ofessi onal)She is a p r o .她是妓女。(p rostitute)这种同义语义场中的性别用词多为贬义。还可以从以下数例中得到证实。②He is a tramp.他是个

法国大革命对中国影响

浅谈法国大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读《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纪念论文集》十八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在世界历史中是一件意义极其重大的事情,虽然对当时的中国可以说是没有丝毫的影响,可是一个世纪以后,却在中国掀起了惊涛大浪。本文将就法国大革命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 法国大革命正值中国历史上实际掌权最久的皇帝——乾隆在位时期,虽然法国大革命轰动一时,对十九世纪的欧美国家都产生了极大地影响,但遗憾的是当时的中国对这一影响世界的大革命没有丝毫的了解,中国就这样与这一大好的历史机缘擦肩而过。可若是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就会发现这一切也实属历史的必然。大革命发生的时候在中国正是乾隆皇帝统治时期,这个以“十全武功”自称的皇帝此时正得意地统治着这个老朽的帝国。经过康雍乾三朝的文化高压以及诸多强化专制皇权的措施,整个朝野充满的是奴性与谄媚,整个国家也充斥着老气横秋的暮气,整个民族更是以天朝上国的臣民自居,妄自尊大。而当时的知识界也没有叫我们看到曙光,由于历经三朝的文字狱,加之皇权的淫威,当时的学人把精力放到了考据学上。清初顾亭林、黄梨洲、王船山等人的经世致用思想到这时候已经荡然无存了,知识界被严重的桎梏着,整个思想界万马齐喑,沉闷已极。“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要期待十八世纪末叶的中国思想界同法国启蒙思想界产生共鸣,从而对法国大革命作出反应,当然是不切实际的。”①另外清政府还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进一步封锁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故而有关于大革命的消息即使传入国内,也很难在普通民众和知识界普遍传播的。可以说,十八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并未在当时的中国掀起丝毫的波澜。 中国知识界对法国大革命的关注实际上开始于十九世纪末。这一时期,中国内忧外患,经历着重大的变革,像维新派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都已经开始关注法国大革命,他们试图通过对西方的革命和改良的探索获得教益,作为他们变革中国的借鉴。这其中尤属谭嗣同“对法国大革命评价最高而个人气质又最接近于法国革命志士”②,他在《仁学》一书中这样写道,“法人之改民主也,其言曰:‘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夫法人之学问, ①《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纪念论文集》,刘宗绪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年版,9页 ②《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纪念论文集》,刘宗绪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年版,67页

美国历届总统简介:第5任总统 詹姆斯门罗

美国历届总统简介:第5任总统詹姆斯门罗 James Monroe was born in Virginia in 1758. He was America's fifth President and the last who was a Founding Father of the U.S.A. He inherited his father's plantation and fortune when he was 16. In 1776 Monroe dropped out of college to join the Army. He returned to academic life from 1780 to 1783 to study law under Thomas Jefferson. He felt a legal career would offer him "the most immediate rewards". 詹姆斯·门罗于1758年出生在弗吉尼亚州。他是美国第五任总统,同时也是美国最后一位开国元勋。他16岁时继承了父亲的农场和财富。1776年,门罗辍学从军。1780年至1783年,他又重返学术生活,在托马斯·杰斐逊的门下学习法律。他认为律师职业能给予他“最直接的回报”。 In 1782, Monroe was elected to the Virginia House of Delegates and served in the Continental Congress between 1783 and 1786. As a youthful politician, he joined the anti-Federalists in the Virginia Convention which ratified the Constitution. In 1790, he was elected as a United States Senator. He served as Minister to France from 1794 to 1796 and helped negotiate the Louisiana Purchase. 1782年,门罗被选为弗吉尼亚州众议院代表,1783年至1786年,他任职于美国大陆会议。在弗吉尼亚州大会上,他加入了反联邦党人一派,当时他还是位年轻的政治家。1790年,他被选为美国参议员。1794年至1796年,他担任驻法公使,并协助谈判路易斯安那购买案。 His ambition and energy, together with the backing of President Madison, made him the Republican choice for the Presidency in 1816 and he was easily elected with little opposition. The Federalist opposition collapsed in

女性主义详细总结

女性主义 一.女性主义的缘起 1.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 在feminism一词中包含有“女性”与“女权”的双重含义,故又译“女权主义”,随着近现代以争取妇女参政和男女平权的妇女运动而兴起的思想潮流。(王先霈:637)朱刚认为,学术界一度把“feminism”翻译为“女权主义”,这个译法值得商榷。欧美学术界通常用“feminism”泛指一切争取、维护女性权益的活动,其历史跨度延绵数百年,内容非常庞杂,极难准确定义。而中文的“女权”的含义则比较明确,指历史上女性为了获得自身“权益”而进行的努力,其目标明确,颇有声势,涌现过不少知名的女权活动家和积极分子。确切地说,女权主义真正兴起于19世纪的欧美,也称“妇女解放运动”,二十世纪初随着女性权益的逐渐实现,女权运动也基本完成了使命。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feminism”要求的已经不是传统的女性权益。因此,二十世纪初之前的feminism可以成为女权主义,之后则可称为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的先驱。(朱刚:336) 2.父权时代的妇女处境 在旧石器时代,男女皆以采集植物和狩猎为生。由于女性十分珍贵及在生育中所承担的角色,且由于男性尚未意识到自己的性自尊,妇女地位较高,崇拜“母神”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从大量出土的石器时代的女性小雕像可见一斑。虽然纯粹的“母权制”在那一时期是否存在尚有不少争议,但可以肯定,女性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这可找到大量的考古学的证据、生物学的证据、心理学的证据、人类学的证据以及用希腊语、罗马字及希伯来语等记载的诗歌、神话等“书写的证据”。到公元前五千年至前三千年,由于频繁的战争、金属及交通工具的运用,男人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由于人口增多、粮食积累、劳动分工及畜牧业的出现而导致奴隶制的发展,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日渐衰落,男人对女人的统治与控制的父权社会逐渐形成。(林树明:7-8) 父权制社会的发展摧毁了女性不可复得的伊甸园,并将女性压入社会的底层。在父系社会看似秩序严明的“合法性”社会运行机制中,女性被置于社会配角的地位,并通过对女性的贬抑(女人祸水说、淫乱败国说等)和规范(禁忌、礼仪乃至人身变形如束胸缠脚),从而彻底赢得这场“性别之战”(克里斯蒂娃)。女性作为人类对立的另一元,在物种上没有消失也不可能消失,然而在文化语境中却只能作为“先前文明的残片”,作为男性与女性对立的历史败北者和现实异己者,被置入父权制社会的边缘地带。进而通过制定一整套礼法、伦理防范网络,让女性来成全男性壮伟强劲的虚荣,借此平息强大父权社会中男性普遍存在的阉割焦虑(弗洛伊德)。(王岳川:372-373) 3.十九世纪之前的女权主义 评论家在公元五世纪的雅典文学中发现有与男性社会相抗争的女主角。欧洲女权主义至少可以追溯到十四、十五世纪之交,当时法国女诗人克里斯汀德比桑(Christine de Pisan)做长诗,批评男性没有按照宫廷礼仪和基督教精神来对待女性,并且分析了敌视女性(misogynist)传统中的种种谬见。十六世纪女权主义的代表要算著名的荷兰学者埃拉斯谟

法国大革命的起止时间和意义

法国大革命的起止时间与意义 一、法国大革命的起止时间 我国史学界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起始于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结束于1794年7月27日的热月政变。 但从广义上说,法国大革命远远不止是五年时间,直至1830年7月君主立宪制在法国确立,法国大革命才算真正结束。 对于法国大革命起于1789年7月14日的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这一点的质疑不多,顶多是有学者认为1789年6月17日国民会议宣布成立这一事件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而我认为,法国大革命还是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为起点比较合理,如果非得提前,那就提前一天好了,因为,巴黎人民于1789年7月13日就举行了武装起义,占领了巴黎绝大部分城区,资产阶级接管了市政权,并决定组建国民自卫军。而巴士底狱是巴黎人民攻下的巴黎市最后一个堡垒。 那为什么说1830年7月君主立宪制在法国的确立意味着法国大革命的结束呢? 目前史学界已有人对把热月政变作为法国大革命下限提出质疑,因为热月党人作为资产阶级的一个派别,所发动的政变只是退到当时已经成熟的基点上去,后来热月党人所推行的“秋千政策”,始终是在巩固一般资产阶级统治的范围内左右摆动,从广义上说,革命并没有结束,还在继续中。 列宁指出:“资产阶级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摒弃并破坏社会的一切桎梏。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是完成

了它所应做的一切:它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宁的这句话规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所包含的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摧毁旧的制度;二是建立和巩固新的资本主义制度,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法国大革命是在1830年7月革命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才真正完成了它应做的一切。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从1789年到1815年,法国连年战争(包括国内与国外的战争),经济遭受严重破坏。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后,法国经济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但当时的社会正处于向资本主义的社会演变的过程中,它还不是真正的资本主义社会,即还没有完全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当时,欧洲反法联盟军有16万人驻扎在法国境内,这些占领军时常劫掠和屠杀居民,直到1818年才撤走。因此,法国人民身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占领军的双重压迫,不得不为“自由、平等、博爱”而战,继续革命。在整个复辟时期,法国经济很糟糕,与同期英国相比,法国工业发展很缓慢。1830年七月革命后,法国的工业革命才大规模地展开。到十九世纪中叶,法国的大工业在世界上仅次于英国而居于第二位,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1830年的七月革命结束了一个时代,七月革命所产生的七月王朝,废除了路易十八的宪章,制定了宪法,确立了最适合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革命把政权从地主手里夺来交给了资本家,建立了大资产阶级的统治,1830年,资产阶级终于实现了它在1789年的愿望。 所以,从广义上说,直到1830年7月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影片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 [摘要] 《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影片关注了当代女性生存与自我身份认同困境这一热点问题,导演迈克·尼维尔通过电影特有的光影叙事方式,为我们展示了女性主义先驱如何思考与践行的生活轨迹。《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表达女性自身诉求的电影,它所呈现出的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女性解放道路的探索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即使是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升的今天,这部影片对于女性如何发现自我、寻求自我发展之路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蒙娜丽莎的微笑》;女性主义;失语;觉醒;反抗 《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一部“星光熠熠”的女性电影,云集了朱莉娅·罗伯茨、斯黛尔斯、克莉斯汀以及“蝙蝠侠女友”玛姬·葛伦哈尔众多美女明星,茱莉亚·罗伯茨在这部影片中继续延续了以往美丽、智慧、独立的电影形象。故事发生在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卫斯理女子学院中,而这个学院并不是单单以治学文明,而是以培养名媛淑女出名,由朱莉娅·罗伯茨饰演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沃森作为一个刚刚从加州柏克莱大学毕业的美学博士,在大学里接受了女性自由改革的思想,她个人胸怀宏愿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教授,满怀理想的凯瑟琳受聘来到久负盛名的卫斯理女子学院担任艺术史教授。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女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放,社会地位也逐渐受到重视,但在上流社会女性所受到的封建思想禁锢现象仍旧非常严重,在卫斯理这座著名的女子大学里,女学生们大都来自上流社会家庭,从小接受优秀的教育,但教育的目标并不是使其个人得到良好的发展而是将她们塑造成千篇一律的上流名媛,并且以嫁入豪门做个上流贵妇为终极目标。对学院的这种腐朽教育思想令凯瑟琳无法忍受,她作为一个有理想的知识女性,力图在教育过程中散播自由种子,鼓励女学生们摆脱思想的桎梏,勇敢追寻个人理想之路。影片即以师生互动关系为主轴,讲述了女主人公凯瑟琳在女校中如何传播自由思想、如何帮助女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阻挠和挑战。 一、失语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女性主义巨著《第二性》中给从古至今的女性做出了定位——“第二性”。相对于占据主导地位的男性来说,女性永远处于被动和附属的次要位置上,甚至是到了现代的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尽管第一次把性别问题提升到了社会结构的高度,但在其理论中仍然是“将男人定义为人,将女人定义为雌性——每当她的行为举止像人时,她实际上是在模仿男人。”女性在人类社会之中长久作为“他者”的身份存在。正如波伏娃所指出的,从来没有男人有这样一种意识去表现男人的特殊地位和处境,也同样没有人关注这种由性别而引发的问题,这是一种长久以来男权社会造成的集体无意识,同样也是约定俗成的社会常态,而这种常态背后的不合理,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关键所在。迄今为止,女性主义小说、电影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觉醒的女权主义者对女性的社会角色、身份的思考。 在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卫斯理女子学院所进行的教育实际上是为男权社会输送高质量的贤妻良母,而对女性自身的发展是极度忽视的,在这里所有女性的行为标准是统一的,所有的人生目标是统一的,女性的自身需求是完全被忽视的,女性不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存在,而是作为男性华丽的附属品存在的。在男权社会的主导下,女性处于失声缄默的状态,而这种生存困境是完全被粗暴的男权制度所漠视的,更重要的是,生活于其中的女学生成长环境中完全受到男权思想的灌输,她们自身是无法意识到这种看似常态实际上却完全

美国历届总统的顺序

美国历届总统的顺序 1 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 1789年-1797年开国总统 2 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 联邦党1797年-1801年人称「老亚当斯」,儿子是第6任美国总统,和儿子是为美国历史上第一对父子档总统。 3 托玛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 民主共和党1801年-1809年 4 詹姆斯·麦迪逊(James Madison) 民主共和党1809年-1817年 5 詹姆斯·门罗(James Monroe) 民主共和党1817年-1825年 6 约翰·昆西·亚当斯(John Quincy Adams) 民主共和党1825年-1829年人称「小亚当斯」,父亲是第2任美国总统,和父亲是为美国历史上第一对父子档总统。 7 安德鲁·杰克逊(Adrew Jackson) 民主党1829年-1837年 8 马丁·范布伦(Martin Van Buren) 民主党1837年-1841年 9 威廉·亨利·哈里森(William Henry Harrison) 辉格党1841年上任一个月后便死在任期内,其孙是第23任美国总统。 10 约翰·泰勒(John Tyler) 辉格党1841年-1845年第一个由副总统接任总统的人 11 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James Knox Polk) 民主党1845年-1849年 12 扎卡里·泰勒(Zachary Taylor) 辉格党1849年-1850年死于任内 13 米勒德·菲尔莫尔(Millard Fillmore) 辉格党1850年-1853年 14 福兰克林·皮尔斯(Franklin Pierce) 民主党1853年-1857年 15 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 民主党1857年-1861年 16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 共和党1861年-1865年在任内被暗杀致死 17 安德鲁·约翰逊(Andrew Johnson) 民主党1865年-1869年任内曾遭国会的弹劾动议,以一票之差没有通过 18 尤里西斯·辛普森·格兰特(Ulysses Simpson Grant) 共和党1869年-1877年 19 拉瑟福德·B·海斯(Rutherford B. Hays) 共和党1877年-1881年 20 詹姆斯·加菲尔德(James Garfield) 共和党1881年上任半年后被暗杀,死于任内 21 切斯特·A·阿瑟(Chester A. Arthur) 共和党1881年-1885年 22 格罗弗·克利夫兰(Stephen Grover Cleveland) 民主党1885年-1889年 23 本杰明·哈里森(Benjemin Harrison) 共和党1889年-1893年祖父是第9任美国总统

中国的女权主义

其实近两年关于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伸张,现代女性做得确实够多、也确实不错。曾经轰动一时的电影《我的野蛮女友》就是最好的例子。 xx的女权主义 中国的女权主义,是指女性争取与男性平等,体现女性自我精神与能量的一种女性思想、社会言论及政治协助行为。男女平等是女权主义最基本的目标,在争取与男性平等的同时,女性还要注重自我的价值表现,展示女性的独特魅力,挖掘并发挥女性的社会力量,为社会各阶层女性的思想与行为解放而努力,要将全世界妇女的利益放在同一个起点,协助官方处理女性主义面临的问题。 构建xx特色女权理论 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发展阶段不同于西方,不能用西方语境中的术语和理论直接和中国对应,关于女权主义,同样有一个中国化的问题。在中国语境下,可以有女权,也可以强调尊重女权,但不可以上升为女权主义,因为中国的思维模式中,女权主义是和男权主义对应的,男权主义不对,女权主义同样不对。真正和谐的男女关系是有区别的平等,有些事情侧重于男人更好,有些事情侧重于女人更好,根本就不存在绝对的平等,因为男女的确存在区别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在西方的思维中,往往采用矫枉过正的方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然后发现问题再纠正问题。 女权主义哲学概括起来,对各类共同关注的理论问题和对各种成功理论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如下十大方面: 1.女性境遇的考察,女权主义发现,女性在社会地下的地位和悲惨境遇,不是男性统治者所说的那样,不是天经地义的。无论是女性的性别,或是女性的社会地位\身份和角色等,都是社会不平的的现实给与的.女性是被构造的,没有选择的权力和能力; 2.女性存在的缺失,在研究中,人们发现,女性遍布存在于这个社会里,他们只是非存在的,是男性的附属者和屈从者;女性非存在的状态是社会男性强权统治和不合理的历史造成的,表现力人类整体的存在的缺失。

法国大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法国大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法国大革命,开始于一七八九年,是法国人民奋起反抗不公平压迫的表现,是法国人民所参加的一次大革命,影响十分深远。那么法国大革命的意义是什么呢? 法国大革命的真正意义 法国大革命前后总共有五年的时间,这是人民坚持的体现,虽然大革命期间法国被不同的政党所执政,但是革命的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法国大革命的意义在于大革命从开始到结束持续的时间较长,参与的人民数量多,并且人民建立起了自卫军以及相关的团体;二是法国 大革命的意义在于大革命将封建阶级打垮了,这是人们对平等对待的向往以及期待;三是法国大革命的意义在于劳动人民的 思想开始得到解放,了解到了民主思想的存在,封建思想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四是法国大革命的意义在于革命取得的革 命成果十分明显,国家的性质开始发生变化;五是法国大革命 的意义在于法国的经济因此得到发展,工业革命迅速得到发展,资本主义开始在法国得到了应有的地位;六是法国大革命的意 义在于大革命为欧洲其他各国做出了一个带头作用,法国大革命激励着其他各国革命的兴起;七是法国大革命的意义在于大 革命使得法国的教育、金融等各个领域找到了自己发展的机遇。 法国大革命是法国人民奋起的革命,革命的意义在于人民获得了平等的地位。 法国大革命为什么会叫做大革命 对于法国大革命可能多少有点听过,但是说到法国大革命为什么叫做大革命,可能就不那么清楚了,那么接下来就是来总结一下法国大革命为什么叫做大革命。法国大革命为什

么叫做大革命,原因总结起来有以下四点。 第一点就是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很显著,它推翻了波旁王朝的统治,初步确立了要在法国实行共和体制,严重地打击了欧洲地区的封建君主专制。第二点就是它的影响很深渊,法国大革命为其他国家的人民反抗君主专制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法国大革命为工业革命扫清了障碍,也对其他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那么第三点就是法国大革命彻底地扫清了法国的专制势力,历时41年,法国大革命的规模相当大,人民都踊跃参加革命,并在革命党在展现了人民的伟大的力量,人民是推动法国大革命前行的重要力量。第四点就是法国大革命是法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正是因为当时的法国大部分人民长期受到压制和迫害,所以才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法国大革命之所以被叫做是大革命就是因为它的规模大、影响广、程度深。这次的大革命顺应了民意,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所以人民都踊跃参加,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争取幸福和谐的美满生活而斗争。法国大革命的“大”体现在方方面面,规模大,影响大,成果大,所以法国大革命被叫作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的时间 法国大革命是法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革命,大革命的发生使得法国迈进了一个新阶段,也是当时社会的产物。那么法国大革命发生在什么时间呢?又在什么时间结束了呢? 一七八九年七月,法国大革命由人们占领巴士底狱开始。当时法国处于一个困难阶段,下层的农民因为灾害天气收成不佳,可是位于上层的封建阶级不顾人民的安危,不仅不设法赈灾,甚至还因为财政困难提出要加重人民的负担,这使得

1997香港回归前 中英海军舰队曾对峙72小时

1997香港回归前中英海军舰队曾对峙72小时 来源:搜狐网 作为海军护卫舰大队的一名水兵,我们驻守在祖国的最南端三亚。作为某基地的拳头部队,除了执行正常的训练、巡逻等任务外,还要经常应付一些突然而至的紧急任务。 英国舰队耀武扬威1997年的6月底,我们部队在进行着如火如荼的香港回归教育。这时,上级的一纸通报下来:英国为了显示其军事存在。准备在香港回归的前夕,派遣一支由34艘护卫舰、综合补给船组成的特混编队,对亚州一些国家进行友好访问。 进行友好访问是假,显示其实力才是真。这点我们是知道得清清楚楚的。 1997年6月25日,当天是星期五,晚上20时是部队召开班务会的时间。靠泊舰艇的码头上,聚集着几条舰几百号人,各舰舰员按照班的编制围座在一起正在开着会。忽然大队的广播响了起来,“紧急备战备航,紧急备战备航”。10分钟后,伴随着汽笛声,一艘友舰离开了码头向港外驶去。原来,英国的一艘“大刀级”护卫舰和一艘综合补给船正在离我军港30多海里的海面上游弋。上级命令我们大队一艘护卫舰立即出航,对英舰实施跟综和监视。 我舰第二天要执行配潜任务,计划出海时间是26日的0600时到1600时。26日,我舰准时离码头,向预定海域奔去。上午,我们配合潜艇进行了水下鱼雷攻击、演练了归避潜艇,对潜攻击等课目。训练任务完成较好,只等下午最后一个课目练完,就可以返港了。然而,上午11点左右,舰上的报务兵到指挥所向海军赵副参谋长报告:基地有报,命我舰直插东经××,北纬××。 我舰向脱弦的利箭,取捷径穿过潜训区直扑指定点(平时,水面艇艇在训练、航行时,是绝对不允许穿越划定好的潜艇训练区的。如果违反,轻则受通报,重则指挥员降职)。而这次,基地命令我们直穿潜训区,可见事态的严重。 进入战斗警戒航行中,各种情况通报和要求纷至而来。要求我们必须半个小时报一次舰位;要求我们随时注意观察海面的活动目标。所有的迹象都直指向一个结果,就是我们这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