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知识集成、中泰历史、国际关系的融合研究

学科知识集成、中泰历史、国际关系的融合研究
学科知识集成、中泰历史、国际关系的融合研究

Open Journal of Historical Studies 历史学研究, 2015, 3, 1-7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5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b77213908.html,/journal/ojhs

https://www.360docs.net/doc/b77213908.html,/10.12677/ojhs.2015.31001

Fusion Research about Subject

Knowledge Integration, History of

Sino-Thai,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eter XiuYu Luo, Patcharaporn Chaowanapoonpol, Teerawat Wangmanee

Thailand Chiang Rai Rajabhat University, Chiang Rai, Chiang Mai, Thailand

Email: 1274587373@https://www.360docs.net/doc/b77213908.html,

Received: Dec. 27th, 2014; accepted: Jan. 7th, 2015; published: Jan. 14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b77213908.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use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management science, system science and other disciplines to integrate, and further explore the refining history, reality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collaborative evolution. In particular we draw lessons from History of Sino-Thai Relations, and focus on collected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news reports since the 20th century from the pers- pective of Chinese history. Aiming at the research and work (such a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of work, research teaching, etc.), the events and exchanges between Chinese and Thai historical stage are divided initially. Efforts are described as Thail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de in History, and combining with the Sino-Thai logistics transportation, some ideas are pre- sented. Thereby the connotation of integration of the Sino-Thai history and future development is further enriched. Finally, we note that based on the present and future trends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world, we should emphasize creating a new form of “Sino-Thai friendship and Sino-Thai family”, and propose that China and Thailand can make selections and integration in platforms of ASEAN, CAFTA, Pacific, Asia, Europe, etc., promoting global harmony peace, progress and harmonious collaboration, and convergence evolution.

Keywords

Historical Proces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ailand, Sino-Thai Logistics

Transportatio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学科知识集成、中泰历史、国际关系的

融合研究

学科知识集成、中泰历史、国际关系的融合研究

骆秀禹,蔡美卿,王龙

泰国清莱皇家大学,清莱,清迈,泰国

Email: 1274587373@https://www.360docs.net/doc/b77213908.html,

收稿日期:2014年12月27日;录用日期:2015年1月7日;发布日期:2015年1月14日

摘要

本文运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等学科集成的基本规律,进一步探索提炼历史、现实和未来协同演进的观点,尤其借鉴了《中泰关系史》,以中国历史为视角,重点搜集了20世纪以来的历史文献和新闻报道,针对有关研究和工作(如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研究教学工作等),初步划分了中泰交往事件和历史阶段,努力描述为《中泰国际关系编年史》,并结合中泰物流课题,提出一些设想,由此进一步丰富中泰历史内涵和未来发展的融合度。最后我们注意立足世界现实和未来演进的趋势,强调开创“中泰友谊和中泰一家亲”新形式,提出中泰两国要在ASEAN、CAFTA、亚太、亚欧等平台上进行选择和融合,促进全球的和平和睦相处、和谐协同进步、融合发展演进。

关键词

历史进程,中泰国际关系,中泰物流交通,国际发展

1. 引言

哲学的规律表明:宇宙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天地人物事,世界宇宙,时空,系统,物质、能量、信息”是各具特性,同时有相互关联的。而当今世界普遍关心的国际关系、全球化、信息化、各国各区域的各类交往问题是联系和关联的明显现象和人类社会的重要事件。我们对中泰关系的研究正是基于特定的时空环境,基于中国、泰国、ASEAN、CAFTA、亚太区域、亚欧、全球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的,这将极大扩展中泰两国的历史发展内容,中泰哲学宗教和中泰国际关系的问题将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人文学科表明:人类的一切文明活动,是基于人类本身的特点,创造了人类的各种文明和信仰体系,如宗教和神鬼谱系。而语言逐步成为了语言文明体系,语言教育色和内置成为了国家的法律和教育制度、文明发展道路模式选择的重要部分社会科学表明:人类社会的当代文明史是以“国家、民族”为核心记载和传承的,而个人的群体化、家庭的社会化往往很少去详细记录描述,但在王朝有关的历史记载中,对于君王等重要人物历史则进行了详细的记载,这需要我们融合古今中外等各类历史文明观,进行新的历史阶段描述和探索。中国社会在21世纪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镇化、信息化等已经根本改变了中国,但泰国的社会则处于一定的稳态之中,中泰社会的比较研究能够充实和发展新的国际社会观,也能对中泰两国的发展起到有益的启示。系统科技工程的内容表明:世界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的,一旦构造了“人工或人造系统”,就会产生独特的系统要素和子系统。系统和要素、子系统之间必然存在物质交换、能量传递、信息交流,系统也不断演化,逐步形成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或超巨系统。当今世界约60多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就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或超巨系统,中泰显然也是这个系统中的子系统。

在认识和处理这类系统时,需要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并在时空动态演变中,运用各种力量向着优化的系统目标演进。中泰虽然属于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但作为国家和国际系统,其中民族、家庭、企业、行业等不同系统之间,已经存在了各种各样的关系,进一步构造中泰两国的而系统合作机制,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研究课题和实际工作;管理科技工程的内容表明:管理是人类创造的一种重要的制度

学科知识集成、中泰历史、国际关系的融合研究

和艺术,其中国家的管理、全球的治理是复杂的管理工程,这需要集成各类不同的管理形式如行政管理、企业管理、工程管理等。中泰两国在管理领域积累了各自丰富的经验,如城市的建设和管理、行业的形成和管理、各种管理手段的运用比较等等,中泰两国能都在管理实践中,提炼新的管理方式方法,促进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良好共存、和谐发展。

以上学术学科及其体现的规律,还是有价值的,也是研究中泰历史、中泰国际关系的理论基础。我们在历史提炼、现实把握中、未来预测中,无论哪类课题、研究和工作,我们将不断充实和发展,形成人类的宝贵知识智慧和创造不同的财富体系,在本研究工作中,可以将以上系统体系应用到中国和东盟知识共同体等案例之中,进一步探索世界融合演进的规律,这是本文学术研究的目的之一。

2. 泰中历史文明进程、中泰国际交往与世界发展

在以上目的的启示下,我们运用以上的有关学科学术系统体系,对泰中两国的自从有人类文明以来的历史进行了研究和梳理,并把泰中有关的历史分成了以下阶段,但本文主要对20世纪以来的中泰文明史进行结合研究,结合中泰优秀文化传统,尤其是中国学术传统中的“国学、家学”体系,参考有关《中泰国际关系史》[1],进一步提出了《中泰国际关系编年史》,根据时空观的基本原则和中泰历史发展特点,尤其是20世纪以来,中泰历史文明的进程和阶段描述如下:

1) 中泰两国20世纪以前的历史人文文明进程的初步研究

有关20世纪以前中泰历史文明进程的研究,其中也蕴含了中泰之间的经贸往来和物流交通事件事实,本文仅图框宏观说明,详细内容暂不论述,将在另外的文章中说明。

2) 中泰两国20世纪以来,历史人文文明合作发展进程新时期、新阶段的初步研究

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亚洲成为了世界重要发展的原动力之一。21世纪以来,亚太已经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发展区域之一。2010以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成、建设和发展,中泰作为亚洲、亚太、全球重要的各具传统和特色的民族国家,中泰发展、ASEAN的完善、CAFTA、APEC等的形成和建设,对于国内外的人们在世界范围开展的物质(经济)、精神(文化)、政治、生态、人居环境、环境保护等人类社会的各种文明活动,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中泰两国、ASEAN、CAFTA、APEC的许多活动也成为了世界多国关注和参与的事件,而其中的历史问题需要重视和研究,这些问题需综合集成、系统集成、融合集成等集成创新的方式来研究。我们参考《中泰关系史》、《世界历史》等有关内容,进一步提炼《中泰国际关

学科知识集成、中泰历史、国际关系的融合研究

系编年史》和《中国国际物流编年史》、《中泰国际物流年鉴》等基本内容,根据目前掌握的历史资料、新闻报道,我们努力结合公元纪年等时空观进一步研究,我们认为:泰中的20世纪以来的发展、尽管遇到一些波折,但总体上可以分为是平稳、可控、发展的状态,我们可以把20世纪以来的中泰关系分为有关阶段:1) 泰中观察阶段(1912~1946)和旧建交阶段(1946~1972~1975),2) 新中国探索阶段(1949年)和新建交阶段(1972~1975年以来)、非稳态阶段(1975~1980),3) 加强阶段和面向21世纪阶段(1980~1999),

4) 21世纪的新规划阶段和全球未来深层联合发展等阶段(2000年以来),这种跨越百年时空的探索,有益

于泰中互相合作探索全球化、信息化进程,进入国际交往进入新时期和新阶段,有益于“中泰一家亲”

逐步成为共识,有益于中泰两国、ASEAN、CAFTA、APEC的建设,有益于共同稳定和提升中泰等国家和民族的地位,进一步和其他自由贸易区融合,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体系和世界全球各国的交往融合。

2.1. 泰中观察阶段(1912~1946)和旧建交阶段(1946~1972~1975)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泰两国就遵循一定的国际惯例、外交准则,建立了一定的国际关系。

1911年中国的辛亥革命后,在中国国内人民的推动下,从1921年到1936年,当时的中国政府先后多次主动派人到暹罗去试探或交涉订立条约、建立邦交的问题。1921年曾派方瑞麟去暹罗试探。同年,北洋军阀掌握的北京政府指令驻日公使胡维德与暹罗驻日公使王亚渐隆汝干商谈订约问题。1927年,暹罗国王拉玛六世乘船访问美国,途经上海,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登船拜谒,会谈建交问题。1929年,国民党政府外交部派程演生访问暹罗,提出订约建交问题。1932年,经中国驻槟榔屿(马来亚)领事谢湘与暹罗政府商谈,暹罗政府允许中国在曼谷设立一名商务专员。随后中国任命暹罗中华总商会主席陈守明为商务专员。1932年底,国民党政府外交部国际司司长朱鹤翔到暹罗视察侨务,在拜会暹罗外交部长时,曾探询暹罗政府对中暹建交的态度。1936年,以凌冰为首的考察团去暹罗考察,其中有国民党政府外交部和侨委的代表参加。考察团在暹罗期间,又非正式地同暹罗政府讨论了建交问题。在此期间,也有一些暹罗官员访华。1946年1月23日同暹罗总理兼外交部长社尼·巴莫签订《中暹友好条约》。1946年9月,国民党政府任命李铁铮为首任驻曼谷大使,暹罗政府任命沙愿·都拉叻为首任驻南京大使。1949年,中国国民党政府在大陆失去了统治基础和地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未与泰国建交之前,在泰国的具有中国人与中国港澳台保持了各种联系,如华人学校、泰北美斯乐的华人等。在国际上,泰国1946年加入联合国,1967年参加东南亚国家联盟,泰国逐步成为东盟和亚洲、亚太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家。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探索阶段(1949年)、新建交阶段(1975年以来)、非稳态阶段(1975~1980)

这一阶段的历史和传统,中泰两国有些可以发现的记录的历史文献,也有部分生活在今天的历史见证人,这使得中泰传统友谊不断得以世代继承、传承。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强大,1971年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开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的外交篇章,1975年7月1日中泰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中泰正式建交后,中国大陆、中国港澳台都相互合作密切关注这些海外的华侨华裔,两国之间的友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外交、经济、文化往来全面增进。中泰建交不仅对当时泰国政局的稳定起了积极作用,对优化中国的国际环境也十分有益。虽然中泰两国政治、社会、经济制度不同,但中泰建交和中泰关系树立了“中泰友谊和中泰一家亲”的合作典范,对东南亚、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3. 加强阶段和面向21世纪阶段(1980~1999)

在这一阶段,泰国基于在东盟的地理区位的中心位置,发挥了历史上形成的独到的外交能力,努力履行泰国和东盟的发展区域经济和文化、建立东南亚和平发展区的方针,支持东盟一体化,维护了泰国的和平与安宁,促进了东盟和亚太、乃至世界的发展。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注意了向世界范围

学科知识集成、中泰历史、国际关系的融合研究

的改革开放,其中泰国是中国东南亚重要的合作伙伴,并提升至战略高度,泰中交流合作的形式多样,泰中关系加强了发展,中国十分重视发展同泰国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1980年3月,时任炳·廷素拉暖总理执政,中泰两国政府在国际事务中加强了交流合作,人民交往日益频繁。1985年两国成立部长级经贸联委会。1989年泰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泰国成为一个善于运用双边和多边关系发展的全球化国家。1991年11月,经与APEC反复磋商,在“一个中国”原则和区别主权和国家地区经济的基础上,中国作为主权国家正式加入APEC。1999年2月,中泰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泰王国关于二十一世纪合作计划的联合声明》,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在在贸易、投资、农业、工业、海运、科技等领域,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管理领域,企业服务、人才资源开发、区域经济、货运、能源、通讯、旅游等领域,其中在海运、货运等等方面有具体的声明条款,这为中泰、中国与东南亚等地区的21世纪的国际交流、合作、联合指明了具体的方向,在海运和货运等方面的具体条款,尽管没有运用物流等专门术语,但实际上为中泰两国的物流业发展指明了总体21世纪的发展方向,这是《中泰物流发展史》、《中泰物流编年史》的基本文献,也可以成为中泰物流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

2.4. 21世纪的新规划阶段和全球未来深层联合发展等阶段(2000年以来)

21世纪以来,中国面向千年新世纪开端,综合国力日渐提升,尤其2010年以来,综合国力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中国的国际品牌和形象也逐渐树立。泰国也调整了国际交往的新战略,重视了亚洲文明的崛起,进一步开展平衡大国的外交战略,泰中之间开辟了多种渠道进行联合发展,两国的政府和民间开展了多元的国际交流合作形式。2003年6月,两国决定将经贸联委会升格为副总理级。2003年10月,两国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实施蔬菜、水果零关税。2004年6月,泰国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2004年7月,吴仪副总理与差瓦利副总理共同主持联委会首次会议。2005年9月,时任吴仪副总理访泰与时任泰国副总理颂奇共同主持联委会第二次会议。2009年6月,两国签署《扩大和深化双边经贸合作的协议》。2010年,中泰两国海军陆战队在泰国梭桃邑举行代号为“蓝色突击——2010”的联合训练。这是中国海军陆战队首次与外军举行联合训练这些合作肯定蕴含了丰富的军事国防物流体系。2011年12月,应泰国政府邀请,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于22日中午抵达曼谷,开始对泰国进行正式访问。泰国现任总理英拉在总理府举行正式欢迎仪式,随后两人共同见证签署6项中泰政府文件,“(2)泰中4项永续发展合作备忘录(第一是合作开发曼谷–清迈高速铁路项目)”,习近平与颖拉还举行了双边会晤,提出争取在2015年实现双边贸易额增长达到1000亿美元。据统计,中泰两国2011年贸易总额647亿美元,预计2015年双边贸易额将超过1000亿美元。2011年中国在泰国直接投资金额为285亿元泰铢,较2010年增长2.7倍。中国已成为泰国第二大投资国,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这些事实和数据表明,中泰之间仍然需要深入合作,双方能否实现投资、贸易都为第一的合作国,合作潜力巨大,而中国参与高铁建设反映了中泰之间的信任,中国的高铁运营经验和物流运输经验也必然会为泰国物流发展提从借鉴。2012年4月17日,泰国英拉总理和时任中国总理温家宝,代表中泰双方根据1999年2月5日在曼谷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泰王国关于二十一世纪合作计划的联合声明》、2001年8月29日发表的《中泰关于战略性合作的联合公报》,签署的《中泰战略性合作共同行动计划(2012-2016)》,这些文件的签署,显示了中泰努力成为全面合作、深入落实的诚意和信心,这对于未来5~10年中国泰国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奠定了国际法律基础,已经形成了中泰合作的国际法规基础。2013年5月1日,泰国总理英拉在曼谷总理府会见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英拉表示,泰中一家亲,两国长期以来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泰方愿深化对华全面合作,加强政治沟通,保持双边贸易增长势头,拓展铁路、水利领域合作,欢迎更多中国游客到泰国旅游。2013年是东盟–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泰国作为东盟–中国关系协调国,曾大力推进双方各领域合作。2015年,随着AEC的一体化建设,泰国逐步发挥在东盟区域的核心

学科知识集成、中泰历史、国际关系的融合研究

作用,中泰之间的交往变得更为重要,这将谱写中泰关系历史的新阶段。

以上中泰关系的历史事件,主要还是基于国家政府间的交往,但实际的中泰交往已经是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我们通过有关资料逐步发现:泰国是在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全方位的外交方针原则上,开展灵活务实的外交实践,强调以东盟为依托,在保持与美国传统盟友关系的同时,注重发展同中国、日本和印度的关系,维持大国平衡。泰国重视开展睦邻外交,积极改善与柬埔寨、缅甸等邻国关系。泰国强调经济外交,推动双、多边自贸安排,已与巴林、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签署了双边自贸协定或经济伙伴关系。泰国与中国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实施了果蔬零关税安排。泰国重视国际及区域合作。泰国参与东盟一体化建设,积极参加亚太(如APEC)、亚欧会议(ASEM)、世界贸易组织(WTO)、东盟地区论坛(ARF)和博鳌亚洲论坛(BFA)等国际机构的活动,支持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和中国–东盟自贸区计划(CAFTA),发起并积极推动亚洲合作对话(ACD)机制、六国橡胶出口协调机制、五国大米贸易部长会议、五国禁毒合作机制、孟印缅斯泰经济合作组织(BIMST-EC)等。中国目前是全面均衡和谐的国际交往方针和外交战略,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国家的关系,强调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170多个国家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中泰虽然分属于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但中泰两国相互尊重各自的利益差异,中泰两国在双边和多边交往合作中,友好情谊已经体现在了许多领域,如北京大学的名誉博士泰国诗琳通公主体现的中泰交往情怀,泰国公主朱拉蓬与中国古筝、中泰名曲的奇缘,泰国许多具有华人血缘的总理等高层联系,这些事实不仅反映了中泰交往的各种关系,也成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和平交往典范。

3. 泰中的国际交流合作进程与中泰国际物流历史、编年史、年鉴的结合研究设想

泰中的国际交流合作进程正逐步产生新的发展阶段,泰国在平衡全球发展和大国外交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国际交往经验,与中国的国际交流合作,更是坚持“中泰一家亲、中泰友谊天长地久”等理念来开展相关活动的。我们发现中泰国家层次的交流合作,在很多领域已经取得实效,双方成立了中泰科技合作联委会、泰中友好协会、中泰友好协会。两国在地方层面还缔结了多组友好城市如北京市–曼谷市;上海市–清迈府;云南省–清莱府;河南省–春武里府;昆明市–清迈市;广西自治区–素叻他尼府等,这些中泰国际合作交流的形式促进了中泰的发展。中泰无论在政党、政府、企业、社团、产业园区等各方面,还是在民众往来方面注重互相融合借鉴,尤其从外交层次上不断提升,两国的最高决策者也实现了深层交流。此外,中泰之间的投资贸易往来愈加多样和包容,在中国建设了类似泰国的庄园、物流园区、泰国文化中心,在泰国也建设了中国的工业园区、中国城、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孔子课堂,还有各类中国节日在泰国流行等等各类交流合作,特区模式能否在中泰间开展探索,中泰两国的国籍和新移民能否一定程度上相互承认,减少各种国家交往的时间金钱成本,扩大双方的人员交往和移动,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推进,中泰国际交流合作已经表现为新的发展阶段。

在泰中两国的国际交往中,中泰双边合作是全面的,而泰中两国的物流合作已经逐步从简单的货运、海运等具体问题,逐步形成物流交通行业等部长级、首脑级别、大企业合作的重要议题,已经作为中泰领导人关注和重视的基础问题,这些涉及战略的物流交通已经进入两国共同合作的最高层面和落实阶段。

尽管如此,但在很多领域仅仅从中泰合作出发,很难解决问题,也需要老挝、越南等国的参与,如中老泰物流体系(昆曼公路、南曼公路等),如果进一步提炼《中泰国际物流史》和《中泰国际物流编年史》、《中泰国际物流年鉴》的编纂,也能反映中泰物流国际交往的过程,实际上是多边国际关系在物流交通等行业的实践,本文暂不展开。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中泰国际多边合作的各类形式,不断促进各方的国际交流合作。

学科知识集成、中泰历史、国际关系的融合研究4. 中泰多平台国际发展、全球发展的融合研究和共同趋势

中泰两国不仅在双边交往中开展多元的交流合作,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企业、家庭、个人之间等各种系统中,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合作交流,搭建了不同的交往平台,并形成不同的交往机制,实现了不同的利益交换,但在合作过程中,鉴于地理、区位、实力、物流交通等各种限制,还需要通过多边合作,克服各种障碍和阻力,逐步解决各种问题。除了中泰两国互相搭建的平台之外,中泰两国要在重视全球多种平台和系统的合作,如与GMS、东盟、CAFTA、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亚太经社委员会、APEC、TPP、亚欧会议、跨国企业和世界500强、联合国、国际红十字会等各类机构组织开展不同角度、层次的合作。这些平台和系统相互认识、合作,会进一步提升和发挥中泰两国各自的优势,能够促进有关平台建设和多边关系的良好交往,我们需要研究中泰国际合作交流的模式和发展趋势,研究相关的国际问题尤其是各种国际法规的约束,中泰两国政府在加强外交合作同时,要引导广大民众和企业参与多边外交关系、多元平台的建设,开发和调动各行各业的潜力、活力,促进世界各国的普遍繁荣和进步,这已经是人类社会关心的共同发展趋势。

总之,中泰两国作为亚洲、亚太、亚欧和全球重要的各具特色的民族国家,两国要继续保护光辉悠久的历史传统、保护和开发丰富灿烂的人文资源、创造更加多彩多姿的文化文明形式,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中泰两国有关历史的深入研究和积累,从全球化和信息化结合的角度提炼20世纪以来,重点研究21世纪以来形成交往规律,展望和预测百年乃至千年未来的历史文明进程,不断延续、谱写“中泰一家亲”的美好前程和神奇篇章,不断持续启发中泰友谊能够源远流长、万古长青,绵延不绝、天长地久,这是研究的起点和归宿,也是在加强此类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作为我们当前和未来有关各项工作的基本原则。以此篇文献与大家共勉。

致谢

本文献是在泰国清莱皇家大学有关课题组的相互探讨中写成的,感谢清莱皇家大学的校领导对课题的支持,感谢研究中心、国际合作交流处、人文学院、社会学院、管理学院、科技与工程学院、湄公河国际学院等泰国清莱皇家大学的各位同事,感谢在调研时的参与单位和参与者,感谢一切有关资料的作者,本论文还有很多不足,需进一步探讨研究合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余定邦, 陈树森(2009) 中泰关系史. 中华书局出版社, 北京.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doc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历史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及方法;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能够运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导教学。 2.历史教学设计能力。能够准确地确定和表述教学目标,正确选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历史教学实施能力。掌握高中历史教学实施的组织形式及基本步骤,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能够准确地表述教学内容,有效地引导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历史教学。 4.历史教学评价能力。了解历史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具体方法,能够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通过教学评价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总体趋势,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基本史实,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掌握人类历史上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成果。 2. 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能够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解释。 3.了解多样性的历史呈现方式,熟悉主要历史载体的特征;能够运用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并对所搜集的历史信息进行辨析和阐释,运用可靠的证据对历史进行评析;了解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 4.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地位、性质与作用;熟悉高中历史课程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理解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能够运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了解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体例和内容结构,了解多种类型的历史教学材料。 5.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够用以指导历史教学及教研活动。 (二)教学设计 1.能够恰当地确定并准确、具体地表述教学目标。 2.能够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经验,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研室初中历史学科中心组工作计划

教研室初中历史学科中心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二、具体工作打算: 1.坚持教育理论学习与课堂实践 要求全区历史教师了解新形势下教育进展的方针、政策,扎实学习领略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进展规划纲要精神,提升自身的师德和素质、执教能力和人格魅力。着眼新课改,加强对新课程改革方面的深入研究,学习《初中历史新课标》,树立以学生进展为本、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研究新课标新教材,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技巧和办法,摸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来解决课堂教学中浮现的实际咨询题。 2.深化推广三步导学创建高效课堂 强化xx区中小学教师常规质量要求降实,加大三步导学课堂模式推广力度。仔细学习三步导学第四次修改稿,按要求仔细备好、上好每一节历史课,以求课堂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利用好听课笔记本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评价和研究,努力将现代教学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提高课堂的效益和容量,践行三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一言堂独角戏的教学方式,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3.开展有效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按要求做好有关课题的研究,积极引导历史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结合我区初中历史教师的现状和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挑选重点难点,按教育科研的规范和要求深化小课题研究,加强立脚课堂的小课题、真咨询题的研究,特别突出教学行为有效性和减负增效的研究;开展课堂案例研究和课堂观看,分析教师教学行为,促进教师课堂教学从无效到有效再到高效转变,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4.优化联片教研强化集体备课 综合分析在城乡之间、别同区域之间、别同学校之间历史学科的进展水平和进展潜能,寻觅差距和别脚发挥牵头学校的带动辐射作用,智慧互补,成果共享,积存教研资源,实现联片教研活动的态化、规范化,推进区域教学均衡进展,真的把每月一活动降到实处,每次活动都要提早做好打算安排,做到定时刻、定地方、定主题,有主持、有考核、有资料,使联片教研活动深入优化开展起来。学校对集体备课要加强指导、治理和考核,遵循三备、四定、五统一的精神。三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四定即定时刻、定地方、定课题、定主说人,五统一即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内容、统一作业、统一考查。历史学科备课组保证每周至少一次集体备课,实行中心发言人的集体备课制,并展开小组讨论,每次主说教师及备课组长要做好记录,做到集思广益,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将集体备课降到实处,并且也促进备课组整体教学实力的增强。 5.转变教研方式推广络教研 全区初中历史教师都要在学校和历史学科中心组指导下尽快建立自己博客工作室并与学科中心组互联,学会上传资源、发表文章、参与评论、分享成果,要定期上传,真实原创,使络教研得以推广并取得一定成效。在将来的教学、教研过程中我们能够借助络平台,交流教学经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络教研活动如专题评论、上评课、教学反思、博客大赛等打磨三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全区历史教师群体成长。 5.关怀少年教师培养骨干教师为历史教师成长和展示才华搭建平台 发挥学科中心组成员引领作用,关怀少年教师的成长,从备课、上课到课下指导方面加强交流与学习,形成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共同进步的局面,给他们制造展示的平台,鼓舞少年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骨干教师的引领与辐射作用,发觉培养学科骨干教师,经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利用研讨会、研究课、观摩课、优质课、专题说座等形式,为他们搭建平台提供作交流展示自我的舞台。制造机会,进行重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 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历史功绩的学习,同学们要认真学习,很好的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历史的影响。以下内容是xx为您精心整理的,欢迎参考! 识记简述“三角贸易”的基本内容,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与残酷性。 影响:①大批黑人在运送途中丧身。②使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长期贫穷落后。③欧洲积累了巨额资本,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北:九上P54-55 从16世纪起,欧洲殖民者为补充和增加美洲殖民地的劳动力,开始从非洲贩运黑人。他们带着廉价工业品从欧洲出发,到非洲购买、换取甚至直接猎取黑人,用船运到美洲,卖给种植园主充当奴隶,然后带着满船的黄金、白银和欧洲需要的经济作物返回欧洲。由于这种交易的全程航线呈三角形,因此史称“三角贸易”。 “三角贸易”持续了几百年,使非洲丧失了难以计数的人口。许多黑人在运往美洲的途中丧生。 通过以上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历史功绩的学习,同学们要认真学习,很好的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历史的影响。 通过上面对三角贸易知识点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可以很

好的掌握此知识点,并能很好的帮助同学们的考试工作。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a、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起义,第二天起义军占领武昌,接着,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宣布废除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 b、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C、《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希望上面对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历史知识的复习学习,同学们对上面的知识能很好的掌握学习。 1.洋务派的口号、代表人物;洋务派为“自强”“求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P29-30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讠斤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口号和创办的主要企业: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有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2019年3月全国教资统考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2019 年3 月全国教资统考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10 分,共30 分) 26.参考答案 (1) 人生来且始终都是平等的。 (2) 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都是不可动摇的人权。 (3)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5) 天赋人权及主权在民。 27.参考答案 (1) 概念:以“述”为主,重在交代史实。指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系 统地叙述或描述,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讲授方式。 (2) 特点:①教师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讲述,能有效节省时间,使学生较快掌握基本史实。 ②历史讲述法比较适用于生动的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③在使用讲述法时,需要注意 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统一起来。而且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往往是内容繁复、彼此关联 的,应用讲述法时要正确,注意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知识结构。④根据各课不同的历史教学目标和内容,讲述法可以灵活地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实行交互策应,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8.参考答案 (1) 历史通俗读物。历史通俗读物比较简单易懂,能将历史知识做到深入浅出,通过阅 读可以帮助学生扩充历史知识的积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 各类通史。通过各类通史的阅读,可以较为系统地梳理出历史线索和脉络,有利于 锻炼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史观的形成,如唯物史观和全球化史观等。 (3) 断代史、专门史书籍。阅读断代史、专门史书籍可以深入地去探索和了解某一历史 时期,某一历史事件或者某一专门史相关知识。 (4) 史学研究论文。史学研究论文的研读也能帮助学生认识到任何历史史实、结论都不 是不负责任的随心所欲的主观认识,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历史学科是一门具有严肃科学性 的、严密逻辑性的、高度思辨性的基础人文学科。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16 分,共48 分) 29.参考答案 第一问:

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重点

1、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 主要历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革命史观 2、史学研究理论——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理论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2)阶级斗争理论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史学研究方法(1)基本方法:史料的搜集、考订和编次(考据法)(2)历史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历史比较方法、口述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心理史学方法、生态史学方法、社会史学方 4、论证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中学历史教学遵循的基本原则) 包括以下内容:要学会区分史料和史实,学会区分史实和结论,要懂得鉴别史料的基本方法,孤证不立由若干证据组成证据链方可成立,常常是史无定论 5、历史表述方法:长编法(创于北宋司马光)和类叙法(始于班固《汉书》) 1、教学设计: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 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2、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区别 (1)教学设计是把学习者作为它的研究对象,既要设计教,更要设计学﹔传统备课强调的是教师的教法,是为了教的流畅 (2)教学设计的基础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风格和学习需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学习﹔传统备课往往从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出发以完成大纲相关内容为目标 (3)教学设计以系统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依据,为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而进行系统规划﹔传统备课往往凭借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主观愿望进行安排,其科学性有效性和合理性较低。3、教学设计的内容(教学分析阶段、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阶段、教学设计结果评价阶段) (1)分析教学对象(学生特征)和学习内容 (2)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总目标、学校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编写方法:①制定历史学科教学目标前的准备,包括课程标准研究、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社会形势需要分析、资源准备等②撰写教学目标(四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教学目标的整体性、灵活性、表述的恰当性 (3)教学内容设计①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与突破②不同知识类型的教学设计 (历史人物的教学设计:注意生动地讲述历史人物的活动和思想,再现历史人物的形象﹔褒贬功过,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教学设计【言为《尚书》事为《春秋》】:弄清历史事件的结构,讲好历史事件的经过。历代典章制度的教学设计历史现象的教学设计历史概念、历史文献的教学设计)③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 (综合课及其结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知识;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单一课及其结构:导言课、讲授新知识课:组织教学,讲授新知识,总结巩固、总结课:组织教学,总结概括知识,布置作业、复习课:组织教学,说明复习的目的和要求,对复习的范围和具体内容进行概述或提问,作业练习、讲评课:组织教学,公布考查结果,对考查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应注意的问题。) (4)教学策略设计原则:针对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多样性原则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①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教材②组织教学内容时必修考虑学生的因素③教学内容的深广度要恰当④通过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可以确定出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⑤掌握当今的主流史学观点,运用这些观点把握教材内容,在教学中对历史给出合理恰当的解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

初中历史学科教案设计

【初中】 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郦道元和《水经注》等。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和动手能力;从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能认识到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并为此深深感到骄傲与自豪。学生能明白刻苦钻研是成功的秘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 (2)难点:圆周率的概念及其推算方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1967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祖冲之星”。祖冲之有哪些突出的贡献?他生活的时代,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成就问世?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2.解释课题:我国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虽然发生分裂,但是由于北方民族大融合

和南方经济大大开发,南北经济的发展,共同促进了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繁荣。课题“承上启下”的涵义是指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不但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上也得到重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探究一:祖冲之和圆周率让学生自学本目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插图《古代骨算筹》、《祖冲之》画像以及120页“自由阅读卡·神奇的小棍”,并思考回答: (1)祖冲之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什么叫做圆周率?祖冲之推算出的圆周率是多少?这项成就领先于世界多少年? (2)祖冲之采用什么方法计算圆周率? (3)祖冲之取得重要的成就的原因?祖冲之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展示: 祖冲之是南朝时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在多方面取得成就,最突出的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比例叫做圆周率;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也就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就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祖冲之 计算圆周率利用前人创造的“割圆术”。 祖冲之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他从小就对科学研究兴趣浓厚,注意学习前人的成就,但不盲从,敢于创新。刻苦钻研,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他有许多值得后人学习的优秀品质。其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他的刻苦钻研和创新的精神。 教师点拨: (1)祖冲之为什么要推算圆周率?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归纳) 圆周率是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它的应用十分广泛,只要涉及到圆的问题,都要运用圆周率。应用于数学、天文学、历法、机械制造等各领域,(2)“割圆术”是怎么回事? 请同学们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把小刀,我们看到,铅笔是6边形的,我们用小刀均匀地在铅笔的每一个棱上削掉一块儿,使它变成12边形,用这个办法再削……我们观察到随着铅笔边数的增加,会出现什么现象?边数越多,他的周长越逼近圆的周长,面积越逼近圆的面积,圆周率的数值就越精确。如果按照割圆术计算,要得到小数点以后七位精确的圆周率值,这就需要对9位数字以上的大数进行上百次加减乘除和开方运算。这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祖冲之付出了艰苦的劳动。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科学方面,除了数学以外,农学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其中,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杰出的代表。 探究二:郦道元和《水经注》 教师介绍:大约在汉魏的时候,我国出现一部以全国水道为纲的地理著作《水经》。郦道元认为书中记载过于简单,不能详尽地把祖国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的情况描述下来。于是,他选择《水经》作底本,采用作注的形式,撰写了一部综合性的地理专著。这部巨著对后世有广泛的影响。它不仅受到后世地理学家的重视,也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农田水利家、文学家所重视。 让学生自学本目内容,思考回答:《水经注》的性质、内容、文字特色是什么? 它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内容以注录全国水道系统为纲,详细介绍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特色是文字优美,对景物的描写如诗如画。 《水经注》对三峡两岸猿声的描写: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部分:世界历史各时期知识点总结总汇

世界历史各时期知识点总汇 古代希腊雅典民主政治:梭伦、克利斯提尼、伯里克利;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少数民主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泰勒斯,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柏拉图,亚 里士多德 罗马法:《十二铜表法》: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薄伽丘、莎士比亚;思想解放 西方人文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因信称义;打击天主教会势力 精神发展启蒙运动:理性主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开辟新航路:迪亚士→好望角;哥伦布→美洲 世界市场 荷兰、英国殖民扩张:建立海外商品市场;世界市场形成主要途径;日不落帝国逐步形成 工业革命:增强欧美国家的力量,列强瓜分世界,促进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689年《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完善欧美代议制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联邦、共和、总统制;第一部成文宪法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总统制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专制、军国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理论和实践1871年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经典力学体系:牛顿的机械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近代自然科学形成近代世界进化论:达尔文《物种起源》;冲击“神创说”科学技术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工业全部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 苏俄革命新经济政策:固定的粮食税;允许中小企业私营、外资经营;自由贸易和建设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期弊端严重,导致苏联解体赫鲁晓夫、勃涅日列夫、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摸式弊端→苏联解体背景: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金融、工业、农业、以工代赈、社会保障;特点:国家干预经济及影响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北约、华约组织的成立为标志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发展:欧共体形成;日本高速发展;中国振兴;不结盟运动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1991年苏联解体为标志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元为中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当今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前身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中国于 2001年底加入 经济全球化:实质是发达国家主导的新一轮资本扩张;机遇和挑战并存 现代科技 爱因斯坦相对论和普朗克量子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标志成果;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现代世界( 1917 ——今) 近代世界 古代世界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精编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要点精编◣ 考点1·分封制 (1)目的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2)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进行再分封,而且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税,有相对独立性。 义务: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3)作用 ①积极作用: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王室与诸侯国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使统治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②消极作用:后期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1

(1)背景 1978 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通过讨论,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主要内容 ①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历史意义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②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③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考点4·古罗马的法律 (1)分类 ①成文法与习惯法。 ②公民法、万民法。(公民法与万民法的主要区别是适用范围) 公民法: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注重形式,程序繁琐,侧重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 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背景:罗马对外扩张,版图扩展。目的:解决民族矛盾与经济问题。特点: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注重调节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③自然法:法律观念;“自然法之父”西塞罗,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标志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2)影响 对罗马:维系和稳定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2

历史学科的特点

历史学科的特点,没能掌握历史学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只是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甚至“谈史色变”。其实是没有理解历习方法。爱因斯坦说过:成功就是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只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历史学习一定会事半功倍,其乐融融。 一、历史课堂学习“四习惯”:预习—笔记—思考—温习 我们常说,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多么重要。学习更是这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历史学习要养成四种好习惯:即不经预习不上课,不动笔墨不看书,不经思考不提问,不经温习不作业。要养成预习、笔记、思考、温习的习惯。 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只有预习,才能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明确重点难点,以便上课有目的、高效地学习。预习时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标记,以便上课时重点突破,迎刃而解。预习时还要扫除文字阅读障碍。预习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体现出学习主体性原则。上课认真记笔记,看书时圈点划批,便于系统掌握,能够分清主次。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动笔墨还可以提高记忆力。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可见勤于思考多么重要。历史学习更要深入思考,大胆质疑,不然“读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话。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上完课要及时温习巩固。在温习的基础上,再去写作业。很多同学等写作业时,再把书拿来翻来翻去,这样不仅学习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识也是支离破碎的。 当然,这四种习惯对其他任何学科的学习也都是实用的,只不过对历史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同学们坚持不懈,养之有素,习惯成自然,历史学习就会轻松自如。历史教师更要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习惯。 二、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准)——理解(深)——见解(新)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总结了历史学习三步曲。这三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到线再到面,循序渐进,循环往复,便于进行高效、系统而有趣味地历史学习。在教学中,我们运用“三步曲”,取得较好的效果。 “了解”是历史学习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历史就是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过程,它是一定人物在一定时间、地域内进行的一些重大活动。因此,每一个历史大事的要件都要了解清楚,诸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等都要了然如胸。“了解”的要求一是“准”,历史是一门科学,科学要求准确严谨。这就要求历史学习要建构明确的时空观。一是“全”,即方方面面,全面掌握。全面掌握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善于概括梳理,做到“去粗取精”。如“鸦片战争”一节,我们就要了解战争的过程:战争的起止年代、作战双方、战争路线和阶段、重要的反抗斗争、主要人物等。“了解”的基础是记忆,因此,要提高记忆力,探究记忆方法。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历史学科得知识与能力。掌握历史学科得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了解认识历史得基本方法,并能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及方法;掌握历史学科教学得理论与方法,了解初中历史课程得性质与基本理念,能够运用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导教学。 2、历史教学设计能力。能够准确地确定与表述教学目标,正确选定教学得重点与难点,合理选择与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进行合理得设计,选择恰当得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与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历史教学实施能力。掌握初中历史教学实施得组织形式及基本步骤,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能够准确地表述教学内容,有效地引导与组织学生得学习活动,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历史教学。 4、历史教学评价能力。了解历史教学评价得基本类型与具体方法,能够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通过教学评价改进教学与促进学生得发展。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外历史发展得基本线索与总体趋势,掌握重要得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人类文明得主要成果,掌握人类社会发展得基本规律与历史发展得时代特征。 2、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教学中坚持正确得思想导向,能够运用正确得观点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与解释。 3、了解多样性得历史呈现方式,熟悉主要历史载体得特征;能够运用认识历史得基本方法,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并对所搜集得历史信息进行辨析与阐释,运用可靠得证据对历史进行评析。 4、了解初中历史课程得地位、性质与作用;熟悉《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得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能够运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了解现行初中历史教材得编排体例与内容结构。 5、掌握历史学科教学得理论知识,并能够用以指导历史教学及教研活动。 (二)教学设计 1、能够恰当地确定并准确、具体地表述教学目标。 2、能够根据学生已有得知识水平与学习经验,分析学生得学习需求。 3、能够恰当地确定教学得重点与难点,并采取有效得教学策略以突出重点与解决难点。 4、能够对历史教材得内容进行梳理与分析,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能够设计出合理得教学过程及完整得教学环节。

初中历史教学中跨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历史教学中跨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历史教学中跨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人类为了认识世界非常聪明地把世界分割开来,进行了抽象的分析。可是世界本身并不会因为人类的分类而发生任何的变化,自然现象也好,社会现象也好,依然是浑然一体的。 ①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也找不到一个单纯的历史问题,它们是交织在一起的。尤其是历史,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涵 盖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因此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经常出现交叉、重叠。 但是目前学校教学一般都是单科独战,各自为阵,实行分科主义课程。传统的历史单科教学只强调历史学科的优先性,强调历史学科知识自成一体,极少从其他学科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思考,极少运用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割裂了知识的整体性,造成学生的知识支离破碎与知识体系窄化、僵化和脱离生活实际,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难以形成合乎学生成长、发展的学习。针对历史单科教学的这种致命缺陷,历史教师应以各种整合形式来挖掘和利用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使它们形成为有机整体。叶圣陶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任职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专员时就说过“教育的最后目标是使每个分立的课程所发生的影响纠结在一块儿,构成一个有机体似的境界,让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在其中。”②为了使学生学得整体的知识,形成“带得走”的能力,我在教学实践中打破历史学科固有的疆界,与其他学科教师相互配合,针对共同之教学内容进行课程再设计,作了几次学科间的整合尝试。本文对我在教学中进行的几次尝试略作剖示,以期抛砖引玉。 一、史学与美学的局部性整合,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凡政治、经济、科技文化 乃至社会生活无所不有,无所不容。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发现同一教学事件中所涉及的不同学科内容,为了更好地为历史教学服务,我们应该把不同学科内容恰到好处地、有机地整合到自己的教学中。例如讲述欧洲文艺复兴中达%26#8226;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时,我把美术与历史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俗话说“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本人对美术知识不甚了解,于是请来了我校的美术老 师与我一起完成这一部分教学。 [案例1]“达%26#8226;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教学片段 美术老师带领学生从构图、技法、人物表情三方面欣赏这幅画。 1、构图:符合审美者、欣赏者的基本审美要求,即黄金分割的规律。 2、技法:达%26#8226;芬奇采用一种新的技法,即“薄雾法”来画人物的背景,蒙娜丽莎的脸部、胸部和手作为画像的主体部分,笔调柔和、刻画细腻,表现出富有生命力的肌体,可是轮廓线消失在若有若无之间,使蒙娜丽莎如罩在一层薄雾中。采用这种艺术手法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使背景具有三维空间的效果,符合人的视觉效果。 3、人物表情:画面上的人物表情含蓄、内敛,气质高雅,表现出当时意大利上层女性的美。画面虽然保留着宁静、端庄的古典画风,但是在内容上已赋有新时代的意义了。作者敏捷地抓住对象一刹那间微笑的表情,表露了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消除中世纪绘画中那种抽象画中的呆板、僵冷的面孔,画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就是相隔几百年后的今天来看这幅肖像也觉得有栩栩如生的动人之处。(向学生展示两幅画) 美术老师从美学角度介绍完后,我向学生提问“这幅肖像与中世纪西欧绘画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学生回答说“绘画的对象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不再是中世纪的呆板、僵冷的面孔,体现出以人为本,反对神学”、“符合欣赏者的审美要求,也体现出以人为本”。最后我总结说“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潮就是欧洲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humanism)”。利用美术的知识,

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知识点整理

考点考中 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知识点整理

考点考中 一.历史人物 1.世界上现存古代第一步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的制订者(汉谟拉比) 2.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时期的执行者(伯利克里) 3.7世纪中期,推行大化改新的日本天皇(孝德天皇) 4.伊斯兰教的创立者,也是阿拉伯帝国的建立者(穆罕默德)

考点考中 5.8世纪前期,经过他的改革,在西欧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查理?马特) 6.公元前4世纪,他出兵东征,建立起地 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定都巴比伦(亚历山大) 7.在元朝时来到中国,生活了17年,后来由他口述,其狱友执笔的一本书曾风靡欧洲,该书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和憧憬,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马可?波罗)8.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 悉达多)

考点考中 9.基督教的创始人 (传说中的耶稣) 10.发现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而闻名,还发明了螺旋式水车的科学家(阿基米德) 11.加工整理古希腊著名的英雄史诗《荷马史诗》的是(荷马) 12.古希腊悲剧作家,将古代悲剧艺术推向了成熟,《俄底浦斯王》的作者 (索福克勒斯)

考点考中 13.他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被誉为旧时代的 最后一位诗人,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长诗《神曲》的作者(但丁)14.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艺术大师,代表作品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达?芬奇) 15.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的文学工匠,代表 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16.最早发现美洲大陆的意大利的航海家(哥伦布)

考点考中 17.他及他的船队从西班牙启程,穿越大西 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返回欧洲,完成环球航行(麦哲伦) 18.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主持修订 1787年宪法,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 19.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内颁布了《法 典》,对外发动多次战争,既大几了欧洲 封建势力,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拿破仑) 20.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珍妮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

历史学科学习知识与教学方案计划能力(高级中学)

高级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复习重点 1、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 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 主要历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革命史观2、史学研究理论——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理论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2)阶级斗争理论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史学研究方法(1)基本方法:史料的搜集、考订和编次(考据法)(2)历史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历史比较方法、口述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心理史学方法、生态史学方法、社会史学方 4、论证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中学历史教学遵循的基本原则) 包括以下内容:要学会区分史料和史实,学会区分史实和结论,要懂得鉴别史料的基本方法,孤证不立由若干证据组成证据链方可成立,常常是史无定论 5、历史表述方法:长编法(创于北宋司马光)和类叙法(始于班固《汉书》) 1、教学设计: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2、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区别 (1)教学设计是把学习者作为它的研究对象,既要设计教,更要设计学﹔传统备课强调的是教师的教法,是为了教的流畅 (2)教学设计的基础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风格和学习需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学习﹔传统备课往往从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出发以完成大纲相 关内容为目标 (3)教学设计以系统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依据,为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而进行系统规划﹔传统备课往往凭借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主观愿望进行 安排,其科学性有效性和合理性较低。 3、教学设计的内容(教学分析阶段、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阶段、教学设 计结果评价阶段)

2019年3月全国教资统考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2019 年 3 月全国教资统考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二、简答题 (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10 分,共 30 分 ) 26.参考答案 (1)人生来且始终都是平等的。 (2)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都是不可动摇的人权。 (3)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5)天赋人权及主权在民。 27.参考答案 (1)概念:以“述”为主,重在交代史实。指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地叙述或描述,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讲授方式。 (2)特点:① 教师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讲述,能有效节省时间,使学生较快掌握基本史实。 ② 历史讲述法比较适用于生动的历史人物、事件、 现象等。 ③ 在使用讲述法时,需要注意 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统一起来。而且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往往是内容繁复、彼此关联 的,应用讲述法时要正确,注意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知识 结构。 ④ 根 据各课不同的历史教学目标和内容,讲述法可以灵活地与其他教学方法结 合起来, 实行交互 策应,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8.参考答案 (1)历史通俗读物。历史通俗读物比较简单易懂,能将历史知识做到深入 浅出,通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扩充历史知识的积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 趣。 (2)各类通史。通过各类通史的阅读,可以较为系统地梳理出历史线索和 脉络,有利于锻炼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史观的形成,如唯物史观和全球化史观 等。 (3)断代史、专门史书籍。阅读断代史、专门史书籍可以深入地去探索和 了解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历史事件或者某一专门史相关知识。 (4)史学研究论文。史学研究论文的研读也能帮助学生认识到任何历史史实、结论都不是不负责任的随心所欲的主观认识,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历史学科是一门具有严肃科学性的、严密逻辑性的、高度思辨性的基础人文学科。 三、材料分析题 (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16 分,共 48 分 ) 29.参考答案

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 教师资格证考试

第一部分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包含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理论、高中历史教学应具备的史学素养和两大通史。这一部分在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所占比例较大,分布在单项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中,尤其是“单项选择题”,基本上涉及的都是历史学科知识;从试题分值分布情况来看,选择与非选所占分值较近;主要考查分析、理解及有效提取信息的能力。第一章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理论 考纲要求: 1.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地位、性质与作用;熟悉高中历史课程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理解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能够运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了解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体例和内容结构,了解多种类型的历史教学材料。 2. 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够用以指导历史教学及教研活动。 考点呈现: 1.本章内容以主观题形式进行考查。 2.本章内容考查重点是高中历史课程新特点和高中历史课程新的课程体系的建立等。 第二章中国史 考纲要求:

1.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总体趋势,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基本史实,掌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掌握中国历史上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成果。 2. 了解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 考点呈现: 1.本章知识主要以客观题、主观题等多种形式来考查。 2.本章知识考查重点有重要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述分析等。 3.本章知识主要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归纳的能力。 第三章世界史 考纲要求: 1.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总体趋势,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基本史实,掌握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时代特征,掌握世界历史上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成果。 2. 了解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 考点呈现: 1.本章知识主要以选择题、简答题、材料题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查。 2.本章知识考查重点有世界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革命或者改革、科技革命、国家关系等重大历史史实。

初中历史学科35X课堂教学策略

初中历史学科35X课堂教学策略(实验稿)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课题组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及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方案(试行)》,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新课程的实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我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学生发展为本,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如下《临沂市义务教育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策略》。 这套义务教育历史学科35X课堂教学策略的主要理论依据是掌握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合作学习理论、成功教育理论等。该课堂教学策略,是建立在分组学习基础之上的。学习小组的划分,要根据各初中学校的校情、班情、教情、学情灵活进行。分组方法要灵活、有效,不必拘泥于某一种形式。 知新课 知新课操作说明及注意事项:

1.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的设计,首先要求具有针对性,即应该直接对准本节课的义务教育历史新课程的“内容标准”。否则,就不能及时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就不能讲清楚课堂教学的目的,从而就不能为学习新课作好铺垫。其次要求具有简洁性和新颖性,即应该简短且有吸引力。倘若太长、太复杂,就势必会浪费学习新课的时间。最后要求具有直观性,即应该形象、生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落实课标 该环节又有三个小环节,即“理解课标”“解答课标”“应用课标”。“理解课标”,就是指导学生把本节课的义务教育历史新课程的“内容标准”进行仔细的分析、整合,弄清“内容标准”中各个问题的确切含义,明确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历史知识及所要解答的历史问题。这是落实课标的第一个重要步骤。 “解答课标”,是落实课标的关键步骤。这一步做好了,学生就拥有了“以不变应万变”的资本。在这一步的具体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利用教材和相关资料(文字、图片、录像等),让学生解答课标中的问题。 ②使用灵活多样、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竞争中解答课标中的问题。 ③引领学生解答好两种类型的课标问题。一类是单一性的课标问题,如“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等;另一类是整合性的课标问题,它又包括课时课标的整合性问题、跨课时课标的整合性问题。课时课标的整合性问题,如“列举明朝中外关系的主要史实”。跨课时课标的整合性问题,如“列举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大事件”等。 在整合过程中,教师须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课标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发掘出其中所隐含的新信息、新要求,并引导学生加以掌握。通过这一活动,我们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在整合中知新的能力。 例如,我们在解答“近代化的探索”(人教版)这一单元第一课“洋务运动”的课标时,通过整合本节课“内容标准”与前一单元的相关“内容标准”,可得出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的新问题、新认识。通过整合本单元课标的“内容标准”,可得出如下一些新问题、新认识:近代中国人民探索近代化的主要表现、主要特点,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相同历史作用等。通过整合本单元与其他单元课标的“内容标准”,又可得出如下一些新问题、新认识:百日维新的历史背景,中国近代以来所发生的三大巨变和在巨变中形成的三大思想成果等。 “应用课标”,即依据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指导学生“解答课标”的基础上,举一反三,进行变式设问和情景化设问,提升学生运用课标所规定学习的历史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落实课标的一个深化和内化的重要步骤。 在这个大环节中,要根据七、八、九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具体学习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实行分组教学。在一节课上,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可以进行若干次分组。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有效地培养学生组内合作、组间合作以及与教师合作学习的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在竞争中学习的能力。该环节为学生提供的“变式问题”必须优质、适量,必须适应义务教育新课程的要求,必须顺应中考的导向,必须要求学生自主独立地按时完成。教师向学生呈现测评题的方式,可通过多媒体、小黑板、讲义等。教师要认真组织学生的答题评价,一定要把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解决好,以达到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的目的。 3.反思完善 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减少教学中的遗憾。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