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古诗两首

20 古诗两首
20 古诗两首

20 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石灰吟

课程标准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教学目标:

1.学习于谦的《石灰吟》,学会诗中“谦、锤、凿、焚”4个生字。2.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3.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教学重难点:

1、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2、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读的《石灰吟》,是一首借物喻人,来表述自己志向的诗。知道“吟”的意思(吟诵)这位诗人是于谦,课前预习后了解到他的哪些资料?

2、普通石灰有什么可以吟诵呢?于谦要借石灰来表达怎样的胸怀呢?

二、自学古诗。

1.回顾前两首诗的学法。(先读懂诗中物的形象,再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的情怀志向。)

2.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诗人借石灰想告诉大家什么?

三、交流学习,理解诗意。

1.交流,在交流中体会石灰形象。

(1)“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身碎骨”

这些都是石灰的烧制过程。从这些词语中你觉得石灰由一块块石头变成可以为人所用的石灰历经了一段怎样的历程?用词语形容。(千辛万苦,历经磨难)用朗读表现其历程的艰辛。

(2)“若等闲”、“浑不怕”

从这两个词语中体会石灰对这个磨难的态度和意志。用词语形容石灰面对这些困难时的态度。(在所不惜,视若无睹)

朗读表现。

读到这,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石灰形象?(坚强不屈、不怕牺牲)(3)“要留清白在人间”

抓住“清白”一词,理解:这清白的是石灰的什么?(美好本性,美好品质)无论(千锤万凿),不管(烈火焚身),即使(粉身碎骨),我也(要留清白在人间)朗读,替石灰呼出他的心声。

2.体会诗人的志向和胸怀。

(1)补充诗人的生平故事,谈谈自己的体会。

(2)体会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人正直的品性。

四、课堂检测。背诵默写古诗,领会诗人的美好品格。

五、拓展阅读。阅读于谦《石灰吟》的姊妹篇《咏煤炭》。

第二课时墨梅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砚、痕。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地意思,感受诗人鄙薄流俗地情怀和他不向世俗献媚地高尚情操。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一、导入新课:

1、梅是傲骨的象征,更是高洁操守的象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历代有志之士,讴歌梅礼赞梅,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王冕的《墨梅图题诗》正是咏梅,赞梅的上乘之作,今天我们一起来体味那绝美的诗篇。

二、初步感知。

引导学生回忆《王冕学画》的内容;朗诵诗歌,熟读成诵。

三、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1)指名试读。(2)理解字义。

(3)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4)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5)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1)指名试读。(2)理解字义。

6、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7、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四、拓展训练: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梅花的诗句,绘画作品

五、回顾反思:“岁寒三友”的象征了怎样的精神

教学反思:

20古诗两首

20、古诗两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走近西湖 师:现代诗人艾青曾经写道: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同学们,你们猜,诗人笔下那不小心落于人间的明镜是什么?-----------是西湖。 师:又有一位诗人周起渭这样写道: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他把西湖比成什么了?------明月 师:是啊,西湖又成了他心中的那轮明月。而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那位即将离开杭州的白居易,他挥笔写下:湖上春来似图画,乱峰围绕水平铺。此时,他眼中的西湖就像——一幅画 师:几千年来,人们用自己心中的笔描绘着西湖。而在九百多年前,有一位名叫苏轼的诗人,他对西湖更是醉心。你听说过苏轼吗? 师:是啊!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诗中,来看看他眼中的西湖又像是什么呢?二、印象西湖 师:《饮湖上初晴后雨》,老师写诗题,请同学们举起手来,和老师一块儿写,好吗?(边板书边说)“饮”是前鼻音,我们一同读一读。(学生边读边书空)师: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预设:我知道在西湖上一开始是晴天,后来下起雨了。我知道他们在西湖上。他们还在饮酒。我知道了天气。 师:(指着板书)是啊,他们在西湖上喝着酒,赏着美景,起初是晴的,后来下起了雨,那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走进诗中去吧!请大家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正确、读通顺。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 师:读得很温柔,真好听。特别是“潋滟”读得很标准,谁也来读读? 师:这个“妆”是个翘舌音,谁能来读? 师:你读得可真投入,读诗啊就要这样,不仅要读出节奏,更要读出它的味道,老师也想和你们一块读,行吗?老师读一、三句,你们读二、四句,可以吗?师:那我们换换读读好吗?你们读一、三句,我读二、四句,行吗? 师:同学们,苏轼笔下的西湖,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预设:是第三句。 师:哦,是那“西子”,是吗? 预设:山色空蒙。 师:你觉得“山色空蒙”很妙,是吗?生3:我觉得很美。 预设:老师,我喜欢“淡妆浓抹”。 师:觉得这看上去就非常舒服,是吗? 三、走近西子 师:西湖给每个人的印象都是不同的,还记得吗?有人说西湖像一面——镜子。师:有人说西湖就像一轮亮晶晶的——明月。 师:还有人说西湖就像一幅——图画。 师:可是在苏轼的眼中西湖却像什么呢?------------------西子。 师:你怎么知道的?------------------------------欲把西湖比西子。 师:哦!诗中就是这样写的。(齐读)欲把西湖比西子。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0课古诗两首

四年级下册第20 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学校:张庄完全小学教师姓名: 教学目标: 一、日积月累 (一)重点字词: 1.应会读字:鹤、孟、陵、辞、唯 2.趣味识字:回忆学过的“陵”“唯”的形近字,通过区分偏旁来理解“陵” “唯”的意思,从而记住“陵”“唯”的音形义。 3.易读错字:“陵”与“棱” 4.多音字:朝、舍、更、尽 5.应会写字:孟、浩、陵、辞、唯、舍、君 (1)写正确:易写错字,“陵”右下部分是折文, (2)写美观: ①指导书写的字:浩、唯 ②指导要点:浩的三点水中间点靠左一些,唯字口居于左部右上方, 6.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1)地名:黄鹤楼、渭城 (2)景色:孤帆、碧空、天际、 (二)重点读背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二、理解运用: (一)共性目标:

1.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内容:两首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的情景 (2)概括方法:整体概括法 2.体会重点段的表达顺序 (1)重点段及表达顺序:全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2)体会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 学习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1)重点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体会方法:“尽”和“唯”字将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注神驰的情形巧妙地展现出来。 (2)重点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体会方法:“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尽了多杯、这依依惜别之情虽只字未提,但都见于言外。 4.迁移运用,仿写段落或句子:仿写古诗(送别诗,借景抒情) (二)本课重点问题: 1.课后思考题:(1)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体会体会其中的情感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背一背你了解的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句 2.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说是“西辞” 三、情感体验: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教案

20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理解诗句的意 思。 3.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句,体会情感。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重点难点1.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具 准备 有关李白、孟浩然和王维的生平材料教学 课时 两课时 课文详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 2.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3.背诵本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他俩是什么关系? 3.本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读本诗,要求读准字音 四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 (2)借助文后注释,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 (3)标画出疑惑之处。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3.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两名同学讲解古诗。 重点指导:“西辞”“尽”“唯”“天际”等重点词语。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①送:送别。②之:去,到。③广陵:扬州。 释义: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2)故人西辞黄鹤楼 ①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②辞:辞别。 释义:老朋友在西边辞别黄鹤楼。 (3)烟花三月下扬州 ①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②下:去, 到。 释义:阳春三月,顺流东下到扬州去。 (4)孤帆远影碧空尽 ①孤帆:单独的一条船。②远影:远远的影子。 ③碧空:晴朗的天空。④尽:消失了,没有了。 释义:孤独的小船渐渐消失在水天尽头。 (5)唯见长江天际流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古诗两首《小儿垂钓》同步练习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古诗两首《小儿垂钓》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xx题 (每空xx 分,共xx分) 一、基础题 1.按拼音写汉字。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péng tóu méi tái jiè wèn 2.多音字组词 少shào________ shǎo________ 都dū________ dōu________ 3.我是拼音小能手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鱼惊 应人

垂纶 4.读诗《小儿垂钓》,根据内容填空。 蓬头稚子学垂纶,________。 5.写出反义词。 侧—________ 借—________ 遥—________ 6.形近字组词。 蓬________ 怕________ 缝________ 拍________ 7.解释下列词语。 ①蓬头 ②鱼惊 8.用下列词语造句。 ①招手 ②侧坐 9.给划线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蓬头 稚子 借问 10.把肯定句改成否定句。 ①他见义勇为的行为,让我们深受感动。 ②他这样做虽然过分了点,但还是有道理的。 11.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雨水淋湿了我的衣服。 ②妈妈不小心摔坏了小芳的文具盒。 1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受宠________ 惊涛________ 摇摇________ 13.将下列陈述句改成疑问句。 ①春天一到,冰就化开了。 ②你不能这样做。 14.文学常识填空。 胡令能(785-826年),________诗人,隐居________(河南中牟县)。唐贞元、元和时期人。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送别诗)

20《古诗两首》 长沙市芙蓉区燕山二小杨欣 教学目标: 1、明白诗歌中“送别诗”的概念。 2、通过想象诗句中关键词背后所蕴含的画面,体会诗歌中的情感,领会古诗中“借景抒情”的写法,感受古诗的含蓄美。 3、通过比较阅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了解“送别诗”中存在“同样的送别,不一样的别情。” 4、激发孩子们搜集、了解、积累更多送别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课时设置: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读熟古诗,并且释疑解难。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谁来有节奏地读读这两首诗。 2、复习易错字:朝、舍,给多音字组词。 3、这两首诗分别讲了一件什么事呢?指名分别讲述。两首诗都是讲述送别的,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我们把这样的诗称作——“送别诗”。(板书送别诗) 4、谁愿意试试有感情地读读这两首诗。诗歌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诗中的离情别绪、浓浓的友情) 世间最打动人的莫过于一个“情”字。(板书“情”) 这两首诗中有“情”这个字吗?却无处不散发着浓浓的情,“情”藏在哪些字眼中?让我们今天来找找藏在诗歌中那份深情厚谊。 二、悟读《送孟浩然之广陵》,感悟“借景抒情”的写法。 1、让我们先来体会《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诗中动人的情谊。 自己反复读,边读边抓住关键词语发挥想象,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画面里有谁?他们在干什么?会说些什么? 给一个句式:

读到这个词语时,我联想到。(预设,孩子们会提到“黄鹤楼”“烟花”“孤帆”“碧空尽”“长江”“天际”等) 2、老师发现你们提到的这些关键词语,有共同的特点。都是关于景物的词语(板书“景”字)。作者意在言情,却着力写景,让景中有请,情景交融,这种写法,我们叫做“借景抒情”(补充板书为“借景抒情”)。语言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3、李白为什么不直接表达出自己的那份情呢?他为什么不直接在诗中说明:孟浩然,我舍不得你,孟浩然,我祝福你,孟浩然,我希望你早点回来,……为什么,你们懂吗?是的,这就是古代诗人创作诗词时讲究的含蓄之美,隐隐约约,朦朦胧胧,隐约朦胧中,你却更能感受到那份言说不尽的深情,那份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厚谊,这样的情,美得醉心,美得深沉。 4、要读出这份情,就要读着文字,想象“景”所呈现的画面,突出画面的意味深长,来,试试朗读中突出景,来突出那份情,那份美。学生试读,指名读,评议,师范读。 三、比较《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合作学习,感悟不同诗作中,相同的离情,不同的别意。 1、景是通向诗人内心的路,是了解诗人情感的一座桥。《送元二使安西》也表达了诗人王维对元二依依不舍的离情,那么这两首同为送别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请各小组同学,借助老师提供的学习表来思考、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来汇报交流。

20 古诗两首(教案)

20古诗两首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2课时。 一、导入 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学生自由发言) 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李白)你们了解李白吗?(课件出示李白素描图) 3.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 [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初步感知 1.同学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最后那个字怎么写呀? 明确:注意“陵”字正确书写,“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点明: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友谊故事等。

3.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前往广陵。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 明确: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同样的兴趣爱好,同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整体感知 1.就是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全班齐读。 3.请一个同学来读这首诗,要读出韵味。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明确:这首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和李白站在岸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这两个情景。 4.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诗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前两句描写了孟浩然告别的情景,后两句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四、质疑探究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我们知道平面图的规则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哪个同学能结合诗句说一说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 明确: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故人”是什么意思?在这指谁?从哪知道的? 明确:老朋友;孟浩然;注释。 3.思考:烟花给你们什么感觉?还可以说什么样的三月? 学生:漂亮,绽放……百花盛开的三月,争奇斗艳的三月,阳光明媚的三月,鸟语花香的三月…… 教师总结: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现在又逢三月,这个季节去扬州,李白仿佛看见了扬州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一番景象。 4.老师请大家欣赏这时的江南一带的美景。(播放课件)此时此情此景,好友要去繁华都市,你有什么想说的? 教师小结: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出游自然十分羡慕。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 5.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呢?诗中哪儿告诉我们? 明确:看朋友乘坐的那只船;从第三句可看出。 6.长江是当时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因为李白注意力和感情都集中在孟浩然身上,在他眼中就只有好友的孤帆。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 7.“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

20 古诗两首

20 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生字,会写“孟、浩、陵”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 教学重、难点 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搜集并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1—2首; 2、预习这两首古诗,了解李白与王维的生平; 3、课文插页的挂图。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反思

23* 卡罗纳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们对卡罗纳的关爱之情。 2、了解人们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并将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们交流. 3、能在这篇课文的引领下,自觉阅读《爱的教育》,接受爱的教育。教学重、难点 了解人们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并将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们交流. 课前准备 1、课文插页的挂图。

板书设计 23、卡罗纳 语言动作神情 老师的爱 痛失母爱得到同学的爱(我) 长辈的爱 作业设计: 24* 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男孩的心愿,体会“给予是快乐的”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男孩的心愿,体会“给予是快乐的”的意思。课前准备 1、词语卡片。

板书设计

24、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小男孩 惊讶不是希望……而是希望…… 又错了 作业设计: 语文园地六 教学目标 1、感受人间真情,倡导乐于助人的社会风尚;通过模拟生活场景,分角色对话,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学习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鼓励学生善于运用和总结各种方法学习词语。 3、熟读、背诵有关“乐施好善”美德的名言,积累语言。 4、了解“杏林春满”的成语故事和用法。 5、看图作文,或者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写清楚事情经过;表达真情实感;学习修改习作。 课前准备 1、收集或拍摄学生有关的生活情境。 2、收集学生习作常见的错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再现课文情境,模拟对话 1、假如有一天,小钱跟那位台湾青年相遇,他们会说什么呢? a、分角色模拟对话。 b.指名上台对话,引导评议。 2、假如你是卡罗纳的同学,你想怎么安慰他?(方法同上) 3、师小结:生活不可能总是那么一帆刚匝的,难免会碰到困难、烦恼的事,我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与安慰;别人碰到了困难,送去一句安慰的话,伸出援助之手,是多么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古诗两首《石灰吟》同步练习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古诗两首《石灰吟》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xx题 (每空xx 分,共xx分) 一、基础题 1.按拼音写汉字 shēn shān fén shāo děng xián qīng bái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我是拼音小能手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石灰 烈火 清白 人间 3.拼音我会选。 千锤万凿________(zuò záo) 烈火焚烧________(hún fén) 粉骨碎身________(cuì suì) 4.多音字组词 间jiān________ jiàn________ 处chǔ________ chù________ 5.写出近义词 等闲—________ 不怕—________ 清白—________ 6.写出反义词。 清白—________ 等闲—________ 不怕—________ 7.形近字组词。 吟________ 深________ 冷________ 探________ 8.查字典。 “碎”按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读________ 9.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千锤________ 烈火________ 粉骨________ 10.我会读(读诗句,画出节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1.我会填。 千锤万凿出深山,________。粉骨碎身浑不怕,________。 12.我会填。 《石灰吟》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他是钱塘人。他是一位民族________,也是一位政治家。 13.解释下列词语 ①焚烧 ②等闲 14.用下列词语造句 ①等闲 ②清白 15.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这次考试他考得很好。 ②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世界。 16.把把字句改成被字句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古诗两首《墨梅》同步练习A卷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古诗两首《墨梅》同步练习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0题;共86分) 1. (2分)《石灰吟》、《墨梅》都是:________,即两首诗都________。 2. (4分)我是拼音小能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乾坤池边墨迹颜色 3. (3分)给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洗砚淡墨乾坤 4. (3分)读拼音,写词语。 qīng wā________xiǎo niǎo________jǐng yán________ 5. (3分)写出近义词。 凉爽—________ 环绕—________ 欢乐—________ 6. (3分)写出反义词。 花开—________ 好—________ 忙—________ 7. (6分)形近字组词。 池________ 淡________ 坤________ 地________ 谈________ 抻

________ 8. (4分)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洞若________ 耳濡________ 翻云________ 方兴________ 9. (5分)读诗《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颜色指什么? 10. (2分)默写《墨梅》诗句 吾家洗砚池边树,________。不要人夸颜色好,________。 11. (6分)文学常识填空。 《墨梅》是________代诗人。画家________写的,他借________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表现了诗人________的品格,这可以从“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中体会到。 12. (5分)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只留清气满乾坤 13. (5分)解释下列词语。 ①墨梅 ②洗砚池: 14. (5分)按要求回答问题 你喜欢冬天吗?为什么?写几句赞美的话吧! 15. (5分)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他见义勇为的行为,让我们深受感动。 ②他这样做虽然过分了点,但还是有道理的。 16. (5分)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语文四上 20_古诗两首教案

四上 20古诗四首(第一课时) 预设目标: 1.读懂《送元二使安西》、《送孟浩然之广陵》,理解重点字词及诗意,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的意境。 2.能按照古诗词的韵味,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两首古诗的异同。 课前准备:学生:①搜集有关王维、李白、孟浩然生平的材料。②搜集有关这几则古诗的资料。③摘录课外的有关送别亲友的古诗。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确定主题。 1.听音乐——《送别》,和朋友要分别了,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2.柳永曾在《雨霖铃》中写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是的,古人也是多情的,写下了许多关于送别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两则,去品读诗人当时的感受。 二、出示古诗,弄清题意。 1.出示两首古诗,轻声读读。 2.解题。说说“使”、“之”的意思。将课题补充完整。 3.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王维和元二是什么关系?随机请学生说说对“故人”的理解。2)弄清渭城、阳关、安西的地理位置。弄清黄鹤楼与广陵(即扬州)的地理位置。理解“西出”“西辞”。

三、自主合作,理解诗意。 1.再自由读读这两首古诗,边读边想想意思。 2.小组合作,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熟读古诗,借助字词典和课外收集的资料,理解重要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其中一首古诗的准备。 3.检查交流自学情况,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朝雨”“浥”“客舍”“更尽”;“烟花”“尽”“惟见”。 其他同学可以做点笔记,也可对发言的小组提问、补充。 四、体会诗境,朗读回味。 1.齐读这两首古诗。体会这两首诗的异同。 预设—— 板块A这两首诗要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诗句体会到的?都表达了诗人和朋友真挚深厚的友谊以及依依惜别的感情。前者更多一点对未来的悲切,伤感;后者多一份祝贺和期盼。 (1)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最能表达诗人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随着老朋友所乘的那只孤船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诗人却依然翘首远眺,目送老朋友,足以表达诗人对老朋友的一片深情。 教师点拨: 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写一写。 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2)为什么要“劝君更尽一杯酒”?你怎么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 “劝”和“更”衬托了主人(即诗人)的殷勤劝酒之意和留恋难舍之情。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依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20、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生字“撑、艇、浮、萍、稚、纶”。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小儿垂钓》,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 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②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诗歌。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④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第20课古诗两首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20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焚、砚”,读准“谦、冕、凿、锤”等易错字,认识“吟” 这种诗歌体裁,结合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若等闲、粉骨碎身、淡墨痕、满乾坤”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3.结合课前改写的记叙文《石灰吟》,运用文诗对照的方法,“解诗题-明诗意-悟诗境-诵诗情”,感悟诗人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怀。 4.依托搜集的背景资料、文本资源,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小组合作, 学习古诗《墨梅》,感知王冕鄙视流俗的情操。 5. 学习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写法,合作学习古诗,改写《墨梅》为记叙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课前改写的记叙文《石灰吟》,运用文诗对照的方法,“解诗题-明诗意-悟诗境-诵诗情” ,了解古诗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难点:学习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写法,合作学习古诗,改写《墨梅》为记叙文。 三、教学评价 1.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采用指读、录音范读、同位互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是否读正确流利,读出了诗的节奏韵味。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情境体验、诗图、诗文对照、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诗句,从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通过两首诗对照学习、对比朗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懂诗的意思和意境;借助诗中的诗眼和关键词、资料补充、体会作者的情感。 4.读写一体,将习得到改写古诗的方法,运用实践中。四、教与学的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古诗相关的背景资料,将《石灰吟》改写成记叙文,制作课件。 2.根据学生前置性学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实效性。 学生准备:完成前置性学习单(见附件)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复习古诗导题,识写法。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学习过的贺之章的《咏柳》和王安石的《梅花》这两首古诗吗?谁能试着背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背诵,相机课件出示) 自由读一读这两首诗,你发现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今天我们再次踏进古典诗歌的殿堂,学习两首咏物言志的古诗, (咏物言志) 相信同 学们会从中受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熏陶。 2.板题齐读20 古诗两首 3.谁能大声说出这两首诗的名字,并把它的名字写到黑板上。(指名板书诗题)这两位同学的书写真规范,尤其是“吟”和“墨”字,这两个字极难写,同 学们写得很规范,请其他同学,像他们这样在田字格里,规范书写两 遍,请注意“吟”字右边是个“今”,不要写成“令”,而“墨”字的“土” 要拖住上面部分。 4.你对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有哪些了解? 学生 自主交流后,教师相机补充展示资料 于谦,字廷益,明代的名臣,民族英雄,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

20、古诗两首

20、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古诗语言的独特性决定了在教学古诗时,要充分感受诗的语言魅力。如何挖掘简单字眼背后的东西,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笔者认为,在解决重点,克服难点洒脱不羁,又洋溢书画香气,且蕴含深情,使笔者追求的古诗教学的境界。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目标: 读中感悟,通过朗读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情感目标: 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2.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王维与元二生平的材料。 2、收集写送别的诗歌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了解送别诗 人生自古伤离别。面对自己亲密的知心朋友,我们多么希望能一直相聚,永不分离。可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古代,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古诗二首》就是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两首送别诗。 二、初读古诗,感悟韵律 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出韵味(指名读-——范读——齐读) 三、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揭题、解题 ①揭题:注意“孟(meng)”的读音及写法。 ②解题:要求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2、了解背景 (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①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②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③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3、理解诗意 ①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四年级上册语文20古诗两首

20、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古代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离别容易再会难,因而以送别饯行表达深厚的情意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还记得学过哪些送别诗吗? 2、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诗堪称送别诗中的极品,被人们传诵至今。请看诗题(揭题),谁来读,指导读出节奏。 二、同时呈现,比较题意 1、谈发现:比较这两个诗题,你发现了什么? ① 都有一个“送”字。 ② 都有地名。 ③ 都有人名。 2、顺学情适时理解“之”“使”。 3、理解题目含义。 三、整体诵读,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都是送别诗,两位诗人会怎样送别自己的好友呢?请同学们自己先读读这两首诗,注意读正确,读出节奏。 2、练读——指名读、正音、点评。 3、这两位诗人分别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送别的呢? 出示:——(时间),——(谁)在——(地点)送——(谁)去——(地点)。 朗读第一首诗前两句,填空。 4、感悟第一首诗的送别之景: ①怎样的三月才叫烟花三月?在烟花三月的长江两岸,你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美景?(理解“烟花”,学生想象画面) ②这么美的景色如果让你用诗句来形容,你想到了哪句?

③为什么是“西辞”呢?看地图分析。 5、感悟第一首诗的送别之景: ①诗人王维又是在什么时间送别友人呢? 学生读诗句,填空。 ②这是一个怎样的早晨?王维眼中看到的是什么?给你的感觉是怎 样的?(窗外绵绵的春雨、依依的杨柳……。) ③窗外那么多美景,诗人为什么只看到“柳“?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看到柳,即生挽留、不舍之意。王维多想再留留自己的好友啊,可毕竟皇命难违,重任在身。) 6、两位诗人都是在这样美丽的风景中送别友人,同样是送,又有什么不同呢?诗人是怎样送别的呢? ①孟浩然在春光明媚的三月,乘船去繁花似锦的扬州,是因为考进士名落孙山后出去散散心的,李白会对老朋友说些什么呢?(是啊,他要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来鼓励自己的好友不要灰心,要积极乐观面对一切。) 读第一、二句,读出向往、乐观、愉快之情。 ②江南三月,长江两岸繁花似锦,树木葱郁,长江上更是千帆竟渡,李白眼中看到的是什么?李白眼里看到的为什么是“孤帆”呢? “过尽千帆眼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他深深牵挂的是他的老朋友孟浩然啊!(指名读出那份牵挂之情。) ③友人的船都消失了,李白是不是也该走了?他还久久地站在那儿干什么呢?他要让这滚滚的长江水捎去他的留恋和祝福。 是啊,这消失的的是——(生接)友人的帆影,“不尽”的是那——(生接)滚滚的长江水和对友人那份难舍难分的情啊。 (指名读出难舍难分、留恋之意。) ④让我们带着那份乐观、向往、祝福与留恋再读读全诗。(配乐) 6、李白用目光表达自己的情谊,那王维呢?(一杯酒) ①劝君更尽一杯酒,“更尽”:再饮完。为什么要一劝再劝呢?阳关是个怎样的地方?(元二此去是茫茫的大漠与戈壁,长途跋涉,生死渺茫;西出阳关无故人;此地一别,不知何日相见……) ②此时此刻,王维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板书:伤感) 创设多种情境朗读: A.他最想对老朋友说的是什么呀?

四年级上语文课本剧20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_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语文课本剧-20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 西人教新课标 【唐代大诗人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笔者认为,此诗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 道具:柳树、酒家、酒杯、石桌、石凳、喷水壶 人物:王维、元二、店小二 场景:客栈前,几棵杨柳低垂,显得十分凄凉。 旁白:在渭城的一所酒家前,清晨的雨轻轻地润湿了地面,显得格外清洁。元二和王维来到一间酒家前,坐了下来。(一个人拿着喷水壶到处喷) 王维:老板,上五两三十里红,二两牛肉。 店小二:好嘞!(跑去拿酒)先生,您的酒,请慢用。 王维:(深情地)元二兄,明天你就要出使安西了,真的舍不得你走,我们是这么多年的好朋友! 元二:我奉皇上命令,赴安西管理,我也舍不得离开王维兄呀! 旁白:雨一直下着,客栈前的杨柳变得嫩绿嫩绿的,充满春意。 元二:想当初,我们俩经常在一起钓鱼、喝酒,每次都满载而归,何等痛快! 王维:是啊,那时我们可都是高手! 元二:这次出使安西,恐怕再也没人陪我钓鱼喝酒了。 王维:元二兄,要知道,出了阳关就是西域,西域可荒凉了,你可要多保重啊! 元二:(喝一口酒)是啊,西域很荒凉,不过你放心,我会自己小心,平安归来。 王维:听说西域很乱,动不动就闹土匪,你可得小心啊。 元二:谢谢王维兄的提醒,我一定会注意安全的。 王维:你到了安西一定要经常写信给我,这样我才安心。 元二:你就放心吧,我有什么事一定会写信给你的。 王维:元二兄,我再敬你一杯。 元二:(仰头喝了杯中酒)王维兄,你也要多保重。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20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优质课教学设计_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 1、师:《红楼梦》中有副对联“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课件出示) 2、生读、理解知己 3、师: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友情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是真挚而宝贵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今天我们所要学习内容便与友情有关。” 4、生齐读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1、师:从题目中你能知道什么?(生:交流)

师:相机点评 ①、(课件黄鹤楼)并解释:黄鹤楼是三大名楼之一,传说是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是李白和孟浩然常去的地方,黄鹤楼留下了他们不少美好的回忆。 ②、简介孟浩然: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文采风流、名满天下,他有一首同学们很熟悉的诗作《春晓》。 2、师:那题目里还有什么你不知道的吗? 3、生汇报然后完整地说说题目的意思。 4、师: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轰动呢?因为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去。 三、读通读顺,整体感知 1、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来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遇到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课件出示生带出的新词) ①、抽生读②、全班齐读③、相机指导书写“陵” 3、请一个同学来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4、学生自己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生:汇报) 5、随生的回答师板书(板书:李白——孟浩然) 师: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诗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20 古诗两首

20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走进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二课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时;《送元二使安西》一课时) 教学过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导入 1、师:听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谁: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好饮酒。酒后绝妙的诗词随口成诵,人们盛赞他“斗酒诗百篇”,称他为“诗仙”。 生回答:李白。 2、师:真棒!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 生答《赠汪伦》。 教师叫生齐背。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1、齐读诗题 师: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因此,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想想题目讲的什么意思。 2、指名讲题目意思。 板书:李白送孟浩然 三、初读 1、师: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请同学们听听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

2、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学生读古诗。 3、指一名学生:老师见你读得津津有味,能给大家读读吗?(学生读。) 4、师:真不错!第一次就读得这样好!谁想再读读?(2-3名学生读。) 师:一起来一遍。 学生齐读全诗。 5、大家读得真好!只是每行诗的意思你们明白吗?请你们对照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 6、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进行以下教学活动: 首先学习第一、二行诗。 (1)自由读这两行,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学生质疑。) (2)指名讲诗意。(2-3名学生讲。教师引导学生把话讲通顺。) (3)齐读这两行诗。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诗意。 7、学习三、四行诗。(用学习一、二行的方法进行。)

最新语文教案:20《古诗两首》

最新语文教案:20《古诗两首》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初步了解诗人所反映的当时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生字卡片、插图、小黑板 20 古诗两首 锄禾悯农 日当午汗滴春 一粒盘中餐辛苦 秋万颗 饿死 课内:描红、仿影、临写、朗读 课外: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吗?能背诵吗?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古诗两首。解释“古诗”的意思。诗歌以“首”为单位。 3、先学《锄禾》 二、初读指导 1、板书:锄禾,领读。解释字意。 2、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用小黑板揭示:锄禾当午粒粒辛苦盘皆 (1)自由拼读,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提醒学生前鼻音的字。 (3)怎么记住这些字?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交流。 4、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和停顿。 5、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指导看书上的图。这幅图上,天空中、地面上各画的什么?自由说说图意。 2、当众交流。 3、教师讲“当”、“正是”等字词意思。板书:日当午汗滴盘中餐辛苦 4、讲解。 5、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后再组词。 2、读拼音,写汉字。

3、用“辛苦”说、写一句话。 4、用自己的话讲〈锄禾〉的意思。 5、背诵〈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锄禾》。 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 二、初读指导 1、板书课题,领读。农民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 2、教师范读,领读。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收闲田农夫粟犹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熟记、练写生字。 (2)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顿。 (3)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教师介绍粟。 2、学生查 字典 ,弄懂“无”和“犹”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所以讲一讲。同桌试讲,共同纠正。结合讲解板书:春一粒秋万颗饿死 4、检查试讲情况,指名讲解。 5、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