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克抗教授介绍

何克抗教授介绍
何克抗教授介绍

何克抗教授

一、基本情况

何克抗,男,1937年生,广东省大埔县人,1963年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无线电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为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终身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1993年12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我国第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自1978年以来,先后六次获国家教委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其中二等奖四次,三等奖两次,一次获北京国际发明展览金奖。

1992年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

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高校名师;

2007年被评为全国宝钢优秀教师;

2012年12月被评为“首都教育界十大有影响人物”。

二、社会兼职

2001年6月至2006年5月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目前是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GCICE)第一副主席,国际刊物JCAL(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计算机辅助学习)编委。

三.主要研究成果

近年来,何克抗教授及其领导的团队主要在“教育信息化工程”、“中小学的教学改革试验”和“教育创新理论”等三个方面开展了研究与探索。不仅研发出一大批国内领先的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和教育软件产品,而且率先倡导并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并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始终引领国内的方向与潮流。在担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期间,负责主持制定了全国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与此同时,何克抗教授在长期深入进行中小学教改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努力探索网络时代的创新教育理论,通过对国内外教育名家思想、理论的批判继承,并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在创造性思维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等方面逐步创立了自成一家的全新教育理论。下面着重将该团队近10年来所作研究工作简介如下:1.积极参与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研发出一大批国内领先的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和教育软件产品(技术研发成果)。

⑴1999年8月,何克抗受教育部高教司委托,主持制定我国第一个“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该规范已于2000年5月由高教司正式发文在全国高校使用。

⑵1998年底,何克抗在国内率先提出“城域教育网”概念。随后在广东佛山市政府支持下,于1999年3月~2000年7月期间,由何克抗团队自主设计并独立承担全部软硬件工程,高质量地建成我国第一个“城域教育网”。何克抗团队提出了包含“硬件设施、软件平台、资源建设和教师培训”等四要素并重的城域教育网全面解决方案,该方案目前已成为我国城域教育网的基本指导思想。

⑶2000年6月,何克抗承担教育部委托研制项目“现代远程教学支撑平台”——为68所高校的网络学院和教育部资助的300多门“新世纪网络课程’提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统一教学支撑平台,该平台经权威专家鉴定,认为是我国第一个功能最完备且实用的网络教学平台。

⑷2001年10月28日,何克抗团队独立研制完成并开通了国内第一个省级大型“分布式教育资源网络系统”——广东省基础教育分布式资源网络系统。该系统可实现省级范围教育资源的四级分布式存储与检索。

⑸2002年6月,何克抗团队在与IBM、Cisco、Oracle等众多国外大公司的强大竞争中,首次在平安保险公司的超大型企业网络培训平台的招标项目中中标,突破了所有超大型企业的网络培训平台项目均被国外大公司垄断的局面。随后在2003年7月,在“银河证券公司”的超大型企业网络培训平台的招标中再次中标,从而不仅奠定了何克抗团队在高等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和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领先地位,而且也奠定了在企业E-Learning(网络培训)中的领先地位。

⑹1999年6月,何克抗团队与深圳教育局合作,在国内率先开展“技能性非客观题计算机自动测评理论与方法研究”,经院士为首的权威专家组鉴定,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2.全身心投入我国中小学的教学改革试验,率先倡导并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利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甚础教育在质量方面的跨越式发展。

从1994年开始,何克抗就在教育部基教司立项——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试验研究(几年后这一项目又扩展为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各学科课程相整合的试验研究),这是国内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早进行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正因为我们在这一领域开展了最持久而深入的研究,所以在这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迄今仍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领域引领国内的方向与潮流。

3.主持制定“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对于我国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和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起了重大推进作用。

从2002年4月开始,何克抗被教育部聘为“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在接受这一任务后,何克抗就向教育部建议制定“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此建议很快被教育部领导采纳,并随即委任何克抗负责主持这一标准的制定工作。两年后该标准制定完成,并于2004年底由教育部正式颁布。这是我国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专家们普遍认为,这一标准的颁布与推行对于我国上千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对于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贯彻与实施,特别是对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健康、持续、深入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并起重大的推进作用。

4.在长期深入进行中小学教改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努力探索网络时代的创新教育理论,通过对国内外教育名家思想、理论的批判继承,并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何克抗在以下5个方面逐步创立了自成一家的全新教育理论(理论研究成果)。

(1)创造性思维理论

创新人才应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三方面的素质,而其核心则是创新思

维(即创造性思维)。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创造性思维的内涵、结构及组成要素以及心理加工模型尚未进行深入研究,关于创造性思维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因而难以为广大教师提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何克抗在2000年11月发表的专著“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力图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上述问题作出系统而全面的回答。此书发表后,在国内与海外均引起较大的反响,香港、台湾等著名大学均曾邀请何克抗前去讲学(专门介绍这一理论)。该书首次阐明了创造性思维的结构与要素以及心理加工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结合不同学科教学来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与策略,对于中小学教师具有可操作性,因而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有重要指导意义。

(2)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理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世界各国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但对于“整合”的内涵、实质,特别是如何进行有效的整合,却没有一种系统的理论来给予科学的、合理的阐述。为了解决这一重大现实问题,何克抗在长期从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论观点深入地分析、总结了国内外的教改实践经验,并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最后终于形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运用这种理论可以深刻、清晰、明确地解释并指导上面所提出的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各种现实问题。该理论目前已成为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要指导思想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正在引领国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向与潮流。

(3)儿童思维发展新论

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育花费的学习年限很长,课时很多,但收效却不大,语言文字的教学长期处于少、慢、差、费的落后状态。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有天然的密切联系。在对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何克抗对其进行批判、继承,并结合自己多年从事中小学教改实践的丰富经验,提出了“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并写成专著于2007年3月由北师大出版社出版。在此理论指引下,形成全新的语文教学思想、语文教学观念,并设计出相应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然后以此创新的语文教学思想、模式、方法去培训语文教师,与此同时还开发出适合该模式、方法的丰富教学资源(扩展阅读材料),从而使该理论得以有效应用于实际。目前该理论已成为实现小学语文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大量试验证明:在此理论指导下,可以使上完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包括农村地区的学生),其识字、阅读与写作能力普遍达到新课标五、六年级的水平。

(4)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

众所周知,中小学的英语教育也和语文教育一样花费很长的学习年限、很多的课时,而效果却并不理想——最终仍是“聋子英语,哑巴英语”。在全面总结并批判继承现有各种儿童语言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长期从事中小学(尤其是小学〕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何克抗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儿童语言发展理论——“语觉论”。这种理论运用神经生理学的成果证明,人类的感知觉系统不是五种而是六种(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人类感知觉只有五种即: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触知觉),这第六种是语义知觉(简称语觉),是对语音的感知与辨析以及对语义的分析与识别的一种天生的感知能力,也是人与动物的最本质区别(前五种感知觉一般哺乳类动物都有,只有语觉才为人类所独有)。在分析众多儿童与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案例的基础上,何克抗还首次绘出了反映语觉敏感度的半梯形曲线。按照语觉论及语觉敏感度曲线,何克抗设计出全新的英语教学模式、方法,并组织教师开发出适合该模式、方法的丰富教学资源(扩展听读材料)。按照这种新的英语教学模式,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在完全不增加课时和课业负担的情况下,小学毕业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及词汇量可达到新课标高中的水平)。目前,语觉论已成为实现英语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5)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

建构主义是九十年代以来在国外教育领域流行的一种全新理论。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外仍有许多学者认为建构主义仅仅是一种学习理论而非教学理论。何克抗是最早从国外引进和介绍建构主义的学者之一。他不仅将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介绍,更将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论介绍,尤其是率先提出“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即“以学为主教学设计”)的概念,并根据当时国际上对建构主义的最新研究进展,在国内外第一个系统地总结出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方法及相关的典型教学案例,从而受到广大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热烈欢迎,建构主义理论也因此而迅速进入我国的中小学课堂,得到日益广泛的普及。何克抗撰写的关于建构主义的论文(“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也成为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引用率最高的论文之一。

四、代表著作

书名作者出版社时间ISBN

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的建构与发展何克抗

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

2012-3-1 9787303138562

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何克抗

人民教育出版

2004-12-1 9787107181771

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何克抗

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

2007-3-1 9787303084135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何克抗

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

2008-8-1 9787303093953

教育技术学何克抗,李文光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

2009-4-1 9787303063284

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林君

芬,张文兰

高等教育出版

2006-5-1 9787040183603

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郑永柏,

谢幼如

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

2002-10-1 978730306329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吴娟高等教育出版

2007-7-1 9787040218183

计算机应用基础何克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

2000-07-01 9787040086003

教育技术水平考试辅导教程(教学人员中级)马宁,何克抗

高等教育出版

2013-6-1 9787040372656

教育技术水平考试辅导教程(教学人员初级)何克抗

高等教育出版

2007-4-1 9787040206975

五.发表的文章清单

大数据面面观

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2014-10-01 期刊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

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2014-07-01 期刊

混合式教师专业发展学校(B-PDS)的思考与实践赵可云;

陈武成;

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2014-05-01 期刊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

“深度融合”何克抗课程.教材.教法2014-02-01 期刊让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真正产

生革命性影响——实现信息技

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何克抗教育信息技术2014-01-05 期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发展历程

回顾与评述何克抗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2-10 期刊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

手册》(第三版)的学习与思考

之六——对本《手册》存在的主要缺陷与不足的分析何克抗;

赵文涛电化教育研究2013-12-01 期刊

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

手册》(第三版)的学习与思考

之五——由“技术研究取向变

化”所引发的关于“教育技术

本质及未来发展”的争论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2013-11-01 期刊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

手册》(第三版)的学习与思考

之四——关于“首要教学原则”

与“四成分教学设计模型

(4C/ID)”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2013-10-01 期刊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

手册》(第三版)的学习与思考

之三——关于“情境理论”与

“九种情境化教学策略”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2013-09-01 期刊教育信息化成败的关键在哪里

——如何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

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何克抗中国教育科学2013-08-31 期刊教育信息化成败的关键在哪里

——如何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

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何克抗中国教育科学2013-08-31 辑刊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

手册》(第三版)的学习与思考

之二——关于“复杂性理论”

与“技术支持的复杂学习”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2013-08-01 期刊新课改新课堂新跨越——教

育系统如何实现信息技术支持

下的重大结构性变革何克抗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07-25 期刊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的形成

与发展何克抗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07-10 期刊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

手册》(第三版)的学习与思考

之一——对“建构主义学习原

则”和“建构主义教学设计”

认识的深化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2013-07-01 期刊

多媒体资源的词汇识别支持对于小学生英语听说学习的影响研究梁文鑫;

何克抗;

赵美琪电化教育研究2013-05-01 期刊

概念图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曹培杰;

王济军;

李敏;

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2013-05-01 期刊

显著提升对外汉语教学质量的

途径与方法探索——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深层理论思考何克抗;

王冰洁电化教育研究2013-02-01 期刊

学习“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

划”——对“信息技术与教育

深度融合”的解读何克抗中国电化教育2012-12-10 期刊

写作文本中的意义逻辑及其计算赵兴龙;

何克抗中国电化教育2012-12-10 期刊

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写作文本分析赵兴龙;

周序;

何克抗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11-25 期刊

国际上教学观念存在的弊端及

原因剖析何克抗教育研究2012-10-15 期刊对语文、英语学科新旧课标的

学习与思考何克抗中国电化教育2012-10-10 期刊

促进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思考徐世东;

姚远;

袁磊;

何克抗中国电化教育2012-09-10 期刊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深层

理论思考——显著提升对外汉语教学质量的途径与方法探索何克抗

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理论研

究2012-07-20

国际会

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培养语文思维能力的实证研究——以儿童诗类选文《雪地里的小画家》为例刘丽丽;

姚远;

何克抗

中小学电教

2012-07-05

期刊

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

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下) 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

2012-06-01

期刊

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

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上) 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

2012-05-01

期刊

“设计研究”视角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赵可云;

何克抗

中国电化教育

2012-01-10

期刊

基于儿童思维发展新论的语文教学创新何克抗;

马宁

语文建设

2011-12-01

期刊

多媒体资源的语音辨析支持对于小学生英语听说学习的影响研究梁文鑫;

何克抗

电化教育研究

2011-10-01

期刊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何克抗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1-07-25

期刊

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学”界的一场重大争议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

2011-05-15

期刊

海原教育新跨越——“跨越式”课题促进宁夏海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曹培杰;

何克抗;

王宗龙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05-08

期刊

关于《美国2010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的学习与思考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

2011-04-01

期刊

关于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的自主创新何克抗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1-02-15

期刊

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何克抗中国电化教育

2011-01-10

期刊

基于课堂视频分析对信息技术深层整合教学结构的研究张海;

王以宁;

何克抗

中国电化教育

2010-11-10

期刊

对美国“建构主义教学:成功还是失败”大辩论的述评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

2010-10-01

期刊

向我国电教界的光辉榜样南国农先生学习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

2010-09-01

期刊

提升区域内农村教师专业技能的六维途径吴娟;

何克抗;

余胜泉

中国教师

2010-08-01

期刊

关于发展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的深层思考(下) 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

2010-06-01

期刊

关于发展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的深层思考(上) 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

2010-05-01

期刊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思路何克抗基础教育参考

2010-04-01

期刊

美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与措施何克抗;

赵兴龙

基础教育参考

2010-04-01

期刊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途径选择赵兴龙;

余胜泉;

何克抗

基础教育参考

2010-04-01

期刊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国际前沿研究述评王永锋;

何克抗

中国电化教育

2010-03-10

期刊

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如何创新?

——2009全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生论坛上的讲话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

2010-03-01

期刊

基于学科教育整体视角的OAG 设计原则——以PSMS系统为例冀付军;

何克抗

中国电化教育

2010-02-10

期刊

杜威实用主义思想对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启示赵可云;

何克抗;

王以宁

开放教育研究

2010-02-05

期刊

运用“新三论”的系统方法促

进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的深入发展何克抗中国电化教育

2010-01-10

期刊

由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谈教育技术学研究赵可云;

何克抗

现代教育技术

2010-01-01

期刊

e-Learning时代教育公平观的新发展赵兴龙;

何克抗

电化教育研究

2010-01-01

期刊

教学设计自动化语义模型及其实现方法魏顺平;

路秋丽;

何克抗;

李宇翔

开放教育研究

2009-12-05

期刊

基于区域协作的课题实施模式研究贾建荣;

梁文鑫;

何克抗

现代教育技术

2009-12-01

期刊

21世纪以来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

2009-10-01

期刊

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

2009-10-01

期刊

对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的比较分析何克抗中国电化教育

2009-09-10

期刊

基础教育信息化路在何方——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何克抗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9-07-20

期刊

作文教学的五“重”五“轻”现象何克抗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09-07-15

期刊

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王光生;

何克抗

开放教育研究

2009-04-05

期刊

促进知识分享的教师合作机制探究齐媛;

何克抗;

刘志波;

张生

现代教育技术

2009-04-01

期刊

教学设计电子绩效支持系统设计研究魏顺平;

何克抗

中国电化教育

2009-03-10

期刊

农远工程教学应用症结的调查研究赵兴龙;

张雯;

何克抗

现代教育技术

2009-03-01

期刊

运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大幅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何克抗;

余胜泉;

吴娟;

马宁;

赵兴龙;

袁磊;

齐媛

电化教育研究

2009-02-01

期刊

21世纪以来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何克抗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9-01-01

期刊

信息技术环境下问题解决教学实证研究王光生;

何克抗

当代教师教育

2008-12-15

期刊

网络环境下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三效识字教学法研究马宁;

何克抗

电化教育研究

2008-12-01

期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六——“适时教学(JiTT)”模式何克抗;

刘春萱

现代教育技术

2008-12-01

期刊

JiTT——Blending Learning 理念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马萌;

何克抗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11-10

期刊

数学问题解决学习的人际交互环境设计王光生;

赵兴龙;

何克抗

电化教育研究

2008-11-01

期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五——“WebQuest”教学模式何克抗;

曹晓明

现代教育技术

2008-11-01

期刊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创新试验研究何克抗;

吴娟;

赵兴龙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11-01

期刊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之旅——阐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魏顺平;

何克抗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11-01

期刊

基于文本挖掘的领域本体半自动构建方法研究——以教学设计学科领域本体建设为例魏顺平;

何克抗

开放教育研究

2008-10-05

期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四——“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何克抗;

吴娟

现代教育技术

2008-10-01

期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三——“探究性”教学模式何克抗;

吴娟

现代教育技术

2008-09-01

期刊

低年级小学生用字情况调查与分析——以广东、北京两地6所小学为例魏顺平;

傅骞;

何克抗

语言文字应用

2008-08-15

期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二——“传递—接受”教学模式何克抗;

吴娟

现代教育技术

2008-08-01

期刊

对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

论的分析思考和新整合理论的建构何克抗中国电化教育

2008-07-10

期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一——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分类何克抗;

吴娟

现代教育技术

2008-07-01

期刊

论学习与创新——2007全国

教育技术学博士生论坛上的讲话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

2008-04-01

期刊

用实际行动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何克抗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04-01

期刊

新版学生教育技术标准与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王永锋;

马萌;

王以宁;

何克抗

中国电化教育

2008-03-10

期刊

数学教学支撑软件的研究设计与模型建构——以小学数学相遇问题探究工具的开发为例冀付军;

何克抗

中国电化教育

2008-03-10

期刊

新版ISTE美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及启示王永锋;

马萌;

何克抗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03-01

期刊

聚焦跨越式何克抗信息技术教育

2008-01-01

期刊

从“学习使用技术”到“使用技术学习”——解读新版美国“国家学生教育技术标准”王永锋;

王以宁;

何克抗

电化教育研究

2007-12-01

期刊

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结构及课程体系何克抗中国电化教育

2007-11-10

期刊

信息时代教育技术学本科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

2007-11-01

期刊

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学深化改革何克抗中国大学教学

2007-10-15

期刊

教育反思视界的技术努力与时代拓展——以网络教育形态为例分析王永锋;

王以宁;

何克抗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7-10-15

期刊

网络环境下基于学习活动的形成性评价——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个案研究张生;

何克抗;

齐媛;

丁楠

现代教育技术

2007-10-01

期刊

关于教育技术公共课精品课程的共建与共享何克抗中国电化教育

2007-08-10

期刊

文本智能处理技术在远程教育元研究中的应用魏顺平;

何克抗

中国远程教育

2007-08-06

期刊

从“建构性学习”到“学生有效参与”——论课堂教育技术之正业王永锋;

何克抗;

王以宁

开放教育研究

2007-08-05

期刊

教学结构理论与教学深化改革(下) 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

2007-08-01

期刊

教学结构理论与教学深化改革(上) 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

2007-07-01

期刊

推进教学结构的变革何克抗中小学校长

2007-06-15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语料库的设计与开发魏顺平;

何克抗

中国电化教育

2007-06-10

期刊

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课程在教学何克抗中国大学教学期刊

中的运用2007-05-15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张生;

何克抗;

韩骏

中国电化教育

2007-05-10

期刊

以行动研究法探索英语教学——信息技术环境下交际式英语会话材料的应用乔爱玲;

何克抗

现代教育技术

2007-02-01

期刊

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课程在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何克抗软件导刊

2007-01-30

期刊

Microsoft Student Graphing Calculator支持下的函数学

习王光生;

何克抗

中国电化教育

2007-01-10

期刊

网络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学设计型研究及效果分析张文兰;

何克抗

教育信息化

2006-12-20

期刊

当代教育改革路在何方(三)——孔子教育思想给我们的警示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

2006-12-01

期刊

孔子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思想给我们的启示何克抗中国大学教学

2006-11-30

期刊

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

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何克抗中国电化教育

2006-11-10

期刊

当代教育改革路在何方(二)——孔子教育思想给我们的警示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

2006-11-01

期刊

认知负载理论及其在E-Learning中的应用袁磊;

何克抗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6-10-15

期刊

当代教育改革路在何方(一)——孔子教育思想给我们的警示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

2006-10-01

期刊

迎接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挑战何克抗中国电化教育

2006-08-10

期刊

发达地区的教育信息化问题及其战略对策——以首都教育大战略促进首都教育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冀付军;

安宝生;

何克抗

开放教育研究

2006-08-05

期刊

教育技术能力等同信息技术能力吗?北京师

范大学

现代教

育技术

研究所

何克抗

中国教育报

2006-06-19

报纸

支持新课改的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研究区建峰;

何克抗

课程.教材.教法

2006-04-30

期刊

学习设计和学习管理系统的新发展曹晓明;

何克抗

现代教育技术

2006-04-01

期刊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何克抗中国信息界期刊

理论与方法2006-02-28

非网络环境下小学英语跨越式教学的策略研究赵兴龙;

王光生;

郑良栋;

何克抗

电化教育研究

2006-02-01

期刊

构建数字化教学环境——何克抗教授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内涵王晓波;

魏宁;

何克抗

信息技术教育

2006-02-01

期刊

从绩效的角度出发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任秀华;

何克抗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01-21

期刊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实施理念与策略余胜泉;

张文兰;

何克抗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01-01

期刊

基于儿童思维发展新论的语文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何克抗;

马宁

中国电化教育

2005-12-10

期刊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二) 何克抗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5-12-10

期刊

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

2005-11-30

期刊

建设三维立体化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材刘志波;

何克抗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5-11-10

期刊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一) 何克抗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5-11-10

期刊

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和语文教学改革何克抗中国电化教育

2005-10-10

期刊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定位与实施乔爱玲;

何克抗

开放教育研究

2005-10-05

期刊

基于绩效技术的企业培训任秀华;

何克抗;

马宁

继续教育

2005-10-01

期刊

培训中学习与绩效的整合任秀

华 ; 何

克抗

现代企业教育

2005-09-30

期刊

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何克抗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09-20

期刊

基于绩效的企业培训教学设计任秀

华 ; 何

克抗

中国培训

2005-09-18

期刊

语觉论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何克抗中国大学教学

2005-09-10

期刊

人类绩效技术与教学系统设计的比较分析吴娟;

马宁;

何克抗

电化教育研究

2005-08-30

期刊

面向应用的区域资源建设支撑环境探析曹晓明;

何克抗

中国电化教育

2005-08-10

期刊

以绩效为核心的企业培训教学设计任秀华;

何克抗

职业技术教育

2005-07-01

期刊

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何克抗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5-06-10

期刊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何克抗中国大学教学

2005-05-10

期刊

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

2005-04-30

期刊

绩效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林君芬;

马宁;

林涛;

何克抗

中国电化教育

2005-04-10

期刊

计算机辅助测评(CAA)研究新

进展——技能性非客观题的自动测评何克抗;

许骏开放教育研究2005-04-05 期刊

基于计算机仿真的实验技能测评自动化研究傅骞;

何克抗;

马晓强中国远程教育2005-03-10 期刊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

理论与方法(下) 何克抗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03-10 期刊

《标准》制定的思路与意义李克东;

邱玉辉;

王珠珠;

何克抗中国教师2005-03-05 期刊

《标准》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

何克抗中国教师2005-03-05 期刊

协同工作支持在虚拟实验室中的研究与实现傅骞;

何克抗;

曲朝霞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 2005-02-28 期刊

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

的设计与开发何克抗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 2005-02-10 期刊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

理论与方法(上) 何克抗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02-10 期刊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

理论与方法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2005-01-30 期刊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

的设计与开发何克抗中国大学教学2005-01-10 期刊语觉论与英语教学改革

何克抗中国电化教育2004-12-10 期刊基于语觉论的英语教育跨越式何克抗; 中国电化教育期刊

发展创新试验林君芬2004-12-10

语觉论指导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探索陈冰娜;

林君芬;

何克抗中国电化教育2004-12-10 期刊

以言语交际为中心的小学英语教学方法覃贵双;

林君芬;

何克抗中国电化教育2004-12-10 期刊

关于绩效技术的模型评述林涛;

马宁;

林君芬;

何克抗中国电化教育2004-11-10 期刊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

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反思何克抗基础教育参考2004-10-15 期刊

绩效技术的理论渊源与研究领域马宁;

林君芬;

林涛;

何克抗中国电化教育2004-10-10 期刊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

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再认

识何克抗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4-09-25 期刊以知识建构与能力生成为导向

的教学设计理论中认知目标分类框架的研究李文光;

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2004-07-30 期刊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

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反思何克抗中国大学教学2004-07-10 期刊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

的设计与开发何克抗中国电化教育2004-06-10 期刊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

学基础(下)——对建构主义的

反思何克抗中小学电教2004-05-15 期刊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

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下) 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2004-04-30 期刊倡导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建构

主义何克抗江西教育2004-04-26 期刊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

学基础(上)——对建构主义的

反思何克抗中小学电教2004-04-15 期刊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

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下) 何克抗中国电化教育2004-04-10 期刊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

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何克抗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04-10 期刊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

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 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2004-03-30 期刊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何克抗中国电化教育期刊

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 2004-03-10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

理论基础(三) 何克抗科学课2004-02-05 期刊基于多主体的计算建模与仿真

框架——社会科学领域发现式学习环境的构建柳泉波;

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2004-01-30 期刊

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和语文教育

的深化改革——对皮亚杰“儿

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的质疑何克抗教育研究2004-01-17 期刊

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测评问题探索冀付军;

何克抗中国远程教育2004-01-06 期刊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

理论基础(二) 何克抗科学课2004-01-05 期刊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

理论基础何克抗科学课2003-12-15 期刊颇有新意的《多媒体教学设计

方案选》何克抗信息技术教育2003-08-30 期刊

把脉中国教育资源建设

何克抗中国远程教育2003-04-15 期刊

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

何克抗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3-02-15 期刊

网络时代呼唤教育理论创新

(下)——对皮亚杰(J·Piaget)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的质

疑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2002-12-28 期刊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何克抗浙江现代教育技术2002-12-28 期刊谈语文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培

养何克抗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2-12-06 期刊网络时代呼唤教育理论创新

(中)——对皮亚杰(J·Piaget)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的质

疑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2002-11-28 期刊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余胜泉;

马宁;

何克抗中学语文教学2002-11-18 期刊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具体方式余胜

泉 ; 马

宁 ; 何

克抗语文建设2002-11-13 期刊

网络时代呼唤教育理论创新

(上)——对皮亚杰(J·Piaget)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的质

疑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2002-10-28 期刊

有关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若干思考李文光;

张文兰;

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2002-10-28 期刊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理论与试验探索李文光;

何志龙;

何克抗中国电化教育2002-10-18 期刊

基础教育网络资源建设管理研究庄秀丽;

何克抗中国电化教育2002-10-18 期刊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

论基础何克抗中学语文教学2002-08-18 期刊一场深刻的教育革

命:e-Learning与高等学校的

教学改革何克抗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2-08-15 期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

意义何克抗教育研究2002-04-17 期刊E-learning与高校教学的深

化改革(下) 何克抗中国电化教育2002-03-18 期刊“四结合”与“几何画板”的

试验研究何克抗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03-10 期刊

CAA研究的新领域——IT技能测评自动化(下) 许骏;

柳泉波;

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2002-02-28 期刊

E-learning与高校教学的深

化改革(上) 何克抗中国电化教育2002-02-18 期刊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

论思考何克抗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02-10 期刊e-Learning的本质——信息

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2002-01-28 期刊

CAA研究的新领域——IT技能测评自动化(上) 许骏;

柳泉波;

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2002-01-28 期刊

网络应用技术新发展

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2001-08-28 期刊

网络课程教学试点调研报告郭莉 ;

李文

光 ; 何

克抗中国电化教育2001-08-18 期刊

网络教学平台的体系结构与功能余胜泉;

何克抗中国电化教育2001-08-18 期刊

基于Internet的远程测评系统研究:模型与关键技术许骏;

柳泉波;

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2001-07-28 期刊

网络课程教学试点调研报告郭莉;

李文光; 中国电化教育2001-07-18 期刊

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

革——关于ME命题的论证

(二) 何克抗管理信息系统2001-06-15 期刊

教学软件设计的新思考李德文;

何克抗中国电化教育2001-05-18 期刊

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

革——关于ME命题的论证

(一) 何克抗管理信息系统2001-05-15 期刊也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论——与

李秉德先生商榷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2001-04-28 期刊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余胜泉;

杨晓娟;

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2000-12-28 期刊

南国农先生的人格魅力与《爱

莲说》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2000-10-28 期刊

网络教学的非量化评价张京彬;

余胜泉;

何克抗中国远程教育2000-10-21 期刊

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与实现马宁;

余胜泉;

何克抗中国电化教育2000-10-18 期刊

网络题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余胜泉;

何克抗中国远程教育2000-09-21 期刊

智能答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柳泉波;

黄荣怀;

何克抗中国远程教育2000-08-21 期刊

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

(下) 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2000-07-28 期刊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

(上) 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2000-06-28 期刊

基于Quick Time VR虚拟现实技术的网络课件写作系统姚顾波;

车皓阳;

何克抗中国电化教育2000-03-18 期刊

“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何克抗;

李克东;

谢幼如;

王本中电化教育研究2000-02-28 期刊

基于Internet的教学系统余胜泉;

何克抗中国电大教育1999-06-21 期刊

“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李克东;

王本中;

谢幼如第一师范学报1999-06-10 期刊

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

革(下)——关于ME命题的论

证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1999-04-30 期刊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

革(上)——关于ME命题的论

证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1999-02-28 期刊从信息时代的教育与培训看教

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下) 何克抗中国电化教育1998-12-18 期刊从信息时代的教育与培训看教

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中)何克抗中国电化教育1998-11-18 期刊计算机辅助教学专题研究

何克抗语言文字应用1998-11-15 期刊

一项影响深远的重要教改试验何克抗;

李克东;

谢幼如;

王本中语言文字应用1998-11-15 期刊

协作型辅助教学系统的新模型刘革平;

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1998-10-30 期刊

从信息时代的教育与培训看教

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上)何克抗中国电化教育1998-10-18 期刊

树立教学整体改革观念深入开展“四结合”试验郑永柏;

何克抗中国电化教育1998-09-18 期刊

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评论

(下) 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1998-08-30 期刊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评论

(中) 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1998-06-30 期刊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

理论基础(四) 何克抗学科教育1998-06-25 期刊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评论

(二) 何克抗开放教育研究1998-06-15 期刊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

理论基础(三) 何克抗学科教育1998-05-25 期刊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评论

(上) 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1998-04-30 期刊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评论

(一) 何克抗开放教育研究1998-04-15 期刊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

理论基础(一) 何克抗学科教育1998-03-25 期刊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

理论基础(下) 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1998-02-28 期刊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

理论基础(中) 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1997-12-20 期刊美国的全球实验室课程(GLC)

——一种基于Internet的全

新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何克抗开放教育研究1997-12-15 期刊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

法与教学设计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 1997-09-25 期刊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

理论基础(上) 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1997-09-20 期刊

协作化CAI的概念、理论和方法郑永柏;

刘革平;

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1997-06-20 期刊

语句级拼音┐汉字转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殷峰;

何克抗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7-05-15 期刊

计算机汉语文稿校对系统易蓉湘;

何克抗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7-05-15 期刊

认知工具——一种以多媒体计

算机为基础的学习环境教学设计的新思路李永健;

何克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 1997-03-25 期刊

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的理论基础与试验模式何克抗;

李克东;

谢幼如;

王本中电化教育研究1997-03-20 期刊

当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何克抗重庆电大学刊1997-02-15 期刊多媒体教育应用的重大意义及

发展趋势何克抗现代远距离教育1997-01-15 期刊

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何克

抗 ; 李

克东 ;

谢幼

如 ; 王

本中电化教育研究1996-03-20 期刊

面向中小学的汉字编码性能指

标分析何克抗中文信息学报1996-03-10 期刊

当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何克抗中国电化教育1996-02-18 期刊

当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与发

展趋势何克抗开放教育研究1996-02-15 期刊

当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

何克抗中国电化教育1996-01-18 期刊当代教育技术研究的内容与发

展趋势何克抗医学视听教育1995-12-20 期刊

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网络版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理论转化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教学系统设计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2.系统方法:系统方法就是运用系统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 3.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研究是在教学设计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程序化的步骤,其实质说明做什么,怎样去做,是教学系统设计学科研究的主要容,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视野提出了不同的模式。 填空: 1.教学系统设计的特征; (1)教学系统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与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 (2)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层次的学与教的系统 (3)教学系统的目的是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基础理论的原理和方法转换成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案。 2.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经历了思想萌芽、理论形成、学科建立等阶段。 (1)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初期的程序教学、行为目标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孕育了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思想 (2)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于教学系统方法的形成及其在各层次教学系统设计中的应用,使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得以建立; (3)20世纪7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系统科学等相关理论的研究、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等成果被吸引到教学系统设计中,使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得到进一步发展,进而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教学系统设计的特点: (1)教学系统设计的系统系 (2)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性与创造性 (3)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计划性与灵活性 (4)教学系统设计的具体性 4.教学系统的意义 (1)有利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能够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增长 (3)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4)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 5.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 (1)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 教学系统设计为了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不仅关心如何教,更关心学生如何学,因此在系统分析、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把人类对教与学及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和我理论综合应用于教学实践活动,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2)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 教学系统设计的根本任务是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案,因此,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不是教学系统的性质,而是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寻求解决方法的方法。

中国最著名的五大数学家介绍

中国最著名的五大数学家 第一位:华罗庚 自学成材的天才数学家,中国近代 数学的开创人!在众多数学家里华罗 庚无疑是天分最为突出的一位! 华罗 庚通过自学而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家, 他是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 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 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广泛数学领域 的中都做出卓越贡献。在这些数学领域他或是创始人或是开拓者! 华罗庚的重大贡献,有许多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如华引理、华不等式、华算子与华方法。另外华罗庚还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 “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简称“华杯赛”)就是为了纪念和学习我国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

现代微分几何的开拓者,曾获数学界 终身成就奖----沃尔夫奖!他对整体微分几 何的卓越贡献,影响着半个多世纪的数学 发展。他创办主持的三大数学研究所,造 就了一批承前启后的数学家。 在微分几何领域有诸多贡献,如以他命名 的“陈空间”,“陈示性类”,“陈纤维从”。 一位数学家说“陈省身就是现代微分几何。”这是对他的最好评价!

世界著名微分几何学家,射影微分几何学派的开拓者,40、50年代开始研究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60年代又研究高维空间共轭网理论,70年代以来在中国开创了新的研究方向——计算几何!为中国数学走向现代化做出巨大贡献! 第四位:陈景润 华罗庚的学生!数论学家,歌德巴赫猜想专家!离解决歌德巴赫猜想即“1+1”问题,最近的人,证明了“1+2”陈景润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人,那就是歌德巴赫猜想,他也一直只专注于这个领域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迄今为止,歌德巴赫猜想依然是世界级难题!众多数学家认为用现有数学理论系统无法解决这一问题,除非出现新的数学观念,新的数学理论系统!

(完整版)何克抗《教育技术学》考研知识点

2013年教育技术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外部刺激的反应,而不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向学习者传授知识,而学习者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 3、Blending Learning: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 (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目前国际教育界的共识是,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取最佳的学习效果。 4、教学媒体:当某一媒体被用于传递教学信息时,就被称为教学媒体或学习媒体,而媒体泛指能够承载并传递信息的任何载体或工具。也可以被看作是实现信息从信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手段。 5、电子书包:电子书包是对学生用轻型学习终端的形象化描述,采用了传统书包的隐喻;功能上则远远超越了书包,如配以电子课本作为学习载体,辅以信息处理能力和无线通讯功能,可成为支持各种有效学习方式的个人交互式学习工具。 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7、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8、绩效技术:绩效技术首先是企业培训所关注的问题,学习型社会里,每一个组织都在进行持续不断的学习,员工在组织学习与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有着显著的区别,这个区别表现为前者有非常强的绩效驱动性。 9、量规:量规是一种定量评价的标准,而且是结构化的。这些标准是从与评价目标相关的多个方面详细规定评价指标,具有操作性、准确性高、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特点。 10、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指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呈现的引导性材料,以便于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二、简答题 1、简述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和教学观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概括为认知结构论和信息加工论,它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师的任务是要设法激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再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 2、叙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加涅将人类学习分成五类,分别是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这五类学习代表了个体所获得的所有学习结果。 3、影响学习过程的主要因素有 影响学习过程的主要因素有身心发展状况、已有的认知结构水平、学习策略、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外部环境(主要是学校环境) 4、什么是学习需要分析,如何进行学习需要分析? 学习需要:学习者在学习方面的目前状况与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 揭示差距——确定学习需要并分析原因——论证可能性——确定优先解决的问题和总教学目标 5、绩效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关系 绩效技术和教学设计两者的核心都是系统方法,其目的是通过绩效分析、设计,改进管理和加强培训,解决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改善个体和企业的行为,达到最终提高个人或企业的绩效水平的目的。但是它们又有所不同,教学设计用于科学的组织教学,而绩效技术关心的是绩效,即去解决企业或商务中的问题而不是员工如何学习。绩效技术的内容和应用更实际,解决问题的策略更灵活。绩效技术分为五个方面的内容:分析、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 6、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区别:

(完整版)何克抗《教育技术学》考研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外部刺激的反应,而不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向学习者传授知识,而学习者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 3、Blending Learning: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 (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目前国际教育界的共识是,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取最佳的学习效果。 4、教学媒体:当某一媒体被用于传递教学信息时,就被称为教学媒体或学习媒体,而媒体泛指能够承载并传递信息的任何载体或工具。也可以被看作是实现信息从信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手段。 5、电子书包:电子书包是对学生用轻型学习终端的形象化描述,采用了传统书包的隐喻;功能上则远远超越了书包,如配以电子课本作为学习载体,辅以信息处理能力和无线通讯功能,可成为支持各种有效学习方式的个人交互式学习工具。 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7、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word】中国知名科学家李永禄教授生平简介

【word】中国知名科学家李永禄教授生平简介中国知名科学家李永禄教授生平简介 第4期稳霸l3ll5触 中国知名科学家李永禄教授生平简介 李永禄(1911— 1996),我国着名的农 业科学家,农业教育 家,是我国乳品科学 的主要开拓者,是华 南农业大学乳品学科, 畜牧学科和动物营养 学科的重要奠基人. 在乳品加工,养牛学 和反刍动物营养与饲 料科学方面有很深的 造诣.先后在武汉大学,岭南大学和华南农业大 学任教长达五十载,德高望重.教书育人,为华 南农业大学和中国畜牧业的相关学科建设,教育 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得了美 国明尼苏达大学颁发的杰出成就奖. 早年求学时期 李永禄于1911年l2年16日出生于广州,广 东南海人.李永禄自幼随父母寓居上海.1920年

9月人读上海的万竹小学.1924年全家迁居北京,李永禄就读北京崇德学堂附小,期间,父亲 在京去世,李永禄随母亲返回广州.1926年转入广州市立三小读书至小学毕业.1928年,在伯父的帮助下.回到北京崇德中学读书至中学学业. 虽然家道变故,多地辗转,但在伯父的帮助和祖业的支撑下.李永禄小学和中学期间均接受了良好的基础教育. 岭南大学时期 1933年9月李永禄考入私立岭南大学农学院 畜牧系的乳品科学专业,1937年6月,李永禄毕业后,经畜牧系主任杜树材介绍,赴国立武汉大学任职助教兼管牧场.1938年9月,Et本侵略后武汉沦陷.一年多后李永禄失业,赋闲在家. 1939年3月经推荐重回母校任助教,两年后提升为讲师.1941年12月,李永禄与毕业于岭南大 学医学院的李美贞女士结为伉俪,开始了长达五十五年相濡以沫的伴侣生活.1945年10月,李 永禄重回岭南大学,晋升为副教授兼生产委员会畜产组主任,管理牧场及乳产制造场. 圆 出国求学及重返岭大时期 1946年8月,李永禄考取中华农学会留美学 额,期间诸多波折,于1947年3月成行赴美,

_教学结构_和_教学模式_辨析_与何克抗教授商榷

电化教育研究 2002年第9期(总第113期)问题讨论[文章编号] 1003-1553(2002)09-0010-04 “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辨析 ——与何克抗教授商榷 邱崇光 (广东省南海市广播电视大学,广东南海 528200) [摘要]何克抗教授认为在e2learn ing的研究中,由于教学系统的要素由三个增加到四个,所以再也不应当用“教学模式”术语,而应该改用“教学结构”一词。本文从教育理论和横断科学“三论”的角度,严格按照确定译名 和术语的科学方法,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探讨,认为还是使用“教学模式”术语为好。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结构;要素;数字化学习;e2learn ing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国际上e2lib rary、e2bu siness、e2govern2 m en t、e2learn ing等新概念流行起来。在2001教育技术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做了题为“e2 learn ing与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1]的大会主题报告,率先对e2learn ing进行了研究,并就中国高校的教学改革和如何实现e2learn ing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引起国内外教育技术界的广泛重视。 由于涉及国际新概念的引入,该论文中有两处对译文和术语的使用进行了界定。例如,对于e2learn ing 一词一般有三种译法:网络化学习、电子化学习和数字化学习。他认为“数字化学习”比较确切,值得推荐。该文中引用了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三年度(2000)报告中的观点,认为将“数字化内容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实现e2learn ing的具体途径和关键步骤,并指出:国内采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结合”的说法比较流行和常用,因而建议采用后者。我们认为这些建议都是比较恰当的。由以上两例可见,作者十分重视科学名词的准确翻译和术语的使用。 在同一论文中,何克抗教授在分析我国高校当前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时,他认为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忽视了教学结构的改革,并明确指出,教学结构一词的定义是:“所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笔者对这一定义不敢苟同,去掉以上定义中的一些限定性的定语和说明成分之后,此定义就成了“所谓教学结构,是指……稳定结构形式”。这种用自身定义自身的“递归式”的定义方法是不科学的。为什么该文会产生这种不科学的“结构就是某某结构”的定义说法呢,关键的原因可能就是不愿意用“模式”一词。因为该篇论文的核心观点之一是:“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教学内容)三个要素构成的,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即e2 learn ing中)还要多增加一个要素,这就是教学媒体。”并指出:“所谓教学结构正是这四个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的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简言之,何克抗教授的观点就是:由于教学系统的要素由三个增加到四个,所以再也不应当用“教学模式”术语,而应该改用“教学结构”一词,相应地,学术界也应该由对三个要素组成的教学模式的研究,转移到对四个要素组成的教学结构的研究上来。 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就向教育学术界提出来了:首先“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在教育学科中应用时究竟有什么差别?纵然两者有明显的差别,是否长期广泛使用的“模式”一词就不能承担新的表达任务了呢?非换不可吗?其三,用“结构”替代“模式”就真正更为科学合理吗? 二、正确的科学术语使用观 “术语”一词由《辞海》可知,它是指“各门学科中的专门用语,每一术语都有严格规定的意义”。它是科

中国最著名的五大数学家介绍

中国最著名得五大数学家 第一位:华罗庚 自学成材得天才数学家,中国近代 数学得开创人!在众多数学家里华罗 庚无疑就就是天分最为突出得一位! 华罗庚通过自学而成为世界级得数学 家,她就就是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 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 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广泛数 学领域得中都做出卓越贡献。在这些数学领域她或就就是创始人或就就是开拓者!华罗庚得重大贡献,有许多用她得名字命名得定理,如华引理、华不等式、华算子与华方法。另外华罗庚还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就就是中国得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 “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简称“华杯赛”)就就就是为了纪念与学习我国杰出得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得。 第 二 位: 陈

省身 现代微分几何得开拓者,曾获数学界终身成就奖----沃尔夫奖!她对整体微分几何得卓越贡献,影响着半个多世纪得数学发展。她创办主持得三大数学研究所,造就了一批承前启后得数学家。 在微分几何领域有诸多贡献,如以她命名得“陈空间”,“陈示性类”,“陈纤维从”。一位数学家说“陈省身就就就是现代微分几何。”这就就是对她得最好评价! 第三位:苏步青 世界著名微分几何学家,射影微分几何学派得开拓者,40、50年代开始研究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60年代又研究高维空间共轭网理论, 70年代以来在中国开创了新得研究方向——计算几何!为中国数学走向现代化做出巨大贡献!

第四位:陈景润 华罗庚得学生!数论学家,歌德巴赫猜想专家!离解决歌德巴赫猜想即“1+1”问题,最近得人,证明了“1+2” 陈景润一生只做一件事得人,那就就就是歌德巴赫猜想,她也一直只专注于这个领域而取得了举世瞩目得成就!迄今为止,歌德巴赫猜想依然就就是世界级难题!众多数学家认为用现有数学理论系统无法解决这一问题,除非出现新得数学观念,新得数学理论系统!

李克东 教授简介

李克东教授简介 李克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新会人,l938 年9 月出生,1962 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学院物理系,1986 年12 月任教授,1983 年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和传播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从事计算机辅助教育与教育传播理论研究。l988 年作为德国帕德博恩大学控制论研究所高级访问科学家,从事教育控制论与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教育应用研究。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 现任职务: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广东省高等教育电化教育中心主任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 教育部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基础教育项目专家组成员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 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香港电脑教育学会( ACEHK )名誉会长 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 GCSCE )执行委员会副主席 担任西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深圳大学、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 华南师范大学 211 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 主要专著: 微型学习——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式(第45期) 区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构建(第42期) 教育技术实用学:诠释学习资源效用的新话语(第38期) 中国信息化教育安全防范体系现状研究(第25期) 可重用学习对象的分类法(第23期) 从美国博士学位论文元分析看教育技术研究趋向(第21期) 教育信息资源的本地化研究(第20期) 学习对象理念的发展历程(第17期)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第14期) 教育技术的后现代观 (第13期)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第11期) 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第7期)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模式:理论框架与案例研究(第6期) 设计基于MUD/MOO的网络化学习环境(第6期) 师范教育如何应对教育信息化的挑战:ECNU的实际行动(第4期)

(完整版)何克抗主编的《教学系统设计》学习笔记

教学系统设计学习笔记 第一章教学系统设计概论 一、名词解释: 1、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新的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2、教学系统:按照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我们把为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实现一定的教育、教学功能的各种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看成教育系统或教学系统。 3、教学系统的基本层次:机构层次的系统、管理层次的系统、教学层次的系统、学习层次的系统。 4、系统方法: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它侧重于系统的整体性分析,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中去发现系统的规律性,从而指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一般步骤、程序和方法。系统分析技术、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案选择技术、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以及评价调控技术等子技术构成了系统方法的体系和结构。 5、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6、细化理论:一个目标、两个过程、四个环节、七条策略。 7、成分显示理论: 8、ITT: 9、教学处方理论:六个基本概念、一个理论框架、三条基本原理、两个关于教学设计的知识库。 10、肯普模式: 11、史密斯—雷根模式: 二、思考题: 1、有人认为“教学论与教学系统设计二者研究对象相同,是性质上的低层次重复和名词概念间的混同与歧义”,你对此观点有何看法。 答: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新的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教学论与教学系统设计在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学科层次上都有所区别: 研究对象: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的本质与教学的一般规律;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是用系统方法对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 学科性质:教学论是研究教学本质与规律的理论性学科(较高理论层次的学科);教学设计是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设计与计划的应用性学科(在学科层次上较低一级)。 理论基础:教学论通过对教学本质与规律的认识来确定优化学习的教学条件与方法,即以教学理论作为理论基本来确定优化学习的条件与方法;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两者对教学理论的强调也不同,教学论只是依据理论来确定优化学习的教学条件与方法,而教学设计不仅强调教学理论还强调学习理论,并在理论指导下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的设计与计划,更具体化,更具可操作性。 总之,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的本质和教学一般规律的理论性学科,是描述性的还不是规定性的理论;而教学设计本身并不研究教学的本质和教学的一般规律,只是在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的设计与计划,是规定性的而不是描述性的理论。 2、回顾我国教学设计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方向。

何克抗对2005教育技术定义的分析

键词:教育技术学定义AECT 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义 (1)AECT94定义是学科定义还是领域定义 当然,为了促进教育技术事业的普及与发展,为了使非专业人员易于理解与应用教育技术,另外制定一个较通俗的、面向应用领域的教育技术定义也是必要的。由于应用领域的定义要求通俗易懂,但是作为定义又必须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兼顾这两方面的要求,我们认为,最好采用前面提到的教育技术的本质规定性,作为面向应用领域的教育技术定义。其具体表述为:“教育技术就是运用技术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 这里的“技术”既包括有形的“物化技术”(物化技术中又分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也包括无形的“智能技术”;既包括现代技术也包括传统的技术。 (2)对94定义应如何翻译才忠实于原文 尽管AECT94定义介绍到我国已有十多年,但是对它的中文译法,一直有争议,这对于正确了解AECT94定义的真实内涵是不利的。目前流行最广的一种译法,并未能完全忠实于原文,对于这种译法,早在两年多以前我就曾在“开放教育研究”杂志对我所做专访中发表过意见。两年多过去了,在我国教育技术的主要刊物及有关会议上,当人们引用94定义时,基本上仍是采用上述未能完全忠实于原文的译法。由于94定义对我国教育技术界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此不得不将这个问题重新提出来,以正视听。 94定义的英文表述本来很清楚,原文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关键是for learning的for如何理解?目前国内关于94定义主要有两种不同译法:一种是我们赞成的——“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另一种是广泛流传,但我们感觉有些问题的——“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查遍各种版本的英语词典,了解到for的含义有20多种,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介词,另一类做并列连词。for做介词时,含义比较多,有“因为,为了,作为,关于,对于,鉴于,适合于,有利于,代替,代表……”;当for为介词却具有某种动作含义时,其前面必有相关的动词,比如look for(寻找),going for(去往)。可见,若for之前没有动词,for 本身没有动作方面的含义。翻译的原则是是要忠实于原文。for learning若翻成“为了促进学习”,显然与原文意思不符,因为“促进”是动词,在英语中具有这一含义的动词包括promote, foster, facilitate, advance等,怎么能够在for learning中人为地加入这个原本没有的动词呢? 应当指出,这两种不同译法,并非只是对一个英语单词理解的差异,而是两种不同教育思想的体现。美国教育历来比较强调“学”,我们传统教育则比较强调“教”。“以学为主”和“以教为主”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这两种教育思想的不同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体现。94定义体现的是西方文化和西方的教育思想,for learning的直接含义就是“为了学习”,为了学习而进行的过程和为了学习而开发的资源是什么样的过程和资源呢?不就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吗?如果在“为了学习”中增加“促进”一词,其含义就大不一样了。如前所述,教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促进学,所以插入“促进”,就把“教”的意思加了进去——和促进学习有关的过程和资源就不再是一般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而是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了。但是,这样一来,94定义也就不再是由美国人起草的AECT的94定义,而成了中国人自己创造或发展的定义了。

著名医师黄宗明教授介绍

黄宗明,英文名Samuel Bryan博士。原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心血管疾病治疗,对顽固性心衰、疑难心律失常、联合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及顽固性高血压诊治有独到之处。先后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论著4篇,其《冠心病内皮细胞损伤及机制研究》、《高血压病左室几何形态变化与内皮素、一氧化氮关系》填补了国内空白。黄宗明教授从事内科及心内科工作20余年,在医学临床研究领域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处理所有心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技术操作娴熟,熟练应用心电图、心脏监护、活动平板、彩色多普勒超声、电生理、电除颤、电复律、起博及心梗溶栓、介入性心脏病学等方面。 黄宗明教授是著名心血管内科学专家,博士生导师,培养了近20名硕士研究生,是我国著名心血管学术带头人。在心内科特别是冠心病临床、介入性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再灌注治疗、溶栓剂临床应用、床旁血液动力学监测及心绞痛病理生理和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取得显著成绩。在危重症抢救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在国内较早开展超声心动图负荷实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导管与多普勒同步血流动力检查、多平面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等多项技术,显著提高了多种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黄宗明教授兼任中国电生理分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疾病分会理事。担任多家国内外著名学术团体的委员和专业杂志主编、副主编、编委。为推动我国电生理和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我国培养了一批跨世纪心血管病专业人才。 以下是本人收录的有关黄宗明教授针对有关心血管疾病的一些常识问答解疑: 问题:怎么才会得先天性心脏病? 黄宗明教授:先天性心脏病是在人体发育过程中发生的,最重要的是做好孕期检查。 问题:听说心脑血管病人可能会遗传,医学上有根据吗? 黄宗明教授:有的。比如说高血压病如果父母都有高血压,那么子女患高血压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 问题:经常有心跳快,透不过气来的感觉,是不是心脏血管有问题?黄宗明教授:不一定。心血管疾病患者可以有这种症状,但是很多其它疾病也可以有这种情况。比如说:甲状腺功能亢进、感染等。建议进行心电图、心超检查。有时候情绪影响也会出现类似症状。 问题:持续性房颤现在用什么药物治疗比较有效?可以恢复正常的心跳吗? 黄宗明教授:持续性房颤仍有可能转复为正常心律及窦性心律,目前最有效的转复及维持心律正常的药物是胺碘酮及心律平等。重要的是应该评估一下病因,如冠心病、心功能不全、肺心病、风心等。因注意治疗原发病,然后因定期做心超检查,以评估维持窦性心律的机会。

何克抗与跨越式教学

何克抗与跨越式教学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投了110个亿,效果也很难说有多好,我们这个项目,只要几亿就可以在全国开展下去,而且效果很好,为什么就没人看到呢?” 74岁的何克抗教授说不下去了,在宁夏永宁县的一所小学里,面对着现场的上百位听众,他流下了眼泪。 此前一天,何克抗还在宁夏海原县的山区里穿行。这是他第三次去海原。 在从银川通往海原的路上,汽车减缓了速度。10月里早至的白雪掩盖了海原缺少植被的山岭。也只能依靠覆雪,海原的光秃山头才能分出冬夏两季。“海原就是靠天吃饭。”海原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梁文深说。而大多数时候,天,在海原是靠不住的。“今年雨水还算好了,前几年太旱了,都没有什么收成,农民吃的粮食都得花钱买。” 梁文深和他的同事们做过简单的统计,海原县城里有两万多学生,而整个海原县城的人口总数不到6万。县城里租房子的大都是陪孩子来县城读书的家长。家长的希望是孩子能离开这个被联合国官员称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在海原,能出去一个学生就是给家庭减轻了困难,教育移民是一条重要的出路。” 在银川,有些中学是面向海原招生的,“大多数成绩好的孩子都到银川的学校上学去了。”没能去往银川的孩子,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又少了一些。 31岁的田虹来自海原县关桥乡,高中毕业之后考上了师范学校。在她们村里,能在高中毕业后继续升学的人屈指可数,村里人大都是文盲。 和田虹同样31岁的许海英是海原县西安镇中心小学的老师。多年前,她在银川读幼儿师范的时候,有一次去当地最好的一所幼儿园学习,她根本没办法听进去老师在讲些什么。“那次的经历让我印象太深了,那里的孩子才3岁,英语说得那么好,画也画得好,我们海原的孩子根本没办法跟他们比。” 当时她脑子里反复出现两个画面。一个画面来自海原农村:3岁的孩子们正在太阳下刨土坑呢。另一个画面来自她最喜欢的小说《平凡的世界》:田晓霞到矿井去看孙少平到底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看到的是流动的黑暗。“不是我看不起那样的工作,而是觉得人和人的境遇反差太大了,我们的孩子长大后也许就像孙少平那样下矿井去了。”

何克抗 教授 简介

何克抗教授简介 >何克抗,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37年8月生,广东省大埔县人。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东北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长期从事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育应用研究)。已培养博士20多名,指导在读博士生12名;先后出版专著6部,主编教材12种,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多篇;自1978年以来,先后七次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教育部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其中特别奖一次,二等奖五次,三等奖两次,一次获北京国际发明展览金奖,拥有发明专利一项。 1963年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无线电电子学专业研究生毕业; 1992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1993年12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我国第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 1994年7月入选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第23卷; 1997年成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2004年聘为东北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主要科研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信息化教育、教学系统设计 主要科研成果: 近几年发表的主要专著 1. 《儿童思维发展新论》,何克抗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 3. 《教学人员教育技术教程》(初级教程),何克抗、刘雍潜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 4.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光盘》——案例、文献资料及素材选编,何克抗、刘雍潜,北京:电化教育电子出版社,200 5.11; 5. 《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何克抗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2;

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

第一章教学系统设计概论 1.教学系统设计、教学设计模式 教学系统设计的内涵:(课本P2—3) 系统计划教学的过程 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事件,而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加涅,1992) 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肯普,1994) 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教学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史密斯、雷根,1999) 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乌美娜,1994) 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何克抗,2002) 创设和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 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学科学这一坚实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创设和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梅瑞尔,1996) 一门设计科学 教学设计是设计科学大家庭的一员,设计科学各成员的共同特征是用科学原理及应用来满足人的需要。因此,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帕顿,1989) 一门学科 “教学设计是一门涉及理解与改进教学过程的学科。任何设计活动的宗旨都是提出达到预期目的最优途径,因此,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教学方法的处方的一门学科,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瑞格卢斯,1994) 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 教材观点: 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教学设计模式(P19) 2.教学系统设计的意义、学科性质

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何克抗

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 何克抗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摘要】本文介绍了Blending Learning(或Blended Learning)的新含义,指出这一新含义的提出和被广泛认同,表明国际教育技术界的教育思想观念正在经历又一场深刻的变革,也是教育技术理论进一步发展的标志。作者还结合对建构主义的反思、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认识的深化,以及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建构和关于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等四个方面分析了这场教育思想观念大变革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 Blending Learning;Blended Learning;建构主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学设计 一、Blending Learning——“旧瓶装新酒”的新概念 2003年我有幸参加了三个与教育技术有关的国际会议,其中有两个在欧洲举行(一个是E-Learning世界大会,另一个是企业E-Learning国际会议);还有一个在香港举行(ICCE/2003即计算机教育应用国际会议)。在这类国际会议上,与会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很多,发表文章所涉及的领域也很广,但大多停留在应用层面。能够从理论高度进行思考, 并提出较深刻的思想观点,从而具有较大指导意义的论著并不多见。真正有些新意、并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是一个被称作Blending Learning(或Blended Learning)的概念。严格说来Blending Learning(或Blended Learning)还不能算是一个新概念,因为这种说法多年以前就已经有了。不过,近年来它之所以受到关注并日益流行,却是因为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内涵,所以我们不妨把它看作是一个“旧瓶装新酒”的新概念。 大家知道,Blending 一词的意义是混合或结合,Blending Learning(或Blended Learning)的原有含义就是混合式学习或结合式学习,即各种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_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_何克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总第143期)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 何克抗 摘要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 法多种多样,其共性则是在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有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并在此基础 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和传 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开始建立一种能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全新的 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关键词 建构主义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一、建构主义的由来与发展 建构主义(constructiv 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 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

中国最著名的五大数学家介绍

中国最着名的五大数学家第一位:华罗庚 自学成材的天才数学家,中国近代 数学的开创人!在众多数学家里华罗 庚无疑是天分最为突出的一位! 华罗 庚通过自学而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家, 他是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 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 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广泛数学领域 的中都做出卓越贡献。在这些数学领域他或是创始人或是开拓者! 华罗庚的重大贡献,有许多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如华引理、华不等式、华算子与华方法。另外华罗庚还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美国着名数学家贝特曼着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着名科学院院士”。 “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简称“华杯赛”)就是为了纪念和学习我国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 第二位:陈省身 现代微分几何的开拓者,曾获数学界 终身成就奖----沃尔夫奖!他对整体微分几 何的卓越贡献,影响着半个多世纪的数学

发展。他创办主持的三大数学研究所,造就了一批承前启后的数学家。在微分几何领域有诸多贡献,如以他命名的“陈空间”,“陈示性类”,“陈纤维从”。一位数学家说“陈省身就是现代微分几何。”这是对他的最好评价! 第三位:苏步青 世界着名微分几何学家,射影微分几何学派的开拓者,40、50年代开始研究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60年代又研究高维空间共轭网理论,70年代以来在中国开创了新的研究方向——计算几何!为中国数学走向现代化做出巨大贡献! 第四位:陈景润 华罗庚的学生!数论学家,歌德巴赫猜想专家!离解决歌德巴赫猜想即“1+1”问题,最近的人,证明了“1+2”陈景润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人,那就是歌德巴赫猜想,他也一直只专注于这个领域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迄今为止,歌德巴赫猜想依然是世界级难题!众多数学家认为用现有数学理论系统无法解决这一问题,除非出现新的数学观念,新的数学理论系统! 第五位:丘成桐 丘成桐因解决微分几何的许多重大难题而获得数学界菲尔奖!他的第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是解决了微分几何的着名难题—卡拉比猜想,从此名声鹊起。他把微分方程应用于复变函数、代数几何等领域取得了非凡成果,比如解决了高维闵考夫斯基问题,证明了塞凡利猜想等,这一系列的出色工作终于使他成为菲尔兹奖得主。

何克抗教授的主要学术成就及社会影响

何克抗教授的主要学术成就及社会影响 (一)主要学术成就和贡献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技术,也是中国当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支点和基础。当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就是教育逐步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历程。在近20年波澜壮阔的中国电化教育事业发展中,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适应数字时代教育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创新教育理论,以及创新的数字化学习支持环境开发是两条发展的主旋律。在这两条发展的主线中,何克抗教授的学术思想及其研究实践起了里程性界碑作用,引领了中国电化教育事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方向。 1.理论研究成果 在20年的中国电化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何克抗教授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提出了不同的学术思想,不断引领着中国电化教育事业发展研究的方向。 阶段一:教育技术深化认识阶段 在20世纪90年代初,数字技术开始在教育领域渗透,电化教育的实践基础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迁移。在这种迁移过程中,特别需要正确的方向引领,何教授敏锐地觉察到了当时教育技术发展和转型的方向,发表了《当代教育技术研究内容与发展趋势》一文,在对教育技术94定义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还从教育技术理论发展、网络化、教学模式应用多样化、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等领域,分别介绍了教育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 何教授这篇文章是AECT’94定义在我国的最早译介传播者之一,对当时电化教育事业发展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对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专业进行了重新定位,指引了电化教育实践工作的转型,丰富和完善了电化教育的内涵,产生了重要影响,教育技术发展的全新内涵与发展方向由此鼎定,关注和研究教学过程,致力于在创新教学理论指导下,研究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也成为何教授后续十几年研究工作的主旋律。 阶段二:建构主义理论的引进与发展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成熟并广泛的进入校园,教学工作者与学习者拥有了功能强大的认知工具,这使得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成为可能。何教授是国内最早介绍和引进建构主义的学者之一,在96年发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系统介绍了建构主义及其学习环境的基本内涵和特征。随后几年,何克抗教授持续关注和研究建构主义,逐步从引进、介绍走到了调整、发展和应用。他对建构主义进行了批判性的发展,在反思中对理论进行了创造和创新,为建构主义在中国的实践赋予了新的内涵。 阶段三:“中国式”的信息化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何教授对中国电化教育事业发展的突出贡献不仅仅在于介绍了国外教育技术94定义和建构主义,更是在大量、广泛、深入的信息化教学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体现中国教学特色,可概括成“中国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