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与人生之境界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48601364.html,

逆境与人生之境界

作者:黄国章

来源:《学习与研究》2013年第02期

【摘要】本文认为,并以《雪》一文为例,对“准确把握主旨是准确理解语言的前提”进行了探析,对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不同解读对有价值的教学内容的挖掘的制约、不同主旨背景对语言解释的合理性影响等作了探析。

【关键词】解读;准确把握主旨;教学内容确定

之前,也就曾苦苦思索鲁迅先生《雪》一文的主旨和教学内容的确定问题。读了《中学语文教学》(2011,2)彭兴奎老师的《也谈(雪)的主旨——兼谈教学处理》一文(以下简称“彭文”),颇受启发,特整理一下曾经搁置的思考,请同行和专家指正。

关于已有的“并列说”、“主次说”、“好坏说”等观点,加之彭老师的“孤独反抗说”,彭老师在文章已经叙论详尽,不在赘述。关于《雪》的主旨,我的观点是“逆境与人生之境界说”或叫“逆境的积极意义说”。我的解读方法或视角有二——一是鲁迅先生的方法:“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二是陆机《文赋》“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的思路,即先看以这样的主旨理解为背景,去解释文章的语言形式问题,是否顺理成章而不牵强,是否基本准确,再看文章的语言形式是不是为该主旨服务或与该主旨密切相关,暂称之为“文道互证”。“文道互证”的理据,其实叶圣陶先生在论述如何教课文时早就提出:“在讲解的时候,一定要靠讲明语言的运用和作者的思路——思维的发展来讲内容。要知道作者为什么这么说而不那么说,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为什么用这种口气而不用那种口气,所有这些都跟文章表达的内容明确相关。不能把两者分开来讲,这一堂课讲思想内容,另一堂课专门讲语言;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这堂课才算成功。”

1 从三个“顾及”看主旨

首先是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学生要理解此文,也需要对此进行回顾,相关知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在课文注释中即已涉及:“原载于1923年12月20日《新民国》第一卷第二号。本文写于五四运动之后。当时,部分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重新陷入迷惘之中。作者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预见中华民族正逢新的转机,号召国民去开创历史新纪元。”面对如此“艰难的国运”,作为革命家的李大钊特写此文以激发国民雄健的精神。面对相同的社会状态,作为革命家的鲁迅当然也会“英雄所见略同”,但从顾及鲁迅全人的角度,首先要“顾及”他是革命家的同时更是文学家和思想家,必须注意他的作品有不少都是以揭示哲理启迪人生为前提去唤醒或兼有唤醒、号召人们去革命或变革的性质,《雪》就是这样一篇文章,首先要注意的是,应该把《雪》作为一篇“启迪人生”的文章来读——启迪人生是文章最根本的作用:应该看到逆境(挫折、困难、委屈甚至不幸)的积极意义(现在的人阅读即主要应该注意这一点),这才是文章可以超越时空的主旨,文章对当时没有“重新陷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