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亲本差异对杂种F_1产量的影响

大豆亲本差异对杂种F_1产量的影响
大豆亲本差异对杂种F_1产量的影响

第30卷第4期2011年

8月

大豆科学SOYBEAN SCIENCE

Vol.30No.4Aug.

2011

大豆亲本差异对杂种F 1产量的影响

焦东燕1,2,刘兵强1

,闫

龙1,杨春燕1,王凤敏1,张园园1,2

,张孟臣

(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石家庄分中心河北省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河北石家庄050031;2.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河北石家庄050016)摘

要:以不同来源的36个大豆育成品种为亲本,配制29个杂交组合,分析了F 1代产量性状之间的杂种优势、亲本

间各性状差异与杂种优势的关系、来源地不同的亲本以及亲本间遗传距离的杂种优势表现。结果表明:大豆产量的杂种优势主要来源于单株荚数和粒数的优势;单株荚数和单株产量超亲优势显著高于百粒重和株高等性状;亲本间单株荚数、单株产量和百粒重差异小的后代容易产生较强的杂种优势;国内?国外品种组合的超高亲优势>黄淮?其它区域品种>黄淮?黄淮品种;利用覆盖大豆20个连锁群的31对多态性SSR 引物对36个亲本进行分析表明,遗传距离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键词:大豆;亲本差异;杂种优势;SSR 标记

中图分类号:S56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9841(2011)04-0574-06收稿日期:2011-01-18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助项目(2009AA101106);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青年基金资助项目(A09060101)。

第一作者简介:焦东燕(1981-),女,硕士,研究方向为植物分子遗传学与基因工程。E-mail :jiaodongyan711@163.com 。通讯作者:张孟臣(1956-),男,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豆遗传育种。E-

mail :hbdadou@yahoo.com.cn 。Effect of Soybean Parental Difference on F 1Yield Heterosis

JIAO Dong-yan 1,2,LIU Bing-qiang 1,YAN Long 1,YANG Chun-yan 1,WANG Feng-min 1,ZHANG Yuan-yuan 1,2

ZHANG Meng-chen 1

(1.Lab of Crops Genetic Breeding of Hebei ,National Soybean Improvement Center Shijiazhuang Sub-Center ,Institute of Food and Oil Crops ,He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Sciences ,Shijiazhuang 050031;2.College of Life Scienc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16,Hebei ,China )

Abstract :Twenty-nine cross combinations with 36soybean cultivars were used to explore the heterosis of F 1hybri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heterosis ,the heterosis expression of parental genetic distance and origin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ybean yield heterosis were mainly from pods and seeds number per plant.Over-high-parent heterosis of pods per plant and yield per plan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100-seed weight and plant height.The offspring which had few differences in pods per plant ,yield per plant ,100-seed weight showed higher heterosis.Over-high-parent heterosis of Domestic ?Foreign cross were higher than Huanghuai ?Other regional cultivar cross and Huanghuai ?Huanghuai cross.The 31poly-morphic primers covering 20linkage groups of soybean were used to analyze 36parental cultivars ,it showed that genetic dis-tance and yield per plant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Key words :Soybean ;Parental difference ;Heterosis ;SSR

大豆是重要的油料和粮食作物。随着人们生活

水平的提高和食品业、畜牧业的发展,对大豆的需求急剧增加,然而大豆种植面积有限,因此提高单产是

弥补中国大豆缺口的主要途径[1]

。杂种优势已被证明是大幅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2-4]

。大

豆杂交种在产量上表现出足够的杂种优势是杂种优

势利用的前提之一

[5-8]

;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世界上第1个可商业化应用的大豆杂交种“杂交豆1号”以及相继培育成的

“杂交豆2号”、“杂优豆1号”等区域试验比对照增产15.37% 22.7%[9]

。马育华

和盖钧镒[10]

以5个亲本配制10个杂交组合,平均中

亲优势59.1%,平均高亲优势17.2%。贺春林等

[11]

以6个夏大豆品种为亲本配制15个杂交组合,平均

高亲优势达60.5%。Burton [12]

曾对275个组合进行总结,高亲优势变幅为3.3% 20.2%,中亲优势变幅

为7.9% 35.5%。Metha 等[13]

以11个亲本配制12个组合,单株产量的高亲优势变幅为3.64% 24.9%。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大豆产量的杂种优势是较为明显的。但是这些研究只是侧重分析产量优势的大小,并未对杂交亲本间差异与杂种一代产量相关性状优势的关系进行研究。该试验分解单株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亲本差异对于杂种优势的影响,结合SSR 标记技术与大豆亲本地理来源差异,探讨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为杂交大豆育种提供参考。

4期焦东燕等:大豆亲本差异对杂种F1产量的影响575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选用来自中国黄淮、东北、南方以及美国等不同来源的36个育成大豆品种为亲本(表1)。1.2试验方法

1.2.1田间试验设计2008年6月于石家庄藁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试验田种植亲本,7月开花时进行人工杂交,配制了29个组合(表1)。2009年6月,杂交种在田间种植。采用间比法设计,2次重复,小区行长1.5m,行距50cm,1行区,株距15cm,单粒点播。对照品种为当地主推优良品种冀豆12。田间管理同一般大田生产。生育期间调查各生物学性状,收获时除去两端2株取中间10株室内考种,调查株高、单株荚数、总重、分枝数、百粒重等农艺性状,并全区收获测产。

表1杂交组合编号、亲本名称及来源Table1The F

1

code and their parents and origins

1.2.2SSR分析将36个亲本种子分别取2 3粒,按照田清震的方法[14]进行DNA提取和PCR扩增。为了全面的反映品种间的遗传关系,在每个大豆连锁群中选择1 2个遗传距离相差50cM的SSR核心引物对36个亲本进行分析。引物合成按照Soybase网址(http://soybase.agron.iastate.edu/ssr.html)上提供的大豆微卫星序列,由上海生工合

成。用SAS、SPSS17.0和NTSY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遗传距离以及聚类分析。1.2.3统计分析超中亲优势(MPH):杂交种(F

1

)的产量或某一性状数值与双亲(P1和P2)同一

性状的平均值差数的比率,计算公式为MPH=[F

1

576大豆科学4期

-1/2(P1+P2)]/1/2(P1+P2)?100%

超高亲优势(HPH):杂交种(F

1

)的产量或某一性状数值与高值亲本(PH)同一性状数值的差数的

比率,计算公式为HPH=[F

1

-PH]/PH?100%

超标率OSR:杂交种(F

1

)的产量或某一性状数值与当地推广品种或对照品种(CK)同一性状数值

的差数的比率,计算公式为OSR=(F

1

-CK)/CK ?100%

2结果与分析

2.1产量构成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

对29个组合的单株产量、单株荚数、主茎节数、株高和百粒重5个产量性状的方差分析(Fisher’s LSD法)结果表明:除单株荚数与主茎节数的超高优势差异不显著外,单株产量和单株荚数的超高亲、超中亲和超标(与对照冀豆12相比)优势显著高于株高、主茎节数和百粒重;单株产量超高亲优势均值达到了19.2%。其中,单株产量的超高亲优势显著高于株高、百粒重和主茎节数的优势,但与单株荚数差异不显著。单株产量和单株荚数的超中亲和超标优势都显著高于株高、主茎节数和百粒重,但二者无显著差异。株高、主茎节数和百粒重3个性状超亲优势不显著(表2)。

表229个组合产量相关性状杂种优势分析Table2Heterosis of yield-related traits in29crosses

产量性状

Yield character

超高优势

HPH

超中优势

MPH

超标优势

OSR

株高PH-6.793c2.894b21.908b 主茎节数NMS-1.258bc7.398b11.729b 单株荚数PPP14.397ab30.183a53.998a 百粒重100Wt-3.83c4.719b8.869b 单株产量YPP19.196a38.220a59.252a 同列数值后的不同小写字母代表在0.05水平差异显著,下表同。

Values within a column followed by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0.05probability level,the same as below.HPH:Dver-high-parent heterosis-MPH;Over-mid-parent heterosis;OSR:Over standard rate;PH:plant height;NMS:node of main stem;PPP:pods per plant;100Wt:100-seed weight;YPP:yield per plant,The same as below.

将与产量相关的5个性状的超亲优势进行相关分析,单株荚数和单株产量的杂种优势呈现极显著正相关,超高亲和超中亲优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49和0.7798,表明单株荚数的杂种优势是大豆产量杂种优势的主要性状来源。主茎节数和株高也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5534和0.5980,株高越高主茎节数就越多。主茎节数和单株荚数也显著相关(表3)。

表35个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相关分析

Table3Correlation analysis of five yield heterosis

株高PH主茎节数NMS单株荚数PPP百粒重100Wt单株产量YPP

株高PH-0.5980*0.2662-0.08960.2822

主茎节数NMS0.5534*-0.3638-0.10120.2870

单株荚数PPP0.25720.4019*-0.01700.7798**

百粒重100Wt-0.0383-0.03800.0670-0.2425

单株产量YPP0.27600.32240.7549**0.2697-*和**分别表示在0.05和0.01水平显著相关;下三角为超高亲优势,上三角为超中亲优势。

*and**refer t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t0.05and0.01probability level,respectively;

Over-high-parent heterosis is below the diagonal and Over-mid-parent heterosis is above the diagonal.

HPH:Dver-high-parent heterosis-MPH;Over-mid-parent heterosis;OSR:Over standard rate;PH:plant height;NMS:node of main stem;PPP:pods per plant;100Wt:100-seed weight;YPP:yield per plant,The same as below.

2.2亲本间各性状差异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5个产量相关性状的亲本间差异与杂种优势相关分析表明,杂种优势与亲本间单株产量和单株荚数差异大小呈显著负相关(表4),与百粒重差异呈不显著负相关,表明亲本间产量构成要素性状的差异越小,则杂种一代的超亲优势越大。亲本间株高、主茎节数差异大小与杂种优势相关性不显著。因此,在选配杂交组合时应选择双亲均荚数多、产量高的亲本材料。2.3亲本间地理来源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29个组合根据材料来源(表1)分为2大类:国内?国外(第Ⅰ类:指来源于中国的品种或品系,与国外引入品种或品系间配制的杂交组合)共10个组合、国内?国内(第Ⅱ类:指来源于中国的品种或品系,包括本地与引进的品种间配制的杂交组合)共19个组合,第Ⅱ类又可细分为:黄淮?其它区域(东北、南方)和黄淮?黄淮。将3类不同组间的产量、有效荚和百粒重的杂种优势进行比较分析(表

我国大豆的市场分析

我国大豆的市场分析 摘要:近年来,世界大豆产量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主要生产国出口量随着需求的增加也加大出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大豆市场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但市场波动特点明显,但在供给结构方面,中国大豆产量徘徊不前,自给率不断下降,供给量少,同样地,出口量也较少。中国大豆主要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中国大豆出口日本的贸易额有增长的趋势,但近年来我国大豆出口日本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中国大豆因农药残留超标问题被日本海关扣留的批次增幅较大,对我国大豆出口日本造成了不利的影响。美国等国家研发非转基因大豆品种进入日本市场,与中国大豆形成竞争。如何应对挑战和竞争成为我国大豆产业必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字:产销状况、供给与需求、日本市场 一、引言 据我们所知,大豆是膳食结构中动物蛋白、植物蛋白及食用植物油的重要来源,豆油可以加工成人造黄油、人造奶酪,还可制成油漆、粘合剂、化肥、上浆剂、油毡、杀虫剂、灭火剂等。大豆在工业上的用途有500种以上,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农产品。大豆由于具有用途多样,营养价值高,栽培广泛,便于出口等特点,在缓和世界性饥饿问题上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无论是在世界上还是中国的农业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二、世界大豆的产销状况 世界大豆的主要生产国有美国、巴西、阿根廷以及中国。美国拥有广阔的播种面积,利用先进的机械化技术和转基因技术提高单产,据美国农业部统计,2013年美国大豆平均单位为43.7浦/亩,产量居世界首位。而阿根廷的耕作情况与美国差不多,也使用机械化和转基因技术,但单产比美国低。巴西单产也没有美国高,但巴西没有使用转基因技术,而是采取农业技术革新等措施来提高单产的。而中国的产量增长幅度不大,比较稳定,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没有应用转基因技术,农业技术也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播种面积有限。 图1世界大豆主产国历年产量(万吨)

全球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柴达木盆地气候正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北部,其主体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为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所环绕,总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境内蕴藏着各类丰富的矿产资源,被誉为中国的“聚宝盆”。但这个“聚宝盆”长期被水资源短缺所困扰,生态和经济发展均受制约。 最新气象研究表明,中国西部“聚宝盆”柴达木盆地气候正在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2009年,盆地内的地下水量新增了2亿多立方米,相当于16个杭州西湖的水量。青海省气候监测评估中心近日发布的《柴达木盆地候变化评估报告》中称,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乃至全国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为显著的地方,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升温和降水量的持续增加。 在气温升高的同时,柴达木盆地降水量也在持续增多。据青海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戴升介绍,柴达木盆地大部分地区从1998年以来降水量持续增加,增加趋势明显大于青海省其他地区。卫星遥感表明,近年来柴达木盆地湖泊面积不断增大、水位明显上升,其中2008年哈拉湖面积比2005年增大7.38平方公里。 气象专家预测,未来10年至20年,柴达木盆地的气温将继续上升,可能比20世纪90年代平均值偏高左右;降水还将继续增加,与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相比将偏多5%-19%左右;柴达木等河流的径流量比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将偏多10%左右。中国“聚宝盆”气候暖湿化的趋势还将在未来表现得更为明显。 气候变化规则将重塑全球产业结构 第一,能源消费成本的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构成,进而影响全球产业的布局。不同产业的碳密度、不同国家同一产业的碳密度差异很大。比如,能源业的碳密度大约是服务业的10倍,发展中国家的碳密度大约是发达国家的4倍以上。因此,减排所引发的能源成本提高,对不同产业和不同国家的压力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第二,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的消费成本比价变化有可能会改变全球能源供求的格局。气候变化规则虽不能改变清洁能源与化石能源的生产成本比价,但可以改变两者间的消费成本比价。一旦确立全球气候变化规则,清洁能源的发展将不再受制于化石能源的价格波动,因为每个国家(企业)都将面临减排额度的制约。这样,化石能源的现行供求格局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第三,围绕减排所开展的技术创新将成为产业技术进步的方向之一。国际气候变化规则既为减排技术创新提供动力,也将不可避免带来压力。未来产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取决于碳密度的高低,企业盈利的空间也将越来越取决于减排的能力大小,因而产业技术进步与碳密度会有越来越高的关联度。很多产品的性能和功效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但由于其

山东省气候变化对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

山东省气候变化对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北纬34°22.9′--38°24.01′、东经114°47.5′—122°42.3′之间。山东省有山区、丘陵、平原、海岸等多种地形,鲁中鲁西地区受到大陆性气候影响而东部半岛地区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各地降水量分布不均匀。气候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有明显的旱季雨季,雨热同期,降水季节分布很不均衡,全年降水量有60%—70%集中于夏季,易形成涝灾,冬、春及晚秋易发生旱象,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光热资源充足,适合多种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生长,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和玉米。 一、山东省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 1、热量资源的变化 研究表明,1961年-2011年山东地区普遍呈升高趋势,主要表现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呈升高趋势。山东省全省平均气温上升约1.1°C。气温的升高让播种季提前,入春时间提早,入秋时间推迟,种植周期缩短,霜冻概率减少。山东省气候变暖有利于小麦生产潜力提高。 根据折线图可以发现山东省自1983年开始至2010年平均气温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气候变暖使得冬小麦种植线、作物一年两熟线、作物两年三熟线向北移动,作物产量明显增加。目前来看气温逐年升高对山东省粮食产量提高利大于弊,但并不是说气温持续升高仍然会对粮食产量带来正面影响,因为气温升高带来的蒸发量提升、降雨量提升、旱涝灾害频发都会对粮食作物产量产生严重影响。 2、水资源变化 山东省年降水量呈周期性变化,总体在1969年到2009年呈由丰水期向干旱少雨期转变,降水量逐渐减少。山东省降水分布存在不均,东部偏多而西部偏少,雨季在夏季和秋季,常有涝灾、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而冬季春季降水较少,常有旱灾。在1997年四五月份旱灾,全国先后有29个省(市、区)出现旱情,农作物因干旱受灾50217万亩,成灾30015万亩,绝收5937万亩。1997年受旱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对粮食生产造成的损失之大均是8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山东玉米产量受到影响。玉米植株高,叶片表面积大,因此蒸腾作用明显,需水量大因此受旱灾影响较大。1997年夏季降水量低于150mm,严重影响了玉米生长,导致玉米单位面积产量下滑。玉米属于喜温植物,耐旱能力差,因此山东省气候变暖有利于玉米生长潜力提高,而降水减少则对玉米生长不利。小麦较玉米耐旱,1997年四五月份较往常年份气候干燥、日照时间长的天气减少了病虫害以及白粉病、锈病的发生。气温升高入春时间提前,提前了小麦返青的时间,让春天小麦生长发育好,茎秆粗壮。而1996年九月十月十一月降水量充沛,保证了麦苗发芽率以致97年虽有旱情但小麦单产却有大幅提高。因此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跟种植的粮食作物种类有关,同年产生的降水时间变化对山东玉米和小麦单位面积产量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影响。

关于中国大豆产业的分析

关于中国大豆产业的分析 一、背景分析 目前,世界大豆主产国有四个,分别为美国、巴西、阿根廷和中国。从近年来这些国家的生产情况看,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其产量占世界大豆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巴西是第二大豆生产国,阿根廷、中国的大豆产量分别居于世界第三、四位。07年在全球23个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中,有12个国家种植了转基因大豆。美国、巴西、阿根廷是转基因大豆主要生产国,美国转基因大豆种植率91.9%,阿根廷90.4%,巴西70.3%,它们的产量占全球转基因产量的82%,占全球出口量的90%。在世界转基因大豆这场漩涡中,由于转基因大豆的成本远低于非转基因大豆,我国开始进口转基因大豆。 中国从1995年开始变成大豆净进口国,2003年中国进口大豆达到2074万吨,这一年国内大豆进口量首次超过国内产量。同时来自美国农业部的资料显示,2002-2003年度中国大豆的进口数量,首次超过欧盟跃居世界第一。2004年是2022万吨,2005年是2659万吨,2006年则为2826万吨。2007年,我国大豆进口量高达3082万吨。2008年进口大豆的压榨量达到3900万吨,国产大豆则为200万吨,也就是说有超过95%的油脂压榨企业使用进口大豆。2009年全年大豆的进口量是4200万吨,占到了全国大豆油市场的90%。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约占世界的1/3。而且未来国内大豆仍存较大的供给缺口。中国对大豆的需求将延续递增走势,直到中国人口增长出现拐点。(见图1) (图1) 二、美国阴谋的开始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对大豆产业这意味着大豆加工行业将对外资开放。由于低廉的进口成本,利用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加工行业在此期间获得了丰厚利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俄罗斯科学家最新研究认为,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人的健康状况恶化。据俄《科学信息》杂志报道,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人的居住环境发生变化。科研人员经研究发现,在降水比较多的部分陆地地区,由于水位上升,人们食用最多的是靠近地表的水。而地表水的水质也会因地表物质污染而下降,人们食用了这样的水,就会患上诸如皮肤病、心血管疾病、肠胃病等各类传染性疾病。随着居住环境的变化,人的机体抵抗力和适应能力都会下降。届时,肠伤寒、痢疾、疟疾、兔热病等传染性疾病就会成为常见病。 而在另外一些气候变得更加干旱、逐渐荒漠化的地区,由于缺水,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将会加重,人们也会被迫食用水质不好的水。同时荒漠化导致土壤盐分增多,将不再适合作物种植。 天灾还是人祸? 虽然全球变暖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每个人都看见了,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地球变暖,在科学界至今悬而未决。 马柱国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是个长期过程,与大自然自身的变化规律有关,但人为因素加剧了气候变化的速度,因此不容忽视。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有自然过程和人为过程。过度排放温室气体肯定会使地球变暖,但温室效应在地球变暖中占多少份额,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另外,人类的其他一些活动也有可能造成地球气候变暖。比如城市化的加速造成地表植被减少,这势必会使地球的“肾”(湿地)和地球的“肺”受到损伤。 去年,俄罗斯专家指出,全球变暖导致人的居住环境发生变化并影响人的健康状况并非一日之事。未雨绸缪,人类应该及早采取措施以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 研究期待深层次 全球变暖是上个世纪以来观测到的明显事实。学术界更加关心的一直是探寻这些变化的原因,而被《科学》杂志认可的气候研究进展却侧重于变化后的观察与适应。但要真正理解或证实这种关系,必须提出理论上的证据,即气候变化的物理机制。这一点国际学术界进展甚微。事实上,对气候变化后果的观测和讨论与气候变化机制研究是密不可分的。由不同原因造成的“气候变暖”对环境和生命带来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即便这种变化的原因像当前主流研究认识的那样单纯———是由于温室气体造成的,研究者对于气候系统本身复杂性的认识也将影响到对于气候变化后果的预料。反过来,对当前人们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准确评价对于气候系统本身性质的研究也非常有价值。 ■相关链接 根据一项国际研究显示,到二○五○年,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上四分之一的植物与动物消失,这将是自恐龙灭绝以来全球的最大一次物种灭绝。 这项研究主要调查了全球变暖与一千一百零三种植物、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青蛙和昆虫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一研究推断到了二○五○年的情况。研究人员指出,因汽车和工厂废气而导致的气温上升已达到了过去一百至三千万年间从未达到的水平,这威胁了许多物种,全球迫切需要采用新的清洁能源。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健康与环境的关系。 天气、气候变化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意识到了天气、气候与健康的关系。成书于战国前后的《黄帝内经》使用大量的篇幅表达了顺应天时而养生的理念,“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当如今的生存环境变得看上去日益险恶,气候变化与健康的关系引起了世界每个角落的注意。通过谷歌趋势的搜索引擎可以发现,在2007年及之前对于“climate and health”(气候与健康)的搜索为0,从2008年2月开始,针对这个关键词组的搜索开始出现,迅速攀上了一个高峰,并在近两年来居高不下。 气象与环境科学家们逐渐意识到,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存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发现,南美洲1991年致死性霍乱爆发的元凶可能是厄尔尼诺,太平洋增暖的环流刺激隐匿霍乱弧菌的浮游生物生长,为霍乱在南美洲19个国家流行创造了条件。 虽然这种理论颇有争议,但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相信,霍乱爆发只是一种先兆,全球的气候变化可能会给人类健康带来更大危害。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气象学会医疗气象学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式功、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王敏珍、董继元表示,气候变化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各种气象因素作用于人体而产生的,主要表现为光、热、水、气等气象要素通过人体感受器官对人体产生影响。当这些感受器官接受了来自大气环境的刺激后,会引起体内的一系列反应。 但并不是所有个体都会有一致的反应。他们认为,气象因素对人体刺激后引起的反应取决于个体的情况,还取决于各人的心理状态与体质。不同性别、年龄的人对气象因素刺激的反应并不相同。在一般情况下,健康的人比较能适应外界的气候变化,但是当气象条件的急剧变化超过了人体调节机能的一定限度时,人们就会感觉不适或进而生病。 这些疾病或症状包括伤疤痛、风湿痛、心肌梗塞、栓塞、感冒、中风、多发性关节炎、风湿病和一些传染病等。

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

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 彼得·施瓦兹和达哥·兰德尔 2003年 10月 前言 当大多数人想到气候变化的时候,他们想象的是温度的逐渐升高,仅仅是气候状况的微小变化,不确定地连续变化,甚至在将来的某一天会平稳下来。通常认为,无论我们面对任何天气条件,现代文明或者能够适应,气候变化的幅度不会超出社会的适应程度;或者我们的减缓措施,如京都议定书,已经足以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IPCC 报告指出,渐进式气候变化的威胁及其对食品供应和其他重要资源的影响,将不会严重到对安全产生威胁。乐观主义者声称,技术革新的所带来的收益能够超过气候变化的负面效应。从气候角度来讲,持未来渐进式变化的观点认为,农业将会继续发展,生长期将会延长。北欧、俄罗斯和北美洲的农业将会繁荣,而南欧、非洲和中南美洲将会遭受增多的干旱、高温、水资源短缺和产量下降。总体来说,在许多典型的气候情景下全球食品生产都会增加。这种气候变化的看法可能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十分危险的观点,因为我们正在面对世界范围的越来越多的天气灾害:更多的飓风、季风、洪涝和干旱。极端天气事件对社会有巨大的影响,因为它们影响到食品供应,城市和社区环境,以及洁净水源和能源的供应。例如,据澳大利亚气候行动网络(Climate Ac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最近的报告预估,气候变化可能会减少牧场的降水,将导致牧草产量下降15%,从而可能导致牲畜的平均重量减少12%,特别是牛肉供应减少。在这种情形下,预估奶牛的牛奶产量将减少30%,新的害虫可能会在水果种植地区蔓延。此外,预估这种情形将导致饮用水减少 10%。基于模式的未来预估结果表明,如果这些变化在未来的15-30年内在世界几个食物生产地区同时发生,那么人类社会的适应能力能够管理气候变化的观点将遭到严重挑战。 目前,生活在副热带干旱区人口密集、经济落后的的居民已超过4个亿,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对全球政治、经济与社会稳定都造成了严重威胁。在欠发达地区,对那些

大豆种植生产经济效益分析 (1)

大豆经济效益分析 为了较好的提高大豆种植农户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农业产业调整。xxx对大豆种植户的生产收益情况进行了分析。 一、大豆种植情况 xxx市2013年播种面积xxxx万亩。大豆种植面积xxx 万亩,占xxx%。玉米种植面积xxx万亩,占xxx%。水稻种植面积xxx万亩,占xxx%。小麦种植面积xx万亩,占xx%。经济作物种植面积xxx万亩,占xx%。其他作物种植面积xx 万亩,占xx%。杂粮种植面积xx万亩,占xx%。杂豆种植面积xxx万亩,占xx%。薯类种植面积xx万亩,占xx%。 从全市种植情况看,大豆、玉米是我市种植业占比重最大的作物,各占xxx%。其他各种作物种植之间发展不平衡,乡镇之间、村屯之间在种植规模上存在着较大差距。这几年种植大豆面积有所减少,其主要原因在于大豆的经济效益价格上的问题,对大豆效益规模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农民还了解不够,农民总以种植作物收益的多少进行种植生产。如何才能打消农民的疑虑,帮助农民搞好生产种植决策的经济效益分析,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到全市xxx乡镇部分村进行了大豆种植效益调查。通过随机抽样选点的方法对xxx个大豆种植户进行了深入的技术经济效益调查和评价。在分析评价过程中,我们对饲养xxx亩到xxx亩的不同农户的经济效益,

采取分组进行分析的方法。通过调查,我们对种植不同亩数下取得的户均总收入、户均总费用、户均籽种成本、户均生产成本、户均农机成本及不同种植亩数下的人工成本进行了分析计算。通过比较详细的调查和分析评价,运用数据资料分析了一般生产技术条件下大豆种植规模的收入和成本的变化的基本情况,按取得大豆生产最大经济效益原则的要求,提出了分析结论和建议,为主管部门指导大豆生产,确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案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试验和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和试验的目的是要通过种植不同亩数和不同品种的大豆进行经济效益评估分析,探讨每个农户平均种植大豆的最佳种植规模。我们对这次试验按照典型引路和兼顾一般的原则,采取抽样调查和试验的方式进行。经过对全市种植总体情况的综合比较分析,利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共选择xxx个大豆种植户作为调查评价样本。在样本户中,户均种植面积分别在xxx至xxx亩之间。在调查过程;要求被调查户填写了效益分析表,对其种植各项成本和收益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填写,通过效益分析表分别计算出不同种植面积的户均总费用,亩均费用,总收入及亩均收入。通过计算分析,种植xxx亩的总费用为xxxx元,亩均费用xxx元;种植xx亩的总费用为xxx元,亩均费用xxx元;种植xx亩的总费用为xxx元,亩均费用xxx元;种植xx亩的总费用

我国大豆供需现状及预测分析

我国大豆供需现状及预测分析 一、我国大豆供给现状分析 1.1国内大豆生产情况 近年来,我国大豆产量总体呈现波动性增长态势。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与严峻的经济形势、国产大豆自身品质有待提高和加工企业过度依赖进口大豆等诸多原因导致国内大豆种植收益不断下降 ,农户种植大豆积极性持续降低。为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大豆消费需求 , 增加大豆进口量成为唯一选择 , 使大豆自给率持续走低。 图1.1 中国大豆产量统计图

图1.2 中国大豆播种面积统计图 图1.3 2015年全国大豆种植面积及产量预估 由以上表格可以看出黑龙江的种植面积及产量约占全国30%,我们可以看出今年黑龙江地区大豆种植面积和种植产量较去年都有不到3%左右的降幅。种植玉米收益高于大豆一倍还多,也刺激农户改为种植玉米或者其他农产品。 1.2国内大豆进口情况 1.2.1地区 中国大豆主要从三个国家进口,分别是阿根廷、巴西和美国。来自阿

根廷的大豆进口量,2014年为28392291.7吨,相比2013年26416101.8吨下降了7%,并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来自巴西的大豆进口量,2014年为202348358.1吨,相比2013年的187252641.5吨上升了8%;来自美国的大豆进口量,2014年为201297923.9吨,相比2013年的148266433.7吨上升了35%。 从进口来源看,我国进口大豆国别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2006年,巴西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我国最大的大豆进口来源地。而目前来看,美国很有可能超过巴西成为我国最大的大豆进口来源地。 1.2.2 进口量 表1.2.2中国大豆历年进口量 1996年之前,我国是大豆净出口国,年净出口量从几十万吨到一百多万吨不等。近些年,大豆的食用和榨油需求继续增加,国民肉、蛋、奶需求强劲,

气温对华北地区玉米产量影响

浅析气温对华北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 [摘要] 华北平原是我国中国重要的玉米生产基地和输出基地,玉米常在我国粮食作物和中占据着重大作用,研究如何提高玉米产量及影响玉米产量的因素又这及其重要的作用,再温度变化较为明显的华北平原,研究温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具有更加重要和实际的意义及作用。 [关键词] 华北平原产量玉米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1-0028-02 analysis of the temperature of corn production in north china abstract:the north china plain is our important corn production base and export base, corn often occupy a significant role in our food crops and in studying how to improve corn yield and factors affecting corn yield and its important role, and then the temperature more obvious changes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the yield of maize has a more important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role. keywords: north yield corn 华北平原是中国第二大平原。华北平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平原年均温 8~15℃,冬季寒冷干燥,农作物大多为

我国大豆生产能力与发展

我国大豆生产能力与发展 摘要: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大都已有5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总计拥有2万多分品种资源和6000多野生大豆种质资源。时至今日,大豆仍是我国粮食的主栽品种。资料记载,1938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其中产量占世界的90%以上。可到了1952年美国的大豆种植面积、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巴西、阿根廷也随后而上;到上世纪90年代,中国已位居第四。与此同时,自1996年起,我国大豆进口量逐年攀升,并与2000年第一次达到1千万t,2003年逐渐增加到2千万t。2005年进口2600多万t,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40%左右。根据国内外相机构的预测,未来几年我国的大豆进口量仍会继续增加。 关键词:大豆现状供求平衡发展趋势 一、中国大豆供求现状分析 (一) 中国大豆供给 我国大豆供给包括两个方面: 大豆生产和大豆贸易。 1、中国大豆生产。我国大豆主要种植在东北地区的一年一熟春大豆区和黄淮流域夏大豆区,在这两个一级区中包括了大兴安岭区、东北平原区、长白山山地、辽宁平原丘陵、华北平原、山东丘陵、淮北平原等7 个二级区, 以及大兴安岭北部山地、大兴安岭中部山地、小兴安岭山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长白山山地、辽河平原、千山山地、辽东半岛丘陵、京津唐平原、黄海平原、太行山麓平原、胶东半岛、胶中丘陵、胶西黄泛平原、徐淮低平原、皖北平原、豫东平原等18 个三级区, 共计556 个县。根据近5 年来的平均产量统计, 东北地区一年一熟春大豆区的大豆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0 %左右; 黄淮流域夏大 豆产量占全国产量的30 %左右。 1957 年全国大豆种植面积达1 26617 万hm2 , 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915 % , 产量达到1 005 万t , 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512 %。但是, 以后的20 多年间, 由于追求淀粉类粮食的高产, 大豆种植面积下降,产量降到600多万t 。直到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大豆种植面积逐渐恢复到800万hm2 ,产量超过1 000 万t 。90 年代以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大豆需求量增加较快, 刺激了价格上扬, 进而推动了生产发展。1993、1994 年全国大豆产量大幅度增加, 分别达到1 531 万t 和1 600 万t , 比1992 年增长50 %左右。因供过于求, 价格大幅下跌, 从1995 年开始大豆种植面积又出现下降, 1996 年的大豆产量也下降到1 322 万t 。近年, 随中国大豆压榨能力的大幅度提高, 国内大豆供求缺口增大, 大豆进口量大幅度增加(2001 年达到1 394 万t) ; 国内大豆产量也逐渐提高, 2002 年达到 1 615 万t 。 2、中国大豆贸易。1995 年之前, 中国还是大豆净出口国, 1994 年出口量最大,

世界大豆生产布局及其国际贸易分析初稿

世界大豆生产布局及其国际贸易分析 大豆是重要的农产品,不仅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同时已经转变成为更重要的经济作物。大豆油是国际上和中国的主要食用油来源,而豆粕是目前全球植物蛋白最重要的来源。作为最古老的作物之一,大豆起源于中国,后传播于全球各地。历史上,全球最主要大豆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是中国。近年来,伴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大豆需求不断增长,全球大豆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在1961-2003期间,大豆在全球分布的国家从48个扩展至83个,分布区域扩大了约72%。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市场对植物油需求量不断增加的影响,世界油籽产量增长迅猛,而大豆作为最重要的油籽作物,产量也呈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而且,大豆生产的区域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表现出从北美洲转向南美洲转移的趋势。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作为世界上大豆的主产国,在大豆的国际供给中占有重要的角色。大豆是世界上重要的植物油和植物蛋白来源,己成为国际大宗农产品贸易中最活跃的商品之一。① 1 世界大豆供给 1.1 生产总能力 大豆是世界上重要的植物油和植物蛋白来源,国际大豆的生产和贸易正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大豆产业的发展。近年来,世界大豆生产的总体格局是:播种面积稳步增加、单产水平趋于平稳、总产量显著提高。 (1)播种面积稳步增加。由于大豆单产增加非常缓慢,大豆产量的增加有赖于大豆播种面积的不断增加。从过去的面积变化来看,将近50年来,平均每年大豆面积增加为110万公顷。1996年以前,大豆面积的增加比较缓慢,自1996年,中国大量进口大豆开始到2008年间,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三个国家大豆播种面积平均每年增加233万公顷。在这12年中,只有2007年由于美国大幅扩大玉米种植而导致大豆面积下滑,其余年份大豆播种面积都保持了上涨的势态,其中7个年份上涨水平超过了280万公顷。② 目前,全球大豆播种面积己经达到一亿公顷。三个主要的生产大国,美国、巴西、阿根廷的播种面积接近为7250万公顷,占世界总播面积的72%。从面积增加的情况来看,国际市场上大豆的生产还有继续发展的趋势,而且也能保证市场不断增加的需求。 (2)单产趋于平稳。世界大豆平均单产一直呈波浪式发展趋势。1961年世界大豆平均单产只1128.7公斤/公顷,到2001年增加到2302.9公斤/公顷,达到历 ①Paul W.Gallagher. Soybean productity-Inereasing and Quality-Change Technology for the Soybean ComPlex: Market and Welfare Effects[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8(1):165-174. ②张清.中国和美国、巴西、阿根廷大豆国际贸易依存度比较[J].世界农业,2006 (12):22-24.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含义: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在地质历史上,地球的气候发生过显著的变化。一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地球的气候相对稳定在当前人类习以为常的状态。地球的温度是由太阳辐射照到地球表面的速率和吸热后的地球将红外辐射线散发到空间的速率决定的。从长期来看,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必须同地球及大气层向外散发的辐射能相平衡。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臭氧、氟利昂等,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因此,这类气体有类似温室的效应,被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吸收长波辐射并再反射回地球,从而减少向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大气层和地球表面将变得热起来,这就是"温室效应"。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已经发现近30种,其中二氧化碳起重要的作用,甲烷、氟利昂和氧化亚氮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从长期气候数据比较来看,在气温和二氧化碳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目前国际社会所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指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气候变暖问题。 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 自然界本身排放着各种温室气体,也在吸收或分解它们。在地球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变化是很缓慢的,处于一种循环过程。碳循环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学元素的自然循环过程,大气和陆生植被,大气和海洋表层植物及浮游生物每年都发生大量的碳交换。从天然森林来看,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排放基本是平衡的。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土地利用形态,特别是工业革命后,大量森林植被迅速砍伐一空,化石燃料使用量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应不断增加。

大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大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 析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中国大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大豆产业的生产与消费现状以及对外贸易地理进口方向;测算出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大豆主产国的大豆产业的市场占有率、RCA指数、TC指数,对我国大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评估和实证分析,得出了我国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一直很弱或者说是根本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结论。然后详细分析了影响和制约我国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例如政策性因素、生产技术因素、贸易环境因素等等。最后提出培育高产优质大豆品种、发展非转基因大豆、绿色大豆生产、合理控制大豆进口等提高我国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诸多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Abstract: Firstly,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actuality of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the direction of foreign trade about the soybean industry in China; computes the market share, the RCA and TC index about the soybean industry in America, Brazil, Argentina etc. It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power of Chinese soybean industry is very feebleness or we could say there is no competition power in our soybean industry at all after assessing and analyzing the competition power of ours. After that, this article analyses in detail the factors which effect and restrict the soybean industry in China, such as the policy, the technique of production, the circumstance of trade.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roposals to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power of our soybean industry, for instance: cultivating the variety of soybean with high quantity and good quality; developing the non-transgenic soybean; controlling the import of soybean equitably and so on. Keywords:Soybean Industry;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Power;Direction of Foreign Trade 我国曾是世界大豆的最大出口国和生产国,总产量曾占世界 的80%~90%以上,而现如今,中国大豆产业的辉煌已经成为历史,我国在种植面积、产量、品种等方面已经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在我国大豆停滞不前的时候,大豆的营养价值和其他保健功 能逐步被世界各国所认识。在20世纪末短短的5年中,就召开了3次世界性的学术会议,专门研讨大豆对人体的各种保健效用及 大豆产业的发展问题[1]。在2005年5月11日北京召开的“第二届大豆食品发展论坛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术大会大豆食品分会成 立大会”上,有关专家表示,科学的进步和科技先进推动“大豆食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讲话 中英文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讲话 时间:2009-12-19 15:01来源:口译网作者:口译网点击:972次 2009年12月18日,奥巴马总统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发表讲话,阐述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和采取的行动。以下是讲话的全文: Remarks at Copenhagen Summit on Climate Change by the U.S.President Barack Obama Copenhagen, Denmark December 18, 2009 美国总统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讲话 丹麦,哥本哈根 2009年12月18日 Good morning. It is an honor for me to join this distinguished group of leaders from nations around the world. We come here in Copenhagen because climate change poses a grave and growing danger to our people. All of you would not be here unless you —like me —were convinced that this danger is real. This is not fiction, it is science. Unchecked, climate change will pose unacceptable risks to our security, our economies, and our planet. This much we know. 早上好。十分荣幸能与世界各国尊贵的领导人汇聚一堂。我们来到哥本哈根,是因为气候变化对各国人民构成的严重威胁与日俱增。诸位如果不相信这一危险确实存在,你们──同我一样──都不会来到这里。这不是凭空虚构,这是科学。如果不加以制止,气候变化就将对我们的安全、我们的经济和我们的地球构成不可接受的危险。对此我们都了然于胸。 The question, then, before us is no longer the nature of the challenge -- the question is our capacity to meet it. For while the reality of climate change is not in doubt, I have to be honest, as the world watches us today, I think our ability to take collective action is in doubt right now, and it hangs in the balance. 因此,我们面临的问题不再是这一挑战的性质,而是我们应对这一挑战的能力。因为尽管气候变化的现实已无庸置疑,但恕我直言,在今天全世界都注视着我们的时候,我认为现在我们共同采取行动的能力还难以确定。这个问题事关生死存亡。 I believe we can act boldly, and decisively, in the face of a common threat. That's why I come here today — not to talk, but to act. (Applause.)

美国气候变化技术计划(CCTP)新战略规划介绍

美国气候变化技术计划(CCTP)新战略规划介绍 安培浚高峰侯春梅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 摘要:美国气候变化技术计划(CCTP)于2006 年9 月公布了新的气候变化技术计划战略规划,新规划将通过捕集、减少或者储存的方式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气候变化技术计划是美国总统布什于2002 年提出的气候变化战略的一个技术部分,包括通过自愿、激励和强制合作来提高气候变化科学水平;通过大力开展清洁能源技术以及提升国际合作的形式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长。该计划中包含的技术有氢能源、生物提炼、清洁煤、碳储存、核分裂和聚变能等,这些技术以最基础的方式转化为(国民)经济价值,不仅能够改善气候变化,而且可以保证能源安全、空气污染以及其他紧迫需求。该提议的“范围和规模”都是史无前例的,它以100年为规划周期,从全球的角度,通过多边研究合作与全民参与的形式,规划了气候变化的研究远景。 1 引言 2002 年2 月布什总统宣布建立新的美国气候变化科学办公室,其任务是协调和指导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国内、国际活动,成立气候变化科技综合委员会(委员会由商务部、能源部等14 个政府部门、机构的人员组成),其主要职能是向总统提供气象科学和技术的建议;讨论各部门项目的资助;协调应对气候变化的预算;审查气候变化的有关建议等;实施气候变化科学计划(CCSP)及其CCSP 战略蓝图、气候变化技术计划(CCTP),还将确定国家气候变化技术计划(NCCTI)。 气候变化科学计划(CCSP)由原来支持长期研究项目的全球变化研究计划(GCRP)和支持短期研究项目的气候变化研究计划(CCRI)于2002 年合并而成。 它旨在丰富关于气候多样性和气候变化方面的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CCSP 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气候变化倡议。主要研究内容是气候变化关键不确定性的专项研究、气候观测与监视及数据管理、决策支持;第二部分是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主要包括气候变率和变化、水循环、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碳循环、自然和人为生态系统、人对环境变化的贡献与响应、模拟与观测及信息系统的挑战、新技术在减排温室气体方面的应用等;第三部分是交流、合作与管理。包括有关制度和公众宣传、国际计划与合作、计划管理和评估。 气候变化技术计划(CCTP)于2001 年开始实施,主要进行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对长期减排温室气体有效的清洁能源技术和碳吸收技术。 CCTP 支持有关减少由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及核能排放的温室气体并改进碳吸收效率的研究、开发、规划以及非官方计划。CCTP 战略计划和综合协调的六个战略目标分别是:降低能源消费和基础设施中的排放;降低能源供应中的排放;捕集和储存二氧化碳;减少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温室气体排放检测与监控的能力;支持对技术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科学。CCTP 将利用若干核心路径激励各方的参与并确保这一重要领域的进程以便努力达成上述目标,这些路径包括

气候变化对美国不同领域的不利影响研究

学术概览 尼罗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多国协同合作模式研究 尼罗河流经非洲11个国家,支撑数百万人口的生计,流域内生物多样性和众多特有 物种对全球生态系统至关重要,但一直以来却缺乏相应的保护。迄今为止,还没有流域尺度的物种保护规划,协同保护对尼罗河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仍然未知。鉴于此,在考虑流域水系连通的情况下,提出了尼罗河流域淡水鱼保护计划。该计划明确了需要进行重点保护的区域,比较了多种跨国合作的保护方案,以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标。研究表明,与之前流域各国各行其是的保护模式相比,协同合作保护模式可有效减少资金投入,减少投资达34%。流域各国都能从协同合作的保护模式中获益,但各国收益大小分布不均。所有协同合作保护方案中被列为重点保护对象的区域将作为重点保护区域。提出了可提高全球大型复杂流域保护投资回报率的方案。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b210105590.html,/content/5/4/eaau7668 气候变化对美国不同领域的不利影响研究 预测气候变化对不同领域造成的影响及其经济效应十分重要,从而了解未来气候变化的作用形式和影响程度,并研究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利用连续模拟框架预测了气候变化对美国22个不同领域所产生的影响,包括人类健康、基础设施和农业等方面,并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美国的影响较为复杂。在碳排放水平较高的情境下,到21世纪末,美国一些领域每年所产生的损失(如劳动力减少、极端气温死亡率升高和沿海地区财产损失等)将达上千亿美元。对更多领域的研究表明,几乎每个地区都会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因此,降低相关领域的碳排放水平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b210105590.html,/articles/s41558-019-0444-6 补水补沙对大坝下游河流生境条件恢复研究 大坝建成之后,由于水库蓄水调节作用,坝下游水量沙量大幅减少,原有天然状态下的周期性洪水被调平。为了重建下游生境条件,瑞士西部地区塞纳河上的罗森大坝水库通过生态泄流对下游补水补沙,人造洪水流量为2 a一遇标准。通过试验研究,确定了利用两岸交替分布的沙洲进行补沙的措施。对人造洪水前后的水下地形进行勘察,研究下游河床和沙洲的地形变化。通过对坝下游河段水位和流量变化进行观测,研究了下游两岸生境条件的恢复情况。结果表明,人造洪水的补水补沙措施能够有效改善坝下游生境条件,保障河流的生态可持续性。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b210105590.html,/articles/s41598-019-41575-6 热带地区对近期全球氮元素污染加剧的主导作用研究 氮污染受到多种因素和过程的影响,其影响机制尤其是在热带地区的影响机制至今尚未明确。在考虑人为氮排放、大气中CO 2、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等影响的情况下,采用全球土地生物圈模型对陆地-淡水中氮含量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目前全球每年通过土地能够阻止11%(10%~13%)的氮排放入海。在有些流域,土地对氮的阻隔率超过50%以上,对沿海水域防止富营养化和抵御温室气体造成的气候变暖起到缓冲作用。而有些流域,特别是热带地区流域,由于森林砍伐、农业集约化发展以及土地氮元素的大量排放,超过25%的氮排放量形成了重要的氮污染源。热带地区只占全球土地面积的34%,其所施用的肥料量远远小于非热带地区,所产生的氮污染却占全球的56%±6%。因此,应该对热带地区的土地利用进行全面综合治理以控制全球氮污染。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b210105590.html,/articles/s41467-019-09468-4 Review 4 ◎ -编译- 李 慧 S c i e n c e A d v a n c e s 03 A p r 2019:V o l . 5, n o . 4, e a a u 7668 S c i e n t i f i c R e p o r t s v o l u m e 9, A r t i c l e n u m b e r : 5176 (2019) N a t u r e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v o l u m e 10, A r t i c l e n u m b e r : 1437 (2019) N a t u r e C l i m a t e C h a n g e (20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