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藻糖的应用及其合酶基因TPS在植物转基因中的研究进展(1)

海藻糖的应用及其合酶基因TPS在植物转基因中的研究进展(1)
海藻糖的应用及其合酶基因TPS在植物转基因中的研究进展(1)

海藻糖(Trehalose)是一种非还原双糖,由两个葡萄糖分子以α,α1-1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分子式为C 12H 22O 11·2H 2O ,相对分子量为378.33。1832年Wiggers 等在黑麦的麦角菌中首次发现了海藻糖。随后法国化学家Berthelot 在小亚细亚沙漠里一种象鼻虫分泌的糖蜜中也发现了该糖,并将其命名为海藻糖。海藻糖广泛存在于细菌、酵母菌、霉菌、食用菌、低等植

物、昆虫和无脊椎动物等各种生命体中。另外,在高等植物中也发现了海藻糖的存在[1-2]。海藻糖的熔点为97℃,甜味较弱(相当于蔗糖甜度的45%),PH 值稳定,能溶解于水和热醇中,不溶解于乙醚,不能使斐林试剂还原,也不能被α-糖苷酶水解,无毒无害[3]。海藻糖的非还原性决定了它对酸、碱、高温的稳定性。此外,海藻糖还具有良好的抗辐射性[4]和防腐蚀性[5]。由于海

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项目“利用叶绿体基因工程培育耐旱节水的高羊茅草坪草”(5062012)。

第一作者简介:刘占磊,男,1982年出生,硕士,研究方向:菊花遗传育种。通信地址:100097北京市海淀区板井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生物中心308,E-mail :LZL11603@https://www.360docs.net/doc/b210884818.html, 。

通讯作者:吴忠义,男,副研究员,E-mail :zwu22@https://www.360docs.net/doc/b210884818.html, 。收稿日期:2008-11-10,修回日期:2008-12-16。

海藻糖的应用及其合酶基因TPS 在

植物转基因中的研究进展

刘占磊1,2,黄丛林2,张秀海2,吴忠义2

(1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048;2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97)

摘要:海藻糖是一种非还原性双糖,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很强的吸水性等性质,能够提高生物体对各种非生物胁迫的抵抗能力。目前有很多研究表明通过转化海藻糖合酶基因增加体内海藻糖含量可能成为选育作物抗逆品种的新方法。该文对海藻糖的理化性质、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情况作了简要的概述,并介绍了编码酵母海藻糖合酶复合体基因的组成以及各个组成基因的功能,着重阐述了海藻糖合酶基因在植物转基因方面(尤其在提高植物抗逆性)的研究进展。关键词:海藻糖;海藻糖合酶基因;抗逆性中图分类号:S188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Trehalose and the Study Progress of Trehalose Synthase Gene

TPS in Transgenic Plants

Liu Zhanlei 1,2,Huang Conglin 2,Zhang Xiuhai 2,Wu Zhongyi 2

(1College of Life Sciences,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2

Beijing Agro-Bio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Beij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Sciences ,Beijing 100097)

Abstract:Trehalose is a non-reducing disaccharide ,and it has particular physical and chemical features (high

stability and strong water absorption),so trehalose is able to protect the organism against a variety of abiotic stresses.Many researches have shown that increasing the trehalose content through genetic transforming of plants with trehalose synthase gene,creates a new method of breeding crops tolerant to variety stresses.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the bio-function of trehalose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and the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trehalose synthase complex gene were introduced.Moreover,the application of trehalose synthase gene in transgenic plants (especially in stress tolerance of plant)

was expatiated.

Key words:trehalose,trehalose synthase gene,stress tolerance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06):54-58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藻糖具有对酸、碱、高温的稳定性和很强的吸水性的性质,使它在生物体内具有很强的抗脱水作用,在干旱、寒冷、高盐碱等逆境条件下可保护生物膜、蛋白质等免受伤害[6-10]。因此,生物体内的海藻糖能够提高生物体对逆境条件的抗性。目前的研究表明很多物种对不良环境的抗逆耐受能力与它们体内的海藻糖浓度有直接关系[11-12]。海藻糖是一种典型的应激代谢产物:当生物体生长环境良好时,体内不积累海藻糖;而当生物体处于胁迫环境(如饥饿、干燥、高温和高盐碱等)时,体内就会迅速积累海藻糖[13-14],而且这些海藻糖会随着不良环境的解除而被降解。外加的海藻糖对蛋白质、酶与细胞膜等活性物质也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15]。由于海藻糖的理化及生物学特性,海藻糖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合酶基因在转基因植物中也得到了应用。

1海藻糖的应用

由于海藻糖具有稳定生物膜、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及抗逆,保鲜等作用,目前海藻糖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生物制剂的保存以及农业等方面都有应用,并且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1.1海藻糖在食品行业的应用

由于海藻糖具有非还原性、耐干燥性、耐冻性、保湿性等性质,所以海藻糖在食品行业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并且已经在各种食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6]。海藻糖可以用来防止因干燥或冷冻等条件引起的含蛋白质食品的变性;可以用作食品的甜味剂(海藻糖具有甜味),能降低产生龋齿等不良的副作用。无水海藻糖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可用它来解决干燥食品[17]的反潮和粉末饮料的结块等问题;海藻糖还具有防止淀粉老化和微生物污染等功能。由于海藻糖具有特有的生物保护功能,可用于水果、蔬菜的保鲜[18]。

1.2海藻糖在医药行业的应用

海藻糖在医药上的应用主要是利用海藻糖对生物大分子的保护作用,用它作试剂和诊断药等的稳定剂,如可用于激素、疫苗、抗生素与维生素等的稳定剂等。另外,2002年Matsuo等[19]报道了海藻糖能有效缓解干眼病患者的症状;2004年Tanaka等[20]报道了海藻糖能缓解由于多聚谷氨酰胺引起的小鼠亨廷顿病的症状;Chen等[21]报道了海藻糖在肺移植上(移植肺的贮存)的应用。

1.3海藻糖在化妆品方面的应用

由于海藻糖具有保湿性、防紫外线辐射等作用,用于各种化妆品中有护肤、保湿、防紫外线等功效。用于护肤类化妆品中,可以达到抑制皮肤干燥的效果;由于海藻糖本身的甜味,可作为甜味剂用于口腔清凉剂、口腔芳香剂等。Kidd和Devorak等[22]报道了海藻糖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1.4海藻糖在生物制剂保存方面的应用

用海藻糖保存的生物制品,放置在常温下即可。克服了以往生物制品必须用真空冷冻干燥和在低温下保存带来的保存、运输和使用的麻烦,可以达到降低生物制品的成本的目的。目前已将海藻糖用于限制性内切酶类(使其可以在常温下保存相当长时间而不丧失活性)的保存,还可以用于干PRC反应试剂盒等新型生化工具的保存。

1.5海藻糖在农业上的应用

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把海藻糖合酶基因导入的植物(原来不产生海藻糖或海藻糖含量低)体内,获得可以产生海藻糖的转基因植物,改善原有物种的抗逆品质,培育抗寒、抗旱和耐盐碱的转基因植物新品种。该技术用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使其体内富含海藻糖,就可以提高作物对环境的耐受能力,培育作物新品种,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如果用海藻糖合酶基因转化那些本身就具有很强抗逆性的植物,进一步提高它们抗逆能力,将来也许能用这些植物来改造沙漠、绿化荒旱地等[23]。

2海藻糖合酶基因的研究进展

目前对大肠杆菌和酵母菌中的海藻糖合酶基因的研究已经比较透彻,另外在拟南芥、水稻等植物中也发现了海藻糖合酶基因家族的存在。下面介绍一下酵母中海藻糖合酶基因的研究进展。

合成酵母海藻糖合酶复合体的基因有四个部分组成:TPS1(先前也被称为GGS1,CIF1,BYP1,FDP1,GLC6和TSS1)基因,TPS2(也被称为HOG2和PFK3)基因,TSL1基因和TPS3(一个被认别为是TSL1同族体的基因)[24]。

TPS1基因编码56kDa的蛋白,该蛋白具有完整的6-磷酸-海藻糖合成酶活性。Thevelein等[25]的研究表明,只有当TPS1基因存在时酵母细胞才具有6-磷酸-海藻糖合成酶活性,才能使酵母在热休克时积累海藻糖,依此证明了TPS1基因在酵母体内是编码6-磷酸-海藻糖合成酶的功能。TPS1基因编码的蛋白还起稳定海藻糖合酶复合体的作用。TPS1基因的缺失也使6-磷酸-海藻糖酯酶活性大大降低,并导致海藻糖合酶复合体解体。

TPS2基因编码102kDa的蛋白,该蛋白具有6-磷酸-海藻糖酯酶活性,6-磷酸-海藻糖酯酶的功能是催化6-磷酸-海藻糖脱磷酸化形成海藻糖和磷酸。Walter等[24]的研究表明,酿酒酵母在TPS2基因缺失时

刘占磊等:海藻糖的应用及其合酶基因TPS在植物转基因中的研究进展·

·55

中国农学通报https://www.360docs.net/doc/b210884818.html,

丧失6-磷酸-海藻糖酯酶活性,缺失编码海藻糖合酶复合体的其它基因时,只会降低6-磷酸-海藻糖酯酶活性。由此可见酿酒酵母中还存在其它不依赖于TPS2基因的6-磷酸-海藻糖酯酶活性。

TSL1基因和TPS3基因大小相同,它们编码的蛋白都为123kDa。Walter等[24]的研究表明,酿酒酵母中TSLI和TPS3基因的缺失破坏海藻糖合酶复合体的稳定性(比缺失TPS2基因更加严重),TSLI基因的缺失比TPS3基因的缺失影响更大,酿酒酵母体内会有更多游离的TPS1和TPS2蛋白。另外TSLI基因的缺失时,磷酸对6-磷酸-海藻糖合成的抑制调控作用会降低,而TPS3基因的缺失就不会有这种作用。

综上所述,TPS1,TPS2,TSL1,TPS3共同组成了编码酵母海藻糖合酶复合体的基因,TPS1编码的蛋白具有6-磷酸-海藻糖合成酶活性,TPS2编码的蛋白具有6-磷酸-海藻糖酯酶活性,TSL1和TPS3编码的蛋白起稳定基因复合体的作用。

3海藻糖合酶基因在植物转基因方面的应用

如果能在植物特别是作物体内能积累海藻糖,就能使它们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从而达到改良植物性状,实现了培育新品种的目的。由于通过转基因技术能在植物体内积累海藻糖,因此可以作为一种生产海藻糖的途径。另外,海藻糖合酶基因在植物抗逆性研究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海藻糖合酶基因在植物转基因方面是植物转基因方面的一个热点。海藻糖合酶基因在植物转基因方面国内外已经有很多的报道。目前已经把海藻糖合酶基因导入烟草、马铃薯、水稻和其它植物中,得到了不同表型的转化植株,转化植株的抗逆性也得到了提高。

Romero等报道[26],以CaMV35S启动子驱动酵母的TPS1基因转化烟草,发现转基因植株中的海藻糖含量明显增高(没有转化的对照植株中几乎检测不到海藻糖的存在):每克鲜叶中的含量为0.17mg。转基因植株的表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生长受阻,刀形叶片,体内蔗糖浓度下降和抗旱性的提高(经水分胁迫发现转化植株的耐旱性与形态学改变程度呈正相关)。转基因植株的离体叶片与对照植株的离体叶片水胁迫实验的结果差异不明显,文章认为海藻糖的合成不是一种渗透保护作用,而是改变了糖代谢和调控途径从而造成了植株表型的改变和耐旱性的提高。

Andr'e等[27]以拟南芥的TPS1基因在CaMV35S启动子驱动下转化烟草,得到了转化植株。转化植株在甘露醇和氯化钠的胁迫下、离体叶片在干燥环境下的失水率、温度胁迫下的发芽率比对照植株的高。而且所有转化植株在这些条件下表现一致。表明拟南芥TPS1基因的表达可以增强模式植物和其它作物在非生物胁迫时的抗逆能力。

Yeo等[28]的研究,将酵母的TPS1基因在CaMV35S 启动子驱动下转化马铃薯,转化植株与没有转化的植株相比表现出了许多外部形态的变化,包括生长迟缓,矮化,叶发黄并呈柳叶形,根发育异常,畸形等。有趣的是当转化植株移栽到土壤后,外部表型都恢复了正常,而且明显改善了植株的抗早性。

Ibolya等[29]的实验表明,将酵母的TPS1基因在可干旱诱导的启动子StDS2的驱动下转入马铃薯,得到了两棵转基因植株T1和T2。该表达载体在转化植株中仅有很低的TPS1基因表达(可能由于染色体位置的作用),但对转化植株观察结果显示这样的表达量足以提高转化植株的抗旱性。T1和T2的离体叶片8h后萎蔫,而对照植株的离体叶片3h后就萎蔫。在干旱处理中,在CO2的饱和的最大水平上CO2的同化率也大大提高,转化植株保持了6~9天,而对照植株只能保持3天。在最佳的生长环境下,转化植株固定的CO2比对照植株少。T1和T2植株叶片上的气孔比对照植株上少30%~40%,这足以使转化植株较低的CO2固定率和提高抗旱性。

Garg等[30]用大肠杆菌的海藻糖合成基因(otsA和otsB)转化水稻,与没有转化的植株相比,转化植株表现了不同的表型:生长受阻,光和氧化损害降低,在盐、干旱和低温的胁迫下表现更多有利的矿质营养平衡。由于生长条件,与没有转化的植株相比,转化植株积累了3~10倍的海藻糖。观察显示1g鲜重中海藻糖的最高含量为1mg时保持良好的状态,而且显示了海藻糖不是一种良好的溶质。然而,增加海藻糖的积累与植株提高的溶解糖水平、增强胁迫和非胁迫下的光合作用能力相一致,与糖代谢和调节糖感知信号的作用相一致。这些结果证明基因工程在提高水稻的非生物胁迫能力和通过组织特异性与胁迫诱导的过量表达海藻糖来提高生产力是可行的。

Jang等[31]的研究表明,在玉米的Ubi1启动子的驱动下,用大肠杆菌的海藻糖合酶复合体基因在水稻体内可以表达TPS和TPP的融合体。表达的融合体酶有高而且专一的催化效率,使该实验成为引人瞩目的高效合成海藻糖的方法;它还有一个优点降低了对植株有潜在毒性的海藻糖-6-磷酸的含量。从转化植株的叶片和种子的鲜重中分离的海藻糖可达到1.076mg/g。比单一转化TPS和TPP编码基因的烟草的海藻糖表达量高200倍。转化植株种子中糖的轮廓明显改变,

··56

但叶片中没有改变。据报道单一转化大肠杆菌的TPS 基因和TPP基因,或者两者同时转化的植株表型都会变化。有趣的是,在这个实验中转化植株虽然产生了高水平的海藻糖,但是没有引起生长受阻和明显的表型变化。另外,通过叶绿素荧光和生长受阻分析表明海藻糖在转化植株中的积累提高了植株对干旱,高盐和寒冷的耐受能力。研究还表明海藻糖是一个广泛的非生物胁迫的保护者,水稻对海藻糖的耐受能力比双子叶植物要强。

王自章等[32]把担子菌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的海藻糖合酶基因(TSase)在由双拷贝CaMV35S启动子驱动下导入甘蔗,发现部分转化植株根叶畸形、株型异常、生长缓慢。移栽到含PEG800017.4%(w/v)的MS培养基后,观察到转基因植株抗渗透胁迫能力增强。

另外植物体内本身也含有海藻糖合酶基因家族的基因通过诱导它们的过表达也能提高植物的抗逆性。Liang等[33]通过诱导水稻体内本身的OsTPP1基因过表达,发现过表达植株的耐盐性和抗寒性得到了加强。该研究既显示了OsTPP1基因在提高水稻抗逆性的作用,也暗示了可以利用OsTPP1基因来增强其它作物的非生物胁迫的作用。

4结语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海藻糖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会更加广泛,对海藻糖和海藻糖合酶基因的了解也会越来越多。但是目前对海藻糖抗逆性的机理仍然不是很清楚。海藻糖以后的研究重点应该是对其抗逆机理的研究和植物转基因方面的研究,这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对海藻糖合成基因的深入研究,一定会培育出抗旱、抗寒、抗盐碱的植物新品种,为农业生产和改良环境做出贡献。更应该加强海藻糖在各个领域应用的研究,使它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更大的方便。

参考文献

[1]Goddijn OJM,Dun KV.Trehalose metabolism in plants.Trends in

Plant Science,1999,4(8):315-319.

[2]Drennan PM,Smith MT,Goldsworth D,et al.The occurance of

trehalose in the leaves of the desiccation-tolerant angiosperm myrothamnus flabellifolius welw.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1993,142(2):493-496.

[3]刘传斌,云战友,冯朴荪,等.海藻糖在生物制品活性保护中的应用

前景.中国医药工程杂志,1998,14(2):182-185.

[4]Yoshinaga K,Yoshioka H,Kurosaki H,et al.Protection by

trehalose of DNA from radiation damage.Biosci Biotech Biochem, 1997,61(1):160-161.[5]宋棋,李寅.海藻糖对面包酵母耐储存力的影响.无锡轻工大学学

报,1997,16(3):32-36.

[6]Wiemken A.Trehalose in yeast,stress protectant rather than reserve

carbohydrate.Antonie van Leeuwenhoek,1990,58(3):209-217. [7]Eleutherio ECA,Dearaujo PS,Panek AD.Role of the trehalose

carrier in dehydration resistance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Biochem Biophys Acta,1993,1156(3):263-266.

[8]Virgilio C,Hottiger T,Dominguez J,et al.The role of trehalose

synthesis for the acquisition of thermotolerance in yeast.I.genetic evidence that trehalose is a thermoprotectant.European Journal of Biochem,1994,219(12):179-186.

[9]Colaco C,Kampinga J,Roser B.Amorphous stability and trehalose.

Science,1995,268(5212):788.

[10]Thevelein JM.Regulation of trehalose metabolism and its relevance

to cell growth and function.In:Bramb R,Marzluf GA.The Mycota.Berlin:Springer-Verlag,1996:395-420.

[11]Crowe JH,Crowe LM,Chapman D.Preservation of membermanes

in anhydrobiotic organisms:the role of trehalose.Science,1984,223 (4637):701-703.

[12]Hottiger T,Virgilio CD,Hall MN,et al.The role of trehalose

synthesis for the acquisition of thermotolerance in yeast.Ⅱ.

Physiological concentrations of trehalose increase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proteins in vitro.Europe Journal of Biochemistry,1994, 219(1-2):187-93.

[13]Laere A V.Trehalose,reserve and/or stress metabolite?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1989,63(1):201-209.

[14]Wiemken A.Trehalose in yeast,stress protectant rather than reserve

carbohydrote.A ntonie Van Leeuwenhoek,1992,58(3):209-217. [15]Reshkin SJ,Cassano G,Womersley C,et al.Preservation of glucose

transport and enzyme activity in fish intestinal brush border and basolateral membrane vesicle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1988,140:123-135.

[16]Kato M,Miura Y,Kettoku M,et al.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ew trehalose producing enzymes isolated from the hyperthermophilic archae,Sulfolobus solfataricus KM.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1996,60(3):546-550.

[17]Roser B.Trehalose a new approach to premium dry food.Trends

Food Sci.Technol.1991,7:166-169.

[18]Roser B,Colaco C.A sweeter way to fresher food.New Scientist,

1993,138:24-28.

[19]Masuo T,Tsuchida Y,Morimoto N.Trehalose eye drops in the

treatment of dry eye syndrome.Ophthalmology,2002,109(11): 2024-2029.

[20]Tanaka M,Machida Y,Niu S,et al.Trehalose alleviates

polyglutamine-mediated pathology in a mouse model of Huntington disease.Nat Med,2004,10(2):148-154.

[21]Chen F,Fukuse T,Hasegawa S,et al.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ET-Kyoto solution for clinical lung transplantation.Transplantation Proceedings,2004,36(9):2812-2815.

[22]Kidd G,Devorak J.Trehalose is a sweet target for agrobiotech.

Biotechnology,1994,12:1328-1329.

[23]Serrano R,Francisco A,Culianz M,et al.Genetic engineering of

刘占磊等:海藻糖的应用及其合酶基因TPS在植物转基因中的研究进展·

·57

中国农学通报https://www.360docs.net/doc/b210884818.html,

salt and drought tolerance with yeast regulatory genes.Scientia Horticulturae,1999,78:261-269.

[24]Bell W,Sun W,Thevelein JM,et https://www.360docs.net/doc/b210884818.html,position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trehalose synthase complex.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1998,273(50):33311-33319. [25]Thevelein JM,Hohmann S.Trehalose synthase:Guard to the gete

of glycolysis in yeast?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1995,20

(1):3-10.

[26]Romero C,Belles JM,Vaya JL,et al.Expression of the yeast

trehalose-6-phosphate synthase gene in transgenic tobacco plants: pleiotropic phenotypes include drought tolerance.Planta,1997,201

(3):293-297.

[27]Andr'e MA,Enrique V,Susana SA,et al.Transformation of tobacco

with an Arabidopsis thaliana gene involved in trehalose biosynthesis increases tolerance to several abiotic stresses.

Euphytica,2005,146:165-176.

[28]Yeo ET,Kwon HB,Han SE,et al.Genetic engineering of drought

resistant potato plants by introduction of the tehalose-6-phosphontes synthase(TPS1)gene from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Mol Cells,2000,10(3):263-268.[29]Ibolya S,Sa'ndor D,Miha'ly K,et al.Effects of drought on water

content and photosynthetic parameters in potato plants expressing the trehalose-6-phosphate synthase gene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Planta,2008,227(2):299-308.

[30]Garg AK,Kim JK,Owens TG,et al.Trehalose accumulation in rice

plants confers high tolerance levels to different abiotic stresses.

PNAS,2002,99(25):15898-15903.

[31]Jang IC,Oh SJ,Seo JS,et al.Expression of a bifunctional fusion of

the Escherichia coli genes for trehalose-6-phosphate synthase and trehalose-6-phosphate phosphatase in transgenic rice plants increases trehalose accumulation and abiotic stress tolerance without stunting growth.Plant Physiology,2003,131:516-524. [32]王自章,张树珍,杨本鹏,等.甘蔗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海藻糖合酶

基因获得抗渗透胁迫能力增强植株.中国农业科学,2003,36(2): 140-146.

[33]Ge LF,Chao DY,Shi M,et al.Overexpression of the

trehalose-6-phosphate phosphatase gene OsTPP1confers stress tolerance in rice and results in the activation of stress responsive genes.Planta,2008,228:191-201.

··58

基因工程技术的现状和前景发展

基因工程技术的现状和前景发展 摘要 从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基因工程技术,经过30多年来的进步与发展,已成为生物技术的核心内容。许多科学家预言,生物学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学科,基因工程及相关领域的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之一。基因工程研究和应用范围涉及农业、工业、医药、能源、环保等许多领域。 基因工程应用于植物方面 农业领域是目前转基因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农作物生物技术的目的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作物抗逆性、抗病虫害的能力。基因工程在这些领域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由于植物病毒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植物抗病基因工程也也已全面展开。自从发现烟草花叶病毒(TMV)的外壳蛋白基因导入烟草中,在转基因植株上明显延迟发病时间或减轻病害的症状,通过导入植物病毒外壳蛋白来提高植物抗病毒的能力,已用多种植物病毒进行了试验。?在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增强植物对细菌和真菌病的抗性方面,也已取得很大进展。植物对逆境的抗性一直是植物生物学家关心的问题。由于植物生理学家、遗传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协同作战,耐涝、耐盐碱、耐旱和耐冷的转基因作物新品种(系)也已获得成功。植物的抗寒性对其生长发育尤为重要。科学家发现极地的鱼体内有一些特殊蛋白可以抑制冰晶的增长,从而免受低温的冻害并正常地生活在寒冷的极地中。将这种抗冻蛋白基因从鱼基因组中分离出来,导入植物体可获得转基因植物,目前这种基因已被转入番茄和黄瓜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口味、口感、营养成分、欣赏价值等品质性状。实践证明,利用基因工程可以有效地改善植物的品质,而且越来越多的基因工程植物进入了商品化生产领域,近几年利用基因工程改良作物品质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如美国国际植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从大豆中获取蛋白质合成基因,成功地导入到马铃薯中,培育出高蛋白马铃薯品种,其蛋白质含量接近大豆,**提高了营养价值,得到了农场主及消费者的普遍欢迎。在花色、花香、花姿等性状的改良上也作了大量的研究。? 基因工程应用于医药方面 目前,以基因工程药物为主导的基因工程应用产业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基因工程药物主要包括细胞因子、抗体、疫苗、激素和寡核甘酸药物等。它们对预防人类的肿瘤、心血管疾病、遗传病、糖尿病、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各种传染病、类风湿疾病等有重要作用。在很多领域特别是疑难病症上,基因工程工程药物起到了传统化学药物难以达到的作用。我们最为熟悉的干扰素(IFN)就是一类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成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在临床上已用于治疗白血病、乙肝、丙肝、多发性硬化症和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疾病。?目前,应用基因工程研制的艾滋病疫苗已完成中试,并进入临床验证阶段;专门用于治疗肿瘤的“肿瘤基因导弹”也将在不久完成研制,它可有目的地寻找并杀死肿瘤,将使癌症的治愈成为可能。由中国、美国、德国三国科学家及中外六家研究机构参与研制的专门用于治疗乙肝、慢迁肝、慢活肝、丙肝、肝硬化的体细胞基因生物注射剂,最终解决了从剪切、分离到吞食肝细胞内肝炎病毒,修复、促进肝细胞再生的全过程。经4年临床试验已在全国面向肝炎患者。此项基因学研究成果在国际治肝领域中,是继干扰素等药物之后的一项具有革命性转变的重大医学成果。 基因工程应用于环保方面

植物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_黄珊

植物转基因技术(transgenic?technology)又称遗传转化技术(genetic?transformation),通常是指将已经克隆、分离的外源或者内源基因构建到特定的载体上,然后借助生物、化学或物理的手段转移到受体植物细胞基因组中,使目的基因能够在受体内遗传,实现在新背景下稳定表达和遗传,并赋予植物人们所需要的农艺性状(如抗病、抗虫、抗逆等)的方法。转基因技术不仅为基因的表达调控和遗传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试验体系,尤其重要的是为植物特别是农作物的定向改良和分子育种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自1983年转基因植物问世以来,在这短短的近三十几年的时间里,转基因技术发展十分迅速,至今已有数百种植物转基因获得成功。文章简要介绍常见的几种植物基因转化的方法、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1?植物转基因技术的方法 迄今为止转基因技术大致可划分为两类:一种是载体介导法,即利用另一种生物来实现基因的转入和整合,如农杆菌介导法、病毒介导法等,其中主要的方法就是农杆菌介导法;另一种是DNA直接摄取法,即将裸露的DNA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直接转入植物细胞,如基因枪法、聚乙二醇(PEG)介导法、花粉管通道法、电击法、显微注射法、超声波导入法等。目前较常用的几种植物转基因技术有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聚乙二醇(PEG)介导法及花粉管通道法。 1.1?农杆菌介导法? 农杆菌介导法是目前双子叶植物遗传转化最常用的方法[1,2]。它是将植物表达载体转入根癌农杆菌,以根癌农杆菌工程菌为介导,通过侵染受体植物后能将它所携带的Ti-质粒上的一段目的DNA 插入到受体细胞基因组中,从而实现新基因的导入与整合。根癌农杆菌Ti-质粒转化系统是目前研究最多,技术方法最成熟的基因转化途径。然而长期以来农杆菌介导转化方法仅局限于双子叶植物,直到近年来才在单子叶植物上有了重大突破[3,4],如水稻[5]、玉米[6]和大麦[7]等。 1.2?基因枪法 基因枪法于1987年由Sanford提出[8],是指用钨粉或金粉包裹外源DNA,然后利用火药的爆炸、高压放电或高压气体驱动力,将制备好的钨粉或金粉颗粒加速,射击真空室中的细胞或组织从而导入外源基因,进而达到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遗传和表达的目的。该方法对靶细胞、受体材料来源基本无严格要求,小到细胞大至组织、器官等均可作为受体实现转化。目前,通过基因枪技术,很多植物如水稻[9]?、玉米?[10]、小麦?[11]、大豆[12]、土豆[13]、棉花[14]等均已获得成功。此外,基因枪技术还能将外源基因转化线粒体和叶绿体,使转化细胞器成为可能[15]。 1.3?聚乙二醇介导法? 目前最常用的化学诱导物质是聚乙二醇(PEG),PEG能与原生质体融合,通过改变原生质体膜的通透性,进而提高原生质体对外源DNA的吸收效率,达到基因转化的目的。该方法具有以下几个优点:首先对细胞伤害小;其次也是最主要的优点是充分 植物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黄?珊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18) 摘?要:植物转基因技术是研究植物基因功能及对植物各种农艺性状进行改良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几十年来,植 物转基因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的热点并取得显著进展。文章综述了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及迄 今为止在植物中常见的转基因技术的方法,概括了植物转基因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关键词:植物;转基因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Q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799(2012)01?-?0084?-?04 收稿日期:2012?-?02?-?14 作者简介:黄珊(1980-),女,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水稻遗 传育种。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进展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课程论文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进展 学生姓名:魏斌聪 学号:200806016139 专业/班级:生物工程081班 课程名称:生物工程原理 指导教师:陈蔚青教授 浙江树人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 2011年5月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进展 魏斌聪 (浙江树人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生工081班浙江杭州310015) 摘要:人们将所需要的外源基因(如高产、抗病虫害优质基因) 定向导入作物细胞中, 使其在新的作物中稳定遗传和表现,产生转基因作物新品种, 是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的一项新技术。本文先描述了转基因作物的发展进程,对其基因问题的研究作了讨论,并列出转基因作物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作分析,最后对此项技术作出展望。 关键词:转基因作物;DNA技术;基因导入;安全性 前言 转基因植物(transgenic plant),是指基因工程中运用DNA 技术将外源基因整合于受体植物基因组、改变其遗传组成后产生的植物及其后代。转基因植物的研究主要在于改进植物的品质,改变生长周期等提高其经济价值或实用价值。[ 1 ]其主要范围是在作物方面,如可食用的大豆、玉米等,或者可投入生产的棉花等作物。 从表面上看来,转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似乎没有任何区别,它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从1983年以来,生物学家已经知道怎样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具有某种新的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 2 ]这个基因可以来自于任何一种生命体:细菌、病毒、昆虫等。这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人们可以给某种作物注入一种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特性,这是人类9000年作物栽培史上的一场空前革命。[ 3 ] 1 转基因作物的发展进程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3年,全球第一例转基因烟草在美国问世。1986年,首批转基因抗虫和抗除草剂棉花进入田间试验。1996年,美国最早开始商业化生产和销售转基因作物(包括大豆、玉米、油菜、

植物转基因技术

植物转基因技术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生物工程的导论论文之植物转基因技术 生物1002班郭雅莉 201041006 摘要:目前,转基因技术已经成熟,转基因作物已进入产业化阶段,而且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呈直线上升趋势。世界上已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出许多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强的农作物新品种,生物技术产品已应用到医药,保健食品和日化产品等各个方面,生物制药产业已成为最活跃,进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为此,我将对植物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和当代社会发展的概况进行系统阐述,同时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进行系统的讨论。 关键词:国际状况转基因技术应用安全性问题 自1983年美国在世界上首次获得转基因烟草以来,植物转基因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们将以转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生物技术上的巨大飞跃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植物转基因技术巨大的生产潜力将为人类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将辐射性地影响人类社会、经济、技术、生活、思想等方面的发展。 然而由于人们最初对转基因技术的认识不足或不理解,以至对转基因技术存在不同的态度和看法甚至偏见,使植物转基因技术面临着不少冲击。在20世纪末,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就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反对者认为转基因作物具有很大的潜在危险,可能会对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造成威胁。在欧洲,转基因作物曾被一些媒体称之为“恶魔食 品”[1]。 一、国际植物转基因技术状况简介 转基因技术已在多种植物上获得成功,转基因的棉花、大豆、玉米、水稻、烟草、番茄、油菜等重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已作为商品投入市场。其进入田间实验的种类不断增加,除转基因粮食作物之外,转基因蔬菜、瓜果、牧草、花卉、林木及特用植物数量逐渐增加,基因种类和来源日益丰富,转基因性状日趋多样复杂。 在所涉及的转基因方法中,农杆菌介导法占50种,基因枪轰击法24种,DNA直接转移法2种,电击介导法2种,化学介导法1种[5]。已把一

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及转基因植物研究进展

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及转基因植物研究进展 摘要: 植物蛋白酶抑制剂是除Bt之外又一个愈来愈研究较多的抗虫基因资源,其分布广泛,在豆科、茄科、禾本科、葫芦科及十字花科等植物中存在较多。植物蛋白酶抑制剂抗虫基因主要通过2种途径获得并在多种植物中进行转化,获得抗虫转基因植株。植物蛋白酶抑制剂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已有很大的发现进展。 关键字:蛋白酶抑制剂基因作用机理转基因 正文: 一蛋白酶抑制剂作用机理 广泛存在于植物组织中的蛋白酶抑制剂是一种多肽物质, 对许多昆虫有防 卫作用。该基因及其编码区域较小、没有内含子。研究表明, 这些蛋白酶抑制剂在植物对危害昆虫以及病原体侵染的夭然防御系统中担当着重要角色。昆虫饲喂实验发现, 某些纯化的蛋白酶抑制剂具有明显的抗虫作用。利用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来提高植物的抗虫能力, 已成为植物基因工程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在植物中发现有三类蛋白酶抑制剂: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琉基蛋白酶抑制剂和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其中对丝氨酸类蛋白酶抑制剂的研究最为透彻, 目前在植物中至少已经发现有6 个家族, 其中的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 马铃薯蛋白酶抑制剂兀的抗虫效果最为理想。蛋白酶抑制剂的杀虫机理蛋白酶抑制剂杀虫的机理在于: 它能与昆虫消化道内的蛋白消化酶相互作用形成酶抑制剂复合物( E l ) 阻断或减弱消 化酶的蛋白水解作用。所以, 一旦昆虫摄食进蛋白酶抑制剂, 就会影响外来蛋白的正常消化, 同时, 蛋白酶抑制剂和消化酶形成E l 复合物, 能刺激消化酶的过 量分泌, 通过神经系统的反馈, 使昆虫产生厌食反应。由于蛋白酶抑制剂抑制了昆虫的进食及消化过程, 不可避免地将导致昆虫缺乏代谢中必需的氨基酸, 最终造成昆虫的非正常发育或死亡。 二植物蛋白酶抑制剂基因作用机理及获得的途径 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作用机理及其应用蛋白酶抑制剂( P l ) 是自然界含量 最为丰富的蛋白种类之一, 存在于所有生命体中。国内外有关抗虫的植物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获得大多通过2种途径。一种通过从植物不同部位的组织或细胞中提取抗虫活性蛋白,然后分析其起作用的活性核苷酸序列,继而克隆和转化到寄主细胞,进行筛选和选育抗虫树种。利用该方法获得抗虫树种的研究越来越多,该方法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蛋白酶抑制剂提取和活性测定方法的选择和建立。植物蛋白酶抑制剂分离和纯化的策略主要依据不同植物中的蛋白酶抑制剂生理生

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物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进展 摘要:作为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转基因技术已在多种植物上取得重大进展。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作物转基因技术的三大主流方法: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介导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并阐述了这几种转基因技术在水稻、小麦、棉花、玉米、大豆,甘薯等几种主要农作物的应用进展状况。 关键词:转基因技术、农作物、应用 Genetically Modified---转基因,简称GM,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体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再从结果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从而获得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而其衍生出的转基因技术就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目的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达到改造生物的目的,即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 1983年比利时科学家Montagu 等人和美国Monsanto 公司Fraley等人分别将T- DNA上的致瘤基因切除并代之以外源基因,获得了世界上第一株转基因植株———转基因烟草。自此之后,作物转基因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目前,几乎所有的作物都开展了转基因研究,育种目标涉及到高产、优质、高效兼抗性及多用途等诸多方面.一批抗病、抗虫、抗逆、抗除草剂等转基因作物已进入商品化生产阶段. 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2 月13 日在京发布的1 份报告显示,全球27 个国 家超过1800 万农民,2013 年种植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比2012 年增加了500 万公顷。此外,首个具有耐旱性状的转基因玉米杂交品种亦于2013 年在美国开始商业化。 据该报告显示,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于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18 年中增加了100 倍以上,从1996 年的170 万公顷增加到2013 年的1.75 亿公顷,其中美国仍是全球转基因作物的领先生产者,种植面积达7010 万公顷,占全球种植面积的40%。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创始人兼荣誉主席、本年度报告作者Clive James 表示,目前排名前10 位的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的面积均超过100 万公顷,这为将来转基因作物的多样化持续发展打下了广泛基础。在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中,有19 个为发展中国家,8 个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种植面积连续2 年超越发达国家。 目前,作物遗传转化的方法有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电激法、PEG 法、脂质体法、低能离子束法、超声波介导法、显微注射法、花粉管通道法等.但在当前作物基因工程研究中,主要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这三种转基因技术也相对较为成熟. 一、农杆菌介导法 农杆菌介导法是指农杆菌侵染植物时,受到植物受伤后释放的酚类物质的刺激,活化质粒上Vir 区基因的表达,将质粒上的另一段DNA(T-DNA)共价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上,在植物体内表达而改变植物的遗传特性。农杆菌介导法的转化效率受众多因素影响,如农杆菌侵染外植体的影响因素、外植体再生能力的内在因素和环境条件(pH、温度和光照条件)等[32],此法具有流程简单、仪器设备便宜、拷贝数低[33],且基因沉默少,转移的基因片段长等优点。 农杆菌介导法是获得第一个转基因植物的方法,迄今为止,农杆菌介导法获得的转基因植物占转基因植物总数85%,已成为植物基因转化首选方法。 二、基因枪介导法 基因枪法又称微弹轰击法,是将外源基因包裹在直径1~2 nm的钨或金颗粒表面,加速轰击植物外植体靶组织,穿过植物细胞壁和细胞膜而将外源基因带入植物细胞。因此,通过该方法进行DNA的转移过程不受外植体基因型的限制,可以将外源基因转移至几乎所有的植物细胞、组织器官和原生质体中。 最早的基因枪是由美国Cornel 大学的Sanford 等在1987 年研制成功的。目前基因枪介

转基因植物论文

课程名称:转基因植物及其生物安全性主讲教师:曹前进 学号 2010212569 姓名凌泽广成绩: 谈谈学习本课程后的心得及有关转基因 争论的看法 摘要:从2012年2月15日开始本学期“转基因植物及其生物安全性”的第一堂课,到即将结束于6月13日的最后一堂课,在这段时间里,我没有翘过一节课,在曹老师的指引下,我深刻的学习并了解了许多关于转基因的知识,不仅如此,也锻炼了我上课时积极思考的能力以及增添了敢于发言的勇气。对有关于转基因的利弊争论,我也有了自己的看法。我坚信,在未来的世界里,随着人们的需要,很多有限资源都满足不了,而唯有靠着科技的力量解决一系列随之产生的需要。 关键词:转基因植物心得争论 本文我将会从俩个方面进行解读,第一,关于学习本课程后的心得;第二,对于有关转基因争论,我提出了些自己的看法。 (一)学习本课程后的心得 在选修这门课之前,我完全是因为它是上午的第一节课,在有些人眼中,也许不会选择在上午的第一节课,因为好多人在早上是不愿意起床的,他们更愿意选择在床上度过自己美好的早晨,而我却认为,学习应该就从早上开始,因此在周一至周五的第一节课里,我都是有课程安排的。早上也是一天中最清醒的时候,我庆幸自己选修了这门课程,更加庆幸的是有一个好老------曹老师。 尽管从第一节课里面的位置坐得满满,到以后上课的稀稀疏疏,但这丝毫没有削落我对这门课程的喜爱,我只能说,他们不来上课是他们的损失,因为他们没有了解到曹老师的课堂是多么的有意思。她不仅给大家时间在课堂里讲解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还组织我们辩论,那次的题目是化学合成剂(如农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大家查阅资料后,在课堂里纷纷得提出自己的见解,从各个角度进行阐述,大家讨论激烈,但这也没有影响我们课后的朋友关系。 每次上课的时候,我都坐在第二排的位置,好像那已经成为了我的专座,也许是因为大家都不喜欢坐在前面吧,这样也好,上课我就可以听老师讲得更清楚了。几乎每节课,老师都会提前十几分钟到达教室,当我发现还没有多少人来时,老师就已经把多媒体打开了。我觉得老师用实际行动在告诫我们这些年轻人,一天之计在于晨。老师在上每堂课之前,我都可以感受到老师准备了很长时间。她的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值得我去学习! 我清晰的记得,老师在讲各种各类的花时,列举了很多花的图片,然后让我们一一识别,老师的讲解弥补了我有些关于生活中常见的花的知识。老师还顺便提到了华师目前开放的石楠花,还跟我们解释了石楠花为什么有一种臭味。我也清晰的记得,老师在讲解各种转基因食品时,给我们阐述了我国现阶段是用于商业用途的转基因植物,她还让我们自己去商店里寻找一些关于添加了转基因植物的食品。我还清晰的记得,老师给我们讲解各种疾病时,提到了狂犬病(又叫恐水症),然后她也解答了我的一些疑问。因为在小时候我也被狗咬过,但并没有出血,只是有点痕迹,然后老师告诉我那并不会影响你今后的生活。我还清晰的

植物叶绿体基因工程发展探析(一)

植物叶绿体基因工程发展探析(一) 摘要从叶绿体的概念、转化优点、转化主要过程及方法等方面概述了叶绿体基因工程的发展情况,介绍了叶绿体基因工程的应用,包括提高植物光合效率、合成有机物质、生产疫苗、增强植物抗性及在系统发育学中的应用等,并提出叶绿体基因工程存在的问题,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植物叶绿体;基因工程;发展;应用;存在问题;展望叶绿体作为植物中与光合作用直接相连的重要细胞器,其基因组的功能也因此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1882年Straburger观察到藻类叶绿体能分裂并进入子代细胞;1909年Baur和Correns通过在3种枝条颜色不同的紫茉莉间杂交得出,质体是母本遗传的。人们便开始对叶绿体遗传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1988年Boynton等首次用野生型叶绿体DNA转化了单细胞生物衣藻突变体(atPB基因突变体),使其完全恢复光合作用能力,标志着叶绿体基因工程的诞生2]。叶绿体基因工程作为一种很具有发展前景的植物转基因技术,在植物新陈代谢、抗虫性、抗病性、抗旱性、遗传育种等方面都将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1叶绿体基因工程概述 1.1叶绿体简介 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是一种半自主型的细胞器,能够进行自我复制,含有双链环状DNA。叶绿体DNA分子一般长120~160kb。叶绿体DNA有IRA和IRB2个反向重复序列(分别位于A链和B链),两者基因大小完全相同,只是方向相反,它们之间有1个大的单拷贝区(大小约80kb)和1个小的单拷贝区(大小约20kb)。 1.2叶绿体基因组转化优点 叶绿体基因具有分子量小、结构简单、便于遗传的特点,故相对于传统的细胞核遗传更能高效表达目的基因,这是因为叶绿体基因本身拥有巨大的拷贝数3]。叶绿体基因可实现外源基因的定点整合,避免位置效应和基因沉默;遗传表达具有原核性;安全性好,叶绿体属于母系遗传,后代材料稳定;目的基因产物对植物的影响小。利用叶绿体基因转化的这些优点,可以加快育种速度和效率,节约育种时间。 1.3叶绿体转化的主要过程 叶绿体转化过程通常分4步:一是转化载体携带外源目的基因通过基因枪法或其他转化体系导入叶绿体;二是将外源表达框架整合到叶绿体的基因组里;三是筛选具有转化的叶绿体细胞;四是继代繁殖得到稳定的叶绿体转化植物4]。 1.4叶绿体转化的主要方法 依据叶绿体转化的主要过程,生物学家相应地研究若干种叶绿体基因转化的方法,其中常用的叶绿体转化方法:一是微弹轰击法。将钨粉包裹构建完整的质粒载体,用基因枪轰击植物的各种组织、器官,然后对重组叶绿体进行连续筛选,不断提高同质化水平,最后获得所需的转基因植株5]。二是农杆菌T-DNA介导的遗传转化法。将外源目的基因、选择标记基因等构建到农杆菌的Ti质粒上,然后通过与植物组织或器官共培养,最后把所需外源基因转化到叶绿体并获得表达。三是PEG处理法。只需将构建好的质粒(含外源基因、标记基因、同源片断、启动子、终止子等)在一定的PEG浓度下与植物原生质体共培养。 2叶绿体基因工程的应用 2.1提高植物光合效率 植物的光合效率非常有限,太阳能的很小一部分可以转化为植物所需要的能量,从而转变为人类需要的产品。植物光合效率取决于Rubisco酶的丰富度。Rubisco酶一方面可以制造可溶性蛋白,另一方面也可以限制CO2合成。人们可以通过2种直接的方法提高光合速率:一是加速酶催化的循环过程;二是提高酶的特性,减少光呼吸浪费的能量6]。很多科学家正试图通过提高Rubisco酶来提高植物的光合效率,而其中拟南芥和水稻的定点整合试验取得了重大突

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

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 课题申请指南 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加速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实现转基因植物研究及其产业化进程、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科技部决定启动“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国家转基因棉花中试与产业化基地”、“转基因林草新品种培育与示范”等项目的申报工作,特制定本指南。 第一章申请须知 一、申请要求 (一)申请范围与组织申报原则 1、“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项目由2000年初步进行论证的上海、广州、北京和武汉4家单位分别申请,其所在省、直辖市科技厅(科委),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司为该项目申报组织单位。各组织单位只准上报一份,组织单位应提出申报意见,并由省、部级政府部门推荐。 2、“国家转基因棉花中试与产业化基地”项目由主产棉区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科技厅(科委)为申报组织单位,并根据指南要求,组织区域内专业研究单位进行申报。各组织单位只准上报一份,组织单位提出申报意见,并由省级人民政府推荐。 3、“转基因林草新品种培育与示范”项目由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厅(科委),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司为申报组织单位,根据指南要求组织本地区(部门)有关单位进行申报。 (二)具体要求 1、申报工作自本公告公布之日起开始,欲申报单位必须根据《申请指南》要求参与申报活动。 2、申请单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国务院有关部委)和申请单位应按国拨经费的1:1提供配套资金。申请单

位可以通过企业投资、银行贷款等方式(必须出据证明)自筹部分经费。国拨经费的使用按《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暂行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3、寄送申请文件的截止日期为2002年9月25日,逾期到达的申请文件恕不接受。 (三)项目实施期限 本项目实施年限为2年。 (四)申请人资格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在上述申请范围之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均可根据《申请指南》的要求申请。 二、申请文件的编制 1、申请文件编写 以中文编写,语言要求精练,所提供的数据真实、可靠。 2、申请文件的格式要求 所提供的申请文件一律用A4纸装订。 3、申请文件构成 ——申请函 ——申请人资格审查文件 ——申请书 ——附件 三、申请文件的递交 1、申请书及有关资料应有法定代表人(或委托授权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全部申请文件须包装完好,并注明申请项目、申请单位名称、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及联系人。 2、申请文件一式10份,正本1份,副本9份,在每份申请书上要注明正本和副本,正、副本分别封装,并在封面上注明。一旦正本和副本不符,则以正本为准。 3、递交申请文件的截止日期为2002年9月25日。 4、“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项目申请文件寄送地点为:中国生物工程开发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皂君庙乙七号(北京8118信箱)

关于植物转基因技术的一些读书报告

关于植物转基因技术的一些读书报告 在生物工程导论课上,我了解到了一些关于植物转基因技术的知识,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上自己的专业在以后会有这方面的学习和发展,所以查阅了一些相应的资料,有了一些感想。 世界上首次使用植物转基因技术是1983年美国获得了转基因烟草,自 此以后,植物转基因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转基因技术已经成熟,转基因作物也已进入产业化阶段,而且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呈直线上升趋势。植物转基因技术主要应用于农业,生物和医学等领域。进行植物品种的改良,新品种的培育以及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生物药物和疫苗等。世界上已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出许多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强的农作物新品种,生物技术产品已应用到医药,保健食品和日化产品等各个方面,生物制药产业已成为最活跃,进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因此,人们将以转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生物技术上的巨大飞跃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这次技术革命将使全球农业生产发生深刻的变革,使人们看到消除饥饿与贫穷的希望。植物转基因技术巨大的生产潜力将为人类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将辐射性地影响人类社会、经济、技术、生活、思想等方面的发展。 但是,像其它新生事物的发展过程一样,由于人们最初对转基因技术的认识不足或不理解,以至对转基因技术存在不同的态度和看法甚至偏见,使植物转基因技术面临着不少冲击。在20世纪末,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问题 就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反对者认为转基因作物具有很大的潜在危险,可能会对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造成威胁。在欧洲,转基因作物曾被一些媒体称之为“恶魔食品”。甚至当前,一些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为了某些利益也对公众进行炒作和误导,夸大转基因作物的风险,使人们对转基因技术及其转基因食品由最初的争论演变为恐慌甚至存在一定的抵触 情绪。如某电视广告中所提到的:某某食用油,不含转基因成分,为健康加油;某网站新闻报道:湖北某超市惊现转基因大米等等,使人们对当前社会上对转基因技术存在的一些偏见。 在此我希望可以尽量避免偏见,对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和当代社会发展的概况进行一些比较系统的阐述,对植物转基因技术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一点探讨。 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基因是生命体具有的特定遗传信息和遗传效应的核苷酸序列,存在于DNA (脱氧核糖核酸)上,是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转基因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以改造该物种的遗传特性。植物转基因技术又称植物基因工程,是把从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中分离到的目的基因转移到植物的基因组中,即对植物进行遗传转化,使其在性状、营养和消费品质等方面满足人类需要的技术。应用转基因技术构建的植物为转基因植物,又叫基因修饰植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转基因植物食品。 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内容包括:目的基因的分离和鉴定、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植物细胞的遗传转化、转化细胞的筛选、转基因植物细胞的鉴定以及外

我对转基因作物应用的看法

我对转基因作物应用的看法 我对转基因作物应用持支持态度。理由如下: 1.转基因作物的优势。 与常规育种技术相比,转基因育种在技术上较为复杂,要求也很高,但是具有常规育种所不具备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1)转基因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使可利用的基因资源大大拓宽。实践表明,从动物、植物、微生物中分离克隆的基因,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可使其在三者之间相互转移利用。 (2)转基因育种技术为培育高产、优质、高抗,适应各种不良环境条件的优良品种提供了崭新的育种途径。这既可大大减少杀虫剂、杀菌剂的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也可以提高作物的生产能力、扩大作物品种的适应性和种植区域。 (3)利用转基因育种技术可以对植物的目标性状进行定向变异和定向选择,同时随着对基因认识的不断深入和转基因技术手段的完善,对多个基因进行定向操作也将成为可能,这在常规育种中是难以想象的。 (4)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大大提高选择效率,加快育种进程。此外,通过转基因的方法,还可将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物等生物制品。 2.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 2.1环境影响及生态效应 2.1.1反对者认为现在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基因改良是反进化。其实这种观点本身恰恰是违反了进化论,因为进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现在的物种是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进化的结果。农业本身与生俱来就不是自然活动,今天的作物已没有一种像它们的野生祖先,它们已经过数千年的选择而使其更能适应生境和更加高产。因此,GMC仅仅是人类活动的逻辑延伸,并不比我们实践了多个世纪的活动更违反自然。以Bt抗虫作物而言,试想还有什么样的作物能像GMC一样只需很少或根本不需喷农药而对环境更友好? 2.1.2转基因作物的生态效应 以我国大量种植的转基因作物Bt棉为例,来说明转基因作物的生态效应(1)对靶标生物的影响。Bt棉花的种植能够有效控制棉铃虫对多种寄主作物的危害,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吴孔明等通过比较我国Bt棉花种植前后15年间田间棉铃虫的发生量,发现棉田棉铃虫的种群数量随着Bt棉花的推广种植而显著减少。 (2)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吴孔明等1998年~1999年在河北、河南抗虫棉田中对害虫的种群数量作系统调查后发现,瓢虫类、草蛉类、蜘蛛类捕食性天敌的数量在抗虫棉田中大幅度增加,它有效地控制了蕾铃期棉蚜种群的发展。 (3)靶标害虫的抗性。Bt棉花在我国自1997年推广种植以来,虽有抗性风险的报道,但至今田间没有大规模抗性的发生,远远低于一般化学农药的抗性产生风险。而针对害虫对转基因棉的抗性,我国采用了天然庇护所来延缓害虫Bt抗性的发展。 2.2 食品安全性 (1)转基因食品在上市之前都会做风险的评估来证明它的安全性,这个评估的体系是目前在食品安全评估中使用的最严格的一套体系。在评价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时候采取的一个原则,叫做实质性等同原则,即如果转基因食品跟同类的非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一样的,就认为它是安全的。我们不可能去认定某一

转基因研究的现状及发展

转基因研究的现状及发展 转基因作物是当今世界各国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研究的热点,中国的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一、我国转基因作物的发展现状迅速,由于科学界对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及生态环世界上最早的转基因作物诞生于年,是一境利与弊的争论,措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施对到种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世纪年代,其进行安全管理。本文论述了转基因作物在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已逐渐成为各国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研国内的发展现状,分析了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及生态环境的利与弊以及关于我国转基因作物安全管究的热点。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1.在畜牧兽医中的应用 应用于动物抗病育种转基因技术可以用于动物抗病育种,通过克隆特定基因组中的某些编码片段,对之加以一定形式的修饰以后转入畜禽基因组,如果转基因在宿主基因组能得以表达,那么畜禽对该种病毒的感染应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或者应能够减轻该种病毒侵染时对机体带来的危害。(其用于遗传育种,不仅可以加速改良的进程,使选择的效率提高,改良的机会增多,并且不会受到有性繁殖的限制。)例如Clements等将绵羊髓鞘脱落病毒的表壳蛋白基因转入绵羊,获得的转基因动物抗病力明显提高;丘才良把一种寒带比目鱼抗冻基因成功地转移到大西洋鲑中,为提高某些鱼类的抗寒能力做了积极的尝试。 2.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用于生产药用蛋白用转基因动物的乳腺生产重组蛋白(乳腺生物反应器)可能是转基因动物的最大应用,这也是世界范围内转基因研究的热点之一。Swamdom (1992)用β-球蛋白的4个核酸酶I的高敏位点与人的两个基因相连,融合基因产生的转基因猪与鼠的原型相似。目前,把转基因动物当作生物反应器来生产药用蛋白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不仅各国政府投资,一些私人集团也不惜投入大量资金加以研究和开发。 3.转基因的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转基因表达水平低,许多转基因的表达强烈地位受着其宿主染色体上整合位点的影响,往往出现异位表达和个体发育不适宜阶段表达,影响转基因表达能力或基因表达的组织特异性,从而使大部分转基因表达水平极低,极少部分基因表达水平过高。 (2)难以控制转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中的行为,转基因随机整合于动物的基因组中,可能会引起宿生细胞染色体的插入突变,还会造成插入位点的基因片段丢失,插入位点周围序列的倍增及基因的转移,也可能激活正常状态下处于关闭状态的基因。 (3)不了解哪些基因控制多数生理过程,不了解基因表达的发育控制和组织特异性控制的机制。 (4)制作转基因动物的效率低,这是目前几乎所有从事转基因动物研究的实验室都面临的问题,也是制约着这项技术广泛应用的关键。 (5)对传统伦理是一种挑战,对人类的生存有一定的负面作用等。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这些缺点的存在就否定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价值。因为它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配合其他相关的生物技术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这一技术日趋成熟,许多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

植物基因转化及转基因植物的分析与鉴定

植物基因转化及转基因植物的分析与鉴定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植物基因转化及转基因植物的分析与鉴定 〖实验目的〗 1.了解创建烟草突变体库的方法; 2.理解每种方法的基本原理; 3.掌握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方法以及转基因产物筛选和鉴定的基本过程。〖实验原理〗 随着越来越多植物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在此基础上开展功能基因组的研究是目前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植物插入突变体库的建立是功能基因组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也能进行正向遗传学及反向遗传学的研究。在创制突变体的策略上,传统方法是使用物理或化学诱变方法获得,其优点是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饱和突变体。与传统的物理和化学诱变方法相比,生物诱变(T-DNA和转座子插人诱变)通常可标记突变基因,从而较为容易地分离鉴定靶基因。最近数年,通过农杆菌介导的T-DNA插入突变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 烟草是植物基因组研究的一种模式植物,其突变体库的创建是烟草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通过大规模的突变体库平台快速全方位的了解基因组中各个基因的功能。突变体的创制是遗传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分离基因和基因功能鉴定的最要途径。通过诱导培养,使烟草产生愈伤组织,利用土壤农杆菌感染愈伤组织,实现T-DNA标签在烟草愈伤组织基因组中大量随机插人,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经过抗性筛选,诱导分化,从抗性愈伤组织获得烟草突变体再生植株,获得各突变体的纯合材料,从而建立烟草突变体的数

据库,然后分析突变性状与T-DNA的共分离关系,存在共分离的材料用适当的Tail-PCR克隆技术获得T-DNA的侧翼基因组序列,用其作探针筛选基因文库,获取目标基因或克隆,再进行下一步的分析(图实验4-1)。 T-DNA 载体构建 转化植物(T1,T-DNA杂合子)收获T2种子 筛选T2,获突变子,应为3:1分离 确定T-DNA与突变型共分离的个体 产生纯合后代 克隆T-DNA两侧的植物DNA(Tail PCR) 利用侧翼DNA序列作探针从该植物的cDNA文库中钓取基因 基因功能的验证(遗传互补测验,分离的野生基因转化突变体,回复功能)图实验4-1 T-DNA标签克隆基因的基本流程 TAIL-PCR分离法是利用多个嵌套的T-DNA插入序列特异性引物(根据T-DNA中靠近右边界处的核苷酸序列设计的引物,Tm值57-62℃和一个短的随机简并引物(AD,Tm值44-46℃)组合,以突变体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多次PCR反应,采取高温特异性扩增与低温随机扩增相间进行的方法,最后获得T-DNA插入侧翼区特异性扩增片段(实验图4-2),可作为探针,筛选分离基因。 TAIL-PCR分离法可以降低非侧翼区特异产物的背景,同时它可以产生2个以上嵌套的目的片段,与其它方法相比TAIL-PCR方法具有简便、特异、高效、快速和灵敏等特点,已经在拟南芥和水稻等植物中获得了成功及广泛的应用。

转基因植物的研究与应用

吉林农业科学 2001,26(5):26-30 Journal of 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s 文章编号:1003-8701(2001)05-0026-05 转基因植物的研究与应用 程焉平 (四平师范学院生物系,吉林四平136000) 摘 要:介绍了转基因植物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并对其今后的应用前景加以展望。 关键词: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植物;遗传转化;生物安全 中图分类号:Q94312文献标识码:A 自1983年第一株转基因植物问世以来,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和应用在世界各国蓬勃开展。所谓转基因植物就是植物细胞或组织经遗传转化后,进行组织培养长出愈伤组织,再经诱导所分化出来的完整植株。转基因可以使优良的生物基因在不同种生物之间进行交流,从而弥补单一生物种类中的遗传资源不足,丰富种质库。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在目前的生物技术领域中最为活跃,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 1 植物转基因技术 111 土壤农杆菌介导转化技术 革兰氏阴性菌根瘤农杆菌(Agrobcterium tumer f aciens)是一种植物病原菌,通常只能感染双子叶植物的受伤部位。农杆菌携带一种称为T i的质粒(tum or-inducing plasmid),该质粒含有一段NDA,称T-DNA(trans fer-DNA),它能转移并整合到植物组织中,并导致冠瘿瘤(crown2 gall)的形成。不含有T i质粒的土壤农杆菌不能诱导冠瘿瘤产生。 利用T i质粒对植物进行遗传转化的最基本方法是将目的DNA片段插入T-DNA区,然后通过土壤农杆菌和T i质粒将其送入受体植物并整合到植物细胞的基因组内,使之得到遗传转化。 土壤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移是目前最常用的获得转基因植物的方法。由于近几年来在载体系统和转化方法上的不断完善,土壤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移不仅局限于其天然寄主双子叶植物范围内,在转化水稻、玉米和小麦等单子叶植物上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例如, Ishida等1996年在玉米上获得了5%~30%的转化率,Hiei等1994年在水稻上获得了29%的转化率。就目前的情况看,土壤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化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组织培养和再生技术。 112 基因枪技术 由于土壤农杆菌转化技术在单子叶植物上的局限性,目前,多数研究者倾向于使用基因 收稿日期:2001-03-26 作者简介:程焉平,(1954-),男,四平师范学院生物系副教授,从事遗传学教学。

植物瞬时表达系统的研究进展

种植与养殖 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更加安全和廉价的生产体系。与所有的生物反应器相比,植物是最廉价的“工厂”。植物所需要的仅是阳光和土壤及水分。另外,植物细胞中绝对不会含有潜在的动物或人类病原。自从1983年Fraley等[1]首次报道将细菌基因导入植物细胞获得成功表达以来,至今已有多种蛋白质在不同植物中成功表达[2-4]。研究表明植物生物反应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植物生物反应器的表达系统 植物生物反应器主要有两大表达系统,既稳定表达系统和瞬时表达系统。稳定表达系统是利用稳定遗传转化方法表达和生产重组蛋白质,特点是操作简便,重组蛋白质产物置于种子或块茎中易于保存。如将抗癌基因p53克隆到表达载体,农杆菌遗传转化并在受染植物中表达[5]。由于外源性目的基因整合入植物基因组中,因此外源基因可以在后代中稳定表达。 以植物病毒为载体的瞬时表达系统具有快速的优势。不需要稳定遗传转化,从病毒侵染到高量表达仅需要7-14天。这种表达系统是应用植物病毒在植物中复制、转录和传播。其技术具有简单、快速和产量高等优点。 2植物瞬时表达系统的研究进展 2.1病毒表达载体 常用的植物病毒载体包括多烟草花叶病毒(TMV)、豇豆花叶病毒(CPMV)、马铃薯X病毒(PVX)等。Lim等[6]通过TMV和ORSV的启动子分别控制外源性基因和ORSV衣壳基因的表达,提高了重组蛋白质的表达量。Gleba等研究表明,外源蛋白表达量最高 植物瞬时表达系统的研究进展 (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136000) 【摘要】利用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本文概述了植物生物反应器的两 个主要的表达体系、病毒载体介导的植物瞬时表达系统在表达外源方面的优势,以及植物瞬时 表达侵染技术的研究进展,并阐述了植物生物反应器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植物生物反应器;转基因植物;重组蛋白质 杨丽萍 Research Progress of Plant transient expression system Yang Liping [Abstract]The use of plant as a bioreactor is a new research field.In this paper,the two main expres? sion systems of plant bioreactor,the advantages of virus vector-mediated transient expression system in expressing exogenous genes,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plant transient expression infection tech? nology were reviewed.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plant bioreactor was also described. [Keywords]plant bioreactor;transgenic plant;recombinant protein (School of Life Sciences,Jilin normal University,Siping,Jilin136000) *基金项目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科研规划项目,名称:《基因沉默抑制子HC-Pro在植物基因组中的表观遗传调控作用》,编号:JJKH20191013KJ。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杨丽萍(1974.-),女,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植物学博士,吉林师范大学,副教授,从事植物学、遗传学教学和研究。 现代农业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